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核心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28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1)

【基金项目】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老年与残疾人康复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XKY2015-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3-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残疾人整体数量以及工伤发病率的增加,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目前医疗的康复资源覆盖面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缺乏,造成80%需要康复的人群得不到康复治疗。为适应社会急需康复群体快速增长及老年和残疾人迫切需要改善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的需求,我们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以培养老年和残疾人高级康复治疗人才。

1.康复治疗技术课程设置与依据

我国康复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成功的办学经验,课程体系多借用大学本科教育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忽视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纵观现有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公共课,大部分为国家统一规定;二是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医学基础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康复治疗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教学有以康复技能和康复训练方法为中心设计课程,也有以学生就业导向为中心设计课程。这些设置中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就业技能;二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康复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特别是我们接触老年和残疾人,他们有着其特殊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患有各种慢性病、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各种机体功能障碍,目前的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而是向康复、保健等康复治疗延伸。因而与单纯面对机器生产产品相比较要复杂得多,毕业生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需要“爱心、孝心、耐心、责任心”四心兼具,如果仅仅掌握康复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长期偏重于知识传授,传统的考试方式又强化了这方面的要求,致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一些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的过分解读,将职业教育看成是职业培训,降低职业教育的要求,致使毕业生的技术含量、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追求就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是不同概念,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前景,即使就业那也只是暂时的。在总体思维上要改变职业教育变成就业教育的片面观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从单纯强调“技能操作”培养向“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转变,将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2.明确职业服务方向,有利于确定职业能力及课程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中失能老人约1036万,半失能老人约2123万,农村同样存在类似状况。有统计显示我国60-90岁老年人的残疾发生率为21.9%,65-74岁、75-84岁、85-90岁老年人中因慢性疾病导致的活动受限比例分别为22%、25%、23%。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200多万,而其致残率达75%,可见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和服务需求的重要原因。各地显现老年残疾人增长速度快、数量大、问题复杂、服务稀缺等特点,培养高层次的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尤其迫切,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就是依此而设。

针对老年人一人多病,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老年康复不应仅体现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疾病的康复,更应体现预防及支持性康复,防止发生健康问题。老年康复涉及的范围有多种躯体功能康复、心理功能康复、社会功能康复,并且老年康复需要的时间较长,情况也更加复杂。老年康复工作者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整合管理,实施老年康复的医师需要掌握丰富的老年医学知识,并且要强调早期康复。在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中综合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3.理清康复治疗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素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有把职业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也有定义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澳大利亚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工作及其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集中体现为工作时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英国的继续教育处(FEU)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人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专长、角色和任务的胜任。表述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却有相同之处。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其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2)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基础能力;3)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技能或核心能力;4)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拓展能力;5)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应用与职业发展能力。

4.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要素设置课程体系

康复是一种健康策略,目的是促进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其健康状态,或是对健康状况已经经历或将要残疾的人让他们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状态。它使用一切康复手段促进病、伤、残患者克服功能障碍,恢复身心功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与社会。从学科性质说,康复医学是基于功能评估,实施健康诊断、传统医学、生物医学和现代物理生物等手段广泛干预,使残疾或经历残疾的人达到功能最佳化。明确了康复医学属性及职业能力要素,我们就可以依此设计与选择相关课程。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大致可以包含现代信息基础能力、言语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书写能力、个人素质素养等,因而相对应的课程可以有计算机基础、医患沟通学、人际沟通与技巧、老年和残疾人心理学、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常用公文写作、中华传统与文化、中国孝文化等;建立康复医学思维,从康复角度研究和处理功能的评估、训练、代偿和适应,即加强对学生康复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职业专业基础能力对应课程大致可以是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生理病理、临床医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等;职业专业技能对应课程是老年综合评估、康复功能评定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老年护理与健康照护、老年人常见疾病康复等;职业拓展能力是本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行业能力的培养,但这种能力又不是随意的,一般与原有专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对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适应职业转岗的需求,如组织管理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应课程可以是机构管理、康复工程、职业规划与发展、养生与健康管理等;综合应用与发展能力,是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续发展提供基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只会模仿地做,还要知道如何去创新地做。从模仿、借鉴到创新虽然仅仅只是一步之遥,但却蕴含着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革命。开设课程如临床康复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文献的检索、职业考证等。列表说明如下:

5.思考与展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鲜明职业能力特质的毕业生。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不能单纯地培养成操作工,而要通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的高技能人才。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正确把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条主线,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其次,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设置课程,对教师授课应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它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要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做到在专业技术上高人一等,在专业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项目的研发上要有创新性。教师教学中再也不能依赖以“教材为中心”的灌鸭式培养,而必须踏踏实实地与康复工作岗位一线对接,提升实践教学经验,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多层次师资培养,组织一线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教学与开展学术讲座。同时广开渠道,极力联络康复医学会及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使他们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多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要真正要做到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开展教学和课程设置,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实现。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应用教育及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配置课程、教材和师资几大核心资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对教材、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只要各方密切合作,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和残疾人高技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还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3:4-15

[2]陈丽霞.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与功能维持.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7(31):634-635

[3]陈峥.老年康复任重道远[J].医院院长论坛.2014,07(4):20-22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2)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体思路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提出的“数据为导向,人机结合”的方法和技术平台[1-4]。首先对路志正教授既往医案进行回顾性筛选,以具有连续性和内容完整性的小样本医案为素材,利用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所提供的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平台,研制临床信息采集模版,录入信息建立临床病案结构化数据库。此后,进入前瞻性研究阶段,研究者跟随路志正教授临床过程,按照国家标准全面规范化记录临床医案,按照形成的方法,完善结构化数据库。继之,以方药数据为基础,运用无尺度网络模型加以分析。

2 病案情况

全部病历来源于路志正教授1997年3月-2006年4月广安门医院的门诊病历,共计238份,其中内科病历234例,妇科4例(1.68%),11例(4.62%)病名无记载。在内科病历中,脾胃病证71例(29.83%),肝胆病证49例(20.59%),心系病证38例(16%),肺系病证24例(10.08%),经络肢体病证38例(16%),其它3例(1.26%)。涉及西医病名60种,其中疑难病有:白塞氏综合征、甲状腺乳头状癌全切术后、干燥综合征、喉肌软化症、发作性睡病、赖特氏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疾病分类参照文献[5]。

3 无尺度网络模型对路志正教授核心方初步分析结果

无尺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在医学研究领域如分子结构研究、功能发现、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都有应用,是构成复杂系统各元素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

本研究运用无尺度网络模型对路志正教授238份病历信息的处方进行分析的初步结果显示,有常用核心方15首,分别为火郁发之、湿热清之渗之核心方,调理脾胃、气血两虚证核心方,疏风祛湿、通络止痛治法的核心方,温胆和胃法的核心方,宽胸涤痰法的核心方药,疏肝解郁、宽胸宣痹的核心方,补中气、健脾和胃核心方,调理心脾、和胃降逆核心方,疏肝健脾、清热祛湿核心方,清泻火腑核心方,芳香化浊、健脾祛湿核心方,清泄脾热、发散火郁、佐以滋阴凉血核心方,疏少阳、足阳明经气核心方,益气活血、清心涤痰核心方,疏肝和胃、消胀祛滞核心方。以下仅以补中气、健脾和胃降逆的核心方为例,按照无尺度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核心方药物组成: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陈皮、升麻、柴胡、炒山药、炒枳实。无尺度网络模型的运用,首先帮助我们以方药为主线对路志正教授的临床病历进行梳理。特别值得思考的是,对于胃下垂患者,一般规律在于补中气和升提,而路志正教授将和胃降逆与之相辅相成加以运用,体现了顾护脾胃升降功能的思想,虽然为胃下垂,却不一味给予补益和升陷之补中益气之品,诸如生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还给以姜夏、炒枳实和胃降逆,实属精当和独到之处。无尺度网络模型的运用,可以说在混沌缺乏规律的信息中,辅助我们发现规律,为我们提供研究线索,使之不断深化。对路志正教授15首核心方药的筛选和提取,为今后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以及名老中医经验的推广运用提出重要启迪。以下是病例情况。

胃下垂案例:患者,女,54岁,国税局干部。2004年8月18日初诊。主诉食欲不振近20年。患者20年前出现食欲不振,进冷食、硬食后觉胃脘疼痛,曾行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12 cm”,症状逐渐加重,近1年体重下降明显,现每餐主食1两左右,无嗳气、无泛酸,喜热食,夜眠尚可,大便偏干,一日一行,有时如球状。舌黯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左弦。

病名诊断:①纳呆;②胃脘痛。证候诊断:中气不足,健运失职,佐以滋补中气健脾、和胃降逆。方药:党参10 g,生黄芪15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当归10 g,炒三仙各12 g, 鸡内金10 g,陈皮10 g,升麻4 g,柴胡4 g,炒山药18 g,炒枳实15 g,炙甘草6 g。7剂。2004年8月25日二诊。服药后胃脘疼痛减轻,大便干改善,食欲略有增加,仍不敢进冷食、硬食,舌黯胖,苔根黄微腻,脉左细弦右细滑。既见小效,宗法不更,前方加减。上方加八月札10 g、绿萼梅10 g。7剂。2004年9月1日三诊。胃脘疼痛大减,食欲改善,有时胃痛时后背酸痛,大便干减轻,但仍色黑,夜眠不实,舌黯胖,苔薄微腻,脉左弦滑右细滑。已见效机,贵在守方,前方佐入养血安神之品。8月14日方加绿萼梅12 g、炒酸枣仁12 g、炒白芍12 g。7剂。2004年10月15日四诊。近日于受凉或进食不慎时又出现胃脘疼痛,无明显后背酸痛(较前大减),食欲增加,大便仍干,时有腹部坠胀感,夜眠仍不实,易醒,舌黯,苔薄白,脉左细弦右细滑。补中益气、佐以养血安神。处方:党参10 g,炙黄芪15 g,炒白术12 g,当归10 g,升麻4 g,柴胡4 g,陈皮10 g,茯苓18 g,桂枝6 g,炒白芍12 g,炒酸枣仁12 g,夜交藤15 g,益智仁(后下)6 g,生甘草4 g,生姜2片,大枣5枚为引。7剂。2004年11月5日五诊。胃痛减轻,食欲改善,进食量较前增加,腹部坠胀感亦减轻,仍大便干,夜眠差,一夜仅入睡2~3 h,易醒,睡不实,舌黯,体稍胖,苔白少,脉细滑。已见小效,守前法,原方加减。处方:党参10 g,炙黄芪15 g,炒白术12 g,当归10 g,升麻4 g,柴胡4 g,陈皮10 g,茯苓18 g,桃杏仁各10 g,炒白芍12 g,炒酸枣仁12 g,夜交藤15 g,火麻仁15 ,生龙牡(先煎)各20 g,甘草4 g,生姜2片,大枣2枚为引。7剂。2004年11月12日六诊。5 d前又发胃痛1次,伴呕吐,腹泻3次,伴泛酸(曾食用螃蟹),口干,夜眠仍差,近几日大便干减轻,舌胖黯,苔白腻,脉细滑。调理心脾、和胃降逆。处方:太子参15 g,生白术12 g,山药15 g,炒薏苡仁15 g,炒三仙各10 g,茯苓18 g,姜半夏9 g,炒柏子仁12 g,当归10 g,川芎9 g,炒枳壳12 g,炙甘草6 g,陈皮10 g,生牡蛎(先煎)20 g。14剂。

4 讨论

本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紧密结合,将临床信息通过采集模板存储为结构化数据集,将无尺度网络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典型病历研究相结合,提升了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通过238份病历信息的分析,总结出路志正教授核心方药15首,对指导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和深入开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保延,胡镜清,谢雁鸣,等.中医药学现代个体诊疗体系建立的构想与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1):1-5.

[2] 刘保延,李 平.立足科技前沿构建现代化的中医临床研究技术平台[J].亚太传统医药,2005,(1):33-35.

[3] 李 平,刘保延.中医临床个体诊疗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5):383-384.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体思路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提出的“数据为导向,人机结合”的方法和技术平台[1-4]。首先对路志正教授既往医案进行回顾性筛选,以具有连续性和内容完整性的小样本医案为素材,利用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所提供的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平台,研制临床信息采集模版,录入信息建立临床病案结构化数据库。此后,进入前瞻性研究阶段,研究者跟随路志正教授临床过程,按照国家标准全面规范化记录临床医案,按照形成的方法,完善结构化数据库。继之,以方药数据为基础,运用无尺度网络模型加以分析。

2 病案情况

全部病历来源于路志正教授1997年3月-2006年4月广安门医院的门诊病历,共计238份,其中内科病历234例,妇科4例(1.68%),11例(4.62%)病名无记载。在内科病历中,脾胃病证71例(29.83%),肝胆病证49例(20.59%),心系病证38例(16%),肺系病证24例(10.08%),经络肢体病证38例(16%),其它3例(1.26%)。涉及西医病名60种,其中疑难病有:白塞氏综合征、甲状腺状癌全切术后、干燥综合征、喉肌软化症、发作性睡病、赖特氏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疾病分类参照文献[5]。

3 无尺度网络模型对路志正教授核心方初步分析结果

无尺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在医学研究领域如分子结构研究、功能发现、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都有应用,是构成复杂系统各元素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

本研究运用无尺度网络模型对路志正教授238份病历信息的处方进行分析的初步结果显示,有常用核心方15首,分别为火郁发之、湿热清之渗之核心方,调理脾胃、气血两虚证核心方,疏风祛湿、通络止痛治法的核心方,温胆和胃法的核心方,宽胸涤痰法的核心方药,疏肝解郁、宽胸宣痹的核心方,补中气、健脾和胃核心方,调理心脾、和胃降逆核心方,疏肝健脾、清热祛湿核心方,清泻火腑核心方,芳香化浊、健脾祛湿核心方,清泄脾热、发散火郁、佐以滋阴凉血核心方,疏少阳、足阳明经气核心方,益气活血、清心涤痰核心方,疏肝和胃、消胀祛滞核心方。以下仅以补中气、健脾和胃降逆的核心方为例,按照无尺度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核心方药物组成: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陈皮、升麻、柴胡、炒山药、炒枳实。无尺度网络模型的运用,首先帮助我们以方药为主线对路志正教授的临床病历进行梳理。特别值得思考的是,对于胃下垂患者,一般规律在于补中气和升提,而路志正教授将和胃降逆与之相辅相成加以运用,体现了顾护脾胃升降功能的思想,虽然为胃下垂,却不一味给予补益和升陷之补中益气之品,诸如生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还给以姜夏、炒枳实和胃降逆,实属精当和独到之处。无尺度网络模型的运用,可以说在混沌缺乏规律的信息中,辅助我们发现规律,为我们提供研究线索,使之不断深化。对路志正教授15首核心方药的筛选和提取,为今后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以及名老中医经验的推广运用提出重要启迪。以下是病例情况。

胃下垂案例:患者,女,54岁,国税局干部。2004年8月18日初诊。主诉食欲不振近20年。患者20年前出现食欲不振,进冷食、硬食后觉胃脘疼痛,曾行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12 cm”,症状逐渐加重,近1年体重下降明显,现每餐主食1两左右,无嗳气、无泛酸,喜热食,夜眠尚可,大便偏干,一日一行,有时如球状。舌黯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左弦。

病名诊断:①纳呆;②胃脘痛。证候诊断:中气不足,健运失职,佐以滋补中气健脾、和胃降逆。方药:党参10 g,生黄芪15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当归10 g,炒三仙各12 g, 鸡内金10 g,陈皮10 g,升麻4 g,柴胡4 g,炒山药18 g,炒枳实15 g,炙甘草6 g。7剂。2004年8月25日二诊。服药后胃脘疼痛减轻,大便干改善,食欲略有增加,仍不敢进冷食、硬食,舌黯胖,苔根黄微腻,脉左细弦右细滑。既见小效,宗法不更,前方加减。上方加八月札10 g、绿萼梅10 g。7剂。2004年9月1日三诊。胃脘疼痛大减,食欲改善,有时胃痛时后背酸痛,大便干减轻,但仍色黑,夜眠不实,舌黯胖,苔薄微腻,脉左弦滑右细滑。已见效机,贵在守方,前方佐入养血安神之品。8月14日方加绿萼梅12 g、炒酸枣仁12 g、炒白芍12 g。7剂。2004年10月15日四诊。近日于受凉或进食不慎时又出现胃脘疼痛,无明显后背酸痛(较前大减),食欲增加,大便仍干,时有腹部坠胀感,夜眠仍不实,易醒,舌黯,苔薄白,脉左细弦右细滑。补中益气、佐以养血安神。处方:党参10 g,炙黄芪15 g,炒白术12 g,当归10 g,升麻4 g,柴胡4 g,陈皮10 g,茯苓18 g,桂枝6 g,炒白芍12 g,炒酸枣仁12 g,夜交藤15 g,益智仁(后下)6 g,生甘草4 g,生姜2片,大枣5枚为引。7剂。2004年11月5日五诊。胃痛减轻,食欲改善,进食量较前增加,腹部坠胀感亦减轻,仍大便干,夜眠差,一夜仅入睡2~3 h,易醒,睡不实,舌黯,体稍胖,苔白少,脉细滑。已见小效,守前法,原方加减。处方:党参10 g,炙黄芪15 g,炒白术12 g,当归10 g,升麻4 g,柴胡4 g,陈皮10 g,茯苓18 g,桃杏仁各10 g,炒白芍12 g,炒酸枣仁12 g,夜交藤15 g,火麻仁15 ,生龙牡(先煎)各20 g,甘草4 g,生姜2片,大枣2枚为引。7剂。2004年11月12日六诊。5 d前又发胃痛1次,伴呕吐,腹泻3次,伴泛酸(曾食用螃蟹),口干,夜眠仍差,近几日大便干减轻,舌胖黯,苔白腻,脉细滑。调理心脾、和胃降逆。处方:太子参15 g,生白术12 g,山药15 g,炒薏苡仁15 g,炒三仙各10 g,茯苓18 g,姜半夏9 g,炒柏子仁12 g,当归10 g,川芎9 g,炒枳壳12 g,炙甘草6 g,陈皮10 g,生牡蛎(先煎)20 g。14剂。

4 讨论

本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紧密结合,将临床信息通过采集模板存储为结构化数据集,将无尺度网络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典型病历研究相结合,提升了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通过238份病历信息的分析,总结出路志正教授核心方药15首,对指导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和深入开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保延,胡镜清,谢雁鸣,等.中医药学现代个体诊疗体系建立的构想与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1):1-5.

[2] 刘保延,李 平.立足科技前沿构建现代化的中医临床研究技术平台[j].亚太传统医药,2005,(1):33-35.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4)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Nursing studentExercitation

心血管专科医院实施护生毕业实习是护理专业向专科化、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需要。护生实纲要求:“专科性医院应具备适应学生实习所必需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骨干”[1]。我院作为一所建院仅12年就已闻名华南地区的心血管专科医院,不但具备上述条件而且在心血管专科护生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自2001年以来,我院接收护生毕业实习,并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护理能力为核心,以心血管专科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

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共接受护理学院、学校毕业实习护生57名。其中普通中专生48名,大专生2名,本科生7名。年龄18-23岁,均为女性。

2方法

2.1建立建全教学管理组织:2001年我院首次接收毕业护生实习心血管专科,并成为护理部本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医院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护理部教学负责人---病区护士长---病区带教小组长---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管理体系。对实习教学工作责任落实,层层负责。此外,护理部还专门指派一名临床一线的教学总负责人(主管护师,本科),及时协调管理层、带教老师、护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

2.2临床带教老师的系统培训和管理: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从临床选拔医德医风优良、护理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操作技能过硬的优秀护士担任带教老师。然后,对她们进行系统培训。在首届护生实习开始之前及其后的整个过程,始终坚持不间断的培训学习。培训的内容有:实纲、实习质量评估办法、实习守则、带教老师工作职责的全部内容;护理教育学的部分章节;基础护理与心血管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强化练习与考核;PBL教学法,护生实习差错防范,护生心理等。除了本院的系统学习外,还定期选派优秀带教老师参加全国临床护理带教师资提高班。

对带教老师每年度进行2次综合考评。考评的主要直接指标:①对培训学习内容的考核;②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估;③带教护生的实习质量考核成绩。每年度评选优秀带教老师3名。

2.3制定心血管专业特色的实纲:根据护生实习目的的要求,结合心血管专科医院具有与综合性医院不同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实纲。在制定大纲时,轮转的科室应考虑到护理临床基础与心血管专科特点相结合,各科室的实纲要求应考虑到内、外、儿科的一般知识与心血管专科知识相结合。此外,由于专科医院分科比较细,我们在各科室的实纲中,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分工和侧重点。

例如,心血管内二科与心血管内五科实纲比较。两个科室实目标相同: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感情;能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病情,常用药物的疗效及反应进行观察;能独立完成心内科常用护理操作;能对危重病人配合抢救;能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两个科室具体目标各有侧重:心血管内五科要求护生以护士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职业素质修养;掌握冠心病、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护理要点、健康评估及健康教育;能掌握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出科专科技术操作考核要求除颤器的使用,描记心电图。心血管内二科要求护生具备严谨蹋实的工作作风,正确运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掌握风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护理要点、健康评估及健康教育;能叙述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出科专科技术操作考核要求韦康呼吸机的使用、微量泵的使用。

2.4实习时间安排

2.4.1岗前教育时间1周。内容包括医院的环境和规章制度简介;医院的院史、服务理念;护士素质;护理安全;实习护士守则;护理伦理;基础护理操作强化练习;参观医院。

2.4.2岗位教育时间41周。心血管内一科、心血管内二科、心血管内五科、儿童心外科、成人心外科、手术室各4周;心内科监护室(CCU)、心外科监护室(ICU)各5周;急诊2周;心电图室2周;门诊、心导管室、供应室各1周。

2.5教学质量评估

2.5.1完善实习质量评估标准实习质量评估标准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方向和尺度,是教师实施临床教学的标杆[2]。我们以大纲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由护理品德、知识、技能构成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实习质量进行全面考核。

2.5.2评估形式每位护生的考核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平时表现占30%。② 各科出科考核占30%。其中知识目标考核又分临床提问10%,平时小测验(要求护理查房、个案讨论后进行)30%,出科理论考核60%;技能目标考核又分基础护理60%,专科护理40%。③阶段考评占20%。在实习第18周进行。由护理部、护士长及临床带教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对护生全面综合考核。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考核基础护理60%,专科护理40%。④结业考核占20%。 由考核小组在实习结束前一周完成。其中知识目标:专科医学、护理理论40%;技能目标:专科护理操作、基础护理操作60%。

3结果

3.1护生结业考核掌握心血管专科医学、护理理论;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情况总汇,见表1。数据经SPSS统计学处理P

3.22001至2003年度实习护生就业情况,见表2。

4讨论

由结果可以看出,我院的临床教学质量整体是比较优秀的,教学质量在逐年提高。实习心血管专科的毕业护理专业学生,不仅在就业安排上未受到专科实习的局限,而且能够在心血管专科护理方面,显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率100%。

4.1制定科学的实纲、详细具体的临床带教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我院实施护生临床毕业实习心血管专科带教仍处于摸索阶段,实纲和带教计划对临床教学经验比较缺乏的带教老师仍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带教老师按照实纲的要求实施目标教学和考核,具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和目标性,保证了我院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求各科室根据大纲拟订详细的带教计划,轮转时间3周以上的科室要求具体到周,3周以下的科室要求具体到天。护士长工作守则要求落实教学计划,在安排带教老师班次时要考虑到教学需要。此外,各科室的教学计划还有护理技能操作、临床提问、小测验、护理查房、讲座、读书报告、病历书写等量化指标。

4.2护生实习质量评估成绩是对护生与带教老师学与教双重的质量评价:科学、全面的护生实习质量评估为护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学习与竞争环境[2],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评估成绩,我院每年评选10%的优秀实习生,颁发荣誉证书。优秀实习生予以优先选择在我院就业的权利。同时,我们在对带教老师的年度考核中,也将带教的护生实习质量评估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占30%)。考核成绩落后的带教科室和个人予以批评和淘汰。由护生直接投票选出优秀带教老师和科室,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护生进行实习质量的评价,同时也是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3]。

4.3坚持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素质教育是根本,是护理教育者工作的目标[4]。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情操,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身心整体护理。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教育,选拔和培训带教老师时就首先考核老师的医德医风,是否具有团体合作精神,踏实苦干精神。每月一次的全体护生会议,都要以个案讨论的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我们还注重对护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如组织护生集体活动(去海边郊游),选派护生参加医院文艺演出,担任医院学术会议礼仪等。在临床学习中,注重对护生学习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如怎样观察病人,掌握沟通技巧,查找参考文献,培养思维方式。正因为我们坚持素质教育是根本,所以尽管是心血管专科医院培养的学生,护生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较快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工作的需要。

4.4走心血管专业特色培养的教学路线我院的带教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护理能力为核心,以心血管专科学习为特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5],我国人口死因构成中,心血管病占40%,位于第一位[6]。培养心血管专科护士,既能充分利用其心血管病的专业知识扩大护士的工作范围,又能胜任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独立的医疗保健,促进病人的康复[7]。在毕业实习阶段加强对心血管专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强化教育,是否有利于培养心血管专科护士,是否能缩短心血管专科护士的培养时间,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广大护理教育者和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亚利,魏本友等主编. 实习护士手册[M]. 山东: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9:4.

2. 崔芙蓉,王玉香. 新形势下关于护理实习质量保证的思考[J].

护理研究,2004,18(6B):1122.

3. 马玉萍. 新形势下护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 护理研究,

2004,18(7B):1310.

4. 王孝玲.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1-83.

5. 姚崇华. 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J]. 心肺血管杂志,1999,

18(4):241-244.

6.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5)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技术进步迅猛,人口寿命得以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和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8.1%和12.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高达4000余万人,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国的养老还是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家庭中医疗器械缺乏,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知识相对不足,老年人定期体检意识薄弱,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不到位,可能导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继续上升,加重社会养老负担,而我国家庭小型化、无子化倾向明显,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家庭养老支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独居趋势增快,代际空间距离持续扩大,子女照护老年人的难度日趋增大,给社会养老事业带来极大的挑战[1]。

一、智慧健康养老概述

智慧健康养老是一种运用新型高科技信息化产品,依托于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能的衔接和改善消费者、家庭、社区(街道)、养老机构(中心)与健康养老资源等多方面要素,尽可能地去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日新月异,供给量日益增加;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势头迅猛,系统功能不断丰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和高效能的行业体系逐步完善,行业规范性得以增强;网络建设和人工智能化水平逐年进步,为智慧健康养老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2]。当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的形式集中体现在社区(街道)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和虚拟养老,服务形式基本体现为“系统(平台)+服务+老人+终端”。其中,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搭建管理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帮助服务,开办老年餐厅、适老化娱乐活动室等场所,提高老年人生活乐趣,家庭配置居家医疗设备和远程智能监护系统,老年人使用智能监护床、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实现健康管理的需要。机构养老模式下,机构配置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系统,老年人随身携带定位芯片,机构工作人员借助信息系统对老年人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和监控老年人信息动态。医养结合养老则是将医学治疗、日常护理、功能康复和健康养老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具体表现在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传统医学治疗实现医疗康复、专业照护、医养结合功能,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实现居家检查、治疗的需求,应用移动终端实现居家巡视、远程诊疗的愿望。虚拟养老模式下,政府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老年人通过手机、智能机器人等服务终端提出服务需求,平台依据老年人的需求安排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能够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外出,降低老年人时间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该模式受时空限制较小,服务范围广泛,更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3]。

二、智慧健康养老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发展飞速,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这些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养老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有效减少了养老服务人力投入,养老服务费用大幅下降,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水平,满足了部分老人家庭养老的夙愿,但面对庞大和特殊的老年群体,当下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不足。

(一)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可穿戴设备、智能监测设备、智能机器人、远程管理系统等科技产品是智慧健康养老中必要的照护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传统养老中的人员不足、监护困难的问题,使得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势头良好,然而,智慧设备的设计、研发与信息通信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息息相关,芯片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等技术的掌握是智慧健康养老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我国芯片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远落后于国外相关企业,对智慧健康养老高端化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4]。

(二)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受阻。受个人阅历、文化习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智慧健康养老的认知仍处于初浅阶段,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人尚未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本质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数据至关重要,也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然而当下智慧健康养老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服务平台的数量虽逐渐增多,但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导致数据孤岛化严重,尤其在人口、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和认证对接,导致大量信息资源及数据整合难度大,全面智能化实现的动力不足[5]。

(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养老是一项伟大的民生事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外溢效益和拉动作用也较为显著,在成长初期,仅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忽视技术认证和产业监测等必要内容,难以实现快速高效发展,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相关技术企业、养老机构都在进行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但对知识产权、检查检测认证、科研成果技术转化、体质指标评估服务、养老产业监测等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对智慧健康养老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6]。

(四)政府与市场作用模糊。在当前“9073”的养老格局下,养老服务总体上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但在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整体上表现为市级政府部门对智慧健康养老的建设发展统筹规划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区县级政府部门对养老服务进行指导的定位不清,缺少推进的有力抓手,社区(街道)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和养老驿站功能交错,提供的养老服务相对混乱,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7]。

(五)智慧健康养老普及率较低。智慧健康养老相关技术虽然逐渐发展和改进,但实用技术与核心技术仍相对较弱,与广阔的市场需求相比,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作用也不够突出。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产品的广泛应用,同时,一些养老产品为提高产品的功能,信息技术使用较多,操作繁琐,产品的适老性和操作友好性不足,导致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经济性降低,老年人及其子女购买意愿减退,产品普及率较低[8]。

三、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针对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可以在前期智慧健康养老企业、街道、社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教育支持和科研经费投入,逐步优化和完善智慧健康养老必要的核心技术,考虑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征、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突破高精度传感器、5G通信、智能可穿戴芯片、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并积极布局机械外骨骼、基因工程技术、养老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应用,切实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而服务。

(二)加强跨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立足实际,以养老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体系,渐渐达成政府间各部门、各结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协同,共同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合作。例如在养老服务方面,由工信部、民政部联合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在机构、家庭、社区中主动、高效、可持续的应用;在医疗康健方面,由工信部、卫健委联合制定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优化服务机制。

(三)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应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建设成功能多样、标准一致、上下联通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平台,集聚产学研医等综合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并提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检测认证等服务,设计和实现多门类、分层次、跨地区、全方位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建议平台整合养老政策、资本运作、共享共性智慧技术、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老年教育资源、智慧养老产品以及养老通用服务,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协同与创新发展。

(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对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做出统筹、规划与指导,推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工程的大力发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出台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的延展性政策和制度,引导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趋势,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标准的完善,建设功能多样、标准一致、上下联通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纳入远程看护、网络健康咨询、心理慰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等系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有机衔接,提前布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提高智慧健康养老普及率。提高智慧产品普及和服务市场占有,需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及时升级迭代相关产品和服务,结合5G技术、人工智能服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可穿戴、便携性好、灵敏性高、智能交互、容易使用的高科技产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将科技的精度和人文的温度有机结合,研发人性化、个性化的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产品,生产养老机构和老年人认为有用、好用、爱用、用得起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时,积极宣传智慧健康养老理念,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针对老年人熟练使用智能终端相对困难的问题,考虑通过线下实体店、无介入传感器等方式,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便捷地链接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和服务。智慧健康养老的诞生和发展开拓了养老服务的范畴,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深度,拓宽了养老服务的广度,为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先进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建立综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统一养老产品、系统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参数,让养老智能化、规范化,有效突破传统养老难题;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畴和内容,让养老便捷化、人性化,让智慧健康养老深入人心,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6)

1制度建立

随着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各级医院将是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发展,严格的医疗质量控制、规范的临床教学管理和开展医学科研将大大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7-9]。本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教学医院,为了强化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教学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从2007年就制定了医护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必须完成当年的教学任务,临床带教学生评价满意率在80%以上,并通过教学讲课和教学查房考核,方可申报晋升上一级职称。临床医生未参与教学工作和教学讲课、教学查房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晋升。

2考核标准

教学讲课标准参照“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师讲课评价表”标准执行。教学查房标准参照“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教学查房评分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护理教学查房评分表”标准执行。

3考核办法

主要采取了平常测评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常测评就是通过每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向实习生发放调查表对带教教师进测评;集中考核就是对拟晋升职称者在申报前夕进行教学讲课和教学查房集中测评。晋升中级职称考核由院内高级职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组成教学讲课和教学查房考评小组,按照标准集中考核,当场评分后交人事部门统计,最后按平均分数计算。晋升高级职称考核由医院聘请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相关专业教授到本院对拟晋升人员进行教学讲课和教学查房考核,当场点评,当场评分。

4考核效果

4.1拟晋升高级职称医务人员临床教学考核情况5年来考核拟晋升高级职称的医疗、医技、护理人员共34人次,考核情况见表1。

4.2拟晋升中级职称医务人员临床教学考核情况2009~2011年拟晋升中级职称的医疗、医技、护理人员考核情况见表2。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7)

2008年7月—2012年12月入科新护士共有16名,全部为护理专业院校毕业,均为女性,年龄19岁~29岁,学历结构:中专3名,大专10名,本科3名。

1.2规范化专科教学方法

我院手术室新护士培训由1名护士长和2名副护士长负责管理,协同科室教学老师一起制订新护士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考核。新护士入科后由指定的教学老师进行一对一跟班教学,教学老师由科室内资质高、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6年以上。为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老师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及参加上级医疗机构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和手术室专科知识及技能,科室组织每周五下午由教学老师轮流按照新护士培训计划内容进行讲课,通过理论讲述、幻灯片放映、操作示范等方式,使其熟悉手术室专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操作技能学习阶段,护士长排班时,尽可能地安排其连续性配合某项专科手术直至熟练掌握为止;在此过程中,也兼顾让其接受常见急诊专科如妇产科、神经外科、基本外科手术配合的培训,以便参加各班次的值班,逐步成为技术较全面的手术室护士。

1.3新护士专科理论技能评价方法

手术室每2个月对近5年入科的护士就教学内容进行一次评价考核,采用百分制,理论80分以上为合格,操作90分以上为合格,由护士长和教学老师共同制订考核项目和标准,并将每次考核结果进行登记作评价总结后向护理部汇报。

2结果

从2008年我院手术室对新入院护士实施规范化专科培训以来,16名新护士全部参加培训考核,共进行了25次包括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的考核,均达到合格水平,理论知识考试平均得分91.58分,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得分97.27分,在医院护理部组织的考试中手术室护士的考核成绩在各临床科室排名一直位于前列。

3讨论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医院临床护理管理、护理继续教育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保持护士个人工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好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促进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培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水平是护理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专科性强、培训周期长,加上外科各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对专科护理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护理基础理论转化为与实际应用的能力较差、操作技术水平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手术配合、日新月异的仪器设备常常不知所措[2],因此,对手术室新护士进行规范化教学培训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我院手术室通过临床教学老师带教和指导,使新入院护理人员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规范化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果显示,其能够使大部分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及手术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使整体护理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医院手术室招聘的护士来自不同院校,学历层次不一,接受的护理教育、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均参差不齐[3]。

面对这种现状,为了使新护士上岗后尽快适应自身角色和胜任工作,只有加强规范化的培训,才能缩小护士之间的差距保证护理质量,达到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以及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教学老师通过自荐、推荐、统一考核选拔的方式产生,承担着科室护士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以及各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激励其不断学习,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自觉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信心和综合能力,从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护理骨干[4],成为手术室的精英力量及护士长的好帮手。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8)

作者简介:王丽梅,E-mail:limwang@hotmail.com;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其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信息时代,一经出现,就成为了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美国、英国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2]。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已经把慕课应用于医学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要社会问题,老年疾病是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老年医学知识涉及面广,教学素材资源丰富,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慕课的本质内涵

1.1慕课的发展现状慕课,是MOOC的谐音,原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最早于2008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2012年,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形成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平台,在日本、澳大利亚也出现了类似平台。很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因此2012年被称作慕课元年[3]。欧盟紧随其后,于2013年建立了线上学习“立方体学院”(Academy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台联盟。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推出的数百门课程中也包括健康/医学专题(Health&Medicine)[4]。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标志着大陆慕课课程进入世界人们的视野[5]。随后不久,“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启动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两大MOOC平台,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先后加入慕课平台,慕课像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6]。因此,2013年被视为中国慕课元年[7]。国内医学界也认识到了MOOC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MOOC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国内医学教育应用慕课教育开始起步[8]。

1.2慕课的基本特征一是开放性。课程面向大众,提供免费优质资源,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在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有电脑能够联入互联网即可以在线学习,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二是大规模。传统课程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人数必然受到限制,最多也仅为几百人,但网络平台的慕课课程,可以实现上万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在线学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效应。三是课程要素完整。慕课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是完整的教学模式。

1.3慕课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慕课平台创立的理念是希望通过慕课将学习者和卓越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的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范畴。从教学方法来看,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9]。17世纪上半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教育,取代了个别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尝试过各种变革,但始终没有撼动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慕课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整合在一起,不断创造和释放着开放网络教育的新能量[10]。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

2慕课的主要优点

2.1教学理念超前一是课程资源开放。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即使学习者在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体现了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开放资源除了可以免费共享之外,还可以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二是“翻转课堂”模式。慕课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实质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对课堂的传统性理解。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课堂外的时间学生从做作业“翻转”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而课堂内的时间则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讨论,翻转了课堂的时空、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是高效快捷。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发现课程信息,数以千计的人在瞬间获得这些信息,知识的传递在瞬间就可以完成。慕课本身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不仅在其本身的传播发展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慕课制作、考核评价、师生交流等过程中也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PPT、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丰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官渠道,提高了效率[11]。

2.2教学内容精制慕课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代表了当前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可以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而是将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录制成8~12min的生动讲解视频。教育资源生产方式由个人作坊式到团队分工合作式,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是在学校范围、校际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结果[12]。每个节点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视频制作精美。

2.3教学设计合理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约15~20min,按照这个时间制作慕课视频课程,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又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学习效率更高。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可以清晰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课程设计有教学互动环节,连接问题和知识点,在观看视频时,伴有随堂测试题,如同游戏里的通关设置,答对后才能继续进行以后的学习,能够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慕课课程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实现了“时时处处皆可学”。

2.4教学评价灵活传统教学由任课教师完成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可以通过电脑自动判分。慕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较多,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慕课设有网络论坛等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3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3.1转变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为产生知识的地方。师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从医学理论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13]。在老年医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采用上下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效[14]。三是充分应用慕课平台。老年医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善于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动制作老年医学课程微课、慕课,促进同行交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3.2优化教学内容一是紧跟学科前沿。新进展有很强的探索性,常常联系实际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务实和创新的理念。二是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实施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敬老、爱老的观念。三是结合病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这些疾病本身也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能够学以致用。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9)

二、培训方法

1、上岗前需参加岗前培训一周。在医院培训期间,由医院管理办公室统一布置培训工作。

2、在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在医院办公室和指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做到专科理论、临床诊治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相结合,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相结合。

3、培训人员培训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指导老师负责制和学分制。

4、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实行二级专科轮转。

三、培训内容

1、参见卫生部五官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

2、相关学科临床理论进展和新技术;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了解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措施;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临床教学工作。

3、临床科研方法,科研论文、临床研究课题申报写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卫生统计学。

4、专业英语:相关学科外文专著和文献、专业杂志,英语论文写作。

四、综合素质要求

1、严谨、求实、规范、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2、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3、医患沟通艺术和能力。4、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五、理论课程

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要求的五官科专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巩固大学理论知识,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

六、考试、考核

1、出勤考核:培训人员实行24小时负责制。病、事假三天以内(含两天)由本人书面申请,指导老师和科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并在考核表上记录;三天以上者,需由专科医师管理办公室签字后生效。请假情况如实记录于培训手册。

老年医学核心技术篇(10)

1 康复机器人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截止2014年底,我国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表示,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帮扶困难老人已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此外,由于疾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残疾人数量也与日俱曾。截止2015年9月,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通过人工及现有的助残设备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老龄化、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保证其生存质量的康复和服务产品质量也应有相应提高,因此,康复机器人及设备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以视觉、听觉为代表的传感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反战,给生物医药工程领域的医用康复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极大的契机。用于科学诊断、手术辅助、脑中风、帕金森综合征后遗症辅助康复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将人工智能、视觉、听觉、图像处理等技术融入康复机器人技术成为未来康复机器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1.3 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泉州2025计划的提出,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我国未来工业产业升级的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当前,我国机器人,尤其是以助残、手术辅助为代表的康复机器人核心技术还未能突破,核心部件、主控系统还需进口,成本较高。国产康复机器人在整个市场占有率偏低。康复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成为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2 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医疗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机器人应用市场的主流。随着老龄化、残疾人口的不断的增多,康复机器人的收到各国的极大关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上肢、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价值、智能轮椅、外骨骼辅助机器人、航天员运动能力恢复机器人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用于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外科手术机器人是在外科一生的操控下,协助医生共同完成手术过程,一般情况下,外科医生利用一个远程手术场景,操纵一个主输入装置,根据手术的要求,向放置于手术室内的手术机器人下达手术指令。手术机器人根据该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与传统的微创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具有比医生更高的操作灵巧性、超越人类手术动作距离的局限,易于实现更微笑的手术动作,手术精准性也更高。

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制造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手术机器人领域应用做最广的手术机器人之一。该手术机器人融合了三维高清晰度视觉系统,在视觉辅助系统的帮助下,控制能完成精细运动的机械手,该机械手的弯曲及旋转运动自由度均不是人类手腕可比拟。该手术机器人可提供灵巧操作、精准定位、术前规划,手术创面大幅减小,患者恢复迅速。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累计销售3000多台,为超过250万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手术。由于昂贵,我国拥有数量还不足三十台。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手术机器人以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和医疗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开展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针对腹部手术的手术机器人、利用视觉、互联网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神经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均已实现国产化,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2.2 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目前,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上肢、下肢的功能恢复、运动辅助、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上。国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研、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单位掌握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的技术核心。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展开了“神经的运动控制与控制信息源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提取神经信息,利用神经信息来控制电子假手.具备7个自由度的运动模拟假手以研制完成,具备很高的应用前景。

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肉电信号的拾取、肌肉电信号特征分析、脑电波的信号的拾取、脑电波信号的特征分析上。

3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3.1 机械本体技术:康复器械的机械本体技术应向着智能化、集成化、轻型化、微型化、舒适化及美观化的方向发展。以碳纤维、石墨烯、记忆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相继问世,且价格逐步降低,将对康复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制造、研究产生极大的促进。此外,传统的针对上、下肢的康复机器人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以单关节为控制和新的额关节康复机器人、用于脊柱矫正的脊柱矫正机器人逐步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康复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3.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极大的促进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融入以视觉跟踪技术、听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核心的感知系统,融入VR虚拟技术、融入智能穿戴设备,以嵌入式控制系统为核心,将极大的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实现康复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集成化。

康复机理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临床经验,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康复机器人相关肌肉、病理研究,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康复机器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还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智能化、集成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开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Gert K, Boudevijn K, Hermano IK. Effects of robot-assisted therapy on upper limb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2008,22:111-121.

[2]Grdienke P, Michile J A, Catherina G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of the effect of robot-aided therapy on recovery of the hemipareticarm after stroke.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 43:171-184.

上一篇: 十四五政策规划 下一篇: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