生物学科发展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45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1)

[6] 杜群,陈征海,孙孟军,等.浙江省红树林资源调查及其发展规划[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3):9-12.

[7] 郑文炳,吴蓓莉.海滨木槿的滩涂生态适应性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6):83-84.

[8] 郭文琦,张培通,李春宏,等.沿海滩涂绿化树种选择和耐盐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175-177.

[9] 韩玉洁,孙海菁,朱春玲,等.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应性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165-168.

[10] 谢瑞红,周兆德.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功能研究综述[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4):48-52.

[11] 王小雪,孙海菁,刘 芸,等.浓硫酸处理对海滨木槿10个家系种子萌发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2968-2974.

[12] 崔大练,马玉心,俞兴伟,等.Cd2+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及根伸长抑制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591-4593.

[13] 徐森富,汪成丽.不同温度浸种对海滨木槿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51.

[14] 崔大练,马玉心,俞兴伟,等.Zn2+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及根伸长抑制效应的研究[J].种子,2011,30(2):45-48.

[15] 薄鹏飞,孙秀玲,宋杰,等.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及Na+、K+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098-3100.

[16] 商宏艳,张士花,杜希华.不同盐处理对海滨木槿种子离子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4):117-120.

[17] 李秀芬,朱建军,王一涵,等.60Co-γ辐射对锦葵科3个树种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2):66-69.

[18] 周和锋,房聪玲,李会欣,等.潮间带消浪林海滨木槿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255-258.

[19] 吴统贵,袁涛,王宗星,等.两种消浪树种幼苗光合特性对模拟潮汐水淹的响应[J].植物研究,2012,32(5):615-620.

[20] 吴统贵,虞木奎,张翠,等.两种消浪植物光合特征对起垄高度的响应[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674-677.

[21] 顾沈华,虞木奎,杨杰,等.海水水淹下海滨木槿和蜡杨梅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湿地科学,2013,11(3):398-403.

[22] 卢刚,李贺鹏,张晓勉,等.盐胁迫对海滨木槿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5,35(3):16-25.

[23] 王秀丽,张荻,刘红梅,等.海滨木槿耐盐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3):248-254.

[24] 李会欣,吴明,方炎明,等.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3):55-61.

[25] 周和锋,李会欣,邵学新,等.不同盐度水淹胁迫对海滨木槿生理特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3,33(6):41-45.

[26] 杨华,杜国坚,汪奎宏.胁迫环境下海滨木槿生理特性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3):43-47.

[27] 黄超群,屠娟丽,周金.盐胁迫对海滨木槿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4):773-774.

[28] 薄鹏飞,孙秀玲,孙同虎,等.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113-118.

[29] 孙宏丽,商宏艳,姚叶,等.NaCl与KCl处理对海滨木槿生长特性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1(6):13-16.

[30] 王宗星,吴统贵,虞木奎,等.模拟海平面上升对海滨木槿渗透调节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1,30(4):389-392.

[31] 芦治国,殷云龙 ,於朝广,等.NaCl胁迫条件下木槿嫁接苗和扦插苗及其砧木海滨木槿的生理差异[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20(4):49-57.

[32] 芦治国,周冬琴,魏秀君,等.NaCl胁迫对嫁接木槿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241-243.

[33] 李翠云,姜彦成,乔桂荣,等.海滨木槿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32(4):30-35.

[34] 王奇志,刘敏,陈雨,等.海滨木槿不同部位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3,38(3):201-213.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2)

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最为关键的分支,其本身能够有效提升生态发展的水平,并且有效保证其发展的科学性。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其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从而保证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提升其生态水平。

1 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以及特点

在城市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各种植物中不同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在地球表面与其他植物间的信息交流,并总结出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这基础上,保证景观建设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物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使其能够对当前环境进行美化和净化。景观生态学本身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运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各种不同区域之间的设计和相互联系,从而提升城市的观赏性,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2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阵地,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多占据的范围较大,所以,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面积的污染,城市绿化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另外,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大部分人涌向城市,城市在不断的扩大,随之而而来的是土地资源受到影响,土地资源在不断的减少,在这样的城市发展工程中,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并且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景观生态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有效改变当前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为我国城市的科学化的发展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另外在当前的发展中,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各种资源和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科学上的规划,导致其本身的环境净化能力不能达到规定性的水平,城市园林建设无法对当前城市环境进行有效的净化,导致城市综合环境水平无法实现提升,非常影响城市的发展。

3 城市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3.1 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人类创造了城市,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效推动了城市发展。基于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要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通过对区域环境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保证区域环境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物实现科学上的搭配,在保持区域上的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能够增加当前区域中的文化艺术气息,并且通过设计,增加当前园林绿化中的功能,为人们提供集休闲、服务和观赏作用于一体的场所,从而满足当前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实现人们生活水平上的综合性提升,为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奠定基础。另外,景观生态学本身作为生态学中较为重要的学科,在进行园林绿化中,对其进行是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能够有效保证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提升人们发展的质量水平。

3.2 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园林绿化本身作为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的重要方式,本身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通过对各种不同类植物的设计和变化,从而能够使其有效降低建筑本身给环境带来的沉闷感觉。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建筑本身虽然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但是建筑物本身会对城市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园林建设,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让城市整体氛围变得更加的融合,从而能够促使钢筋水泥所体现出城市的线条更加柔和,从而能够提升城市整体的观赏性,最终能够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作为科学化的学科,与城市园林绿化本身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原理建设,能够保证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且实现其永续性的发展,而作为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推动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不断发展,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的规律,二者在相互作用下,在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为我国当前生态学科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4 结论

总之,在当前的发展中,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的水平关系着城市的环境水平,并且人们的生活会出现一定的改变。把景观生态学有效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水平,并且通过有效的设计,让城市的环境更加美丽怡人,有效提高城市综合环境水平,保证人们能够享受到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丹.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7(2)

[2] 林小生.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分析[J]. 现代园艺. 2015(16)

[3] 肖丽琴. 探析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J]. 现代园艺. 2014(14)

[4] 王斌.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绿化关系刍议[J]. 现代园艺. 2014(1)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3)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4)

“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及其构成体系

“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和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可见,“景德镇学”并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或景德镇市学,而是两者的有效组合,且有所超越。

首先,“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景德镇学”跟景德镇陶瓷有关,它当然要研究陶瓷,而且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器物文化、消费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并由此拓展和延伸至这些文化所积淀和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工艺思想、经济思想等,并进而研究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思想、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思想等。因此,它决非是单一的瓷学所能概括的。瓷学主要是研究瓷本身,是有关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陶瓷的材质及其组成、工艺过程等,着重阐明的是与陶瓷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科技特性。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专门性学科。“景德镇学”是要研究瓷学的,但仅仅研究瓷学是不够的。而且,瓷学实际上早已存在,并且早已取得辉煌成就。“景德镇学”是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

其次,“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市学。“景德镇市学”是以景德镇为对象,研究景德镇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科,其研究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区域比较研究,也包括了“景德镇学”的相关内容。但是,“景德镇学”既是景德镇区域的学问,又不仅仅限于区域研究,而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起和主要线索,由景德镇的研究拓展和延伸,并用新的学术理念,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意思就是,“景德镇学”是景德镇这个地域的,又不仅是这个地域的,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放到整个中国、放到国际上去,要把学术的研究从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的研究、文明史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与中外交流的研究,要拓展至研究人类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与样式,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传统到现代,从区域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又回归理论,从理论到生活到社会而又服务于生活与社会的一种研究。

可见,“景德镇学”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意。

景德镇学的构成体系。“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景德镇学”的理论研究,即“景德镇学”的本体研究,主要由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三个部分构成。

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即直接研究景德镇陶瓷本身,具体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二、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三、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四、景德镇官窑文化。五、景德镇民窑文化。六、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七、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八、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九、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十、景德镇陶瓷与科技。

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陶瓷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二、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三、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四、景德镇地域文化。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六、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七、景德镇陶瓷文献。八、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

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学”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二、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三、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四、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五、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

基于“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是“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体系的完整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它不仅仅是器物馆,而且还是集材质馆、工艺馆、装饰馆、器物馆、习俗馆、传播馆、官窑馆、民窑馆、陶瓷与生活馆为一体的综合馆,是对“景德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全而展示。可见,“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借鉴,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而且还可以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

一、“景德镇学”博物馆建设指导思想。“景德镇学”博物馆将本着“弘扬陶瓷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引领陶瓷文化发展方向,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着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与鉴定、研究与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与信息编撰、发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二、“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基本原则。“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将通过事先的精心规划和充分的全盘考虑,在准确定位和充分考虑未来困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将“景德镇学”博物馆建成富有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具体的说,“景德镇学”博物馆将采取三新三高二多和综合发展的原则。

三新原则。新思路:在吸取同类博物馆经验基础上,以博物馆为载体,将博物馆建成收集、展出、研究和交流中心。新特色:从空间上拓展博物馆的界限,增加陶瓷民俗文化走廊、传统陶瓷手工艺走廊、世界文化遗产陶瓷墙等室外展区;在表现手段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博物馆具有动感,赋予时代的新精神。新观点:博物馆将充分吸取国内外陶瓷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对展示内容进行新的安排和论述。

三高原则。高起点:要树立建设一流博物馆的观念,制定战略性规划,并保证博物馆长期有效的运作。高技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以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高标准:注重博物馆建筑物的庄重和陶瓷文化特征,体现景德镇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

的有机结合。

二多原则。多变化:采取模块化手法,使一些展厅以吸引观众再次或者多次参观博物馆。多形式:形成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呆板表现形式。 综合发展原则。博物馆将建立包括展示,收藏,研究,交流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切实做到收藏是基础,研究是手段,展示是目的,交流是影响。并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博物馆由主体展馆、陶瓷艺术走廊、陶瓷体验馆三大部分组成。

主体展馆包括中心展厅和办公楼两个部分。中心展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主要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与现状的展示场所。具体包括:陶瓷名人馆,主要收藏陶瓷世家、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教授的作品;陶瓷名品馆,主要收藏历代名瓷,如素雅如玉、温润清婉的青瓷,光致茂美、冰肌玉骨的景德镇青白瓷,似玉如冰、类银似雪的白瓷,黑色珍珠、气象独特的黑釉瓷器,艳丽纯正、受人喜爱的高温颜色釉瓷,五彩缤纷、爽心悦目的低温颜色釉瓷器,幽雅沉静、清婉温润的釉下彩瓷器,多姿多彩、娇爱迷人的釉上彩瓷器,清新自然、朴素醇厚的民间瓷器,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雕塑瓷0;陶瓷文献馆,主要收集和展示历代陶瓷文献、古籍、诗词等文献书籍;陶瓷文化标本馆,主要收集、制作陶瓷文化与中国文化,陶瓷文化与宗教,陶瓷文化与神话传说,陶瓷文化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陶瓷文化与文学,陶瓷文化与民俗文化,陶瓷文化与饮茶等标本;陶瓷技术馆,主要收集和整理历代陶浇工艺、陶瓷装饰、陶瓷烧成等方面技术,以多形式再现实际操作景象;口述档案馆将主要是运用数码音像技术,从制瓷原料的采集、制作、加工、装饰、烧制、到包装、运输、销售的整个景德镇制瓷业产销链,通过口述的形式,将老一辈陶瓷艺人的经历录制下来,再现优秀的传统制瓷手工艺。

陶瓷艺术走廊是连接中心展厅和陶瓷体验馆的地带,主要是以陶瓷壁画的形式再现陶瓷古代生产、商贸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景观。

陶瓷体验馆一方面在建筑上除了复原古代景德镇城市的风貌之外,还尽可能地收集和展示古代的制瓷器物,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也能进入“时光隧道”去体验当时的生活与情调;另一方面,陶艺现场表演与游客动手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成为实训基地。

“景德镇学”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艺术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则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优势:

首先,景德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为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与人文基础。一方面,景德镇官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特别强的影响力,如世界上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瓷业遗址――珠山御窑遗址,是我国目前现存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皇家瓷厂,埋藏着世界上最精美的并可供复原的古瓷堆积。另一方面,民间陶瓷文化影响力也深远流长,如形成了“买书薄”、“禁窑”、“买位置”、“宾主制”、“买扁担”、“开红禁”等行业行规,还形成了“花朝”、“变工节”、“歇手”、“烧撞火窑”等特别的节日规定。同时,这里仍然遗存着庞大规模的、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它所包含的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房、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依然能够完善结合,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景德镇陶瓷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属地景德镇。该校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以陶瓷工科为主体,以材料工程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此外,景德镇还有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设计与创作大师。

第三,景德镇市实施“文化瓷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陶瓷旅游业,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

第四,景德镇市拥有较为完善的陶瓷文化市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也初具规模,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环境。据统计,2007年景德镇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10000万元,税收409万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环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哈哈尼)工业总产值5498万元,税收479万元,出口创汇594.4万美元。两企业分别位居景德镇市2007年部分陶瓷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排行表的第二位和第五位。

“景德镇学”研究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景德镇学”研究既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中国和世界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引人注目。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停留单个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无法构成学术体系,自然也构不成一门学科、一种学问。“景德镇学”是把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形态加以研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

第二,“景德镇学”研究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传统的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关门研究,而不关心景德镇文化艺术和景德镇的命运与前途,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情怀。“景德镇学”以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服务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

第三,“景德镇学”研究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精髓揭示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道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旗帜。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成果,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对策

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依托,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培育市场主体,适度建设

产业园区,构建以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生产研发、文化旅游、文化交流为龙头,陶瓷新产品设计、陶瓷产品包装设计、陶瓷广告、陶瓷文化演艺娱乐为重点,陶瓷网络文化、陶瓷会展为支撑,陶瓷时尚消费、陶瓷产业咨询策划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推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必由之路。

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原则。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不仅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以及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要与景德镇城市转型目标相衔接,通过对相关战略目标资源的整合,最大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战略目标。

其次,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超前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原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创意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既是产业的前导,也是产业的延伸。因此,在产业规划中,在结合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重点关注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超前性。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可行性实践与实现超前性规划相一致,以免目标脱离实际,变成产业发展的空想。

第三,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促进安全科技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同时,积极推动和引导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运作中壮大和发展自身。

第四,要坚持发挥群体优势和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激发产业活力,不断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使之逐步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各类企业相互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合作相协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第五,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陶瓷产业集群相结合原则。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对传统产业集群的陶瓷产业构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传统陶瓷产业集群不仅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转化基础,也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延伸发展成产业的先决条件。

第六,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景德镇人文环境相结合原则。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和人文环境氛围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集聚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应与景德镇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注意产业内涵的提升和置换,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使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物质遗产为新产业发展服务。

要求。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学术支撑,以支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建设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指导与扶持几个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使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初步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实现激活陶瓷文化艺术资源,使之由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向创意经济方向发展与跨越。着力打造一个具有景德镇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品牌,成为在国际有影响,在中国有特色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中心。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策略。

第一,高度重视着力加强不断深化对“景德镇学”的研究,尽快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国际“显学”,使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库。首先,“景德镇学”是以区域和产业两个纬度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并使之深化提升为国际“显学”,是一个创意集群,是对传统陶瓷文化研究的飞跃,更有利于景德镇城市品牌的提升和导入新的精神与灵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学术的思想智慧的理论。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也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而是景德镇市政府和社会需要全力打造的学问。其次,“景德镇学”既重视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实践的研究。因此,不仅要加强对其理论支持,更需要加强对其实践研究的扶持力度,以支持其既出理论成果也出实践成果,以取得示范作用。

第二,加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

一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谋划。二要定期、不定期召集国内外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涉及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三要围绕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法律咨询等环节,加快各类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运作。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5)

摘要文章依据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文化性和综合效益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思考与建议,指出理想的城市园林景观则是必须要依靠广大的园林工作者依据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原则,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最终设计形成。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科学性;文化性;综合效益

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既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其认可度和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也从过去单一的环保和生态功能,逐渐被赋予陶冶身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功能。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一些问题,诸如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文化性等等。对此,本文作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为推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可以说,没有科学性作为前提,布景再好园林景观也是失败的。但是,自从20世纪的中后期我国提出城市园林景观的问题至今,科学性原则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遵守。这其中既有20世纪的90年代以前整体上对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的原因,也有在实际的设计方案中只注重布景效果而忽视园林景观科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园林景观的设计贪大求洋,布景所采用的植物盲目的引入外来物种;更有甚者在所引用的外来植株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症状甚至死亡后用仿生植物代替布景。这样的城市园林景观完全违背了科学性的原则,没有任何生态效益,失去了园林景观最主要的作用。许多研究都指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尽量本地选材或使用“乡土树种”。本地植物之所以能够在本地更好的生长,是因为它们比引种植物更加适应本地的温光条件、水土条件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适地适树”就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科学性的最根本体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以及适地适树等城市园林景观的科学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的园林工作者所接受,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加之不少园林设计者缺乏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并且更愿意从显而易见的美学角度考虑设计效果,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科学性的落实依然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

2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文化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展示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功能。但是,从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情况来看,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文化性往往差强人意。当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外在的美学表现,更多地着眼于外在的形式,而在设计的艺术性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方面严重缺失,景观设计大多整体上肤浅毛躁,特别是对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更是缺少发掘。其实,中国古代文化赋予植物的内涵相当丰富,“岁寒三友”“玉堂富贵”“四君子”等植物的搭配组合都有着高雅而美好的象征意义。此外,如玫瑰代表爱情、红豆意喻相思、木棉象征英雄等等不同的植株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都可以显现出不同的喻义。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植物所代表的意义进一步整理与发掘并借鉴有关传说使景观设计本身融入更多的文化色彩,提高设计的文化品质,营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着重体现地方特色,努力营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乃至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3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大体可以由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部分构成。生态效益是人们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都有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推动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愈发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经济效益虽然也有课题进行研究,但其本身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必须要承认,经济效益是城市园林景观产生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到达一个最为优化的平衡,才能达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经济效益的方法众多,比如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包括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很多药用植物在具有药用价值的同时物又有美丽的花、果或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把这类药用植物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兼顾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不但可以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景观物种、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和提高人们养生保健的意识,当达到一定规模后也能够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经济效益。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6)

1 景观设计的内涵

1.1 景观设计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名片的定义:景观设计与规划是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1.2 景观设计的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1.3 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1.4 景观设计的宗旨

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2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概念

2.1 景观设计生态化概念的产生

景观设计生态化是景观学和生态学两种科学的观点结合产生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

景观的概念引入生态学带来了新概念框架,发展成为一个由生态学,地理学,森林学,野生生物管理,城市规划等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2 景观设计生态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更适宜人居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构成为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实际上就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体或无机物质等)所构成的。

2.3 当前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思想方法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人居环境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共生、竞争等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心、人和社会协调关系,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交流、健身、无了、美学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质量。

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3.1 多种文化元素综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文化元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整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景观。

3.2 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

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大大节约能源。

3.3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

3.4 本土性原则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7)

Abstract: the modern garden planti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were discussed, described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science and art of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Key words: modern garden; plant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的景观环境由建筑、山石、植物及水体环境等几个要素组成,其中植物是园林设计环境中唯一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良好搭配能够充分体现园林空间在环境美学、生态、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园林的景观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建设相对繁荣,而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目前更多的研究多侧重于植物种植设计如季相特征、造型等为代表的植物艺术表现形式上,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设计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植物因素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地遵循植物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的原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生态化、景观大地化”的设计构想。

1 植物种植设计现状及特点

1.1 植物种植的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受某些部门存在的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等“城市形象”以及“政绩工程”等的不良影响,植现代城市园林在设计建设中,盲目的“跟风”、“模仿”现象十分严重,人为将设计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进行割裂了。还有一些城市在园林建设项目上单纯地追求形式美,大兴“形象树”、“功利树”,或求大求洋,形式上只顾良好的视觉冲击,片面追求 “立竿见影”的植物种植景观效果。设计师对于植物种植设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认识,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很容易忽略了植物景观所固有的科学属性,只是简单追随时尚或是追求理想化的景观形式,在景观设计中盲目扩大了植物的观赏功能,忽略了其环境适应性以及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2 植物种植的设计特点

植物种植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西方古典园林由于受自身社会以及文化的深刻影响,设计师在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理性和实用的原则以及人的意志的元素表达。进而植物被设计成各种造型,具有行列整齐、修剪成型的修剪规则。后来,植物景观设计中环境因素的重要性逐渐为设计师所认识,自此,植物种植在设计时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结合,开始逐渐应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中。

我国古典园林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等园林设计思想,在设计时更加注重体现植物自身的色、香、姿以及古、奇、雅等自然美的特点。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率先开展了对于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植物种植科学性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现代植物种植的设计趋势

植物种植设计经历了一段漫长、复杂的成长过程。并且植物种植设计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特征以及时代内涵。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日益关注周围的人居环境质量,植物种植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设计原则,进而在园林建设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2.1 根据现实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

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园林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合理地搭配和选择各种植物,进而实现园林功能性和观赏性的融合。

2.1.1 在确立绿量指标前提下,优化植物种植的结构。

植物具有阻滞尘埃,降低噪音,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涵养水源和转化、吸收有害气体的生态功能,而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生理活动实现的,因此园林绿地中植物叶片面积的大小,从一些方面决定了植物物质及能量流动大小,而从一些方面决定了生态效益的总量大小。在园林设计时要将绿量作为重要的建设指标,进一步改善现有绿地种植结构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注重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而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以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

绿地中不同植物种类以及不同种植结构,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差异很大。比如,绿化绿地与纯草坪绿地在相同绿地面积的情况下,两者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差几十倍;即使选择同一树种,其生态效益也会因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等众多自身以及外界因素影响有着很大的不同。

现代园林设计中,大多应用平面绿化水平作为设计的衡量指标。但这种指标不能充分量化植物产生的实际生态效益。于是人们选择了绿量这个评价指标。

绿量是一种立体评价指标,绿量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类植物、绿地种植结构以及同一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生长环境在实际中产生的生态效益。确立科学合理的绿量指标,并且以此为依据,充分结合生物科学、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设计原理,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植物的种植结构,这样能更好的促进现代园林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2.1.2 合理配置植物,促进生态园林的实现

目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显著和突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也逐渐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受到更多的重视。在当前科学发展观以及低碳经济的热门时代背景下,生态园林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态园林普遍认可的概念是 :生态园林,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经验,在遵循生态学的原理的前提下,建设科学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进而建立起一个人类与动植物相联系的生态新秩序,进而起到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出园林的科学美、生态美以及艺术美和文化美。科学合理的选择人工植物群落能使传统园林更好的发扬其对生态环境的优势,满足生态需求,进而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2.2 优化整合,实现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园林是一项系统的设计工程,由建筑营建、理水、叠山和植物种植等四大部分组成。植物要素,在实现系统美学、生态及经济等功能的同时,能充分优化和整合园林各组分的优势,进而实现园林景观美学的现代意义。

2.2.1 体现整体性

植物种植设计要在尊重地域、尊重基址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前提下,树立景观设计整体性的观念,将整个生态景观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同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设计原理,将建筑、地形、水体等元素有机整合,进而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的目标。

2.2.2 体现地域性

在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该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充分体现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

2.2.3 体现延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植物种植设计的思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现代建筑有了更好的景观设计条件。同时景观设计还要延续我国园林植物特有的人文底蕴,充分改善空间环境质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意境以及表达相应的寓意象征,进而将景观设计延续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寄托。

2.2.4其他

园林景观设计会受到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表现形式也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原则体现在保存性、观赏性以及多样性和经济性等四个方面。其中保存性是指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与保护;观赏性是指植物种植设计有别于其他绿化环境,构建优美的植物景观;多样性是指要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多样的景观形式;经济性更多体现在人工绿化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上。

3 结语

植物种植设计要在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树立系统设计理念,综合和应用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促进设计过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良好结合,进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和价值。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8)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资沿四环和五环修建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在规划中由于缺乏对北京区域环境、自然系统和城市空间扩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匀环绕北京城市周围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无序扩张,而且可能拉动和强化这种扩张模式。

2.5 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连续性原则更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2.6 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3 展望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9)

广西大明山古称镆铘山,又称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境内群山绵延,峭壁林立,沟谷纵横,飞泉流泻,更兼林海茫茫,云雾迷蒙,盛夏无暑,环境宁静。有奇峰、幽谷、溪泉、瀑布、密林、山花、云海、佛光等自然胜景和动人的神话传奇,古人称其为“明山叠翠”、“镆铘剑光”、“大明仙镜”,生态旅游资源具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典型性。被誉为“广西庐山”,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现状

(一)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独特

大明山为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由于海拔高、森林繁茂,同时具备典型的山地森林气候,年均气温14~19℃,尤其到了夏季,气候十分凉爽。据统计,大明山7月平均气温21.9℃,比南宁低7.2℃、比桂林低7.0℃、比北海低7.7℃、比承德低3.6℃。空气相对湿度为91.0%。清凉、舒适的夏季气候是人们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而到了冬季,大明山由于海拔较高,在大明山山顶上又往往会形成北回归线上罕见的雾淞景观,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最南端的赏雪旅游胜地,极富探险休闲价值。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区内丰富的日照、降水条件形成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具备复杂的中山地貌组合,形成了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雄伟壮丽的高山、险峰、峡谷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加上降水丰富,径流多,保护区内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也非常多。此外,还有神秘原始的沟谷雨林景观、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野趣横生的动物景观等等。其中,保护区内尤以险峰峡谷、溪涧瀑布景观最为漂亮、迷人。总之,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集山景、水景、气象景、生物景各类丰富的自然资源于一体,不仅类型齐全风格各异极富情趣;同时,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和迷人、令人神往的壮乡风情,有极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

(二)环境友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特征,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繁衍条件,由此集聚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就有209科764属2023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08属294种;有真菌202种;并且,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种类又非常多,单观赏树木一类就多达640多种;珍稀植物、特有植物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29种,国家保护动物200种。各种各样、高低不等的绿色植物覆盖着大明山的各个角落,把大明山装点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形成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高山苔藓矮林、灌丛草甸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使自然山水更显灵秀。各种野生动物在天空、树上、林间、溪涧出没,或高声鸣啼,或惊走避险,或留下踪迹,给大明山宁静的环境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野趣。

(三)科普旅游价值高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是北回归线上的生物宝库,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生态系统,是多种珍稀生物、特有生物、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在生物科学上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大明山地层古老、地质复杂,分布有从寒武纪到第四纪的古老地层和数10种岩石、矿石,并出露大量泥盆纪、寒武纪化石,在古地理、地质、古生物研究领域有很高价值。它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和巨大的地质博物馆,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价值。

(四)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大明山地处南宁北郊,210国道从山脚通过,地理位置优异,外部交通便捷。距市区仅93km,驱车1小时可到游览区,是市区游人周末度假休闲的适宜距离。周边有尹岭岩、明秀园、金伦洞、大龙洞等景区互为补充,为开发大明山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促进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对策

(一)设计符合市场和自然保护区两者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

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要与时俱进、实现科学永续发展,应当根据保护区的自然人文优势,通过进行旅游市场科学的SWOT分析,设计出符合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又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的总体规划。因此,如何促进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最基本和最系统的工作应当是根据公园的资源禀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秉承“天人合一、和谐天成”的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保护区内自然人文景观制定出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旅游发展差异性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富集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能够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服务。而保护区内历史文化又与保护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保护区内历史文化通过各种设施、景观表达出来,并为保护区旅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促进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健康永续发展,应当积极挖掘保护区生态文化内涵,找准目标市场,创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如,可以重点开发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自然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旅游含义和方式,提倡生态伦理道德,并充分开发大明山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咏唱大明山的诗词和神话传奇,以优美的书法刻于天然岩石,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信息。同时,由于大明山在三叠纪才上升为陆地,此前曾经数次“沧海桑田”,由海相沉积形成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层。在一、二天坪和橄榄河谷有大量的泥盆纪海洋宛足类、海藻等古生物化石出露,形成极具科考和科普价值的地质景观。另外,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是北回归线上的生物宝库,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生态系统,是多种珍稀生物、特有生物、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在生物科学上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和巨大的地质博物馆,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价值。由此,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开发,可以考虑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主题园区,建设地区性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考古博物馆、标本馆、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景点解说点或者科普长廊等基础设施,打造成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科普教育品牌,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森林、认识动植物、保护自然良好场所的同时,也促进了保护区自身的发展。

其次,应当在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时,创新思路,结合保护区内自然景观特点和人文情趣,挖掘其文化内涵,创立一种市场认可的、大众偏爱的特色旅游休闲品牌,并对该品牌进行包装、推广。如,大明山地处北回归线上,区位优越、气候独特,景观以高山林海、幽谷瀑布、迷雾仙境、神话传奇为胜,并具有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博物馆。因此,大明山应以“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为口号,以“广西庐山”为形象,以“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为特色进行包装。

再次,结合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清溪、飞泉、深潭、湍流等天然景观和黄忠立故宅、古战场、关隘等人文历史景观特点,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态品牌文化推广宣传手段,积极集中举办相应的宣传推广活动,并结合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及当地的民俗风俗习惯,开展踏青、休闲垂钓、探险登山、追忆先祖、重走先辈足迹等活动,不断扩大保护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培育起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旅游品牌。

最后,研发整合健康养生产业,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转型发展。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具备优越的气候资源,复杂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优越生存环境,由此,在该区域内生存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亚热带阔叶林,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蝶舞花间,鸟鸣枝头,形成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高山苔藓矮林、灌丛草甸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使自然山水更显灵秀。因此,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应当利用区内丰富的植被覆盖优势,学习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休闲养生相关理论与成功典型,研发整合休闲养生等健康促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旅游品位和内涵。

(三)保持和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野趣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地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优势。然而,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不能等同于一般景点景区的旅游开发。应当在结合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参考一般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开发运作。因此,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在充分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的性质是集自然保护、生态观光、寻幽探险、避暑度假、会议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自然公园”式的旅游开发性质。整个旅游开发应当限制在森林生态旅游范围内。同时,在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保护第一、适度合理、自然野趣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和旅游价值,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其森林景观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在景区内建设的观光辅助设施应当考虑到景观的承载能力,尽量不建或者少建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保护景观的自然氛围和野趣,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吴文玉,李喜喜,郭燕妮.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11,2(38)57~58

[2]李江.浅谈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以七贤岭森林公园为例[J].黑河学刊,2010.(4):42~43

[3]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7

[4]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中心详细规划,2000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87―05

2006年12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隆重推出了三个基本陈列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笔者作为“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主创人,在编写和实施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过程中有许多收获和体会。

一、内容设计的宏观构思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内容设计的构思产生于2002年。当时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批示,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决定在甘肃省博新馆开馆之际举办三个固定陈列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即是其中之一。“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从10多个展览选题中胜出,有几方面的理由:首先,甘肃境内的生命现象存在发展已有近20亿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山河变迁、气候环境变化使得生命在生存发展中经历了物竞天择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生物,古生物化石就是这种变化的最好见证。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变的气候,揭示了其地质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和形态各异的生物。因此,古生物化石埋藏非常丰富,有多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如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临夏地区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动物群是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点:巨齿兰州龙为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玉门甘肃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中生代鸟类化石;1922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等在庆阳地区采集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是我国第一个可称之为化石动物群的地点……其次,甘肃省博物馆是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其前身甘肃科学教育馆是一座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为科普服务的科教馆,收藏有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数千件,有一级化石标本400余件、大型动物化石复原骨架10余具,丰富的馆藏为陈列展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以古生物化石作为固定陈列展览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人类永恒的研究主题。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大约有150万种,这样一个种类繁多的生物世界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证明。甘肃地质历史时期埋藏的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从太古代原始的菌藻类化石到有人类出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都有所发现,而且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尤其是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化石和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展示这一丰富的资源,让观众既了解甘肃的优势,又普及科学知识,进而达到陈列的最佳效果,必需确定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

博物馆作为一座寻求科学知识的殿堂,应当将弘扬科学知识摆在第一位。“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主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展览采用主题单元陈列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展现甘肃省博物馆现有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利用馆藏优势突出展览主题。通过陈列展示保存在岩层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标本,如古生代的三叶虫,中生代的恐龙化石,新生代的铲齿象、剑齿虎等,概括地揭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生物漫长的演化史,旨在帮助参观者了解过去、启悟现在、探索未来。通过充实的辅助展品和展示手段,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统一,力求启发观众,给观众以科学方法的启迪。整个陈列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以及完美的艺术形式,使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展览的主题――生命历程。以这根主线贯穿整个陈列,同时突出甘肃古生物化石的地域特点,重点表现新生代时期即展览中的黄河古象厅和恐龙。采用各种展示手法,介绍各种化石标本的特征以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进而达到宣传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展览的文字水平定位于初中三年级以上,因为这个水平将涵盖绝大部分观众的水平。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是运用陈列艺术的形式展示科学知识。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姊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这个陈列展览就是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来颂扬科学、解释科学,并用生动、绚丽、形象的手段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走进科学的王国。

根据设计的主题思想,陈列展览分为两大展区、五个展厅。一个展区是举办的陈列展览,包括四个展厅: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一厅和二厅)、黄河古象厅。另一个展区是观众参与的互动区,即活动厅。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严格遵照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变的历程。另一方面把互动项目集中在一个展厅,内容和形式设计都有别于主展厅,在这里没有什么束缚,完全是为了方便观众的参与,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特点设置了互动项目,如机械恐龙、恐龙下蛋、恐龙拼图、与恐龙比体重、与恐龙赛跑、与恐龙合影等。

二、展览设计的科学内涵

古生物化石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它们大小不一,用于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化石标本,多属于较大尺寸的物体,主要靠野外采集获取,很多观众较难有机会身临其境。所以,在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营造出整个展厅及每一个单元切合科学主题和具有高度震撼感的环境氛围。

(一)地球厅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又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在展览开始部分设计了一组版面,内容都与地球有关,如宇宙、大爆炸、地球的形成、不断漂移的陆地、地球的分层、宇宙年历表等。其中宇宙年历表是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将150亿年宇宙大爆炸历程浓缩在一年里,编成一个宇宙年历表:1月10日,大爆炸,宇宙诞生;5月1日,银河系形成;9月9日,太阳系产生;9月14日,地球问世……12月31日零时23分46秒,北京人开始用火。设计这个年历表一方面是通俗地介绍地球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用圆形灯箱版面展示每一天(即每一个大事件),增加其趣味性。这个厅的亮点是一个27度倾角并能自转的直径为1.5米的巨大地球仪,被设计在星空(天花板)和代表海洋(地板)之间,背景为太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神秘(通过纤维灯光系统)的宇宙空间,使观众一步入展厅,似飘入外空,获得美好的视觉冲击和享受。(图1)

从地球厅入下一厅的通道设计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景观箱,辅以复原古动物模型和部分化石标本。与景观箱对应的是标示甘肃主产化石标本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表性地层复原,中间镶嵌的展柜陈列着相应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向前走是甘肃发现的重要脊椎动物化石,用六幅大型灯箱照片展示。这种从科学角度出发制作的景观、岩层、巨幅照片和化石标本陈列组合,配以全环绕背景音乐,更烘托了宏观环境氛围。在这段展线上并没有过多陈 列化石标本,其目的是突出展览主题――生命演化的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级,其背景是在生命载体――地球上完成的,而如今地球上有数以千百万计的生物物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现在的地球环境,预测将来地球的变化,使地球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二)海洋动物厅

海洋动物厅陈列内容为地质年代古生代时期的化石标本。在设计具体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生物进化问题。古生代时期,生命在此阶段有一个大爆发,几乎现代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它是生命的第一个里程碑。其次考虑的是甘肃的实际情况,发现的化石与生命进化是合拍的,也有两个阶段。因此,把该厅设计为两个主题单元,即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阶段生物面貌截然不同,早古生现的化石主要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晚古生代裸蕨植物化石和鱼类化石占主导地位。在内容设计上要把握不同,而大趋势又要趋同,否则会脱离展览主题。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编排具体内容细节上,用了一些辅助展品,如在早古生代单元开始部分设计了化石形成灯箱,利用灯箱景观展示化石形成四步曲。还设计了甘肃奥陶纪海洋示意图、早古生代海底世界景观图等,用科学的推测标示古今甘肃海洋、陆地的变迁。陈列展出的化石标本以三叶虫、角石、珊瑚等海洋动物为主。除了平面辅助展品外,还设计了多媒体触摸式幻影成像,内容为生活在5.3亿年前的奇虾、中华微网虫、奥帕宾虫等,更加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古生代海洋中的生物面貌。

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了六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规模最大、对生物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晚古生代的二叠纪末期。此次事件中,海洋生物的种类降低约50%,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通过对大灭绝的研究,科学家得到了一些关于全球变化、生物保护的可预测性的知识。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事件,针对晚古生代单元馆藏化石标本比较匮缺的现状,内容设计侧重于制作景观。主要有两个大的景观:一个是反映晚古生代生物界一大飞跃的景观――部分植物由海洋过渡到陆地,景观表现的就是植物刚刚登陆时的情景;另一个是晚古生代末期陆地上的古生态环境,其意境是告诉观众这一时期海洋动物已经开始渐渐走向衰落时期,早期的两栖类、爬行类开始称霸甘肃大地。在景观中设计了一棵折断的巨树,它倒在沼泽地中,标示古生代晚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

仅仅是复原景观,展览效果肯定单调,因此在设计展板、展柜时还增加了动感,比如喷绘画面可以照射波纹灯,展柜设计考虑阶梯式或波浪式,展厅基调以蓝色为主,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海底世界的效果。(图2)

这个厅的最后部分设计了一个开放式展柜,陈列了三件化石标本――三叶虫、鹗头贝和蜂巢珊瑚。标本的块体比较大,展柜也未封闭,目的是让观众触摸,感受冷漠的化石所带有的远古生命的信息。

(三)恐龙厅

恐龙厅的内容非常直观,陈列的是恐龙化石标本以及同时代其他生物化石。由于展室建筑的局限,恐龙厅被分割为两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在二楼,面积较小,约为300平方米左右;第二个展厅在三楼,面积较大,约为600平方米。内容设计依据建筑特色,在第一个展厅(即恐龙一厅)编排的内容为三叠纪和侏罗纪的部分化石标本以及辅助展品,三楼的恐龙二厅内容则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的化石骨架和标本。恐龙一厅为正方形,根据内容设计需放置三件复原化石骨架,其中一具骨架长度为7米左右。因此,要求形式设计考虑合理地安排三具骨架,尽量少在边墙上搞复原景观油画,而且化石骨架要与复原景观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十分直观地看“龙”看“景”。采用45°斜弧形墙面为背景,一方面把看似狭小的展厅一分为二,合理地分割了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弧形墙背面,制作墙面柜,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与展室的整体氛围十分合拍。(图3)

由于恐龙一厅陈列的三具骨架都是复原骨架和模型,在设计该展厅的辅助展品内容时,考虑要增加互动项目,吸引观众,展厅入口处设计了硅胶制作的感应式霸王龙半身复原像和翼龙头部复原像,配以动物吼叫声,增加了展厅活力。

从恐龙一厅上到三楼即是恐龙二厅。展厅面积约600余平方米,顶部用钢化玻璃制作,展厅全部用自然光采光。按照以往的惯例,内容设计不用考虑用光问题,但从恐龙厅是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一厅用灯光,二厅为自然光,光线不同,展出效果也各异。为了更好地展示化石标本的魅力,在大的内容框架不变的原则下,对局部内容设计需做部分调整,将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安放在三楼恐龙二厅。该化石长22米,肩高3.5米,成为恐龙二厅的主展品。

恐龙二厅主要陈列的是中生代白垩纪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设计时考虑到这段时期的地层多为紫红色或砖红色沉积,展厅比较空旷又是自然采光,制作景观效果比小展室好。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山体景观,初步设计复原甘肃典型的发现恐龙化石的白垩纪地层景观,山体内设计展柜,采光用灯光,避免阳光照射,展出效果比自然光好,对化石标本也是一种保护。在山体局部设计了模拟白垩纪地层,有肌理配以原岩色彩,给人真实的感觉。这种艺术处理也照顾到下一个展厅――黄河古象厅山体的制作,彼此呼应,整体展出效果较好。

白垩纪末期,发生在生物界的一件大事是恐龙的灭绝,通常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是播放有关恐龙灭绝的录像片,依次播放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由于这些内容设计在该厅的最后部分,观众不难看出其中的内涵。同时在画面的角落设计小哺乳动物形象,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使观众了解恐龙虽然遭遇灭顶之灾,进步的哺乳动物却在地球上顽强地生存下来,此后进化出种类繁多的各种类型,称霸于陆地和海洋。

(四)黄河古象厅

黄河古象厅展出的内容为地质时期新生现的古生物化石。之所以称“黄河古象厅”是因为1973年在甘肃合水县发现了中国最大个体的古象,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黄河古象”。以前曾举办过“黄河古象展”,这次新陈列依然沿用该名,目的也是为了凸显这部分内容,它们是甘肃的特色,也是这个陈列展览的重点部分。黄河古象厅的陈列内容比较丰富,设计内容具有科学性,按照地质年代顺序编排展线。展厅中央摆放着黄河古象骨架,它的长度为8米,设计在中间位置,是为了突出黄河古象的地位,让观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图4)

该厅入口处为古近纪时期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然后依次为新近纪、第四纪时期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该厅面积并不大,约300平方米,而且两面墙为窗户,一面开拓为展厅通道,只有一面墙可以利用。内容设计的亮点在南面的这堵墙上,墙面上是巨幅新生代景观图,长14米、高5.5米。展厅内有四个建筑柱子,两个靠近画面,用两棵复原古树将其包装,一棵为古槐,另一棵为银杏树。古槐是新生代第四纪常见树种,银杏则是一种 孑遗植物,也称为“活化石”。两棵树寓意新生代为一全新的时代,生物面貌与中生代迥然不同,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背景画前为新生代复原景观,两棵巨树融于景观中。景观内摆放了两具骨架――三趾马和大唇犀,还有一具复原的带毛披毛犀模型。为了增强景观的现场效果,设计了感应式声控系统,系统内录制有老虎吼声、野马奔跑声、鸟鸣声、松涛声等,观众站在景观前就像步入原始森林一样,耳畔声声嘶鸣声,犹如与野兽同行。

在内容设计中除景观之外还设计了复制LU体。为了与恐龙厅平稳过渡,山体形式也采用巨石叠加法,但是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主要为黄土堆积,岩性不如中生代坚硬,层理松散。山体表面植物的复原也与中生代有明显区别,除了类别区别外,植物疏密度也不同。

为了突出该展厅的黄河古象,在入口处展现了古象发掘现场复原场景。大制作了发掘现场古象化石骨架的埋藏原生态。二级展板上部安置着一复原黄河古象象头,由环保的硅胶制成,配以液动系统象鼻,可以上下甩动。中间配有多媒体触摸屏,内容为象类的进化和以黄河古象为题材改编的小故事。多种形式的内容把黄河古象突现给观众,观众参观后能留下较深印象。

这个展厅最后一个单元是“第四纪”。有人认为古生物化石展就应展示化石标本,旧石器属于文化范畴,不宜放在一起。但是笔者以为,第四纪的时间跨度约250万年,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甘肃亦不例外,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中共生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他们相互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古生物影响着古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文化与技术能力、适应生存特点等。因此,尽管旧石器标本代表的文化阶段有残缺,但还是应该把它展示出来,配以人类生存的古环境景观,将远古人类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广大观众。

三、互动厅形式设计的几点认识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互动厅与国内其他博物馆有所不同,是独立设计的,自成一体。互动厅长16米、宽5米,面积80平方米。在进行互动多媒体构思时有一定难度,因为多媒体互动与传统内容设计有区别,属于一种全新的、比较时尚的内容设计。设计了五组互动项目――机械恐龙、下蛋龙(慈母龙)、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和与恐龙合影。这几个项目已经不是国内最前卫的,但却为青少年喜闻乐见。

在设计机械恐龙内容时我们考察了国内多家制作公司,也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硅胶和机械制动装置,关键是恐龙的动作和采用材料的耐用程度和符不符合环保要求。经考察后确定机械恐龙动作内容为摇头、抬头、眨眼、前爪动、摆尾、下蹲等。虽然设计的动作并不十分新颖,但整体给观众感觉是一只“活动恐龙”。交给制作公司后,他们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去掉了下蹲动作,增加了喘气动作,形象更生动。

下蛋龙这个项目在原内容设计中没有,后来我们考察了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们特别喜欢看恐龙下蛋,虽然是简单的一个下蛋程序,儿童们百看不厌。最后我们确定下蛋龙与机械恐龙面对面安排,这样可有效地利用空间,共同用一个景观画,制作出的场景也是一个整体。(图5)

与恐龙赛跑项目原设计为一台机器,有六种不同奔跑速度的恐龙分别与游戏者对抗。经过考察得知这个项目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开始设计了一台机器,开馆后观众参与非常踊跃,排了长队在等待游戏,甚至发生争吵,现场秩序也不好维持。馆方立即增加一台机器供观众使用,才缓解了拥挤排队现象。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也选择两台机器供观众参与。设定恐龙奔跑速度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分别设计了高速档、匀速档、低速档。为了更能体现博物馆人性化设计,选用多速档健身车,即便是老年观众想参与该节目,也能通过调速实现他的愿望。

与恐龙合影项目其实是图像合成技术,考虑到甘肃实际情况,除了恐龙画而外,增加了新生代晚期和政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复原画像背景,有铲齿象、大唇犀、萨摩兽、三趾马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古动物合影留念。设计内容除了让现代人与恐龙合影外,还让现代人骑上生存在1000多万年前的铲齿象。为了显示合成技术的微妙,铲齿象的背景是现代非洲撒哈拉荒漠草原景观,有鬣狗在吃腐肉,成群的斑马在河边饮水,远处有几群羚羊在疾驰。观众拿上高科技技术合成的“科幻”照片,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上一篇: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下一篇: 交通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