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学习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33

常态化学习培训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1)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部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2)

一、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产生背景

1.新建装置操作工实操培训不易。新建装置操作工实操培训大多采用到国内同类装置实习,由于炼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特点,实习人员一般不允许在装置现场和控制室动手操作,即使跟班实习三个月,也只能熟悉现场流程而少有机会动手操作。同时,炼油化工装置通常生产平稳,不会经常碰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所以新建装置需要学习的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技能在同类装置实习中很少有机会真正学到。

2.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困难重重。由于新进员工进入装置初期,只能“看”不能“动”,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师带徒师傅往往有劲使不上,学员操作技能学习往往仅限于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短时间难以提高。

3.在岗操作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缓慢。炼油化工装置不允许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试验性操作,因而技能提高培训通常采取授课形式,然而现场生产流程工序关联强、平衡控制难度大、DCS动态变化复杂,很多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难以用语言表述,员工也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技能的提升明显缓慢。

4.装置长周期运行给培训工作带来新课题。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检修周期通常2-3年),日常生产过程中很少出现停车。但这种“长”周期和“少”事故的好现象,对操作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却不很有利,一旦出现突发事故,由于技能得不到日常操练,经验的淡忘往往危及安全生产。

二、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特点

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是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通过动态数学摸型,设计出与现实化工生产操作过程十分相似的环境,实现传统培训与实践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培训功能(如图)。相对传统的培训,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培训成本低。仿真系统通常是以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运行,其使用的材料、能耗都很低。同时,由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主要开发商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仿真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类不同炼油化工装置的仿真系统投资会更小,培训投入的成本很底,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

2.培训效率高。仿真系统具有记录和追忆功能,使得培训可以在某一个中间过程或局部重复多次进行,有利于解决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针对高度危险或制造难度很大的事故进行仿真并用于培训,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培训工种多。仿真软件运行在普通计算机上,一个平台多个装置仿真系统可以同时运行。使不同装置的操作工可以在一个仿真机房参加培训,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员工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个体培训与集中培训有机结合。

4.培训管理易。仿真培训软件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运行使用,有依据操作规程要求的自动评分与自动记录等功能,使得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更加方便容易。

三、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

1.通过仿真培训常态化,不断完善仿真基地建设

(1)仿真培训常态化。从2001年的新建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培训开始,我们与国内仿真技术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和应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系统。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使培训实现了常态化。

(2)多渠道投入。通过新建装置项目、教育经费、职工技协等多渠道投入,目前炼化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已有6个仿真机房、90台仿真电脑、12套装置级、11套单元级仿真系统,已成为中石化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

(3)仿真培训得到积极支持。炼化部每年参加仿真培训人数在600人次以上。

2.以新建装置上岗培训为主,不断拓展仿真培训的领域。

(1)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仿真系统的特性,使其成为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主要载体。炼化部从10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开车培训起,在70万吨/年乙烯装置、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等历次新装置开车培训中,都引进和应用仿真培训系统,为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一岗多能培训。仿真系统将整套装置的运行放置在一台计算机上,为技能操作人员的一岗多能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

(3)转岗和新进员工培训。从2003年开始,炼化部在新进和转岗人员入厂教育和转岗初期增加为期二至三周的仿真培训,使新进和转岗人员预先熟悉DCS操作的方式方法,缩短炼油化工操作培训的适应期。

(4)技能鉴定的实际操作考核。仿真已成为炼油化工特有工种实际操作考核的主要手段,使用仿真系统中的操作评分系统为操作工的操作技能水平作出科学、客观的评分。目前,在催化裂化、常减压、乙烯、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制氢等装置的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考核中已实行仿真考核。

(5)技能竞赛。根据实战要求,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的联机功能,组织操作工进行全流程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三个项目的各种竞赛,为仿真系统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进行了拓展。

3.优化仿真系统运行状态设置,提高操作人员精细操作意识。

为了提高操作工精细操作意识和加强质量控制要求,在仿真培训中组织装置技术人员对仿真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优化。

(1)调整组态步骤的操作控制值范围和得分。提高压力、温度等重要参数控制精细度;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步骤的分值。

(2)对控制物料平衡的阀门,开度操作在组态的步骤描述中增加显示“小量多次操作”的警示,对物料控制骤增骤减的“野蛮”操作设置扣分,使操作工养成精细操作的习惯,从而避免实际生产中因物料控制的大幅变化而产生工艺波动和现场设备发生故障的人为因素事故。

(3)通过对仿真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现场生产中的可能事故状态。装置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仿真系统的模拟运行,检验了70万吨/年乙烯装置加氢反应器的飞温工况,优化了操作规程。

四、仿真培训带来效果

1.仿真培训体现了低成本理念

仿真培训系统可以设计成与现场装置一致的流程、工况,逼真地模拟装置现场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过程的现象和操作,而又全部在仿真机房进行,既没有危险性,又能反复培训运行,与其它的培训方法相比,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节省了培训费用,缩短了培训时间。

2.仿真培训实现不同工种、不同班次人员的混合培训

目前炼化部共有7大生产联合装置,37套生产装置,各生产装置的工种大多数不一样,个性化很强,并且操作工作息是四班二倒,因此用常规方法集中组织技能培训班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仿真系统的特点可以使不同工种、不同班次的人员在同一间教室培训,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3)

2.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困难重重。由于新进员工进入装置初期,只能“看”不能“动”,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师带徒师傅往往有劲使不上,学员操作技能学习往往仅限于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短时间难以提高。

3.在岗操作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缓慢。炼油化工装置不允许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试验性操作,因而技能提高培训通常采取授课形式,然而现场生产流程工序关联强、平衡控制难度大、DCS动态变化复杂,很多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难以用语言表述,员工也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技能的提升明显缓慢。

4.装置长周期运行给培训工作带来新课题。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检修周期通常2-3年),日常生产过程中很少出现停车。但这种“长”周期和“少”事故的好现象,对操作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却不很有利,一旦出现突发事故,由于技能得不到日常操练,经验的淡忘往往危及安全生产。

二、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特点

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是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通过动态数学摸型,设计出与现实化工生产操作过程十分相似的环境,实现传统培训与实践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培训功能(如图)。相对传统的培训,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培训成本低。仿真系统通常是以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运行,其使用的材料、能耗都很低。同时,由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主要开发商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仿真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类不同炼油化工装置的仿真系统投资会更小,培训投入的成本很底,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

2.培训效率高。仿真系统具有记录和追忆功能,使得培训可以在某一个中间过程或局部重复多次进行,有利于解决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针对高度危险或制造难度很大的事故进行仿真并用于培训,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培训工种多。仿真软件运行在普通计算机上,一个平台多个装置仿真系统可以同时运行。使不同装置的操作工可以在一个仿真机房参加培训,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员工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个体培训与集中培训有机结合。

4.培训管理易。仿真培训软件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运行使用,有依据操作规程要求的自动评分与自动记录等功能,使得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更加方便容易。

三、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

1.通过仿真培训常态化,不断完善仿真基地建设

(1)仿真培训常态化。从2001年的新建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培训开始,我们与国内仿真技术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和应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系统。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使培训实现了常态化。

(2)多渠道投入。通过新建装置项目、教育经费、职工技协等多渠道投入,目前炼化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已有6个仿真机房、90台仿真电脑、12套装置级、11套单元级仿真系统,已成为中石化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

(3)仿真培训得到积极支持。炼化部每年参加仿真培训人数在600人次以上。

2.以新建装置上岗培训为主,不断拓展仿真培训的领域。

(1)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仿真系统的特性,使其成为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主要载体。炼化部从10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开车培训起,在70万吨/年乙烯装置、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等历次新装置开车培训中,都引进和应用仿真培训系统,为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一岗多能培训。仿真系统将整套装置的运行放置在一台计算机上,为技能操作人员的一岗多能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

(3)转岗和新进员工培训。从2003年开始,炼化部在新进和转岗人员入厂教育和转岗初期增加为期二至三周的仿真培训,使新进和转岗人员预先熟悉DCS操作的方式方法,缩短炼油化工操作培训的适应期。

(4)技能鉴定的实际操作考核。仿真已成为炼油化工特有工种实际操作考核的主要手段,使用仿真系统中的操作评分系统为操作工的操作技能水平作出科学、客观的评分。目前,在催化裂化、常减压、乙烯、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制氢等装置的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考核中已实行仿真考核。

(5)技能竞赛。根据实战要求,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的联机功能,组织操作工进行全流程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三个项目的各种竞赛,为仿真系统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进行了拓展。

3.优化仿真系统运行状态设置,提高操作人员精细操作意识。

为了提高操作工精细操作意识和加强质量控制要求,在仿真培训中组织装置技术人员对仿真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优化。

(1)调整组态步骤的操作控制值范围和得分。提高压力、温度等重要参数控制精细度;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步骤的分值。

(2)对控制物料平衡的阀门,开度操作在组态的步骤描述中增加显示“小量多次操作”的警示,对物料控制骤增骤减的“野蛮”操作设置扣分,使操作工养成精细操作的习惯,从而避免实际生产中因物料控制的大幅变化而产生工艺波动和现场设备发生故障的人为因素事故。

(3)通过对仿真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现场生产中的可能事故状态。装置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仿真系统的模拟运行,检验了70万吨/年乙烯装置加氢反应器的飞温工况,优化了操作规程。

四、仿真培训带来效果

1.仿真培训体现了低成本理念

仿真培训系统可以设计成与现场装置一致的流程、工况,逼真地模拟装置现场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过程的现象和操作,而又全部在仿真机房进行,既没有危险性,又能反复培训运行,与其它的培训方法相比,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节省了培训费用,缩短了培训时间。

2.仿真培训实现不同工种、不同班次人员的混合培训

目前炼化部共有7大生产联合装置,37套生产装置,各生产装置的工种大多数不一样,个性化很强,并且操作工作息是四班二倒,因此用常规方法集中组织技能培训班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仿真系统的特点可以使不同工种、不同班次的人员在同一间教室培训,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

3.仿真培训提高了操作工事故预见性能力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4)

“十一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约3万人,参加“省培计划”的教师约15万人,参加地方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教师更是不计其数。根据收集的培训反馈意见,参培教师尽管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修养等方面获益匪浅,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培训内容、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法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形式,距离职教教师教学工作实践需求相去甚远。如何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恐怕是“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亟待研究、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与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按照每年参加各种培训不低于40学时左右的要求,积极参加教育部、省级和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安排的各种培训活动。

(一)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

“培训”,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指在职、在业人员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如工人岗位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教师培训”过去常常与“教师在职学习或进修”等同,现在经常用“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来指代。专业发展意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要比培训更有积极性和明确目的。广义的教师培训,包括教师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成长活动,狭义的教师培训仅指“在培训机构里接受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学习活动”。本文探讨的中职教师培训是指在培训机构里参加的可以评估其专业成长和工作绩效的狭义培训。

目前,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大约有60个左右,包括了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大型企业、专门培训机构等。由于这些基地的性质、任务、单位属性、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不同,对中职教师培训的理解有较大出入。全日制重点本科院校往往把中职教师培训理解为该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趋势”等前沿科技信息的介绍、梳理、猎奇;一般本科院校则认为培训就是该专业的教授讲授“系统理论知识”、开设“科学专业课程”、写出“规范学术论文”;中职学校则强调“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大型企业和一些专门培训机构则“百花齐放”,培训要么等同于工人上岗之前的岗前教育、要么是在生产现场或企业车间走马观花地浏览参观,对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内涵、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清。

概括而言,过去几年中职教师培训实践的共同问题,一是内涵认识不明确,将职教师资培训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囿于“培训就是上课”的传统“知识教育”观念,认为“培训”就是讲本专业的“新知识”、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所谓发展的“新趋势”,将以教学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提高为主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混同于大学学历提高和研究能力提高为主的“学术”培训。二是职教特色不鲜明,很多培训机构参与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热情很高,但由于不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总结中职教师实践经验,一些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不了解、不研究,一味强调培训的“知识专业性”、“学科前沿性”、“师德普适性”,致使培训过程混同于“专业学科”训练,既没有“师范性”,更没有“职业性”。

(二)中职教师培训的目的

过去五年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量有了爆炸性增长,从2005年末的1600.05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2238.50万人,5年增加约638万人;同期,专任教师从71万人左右增加到85万人左右,5年增加约14万人①。大量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带来了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学历结构的高端化,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数量的匮乏,改善和提高了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模糊、偏好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只会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其实中职学校相当一部分老教师都习惯了普通教育(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知识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忽略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强调教学方法的灌输、接受、死记硬背,忽略讨论、实操、实践,强调教学评估的笔试、背诵、一卷定终身,忽略知识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评估。

根据中职教师队伍现状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培训机构要明确培训的主要目的:

1.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中职学校绝大部分教师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度过的学习生涯,他们的价值观、思考模式、评价标准都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如教学就是上课、上课就是传授知识、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准绳、职校学生是差生,这些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日常的管理、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氛围。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规模的日益壮大,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培训中职“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纵观当前中职教师培训活动,基本上还是处于沿袭普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在知识、能力、品德、教学法等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证书颁发或书面证明提供为宗旨的培训阶段。这样的实施定位是把教师固化为一个静态的培养目标,以单向度的“传授输出-接受储存”形式来完成的,忽略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职业专业化的生成过程。

3.改进教师的教学表现。在过去五年的培训中,我们对来自全国22个省份17个班约500多位参培中职教师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目的是了解当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中职学生难教、课堂教学难搞、专业知识难懂、技能训练敷衍、学业评价糊涂。一句话,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原因何在?这是参培教师都想了解、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培训工作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

4.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类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与人才评价标准、教学活动规律与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形式和环节都与教师们长期耳濡目染、熏陶固化的教育教学完全不同。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教学路径和操作方法,必须经过个人的理论学习积累、同事的经验交流研讨、同行的思维碰撞启发,最终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教改活动中,这应该是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的落脚点。

二、中职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传统中职教师培训比较注重知识本位(knowledge-based)、专业技能本位(skill-based)和单向度输出的教学本位(teaching-based)。一本书可以教十年,一种操作技能可以通吃所有专业,灌输式教学天经地义。很多领导和教师认为,除了学历提高培训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证十分必要外,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学规律特点、职校学生心理特征和群体特征、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技能技巧、教学氛围营造和掌控等等,都是无所谓的。为了加强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树立正确的培训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概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肯定、赞同并广为流传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就成为各国教师成长的理论基石之一。中职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过去的学习经历仅仅是一个起点,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教学实践结合的开始,随着影响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家庭的、学生个人的、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变化,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观念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那种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拿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就可以应付一辈子的教书生涯的观念,完全落伍于教学实践的需求。中职教师(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树立不断进修、不断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实操技能教学方法及职业态度的观念,与学生同成长、与专业同发展、与社会同进步。

(二)专业化发展理论

自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66年10月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以来,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或者应该看作是一个专业性职业,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对其教导之学生的教育和福祉具有个人的和共同的责任感。”(第三章第六条)教师职业生涯应该从“职业的”(Vocational)向“专业的”(Professional)转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动态角度说,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讲,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仅强调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或仅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只有这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才能为教师专业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反思型教学实践

反思型教学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是1987年由舍恩(Schǒn,D.)所提出,原意是通过个人的不断反思,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将个体经验运用于某个艺术或技艺的特定训练的强化过程中,最终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Schǒn,1996)。奥斯特曼和克特尔坎普(Osterman & Kotterkamp(1993)将反思型教学界定为实践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表现所能够察觉水准高低优劣的直觉能力,其基本假设是:(1)人人都需要专业发展机会;(2)所有的专业都需要改进;(3)所有的专业都能学习;(4)所有专业能够负起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责任;(5)教师需要并渴望掌握自己表现的资讯;(6)合作能够强化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学实践观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情景具有生成性特点,每堂课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所以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包括课程内容、教授方法、学生特点、组织形式)的理解和领悟,对灵活多变的情景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行动中反思”得来的“默会知识”是教师发展的基础。

(四)成人学习特点

中职教师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其认知特点和动机特征不同于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在认知特点上,成人的个性化直接经验和实践知识丰富、感性认识服从于理性认识,认知结构中既有以科学形态存在的成分,又有以经验形态存在的成分。培训中,他是以承担的社会角色(中职教师)的发展性任务作为学习的目标、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学习契机、以即时性的探讨和参与为学习组织。在学习动机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大都与自己工作的发展、学习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自身的完善以及服务社会等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动机更为实际、明确,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因而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更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一项在美国的调查表明,出于职业进展这一类动机的成人学习者占在职和非在职调查总人数的48.7%,另一项中国在职人员中的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成人学习者出于职业发展这类动机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说,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最大动机是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最迫切的目标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转贴于

三、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内容

中职教师培训通常都专注于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中职生心理特点、专业教学教法等,尤其是知识和技能,成为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概言之,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现状,本科毕业的中职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应付教学工作绰绰有余,不足之处在于有效教学技能和态度、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技巧,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等。根据我们的认识,当前中职教师培训应该抓紧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包括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技能技巧、学生心理特点和中职生群体特点等。

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比较,中职学校的主要职能,不是承担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任务,而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企业,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级技能的操作工、劳动者。因此,中职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技能、学会操作、了解生产流程和认识企业文化。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重点。但是目前中职教师的培训内容基本上与普通中学教师培训一样,以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趋势学习为主,以讲授、静听、默记形式为主,教学中仍然要求学生“了解”、“懂得”、“理解”、“明白”、“掌握”等等为课堂教学目标,而“会做”这一基本要求往往被忽视。一句话,职业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掌握技能、会“做”什么还是视而不见。

(二)专业态度

教师专业态度重点是指教师的职业伦理道德,国外的教师研究常常用“专业伦理”这个词(professional ethics),如美国“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早在1929年就制订了“教师专业伦理准则”(The Code of Ethics for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制订了“全英教师联合会会员伦理准则”(The Code of Ethics for NUT members),台湾地区教师协会也制订了“台湾教师自律公约”(2000年)作为教师专业伦理的准则。

专业态度大体上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是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时期引自西方国家,是产生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培训需求基础上的,相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历史积淀不深、社会地位不高,故职校教师也似乎低人一头。如何正确认识职教事业、认识劳动力培养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以实践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为主的职校地位,是中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失利者,在现行教育评估体系中往往被划入“差生”行列,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十分敏感,对他人的看法十分在意。中职教师大多是在精英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对不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数英的学生十分头疼,他们往往用自己读书期间的经验来教育学生,用空洞的说教和宏大的叙事来“矫正”学生,但事与愿违,学生反感,自己也疲惫,成效寥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做一个会夸奖、鼓励、激发学生的人,一个宽容、仁爱、坦诚的人,你的工作会有意思的多。

再次是对同事和他人的态度。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一个学历再高、能力再强、知识再渊博的教师,都是在同事支持、配合下做出成绩的,所以,在教师专业态度培训中,团结友爱、尊重体谅、互帮互让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专业骨干教师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形成、打造至关重要,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是专业带头人培训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对自己的态度。中职教师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教育对象完全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科专业变化快、工作量(周学时)超载、评比考核活动多、升职压力(外语和论文要求)大、职业倦怠现象普遍。但是,诚实、自律、涵咏、宽厚,应该是做人的要求。不可否认,在当前社会价值观扭曲、人的心态浮躁、理想憧憬未来幻灭的大环境下,编造学历、注水文凭、抄袭论文、冒名替考等现象并不鲜见。中职教师培训应该在专业态度上加强指导,与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不能因为老生常谈就不谈、做人常识就不识。

(三)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过去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注重的是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及策略的传授,培训目的是通过专业或行业的标准规范,批量训练具有教学能力的人,培训形式是让教师被动地接受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现成知识。这样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的增量,却未能将教师通过体验、理解、感悟所形成的个体经验总结、提炼、升华。机械的培训模式和学术性的培训内容难以融合到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中去,中职教师培训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上的“讲解记录背诵考试(或论文)”的路径上去了。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5)

培训时间:一个月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目的:让新员工更好的了解公司的概况、企业文化,给新员工一种归属感,使新员工尽快的适应公司的需要,,尽快发挥新进员工的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培训者:人力资源管理者、部门经理

培训方法:讲授法、车间实习、多媒体辅助培训、师徒制。

培训内容:

1、公司的基本概况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2、公司的用人机制,如公司如何对待员工,有哪些福利措施,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创造了哪些环境,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等;

3、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公司;

4、公司的组织结构、发展规划、目标宗旨;

5、公司的薪酬福利待遇;

6、公司产品的种类,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7、公司企业文化的宣传;

8、员工日常基本礼仪、行为规范,员工关系处理;

9、新员工应聘岗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工作日常事务;

10、部门岗位的职责以及岗位技能知识培训。

培训流程:

企业文化知识培训

车间实践培训

岗位技能培训

信息反馈与结果评价

新员工培训安排:

第一个星期主要在会议室进行上述1—9项内容的培训,让新员工更好的认识公司,以便更好的融入公司环境。除以上外还应包括一下几点:

1、致新员工欢迎词;

2、向老员工介绍新员工的到来;

3、带领新员工到厂区参观,并向新员工介绍厂区的布置;

4、解决新员工的住宿问题;

5、给新员工发放学习用品;

6、第一天应陪同新员工到公司餐厅吃第一顿午餐;

7、进行一些新员工信息的收集。第二、三个星期让新员工在车间进行实践,这期间在各生产区域都要指派一名工人师傅带一名新员工进行学习实践。让新员工熟悉公司的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一些生产工艺细节问题,让新员工在车间找到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然后每隔两天抽出半天时间

在会议室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并做好记录。培训者通过讨论来对每位新员工给予评价。

第四个星期让新员工在所应聘部门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由各部门经理进行培训。主要对新员工进行岗位技能知识、岗位责任以及岗位日常事务的培训。让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以及一些工作规范等其他知识,以便于培训期结束后能尽快的开始工作。结束后由部门经理对新员工的一些信息以及评价反馈给人力资源部。

培训期结束后,由人力资源部对每位新员工进行评价。安排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后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组织新员工进行茶花会谈,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员工心态培训

心态培训是近几年在我国一些外资企业中非常风行的一种员工培训。实践证明,心态培训是企业最重要的培训,通过正确的心态培训,可以转变员工态度,鼓舞员工士气,改善工作效率,进而极大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在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对这一新的企业培训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员工的心态是先天固有而不可改变的,所以培训主要是知识技能培训。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以专门研究。

一、心态与心态培训

所谓心态,指人们的看法、态度,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思维方式与相应的处事态度。美国潜能开发专家安东尼?罗宾说:“心态可说是发生在我们体内几百万条神经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任何时间内的感受,是当我们从周围得到某些刺激,就把讯号送到脑部,因而产生的感觉和状态。我们大部分的心态都是直觉的。对于跟自己有关事物所做的反应,就叫做心态,可能会是进取的、有为的,也可能是颓丧的、受抑制的,但是很少有人想刻意地去控制它。”美国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同的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并会采取不同的行动。如接到顾客投诉,有些员工认为这是顾客故意挑刺,刻意与我们过不去;而有些员工则认为这是顾客对我们的关心、信任。不同的心态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心态决定了员工的命运,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既然心态对员工行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而且心态又是可以接受刺激而诱导,因此,完全可以也有必要通过培训来调整和改善一个员工的心态。员工心态培训应运而生。

二、心态培训的意义

行为学家认为,态度行为结果环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积极的态度导致良性的循环,消极的态度则导致恶性的循环,因此,良好的心态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心态培训就是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态度的一种培训方式。心态调适和训练的方向就是心态积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境。我们想要达到目标、取得成功,通常习惯在行动上调整,而不是在心态上去做改善。事实上,从心态上出发,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可以说,心态培训是企业最重要的培训,是企业员工培训之本。

1、心态培训是调动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培训。不可否认,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但是如果员工心态本身就不正常,如他认为培训只是企业在搞形式,或者他认为自己无技能培训的必要,那么技能培训又会有什么效果呢?因此,心态培训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它是调动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培训。通过心态培训,解决了员工的心态问题,一切培训才有效果和意义。

2、心态培训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表现的风格、习惯、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这些无形的理念如果不能植根于员工的大脑之中,则只能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子要素,而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心态培训等手段才能催化其生根发芽。员工工作中所有的抉择和行为只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最重视的价值观是什么,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就随时都能更正确、迅速的做出决定。

3、心态培训是企业员工激励的主要内容。拿破仑将军曾说过,“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四分之三是由士气决定的。”那么如何提高士气?抑或如何激励员工?实践证明,现有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对士气的提升作用有限。这一问题可以用期望理论来解释,当员工认为预计能达到目标的概率(期望值)很小时,即使目标价值(效价)很大,被激发的力量也不会很大。现有的激励手段往往针对效价的提高,而员工期望值仍然很小,自然激发力有限。而通过心态培训,针对的却是期望值的提高,再配合其他激励手段,就会大大提高员工士气。因此,可以说,心态培训是企业员工激励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

4、心态培训是提高员工情商的基本方法。美国心理学家高曼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一个人的情商对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智商与先天性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而情商的高低更取决于后天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对于大多数人,智力和能力的差距并不大,知识和技巧也差不多,这时自我超越的重点,更应该倾向于坚持和积累,即情商的提高。因此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是企业心态培训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心态培训的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即PMA。而失败人士则习惯于用消极的心态,即NMA,去面对人生。成功人士运用PMA黄金定律支配自己的人生,他们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人士则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他们空虚、猥琐、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最终走向了失败。因此,心态培训就是要使员工树立积极的心态。这种积极的心态主要包括:

1、乐观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是成功人士的必备素养。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随时可能面临不利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将严重影响工作士气和正确决策。

2、成就的心态。员工只有不安于现状,有强烈的成就欲望,才能最大发挥个人潜能,使个人和组织目标最大化。

3、坚持的心态。“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员工保持坚持的心态,或者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4、付出的心态。要让员工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要想成功,必须付出。

5、务实的心态。企业是实业,反对务虚不务实,反对“面子工程”。企业员工要有务实的心态,如果注重“面子”可能连“里子”都保不住。

6、感恩的心态。让员工知道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都是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配合的,哪怕别人为你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都要感谢。

7、谦虚的心态。教育员工要有做小学生的心态,不断学习,虚心学习,只有虚心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才能进步。

8、自信的心态。必须让员工认识到,首先相信自己能成功才可能成功,信心是成功的基础,自暴自弃必一事无成。

四、心态培训的几点建议

1、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心态培训。心态培训能否成功进行取决于企业领导的重视,而领导是否重视又取决于他们对心态培训的正确认识。因此,搞好企业心态培训的前提是先对领导进行心态培训,改变他们对心态培训的根本认识。

2、企业要将心态培训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心态培训不同于知识技能培训,必须保持它的长效性。而长效性的保持又不能完全依靠专门的培训活动,因为这样一方面增加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部分员工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方式是企业在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将心态培训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如优秀的经营者应清楚地向员工描绘企业远景,同时彻底让员工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神圣意义,有了远景及使命感,员工自然心态积极乐观,效率的提升与目标的达成也将指日可待。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6)

今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对新周期中国经济的崭新描述。“新常态”一词也迅速成为经济领域的最热关键词。新常态之“新”,在于不同于以往;新常态之“常”,在于相对稳定。故而,所谓“新常态”,即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发展环境,且这种新环境将会持续稳定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常态。新常态的提出,就是要摆脱“旧常态”,以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寻求发展的新阶段。因而“新常态”一词虽最早用于经济领域,但并不仅仅适用经济领域,应该并且已经扩展到除经济领域之外的如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新常态之下,具体到我们的人才工作,人才投入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中高速”相匹配,人才培养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优结构”相磨合,人才使用应与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相衔接,积极适应创新驱动对于人才工作的新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新常态”。

本期《培训坊》栏目,为科学高效提升培训工作流程和培训资源管理,国网江苏徐州供电公司朱金花老师基于国家电网自身培训模式及管理流程特点开发设计了培训流程及培训资源管控系统;南网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吴倩等结合现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新型的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这些有益探索为我们的培训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思路。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首创的“学习动力圈”系统,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给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此外,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吴涛、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陈金红等老师对改进培训考核模式的做法及思路、培训质量三级监控体系的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人资域》栏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刘智慧处长对促进新员工H型内外职业生涯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三集五大”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和配置、电网企业专业支撑部门岗位评价以及风电产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广大行业从业者们进行了积极地思考与研究。此外,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电网公司建设学习型班子、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以及四川资阳供电公司依托创新工作室建设提升员工创新能力的积极实践,这些理论探讨和有效实践有利我们开阔思路,值得仔细研读。

要实现新常态,就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新做法,谋求新发展。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一切惯例可能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从这一点来看,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种新常态。当今的中国创新正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改革”“创新”被不断提及,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这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大时代、大格局之下的迫切需要,是一种大智慧。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稳步地推进、科学谋划,取得新作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让我们强化创新发展理念,迈步走向具体务实的经略,引领人才工作步入新常态。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7)

1、突出重点对象。重点强化对三类对象的培训。一是县处级领导干部。按照每年调训不少于1/5的副厅局级领导和正县处级领导的要求认真落实上级调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全市党校主体班调训力度,确保每名县处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2年至少参加1次脱产培训。二是中青年干部。以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教育和实践锻炼为重点,大力加强中青年干部培训。市、县两级党校每年至少举办1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同时适时举办选调生、党外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三是乡、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市委党校办好示范性培训班,开设“幸福家园”乡镇干部培训班、“美丽乡村”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和“完美社区”社区书记培训班。各区县(市)委党校结合实际,对乡、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进行轮训。

2、加强特殊对象。一是市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将市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列为市委党校主体班培训对象,重点加强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着力为新常德新创业培养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的管理人才。二是部分线管单位领导干部。按照部门主管、分层培训、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部分迫切要求纳入市、县党校主体班培训的线管单位,积极做好培训安排。对线管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积极从师资力量、课程资源上予以支持。三是组工干部。积极探索将市、县组工骨干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明确培训要求,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

3、覆盖全体对象。落实中央提出5年内将所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轮训一遍的要求,认真规划、精心组织,与人社部门一起实施好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以专题班的形式,统筹开展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二、培训渠道上坚持三管齐下

1、强化党校主阵地。加强市、县党校建设。大力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支持党校教师到上级党校和高等学府开展培训、到职能部门跟班、到基层挂职锻炼。注重聘请有思想有能力有经验的领导干部、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基层干部、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德高望重的退休领导等走上讲台。注重不同层次、类型、岗位的干部的培训需求,市委党校每年开设主体班培训不少于14期,培训人数不少于800人;各区县(市)委党校不少于4期,培训人数不少于200人。

2、强化外训主渠道。认真落实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加强境外培训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境外选择新加坡、澳大利亚,国内依托清华、复旦等高校和浦东、井冈山等干部学院建立我市外训基地。实施“500人外训计划”,重点开展城市管理与城市现代化、金融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园区建设等专题培训班。加强外训办班管理,市直单位和区县(市)举办外训班必须报市委组织部审批或备案。

3、强化网络主平台。全面启动新一轮干部网络在线学习工作,切实强化考核,着力完成县处级领导干部和科级及以下干部的培训任务,确保学时、覆盖率“双达标”。大力引进优质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本地优秀教学资源,搞好干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建设。注重网络培训机制建设,强化学用管理,推动网络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培训内容上把握时代要求

1、课堂教育突出理论武装。一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通过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开展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轮训,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轮训过程中,将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与学习邓小平、________同志系列文献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搞好理论武装,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三是开展新常德新创业专题培训。将市委____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作为各级党校培训内容,组织干部系统学习新常德新创业的目标、任务、路径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对新常德新创业事业的完整认识和执行能力。

2、党性教育突出理想信念。一是“进村入户”开展群众路线体验式教学。分阶段组织不同班次学员到条件艰苦、发展后进的村里去,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进村入户”中学员们做好访贫问苦的调查员、作风建设的示

范员、党的政策的宣讲员、基层干群的服务员,开展“雪中送炭”的温暖活动,形成“结对帮扶”的自觉行动。二是更好发挥全市党性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改善林伯渠故居、丁玲博物馆和帅孟奇生平事迹陈列室等市级党性教育基地的软硬件设施条件,组织全市党校主体班学员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广泛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和现身说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3、素质教育突出履职能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干部教育培训成为干部综合素质的“加油站”、能力提升的“充电器”。围绕新常德新创业,着重把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金融创新和园区建设、加强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城市管理、新兴媒体运用等作为课程更新的重点内容。加强市县党校主体班现场教学,把教室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把学员带到“三改四化”现场、“1115工程”企业,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

四、培训效果上强化考核激励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8)

心态对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总结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很小的差异却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有这样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三个工人在一起砌墙造房,一位心理学家路过工地便分别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没好气的回答“砌墙,这还看不明白吗?”。第二个抬头说“我在盖房子”。只有第三人笑着回答“我在建造一座城市”。这样过去了很多年,第一个人仍然还只是一名建筑工人;第二个成了建筑队的队长;第三个人却成了建筑公司的总经理。这人与人之间的很小差异,却因心态的不同而收获不同。

因心态的差异会使人有不同的变化,心态的形成除内因外主要会受到诸多外因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的影响。个人对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产生喜好的心态;反之则会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因此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影响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当员工辛勤工作的付出满足自己的需求得到领导肯定或是获得加薪升职的机会时,就会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工作态度,就会为自己设定更高的奋斗目标而继续努力。

2、知识的影响。荀子曾说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这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只要经过广泛地学习是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锻炼人的才干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这说明了个人对某些对象的态度,与对该对象的认知程度有关。如对安全生产的态度,就与对安全生产的认知程度有关。

3、团队的影响。个人心态的形成

会受到团队的影响。团队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和准则,都会影响到个人的言行和品行。人们常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三虫成龙”体现了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日本的这种团队精神是首屈一指的,他们所推崇的精神意识是为了团体的利益而万死不辞。日本企业秉承了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和”,和谐、合作、团结、忍让,这种文化影响着他们中的每个人,忠诚于自己的企业和团队,并为之尽心尽力。这也是日本虽小却又不小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之一。

4、其他因素的影响。心态会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多半也与个人性格的处世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

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也会对一个人的心态产生影响。

达.芬奇前半生命运坎坷,怀才不遇,默默无闻,×多岁的他去到米兰,求助一位公爵,希望能得到一些发展的机会。直到几年后公爵才推荐他去圣玛丽亚修道院画餐厅的装饰画,主题是《最后的晚餐》,这在当时是很常规的宗教绘画主题,是普通的画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但达.芬奇却非常感激自己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怀着一颗感恩、敬业、执着的心牢牢把握住了这次施展才能的机会,用真挚的心灵去实现了工作的目标,赢得了世界的惊叹。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总结出高效能人士成功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是知识、技能和心态三者的综合体,也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行为表现,是个人品德和魅力的体现。如果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这样的高效能人士,企业就会真正成为高效的企业。

以上对心态的形成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杰出的人之所以杰出,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心态的积极、健康。积极心态的人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心态的人则是终日怨天尤人、颓废不起、懈怠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对员工心态培训,去培养员工积极的心态,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心态培训的作用和意义

(一)、 作用

心态培训会影响一个人对外界的感知和判断,同时也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影响一个人敬业的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以及自身的人生信念等。

1、心态能将行为、理念变成一种习惯。一个人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的某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态度就会成为个人适应上的一种习惯反应。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都在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会将所希望的企业环境、价值观念、经营准则、道德规范等等信息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员工,使员工产生一种认同态度,并把这种认同感反应到工作中去,并向着企业所需的方向发展。南网文化提出的“想尽办法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服务永无止尽”等理念现在就已在员工中形成了一种惯性的反应,员工们都会用这些理念所灌输的积极的态度去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2、能对事物反应出不同的态度。人的心态不同对事物产生的反应就会不一样。。如果员工热爱企业、热爱自己所在的团队,那么他就会表现出要与企业同发展共生存的忠诚态度。会主动、积极地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会不顾挫折、艰难,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地尽心工作;反之,他就会表现出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反应出消极的状态。

3、能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心态对学习会产生选择和过滤的作用。当所学知识为所用时,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就会很浓厚,也容易去记忆、消化,反之就可能会有排斥、厌学等反应。现在所提的差异化、个性化培训应该就是从人的心态角度来考虑的。

(二)、心态培训的意义

行为管理学认为个人的情绪反应也即心态的体现直接影响人的思维、行为、推理、判断和决策。如果一个人平时工作不积极,偶因一次表扬使自己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会产生要求进步的需要,经过引导,就会使其的工作心态发生积极的转变,因而产生持久的良好效果。因此,良好的心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心态培训是能够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态度的一种培训方式。心态培训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员工不良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消极的价值观、

生活观,使员工保持积极、乐观、进取、平和、愉快的心境,树立敬岗爱业、认真工作的态度。以个人人心的和谐达到企业整体的和谐和发展。

1、心态培训能够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家都知道,企业要发展必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队伍,一个人要发展需要具备知识、技能和心态三种素质。知识解决是知道与不知道的问题;技能解决是会与不会的问题,心态解决的是做与不做的问题。知识加上技能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成功的关键还在心态,而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识和技能。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欠缺时,只要有好的工作态度,他的工作能力一样可以得到体现;可当知识和技能都很好,而态度出现问题时,基本素质再强也无从体现他的工作能力。培训也是如此,如果企业须要举办知识或技能培训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而这时员工反应出无所谓,觉得培训也不能马上提高我的技能水平我学不学都可以,这在工作中就会反应出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不求进取的消极心态。那么这种情况下举办此类培训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态培训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只有通过改善员工的心态来调整他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员工的心态问题,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2、心态培训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是需要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行为准则。它是企业和员工具体行为方式的体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如果只将这种文化流于形式的话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只有将这些文化理念入心入脑,才能使员工当成一种固有的思维习惯通过具体的言语和行为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改善企业精神风貌、树立企业和员工的良好形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改善员工工作状态的目的。这就需要通过对员工的心理培训,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种特有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南网文化提倡的安全、经营、服务、行为、廉洁、团队理念也就是通过员工心理的认知、感悟,去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上下的和谐统一。

3、心态培训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

激励就是鼓舞人们做出抉择并从事行动,激励能够提供动因,即是个人体内的“内部催动”,如人的本能、热情、情绪、态度、愿望、想法等,这些动因能激励人行动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在其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著名期望理论中认为人的期望是激励人的行为达成目标的动力。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个人的目标,以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而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

全部预期价值×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尝试或努力能够带来成功,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在特定的工作中付出较多的努力;如果良好的绩效带来组织奖励的可能性越大,则员工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就越能激发出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工作激情。可以说,心态培训是企业激励员工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

4、心态培训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方法。自我超越是人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员工的自我超越对于企业追求卓越的目标至为重要。日本京都陶瓷的创办人道森胜夫曾说:“不论研究发展、公司管理,或企业的任何方面,活力的来源是人。而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员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组织的成长、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道森胜夫相信,要开发员工的潜能,必须对“潜意识”、

“意愿”与“服务世界的真诚渴望”等人类心灵活动有一个新的理解。员工自我超越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和锻炼来实现的。员工的自我超越可以帮助组织实现自我超越,使企业、员工同成长、同发展。自我超越层次越高的人他的工作责任感就会越强,学习面就会越广,成长速度就会越快。实现自我超越的重点,在于坚持和积累,个人的修为、心态起着决定作用。

三、如何做好心态培训

1、要重视心态培训。首先要领导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其次期也各管理层要改变只有知识、技能培训才能提高员工素质的错误观念,要从根本上认识、感悟心态培训对于员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培训要常态化。心态培训是对人意识观念转变的培训,不像知识技能培训,通过一、两次培训就能学会一个知识点、懂得一项操作技能或事故处理方法,心态培训是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能达到所要的效果,它需要一个从认知到改变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费用开支上都不能完全依靠专门的培训来完成,它需要贯穿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如通过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建立企业与个人的共同愿景、完善员工管理和培训激励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是员工能看到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看到自我发展的希望而产生使命感、责任感,并为此而奋斗、而努力,那么此时就会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3、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不管做什么培训都要做好需求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心态培训我们要能了解各层次员工的心态状况,他们是自信心不足,还是狂妄自大过于自负?是安于现状,还是渴望更大成功?是乐观向上,还是悲观消极?……员工都会存在这些心态不正常的状况,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以达到培训的效果和作用。

4、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9)

1.培训需求分析不完善

培训需求分析是否到位决定着下一步培训实施的方向是否准确、培训质量是否能够保证以及培训投资回报率的高低。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围绕组织、任务以及员工三个方面来确定谁需要培训、为什么培训以及培训什么内容等。虽然现代企业对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培训需求分析仍存在各种问题:或者只考虑企业整体的需要来组织培训;或者只对员工做简单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员工需要组织培训,没有去考虑员工的需要是否是企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有的企业是老板对什么感兴趣,就要求公司员工都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总之,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主观化、盲目化。

2.培训缺乏激励措施

学习理论显示成人学习目的性强同时需要足够的动机去维持。在企业培训过程中,为了实现良好的培训效果,不仅要准确分析把握员工的需要,而且应该引入激励措施,督促员工高质量的完成培训学习。在实际培训实施中,许多企业只是在培训期间一再口头上强调培训的重要性,要求员工认真对待,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去强化员工学习动机。往往会出部分员工参训时敷衍了事,或者学习团队初期热情高涨后期乏力,培训学习良好状态难以持续,效果无法保证。

3.缺乏培训成果转化的组织环境

培训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这也要求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及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员工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企业对培训的投资才有现实意义。而实际中许多企业并没有为员工创造适合培训成果转化的组织环境。培训后的员工担心新的尝试会失败而影响近期的绩效考核结果,选择沿用原来的技能或知识来工作。此外,缺乏上级和同事的支持,缺少新技能新知识应用的氛围,这样都会导致培训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培训投资变成了浪费。

4.新员工培训流于形式

新员工培训过程是企业所聘人才融入团队的过程,也是了解企业文化、组织环境和企业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决定了员工日后在该企业中的留存时间和发展前景。

在许多管理者观念中,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远低于企业日常老员工的培训。据了解很多企业并没有安排新员工培训,有的企业也仅仅是安排其了解一下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认真帮助新员工去熟悉企业环境和文化,明确自身定位,规划职业发展等。企业对新员工培训的敷衍也为员工日后离职埋下了隐患。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准备工作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整个培训活动中的核心环节。企业应该围绕组织、任务以及人员这三个方面开展培训需求分析:

(1)组织分析

首先,组织分析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战略来安排培训计划与内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经营重点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目标,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培训是否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前首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其次,要分析企业的培训资源的可获得性。企业要了解自身资金、时间和专业技术方面对培训的支持情况。比如培训经费是否充足,不同的经费支持对培训规模、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都有影响。企业本身是否具备培训实施的专业能力:包括符合要求的培训师、培训场地、培训课程开发水平、培训的组织管理能力等。根据对自身培训实施专业能力的分析来确定自我开发培训项目还是委托专门的培训公司。此外还需要注意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对培训的态度是否重视,要想成功实施一次培训必须要保证员工和管理层抱有积极态度。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对工作活动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描述。通过分析来确定各岗位所需执行的任务清单;尽量使用量化的标准来描述完成各项任务的具体界定;然后确定达到任务完成标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前几步最终理清岗位的绩效要求。

(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帮助企业确定哪些员工需要培训。其过程是首先分析员工当前的实际绩效,然后对照任务分析结果中岗位理想的绩效标准,从两者之间找出差距来判定是否需要培训。这种情况下,培训的主要压力点往往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存在部分员工因为自身能力或态度问题无法达到标准绩效水平;另一方面是工作变革或新技术应用导致对岗位胜任力要求跨越式提高。两种情况都会产生培训需求,企业要合理分析,准确定位,针对性设计培训项目,做到培训投资有的放矢。

2.推出配套激励措施强化学习动机

企业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要想实现培训的高质量和持续性,就需要在加强培训过程监控管理的基础上要推出配套的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学习动机。具体思路是根据员工在培训中的表现作为考核依据分别设置正向和负向的激励措施,对于在培训中积极学习,在培训结束后学习层面、行为层面的评估考核中取得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上述过程中表现欠佳的员工给予惩罚;同时将员工在培训中的表现列入企业常规绩效考评指标中甚至职位晋升的参考指标中。这样会大大激发员工培训学习的动力,提升培训效果。

3.创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组织环境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受训者将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以及认知策略等有效并且持续地应用于培训后的工作中。这就要求企业从合适的工作氛围、上级的支持以及同事的支持这三个方面着手为培训成果转化创造有利的组织环境。合适的工作氛围要求对参训后的员工的工作进行重新设计,在其运用培训学到的新技能失败时多鼓励少责备,同时对尝试运用培训所掌握内容而成功的员工应该及时奖励和表扬。上级应该提醒和鼓励受训员工尝试运用培训所学内容,并给予及时指导。同事中一起参训的员工应该经常讨论培训成果转化的经验,未参训的员工应该积极学习配合。以上要求的实现需要企业制定详细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

4.完善新员工培训

常态化学习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语文教育新论 下一篇: 小额经济纠纷起诉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