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25

旅游管理的专业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1)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选修课的需求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文化》课程最初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在旅游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旅游,而是渴望对旅游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求。由此,高校中的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需求下,高校也就顺势顺时把《旅游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推向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开设满足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需求,也成为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提升其旅游文化素养的热门选修课程。

二、《旅游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旅游文化》,不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定位上,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旅游文化常识,弥补学生所缺失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拓宽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旅游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弘扬、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进而掌握旅游文化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和对旅游文化本身的喜爱,进而引发学生对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热爱之情。

三、《旅游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旅游文化》所要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每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期所学的相关课程都不尽相同,所以就造成了不同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需求的差异性。基于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对《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做或大或小的修改、增删,还需要在传授同一知识内容时做或深或浅的调整。比如,《旅游文化》选修课如果针对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扩大《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旅游知识面。因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和旅游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个酒店的服务员,不仅需要懂得酒店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懂得较多的旅游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游客(住店客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第二,对《旅游文化》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者点到为止。例如,《旅游文化》教材的通用内容中都会涉及到“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内容。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会涉及到专门的“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所以,在《旅游文化》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适当增加高校所在区域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旅游文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是通用的,在地域范围上涵盖了整个中国,没有针对某个地域的旅游文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加入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旅游文化,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地的热爱之情。比如,河南省的地方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就可以把河南省的特色旅游文化,诸如古都文化、名人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花卉文化等列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

四、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旅游文化》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在学生的心中,选修课没有必修课的地位重要。所以,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喜欢了就听,不喜欢了就不听。如果老师的课堂讲授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光凭学生选课时的一时热情,他们上课的热度会慢慢降低。所以,要想办法提升《旅游文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愿意上。在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方面,应该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把知识变得有趣儿。“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是吸引学生上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法宝。老师需要想办法让这门课程变得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传授了旅游文化的知识。在《旅游文化》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和趣味性相结合。比如,在“旅游中常用的历史文化常识”中就可以把历史文化常识和历史发展、历史故事以及现实应用相结合;在“旅游建筑文化”中对宫殿、官衙、坛庙、陵墓、长城、关隘、地方民居的讲授就可以融合历史,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以往旅游中对建筑的感受以及学习本章内容之后对旅游建筑的审美看法等;在“旅游饮食文化”中可以把讲授和教学视频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生动的影音画面,更好地理解美食的魅力。第二,利用手机呈现信息化交互式课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课带手机、玩手机几乎成了大学课堂的标配。与其一味地禁止学生玩手机,倒不如想办法在课堂上很好地利用手机。现在的教学App软件非常多,也非常好用。教师可以选择某一教学App软件,利用手机教学资源、作业、开展课堂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手机教学App软件既方便了老师,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旅游文化》课程中的很多“文化”属性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比如,“旅游饮食文化”中涉及到的菜肴的色、香、味、型等内容;“旅游建筑文化”中涉及到的不同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结构布局等内容。如果单纯凭借黑板板书和老师的讲授,学生很难对菜肴、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结构布局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就可以利用PPT课件的精美图片以及播放饮食、建筑方面的纪录片把“文化”呈现出来,带给学生美的感觉体验。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要特别注重PPT课件的制作。因为旅游本身是一件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所以,《旅游文化》PPT课件的制作也要和旅游相匹配,要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逻辑清晰,让PPT课件本身也能够吸引学生,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2)

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到国家的战略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保障。旅游高校承担着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的任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成为旅游业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严格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到旅游行业“就业难”,更确切地说是到旅游企业“就业难”,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诸多的原因中,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导致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1就业门槛低带来的影响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产业的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很多,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就业容量大,包容性强。旅游业作为最大的服务产业,在缓解就业方面有着显著的能力与优势,尤其是在吸纳妇女就业、无工作阅历的年轻人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更是如此。由于就业门槛低,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较低,很多旅游企业吝惜用人成本,在招聘时追求短期效应,只求能尽快上岗,表现为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的学历结构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过于偏低。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都是通过基层的不断磨砺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管理人员通常要从基层做起,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大学生通常都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长期的一线艰苦劳动很难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进一步抑制了本科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就业的积极性。

2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带来的影响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常用来表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社会成员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是服务特征最明显的行业。服务人员要给旅游消费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服务流程,要提供一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过程,要具有真诚微笑、谦恭有礼、热忱周到的服务态度,要随时践行“客人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旅游行业固有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以及相应的工作要求决定了它与其它服务行业存在着显著差异,旅游从业人员特有的服务型特征导致了旅游从业人员较低的社会地位。

3企业人才观存在偏差带来的影响

目前,有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于不同学历和层次的人区别对待,但往往期望值过高,等发现本科生的能力达不到这种期望时,就转而过渡贬低他们的能力。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区分人才档次,不同学历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提升制度并不倾斜于本科生,使其心理不平衡,积极性受挫。由于行业特点,学生从就业到发展必须经历职业历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期望值和实际往往会有一定的反差,在没有调整好心态的情况下,容易心理失衡。一方面从基层历练,企业组织环境与组织气氛与其社会需求的反差容易产生不平衡;另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急于求成,在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跳槽、流动频繁发生。这种职业经历对低年级学生无疑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4行业就业面不广带来的影响

按照旅游高校设定的学生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后可以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事旅游院校的教学工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但是旅游景区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的地方,却也没有接纳多少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大部分旅游高校都变成了以培养旅行社导游、酒店服务员为目标[1]。旅行社和酒店这两个部门需要的是大量的熟练基层服务人员,管理岗位极少。旅行社和酒店无法接纳大量的旅游专业本科生成为企业经理、主管和领班。

5专业性不强带来的影响

旅游业综合性的的特点非常明显,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进入到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的各工作岗位除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可以从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甚至某些岗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还有可能竞争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2]。目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语、中文、史地、财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通过旅游业与本专业的结合点,很容易进入旅游企业相关部门。这些专业学生的冲击造成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益缩小。相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面广而欠精,他们很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它专业领域的工作。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想进入旅游企业发展,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高校旅游本科教育的弊端所在。

6行业脆弱敏感带来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是一个对产业环境十分依赖且十分敏感的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发生在国内外的危机事件必然会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危机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在社会稳态情况下,经济及社会运行相对安全、平稳,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是稳定的,此时的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而危机的爆发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旅游设施,危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得不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出游行为,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危机之中。旅游业是易折和敏感的一个行业。世界上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会比旅游业遭受更多的危机[3]。一些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动荡不仅会对旅游业造成强烈冲击,还会严重影响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信心。

7淡旺季明显带来的影响

受自然气候和游客闲暇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业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都存在着“季节性”。旅游业的“季节性”造成了旅游就业的“季节性”,导致整个旅游行业的员工需求弹性较大,这一点对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影响最为明显。一方面,淡旺季差异的特征使旅游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新员工缺乏专业教育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等很多不完善的问题。每到旅游旺季,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导游员供不应求,很多旅行社只能把在校具有导游证的学生当成他们的选择目标。另一方面,一些景区、旅行社一进入旅游淡季,员工往往会被放长假。有的企业会根据淡旺季的员工需求来安排长期工和固定工的人数[4],甚至让其他员工停薪留职甚至离职。由于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专职的导游人员大多也都是挂靠于某一旅行社或各地导游服务公司名下,同时为多个旅行社提供服务,成为没有稳定收入保障的“自由职业者”,经常成为旅行社之间大打价格战的直接受害者,“季节性”往往带来稳定收入保障、医疗福利待遇等的缺失以及员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也使得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显现,对有志于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8结语

总之,各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旅游行业自身特点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塑造行业美好形象、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优越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利因素帮助旅游从业人员树立从业信心等,使尽可能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旅游高等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李晓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中国旅游业发展对全球经济贡献有目共睹[EB/OL].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3)

二、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旅游从业人员约800万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实际需求预计达到1200万人,由此可见,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至少400万人。因此,如何有效、迅速地培养一支强大、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根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等,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张更多地以社会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协调好专业基础课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实践课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覆盖知识面宽,致力于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

(二)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培养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服务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旅游企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根据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六类素养排名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旅游企业认为,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应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技能”,有35.8%和28.4%的被调查者将该项分别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重视程度之高。同时这也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主要能力和素养的诉求。拥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充分体现在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完善的经营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素质和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自身良好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旅游这个服务行业的经营成败。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等全面的综合性素质,这也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三)“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旅游产业与旅游专业对接、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对接、企业实训信息与学校教学信息对接的新型“校?企?社”三位一体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更是高职高专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进一步突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办学理念与模式上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体现在:在校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来配合理论教学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模拟导游等课外实践活动来完善创新基本素养的培育。建立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校外,通过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厂校结合等模式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辅之以多种保障条件,如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首先,安排校内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考察见习,强化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及旅游服务操作技能等,进一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层进入校园,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如做报告、开讲座等,并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在校教师和企业在职人员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4)

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由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三大学科支柱支撑,它的课程设置同样由这三大学科专业课程组成。旅游文化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基础课,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文将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要意义集中论述,以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水平,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物质和精神文化综合说,”即“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其二,“旅游主体文化说,”即“旅游文化是旅游的人化,也即旅游者的文化”。其三,“旅游客体文化说,”即“旅游文化是指与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文学艺术、传说故事及百科知识等”。其四,“旅游介体文化说,”即“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组织者为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文化措施以及接待人员在接待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其五,邹本涛、谢春山教授给旅游文化最新的定义即“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精神产品的总和”。

二、旅游文化课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三大支柱支撑的,即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旅游,无论是将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文化”。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一门主干课、必修课,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目前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其地位在逐渐提高,一些学者甚至提出:旅游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旅游文化学”。还有学者指出“旅游文化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足够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学具备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三大基本条件”。

三、旅游文化课的重要性

(一)体现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虽然当前旅游文化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它逐渐被学界重视,它的学科地位在逐渐上升,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该以一门学科对待,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课程正是体现了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二)丰富学生知识

旅游文化课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涵盖山水文化、聚落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刻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等,这样全面而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刻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等。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旅游景观鲜活地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深入学习,进而挖掘旅游景观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通过观赏旅游审美对象,学生自然会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

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包含有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建筑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熔文物、古迹、书法、绘画、雕刻、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庙宇、服饰、烹饪、民俗、风尚等为一炉。通过这些知识及实物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感知、鉴赏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健康的审美观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铸就良好人格品质。

(五)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基础知识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旅游文化概念、结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规律等。其二为具体的各种景观文化,诸如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等。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课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才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5)

中国分类号:G718.5

0.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从小规模地域性产业逐渐转变为各个省市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调查显示,到了201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和第一大入境游接待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0亿人次,出境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可达1亿人次。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质量专业人员从事该工作。因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应担负起培养出旅游服务业人才的重任。

1. 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重复冗杂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其结构比例多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组成,这就导致课程之间出现重复、繁琐、多余的现象。例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都有内容重复的情况。

1.2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年限较短,由于旅游业近年来较为火热,便跟风开设旅游专业,导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跟不上;再者,旅游业本身学科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有深度、有建设性、有代表性的理论。出现教师从别的专业调来,对旅游业所知甚少,而自身缺乏实践经历,只能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教授不出实际内容,影响教学质量。[1]

1.3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达到并统一同一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本专业知识水平。而在运作过程中,又会根据教学对象、基础知识、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薄弱程度,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同时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管理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拓视野的目的。但是,部分院校并未深刻研究课程设置与主客观条件的利害关系,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老师授课节奏,课程设置重复,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学习热情,使培育出的毕业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4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分配不当

加强实践教育已经在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中号召了数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的传授,理论课课时设置较多,实践课相对较少,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过,对职业院校来说,更匮乏的是实训场地与教学资金。由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旅游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常常因场地、经费、教师条件甚至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开展实践教育;在部分院校开展的实践教育课程中,往往将学生派往旅行社等单位实习半年到一年,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学生并不能很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 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加强专业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的。所谓职业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从事某项职业的操作与业务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称之为“从业能力”,它应具有该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应加强其职业性与针对性:将普通英语教育替换为旅游专业英语,旅游人文教育可替换大学语文等。[2]

2.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专业,对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在课程设置中显然不可能对所有学科面面俱到。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使之利于学习,便于接受。例如:《管理学》、《物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科结合,可形成《旅游管理》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又可合成为《旅游环境与生态》课程。通过针对性编写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易于接受各大领域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加强学科针对性,减少繁复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旅游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课程设置与教材编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因此,学校还有必要做好旅游业的信息搜集工作,关注业界行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顺应时代,满足社会的发展。[3]

2.3 多方面设置课程,增大学生选课自主性

旅游管理专业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必修之外的选修课,学校应多方面设置课程,尽量包括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还应使学生满足旅游业各个企业与部门的从业要求如: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前台、大唐、客房、酒吧等。为此,就需要压缩必修课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教会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其覆盖面以包括大量专业选择方向。例如,酒店管理方向,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客房管理与服务、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旅行社管理应包括生态旅游理论、导游理论与技巧等。通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不同的旅游业岗位与角色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增强专业职业性、编写针对性教材、更新课程内容、扩大选课范围等措施,可以改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职业院校有所帮助,更希望今后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是旅游业岗位上合格的一员。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6)

1. 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是指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体或群体,以期挖掘和提高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兴办或经营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在专业素质教育基础上融入创业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自我谋职”的能力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指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在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不断提升,逐步从培养合格就业型大学生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创业型大学生转变。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旅游行业面临着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目前,我国旅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已趋严重,其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是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导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加入创业教育,也是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大扩招和金融危机影响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任务和问题,促使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是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成为旅游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旅游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之一,也是直接面向旅游业开设的应用性专业。旅游业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旅游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门类,其中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等相关的产业部门。这一方面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创业创造了许多商业机会。旅游业中的产业部门层次性明显,高中低档都有,以适应不同层次客源群体的需求。例如住宿业,既有四、五星级高档次的酒店,也有二、三星级的经济型中档次酒店,而更多的是像家庭旅馆、青年旅社或是招待所等低档次旅馆。旅游业其他相关的产业部门与住宿业的情形大体相似,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空间与弹性是非常大的。许多旅游业低端的业态具有投资少,行业门槛低,见效快的特点,如旅游小餐馆、家庭旅馆、旅行社和旅游购物店等都具有这些特点。

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培养的内容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提升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创业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事业心与进取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执著和坚持等内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从创新高等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强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开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根据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这一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

旅游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思路,不要让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满足于一般层次的就业。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的道理,使他们在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即使刚开始工作时,不具备创业的条件,也要他们树立创业的意识,培养其创业的精神,不要满足于一辈子给别人打工,而是要努力去做老板,给自己打工。这种创业的观念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起来,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有意识地围绕自己未来的创业去做好准备。我们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旅游业是比较好进行创业的一个行业,要鼓励他们去进行积极的尝试。在这个方面,我们应当教学生向温州人学习,一定要争着自己去做老板。其次广大旅游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别人能够办成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够办成,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创业成功。最后,还要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要有不畏挫折,百折不挠的勇气,去乐观地面对和解决。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7-03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优化实践教学环境。①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②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建立双向沟通平台,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注释:

①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3]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65.

[5]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8)

中国分类号:F590.66

1虚拟旅游的概念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虚拟旅游,指的是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旅游者足不出户,就能在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中遍览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形象逼真,细致生动。虚拟旅游是vrp-travel虚拟旅游平台技术的应用范围之一。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场景的三维模拟,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操作者感受目的地场景。

国内外有关虚拟旅游的研究有和旅游学研究共有的通病,概念界定不统一、缺少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性少、学者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实例研究还太少等问题。但这也预示着虚拟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网络的普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虚拟旅游的适用性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发挥。柯玮认为从信息化体验式学习的可实施性出发,着重在回归行动研究、创设虚拟情境、考虑体验差异、实现师生互动[1];许东认为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成果较少,多集中在实训体系方面,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整个体系研究较少,需要加强[2];燕浩鹏(2008)发现虚拟现实旅游实验系统完善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突破了风险、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实现教考结合[3];陈丹红(2008)又把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概括为三个方面: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知识学习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训练教学系统[4];魏凯(2007)从旅游实训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并将旅游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5];张莹(2008)指出在旅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学手段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性、沉浸感可以解决这三大矛盾[6]。以上的研究都很好的反映出虚拟旅游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是未来教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2虚拟旅游的教学应用优势分析

2.1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秉承的是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或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传授――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次于客体,课本的讲授重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难看出,教师、书本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和重点,课堂以知识为唯一的追求,教学的任务就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传递已经积累好的知识系统、已经形成了的学习知识技能,教师机械的灌输学生间经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完整个体,如此课堂,如此教学模式,只能单一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不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主动学习、思考的有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旅游管理肩负为社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办学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其他层次的教育,教学重点与理念应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与企业的需求,这样的培养模式就需要将虚拟旅游引入本科教学之中,为教学提供模拟的“实际”环境与培训。虚拟旅游课堂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虚拟旅游将个体放置在“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现时”的压力,认识自我;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模拟”现实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强化自我。

2.2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而长期以来,人们都片面的把教学方法理解为教师教的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学的方法。所以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一直都占据课堂,主要方式是注入式传授,实际是知识灌输,重视大运动量的练习、作业,实际上流于机械训练,学生面对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和教材的“霸权话语”,其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和交差式的练习,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初高中教育是奠基基础知识和接受间接经验主要的阶段,讲授式教学法和练习法还算可行。“在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大多偏重于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而针对旅游教育具有个性化意义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相对不足,致使科学的培养也缺乏了实现的通道。”[3]大学本科教育是注重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见效快等特点。采取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使模拟手段的使用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受教育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从概念中不难辨出,虚拟旅游与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有共通之处,所以将虚拟旅游融合于情景模拟教学法中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虚拟情景模拟教学”,借助虚拟旅游对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结构、考核要求、教学支持等学生普遍关心的教学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规划与管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

2.3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旅游模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的深刻认识,由于虚拟旅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便捷性、开放性和沉浸性,可以蔑视权威,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虚拟旅游的课堂建立的是一种真正的人格平等的关系,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实实在在的传授给学生们知识,而且使同学们对教师的修养和个人人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的顺序是先一般性基础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再到人文学科和旅游学科,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一般也是先理论性强的课程再到操作性强的课程,最后在大四时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以至于不少旅游旅游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基本上是纯理论的学习,对旅游行业依然是“隔墙看风景”,到了大三、大四,有学生选择考研,继续纯理论学习,剩下的有了真正的实习机会,但这时候才发现只能从基本的技能操作干起,基本谈不上到管理层面的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本科毕业生基本上与市场脱节。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崛起,旅游经济已呈现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当中,也有不少学校的会计专业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使学生将来能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2007,(9).

旅游管理的专业篇(10)

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年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同时出境人数达到1亿,位列世界第四。因此,我国在旅游管理人才需求上有很大的缺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体有:

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各单位具体职位根据需要而定,可参看当年的公务员报考章程。

2.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业被认为是对互联网敏感度最强的行业之一,与金融、软件和网上书店一起被称为最适合在网上经营的四大行业。由此可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3.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新兴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是旅游需求市场与旅游供给市场之间的桥梁,它们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消费产品及其组合(实体与信息),为旅游产品及旅游目的地提供消费者群体(实体与信息)。一些旅游大型产品在市场中的火暴与旅游营销策划企业的操作不无关系,如大型实景歌舞《印象・刘三姐》就是其中一例。

4.旅游景区:遍布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1.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具备“国际性”“外向型”的特点,其旅游管理专业为全国B+等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暨南大学能够更好地将专业与国际接轨,以此寻求更多的就业机遇。

2.长安大学:长安大学虽然是侧重于理工科的院校,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颇有特色,且学校所在地周边景区众多,旅游景区规划逐步完善,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上一篇: 海绵城市问题 下一篇: 茶文化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