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2 16:38:17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

1.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控制权和新闻编辑工作方式的的影响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掌握着对信息的控制权,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等,都必须由新闻编辑来决定[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都是信息的主体,新闻专业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占有权,新闻编辑也逐渐冲击了新闻传播控制权,使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逐渐的受到了冲击,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然而,也并非是所有的新闻编辑工作者都可以适应这样的变化,有些编辑不是删除微博和评论,就是直接将其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利于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培养。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让受众获得知晓权,以便做出应对,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虽然使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信息的模糊性却大大增加。各种犯罪、灾难、事故等不断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使新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的减小[3]。此外,新闻编辑精神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媒体本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的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其应该仅售的原则,但新闻业逐渐的商业化,使得新闻从业者受到商业利润的诱惑,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而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偏离了新闻专业的主义精神。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社会大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编辑会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传与不传,什么该传,什么不该传,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严格把控,而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不必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但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随着新闻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经不能对信息起到很好的控制权[4]。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因此,要求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十分注重受众者的感受,倾听受众者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不能将新闻信息变成趋于迎合大众的随意工作,对新闻信息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良好的的把控力。

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技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新闻的“幕后制作”,对新闻的加工和提炼更为关注,而在新媒体时代下,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整合技能、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论坛主持人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受众有用的新闻素材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出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所在,然后将新闻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沟通来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条专业的新闻的确认、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已成为编辑思维里的流水线,并且新闻编辑工作者长期处于幕后工作,与真实的世界联系较少,几乎活在新闻记者构建的“城堡”里,其自身缺少对世界的信息的感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也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量和点击量,新闻报道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甚至有些新闻编辑为了迎合受众而随意捏造虚假新闻[5]。究其根本,发生这些情况跟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媒介的素养要求新闻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新闻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视野更加广阔,新闻编辑更加贴近生活。同时,加强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不仅要求要有良好的信息把控能力,专业的技能素养,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编辑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编辑技能,更要成为社会舆论的领导者和发起者,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娜.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编辑之友,2014(09).

[2] 蔡雯. 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J]. 国际新闻界, 2011(05) .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2)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由于使用的媒介不同,人类已经经历了四个传播时期: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随着web2.0 时代的全面到来,相应的网络应用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从网上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渠道也出现新的形式。从“门户网站”到“微博”,人们摆脱被动的信息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媒介素养”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3 年11 月22 日上午10 点30 分许,青岛市输油管道泄露爆炸,造成62 人遇难,136 人受伤。11 月24 日新浪微博中出现这样一条博文“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48 条人命死亡,当地报纸却噤若寒蝉。这不是媒体人的耻辱,而是背后维W思维的耻辱。官媒除了宣传各种批示,只知道让网友点蜡烛煽情。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丧事当喜事办的闹剧?请公务员们最起码对得起工资,防患于未然、危机时如履薄冰、沟通时真实透明。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同意请转发”,此条微博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其转发评论量特别高,青岛当地的几家主要纸媒也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但事后这条微博却被证明是不符合事实的,《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等几家主要报纸都对爆炸事件做了详细报道。12 月初网上流传一则新闻说一名10岁男孩充电时玩手机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手掌被炸烂,并配有图片。这条消息通过“微博”、“微信” 等工具被广泛传播,一时间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恐慌。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条虚假新闻,手机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男孩不正当操作造成的,手机充电并不会造成那么大危害。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使得人们在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同时又可以传播信息。这在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造成虚假、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的大量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辨别和抵制这类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历程

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它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①另外日本媒体教育专家铃木认为,“媒体素养即公民对媒体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接触、使用媒体,更以多样的形态创造互动、沟通的力量。获得这种力量所做的努力便称之为媒体素养。”②我国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媒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布金汉姆等人的分析,这种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保护主义阶段,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公众开始意识到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对青少年有不利的影响,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增强青少年对低俗信息和不良内容的批判能力;二、注重辨识能力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注的焦点从保护主义转移到如何增强人们区分“拟态环境”和真正的现实环境的能力;三;能动赋予权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在这个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媒介素养的理念包括选择、分辨、评价媒介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我国国内传播学者陆晔在《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经历了四次“范式转移”的变化。一、20 世纪30 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二、20 世纪60 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三、20 世纪80 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四、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③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比例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黄金时期,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最初的使用和推广者都是大学生,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普及率相当高。根据2011 年CSM 进行的两次大学生媒介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大学生接触的所有媒介中互联网的接触比例最高,为99.3%。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互联网与手机在2011 年整年的日使用指数均高于80%,远远高于其他媒体。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而且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能力也较强。在web2.0 所创造的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在信息的海洋里,大学生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信息,该怎样去处理自己与媒介的关系,这些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所关注的问题。

2、大学生缺乏对新媒介使用的认识

虽然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其对新媒体使用的认识不够充分。拿“微博”这一网络应用工具来说,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开通了网络微博,都会使用微博获取和传播信息,可是关于微博上的信息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谣言及不良信息,甚至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根据自身的小规模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一共发放的50 份调查问卷中,47 位调查者都在使用微博,所占比例高达94%。但是在开通微博的原因上,被调查者的动机就显得多种多样,其中“跟潮流”、“记录生活”、“关注热点,发表观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6%、50%、78%,这说明大学生主动利用“微博”当做自己的“麦克风”,去发表自身的观点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另外调查问卷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关注的人大多是明星(所占比例42%),现实中的朋友(所占比例78%),对业内资深专业人士(所占比例40%) 的关注相对来说比较低,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的信息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微博的形式也较单一,68%的被调查者只是发表文字微博,2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图片,有不到5%的被调查者会视频。虽然自身的小规模调查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即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web2.0 新媒体的本质理念,大多数人只是把这种媒介只是当做一种娱乐工具而已,还不能充分利用web2.0 新媒介。

3、媒介过度商业化的要求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应对当今媒介过度商业化以及信息超载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媒介的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各类信息传媒行业无不打上金钱和效益的“烙印”,一些媒介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大量传播一些低俗的信息。在互联网web2.0 的时代下,“ 微博”“SNS” 等新的应用使得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让大学生在信息洪流中去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这些都急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题内容

英国大卫·帕金翰在《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指出人们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保护主义④。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超越“保护主义”而采取“能动赋权”的研究范式。大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参与式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批判性的自主地利用网络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传媒人素养来参与创造网络内容。当今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大学生对当今新媒介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媒介的传播理念,以及熟悉运用各种网络应用工具。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首先必须对当今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传播理念有所了解,互联网从web1.0 升级为web2.0 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更新换代。另外,让大学生熟练地操作和运用web2.0 媒介是提高媒介素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会利用“豆瓣网”“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有自己的获取、传播信息和沟通的传媒渠道,以便于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及知识水平以增强抵制和识别网上低俗和虚假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拒绝网上不良信息;另外还需要大学生平日多积累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增强对网上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的识别和抵抗能力。

3、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信息创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责任感。在大学生明白自己成为网络的主导者的前提下,要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如何说”和“说什么”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传播权利,做好对所传内容的把关工作。首先不能传播虚假的和色情的信息以及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播具有创新性的信息。

参考文献

①徐沁:《媒介融合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71-273

③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媒介素养专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④大卫·帕金翰,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⑤柳珊,朱璇,《“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3)

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做好新闻信息引导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端正自身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从自身专业能力中寻求突破,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紧跟时展步伐,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给予新闻编辑工作者一定的支持,使新闻编辑工作者将高素质和高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新闻信息编辑工作中,从而掌握信息的发展脉络,赢得先机。利用专业知识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庞大纷乱的信息容量中筛选出单个或多个新闻信息素材并重新进行整理,使凌乱的信息汇聚成一个信息整体,不仅能满足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还能提升新闻信息内容的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编辑专业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从沟通能力的提高方面着手。互联网的互通式贤ㄆ教ù蚱屏舜统新闻编辑中依靠实地采访的模式,新闻编辑可以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随时随地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不仅能获取有效的图片、文字素材,还能获得音频、视频等材料,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对某个问题发起讨论,从而更加确切、详细地对大众进行采访,而这一过程需要新闻编辑具有掌控沟通方向、内容和进度的能力。自身专业能力过硬可提高新闻信息的编辑质量,从而使新闻信息受众群体的新闻媒介素养得到提高。可通过新闻信息的标题、内容对新闻受众产生吸引力,能正确引导受众者的舆论价值方向,使受众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体现新闻信息的引导性作用。

三、端正新闻信息责任,培养知行并重能力

新闻的编辑和传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为了提高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可以从缩短新闻编辑与受众的距离开始,新闻编辑需要不断深入大众的工作和生活中,承担身为新闻编辑的责任,发挥编辑功能,传播正能量,构建平等、健康、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大众的关注度与信任度。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不断培养知行并重的能力,实现新闻编辑工作的有效性。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信息素材进行深刻剖析,不断深入挖掘信息素材表面看不到的本质信息,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新媒体时代为新闻信息的编辑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自身知行并重的能力,端正自身的新闻信息责任感,从而满足大众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培养新闻信息受众群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坚守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以正面、积极的心态从事新闻编辑行业工作, 通过提高自身编辑能力和媒介素养,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加稳定、积极和健康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4)

1.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控制权和新闻编辑工作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掌握着对信息的控制权,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等,都必须由新闻编辑来决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信息的主体,新闻专业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占有权,新闻编辑也逐渐冲击了新闻传播控制权,使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逐渐的受到了冲击,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

2.对新闻编辑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影响。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让受众获得知晓权,以便做出应对,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虽然使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信息的模糊性却大大增加。各种犯罪、灾难、事故等不断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使新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的减小。此外,新编辑精神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媒体本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的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其应该仅售的原则,但新闻业逐渐的商业化,使得新闻从业者受到商业利润的诱惑,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而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偏离了新闻专业的主义精神。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信息把控。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社会大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编辑会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传与不传,什么该传,什么不该传,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严格把控,而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不必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但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随着新闻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经不能对信息起到很好的控制权。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因此,要求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十分注重受众者的感受,倾听受众者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不能将新闻信息变成趋于迎合大众的随意工作,对新闻信息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良好的把控力。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素养。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技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新闻的“幕后制作”,对新闻的加工和提炼更为关注,而在新媒体时代下,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整合技能、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论坛主持人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受众有用的新闻素材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出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所在,然后将新闻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沟通来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

在信息化的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方便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样化等。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已是显而易见,但是,当前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因此,为了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编能力是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5)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被称之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播”。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它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很大的差异。新媒体的出现依赖于互联网,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记者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不同于以往,缺乏信息的前提下,记者有优先获取信息的机会。换言之,新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获取新闻和信息权力的渠道,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人人都有传播新闻的可能。

1.2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工作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不涉及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在高度的信息化背景下,记者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受众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微信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我国大部分人都可以熟练使用的社交APP,在微信平台上,各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和沟通都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更快更方便。与此同时,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新闻输出转到移动终端和PC终端的输出。

1.3新闻传播中尊重受众感受

新媒体记者的工作与时代的发展一同进步。现今社会对人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传媒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记者在新闻采访的工作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中生活的民生问题,从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角度进行报道和传播,逐步向舆论方向倾斜,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问题。

2、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2.1严格遵守新闻的详实性

新闻的详实性是一切报道的首要因素。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虚假、劣质、肤浅的新闻信息随处可见,新闻真实性缺乏公正的情况下,其信度与效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之前多家主流媒体客户端、门户网站报出“李光耀去世”的假消息,这一大型消息的传出引起了网民的一片哗然,也有了众多猜疑。但是稍后便有业内知情者站出来辟谣,称假消息源于一个假冒网页。随后,媒体、门户网站为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就随意信息的行为而纷纷道歉。新媒体时代下,在首发新闻信息环节上虽然存在较大难度,但是维护新闻信息的详实性是基础,前期错误报道的“乌龙”事件是值得新闻业内人士深度思考的。新闻记者在工作进程中应该时刻以实事求是为职业准则,要确保被报道事件的真实性。新闻信息的详实性在多方面体现出来,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与经过等。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电视新闻人求真求实的职责操守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

2.2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人角色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中,受众的选择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家掌控。也就是说,传播主导方一旦发生一定的变动,社会热议问题就会在互联网发酵,网民‘围观’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大探讨”活动就此不断展开。在新媒体运行的时代中,很多新闻信息在一天之内的点击量不计其数,而在这样的模式中,传统媒体却处于相对被动的形式中,其媒介影响效果被削弱的同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也日趋薄弱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都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新闻记者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在引导社会精神生活与个体思想意识等环节上发挥着导向作用。其可以被看作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党与公众的舆论公器,因此就应该始终坚守准确的舆论导向,将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3.1具备新媒体传播能力

扎实地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新时期下受众不仅借助电脑去输入文稿、阅览网站信息等,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写作、玩网络游戏、网购等复杂性的线上活动。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使用电脑输入、邮箱传送等基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技能。其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对微博、微信等软件功能进行了解,然后注册并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应该积极应用4G手机,灵活地应用无线网络接收与发送信息。

另外,新闻记者在掌握网络传播技能的基础上,也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的进程中。目前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生事物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样的模式中,新闻记者就应该对多样化的媒介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2高尚的道德品质

约瑟夫?普利策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新闻行业的社会使命感处于较高层次上,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将社会责任置于首要位置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新闻记者应该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建设,践行党的指导路线,让公众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满意。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记者在实践中深度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各类腐朽思想作斗争,具有一定的定力抵御各种诱惑,主动接受社会群体的监督,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与肤浅新闻出现,借助多样化方法保护新闻信息传导的权威性、公正性、公信力,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职业素养、扎实的职业技能得到公众的肯定与尊重。

3.3深层次解读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6)

( 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 要:如今,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创新,这给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传统新闻行业已不能满足当下信息传播的需求。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就要改变运营策略,从强化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入手,不断提高编辑专业能力,创新工作方式,以新闻资讯受众群体为中心,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新闻编辑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度,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强化对新闻价值的研判能力,培养对突发信息的应变与决策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7)

当今时代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其中,青少年在自媒体运用中表现出的弊病和教师行业对媒介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师范生是高校媒介教育的对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方向指向性非常明确。然而,当今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高校师范生并没有接收到能够匹配自媒体形式转变的大趋势。对于师范生的教育需求来讲,媒介素养的教育应该得到相应的诉求。

对于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师范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在其同时,达到对即将接触这一批师范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和高速度的特征,这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带来了要求与鞭策。师范生作为教师群体的直接后备军,从高校教育期间入手,对师范生开阵媒介素养培训,是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负责,同样是对教育工作的完善与支撑。

一、提高师范生的甄别及正确运用能力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多元化,集教育、娱乐、传播于一体的特点,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与速度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对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环境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认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令人担忧。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具备完善的信息甄别的能力,才能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中建立自主的,健康的认识。良好的信息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对自媒体环境产生反作用,在高校群体中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的门槛,信息的自由度大为提高。大学生欠缺相应的媒介素养,就会带来信息的随意性。这种高度的自由同时也是对高校学生媒介运用能力的考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信息内容的指导是良性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信息中对于个人安全信息的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新媒体的自由性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泄露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网络环境。对于师范生来讲,从大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对于其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将这种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有重要作用。

二、师范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显然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以学促教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又一次完善。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教师开展网络学习,并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专业实验,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在线课程的学习,完成交流活动。在媒介素养的辅助下,教师视野和教学能力都能够得到综合提高,而这种能力如果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显然是不够迅速的。师范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应该夯实基础知识与教法教技,同时应该也应该了解扩充知识维度的工具与方法,做到未雨绸缪。

在大学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公民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下,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于师范生来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将多数运用于教学工作,这是对又一个阶段的,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的青少年的影响。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实现二次传播,健康的师范生价值取向会对公民素质教育形成助力,二者形成合力,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完善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范生媒介素养培养有助于辅助提高教学质量

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和自由,教师可运用的信息量大幅提升,这使得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板书与枯燥的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软件辅助教学,并利用这些媒体进行授课以增强课堂的灵活度和活跃性。学生在新媒体教学形式的辅助下,课堂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可以得到提高,同时课堂兴趣与注意力都大幅提升,这对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对吉林省实验中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年轻教师子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数学,语文等学科中,先进的媒体加工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节省了板书时间。同时,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也得以改善。很多教师在调研中表示需要相关课件的制作和新媒体运用的培训,这对于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策略和关注点。

媒介素养的相关培训最基本的体现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已经与日俱增。在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这种训练的影响是持续性的。能够适度、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能够在技术支持下得到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课堂设计上的创新,给予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在知识传播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

四、结语

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总的来说不是对于一代人的教育,而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弥漫性的教育活动。师范生因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向性和单一性而需要在大学期间接受特殊的,更具有人文性的训练与陶冶。对于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重视与投入,应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有助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本论文系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师范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东三省部分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00018)成果论文,项目负责人为赵竞凡。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05-02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全体人民共同从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同时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群众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切实做好高校群众工作,能够发挥师生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高校服务管理水平、夯实高校发展基础乃至加快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但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数字报刊、微博微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快速地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行使公民权利、表达公民诉求的重要渠道。如何用好新媒体,正确及时地引导师生情绪、倾听师生诉求、尊重师生意愿、解决师生困难,已成为高校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界定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向用户呈现信息、娱乐等服务的媒体形态。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各类新媒体的人数达到6.32亿,人均周使用时长达25.9小时,从职业结构上看,学生是最大的使用群体,占比25.1%;从学历结构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0.7%[1]。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高校里知识分子最为集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相比其他人群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高校里大家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在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对大家产生着重要影响。“网民”成为了高校群众工作对象群体的又一个标签,新媒体的共享性、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纵深性、渗透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群众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1 机遇

(1)新媒体为党的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提供了新平台。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群众,首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质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2]。党中央指示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其与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宣传、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在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和范围。

(2)新媒体为高校群众工作征求民意提供了新渠道。

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交流工具的应用与发展看,新媒体改变的不止是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有群众表达意见及诉求的方式。高校群众工作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开放、便利、直接等特点,通过创建讨论、民意调查等方式,与传统的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等采集民意的常规手段一起,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在民意全面崛起的时代语境下,构建多元化的民意通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使师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以及学校发展。

(3)新媒体为高校积极互动解决问题提供了新载体。

新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特征,高校群众工作不仅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汇聚民意,还可以及时回应、解决师生的利益诉求,拉近与师生距离、得到师生的信任,形成与师生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同时,突发事件、网络暴力事件往往会在新媒体终端上快速传播、并引起围观及舆论浪潮,甚至可能会引发现实中的行动,应对该类事件进行及时地通报和回应,第一时间释疑、化解民怨,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具有更广辐射范围的载体。

1.2 挑战

(1)新媒体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控制力提出了挑战。

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使用的低成本等特点,使其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社会思潮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上台演说”的机会,这里甚至成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新殖民主义的平台,严重销蚀着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给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带来新挑战。尤其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不少西方敌对势力将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指向了高校的知识分子群体,这都对高校的领导干部的话语主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新媒体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格局,每个使用新媒体的人都可以拥有传播话语权,因而网帖、微博、微信等载体成为了传统的方式之外,高校师生表达民意、诉求利益的主要手段。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过激行为,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给学校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高校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就是一个佐证。这些无疑都增加了高校群众工作的难度,也挑战着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等,同样也给高校的组织建设、管理和运行提出新课题。

(3)新媒体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衍生出来的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的交互传播模式,在提高信息传播数量和效率的同时,也给信息把关带来难题,新媒体成为谣言肆意生长的沃土,引起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信任。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新媒体容易成为一些人负面情绪的发泄场,正能量与负能量在这其弈,这些都对高校领导干部如何发挥其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2 高校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群众工作主体力量的领导干部,其开展群众工作意识的强弱、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高校建设、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在由互联网开启的新媒体时代和“全民记者”时代,客观上对于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和内在修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1 要提高利用新媒体宣传、引导、动员师生的能力

一是利用新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其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高校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创新宣传和舆论引导机制与方法,尤其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而实现动员组织广大师生,推动学校发展,共建和谐校园。

二是要积极利用群众工作对象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进行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师生内心的所思所想,拉近距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在同师生流互动中形成共识,从而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2.2 要提高利用新媒体维护师生民利的能力

一是利用新媒体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增强工作透明度、开放度,接受师生监督,赢得师生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二是利用新媒体参与度广的特点,问政、问计、问需于民,通过网上讨论、民意调查等方式,扩大师生的政治参与,推动师生参与决策、创新学校管理。

三是对待新媒体上各方不同的声音和见解,既要怀有包容心,同时又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断改进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2.3 要提高利用新媒体服务师生、解决师生难题的能力

群众工作做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群众满不满意,群众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新媒体上反映的很多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里吐露的心声往往是最真实的。所以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新媒体渠道上的民意表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网民反映的民难、民怨等问题,并将进展及时公布,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主动说明情况,争取师生的支持和理解。

2.4 要提高应对和处置新媒体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新媒体使用的范围加大,因新媒体被关注、放大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而近年来,社会各方对高校的关注又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具有应对新媒体突发事件的判断与预警能力,未雨绸缪,做好工作预案,力争在事件的处置中主动做好师生工作,消除不良影响,否则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

应对和处置新媒体突发事件的能力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舆情的监控能力,力争及时发现,第一时间争取事件处理的主动权;二是对现场应对协调能力,迅速了解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明确责任主体,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官方信息;三是新闻发言人素质,对于批评和质疑声,要及时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对于反映情况不属实的负面信息,要及时澄清,防止以讹传讹;四是舆论引导能力,要适时加强引导,积极开展互动,化解不满情绪,有效维护学校稳定。

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因此,高校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媒介素养方面加强学习,还应该修身养性、谨言慎行,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干群关系,切实转变作风,提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将群众工作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9)

( 湖北省麻城市融媒体中心,湖北,麻城 438300 )摘 要: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新闻编辑的工作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新闻编辑在业务创新以及媒介素养上的标准均被提升。要想使新闻编辑能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得到发展,就要求工作者对新媒体所具有的优点有详细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在新闻材料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对于舆论的发展方向要及时的了解到,并始终坚持学习,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上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和受众的交流、题材的选取以及报道的层次实现对业务的持续性的创新,将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使受众享受到高质量的电视新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0)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人基于传统媒体的媒介素养开始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人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认识、合理使用新媒体,如何恰到好处地分析、解读、利用新媒体信息成为传统媒体人需要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新媒介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章在借鉴前人关于“媒介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对“新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尝试提出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媒介素养与新媒介素养

在20世纪末90年代初“媒介素养”作为舶来品,深受业内学者的关注,21世纪之初随着新媒介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介素养”又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词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发表了关于媒介素养方面的开山之作,之后这一概念相继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大众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媒介素养的研究。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当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黄楚新的观点,他认为媒介素养“也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媒介素养”着重强调的是人们获取、解读、使用、驾驭信息的能力。

(二)新媒介素养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带来的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巨大革命,当然媒介素养的内涵也会随着传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不停地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开始向新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迈进,“新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由于新媒介素养涉及到媒体人和观众、用户等多方在运用新媒体时表现出来的素养,因此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就是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认识、使用新媒体以及报道新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媒介素养,即传统媒体人认识、运用新媒体及选择、解读、使用新媒体信息的能力。

二、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作为信息传播过程的“守门人”、“把关人”,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的选择、传播和接收,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媒体公信力;传统媒体人媒介素养的高低,还会影响到自身素质和媒介形象,更会影响到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会从整体上影响到国家形象和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此,在媒介生态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培养、提升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展现民主化进程、造福千秋万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微信、微博客户端的出现,手机媒体的流行,打破了传统媒体人对信息的垄断。在这个人人可以成为传播者的今天,接触信息、信息、对信息进行解读和评论,新媒介几乎为普通民众和媒体人创造了相同的机会和提供了同等的权利,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差距,传者和受者之间是相互开放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的要求。如何识别新媒体信息的真伪,如何客观公正的进行信息的报道,如何更加有效的使用新媒体,这些都是摆在传统媒体人面前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1.学会借助新媒体丰富报道形式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报道从单一的文字报道过渡到“图文并茂”甚至是“看图说话”的读图时代。新媒体技术丰富了传统媒体人的报道形式,例如新闻报道可以从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各个方面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展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新闻资讯,而且更是媒体“内容、技术为王”的集中体现。因此,传统媒体人随着技术的发展,应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改善思维模式,熟练掌握视频编辑、剪辑能力,同时,还应提高大数据时代的制图和读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并为维护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学会借助新媒体塑造媒体形象和媒体人形象

新媒体不仅丰富了传统媒体人进行报道的途径和手段,更是借机提升传统媒体人和传统媒体形象的平台。综观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报社,都有自己专属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在形式方面,官方微博通过微博风格的制定、主页的设计来树立媒体的自身形象;在内容层面,微博微信不仅可以时时更新传统媒体的信息,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不同的途径关注传统媒体信息,而且通过精心设计的话题,拉近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同时,新媒体是展示传统媒体人自我形象的窗口。因此,媒体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互动、交流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二)提高选择新媒体信息的精准度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加剧了传统媒体人鉴别、选择信息的难度。提高传统媒体人在选择新媒体信息方面的能力是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提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选择的新媒体信息出现问题,那么对这个信息的相关解读和具体运用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提高传统媒体人选择新媒体信息的精准度变得刻不容缓。

1.不断学习,时刻保持质疑精神

不断学习,时刻保持质疑的精神,是精准的选择新媒体信息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作为“把关人”,需要通过及时充电、不断学习来应对新媒介环境的瞬息万变,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媒体人选择新媒体信息的精准度。传统媒体人除了要积累采访、报道等方面的传统经验外,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专业学习,积累更多的专业性知识;传统媒体人也需要在采、写、编、评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言论的表达更加自由,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信息的构成更加碎片化,面对复杂的信息,传统媒体人需要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要时刻保持一种理性、质疑的精神,理性的对待各种信息并有效地筛选真实、客观的信息。

2.协助受众获取信息

协助受众获取信息,也有利于提高传统媒体人自身把握、选择新媒体信息的精准度。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呈现在受众和传统媒体人面前,使受众理解、选择、接受信息的难度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人需要及时、有效的协助受众完成信息的获取,并通过相应的媒体报道,使受众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以满足不同观众的信息需求,帮助受众完成新媒体信息的选择其实是也是媒体人自己选择新媒体信息的表现。例如,在“8点20分发”\+①微博事件爆出之后,网民引发了一场对微博大V的口水战,对大V们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准确把握了网民的收视心里,并根据网络信息进行追本溯源,展开对微博大V的深度报道,其中就包括微博达人、常客“薛蛮子”。这是传统媒体人为观众解疑答惑的具体表现,也是媒体人正确选择新媒体信息的表现。

(三)提高解读、运用新媒体信息的水平和能力

在提高传统媒体人精准的选择新媒体信息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合理运用新媒体信息是真正提高媒体人新媒介素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解读新媒体信息的水平和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传统媒体人要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核查信息的真伪,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也是信息解读的第一步。比如,在年初发生的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全球各大媒体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由于这个事件的特殊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势必会在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中,也存在诸多不实报道,各大媒体在各种海量的新媒体信息面前仍然会“集体躺枪”。因此,受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人应该充分发挥信息的验证者和过滤者的角色,首先要验证信息的来源来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然后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逻辑推理、技术查证等,对信息进行充分的辨别。

2.全方位提高运用新媒体信息的能力

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各种媒介的交互和融合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传统媒体人需要立足于自己传统的媒介,并借鉴新媒介的传播力量和特点,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把自己塑造成集采、写、编、评等各种技能于一身的新时代的媒体人。另一方面,作为“把关人”和“引领者”,传统媒体的媒体人,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千万不能把传统媒体上不能言的无奈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发泄,更不能对新媒体上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到别人隐私的信息不加甄别的进行报道。在传统媒体人眼里,不应该只有事实本身,还应该有对人的情感观照。

五、结语

新媒介素养是在传统媒介素养的0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传统素养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媒体人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学会合理的使用新媒体,并让新媒体为塑造媒体和媒体人的形象服务。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得到切实的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注释]

①2013年央视3・15晚会制造的一条网络流行语。事发前晚晚会播出过程中,何润东突然以“#315在行动#”为标签在微博上指责苹果手机,但在内容的结尾竟出现一句“大概8点20分发”,此举立即被网友质疑是为央视3・15晚会当“托”。后因何润东否认自己所发并报警,引发系列口水战。

上一篇: 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下一篇: 三年级语文教育叙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