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思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9

社会治理思想

社会治理思想篇(1)

【关键词】

综合治理;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进行工作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医护人员的价值观与政治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怎样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渗入到医院的社会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实现综合治理,值得每一位医院职工深思。因此本文就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体实践活动,主要职责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部分职工认为自己思想素质良好、工作能力强、接受过高等教育,自然没必要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思想开始在医院蔓延,导致有些医护人员医德缺失,在工作中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甚至有些医护人员无利不医,将自身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进行交易,责任义务感淡薄,认为医院对外竞争和平安建设与自己无关而是管理人员的事情。此外,有些医护人员不满足于现代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畏难和抱怨情绪严重,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由于医护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矛盾,严重影响着医院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利于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这些现象都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也意味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医院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一切医院工作的生命线。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规范工作行为、完善医院社会管理等这些除了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激励与保障,在医院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体现了政治对物质、经济的影响,政治为管理服务、为经济服务的内在关系。以下介绍几种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确保教育与管理的高度统一。医院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在工作范围上存在交叉性。他们在对职工的工作质量、工作纪律以及工作态度的激励与调动上是一样的。管理是为了促进教育,教育是管理的保障。即不仅要重视精神激励还要注重物质奖励,不仅要进行严格管理,还要保证教育,这样才能够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职工不仅仅需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还需要有一定物质的保障。同样激发、鼓励职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只是金钱物质方面的鼓励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保障。

(二)确保医院人才广济。因为医院的服务质量与医疗技术关系着医院的声誉及形象,但是如果没有一批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那么医院的服务质量就得不到提高,而没有一批专业技术顶高,科研工作活跃积极的人起带头作用,医院的医疗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所以说对于医院发展来说人才是第一位的。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造就新时代有理想、有纪律、有能力新人的关键途径。所以,医院的管理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培养他们的工作水平,提高综合素养。

(三)确保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顺应卫生发展的改革需求,创造一支能够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医疗队伍。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及时了解在改革期间出现的问题与状况,从而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四)规范医院的办院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开展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医院通过思想教育、理论宣传使得职工从思想上意识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坚持党的卫生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经实践证明,缺乏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无法实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没有了思想政治工作,职工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就很难得到提高,没有了思想政治工作,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就很难得以落实。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医院社会综合治理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宣传引导。医院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医院领导或者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抵御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提高政治免疫力。作为领导还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政治辨别力和政治觉悟,树立高尚的情操。对于医院管理人员而言,在注重业务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政治理论,深入基层,不搞“假大空”,多讲实话、真话,多办实事,这样才能使得全体医护人员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正确的服务理念,营造一种“热爱岗位、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工作氛围环境。除此之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体员工对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员工自愿参与到互动中来,这样才能推动医院和谐稳定发展。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一直以来,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人们的反应通常是搞“形式主义”,这也就表明工作效果较小。由于医院工作具有时间长、节奏快、强度高的特点,因此,传统刻板、单向的说教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很难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加强新媒体、新工具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多种载体(活动、文化等)扩展。比如,定期组织医院全体职工举办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抢答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创建平安医院精神融入到这些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育职工、提高效能和强化功能的目的。

(三)为职工排忧解难,完善激励制度。一般而言,医院医护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他们在业务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进取心和事业心,而忽略了政治方面。因此,医院应该多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自我、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并在工作环境与条件、子女就业、职务晋升、医疗与住房保障、福利待遇、薪资与奖金等实际问题上给予更多关心,了解并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此外,医院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可以将管理人员的治理工程水平和具体奖惩措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有效地提高治理效果。在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过程中,应该对成绩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扬,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医院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和加强是完善各项医院治理制度,实现医院社会综合治理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医院教育与管理的统一的实现,人才的培养,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以及增强办院方向的规范性。要想真正实现医院社会综合治理,就必须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加强理论学习和宣传引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同时为职工排忧解难,完善激励制度,最终实现医院社会综合治理。

作者:刘林 单位: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孙明权.强化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医院——以慈溪市人民医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3(23):204-205.

社会治理思想篇(2)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特征是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治理功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特征。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m。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有效社会治理中非常注重人性和人文关怀,注重与民众经常性的对话和沟通来了解民众的诉求。以往以“单边政策”约束民众的做法在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确有不足,民主的发展意味着只有真正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用。二是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也将行于新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需正确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总而言之,就是要以整个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基点创新内容及方式,以适合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三是非强制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引导、劝服、激励等非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注重教育和感化,相比施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效果是有显著区别的。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发生和极端暴力出现,有助于将社会治理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之内,使整个过程在一种相对温和的氛围下进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四是隐性施效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特点。任何思想层面的理念灌输都是一个不断演化、实施的过程,其外在变化不会一蹴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长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意识内化于民众心中,继而转化为外在力量。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的潜能就可以在不经意间发挥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当下,惟有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能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心点在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其中,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内在契合的。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可靠保证。

(一)思想整合功能。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发了人的需要多样、诉求多样,导致思想多元、价值多元、行为多元。个人主义滋长,传统美德沦丧,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社会风气式微等,这些思想层面的新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反映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行动的多向化,缺少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统一行动陷入困境,给有效的社会治理制造了障碍。社会成员在理解和执行党的改革政策、方针过程中存在偏差,既抬高了化解矛盾成本,也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诚然,积极寻求解困之道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思想领域的挑战自然成为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多种思想价值观念进行整合,使统一的规范和行动成为可能,保证了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88想整合功能,可以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民众普遍认可的共识。通过分析存在于社会成员中的思想观念,将有益于社会治理的部分充分挖掘出来并进行高度整合,使其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同时,在民众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意识形态内化于民众心中,最终达到民众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动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价值引领功能。在现代社会中,诚信问题、责任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难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表现在社会治理领域,正确的价值理念有利于社会的良好发展,反之则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空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亦相应发生变化。当下,各种错误思潮充斥着整个思想领域,部分民众因缺乏正确引导,导致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社会成员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弄虚作假,损害他人的生命财产;一些则社会责任心缺失,致使事故层出不穷;而一些又在事故发生后极力推卸责任,逃脱惩罚。另外,各种形式的老人摔倒无人上前扶起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错误的价值观对民众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可以成为消弭这种影响的清除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改造工具,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侵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培养民众的诚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社会中大力提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对广大民众进行社会价值理念教育。这种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认知与觉悟水平,使人们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每个个体都能尽其所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那么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个体的社会价值中就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三)心理疏导功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愈发激烈,这直接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层面产生了影响。通过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爆炸、袭击等案件,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易出现极端思想和心理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不和谐事件甚至是惨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心理疏导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传统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要求多维度、多视域分析民众的心理特征。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效解决部分民众在心理层面出现的偏差,以此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进行心理疏导。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状况。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决定性作用,一部分社会成员因持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可能率先成为富裕阶层,而另一部分则因所持较少会无奈落为社会底层。这两大社会阶层因其所处经济地位、社会状况相对特殊,出现心理偏斜的几率较大。因此,这两大社会阶层民众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一些富裕民众会因其享有较好的社会状况,滋生骄傲、享乐、蔑视普通大众、无视社会公德等心理。特别是现今一些“土豪”、“暴发户”,极易虚荣心膨胀,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展现其物质财力、奢侈生活。个别做法甚至违背了国家法律法规,诸如豪车撞人,事后殴打普通民众事件等。这种在公共空间竞相炫富、公然挑战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对于这部分民众的不健康心理,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纠正疏通,以免这种病态心理在社会中迅速扩散。处于较低经济地位的部分民众也会因其所处的社会状况不佳出现报复社会的心理,进而引发动乱和一些暴力事件,破坏社会的安定,给社会治理带来威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这部分民众的心理变化,及时疏通其心理障碍,理顺情绪,降低经济因素引起的心理落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经常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控制这些负面心理扩大化。此外,在进行疏导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高更宽的视野,要善于做调查研究,善于总结概括,不断地交换位置思考,反复地比较研究,科学判断不同群众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把握民众心理发展的整体态势。在疏导的同时,还可以建立这部分社会成员对于生存发展需求的心理保障,如个人权益的保障、人身安全的保障、生活稳定的保障、自由发展的保障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对于社会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四)关系协调功能。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成员在进行交往实践时会出现很多的利害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各种社会关系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事件会由此增多,导致社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好社会成员的关系,保证社会关系的和谐,减少利益冲突,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国家强调社会治理的创新,就是针对以往片面处理不和谐关系所导致的冲突而提出的,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系协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结构上,社会关系最基础的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协调社会关系必然要从协调各种经济关系人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各种经济关系纠纷,化解因经济利益所产生的矛盾,建构稳固的经济关系基础,不仅有利于其他社会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为新的社会治理机制形成构筑了奠基石。至此,新的社会治理机制继续往上进行设计建造成为了可能。试想,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那么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内容上,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于这两对关系的处理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首先,民众个体利益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生俱来且不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协调社会成员个体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利益冲突,降低社会治理成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之间建立一种信任,使社会成员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在社会交往中,互利共赢将代替摩擦与冲突,保证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其次,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同阶层的民众对于自身需求有着不同的期望,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从社会民众群体层面来解决,势90必会造成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后果,从而导致效果不佳。强调社会成员应遵循共性特点,忽视了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实现,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时候,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民众与社会对立情绪日益严重,诸如普通民众对于城管执法的抵触情绪等。个体成员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总体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兼顾个体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补充以往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方面的不足,将个体的具体利益和不同诉求融人到社会整体需求上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真正实现关系协调功能的创新。

(五)活力激发功能。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激发功能的核心在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力,在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治理提供正能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分析对象的思想特征。思想指导行为,积极乐观的思想能够发挥社会成员在行动上的无穷动力,使整个社会朝着健康向上的态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激发功能就是要通过思想动员、潜能开发、激励机制等,锻炼个体意志,完善个人品格,充分挖掘人的本质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成分,不断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弱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增加社会稳定的筹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让其亲身实践,从而使个人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积极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可以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民众活力的方式,既体现时代性,又有可行性。从社会治理的总目标出发,把人民群众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通过对社会优秀模范代表的宣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发人本性中的真、善、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同时,在各种形式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把握主体性原则,体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大程度地激发民众的活力。

社会治理思想篇(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动员”本意指军事斗争准备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依托其他工作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动员显然属于后者。尽管学界在表述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动员的关系时,常将社会动员归纳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能,但这种功能发挥实质上是多种动员因素在时空中的接续作用也即实际的动员活动。所以,本文将社会治理领域内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动员(以下简称思想政治动员)界定为一种行政活动。其主体是行政组织机构和人员,客体是各类公共组织和广大民众,主旨是从聚焦公共责任、扩大有效参与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提供善治的思想准备。

聚焦公共责任

思想政治动员以各类突发事件或持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前提条件。由于思想发动的战略意图,社会动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社会治理中,围绕“善治”进行的战略谋划离不开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责任。毕竟,社会治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的核心是集合多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权利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增进必然衍生出公共责任问题。在公共责任成为“善治”的象征性符号后,聚焦公共责任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目标。

这一动员目标的确定,有助于社会治理的推进。思想政治动员对公共责任的聚焦通常是以阐发公共利益的具体指向为起点的。这一起点设定,不仅可以促使公众用正确的、鲜明的、系统性的公共利益观取代以往错误的、模糊的、零碎的利益认知,扩大关于社会善治的共识,还可以在源头上避免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之间因公共责任认识分歧而导致的无效争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比无效争论更为常见的是低效组织。为了促成各种社会力量的合理搭配,思想政治动员一般会强调公共责任的分配原则甚至具体的分配方案,减少因责任不清造成治理活动的盲目性、重复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浪费,防止责任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思想政治工作以聚焦公共责任为目标进行思想发动,主要路径有二:

发展公共理性,凝练、诠释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凝结、提炼和诠释离不开公共理性。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观念确立于基本道德与政治价值之最深的层次”,这种理性从“作为自由平等的公民的理性”、主题关系到“公共善”以及达成“满足互惠准则”的“公共推理”等三种方式体现出公共性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遍布乡村、城市的基层群众自治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经验积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梦等为主题开展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深耕,正在加强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价值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目前,政党执政的理性思维逐步由抽象宏观的政治理性过渡为具体精微的行政理性。这种过渡无疑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共理性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利益的凝练。凝练后的公共利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将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和更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可能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完成由应然到实然、由限量到增量的变化。所以,思想政治动员要积极促进公共理性的萌芽、发展。鉴于公共理性的公共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动员中以平等的心态尊重社会治理的各种力量,突出具体公共利益之善与正义的道德属性,以缜密的逻辑推理说服公众接纳和认同公共利益。

明确公共责任分配。社会中的公共责任分配,“是一个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相互矛盾运动的复杂变化过程”②。而这一变化过程其实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利益观念上的融通。所以,思想政治动员在进行责任分配伊始即要理清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即以明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引导公众认识到增进公共利益是实现个体利益的前提,培育公民遵从法治规范、认同制度价值、愿意承担公共责任并乐于接受责任分配。社会动员中的公共责任分配,在利益观转化之外,还涉及责任类型和责任分配原则。从责任心理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动员中涉及的公共责任有事前和事后两种类型。其中的事前责任是一种关心公共利益发展趋势的道德义务,事后责任是对损害、浪费公共利益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追究与惩罚。同一公共事务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责任重点,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也有不同的责任侧重。社会动员对以上责任类型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据实选择分配原则。在社会治理中,由于各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涉公众以及规模、影响等方面的差别,思想政治动员会采纳不同的责任分配原则,如根据责任主体的能力大小、利益相关性以及承担责任需付出的成本量等。总之,思想政治动员在转化公众利益观、划分公共责任类型后,还应该尽可能地提出清晰的责任分配原则以及相对详实的责任分配预案。

扩大有效参与

在社会治理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公共利益相关者。在诸多的公共利益相关者中进行权责分配,必须有他们的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所表征的其实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激活公众的集体智慧,激发非政府组织丰富当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励政府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在治理决策过程中努力维护公众权益。没有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无异于空想的乌有之乡。出于权责分配的需要,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动员,不仅要鼓励公众通过社会组织发挥现实影响从而实现公民权利,而且会谋求公众参与的扩大化和有效性。

扩大有效的公众参与,有助于社会治理的优化。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政府与其他公共组织以及民众之间的连接,赋予了各种社会力量以更多的公平机会参加到社会治理中来。作为一种参与渠道,深入的思想政治动员有助于提高参与比例和参与频次,抑制和摒弃公众参与中原有的走形式、秀表演的流俗。另一方面,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机会应该更多地分配给具有较强参与意愿的公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动员可以在促进公众萌生参与意识,激发公众对社会治理产生希望参与的积极情感需要,以及推动“应当参与”的理智分析主导个体意志决定等方面发挥正向作用。除参与机会和参与意愿外,公众参与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参与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动员的信息公开和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公众的信息处理、政治思考、自知、自控等参与能力。如果说培养参与能力是获得参与效能感的基础,那么,动员中的纪律观念传播则使这种效能感在公序良俗的推动下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动员怎样才能扩大有效的公众参与呢?应以民生为轴心搭建平等参与的平台。当前,社会动员轴心正在从社会管理中的促进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政治需要转向社会治理中的满足百姓日常生活之需。这一民生转向使动员的领域由政治扩展至社会生活、使动员的时效从危机应急过渡到常态化。动员领域和动员时效的变化对参与的机会平等、参与的过程公正提出了更多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社会治理动员时,可以通过准确公布各类最新消息、对治理活动进行合理的背景解释以及与其他公共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公众代言人进行交流沟通,保证知情公正和平等参与。

提升公众意见与社会理想信念的契合度。公众意见是公众参与意愿的直观表现。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社情民意的汇集、整理和反馈”。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角色意识,提高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中的道德理性推理则有助于公众认清社会治理之“应当参与”的成本支出与个体人生价值实现间的关系,鼓励奉献和牺牲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承续发展。所以,思想政治动员可以通过密切公众意见和社会理想信念的关系,使二者形成总体价值指向上的一致。

注重多元隐性教育,培养公众参与能力。社会治理因多种社会力量的参与而表现出一定的群体性。虽然公众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为群体活动提供了信念支撑,但这种普遍的意义支撑要进一步具体化离不开参与能力的作用。参与能力的养成与“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③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思想政治动员中含有的民族复兴、文化陶冶、与时俱进等方面的隐性教育,无疑将强化以上环境因素的现实影响。

明确法纪限度,倡导理性参与。公众参与是社会动员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它并不是动员的终极旨归。一味扩大参与数量的社会动员,也可能“造成政治衰朽”的消极后果。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宣讲明确社会治理中的纪律要求,包括社会现行法律制度、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以社会理性唤起公众参与治理的个体理性自觉、引导公众规制自己的情感宣泄,降低因社会动员而产生情绪化参与行为冲击政治秩序的发生几率。

提升政府公信力

众多参与者空间上的共同在场体现了某些人际信任的独特品质。具体的人际信任在信任之扩展本性的推动下可进一步发展为抽象的社会信任,如对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乃至社会组织机构的道德品质的信任。值得指出的是,在以上诸多信任中,对行政组织、机构和公务人员的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力,往往被归纳为政府公信力。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意味着政府与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将借由信任活动达到良好的道德粘连。这种道德粘连是促成社会团结的潜在力量,也是社会治理活动的道德支点。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道德资源丰沛的国家,思想政治动员自然不会忽视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助于社会治理的加速发展。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公众相信政府组织机构的存在具有正当性;相信公务员或政府组织机构的介入将增进公共利益;相信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可以令自己满意;相信自己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做出积极参与、配合的承诺,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再谴责、诟病他人。这一系列的信任活动,饱含着公众对政府之希望、信心、期待和认可四种心理倾向。对于公众而言,信任政府可以使自己在集体背景下获得、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信念,从而减少和避免短期投机行为;对于政府而言,公众的信任意味着他们将在一定程度上从严厉的社会监督、严格的社会控制中解放出来,积累更多的社会柔性资本以自由安排自己的行为预期,在高效运转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履职尽责。

所以,思想政治动员不仅要彰显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机构的现实权威和影响力,更要追求公众对整个社会系统、社会秩序以及现行制度体系运行的稳定、持续的政治认同以及公众与社会共同体的情感联结。虽然政府公信力具有长期缓慢提升和短期加速丧失并存的特点,但思想政治动员总是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历史塑造和积极强化:

借助意识形态资源解读政府施政的合理性。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解读工具略有不同,或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或者是思想,或者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可以为政府的施政目标、施政行为提供详实注脚。这些注脚不仅证实了政府组织机构的合理存在,还以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之百年沧桑揭示了公信政府合法存在的连续性。

宣传政府的行政绩效管理。从信用消费的角度来看,政府公信力其实是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人员共同享有的一种道德形象。这种道德形象来源于政府组织以往的历史作为与当下现实表现间的相互印证。为了达到印证效果,思想政治动员必须重视行政效能的宣传。这种宣传,既可以回顾历史上真实存在于公务员身上的高尚职业道德和政府机构领导的光辉成就,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形象展示、细致的行为作风展现表明当前政府组织机构的行政效率、效果、效益,以现任公职人员的率先垂范与积极作为表达政府战胜困难的决心,鼓励公众对政府的行政效能产生积极期待。

强调政府的责任担当。政府道德形象的深层根源是其稳定的道德品格。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突出政府在社会治理活动发生前对公众许下的承诺,并配合宣讲当前的发展形势。责任担当和承诺意味着政府的每一行为都会受到监督,将被惩罚。在社会治理中,严厉的监督惩罚措施一方面可以对政府行政绩效管理的初级可信性进行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可以间接促进公共服务质量与公众预期在事实层面上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唤起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信心的同时,又将公众审视的深邃眼光引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现实能力,从而营造出政府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良性的动态平衡。与政府责任担当相匹配的形势宣讲,不仅可以营造信任的情境氛围,促进公众信任冲动的发展,还可以催化公众对政府信任行为的发生。

公众对政府施政目标的认同、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期待以及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接受和认可,都将激励其形成向上的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动员不断展现政府工作人员和机构组织以诚实无欺示人,以公平正义待人,将逐步积累公众的期待和信赖,而多次信任心理活动和信任行为的沉淀会形成习惯性信任。换言之,思想政治动员以主动的有意行为来推动公众信任的升级,从而使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获得稳定支持和发展助力。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动员”的概念外延不断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这种延伸不仅拉大了社会动员存续的时间跨度,扩大了社会动员的活动空间,而且深化了社会动员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的社会影响。在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动员以聚焦公共责任为目标,以扩大公众有效参与为途径,以政府公信力为助力剂。具体的动员过程可能因事因时打破以上应然逻辑排列,如在处置、谋划京津冀经济圈以及社会公德建设等不同社会治理事项的动员中,聚焦公共责任、扩大公众有效参与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所受重视必然有程度上的差异。但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动员之所以发生效用,还与动员的多次反复密切相关。因此,其拓展功能的系统性不容忽视。总之,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的一种基本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动员有助于社会善治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2103)

【注释】

①[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2~143页。

社会治理思想篇(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时刻关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动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建设得到保障。这些因素充分的说明了我国对社会管理增强的重要性。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各方面的矛盾也明显增加,同时我国对社会管理进行的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为了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要通过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动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同时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和认识,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来使社会管理工作的意义发挥出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进行国家建设和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把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能确保我国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发展的核心工作。在我国进行具有中国社会意义社会管理的建设工作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它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团结人民的主要方法,还是我国进行发展使国家强大的基础。自我党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趋势,动态的变化给我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来了难度,从目前我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深化程度上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还是远远跟不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要求,这个问题严重的导致了我党对实践创新社会组织的产生的脱离原定方向的问题,所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对我党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进行,就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引起重视,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在我党自成立以来多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我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不仅可以解决民族问题,还可以起到团结人民的作用,对解决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将党的各方面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确保人民对党的工作的支持,还可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伤害,同时使人民意识到我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我党的重要环节,如果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到位,就会导致影响我党各项工作的建设。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个工作的关系,促进各个民族团结解决民族矛盾的问题。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顺应民心,使人民积极的参加到我党思想政治的工作中去。

1.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的开展提供政治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着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社会各界共同追求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为我国进行社会管理提供了保证。我党在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还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起主义,要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导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人民通过自身价值观的转变,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到升华。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的开展凝聚力量

社会治理思想篇(5)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1.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优良的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服务并且管理社会的重要性。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党全部工作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还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

2.创新社会管理的最主要形式

社会管理主要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其中刚性管理主要就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其管理的基础就是组织制度和责任权力,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和控制,视国家暴力为后盾,通过执行政策和规范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柔性管理主要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依赖于领导力等因素,其主要特点就是内在比较重要,心理要重于物理,通过内心深处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力和创造精神,从而促使他们获得尊重感和归属感,更好的实现社会管理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1.社会保障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先导性,往往都会在实践工作之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进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保障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促使人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事物的基本规律,还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保障人们在面对多变的社会矛盾的时候分清主次和把握方向。

2.社会调节、整合功能

在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主要就是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四大部分组成的。党委领导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前提条件,公众是基础部分,相互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进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这个格局,进而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各个部位的作用,从而形成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3.社会动员、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些问题的实质,从而能够形成相应的意识,人们群众不断的增强意识,才能够实现社会动员的目的,发挥出强大的动员功能。目前,我国国情和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中逐渐暴露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提高人们群众的凝聚力,打造人们坚固的思想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奉献自身的力量。

三、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措施

1.思路创新

必须要结合新时期的大形势,通过和谐思维来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公平、公正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念,新思维,不断的提高人们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科学的评价人们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贡献,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从根本上不断的转变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突出人们群众的主体地位,弘扬人们的自觉性,充分的发挥出人们群众的作用,不断的将和谐基因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从而使和谐理念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更好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2.内容创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内容,以和谐的内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断的加强和谐理念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时代感和时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和谐理念教育不断的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为人们群众树立共同的思想文化,营造和谐的舆论以及培养和谐的精神,为团结我国各族人们群众奋斗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

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建立社区党总支为龙头,党支部为抓手,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党员服务岗覆盖各个社区,从而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模范作用。必须要发挥基层组织骨干的作用,可以建立社区、居委会为一体的思想政治三级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得到全面的落实,最终形成互通有无的格局。

4.方式方法创新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和个性化,所以,影响人们思想发展以及变化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逐渐的遇到了诸多新问题,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模式,远远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因地适宜的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起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社会治理思想篇(6)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优良的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服务并且管理社会的重要性。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党全部工作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还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

2.创新社会管理的最主要形式

社会管理主要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其中刚性管理主要就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其管理的基础就是组织制度和责任权力,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和控制,视国家暴力为后盾,通过执行政策和规范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柔性管理主要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依赖于领导力等因素,其主要特点就是内在比较重要,心理要重于物理,通过内心深处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力和创造精神,从而促使他们获得尊重感和归属感,更好的实现社会管理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1.社会保障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先导性,往往都会在实践工作之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进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保障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促使人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事物的基本规律,还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保障人们在面对多变的社会矛盾的时候分清主次和把握方向。

2.社会调节、整合功能

在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主要就是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四大部分组成的。党委领导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前提条件,公众是基础部分,相互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进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这个格局,进而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各个部位的作用,从而形成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3.社会动员、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些问题的实质,从而能够形成相应的意识,人们群众不断的增强意识,才能够实现社会动员的目的,发挥出强大的动员功能。目前,我国国情和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中逐渐暴露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提高人们群众的凝聚力,打造人们坚固的思想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奉献自身的力量。

三、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措施

1.思路创新

必须要结合新时期的大形势,通过和谐思维来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公平、公正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念,新思维,不断的提高人们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科学的评价人们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贡献,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从根本上不断的转变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突出人们群众的主体地位,弘扬人们的自觉性,充分的发挥出人们群众的作用,不断的将和谐基因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从而使和谐理念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更好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2.内容创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内容,以和谐的内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断的加强和谐理念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时代感和时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和谐理念教育不断的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为人们群众树立共同的思想文化,营造和谐的舆论以及培养和谐的精神,为团结我国各族人们群众奋斗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

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建立社区党总支为龙头,党支部为抓手,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党员服务岗覆盖各个社区,从而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模范作用。必须要发挥基层组织骨干的作用,可以建立社区、居委会为一体的思想政治三级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得到全面的落实,最终形成互通有无的格局。

社会治理思想篇(7)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就是突破原有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这种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基于传统模式存在的既有弊端而产生的教学变革,是顺应时展和社会思潮变动的需要,有其现实必要性。

2.1教学社会化模式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教学活动,其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理论说教,口号宣讲,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其人生走向指引的教化需求。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从现实社会的鲜活案例导入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将非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必然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

2.2教学社会化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变革

高校教学应该是以对学生进行启迪的地方,能够让他们和社会进行间接或直接的接触,感受社会,能够对社会、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正确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所以,传统教学的观念必须要进行改变,不以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学理念是不会转变的。教学社会化模式恰恰顺应大学教学创新的时代需要,能很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变革。而且,由于根植社会实践之上,这种理念变革更能紧跟时展需要。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对学校创新教育提供了帮助,在构建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教师、社会、学校等多方要素进行构建融合,对教学社会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具体内容有以下一些。

3.1整合社会化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化教学是让学生成为可以立足于社会的人,能够对社会有作用有影响的人,所以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应该十分紧密。可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偏向于理论,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更不要提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内容应付考试,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社会个性的目的,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用更多社会化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的提升,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调用社会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在现在社会的应用广泛,对我们的社会和思想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影响,在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可以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作为我们实现社会化构建的资源,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充实课堂。

3.3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形式简单,教师负责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学生缺乏主动性,单向的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学效率发生质的改变。

社会治理思想篇(8)

当前大学生多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成长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在思想上更具开放性,并随着文化知识的逐渐提高,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表达自我意愿的诉求开始越来越强烈。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使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实际心理素质并不成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他们不再甘心接受被动的教育而越来越多地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够成熟的心理素质下,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容易走向偏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呈现出以批评为主的倾向。

2.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社会整体互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网络同样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目前网络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每个人都成为自由的个体,在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我得以强调,心理获得安慰,逐渐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特别是网络负面信息的引导,由于符合大学生对事物的批判心理,导致他们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下降,主流价值趋向受到冲击。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自身存在不足

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样面临挑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新形势下,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发生变化,这种要求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不完善,高校全员育人的格局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形成。从队伍组成来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依赖于辅导员队伍,其他教师还是满足于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从队伍稳定性来看,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辅导员地位并不被人看中;从队伍能力来看,受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新措施不多,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引入“助人自助”理念,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旨在通过发展受助者的潜能,依靠受助者自身的力量解决一系列个人问题,增强社会功能。“助人自助”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受助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是实现“助大学生自助”的基本前提也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客观来讲,大学生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有独立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渴望表达观点的诉求。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思想发展上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缺乏正确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与管学生,这从本质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不利于“助人自助”,更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从大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大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自助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平等与尊重”理念,塑造教育对象独立人格

社会工作秉承“平等与尊重”的理念,在开展社会救助过程中强调受助者独立人格的塑造。社会工作者是站在“平等与尊重”的立场上,认同受助者的存在价值,承认他们作为合法公民应当享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资源的权利,正视受助者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是做“人”的工作,社会工作的“平等与尊重”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上往下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师本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前缺乏足够的“平等与尊重”,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育者主观的意识和想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双方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独立的人格,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人格,就必须要正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放下姿态,变“俯视”为“平视”的视角,以平等与尊重的态度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才能让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因受到关心而感激,因感受尊重而理解,因被平等对待而真心参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诉求才能转化为独立人格的培养。

3.引入“福利”理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观念

在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义务承担起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责任,在社会救助中充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角色,通过服务弱势群体来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从社会工作利他性来看,强调福利服务是其根本特征,因为在社会工作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为任何利益目标所驱使,纯粹义务性地开展利他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福利”理念,有助于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观念。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曾经表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教育对象提供“福利”的行为,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大学生谋福利的行为,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借鉴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目的在于减小压力、解决问题、发展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与总结,逐步形成了丰富流派的理论模式和较为成熟的基本程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不同学派的社会工作理论略有差异,但其基本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包括接案、调查、诊断、计划、治疗及结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流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合理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清工作思路,运用灵活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更大的作用。例如,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自身的思想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大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着眼于解决思想问题,而应借鉴个案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兼顾问题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把思想问题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纠正思想偏差的同时,帮助他解决困难,降低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发挥自我潜能,促进人格发展。

2.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模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受益面

团体社会工作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引导来协调团队成员的互助,以达到个体能力提升与团队组织发展的双重目标,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团队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与个案社会工作相比,其应用面更广,其核心是团队动力,即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景与努力方向,团队目标就是团队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团队动力理论,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组建不同性质、不同任务的团队,吸引怀着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加入团队并发挥作用,通过锻炼达到目标。团队建设既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团队动力,发挥团队的自我教育作用,扩大受益面,增强教育实效。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来自团队内部的自我教育,更加有利于让每位团队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同时,团队内部成员还会产生交互影响作用,通过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在成员之间引起共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本文来自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社会治理思想篇(9)

一、 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和良性循环,对社会系统的全部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指挥、监督、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优化社会成员关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增强社会合力的必要手段。社会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社会需要社会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其有效的运行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实施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实现高校的社会管理可以为社会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所以社会管理的理念、机制、方式都需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不断调整和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增加社会服务设施、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实施社会管理,而加强社会建设,关键在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有力推手。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风云突变的今天,社会管理创新更成了我们管理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过程中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社会管理的直接目的是对社会关系的优化整合,对社会系统进行良性协调,推动其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之一,在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整合和协调,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的导向作用,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2. 协调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了普遍现象,也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调控功能,虽然不能直接代替市场和政府进行财富分配和利益分配,进行资源的配置,但是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向上的积极趋势,正确看待贫富差距,让利益主体客服认识偏差和心理落差,通过思想的转变进行自我调整,缓解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在关系协调中实现了社会管理的优化发展。

3. 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人的智力、体力和意志进行开发,使其获得思想上的提高和认识上的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只有充分了解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模式,才能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和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使管理工作获得最佳效果。在客观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客观形态,潜移默化的提供给认识行为的个体,增强其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的正确价值观教导给行为个体,把社会价值内化成为道德伦理,外化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构建社会主义做出良好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导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团体、组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社会管理中,也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行为个体,保证了社会体系的良好运行,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管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发展阶段,作为政治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功能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与调整,以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时代的风云突变对政府和社会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和转变管理方式。在当今,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就社会管理者来说,要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追求公平公正为目标,明确公共权力的实施,保障公民权益,遵循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总之,营造出公平正义、城市守法的社会氛围。就被管理者来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明确社会发展目标,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分工合作、协调整合,摆脱利己主义的驱使,集体利益至上,尊重公平和正义,提高政治认同感,每个公民都遵纪守法,尽到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在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每个行为主体都自觉地把自身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的过程中,首先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位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优良传统、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的疑虑、误解,努力增加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管理创新,用思想教育健全人的心智,促成人的灵魂转向,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管理力量,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共识和认同,确保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舆论监督,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准确的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政策必须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社会管理者也要准确地向上级传达民意、表达民愿,确保各级管理部门的沟通和互动,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解决问题、表明情况提供现实路径,所以社会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抓住社会问题中的热点和难点,使各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意见的表达,围绕民生大事,反馈给党和国家进行重大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提供一条有效的社会管理渠道。只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达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感和政治归属感,才能在社会管理中营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构建社会和谐,使人民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4).

[2] 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06).

[3] 张昱.管理心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社会治理思想篇(10)

1、社会转型及其内涵探讨

社会转型背景,必须首先明确“社会转型”这一术语的基本内涵。众所周知,“社会转型”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转型本身即是社会制度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社会整体相关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从这一段关于“社会转型”及其内涵的论述之中,读者可以明确一个这样的基本事实,所谓的“社会转型”,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指向某一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社会制度发生着创新式的改变;在内容的层面上而言,社会转型是指因为某种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带动的一切相关社会因素的变化。无论是文化因素,还是政治因素,都会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与原来有所不同的发展式改革。这也就是说,在某一社会转型期内,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表现出创新式的发展。但是,要比较转型期内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特点,则需要研究者对社会转型前与社会完成转型后的具体形态进行仔细地对比。

2、社会转型背景

所谓的社会转型背景就是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面对的、复杂化的教学环境。在以社会转型为核心构成因素的教学环境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都必须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这个环境里,提升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问题。

二、社会转型背景的影响

社会转型给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且这种综合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系统性的特征。所谓的系统性特征是指社会转型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已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全部环节。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更不容研究者所忽视:

1、给予教学理论的影响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程与其它高校的课程有所不同。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种不同表现在诸多的方面。对于社会转型背景而言,社会转型所涉及到诸多内容几乎都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上的变革,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对象。例如,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言,它就是目前这一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次,经济变革与文化进步都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问题,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落实等,都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势必引起教学理论的变化。例如,探讨“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教学管理机制,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模式,探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策略等,都势必引起传统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

2、给予教学策略的影响

首先,社会转型背景给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在这里,读者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问题,所为的“更新”是指传统教学内容适应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种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既不能脱离传统的教材内容,又不能脱离对社会转型的思考。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教学。特别是在哲学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梦”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更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哲学理论,更能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梦”及其内涵的掌握。再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在探讨社会转型给予学科教学的具体影响。其次,社会转型背景给予教学方法的影响。例如,随着教育国际化快速地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理论融入到了教学改革实践之中。例如,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改革实践,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微课改革,探讨翻转课程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事项等,都是社会转型背景给予教学方法的影响。再次,在传统的教学策略研究中,研究者似乎更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换,但很少关注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然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学策略的研究又开始关注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的更新,评估对象的审视,评估结果的反馈方式。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教学评估的改革更应该是教学策略研究的重点。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显现,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适应这个复杂化教学背景的表现,也是其抓住自身发展机遇,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

1、专业化的教学改革

尝试教学改革是一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尝试着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然而,反思传统的教学实践,却有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看,理论滞后、脱离实际、内容重复、方法简单、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是制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方法很简单也很实际,那就是加强专业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在专业化的过程中,既可以使任课教师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又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更加适合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从而表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因此,这里的专业化是指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借鉴化的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无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继承,都使教学改革的借鉴化成为了可能。例如,对于传统的讲授法而言,虽然它会限制学生的动脑能力,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运用得当,它却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再如,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虽然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学生并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环境,同样也会影响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那就需要任课教师结合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对案例的讨论营造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而这种教学策略的诞生就得益于对其他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经验的借鉴。

3、立体化的教学改革体系

社会转型背景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可谓是立体化的影响。因此,面对这种立体化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该表现出立体化的特点。例如,从课程资源开发,到校本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任务情况的评估,都要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革实践与之配套。如果说,上边论述的立体化教学改革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分析,那么从微观的层面上,从特定某一节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任课教师也要设计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习题的设计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估,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教学背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变化。

上一篇: 一般贸易的特点 下一篇: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