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债券投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52

新增债券投资

新增债券投资篇(1)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新增债券投资篇(2)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新增债券投资篇(3)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新增债券投资篇(4)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新增债券投资篇(5)

二、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模式介绍及信用增级原理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采用了P-CBO模式。P-CBO是CBO(Collateralized Bonds Obli-gation,债券抵押债券)的一款,是以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为标的资产的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资产支持证券),其目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重新打包成多组不同风险、收益以及偿还次序的债券———也就是债券分层———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从而提高融资效果,其方法是通过分层打包后,当债券风险发生时,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损失。在P-CBO模式下,由于债券风险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债券优先层部分实际上是受到了债券次级层部分的保障,因此,尽管标的资产是低信用评级债券,但债券优先层部分仍能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信用增级模式中,参与集合债券的中小企业在SBC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联合向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债券———SPV是专门为该次债券发行设立的一家特殊目的的公司,用于将发债主体的破产风险与投资者隔离;随后,SPV将该债券组合重新打包分层为优先级和次级的ABS,也就是将债券分为优先层和次级层部分,其中债券优先层部分将面向广大投资者发售,而剩下的次级层部分则由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中小企业的偿债资金将首先用于偿付债券优先层部分,只有当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金与利息完全清偿后,偿债资金才开始对债券次级层部分进行清偿。经过这种安排,集合债券的违约损失便首先由持有债券次级层部分的SBC承担,只有当违约损失超过次级层部分的价值时,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投资者才开始承担超出部分的损失,债券次级层部分实际上是为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了保障,因此,通过债券分层打包、重新评级,债券优先层部分投资者承担的违约风险大为降低,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改善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的效果。

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P-CBO模式与担保模式的比较

1.信用增级成本方面的比较

P-CBO模式作为内部信用增级模式,其成本要小于外部信用增级的担保模式。对于担保模式来说,中小企业需要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在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过程中,会产生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成本,而寻求到愿意为主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之后,还往往需要支付一定价值的抵押品以及大笔的担保费用以获取担保,其信用增级成本较高。而对于P-CBO模式来说,由于采用了债券内部分层,次级层由政策性金融机构SBC持有的方式来为投入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提供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在发债过程中没有产生因寻求外部担保主体而导致的时间与物质的成本,也无需提供抵押财产和支付给外部担保机构担保费。P-CBO模式通过债券内部运作实现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在内部产生,并完全转化为对债券的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较低。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方面的比较

在外部担保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发债主体和投资人并不处于共同利益之中,发债主体对于提高投资者投资收益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减少投资者投资收益的趋势———因为对投资者付出的投资收益即是发债主体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与发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于企业所筹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少有能力与精力进行监督,因而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企业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相应地,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了解特定发债主体的道德风险程度,以对该特定发债主体设定特定道德风险补偿要求,所以为了防止因发债主体产生道德风险而受到损失,投资者对于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提出了笼统的平均水平的道德风险补偿要求,这在市场行为上将表现为,投资者偏好能给出较高利息率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而往往这些集合债券的风险程度较高。投资者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将导致道德风险低的债券付出高额的道德风险补偿,而道德风险高的债券却只需付出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道德风险低的债券反而竞争力不如道德风险高的债券,最终道德风险较低的中小企业将由于不愿或不能承担较高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退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而道德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则受益于相对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主导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而在P-CBO模式下,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部分债券,从而使SBC与投资者共同面临着债券的收益与亏损,SBC不得不对债券情况及发债主体情况时刻进行关注。而且SBC持有的是债券次级层部分,而投资者持有的一般是债券优先层部分,损失发生时,SBC首先要承担损失,这更进一步促使SBC严格监督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各发债主体资金运用情况,敦促发债主体良好运营。这样一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SBC的严格监督,发债主体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便得到了有效抑制;同时,由于SBC作为债券发行组织者和债券持有者,既有条件有能力,又有需求和必要及时掌握发债主体的信息,从而投资者可以仅花费较少精力便从与投资者有着共同利益的、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情况十分了解的SBC处获得债券总体的真实情况,而不必花费较大精力去分析各发债主体的状况来判断债券情况,这对投资者来说,等于是提高了债券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也就减少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投资者逆向选择情况。

3.信用增级效果方面的比较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效果在定性的角度上表现为信用等级的提升,而从便于比较的定量的角度上,则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违约发生的概率,概率越低,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则是发生违约后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损失率越低,效果越好。将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相乘,则可得出一个综合两者的期望违约损失率指标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进行衡量。期望违约损失率越低,则信用增级效果越好。为比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担保模式与P-CBO模式信用增级效果,笔者首先建立了比较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然后,以“2010年武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后简称为“10武中小债”)为案例,利用该期望违约损失率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按以下基本步骤建立:

(1)计算各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在集合债券中所占份额F×wi(F为债券面值,wi为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比例)的现金流净现值NPVi;

(2)用NPVi计算某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F×wi发生违约时的违约损失率li(其中未违约发债主体li=0);

(3)将各wi分别与其li相乘,再将之加总求和,得出某时段某种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损失率Lk;

(4)根据安博尔公司的违约概率曲线函数以及Duffie(2003)对企业违约事件用泊松过程加以描述的方法,由各发债主体的信用等级推算出其条件违约概率pdi;

(5)将各pdi与对应的wi相乘,然后将之加总求和,计算出该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概率Pdk;

(6)将Pdk与Lk相乘,则可得出该组合k下,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Elk;(7)各种组合下的Elk求和,即可得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的期望违约损失率EL。通过将“10武中小债”的相关参数带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并对其在以担保模式进行信用增级和以P-CBO模式进行信用增级的情况下的期望违约损失率分别进行运算,得出的结论是:P-CBO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1.9755%,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5.3193%。可见,韩国P-CBO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远低于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不言而喻,韩国P-CBO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比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信用增级效果好。

四、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的建议

P-CBO信用增级模式使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取得了很好的融资效果。中国可以学习借鉴韩国P-CBO模式以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1.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P-CBO模式,其信用增级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政府设立的SBC持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分层后的次级层部分,来为面向一般投资者融资的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保障。中国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参与信用增级。中国关于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大型工商企业,乃至一些有实力的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参与发起设立,此外还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招股,让更多社会股东参与投资机构的管理,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由政府管理投资机构可能产生的错误和腐败,从而增强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心,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增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层级并扩充融资对象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时,除了对集合债券进行优先层与次级层的分层之外,还可以在这两个层级之间添加中间层,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的偿还顺序介于优先层和次级层之间。增设中间层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规模;第二,可以满足更多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第三,通过设置多个层级,还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债券优先级别较高部分的信用增级效果,由于债券优先层部分仍然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占大多数的部分,因此此举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在面向更偏好风险和较高收益的投资者进行发行的同时,还可以对发行方中介机构,如承销商、托管银行等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或由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债主体自持。这样债券中间层部分就和次级层部分一道,不仅在实际的清偿上为一般投资者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优先层部分可能面临的违约风险提供了保障,而且,还起到了减小道德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投资者逆向选择的作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部分,除借鉴韩国P-CBO模式由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SBC)持有之外,还可以对市场上有需求的投资者开放。随着2012年5月沪深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的公布,中国“垃圾债券”———高收益、高风险债券———开始渐渐进入市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次级层部分,也可以以私募模式向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高的投资者融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甚至可以上市进行公募融资。此举一方面可以减少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吸引市场上的投资者来投资,加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劣后部分对优先部分本息偿还的保障,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

3.利用P-CBO

模式信用增级的同时可配合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进行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改进并不意味着是摈弃中国原来实行的方法,全面照搬。在利用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同时,我们同样可以在此之外添加流动性保障、担保、定向转让选择权、利差账户、超额抵押、担保投资基金等多重外、内部信用增级模式来提高集合债券的信用评级。此外,通过利用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还可以减轻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分担风险的压力,扩充优先层级的规模,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向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融资的额度。

新增债券投资篇(6)

在谢军看来,中国债券市场的环境正在趋暖。美联储减息影响国内利率走势,从而有利于国内债市的走牛。2008年使利率下降到3%,低于国内的一年定期存款4.14%的收益率,这对国内利率将形成很大的压制,使债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日益趋好。

据谢军介绍,债券型基金可以投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等多种投资品种。近期国债投资收益率在4%~5%,金融债投资收益率在5%~6%,企业债投资收益率略高,有的达到7%左右,可转债具有一定的股性,投资波动率更大一些。该基金能够根据不同债券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灵活配置,获取到期收益率。另外,基金还可以通过交易获得资本利得。

新股申购助力收益

在债券基金的基础上,增强型债券基金增加了新股申购这一重要投资领域,2008年的新股申购将给该基金的投资收益带来何种影响?该基金在新股投资上又有哪些优势?谢军指出,2008年新股申购投资收益率预计将在10%~20%,这主要得益于2008年新股发行规模仍将维持高位,且新股上市首日大幅上涨的格局暂时也不会变化。这使债券基金能够通过参与新股申购获取超额收益。

新增债券投资篇(7)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新增债券投资篇(8)

近期的基金发行市场不再像去年,股票基金一枝独秀。当股市的钱越来越难赚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就转而关心一些稳健收益的品种。进入2008年以来,与A股市场大幅下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债市场表现强劲,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已悄然来临。股市经过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从风险收益角度论,比较优势已明显减弱,而部分企业债的收益率也已达到7%以上。面对股市的不确定性,此时适当转移或增加一部分资产到债券类投资产品,利用股债两市的“跷跷板”效应规避风险,也许不失为聪明投资者的明智选择。

自2007年四季度开始,随着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局面凸显,股票型基金收益率遭到了考验,而债券型基金抗跌性表现显著,整体跑赢股票型基金。与此相对应的是,债券基金去年四季度整体呈现净申购,尤其今年以来资金涌入的态势更加明显。债券型基金尤其是打新债券基金有望成为今年更多投资者配置的重点品种。

当前,新发债券基金不仅数量多,而且吸金能力直追股票基金,销售热力不减。3月25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其交银施罗德增利债券基金的募集。交银增利债券基金自2008年3月3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08年4月3日。该基金13个工作日共募集68亿元,提前完成其销售目标。

另外,市场上开始出现这些既可打新、又可高比例投资信用债的基金,比如2月28日发行的易方达增强回报债券型基金。该基金是国内第一个高比例投资信用债的债券基金,除了可打新外,可投资包括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在内的信用类固定收益品种的比例不低于固定收益资产总值的50%。而2008年企业债、公司债的快速发展,有望为此类新型债基提供投资新机会。

此外,泰信、华宝兴业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也都持续呈现净申购状态,不少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甚至QFII,也开始匀出配额转而申购债券基金。

债券型基金既能回避股市的大部分风险,又能在债券收益的基础上,通过新股和可转债分享一些股票投资的收益。在3月份股市大幅下跌中,债券型基金以其较强的抗跌性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债券基金也由此成为投资者锁定利润、降低风险的不错选择。

CPI见顶 债券指数见底

从未来一两年看,目前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已经见顶回落,预计CPI也将于今年2月份左右见顶。债券市场资金流动的风向标是CPI上涨率(实证研究显示,CPI上涨率可以解释国债净价指数走势的90%),CPI上涨率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决定了债券市场资金流出或流进的趋势。平均而言,CPI上涨率见顶(见底)领先债券市场3个月见底(见顶)(参见图1)。

从全球范围内看,2001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迈入较高通胀期,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总体上仍处于上升阶段,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处于休整期。从中国来看,上一轮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已经结束,宏观经济景气度、企业利润同比增长率都处于下滑阶段,但CPI上涨率会螺旋式上升,因此债券市场在CPI上涨率见顶回落后3个月左右(今年5月份左右)见底回升,股票市场在未来十几个月会反复下跌,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周期中的暂时调整(因此整体下跌空间不大),商品市场仍处于大的上升过程之中。

加息接近尾声

债券基金主要是靠投资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和买卖债券获得的差价收入获取收益的。债券基金的利息收入是稳定的,比投资股票分红获利要有保障,而获取买卖差价方面的风险则在于债券价格随市场利率变化而产生的波动。尽管2月份CPI数据依旧高企,但目前央行似乎无意于加息。而且,2007年较大幅度的升息和美联储的连续降息等都下压了升息的空间,所以可以预计今年加息的幅度会小于去年,这对债券价格来说是一种稳定因素,也给债券型基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发展环境。

从加息预期来说,国际方面,美联储为预防经济陷入衰退和股市大幅下滑,已经连续多次紧急降息。3月18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至15.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对于央行加息的预期减弱;而就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久,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准利率下降75个基点至2.25%这一2005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由于中美利差再度扩大,国内升息空间越来越小。

国内方面,经过2007年的6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已达到7.47%,相比通胀失控时历史高点水平仅有2.5%左右的空间。因此,尽管由于负利率的存在,仍有较大的加息压力,但预期加息空间已经有限,加息已进入尾声。后期即使加息,次数预计也极为有限。由于加息是债券市场最大的风险因素,基于以上判断,2008年债券市场投资风险将相应降低。

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给债券品种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利率风险降低,是介入债券基金的好时机。尤其是息票率更高的公司债,具备更大的投资潜力。此外,市场真实需求开始出现:这一方面表现在热钱相当部分流入债市。在房地产、股市盈利空间受压或有限以后,源于人民币升值流入中国的热钱,将一改前两年的单向流入房市、股市的特点,有相当部分流入债市,对债市构成实质支撑。目前,已经有QFII一改以往将资金全部配置在股市的策略,开始拿出宝贵的配额申购债券基金。另一方面,中国经济20多年的改革,民间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特别近两年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在股市、房市积聚了一定的财富,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与避险需求。股市经过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从风险收益角度看,已不具比较优势。

5-9月份将是债券丰收季节

华安稳定收益债券拟任基金经理贺涛表示,2008年物价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银行的信贷投放仍会前高后低,导致其债券配置在下半年才会显著增加。从物价、资金面因素,以及市场预期往往提前体现这几个因素分析,今年债券市场波段性的机会将在5月份到9月份。因此,债券投资上应把握回购、国债和金融债的波段性投资机会,以及关注信用产品的配置价值。

人民币升值利好债市

中央政府一直具有很强的抗人民币升值能力,人民币真正较大幅度的升值始于2007年,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希望借助升值适度抑制通胀。国内方面,随着抑制通胀被定为中央经济工作两大目标之一,进入2008年以来,升值的速率明显上升,从2007年的0.54%/月上升到目前的1.17%/月。按照这个速率计算,2008年全年人民币将升值14%。但让人民币维持目前速率升值的概率并不大。只要物价高企,升值速率就将维持在目前水平或略低的水平。而一旦物价走势出现逆转,人民币升值速率也会同步调整,也即随着下半年物价可能出现的回落,人民币升值速率也将出现明显降低。同时,在房地产、股市盈利空间受压或有限的情况下,源于人民币升值流入中国的热钱,将有相当部分流入债市。

“打新”提升债券基金收益

“打新”作为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自去年四季度被众多债基纳入投资范围后,债券基金收益能力得到显著改善。银河数据显示,债券基金2007年平均收益率为23.56%,较2006年的16.16%有了较大提升,这其中“打新”收益功不可没。据天相统计,在市场上5只打新历史较长的纯债型基金中,2007年全年新股投资收益占基金总收入高达66.4%。

今年新发的几只债券基金,依然对“打新”保持了较高关注,部分债基在新股策略上也进行了改良。以工银信用添利债券基金为例,该基金设定了“新股将在其上市交易或流通受限解除后3个月内必须卖出”的保护条款,一方面使得该基金持有的新股资产可在相对灵活时间里相机抉择,增加择时机会以获取更高新股收益;同时,在股票市场预期风险日益增大的时候,也能够及时锁定收益、降低新股风险,使“打新”操作整体更加稳健。

对于2008年的“打新”态势,业内保持了乐观预期。天相报告认为,“打新”资金暴增等因素固然会稀释新股收益,但考虑到2008年的新股发行规模并无明显降低迹象,总体来看,债券基金新股申购的整体收益依然较为可观。

信用债将成为债券投资新机会

2008年,央行严控信贷规模,特别是对贷款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将受信贷紧缩影响而导致资金紧张,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分离转债、短期融资券等信用产品将可能成为许多企业解决资金来源的渠道;同时,随着国家对企业债和公司债审批程序的进一步减少,其发行规模可能扩大到3500亿元以上。

目前,银行间10年期企业债和国债利差已经达到140-160个基点,这是历史最高水平,而交易所近期发行的分离转债所分离出来的纯债部分收益率更高。信用债券将成为今年债券基金的新机会。

目前,部分新发债券基金对债券类资产标的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公司债、企业债等信用类债券成为债券基金的新品种,这其中尤以工银信用添利基金在信用类资产上的大比例突破最受瞩目。工银信用添利基金在基金合同中明确规定,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信用类债券将占据其债券类资产的80%以上,成为国内首只主投信用类资产的债券基金。

新增债券投资篇(9)

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背景

201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这意味着倍受关注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正式启动。根据其规定,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人须是未在上证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中小微型企业,发行人应当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私募债券,期限为1—3年,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

2012年6月7日,深交所通过了首批9家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备案申请。11日,苏州华东镀膜玻璃有限公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在上交所挂牌,成为首只在交易所市场挂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截至2012年9月,已经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共43只,其中20只在深交所挂牌,23只在上交所挂牌。发行规模最大的为2.5亿元,最小的为0.1亿元,其中30只发行规模在1亿元以下。仅首发当月,共有24只发行。进入9月份以后,发行数量有所下降,仅有6只。抢先“试水”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企业,体现出高度的政策导向性,发行人的资质也较好。但是随着发行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涉及的行业和地域会逐步扩大,发行人资质预期也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上,尽管有信用事件,但实质性违约并未出现。与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相比,虽然中小企业更具有成长性,但其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也较大,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可能成为违约出现的先例。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过去传统单一的信用增级方式——担保,将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的需求。如何通过引入新型的信用增级方式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市场参与主体共同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信用增级的模式和意义

信用增级,指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和金融工具确保债权人能够按时获得债务本息,降低金融产品原始信用因素中的不确定成分,从而获得更高级的信用评级的一种行为手段。信用增级一般可分为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外部信用增级是指依靠发行人以外的第三方为防范信用损失提供保证。内部信用增级是指依靠资产库自身为防范信用损失提供保证。

信用增级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者和投资者以及整个债券市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发行者,即中小企业而言,信用增级首先节约了发行成本。债券信用等级越高,投资者要求的利率就越低,这就使得发行人所需付出的利息降低,从而提高发行收益。其次信用增级措施则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者拓展了筹资机会:一方面,自身等级较差的发行者也可以通过增信实现债券的发行;另一方面,信用增级也可以使得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销售更加容易。进入2012年9月以来,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难度愈发加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来自于市场投资者对高风险债券的不认可。通过信用增级,可以显著提升市场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需求,从而解决发行的难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信用增级克服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高风险的缺点,为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提供了渠道,使投资者自身的权益得到保障。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债券市场的繁荣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信用基础之上,债券的信用增级仅仅是起点,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暂时的保障,而只有当经济体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债券市场甚至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系统才能更加稳固地发展。

三、外部信用增级措施

在我国已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大部分均以外部信用增级方式为主,但是在具体方式的选择上,又各有差异。

1、第三方担保

虽然交易所和证监会不强制要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采用担保发行,但是出于对风险因素的考虑,明确提出鼓励采用担保。债券发行采用担保的形式主要有母公司担保、子公司担保、专业担保公司担保、个人担保等。在已备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以上几种担保方式均有出现。

“12钱四桥01”由发行人母公司腾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担保。“12申环01”由发行人的全资子公司无锡市沪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12苏镀膜”由第三方专业担保公司苏州国发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承担保证担保;“12嘉力达”由公司董事长李某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担保责任。

2、资产抵押、质押

抵质押资产的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房屋产权、应收账款质押等。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采用资产抵押、质押形式增信的,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1)固定资产抵押:“12江南债”采用土地抵押的方式为债券增信。

(2)应收账款质押:目前已备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12新丽债”和“12中科债”都采用了应收账款质押的信用增级措施。运用这种方式增信的中小企业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应收账款质量较高,应收账款的期限低于私募债券的期限等。

下面以“12新丽债”为例,说明应收账款质押增信方式的运用模式。该私募债券发行方为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信用增级措施之一是债券采用应收账款滚动报备、优先受偿的方式进行偿债保障。公司放弃该应收账款一切其他质押权利,并设立该等应收账款专用收款账户。在公司无力偿还本期债券时,债券持有人就该应收账款享有优先受偿权。

(3)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还没有实际案例,但知识产权质押进行贷款的业务已经相当广泛,其对私募债券信用增级新手段的探索有一定借鉴价值。更重要的是,目前许多以高新技术为支持的中小企业,其资产构成中往往很少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而有大量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一旦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知识产权质押的信用增级途径成为可能,将解决大量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使用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是法律允许的,但只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获得报酬权)才可以作为质押物。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可以用来质押,但质押合同规定的期限不得超过知识产权有效期。

具体到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现提出以下创新信用增级措施:以知识产权评估价格作质押登记,公司以知识产权评估价格为债券进行偿债保障,设立该知识产权评估拍卖专用收款账户。发行人存在本期债券偿付障碍时,债券持有人就该知识产权评估拍卖资金享有优先受偿权。

3、商业保险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尚无直接针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债券保险品种,中小企业可通过购买赊销信用保险、预付信用保险等商业保险提高企业还款付息的保障能力,对所发行的私募债券进行增信。

另一种可行途径是通过专业债券保险机构来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增信。以专业债券保险机构信用增级,是指债券发行人向第三方的专业保险机构支付一笔保费,保险公司承诺当债券发行人无法偿还合约中约定的债券时,代为偿还本金和利息。国外许多市政债券发行主体都选择在债券发行时购买保险,以使其债券可自动上升至债券保险公司自身的评级水平,为其节省融资成本。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债券保险机构,需要加快设立,推进债券保险实践。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

在国外成熟市场上,信用违约掉换(CDS)是可以为债券偿还提供保证的成熟产品。在CDS的交易中,参与互换协议的一方(A)定期向另一方(B)支付一定的费用,当标的债券出现偿付风险时,由B对A给予一定的补偿。在这种形式下,协议方A就相当于对标的债券的偿付购买了一份保险。在中国市场,虽然没有针对CDS的交易,但是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产品可以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信用增级提供借鉴,这就是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在2010年10月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中创设的一种信用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

CRM的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保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标的债务类型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等。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CRM的交易商有着严格的限制,且需要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备案。截至2012年9月,国内已备案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商的机构共有45家,其中大部分为商业银行和大型证券公司。虽然中小企业尚不具备交易CRM的资质,但是CRM转移信用风险的形式,以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为债券增信的构想,是未来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信用增级措施发展中可参考的模式。

四、内部信用增级措施

内部增信措施目前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虽然有案例,但是运用较少,方式也较为单一。比起外部增信措施,内部增信措施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

1、嵌入投资者选择权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嵌入投资者选择权,目前市场上通行的做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投资者债转股选择权;第二,投资者的赎回选择权。

(1)投资者债转股选择权,即通常所说的“可转债”,指在一定条件下,债券持有人可以选择将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债转股选择权可以有效地激励投资者的参与,给予了投资者一个成为企业股东,分享企业高成长而带来高收益的机会,而不是只作为债券投资者获得固定的收益。

虽然债转股选择权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转股价格,投资者和发行人预期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分歧。在目前已备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有相关条款的债券很少。“12金泰02”是首只引入转股条款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其中规定行权期限为自品种发行结束之日满两个月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转股价格为7.00元/股。

(2)投资者的回售选择权。投资者的回售选择权是指投资者有权在债券到期之前的某一时间赎回债券。若投资者不看好企业的前景,认为未来有偿债风险,可以通过回售债券来保证本金的安全。

在目前已备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有多个企业采用了嵌入投资者回售选择权的信用增级措施,比如“12天科债”,“12德福莱”等等。在实践中,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往往和发行人利率上调选择权同时嵌入,即企业可以选择通过上调票面利率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继续持有债券。

2、集合发债

由于中小企业受到企业规模的约束,单个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集合发债是指集合一部分优质中小企业联合发行债券,采用同一个债券名称,形成一个总发行额度。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集合发债能够提高发债人的信用等级。《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中明确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行人可以采取集合方式发行私募债券。目前已备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全部为单一企业发债,尚无集合发行的债券。但是,在公开发行的中小企业债券中,有大量集合发债的先例,如:2007年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07深债”)、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07中关村”)、2009年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09连债”)等。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可以参考以上集合债券发行的模式。

3、结构化产品设计

所谓的结构化产品设计,是指利用金融工具将金融产品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分层,在同一个产品内部设立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资产份额,两种份额的收益和风险并不一致。其核心要素在于“分层配置、风险分级、收益匹配”。结构化设计内部信用增级虽然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没有实例,但是其在信托产品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09诸城SMECN1”,在内部信用增级安排上,设立了60%的优先级和40%的普通级;“10诸暨SMECN1”设立了90的%优先级和10%的普通级。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结构化设计进行增信的主要思想,是将债券以优先/一般分层安排,其中优先受益人享受产品到期后的预期固定收益,并由一般受益人的资金来保证优先受益人的本金和预期固定收益,而一般受益人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享受预期固定收益之上的投资收益。一般受益人往往由机构来担当。结构化设计显著提升了优先级的信用等级,给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于高风险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途径,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投资中来。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结构化设计也可以同集合发债相结合,即将一批中小企业的集合私募债券分层配置。这是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规模很小,一般不超过1亿元。对其进行结构化后,各分层的规模更小,不利于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认购,且操作相对成本较高。而同时使用集合发债和结构化产品设计的措施,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更是对信用增级给予双重保障。

五、完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信用增级措施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市场资金的主要需求者,然而由于其混乱的财务管理现状,导致没有成本较低的评级方法为其信用评级,再加之我国评级体系的不完善,市场上资金的供给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不仅如此,失衡的资本市场长期压抑债券市场的发展,重股轻债的现象一直存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之中,中小企业通过公开发行债券进行募资困难重重。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推出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支持,中小企业在寻求银行间接融资的同时,又有了新的选择。而通过以上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信用增级的措施以及实例可以看出,市场上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信用增级方式来促进私募债券的发行。在完善信用增级措施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监管机构对私募债券增信的风险管理。在中小企业对其私募债券进行增信的时候,监管机构应该对中小企业选取的增信方式进行严格审批,如果有抵押品的,要求定期报告抵押品的资产质量及风险暴露情况。

第二,完善我国的债券评级体系。我国的评级体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由中央银行及其分行的评级系统逐渐演变成当前的具有20家左右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市场体系。然而,我国的评级体系存在缺乏独立性、规模小、理论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再加之企业披露信息的不规范,使得我国企业的评级问题非常严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债券市场的不完善。因此,建立以银行业为基础的市场评级体系以及大型综合评级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本身就要求我国应当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投资者本身属于弱势群体,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需要从法律的层次入手来规范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并严格执行政策,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总之,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种新兴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增添了新的投资工具。中小企业和投资者都应该有风险管理的意识,以规避私募债券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对私募债券的合理运用,共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少波、张霖:金融创新中的信用增级及其定价问题[J].金融研究,2006(3).

[2] 王蓓、陈爱华:中小企业集合融资的信用增级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1(4).

[3] 朱静平、段进:构建与完善企业债券增信体系[J].经济导刊,2012(2).

[4] 吴群:新时期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10(9).

[5] 李永森: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2(18).

[6] 马腾: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增信措施比较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7] 陈小梅: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机制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9).

[8] 陈卫灵: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增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1).

[9] 李战杰:利用分层结构化内部增信原理解决中小企业发债难题[J].开放导报,2009(4).

新增债券投资篇(10)

“债券类投资成为了市场热门,我是不是也该转转向,把现有的投资转作债券产品呢?”相信不少投资者正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事实上,作为资产组合中的重要配置之一,债券类产品稳健的特征,能够平衡组合中的收益与风险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工具。但是,如果把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就需要根据投资者个人的理财需求、市场的情况进行定夺,选择较佳的投资机会,而从目前的投资市场的情况来看,眼下倒未必是进行债券投资的最好时机。

国债收益不具吸引力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进行债券投资的主要渠道是国债和公司债,然而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两类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上不能达到很好的均衡,也就很难作为个人投资组合的主力产品。

如记账式国债,虽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是其内在的收益率却很难让投资者感到满意。以国债市场上目前收益率最高的06国债(3)为例,到期时间为2016年3月,票面利率为2.8%,债息为每半年支付,目前的市场交易价格为93.934元。投资者如果购入些国债并持有到期,价差收益及期间获得的利息收益合计,折算下来,可以获得的年收益率约为3.89%。这是记账式国债市场上目前年收益率最高的一只债券,但对于一笔7.5年的中长期投资来说,不足4%的收益率显然并不具备吸引力。像5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也达到了5.85%,即使扣除5%的利息税,较记账式国债的收益也有一定的优势。而其余较多的长期国债品种的收益,基本在3.6%~3.8%的范围内。当然,如果考虑到潜在的降息因素,存款利率的降低,会提高债券的价格,此时将债券售出,可以获得一定的价差收益,但由此提升的债券收益率与7~10年的投资期限相比较,并不能视为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公司债并非“稳赚不赔”

相比之下,公司债的收益虽然较高,但蕴含的风险则是个人投资者不可忽视的。如目前票面利率较高的公司债,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上。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在融资渠道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特别是银行收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额度。同时由于股票市场低迷,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处于“难产”中,发行公司债成为了这一行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走势、债券发行公司的运营情况,都可能影响到未来债券利息与本金的偿付能力。很多投资者都把债券作为“稳赚不赔”的投资产品,事实上,债券依据其类型、信用等级、条款的不同,内在的风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雷曼兄弟的倒下,始作俑者不就是其投资的一系列债券和债券衍生品?

目前收益率居前列的公司债产品中,典型的如08新湖债,也大多缺乏担保机制。由于很多商业银行都暂停了债券发行的担保业务,包括公司债。因此,在一些债券的发行中,并没有加入担保条款的设置。对于这一类型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如果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又没有第三方公司的担保,便很可能出现债券的偿付风险。在可分离债纯债产品中,08葛州债、08国安债和08青啤债也是缺乏担保设置而出现高收益的例子。

除了偿付的风险之外,个人投资公司债的另外一个风险在于其流动性。尽管公司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地进行买卖,但事实上二级市场的交易量并不大,尤其对于资金量较大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短期内顺利成交,往往还需要取决于外部市场的因素。

债券型基金重“安全”

与个人直接投资债券相比较,投资债券型基金显然拥有众多的优势。首先在于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标的主要是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央票等,以及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的股票等。同时债券基金的流动性较强,不像个人直接投资债券那样,往往要受到交易市场成交量的制约。而且,机构投资者在一些特定债券产品的销售时,往往有着个人无法匹敌的优势。因此,在股票型基金销售冷淡的环境中,债券型基金反而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但是,债券型基金由于具备了“安全”的特质,所以需要对收益性有所牺牲。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9月底,今年以来净值增长居前的三只债券型基金分别为国泰金龙债券A、大成债券A、B和交银施罗德增利B,所对应的净值增长率5.2754%、5.2189%和5.11%。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以来的债券型基金的表现来看,由于基金投资范围的不同,收益率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中,收益位居前列的债券型基金主要集中于纯债基金产品上;以往能够通过新股申购获得较高收益的债券型基金,则由于新股申购收益大不如前,拖累了债券型基金的收益;而损失较为惨重的是可少量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债券型基金,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净值也出现了负增长,像国投瑞银融华债券,今年以来的净值下跌幅度超过了23%。

因此,近期新发行的几只债券基金,毫不例外都把安全性放在了首位。如近期正在发行的光大保德信增利收益基金,80%资产投资债券,其余20%用来申购新股、增发新股和可分离债等非债券类产品的投资,该基金规定,不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其申购的新股或者权证,将在上市后3个交易日内卖出,以达到严格控制持有期,减少证券市场波动风险的目的。

全债投资偏于保守

上一篇: 物业管理入门知识 下一篇: 劳动教育的类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