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2 16:38: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编辑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成果变化情况明显,当前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流程、传播速度等方面无法控制,致使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要求下降,一定情况下导致编辑无需考虑社会责任。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编辑的传统工作模式。新媒体时代下,面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本文从新闻价值判断力、专业素养、社会责任入手,提出了有效的媒介素养培养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内容,主要如下:(1)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作为新闻编写中的最基本判断内容,要求新闻编辑只有客观判断新闻内容价值,才能够从新闻中提出有效信息。随后通过对信息的合理编排,实现新闻内容的再生产。(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具备与否会从根本上决定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目前发现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系存在缺漏,要求新时期要做好素养提高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调整工作模式,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强化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为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3)社会责任感。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正确引导新闻舆论,以往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工作是单向的。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结合社会需求,采取双向性新闻传播形式,突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特点,走进群众中,拉近自己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如此,新闻编辑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1]。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有效培养措施

(一)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措施

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培养措施,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作为新闻消息的收集者,新闻编辑需要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采集工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信息采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实时性消息的高需求,建议新闻编辑准备做好迎接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新闻编辑要分析新时期其自身的价值定位,要摒弃传统和大众脱离的工作形式,要深入到群众中,为媒介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新闻编辑应提升职业技能,将自己从信息收集者与接收者的身份转为信息的掌控者。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中充斥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实时更新,新闻编辑需要从海量信息内加以筛选,选取有价值的内容。为了保证信息的高质量展现与传播,新闻编辑要广泛收集客观受众提出的中肯建议,深入探究受众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稿件撰写体系,实现新闻产品的升级。(3)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超载问题要求新闻编辑能够进一步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建议新闻编辑努力构建自身知识管理体系,做好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利用自己的工作职能加强对司法部门的联系。打击“网络水军”和低俗网络文化平台,为新闻消息的真实性辨识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作为新闻编辑的重要阵地,网络平台应以法制为基础,建议新闻编辑与教育机构相合作,共同为新闻传播创造和谐氛围[2]。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措施

新闻编辑应根据自身工作需求,结合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大众角度科学提取新闻信息,深入分析后挖掘其中有用内容,并寻找相关事件的发生原因,要求新闻编辑依靠其专业素养,借助已经掌握的外派记者资源、其余传媒渠道资源等,最终打造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信息的可靠度,并提高的个人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等需要具备的素养。此外,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要求新闻编辑提升对海量消息的高效整合能力,强化网络沟通能力,了解新媒体数据的发展特色,将零散化的内容重新整合。以单个话题作为突破口,创造出新的价值,新闻编辑应积极参与网络讨论,提示与受众的融合效果,通过有意识的舆论走向引导,科学转化受众的思想。

(三)社会责任的培养措施

篇(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新闻传播领域,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大众传播,对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工作人员有必要强化自身的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一)新闻编辑的职业能力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受到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往的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传播,但当下,传统的传播方式渐渐被综合应用多样化的影像技术替代。同时,其逐渐成为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面对这种趋势,相关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另外,以往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必须遵循客观、公开、全面的原则,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在新媒体时代,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变得极难。新闻编辑在搜集、整理新闻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导致编辑新闻时容易对相关信息产生错误的判断。当下,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在新闻中大量播报娱乐新闻,忽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发展理念是对新闻编辑的新闻价值观的误导。

(二)新闻的搜集与整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信息量与信息的传播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效地搜集、整理信息,并正确判断信息的新闻价值。经过对信息的认真处理与加工,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新闻价值。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处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与警觉,具备从众多纷杂的干扰信息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三)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控制力遭到了弱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新闻敏锐性,同时要有强大的新闻捕捉能力。新闻具有时效性、客观性与较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要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排除干扰,保持新闻敏感,进而捕捉到集时效、客观与影响力于一身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完成了信息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控制力度。

三、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顺应时展,完成对信息的整理归纳与传播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审核与把关。所以,传统的新闻编辑在达成工作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履行工作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审核并处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闻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这给新闻编辑对信息的审核与定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新闻编辑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处理与传播工作,引导舆论的方向,进而对新闻传播产生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被赋予了商品的标签与价值,商品是受到市场影响的,信息也不例外。受众通过阅读新闻可以了解到新闻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同时可以给予新闻工作者相关的新闻反馈,这样的新闻就会变得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二)强化新闻编辑专业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新闻编辑主要是在幕后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为:对搜集来的新闻进行适当的归纳与加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新闻编辑不断强化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尤其是要重点强化新闻归纳能力。当下,人们对专业的新闻媒体存在依赖心理。其原因在于,专业的新闻媒体可以将零乱、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体现新闻价值,进而满足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另外,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培养、锻炼自己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新闻接收者展开互动。例如,可以搭建网络平台,通过搜集新闻素材与信息,在微信平台上与网友进行讨论与互动。通过类似的形式,完成对话题讨论能力的训练,进而强化新闻编辑的职业技能。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掌控力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对信息做到了绝对的掌握,同时也制定了大量的信息管理措施。但新媒体横空出世,新闻信息呈井喷式增长,这给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绝对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挑战永远与机遇并存,新媒体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工作形式以及新的工作理念。新闻编辑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新闻敏锐性,排除干扰信息,做到对信息的利用与掌握,使得新闻编辑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对信息的传播,强化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完成身份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信息掌控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处理信息接收者对新闻的反馈,引导舆论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编辑要顺应时展趋势,在新闻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被称之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播”。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它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很大的差异。新媒体的出现依赖于互联网,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记者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不同于以往,缺乏信息的前提下,记者有优先获取信息的机会。换言之,新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获取新闻和信息权力的渠道,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人人都有传播新闻的可能。

1.2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工作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不涉及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在高度的信息化背景下,记者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受众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微信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我国大部分人都可以熟练使用的社交APP,在微信平台上,各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和沟通都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更快更方便。与此同时,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新闻输出转到移动终端和PC终端的输出。

1.3新闻传播中尊重受众感受

新媒体记者的工作与时代的发展一同进步。现今社会对人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传媒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记者在新闻采访的工作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中生活的民生问题,从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角度进行报道和传播,逐步向舆论方向倾斜,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问题。

2、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2.1严格遵守新闻的详实性

新闻的详实性是一切报道的首要因素。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虚假、劣质、肤浅的新闻信息随处可见,新闻真实性缺乏公正的情况下,其信度与效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之前多家主流媒体客户端、门户网站报出“李光耀去世”的假消息,这一大型消息的传出引起了网民的一片哗然,也有了众多猜疑。但是稍后便有业内知情者站出来辟谣,称假消息源于一个假冒网页。随后,媒体、门户网站为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就随意信息的行为而纷纷道歉。新媒体时代下,在首发新闻信息环节上虽然存在较大难度,但是维护新闻信息的详实性是基础,前期错误报道的“乌龙”事件是值得新闻业内人士深度思考的。新闻记者在工作进程中应该时刻以实事求是为职业准则,要确保被报道事件的真实性。新闻信息的详实性在多方面体现出来,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与经过等。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电视新闻人求真求实的职责操守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

2.2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人角色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中,受众的选择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家掌控。也就是说,传播主导方一旦发生一定的变动,社会热议问题就会在互联网发酵,网民‘围观’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大探讨”活动就此不断展开。在新媒体运行的时代中,很多新闻信息在一天之内的点击量不计其数,而在这样的模式中,传统媒体却处于相对被动的形式中,其媒介影响效果被削弱的同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也日趋薄弱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都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新闻记者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在引导社会精神生活与个体思想意识等环节上发挥着导向作用。其可以被看作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党与公众的舆论公器,因此就应该始终坚守准确的舆论导向,将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3.1具备新媒体传播能力

扎实地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新时期下受众不仅借助电脑去输入文稿、阅览网站信息等,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写作、玩网络游戏、网购等复杂性的线上活动。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使用电脑输入、邮箱传送等基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技能。其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对微博、微信等软件功能进行了解,然后注册并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应该积极应用4G手机,灵活地应用无线网络接收与发送信息。

另外,新闻记者在掌握网络传播技能的基础上,也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的进程中。目前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生事物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样的模式中,新闻记者就应该对多样化的媒介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2高尚的道德品质

约瑟夫?普利策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新闻行业的社会使命感处于较高层次上,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将社会责任置于首要位置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新闻记者应该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建设,践行党的指导路线,让公众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满意。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记者在实践中深度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各类腐朽思想作斗争,具有一定的定力抵御各种诱惑,主动接受社会群体的监督,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与肤浅新闻出现,借助多样化方法保护新闻信息传导的权威性、公正性、公信力,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职业素养、扎实的职业技能得到公众的肯定与尊重。

3.3深层次解读能力

篇(4)

当今时代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其中,青少年在自媒体运用中表现出的弊病和教师行业对媒介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师范生是高校媒介教育的对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方向指向性非常明确。然而,当今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高校师范生并没有接收到能够匹配自媒体形式转变的大趋势。对于师范生的教育需求来讲,媒介素养的教育应该得到相应的诉求。

对于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师范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在其同时,达到对即将接触这一批师范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和高速度的特征,这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带来了要求与鞭策。师范生作为教师群体的直接后备军,从高校教育期间入手,对师范生开阵媒介素养培训,是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负责,同样是对教育工作的完善与支撑。

一、提高师范生的甄别及正确运用能力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多元化,集教育、娱乐、传播于一体的特点,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与速度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对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环境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认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令人担忧。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具备完善的信息甄别的能力,才能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中建立自主的,健康的认识。良好的信息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对自媒体环境产生反作用,在高校群体中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的门槛,信息的自由度大为提高。大学生欠缺相应的媒介素养,就会带来信息的随意性。这种高度的自由同时也是对高校学生媒介运用能力的考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信息内容的指导是良性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信息中对于个人安全信息的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新媒体的自由性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泄露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网络环境。对于师范生来讲,从大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对于其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将这种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有重要作用。

二、师范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显然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以学促教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又一次完善。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教师开展网络学习,并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专业实验,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在线课程的学习,完成交流活动。在媒介素养的辅助下,教师视野和教学能力都能够得到综合提高,而这种能力如果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显然是不够迅速的。师范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应该夯实基础知识与教法教技,同时应该也应该了解扩充知识维度的工具与方法,做到未雨绸缪。

在大学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公民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下,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于师范生来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将多数运用于教学工作,这是对又一个阶段的,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的青少年的影响。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实现二次传播,健康的师范生价值取向会对公民素质教育形成助力,二者形成合力,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完善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范生媒介素养培养有助于辅助提高教学质量

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和自由,教师可运用的信息量大幅提升,这使得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板书与枯燥的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软件辅助教学,并利用这些媒体进行授课以增强课堂的灵活度和活跃性。学生在新媒体教学形式的辅助下,课堂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可以得到提高,同时课堂兴趣与注意力都大幅提升,这对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对吉林省实验中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年轻教师子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数学,语文等学科中,先进的媒体加工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节省了板书时间。同时,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也得以改善。很多教师在调研中表示需要相关课件的制作和新媒体运用的培训,这对于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策略和关注点。

媒介素养的相关培训最基本的体现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已经与日俱增。在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这种训练的影响是持续性的。能够适度、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能够在技术支持下得到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课堂设计上的创新,给予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在知识传播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

四、结语

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总的来说不是对于一代人的教育,而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弥漫性的教育活动。师范生因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向性和单一性而需要在大学期间接受特殊的,更具有人文性的训练与陶冶。对于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重视与投入,应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有助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本论文系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师范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东三省部分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00018)成果论文,项目负责人为赵竞凡。

参考文献:

篇(5)

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传递着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呈现。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尚不稳定、认知及评断标准尚不成熟的年轻群体,对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保持着极高的迎合度与参与度,但他们缺少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的现实,使得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语“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达意义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解读、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树立大学新生科学的媒介价值观,从而使新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各类媒介。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优化大学新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发挥有利作用。早期的专家曾经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评的眼光来对待媒介信息,实现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实现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利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受众解码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摆脱媒介信息表象的影响,实现对传播者的意图的清醒认知。媒介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众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民众“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民众正确地认知并选择媒介信息。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大学新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对媒介信息独立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对提升大学新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大众媒介环境起到帮助作用。因为逐利使然,大众媒介为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通常会使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再通过受众的关注度来实现媒介的商业价值转换,从而获得利润。在传媒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过程产生了大众媒介环境,因此,和谐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习惯与观念,有助于建立大学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过滤大众媒介中传播的低俗内容,避免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产生的非理。当大学新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以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进入到媒介环境中,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者就会根据受众偏好和习惯来调整和设置媒介传播内容,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容的格调高雅,从而对民众的媒介素质进行再一次提升。

3.对大学新生理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促进作用。培养和锻炼受众传播与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内容。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传递高速与沟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话语权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发表言论。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受众的媒介适应力及表达技能,还担负着提高受众分析思辨水平、培养理性公民的责任。虽然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还未踏入社会,但是他们积极热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会事务与公共话题讨论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公民。

篇(6)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借助了许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媒体进行选择、辨别、分析。不仅要具有媒介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教育部2007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文章;较高要求: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文章;更高要求则是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阅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即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语言的接受能力。由于媒介的丰富,英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课外读物也逐步打破垄断,来源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的内容成为媒体的主要素材。教材的素材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国际化。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素材有80%的材料来自西方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剧等,例如美国之音、BBC和电影等。媒体英语已经成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1.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检验大学生质量的工作最终是由社会来完成的。大学期间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生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成长的需求。教育要了解、满足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吻合时代的特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媒体的选择、内容的辨别等都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素养的缺失,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提高媒介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的丰富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给英语教学带来挑战。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媒的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体不仅是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其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参与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选择和判断媒介,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中不仅包括许多正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负面信息,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负面信息,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只有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学生才能过了解媒介、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文化的判断能力,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低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媒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局限于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媒介形式也日趋国际化,媒介环境也空前复杂。大众传媒好似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接触各种传媒。传媒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可避免会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如果不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就有可能被动地受媒体文化影响,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打破了国界,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传媒信息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够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同时,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利用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地面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媒介信息。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充分认识信息的意义,理性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正确看待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使用效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成功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过程即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媒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掌握媒介技术,充分开发各种先进媒介的功能。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当今媒介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先进媒体的机会,适应媒介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加强媒介信息、技术等的讨论、交流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不仅是一个族群信仰标准、行为活动及交际形势的集合。而且更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学生在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媒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媒体素养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大学教学媒体化趋势加强,大量学习素材带有媒体色彩,这为学生媒介素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掌握媒体的使用方法,让其广泛接触各种学习媒体。引导学生对欣赏文本信息等,从而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同时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正确认识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肯定其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我们要深入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媒介,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正视高校英语教学媒体化的现实,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在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下,数字化媒体对于社会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对于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素养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如何提升媒体的媒介素养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大众传媒时代对于媒介素养提出的要求

关于“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在媒介形态的发展下,“媒介素养”的概念也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关于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质疑能力、生产能力、创造能力与思辨反应能力,媒介素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与传媒人员对于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于媒介编辑而言,媒介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业务上,即文章内容的选择、传播信息的价值、传播效果的评估等,这是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媒介理论学家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曾提出新型的受众观――生产性受众,强调受众的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该理论也被目前媒介发展带来的受众角色转变的新趋势所印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发生变化,媒体在传播中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变为媒体人与受众共享,传播模式由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甚至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例如,这一转变拓宽了受众对媒介都进行评价的渠道。网络普及使受众对于各类媒体的评价由“延时性”为 “即时性”。

近年来,媒介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步入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传统的一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在大众传播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这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意识到新时代带来的挑战,积极迎合大众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内容与形态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提升

要促进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媒介队伍,要保证媒介可以得到生存,还要提升整个新闻从业队伍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不断的进行学习与创新:

(一)对媒介素质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化的传媒信息通过网络被链接成为多层次、多样化融合趋势的信息传播网。通过传媒链接,形成了一个数量密集、传播快捷、共享程度高的社会。作为传媒“守门人”,媒介从业人员必须迅速、准确地从各类媒体获得相关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进行市场推广。信息根本特质是新的信息内容和新知识,通过信息传递让人们对某种事物得到一定的认识,解除受众对某事件的顾虑和不确定性。媒体传播的信息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传媒信息载体、传播方式、信息结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可以把他们分为文献型、电子型信息等类型。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对媒介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积极适应大众传播时代的变革。

(二)掌握数字化的技能

加拿大传播学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曾说,新的传播技术创造着新的思维方式。多媒体传播策划力在深层面上的要求正是针对编辑的思维和理念的,即要求编辑转变思维方式和固有的工作模式,具备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的多媒体内容设计和生产的策划能力。在大众传播时代,不同媒介对于传播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以报纸为例,报纸从业人员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字化技能,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第二,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从业人员需要定期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与APP软件的运营进行维护,这也是他们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实践证实,利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将新闻内容全方位的展示给受众,可以让他们有更加清晰的媒介体验,传统的媒体也可以将文字制作为电子期刊,将链接内容用二维码的形式公布出来,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客户端来查看,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媒介是否可以得到受众的认同主要由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各个媒介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鼓励他们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不断提升自我,加强学习创新。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够适应大众传播时代的要求,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媒介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宁.新媒介语境下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3(04).

篇(8)

一、“互联网+”与媒介素养

1.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的基本本质还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它包括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最为先进的新信息技术内容。“互联网+”的意义就在于应用。所以它的本质就是基于传统产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与传统互联网产业相比,它更加灵活、跨界性更强大、具有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开放生态,而且,它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和连接一切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6大特性,体现了它新的互联优越特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网络信息事业发展变得十分迅猛,在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49亿,互联网全国普及率超过48%,其中通过网络购物的用户就超过了3.6亿人,这说明“互联网+” 时代加快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互联2.0时代的进程。

2.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在英文中为“Media Literacy”,其中“literacy”的原意是“有文化的、有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这也就说明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拥有一定的正确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它可以被视为是人在新时期的认知与判断力的表现。对我国而言,大学生是互联网网民的绝对主力军,所以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在《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一书中就深刻强调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开拓大学生未来思维、帮助他们稳步踏入社会、促使他们成为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课题范围窄,教育内容单一,甚至某些高校根本不存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再者就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乏创新性与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都说明我国教育并不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实施,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表现是极其令人担忧的[1]。

二、基于微信平台使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观察

微信是典型的“互联网+新媒体”产物,根据腾讯在2016年所的最新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我国已经拥有注册微信用户6.97亿,这其中64%是大学生群体,可见大学生明显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力应用人群。虽然高校校园被称为“小社会”,它的社会属性浓重,但从其表现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是严重不足的,以微信所构建的社交网络体系为例,它就深层次暴露出了目前大学生在个人形象、性格方面的弱点以及媒介素养不高的问题。

从微信平台的软件属性特征来看,它可以极大程度隐匿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使人为干扰变得片面化。从实践体验中就能发现,大学生在微信与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与个性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在现实中极其冷漠、消极的学生在微信中却异常活跃,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新媒体平台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带来的问题。在这种大学生媒介素养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微信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扭曲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使他们陷入一种缺乏主流意识引导、思想认知观歪曲的境地,这对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不利的。现代化的“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却因为使用网络媒体信息工具而出现了普遍缺乏批判思考意识的问题,导致大学教育的系统性与严谨性被严重影响甚至破坏。这说明微信作为一种网络媒体信息工具,它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内容是没有筛选的, 是需要有人去引导和矫正的。如果大 学生没有这种自我鉴别和防范能力, 那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难以被正 确树立,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媒介素 养不高才使得他们一味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幻想中,无法真正正视自我、正视世界[2]。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通过新媒体、互联网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能否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才,所以本文主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来探讨在该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对现在的新媒体平台实施法律监督,尤其是对微博、微信等人气网络平台要加大管理监督范围,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来完善网络媒介平台的全面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强化国家政府对于社会各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要求公共部门、高校从教育本质上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并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政府预算及经费支出来鼓励和维系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发展。

其次,政府要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立法规范,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在社会、在高校的重要位置。并鼓励学校以外的社会各界都来共同扶持媒介素养教育,确保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在全社会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最后,政府应该大力整顿媒介环境,主动推出一些媒介素养教育宣传活动,如“媒介素养教育基金会”,用经济手段来推动和促进媒介教育向前发展。再比如说以高校为中心的“媒介素养识读中心”。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就组织建设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媒介素养研究室”,研究项目的经费由高校和政府承担。所以,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实施要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以政府名义出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来扶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另一类就是要由政府放权, 由高校或是民间协会自发组织建立教育体系,促进当前年轻一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2.高校层面

高校要借助自己的校园氛围来为媒介素养教育奠定教育基础,但从实际角度来看,目前的高校校园还相对封闭,所获得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也相 当有限,所以高校一定要丰富校园文 化生活,以多种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高校要以校团委为主阵地,以学生会为主力前沿来组织各种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媒介素养知识竞赛、媒介素养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团支部与党支部单位为核心的理论学习小组等。

可以说,我国媒介素养养成教育在高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政府与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是有必要的。其主要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在强化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也要丰富校园媒介文化活动,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随和的新媒体平台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让媒介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篇(9)

当前传播科技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不管是身处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网站等的哪一个平台,都将面临全媒体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全媒体综合运用了文、图、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呈现和加工传播内容,并通过多渠道、多形态的传播手段来传播。全媒体与多媒体不是一回事情。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纸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1]”作为编辑,媒介产品制作的操刀者,必须使自己具备辨别、选择、加工、批判,并参与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培育和提升媒介素养显得尤为迫切。相比国外,我们媒介素养教育已大大落后,因此媒介素养欠缺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形态的变化。过去编辑一般只需对付一种媒介形态。图书、报纸和期刊等纸质媒介,主要加工和处理的是图片和文字,而广播编辑则在听觉上下功夫,电视虽然视听结合,但并不复杂。而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手机报、电子书、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介融合现象日趋突出,传统的边界被打破了。这意味着编辑面对的媒介形态是多样的,需要整合运用文字的、图片的、图像的、声音的、网络的等多种传播元素。各种媒介形态有其各自的特性,编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多了,也更加复杂了。2.媒介数量的变化。当今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景象,各种媒介不断涌现出来,数量十分惊人。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大量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频道,而网络上则有成千上万的各种网页。媒介数量的急剧膨胀,要求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必须相应地提升。3.媒介技术的变化。在全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媒介融合技术等媒介技术的演变格外迅速,许多新的软件和硬件不断推出。作为编辑,原来的知识结构,如果不做及时的、全面的更新,就难以适应全媒体的复杂要求。编辑必须了解新媒体的知识和理论,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技巧。4.媒介环境的变化。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信息传播渠道,渐渐被新的更加多元、更注重互动的新兴渠道所取代。特别是借助网络平台,公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权,成了重要的对话力量,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例如,微博的出现,为这个社会的传播生态增添了新的生物链。编辑通过微博可以搜集各种市场信息,策划选题,联系读者、作者或记者等群体,以及推荐和诱导受众关注和消费媒介产品。

由上可见,全媒体时代,媒介日趋融合,催生了许多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传播对象日渐小众,信息流动越发复杂,整合一体化趋势明显。现代传媒生态的变化,使编辑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编辑培育自身的媒介素养已刻不容缓。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所下的定义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2]。媒介素养是一种方法,一种技能,一种资质,一种能力,编辑作为媒介产品的分析者、组织整理者和生产者,培育媒介素养,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满足受众需求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受众越来越积极和主动,称其为受众,其实已不合时宜。他们在接触各种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在创作各种媒介作品,他们集传播者和接受者于一身,集消费者和生产者于一身。并且,媒介消费者更加成熟了,对各种媒介产品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了。培育编辑的媒介素养,一是使其从只需要关注媒体机构内外的那些固定的作者,转向进一步关注那些数量庞大的、创造力惊人的草根作者,二是使其了解受众的媒介形态偏好和内容偏好,根据具体的阅读和欣赏兴趣,加以细分化,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媒介产品,从而不同的媒介产品,传播给不同的受众,实现个性化的营销,并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各种精品图书、精品栏目、精品报刊等。

(二)应对市场竞争

与过去相比,现在各种媒体都面临市场化的调整,需要及时地了解市场不断变化的特性,推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编辑的媒介素养高低,决定着市场的胜败。媒介消费者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乐意掏钱去购买,编辑的市场眼光需要去准确地捕捉。编辑需要接触大量的、各种媒体的信息,需要具备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辨别、鉴赏和评价等各种能力,不然难以制作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媒介产品。

(三)提升社会效益

媒体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不能被市场所左右,而能坚持自己的标准,避免走向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这些都需要媒介素养在支持。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思想舆论阵地,有着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编辑作为重要的把关人,担负着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重任,直接决定了哪些信息可以被传播,以怎样的方式传播,以及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力。编辑必须把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坚守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坚持弘扬主流的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积极的贡献。因此,编辑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媒体可以产生怎样的社会效益。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是由整合的、系统的、有机的多项内容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各种媒介的特性

在这信息社会,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是编辑重要的信息渠道,需要积极地接触,了解其不同的特性,特别是具备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分析和整理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编辑接收到作品,不再那么单一,而是可能是纸质的,也可能是电子的,多媒体的。一部书稿,最终的成品不再是过去的纸质图书,而可以是磁带、光盘、网络书籍、手机书籍、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数字形态产品。媒介产品的呈现形态的多元化,使单一媒体加工,转变成了多种媒体的整合出版和发行。为此,对数字媒体的认识和利用,显得尤其重要。编辑环节变得复杂了,编辑工作的时空被极大地拓展了,编辑角色也日益转变为能力要求更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育互动传播的能力

互动和分享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各种新的销售渠道和沟通手段的出现,意味着发行和营销的手段有了新的转向,而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背后,是互动、分享和参与等行为模式。编辑要在各种BBS、微博、新闻组、论坛、书评等平台上传播媒介产品的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争取读者,拓展市场。在全媒体环境下,与读者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与其他编辑的互动,变得格外的频繁。在互动中,发现和挖掘独特的创意点子和各种新颖的选题;在互动中,交流和沟通彼此的看法,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在互动中,把握市场的动向和受众的心理,并宣传自己的产品,建立品牌形象。

(三)培育全球传播的能力

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已越来越成为现实。在全球化趋势之下,传播突破了国界的局限,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将其文化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西方的几大通讯社,往往是其他国家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中国媒体的全球传播是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编辑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应自觉扶持反映优秀民族文化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对西方优秀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并抵制文化殖民主义的渗透,从而不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使中国成为一个信息富国、传播强国。

(四)培育全媒体制作能力

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编辑在选题、策划、调研、约稿、营销、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声音编辑、图像编辑或网页编辑,而是集合这些于一身的全媒体编辑。不同编辑之间原有的边界被彻底打破了,为了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编辑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来制作和。媒介内容也许是相同的,但媒介产品需要加以多次的、深度的、全媒体的开发。编辑需要制作文字的、图片的、网络的、广播的、电视的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媒体渠道和不同的受众需求。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育是职业素养建设的重要构成,任何一个优秀的编辑都必然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并不断学习和提升。那么,培育编辑媒介素养的路径有哪些?

首先,理念上需加以重视。作为媒体机构和编辑个人,都需要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技术、媒介形态、传播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培育和提升编辑的媒介素养,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很好地履行新时期信息传播者的职责,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从学校教育角度,加强编辑专业的建设。长期以来,编辑专业偏重于狭隘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学习,而没有把视野放在更加广阔的整个传媒领域,也忽视批判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此,在高校编辑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以及全媒体传播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并且,编辑专业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一本本书籍,而是能够在所有形态的媒介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跳出狭窄的专业框框,走向更加丰富的信息时空,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这些编辑专业学生毕业的时候,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媒介素养的底蕴,能够更好地从事以后的编辑工作。从媒体机构的角度,积极提供培训机会,发展学习型组织。作为一个媒体组织,需要提升的是所有员工的媒介素养,而不是个别的编辑。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培育的条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对待。

从编辑个体的角度,必须多学习,多实践。一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编辑,没有广博的学识是做不好的。例如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是一个该领域的专家。平时需要多看看书,多接触各种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逐步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做一个全媒体的多面手。为了提高全球传播的能力,需要加强自身外语的水平,消除语言障碍。二是自觉学习各种媒介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自己全媒体的运用能力,对各种编辑软件,不畏惧,不漠视,能够及时跟进,迅速掌握。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介技术是未来的方向,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形成集成式综合知识,才能拥有话语权。三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人文精神。“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唯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3]”因此,需要强化道德和法律意识,强调社会责任,避免走入娱乐化和功利化的误区。批判思维是媒介素养的基础,失去了批判性,就难以辨别真伪,无法坚持真理。编辑需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善于质疑各种现象,独立分析,乐于思考,勤于反思,做一个头脑开放,实事求是的人。批判思维是可以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而逐渐发展的。

总之,这是一个媒介化社会,媒体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无处不见,无时不在。我们如同一条条生活在水中的鱼,已难以轻易离开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会失去方向。媒介素养是编辑终身学习的推动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才可以使传播活动做得更加出色,成为一个全媒体时代的优秀编辑。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了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媒介素养,如何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1 自媒体与媒介素养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第一代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第二代是指新媒体,第三代就是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则首先阐释了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自媒体简而言之就是自我的小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人类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在信息社会中,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自媒体运用的主要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CNNIC第35次报告,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46.6%。因此,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过分依赖以微博、博客、QQ、微信、贴吧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其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传播内容随意性和使用的低门槛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通过网络运用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主要平台和工具,但是中国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近年来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有49.2%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35.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15.8%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面对这一现实,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3.1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以校园自媒体为平台,让大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论坛、拒绝做“低头族”的倡议、微博撰写大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兴趣方向,针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自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自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3.2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建构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

学校以公选课、必修课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学生必须接受和参与的通识教育内容,立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着重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多重能力,包括媒体的运用能力、制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自我抵御能力等。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从利用自媒体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形式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自媒体运用的引导和媒介素养知识积累,发挥媒介的工具性作用,为我所用。

3.3 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保证

学校可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在职培训、互派交流等多种途径,使教育工作者接触并接受自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束缚,加强媒介舆论的引导,打造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证。

3.4 注重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良好媒介素养的根本

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为有效避免患上“自媒体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必须正确认识手机与媒介的工具性,不要被工具所牵引,重视自我修养,注重自律意识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将媒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内化为一种行为,内化为一种意识,提升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自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保持清醒头脑,在运用自媒体时能够自觉践行,增强自律意识,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媒介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既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又是培养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

上一篇: 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下一篇: 三年级语文教育叙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