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42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1)

务实创新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围绕“六大任务”,紧扣“脱贫增收”这个核心,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帮助村民选路子、出点子、谋产业、定计划,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搭起了同心协力“联心桥”,结出了脱贫致富“联心果”,产生了力量大凝聚、瓶颈大突破、民心大融合、作风大转变、农民收入快增长的良好效应。

(一)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破解制约发展的首要瓶颈。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是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脱贫致富,迫切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双联行动在破解农村融资难上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有效缓解了农村的资金“贫血症”。

一是探索建立了以“中和农信”、扶贫互助资金、妇女小额信贷、政府金融担保为主,多种渠道优势互补的金融扶贫机制。2012年,累计投入各类信贷资金167亿元,其中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新增105亿元,受益农户达26.54万户,居全国第一。2013年又继续扩大小额妇女贷款规模,并新组建600个村级资金互助社,鼓励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创办村镇银行,促进农村贷款担保机构健康运行。

二是省财政与金融部门联手推行“双联惠农贷款”。截至2013年5月底,在全省58个贫困县都建立了担保公司,全部发放了双联惠农贷款,获得40.25亿元信贷资金扶持。一笔笔扶持资金流向渴求富裕的农民手中,带给他们一个个撬动奔小康的幸福支点,有力地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通渭县农民杨贵智由衷地说:“以前总觉得在村里办个企业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现在有了启动资金,一个个想法都能按部就班地来实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多角度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称赞双联惠农贷款是“甘肃扶贫新政”。

(二)突出重点,集中全力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双联行动把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有的地方突出解决水利设施,引来了幸福水;有的重点解决出行难,打通了致富路;有的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平整了万亩梯田;有的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建起了安居屋。2012年,甘肃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115项7523.3公里,建成通乡沥青(水泥)路5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000公里。增收致富的“出口路”拓宽了,边缘地带的“断头路”接通了,一批技术等级高的旅游路和服务新兴产业的园区路也新建了起来。

干旱缺水的会宁县,2013年实施计划项目21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0个,总投资142亿元。截至2013年5月30日,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新修梯田5.92万亩,维修机电井56眼,新修硬化村组道路220多公里,完成农网改造2000户、各类造林13.26万亩。山大沟深的东乡族自治县投资2.64亿元用于毛沟流域综合开发,成为全县连片扶贫开发的样板和展现东乡民族文化风情的窗口,为贫困山村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为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创新发展思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7%以上”这个中心任务,下地头、入农户,开展调查研究,与村民共谋发展大计。“种植业打基础,养殖业鼓腰包”、“项目强村,牛果富民”、“高效农业,加工增值”等一个个符合村情的发展思路在陇原大地持续发酵、发力。与此同时,又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实施“育种工程”、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劳务输转、引进省外力量结对帮扶等措施,既扶智,又励志,农民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观念增强了,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足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宽了。

2012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6.7元,比上年增加597元,增长15.3%,增速居全国第四,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尤其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地的农民收入增速达到17%以上,超过全省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一些特困村增速更为显著,如会宁县钟家岔村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一方面大力发展养殖业,农民收入当年实现翻番;武山县北顺村大力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导的特色产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45元,较上年增长70.1%;庄浪县石阳村确立“牛果富民”的发展思路,果产业和养殖业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76元,较上年增加638元,同比增长27%以上。

(四)实施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转全覆盖,助农斩“穷根”。脱贫要治根,致富先育人。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并获取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双联行动中,省人社厅牵头制定了农村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转“两个全覆盖”《实施方案》,要求用两年时间使每一个有受训意愿的贫困户劳动者都能得到免费培训,使受训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每个有富余劳动力且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2012年,全省输转富余劳动力539.7万人,创劳务收入590亿元。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约占农民收入的40%,实现了“一人外出务工、全家脱贫致富”的目标。以商贸流通为主的临夏回族自治州,2012年劳务输转48.16万人,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5.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45亿元。其中,掌握了一技之长、拿到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达到3500元以上。

(五)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固本强基。围绕“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这个主题,联村单位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党员队伍壮大。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帮助村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一大批先进分子被吸收入党。环县采取“五抓”措施,推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三优先”(上级精神优先传达贯彻、重要工作优先通报反馈、重大决策优先征询意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388人,其中帮扶单位帮助发展1120人,2300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帮扶单位组织下接受了培训。

第二,一批能人进入村班子。山丹县全面推行“能人进村班子”工程,大胆选拔启用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让优秀党员在支部中“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中“挑大梁”,能人村干部比例达72.8%。临洮县建立了生产技术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四个系列“能人库”,进入村“两委”的致富能人,迅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导力量。该县王家大庄村支部书记曹桂林投资170多万元用于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又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王家大庄物流园。

第三,村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会宁县采取“五个一批”办法,把那些带动致富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优化了村班子结构,增强了村班子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产生了强大的增收龙头效应、反哺互动效应、集聚扩张效应、观念引领效应和形象提升效应。

(六)创新脱贫致富发展模式,典型引领。双联行动中,各市州不断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模式。

一是加快脱贫促进发展模式。泾川县充分发挥农村“先富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形成了“四个一”互帮互助模式(一个党员致富户帮助一个困难党员、一个产业富裕户扶持一个贫困农户、一个协会带头人壮大一项增收产业、一个民营企业家帮扶一个特困农户);通渭县华川村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马铃薯良种繁育、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环县探索总结了“项目支撑、智力帮扶、示范带动、典型引导、结对共建、支部引领、县校合作、社会参与”八种帮联模式,拓宽了帮联路子;武威市凉州区在“千名农技人员包万棚活动”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技术单位领导+首席专家+技术服务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了农民“不会种、不会养、不会销”等问题。

二是金融支农模式。为破解农村资金短缺这一最大难题,双联行动中省财政与金融部门联手,用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创造性地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扶贫互助资金、妇女小额信贷等多种资金良性互动的农村新型金融运作模式;庄浪县石阳村探索推出了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四方联动”金融支农助农模式,为破解农民贷款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三是内外结合,结对帮扶模式。首先是跨省结对帮扶,武山县与福建省南安市缔结为友好县市,会宁县钟家岔村、武山县北顺村分别与南安市蓉中村缔结为友好共建村,在全省率先探索形成了“东部带西部、先富带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模式。其次是省内结对帮扶,庆阳市环县木钵镇高寨沟村与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结为帮扶友好村,形成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前进村专门委派了20多名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高寨沟村种植反季节设施瓜菜,为高寨沟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武山县北顺村探索形成了“服务型党委+特色型党支部+产业型党小组”的党组织设置模式、“设岗定责+星级管理”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村党委+村委会+村监委”的村级管理运行模式;环县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推行的“双推四优先”模式(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和上级精神优先向党员传达贯彻、重要工作优先向党员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先向党员反馈、重大事项决策优先向党员征询意见);临洮县、山丹县分别通过吸收能人进村班子而形成的“能人带动”模式更具特色,成效显著。

值得注意的问题

汇总调研结果,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行动进展不平衡。由于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动员、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占有资源“贫富不均”,导致帮扶效果差别较大。有的村发展很快,有的村则发展缓慢,村干部和群众觉得不公平,有怨言,帮扶干部也很尴尬。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2)

二、依托教育培训,让党员“会”富。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有没有提高。对此,两个试点村在全面摸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状况,因人施教,“照单下菜”,为广大党员“量身定做”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中青年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对于流动党员采取预约培训、上门指导、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进行培训;对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采取支部成立送学小组或结对送学的形式,确保培训取得实效。至目前,试点村分别开展党员集中学习21场次,累计培训党员群众1900人次。同时,结合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将培训关口前移,建立“实践课堂”,利用制种玉米培训基地、畜牧养殖培训基地、农机机械化培训基地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每一个受培训的党员掌握了1项实用技能。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集中播放10场次,个别点播12个节目,上网查询30余次,信息4次,共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党员群众400多人次。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培训,让党员“会”富。

三、立足产业项目,让党员“快”富。试点村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确定了“做强制种业、做大养牛业、发展洋芋业、提升劳务业”的工作思路,由村干部、党员带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沤波村落实制种玉米30亩以上的党员达到22人,养牛10头以上的党员达到35人,带领本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经纪人5人;中南村落实制种面积30亩以上的党员16人,养牛10头以上的党员达到25人,外出务工年收入上万元的党员20人,党员在特色优势产业的致富能力得到体现。同时,把项目建设做为提高党员致富能力的重要措施,开展以小康住宅改造、乡村道路、造林绿化为重点的项目建设,让党员在项目建设中致富。中南村新修村级主干道5.3公里,配套完成二社、四社小康住宅道路硬化、渠道建设、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及四旁绿化、庭院美化等工作。沤波村完成人畜安全饮水管线8.7公里,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50座,促使农村党员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排头兵,让党员“快”富。

四、培养典型带动,让党员“先”富。结合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不断深化拓展“先锋工程”,试点村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培育了一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涌现出了沤波村石华山(农资经销)、马应军(养牛)、中南村柴兴军(蔬菜种植)等一大批创业先锋,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党员群众致富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激励了广大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学有先进、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让党员“先”富,促进了试点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围绕帮扶帮带,让党员“能”富。针对个别党员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生活困难,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和部分党员安于现状,满足于已有发展水平,不思进一步致富,甚至落后于部分非党员群众发展步伐的现象,乡党委确定在试点村实行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致富制度,乡机关党员在试点村每人结对帮扶1-2名60岁以下群众党员,互相建立致富帮扶卡,根据试点村群众党员发展现状和经济条件,确定致富方向,制定致富措施,落实致富目标。乡机关28名党员已结成致富帮扶对子42对。试点村党支部建立支委、党员致富能人联系贫困党员制度,试点村11名支委结成联系对子11对,20名党员致富能人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党员结成帮扶对子20对,通过开展“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帮资金”的“三送一帮”活动,实现了党员人人有人帮,个个能致富的目标,让党员“能”富。

六、创新工作方式,让党员“巧”富。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党员增强致富能力的有效途径。村党支部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党员按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现实条件进行分类,60岁以上的党员划分为一个群体,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主要做好引导子女致富,带好孙子,做好家务等工作;村干部中的党员划分为一个群体,主要做好引领产业发展,带头致富,帮助贫困党员脱贫等工作;其他党员划分为一个群体,根据年龄分为60岁至45岁、45岁至30岁、30岁以下三个年龄段,按照每个党员的现实状况,确定致富的目标和方向,并定期进行监督评比,让党员“巧”富,确保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取得实效。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3)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结合庆阳实际,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应突出抓好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进一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全面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工程,全市已树立党员致富明星户8009名,培养致富带头人1400名。同时,在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觉悟高于群众、技能高于群众、业绩高于群众和建设一流队伍的“三高一建”活动;建基地、建公司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双建双带”活动;“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等活动,带动和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两大富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组织实施“党员旗帜”工程,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以“纠纷调解、经济发展、信息传递、村务监督”为主要内容,设立村务监督岗、科技培训岗、文明示范岗、政策法规宣传岗、社情民意报告岗等岗位,组织实施了为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舞台的“党员旗帜”工程。在党员的带动下,农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组织实施了农村路、水、电、田、能源、广播电视等“六小”工程,每年建设小康农宅5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住宅小康化。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实施“战斗堡垒”工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建立和落实农村党员参与村务管理制度,努力改变农村党员不理村务、不问账务的状况,保障党员和村民对乡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着眼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服务农民的“九送、九解”活动,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即:送政策,解决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发展思路问题;送法律,解决依法治理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问题;送科技,解决科普和适用技术推广问题;送文化,解决丰富科学文化生活和看电视、听广播问题;送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送信息,解决致富点子少、门路窄的问题;送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瓶颈”制约问题;送人才,解决班子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的问题;送温暖、献爱心,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推进“六化”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组织基础。

一要巩固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推进乡村班子年轻化。要从县乡科级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用一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

二要打牢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农村发展规模化。紧紧围绕发展确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引导基层组织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等工程。

三要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服务中心,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在新农村建设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结合开展项目建设、机关单位帮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村级阵地建设。

四要创新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方式,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当前,重点应健全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工作职能和重点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管理社会事务上来,自觉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综合手段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对村级财务、事务和干部选任的监督。

五要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要结合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分层次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党员、农村青年和致富带头人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致富技能、科学技术的培训。

六要建立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考核管理科学化。完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健全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落实领导干部和包村部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建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公推公选等办法选任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兼任乡镇领导职务。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4)

一、做会思考的“村官”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村干部只有立足本村实际,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走符合本村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是常思筑牢班子。建设新农村,关键要有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村级班子。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进村级班子,把有知识、有眼光、有追求的年青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改变少数地方“村干部终身制”的现象。二是常思找路子。村级班子要以“兴村富农”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子。村干部要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经则经。村干部还要积极创办、领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些“短、快”的产业项目,推动其做大做强,真正实现“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多赢局面。村干部更要合理引导农民就业转移,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常思加快步子。当前,村干部要打破“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消极思想,常思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做好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做干实事的“村官”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5)

一、做会思考的“村官”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村干部只有立足本村实际,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走符合本村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是常思筑牢班子。建设新农村,关键要有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村级班子。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进村级班子,把有知识、有眼光、有追求的年青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改变少数地方“村干部终身制”的现象。二是常思找路子。村级班子要以“兴村富农”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子。村干部要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经则经。村干部还要积极创办、领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些“短、快”的产业项目,推动其做大做强,真正实现“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多赢局面。村干部更要合理引导农民就业转移,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常思加快步子。当前,村干部要打破“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消极思想,常思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做好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做干实事的“村官”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6)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如何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从我县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看:基层组织建设既是一项固基强本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并使之抓出成效,必须正确正理好六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实行政务、村务公开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融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和“六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实现小康目标为根本手段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体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牵住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好乡,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经济意识不强的乡、村,则应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乡村组织建设上来,将有文化、有知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拔到班子中来,加强对农民和乡村干部的科技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经济和商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对于经济落后,条件差的贫穷乡村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选拔能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找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来,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脱贫致富意识,尽快找到适合当地的脱贫致富路子。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农村中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在乡镇中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又可还干部一个清白;既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又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乡、村的规范化管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整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二、正确处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我们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成果的标准是我们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于是否形成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决克服哪种就党建抓党建的空对空,搞花架子,走形式,走过场,又要克服哪种整天跑资金,抓项目,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建工作轻描淡写的现象。加强党建工作是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的最基本职责,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这个职责尽得不好,就是失职,就是不称职,抓党建,才是抓住大事,才能抓住根本,才能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防止两者之间的分裂现象。那种认为抓党建是党委的事,搞经济工作是政府的事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齐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 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正确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不是两手抓的书记,不是合格的书记,不是两手硬的书记,同样不是好书记。我们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党建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既要抓好党建工作,特别是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又要抓好经济工作;既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和推动农村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强班子建设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把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好。目前开展的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中央强调的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六个好”目标,首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个好书记。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展较快,村风民风和工作变化大,政绩突出的地方,就必定有一个团结、协调、进取的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书记,没有一个好班子,就没有个好摊子,要想有个好摊子,必须有个好班子,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乡镇、一个村也是这样。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配强配好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选贤任能,从德才兼备的原则出发,大胆选拔那些有较高素质,勤政廉洁,有魄力,有胆识,既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的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之中担当重任,让他们体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四、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群众寻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寻求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让农村和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主战场,迎接新挑战,打好主动仗。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党员都能扶贫帮困,向贫困户送温暖,让党支部积极寻求致富路子,乡镇党委找到发展本地经济的路子,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团结引导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抓班子,建制度,带队伍,找路子。抓班子是关键,建制度是保证,带队伍是基础,找路子是根本,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只有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有基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有可靠的保证。五、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党支部作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持农村稳定,带领农民群众加快奔小康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常言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只要把村级两委班子选好了,在农村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拓宽选人视野,广辟知人渠道,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在农村中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要想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对党支部的选举推行“三推一选举”,即组织推荐、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进行党内选举,在党内选举前,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吸收群众积极参与对党支部候选人的评判,使群众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通过党内选举把群众的意愿变为现实,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同时,通过动员广大群众的参与,选举出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班子,使村级组织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村民的自治创造良好条件。六、正确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任务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任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基层组织建设应当严格按照《条例》和《组织法》的要求,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和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党支部要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及其它组织搞好各项工作,放手让他们办一些群众满足的事情,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村委会及其它组织要自觉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迈向富裕目标服务。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7)

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实行政务、村务公开的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融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和“六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实现小康目标为根本手段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体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牵住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好乡,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经济意识不强的乡、村,则应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乡村组织建设上来,将有文化、有知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拔到班子中来,加强对农民和乡村干部的科技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经济和商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对于经济落后,条件差的贫穷乡村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选拔能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找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来,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脱贫致富意识,尽快找到适合当地的脱贫致富路子。

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农村中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在乡镇中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又可还干部一个清白;既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又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乡、村的规范化管理。

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整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二、正确处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

党的建设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我们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成果的标准是我们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于是否形成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决克服哪种就党建抓党建的空对空,搞花架子,走形式,走过场,又要克服哪种整天跑资金,抓项目,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建工作轻描淡写的现象。

加强党建工作是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的最基本职责,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这个职责尽得不好,就是失职,就是不称职,抓党建,才是抓住大事,才能抓住根本,才能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防止两者之间的分裂现象。那种认为抓党建是党委的事,搞经济工作是政府的事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齐发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正确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不是两手抓的书记,不是合格的书记,不是两手硬的书记,同样不是好书记。我们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党建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既要抓好党建工作,特别是“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又要抓好经济工作;既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和推动农村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强班子建设的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把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好。目前开展的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中央强调的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六个好”目标,首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个好书记。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展较快,村风民风和工作变化大,政绩突出的地方,就必定有一个团结、协调、进取的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书记,没有一个好班子,就没有个好摊子,要想有个好摊子,必须有个好班子,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乡镇、一个村也是这样。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配强配好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选贤任能,从德才兼备的原则出发,大胆选拔那些有较高素质,勤政廉洁,有魄力,有胆识,既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的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之中担当重任,让他们体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四、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群众寻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寻求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让农村和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主战场,迎接新挑战,打好主动仗。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党员都能扶贫帮困,向贫困户送温暖,让党支部积极寻求致富路子,乡镇党委找到发展本地经济的路子,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团结引导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抓班子,建制度,带队伍,找路子。抓班子是关键,建制度是保证,带队伍是基础,找路子是根本,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只有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有基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有可靠的保证。

五、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党支部作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持农村稳定,带领农民群众加快奔小康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常言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只要把村级两委班子选好了,在农村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拓宽选人视野,广辟知人渠道,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在农村中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要想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对党支部的选举推行“三推一选举”,即组织推荐、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进行党内选举,在党内选举前,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吸收群众积极参与对党支部候选人的评判,使群众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通过党内选举把群众的意愿变为现实,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同时,通过动员广大群众的参与,选举出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班子,使村级组织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村民的自治创造良好条件。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8)

当好“领头雁”,要有加快发展之“策”。思路决定出路。党支部书记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本地资源和经济条件上找优势,从发展思路和思想观念上找差距,根据本村实际,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路子。特别是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村里条件相对较差,村集体和群众的家底薄,更要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能怨天尤人,不能“等、靠、要”,而必须启动民智,拓宽思路,找准路子,对照先进赶上来,让群众有希望、有盼头。

当好“领头雁”,要有勇于开拓之“胆”。干事创业要有一股精神,当新型“村官”,建设新农村,更要有一股闯劲。事实证明,越是不怕困难,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斗志,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党支部书记也要抱着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业就是要敢于探索新路子,出新招,办新事,大胆闯,大胆试,实干巧干,有一股子“牛劲”。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对大局和广大人民有利的事,对已经看准了的事情,一定要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干不出成绩誓不罢休。

当好“领头雁”,要有带头致富之“能”。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自身穷得叮当响,连家庭生计都入不敷出的党支部书记,难以当好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头雁”。因此,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千方百计选好发展项目,率先富起来,为群众做出好样子。同时,党支部书记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加快发展的本领。比如抓农业就应知道什么是高效农业,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抓企业就要懂得招商引资,成本核算,经营人才,占领市场;抓第三产业就要学会扩大商品知名度,提高商品附加值。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9)

科学实干――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春风村的干部群众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在石头缝中栽种李子树,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优势特色农业转变。在此基础上,春风人抓住机遇,脚踏实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出行条件,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创建农产品品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顽强苦干――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春风村的干部群众不信天命,挑战自然,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凿公路,在干旱地带修池蓄水,在乱石中搬石挑土、见缝种李、培土栽花,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创新巧干――春风人以产业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在李子产业发展上,实行组织化管理,组建协会,对接市场,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春风人”把产业发展与农村文化相结合,举办“李花节”、“品果节”,不断提高春风村和“春风李”的知名度,主动招商,引进业主,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篇(10)

包村工作能不能做好,领导重视是关键。一直以来,我局党组始终对包村工作高度重视。在人员少、工作任务较繁重的情况下,把包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副局长驻村开展工作;局长亲自深入到新柳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村班子成员及部分村民代表座谈、讨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农业生产规划、种植结构及帮扶措施,制定了包村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落实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村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一把手现场办公12次以上,每3个月听取一次包村工作情况汇报。今年我局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万多元帮助该村搞建设,发动干部职工捐资慰问困难户1千多元。

二、深入调研,认真制定致富规划。

经济要发展,搞好发展规划是关键。在局长带领下,先后多次深入新柳村走访调研,了解基本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村委会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具体任务,制定了以养殖业为基础,以种植业为主体,以绿色农业为根本,以发展“特色”产品为龙头四大发展战略,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积极扶持畜禽养殖专业大户,由大户带动农户,逐步建立养殖协会;协助新柳村争取资金和项目,力争解决村道路、引水工程、沼气池建设、主渠沟维修等问题。并帮助村“两委”搞好班子建设,制定对村组干部的考核奖励制度,使村组干部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具体任务全年要达到养殖大户10户,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力争比上一年增长10%的奋斗目标,使致富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落实有内容。

三、采取措施,帮扶工作成效明显。

上一篇: 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