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43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1)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音乐教育;促进

茶文化在中国传承了4700多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具民族特色,同时又富有生活气息,它在我国农耕文明时代产生,并逐渐形成体系,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慢慢衍生出了中国茶文化形式,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交际和融合,茶文化音乐就是其中一种,茶文化音乐即具有茶文化的特点,又兼具了音乐的形式和内涵,能够满足与茶相关的精神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等等,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茶文化音乐作品对音乐教学的影响研究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1我国茶文化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

艺术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物质的充实让人们更渴望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更渴望通过体验生活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茶文化音乐作品在展现茶文化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同时,符合了人们自我修养和品质提升的标准,因此,人们要不断追求和谐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符合茶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茶文化提倡一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符合现代人追求的简约、质朴的生活理念,因此,茶文化音乐作品更能够被现代人所接受。茶文化音乐中展现的是和谐、优美、中庸、自然的观念,所以人们渴望听取更多的茶文化音乐,确保生活品质可以不断提高。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注重营造一种宁静古典的通感意境,形成“情景交融”

茶文化音乐之所以被现代和古代人所追捧,是由于其音乐可以为人们展现一定的意境。欣赏者通过领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并在音乐的旋律中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独有的艺术之美。由于“茶与音乐”可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人们在品味茶水与聆听音乐的同时,听觉和视觉都得到了享受。音乐可以为观众营造一种清雅、古朴的氛围,符合情景交融的理念,可以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感到一丝宁静和放松。人们在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品质的同时,渴望通过聆听茶文化音乐找到来自自然的一丝纯真和质朴,聆听茶文化音乐有助于气质的提升,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茶文化音乐可以为观众营造一种放松的环境,观众更渴望追求心灵的宁静,因此,从世俗角度来看,聆听茶文化音乐十分符合现代人对质朴、纯真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确保人们在不断交往中得到反思,了解生活的真正价值。

1.2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地域性、区域性

我国有许多地域盛产茶叶,因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这些茶文化由于地域的不同所孕育出来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茶文化音乐由于具有多种风格,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江西赣南地区的采茶曲和采茶歌十分具有地方特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聆听和学习,当地还盛行采茶戏,以扇子花、矮子步为基础的采茶戏充斥着赣南地区人们的整个生活;粤北地区的民乐节奏较为欢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活跃喜庆的气氛,人们在歌唱的同时展现了一种欢快的心情,因此,音乐成为当地人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桂南地区的采茶歌婉婉道来,尤其当地诙谐幽默的唱法,更是具有民族特性;鲁南地区也盛行采茶歌,这里也基本上以小调为主,通过口口传唱而继承,并没有特别书面形式的记录。

2茶文化音乐作品对于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

我国茶文化音乐在演唱和传承的过程中讲究意蕴的传承,传唱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审美的意境,人们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可以通过聆听轻松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让生活变得轻松,释放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我国茶文化音乐作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地展现茶文化的艺术价值,也为了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学习观和教育观,以茶文化为指导理念,教育学生必须要懂得茶文化在生活中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学生需要学习比较接地气的茶文化音乐,才能在音乐课堂中收获更多的宝贵经验。

2.1生活素材与灵感的借鉴

具有多种形式的茶文化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也成了音乐教育场所的重要灵感源泉。由于茶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所形成的音乐艺术也十分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风格。学校在开设以茶文化音乐为主题的音乐教学课程时,需要抓住教学重点,在对音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性学习方法,避免出现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对于乐感的思考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在制定方案时需要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学生敏感的音乐形式着手,让学生了解茶文化音乐的风格和主题。

2.2原生态文化气息的借鉴

茶文化音乐由于结合了地域性特点,其曲调和歌词都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格,又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经过世代的传承和演唱,使得音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茶文化音乐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更展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不同的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沿用茶文化音乐的作品进行赏析,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讲述的中庸和谐的道理;其次,学生在了解茶文化音乐以后,可以对其他音乐有扎实的学习功底,才能结合自身特点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任务。

2.3民族性、民俗性审美价值的借鉴

以传统民族音乐形式为基础,茶文化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严肃性,因此学生学习茶文化音乐以后,可以从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特点风格中,找到茶文化音乐的共同点,方便学生开展学习工作。比如:我国在运输茶叶的过程中由赶马所形成的曲调,这种曲调简单质朴,反映了马帮人员艰苦、枯燥的生活方式,歌词中简单的记录了茶马古道的单调的生活,让人们更好地领悟具有民族性和民俗性的茶文化音乐的价值。

3在音乐教育中应用茶文化音乐的基本策略

我国开设音乐教学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生活和教学理念相结合的茶文化音乐,这种音乐具有特殊的生活韵味,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道德修养,因此,将茶文化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可以保证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体会音乐的艺术价值。

3.1茶文化音乐作品素材的熏陶策略

综上所述,生活中有多种音乐风格和音乐演奏形式,在进行茶文化音乐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不同作品的音乐元素和特点,才能按照不同类型完成课程的教授任务,例如:以粤北采茶戏和采茶歌为代表,学生在了解广东北部茶农辛苦工作的过程之后,了解到茶农是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完成采茶工作的,体会了当地人辛苦劳作的工作态度和质朴祥和的生活作风。在工作中还能哼唱曲调,展现了当地人们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明白,无论承受多大的压力,只要能够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学会自我调整,就可以完成对音乐的学习任务。

3.2茶文化音乐作品体验过程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教师在讲述各种以茶文化音乐为主题的课程时还需要让学生明白音乐在生活中的实质意义,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体验才能与不同的音乐产生共鸣,达到天人合一、人乐合一的境界。学生由于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茶文化音乐形式,因此,对于茶文化内容中的对唱、合唱以及表演方法有了基本的掌握和认识,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一组之间通过互相评论所唱歌曲的音调、音色、音阶是否准确,以客观的态度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任务。

3.3茶文化音乐作品的民族性、民俗性教学策略

之前提到了茶文化音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音乐时,首先要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基础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需要结合中华民族的特点来追求幸福,具有和平生活理念的生活态度,才能完成对茶文化音乐的审美任务。中西方音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了避免采取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教学模式后会对学生学习声乐产生影响,学生需要准确定位中西方音乐特点的不同,才能保证在音乐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弥补自身对音乐知识掌握不足的同时,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教师还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茶文化音乐,欣赏茶文化音乐的艺术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学生还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西方结合的音乐特点的过程中,需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有效区别中西方音乐的不同。教师需要选取具有明显特点的中西方音乐,让学生了解茶文化音乐作品以后,学习到更具民族性和民俗性的音乐课程。学生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多种音乐风格,才能最终掌握教师所传授的茶文化音乐课程。

结束语

茶文化音乐属于茶文化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当代教育领域中,茶文化音乐与音乐的联系,以及茶文化音乐对音乐教学影响,成为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合理的引入茶文化音乐,不仅能够丰富当代音乐教学形式内容,同时还能够提升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总之是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此进行了几方面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李田甜 单位:黄淮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建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2013(5):2-5.

[2]陈文贞.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4):174-176.

[3]黄曦.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2(5):12-14.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3-02

.

茶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茶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利用所产生的全部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茶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和人文序列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1]。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5]。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欢。自2003年秋季以来,笔者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通过茶文化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以茶悦己悦人,丰富生活;弘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精神。《茶文化》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和实践了如下教学改革,从而明显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

一、调整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在《茶文化》开课之初,课时为30学时,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科学性(茶叶分类及其特点,茶的特征特性,茶叶冲泡与品饮,茶叶加工与审评等)和文化性(茶叶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等)的知识。根据课后了解,多数学生认为在参加该课程学习后,自己对茶的特征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开始尝试科学泡茶饮茶和品味一些茶文化,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偏重于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未充分体现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并且茶文化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后来,随着学校公共选修课改革,该课程课时调整为20学时,加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科差异大,基础知识有别,因此,非植物学科的同学往往对茶学专业知识理解较困难,而通常情况下,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兴趣感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既能包含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融入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以茶修德、以茶立美”。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茶叶产销和应用现状)、茶类(茶叶种类及其特点,名茶,茶叶的选择)、茶叶泡饮(泡茶用水与茶具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茶叶冲泡与品饮方法)、茶与文化(国内外饮茶习俗,茶艺,茶文化作品赏析,茶之名人、掌故与传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该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又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因而很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活跃,吸引力更强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6],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茶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讲授式、提问式、讨论式、自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传授茶文化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茶叶分类的时候,先说出几个茶叶名称,让学生回答这些茶分别属于哪一类茶叶,并简单说明依据,之后带着这个问题,讲授茶叶的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这几个茶叶类别逐一确认。这样,学生就会在疑问中认真学习茶叶的分类知识,从而加强了对茶叶类别及其特征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每次上课时,首先针对上次课内容提一两个问题,抽点学生回答,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上下连贯,又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上课过程中,也偶尔提出一些小问题,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设立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个讲课式小课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依赖于黑板、板擦、粉笔等这些简单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被各高校教师广泛应用,改变了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7]。笔者在《茶文化》课程实践中,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采用VCD播放、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升华;此外,关于茶叶分类、名茶、茶叶冲泡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展示或演示,形象又直观,生动又富有艺术性和美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因此,电化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本课程的艺术特色。

四、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知识溶于实践,将理论得以升华

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因此,开设品茶会,在以茶营造的和谐安宁的意境中,将所学基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不同茶类,鉴别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理解;品茶活动中,同学们参与备具、分茶、冲泡、品饮、讨论等各种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学们既通过活动亲自实践了茶叶的冲泡与品饮,又有效地实施了自我参与、乐于奉献、积极思考、相互配合、乐于交流等素质教育,同时还以茶联谊,丰富人生。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的思想迷茫,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宠爱,劳动观、节约观念极为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也十分模糊。然而,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3],突出了茶文化鲜明的育人作用,因而笔者结合讲课内容,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倡导质朴、平和、奉献的精神,尊敬他人,认真处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

总之,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发掘有益资源,积极践行其育人功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课堂形式更丰富,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茶德思想的有机融入和传播,促进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理解,尤其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积极乐观的变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加强以茶“修身立德、悦己悦人”的熏陶。当然,充分发挥茶文化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依旧任重道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生观念的正确树立也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文化教育只是其一,虽能寓教于乐、以茶育人,在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沐浴”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教育学生,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3]朱海燕,肖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3)

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宋代对茶文化的研究更为兴盛,内容广泛而详尽,相关著作多达三十种,既有专谈斗茶技艺的如《茶录》,有鉴别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录》,有综合论述茶具选择及茶叶珍藏方法的如《大观茶论》等。明代,茶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结合更加密切,茶学专著达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说》一书提到了茶室、人品与茶品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茶疏》则着力于对茶道礼仪、茶叶药理与茶人品德进行评述,还首次记录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清代的茶学研究以编录和总结前朝的史籍资料为主,比如《续茶经》就是对《茶经》的解释与扩展,其体例按照《茶经》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目,字数则由七千扩展至七万。《续茶经》在附录中增添了历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间的典型文献收录其中,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茶学著作得以保存,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是继《茶经》之后我国茶学研究史上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制茶与饮茶的过程中自发创造而成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定义,各位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茶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利用和发展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总和。茶学专家姚国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论》中指出,“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在物质形态方面包括茶书、茶画、茶具、茶歌、茶戏、茶叶制品等,在精神形态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态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礼等,在行为形态上包括茶风、茶俗、茶规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审美性,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高雅与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独特意义。在茶叶及茶具方面,散条茶逐步取代了团饼茶,茗饮法逐步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整体审美意境得到提升,许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质地优良的上乘陶瓷茶具应运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饮茶的乐趣。在茶艺方面,工夫茶艺达到鼎盛,“凤凰三点头”等兼具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动作走向成熟,对饮茶的环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叶生产技术方面,绿茶的蒸青技术得到改进,炒青技术问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艺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来做茶;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花草茶等七大茶类正式形成。在茶馆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场所,各类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形成了特殊的茶馆共饮文化。在精神哲学方面,茶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儒释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代我国统治阶层对佛教、道教和儒教极为重视,茶文化与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与品德,茶文化则有“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饮茶之人清明质朴、静虑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将人的生命融于自然万物,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认为饮茶的一切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简单、纯净,不可破坏茶叶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给予、感恩与自省,它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禅茶之上,僧侣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饮茶,提神静心,达到禅茶对于“和、静、清、俭”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会交往活动,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途径。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经济、政治、科技情况及涉外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原始积累开始,私人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往来频繁,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被运往海外并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相应的文化形态也进入东西方各国,开启了“东学西渐”之路。明清时期茶文化在东方国家的传播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与朝鲜。日本和朝鲜与我国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时期就已接触到我国的制茶与饮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雏形,不过当时仅限于贵族阶层,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儒释道思想也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鲜呈现出系统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定型,以“和、敬、清、寂”为主要理念,既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谦和宁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朝鲜茶文化则更加注重我国茶文化的礼仪与规则,意欲通过茶道对人的行为进行教育和约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国茶日中举行的“五行茶礼”仪式,人们衣着规整、举止庄重,向神农氏神位献茶,展现出朝鲜茶道文化中“礼、敬、和、静、清、玄、禅”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则集中体现为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我国茶文化自十七世纪进入英国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尽管起源于中国,但受自然地理条件与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创造出以红茶为主的混饮式茶文化。众所周知,明清时期茶文化清饮绿茶,为何到了英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多雨、气候阴冷,绿茶性寒,在这种条件下长期饮用会导致脾胃不适,而红茶性温,具有暖身、养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至于混饮的方式,则源自英国价值理念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英国人的午餐与晚餐时间相隔较长,且午餐颇为简单,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会感到饥饿难耐,于是人们开始以点心、水果辅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黄油、鲜花、香料、咖啡、鸡蛋等,以保证均衡而全面的营养,促进体能恢复。除下午茶以外,英国人每天会有多个固定的饮茶时间,清早醒来要在床边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时辅以“早餐茶”,上午十点左右为“上午茶”时间,午饭时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点左右为“下午茶”,晚餐时饮用“晚餐茶”,就寝前还要来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饮茶时间以外,英国人还会举办名目繁多的茶宴、茶会、茶餐等,形式优雅,气氛尊贵,用具考究,参与者要身着正装,行为端庄,举止得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文化气质与内在修养,成为英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讲究形式与细节的英国茶文化相比,美国茶文化就显得随意而时尚。起初,美国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饮方式,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与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国自由意识、开拓主义、创新理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饮方式,发明了袋泡茶与冰茶,以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3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

茶文化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够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改变,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时长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受交流方式与外部环境的种种限制,并未形成规模,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续有效的传递方式,包括茶叶贸易、著作翻译、人际交流等,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艺术、绘画、歌曲、建筑等作品,对各国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茶文化在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形成了关于茶的谚语和词组,丰富了各国的语言体系,使茶文化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连结更加紧密。其次,茶文化对各民族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茶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人格追求、审美理念、思想意志、内在情感、礼仪观念等,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和谐理念、自省思想与淡泊态度,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会氛围的搭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传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和餐饮的方式,还承载着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提炼民族个性、谱写民族历史的文化手段,对各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也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国,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们通过饮茶来获得身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研究茶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质,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东方国家传播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与朝鲜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为主,但在西方国家传播时则不然。西方文化体系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强调饮茶的保健功效与交际功能,混饮方式的确立、袋泡茶与冰茶的创造就是有力的说明。当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价值时并不否认其物质价值,海外各国茶文化同样认可茶文化的双重价值属性,并都把茶文化视为展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窗口,彰显出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毫无疑问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娇艳明媚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4)

中国本为茶文化的初始地,茶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茶文化的交流传播过程中,生产部门却没有对于茶文化的包装设计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茶叶的了解仅局限于品质口感,却不知其产地源头及内在文化。因此,在现代的茶文化输出中,应重点关注其茶文化的品牌包装设计。

1茶包装设计的意义及构成要素

1.1茶包装设计的意义

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包装的设计对于茶文化的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将从三方面对其意义进行归纳。首先,茶类包装设计增加现代化气息。在传统的茶类包装设计中,仅仅是由一包牛皮纸进行打包处理,或者仅仅是由一原始的木桶进行包装贩卖,那毫无设计理念可言。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就较大的改变,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图案设计,增加其中的可观性,同时,在文字的处理上也有其多变性,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识别功能。茶包装文字设计中文字虚实相生、颜色多样化,这样的设计突破原有的古板,变得更为灵活,接近现代社会。其次,茶类包装设计增加可识别性。在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增加销量与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目的。茶类产品包装设计中改变原有的繁杂模式,在其包装的设计理念中更加注重其直观性,换就话说,其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更为抓住重点,有关键性的设计,使其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在文字、图案的排列的上面,更加注重其排列的层次。或是端庄典雅、或是古朴飘逸,都有其古者的“中轴”原理参与其中,在包装的设计上更能增加其中的可识别性。再者,茶类包装设计中能将其实用性与娱乐观赏结合,促进销量。茶类产品设计中,包装或是以便携与易存为主,更加注重其中的实用性,但在现在的设计中,为增加茶类产品的销量,原有的实用性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成品的包装设计中,应更加与现代社会中的娱乐性相结合,进行多元化的改变。即使在产品已经用完的情况下,茶包装依然有可作为娱乐工具的功能。

1.2茶包装设计的构成要素

茶包装设计包括多个方面,不仅仅是局限于外在的物质构成,同时还包括于其中的品牌形象。其一,在茶类包装的物质选材上,通常是分为软壳、硬壳两种。硬壳的包装主要以绿茶的包装为主,绿茶具有气味清新、易飘散的特质,因此,在包装的设计中用注重其产品的原有特性,注重其密封保存。软壳的包装主要以普洱茶为主,普洱茶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其茶叶本身的易脆性,在包装的选择中以软壳为主,注意保证茶叶的完整性。其二,在品牌形象的设计方面重点突出包装外在感知力度。在色彩的选择中注意色彩的搭配。例如,绿茶口味清新,在饮用后具有唇齿留香之感,因此在色彩的搭配中应以浅色系为主,主要以绿色与淡黄色相结合。在图案选择中应选择清新淡雅的图案,更以符合江南水乡的特质。再者,红茶。红茶正如其名,热烈奔放,口味浓烈,因此,在红茶的包装设计中,应选择深色系的包装搭配,红色正是较为符合的颜色,更多一份其中的异域风情。茶的品牌形象设计应服从茶的本身性质,或是清新淡雅、或是古风浓郁、或是庄严大气等。

2创造品牌形象以及包装定位

茶产品的具体包装设计除了需要根据茶的本身特性来定外,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市场消费数据来进行综合设计处理。

2.1文化定位

文化的定位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局部区域文化以及传统民俗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典型的代表为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包装设计主要以其中的武夷文化为主。在包装的设计中注重加入当地的特色景区文化,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无形地推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再者,在武夷岩茶的包装设计中,同时融入儒、释、道三家文化,增加其新的生命活力。武夷岩茶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包装设计中具有多样化的特质,在儒家文化中,强调武夷山区人民的热情好客,在道家文化中,强调其武夷山区人民的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特质,在佛家文化中,彰扬当地人民的友善、和谐,修身养性。正是由于武夷岩区的独有的地域文化才形成其茶类包装设计的独特性。因此,在包装设计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融入其特有的文化。

2.2市场与消费定位

茶类包装的实际还应有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在不同的市场中投入不同的包装设计。在国外市场而言,应注重茶类包装中的茶文化的输入,因此,在包装的实际中图案的选择应以中国传统文化图案为主,具有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兼容的特点。产品的包装设计应满足不同的人群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其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在针对真正的品茗者一类人群而言,在包装的设计中应注重其中的文化底蕴,以及茶类包装的高档型。在针对职业人群而言,其生活的节奏较快,因此,在产品的包装的实际设计中应注重其中的便携性,方便快捷才是其最需要的。

3创造品牌形象及茶包装表现形式

3.1外包装视觉形象设计

外包装的视觉设计应重点突出茶的产品形象。在视觉的实际设计中应重点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使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其产品的特质。拥有其独特的品牌标签,包含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中的产品的独有性,保护产品知识产权,以免遭侵权的威胁。

3.2内外包装设计

内外包装的设计也有其固定的规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产品的本身。例如,某些茶产品的有其易脆性的特点,在饮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碎渣较多不方便饮用的情况,这时在设计可加入茶包的设计,用茶包的冲泡方式改变原有的直接冲泡方式更为方便。同时,某些茶在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气味的挥发,使其茶产品的本身的香味不能保存。因此,在内包装的实际中应更加注重其中的密封性,如,进行抽真空的操作,这样一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产品的本身的香味。再者,在茶产品的保存过程中易出现受潮的现象,因此,在包装的设计过程中应选择防潮的材质,尽可能地保护茶产品不受到外来的威胁。

4结语

茶产品包装设计包含多个方面,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的设计中应从茶产品的本身入手,同时,结合当地的地区文化特色,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只有这样,茶产品的市场才能不断拓宽,文化的输出才能不断加快,经济收益才能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包小村,蔡正安.茶叶市场谋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7.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2.

[3]龚丁,郭滨.企业标识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104.

[4]彭建祥.包装设计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41.

[5]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07:24.

[6]夏兵,张士康,汪一飞,谭蓉,陈小强,孔俊豪,杨秀芳.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7]陈捷.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设计实践[J].装饰,2015,04:74-75.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5)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总结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成语、歇后语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6)

关键词:

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剖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在多个社会文化领域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各文化领域相继形成了既具有共性,又极富自身特色、成熟的文化价值体系。尤其我国作为一个饮食大国,饮茶文化早有记载,至唐代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茶道文化,对我国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及周边国家如日韩的茶文化发展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生活追求的越来越为热衷,品茶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一类饮食文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获得巨大的发展,不仅在茶叶总量方面获得巨大的提升,在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也得到质的飞跃,茶叶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提升其知名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加大研究。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要美观、新颖和独特,还要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优秀的茶文化,对提升茶叶产品的文化价值,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下文将就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

1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一种共有的文化体系,我国从唐代开始,就已初步形成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及民族性的茶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文化体系已十分成熟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文化也迎来了迅猛发展的第二春。茶叶包装作为传承与发扬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多的是赋予茶叶优秀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迎合人们内心的需要。茶叶包装设计的作用,不仅是美化茶叶外观,起到沟通茶叶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其更是一种文化作用,强化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文化,能有效丰富包装的功能,转变以往只作为产品收纳及保护功能,还能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其对传承我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2融入茶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2.1融入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茶道文化发展演变至今,已孕育了无数的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如有关茶的故事,及历史传说等,其中不乏饮茶、采茶及种茶等诸多传奇故事,而这些富有传奇色彩,又极具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茶文化,可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素材。在现代茶产业中,茶叶产品比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还要比拼茶叶的包装设计,而茶叶包装设计中,又极能体现茶叶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茶叶的文化艺术价值,相对于茶叶本身价值来说,要高得多。当前人们饮茶,其实就是饮的一种心情,一种文化,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的历史文化,对于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加强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等有着积极作用。如当前很多茶叶包装设计中,其设计素材很多都取自于有关茶的历史文化,如浙江红茶,其包装设计就是以品茶、加工茶,及种茶等场面作为设计素材,其在提升茶叶外在美感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我国茶叶的历史文化。此外,要想更好的体现茶的历史文化,茶叶包装设计,还可以从其包装的装饰及色彩造型等方面予以精心设计[1]。

2.2融入地域特性的茶叶包装设计

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已有几千年,茶叶品种层出不穷,这些茶的产地不同,其自然生长环境不同,使其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地域文化特性,是当前茶叶市场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如当前品质较高的绿茶,其主要产地在华东及华北地区,其包装设计就与偏爱保健功能的普洱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特性,采用富有地方文化及民族色彩的包装设计形式,如云南普洱茶,在包装设计中,就采用了许多云南当地的文化元素及材料等,如其包装设计的材料,主要有干笋叶及竹子等,同时在其他包装元素方面,还有一些极富云南当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等。这些包装设计风格,不仅能让消费者了解到茶叶的自然生长环境,还能很好的体会到茶叶的地域文化特性[2]。

2.3融入茶道精神的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其相较于视觉感官方面的刺激,对人们精神领域具有更强的撼动作用。茶道精神也是茶文化中最为精髓的内涵文化,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对提升茶叶的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普世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茶道文化的精髓主要是讲究“清、净、雅、和”,而其中尤以“和”为茶道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和”不仅是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宗旨,其同样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作用。如在大千茶楼,其茶叶包装设计就融入了茶道精神,主体形象是一枚红色印章和一只鸟笼,同时在色彩方面,以黑色为底色,整个画面呈现的就是一个黑色幽静的世界,其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又如在龙井茶包装设计中,以绿色为基调,体现了清雅性,也很好地展现了其产地江南水乡的特色,其竹筒的外观,既有古朴感,又极具现代气息,盒盖背面的设计,更是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茶道精神内涵[3]。

3现代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

3.1绿色设计

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及环保理念的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各领域都发起了绿色生产的运动,在茶叶包装设计领域,也是如此,绿色概念也席卷了茶叶包装设计领域。而茶叶包装设计中,对环境的破坏存在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其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塑料材料等;另一方面是茶叶的过度包装设计,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因而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及资源危机,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茶叶包装中,要在不降低茶叶品质的前提下,拒绝过度包装浪费,同时其包装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那些无污染、环保天然的材料,绿色包装理念也将成为未来茶叶包装市场的重要趋向。

3.2个性化设计

茶叶包装设计不断发展,茶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类茶叶企业为了生存,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出现的抄袭现象十分普遍。茶叶包装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峻,这极大地阻碍了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领域,实现个性化设计有着积极意义。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时,要结合消费者群体的特点,设计符合其群体及个人审美需求的方案,这就要涉及很多因素,如群体及个体消费者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如茶叶消费群体是法国人时,在茶叶包装设计时,其设计就要符合法国人的大方、浪漫及优雅的气质;如果是德国人,其设计则要注重庄严肃穆性及严谨性[4]。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茶文化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可以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质量,同样高质量的茶叶包装设计对有效传承茶文化也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加大对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王瑞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D].青岛大学,2012:12-15.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6-01

1 茶多酚的物化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的天然多羟基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占有含量50%-60%、L―EGC占有含量15%-20%、L―ECG占有含量10%-15%和L―EC占有含量5%-10%。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味涩,在水、乙醇、乙酸乙酯等物质中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在油脂中溶解度较小,在pH值为2~7范围内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另外,茶多酚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且在碱性条件下则容易发生褐变[4,5]。

2 茶多酚的特点

茶多酚广泛存在与各类茶之中,可以通过萃取方式、树脂吸附方式和离子沉淀方式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物质。茶多酚因为化学结构中存在大量的酚羟基而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远远超过常见的抗氧化剂,如VC、VE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并且茶多酚在使用时只需要少量的使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其化学结构的特点,该物质在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同时对食品中的色素和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使食品药品及其他生活用品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新鲜,且不会有潜在的副作用。

3 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可广泛用于食品保鲜防腐,经研究表面,食品中添加茶多酚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多酚加入到食品中,能够较好地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中存在的各种营养成份,从而延长食品贮存期。茶多酚可加入糕点及乳制品,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新鲜水果和蔬菜,肉类及其腌制品,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中。糕点及乳制品中茶多酚的加入可以较好的抑制和阻滞油脂的自动氧化而出现过早的食品变质;饮料中加入茶多酚可以较好地保证果汁中的各种维生素不被氧化;在肉类及腌制品的表面打上一层薄薄的茶多酚膜,就能较好的抑制和阻滞脂肪的氧化和细菌的产生。

4 茶多酚在医疗中的应用

茶多酚因其具有优异抗辐射、抗衰老和抗肿瘤治疗功能和清除有害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常常用作新型绿色抗癌产品中的添加剂。茶多酚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与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可以较好的阻碍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维持并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达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茶多酚类化合物在多种癌症如胃癌、肠癌等方面有较好的预防和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成人每人每天摄入少量的茶多酚就会对人体内亚硝化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和阻断作用,虽然茶多酚在生物学活性中有较好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大量的摄入茶多酚,适量的摄入茶多酚能使得人的细胞氧化程度降至最低,可以维持我们机体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更加年轻焕发。

茶多酚中的ECG和EGC以及它们的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对人体内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过高容易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茶多酚中含有的物质可以较好的抑制该种斑状增生的出现,可以较好的促进人体的自身调理功能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茶多酚在人体脂肪代谢中也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茶多酚因其具有很强的抑制转化酶活性的能力往往用来作为保持和降低血压稳定的作用。同时茶多酚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糖代谢达到降低血糖水平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因此,茶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必备饮料。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容易引起红细胞的聚集,造成血液黏度的增加,与此同时,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导致血液黏度增加,毛细管内血流淤滞,进一步促使红细胞聚集而出现血栓。茶多酚中的有效物质能够有效地抑制和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发生,减小和消除血管痉挛现象发生,较好的保持血管的弹性。同时,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较好地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茶多酚中存在的各种活性物质能够较好的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不断维持和刺激抗活性的变化,可以较好的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并能够通过其优异抗氧化性间接地杀死各种病菌、病原体和病毒,根据人体的实际需求自适应的调节免疫球白的活性。因此,茶多酚也可以用来调节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抑制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5 茶多酚的发展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的了更好的要求,健康饮食和疾病预防成为人们日常的主流话题,茶多酚也因其优异的性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的关注,其在食品及药品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各类化妆品争相以添加茶多酚等天然绿色提取物为卖点吸引大众的关注和购买,各类饮料和保健用品中也都相应的加入茶多酚来提高自身的品味和档次,由此可见,茶多酚在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美丽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多酚的市场前景一片广阔,正在广泛的应用于各类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市场对茶多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王镇.超微绿茶粉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7,(12):65-66.

[2]苏文土,郭爱萍.茶多酚防癌抗癌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7,(1):12-13.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8)

关键词:茶文化 宗教文化 初探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懂得了这点,就有了打开中国茶道秘密的钥匙。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早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药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开始便与禅门最基本的工夫――禅定结合在一块。而禅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连最富神秘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场合也无法离开茶。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觉观照方式。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为什么钱穆先生称禅宗进行了一次革命,而且相当于路德的宗教革命呢,我想,这正是由于禅宗的创造性智慧所致吧,而茶在此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这更是不言而喻的,要不然怎么有茶禅一味的命题出现呢。没有智慧就没有突破,没有茶也就没有茶禅一味。因而,茶禅一味所包蕴的新智慧境界,也就成了它的根本性的文化意义之所在。

佛教对各类“行茶仪式”的美学升华,一方面是由于茶事活动的普遍展开,场所日益增多,交流传播日益广泛,因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现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热心茶道的禅僧。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动着这一美学化的进程。

佛教禅宗茶文化所开出的美的境界,给整个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精神,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只要从中国文学作品诗词文赋等无可计数地涉及了茶文化这点,便可证其意义与价值之大。乾隆皇帝一人的茶诗以及涉及到茶内容的诗,几近千首之多,大多著名文人,无不与茶结缘。这不正好说明了茶文化本身即内涵那种禅意的美不可言的境界吗?当佛教禅宗对茶的价值肯定成为各阶层人土所共同崇尚的风尚,一种真正的茶文化就随之而兴起了。

参考文献

[1] 王建.“静:茶文化的精神”.《农业考古》.1993年第四期

[2] 尹明等编.《中国哲学史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27页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9)

1茶艺美学的概述

1.1茶艺美学的含义

茶艺美学是茶艺文化中渗透出的一种美学元素,是从选茶、煮茶、品茶以及论茶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升华出的一种美学艺术。茶艺的美学元素不仅包括物质形象上的茶叶、茶具、茶技,还包括心灵精神上的茶德、茶思想、茶文化,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1.2茶艺美学的特点

1.2.1符号标志茶艺美学是在一系列茶艺活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美学艺术活动,其因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标志,从形这一方面对茶艺美学的符号性进行了完美地诠释。茶艺美学的形象符号是茶叶、茶具以及茶技这些外在可见的物质形态,其穿插于茶艺表演的始终。例如,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随着沸水浮浮沉沉,在飘渺的烟雾中,如花朵一样慢慢绽放,片片芽叶儿如婴儿般舒展开身体,活灵活现的样子,颇为赏心悦目。而茶具之美主要是指盛茶饮茶的器具,古朴的茶坞、精致的茶鼎、奇特的紫砂壶,各种巧夺天工的茶具制品,进一步凸显了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性。此外,技艺精湛的茶技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沏茶者通过神态、动作以及风宜态势等将煮茶、泡茶、冲茶等动作于一气呵成中尽现茶艺表演的艺术性。

1.2.2情感表达茶艺美学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形态物质美学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美学享受。金玉其外内在其中,茶艺美学所透露的情感价值更让人值得回味。同时,茶德、茶学、茶文化作为茶艺美学的内在符号标志,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茶艺美学的精神美学内涵。茶德中的“廉”、“美”、“和”、“静”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渲染出了茶艺美学的文化性意义,给予饮茶者以愉悦舒畅的精神美学享受。茶学中所蕴含的“中庸尚和”的思想,对于饮茶者心境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洗涤作用。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空灵”之意,所传达出的豁达淡然之情,使人于慢节奏中思考人生。从不疾不徐的茶艺表演中享受此刻的静谧,引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1.2.3审美艺术茶艺美学是集茶文化美学元素于一体的一种特殊茶文化艺术形式,其是茶文化美学因子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现象,带有浓厚的审美艺术性。一方面,茶艺美学从茶叶、茶具以及茶技等方面对茶艺美学的外在形象美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以婀娜多姿的茶叶、匠心独特的茶具以及炉火纯青的茶技来烘托茶艺美学的物质形态的审美艺术性。另一方面,茶艺美学融合了茶德、茶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注入到茶艺表演的方方面面,动中含情、情融于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茶艺美学的内在之美,使茶艺美学的情感艺术萦绕于每一个人的心间。茶艺美学通过对茶文化美学元素的深刻挖掘,充分地阐释了茶艺美学的秀外慧中之美。

2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之处

2.1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与审美教学的本质不相符合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学形式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美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艺术教育,其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来美化大众的心灵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其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在应用茶艺美学这一元素时,没有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教育。简而言之,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中没有充分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实质。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部分学校所树立的教育理念是“重文化轻艺术”,这种观念下的校园文化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关心只停留在应付文化课考试的阶段,更遑论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受待见,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也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审美性被忽视。

2.2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茶艺美学元素的应用不够充分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也是由来已久,茶艺美学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美学沉淀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其所潜藏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中在应用茶艺美学元素时,对于茶艺美学元素缺乏深入地剖析与探究,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层面,极大地抑制了茶艺美学元素的审美艺术性发挥。一方面,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专业教师对茶艺美学元素的认知程度过于浅薄,甚至对于茶艺美学的基本艺术内涵都不曾知晓,更别指望其能对茶艺美学美术教学进行实质性授课。另一方面,茶艺美学元素体系结构过于庞杂,其第一次走进美术审美教育的课堂,由于茶艺美学知识的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其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筹莫展,完全无从下手,从而也导致了茶艺美学元素在审美教育应用中的尴尬境地。

2.3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精神情感融入不足美术审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的渗透,通过揣摩与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茶艺美学中的美术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甚至也能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茶艺美学在被引进到美术审美教学中所折射出最大的障碍问题是情感文化的缺失,即茶艺美学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深刻地融入到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精神核心所包蕴的情感艺术被忽略,其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同与接受。教师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中对于茶艺美学的情感因素并没有进行过多分析,抑或者对茶艺美学的情感因子是直接漠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创作的茶艺美学作品大多缺乏灵性。

3解决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应用不足的措施

3.1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对茶艺美学进行探析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人格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意蕴深厚的美学元素、广博的文化内涵,能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其文化艺术的感知力,缓解其繁重的学业压力,是以艺术化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应以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茶艺美学元素。首先,应转变“重文化轻艺术”的教育观念,以“文化与艺术并重”作为核心教学理论,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程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根本上对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进行全方位探讨,结合茶艺美学元素的“形神兼美”的特征开展美术审美教学活动。

3.2将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结合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艺术细胞的培植与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鲜明地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意义。因此,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不容小觑茶艺美学元素的潜在性价值。一则,美术审美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茶艺美学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观察茶艺表演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茶艺美学,对茶艺美学的美学性从物质形态的探析拓展到精神层次,不孜不倦地将茶艺美学思想钻研透彻,从而提高其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二则,在进行茶艺美学元素的引入过程中,要先从茶艺美学的体系结构入手,构建完整的茶艺美学思想框架,而后将茶艺美学思想的基础知识逐步渗入到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以知识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

3.3充分挖掘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情感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感情,其必定是作者最原始诉求的一种表达。目前,我国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是其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茶艺美学形式教学阶段,没有上升到茶艺美学情感教学的高度,无论是基础美术审美教育还是高等的美术审美教育,始终处于茶艺美学的最基本阶段,鲜少有涉及到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情感教育的内容。而情感教育才是美术审美教学的关键所在,缺乏艺术情感的美术教育是对美术审美教育本质的一种亵渎。因此,教师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茶艺美学情感为主,对学生进行情感式启发教育,综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体验茶艺美学的情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机能。

3.4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对茶艺美学进行突破性创造茶艺美学在应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时,缺乏创造性元素的注入。大部分学校对于茶艺美学都是简单地添加到美术审美教学中,完全没有根据美术审美教学的特点对茶艺美学因子进行创新性发挥,从而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课程的枯燥与单调性,更是直接消退了学生对于茶艺美学的研究兴趣。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运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课堂,应该以一种新姿态进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沿袭传统美术审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茶艺美学的艺术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苗.试论在美术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87.

[2]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207.

[3]赵晶.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5):46-47.

茶文化的性质及特点篇(10)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公共行政评论 下一篇: 产业发展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