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理合同范本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41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29-02

一、施工企业资金现状

自十召开以来,“调结构、稳增长”是政府提及最多的改革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放缓,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施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项目少、资金缺是大部分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目前,施工业面临的资金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项目少,资金流动能力差。(2)行业景气度低,企业融资困难。(3)工期紧、任务重,对外付款压力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分类

俗话说,现金为王,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大型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甚至设置了单独的部门或者科、室(小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通常,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资金流入管理和资金流出管理两个方面。

1.资金流入管理。(1)经营性流入。经营性资金流入管理是指施工企业根据合同约定,定期向业主办理预付款、进度款、质保金、代购设备款等款项,只有确保经营资金收入及时到位,才能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2)融资性流入。融资性资金流入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外贷款、票据贴现、反向保理等多种金融手段筹措资金,提高资金调剂能力,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2.资金流出管理。资金流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最佳的流程设计,根据劳务合同、采购合同以及日常管理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付款计划,以保证施工现场劳务人员队伍稳定、材料供应及时、日常管理井然有序。

三、施工业资金管理规范化的做法

(一)组织规范化

结合施工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参与资金管理的部门至少应该包括工程部、物资部、经营计划部、财务部、办公室,各部门在资金管理中应该各司其职。

1.工程部:按照工程合同,合理编制工程量计划,编制工程进度安排,提交物资部门,协助财务人员按照合同要求办理预付款收款手续。

2.物资部:根据工程部的工程量清单,计算物资耗用量,制订订货计划,根据工程进度安排签订采购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和到货情况,申请支付预付款、购货款。

3.经营计划部:根据完工进度,编制月度、季度工程量清单,形成计价资料,配合财务部办理工程进度款收款手续。同时,做好劳务队伍结算工作,办理劳务费用支付手续。

4.财务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资金收付计划,办理资金收付手续,当出现资金缺口时,牵头制定融资方案,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

5.办公室:根据企业、工程项目规模,制定办公用房、用车租赁计划,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办理合同签订手续,配合财务部门办理各项费用的支付手续。

(二)流程规范化

流程规范化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前,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设计与资金管理事项有关的审批流程,实现资金管理有据可依;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与资金流程有关的各部门按照既定流程办理资金收付的手续,确保资金管理有序可控,保障施工生产正常进行。

1.资金收入规范化。(1)经营性资金收入。施工企业的经营性资金收入主要包括预付款、进度款、质保金、代购设备款款等。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资金收入由不同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向业主办理收款手续。1)工程预付款。工程预付款是施工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为了帮助施工企业解决工程施工前期施工准备而提前给付的一笔款项。预付款的申请流程通常由施工方工程部门编写开工报告,编制月度或季度施工计划,财务部门按照相关要求提交上述资料,同时出具收据或发票,业主单位据此办理付款手续。2)工程进度款。工程进度款是施工过程中,按逐月、季(或形象进度、或控制界面等)完成的工程数量计算的各项费用总和,这是施工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进度款的收取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足额,这就需要经营计划部在业主要求的计价时间内,及时、准确编制计价资料,为业主提高审批效率创造条件。当计价完成审批后,经营计划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收款手续,由于业主收到来自于银行的贷款或者投资公司拨付的建设资金也是分批次的,因此尽早、尽快地办理收款手续,才能保证及时足额收取工程进度款。3)工程质保金。工程质保金是工程完工后的质量保证押金,金额一般为合同价的3%~8%,在工程完工后一至二年办理退还。质保金的计缴一般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是按每次验工计价金额乘以质保金比例后作为施工方的应收工程款,其余作为应收质保金,方式二是每次验工计价金额全部作为施工方的应收工程款,业主单位在每次拨款时,按照拨款总额乘以质保金比例后作为应付质保金,其余资金拨付给施工单位。上述两种处理方式,退回的方式都是相同的,至少需要提供工程部门编制的完工报告和监理人员的监理报告,财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4)代购设备款。在实践中,施工合同中通常未包括主要材料、重要设备的采购,由于建设单位人员配备有限,相关物资的采购时间紧迫等原因,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单位进行部分工程物资的招标采购工作,业内俗称“代甲采购”。由于合同内没有这部分收入,因此也就没有资金收入来源。为了保证采购工作正常开展,也为了减少因为“代甲”而出现垫资的情况,工程和物资部门要根据物资招标进度,及时向建设单位申请采购预付款、购货进度款等。(2)融资性资金收入。施工企业经营性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而且周期性特征明显,一般每月度或季度后根据完成工作量办理资金结算,一些周转资金的需求则需要通过使用注册资本金、以前年度盈利资金、或者金融机构贷款解决。正确合理做好资金收支计划,保障施工生产有序进行,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所在,当出现资金缺口时,需要财务部门制定明确可行的融资方案,弥补资金短缺。目前适合施工企业的融资方案,按照融资成本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反向保理、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贷款等;按照融资手续先易后难的顺序,上述方案排列为: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贷款、反向保理。因此,规范化的融资性资金收入管理需要财务部门提前着手准备融资手续、测算各方案融资成本,在企业出现资金需求时,根据成本效益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化解资金短缺风险。

施工企业通过建立规范的资金收入管理制度,将相关制度贯穿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对于保障企业生产所需现金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资金支出规范化。(1)经营性资金支出。经营性资金支出是企业日常支出的重要内容,是各类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及时到位的有力保障。1)材料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企业生产过程的前提是各项生产资料准备充分,施工企业也是如此。在施工前,钢材、水泥、砂石、混凝土、线缆等都需要提前进行招标采购,物资部门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签订采购合同,确定合理的预付款比例,保证材料及时进场。支出管理规范化,就是要建立物资部与财务部门配合机制,合理确定付款期限、付款金额,避免集中付款可能带来的资金紧张局面。同时,建立多种付款方式,采取开具银行保函、承兑汇票等多种方式,合理延长付款周期,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2)劳务费。经营计划部在完成对外报送验工计价资料的同时,还要负责审核参建劳务人员的工作量结算清单,用于与劳务工办理结算手续。资金管理规范化要求这一过程做到对劳务结算金额小于同期对甲方验工计价金额,对劳务结算金额大于其应支付的劳务人员工资金额。这是因为,企业的收入来源是甲方的验工计价,出现劳务人员结算大于对建设单位的验工计价的情况,很可能是对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做少了或者对劳务人员结算做多了,这会使施工企业出现从甲方收取的工程款不足以支付劳务费的局面,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其次按照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关规定,如果对劳务队伍结算小于劳务人员工资,很可能出现资金支出不足以支付劳务人员工资的情况。在完成结算手续的情况下,经营计划部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资金支付手续,实现劳务费支出管理规范化。3)其他直接费、管理费。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按照是否与工程项目直接相关,可以分为其他直接费和管理费,这类型费用一般由企业办公室、后勤以及其他部门的零星支出构成,按照资金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这部分费用划定的归口管理部门通常是办公室,办公室应该在年度预算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并会同财务部做好资金支出计划,量入为出。4)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主要是企业融资产生的利息、办理金融业务产生的手续费等,企业财务部门应及时跟进和掌握金融机构的利率和手续费,按照成本效益优先、效率优先的原则做好融资方案,在企业需要融资保障时,能够及时提供规范化的融资或者金融服务方案,同时按照企业制度要求,提高财务费用支出管理的规范性。(2)资本性资金支出。资本性支出主要是用于施工企业购买办公用房、施工机械以及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等。资本性支出应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作为企业重大支出事项逐项列入年度预算,财务部门编制年度资本性支出预算,报公司审批后,在下一年度执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照固定资产批复情况,结合使用部门的申请,签订采购合同,办理款项支付,待物品购入后及时办理领用及组资手续,完善内部控制程序。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2)

从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不同性质的资金投资侧重点和工作任务的倾向性均有所不同,这些资金来源于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和出让金等收入,每一种渠道收入的资金都有其特殊用途,为了实现各项资金管理政策相互配套,各级主管部门制定了多个不同的项目预算标准。除中央级政策标准外,各省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管理政策。以5000m钻探工程量预算为例,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为341.20万元,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预算标准为534.80万元,地质矿产调查专项预算标准为546.36万元,黑龙江省定额预算为609.91万元,不同标准的预算额相差最大达44%。仅在中央级预算标准中,相同条件的工作手段额度也存在很大差别。钻探孔深0-700m,岩石硬度Ⅳ级,国土资源调查标准为469元/m,中央基金标准为1007元/m,地质调查专项标准为751元/m,标准之间伸缩性很大,根本不能横向比较,更无法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政策和预算标准不统一,将直接导致一项工作多重约束及项目预算的多重标准,同样条件的一个项目采用不同的标准预算结果相差悬殊。财政投资项目的支出预算没有统一的标准控制,资金管理随意性太大,资金浪费现象难以监管,也往往使很多项目承担单位不知所从。地质勘查工作的资金管理秩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

1.2预算标准结构和费用设置不合理

中央基金项目预算标准中没有设置设备使用费和运输费项目,这两项费用在野外实施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以研究和室内分析为主的项目不使用重型设备和大型运输车辆,但钻探、测井、地震等手段,野外施工作业均离不开大型设备和大型运输车辆,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能将这部分费用记为交通费,这是不合理的。在项目费中设置了咨询费,但在组织实施费中已经包含相关费用,部分费用不能明显区分,存在重复内容。预算标准中还区分了单位类型,对是否有财政事业费拨款,采用不同比例数预算,由于国有地勘单位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多数有财政事业费拨款,但拨款方式和拨款额度相差悬殊,这部分费用仅用一个比例数平衡,这对很多地勘单位是不公平的。在以野外施工为主的综合性勘查项目中,各类标准均将工作手段划分为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化探、遥感、钻探、山地工程、岩矿测试等七个类别,地质技术工作被划分为其他地质工作,这部分工作费用比例很低,而且只包含了一般技术工作,没有考虑综合研究内容。地质勘查项目的最终成果并不是野外施工完成就能得到的,没有大量的综合研究是无法实现的,地质勘查项目兼有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双重属性,除了体力劳动还离不开脑力劳动,科学研究工作是在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过程中进行的,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工作量和价值决不亚于任何一种实物工作手段,应将这部分费用做为一种工作手段单列。

1.3预算执行进度与项目实际不同步

目前一般地质勘查项目工作期限较以往均有所压缩,为了与财政年度工作计划相吻合,当年立项的项目要求当年完工,而多数项目到七八月份才开始实施,项目实际工期和预算支出不一致。一方面,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与资金拨款进度互不关联,致使有的项目已完工但资金尚未到位,而有的项目资金已拨付但迟迟不见开工。另一方面,不同工作手段受资金问题影响,前后不能科学合理地衔接,前置工作不能指导后续施工,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形成野外施工影响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反过来又影响野外施工的恶性循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及地勘单位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地勘工作拨款与多种经营收入已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区分,部分费用和会计科目设置,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方式等均有待完善。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地质勘查项目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融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仅仅是项目投资多元化中的一类主体,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已趋于市场化。因此,及时修订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适应地质勘查行业资金管理形势,是财政和地勘主管部门应考虑的问题。

1.4绩效考核和决算审查机制不健全

目前地勘行业尚未将资金管理纳入到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当中,也没有建立独立的地勘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很难保证地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容易导致项目资金沉淀或虚编项目预算等问题。除绩效考核外,对项目预算缺乏竣工决算与审查监督程序。项目竣工决算与审查是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而目前的项目竣工资金管理,大多采用结算汇报形式,缺少竣工决算和审查过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资金预(结)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工作结束或终止,项目单位应编制项目结算,提交项目监理机构审查,没有要求项目单位编制竣工决算报告。《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完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并按规定提交项目资金审计报告,这一规定十分笼统,决算和审计报告均要求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无监督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只有内蒙古和新疆等少数地方制定了地质勘查项目竣工决算编制和审查制度,大多数国家资金渠道均没有决算和审查程序,对项目资金的最终使用效果缺少结论性评价。

2项目预算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性

(1)预算管理规范化是完善相关机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体现。国家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管理的主管部门,对地质勘查项目的组织实施及资金的预算和使用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只有不断完善预算政策和预算标准,使地质勘查投资在规范的制度体系下运行,才能做好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避免政府地勘资金浪费和流失,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2)预算管理规范化有利于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调动地质勘查单位积极性。规范化是提高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在当前国家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背景下,加强项目预算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维护社会资金投资人的利益,实现地质勘查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3)预算管理规范化使地质勘查项目资金投入和使用目标更加明确,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更加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制定的项目设计与预算相互配套吻合,执行目标具有预期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项目管理和承担单位在相同的标准框架内运转,上下联动高效有序,从而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4)项目预算管理规范化是有效控制项目成本,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必然要求。在非规范化或无序状态下,项目成本控制不能有效地进行甚至根本无从着手,其投资目标效益很难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资金使用范围,防止可能发生的浪费,就必须从预算编制开始实行规范化管理,使成本始终处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降低投资风险。

3项目预算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

3.1项目管理政策的规范化

虽然不同类型的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有所区别,但其实质工作内涵是相同的,具有客观上相同的工作规律性,其本质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工程揭露方法、测试分析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对地质矿产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揭示和总结,从而形成地质勘查成果报告的过程。由此可见,各类地质勘查项目均可受控于统一的管理政策,通过制定规范性的管理法规和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项目预算管理规范化,首先应该从管理政策规范化着手,制定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执行有效、权责明确的管理政策。目前的项目资金管理政策十分复杂,难以统一管理,地勘单位在执行时也很难把握重点。因此,建议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为主要参照样本,将各类资金合并,统一纳入基金管理。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与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协调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为进一步规范地质勘查基金运行管理,建立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政策一致、投向互补的协调联动机制,中央和省级地方两级基金应形成整体功能。地勘基金已经成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调控工具,其作用已基本覆盖地质勘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与管理的主体功能。建立以地质勘查基金为主体的地质勘查项目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将各级财政投资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矿产资源补偿费、国土资源调查专项、各级地质勘查基金、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及危机矿山找矿专项等各类资金,加以整合,构成统一的地质勘查基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制定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管理政策,以使目前主体单一、政策多元、机制复杂、效益低下的项目管理政策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

3.2项目预算标准的规范化

将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预算标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各省地方地质勘查预算标准(定额)、地方地质勘查基金预算标准、地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预算标准等不同类型的预算标准进行整合,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为基础,采用工作手段分项单价预算法,制定规范的“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标准”,作为全国范围内统一的项目预算依据。规范化后的预算标准,预算内容应包括所有工作手段,同时增加综合研究工作手段,费用设置即应符合各类项目技术方案需要,也应与财务会计制度相一致,适应各地区影响项目实施的自然技术条件的变化,确定合理的税费提取和利润比例,同时也要具备随市场物价变动的动态调整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行业统一的“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规范”。现有的地质调查评价类项目的甲类和乙类划分方法,结构复杂,不易于掌握,且划分界线模糊,项目预算标准规范化后,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3.3项目预算执行的规范化

项目预算执行包括项目成本核算和项目决算,其主要任务分别是实现项目预算与实施的相互协调,预算费用与实际成本管理的监督与控制。在成本核算管理方面,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财务会计政策的适应性,修订《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以适应地质勘查行业资金管理形势。地勘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地勘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基础上,制定规范合理、易于操作的成本核算制度,规定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岗位责任和核算的技术要求。项目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包含执行项目预算的内容,又具有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总结和监督的作用,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大多数地质勘查项目,没有项目决算和决算审查过程,这种程序缺失现象,直接导致监督失效,不能对投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更无法实现对整个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项目决算和决算审查管理列为重点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结合各地区及各类地质勘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勘查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和审查办法。项目竣工决算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已实施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引入到地质勘查行业,为提高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效果,改进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提供借鉴。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应与项目成果报告同步编制、同步审查、同时汇交。一个项目竣工后如果没有编制决算报告,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不完整的。没有编制决算报告的项目,地质勘查成果应不予验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地质勘查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管理办法,在项目决算管理规范化方面先行一步,为全国及其他省区加强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参考。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46.150

1 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内涵及目标概述

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在内部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用于周转流动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存款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几部分货币资产组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则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管控,确保事业单位涉及资金业务的经营管理活动合法合规开展的管理手段。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制定完善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程序以及规章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避免在资金管理中出现侵吞、贪污或者是财务舞弊行为,防范各种资金运作的管理风险。第二,制定一系列的资金控制审批手续,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的周转运作严格按照程序及制度运作,尤其是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支付结算等业务进行规范,避免在货币资金的使用上出现漏洞问题,提高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作效率。第三,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资金控制体系,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程序与方法进行规范,形成对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监督管理;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运作流程整理形成会计记录,指导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确保各项资金管理活动有据可查,并为审计监督等提供全面参考。

2 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方面,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合法合规性原则,确保所有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符合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这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最基本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即内部控制管理与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一致,各项内部控制管理程序及规章制度围绕事业单位的职能开展;全面控制原则,对货币资金业务控制管理必须涵盖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相互制约原则,重点是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减少财务错漏及舞弊行为;适用性原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必须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实际情况相一致;有效性原则,即必须通过内部审计等手段,督促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产生相应的绩效;成本收益原则,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确保单位成本投入下产生收益水平的提高。

3 提升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措施

3.1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资金控制方法

在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上,应该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管理体系、自身规模以及运作方式等不同,综合运用多种内部控制方法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较为常用的货币资金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授权审批。重点是对各类资金相关业务,包括费用报销、现金收付、应收账款额度确定、大额资金支付等资金业务明确授权审批的权限、程序以及责任人,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第二,不相容职务分离。对一些关键业务采取内部牵制制度,对于相关的货币资金业务多人经办,并实现资金账目分管,形成健全严格的凭证制度,减少资金管理中的差错及舞弊。第三,归口管理。对事业等单位内部货币资金活动进行统一管理,遵循权责对等原则,避免重复管理或者是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提高货币资金业务活动的办理力度及效率。第四,预算控制。以预算作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遵循,货币资金的收支等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并尽可能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计划贯穿内部管理以及经济业务活动全过程。第五,会计控制。通过对内部资产记录、账实核对以及盘点,对会计凭证账簿、报告以及单据的填制、审核与归档等,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第六,信息公开。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按照相关公开制度规定,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公开内容范围以及程序框架内,进行公开,接受内部及外部监督。

3.2 加强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相关业务关键环节的控制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货币资金的运作环节无非资金的收支、保管、存储以及监查等几项环节,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应该针对这些环节进行重点的控制管理。

第一,应该准确确定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计划,根据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实际业务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情况,动态平衡调整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计划,作为事业单位资金拨付使用的依据。第二,加强账户控制,严格按照规定设立银行账户,按照资金的不同用途使用银行账户,杜绝多头开户或者是随意开户问题。同时加强对账户网银管理,确保资金审批程序以及支付业务得到严格的控制管理。第三,提高资金管理水平,货币资金流入及时入账,资金支出强化审批程序审核,同时定期不定期增加外部注册会计师开展现金盘点及审计,确保现金管理活动规范开展;对于备用金,应该严格按照定额、临时以及出纳备用金种类不同,单独制定管理制度体系。第四,提高基础管理工作水平,完善事业单位的票据、印章等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业务办理流程手续,同时配合财务稽核工作,确保各项资金管理基础工作的合法合规。第五,规范货币资金的结算管理,按照审批权限、资金收支额度、责任范围等,规范资金的结算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应付往来业务的规范、高效。

3.3 强化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监督管理

在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监督管理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内部审计,这也是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控制内部监督的主要实施主体。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同时,应该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权限,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方面,重点是对事业单位涉及货币资金管理的业务活动开展审计,审计检查是否落实了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印章票据规范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资金使用决策是否进行了会议决策,审计各项资金的收支是否符合了预算计划以及资金实际运作绩效情况等,通过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事业单位货币资金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开展。

4 结 论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改革创新,迫切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地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并不断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卉.论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问题[J].当代经济,2010(3).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05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财务管理上,企业运用制度化的财务管理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是许多企业在运营时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导致财务管理混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破产。企业融资也是制约着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途径少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企业融资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融资有着密切的关联,企业融资本身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运营上,融资充当着重要角色。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加大,融资成为必要。企业在融资时主要的手段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方式为增资扩股、一级资本市场融资等,而增资扩股或可通过原股东追加资本金,或可引入第三方资本;而间接融资通常采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而融资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则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团队建设、运行水平、发展预期等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财务管控水平和能力。因此,实现融资离不开财务管理水平的支撑。

2企业财务管理中影响融资的突出问题

由于企业融资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时,对企业融资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如果财务管理体系混乱,管控能力薄弱,即使企业暂时的经济效益好,也会让投资方对企业发展预期降低,造成融资困难。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的管理与控制直接关联到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一套规范、严密的制度体系。财务管理不似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可以突破常规,只要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可以,财务管理本身有严格的法定性,同时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灵活性。财务管理上,要求对现金的支出与存放、货款支付、报销等各个资金的收取、支付与核算都要有符合法律法规及企业本身要求的制度规章。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微小型企业,由于偏重于成本的考虑,或者主观上的随意性,对财务制度的建设常被忽视,除了应付不可缺少的税务需要,必要的财务管理与管控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2.2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存在随意性,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摆设,成为应付检查的形式工具。反映在领导随意干涉企业财务,以领导意志左右财务管理,往往以自己的喜好决定财务管理具体事项,枉顾具体制度安排。其结果是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成本管理失控、支付失控、内部出现贪腐,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混乱。

2.3资金管控运作失措

有些企业,制度的建设及执行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财务人员能认真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领导也顺从制度的约束,但只能说这只是履行了财务管理的部分功能,即会计核算功能,并没有真正担负起财务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资金运作。资金运作从宽泛的角度而言是指对企业存量资金的有效利用、企业内资金流的优化、供应商货款支付期限利用、应收款余额的控制及因应企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融资的实施和融资成本的控制等。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规模发展或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融合,即产品与资本的结合。而企业对资本的结合就需要财务的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是资本结合的前提。资金运作能力和水映一个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只有良好的资金运作能力,加上资本方对企业产品和未来的预期看好,才能达到产品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但是,很多企业都是过多强调财务的规范,而没有重视或加强对财务管理中资金管控运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个主要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存在,都对企业发展的融资造成负面影响。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3.1规范财务,推动企业运作提升,为融资打基础

企业如无法实现本身自有资金运用的滚动发展需要,就需要融资。要融资,除了产品本身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外,要求企业整体的管理运行能力达到资本方或社会企业认可的标准规范的水平。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牵涉人、财、物、信息的系统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系统管理的基础,而规范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其他要素经济管理的核心。只要能建立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必能推动其他管理要素的管理规范化,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系统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企业运作水平的高低,除却产品本身,就体现在运行是否规范、运行是否高效两方面。所以说规范是反映企业运行水平的标杆,而财务管理的规范则是企业规范的核心。只有规范,才有可能赢得资本方的关注和兴趣,为融资打好基础。

3.2提升资金管控水平,实现融资

如前所说,只有规范管理才能引起资本方或银行等资金融入方的兴趣,但兴趣只是一种可能。要让第三方投入资金或借钱给你,还得考察企业的未来预期、资金的风险管控能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安全性等因素,当然不同的融资方式其要求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资金的风险管控能力及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效率。一个企业,如果财务对资金使用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企业资金随时会处于风险状态,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出现不可控风险,导致资金流断裂,企业就会因失血而破产,任凭你产品如何好也于事无补。同样的,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没有能遵循在安全前提下的效益化原则,没有能从企业战略融合角度规划资金使用,简单机械的履行资金的收付职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这样的企业,资金融入方是不会把钱放心交给你的。

因此,只有提升资金管控水平,加强资金使用的风控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才能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4结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要想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财产管理以及融资问题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隋玉明,王雪玲.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43-47.

[2]孙晓彬.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85,87.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5)

(一)防范资金安全风险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加强管理,根本在于加强制度建设,筑牢制度上的“防火墙”,建立良好的管理长效机制。为了加大资金监管力度,规范资金管理行为,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以来,相继制定了20多个涵盖行业资金集中管理、账户结算管理、账户余额管理、资金划拨管理、托收承付管理、基建专户管理、网银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资金管理制度,使全省行业各成员单位资金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了资金使用流程,避免了资金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资金管理工作的质量,为资金安全、高效运转保驾护航。

2、完善过程控制,加强内部制约制衡。资金管理中心始终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工作目标和要求,结合资金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对涉及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梳理,绘制了业务流程图,并标注了各个关键控制点(ccp),促进了资金管理过程控制标准化,工作开展程序化。财务管理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均能按照确定的业务流程,形成相互配合和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使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相互牵制,相互作用,通过内部制约制衡,加强资金安全风险防范。

3、加强账户管理,规范资金流通渠道。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之前,行业各成员单位由于制度缺失,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账户开设零乱、分散,极易诱发经济犯罪行为。资金管理中心成立后,依据《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制度规定,对行业各成员单位资金账户进行了彻底清理,规范了行业资金流通渠道,改变了过去行业资金进出多通道的弊端,有效地从源头上堵住了资金安全漏洞,防范了资金风险,为行业资金管理工作地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条件。

4、加强预算控制,规范资金拨付依据。“预算驱动拨款”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手段,资金管理中心按照审核生效后的资金预算给各成员单位划拨款项。各成员单位同样以审核生效的资金预算作为资金支出的依据,严禁将预算内用途的资金用于预算外的其它用途,超过预算的资金需求,需要补办相应的审批手续。为了发挥资金预算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资金管理中心通过提高行业各成员单位资金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严禁宽打窄用,并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年终根据各成员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程度进行奖惩,维护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确保了各成员单位资金预算执行偏差率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5、加强电子结算,降低在途资金风险。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提高行业“两烟”电子结算水平,减少各成员单位在资金结算过程中的现金结算量,降低了“两烟”结算资金风险。卷烟结算方面,在资金管理中心和相关部门、协作银行等的积极努力下,卷烟电子结算率逐年攀升,保证了销货款的安全、足额、及时回笼,提高了配送效率,同时也降低了配送成本和资金风险。烟叶结算方面,按照烟叶收购一体化建设相关工作的要求,在全省行业逐步推广烟叶电子结算,为烟叶收购资金支付安全高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方面

资金管理中心充分挖掘“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潜能,发挥行业资金规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资金周转成本;开展资金统贷统还、余缺调剂等,为各成员单位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降低筹融资成本。“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促进了“两烟”生产经营大发展,尤其是烟叶的大发展,四川烟叶生产规模从全国第七位升至全国第三位,确立了四川烟叶在全国的战略性领先地位。

1、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金周转成本。资金管理中心运作以来,始终坚持按照“最大限度控制资金风险,加快资金流转”的资金管理要求,及时办理资金上划下拨和内部结算等业务。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行业资金周转,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往返划拨,提高了资金周转率,降低了资金周转成本。

2、加强余缺调剂,降低资金融资成本。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行业的资金积累,规模优势得以体现。但同时,四川烟草仍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尤其是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以来 ,积极组织开展委托贷款业务,调剂各成员单位资金余缺,为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加强资金余缺调剂管理,大大地降低了各单位融资成本,提高了行业资金整体使用效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比较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以前,行业对外借款的“两高”窘状而言,行业资金的调剂使用,充分发挥了资金的规模优势,有效的缓解了全省烟草商业

系统资金分布不均的现象,既保证了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又减少了贷款的利息支出,促进了全省行业各单位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增强资金管理意识方面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6)

私募基金的规范化则是指这种制度要被法律承认,其设立和运作不仅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而且要符合有关市场规则和规律,给其他参与主体主要带来正的外部性等。

一、私募基金规范化运作的衡量标准

1.内部的规范化。主要指私募基金设立和运作产权清晰、组织形式设计合理、风险控制有效等,能够依靠自身一系列制度安排成为市场独立运作的主体。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私募基金规范运作所需的内部模式。私募基金规范运作的内部模式的影响因素很多,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管理的规范性,也可以从制度的角度研究各种制度建设的合理性等。本文选取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私募基金内部各项机制对其运作的影响。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对私募基金的运作没有影响。

2.外部的规范化。规范运作需要的外部条件,即参与主体具备一定资质,市场环境一定程度上满足完备性要求和制度环境相对完善等。

二、中国私募基金规范运作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组织形式对私募基金运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模式可以采用公司制、契约制和有限合伙制。中国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制形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私募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采用有限合伙制。

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合伙企业法》为本土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深圳、上海、温州等地已陆续成立了十多家本土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例如:2007年6月26日,全国第一家有限合伙企业——南海成长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在深圳成立,这是中国自今年6月实施新的《合伙企业法》后,首家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07年11月,深圳东方富海有限合伙企业成立,一举募资9亿元人民币和5 000万美元,成为当前国内最大的本土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

(二)收益分配机制对私募基金运作的影响

1.收益共享型下基金管理者行为分析。收益共享型分配方式是指管理者不必向投资者支付固定款项,而是由两者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和收益。在收益分享制下,私募基金投资者和管理者共同出资设立基金,管理者占其中10%~30%的比例,两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管理者和投资者组成利益“捆绑体”,这迫使管理者努力工作精心管理资产,因而能较好的降低道德风险,并形成对管理者较强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者充分发挥其投资技能,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最大化投资者效用。我们用博弈模型简单分析如下:

假定投资者和管理者是风险中性的,管理者不可观察的努力水平为e,基金收益除取决于管理者努力外,还受外生变量ε(市场状况等)的影响,π(e,ε)表示收益函数。假定π随着e的增加而增加,则管理者的收益函数为:r(e,ε)=f+t·π(e,ε),效用函数为:u1(e,ε)=r(e,ε)-c(e),对应的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2(e,ε)=π(e,ε)-u1(e,ε)=(1-t)·π(e,ε)-f。

其中,f表示为维护基金日常运作提取的少量管理费用,t表示收益分成比例,c(e)表示管理者的努力成本。在假定基金业绩和管理者努力成线性关系的前提下,管理人越努力基金获得好业绩的可能性就越大,即?坠c/?坠e>0,但管理人努力的同时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管理人在付出努力时也要权衡收益与努力成本之间的关系,使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化。

为了使max[r(e,ε)-c(e)]的讨论简便,我们假设在基金管理者的努力水平达到最大化之前,他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其付出的边际努力成本,管理者获得的收益会随着其投入的努力而增加;在达到最佳效用水平后,其获得的收益将小于投入的努力成本。因此,当且仅当二者相等?坠r/?坠e>?坠c/?坠e时,基金收益和管理者的效用同时达到最大化。

因此,在收益分享制模式下,基金管理者的效用与他的努力水平正相关,他努力工作,直至他的边际效用与他的边际努力成本相等,在最大化其预期效用的同时也使基金收益达到最大化。基金收益的最大化与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并不矛盾,因为在投资者确定分享比例时,t不能趋近于1,那样意味着投资者一无所获;t也不能趋近于0,那样意味着管理者不会投入努力成本,也就无收益可分。因此,在0

2.中国目前条件下保底分成型的合理性分析。保底分成型收益分配方式指私募基金管理者承诺每年向投资者支付等于或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款项,如果基金运作有盈利,这部分再按一定比例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但中国有关法律是禁止这种做法的,保底合约不能实现时产生的纠纷往往得不到法律救助,产生大量经济社会问题。并且,有些保底收益相当高,管理者为实现保底收益率,有很强的操纵市场,高风险操作的倾向。

本文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投融资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并不十分规范,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对投资者的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打破常规,允许私募基金管理者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时采用保底的做法。这会产生两个好处:一是在目前情况下,保底的做法能够加强对资金委托人的保护,消除他们的顾虑,从而促进这项业务的发展;二是保底、保本的做法对有实力的大型委托理财机构更有利,这些机构由于管理的资金规模较大和拥有良好的品牌,理财成本较低,有能力来承诺保底、保本,这也有利于委托理财业的优胜劣汰。

但是,即使是允许保底的做法,也要施加一定的限制,以避免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进行虚假承诺,或是委托理财机构进行超出保证能力的高风险投资,导致保底名不副实。为此应规定:严格控制对保本性委托理财的授权,由资质合格的第三人(通常是银行)提供民事担保,严格控制保本性委托理财对衍生商品的投资比例,加强信息公开等。

(三)风险控制机制对私募基金运作的影响

1.事前的风险防范措施。(1)管理者保证金。这一比例按投资者对其的信任程度而异,国外一般在1%~3%(中国高达10%~30%)。基金管理者份额与投资者资产一起运作,能保证管理者与基金投资者利益绑在一起,促使其自觉回避风险。当基金运作出现亏损时,首先用基金管理者的份额弥补,当基金净值下降到管理者的出资限额时应止损平仓,以维护投资者资本金安全。(2)收益分配顺序。私募基金收益首先用来弥补往年亏损,待亏损弥补完全后,剩余收益可在投资者与管理人之间按约定比例分配。(3)基金财产的分割管理。私募基金投资者与管理人的财产相互分离,分账户设置,当管理人管理不止一个私募基金时,不同基金的资产也分割设置。这样可以防止管理人利用不同账户的资金转账,从而掩盖基金的真实盈亏。

2.运作中的风险防范。(1)信息披露。私募基金不需要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但有义务向其投资者披露信息。在定期或不定期或投资者要求时进行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私募基金的投资组合、预期的风险收益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2)投资者直接干预。对私募基金一些重要的事项,如更换基金管理人,增减基金股份,重大投资者决策等,基金投资者有权依据个人的判断给予否决或通过。(3)基金半开放式运作。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可随时买入基金单位,但在买入的起初一段时间内不可以赎回,锁定期可依据不同基金类型确定,可为半年、一年、二年不等。锁定期过后,在提前通知管理者后,可以随时赎回。投资者拥有退出权,实际上给了他们用脚投票的权利,对管理人的约束效果更为直接。

3.风险内化的措施。(1)风险准备金制度。私募基金契约中规定按基金投资收益净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当发生亏损时,风险准备金可用来弥补亏损。还可按投资组合风险的大小设定不同的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如规定当投资组合风险超过预定的水平时,应启动风险准备制度,组合风险每增加一定比例,风险准备提取比例相应的提高一定比例,可有效制约基金经理过分追求风险的冲动。(2)损失赔偿制度。当私募基金发生投资亏损时,管理人股份首先用来弥补投资者和交易对手亏损,未弥补部分用风险准备金弥补,尽量把风险内化于基金内部,减少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惠.走近私募基金: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军,等.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第1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张泉.中国私募基金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04.

[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胡笳珂.中国发展私募基金的有关讨论[j].现代商业,2005,(8).

[6]陶建华.中国私募基金现状分析[j].合作与经济,2006,(9).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7)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1)宏观政策影响。第一,国家对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整体市场容量。第二,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增加建筑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因垫付资金而引发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会牵涉到建筑行业产业链的下游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等产业的资金筹集压力可能会传导给建筑企业。我国有很多建筑企业从事承接跨国工程项目,工程款以外币进行结算,因此建筑企业的收入也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所带来的汇率波动的影响,引发货币汇兑损失风险。

(2)建筑原材料价格波动。我国建筑企业一直以来都对建筑材料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当钢铁、水泥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形势震荡,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建筑企业就会遭受冲击,面临巨大风险。

(3)劳动力价格变动。人工费是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占较大比例的费用,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建筑企业施工成本,造成成本超出预算的风险。

(4)建筑业市场不规范。我国建筑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绝大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活动也是集中于建筑施工单方面,本身建筑市场资源有限。同时,建筑业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恶性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在投标阶段和审阅签订合同阶段同时受业主单位和对手企业两头压制,存在低价中标、串标等恶性竞争行为和不平等合同签订现象,致使企业项目成本过高,严重压榨了企业正常的利润,造成建筑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利润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潜力不足。

(5)税收征管风险。一些建材市场管理极其不规范,进行材料采购时无法及时获取发票,甚至存在虚假发票的现象,抑或是由于建筑企业资金短缺,未能清付材料款,导致企业财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采购发票进行登账,无从保证记账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由此扰乱了建筑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而对建筑企业纳税管理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二)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1)我国建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盲目追求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等错误的观念导致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大多不健全,难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规避。许多建筑企业之间关系不清晰,往来账款混乱。建筑企业集团总部与下属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与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都十分混乱,企业人员不遵循制度办事,不同部门之间、管理层与下级之间也是权责不清,中高管理层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过大,项目负责人独立权过大,这都导致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权责的严重失衡,存在重大财务隐患。

(2)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监管不到位。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的要求,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部的分散化设置使得财务管理权力被过度下放至项目部经理。项目部资金使用审批流程十分不规范,并且资金损失追究制度缺失,无从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建筑企业监管与内控制度不力,重钱不重物,引发严重的资产流失。

(3)会计信息失真。建筑企业具有极大的分散化特点,工程项目部分布在各国各省,集团总部难以对下设分公司和项目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地域性的差异给建筑企业的会计正常核算造成了滞后性和差异化的弊端。如许多建筑企业的集团总部和下属分公司的会计科目设置不一致,致使往来科目核算繁琐或造成差错。会计核算不及时、不准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不规范,预算控制不力等,都会带来财务风险。

(三)建筑企业资金使用与管控不严

(1)资金使用监督不力。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权力的分散化必然导致集团总部无法对下设分公司和项目部的资金流转和安全性进行动态追踪,而现金等资金管理无从监督则会导致资金短缺或资金闲置的弊端,既影响施工项目的进展,也不利于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建筑集团公司无法从整体上对资金的运行进行有效控制,资金的分散化极大影响了集团总部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建筑企业以垫付资金运行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时间跨度大,行业特点决定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期间需垫付大量物资与资金来维持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待竣工手续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结算。大量资金占用易导致建筑企业资金短缺、存货大量积压,周转率低,降低企业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回笼能力,丧失了对外投资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削弱了企业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3)业主拖欠款项现象普遍严重。业主拖欠工程款项是将自身的投资风险转移到了建筑企业身上。由于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和金额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业主单位拖欠过多项目结算款项,容易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回收困难和资金呆滞。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没有清欠,会使建筑企业面临坏账损失的风险,影响其必要的资金周转。

(4)成本费用分析控制不佳。建筑企业财务对工程的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环节薄弱,在承接工程项目时,未对其进行全面的成本费用变动分析。并且,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缺乏对成本费用的严格控制和考核反馈,没有对下设项目部的间接费用发生进行核算和控制。对成本控制缺少核定的计划指标据以对实际成本进行对照,大多表现出事后控制的现象,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过低,行业利润率整体偏低,利润空间小,难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甚至会带来成本亏损的风险。

(5)建筑企业对外投资产生财务风险。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增加除主营业务以外的额外收入,选择对外进行项目投资。但是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费用及预期收益估算不准确,或者投资对象发生变故,使得投资收益背离了预先测算的财务目标,就会产生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是由外部和内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此将对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出对策建议。

三、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应该牢牢把握建筑业自身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现状和财务风险的特征,分析建筑企业主要财务风险的内容及其成因,从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等方面出发提出科学化的防范对策。本文将从建筑企业外部影响因素、财务活动、内部管理控制与决策以及会计人员因素等层面进行阐述。

(一)识别与确认外部风险影响因素

(1)我国建筑企业应密切关注我国经济政策与市场供需的变化,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财务环境。

(2)建筑企业应建立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在企业项目初始阶段,应成立相关部门专门研究分析项目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企业是否参与投标竞标。对于业主单位资金不足,需要企业自己垫付大量资金的项目、业主单位信誉不佳、拖欠工款的项目、预测亏损的项目以及合同附带不合理条件和重大漏洞的项目都不应承接,从源头遏制财务风险发生。

(3)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经营跨国项目的建筑企业与业主单位签订合同时可以协定使用固定汇率或者一个合理的汇率浮动范围进行工程款的结算,当汇率变动超过该范围时,企业可向对方索赔。当然,企业应尽可能地平衡以外币结算的债权和债务,使双方风险可以互抵。

(4)加强建筑企业财务活动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即注册会计师对建筑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保证企业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政府监督即财政、税务、证券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其履行法定职责并给予建议和教育,减少今后财务风险发生的损失。

(二)事前风险规避控制

(1)投标风险防范。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审慎承接项目。建筑企业应对项目文件认真解读,严格衡量项目成本与效益。对于不符合企业经营效益原则和附加不平等条件的项目不予承接。

(2)合同风险防范。要求项目人员提高法律意识,认真研读分析合同文本,规避合同中潜在的不利于自身正当权益的风险。对合同洽商、审阅、核准等环节的人员与权力进行分立,以达到制约的效果,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合同风险的发生。

(3)收入确认风险防范。准确计算合同成本,对尚未完成的合同发生的实际成本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

(三)加强筹资、投资、资金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防范

(1)筹资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在借入资金前应充分考虑筹资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筹资成本费用需与企业可承担的负债能力和清偿能力相匹配。要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评估其与贷款利率的大小关系,保证按期清偿债务,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益。

(2)投资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在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时,应当全面分析投资成本费用、投资收益报酬率、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与风险性、投资对象的信誉等方面并执行监督,以确保预算投资收益与实际结果不背离,减少投资风险。

(3)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可分为资金短缺风险的防范、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和资金使用风险的防范。

①资金短缺风险防范。我国建筑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大,需要资金流通速度快,因此建筑企业可以建立资金统一调度体系,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大型建筑企业可以设立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规范资金结算散乱的现象,减少企业资金短缺,提高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②资金回收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应保持与往来账款对象的良好关系,财务部门应当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在策略上,根据不同单位信用状况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成立应收账款清欠小组,定期清理欠账,以减少坏账损失发生的概率,在会计准则合理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金,弥补部分坏账造成的损失。

③资金使用风险防范。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建筑企业总部财务对于下设项目部门的资金使用难以监控,因此企业应强化资金预算控制,规范资金划拨、审批流程制度,统一将资金收支并入网上银行,控制各下属单位使用资金采购付款产生的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应定期对资产结构进行考量,盘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资产应尽快处理,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变卖资金用以清偿债务。

(4)收益分配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利润分配方式是减少收益分配风险的有效途径。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需求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衡量。尽量减少现金的分配,以分配收益转增实收资本为主,提高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8)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综合试验区,重庆市政府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作业为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都承担了国家和市级农业项目,为了按质、保量、高效的完成项目合同,合理、有效、规范的使用项目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由于项目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农业项目资金的使用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如何规范化管理项目资金成了重点。笔者曾长期担任农业科技型企业会计,执行和管理了农业项目资金,现就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特别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技型企业在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分散,项目执行内容不同

以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农业项目来源单位为例,有农业部、科技部、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农委、市扶贫办、市农科院等单位。由于项目资金来源分散、不同渠道,而且项目执行的内容有差异,其安排原则和管理办法大多为主管部门自行制订,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实际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

2.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一方面,项目预算收支科目设计不够合理,预算收支科目比较粗糙。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地强调农业项目的特殊性,往往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比较笼统,内容不够细化,致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非本项目支出的费用也在本项目中支出,专款不专用,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

3.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规范

农业项目经费大都是由政府无偿拨款,管理方式采用项目主持人负责制。这虽然有利于项目主持人合理地进行项目运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项目资金很难管理。一方面,农业项目由于农作物生长有其一定的规律和季节性,具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存在超预算;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执行在农村,费用的支出对象是农民或农资,费用的支出没有正规票据,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再加上项目主持人认为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无权干涉,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的使用很难监管。

4.农业项目效益差

一直来,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投入都是无偿的、不求回报的,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一些项目执行人员不在效益上下功夫,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现象,而把主要功夫用在项目的申请、验收和成果鉴定上。项目的实施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预期目的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农业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强化意识,树立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有机结合的观念

农业项目能立项,表明国家、社会对于该项目可能形成的生产力需要的迫切性;也说明该项项目经费开支预算的合理性。项目管理要与财务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及农业项目具有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示范、推广在农村,技术人员吃、住、行都在农村,产生的费用没有正式发票,报销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所以财务管理要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同时,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现有的政策?探索强化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项目的实施。

2.加强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项目申报时,要求财务人员共同参与,使预算既适应项目实施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健全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制度,按照既要方便项目的执行,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制定项目开支范围,完善报核审批制度。

3.培养复合型人才,规范预算编制

在农业项目申请立项和编制预算时,都涉及到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或科研人员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预算的编制,而项目预算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争取,这就要求在立项和编制预算的时候,要由科技、财务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为了更好的完成立项和编制预算,建议既要对科技人员普及基本的财务知识,也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科技培训,使他们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从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开支经济科目三方面进行规范,控制“其他”占总资金的比例,尽量考虑需要开支的每一个环节,使预算的每一个数据有合理、合法的依据,保障项目落实后的正常实施。

4.全程监控执行过程,规范项目资金使用

(1)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保障项目资金合法使用

根据《会计法》、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要有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财。使项目执行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化。

(2)统一核算,保障项目资金正确使用

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也是项目部和单位法人共同的责任。对来源不同的农业项目资金,应全部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应严格实行财务部、项目部、单位法人共同管理,严格审批、控制和监督,做到正确、合法使用项目经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项核算,财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的进度及预算执行情况,便于科技人员及时清楚自己的项目经费支出明细情况,也便于分管领导及时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5.跟踪问效,规范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

农业项目执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现在农业项目资金在使用时,强调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要从项目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延伸到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要以项目效益是否明显、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为基本标准,这主要从项目的从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评价。

6.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9)

1企业融资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融资有着密切的关联,企业融资本身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运营上,融资充当着重要角色。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加大,融资成为必要。企业在融资时主要的手段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方式为增资扩股、一级资本市场融资等,而增资扩股或可通过原股东追加资本金,或可引入第三方资本;而间接融资通常采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而融资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则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团队建设、运行水平、发展预期等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财务管控水平和能力。因此,实现融资离不开财务管理水平的支撑。

2企业财务管理中影响融资的突出问题

由于企业融资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时,对企业融资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如果财务管理体系混乱,管控能力薄弱,即使企业暂时的经济效益好,也会让投资方对企业发展预期降低,造成融资困难。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的管理与控制直接关联到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一套规范、严密的制度体系。财务管理不似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可以突破常规,只要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可以,财务管理本身有严格的法定性,同时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灵活性。财务管理上,要求对现金的支出与存放、货款支付、报销等各个资金的收取、支付与核算都要有符合法律法规及企业本身要求的制度规章。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微小型企业,由于偏重于成本的考虑,或者主观上的随意性,对财务制度的建设常被忽视,除了应付不可缺少的税务需要,必要的财务管理与管控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2.2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存在随意性,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摆设,成为应付检查的形式工具。反映在领导随意干涉企业财务,以领导意志左右财务管理,往往以自己的喜好决定财务管理具体事项,枉顾具体制度安排。其结果是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成本管理失控、支付失控、内部出现贪腐,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混乱。

2.3资金管控运作失措

有些企业,制度的建设及执行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财务人员能认真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领导也顺从制度的约束,但只能说这只是履行了财务管理的部分功能,即会计核算功能,并没有真正担负起财务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资金运作。资金运作从宽泛的角度而言是指对企业存量资金的有效利用、企业内资金流的优化、供应商货款支付期限利用、应收款余额的控制及因应企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融资的实施和融资成本的控制等。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规模发展或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融合,即产品与资本的结合。而企业对资本的结合就需要财务的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是资本结合的前提。资金运作能力和水平反映一个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只有良好的资金运作能力,加上资本方对企业产品和未来的预期看好,才能达到产品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但是,很多企业都是过多强调财务的规范,而没有重视或加强对财务管理中资金管控运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个主要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存在,都对企业发展的融资造成负面影响。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3.1规范财务,推动企业运作提升,为融资打基础

企业如无法实现本身自有资金运用的滚动发展需要,就需要融资。要融资,除了产品本身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外,要求企业整体的管理运行能力达到资本方或社会企业认可的标准规范的水平。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牵涉人、财、物、信息的系统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系统管理的基础,而规范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其他要素经济管理的核心。只要能建立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必能推动其他管理要素的管理规范化,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系统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企业运作水平的高低,除却产品本身,就体现在运行是否规范、运行是否高效两方面。所以说规范是反映企业运行水平的标杆,而财务管理的规范则是企业规范的核心。只有规范,才有可能赢得资本方的关注和兴趣,为融资打好基础。

3.2提升资金管控水平,实现融资

如前所说,只有规范管理才能引起资本方或银行等资金融入方的兴趣,但兴趣只是一种可能。要让第三方投入资金或借钱给你,还得考察企业的未来预期、资金的风险管控能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安全性等因素,当然不同的融资方式其要求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资金的风险管控能力及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效率。一个企业,如果财务对资金使用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企业资金随时会处于风险状态,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出现不可控风险,导致资金流断裂,企业就会因失血而破产,任凭你产品如何好也于事无补。同样的,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没有能遵循在安全前提下的效益化原则,没有能从企业战略融合角度规划资金使用,简单机械的履行资金的收付职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这样的企业,资金融入方是不会把钱放心交给你的。

资金管理合同范本篇(10)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56-02

私募基金的规范化则是指这种制度要被法律承认,其设立和运作不仅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而且要符合有关市场规则和规律,给其他参与主体主要带来正的外部性等。

一、私募基金规范化运作的衡量标准

1.内部的规范化。主要指私募基金设立和运作产权清晰、组织形式设计合理、风险控制有效等,能够依靠自身一系列制度安排成为市场独立运作的主体。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私募基金规范运作所需的内部模式。私募基金规范运作的内部模式的影响因素很多,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管理的规范性,也可以从制度的角度研究各种制度建设的合理性等。本文选取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私募基金内部各项机制对其运作的影响。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对私募基金的运作没有影响。

2.外部的规范化。规范运作需要的外部条件,即参与主体具备一定资质,市场环境一定程度上满足完备性要求和制度环境相对完善等。

二、中国私募基金规范运作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组织形式对私募基金运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模式可以采用公司制、契约制和有限合伙制。中国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制形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私募投资基金绝大多数采用有限合伙制。

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合伙企业法》为本土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深圳、上海、温州等地已陆续成立了十多家本土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例如:2007年6月26日,全国第一家有限合伙企业――南海成长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在深圳成立,这是中国自今年6月实施新的《合伙企业法》后,首家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07年11月,深圳东方富海有限合伙企业成立,一举募资9亿元人民币和5 000万美元,成为当前国内最大的本土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

(二)收益分配机制对私募基金运作的影响

1.收益共享型下基金管理者行为分析。收益共享型分配方式是指管理者不必向投资者支付固定款项,而是由两者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和收益。在收益分享制下,私募基金投资者和管理者共同出资设立基金,管理者占其中10%~30%的比例,两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管理者和投资者组成利益“捆绑体”,这迫使管理者努力工作精心管理资产,因而能较好的降低道德风险,并形成对管理者较强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者充分发挥其投资技能,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最大化投资者效用。我们用博弈模型简单分析如下:

假定投资者和管理者是风险中性的,管理者不可观察的努力水平为e,基金收益除取决于管理者努力外,还受外生变量ε(市场状况等)的影响,π(e,ε)表示收益函数。假定π随着e的增加而增加,则管理者的收益函数为:R(e,ε)=f+t・π(e,ε),效用函数为:u1(e,ε)=R(e,ε)-c(e),对应的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2(e,ε)=π(e,ε)-u1(e,ε)=(1-t)・π(e,ε)-f。

其中,f表示为维护基金日常运作提取的少量管理费用,t表示收益分成比例,c(e)表示管理者的努力成本。在假定基金业绩和管理者努力成线性关系的前提下,管理人越努力基金获得好业绩的可能性就越大,即?坠c/?坠e>0,但管理人努力的同时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管理人在付出努力时也要权衡收益与努力成本之间的关系,使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化。

为了使max[R(e,ε)-c(e)]的讨论简便,我们假设在基金管理者的努力水平达到最大化之前,他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其付出的边际努力成本,管理者获得的收益会随着其投入的努力而增加;在达到最佳效用水平后,其获得的收益将小于投入的努力成本。因此,当且仅当二者相等?坠R/?坠e>?坠c/?坠e时,基金收益和管理者的效用同时达到最大化。

因此,在收益分享制模式下,基金管理者的效用与他的努力水平正相关,他努力工作,直至他的边际效用与他的边际努力成本相等,在最大化其预期效用的同时也使基金收益达到最大化。基金收益的最大化与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并不矛盾,因为在投资者确定分享比例时,t不能趋近于1,那样意味着投资者一无所获;t也不能趋近于0,那样意味着管理者不会投入努力成本,也就无收益可分。因此,在0

2.中国目前条件下保底分成型的合理性分析。保底分成型收益分配方式指私募基金管理者承诺每年向投资者支付等于或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款项,如果基金运作有盈利,这部分再按一定比例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但中国有关法律是禁止这种做法的,保底合约不能实现时产生的纠纷往往得不到法律救助,产生大量经济社会问题。并且,有些保底收益相当高,管理者为实现保底收益率,有很强的操纵市场,高风险操作的倾向。

本文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投融资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并不十分规范,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对投资者的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打破常规,允许私募基金管理者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时采用保底的做法。这会产生两个好处:一是在目前情况下,保底的做法能够加强对资金委托人的保护,消除他们的顾虑,从而促进这项业务的发展;二是保底、保本的做法对有实力的大型委托理财机构更有利,这些机构由于管理的资金规模较大和拥有良好的品牌,理财成本较低,有能力来承诺保底、保本,这也有利于委托理财业的优胜劣汰。

但是,即使是允许保底的做法,也要施加一定的限制,以避免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进行虚假承诺,或是委托理财机构进行超出保证能力的高风险投资,导致保底名不副实。为此应规定:严格控制对保本性委托理财的授权,由资质合格的第三人(通常是银行)提供民事担保,严格控制保本性委托理财对衍生商品的投资比例,加强信息公开等。

(三)风险控制机制对私募基金运作的影响

1.事前的风险防范措施。(1)管理者保证金。这一比例按投资者对其的信任程度而异,国外一般在1%~3%(中国高达10%~30%)。基金管理者份额与投资者资产一起运作,能保证管理者与基金投资者利益绑在一起,促使其自觉回避风险。当基金运作出现亏损时,首先用基金管理者的份额弥补,当基金净值下降到管理者的出资限额时应止损平仓,以维护投资者资本金安全。(2)收益分配顺序。私募基金收益首先用来弥补往年亏损,待亏损弥补完全后,剩余收益可在投资者与管理人之间按约定比例分配。(3)基金财产的分割管理。私募基金投资者与管理人的财产相互分离,分账户设置,当管理人管理不止一个私募基金时,不同基金的资产也分割设置。这样可以防止管理人利用不同账户的资金转账,从而掩盖基金的真实盈亏。

2.运作中的风险防范。(1)信息披露。私募基金不需要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但有义务向其投资者披露信息。在定期或不定期或投资者要求时进行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私募基金的投资组合、预期的风险收益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2)投资者直接干预。对私募基金一些重要的事项,如更换基金管理人,增减基金股份,重大投资者决策等,基金投资者有权依据个人的判断给予否决或通过。(3)基金半开放式运作。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可随时买入基金单位,但在买入的起初一段时间内不可以赎回,锁定期可依据不同基金类型确定,可为半年、一年、二年不等。锁定期过后,在提前通知管理者后,可以随时赎回。投资者拥有退出权,实际上给了他们用脚投票的权利,对管理人的约束效果更为直接。

3.风险内化的措施。(1)风险准备金制度。私募基金契约中规定按基金投资收益净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当发生亏损时,风险准备金可用来弥补亏损。还可按投资组合风险的大小设定不同的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如规定当投资组合风险超过预定的水平时,应启动风险准备制度,组合风险每增加一定比例,风险准备提取比例相应的提高一定比例,可有效制约基金经理过分追求风险的冲动。(2)损失赔偿制度。当私募基金发生投资亏损时,管理人股份首先用来弥补投资者和交易对手亏损,未弥补部分用风险准备金弥补,尽量把风险内化于基金内部,减少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惠.走近私募基金: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军,等.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第1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张泉.中国私募基金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04.

[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胡笳珂.中国发展私募基金的有关讨论[J].现代商业,2005,(8).

[6]陶建华.中国私募基金现状分析[J].合作与经济,2006,(9).

上一篇: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下一篇: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