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3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1)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使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

一、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部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各项计划的组织者,又是执行者与控制者,既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还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日常细致的教学活动,与此相适应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有:人(教师、学生)、物(场地、设施、器材)、财(经费)、资料(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等)等,内容中如有一项关系失调,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管理育人”,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环节和阶段,但是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有计划、顺利地进行。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三)管理反馈的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要求。学校依此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定和调整(修订)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改革等方面的准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得到不断调整,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各项教学质量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搞好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条件、教学的状态、教学的效果以及改革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秩序管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秩序管理是一种法规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教学秩序管理正是着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运作的一种约束机制。体育教学秩序管理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上,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清楚、赏罚分明。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起初反映,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教学过程管理,忽视结果评价分析。一直以来,体育教学计划中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学时矛盾突出,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教授完规定的项目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每个教学班人数多,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纠正动作花费大量时间,学生真正亲身练习的机会就非常少,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学生考试成绩评定过程中,授课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成绩如实统计,可能造成学生不及格人数过多,不符合正态分布。以现代思维的角度分析,虽然成绩不及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可以说,不及格就相当于工厂里生产的废品或残次品。如果废品比例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又该怎样来估价其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效益呢?因此体育教学管理中不及格学生所占比例是否应该有一个控制指标。?

(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给高校带来了规模效益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严重考验。根据四川学者陈建嘉对全国38所大学调查表明:扩招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原来为1:213扩招后为1:288,甚至有的高校高达1:320,师生比例悬殊。由于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学生锻炼密度减小,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下降。扩招后各高校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经费,对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与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大楼等教学基本建设相比,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更新、添置远远落后于其他教学设施的投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体育场地更加拥挤,部分体育设施破旧老化,消耗磨损严重,器材、场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三)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学生身体素质不高。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体育老师的总体数量却增加不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占的比例小,而讲师、助教占了很大比例。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不理想,陈建嘉在对38所院校的调查中,无一个博士学位者,而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1.6%,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力军”。体育师资力量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缓解了当前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导致了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其中也包括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下降。而且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深化之中,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传统体育教学的不利局面,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发展也呈不均衡状态,他们之间的体育能力、素质、知识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本身也含有教育意义,它在于最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任务和教学目标,主要着眼于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教学活动有个良好的心态、条件和秩序。?

(一)重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体育教学特点,高校都十分重视制订和完善各种体育教学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对体育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都做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规范了体育教学管理行为。首先应该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各项制度。其次是结合体育教学管理实际制订体育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这一系列体育教学管理文件,使体育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和完善,为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应从学校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评议。?

1、教学督导制度。由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性强、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组成,负责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实施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审议、指导。?

2、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级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运转情况和教学质量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教学规律,严格教学管理,形成严谨和谐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反馈渠道,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开展的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是教学监控过程中的主要观测点,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双边的活动,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教学检查制度。要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的开展教学检查是最基本的手段,教学情况的检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归纳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三)合理安排,改进学生体育管理工作。当前,高校一方面面对扩招后急剧增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又面临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些都给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针对目前体育人多,器械、场地少,练习机会少的现状,体育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管理组织方法,如仅仅是把一大群学生安置得井井有条,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游戏、练习在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安排的滴水不漏,同时还得考虑运动量等等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是不算成功的。扩招后的体育教学在管理中,应以体育教师引导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和需要,与学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教学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引导学生求知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组织管理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个性,愉悦身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则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对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高,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较强的组织原则和群众观念。二是组织协调能力要强,在工作中能识大局,顾大局,善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协调师生关系,化解矛盾,做好思想工作。三是有较强的专业和业务知识。时刻加强专业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完善,使自己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四是教学管理人员应有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教学作风、教学质量等,都与管理有着直接关系,更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对于加强体育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要使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尤其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和业务培训,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五)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扩招后高校要切实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加强体育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科研水平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聘任,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同时强化体育教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结果要作为体育教师晋升、聘任、奖惩的依据,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地肯钻研教学且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制定体育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体育教师进修、考研,引进高水平人才,善用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李梅娟.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5;(5):5~7?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59~60?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2)

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用高水平的教学工作去创造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则互相促进,如果片面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忽视或削弱其他方面,就必然会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

2.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工作质量管理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因为一定的质量必须表现在一定的数量上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颁布的课程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规格。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人格情操,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形成教学质量的诸因素实行管理

教学工作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还应当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关系,使之互相促进;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工作全过程实行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要加强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总之,实行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管理,是把教学质量的形成作为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只有整个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工作质量都是优良的,才能保证在这一过程完成时,取得优良的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3)

一、前言

目前,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成功运用的经验,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教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探索。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 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 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 学生属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 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我国在产业划分中,把教育服务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第三产业的范畴,使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从这个定位来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服务”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组织”就包括从事高等教育服务的高等院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有12个特点, “标准”中的这些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赵伟建.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航海教育出版研究社,2002.

[2]江小明、程建芳.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峥、姜运生、万凯.高校ISO9000族标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0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4)

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管理是促进教学落实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工作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距离社会、家长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从管理工作的目的性而言,当前许多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依然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管理工作的唯一目的,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予的关注不够。表现在教学的安排上对所谓的“主课”给予极大的倾斜,而对体音美等科目则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的偏离。

2.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从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点,忽视教师这一教学关键因素的管控。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给学生设立了相对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对教师管理则依靠教研组和教师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在管理的重点上,往往将学校硬件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4.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加剧了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学校管理工作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桥梁,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上下都应当将提高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为教师服务,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为学生服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真正将学生的位置突出出来;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真正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能。

2.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深入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出来。一是转变教师观念,特别是一些担任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加强其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物质保障、奖惩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在管理工作中,在教师培养、课程安排、教学保障等方面,多给予关注,从而提高相关教学活动的质量;三是营造创新进取的教学理念。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真正使学校变为学生的学校。

3.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5)

1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定义

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方面相对比较弱化,为了推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深入实际,建出成效,加强项目质量方面的管理就显得意义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监控,项目成员的质量管理,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是指从项目前期的培训孵化,到中间阶段的项目申报、公示立项、中期检查和最后的验收结题、成果鉴定及推广,严把质量关,做到突出预防,严格建设,重在提高。项目组成员的质量管理指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成效以及责任担当意识。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是指项目要有规范的资金使用规划,能严格按照质量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从项目立项开始资金使用就纳入到管理范畴,到项目结项验收每一步的使用既要符合单位的财务管理,又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做到合理、合规、合法。

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涵

2.1项目管理的孵化和培育阶段

首先,根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周期和项目特点,做好前期的孵化和培育工作。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方方面面出发,紧贴校情,整合优势项目,挖掘特色项目进行立项,优先建设。其次,认真学习国家和省级项目建设标准,明确项目建设内涵,为更高级别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提供优质的储备项目群。最后,依照质量工程项目评审指标体系,邀请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集体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校级项目量化评审指标体系,确保公平公正,选出最优的项目上报。同时重视申报书的填写质量,对申报书的填报内容认真论证,仔细推敲,对申报书的格式严格把关,精益求精,保证项目申报书的质量,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

2.2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阶段

项目评审通过获准立项进入实施阶段后,按照量化管理原则,对照项目任务和建设目标,认真填写建设任务书。随即召集项目组成员召开项目座谈会,制定实施方案,对建设过程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任务以及建设过程中各阶段要取得的建设性成果。制定项目建设过程检查和结果验收的量化标准,加强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为项目管理提供评价依据。同时,教务处组成经验丰富的专家小组,联合学校督查科和纪委,对各项目建设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包括项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不定期检查主要根据项目建设方案随时抽查。通过检查了解项目目前建设进度情况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及时协调、沟通和交流,为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2.3项目管理的验收阶段

验收阶段的管理主要是在结题前对项目的检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发现暴露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整改方案,把对项目检查结果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效果。同时认真总结项目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做好优质项目建设经验的推广和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做出贡献。教务处要根据项目检查结果,检查通报,落实各项目整改情况,推广和宣传优质项目的建设经验,发挥其示范、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后续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树立标杆,提供参考。

2.4重视人人参与

营造和谐氛围项目建设不是项目负责人一个人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成员的个人素养、重视程度,合作能力,精神状态与项目建设质量密切相关。要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形成“人人为项目、人人建项目、人人爱项目”的和谐氛围,最终把质量问题上升为大家都关心、关注的共性问题,实现人人做好建设工作,保证项目建设的预期效果。

3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成效

3.1学校加强质量管理的配套政策

为实施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立项建设更多更高级别的省级和部级项目,学校分别于2015年6月和2018年6月下发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宛医专[2015]95号)和《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宛医专[2018]66号),从项目类别、建设内容、管理职责、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检查验收等方面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做了更加明确而细致的固定,相比较于前期项目管理办法,2018年6月的这次修订在资金配置上有了更大的投入,管理上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根据项目建设类别,资金配置最高的是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为100万元,最低的省级基层教学组织类项目也有5万元建设经费。在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积极的政策支持下,我校近年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突出。

3.2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具体成效

2016年学校“护理专业”被评为河南省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中医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评为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资源库”被评为河南省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材荣获河南省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2017年《健康评估》课程荣获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健康评估》教材也获得河南省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立项。在2015年—2018年国家创新行动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中,我校在骨干专业、专业建设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项目均有突破,共立项建设12项,建设数量位居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二名。同年,“外科护理教研室”荣获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2018年至今,我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也成绩显著,《全科医学概论》和《诊断学》是河南省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传染病护理》荣获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竞赛类建设项目,《体育与健康》教研室获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

3.3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的引领和带动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6)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教学活动作为系统而庞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学风与教风的建设,而且离不开考风建设,教、学、考三者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因此,强化考务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提高考务管理水平,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长远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考务管理工作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科学的考试管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考试是检查教学任务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具体体现在师生水平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上,而这个差距的体现就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其次,考试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直接调控,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来说,考试不仅是检查自身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强化考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的考务管理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设做保障,规范的过程管理为平台,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即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

1.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对考试的思想认知。

高校应持续致力于考试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已制定的考试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不断填补空白,查漏补缺,同时对已经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增强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要对直接参与考务工作的岗位或个人制定科学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制约外,由于考试涉及面广,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及实际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做到有章必依。为避免考试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或执法不到位,检查监督机制可实行两级管理的方式:学院负责对课程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成绩的评定、试卷的分析进行检查并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务处对学院的考试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并将学院的考试工作业绩纳入到学院考评体系当中。同时,对整个考务工作过程的违规行为绝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做到执法必严,违规必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做到两个强化,即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实行领导负责制,做到令行禁止;强化责任落实,要将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加强考试制度执行过程监管,保证制度建设切实有效。

提高认识是一切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要让师生对考试有科学的认知,应该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方面,年复一年的考试难免会使考务人员滋生懈怠思想和应付情绪。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的考试观,认识考试的目的及重要性:考试和阅卷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考务工作的结束,要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运用,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考试结果是变化的。因此教师不应静态地重复考试过程,而应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考试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对策依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是故考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学生方面,高校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考试作用和目的的同时,还应在奖学金、保送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遴选上更加侧重对综合素质的考量,避免学生陷入“分数工具论”的论调之中,减少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注重真才实学的功利化倾向,实现教、学、考和谐统一。

2.优化组织管理,规范考试过程。

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科学丰富的考试方法,规范的考试过程作为考务管理工作的载体必不可少。盲目倡导目标管理是不行的,没有严谨的环节,就谈不上严格的管理,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没有规范、透明、令人信服的考试过程,就难以呈现公平、公正、令人信服的考试结果,因此优化过程管理不容忽视。广义的考试过程至少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考试方式和试题内容的设计(考试前)、考试过程的组织(考试中)、试卷评阅及结果分析与反馈(考试后)。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详细规范的考务工作细则,将诸项工作细化和量化,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和各方面人员的优势,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考务管理体系。

考试前,对考试方式和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内涵,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实现考试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考试内容不但要考查知识,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加强过程考核,将期末静态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考核,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范畴。考试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实验报告、课内外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这些都是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任课老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考试方式,经教研室和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实施。为避免命题教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内容要经过教研室严格把关和筛选,实行教考分离,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多样化的试题库,随机抽取。为保证试卷质量,命题老师须认真研究命题的范围、重点和难点,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使用规范文字,措词严谨明确,避免引起多义、歧义,杜绝不加改动直接选用近年已在同类考试中出现的试题。除此之外,各门课程应同时命出难度和题量大致相同的两套题目(即A、B卷),并做出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标准答案要规范、严谨,评分标准应与试题同时拟定,不得随意改动。最后,做好试题与试卷保密工作。

考试中,高校应推行标准化考试与标准化考场建设,将流程量化、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监考老师按规定时间领卷、监考;随机编排考试座位号,检查学生是否对号就座;核查学生有效证件是否与本人相符;督促学生自我检查座位附近的地面、课桌上、抽屉内有无书本、纸张等并报告监考老师,由监考老师收集处理,保证考场清洁;督促学生将非考试规定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学生签到;在发卷前宣读或播放考场纪律;按时发卷,考试开始一定时间后禁止学生进入考场;核准考试人数;监考老师对试卷内容不做解释;严肃认真维持考场纪律,坚守岗位,在考场内不准聊天、吸烟、阅读书报或做与考试无关的其他事情;监考老师按规定收试卷;填写考场情况报告表,如实做好考试记录;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认真检查试卷份数,按顺序整理考卷,课程负责人逐份对试卷进行验收,等等,这些指标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主管考务的部门还应在大型考试前协调各相关部门制订周密的预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考试后,严格掌握评分标准,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阅卷评分是对考试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因此,阅卷老师要严格掌握评分标准,防止发生偏宽、偏严、错评、漏评和统分错误等现象。为此,应采用封闭集体阅卷,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流水作业,阅完的试卷由另外一名教师核对分数,并由评卷人和复核人亲笔签名,保证阅卷评分的效度和信度,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建立试卷分析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该课程试卷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应建立透明严谨的补考制度,把好补考质量关,如开学重修考试、期末重修考试等,重修试卷的难度和正常考试试卷的难度、广度等相当,也可随下一届学生的正常考试进行,考试过程和平时考试一样,不能放松每一个细节,保证重修考试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3.增强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考务管理。

管理和服务并行不悖,并不矛盾,在考务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优化管理,从而使教师、学生及考务管理人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

考务管理的人性化,已成为发展“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保障考生的权利,也是保障考试信度及效度的重要前提。在考试管理过程中,考生、教师与考务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师生之间要架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就要求我们努力改进现行的考务管理工作,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内在和外部考试环境,使考务管理的人性化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安排。考试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参加考试的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实际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惯性思维导致考务人员和考生形成“天然”的对立,考务人员行使管理权是一种责任而并非特权,教师及考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尊重考生,就是尊重考试”的观念,以平等、包容的心态行使这项权利。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以考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开展管理,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尽量减少其他活动对考试的影响,课程考试要为考生保留充分的复习时间且安排不宜过密,监考人员不得随意打搅学生考试,这都是在管理中体现的服务;同时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的相关规定,考前播放或宣读考试纪律;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考试违纪的后果有充分的了解,在各种大型考试前,组织监考教师集中培训,明确监考教师职责,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哪项工作先做,哪项工作后做,使监考老师的各种管理行为都有理有据,体现在服务中强化管理。

总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与不断加强考务管理,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密不可分的。考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优化考务管理工作,为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7)

学校管理是指学校对人、财、物、事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学校管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 人是能动因素,是核心因素。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人既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核心,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关键。在现实中,一些办学条件大体相当的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却出现明显的差异,甚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教育质量明显高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这充分说明人的核心作用,只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校管理活动中有限的财、物就能发挥更大的效益。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完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我镇的具体做法是:由中心学校对中小学各年级分期分批组织统一考试、统一评卷。为了测验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考试实行单人单座,同一考场,不同年级学生座位交错编排。整个考试、评卷、登分过程由中心学校统一组织实施。考虑到某些人为因素,班级成绩以期初人数测算(特殊情况除外,如学生生病住院、正常转学等),为了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和学生勤奋学习,还设置了奖励:教师奖:班级在五个以下的,奖学科平均分第一名教师,50.00元;班级在五个以上的(含五个),奖学科平均分第一名教师和平均分上升幅度最大的学科教师各50.00元(第一名与上升幅度最大者同等对待);学生奖:分年级,奖总分前10名学生。第一、二名为一个等次,各奖现金50.00元;第三、四、五名为一个等次,各奖现金40.00元;第六、七、八、九、十名为一个等次,各奖现金30.00元。

二、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质量意识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命脉,也是教学管理的目标所在。学校教学质量差,就好比企业没有了品牌和社会声誉,任何一位校长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使 “以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深入每个教师的灵魂,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达成共识。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树立敬业勤业、无私奉献的典型。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打好基础,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发展,各显其长,使“人人可以成才”深入人心。实行校级领导亲自督导制,以身作则,带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教学质量兴校”的观点。

三、注重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对骨干教师的重用。要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要把教师们广泛关注的奖励制度完善,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抓实公开课、示范课,建立健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带头多听课,多督促,定期检查听课笔记。常规管理常抓不懈,抓实、抓细,深刻认识抓好德育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基本行为规范抓起,从细节抓起,从一言一行抓起,从最后一名抓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 注重过程管理,优化教学要素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考查等若干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就是在一个个教学环节,以至整个教学过程中一项项形成,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提高的,忽略了哪个阶段、哪个步骤都会影响整个进展,影响整体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手段、哪种教学设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人的素质和潜能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其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素质和潜能,它能够发展并形成其他方面的素质和潜能。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要使学生能从浩如烟海般的读物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中迅速获取、使用所需的信息,关键就是要“会学习”。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备好课和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强化这种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应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题可做。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8)

现实社会中,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分配。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20%~30%,甚至可能达到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潜力的80%~90%。学校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还有结构工资和各类福利。结构工资以课时或工作量为系数,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学校还可以修订《教职工奖励实施细则》、《教师带队训练、指导补贴标准》和《关于教育科研经费的申报、管理的暂行办法》等,对教师各种付出和努力兑现回报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事业,不断进取。

但在用薪酬待遇激励人这一方面,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因为员工随时都可能在企业中成长而薪酬不可能紧紧相随,没有人总是对自己的薪酬满意。从师德建设的角度说,教师的努力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教师所取得的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是学校多年培养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教师的付出事无巨细均“折合”成薪酬,看上去是公平了,但往往会造成个别教师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反而适得其反。

2.用学校文化鼓舞人

作为思想意识的学校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教育者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的是学校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教师的工作在本质上不是靠规章、程序的制约进行,不是依赖校长的指令,规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主要依靠他们的认识、觉悟和能力,依靠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工作目标和自身修养目标的执著追求的热情,以至于最终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当学校的文化和教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充分体现到对教职员工的尊重时,教职员工会与学校融为一体,为自己的学校感到骄傲,愿意为学校奉献智慧。良好的学校文化必须彰显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职员工的首创精神,弘扬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鼓励勇于创新的奉献精神。出色的学校文化营造的人文环境,对教职员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注重积极探索“党工共建”的路子,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把党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求变为工会的决议和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爱岗敬业,不断增强使命感,并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认同,从而为学校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3.用感情关怀温暖人

国外有远见的企业家从劳资矛盾中悟出“爱员工,企业才会被员工所爱”的道理,因此他们一般采取软管理办法,营造员工与企业间“家庭式”的关系氛围。如果一个学校是一个家庭,那么管理者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家长”要把教职员工的事当做学校的事,关心、照顾教职员工,使之心无旁骛地工作;关心有困难的职工,使他们对学校更忠诚。

作为教职员工“保护人”的学校管理者,必须竭尽全力地维护员工的种种切身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法律利益等,这是许多员工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在教职工生日时会有所表示;当教职工结婚时,领导会到场祝贺;生病或亲人去世时,工会、行政都会上门慰问,等等。这些都会让老师们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4.用事业发展凝聚人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9)

【论文关键词】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其内容非常丰富。高校的教学档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故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1系部教学档案的内容

(1)综合类: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学院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要点、教学工作会议的记录、简报等材料;学院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以及教学工作的文件;教改项目的立项报告;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每学期评教评学的相关材料及教学检查的记录、总结。

(2)教学管理类:教师教学有关规程、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有关材料;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教师进修培训材料;学籍管理材料;学籍变更材料;课程安排表、学年校历。

(3)教学业务类:重点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总结等有关材料;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有关资料;教材建设、教师自编或主编教材及使用教材的目录;教师制作的CAI课件等资料;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材料;教学实习有关材料;各种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材料;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有关资料,考研相关材料;教师业务档案;教学仪器设备材料等。

(4)教学研究类:各类教改项目及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实施计划、成果及总结以及获奖的申报材料和奖状;获院级以上的教学成果类的申报材料及奖状;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目录。

2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总结,故除具有一般档案的属性外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1)内容广泛:一方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使得教学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另,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高校除了设置相应的德、智、体几方面的课程外,随着专业的增多,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差不断加强,使的教学内容多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与之相适应,档案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2)材料来源较分散:高校教学档案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两级教务教学活动,即有上级和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有关文件,又有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形成的关于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材料,同时还有系部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

(3)归档时间不同:文书档案是按年度归档,而教学档案是按学年度进行归档的,归档时间从上一年的9月1日到当年的8月31日。

(4)高校的教学档案统一按国家教委办公厅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

3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收集较困难:因部分教学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担心材料会遗失,或担心档案部门立卷归档后自己利用不方便。故对上交档案材料有抵触情绪,使的收集起来,有一定困难。

(2)系一级的管理困难:由于系部无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故材料的收集、整理、移交都是由教学秘书兼着,由于有些教师不配合,就会造成资料的不完整和档案材料的不延续性。加上有些系部认为系部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档案材料只要用时有就可以了,无须按什么规则整理归档,导致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

(3)资金紧缺:系部收集到的材料并不能马上移交,因经费不足有些系部连一个像样的档案柜都没有,故造成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后与移交前这一段时间无处可放,容易遗失而选成档案材料的遗失。

(4)人员紧缺:一般高校系部都无专职档案管理员,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在教学上,加上大部分没有受过档案专业培训,因而少有精力去将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完整,这样将造成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准确性,致使移交到档案馆的材料不规范,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4加强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1)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各系部由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不到位,系、教研室两级档案管理、存档部门职责不明,归档机制不健全,导致文件材料重复归档、不归档、漏归档现象较为普遍,亟需在科学划分系部档案类目的基础上,明确系、教研室档案的建档、存档和管理职责,加强对系、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与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档案工作的督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加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2)档案材料应当随时收集、随时整理档案工作应当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作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避免把问题都积压到一件中心工作来临前仓促解决。

(3)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使档案分类走上统一化、标准化。

(4)归档要求: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必须遵循教学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归档材料之间的联系,据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整理;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图文清晰,并装订成册,以利长期保存;教学档案材料一般要求长期保存。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课程安排表、学生实习有关材料、教学检查座谈记录、听课记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考试试卷、实验报告等则要求保存五年以上;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于每学期期末对本单位的教学档案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归档。立卷人应按文件材料自然形成的规律和便于利用的要求,进行系统整理、组卷、并编页号、卷号(盒号),填写卷内目录、备考表,拟定案卷标题,注明密级和保管期限,并于每学年度结束后对所有教学档案进行汇总,装订后,按学年度排列进柜管理存档。

(5)收集工作必须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教学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按归档范围分类收集;必须保证归档教学文件材料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系统性;所收集的教学文件材料按各大类的分别积累,进行预立卷,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6)利用现代办公技术,实现教学档案现代化的管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如果仍依靠长期沿袭的手工方式去处理日常教务工作和管理教学档案,就不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故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实现教务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篇(10)

所谓的“档案化”管理主要是指单位或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的记录过程,“档案化”管理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等特点。另外,由于档案具有着真实性、实效性、完整性、长期性、可靠性等特点,从而起到了对单位或个人过行管理和约束的要求。例如本文所要讨论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针对高校教学中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存储,以备后用。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能过对以往档案记录的杳询进行教学经的总结与创新,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2.“档案化”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档案化”管理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中对学生考核成绩综合评定的事后判断方式,而是采用一种在教学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简单来说也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并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其次,采用“档案化”管理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资料、记录、分析、改进等循环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活动进行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档案化”管理中的同行业教师听课环节可以使教师之间互通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更容易促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对档案的查看及分析从宏观意义上了解教学中的整体过程,进而丰富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档案化”管理还可以对教学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为保证其有效性,必须遵循着以下的原则:

3.1档案全程管理原则

在国家所下发的ISO-9000标准中,所有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以保证工作过程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并将这种基础转化为一种与其相关的资源文件的一种行为活动。因此根据国家的指示,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档案建立行为。并且保证对教学质量档案进行严密的保存,以确保教学质量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档案化”全程管理中,就需要对档案的建立把好入口环节关。也就是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的建立必须由高校负责人向上级推荐,再获得了第一层基层领导审批后,再由专家组委员会成员对档案进行讨论及改进,然后方可确定“档案化”的建立。由此可见,坚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全程管理原则更有利于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性,同时有利于排除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阶段性不尽人意的因素。

3.2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原则

首先来讲,前端控制原则更有利于控制和强调整个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目标及要求的规则化、系统化管理及分析。同时对档案的科学化综合整理,或是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阶段性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前端控制原则就是强调档案整体的规划、全程监控、业务提前以及及时修改的整体过程管理的理念。另外,前端控制原则本着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原则,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新设置来减少档案管理中各环节中的重复内容,从而更进一步优化档案的形式。

4.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档案化”管理中,必须依照几点具体的中方法进行管理。

4.1分类管理方法

一般来讲,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所涉及到的高校管理部门是很多的。例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育中的管理部门、高校各系别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都必须要遵循着全过程管理原则以及前端控制原则,同时结合教学质量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档案的建立及分类。在档案建立中,一般包括了高校教学质量的项目管理、教学任务管理、对教学内容考核分析管理、实践实习的管理、教师发展管理、高校教学器材的管理、高校现代化教育网络管理等诸多类别,因此为了将其区分开来,在“档案化”管理中,就必须将不同的内容进行分开式管理,以便档案清晰化,同时也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4.2目标化管理

上一篇: 采购管理系统的特点 下一篇: 古诗的文学价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