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3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1)

近年来,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虚拟现实等领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从2004年开始,许多高校纷纷开办或改办数字媒体专业,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高等院校(含独立学院)逐年递增。多数地方院校怀有一种“跟风”式的办学心理,不顾自己[1]的办学条件,盲目照搬一些著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处于一种“既比不上名校生,又无自己的专长与特色”的两难尴尬境地,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上述种种情况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数字媒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多数院校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具特色,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地方院校如何正视与国内外名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的事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学原理与高校人才培养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或者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极具生长潜力的人才种群,种群内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都会发生种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如专业内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合作与竞争、与学校培养、产业需求等环境的协调与适应等,并且伴随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1]。高校教育也可视为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和他组织特性,为了维护系统的稳定运行与良性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才内生态系统和人才外生态系统,合理处理各种相关影响因素。如在人才内生态系统中,可借鉴生物的生态位分离原理,正视学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加以理性引导与利用,既能避免学生间冲突性的竞争,又能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在人才生态外系统中,可根据生态分化型理论,使专业在行业指导、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参与下,依托特色资源与优势,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使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素质方面与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相适应,形成自己独特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 二、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我们拟从构建良好的人才内生态系统与人才外生态系统两方面着手,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环境,实施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人才内生态系统包括个体内生态系统和群体内生态系统。前者指人才个体内在素质及其内部诸要素因子构成的和谐统一体,后者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才群体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而构成的有机结构系统。 (1)个体内生态系统 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兴趣、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鼓励本专业学生在平时院校中一些大型活动中担任摄影、摄像等工作,利用专业知识制作院系的一些宣传视频以及动画,参与制作模拟校园、核反应堆仿真模型以及动画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自豪感,使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个体内生态系统。构建柔性化的专业课程模块“生态位”,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选修科目,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各尽其所,各取所需;同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各专业设置职业课程模块,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学科各专业中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模块,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灵活多样的柔性化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办法。以创作作品为相关专业课程主要的评价形式,强调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使学生的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设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充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2)群体内生态系统 应使人才的群体生态系统保持优化、平衡、和谐的状态,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生活系统的整体功能,使总效能大于个体效能之和。实施跨院系联合学习模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兼备艺术、人文素养。因此,我校针对计算机学院人文、艺术素养师资较为缺乏的情况,将本专业学生和本校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在住宿时安排为混合寝室,共同进行学习与生活,组成学习共同体,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艺术人文素养,同时也使艺术设计学院接触到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与技巧,实现1+1大于2效果,达成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局面。 2.人才外生态系统 (1)人才规格“生态位”的确立 由于数字媒体技术属于交叉型学科的这一专业本质属性,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其他交叉学科有一定的重叠性,使得培养模式趋同,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与不可替代性,造成同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的特征与素质,没有核心竞争力,且在就业时产生冲突性的竞争,不利于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借鉴生物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生态分离而形成自己的生态位这一原理,一句院校所处地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院校优势学科与专业的师资与设备,积极寻求与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规格,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规格“生态位”。 (2)拓宽产学研互动的多维生态位 根据生物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等方面不能由外界环境所摆布或者消极地去应付,而应未雨绸缪,用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预测行业进展态势,积极主动地制定各种综合策略进行适应性调整,迎接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外生态系统,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邀请实习单位、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形成学校、社会各界多方结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培养体系,以便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出反馈和调整,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确保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p#分页标题#e# 三、应注意的问题 (1)人才规格“生态位”的确立 如果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条件限制,一味照搬国内知名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其培养模式,势必造成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人才规格“生态位”的重叠,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应正视与知名高校之间的差距,依托各院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学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符合院校实际的人才规格的“生态位”。 (2)培养模式“生态位”的构建 实施与艺术等人文类专业学生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使本专业学生受到艺术类人文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熏陶,弥补艺术素养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制作技术。但两个专业的学生各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应使两个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优势互补,又各具自己的专业特色与技能。 (3)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实施以作品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可以极大地激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 鉴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工科院校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应扬长避短,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并处理好内外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学生技术性、应用性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把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宽口径理论教学与创新性实践培养并重的专业。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2)

在当代,数字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收看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实况,或是国际象棋大师的博弈,又或者我们可以一边搭公交车一边利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数字媒体真正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理念得以实现。当然,数字媒体这个传播载体的出现一方面使我们的传播途径得以丰富,但是另一方面又对我们社会现有的人才供应结构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数字媒体这一传播载体需要人才去使用它,发挥数字媒体的最大价值,这里就是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仅仅拥有好的千里马是不够的,而是要有懂得运用千里马的伯乐,把数字媒体这一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传播载体不断丰富起来。

当然,针对这一人才供需结构的新变化,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渐渐出现了研究数字媒体这一传播载体的专业,并且开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然而当代中国教育也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培养出来的传播学人才竟然没有办法对数字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完全失去了社会实用性价值。这样无论是对数字媒体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我们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阻碍。

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批能动手、懂理论、重实践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就成为了这个时代抛给我们的一个巨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也是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的内容。

一、数字媒体的含义与特性

数字媒体作为特殊的信息载体,存在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指这个数字媒体其本身通过动画、音乐、网站、论坛等模式存在,数字媒体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形式直接了解到数字媒体所承载的内容,这些被称为感觉形式。第二种形式是指编辑数字媒体各种感觉形式的二进制代码、编程等,这些被称为逻辑形式。第三种形式是指承载各种感觉形式的客户端,包括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这些被称为数字媒体的物质形式。

数字媒体的三种形式不可分割,因为数字媒体需要这三种形式共同构建,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播。即使人们通常接触到的数字媒体主要都是指感觉形式下的数字媒体,但是这种数字媒体形式认识显然是很狭义的。我们如果要对数字媒体进行更大的发展推动,就需要对数字媒体的感觉形式、物质形式、逻辑形式都要有所发展才行。

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信息载体,数字媒体的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旧的传播媒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媒体的特性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精确性

数字媒体的精确性主要是指数字媒体在传播上会更多体现出它所要针对的特定对象,或者说数字媒体所服务的对象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其所提供的服务都是非常精确的。与数字媒体的精确性相对比,旧的媒体形式传播形式没有明确的服务方向。虽然像报纸或者电视这类媒体尝试以不同类型的板块或者节目来增强其传播的针对性,但是它们依然没办法做到只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而是附带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噪音,干扰了这些媒体与信息受众之间纯粹的信息交流。所以数字媒体的精确性,就是一个解决或者说降低信息噪音的方案,数字媒体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接,而不需要信息受众自行选择编排,像剪报一样把所需的信息汇集到一个本子里面。

(二)分众性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社会化大分工也随之产生,每个人都细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中,其从事的工作即便类似也有细微的差异,其所受教育的背景、经济条件与实力、精神心理的状况,都促使了人的异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同也导致他们迅速地分层,成为很多个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所关注的东西或许相同,或许不同,但是对于信息载体的选择必然是不同的。因此,数字媒体比起其他的媒体更具备时代标志的特性就是分众,针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有的人喜欢阅读,但是有的人有文字疲劳的现象,希望阅读图片,这些在数字媒体中都可以通过搜索找到关于同一个信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以往平面媒体和电视电台所不能比拟的多元和深层次分众特性。

(三)互动性

这个特性也可以说是数字媒体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也是数字媒体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数字媒体不同于以往的旧式媒体,其诞生的本质就是社会里虽然每个人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话语权有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本质追求。话语权,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有想要说话的权利追求,而话语不能仅仅存在自言自语,因为话语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话语是具备社会性的。所以人们渴望跟不同的人,甚至是更多的人说话,数字媒体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给人们以说话的机会,可以展现自己对于这个信息的观点和看法。

互动不仅仅停留在信息的者和受众之间,也存在受众与受众之间,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这个平台,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是像看报纸或者电视,对着屏幕和文字自言自语。所以这一种说话所产生的也让人们对数字媒体有一种更亲切的主观体验。

而互动性从本质上看,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提出一个社会流动理论,认为数字媒体是在信息传播领域提供了一个社会流动方案,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地使信息渗透到各个受众那里,这种互动也加速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人员社会位置的新陈代谢。

二、数字媒体所面临的人才困境

上文谈到了数字媒体的三大模式和三大特性,主要是为了分析当代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困境。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能一味指责高等教育的设置不当,而要探索社会的本质原因,看清楚其本质上产生这样一种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从而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其实,当代数字媒体所面临的最大的人才困境就是社会实用性的不足。

中国的数字媒体的发展过多地依赖外国技术的开发,像中国人普遍使用的视频分享网站、微博网站等这些数字媒体的感觉形式,有些都是在国外有先例,由中国的数字媒体人才稍加改造,然后形成中国的数字媒体表现形式。这种创新不足表面上是因为中国的数字媒体的技术不完善,但是本质上仍然是当代中国的数字媒体人才对于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学习虽然成绩优秀,然而缺乏深层次的社会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不能够针对社会的本质需求,提出更具备中国特色和中国社会属性的数字媒体形式。

人才困境除了上面讲到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本身的问题,当然也有数字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中国的传播学科开辟时间也比较晚,这导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慢,比起外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传播学研究和关于媒体的钻研,中国的确任重而道远。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需要更为精确地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但是由于中国的传播学科发展迟缓,即使针对数字媒体方向进行培养,也只能主要依靠数字媒体学习者的自我探索,这种自我探索目的性虽然明确,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经验作为指引,往往走的弯路很多,导致这批人才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也就产生了供需的隐形失衡,表面看这类数字媒体的人才很多,但是他们并不完全具备社会的实用性。

三、数字媒体人才的社会实用性困境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明确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所存在的人才困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解决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困境。

(一)充分完善数字媒体的传播理论体系

是针对数字媒体培养教学而言。以前对数字媒体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讲,已经出现了一些狭隘的观点,仅仅看到数字媒体的感觉形式,而忽视了对数字媒体的逻辑形式和物质形式的开发。传播学本来就是一个复合型的学科,其分支媒体传播的理论,也应该联合各种相关学科,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媒体最易让人感受到的感觉形式上。数字媒体的理论体系拓展需要更多的学科专业人才共同开发。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体系指导,那么数字媒体的人才培养发展还是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

(二)创新数字媒体的传播实践

从数字媒体的传播实践看,以前的数字媒体人才过分重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而忽视中国的特殊性,不能够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传播的实践。而且数字媒体人才还缺乏参与传播实践的勇气和创新的胆量,往往停留在前人的传播成功方案上,而不能够真正把社会作为一个大型的试验场,把自己一些全新的理念放进去,实体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因此,作为数字媒体人才,应该重视传播实践的发展,把传播实践作为数字媒体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自我培养过程。

(三)提升数字媒体的关联特征

数字媒体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因此数字媒体的多元性需要更进一步的拓展,数字媒体人才要兼顾到数字媒体与其他媒体、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把数字媒体变成一个更有社会意义的大平台,结合社会生活,拉动消费和生产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真正能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积极的效用。所以数字媒体人才应该重视强化自身的知识中的关联特征,促进数字媒体的社会应用发展,也就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自身社会实用性的发展。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把握好数字媒体的人才的社会实用性,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下,每个人都如同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零部件,其特征性明显,因此强化数字媒体人才的社会实用性特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工作室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支撑的娱乐业,其产值已超过传统的影视业。我国已将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列入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用人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国内具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大多是依托原有的学科优势进行构建,如何促进技术和艺术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广阔的探讨和发展空间。数字媒体专业涉及面宽泛,使得刚毕业的学生的能力展现无法与工作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国内各高校纷纷建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然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需要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应加强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努力提高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1)以分类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其数字媒体专业设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艺术两个专业方向,1~4学期进行大基础教育;第5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自身特点选择学习的专业方向。

(2)以实践为核心进行专业课程项目组合。以真实课题强化实践教学过程。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倡导“以项目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的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同时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业不必拘泥于教材;化繁、杂项目为多个子项目,并在课外完成、课内展示和讨论。

(3)注重专业能力提升,构建“创作型”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结束后,设定综合制作类与联合作业类课程,完成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发展方向在创作小组内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作品完成后在课堂上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创作的综合素质。

(4)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按企业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四新(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内容)、四实(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实训为主,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5)工作室模式与课程体系有效结合。学生通过1~2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选择进入专业工作室。工作室以课题为中心展开专业教学,学生在进入工作室之前接受的课程应该与工作室方向合理衔接,形成渐进式的课程组合、能完成一个项目方向的知识构架。

2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的产学研模式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趋向于理论研究和框架设计,缺少实际项目的实战训练。因此,改革产学研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订一个符合学校、企业和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入企业技术力量联合培养人才,打造以真实项目实训为主的平台,成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

(1)构建工程训练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相互推动”的创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区为平台,进行嵌入式教育,即顶岗实训,由企业提供岗位,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周集中顶岗工作;项目实训,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训。以实际项目任务为教学驱动,融合企业的基础资源与高校的教学、管理资源,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进程,构建数字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项目案例教学体系和实训项目综合实践体系,优化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科学设计工程训练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以订单式培养为合作机制,以项目实训为驱动,以项目实践为主要方式,以项目管理、团队合作为培养目标,形成区别于其他形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由于就业导向明确,企业深度介入,能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3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机制改革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和完善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是将传统以班为单位、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学生可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工作室有明确的专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又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教师责任心增强,学生学习气氛好。

(1)工作室的作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塑造自我的环境,使学术科研价值得以升华。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1)教学过程开放式。工作室面对学生开放,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符合现代实用技术的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分析、归纳掌握知识;2)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打破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之间的界限,以工作任务为纽带,将这两类知识整合到统一的课程中;3)注重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工作室建立起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合作。另外学生可通过参与项目的勤工俭学,起到助学的效果。学生在完成工作室项目时,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在校期间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毕业时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缩短了职业适应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4)学研赛互动。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研究、创作,不断提高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作品参赛、获奖,取得名次,激励更多学生的自主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5)注重培养团队合作和实践经验。a.工作室模式促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工作室通过与社会的对接,必然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从而引导形成的科研专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起到导向作用,并产生长远的影响;b.工作室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感兴趣的团队,接触完整的项目流程。单独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锻炼了个体思维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讨论、分工协作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课程展示、专业展示、师生交流、作业演示、点评互评等,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从被动、不动到主动、互动的转型,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均得到提高;c.工作室模式促进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学、练、训、创相结合。例如,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工作室,实行科技型勤工助学制和项目负责制,工作室负责教师和学生组成各类课题小组,与企业开展合作,对外承接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直接承担企业的生产订单。引入公司的管理机制,实行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教师就是项目经理,学生就是员工,学生在工作中面对企业和市场,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和才干。学生在工作室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学、练、训等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提升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艺术创意及作品的开发能力。通过“做项目”获得工程组织与管理、脚本编写、素材收集、人员协调、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经济核算等知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学、练、训、创的专业教学特色。

4结束语

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龙头,走校企联合之路,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学、练、训、创的专业教学特色。同时,将技术与艺术充分融合,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基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静.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美与时代,2009(11):125126.

[2] 李自力,李逸.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8):126128.

[3] 王妍,易龙.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互动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0103.

[4] 王谨.论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室建设模式的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1):187189.

[5] 王犹建.产学研合作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美术大观,2010(5):158159.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4)

1 背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本科教育都是以“学科中心论”为主线构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趋高涨,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本科教育如果沿袭传统意义上划分的几百种学科体系和“对口式”专业培养模式,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使学科之间缺乏学术联系,必然会导致培养人才的知识面过窄,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比如,现有的大部分院校都局限于工学领域开设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或者在艺术学领域开设动画、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从而导致艺术学专业的学生缺少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媒体制作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而工学专业的学生缺乏艺术修养。因此,我们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出新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

1.1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多个要素综合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以及制订目标、实施培养、评价和改进培养方式等多个环节。一般而言,制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方案:一是构建课程式交叉培养模式,在原有专业设置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增设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扩展学科的专业面;二是构建专业式交叉培养模式,在原有专业目录外设立边缘性和复合性的新兴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知识型教育,转变成既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又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知识能力教育。目前,我们则致力于“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型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跨学科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培养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必须既具有共性,又要具有数字媒体产业需要的个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方面考察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科体系中最实质和最深刻的跨学科内容传授给学生,使技术和艺术能够相互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构建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精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

1.2 数字媒体行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如数字动画、游戏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出版、网络广告、影视特效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具有自由、创新力和想象力的特征,数字媒体产业也以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而产生。其中,15个部级“动画产业基地”已经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数字媒体企业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产业发展商机剧增。

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众多行业领域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媒体、桌面视窗、数字影视制作、数字媒体远程医疗、数字媒体展示、游戏制作、触摸媒体和在线培训等,也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机遇。

2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此类说法不能作为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而只能针对社会短期应用目标培养高就业率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长久竞争力并有望成为行业内的高端人才,即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等。根据上述目标,我们可将各类数字媒体人才由高到低划分为创造型、设计型和操作型3个层次。其中,创造型人才指可以对作品进行能够彰显个人风格和展现作品灵魂的创作;设计型人才则从具体业务出发,根据总体规划对作品进行具体的技术处理;操作型人才则是进行具体步骤的操作,负责产品制作。根据上述培养层次,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就创造型人才而言,学生应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美学鉴赏和领悟能力以及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力;学生应对现代媒体具有独立分析能力和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媒体并进行独立创作。

②就设计型人才而言,学生能够掌握复杂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操作辅助媒体软件进行创作设计,而且能够自行编制一些软件进行原创性的软件设计;学生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

③就操作型人才而言,学生应掌握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创作设计。

严格而言,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从创造型、设计型和操作型多层次角度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

3 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数字媒体行业是一个融合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兴行业,相应的课程实践体系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有所不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积累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仅偏重基础知识和深奥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较单一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只是加强对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那么学生只能得到书本知识或操作技术的堆砌,甚至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设定交叉型的教学计划。

根据跨学科的特点,我们整合课程资源,在教学上确定以重技能(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两方面技能)、求创新(数码艺术创意求新求异)和促交叉(技术与艺术相融)为基本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数字技术、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修养、艺术创意等艺术类课程。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学计划正好有利于交叉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数字媒体培养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亦即数字媒体技术教学计划,它融合了计算机专业基础和文化艺术技术以及数字媒体专业特有的专业基础课程。

2)进行课程改革,开设拓展课程。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需强调基础理论的传授,而且要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的具体特色应用。比如,教师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需要结合游戏开发中常用的案例进行介绍;同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专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3)组建课程实验室,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数字媒体专业涉及的教学案例比较多,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案例和资源需要统一管理,学生的作品也要在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为了保证此种延续性以及统一管理,我们有必要组建课程实验室,开发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管理功能以及二次开发功能的数字媒体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和网络课程库等。

4)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健全社会实践与实习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与多家传媒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与各种移动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企业建立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项目课题。我们引导学生以实习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形式参与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将在软件企业或项目开发实践中完成,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

5)建设复合型数字媒体师资队伍。

培养复合型数字媒体创新人才需要建设复合型数字媒体师资队伍,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简单融合各个专业,而是能够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培养出既具有艺术功底,又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因此我们从偏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转变到学历、学术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并重的方向上来。

我们所采用的方式是一方面创造机会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与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机构和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外聘企业中经验丰富和有实际项目经历的业界人士到学校授课或开设讲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接轨,为学生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自2004年浙江大学首先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近几年,我国近五十多所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竭力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效果。

但值得担忧的是,国内高校对数字媒体类专业一窝蜂得建设,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众所周知,数字媒体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兼顾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培养,抛开学生本身的因素,需要高校对技术和艺术资源进行整合。由于国内各高校的定位和师资、硬件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高校其实在师资、实验室等专业办学软硬件方面还不成熟,出现了有的高校新专业已经开始招生了,但是人才培养方案却迟迟不能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的堆积,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系,或者有的高校部分艺术类的课程或技术类的课程缺少师资,临时借用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授课,或者临时引进急需上课的教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初衷。

如何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每个院校在新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考虑的问题。

一、专业办学背景

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当时国内高校尚没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还不能分析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在调研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院校的相关、相近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日前社会热点数字媒体发展趋势,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决定以培养游戏开发为切入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数字媒体产业的需要: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包括动漫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游戏作为动漫产业的一个分支,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为单机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页游戏等。据艾瑞网调查,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30.4亿元,约占全球为网络游戏收入的27.1%,比07年高出5.9%。从全球网游的发展趋势看,预计到2012年,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将接近50%。据赛迪公布的报告,2007年底,国内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用户数量达到1亿,市场普及率将达到20%。中国新媒体产业在2008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市场规模达到634.3亿元,较2007年增长37.0%。可以看出,游戏成为数字媒体领域中一个新的增长点,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办学资源特色给专业建设提供保证。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院校,学院设有新闻、编导、影视文学、摄影、录音、动画、节日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跟数字媒体紧密相关的专业,同时拥有一批高技术的设备及实验室。

游戏的开发流程基本是游戏策划、架构、脚本编程,到游戏角色、道具、场景设计、渲染,再到游戏动画、灯光、音效,最后是游戏程序开发,这是一个循环、反复优化的过程。

那么,从游戏开发的整个流程看,除了游戏开发的最后环节――游戏程序开发,其他环节都可以有相关的专业资源进行支撑,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位恰恰就在游戏程序开发上。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正是抓住这个契机,以培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开发人员为主线,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办学特色的技术与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指导原则

综合我国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借鉴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相似、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结合学院本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师资、实验室资源,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数字媒体相关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知识,能在网络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影视娱乐、影视动画制作、新闻传媒、电子商务、网络媒体设计、交互式数字媒体开发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网络游戏与手机游戏的制作与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重个性的传媒及相关领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各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_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学院本科专业原则上实行“1+2.5+0.5”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按照招生类别实施大类教学,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等;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开设专业平台课程、各模块课程并完成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后一个学期不同专业学生混编组成各毕业实习小分队在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游戏开发为主线,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充分体现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在确定人才培养日标之后,采用倒推法,设置所需要的课程,采用课程链、课程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按课程群进行课程建设,就本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知识点、学分安排、相互之问的内容衔接等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加强课程问的衔接与协调,获得整体优化。

同绕着游戏开发流程,兼顾数字媒体的其他方面,推导出人才培养的所需课程,这是一个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美术、动画的综合性课程,总体分为数学基础类课程、美术基础类课程、动画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游戏开发综合性课程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等课程群。各个课程群群内的课程相关性较强,群问的课程相对独立,形成了课程的相互依托。

1 必修课的设置

数学基础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美术基础类课程包括美术基础、二维构成、数字图像处理、Flash交互设计等。动画基础类课程包括传统动画、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JAVA游戏编程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

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编程等。游戏开发综合性课程包括游戏概论、J2ME手机游戏开发技术、游戏开发物理学、游戏脚本语言、游戏引擎原理、windows网络程序设计、游戏实战开发等。

这些课程将按照学院总体方针,被分散到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及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过程中。

2 实践环节的设置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应地,在课程实践上设置了JAVA游戏开发、J2ME手机游戏开发、FLASH游戏开发、三维游戏场景角色设计、游戏综合创作等围绕游戏开发的综合性实践。

另外,坚持实验室开发原则,开设学生创作室和教师创作室,鼓励学生成立创作小组,或者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学院还同校外公司鉴定实践实习基地,有计划的输送学生到公司实习,另一方面,引入公司项目,聘请公司人员到学校讲学,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3 拓展课程的设置

在第六、七学期安排了专业拓展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在某一个方向有更高的造诣c相关的拓展方向包括Java拓展类,有动态网页设计与编程、JAVA高级编程、J2EE框架技术课程;媒体设计拓展类,有流媒体技术、计算机卡通动画、手机动漫设计、Flash游戏开发课程;游戏开发拓展类,有游戏开发物理学、游戏关卡设计、高级C++编程、高级渲染课程。

另外,为配合学生知识的拓展,在课程体系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游戏策划与创意、游戏剧本创作、游戏心理学、游戏产业调研、人机交互优化界面、互动媒体开发技术、游戏品牌经营的讲座,即有目的、有选择的丰富学生的数字媒体知识,同时可以节约学习时间。

4 课程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强调知识点的优化与授课方式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6)

[4]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6-69.

[5]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6]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88-91.

[7]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61-64.

[8]张丽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7)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立就是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成立的新兴专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各个高校都是在自身特点上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是艺术学科背景,有的学校是工科背景,有的学校有综合学科背景,因此在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下筹建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大环境影响和社会所需对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仅仅只看到实用表面的需求,也不应当单单从自身条件出发草率设置新专业,因为如果单纯的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为转向,容易导致专业的简单膨胀,引发教育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教育的潜在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质量方面,深层价值是还要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学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社会价值来重新思考。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要求

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来看,它是专业的突出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而工科大学的多学科背景使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有许多优势。多数工科院校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学科综合实力雄厚,师资力量雄厚,资金和设备大量的投入和发展,为学科发展有效地积累了资源;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并考虑工程、艺术学校、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有着良好的基础,有数字媒体设计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一)优化教师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

把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复合应用设计人才,熟练掌握和创新应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创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围绕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各种软件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必须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设计和生产能力,以满足社会和竞争人才的需要,必须有一个“设计”为中心的教材。从艺术与技术的视角看学生的系统教育与设计创新,使其在了解和掌握设计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创造和具体的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技术。

(二)产业链对接教学链的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中“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的人才。传统的办学模式的专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导致“知识劳动力过剩”,使一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原有的培训模式是不适合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也背离了原有的“公共教育的意图”。因此,带领企业进入学校,建设“实验室课堂”或“教学工作室”等模拟教学,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实施,在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做中学”;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发或建设中“学中做”。同时,改革评价模式,专业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指导和评价的教学中,将课堂、学校、企业形成开放式课堂。在课程设置、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产业链对接链工程背景的教学实践,实现专业的企业教育对接。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8)

一、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状况

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院校却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或在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目前国内共有20余家高校新设有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事实上全国已有440所院校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动漫、游戏、网站、多媒体视觉传达、影视、信息设计等多个方向。

二、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尝试性办学也有10多年了,在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缺乏较为完整的办学思想、学科体系、培养方案和明晰的学科理论,相关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较少。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应用领域较广,宽泛的选择常使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不科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实战动手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研究

针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计划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综合实力和专业特点,确定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成为能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媒体出版单位、网络公司、数字展示单位、教学科研部门等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及相关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为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具有领军素养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二)拓展专业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内容涵盖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展示设计等专业方向,在学校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教育总体框架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学科交叉特点,设计“艺术+技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专业方向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识基础教育涵盖全校学生通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同时学习艺术设计及多个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专业基本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教育涵盖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创作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课程体系使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且根据所选方向可以提前联系专业导师,有目的地进行专业理论及实践学习、研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及时调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三)构建彰显特色的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提出制定新一轮课程体系的原则意见与框架方案,构建秉承传统、彰显特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着重改革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研究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的课程科学设置问题。研究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与学分相互之间如何设置,相得益彰。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艺术设计学科、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知识学科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确定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构建,选择适合的已有教材、修订原有自编教材和编写新课教材,注重理论传授紧密联系实际应用。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依据制定课程体系选择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环境等几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上研究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探究型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创造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实践、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等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再现以及项目执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与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施环节中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独立设计创作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口头讲解说服能力,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习、设计(论文)、课外实践等三个模块;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计划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搭建集教学实践、科研、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创作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优势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引进设计项目,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拔学生组建团队,参与国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使学生在不断的竞赛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掌握具有独立创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力争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目的。

(五)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系统,对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果与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着重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科竞赛辅导等几个方面。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考查。理论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以试卷的形式从宽度来考试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了解与理解的程度、人文、艺术与技术综合素质的水平。专业课程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布置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设计,从深度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创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综合使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方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诊断、激励、调节与教学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本文由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353)资助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3BZZ33)资助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011)资助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ZK3125)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9)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采用计算机等数字化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整个活动过程中,其核心内容是创作,是设计,而数字化技术仅仅是用于表现设计思想、实现和完成设计作品的工具。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过程中,没有设计、没有创作,那些用于实现和完成设计的工具就没有用武之地。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字技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其它设计不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产品要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表现与实现。

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是不可分的。例如,进行平面设计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平面设计艺术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这是设计出好的作品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设计与实现是不可分的,任何设计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数字技术就是数字设计领域中实现作品的平台,没有计算机及相关数字技术的支持。就“生产不出”所谓的数字产品。平面设计如此,音频、视频创作如此,网站设计更是如此。就数字设计而言,单方面的强调艺术或单方面的强调实现技术都是不可以的。

数字媒体艺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人员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艺术方面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数字技术。这是因为进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内容能够用数字技术实现、能够用数字技术表现出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否则。所设计出的作品,就会出现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表现的设计没有艺术性,达不到艺术设计要求,而达到艺术设计要求的设计又不能用数字技术表现出来。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公司、学校、机关的管理人员,经常要使用PoWER Pol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就是数字艺术创作过程。又如学校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公司、学校、机关、企业建立网站等等都属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所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技术已成为人们不可忽略的一种技能。

二、人才培养与教育误区

目前,除少数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外,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具有艺术设计能力的人缺乏制作技术,而具有制作能力的人又缺乏艺术设计能力。实践表明,设计者设计的思想和效果,让制作者完全理解往往是很困难的,所以,不论从社会需求来考虑,还是从教育本身来考虑,培养艺术与技术兼容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为组织提供服务,数字媒体作品或产品的终极目标都是观众和客户。而所谓的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通常存在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对用户的环境和特点,用户所处行业、用户产品、用户理念、用户传统等一些关键因素没有理解和体会,设计者通常是从自我出发来创作作品或为用户服务,所以设计不出理想的作品。

多年来,不论是艺术设计教育还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如何有效地将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艺术、技术以及相关方面的人士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然而收效甚微。纠其原因,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目前,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在内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数字设计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对数字技术、设计技巧方面,并没有认识到艺术在数字设计方面的重要性,其主要体现在强调和重点学习软件知识和技巧,忽略或根本不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国内所出版的各类书籍多数是以软件实现的技巧为中心,鲜有将设计艺术方面的内容与软件制作真正结合起来的书籍。随着应用的发展,设计艺术与技术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在应用中不断的被体现出来,虽然有些书籍也命名为“数字设计艺术”,但实际上主要还是介绍制作方法和技巧,设计的成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

其次是教育理念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是将艺术和设计分成两部分。例如,学习演示文档制作,就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演示文档软件技术,至于用软件如何能够设计出理想的、美观的和实用的文档,以及如何从艺术角度考虑等内容在教学中根本就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其结果是即使学会了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术,学会了很多制作技巧,还是制作不出理想的演示文档作品。实际应用中的要求却是要求所设计和制作出的作品是既具有艺术性又要具有实用性的。例如:教师制作课件,管理人员制作演示文件。就需要即实用又美观。所以,如何作好,如何令人满意,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些属于艺术设计范畴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这是与制作技术密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制作课件和制作演示文件不仅仅是制作技术。同样的,在进行艺术设计方面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又忽略了对数字技术方面的学习,认为只要学会了某些软件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了,其结果是: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使得设计者在纸张上所设计出的作品,用数字技术无法体现或体现不理想。

再者就是研究方法问题。如何解决好艺术设计和数字技术融合这个问题,需要由艺术设计和数字技术两方面的人员共同研究来解决,而不是数字技术人员或艺术设计人员各自独立研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数字技术人员与艺术设计人员各研究各的,因此不可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从目前的有关出版物中就能够说明这一点,如一些书籍的名字是《数字设计艺术》,却缺少设计方面的内容,作为将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数字艺术设计恰恰需要介绍设计和创意的方法。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对象问题。目前。艺术设计及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教育没有普及,没有脱离所谓“专业”误区,不是被归属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就是被归属为艺术专业,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东拼西凑,形成一个大杂烩,这种大杂烩的表面现象是融合,而实际上是不伦不类。在教材建设上更是没有系统性。

三、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员都应该成为既具有艺术设计能力又具有制作能力的人,更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这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这一点从我们的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已经可以从中体会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篇(10)

数字媒体产业(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涵盖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的集成和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也就为不同传媒形态或业态的聚集,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经济受益丰厚和能源损耗低等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游戏、动画业相关衍生产品产值在5000亿美元以上。而在不远的将来,由数字媒体产业带动的信息、通信、数字家电、软件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0亿美元,比现在任何一个单一产业,乃至于能源产业的产值都要庞大。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虽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国内有关专家预测全国对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缺口预计同期人才缺口将达60万之多,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影视类高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影视类高校面临数字媒体产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作为新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和市场应用的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灵活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网络动画、网络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熟悉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商业网络、网站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及特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四,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于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

影视类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管理等多门学科。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技术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影视艺术类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实验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动手能力的培养。该培养层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基本技术、基本实验理论、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该层次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层次的实验内容综合了影视各单元的实验内容,将摄、录、编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运用能力。(3)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及创新能力,由此。提高综合素质。该层次的实验项日和方案由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实现所设计实验内容的全过程。(4)研究能力的培养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科技课题的开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在本科教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层次。其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科技开发课题,其中包括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市(局)级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

二、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验教学。

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水平提升的需要出发,影视艺术类高校应在传统的影视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设计、计算机、管理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除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要侧重于培养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增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开设“游戏程序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开设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游戏软件编程技术、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为培养一批具有较好艺术素质和过硬IT技术的数字媒体人才开发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基础理论教育。要从艺术创意、策划、制作和技术研发、艺术与技术方向等多方面,设置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互动媒体、数字音效、数字媒体管理等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影视理论、动画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游戏设计、游戏编程、音视频处理、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等课程,专业设置可分为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主要培养数字艺术创意、导演、设计和编辑等方面素质的高级艺术人才,后者侧重培养数字艺术的技术指导、支持、开发和制作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使专业定位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实验课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

注重基础,加强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侧,提倡分专业开设大实验和专业系列实验课;着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在拓展文化素养的同时,重视创新、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设计性实验。

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积极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各专业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设置创新学分。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设置名家讲堂。聘请教学名师或专家来开设讲座、公开课等,激励学生就专业的前沿课题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

2.充分发挥影视类高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引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验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其数字化设备是首选,也是主流机种。

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即专业性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较快,且必须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同步等。作为影视类高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的进步是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技术手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影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特殊性,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影视实验室其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有些甚至代表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验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管理综合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3.通过搭建数字媒体实验基地,为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提供发展平台。

构建网络,搭建平台,积极促进数字媒体企业与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的联系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建立产学研集于一体的数字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既通晓数字媒体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进发、创意达现的数字媒体方面的创意人才,使高校真正成为中国专门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摇篮”。企业与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联合组建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培训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为企业培训高技能的数字媒体产业技工。

上一篇: 生物化学背诵诀窍 下一篇: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