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保险资产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17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1)

    作为首家获准组建金融控股框架的保险集团,中保控股近年来一直是"名声在外",中保控股在海外市场上,旗下不仅拥有产险、寿险、再保险和保险经纪,还有财务、基金、信托、证券等业务。而随着境内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业务开放日渐深入,其在内地市场上继续以保险核心业务,同时开始出击相关金融服务的保险控股模型也日趋成熟。

    如果说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保集团在增强新领域、开拓新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个实质性突破的话,那么,资产管理业务无疑是中保控股内地业务拓展的一个新亮点。据中保控股董事长杨超29日在上海透露,由中保控股作为主发起人,联合集团旗下太平人寿、太平保险、中保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富通国际一起参与设立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提交中国保监会审批。

    另据杨超介绍,在海外市场已有着不错管理业绩的中保资产管理公司已申请管理运作中保集团旗下的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外汇资金的海外投资运作。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2)

新政“东风”助保险投资迎来黄金期

长期以来,保险投资由于各种限制,大量资金被闲置,无法充分发挥其投资能力。保险资产管理尚只在债市和股市间逡巡,为波动不堪的股市和低迷的收益率而踌躇。

自2009年新《保险法》颁布,到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股权、不动产暂行办法的出台,直至2012年保险资金新政“13条”公布,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新的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范围进行了大幅度放开,从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资产证券化,再到境外投资、优先股、对冲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工具更为齐全。

信托计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等过去险企触不可及的另类投资金融产品正不断出现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标的中。2014年11月底的数据显示,在近8.95万亿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另类投资已超过1.7万亿元,占比19%。值得关注的是,这占比19%的另类投资资产配置,投资收益贡献度则超过了20%。

随着保险投资范围的拓宽,险资的长期投资优势得以发挥,投资收益也能持续上升。保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是五年以来表现最好的,利润增长比前年增长了106%,今年上半年投资收益率也颇为亮眼。这其中有股市上涨的原因,但并不是全部。截至6月底,除去股票型基金,整个保险可运用资金投到股市的比例在7%-8%区间内。可以说,保险投资的收益成绩与保险资金运用的多元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产品创新让保险理财收益攀升

众所周知,保险理财是一种稳健的理财方式,但稳健并不等于低收益。

自2013年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启动,寿险不再执行2.5%预定利率上限以来,很多保险公司纷纷加强产品创新,寿险新品的预定利率也在不断提高。

今年2月,万能险费率也迈出改革步伐,放开最低保证利率。太平人寿率先响应推出的“太平网赢一号终身寿险(万能型)”最低保证结算利率为3%,三年预期结算利率为5.5%。在央行降息的背景下,这样的收益率已经颇具市场竞争力。

根据改革路线图,年内保监会也将放开分红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我们可以想象,很快整个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不仅体现在帮助客户长期管理资金财富,还涵盖客户在购买并持有保险过程中各种资金运用的环节。比如,太平人寿针对续收保费推出的“续优保”产品,客户可以选择在保单缴费期的前三个月,将原计划缴纳保费的资金拿来购买这款“续优保”产品,在三个月产品到期之后,用于购买产品的资金将直接作为续期保费转到客户所需缴纳的保险账户中,收益则可以选择提取出来。此举相当于保险公司帮助客户将原计划缴纳保费的资金做了一次短期理财,既能确保客户保单的及时缴费,又能让客户的资金不留空隙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之所以说保险理财不是低收益理财产品的代名词,还在于保险的复利叠加长期收益,比如近期上市的“太平盛世连年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除了具有增额分红,其产品返还的生存金还“零费用”可以转存太平人寿“财富金账户”,实现钱生钱、月月复利结算,就更进一步帮助客户实现了财富的安全增值。

随着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种类日益丰富,其收益水平也更具吸引力。

公司投资能力是购买产品的重要参考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3)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投资渠道过于狭窄,严重限制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为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充分体现市场化原则,强化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6月以来,保监会借鉴国际监管原则,引导保险公司建立符合资产配置管理要求的组织架构,采用全球通行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已出台或准备出台多项投资新政,势必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应该引起保险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保险资金投资政策的主要变化

保监会此次推出的新政,内容较多,力度很大,改革涉及资产配置办法、委托投资办法、债券投资办法、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政策、境外投资细则、融资融券办法、衍生产品办法、创新产品办法以及托管办法等多个领域。

1.投资品种增加。根据新政规定,保险资金的投资可实现全品种、全市场和全委托。也就是说,保险机构将可以参与投资境内商业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可以投资境内信托公司发起设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券商或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有担保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将被允许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资产管理机构委托投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丁冰,2012)。

在境外投资领域,保险资金可投资的品种有望拓展到货币市场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不动产类产品,以及以这些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投资基金,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丁冰,2012)。

2.角色定位转换。保险公司的定位由原来注重保险业务转为强调资产负债管理,注重资产负债收益平衡,资产公司则由集约化、专业化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保监会《关于拓宽保险资产管理范围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企业委托的资金;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开展公募资产管理业务,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像基金公司那样发行基金产品,向公众募集资金。此外,保监会拟定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暂行办法》,该办法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符合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投资品种作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向保险公司等合格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产,并选聘商业银行或其他资产托管机构为托管人,为产品份额持有人利益开展投资管理活动(丁冰,2012)。

3.监管要求严格。为适应投资新政的要求,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一是贯彻资产负债管理(ALM)理念,要求保险公司加强资产配置能力,统筹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约束,以保险产品为基础,制定资产配置政策;二是强调市场化运作,要求保险公司在委托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时,须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包括委托人的选择和考核、投资指引拟定,以及风险控制制度等;三是加强风险控制,要求保险公司制定资产配置合规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资产配置风险评估标准和救赎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资产配置相关风险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

二、我国大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缺陷

据笔者了解,我国大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投资品种较少,管理能力较弱,收益无法保障,投资效率不高。以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为例,2009年之前,太保除目标设定和资本分配由集团负责以外,其他所有资产管理环节都由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也没有明确的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资产配置决策和战术资产配置决策的环节界定。自2009年开始,太保推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目前基本搭建了资产负债管理框架,规范了资产负债管理流程,制定了战略资产配置决策(SAA)、拓宽了战术资产配置决策(TAA)范围,引入偿付能力充足率对资产配置的风险约束等,委托人建立了投资业绩评估体系,加强产品定价中投资对投资收益假设的参与。但是,集团和产寿险公司目前的主要职能,还是限于梳理负债特性对投资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投资业绩的跟踪评价,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承担了投资链中大部分环节的职责。对照新政要求及国际经验,太保目前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存在不小差距,相关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委托人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委托人尚未独立制定战略资产配置决策,负债特性与风险约束未能充分反映到战略资产配置决策和年度投资指引中;委托人基本未建立投资背景的团队,不具备制定战术资产配置决策的能力。

2.缺乏外部投资管理人选择及管理能力。太保集团和产险、寿险公司尚不具备选择外部投资管理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和评价的经验和能力。

3.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风险管理职责尚未充分理顺,基于偿付能力充足性和会计收益稳定性的动态风险管理机构尚待完善,风险管控措施未能充分落实。

4.系统支持能力较差。在太保公司,资产模型和负债模型尚未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上运行,公司尚未做好引入外部投资管理人的相关信息系统支持准备。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20-02

截至2009年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318)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0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2003年12月17和18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7年1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一、杜邦分析法简介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这种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并首先应用,因而被称为杜邦系统(The Du Pond System)。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的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应用比较广泛、影响力较大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

杜邦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1)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2)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净利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3)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权益乘数就大,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权益乘数就小,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

二、保险公司杜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人寿无论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规模最大,除所有者权益外全部指标均达到规模最小的中国太保的3倍以上,中国平安居于中间地位。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为15.78%;中国人寿次之,为15.68%;中国太保最低,为9.88%。也就是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收益率要显著高于中国太保。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本文利用杜邦分析的方法将其扩展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指标,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销售净利率最高,为9.8%;中国人寿次之,为9.66%;中国太保最低,为7.16%。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为0.28;中国太保次之,为0.26。中国平安最低,为0.16。中国平安的权益乘数最大,为10.2;中国人寿次之,为5.81;中国太保最低,为5.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是三个保险公司中最低的,销售净利率同中国人寿相差无几,但是其净资产收益率却是最高的,原因就在于其权益乘数非常高,甚至快达到其他两家公司的两倍,也就是说,中国平安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主要高负债经营。中国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同中国平安相差不大,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比中国平安显著偏高,其主要问题是权益乘数同中国平安相比太小,也就说没有享受到高负债所带来的高收益。中国太保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最低的,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不低,主要是因为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较低。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3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继续深入分析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3个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销售净利率最高、中国太保销售利润率最低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低,而中国人寿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高,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而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最低。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权益乘数最高、中国太保权益乘数最低的原因。

三、结论

本文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等三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对其2009年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高,而资产管理水平最低;中国太保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低,资产管理水平较中国人寿较差;中国人寿的资产管理水平最高,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处于中间。这些情况所共同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中国人寿稍差,而中国太保显著偏低。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中国平安需要加强资产管理,同时降低负债水平;中国人寿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中国太保需要提升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负债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5)

对于广大“基民”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对基金的认知由余额宝启蒙。截至今年一季度,余额宝规模已达1.14万亿元,在天弘基金1.2万亿元的基金总规模中占比高达95%。天弘基金不仅成为唯一一家基金资产规模过万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亦成为基金投资者人数最多(3亿人)和净利润最高(94.87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

如今成立12年的天弘基金,在2013年推出被称为“余额宝”的首款互联网基金产品――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之前,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余额宝不仅改变了其自身的命运,亦改变了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业态。

天弘基金创造的“神话”虽然很难复制,但是以新模式发掘“基民”对基金的兴趣和投资潜力,亦对逾百家基金管理公司拓疆大有启发。

对于正在市场上崛起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开发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兴趣,更是成为当务之急。

基金是保险公司最早投资的品种之一,从买基金到卖基金,保险公司走过了十年时间。早在2006年就在讨论和酝酿的保险系基金公司,经历了几轮牛、熊市的起起伏伏,在余额宝出现的同年,首家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安保”)才正式成立。

也正是在这一年,一家叫中原英石的基金公司成立。后来被中国太平保险集团(0966.HK)旗下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收入囊中后改名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太平基金”),成为首家以股权收购方式而来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

仅用三年时间,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已由一家发展到如今的七家(含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还有五家尚在筹建或申请中。今年以来,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公募基金事业部挂牌开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601601.SH、2601.HK)宣布通过旗下的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拟收购国联安基金。至此,四大保险巨头已悉数集结于基金业。

背靠保险公司股东这棵现成大树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被外界视为“衔玉而生”,然而“高富帅”也有成长的烦恼。太平基金董事长汤海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初创期没有集团的支持不行,仅仅靠“拼爹”是不够的,“外因固然很重要,但自身努力更重要”。

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形成了银行系、券商系和信托系等几大派别,与之相比,成立只有三年的保险系尚属新兵,既没有银行系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也不如券商系在权益类品种的投资能力强,亦不及信托系身段灵活。

诸位受访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高管表示,保险系基金需要尽快从以往主要面向机构客户,转向个人投资者,尽快打开个人财富管理的渠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平台,成长为普惠金融的生力军。

2016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行业格局剧烈分化。诸位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高管表示,将尽快建立起多元化的产品线,开拓互联网新型销售渠道,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同时,补齐短板。

面临挑战的同时,机遇当前。在货币市场基金依然保持强劲增势之时,FOF基金获准开闸、税优养老型基金厉兵秣马,对于一向擅长机构投资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来说,亦是新的发展机会。多位保U系基金高管认为,机构投资者未来将是公募基金业的中坚力量之一,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除了开拓个人投资者,还要高度重视银行理财、保险机构、社保机构以及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

“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挑战刚刚开始。”汤海涛表示。一位保险系基金高管则认为,目前金融普惠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线上客户依然还有开发的空间,保险系基金目前“还没有出现行业领跑者”。 十年探索,路径各异

2004年,随着股市复苏,基金销售开始升温,保险公司开始有意进军基金业分一杯羹。几家险企都曾有所行动,比如,人保财险曾与汉唐证券商谈过以债转股方式接手汉唐澳银基金,平安保险则谋求与美国大联资产管理公司谋求成立合资基金公司,太平洋保险亦传出与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而中国人寿则曾与华夏基金有过接触,讨论过投资事宜。

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05年全国证券监管会议上曾表示,将研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保监会亦对外表示正加快研究通过多种方式设立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

不久,保险系基金试点获有关部门原则同意。证、保两大监管部门曾举行协商会议,起草“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彼时,平安保险和中国人保向保监会提交了申请设立基金公司的方案,中国人寿高层亦表示,保险公司设立基金公司可以抢占综合金融制高点。

然而,当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已走上扩容之路,分享到2006年以来的牛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保险系基金公司仍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经历了数个牛熊市的转换后,保险业终于在2013年迎来开闸。2013年2月,《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6月新《基金法》实施,正式允许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当月,证监会、保监会联合《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保险机构可以采用发起设立或收购股权等方式进入基金业。

曾有数位保险业资管人士对《财经》记者感叹,最初是保险公司急于进军基金业,特别是2007年大牛市带来基金井喷之时,奈何一直未获放行。后来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一再拓宽,保险公司对于拥有自己的基金公司意兴阑珊,反倒是有关部门更希望其加盟。

保险系基金开闸的时机颇为微妙:2012年股指在震荡中走低,11月27日上证指数收于1991点,重回“1时代”,12月4日更是以下探至1949点创下2009年1月以来新低。2013年2月初股指虽然一度冲上2444点,但此后掉头向下,甚至创出1849点新低。

2012年7月“基金业一哥”王亚伟辞职,开始掀起一波延绵至2015年的基金经理“奔私(私募)潮”。

正是在这样的时局下,保险系基金入场。国寿安保作为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于2013年10月低调成立。据了解,当时基金经理纷纷“奔私”,作为一家新公司且是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在成立后近一年时间里,很难找到合适的基金经理。

据《财经》记者了解,按照国寿安保成立时确立的市场化发展之路,为了吸引人才,国寿安保开始在股票投资部试点事业部制,将人事、财务、投资等权限下放至事业部,股票基金经理可以参与公司净管理费的分成,专户投资经理和其他公募基金经理则分享超额投资收益的激励。

国寿安保试点事业部制后,发展得不错,公司成立第一年即实现盈利。

《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当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原本通常被机构投资者用来保持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经由支付宝平台包装,变身为国民级理财神器,启蒙了众多从未接触过基金产品的人的理财意识。一个万亿级货币市场基金市场悄然撬动。

有保险业人士指出,回^来看,2013年余额宝引爆基金市场潜力之时,保险系基金适逢开闸,也不失为踩准了点。

而受访的多位保险系基金公司高管则表示,保险系进入公募基金管理业务领域,是大资管时代全方位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切入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是保险集团进行金控布局不可或缺的一环。

时势适然。多家保险公司加快了进军基金业的步伐。2015年,阳光保险参股的泓德基金成立,当年,安邦人寿和民生人寿分别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和收购基金公司。

这几家保险系基金公司路径不一,各有特点:国寿安保是国寿资管公司与澳大利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华泰保兴基金由华泰保险集团发起并控股,其中高管及核心人员合计持股20%。泓德基金则是首家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原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德晓持股26%,作为第一大股东,阳光保险集团持股25%,位居第二。太平基金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获得一张现成基金牌照。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是首家以事业部制开展基金业务的保险系资管公司,人保资管公司亦采用了这种形式。

太保资产管理公司则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举牌受让的方式,拟收购国泰君安所持有的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

民生人寿进军基金业之路则复杂一些。2014年8月14日,浙商基金原股东浙商证券和养生堂在浙江杭州产权交易中心,以1.77亿元挂牌转让浙商基金合计50%股权。民生人寿旗下民生通惠资管公司曾参与竞购,但最终被浙商基金股东之一、万向系旗下的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竞得。随后,同属万向系的民生人寿获保监会批准以2.04亿元收购浙商基金50%股权。

发展进度上,各家亦有差别。从目前成立的情况来看,国有背景的老牌公司从批筹到开业,进展神速。而2015年已获保监会核准的安邦人寿成立安邦基金和民生人寿收购浙商基金,截至目前未有新的进展,仍尚未拿到证监会批文。

至于哪种是保险机构进军基金业的最优路径,业内亦有不同的声音。参与了太平基金收购过程的汤海涛认为,通过收购的方式,比新设公司效率高,能很快进入基金业,但是找到好标的并不容易。对于太平这样具有国企背景的公司来说,收购的首要标准是壳资源要干净,没有负面,亦未受过监管部门处罚。

业绩居末但身家清白的中原英石基金进入太平保险的视野。该公司股东中原英石的股东中原证券和英国安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Ashmore)亦希望太平保险集团接盘,双方洽谈顺利,从达成股权收购意向到开业,仅用了一年。太平资管通过先收购再增资的两步走方式,最终获得70%的控股权。

不过,汤海涛亦表示,虽然收购牌照可以较快进入基金业,但进入后的整合过程则比新设立的公司艰难得多,就如同旧城改造比新建楼盘要复杂。双方在文化、人员、业务等方面的融合非常不容易。“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仍在进行。我来这儿以后,头发都白了很多。”汤海涛笑称。

汤海涛认为,几种模式相比,可能新设公司是较好的选择,虽然筹建期较长,但法人治理清晰,经营布局可以一步到位,效率最高。

与国寿安保只在某个业务板块实行事业部制、泓德基金对优秀基金经理采用事业部制不同,2015年4月27日获得基金牌照的泰康资产公司,在旗下采用了公募基金事业部制。

泰康资产副总经理、公募基金事业部总经理金志刚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事业部形式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在起步阶段可以借助公司现在的优势,在资源共享、运营、IT、法律、风控和财务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不过,联合风控和沟通的成本也会增加。

汤海涛则认为,公募基金事业部制虽然成立相对比较便捷,但一个问题在于,如果放在保险资产旗下,则事业部将面临同时受到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而各自的监管体系不同,在产品审批、业务经营等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监管要求。另外,在保险资产公司的机构投资平台上直接运作个人理财产品,经营的方向也有所差异。

金志刚亦表示,事业部和独立子公司形式各有利弊,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组织形式。据介绍,泰康资产公司也在论证成立基金子公司的可能性。 大树下好乘凉?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公募基金资产合计达9.53万亿元。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保险资管公司则有2家。

随着新的主体不断进入,基金业竞争日趋激烈,进入行业前列的门槛亦随之提升。比如,2014年,进入行业前十的门槛是1157亿元,2015年则升至2513亿元,2016年,进一步升为3387亿元。

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则呈逐年下降之势。2014年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占全市场的52.33%,2015年为49.07%,2016年为47.29%。一位基金业人士表示,这反映出行业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的特征,体现出新进入者对于市场份额的抢占。

“基金业就是拼爹的行业。”基金业人士常以此自嘲。

“拼爹”的趋势在去年下半年愈发明显。2016年下半年以来,多家行业领先的老牌基金管理人规模排名下滑,有的规模下滑千亿。银行系基金则在规模排名前十中占据四席。其中,总规模仅次于天弘基金的工银瑞信基金的非货币基金以3742亿元规模排名第一,成为唯一一家非货币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基金公司。今年3月,工银瑞信一单募集规模便高达909亿元,羡煞同行。

随着越来越多保险公司进军基金业,保险系基金板块也开始逐渐发力。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国寿安保以908亿元位居第25名,位次上升7位,规模增长123亿元。泓德基金和太平基金的基金规模都已过百亿元,特别是2015年末仅有1300万元资产规模的中原英石基金,变身为太平基金后,发行的首只公募货币基金首募119亿元,创下保险系公募基金产品首募资金规模纪录。到2016年末,其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已激增至152亿元,名次则从末席升至第71位。

汤海涛透露,除了第三方机构认购,太平保险集团也给予了很好的支持。“顺利实现首发,为公司的运行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关键是提升了信心。”

据介绍,为了支持太平基金尽快打开市场,根据太平集团的规划,将给予其一定的支持。

一位保险机构出身的保险系基金高管谈及保险公司股东对公司的支持的切身感受是,母公司的品牌效应,使得他们在与机构投资者谈合作和投标时非常容易得到认可,“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理念和风控方法,与很多机构投资者风控要求一致,比较适合于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一些保险系基金公司管理层跨界履历所长期积累的人脉,也为公司迅速打开局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成立后,得到了很多原来的银行客户的支持。如果是(别的)新基金公司,和国有大行达成代销合作太难了,包括人才招聘,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如果没有一定的口碑,人家凭什么选择白手起家的公司?”一位保险系基金高管表示。

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中层人士表示,保险公司一直是基金大户,现在成立了保险系基金公司,到哪家银行谈合作,银行多少都得给面子。特别是有大公司背景的,更是银行的座上客。

诸保险系基金公司高管认为,保险系母公司的支持和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对其产品的“买买买”模式,而是来自保险系的思维特点和投资风格这类企业DNA。华泰保兴基金总经理王冠龙认为,保险公司擅长做固定收益类投资,比较关注国家宏观形势和国际大局,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思维,“这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在这一点上可能和别的基金公司有很大的不同,也是我们的优势”。

另外,保险系基金公司普遍更重视风控,风险偏好相对比其他基金低,看重回报与风险之间的相对平衡,受托保险资金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使得其与保险机构合作时,比较能够得到昔日同行的认同感。

对于保险系基金公司来说,股东业务绝不会仅仅是全部的追求,开拓来自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和个人投资者的业务,才是长久发展的决胜之道。

对于保险集团来说,进军基金业是其顺应大资管时代开拓财富管理领域的现实,完善金控平台的重要一步。从目前保险集团的布局来看,基金公司正是切入财富管理的绝佳平台。

保险系基金之于保险集团的意义在于,使得其金融综合化经营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推动其在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性布局。借助基金公司的平台作用,实现集团旗下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

但是,从以往主要做机构业务,如何转而面向个人投资者,是保险系基金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整个保险系公募基金行业都是一个挑战。”王德晓表示。

在外界看来,保险公司股东庞大的人销售团队,是现成的销售资源,银保长期的渠道合作,亦可为之所用。据了解,国寿安保的兄弟公司中国人寿股份公司(601628.SH,1628.HK)去年已取得公募基金的销售资格。按照其规划,依托中国人寿150余万保险人团队的强大销售能力,有望成为具有保险系基金公司鲜明特点的保险代销渠道。不过,受访的多位保险系基金高管表示,以保险营销员代销基金产品并非顺理成章的事。目前已开业的公司中,保险系股东的销售团队都还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多位保险系基金高管剖析,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营销员代销基金,需要首先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目前获得该资格证书的营销员并不多。

另外,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的销售佣金提取方式、比例有所不同。如何让保险营销员有强烈意愿代销基金,多位保险系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索,目前还没有成为主要渠道。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6)

缴费方式:期缴

附加保险:寿险

购买渠道:人

险种名称:友邦财富通投连险B款

所属公司:友邦人寿

缴费方式:期缴

附加保险:寿险

购买渠道:人

产品特色:

太平智胜投连险保障范围广,从出生满60天至69周岁,这在同类投连产品中是不多见的。此款产品还提供长至88岁的寿险保障。但太平智胜基本保险金额比较低,从第二个保险年度开始,如果身故或全残,只能得到基本保费5000元的赔付额。

灵活是这款产品的一大特色,缴费灵活、领取灵活、转换灵活等,足可媲美万能险。如第5年开始,被保险人可选择保险公司当时所提供的年金领取方式,将保单账户全部或部分转换为生存年金。但太平智胜买卖差价相对较高,最高为5%,此项费用支出在买卖时尤为重要。

公司背景:

太平人寿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保险企业之一,1929发端于上海, 2001年11月30日,经中国保监会验收、批准,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在国内复业经营,总部设在上海,成为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目前注册资本金23.3亿元人民币。太平人寿“老店新开”,由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出资创办,吸收国际著名的金融集团总部设在欧洲的富通国际(FORTIS)参股经营,股东结构方面具有国有独资保险企业、上市公司、国际金融集团等多种背景,为太平人寿的经营管理在国际运作经验、人才资源和管理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太平人寿针对该投连险专门成立了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投资决策、风险监控、投资基本制度建设。投资管理委员会由多名阅历丰富的投资专家组成,不仅具有国际市场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更谙熟国内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保证账户的资金安全。

产品特色:

友邦财富通B款投连险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保障功能比较强,不仅提供身故和残废两大保障,身故后受益人还可以得到等值于“个人账户价值+基本保险金额”之和的身故保险金。 此款产品投保年龄为18―70岁,是针对成人的一款投连险。追加保费不设上限。

近期股市行情震荡,更是凸显了财富通B款的抗跌性。激进型账户的收益率自2月初以来相对于太平智胜投连险要高近0.4个百分点。但长期看,总收益率相对于太平智胜投连险要低。

这款产品同时设有旅游基金、养老祝寿金,并在60岁之后可持续领取年金。

公司背景:

友邦保险为东南亚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其分公司、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遍布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澳大利亚、文莱、关岛、印度、印尼、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友邦保险通过以庞大营销员队伍为主的不同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寿险产品及服务。友邦保险为美国国际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该集团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

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始于1992年,是当年第一家获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并于同年在上海设立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作为第一家将寿险营销员制度引进国内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并通过多元化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产品和服务,“财务稳健、信守一生”是友邦保险对中国市场不变的承诺。投资选股使用的是AIG全球通用的计量模型,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和主观偏好风险。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7)

不无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A股网下申购――从保险股缺位到中国前三大保险股齐发,中间经历了正好一年。一年间,A股市场业已翻天覆地,上证综指从2700点一度冲高6124点,太保受资金追捧的热度与中国人寿(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首发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挂牌前一周的12月18日,太保宣布将以每股30元的价格发行10亿股A股,融资300亿元。发行价对应的2007年预测市盈率为35.8倍。

在A股IPO行将冲过终点线之际,太保董事长高国富12月14日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高国富透露,太保已着手H股上市的准备工作,预计于2008年初启动H股上市计划,并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股H股。

回望上市历程,太保曾经历了一波三折:偿付能力不足,未能连续三年盈利,太平洋金融学院违规,董事长易人,外资战略投资者股权上翻……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的强势作风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太保上市的重要因素。但对太保这家还保留着颇多大国企遗风的公司来说,能否在上市之后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尚待观察。

出乎预料的定价

如果说此前在A股市场上保险股缺位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回归所引发的争论,是“保险公司值不值这个价”,那么,太保此次上市引发的争论,则是“太保值不值这个价”。

从人寿和平安上市开始,投资者已然接受了对保险公司以 “内涵价值”(EV)而非市盈率来估值。但太保披露发行价区间的当晚,即有多家机构对《财经》记者表示,此价格“偏高”。

在太保全国路演及询价过程中,共有159家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报价,报价区间总体在19元/股至40.5元/股。据高国富介绍,在最后发行价的选择上,太保选择了四个均价中的最低价呈报证监会,由此轻松获得了证监会的通过。

一位资深的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询价之前,他曾综合太保的盈利能力及业务发展前景,预期太保的股价在25元左右。但结果证明,最终定价超出了此前普遍的市场预期。

太保董事长高国富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也坦言,这个定价超乎他的预料。但他表示,第一,这是投资者给的价;第二,从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太保对这个价格有信心。“国际上很多寿险公司的财报都是亏损的,但往往也能卖高价,就是因为内涵价值高。”

高国富将保险行业比喻成一头慢牛,规模做得越大,投资效益越好,内涵价值越高。“如果我们的内涵价值做上去,我们对这个股价还是有信心的。”

根据太保的招股说明书,太保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473.33亿元,509.14亿元及560.34亿元。在相应的三年,太保的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11.3亿元和10.1亿元。

高国富介绍,太保寿险保费一项中,2006年比2005年的年增长只有4.52%,而2007年上半年寿险保费与同期相比,增长了约30%;首年新保和期缴业务占总保费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4%左右,上升到2007年17%。此外,资本市场的转暖,也令太保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太保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6%。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实现了38亿元利润,全年来说,突破64亿元利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高国富说。

远离多元化

相比于得天独厚的中国人寿和锐意进取的中国平安,太保显得特点并不鲜明。以至于在路演中,高国富被机构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太保和人寿、平安有何不同?”

太保成立于1991年5月,其前身为1987年交通银行设立的保险部。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分业经营的浪潮中,交行将保险部剥离成为独立的保险公司。

在路演中,高国富这样向机构投资者概括太保的特点:其一,在中国保险行业的第一集团军中,人保和人寿一业独大,平安知名于金融控股,而太保则保持了产寿险均衡发展,比例三七开,和全国保险市场的产寿险比例基本相当;其二,太保聚精会神做保险,不走多元化投资道路。

从市场份额来看,太保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在9%和10.5%之间,位居全国第三;产险份额在11%到13%之间,始终全国第二。以资产规模计,太保排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之后,位列第三。另外,人寿与平安早已于2003年和2005年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机构投资者。太保的资产管理公司直到2006年6月才成立,在大手笔的投资中也少见踪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人寿投资规模为7000亿元,中国平安为4000亿元,太保则约2000亿元,有相当大的差距。

太保的公司架构也相对简单,旗下现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等三家子公司,另有全资控股的香港太保,以及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合资的太平洋安泰,此外别无分支。

高国富认为,太保专注保险,首先是因为觉得保险市场值得继续深耕开拓。 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同期保险行业的保费规模增长是21.7%,而且这个增幅并未到尽头。“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保险行业仍会高速发展,机遇巨大。”高国富说。

另外,高国富认为,太保并没有搞多元化经营的本钱。“我们这代人用余下来的工作时间,去专门从事这个保险行当,可能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不要说再花时间搞搞证券、基金或者别的什么。”

“在看得见的未来, 虽然我们不排除做一些财务性的投资,但不大会去控股银行、基金。”高国富说。

高国富认为,太保和人寿、平安在多元化投资上表现出来的不同,是风格问题,难言优劣。但他表示,“金融机构很少因主业倒闭。凡出现问题的,都是在投资上面。保险公司关键是投资性风险。我自己在这方面是比较谨慎的。”

先A后H

太保为上市已绸缪数年。因A股IPO要求连续三年盈利,受限于2004年亏损这一硬伤的太保,原计划在H股市场首发,等条件成熟后再发A股。但这个计划后来发生了变动。在证监会、保监会和地方政府三方力量的推动下,太保得到国务院的特批,并成为继中国中铁之后,中国第二家先A后H的公司。这一变化主要缘于监管部门的安排和调整。

此前,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在内,都选择了在香港市场首发,再回归A股。回归A股时,定价方式都是择取H股一段时期的收盘平均价,再加以适当的折扣。而太保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诺,将会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H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太保A股30元的发行价,已将“先A后H”的因素考虑在内。换言之,如果没有H股发售的顾虑,定价有可能会更高。

因为A股的发行价格已经偏高,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预计太保H股的发行价格将会与A股持平,考虑到香港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太可能会大幅度超出30元。

三关过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一直强调的“稳健”,与太保刚刚卸下诸多历史包袱、元气尚未恢复也有关系。太保和中国人寿、平安相比之大不同,也在于上市过程更加曲折。

直至2007年初,太保尚有多重障碍。为确保上市计划,太保集团于2004年成立的太平洋金融学院即将解散,今年已停止招生;2005年入股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寿险近25%的外资股东凯雷已将其持股转让给太保集团,并进而在太保集团持股19.9%;之前,澳大利亚保险集团 (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下称澳保集团)与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财险达成的入股动议,暂被搁置。业内称之为“连过三关”。

2003年至2006年,太保寿险偿付能力出现不足,并曾收到保监会的“黄牌警告”。直到2007年之前,太保寿险还被保监会限制增设分支机构,并限制向股东分红。

太保也曾是中国保险业第一集团军中,惟一因偿付能力不足而受到警告的公司。在此背景下,2005年年底,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被引入太保,部分缓解了太保的偿付能力危机,但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缺口一直到2007年才得到彻底解决。

太保寿险子公司引进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补充了资本金,也曾造成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和集团治理结构上的问题。据高国富介绍,在凯雷股权上翻之前,寿险董事会和集团董事会往往意见分歧。在他到任太保之后,发现太保内部针对要不要集团整体上市或者子公司谁先上市的问题,有许多争论。

经过一个月的广泛讨论之后,意见最终统一,认同集团整体上市模式。“凯雷上翻之后,集团化管理被弱化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高国富说。

至此次发行前,太保形成了一种中央、外资和地方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央企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持总股本的20%,为第一大股东;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旗下基金所控制的投资实体Parallel Investors Holdings Limited及Carlyle Holdings Mauritius Limited合计持股19.9%,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市国资系统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9.08%,为第三大股东。太保完成A+H上市后,大股东的股份将会有一定稀释,但持股结构不会生变。

虽然股权结构上是三足鼎立,但太保与上海市国资系统仍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在2001年重新登记发起人股东时,除云南红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余四家发起人股东――申能、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及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均为上海市国资公司。

上海市政府也是太保得以顺利上市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高国富称,对于太保上市,无论是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还是现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当时担纲的金融服务办,“基本上是有求必应。”2004年的亏损后来得到特批,上海市政府也出力颇多。

在高国富的主持下,太保结束了其前任王国良主导设立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2003年,太保获得保监会批准设立一个培训中心,并联合复旦大学及其他几家出资股东设立了太平洋金融学院。由于资金运用超出了《保险法》规定的范围,保监会多次要求整改。从2006年一直到2007年一季度,太保花了很大精力来处理此事。

最终,太保兼顾了各方面利益,解决方案为:2007年停止招生;复旦之外,所有办学合作方都退出,金融学院的牌照给复旦大学,保证在读的三届2500名学生完成学业;太保负担所有的工程款和负债,并获得所有的资产;地上教育设施免费给学院使用,直到2010年学生全部毕业,之后全部资产交还太保。

招股书上,太保已为金融学院计提了3.25亿元的坏账准备,高国富认为这已绰绰有余。据他介绍,现在看中金融学院所占1234亩教育用地这块资产的潜在买家很多,但太保并不急于把这块资产处理掉。

太保和荷兰国际集团(ING)设有合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太平洋安泰到目前运营已有九年,但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之前有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太保计划在上市之后退出太平洋安泰,并已与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多个买家接触。2007年上半年,太保曾放出出售风声,但由于上市任务较为紧急,又将工作暂停下来。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8)

但是记者却发现,随着保险巨头的年报公布,曾经“叱诧市场”的这三家保险巨头投资一把手,却无一留任,离职的离职,转任的转任,已经人去职空。

4月13日,随着太保集团在上海举行面向分析师的2008年业绩推荐会,集团投资总监杨文斌作了最后一场“谢幕演出”,也将告别太保集团,成为三大保险巨头中最后一位离职的投资一把手。去年10月,因深陷富通投资事件的平安首席投资官约翰,皮尔斯黯然离职,平安的首席投资官就此空缺,今年一月底,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也“转赴”中信证券,去担任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的董事长。

“杨文斌的离职应该在意料之中,主要因为去年太保的投资业绩过分糟糕,而让我们关注的是,对于这三大巨头而言,它们不仅掌管着自己的保险资金,还有其他保险机构的资金,缺少了投资一把手的三大保险巨头,今年的保险投资将走向何方,是它们的年报所没有披露的,也是它们留给外界最大的悬疑。”4月14日,参加上述业绩推荐会的一位券商分析师对本刊特约记者表示。

离任各有原因

外界对杨文斌的离职并没有过多的报道,不过太保集团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再设立投资总监一职已成事实。4月10日晚间,太保低调公布2008年年报,根据太保公布的年报显示,太保去年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13.39亿元,业绩下滑超过八成,其股东权益为487.4亿元,总资产为3193.9亿元。太保去年保险业务收入940.16亿元,较2007年增长26.6%。基本每股收益为0.17元。

太保董事会建议按每股人民币0.30元进行2008年年度现金股利分配。太保也在其年报中表示,由于去年的股市大跌和自然灾害引起的赔付,太保去年的总投资收益为84.08亿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69.6%,总投资收益也仅为2.9%。

“虽然三位保险集团投资一把手离任各有原因,然而不得不承认,去年保险年报中显示的惨淡投资业绩,或多或少成为三人离职的原因之一。”一家券商机构保险分析师如此解释。

据记者了解,在4月9日的中国太保第五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上,杨文斌的投资总监一职也被免去。太保集团的公告称,已经新设的经营管理委员会下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将履行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决策职能,同时撤销目前的投资管理部,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对公司资产负债及匹配情况进行分析,上述机构成立后,公司不再设立投资总监职位。

无独有偶,中国人寿在其首席投资官转任之后,也曾有过“如出一辙”的表述。而在4月9日举行的平安年报会上,面对外界提问平安何时会有新的首席投资官入选时,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也未作回答。

艰难打赢“保盈”战

“原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去年国内资本市场深度下跌,还是打了三大保险巨头一个措手不及,国寿、太保、平安在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对权益类投资进行了大幅减仓,损失也可谓惨烈。好在经过调仓之后,三巨头还是实现了微弱的盈利。”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分析称。

据三大年报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与中国太保投资组合中的权益类投资数额,在2008年减少了2427.47亿元。以平安为例,已将其权益类的仓位从24.32%下降至7.83%。

而作为包含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总收益率,市场中最大投资者中国人寿的这一比率已从2007年的35.59%降至2008年的-4.74%;中国太保更由46.1%急降至-6.6%。

三大年报显示,中国人寿2008年实现净利润100.68亿元,同比下降64%;中国平安的净利润为8亿元,降幅达到八成;中国太保为13亿元,降幅也达到八成左右。

记者了解到,面对股价下跌造成的巨额浮亏,不同公司选择了不同处理方式,中国太保的处理手腕则在三家公司中最激进,将其权益类投资由2007年末的22.81%下降至2008年末的4.72%。

投资悬疑

记者发现,4月9日,在平安的年报会上,平安并未在年报中提及其去年权益类投资上的浮亏,也并未在年报中计提,只是将其海外投资富通的损失充分计提。留给外界一个悬疑。而已经少了投资一把手之后,三大保险巨头今年的投资策略也是一个悬疑,徒给外界想象的空间。

4月9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德贤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透露了平安目前所持有股票的市值,大约在400亿元左右,另外平安所有包括债券、基建、央票、基金等投资资产大约在4500亿元左右。张子欣也表示,将在震荡中寻找波段投资机会。

而在4月13日太保的业绩推荐会上,作为对杨文斌表述的投资策略的回应,太保集团董事长表示,“我个人认为今年的权益类资产(投资)要比去年好,因为去年是单边下跌市场,防不胜防,今年是一个箱形的运作,应该说今年的机会比去年多,权益类中股票的占比会适当地扩大。”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9)

    据介绍,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业务,而不是承保业务。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还是依靠承保业务,保险资金存在运用不充分和低效运用的问题。2001年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资产组合与资金来源不太匹配,也是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保险资产中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重太大,权益类投资的比重太小,加上受近年来连续调低利率的影响,债券组合的收益率和协议存款的利率均大幅下降,导致了保险资金的综合收益水平不断下滑。

    对此,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专家建议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过去已经作了大量研究的措施,包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管理办法,外汇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管理办法,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等。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篇(10)

本文在阐述了保险退出机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对于保险公司退出机制的设定,同时对比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借鉴发达的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提出了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公司 破产 退出机制 保险保障基金 风险评级

一、保险业的特殊性

保险企业有其独特的经营对象,它经营的是风险而不是一般商品,这决定了其经营管理上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

1.保险企业的公共性。具体表现在其经营的负债性、保障性和广泛性。当中以负债性最为特殊。所谓负债性表现在,保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而保险基金的绝大部分是保险公司为履行将来赔付责任而提存的责任准备金,这些责任准备金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保险公司的负债,而不是保险公司的资产,在保险合同期满之前不为保险人所有。

2.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当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对价有偿合同、要式合同和最大诚信合同时,这些合同建立的保险关系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

3.保险技术的复杂性。保险标的无所不包,承保范围也越来越广,且合同中费率厘定的数理,法规条款中专业术语和技术并非一般投保人所能完全理解。

由上述的特点我们知道,保险公司的经营较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虽然我们至今为止并没有看到任何中国保险保险公司的破产实例,但是外国的案例和本国具代表性的事件(如太保“红色预警”和东方人寿停业事件)时刻警示着我们――我们需要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当中“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主要是指运用保险市场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保险市场主体以适当的方式退出保险市场系统的过程及规则。

结合之前谈及的保险公司经营特殊性,就可以得出为什么保险公司需要(无论其是否属于自愿)退出市场,同时为什么我们需要保险退出制度。

(一)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原因分析

保险市场的退出可以分成两种,即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所谓主动退出,是指保险公司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事由需要解散,由此而退出市场。所谓被动退出,是指保险公司由于严重违规经营、资不抵债、支付困难等原因,被保险监管机构依法撤销或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布破产。

本文将探讨被动退出,尤其是破产清算的退出方式,因为它是完全的退出,而可能对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性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这种退出方式通常要受到严格的管制。

而导致保险公司被动退出,导致其破产清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从外在环境来说,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其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所在的环境不仅存在承保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巨灾风险等,还有综合经营风险、集团风险之类,这些都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强力冲击之下,面临风险的危机更加大了。在2008年10月,日本大型生命保险公司“大和生命保险”受金融危机困扰正式宣告破产。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化造就的经营苦难导致的破产,对我国越来越往外走的保险业来说深具警醒意义。

2.从内在经营现状来说,我国保险公司普遍处于转制初步阶段,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都还有待完善。经营行为也存在非理性价格竞争、挪用侵占保费和欺诈误导等违规违信情况,这些都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1)保险市场的自身发展要求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是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的。在保险市场中,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存在的保险公司,如果不让其尽快退出市场,这会极大挫伤其他竞争者的创新热情和积极进取性。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梓木说过,近年来监管部门批设的机构越来越多,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同时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该死的不死,活的肯定活不好”。所以,现在应该着力研究企业的退出机制。

2)我国保险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要求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通过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可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保险市场效率,通过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节约了保险市场的资源,而经营好的保险公司可对其实施兼并、收购或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保险业通过不断吸引新的社会成本和整合保险资源,提高了保险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一旦建立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处于经营亏损或者已经资不抵债的机构来讲,压力与影响尤为明显,惟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否则只能退出。

3)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到达临界点要求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大体上,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可分为两种方式:救助与市场退出。救助指的是在维持原有金融机构法人资格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注入资金、提供流动性支持或融资担保等手段,恢复该机构的资本实力与正常的经营能力。但是救助方式的过多使用会降低市场约束,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金融体系整体效率的下降。保持一定的市场约束已逐渐成为各国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共识,市场退出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4)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保险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保险责任的连续性等经营性质,与保险经营环境融合交织,使保险公司的经营较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保险业具有保障作用带来的效果是超越个体被保险人的的,所以保险危机不仅仅使得大量的保单持有人面临失去保障的威胁。其更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会因保险公司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所带来的财富损失、恐慌和信心危机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于是我们需要一套退出机制,其示范效应将产生巨大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化解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从而确保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我国的相关案例

新中国到现在并没有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案例,而只有保险中介机构的退出。但也有一些“球”的案例来反映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的此类问题。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红色”预警事件

2004年8月,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中国人寿集团、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发出偿付能力不足的“黄牌”警告。一时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监会发出警告之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迅速做出回应,尽力清除警告的影响。而太平洋人寿是三家中惟一始终保持沉默的公司。

2005年7月底,保监会向太平洋人寿发出“红色”预警警告,正式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而这次他是唯一的一家公司收到通知。《通知》称,该公司目前实际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负 46.70亿元,存在90.16亿元缺口。《通知》责令,太平洋人寿必须在10月31日前提交改善偿付能力的整改方案,还规定,在达到偿付能力规定标准之前,太平洋人寿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

赶在2005年10月31日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整改的最后期限之前,其母公司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通过了美国凯雷集团4亿美元收购太平洋人寿24.975%股份的方案,太保集团亦同时注资太平洋人寿,额度为与4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

随着整改方案的出台,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危机似乎要告一段落。然而,作为中国保险业首例曝光出来的偿付能力危机案,从危机的爆发到危机的消除,太平洋人寿在死里逃生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面对这些疑问,太平洋人寿保持了一贯的沉默。

根据《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之规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保监会就可将这家公司列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中国保监会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分为四个层次:100%以上为合格;70%~100%要求公司提出整改方案;30%~70%保监会采取措施停止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30%以下保监会将对公司进行接管。一位保险分析师指出,按保监会向太平洋人寿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的数据测算,太平洋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3.06%。按规定,太平洋人寿应被接管,但实际只是限期整改,保监会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太平洋人寿采取接管的监管措施。

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同时表示,如果我们对太平洋人寿马上采取接管的方式,却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对保险公司不论是接管还是关闭,目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7次下调利率产生的利差损所致。偿付能力不足不只太平洋人寿一家,一些开办寿险业务较早的保险公司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平安保险过去也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最终解决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是一个可以接管但是最后不接管的案例,理由充分而且很合理,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比托管这类强制行措施影响力小。但是这个事件中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去想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得出这次太平洋人寿事件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点:利差损和扩张后遗症。撇开属于系统性风险的利差损,这个无限制扩张的风险是极大的,太保寿险在收到预告的前几年的“花钱砸市场”的做法也是导致其偿付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从2002年开始,太保寿险开始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公司加大改革力度大举扩张。截至2002年末,公司营销人员达到21.87万人,直销业务人员3231人,中介网点超过2万个,当年设立分支 机构就达到40多个。这个快速的扩张是需要有强力的资本金和流动资金做支持的,资本金的不足就造成了这次的偿付能力不足。而且是一而再的不足,那是不是可以说,保监会的规定的阻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那这个是源自保险公司的“自信”?

面对此类型的问题,05年颁布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也建立庞大的保险基金来减少这方面的损失,但是这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将在后文提及。

四、发达国家的保险退出机制

(一)美国的保险市场

首先,它拥有完善的法律框架。美国保险业实行以州监管为主,以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和联邦政府监管为辅的多重监管体制。除了《公司法》、《破产法》等一般经济法和普通的《保险法》的约束外,美国还制定了专门性的法律,包括有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制定的《保险重整和清算法案》等。使得保险公司实施具体退出计划时有法可依。

其次,多样化稳妥规范的退出方式。在美国,根据法律法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

1.合并:保险公司的合并必须得到合并双方经营地所在州的监管者的同意,相互保险公司间的合并除了需要得到监管者的同意外,还需要得到合并双方拥有2/3以上表决权的保单持有人投票通过。一些保险公司合并法规规定,除非批准合并会造成对本州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不公平或减少对本州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提供的保障和服务,否则监管者必须批准合并。

2.兼并:只要是美国的保险公司被兼并,该兼并行为必须经过被兼并方所在州的监管者的审查和批准。兼并方必须向被兼并方所在州监管者提交申请,列明有关兼并的某些情况,主要包括兼并方的身份和状况、兼并如何实施和供款的声明以及兼并方对被兼并的保险公司的未来计划等。一般地,只要监管者认为兼并不会造成保险市场的垄断、损害保险公司客户的利益等就必须批准兼并行为的实施。

3.破产:在美国,如果保险公司处于破产、危险的财务境况或者具有16种可以实施整顿和清算程序之一,如营销行为不良、NAIC保险监管和信息系统及相关报告有预警记录等,它将被认为处于整顿和清算状态。当地的监管机构向州级法院上交请示报告,要求法院颁布清算或整顿令并出示相关证明。如果法院同意,则下发整顿或清算令,同时指定当地监管机构作为清算者或整顿者。清算者或整顿者根据法律条文的详细规定,享有清算或整顿的权限,收缴破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向债权人或相关人员发出通知,接受保险公司债权人(包括投保人)的索赔申请,做出资产分发的决定。

再有,规范严谨的清算程序。在美国,保险公司的破产与一般公司破产程序并不完全相同。美国破产法有关强制清算条款规定,所有无权提出自愿清算申请的债务人都不能被强制清算,这些债务人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市政府和铁路公司等。如此规定的目的是因为这些债务人的性质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需要按特殊的条例进行清算一般来说,保险组织的清算可分为普通清算和特别清算两种。普通清算是指法院或债权人不直接干预保险组织的清算,仅是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下,由保险组织自己进行的清算。普通清算不一定经过司法程序,但是如果清算中发现保险组织有破产原因的,应立即提出破产申请,转为破产清算程序。而特别清算则是指由法院和债权人直接介入的清算。特别清算必需按照破产法的规定进行,剩余财产用于偿还债务。

再次,美国市场退出的清算秩序能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根据州立破产法的规定,作为没有保障的一般债权人,投保人比非投保人有优先受偿权,这样可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最后,合理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两个分开的保险保障基金,人寿保险保障基金和非寿险保障基金。所有的州都允许保险公司采取一定措施来合理地冲减保证基金征收的分摊费,这样一来保险公司的破产成本被部分地转嫁给了州政府,最终则由所有纳税人担负。一般来说,企业和个人都是保险保证基金的保护对象。本州的居民要从本州的基金中领取赔偿,与保险公司在哪个州注册无关。

(二)日本的保险市场

首先,日本的保险市场也具有完善的法律框架。1998年6月,日本成立了隶属于内阁府的金融监督厅,管理原大藏省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其次,规定了保险公司的退出标准。在1996年新《保险业法》实施前,大藏省采取“保驾护航”式的监管方案,对有问题的保险公司进行暗中协调,并强制要求其他保险公司进行接管,故未出现保险公司的破产事件。新《保险业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内阁总理大臣可命令该保险公司停止全部或部分业务,或罢免董事或监事,或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新《保险业法》标志日本仿效美国对保险公司实行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监管,并允许破产。

再次,拥有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1996年4月,日本分别建立了人寿险和非人寿险的保险保障基金,并于1998年成立了生命保险契约者保护机构和损害保险契约者保护机构,强制所有日本境内的保险公司加入,以代替原有的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投保人保护机构基于帮助保险合同的顺利转移,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维护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等目的经营以下业务:

1.对救济保险公司实施资金援助;

2.负责接受破产保险公司有关的保险合同以及管理及处理该保险合同;

3.收取、管理摊派金等。

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以不影响其业务为限度,对因暂时的资金周转状况有可能推迟保险金赔付或已经推迟保险金赔付的会员公司发放贷款。发放贷款的目的仅限于保证会员公司顺利的支付保险金,而且,必须确保与贷款有关的资金债权能够收回并符合大藏省令规定的其他必要条件。

最后,妥善地处理保险公司破产的方法。日本相关保险业法规定,被责令停止业务的保险公司可与另一家保险公司(救助公司或接收公司)就保险合同的转移或公司并购进行协商,救助公司由破产公司自行选择,也可由大藏省非强制性指定。如果双方协商和政府指定最终都未能确定一家救助公司,大藏省就要考虑暂由保险管理人来管理破产公司的业务及资产。保险管理人即破产管理人(清算组),一般为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这尊重了保险人的自身意愿与保障了投保人的利益。同时,为确保保险合同的顺利转移及经营失败公司被救助公司接受,日本《保险业法》规定,救助公司可要求投保人保障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五、我国现有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在经济环境风险逐步加大和我国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处于转制初步阶段,操作规范欠妥,非理性因素偏多,由此造成的经营风险加剧等不良作用。其实我国也一直就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在研究探讨,也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办法在逐步推出。尤以《保险法》修订案的推出为重点,2008年8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第四次会议开始审议的保险法修订草案,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还于2008年7月10日颁布了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9月11日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联合起来对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从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可以看出,保监会对市场退出的的方式和程序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现行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撤销和破产做了一些规定。为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修订草案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保险公司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或者偿付能力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规定标准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保险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予以撤销并依法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修订草案还根据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对保险公司破产的特殊事宜做了规定,主要是: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保险公司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公司破产清算时的债务清偿顺序。

新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规定了科学、完整、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建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框架。明确提出了分类监管要求。《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至第四十条建立了分类监管机制,根据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三类, 即不足类公司、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并对三类公司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较之前有个较大的变化:

1.公司化运作,至少在理论上增强了保险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

2.通过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缴纳范围和缴纳基数, 一方面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突出了“保单持有人”这一核心保障对象;

3.通过保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三方的协同监管,对保险保障基金的风险管控将更加严格。

六、提出政策

在这个较以往更为“详细”的安排下,其实还有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修改和改进的地方。现在我就完善我保险退出机制提出几点我的看法:

(一)引入保险公司风险等级评级制度与相关配套

在国外的保险监管中,保险信用评级的作用非常大。他们在保险客户和保险公司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完善保险市场监督、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即使对我国来说,引入并强行执行评级制度对解决我国当今保险业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问题是用正面作用的:

1.将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减少信息不对称对投保人有可能带来的损失。

2.通过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来鼓励保险公司改善财务状况,促使保险人关心自身的偿付能力状况,以期在评级中获得理想的等级。

3.克服了保险监管资源不足的缺陷,降低了保险监管的成本,提高了保险监管的效率。

鉴于现状是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一套制度,参考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对保险风险评级的关注点,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提示:标准普尔评价方法的基本尺度适用于各种类型保险公司的评级分析,也能在对各类型保险公司的分析中保持其所采用尺度的一致性。这一基本尺度涵盖行业风险、业务分析、管理及公司战略、运营分析、投资、资本率、流动性和财务灵活性。

1)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主要分析市场竞争以及市场环境发展变化所蕴含的内在风险,它主要关注:

1.业务范围

2.地域特征

3.监管、法律和会计制度的构架

2)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考察公司总体水平和稳健性,包括:

1.竞争优势/弱势

2.组织结构

3.经营的多样化

4.业务增长速度

5.市场占有率

6.营销渠道

7.公司产品与市场需求

3)管理和公司战略

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效果取决于:

1.战略定位

2.运营技巧

3.财务风险的承受度

4)运营分析

决定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要素包括:

1.风险加权后盈利的充足程度

2.承保业务的业绩

3.受益的回报率

4.成本效益

5)投资

投资分析考察资产管理以及与下述各方面的关系:

1.资产配置

2.资产组合的多样化

3.资产信用质量

4.利率风险管理、

5.流动性

6.市场风险

6)资本率、准备金和再保险

这是对受评级公司资本管理的考察,以及就资本与下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风险加权分析:

1.资产风险

2.再保险保障/质量

3.债务和准备金风险(死亡率/发病率/承保业务)

4.利率风险

5.价格风险

6.总体业务风险

7.财务杠杆/利息保障比率

7)流动性

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涉及:

1.流动资产来源

2.现金需求和债务

3.大额契约合同的到期日

4.承保业务/经营现金流量

8)财务灵活性

财务灵活性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

1.从外部取得资本的渠道

2.资金的流动性

建立完整和规范的评价模式,这有助于我们对保险公司进行定期的,有效的监管。其实退出机制讲就的不是每次都采用绝对的退出,它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措施,面对有困难的企业我们怎么去帮助,面对社会影响重大的我们如何去挽救,面对应该退出的我们怎么去操作。由此可知,通过建立评级制度,更多的作用是一个预警,一个给监管机构的提示,从这点看,它的制定是有很好的社会作用的。

(二)提高保险基金的专业化管理

诚然,保险基金的建立的效果是正面的,将来保险公司破产的影响将有一个很好的缓冲物。但这其实也是监管机构的一个暗示:我国的保险公司破产将成为可能。其实保险保障基金是一把双刃剑,其中隐藏的风险是制度设计者绝对不应该忽视的,设计不佳的保险保障制度会通过降低保险保障制度参与者的激励,削弱市场约束,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问题,不利于长期的金融稳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希望这个基金的作用能够更全面,更强大。

举例而言,我国的保险基金是采用“相等缴纳”方式进行的,即仅仅按照业务类型来区分缴纳比例,但是这样做是有可能会造成逆选择的,即规模小,经营冒进的保险公司获得“利益”,这不利于健康的保险市场发展。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西方先进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以下两点:

1.按照风险费率来制定各家公司,不同产品的保险保障基金缴纳比例,将应缴比例与具体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挂钩,使得保障基金更合理,更公正。

2.建立事前融资和事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我国现采用的事前融资在面对大型保险公司破产时显得有心无力,美国(除纽约州外),采取保险保障基金事后融资方式。事后融资是指当保险公司有破产的事实发生时,基金组织才将按破产程序分配的破产财产与受保障的保单债务之间的差额在幸存行业成员中分摊。支持事后融资的理由包括:维持公众信心只需要观念上的、承诺性的基金存在即可,不需要一个真实的基金存在;另外事后融资减少了对公司资金的压占,使公司可以有效地运用这部分资金。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在危机时加重企业负担;造成道德风险。所以建议结合两个优点,事前按照我国保险业的规模订立一个基本的比例,再在保险公司发生困难时将一部分分出由行业里企业去共同分担。既保证了基本的保障,又能释放一部分资金让企业更自主地经营。

(三)建立完善投保人保障机制

我国的投保人保障机构即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按照《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第八条从事下列业务:

1.筹集、管理、运作保险保障基金;

2.监测保险业风险,发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出现可能危及保单持有人和保险行业的重大风险时,向保监会提出监管处置建议;

3.对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等个人和机构提供救助或者参与对保险业的风险处置工作;

4.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等情形下,参与保险公司的清算工作;

5.管理和处分受偿资产;

6.国务院批准的其他业务。

而作为国外的投保人保障机构,他们的工作会扩大至向问题企业贷款,接受问题企业业务等工作,这类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深化完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相关人才的培训,交流。使得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更好地向保险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1]殷洁:保险市场需建退出机制,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9日

[2]易苑 茹珊珊:保险业监管应研究退出机制 和讯网 2009年4月17日

[3]郭琛: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研究 吉林大学 2008年4月

[4]陈宁:论建立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J] 保险研究, 2004, (9): 30-31.

[5]沈南宁: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比较研究 2008

[6]李长春:债务处置、成本分担:金融相构市场退出的难点与选择 西南金融 理论探讨

[7]张洪涛 张俊岩:我国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 第14卷第二期

[8]罗韵轩:从西方保险公司破产反思我国保险市场退出保障机制的建设上海保险2003年第五期

[9]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0]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1]王国军:保险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2]中国保险业监督制度建设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13]Insurance Supervision Law of USA 2004年

上一篇: 工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