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52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1)

现在高中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但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就是,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2)

一、教材生活化

1.教学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新课程贯彻了生活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维转向多维,不在单一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还要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培养。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2.教学内容:从“书本化”转向“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虽然都是新内容,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因而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给了教师许多创设问题情景的机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是与以往教材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样教师就能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细腻的情感开展趣味性教学,使学生不但善学而且乐学。

二、教师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新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条理化,生活化。知识的容量也更大,更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有所提高。

1.注重资料积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往往与生活非常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应该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2.创新教学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的。

3.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与以往的旧的课程标准相比,高中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电化教学的使用,方便了教师的同时,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如果政治课教师能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善于激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3)

有人认为,政治教学工作是一门再简单不过的课程,没有什么深奥的难题,教师简单一讲,学生课下背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岂不让学生成了背书机器,起不到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学这一基石没有充分体现。其实,政治教学有很高的艺术性,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如果你没有对生活的认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而又认真的职业观,是不可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很多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没有专职的教师,把它作为次要的课程来教,结果培养出“知识优秀,品格低下”的学生,他们成了一个个的做题高手,却逐步养成偏激、固执、脆弱、冷漠的性格,不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政治教学决不容忽视。

10多年来的教学工作,使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学工作很强的艺术性,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狭窄,压力感、紧迫感时时撞击着自己,一个称职的政治课教师需要对每一节课“精雕细琢”。

二、注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创新运用于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体现教学新理念,创新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A以学生为本,首先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有个性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性。政治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二十个学生会有二十种认识,二十种答案,谁对谁错,只要有道理,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向上,观点都应给予肯定,这就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的个性认识,由此可以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进步的时代精神。

学生个性的发展,很容易使学生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搞好师生关系,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B以学生为本,注重榜样的作用

中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路口,他们敏感,稚嫩,性感丰富,可塑性极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他们需要精神鼓励与支持,这就需要了解一些伟人们的成长的过程也经历。

再者,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如通过初三政治课的学习,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哪一个国家率先使用,它就会成为当时的经济强国。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效益,再如我国的封建社会,创造发明达到了最高峰,中国的科技文化曾长期在世界上独领,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中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先导们的创新精神及其过程从而得到启迪和创造欲的激发。今天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使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更广阔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因为人的行动是爱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通过榜样教育,同学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四有”人才,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

2、 教学开放,制定教学新策略

政治教学,仅仅靠课堂上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初二政治,是对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掌握一些法律知识,这些知识与同学们的生活非常密切,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与法律打交道,爱法律保护,也爱法律约束,如果单纯的讲,同学们听起来枯燥无味,这可以进行开放教学。教学内容可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方面程度拓宽,教学形式可由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如在进行第三课第二节,“规范经济行为。打击经济犯罪”这一节教学进,事先让几位同学准备一个节目进行表演:厂家制假、商家售假、消费者受害。由此可以设计几个问题:①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违法行为?②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怎么做?③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

用这样的形式,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推动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而积累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学生成知识的“传播者”,而老师则与学生合作者,咨询者。如在学习初三政治第二课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节内容时,可由学生上台讲解,他们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知识与觉悟,讲解“百年悲怆”这个问题,这位“老师”满怀悲愤之情,把中国如何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讲行如同大家在观看一部历史影片一样,感染力极强,这样同学们不公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良好的爱国教育激起了大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三、关心时事,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集政治教学于一体。这对政治教师要求较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高度的政治觉悟,鲜明的政治态度,政治教师不但要熟悉教学大纲,而且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动态,世界发展格局。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日益提高,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就要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让学生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首先培养自己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时政问题,也是同学们最感谢兴趣的问题。作为一名女性,我喜爱电视剧,但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我更喜爱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是我每晚的必修课。了解的多,就有利于教学。例如“伊拉克战争”期间,我国的“非典”时期,除了备课、上课,完成教学工作外,我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以及自己的见解每次课前5分钟,一定向同学们“播报”学生们兴趣很大,紧接着上政治课的兴趣也高涨起来,甚至有时课外活动时间,还来找老师为他们上政治课。政治课成为同学们乐于接受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的爱憎分明,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还可以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人人成了评论家,观察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大大提高了。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

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时期,存在向好,向坏两个方面发展的可能,绝大多数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培养下成了有用人才,但也有极少数人,因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思想政治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我们要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心胸开朗,乐于交往

②情绪健全,情感丰富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4)

相对于其他三个必修模块,《文化生活》模块更具有其独特点,其他三个必修模块我们可以从课程“由旧到新”的变化去理解,而本课程则注定要从“从无到有”去理解。在使用期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说他像历史,而不是历史课;像文学,而不是文学课;像艺术,而不是艺术课;像伦理,而不是伦理课。而这些反映了本课程最大的特点,虽然没有现成的与之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学科背景,但教材内容的编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因此其学科定位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当然其性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

二、对开设《文化生化》课程必要性的理解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现象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以学科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同时其开设也体现了随着时展,社会的变迁,课程设置也会不断完善,日渐成熟,作用也更加显著,所以《文化生活》的开设更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的表现。

三、对《文化生活》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认识

教学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因此总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目标体系尤为重要。

《文化生活》教材总体框架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是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的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集中讲述我国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内容呈现的脉络上看,这四个单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而每一单元下设有课题,课题下有框题、目题。目题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此外,教材除正文外还设有辅助文,它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和语录等栏目,它的设置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差异,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最后,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对《文化生活》教学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5)

1.按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1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图画、漫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取三段式教学法,即"预习提疑——讲解答疑——去疑存真"。

(1)"预习提疑"就是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个框的内容,并在自学过程中做一点读书笔记,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告诉教师框中哪些地方懂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难懂,建议教师多讲。

(2)"讲解答疑"就是教师课前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3)"去疑存真"就是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由学生写出相应的论文,有破有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

总之,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鼓励质疑,让平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政治课才能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思想政治课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地发挥。即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做出具体指导,对学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学习的质量、效率得以提高。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应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课堂中,教师要力求营造出使学生愉快、兴奋、参与、投入的氛围,其中主要是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让学生普遍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体味书本知识的科学分量和智慧的甘露,改变智力的惰性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课改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因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比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具进行整合,以图文并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用法律常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这样做既能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又能为学生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

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政治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在教学中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规范自已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诸如:讨论式教学法、"学导式"电化教学法、直观感知教学法、参观法、实际训练法、探究的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对于别人创立的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可盲目地照抄照搬,还必须从本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实际出发。对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选择家乡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34-01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标,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充分认识新时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新课改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课题,作为法制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所当然的担当起重要角色。

一、法制教育渗透的目的性和无意识性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法制教育渗透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而作为受教育者的高中学生,则多半处在无意识状态,法制教育渗透是在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

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纸币时。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九条、二十条、二十一条的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刷、发售代币票卷,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表达出变造、伪造人民币和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是坚决不允许进行的。同时配合案例分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生动、直观的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案例分析和法律条文的结合,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知晓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就是爱国,损毁人民币和伪造、使用、贩运假币不仅扰乱市场,更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增强与周围损毁人民币及伪造、使用,贩运假币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不难看出,在整过法制教育教学的渗透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有着十分明确的法制渗透的教育目标,通过营造和谐而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和恰当的案例,使学生主动接受了教师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时,心理意识又处于无戒备状态,消除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但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法制教育。从而体现了“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法制教育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二、法制教育渗透的艺术性

高中政治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涉及到法律知识,如果仅从内容上去讲法律条文很枯燥、很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法制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的施教手段和方式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讲“多彩的消费―消费品质量的法律保障及消费权益法律保障”时,教师通过发动学生收集案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商品售出概不退货”、“打折商品概不三包”等事例,在讨论中得出经营者应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从而让学生知道,消费水平会受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商品的性能、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在产品质量上的强制性规范则是消费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真实生动、贴近生活的直观活动,使高中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觉接受了法律知识的熏陶,扩大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层面。

三、法制教育渗透对教师的高要求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找准法制教育的契合点,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握时机,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既不要把政治课上成了法制课,也不能忽视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所以,渊博的学识就成了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作为政治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最好得是个“杂家”,通晓文、史、经、哲、天文和地理、古今中外,皆应涉猎。教师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驰骋,学生才会被你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并由衷地对你产生敬佩之情,也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法制教育效果。

四、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7)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功能及目标定位研究”(项目编号:11szk010)的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 徐兴灵,贵州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58-0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即“05方案”。新方案设置了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专业本位主义”“学科本位主义”和“职业实用导向”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和地位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1. 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而影视、出版物以及讲座等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使得这种西方文化渗透得更具体、更形象。这种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已经逐渐传递到高校的校园中。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方面有了更强的多变性。因此,一些学生开始强调自己的消费者角色,“认为自己在学校读书是已经交学费了的,理所应当的要享受教师所提供的优质服务。按照这种观点,学生作为消费者当然可以选择或者拒绝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学校和教师则没有权利去要求大学生必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学与不学,学什么课程与不学什么课程,这都成为了消费者自己的权利。”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了部分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

2. 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可以上

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到2014年全国高校2198所,其中本科院校877所,高职专院校1321所,独立学院有292所。其中一部分是扩招以后新建的,在理念、师资、设施等各方面都配备不足。很多教师除了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以外,还有一定量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就出现了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兼职教师远远多于专职教师的人数。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一个简单的、直接的传播工作,不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这种情况之下,校园里就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可以上的观点。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不足,而兼职教师又属于各个职能部门,不便于开展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无法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3. 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的政治课只是简单的重复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两个指导性文件,指明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认为,之前已经学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高校之后没有必要再学习。这样的认识,造成学生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也造成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上的误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中学阶段的政治课内容是基础性的,以回答是什么,以感性认识为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是以整体性,在回答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发大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理性认识为主。

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和功能的再认识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

(1)科学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科学性,更不是什么高深的学科,谁都可以讲授的一门课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给与充分的肯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于给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教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它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接受了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那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就是具有科学性的。

(2)思想性。思想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认识事物的科学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它具有思想性。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把思想性放在重要位置。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课程就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亦是如此。

(3)政治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重要的是直接体现了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4)德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包括了对大学生的知识性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1995年1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作了科学的定位,为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指明了方向。高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其自己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包括知识接受功能、能力培养功能、人文教育功能、政治导向功能。

(1)政治导向功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导向功能尤为显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直接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设置的,它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塑造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能力培养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向大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同时还具有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处理问题。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8)

【分类号】G64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71003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B18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讨式教学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B2010102);湖南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农研[2011]32号文件第8项);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专项(10SZ05)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将之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05新方案”开始实施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做了重要指示,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2013年11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了重要批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建设好教师队伍,把课讲好。一边是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一边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还不太理想的不争事实。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所了解的一些情况,笔者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绝对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原因或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良性互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一、学校层面。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就是以当今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道德教育课,它本质上是对民族精神的培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做的是铸魂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高低、效果好坏对于大学生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举足轻重。但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高校没有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机构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表面上成立了而实际上是个空架子,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出去学习的机会,课时被随意压缩,每年生均30元的课程建设费很少有学校能全额拨付。学校的大环境如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切都源于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与作用的错误认识和理解。所以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和联合举办的第四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式上,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先生提议把全国高校的校长也集中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真落实中央政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是落实这一任务的主要责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人。在所有的工作中,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艰巨性,日新月异的社会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加上现在高校普遍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都是非常大的。但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不了解这个情况,仅仅从主观感受出发,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清闲,上课就带一张嘴巴,照着教材念将下来就是了,只要不是文盲,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把一些难以胜任专业课教学或管理岗位的教职工“安抚”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误解,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污辱。

二、教师层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势力通过对我国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各种西方思想灌输,使我国高校学生中一度出现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真空”、“信仰危机”,有的学生在思想上陷入误区,以为“西方国家什么都比中国好”,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西化”观念同化,个别学生不信仰共产主义,而信仰西方宗教;甚至有的学生没有信仰。这种信仰危机的出现,致使部分学生感到空虚和迷茫,对自己、对社会开始失去信心。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的特殊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遵照中共中央2014年10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抱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更不能抹黑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述的中国,应该像近日《辽宁日报》刊发的那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里希望的那样,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不能用别人的尺子来规划中国,也不能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中国。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我们的讲授应更多地传播正能量,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文化阵地,给予学生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力量。

(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被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边缘化或半边缘化,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此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每天只是应付那几节课,没有钻研理论钻研教学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对国家对社会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承担的使命光荣。有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会产生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的紧迫感,就会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与新的教学手段,关注国内与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认真研究社会与人性,并把这一切融会贯通起来,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活讲透讲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最终达到进头脑的效果。

三、学生层面。要转变观念,端正心态,认真学习并积极实践。

(一)转变观念,端正心态。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他们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所谓的“洗脑”的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洗脑者”。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成见,不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去了课堂却在干别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首先是要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仅仅是理论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它更多的是情感和信仰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它能起到引导学生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作用。道路正确了,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大学生们只有改变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改变以往到课率不高或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的情况。

(二)认真学习,积极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们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才会从行动上体现出来。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不会落下一堂课,每次都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对老师提到的重要理论、概念、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会格外关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知和行是同等的重要。甚至有人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因为知最后是要落实到行上的。所以,学生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更要积极实践。只有知行结合,我们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而不是书呆子。

总之,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收到实效,仅凭教师一已之力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力量联合起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与配合;教师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并积极实践。上台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讲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说迎来了我们的春天。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后盾,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有学生的大力配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成效,一定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3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于促进教学深化、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载体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面临有利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巩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把握,在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了他们的现实行为,甚至产生其现实行为背离于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何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转化为他们的现实具体行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核心所在。只有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理论魅力,更好地体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需求。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社会体验不足,生活经验不够,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运用对于澄清大学生思想认识,端正他们观念态度,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认识不够,体验不足,感受不深,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深,容易存在一些思想困惑,陷入认识误区。单纯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在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时显得略微苍白乏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让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坚定他们的个人信念,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真心喜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课程。依托于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建设,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契合内在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作为载体,一方面必须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兼具沟通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依托于这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与大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并形成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立足静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和关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生导引,同时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社会生活,使三者发生交流互动,在三方互动中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动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被发现、认识和检验,能不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统率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发展,为过程发展指明方向;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性,体现载体建设的层次性感和循序渐进的历程。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要体现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的强化过程,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要兼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远大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归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脱离于这上终极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手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手段性存在,同时又肩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就是既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手段,同时,又要明晰载体建设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定位和功能归宿的责任担当,明确载体建设所蕴涵的兼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

三、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应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载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回顾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纵观大类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把继承传统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盲目继承,不搞不加区别的全盘接收,而要批判继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今视古,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另一方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批判借鉴,既充分吸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西方文化资源,又明辨西方文化中潜藏的政治元素和阶级立场,不能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迷失自我,失去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立场,而是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篇(10)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由社会来主导的,在教化内容上都体现了阶级的政治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即合格的政治人。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培养献身祖国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除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手段外,还包括学校、政府、党团组织进行的正规的社会化活动,也包括社会和学生社团的自发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要求开设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系统性、正规性、强制性和控制性。相比较而言,其他政治社会化渠道特别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化手段,在调控性和反馈性方面效果较差,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除了主流的政治文化,也有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和糟粕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大学生分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政治文化,摒弃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手段丰富、灵活自如有效缓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弥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强度不够、内容不深、教育不系统的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大学生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而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系统和最快捷的政治社会化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体”,是大学生成为政治人的必经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知水平。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大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相应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形成与完善政治人格;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掌握一定政治知识的个体,能动性、创造性的认识、判断、评价各种政治现象,把政治知识提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大学生政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文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和正确的政治信念,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观念。大学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素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自觉抵制非主流的政治文化,熟悉国家的政治准则,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

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有自己的思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但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通常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意志等。当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升华时,就会产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所以,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态度最高级的形态。个体对政治体系的强烈的认同意识可以对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保证国家的政治团结和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从网络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忠诚感和朴素的爱国意识,关心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过受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政治认知发展的制约,这种认同感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大学生认同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保证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之后,大学生作为政治人逐渐发展起来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观念趋于稳定,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评价和判断,不过由于大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政治实践,其社会化程度很低,容易受不良政治观念的影响,所以必需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彼此碰撞,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学生当中,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异化、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盛行,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政治方向出现不明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抵御各种不良政治思想,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分析、判别政治思想的能力。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和政治方向的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积极发挥作为其根本功能的导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上一篇: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前景 下一篇: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