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必备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30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1)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从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师单纯从常识学科的要求这一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更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的综合和整合,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改革重点,它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教学。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以整合的观念重建地理学科教学体系,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为地理课程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高中文理分科形式上划分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了问题立意的意向,问题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有益尝试。 首先,夯实学生地理基础。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和建立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前提。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相互联系,是建立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迁移的重要依据。例如,对大气运动的理解,需要对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大气的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进行理解,这里涉及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概念模糊、原理不清,就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也就无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问题的多元化,只学好本专业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大教材观,只有既专且广的知识储备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发挥高中新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宏观把握、微观渗透。例如,在大洋环流系统讲解中,如果只讲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若联系历史上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以及欧洲历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隶贸易,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尽快了解洋流的运动点及季风对航海的影响。 第三,调控课堂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必须有学科本位意识,要注意讲授的必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例如,调动学生政治知识储备中关于人口、聚落、宗教、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联系语文中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讲解时区问题,简单易懂;联系化学中的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讲授地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物理学中气温、气压等讲解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联系历史上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过程,讲述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及社会用水综合效益问题;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问题等。不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还是其他科目理论方法的移植,只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利用课外有效延伸。 常见的课外延伸包括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有意导向学科综合,是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环节。例如,布置某地人口密度的计算,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自然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用水情况的走访调查,在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情况下,必须调动语文、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写出优秀的论文。这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了他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高中地理学科间综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必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开一个理想的局面。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2)

二、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绿色经济基本理论,绿色经济发展动因,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等。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51-02

广西高考于2015年启用新课标卷,2015年Ⅱ卷的生物部分,未涉及高频考点“光合与呼吸”,同时前所未有地以高分值考查了低频考点“衰老癌变”(选择题2考查了衰老,选择题5涉及了癌变的考点)。

2016年,广西高考启用了全国Ⅲ卷。考前,有学生听到相关消息,表示了一种隐约的担忧,担心以对全国Ⅱ卷模式为主线的备考,会与Ⅲ卷差异太大,从而遗漏某些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纲版卷还是课标卷,无论是Ⅰ卷、Ⅱ卷,还是Ⅲ卷,全国卷带给我们高中教师的启示是: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覆盖,以不变应万变。但身为教师,我们在一轮复习的备课中怎样做到全面覆盖?在此,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范围覆盖度的备课策略。

备课,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效学习的界定,是必须以教育评价为准则的;高中学习的有效性,则以高考为依据。考什么则学什么备什么,是高中教师备课的通俗依据,然而考试大纲的框架性,决定了纲要的简洁性,因此,研究高考卷,是备课的第一准则。其次,教材是备课的基本工具。脱离教材的备课是不切实际的,熟悉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础。再者,教师自身高标准的要求和高层次的备课能力,能够为有效备课保驾护航。知识是死的,知识的运用是活的。课标卷的考查趋势是逐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比例,因此,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教材上“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延伸到“活的”运用中。而这些,都必须依赖练习的高配备度和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本文所述的“全覆盖式”备课策略,即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备教材(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

首先,全国卷的答题默认规则中,必做题以必修本说法为主,选做题以选修本说法为主。如基因工程第二步名称,必做题按照必修本的说法“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可得分;选做题需按照选修本的说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来答题。其次,概念、案例的教授,只认新教材,但适当补充旧教材的说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处理如下。

(一)搞好跨章节内容的整合与复习

一轮复习与上新课不同的其中一点,在于对知识体系的高度归纳。三本必修教材虽然板块知识区分明显,但正文小字中往往为了巩固主干知识而出现很多跨章节的例子和文字说明,在一轮复习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将这些“跨界”的知识归位整理。

如必修一正文有一则“资料分析”提及“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本意是为了巩固知识点“细胞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当复习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时,若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应将此知识点纳入其中,归纳整理,一起复习。

(二)搞好“小字、旁栏、能力训练、课后练习、本章小结”的融合与复习

除正文外,教材的边角地带也应在备课过程中有所涉及。这些内容,尤其对于习惯了大纲人教版教材的老教师而言,常常容易忽略,但在高考题中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呈现。

如“端粒”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一中即为小字,但在2015年II卷选择题中有所涉及;“NADP+、NADPH”是必修一旁栏的相关信息,在2014年Ⅰ卷的选择题选项中也有出现;必修三“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生复习时,往往搞不清此模型究竟是物理模型还是概念模型,实质上在间隔16页之后的“本章小结”中,教材表述“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可见,如不在备课中跨前纳后,知识体系则不够完整。

再如,植物激素调节的章节内容正文对脱落酸的功能,表述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在课后练习的拓展题中还举例分析得到“脱落酸能够抑制发芽”这一功能,故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的训练,整理归纳。

(三)搞好无解释的名词的复习

教材内容的设置,一般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再延伸未知的知识,但是,新教材在有的情况下,容易采用一些同类的、但从未呈现也未加解析过的新名词,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查阅教参或文献,帮助学生理解。

如必修三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在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举例中,出现了“IPA”,这个词的中文名称是吲哚丙酸,但教材本身没有任何说明解释,那么,与新课相区别的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查阅清楚,而且要补充整理正文中“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

(四)搞好教材描述模糊,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的复习

教材用语必定经过仔细斟酌,但地区用语习惯的不同,南北的差异等,往往也会造成理解的不同。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课本,而是能明白学生的困惑,疏解学生的思维。

如必修二中有关“交叉遗传”的解释,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专业定义,在表述红绿色盲的现象时,提到“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针对这句话,学生有很多疑惑,大多主要体现在:在伴XY遗传中,这句话描述的现象是否也属于交叉遗传。通过查阅可知,该概念的专业表述应为“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提炼关键词“X连锁致病基因”,这样学生对此概念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就是对教师备课功力的考验。

再如,教材对记忆细胞参与免疫的表述是“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句话容易导致学生误解为记忆细胞本身能直接分泌抗体,属于容易引起歧义的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将相关内容标注出来,以便着重讲解。

(五)搞好教材简略带过的内容的复习

生物学知识是如此浩瀚广博,以至于在简化的表述中难以面面俱到。教材在阐述知识时,有时不涉及过深,但又不想失却其科学性,就会出现学生觉得很“诡异”的用词。比如,在必修三水盐平衡的知识表述中,“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中“释放”一词,就很有讲究,该激素在专业教材中被称为由神经垂体释放。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其释放的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高中阶段对此不作阐述,但高中答题也不能违背科学性,因此“释放”是相较于“合成”“分泌”更科学准确的用词。教师通过备课,点拨学生正确使用表述用语,能够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二、备高考题

高考题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考什么,而且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考。广西考全国卷,教师备课可以全国卷为主要依据。

历年全国课标卷告诉我们,高考题可能会考课本的小字、旁栏(如上文所述),还会考“非主干”知识。很多学者都对全国课标卷做过统计,得出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些相关知识,称为高频考点;那么低频考点,即“非主干”内容的考查曾经涉及过哪些呢?例如2016年Ⅱ卷选择题考了分裂分化、分裂的相关考点,这在2010年选择题中涉及过1次,6年后才再次出现;还有2014年Ⅱ卷选择题涉及的“胞间连丝”,是历年来唯一一次考查。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不管考点是高频还是低频,只要在高考中可能出现,即为重点。所以教师的备课最好不要过于强调重点,只做难点的区分为佳。

此外,广西2016年所采用的Ⅲ卷生物部分最大特点,是原因分析型与概念表述题目较多,如30题3空9分、31题3空8分的赋分(其中包含“丰富度”的概念考查),可初窥其侧重之明显。这也是近两三年来,全国卷考查角度的倾向。针对于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重更新练习的类型。很多学生考分不高,并不是因为复习不认真,不爱背书,而是因为记忆的知识无法应用,也就是俗称的不会答题。而这必须从练习中积攒经验,没有捷径可言。一轮复习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单纯对知识的重复提取,而且在于重复知识的同时,归纳理解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考法,这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必须个个突破。而所谓的考法,则来源于高考题原题的例题指导。

三、备练习

相信很多学者和教师都深知好练习的重要性。由上文可知,教师备课中对练习的准备,应当注重两点。一是内容的覆盖度和重复度,既包括所谓的主干知识,又要包含非主干知识,全面涉及不遗漏。二是题型的覆盖度。既要有基础记忆题型,又要涉及跨章节综合、信息提取、逻辑思维训练、原因分析、概念表述等多种考题,以高考题为例,结合教材,由浅入深。每一章节内容的复习,配上一套契合度高的练习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也是备课过程中最考验教师备课功力的一个环节。

四、备科学

生物科学是深邃而不断发展的,生物教师也必须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而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一轮复习的备课中,可以覆盖三方面以完善学科知识的准确度和科学性。

一备大学教材。如选修三讲述PCR技术时,需要用到DNA引物,学生就会有疑问,既然PCR是模拟体内DNA复制,那为什么不完全像必修二教材所述的过程那样,而采用了“引物”?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吗?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大学生化教材中寻找到答案。

二备前沿。如必修一正文有一道问题,需要计算有氧呼吸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多少个ATP,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出38molATP,而浙科版相应的数据却是“大概可以产生30个ATP ”,不同版本教材的说法各异,原因在于P/O比的测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生物化学教科书都已作了修正。把握这一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不会茫然。

三备实验。作为理科学科,生物学的很多小知识,是能够利用实验室的器具和身边的材料检验完成的。如变性的蛋白质能否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变色?我们可以在《三大有机物鉴定》实验中,增加一组变性蛋白的材料,学生立即记忆深刻。可见,教师备课时,可以亲自检验,也可以修改为校本实验以供学生亲自完成。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4)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市中心医院图书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和诊疗水平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要适应新医学模式,就必须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积极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的医学学科体系,促进医学创新。

1 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由此,信息素养的概念从最初的获取、处理、信息逐渐上升为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还能够成功地、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作为集中当代科学先进技术和综合学科的医学领域,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 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才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应对挑战, 不断提高医学创新能力,主动适应信息化医学社会发展的需要, 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需求。根据医学科学的特点, 现代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如下信息素养: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作为信息社会的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观念和意识,影响着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医务人员的信息行为,决定着医务人员信息的利用率。

2.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于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医学专业知识、重要的医学信息资源以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 这是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基础。

2.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医务人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呈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医学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2.3.1 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要求医务人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3.2 获取信息的能力

确认信息需求、信息源,掌握获取信息途径和方法的能力。要求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医学信息源,掌握检索语言、检索方法等基本检索知识,会使用各种信息采集、转化、发送、存储工具和信息检索软件。

2.3.3 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指对特定信息的认知、分析、过滤、采集和评价等能力。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组织加工处理,形成新的医学信息知识体系,实现对医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2.3.4 利用信息的能力

充分利用所获取的各种有效信息,是医务人员提高科研效率与解决临床问题所必备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对医学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归纳;利用医学信息进行临床诊疗决策和医学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医学创新能力。

2.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医务人员在搜集、使用、传播、创造信息的过程中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的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好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成为自觉的行为。

3 培养信息素养对提高医务人员创新能力的作用

素养决定质量,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还可使医务人员能够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觉、预见、独立、创造性的应用,提高他们实施医学创新的能力。

3.1 提高医务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终身学习的本质核心是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医学信息资源量的急剧增长及医学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3.2 促进医务人员对知识的更新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5)

考纲与2014年的课标版考纲几乎没有变化,但与广西2014年使用的大纲版考纲却有着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卷结构有着明显的变化

与2014年考纲相比,2015年考纲文科综合科的试卷结构明显不同,主要差异在于:

1Ⅱ卷中,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设置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地理学科选考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设1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1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2Ⅱ卷的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具体说来,2014年高考文综Ⅱ卷有1题为三门学科综合的综合题,体现了三门学科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考试目标。

在2015年的考题中,类似的题目将不再出现,文综三门学科试题的分割非常明确,过去考生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将不会出现。除了以上两点,考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形式,各学科所占的分值、试题的题型、内容的排列基本上没有变化,尤其是Ⅰ卷,其结构与以往完全一样。

(二)考纲对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2014年考纲体现的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2015年的考纲则从学科的角度比较具体地明确了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二者的相同点是考核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考查的目标一致,并且通过表格分三个高低不同水平的层次来具体描述考核的要求。不同的是,在2014年的考纲中,第三个层次中“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要求,在2015年的考纲中没有出现,主要的变化是在呈现的形式上更为具体,更易于考生理解和把握,而注重四项能力的考查目标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的变化

在2014年考纲中所列出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4个部分。2015年考纲所列内容则由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共同组成。必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地理Ⅰ)、人文地理(地理Ⅱ)、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Ⅲ)以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其中的前面三个部分对应的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必修地理3的内容,第四部分主要由初中阶段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几大部分组成。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虽然近两年的考试内容呈现的知识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内容细节方面大同小异,如自然地理(地理Ⅰ)、人文地理(地理Ⅱ),其内容与2014年考纲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对应,变化并不大。

主要的变化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2015年考纲不再详细列举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考试内容,而是强调地球与地图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因此,考试必然涉及。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部分的地理知识,在2015年的考纲中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是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成为考点;而区域地理的知识则作为试题的载体出现,直接作为考点出现的情况不多。第二,与2014年考纲相比较,2015年考纲变化比较大的是第三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绝大部分是新增加的,核心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了高考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是近年来新课标地理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与2014年考纲相比较,2015年的新课标考纲仍然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试题主要考查的仍然是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近年来高考课标卷的几个重要特点

对比近年来课标卷文综地理试卷与大纲版文综地理试卷,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对考试影响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课标Ⅱ卷的题目量更大

在大纲版的文综考试Ⅱ卷中,地理非选题近年来一般是5―6道小题,而课标卷2013年、2014年均为7道必考题和1道选考题,2012年为6道必考题和1道选考题,题目量明显比大纲版的试题要多,由于考试时间不变,因此考试的难度增加了。

(二)课标Ⅱ卷非选题赋分值减少

试题量的增大,导致每道题的赋分值明显减少,而赋分的减少对高考的评卷和评分细则的制订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过去每个给分点一般为2分,赋分值减少后,每个给分点的分值也会相应地减少,对于以分值决定答题详略的考生来说,答题的思路和策略是不一样的。

(三)试题中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

近年的课标卷中,常常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37(3)题,“在甲地或乙地附近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该题可以答赞成,也可以答反对,只要阐述清楚理由即可。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近来已经多次出现,体现了新课标高考注重考查考生思维过程的理念。

(四)课标Ⅱ卷中的必考题与大纲版Ⅱ卷相比较,更注重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

下表是对近3年来课标Ⅱ卷必考题和大纲版Ⅱ卷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的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不难发现,近年来,大纲版Ⅱ卷对人文地理的考查远远多于对自然地理的考查,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而课标卷的非选题,内容相对稳定,自然地理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要及时调整备考策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考试。

(五)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近年来,大纲卷考查生产内容、生活内容的试题逐渐增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标卷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备考建议

(一)备考大纲卷的许多方法依然有效

从对考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纲版考纲和新课标考纲其考查的目标和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在过去多年备考大纲卷考试中积累下来的许多方法和经验依然有效。例如,抓实基础,强化主干知识的备考思路仍然实用。课标卷同样受题目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点,通过主干知识考查考生的能力是必然的选择。因为新课标的高考其主干知识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在备考中应该注意研读近年来课标卷的试题,从中提炼出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变化最大的是情境,变化最小的是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备考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答题模式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这一方法在新课标高考备考中同样重要。

(二)加强选考题的备考工作

选考题为3选1,全面复习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要点也很多,但分数只有10分,因此,抓好这部分知识的备考尤其重要。备考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复习时间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板块进行复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侧重突破其中的某一个模块,对于学习能力强且复习时间充足的学生,可以全面复习三个模块的知识。在平时的测试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摸拟选做题训练,避免在考试中出现误选或多选的情况。

(三)必修地理3的复习要注重方法的提炼和学科思维的培养

考纲中必修地理3的内容是新课标与旧大纲内容相差最大的地方,因此,在课标卷的考题中出现得比较多,考生在备考时不能单纯地记忆这部分内容,而要学会灵活运用。高中地理必修3是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案例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复习时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案例中出现的知识,而应当强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揭示方法背后所隐藏的地理学科思想。

(四)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投入

近年来由于大纲Ⅱ卷中人文地理内容所占的分值很重,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三大区位因素的复习。在2015年的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投入,尤其是加强“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一内容的复习,加强对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梳理,强调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6)

1.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

2.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当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指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是指对人文学科即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和把握.

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识已成为教师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3.物理教育学科知识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1.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2.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

3.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物理教师必须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物理课程的开发能力已成为物理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

4.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是新时期物理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5.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微观现象宏观地表现出来,瞬间现象转化为较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现象和规律,加快课堂教学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健全的专业品质

1.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敬业,热爱物理学科教育,以喜爱专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感感染学生.爱生就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为人师表是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确立教育威信,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2.全新的教育理念

中学物理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39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Equipment

According to the Troops and Actual Combat

LOU Shuli, HAN Yanli, LV Junwei

(Department of Control Engineering,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1)

Abstract Teaching is implemented by the teacher, and teacher's ability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equipment with the need of troops and actual combat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aculty are described, and ide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quipment teaching; faculty; knowledge structure

0 引言

为贯彻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军委总部首长关于院校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院校教育需要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出适应部队各个实战岗位要求的人才。近些年随着海军迅速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大量列装,装备的使用操作、维修保障有了全新的变化,对部队官兵的装备应用和保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部队急需懂装备、懂指挥的人才队伍,而这种人才队伍的培养要求院校必须加强装备教学,对教员队伍提出了更高、更全、更严格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员装备教学能力以适应面向部队、面向实战教学的需求,是目前院校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针对装备教学对教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提高教员装备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岗位合格的军事人才。

1 装备教学对教员队伍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要求

装备教学是一种面向实际工作岗位、实际装备的专业性教育,必须面向任职岗位需要,培养学员在素质、知识、能力上能够满足部队任职的需要,因此不仅要求教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还要有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1.1 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

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础。①每一个新装备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新技术,因此装备教学要求教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②要求教员具有扎实、宽厚广博的知识功底,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新兴科技知识;要求教员既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应具有娴熟的装备维修保障实践知识,既要有深厚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训练、指挥管理能力;要求教员随着装备不断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补充、知识,不断改造和更新知识结构。教员只有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优化自身素质,才能优化育人功能。

1.2 丰富的实践经验

装备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内容要针对部队装备保障和训练,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具备岗位任职能力,因此装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岗位的工程实践。承担装备教学的教员,首要条件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与规律,达到“上台能讲授,下台能操作”,③能够胜任相应装备的教学实验、维修保障、综合演练和装备科研等方面工作,并能及时跟踪部队新装备、新技术。

1.3 较强的教学研究及创新能力

装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④并且装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遵循以往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装备教员必须研究装备教学规律和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不同装备和教学对象,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 院校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现状

从目前军队院校教员队伍现状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部队经历和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军校教员主要是来自院校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普遍缺乏部队经历,不熟悉装备情况。虽然各军事院校有意识地加强教员的部队任职、代职经历,但是由于多数教员部队任职、代职的时间短、两次代职间隔时间长,代职专业面小,装备实战训练保障的复杂性、多样性,部队装备更新速度快等问题,教员短期代职、任职学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不能满足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全面要求,也不能满足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需要。能够熟悉部队装备,掌握部队建设情况,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数量较少。

2.2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大部分院校教员常年置身于学历教育的模式体系中,虽然学科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际部队装备训练保障了解不足,缺少对部队训练保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理论、新方法的应对能力,创新不够,对于新装备的科研、学术研究不活跃,从而导致院校新装备教员的知识面不够广博,实践知识缺乏,新装备知识更新不够,直接影响了装备教学的效果。

2.3 由学历教育向任职转型不够

目前从事装备教学的院校大多从学历教育转型或者是任职与学历教育并存,一方面院校的新装备保障不够,另一方面教员教学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向任职方面转变不够。教学理念上,不能充分考虑部队岗位任职需要,教学的重点仍然是侧重于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新装备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方法上,仍然习惯采用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与部队装备及岗位结合不紧,教学内容随装备发展变化更新不够及时,教学内容不能跟踪装备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不能反映部队装备训练保障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适应部队装备岗位的新变化新要求。院校教学中,教员是主体,教员队伍的这些不足严重影响着新装备教学的效果。

3 教员装备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装备教学对教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员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使知识得到更新,调整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使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3.1 深入实际部队,丰富实践经验

装备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员具备装备应用的能力,因此从事装备教学的教员,必须贴近部队装备及岗位实际,把部队装备的训练保障知识及实践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而部队装备的训练保障知识及实践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员不断深入实际部队,了解部队新装备的发展动态,理解部队装备训练及保障模式、理念,丰富自身实践经验。要进一步完善部队与院校之间的联教联训制度,充分发挥部队在装备保障和训练考核方面的优势,弥补院校装备方面资源匮乏的缺陷。要充分发挥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之间双向交流作用,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队一线干部、士官骨干到院校交流,拓展教员到部队代职、任职的专业层次、范围,提高教员到部队任职、代职的质量,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员参加部队装备保障、训练、演习等重大任务,拓展院校教员理论研究实践视野,了解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动态,丰富院校教员的装备实践经验,从而提高院校教员的装备保障实践能力。

3.2 加大岗位培养力度,提高教员装备教学业务水平

目前军事院校从事装备教学的教员较少,装备型号教学任务繁重,同时院校教学及科研对教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院校应该加以倾向性的指导,加大岗位培养力度,提高教员装备教学业务水平。一是院校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条件、技术资料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教员队伍装备岗位培养的指导与监督,建立和完善装备岗位教学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二是鼓励教员自学,适当组织集训。要在教员自学的基础上,利用新装备交装工厂培训、联教联训、部队服务等时机,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业务学习培训,提高装备教员的教学业务水平。三是教员之间广泛开展互助互学,发挥教授、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借助教研室和教学组的集体备课,不断完善装备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和授课技巧。

3.3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员队伍的知识水平

有计划地安排教员到相应的部队院校、地方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或者参加总部、海军以及部队训练结构组织的新装备培训、技能培训,到新装备研制试验单位参加装备的跟产跟试,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了解和掌握当前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知识,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通过学习培训,充实知识内容,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4 积极扶持和引导,提高教员科研学术水平,调整知识结构

学术、科研是教学的必要支撑和逻辑延伸,是教员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与学术、科研,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⑤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与海军新装备的建设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装备教员要充分认识学术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研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院校应该通过政策、经费等方面积极扶持和引导学术科研,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向新装备的应用、保障和技术发展方面转变,营造良好科研环境,调动教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大对中青年装备教学骨干的学术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观见学、进修学习、出国深造,跟踪装备技术发展前沿趋势,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内容。同时,鼓励教员要善于总结学术科研成果,并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真正使学术科研成为提高装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4 结束语

随着海军高新装备的加速发展,装备训练和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对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院校教员需要不断提高装备教学能力。因此,院校教员一定要面对部队、面向实战,以对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教学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研究装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装备教学能力,培养出岗位合格的军事人才。

注释

① 贾云.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之管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② 柳鹏,郑思龙,魏保华.提高新装备教学能力生成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13(2).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8)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 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 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 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

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 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 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 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 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 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 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 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

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 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 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 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 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3.3.2 创新知识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比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实验的创新等。创新知识是进步了的知识,它对原有的对象做出了新的说明与解释,提供了关于世界新的图像,更为精确与深入。创新知识不仅包括新的解释,也包括新的观念、新的方法[5]。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9):41

[3] 窦洪庚.化学知识结构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2):5.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9)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概念包括3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含义是指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科学先进的素养、知识和手段。科学素养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必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这应该形成一种意识,并从有意识而为之变成下意识而为之;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不是从经验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下意识地从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出路。科学知识是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全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现代管理学知识、现代教育学知识和现代装备科技知识。科学手段则要求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特别是运筹学、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规范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对管理人员在能力提高方面提出的要求。能力属于隐性知识,能力提高的途径一般采取师徒制策略、反思策略、案例式策略以及规范操作式策略等,此处的规范化则是强调了规范操作式策略的重要性。现代大型企业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出“没有师傅也要出徒”的口号,其采取的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规范操作式策略,即事先将一系列操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详细地规定出来,形成范本,让受训者遵照规范循序渐进地反复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教育装备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范本去操作训练。第二,是对管理人员提出的职业规范和行为范本。这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管理人员的行业自律。

标准化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自觉遵循、正确运用该领域内的各项标准,同时还应该具有参与制定各种标准的能力。第二,管理人员与管理工作是否达到了专业化发展的预期水平,应该具有量化指标,用其来测量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否则,说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人们将无法判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是否提高,或管理的专业化是否有所向前发展。与规范化相比较,如果规范化是强调管理人员的自律,则标准化则是强调管理人员的他律。

二、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主体的知识与素养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专业化的主体,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使其主体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有3个方面:教育学专业知识、管理学专业知识、装备技术专业知识,他们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对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他们还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了解或掌握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过程,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

人们对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专业化就是专门化,另一种是将专业化与学科领域的专业(二级学科)发生了混淆。“专”是“专门”“专一”“专注”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意思,所以“专业”一词容易被理解为仅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学有所长或有突出表现的表述。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其主体成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当然对此应该形成评价标准),并且应该属于知识型专家。专家一般具有4种不同类型:学术型、知识型、经验型、技能型。其中,知识型专家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十分丰富的知识库,知识面要足够宽。学术型专家的研究领域有时是会比较狭窄但很高深,很少有人涉猎到,例如季羡林先生就是失传的“吐火罗”文(Tocharian language,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方面的学术型专家。经验型专家(如汽修专家,对一种车型汽车的维修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型专家(如按摩专家)都是涉猎面比较狭窄的,属于专门化、专一化的专家。经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装备专家多属于知识型专家。另外,专业化发展不等于在做学科建设,当然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也需要通过高校建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来帮助培养专业人才,但专业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汉语“专业”一词对应的英语单词“profession”除了专业的意思外,还有职业、信念、信仰等含义,它实际上还反映了专业的素养问题。前文提到专业素养的下意识具体表现为职业本能,职业本能是对专业人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作为一个未经职业训练的普通人,他们都仅具有生物本能。当一个城市的闹区突然出现炸弹爆炸时,人们会出于生物本能而四散奔逃,远离爆炸中心(动物的表现一定也与此相同)。但是作为受过职业训练的警察此时一定是与人群奔跑的方向相反,他们会向着爆炸中心飞奔而去,这是一种职业本能,是专业化的具体表现。所以,专业化除了对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有职业、信念、信仰方面的素养要求。

三、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内容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是专业化发展的外延,其包括:教育装备的需求分析、建设的项目管理、教学适用性论证、政府采购组织、质量监测(监督与测量)、日常管理、技术评测、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1)需求分析是对教育装备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性分析(如教育装备与学业水平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如分析不同教育装备产品的共性与差异性)、马尔科夫分析(对装备配备水平进行预测)等。

(2)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即为一个短期内有始有终的管理过程,而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恰好具有这种特征。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项目收尾5个阶段,所有这些阶段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

(3)教学适用性论证是教育装备管理的一项崭新工作,也是该领域内一项核心的工作,它最突出地体现了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育装备的教学适用性包括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认知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时间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政府采购属于教育装备配备过程的计划和执行阶段,现在绝大多数教育装备的购置都需要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所以管理人员应该熟悉《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并具有组织招投标活动的能力。

(5)质量监测是对教育装备产品进行监督与测量,其中质量监督是协助政府来做的事情,而质量测量除了依靠政府与社会的一些专门机构外,更多的是由各地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来承担。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

(6)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教育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正在逐步走向外包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由专门的公司来负责。

(7)技术评测与教学评价是教育装备项目的绩效考核内容,往往是对于一个较大的工程或系统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问题。绩效考核需要计算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其中投入的计算是比较容易,但产出的变量选择与计算都是非常专业的,它需要测量和评价教育装备技术指标与使用效能是否达到要求,测量和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效益是否有所提高。

(8)标准制定也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配备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逐步掌握教育装备“元标准(meta-standard)”(产品教育教学适用性标准)的制定。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不仅限于上述8条,其实还有许多工作内容需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发展。

四、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是教育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涉及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来体现:第一,教人做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第二,教人做事(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装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日常教学(教人做事)中发挥作用,还要在素质教育(教人做人)中发挥作用。这一点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例如:近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正在被悄悄地塞进来一个新词“教学信息化”,说明人们正将原来教育信息化的叫法改称为“教学信息化”。将教育下降为教学的原因可能是想说明信息技术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育服务,无非是说信息技术只能用于教书,不能用于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而不仅仅为教学服务。所以,教育装备能不能为育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将成为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教育装备人不能将教育装备管理改为教学装备管理,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正是以此为其最重要的目的。

该进程的必要性是由教育装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育以外其他领域的装备(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体育装备、医疗装备等)其作用对象是物或人的机体,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产品使用一旦不成功而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有可能会对人造成一生的影响。所以对此必须采取十分科学、万分慎重的态度才是,说得严重一些,对它的态度反映了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没有一个专业化足够高的管理队伍,对教育装备的准入进行科学评价,这个问题将无法解决。

如果我们不是认真地思考、对待、研究和逐步解决上述这些根本性问题,而仅仅能够简单地做到从市场上采购来设备后分发到学校去使用,则不仅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及其发展没有必要,就是我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也没有什么必要性了。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10)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 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www.133229.Com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 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 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

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 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 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 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 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 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 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 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

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 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 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 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 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3.3.2 创新知识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比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实验的创新等。创新知识是进步了的知识,它对原有的对象做出了新的说明与解释,提供了关于世界新的图像,更为精确与深入。创新知识不仅包括新的解释,也包括新的观念、新的方法[5]。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9):41

上一篇: 防治水培训 下一篇: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