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8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1)

随着课改的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做了以下总结,归纳为三点,即一围绕、二多样、三拓展。

一、围绕,即是围绕考纲,明确考点,强化教学目标。

考纲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课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解读考纲,把握考纲,重新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每一节课前,将考纲和考点的要求用大屏幕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考查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有侧重的去掌握相关的内容,就重避轻,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课堂的学习效果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二、多样,即是教学方式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三的复习课不等同于将学过的知识重新再现一遍,而是在把握考纲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制定好每一个内容的复习计划、策略和手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实施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将其归纳为了三“化”教学法:

(一)即一是提纲化;

(二)二是动态化;

(三)三是灵活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1、提纲化:在每复习一节课前,将本部分知识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以提纲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用5——6分钟的时间将提纲中的内容填写完整,不会的内容先空着,通过本节课复习后再补充完整,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回顾,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复习细胞增殖内容是,我是这样设计的提纲:

(1)细胞增殖的方式( )、( )、( )

(2)我们重点学习了( )和( )两种方式,其中( )分裂后的子细胞为体细胞,( )分裂后的子细胞为生殖细胞,而有性生殖必须要经过( )分裂,且有性生殖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要遵循孟德尔的( )定律和( )定律。

(3)归纳有丝分裂的特点( )、( )、( )、( )

(4)归纳减数分裂的特点( )、( )、( )、( )

(5)如何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 )

通过这种设计,就把有关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使其更完善更系统,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

2、动态化:生物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很多内容多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如何抓住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做法。一是设计一些与本节复习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过的知识有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将教材中死板的、抽象的内容变成动态的、具体的、形象的内容。

3、灵活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因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常采用问题引导法导入复习内容,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去思考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对于教材的实验内容处理,有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像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植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最后把意见汇总,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比教师的灌输更有说服力。其次,在习题训练方面也要多样化灵活化,

三、拓展,即针对相关内容对知识面进行拓宽。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2)

《沁园春 长沙》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一个模块“向青春举杯”里面的第一首词,也是课本里唯一的一首旧体新词,更是高一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一站,它的意义非凡。

教学前我根据词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2.仔细品味,品出词中丰富的意象,并展开丰富的联想。

3.结合背景,领悟作者激越的情感,感受作者胸中的豪情。

4.总结规律,体验创作乐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教学方法:学生自由朗读、品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贯穿“读”、“品”、“悟”,三者相辅相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具体实施环节:

“读” 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这个道理。

第一步,学生自读,“以读代讲”。此过程可以解决字音,及初步的感知全词感情,让学生与文本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自由的对话。老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不可贪快。

第二步,学生朗读,“文本体验”。老师提醒注意节奏和情感,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的效果具有普遍的意义,读完老师应进行及时点拨。比如:“看”和“恰”两个领字停顿应加长,注意重读的词语,还有情感的变化(上片“看”字后面的七句应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下片“恰”字后面七句应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之感)。

第三步,老师范读,“充分展示”。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应该有所准备,充分展现阅读水平。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然后整体朗读,此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气势感情。

第四步,针对扫读,“寻找真知”。这个过程,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词中的基本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等),理清层次,概述词的大体内容等等。

“品”是建立在读词基础之上的更深境界。三“口”为品,顾名思义这是要求对诗歌的语言要仔细的去咀嚼,再三的回味。

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品味词的语言。提问:词人是如何描绘这些意象的,哪些词语用得妙?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形成答案。

此时教师就做一个聆听者,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言之成理即可。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之花是如此美丽。学生的回答诸如,“鱼翔浅底”的“浅”,既写出水的清澈见底,也反映深秋的天高云淡。“百舸争流”的“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悟”便是在品味之后的一种沉淀,一种领会,一种提升。《沁园春 长沙》又能让我们悟出什么来呢?

学生可以探究词的发展以及分类等,延伸到课外学习。

我们还可以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比如,“词中对比手法的灵活运用的体现”,老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来调动学生探究。一个好的问题,其效果往往优于好的答案。

文中有多处对比,明处对比(色彩对比,动词对比,对两类人态度对比)基本上学生能找出来,而有一个暗处对比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提醒点拨。即文中“万类霜天竞自由”和现实中百姓生存状态进行对比。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3)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要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离不开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这种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要着眼于调整课堂的实施策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把科学的教学方法与英语内涵相结合,在正确的教育学理念的引领下,把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自然会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热爱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自然形成。本文从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研究初中英语课堂高效的策略。

一、初中英语实施高效课堂是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英语的运用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社会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实施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办法。现行的英语教学中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兴趣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语言的学习正是由兴趣转化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现行的教学已明显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实施高效的英语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也是当今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正确指导,才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乐学、善学。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思考、交流、创新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教学技术、新知识可谓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以时代的发展为契机,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2.找准角色,抓住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现在的课堂,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学生才是学习主人,教师应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不应讲一定不讲,学生能讲的一定要让学生讲。同时在课堂上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如有些学生学习单词特别快,而部分学生对英语朗诵比较感兴趣,其他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要抓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在课堂中积极组织趣味性的英语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兼顾每一位学生,将教学精力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同时,要广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中,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成绩。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52-02

一、引言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我们要依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新知的规律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如何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二、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概念

1、数学本身的特征

(1)实用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2)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方式,不断钻研初中数学教材,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数学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这时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孜孜不倦地钻研,直至成功。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一个对周围事物半认知的状态,他们的心理发育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千万不能与学生而对立情绪,必须让学生们先接受自己,接着才有可能接受自己的教学方法。通常,一个喜欢数学老师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般是遥遥领先。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之间相互包容,像学生的亲友一样从内心对其多方位的关怀,鼓励,启发,诱导。只有学生对教师尊重与信任,才能配合老师的教学,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2)生活场景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应当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的教学更贴近于生活,让学生感触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存在,使学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当讲清了循环的定义后,可以举例: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灯和绿灯交替出现,这就是循环;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也是循环现象,运用生活现象解释此知识点。如,在教学数轴时,结合温度计,结合汽车在街道上的移动,让学生感知运动变化与有理数的关系。再如,教授“多姿多彩图形”这一章节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五边形、圆等实物,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平面图形所具有的特征,进而创造活泼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3)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质疑。

如,在讲授“正比例”的时候,开始可以向学生提问个实际的问题,外面的某一棵大树有多高呢?然后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然后告诉学生们自己有一个测量大树高度的办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明认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和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实施分层教学,也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需要。

(1)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参加A、B、C组的教学活动,所谓A、B、C组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对于不同的知识,部分学生的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是动态变化的,且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

A层次要求: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落实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③培养数学竞赛人才;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⑤实验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B层次: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C层次:①过好基础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2)教学评价分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评价分层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为了鼓励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在课堂设问、作业练习上分出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把学生表现、日常作业、研究性学习及课外活动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

由于是班级授课制,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合的环节是:按中等生的水平进行启发性的集体讲授和归纳;分的环节是: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分层质疑,分层指导。

3、合作互动式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互动探讨式教学变“讲”为“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乐于探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可以设置多个分类讨论的题目;再如,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互相学习。

4、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逻辑形象思维为主,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在开拓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从而激起获取知识、探究教学内容的欲望,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学生初次接触几何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引进“图形运动”,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四、引导学生学好初中数学的手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说明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1、把握初中数学基础学习

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以及解题学习三个方面。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精髓。

①数学概念学习,要善于抓住它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区别于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属性;

②定理公式学习,要紧紧抓住定理方向的内在联系,抓住定理公式适用的范围及题型,做到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定理公式;

③数学解题学习,是指在熟练掌握概念与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解决矛盾,领悟其中的规律和实质,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认识体系,以促进各种形式间的相互迁移和转化。完成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2、注重预习、复习以及做好笔记

①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每节课前都养成预习的习惯(做预习笔记),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自己有什么不懂,课堂听课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听,盲目的记。

②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讲计算,要听解题思路,学会规范解题步骤,做好课堂补充笔记。

总之,课堂记笔记很重要,兼顾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只听不记笔记,也不能只记笔记而忽略听讲,顾此失彼。

③课后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五、结束语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东西,能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爱上这一门功课,就要不断创新、探索、充实自己,把自己打造成科研创新型教师,为实现数学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5)

近年来,在实战化教学改革背景下,军队院校教学不再单纯地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是注重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员由以往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教学信息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如何能更好地领会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率先提出元认知理论并将其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和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有人认为元认知和自主学习是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元认知策略既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关键,又是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是结果和目标,元认知是内部动力和实现目标的有力手段。由此可见,实施元认知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在军校教学中,因为特殊的条件和环境,和地方院校相比,学员的自由时间有限,并且网络等各种交流平台也有诸多限制,因此有必要从元认知策略的三个部分着手,逐步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自我条件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促进作用。

1 计划策略训练

计划性是元认知策略的首要内容,学员对自身学习制定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在每门课程开课前,教员都会就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课时长度等向学员进行简要介绍。学员即可以在教员的指导下,对这门课程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在整个课程计划指导下,再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制定出每周和每堂课的学习计划。

在进行各种策略训练练习时均需注意循序渐进。从控制练习到半控制练习再到自由练习。在进行计划策略训练初期,教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员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制定计划。通过反复操练,当学员逐渐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有一定的思路后教员此时可以进行半控制练习,即只提供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员根据任务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教员帮助指导完善。当学员能够根据学习任务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后即可进入自由练习阶段,在此阶段学员可以自己制定每门课程的长期和短期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需求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寻找利用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可以自己制定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通过计划策略训练可以增强学员对自我个体的认知以及对各种任务的理解能力,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2 监控策略训练

监控是对学习计划、策略、表现情况的掌握并根据监控情况评估学习中存在的优、劣势,以做出更好的调整。在监控策略训练初期,教员同样可以先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指导学员进行自我监控。并要求学员将这些问题及回答每天都记录下来作为学习日志,以便自己和教员定期查阅并及时给予帮助。通过反复的提问、回答和记录,学员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评测和监控习惯,即可进入半控制练习阶段。此阶段让学员对自己完成短期任务的进度和质量等进行自我评测,教员只是进行辅助监测和指导,及时指出学员评测不到位和有偏差的地方,逐步帮助学员提高自我评估能力。进入自由练习阶段后,学员应可以准确有效地对自己的长期和短期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并可以快速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评估和调整提供有力依据。监控策略训练能够训练学员经常性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进行检查反思,避免因为计划和策略不当而降低学习信心或者因为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6)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课堂有效教学,在保证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时间下,使学生在知识、综合能力等得到相应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方面,使学生逐步进步或互动发展是权衡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程,而且要进行个性化的思维,从而把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素养与创新能力。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入手,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最好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情境的讲授、问题的解决为线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

如在讲二项式定理,可以引入“杨辉三角”发明,它是如何发现,揭示的实质是什么,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课时,教师可引入讲述小高斯计算1到100和的故事。

二、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入手,大胆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考和探求问题的源泉。主动学习的核心就是探究,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不断对问题进行思索,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突破问题实质,掌握知识。一堂课,有许多新知识和概念,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新知识和概念,运用自己学过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中会有一些疑点,而这些疑点正是他们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不断思考和疑问,可以把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新知识的疑问,引导学生共同探求。

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折纸椭圆”的游戏。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纸片,然后要求学生在圆形纸片除圆心外的任意地方做一个点P(或刺一个小孔),下面进行折纸,使折起部分的圆弧通过点P,将纸抹平,得到一条折痕。再继续这样折下去,得到若干条折痕。观察这许多条折痕围成的一个图形是什么?椭圆。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椭圆如何画得,如何定义,实质是什么等问题。

三、课堂教学从多方合作入手,强化交流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通过分工合作以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多方相互传递和交流知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进行生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使学生保持探究愿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既要努力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目标,又要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他们准备一些有难度的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他们准备一些有基础,难度小的题,让学生能很快做出,感到自己能行,慢慢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每个层次学生都能逐步提高。

如两角和与差的运用一节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设计难易不同的题目。有直接牢记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有学会推导公式方法,能逆用公式化归,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针对不同学生,题目难度要适合,能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课堂教学从教学信息化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不仅有丰富的图形实物模型,而且有奇妙形象运动过程的影像。这些对教师语言无法深刻表达的问题进行有效展示,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促使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所以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多学习各种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数学运用软件,如PowerPoint,Word,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设计出形象鲜明、声情并茂、演示力和感染力强的数学课件,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三角函数图像”的教学中,就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既直观形象又精确地展示动态的互动过程,使学生轻松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和图像的联系,学会利用三角函数线正确画出三角函数图像。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12-02

不管是什么工作,还是我们的教学,我们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同样在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在有效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最多的知识。但是据调查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常出现。为了更好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将从教学的实践中出发来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创设导入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如果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中,那么他对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阐述的道理、所表达的情感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甚至还能达到共鸣。所以,在上课之前也就是导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花费3到5分钟创设一个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导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举几个具有实效性的导课方法。

1.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讲,故事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导课方式,故事之所以受学生的喜欢,这也和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有关,他们年纪小,活泼好动但又对任何事情又充满好奇。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阶段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新鲜的故事去导课。比如,在讲授《乌鸦喝水》这一内容时,笔者就根据本文的要义进行了一个故事式的导课:从前有一只乌鸦,它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终于发现一个装有水的瓶子,但是水太少、瓶子又窄,怎样才能喝到水呢?讲到这里学生们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看来学生们在教师的启示下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也只有学生们参与进来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

2.运用问题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前设计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思考的状态,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状态更加深入。但是设计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那就是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如果问题过难,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我们的教学陷入僵局。所以,设计问题式的导课就要结合实际,设计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比如,在讲授《李时珍》时,就可以以问题导课:大家都知道《本草纲目》是流传千古的药物著作,那当时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呢?当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今天我们就将答案揭晓。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正式的教学中了。

二、巧妙设计课堂高潮,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恰当的课堂高潮不仅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也是推动课堂教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堂课至少也有40分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被学生记住,但是教学高潮却不一样,它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在教学高潮中学生理解了问题,加深了记忆,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设计课堂高潮的一些技巧。

1.因势利导法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学状况都是瞬息发生的,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慌张,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因势利导,将我们的教学课堂推向高潮。比如,在《匆匆》一文,讲授这一句话时――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突然有学生问到,时间怎么会溜走,人才“溜”走啊。当这个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其他学生都笑了,有的说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的说这样写更生动。我顺势说:“这个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它不仅让我们从一个字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的流逝的惋惜,还提醒了我们以后读书的时候要认真、细致。”当我说完这一番话,所有的同学都露出了赞赏的表情。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我就是将课堂中的教学意外通过因势利导法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提问的学生不仅更加有自信了,而且还启发了其他学生,可谓“一举三得”。

2.布阵设疑法

布阵设疑其实就是设置一些悬念,在课堂中设计恰当的悬念,不仅能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心理,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最终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一个“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想设计教学高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悬念。比如,在《草船借箭》中,周瑜说:“对,先生和我的想法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枝。”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一样”和“赶造”这样的关键词布阵设疑,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只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呢?当教师布置了这样的疑问后,学生们的好奇心都被激发出来了,都陷入了思考和讨论中,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的教学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一高潮。

三、注重创新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的教师常常忽略了,但是这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俗语有云:编篓编筐,重在收口。同样在教学中,课堂小结也需要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记忆,使整个课堂显得严谨而完整。在一般的课堂小结中我们常用到以下三种方法:

1.设疑回应

在导课的时候,我们会设置一些疑问,在没学习前学生们是解答不了的,但是到了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有必要将疑问为学生进行解答,其实在有些时候讲课过程中就已经解答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课堂小结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只需要点拨一下就可以了。

2.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本节课讲授的知识再进行一个有条理的归纳与梳理,让学生在小结中把握本节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3.拓展延伸

这种方法是指在课堂总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延续课文的故事情节,如:后来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等此类问题,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堂总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活跃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8)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如何解决课堂上学生假自学、假讨论的问题,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而陆游也在诗中强调:“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说如果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一是要花气力;二是“要躬行”。因此笔者下一番苦功夫,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实践,实现了突破。

一、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是由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灵活性差、走形式、重热闹等现象,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无效的学习。即便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阻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部分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强,导致课堂教学实践的浪费;老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教学效果“浮夸”,语文课“趣味”没了。而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是学生对语文兴趣不浓,课堂学习缺少主动性,这种情况下老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无力,值得思考。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由小学语文学科教材特点决定

小学语文教材以教科版的教材为例,教材内容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等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但也存在着让教者和学者困惑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老师让教材再现并非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要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那么,老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学生怎样通过教材获得知识、学习方法和技能,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老师独立地创造性的“教”,学生独立地创造性的“学”。笔者个人认为“高效”,更深层次的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达到效果。尽管教与学没有定法,但是只要我们肯专研,就会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1.课前集体备课形成导学案

一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离不开集体的智慧。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议课、研讨,这样能加深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教师间的共同发展。经历集体备课的打磨,和老师课前精心研讨,课堂充分展示教学理念,课后认真严肃评课。教师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教师在初始教案的基础上,我们再分工、再合作研展、再个性完善、再上一个层次,使之更加完善。在合作研展的主备陈述、合作研讨、同课同构三个模块中,先由主备人陈述个案的编写过程及问题解决建议,通过集体研讨达成共识后由主备人完成同课同构导学案。教师备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省时、提速,高效实用,如此,教案年年优化再优化、更优化,最终教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导学案,应用于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来。

2.一分钟演讲有效利用时间

以前每当上课走进教室,都会看到一些学生窃窃私语,似乎课g的话还没有说完,也有的在等待着老师的命令,如果你不说话他会一直静静的等待。总之,充分利用时间学习的同学并不多。我也曾多次提醒学生“一寸光阴不可轻”,一节课浪费一分钟,一学期就是二十多节课,想一想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呀!每节课前的一分钟可以预习或复习一下呀!这样时间不就利用起来了吗?虽然多次强调,但还是有虚度时间的学生。正当我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语文课前的一分钟演讲为我带来了灵感,我认真让学生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布置的内容多半都与每个单元的主体课文有关,还可以说一说身边发生的趣事,打动自己的小事。我们知道演讲能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背诵、理解、口语表达等能力,这样安排内容也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有时我还搞点小花样,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我还让他们结合内容配乐、找动画片当解说员等,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学习目标指明方向

我们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简洁而准确,学生明白了本节课要学会哪些知识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走进课本,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本堂内容的方向标,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刚开始,学生有些无从下手,但经过几次锻炼后,学生参照以往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后,渐渐地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对于本堂课学习什么内容,都能了熟于心,学习更有方向性,更有高效率。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圈画生字、生词、成语、找修辞方法等。此时的学生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如果发现平时爱溜号的学生此时很安静、很认真,我也会悄悄地趴在他耳边说:“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适时的评价与鼓励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无处不在。

4.课文朗读深化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最讲究朗读,没有朗读的课堂会是一片黯淡。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感知文章传递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朗读,培养多种能力,包括说话、表达、交流、演讲等能力。我的课堂中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有高效朗读、快速阅读、有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指导读、老师范读、学生悟读、小组读、小组选代表读、对桌齐读,读后要有一定的评价,另外,对被评价者进行三度评价,这样既鼓励学生学会了评价,也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在讲授六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再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揣摩其中蕴涵的感情,最后反复诵读,诗中的情感、思想便一点点被学生领悟了。

5.课后反思及时纠错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语文课只有教师认真地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在下一次语文课中扬长避短,实现新的跨越。反思这节语文课对教学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通俗点说就是反思这节课老师是否把重要的知识点解释清楚,难点是否得到了突破,以及教学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内涵是否得到揭示,并提出改进措施,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反观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合拍。还要反思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提问质量,师生互动,板书的设计,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题的引进,课堂作业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最后,还要反思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中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及其原因分析,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

总之,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点粗浅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丰富多彩的策略和方法有待于我去发现,我也清楚的知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绝对不是一种口号和形式,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愿和我的语文教学的同仁们,共同孜孜以求,探索出一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性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2011,(12).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9)

近几年,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位教师都很关注预习检测、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和精彩展示等环节。然而,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重视课堂达标检测这个环节,许多教师到这个环节的时候自认为本堂课的重要环节已经结束了,为了环节完整象征性地随便做几道题便匆匆结束了,或者是一看时间紧张就直接把这个环节省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课堂达标检测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堂达标检测的意义

1. 课堂达标检测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一节课进行到收尾阶段,对学生来说,进行一个有效的自我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和反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及时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2. 课堂达标检测是教师了解学情,帮助调整备课的方式与手段。每当学生完成练习,老师们最为关心的是练习结果的正确与否,但是这种关心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和认真做好每节课知识点的首次认知教学,利用学生对练习印象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反馈,并对反馈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处理,使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得以及时矫正。通过当堂检测的情况反馈,老师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本节课的得失,反思下面的内容该怎样讲才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备课思路,使得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性,效果更好。

3. 课堂达标检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矫正的依据。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越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获得的成效,这些成效若能得到及时反馈,就能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提供便利。

这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通过看学生检测的结果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当堂作业出现的问题,要努力做到快反馈,强矫正。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由于理解得不好,如果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矫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定势,以后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量才能纠正,有的学生甚至很难弥补首次认知的不足。对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及时地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订正,而对个别存在问题的同学,因为是当堂检测,老师只要指出,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改正过来,避免了因为时间拖得过久,学生认为自己的理解是对的,形成了思维定势就麻烦了。

4. 当堂检测对培优补差也很有帮助。在老师了解学生检测情况的同时,优生会完成得比较快,我们可以在肯定他成绩,让他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看他能不能找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让他再攻克更难一点的题目。同时差生也可以获得更多关注,发现他的错误,并由此了解其在知识的掌握中还存在的问题,面对面的指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也可以帮助差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5. 课堂检测可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检测训练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在其练习完毕后再提出要求。这样就能消除学生怕错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其能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要通过表情、眼神、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多一些热情和鼓励,少一些指责和批评。对差生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更应做到这一点。这样及时帮助学生,能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继续参加后面的课堂活动。

二、课堂达标检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1. 注重科学性。课堂达标检测设计必须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达标检测要目的明确。

2. 检测题要有层次性。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达标检测到发展性达标检测。因此在设计课堂达标检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达标检测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设计课堂的达标检测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达标检测太易而失去认真达标检测的动力。

3. 检测要有针对性。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达标检测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达标检测。

4. 检测方式多样化。心理学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一堂课、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检测形式,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类型,采用多变的学生检测形式,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时刻处于高度关注的状态,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5. 检测要有时效性。教师对课堂达标检测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对错误问题的分析要具体、有针对性,点评要精辟、一针见血。

6.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达标检测学生已经没有学新知识的那种好奇心了,精力就不易集中。为了使学生的积极性能再次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反馈、矫正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挖掘与目标内容有关的趣味性材料,尽量将平淡乏味的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的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7. 检测要有拓展性。教师在设计检测题时一定得对本节课的知识做好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学生智力不等,发展不同,对学习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视角广角镜,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对我们老师来讲,这样做也为我们自己搞好校本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从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8. 检测要有灵活性。灵活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一些问题。如检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本节课所剩余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整,预先设计好的检测题也可根据前面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取舍,检测的形式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也可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决定。另外,学生在完成检测题目之后,教师可根据剩余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批改反馈的形式,可全部上交批改,也可老师抽号、抽组批改,或者是由学生讨论讲解自改。总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形式,为了检测而检测。

总之,只要把握好了课堂达标检测,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效的课堂是全体学生都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学生之间有差异,实现目标的速度与程序不同,通过落实“学――测――评”,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平衡。认真实施当堂检测,及时回收反馈信息,找到目标差,及时进行补偿教学,确保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在“反馈――矫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反馈性与激励性相统一,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自我开发,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篇(10)

0引言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全面发展。

1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历史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方法陈旧、注重原有经验进行施教,教学效果方面偏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许多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特别是许多历史新教师,一节历史课上的轰轰烈烈,有影视、有表演,然而欢声笑语后真正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传统的灌输式与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的相呼应。

2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2.1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讲,要实现生命价值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目标具有导向、调节、激励、评价等作用,始终决定着历史课堂的走向,使课堂更加科学、有效、正确。笔者是这么认为的:确定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确定其教学重心、教学主线、教学开展,其更注重的是要让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通过这样引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更加清楚;让学生在调整知识主线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整合、归纳、学习等能力。

2.2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要求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是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内容等都稍显落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要实现创建教与学,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新思维。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是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高中生在面对这些历史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学生们还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提出形形的问题。

2.3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新,这些活动反过来会促进历史课堂的进一步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明显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普及,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历史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4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综合性、合作性、科学性等特征。历史课堂教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起来,实现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又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5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要根据活动的进程,在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选题、如何开展活动的监督与引领等,教师要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发展个性。选题要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他们才会产生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对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闪光点历史教师应适时地开展活动课。

2.6加强政、史、地三科知识的融合

我国现行的文科综合考试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碰撞的界限,要求相关学科携手联合,要求学生加快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在政史地三科中,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它们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政史地三科的协作。三科知识彼此渗透、交织、融合,这就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查考生所学提供了可能性。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而文科综合考试要求教学模式是发散性的、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社会,形成整体观或系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就某一知识点或某种社会现象开展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或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的综合性能力。

3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使历史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就必须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入手,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深化新课改的理念,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去顺利地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亚夫,秦立福.简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现代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上一篇: 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下一篇: 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