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5 16:03:15

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篇(1)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语言交际篇(2)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虛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Crystal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常被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使用。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情景语境。我将利用情景语境的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在某中学里的一堂外语课上,它的语场是外语学习,外语的某一方面,如情态动词的用法。教师传授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学生学习。语旨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这是由学校确定的固定的身份关系,教师地位高一些,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临时的,依性格而定。语式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语言媒介,渠道有口头,如教师提问引出信息,学生答复提供信息以及学生彼此间的对话:也有书面的,如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以及一些参考资料等。该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是受制于情景语境的。

同一个人,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能因情景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例如:一个人觉得房间空气不好,想请求他人打开窗户时。他可以说:

“Openthewindow,please!”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他的话语又可能变为:

“Wouldyoumindopeningthewindow?”

在这里,它们的语旨是不同的,第一句话是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亲近;而第二句话则是表示委婉请求的疑问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陌生。但这两句话的语场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请求对方打开窗户。它们的语式也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

三、情境因素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1、语场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场是有关交际的目的和主题的东西,即交际为什么会发生(why),它是关于什么的(aboutwhat)。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网络交际语言是属于后者。因为,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之上的,参与者是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且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因此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这种平等的网络交往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键盘和屏幕,因此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语气都被省略掉了。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使网络交际者既无法真切感受到交际双方所处话语情景的气息,也无法借助具体的情景、社会、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补充、完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不足。因此若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现实交际中的面部形态,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表情符号,以期望获得接近现实交际的丰富生动的效果,如:\(^o^)/表示举手欢呼;<<<<(:-)表示戴着高帽子;@_@高度近视;:-D表示大笑;>^-^<表示猫。在现代的网络中,人们加入某个社区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份,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籍贯、性格等都可以是虚拟的,所以网民们会很容易地进行思想交流,倾吐自己的心声。他们并不害怕对方会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人,因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相互熟悉的交际者也能变成陌生人,网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变换自己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等基本资料,一个人也可以拟订几个不同的网名与别人进行交谈。网络所带来的一种平等使得一部分虚拟的热衷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身份、地位的牵绊,因此会把网络当作可以随意宣泄感情的平台。网络中很多交际者抱着放松心情和打发时间的目的,带着娱乐的态度进入网络交际圈的,交际者这种特殊的心态会对网络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上对交际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时仅仅凭借对方的网名来选择交际对象。因此起一个新颖独特、新奇古怪的网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此外。在网络聊天中对待交际对象的态度也很随意,当一方对正在聊的话题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另一方很乏味而不愿意和他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不说话,对方问话也可以不回答,交际对象可以随意地抛弃别人,也可以被别人随意抛弃。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正如Farfeleder所说:“Steppingintoobarislikeaccessingachatroom:dailyroutineandstressarefadingaway;itisdarkandcozy.andyoucanbcyourselfmorethanwork.Inchatrooms,peoplehangaroundjustlikeinabar,theygetthemselvesdrinks,theyleaveforthetoilet(theymightevenannouncetheseactionsasinreallife),theyinterruptalongerdiscussionwithonepersonforgoodbyetosomeonewhoisleav-ing.”

2、语式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式是指进行交际的手段——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即交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媒介:声音(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在这里,我引用DavidCrystal的一段话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Speech(spokenlanguage)isphonicsubstancewhilewrit-ingisgraphicsubstance.Speechistypicallytime-bound.spon-taneous,face-to-face,sociallyinteractive,looselystructured,im-mediatelyrevisable.andprosodicallyrich.Writingistypicallyspace-hound,contrived,visuallydecontextualized,factuallycommunicative,elaboratelystructured,repeatedlyrevisable,andgraphicallyrich.”

那么,网络交际是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交流的呢?它是借助于连接网络的电脑屏幕和键盘,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实现网络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口头的、即时的。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是把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话语方式。即介乎书面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方式。网络交际具有互动性,双方交换意见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具有即时性,谈话快速进行,并且话语一经敲出就不能再收回修改,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进行的。在QQ上聊天时,当你输入你想说的一句话并同时敲击Ctrl与Enter键或者是利用鼠标点击QQ对话框上面的发送键,你的话语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QQ对话栏中。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瞬间到达大洋彼岸,因此网上聊天既可看作是书面交际,也可看作是口头交际,

与此同时,他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适应网络上快速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所以强调快捷、简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们自然要寻找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随意创造特殊符号,打破语言规范,比如DIY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F2F(=faceto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还有用一定的数字象征某种意义,如15730表示“一往情深”:530表示“我想你”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奇异性、游戏性,符合网民追求的新奇怪异心理,所以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语境,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的。

目前,网络交际手段还主要是键盘输入。虽然现在也可以通过语聊(即语音聊天),但音效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丑化了交际者的语音,所有大部分网民仍青睐于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聊天。由于键盘输入必须以字母、符号为输入方式,这就加大了汉字输入的复杂性和难度,现在网友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汉语拼音和五笔字型,由于使用汉语拼音在快速输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互联网是宽容的。只要不影响特定语境中的传情达意,人们对于错别字并不十分介意。至于其它类型的缩写,多数网民可以心领神会,所以网络上的缩略词语比比皆是,

3、语旨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旨指的是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即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考虑的是你在跟什么样的人交际(Towhom)。Huston在社会语言学教程(Sociolinguistics)中谈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说:“Speechmayalsoreflectthesocialrelationsbetweenthespeak-erandtheaddressee.mostparticularlythePOWERandSOLI-DARITYmanifestedinthatrelationship.”根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或普通人之间。在现实交际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权势(Power)和亲密关系(Solidarity),也应该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问题,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要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与他们交流;而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和谁聊天,因为网上聊天并不需要真实资料,所以交流对象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显得无足重轻。权势和亲密关系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就不存在了,对交际对象可以直呼其网名,因为参与者的唯一身份就是他的昵称即网名,它体现了网络交际中的最在特点——隐匿性。当人们想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流时,他必须先输入自己的网名,这代表着他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和形象。一般而言,网名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点、此时的心情状态。又或者他的抱负和梦想等等,而网名的语言成了展示自己的唯一标志,因此,为了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为了追求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和交流速度,网民往往会对语言符号进行删减、篡改、替代、变通等,使语言符号更直观地进入到人们的视觉经验,促成认知活动的快捷与敏锐。如:homepage是“主页”的意思,可网民们却更乐意接受“烘陪鸡”,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把“大侠”(网络高手)变成“大虾”。

四、从情景语境三因素分析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差异

语言交际篇(3)

1关于唠叨言语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手段,是人们实现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运用于社会活动的不同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言语活动[1],如采访、演讲、谈判、法庭辩论、聊天、唠叨等。唠叨是指说话人希望他人改变态度甚至行为而说话繁复,没完没了,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等。

例如母亲、老师或妻子等希望对方(子女、学生或丈夫)去做某事而没有得到回应,不停地通过言语活动来提出要求、命令甚至是警告等,或者对听者的言行进行批评、指责、侮辱等。有媒体报道,天津市妇联儿童部从千余名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2]。在现实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师生矛盾和夫妻矛盾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唠叨并不受欢迎,是失败的言语交际。唠叨为何那么令人反感,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呢?下面笔者将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

2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Theory)。“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面子(face)和理性(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face)两类[3]。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干涉了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抱怨、指责、侮辱、反驳等。其“理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典型人所具有的推理、判断能力和为达到既定交际目的而选择、采用最佳策略的能力。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则是指说话者采取某种语言策略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者面子带来的威胁,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即礼貌具有策略性。Brown和Levinson还提出5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1)不使用补救策略、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4]。

3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的唠叨言语

3.1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

母亲、妻子、老师等唠叨者坚信自己对某些问题认识正确,因此如果出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通常会选取这样一种策略:通过言语活动影响对方的思想,改变他的行为。唠叨者往往首先对听者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其言语行为通常表现为不赞同、批评、抱怨、指责等等。这样一来,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受到威胁,听者出于本能就会尽力挽救自己的积极面子,采取与说者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态度,使说者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从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

例1妻子:“懒死了。吃了饭怎么不去洗碗啊”

丈夫:“等会儿吧”

妻子:“看你,多浪费洗洁精。那几个碗一勺洗洁精就够了”

丈夫:“多半勺又咋啦”

妻子:“你看看你,那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你该这样……”

丈夫:“你能不能不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丈夫甩手而去)

例1中妻子有3句话直接威胁到丈夫的面子。其中贬义词如“懒死了”、“多浪费”对丈夫的负面评价严重威胁到了丈夫的积极面子,丈夫每一次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需求都做了消极对抗。妻子最后一句话“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使丈夫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心中的怒火“你能不能不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使他们的言语交际冲突达到了高潮。当然,丈夫的言语也使妻子的面子受到威胁,这次言语交际显然没有达到妻子的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夫妻关系紧张。

3.2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消极面子需求

唠叨言语一般都是父母、老师等说话者要求听者做某事,但没有得到回应,再重复提醒、劝告、威胁和警告等或表达对听者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憎恨、发怒等。

例2(1)“你的数学卷子呢”

(2)“在这儿,92.5分”

(3)“怎么才考这么点分呢?跟上次差整整三分呀!”

(4)“这回题目很难啊,班上最高分才95”

(5)“我看你是发高烧,头脑发热吧。今天给我做30道口算和笔算,错一道罚10道,口算错一道罚15道题。”

(6)“喂!墨水不能打太多,多了会漏墨的。”

(7)“知道了”

(8)“书写要工整,少打黑疤疤!”

(9)“妈妈,求求你别说了!”[5]

此例中母亲的话语属于典型的唠叨言语,它既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也威胁到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母亲认为女儿数学考试应该取得更高的分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对女儿实施了要求、命令、提醒等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了女儿的行动自由,威胁到了听者对消极面子的需求。第(3)句,母亲对女儿的数学成绩进行了否定的评价(这是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第(4)句女儿辩解之后,第(5)句母亲又一次对女儿进行指责(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然后还用了一个祈使句来命令女儿做30道口算和笔算,这一次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女儿打墨水时,即第(6)句,母亲表面上没有直接命令,实际上却是在提醒女儿。第(8)句,母亲提醒女儿书写要工整。母亲每一次讲话都直接威胁到女儿的面子需求,没有采取任何补救策略。在母亲的唠叨下,女儿最后极其厌烦地说道“求求你别说了”。可以看出女儿对母亲的言语具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她即使做了那30道题,也是不乐意的,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唠叨之所以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甚至使参与交际的各方之间关系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唠叨者在言语使用上对面子威胁行为没有采取合适的补救策略。

4适当运用礼貌补救策略,维护听者面子,提高唠叨言语的可接受性

在Brown&Levinson提出的5种礼貌补救策略中,第一种策略其实就是没有使用补救策略。但是在会话中,如果一方直截了当地向另一方说明自己的意图,不加任何的修饰,就会被认为是没有使用礼貌补救策略。比如例2中,母亲直接指责女儿考试成绩差,并命令女儿做30道题,使女儿的面子受到了损害,例1中妻子对丈夫所用的几个贬义词显然也威胁到了丈夫的面子,她们的言语是不礼貌的,不利于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第五种策略,最具礼貌性,因为说话人不使用任何言语,这样就完全避免了对听话者面子的冒犯。但是由于说话者没有说明自己的意图,听话者可能无法理解并得知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下面笔者着重举例探讨第

二、

三、四这三个策略。

4.1积极礼貌策略

积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在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听话人存在某些共同之处,言语中多具有赞赏、赞同等意思。

例3Mum:Susan,you’vegotanewhat?

Daughter:Yes,mum.whatdoyouthinkofmynewhat

Mum:It’slovely.Butnotmyfavourite.

此例中母亲想对女儿的新帽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伤及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引起两人的争执。所以她没有直接作出负面评价,而是用了个小策略:用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句子“you’vegotanewhat”引出话题,从而让女儿主动问母亲对帽子的看法,然后母亲又采用了一个礼貌程度较高的策略,即积极礼貌策略。对女儿的帽子作了“lovely”的称赞性评价之后顺带了一句“Butnotmyfavourite”,隐含着“Actually,yourhatisnotgood”的意思。这位母亲运用礼貌策略,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又避免了因不同意见给女儿带来的不愉快,维护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

例4Wife:TherewasacallfromABCcompany.

Husband:ReallyButIwonderifIhavebeenemployedbythecompanyoutofthefourcandidates.

Wife:Infact,noneofthefourcandidateshasbeenemployed.[6]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的目的是告诉丈夫其应聘失败的消息,但考虑到这会威胁丈夫的面子,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她没有直接告诉丈夫这个消息。而是用“TherewasacallfromABCcompany”引起丈夫的急切询问,然后适时告诉他四名应聘者都没能被公司录用,一方面含蓄地道出了事实,达到本次言语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丈夫的积极面子需求,同时又安慰了丈夫。

4.2消极礼貌策略

消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其消极面子需求,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例5Wife:Johntoldmeyouweregoingswimmingthisweekend.

Husband:Yes,darling,wouldyouliketogowithJohn,Mikeandme

Wife:Iprefertogowithyou.

妻子得知丈夫要与John和Mike周末一起去野餐,由于种种原因她不愿意和John、Mike一起去,但她并没有因为不愿意和John、Mike一起去而向丈夫发出威胁。同样,她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料到丈夫定会邀她同去,然后她抓住时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Iprefertogowithyou”。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在回复中故意省去John和Mike的名字,让丈夫揣摩自己的真实意图,并把决定权交回给丈夫,而没有任何要干涉他行动的意思,这就维护了丈夫的消极面子需求。

4.3非公开威胁面子策略

这种策略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采用此策略说话人既可避免对听话人潜在面子的损害,同时又会使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其面子补救性比较强。

例6Mum:John,you’relisteningtomusic!

Son:Yes,mum.

Mum:RockandRoll

Son:Yeah,Ithinkitiswonderful.

Mum:Well,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RockandRoll.

母亲不喜欢听摇滚乐,但她没有直接反对儿子,只是说“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music”,这种模糊的话语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性,避免了对儿子潜在面子的损害。一方面,儿子可以理解为母亲是说自己不会欣赏摇滚乐,另一方面,儿子也很容易想到母亲不喜欢听摇滚,自己吵到了母亲,她希望自己关掉或关小音量。在需要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反应,但又不赞同他的看法的时候,使用一些模糊言语,这种策略既可缩小和他人的分歧,维护听者面子,又不会掩盖住自己的本意。

在上述四个例子中说者为了表达自己在“本质上”可能威胁听者面子的观点,可谓用了心机。她们都是首先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避免使用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然后在听者谈论此话题时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礼貌补救策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既维护了听者的面子,免去了争执的尴尬,又让听者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新晨

5结语

虽然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说话不用那么礼貌,可以不讲那么多礼节,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适时运用礼貌补救策略,适当维护对方的面子需求,尊重对方,能够减少言语冲突,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目标,这对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13.

[2]请妈妈们少些唠叨好吗?[EB/OL].[2008-08-17]..2007-08-17.

[3]BrownP,LevinsonS.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56-290.

语言交际篇(4)

一、交际语言教学已形成一种教学思想

交际语言教学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交际语言教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为世界语言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方向。交际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把语言做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来教、来学、来使用,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具备“交际能力”。关于交际能力的界定,各类定义不同。但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点:

1.语言能力,即具有语法、词汇的知识,能听、说、读、写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即能在不同场合下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话语能力,即能懂得词与词之间、语法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连贯关系。

其他还有一些能力标准,如策略能力等等。

二、交际语言教学的最初倡导者,在提出交际教学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

1.知道你在做什么,即不仅应知道语法的形式是怎样构成的,还应知道这些形式是用来做什么的,表达什么样的思想。2.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总和,这个原则意思是人们交际时,不是说一句一句互不相干的话,而是上下文连贯的句子。因此人们应学习连贯的句子,而不是孤立的句子。

3.过程和形式一样重要,这条原则是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可以寓各种交际性活动之中,如通过信息差、,角色扮演、等。

4.要掌握语言,必须实践、,这个原则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5.错误并非总是错误,这个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肯定语言错误会影响交际;二是认为有些学习者之所以犯语言错误是还没有掌握某些语法规则,而这类错误并非是错误。教师在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要注意学习者掌握语言有一个过程,否则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

在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旗帜下,有各种各样的交际教学法。而交际教学思想并不排斥在其他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法,在进行交际语言教学时,各种教学法可以交叉使用。这种交叉在method和techniques的层次上,更为明显。

交际语言教学在不断发展,完善自己,逐渐形成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是对人们掌握语言的规律的认识;是对人们使用语言时心理过程的认识;是对语言教学目的的认识。国内国外的学者,都有人把交际语言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交际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理论,一种教学的方向,已被各国语言教学界所接受。在这种教学思想下,有关如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张是多种多样的。

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许多学者,虽然都赞同交际教学思想,但在具体的看法上也不尽相同。如上海华东师大章兼中教授认为交际能力与交际的能力不同;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张正东教授从全国大多数学生在农村这样的实际出发,主张拼读入门的教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材中采用结构―功能法等等。

三、认为交际语言教学反对教语法

语言交际篇(5)

Abstract:Verbalcommunicationisabilateralprocessforparticipants,whichincludechoice-makingonthepartofthespeakerandinterpretingofthehearer.Andpresuppositionactsasavariableinthisdynamicprocess,constrainingthespeechactofparticipantstoacertaindegree.Therefore,theyareexpectedtotakeintoaccountthefactorofpresuppositionandmakeadjustmentsinordertoavoidpossiblenegativeimpactandactaccordingly.

Keywords:presupposition;role;choice-making;comprehension;verbalcommunication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于1892年在其《论意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这之后引起众多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也有学者称预设为“先设”或“前提”,他们虽然所用的术语和研究视角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预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逻辑和语言现象(Wilson,1975;郭聿楷,1998;徐盛桓,1993;等等)[1],[2],[3]。预设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说话者交际意图的把握。

可是,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对话语选择和理解中有什么制约作用呢?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呢?本文将在讨论预设语言现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言语交际中的话语选择和理解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说话者选择话语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和听话者对话语进行阐释并抓住其交际意图两个过程。首先,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经常面对话语选择的问题:是说还是不说?是直接表达心意还是选择间接语言?应该使用哪种语言变体才适合当前的交际情景?多少信息量才适合当前的交际需要?等等。这个交际过程显然不是单靠背单词、学语法和练口语听力能够完成的,尽管这是言语交际的一些前提条件。这必须依靠说话者的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发挥语境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制约作用等。

其次,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共有知识、心理状态等。同时,听话者还要在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断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避免曲解和误解的产生。

我们常说的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便是很好的例证。语用失误又可以细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者套用了母语的思维,造成话语的“不合时宜”而引起的失误;后者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两种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得相当普遍。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对方文化并学习一些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原则,提高应对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语用能力。与此同时,作为话语接受方的听话者也应该对语用能力相对较弱的说话者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说话者并没有冒犯、粗鲁的言语行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语用方面重视不够引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减少语用失误,又能使言语交际顺畅,不至于出现“卡壳”的尴尬场面。

除了上述一些因素外,制约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的语用因素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例如,人们在交谈中常常拐弯抹角,并非总是直言不讳,但是听话者又能做到心知肚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这是为什么呢?在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时,学术界用得最多的当属语用的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初,Leech在总结Brown&Levinson等人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人类会话交际活动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及其六个次准则,即:1.策略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虚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4]。但是,世界各民族自己言语交际中在遵守礼貌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顾曰国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作了相应的修正,认为中国的礼貌倾向于贬己荣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秩序息息相关。同时,他将中国的礼貌概括为:尊重他人、谦虚、态度热情以及温文尔雅。因此,各民族言语交际礼貌的差异性也同时制约了我们话语的选择和理解。

所以,人类言语交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说”与“不说”、“如何说”的问题。当可以不说时,说话者可以通过保持沉默或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当必须说的时候,说话者就应该考虑“如何说”的问题了。当然,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说的,这就有必要关注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如交际对象、交际时间、交际场所等等。另外,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以便识别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也同样会受到上述语境因素的影响。

三、言语交际中的预设变量

尽管语言学家对预设的理解和定义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语义预设(semantic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前者从语义真值的角度研究句子或命题(propositions)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如上所述,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中,预设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重叠程度及其动态性(dynamic)决定了它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可以充当一个变量(variable)。也就是说,交际主体的共同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环境和交际活动的推进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说话者作出相应的调整,提供适量的信息,否则会显得啰唆,给听话者造成加工负担。例如,如果说话者在言语交流中发出下面的话语:

“Ifoundanoldbicycle.Abicyclehasachain.Thechainwasrusted.Abicyclealsohastires.Thetireswereflat.”

显然,这样的话语在听话者听来,不是说话者思想表达能力有限就是精神有问题,因为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任何现代人所具备的常识,重复这些人人皆知的东西无异于将听话者视作。为了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预设理论中寻求答案。

最早对预设现象进行研究的首推逻辑学家,如G.Frege等。20世纪60、70年代,预设现象也引起语义学家的广泛关注。在语义学中,预设是这样定义的:

句A在语义上预设句B,当而且仅当:a.凡是A是真,B是真;b.凡是A是假,B仍是真[5]175。

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中的预设定位

例如:句子“Johnsawthemanwithtwoheads.”及其否定形式“Johndidn’tseethemanwithtwoheads.”都预设句子“Thereexistsamanwithtwoheads.”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语义学家往往关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truthvalue),即从真和假两个值的角度探讨句子的意义。

Levinson也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语用预设的两个重要特点:合适性(appropriateness或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或共同性commonground)。他对语用预设给出的定义是:

如果一句话语只有当B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时才是合适的,那么A在语用上预设B[5]205。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说话者为了保证话语的合适性就必须了解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使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overlap)。这就要求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状态进行假设,在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同时,言语交际和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动态性,因而预设可以视作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变量。由于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不断改变,说话者和听话者也必然因时、因地作相应调整,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预设研究表明,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对交际的成功十分重要,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对听话者的知识状态进行假设,了解交际双方预设集合中信息的“覆盖程度”。有一点我们必须弄清楚:预设信息可以是旧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因为预设信息能够在言语交际中得到适时的补充。与此同时,原本是言语交际一方未知的信息,一旦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就有可能变成预设信息[6]。如果语用预设量(quantityofpragmaticpresupposition)不足,以致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说话者就必须适时地加以补充。语用预设量的调整如下图所示:

说话者――――>―<――――听话者

(Addresser)PlPsPm(Addressee)

其中:[ZK(]Pl=预设量不足(LessPresuppositionQuantity)

Pm=预设量过多(MorePresuppositionQuantity)

Ps=成功预设量(SuccessfulPresuppositionQuantity)

--><--=预设量调整的方向(AdjustingOrientationofPresuppositionQuantity)[7][ZK)]

四、预设变量对话语选择和理解的制约

应该承认的是,语义学家对预设现象的探讨是富有成效的。然而,预设现象对语境等因素非常敏感,自然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语用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在语用学中,预设通常是指说话者(speaker)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进行的假设,即使说话者话语(utterance)适宜所必须满足的条件[8]。预设的基础是话语主体(participants)的知识和认知,因而语言交际主体的“共有知识”(commonground)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交际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交际活动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预设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对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我们知道,听话者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先前发生的言语行为中的信息有可能会成为当前言语行为发生时听话者预设知识的一部分。说话者可以依据这种共有知识对话语进行动态选择,进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听话者也能够利用它来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寻找理解话语的最佳相关,以便了解说话者的真正思想和意图。这样一来,说话者和听话者预设知识的覆盖面就会相应地扩大,这就要求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一方面应尽量不要提供过量的言语信息,以免让人产生拖沓、累赘之感。另一方面,说话者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听话者具备某些预设知识,不提供足量的信息,使听话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就听话者而言,他也应该随时关注先前话语中的信息并进行积累使其成为自己预设知识的一部分,为理解说话者发出的话语打下基础。否则,听话者将由于自己的不积极配合而跟不上正在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节奏,给人以心不在焉或呆滞的感觉,同时也会给识别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人为地造成困难。这些都会影响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质量,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语言学中的语用预设研究以达到最佳言语交际效果为目标,注重研究言语交际主体的共有知识和话语的“合适性”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影响。

因此,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充当着一个变量,制约着言语交际活动的整个进程。预设知识对言语交际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言语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当交际双方的预设知识覆盖面较小时,说话者应补充或追加相关信息,为听话者准确理解其交际意图创造条件;当交际主体的预设知识覆盖面已经较大时,说话者就应该省去共知的东西,使话语简洁明了。从这一点来说,说话者既受到预设变量的制约,也发挥着调整预设知识的作用。但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在预设变量的制约下作出种种努力,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保证言语交际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共同的交际目标使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在言语交际的任何阶段想对方之所想,及时根据双方预设知识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结束语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交际主体动态地使用语言的科学,它关注言语交际主体在具体语境中是如何通过适宜的言语行为达到各自的交际目的的。预设现象既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逻辑学、语义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其跨学科性也说明它本身具有复杂性。语用学从话语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ss)的角度关注预设的两个重要语用特征,即合适性与共知性。预设的这两个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对言语交际主体言语行为的制约性。因此,预设可以看作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它不仅制约着说话者如何选择适合当前交际环境的话语来满际需要,也影响着听话者对说话者真正交际意图的识别。为了避免预设变量给言语交际带来负面影响,言语交际主体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应充分考虑对方的预设知识与自己的预设知识在多大程度上重叠,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对说话者而言,这种调整过程包括增加或删减相关话语两个方面,视交际双方预设知识的覆盖情况而定;而对听话者来说,预设知识的充足可以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对方的真正交际意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不仅仅具有逻辑和语义特征,更是一种语用现象。

[参考文献]

[1]Wilson,D.PresuppositionandNon-TruthConditionalSemantics[M].NewYork:AcademicPress,1975:1.

[2]郭聿楷.语用学中的“提前”理论[J].外语学刊,1998,(5):1-8.

[3]徐盛桓.“预设”新论[J].外语学刊,1993,(1):1-8.

[4]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1983:79.

[5]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语言交际篇(6)

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身势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言语行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

2. 非言语交际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补充、替代、调节、重复、否定的作用。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

二、身势语的定义及特点

1. 身势语的定义

身势语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身势语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是辅的交通工具,它以表达感情信息为主,也表达一定的理性信息。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置的变化。

2. 身势语的特点

(1)与生俱来与后天习得的身势

本能的身势与生俱来。例如:笑、微笑、哭、婴儿饥饿的时候会吮吸手指,或者当一样东西突然朝眼睛飞来时眨眼,都是由自主的神经系统控制,不学就会的。

习得的身势是指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学会的视觉身势或听觉身势。它们已成为说话者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他们的词汇一样,其中包括词汇的身势和“图像的”身势。

(2)身势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随口头的言语出现

我们可以只通过身体的姿势,手势,或者是面部表情等身势语来传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伴随着这些身势说出内心那刻的感受,或激动,或悔恨,或气愤等的一些话语。值得注意的是,所说的话和当时的身势语一定要一致,否则将令对方迷惑,误解或者是使谈话没有任何意义。

(3)不同文化可能会使用完全不同的身势语言

英语国家表示“指示事物”的身势是把手伸出,手掌向下,只用食指朝向所指的物体;而在亚洲国家,这是不礼貌的动作,尤其是用来指人的时候,通常是用整个一只手来示意;但是在马来西亚人们更喜欢只用大拇指来指示。

(4)同样的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义不同

我们通常会用食指在太阳穴附近画圈,表明要开动脑筋,动动脑子,但是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确是表达发疯,抓狂;手指放在喉咙上,俄国人表示吃饱了,而日本人表示被炒鱿鱼了;竖大拇指的动作在我们看来表示太棒了,真厉害,做的很好,而在日本确是表达数字五,同样的动作在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使用有冒犯的意思在里面。

三、身势语的文化内涵

1. 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国家的人比亚洲国家的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亚洲国家的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亚洲国家的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亚洲国家的人却因英语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总死盯着人而感觉不舒服。

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中最能表现人的情绪的非语言行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人们内心的各种情绪不可避免地会从面部反映出来。人们可以用语言来编谎话骗人,但内心的情感是难以用面部表情来掩饰的。心理学家们指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情展示规则”,这些规则限定人们在某时某地应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中有比较大的差异。

3. 手势表达

手势也是常用的非言语表达方式,打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也有两种基本手势,手掌心朝上,表示真诚或顺从:手掌心向下,表示压制。利用手和手指可以组成各种简单的形状,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英美人习惯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这一手势表示“请过来”,但在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这个手势万万使不得,因为他们常以此来召唤一条狗或别的动物,而在大部分中东和远东国家,用―个手指召唤人是对人的极大侮辱。

4. 身体姿势

人的姿势、态度等身势语传递了更多被掩饰的信息。由于后天习得的许多形体语言具有可控性,因此,一个人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从而显得平静和克制,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紧张和急切的迹象正从他的身体姿势中泄露出来。不同国度的姿势是有差异的。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幅松松散散的样子,而在中国,人们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际交往中举止得当才会显出对别人的尊重。

5. 身体接触

在交际中,人们应当注意体触的方式以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社交场合,文化不同,体触行为就有许多区别。在交际中,最常见的体触行为当然是握手、拥抱和亲吻。在英语国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除了轻轻触摸外,再就是当众拥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两个妇女见面时拥抱亲热是很普遍的现象,夫妻之间或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也常常互相拥抱。除此而外还有其他许多体触行为。而作为交际者应谨慎对待,认真了解每一体触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四、结束语

身势语具有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真实性、无意识性和掩饰性等特点。身势语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正确的非言语动作可以起到加强信息交流的作用;而错误的动作,不但起不到这种作用,而且可能是冒犯的,会引起误解甚至发生冲突。因此,必须正确地理解文化差异,对交往国的非言语有所了解,做到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史菊桂,身势语简说[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一期.

[4]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七期.

[5]况新华,曾剑平,身势语――非语言交际.k[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

语言交际篇(7)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势语不同文化不同方式

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

Abstract

“Bodylanguage”,likeourverballanguage,isalsoapartofourculture.Butnotallbodylanguagemeansthesam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waysofmakingnonverbalcommunication.Forexample: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ideasabouttheproper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theappropriatenessofphysicalcontactvarieswithdifferentcultures;onecoulddrawupquitealistof“rules”abouteyecontact:tolookornottolook;whentolookandhowlongtolook;whoandwhonottolookat;smilesandlaughterusuallyconveyfriendliness,approval,satisfaction,pleasure,joyandmerriment,and,thisisgenerallytrueinChinaaswellastheEnglish-speakingcountries,however,therearesituationswhensomeChinesewilllaughthatwillcausenegativereactionsbywesterners;gesturescanbeparticularlytroublesome,foraslightdifferenceinmakingthegestureitselfcan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thatintended,and,awronginterpretationofagesturecanarousequiteunexpectedreactionsandsoon.Soinordertocommunicateeffectivelyinaforeignlanguage,oneshouldknowalsothegestures,bodymovements,mannerismsandetc.thataccompanyaparticularlanguage.Someauthoritiesfeelthatthetwoaredependentoneachother.Thisiscertainlytrueinmostsituations.Butitisalsotruethatincertainsituationsbodyactioncontradictswhatisbeingsaid,justasthespokenwordsmay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whatbodylanguagecommunicates.Whenthisoccurs,onemusttrytogetfurtherinformation,orguessthemeaningfromthecontextofthesituation.Inasense,allbodylanguageshouldbeinterpretedwithinagivencontext;toignoretheoverallsituationcouldbemisleading.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showsanumberofsimilaritiesanddiversitiesofbodylanguage.Itshowstheimportanceofknowingthespecificgesturesthatgowithalanguage.Observationshowsthatatrulybilingualpersonswitcheshisbodylanguageatthesametimeheswitcheslanguages.Thismakescommunicationeasierandbetter.

Butnotallbodylanguagemeansthesam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waysofmaking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answerstothequestionsatthebeginningofthischapterareall“no”.Evennoddingtheheadmayhaveadifferentmeaning.ToNepalese,SriLankans,someIndiansandsomeEskimositmeansnot“yes”,but“no”.Soinordertocommunicateeffectivelyinaforeignlanguage,oneshouldknowalsothegestures,bodymovements,mannerismsandetc.thataccompanyaparticularlanguage.

Bodylanguageisanimportantmediathroughwhichpeoplecommunicatewitheachother.Itreferstothepatternsoffacialexpressionsandgesturesthatpeopleusetoexpresstheirfeelingsincommunication.Thespecialistonbodylanguageresearch—Fen.Lafle.Angles,oncesaid:"Onceitwaslost,ababycouldnthavegrownintoanormalperson".Itsalsotruetothejuveniles.Inschooleducation,bodylanguageplaysapositiveroleincultivatingthestudentscharacters.

3.Theconcretetypesand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

3.1Typesofbodylanguage

3.1.1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

WatchanArabandanEnglishmaninconversation.TheArab,showingfriendlinessinthemannerofhispeople,willstandclosetotheEnglishman.Thelatterwillmoveback,watchingtotheEnglishman.TheArabwillthenmoveforwardtobecloser;theEnglishmanwillkeepmovingbackward.Bytheendoftheconversation,thetwomaybequiteadistancefromtheconversation;thetwomaybequiteadistancefromtheplacewheretheywereoriginallystanding!

Here,distancebetweenthetwoisthekeyfactor.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ideasabouttheproper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Accordingtostudies,itseemstherearefourmaindistancesinAmericansocialandbusinessrelations:intimate,personal,social,andpublic.Intimatedistancerangesfromdirectphysicalcontacttoadistanceofabout45centimeters;thisisforpeople’smostprivaterelationsandactivities,betweenmanandwife,forexample.Personaldistanceisabout45—80centimetersandismostcommonwhenfriends,acquaintancesandrelativesconverse.Socialdistancemaybeanywherefromabout1.30metersto3meters;peoplewhoworktogether,orpeopledoingbusiness,aswellasmostofthoseinconversationatsocialgatheringstendtokeepadistanceisfartherthananyoftheaboveandisgenerallyforspeakersinpublicandforteachersinclassrooms.

TheimportantthingtokeepinmindisthatmostEnglish-speakingpeopledonotlikepeopletobetooclose.Beingtoofarapart,ofcourse,maybeawkward,butbeingtooclosemakespeopleuncomfortable,unlessthereisareason,suchasshowingaffectionorencouragingintimacy.Butthatisanothermatter.

3.1.2Physicalcontact

Theappropriatenessofphysicalcontactvarieswithdifferentcultures.Figuresfromastudyofferinterestinginsightintothismatter.Pairsofindividualssittingandchattingincollegeshopsindifferentplaceswereobservedforatlastonehoureach.Thenumberoftimesthateitheronetouchedtheotherinthatonehourwasrecorded,asfollows:London,0;Gainesville,Florida,2;Pairs,10;SanJuan,PuertoRico,180.Thesefiguresspeakforthemselves.(Robinett,1978)

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physicalcontactisgenerallyavoidedinconversationamongordinaryfriendsoracquaintances.Merelytouchingsomeonemaycauseanunpleasantreaction.Ifonetouchesanotherpersonaccidentally,he/sheusuallyuttersanapologysuchas“Sorry,Oh,I’msorry,Excuseme.”

InChina,acommoncomplaintofwesternmothersisthatChineseoftenfondletheirbabiesandverysmallchildren.Suchbehavior—whethertouching,patting,huggingorkissing—canbequiteembarrassingandawkwardforthemothers.Theyknowthatnoharmismeant,andthatsuchgesturesaremerelysignsoffriendlinessoraffection,thereforetheycannotopenlyshowtheirdispleasure.Ontheotherhand,suchactionsintheirownculturewouldbeconsideredrude,intrusiveandoffensiveandcouldarouseastrongdislikeandevenrepugnance.Sothemothersoftenstandbyandwatchinawkwardsilence,withmixedemotions,evenwhenthefondlingisbyChinesefriendsoracquaintances.

Goingbeyondthemilderformsoftouching,weshalltakeupthematterofhuggingandembracinginpublic.Thispracticeisfairlycommonamongwomeninmanycountries.Andinmostofthemoreindustrializedcountries,itoccursfrequentlybetweenhusbandandwifeandclosemembersofthefamilywhenmeetingafteraperiodofabsence.Huggingandembracingamongmen,however,isadifferentmatter.AmongArabs,Russians,French,andinseveraloftheeastEuropeanandMediterraneancountries,awarmhugandakissonthecheeksareastandardwayofwelcome.ThesameistruewithsomeLatinAmericans.InEastAsiaandintheEnglish-speakingcountries,though,thepracticeisseldomseen.Asimplehandshakeisthecustom.ThestoryistoldofwhathappenednotlongagowhentheJapaneseprimeministeratthetime,Mr.Fukuda,wenttotheU.S.onastatevisit.Whenhesteppedoutofhiscarinfrontofthewhitehouse,hewasgreetedbytheAmericanpresidentwhita“bearhug”.Theprimeministerwasflabbergasted;othersoftheJapanesedelegationwereamazed;manyAmericansweresurprised—itwassounusualandsounexpected.IfthepresidenthadbowedlowinJapanesefashion,itwouldhavebeenlessasurprisethantobegreetedinawaysouncommonineithercountry!

Thematterofphysicalcontactbetweenmembersofthesamesex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isadelicateone.Oncepastchildhood,theholdingofhands,orwalkingwithanarmaroundanother’sshoulderisnotconsideredproper.Theimplicationishomosexuality,andhomosexualitygenerallyarousesstrongsocialdisapprovalinthesecountries.

3.1.3Eyecontact

Eyecontactisanimportantaspectofbodylanguage.Onecoulddrawupquitealistof“rules”abouteyecontact:tolookornottolook;whentolookandhowlongtolook;whoandwhonottolookat.ThesepassagesfromthebookBodyLanguage(Fast,1971)areamusingaswellasinformative:

“Towstrangersseatedacrossfromeachotherinarailwaydiningcarhavetheoptionofintroducingthemselvesandfacingamealofinconsequentialandperhapsboringtalk,orignoringeachotheranddesperatelytryingtoavoideachother’sglance.Awriter,describingsuchasituationinanessay,wrote,‘theyre-readthemenu,theyfoolwiththecutlery,estheinevitablemomentwhenglancesmeet,buttheymeetonlytoshootinstantlyawayandoutthewindowforanintentviewofthepassingscene.’”

Hepointsoutthatwithpeoplewhoareunfamiliar:

“Wemustvoidstaringatthem,andyetwemustalsoavoidignoringthem…Welookatthemlongenoughtomakeitquiteclearthatweseethem,andthenweimmediatelylookaway.

Therearedifferentformulasfortheexchangeofglancesdependingonwherethemeetingtakesplace.Ifyoupasssomeoneinthestreetyoumayeyetheoncomingpersontillyouareabouteightfeetapart,thenyoumustlookawayasyoupass.Beforetheeight-footdistanceisreached,eachwillsignalinwhichdirectionhewillpass.Thisisdonewithabrieflookinthatdirection.Eachwillveerslightly,andthepassingisdonesmoothly.”

Inconversationswithpeoplewhoknoweachother,however,Americancustomdemandsthatthereshouldbeeyecontact.Thisappliestoboththespeakerandthelistener.Foreitheronenottolookattheotherpersoncouldimplyanumberofthings,amongwhicharefear,contempt,uneasiness,guilt,indifference,eveninpublicspeakingthereshouldbeplentyofeyecontact.Foraspeakerto“burryhisnoseinhismanuscript”,toreadaspeechinsteadoflookingatandtalkingtohidaudience,assomeChinesespeakersareinthehabitofdoing,wouldberegardedasinconsiderateanddisrespectful.

Inconversation,apersonshowsthatheislisteningbylookingattheotherperson’seyesorface.Iftheotherpersonisspeakingatsomelength,thelistenerwilloccasionallymakesoundslike“Hmm”,“Ummm”,ornodhisheadtoindicatehisattention.Ifheagreeswiththespeaker,hemaynodorsmile.Ifhedisagreesorhassomereservations,hemayslanthisheadtooneside,raiseaneyebrow,haveaquizzicallook.

Staringatpeopleorholdingaglancetoolongisconsideredimproper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Evenwhenthelookmaybeoneofappreciation—asofbeauty—itmaymakepeopleuneasyandembarrassed.ManyAmericanstravelingabroadfindthestaresofthelocalpeopleirritating.Theybecomeextremelyself-consciousandoftenendupquiteindignantaboutthe“rudeness”ofthepeoplethere,notrealizingthatthepracticemaybequitecommoninthecountryandmaybenothingmorethancuriosity.ManyEnglish-speakingpeopleinchinahaveheardtocomplainaboutthis.

“Thelanguageoftheeyes”—oneofthemostcommonandancientwaysofexchangingfeelingsbetweenboysandgirls,menandwomen—isespeciallyelaborateintheUnitedStates.Muchstudyhasbeenmadeofthis:howpeopleoftheoppositesexshowinterestorindifference,encouragementordiscouragement,approvalordisapproval,affectionoraversion.However,therearemanydifferencesevenwithintheUnitedStates.Menusetheireyesindifferentwaysthanwomen;therearedifferencesofage,classorsocialstatusandgeographicalregion;therearedifferencesofethnicbackground.

ThestoryistoldofateenagePuertoRicangirlinaNewYorkhighschoolwhowastakenwithanumberofothergirlstotheprincipalforsuspectedsmoking.Althoughtherewasnoproofofanywrongdoingandalthoughshehadagoodrecord,theprincipaldecidedshewasguiltyandsuspendedher.“Therewassomethingslyandsuspiciousabouther,”hesaidinhisreport.“Shejustwouldn’tmeetmyeye.Shewouldn’tlookatme.”

Whenshewasquestionedbytheprincipalitwastruethatshekeptstaringatthefloorandrefusedtomeethiseye.AndinEnglishthereisasaying“Don’ttrustanyonewhowon’tlookatyouintheeye.”

ItsohappenedthatoneoftheteachershadaLatinAmericanbackgroundandknewaboutPuertoRicanculture.Aftertalkingwiththegirl’sparents,hewenttotheprincipalandexplainedthataccordingtoPuertoRicanculture,agoodgirl“doesnotmeettheeyesofanadult.”Suchbehavior,heexplained,“isasignofrespectandobedience.”

Fortunately,theprincipalacceptedtheexplanation,admittedhismistakeandthematterwassettledproperly.Thisdifferenceininterpretingasimpleeyegesturewasalessoninculturaldiversitythathewouldnoteasilyforget.

Rulesabouteye-languagearenumerousandcomplex.Whathasbeenmentionedgivesagoodideaofthis;weshallnotgofurtherintodetail.

3.1.4Smilesandlaughter

Smilesandlaughterusuallyconveyfriendliness,approval,satisfaction,pleasure,joyandmerriment.ThisisgenerallytrueinChinaaswellastheEnglish-speakingcountries.However,therearesituationswhensomeChinesewilllaughthatwillcausenegativereactionsbywesterners.Toillustrate,hereisanexcerptfromaletterbyanAmericantoaChinesefriendonnonverbalgesturesthatoftencausecross-culturalmisunderstanding:

“…OneisthedifferentmeaningoflaughterinChinaandAmerican.WhenanAmericanisparkinghisbicycle,forexample,andthebicycleaccidentallyfallsover,hefeelsembarrassedathisawkwardness,andisquiteangeredandhumiliatedwhenChineseonlookerslaugh.Ihaveseenthesamethinghappeninthediningroom,whenaforeignerdropsaplatequitebyaccidentandfeelsbadlyandChineseonlookerslaugh,compoundinghisdiscomfortandcausingangerandbadfeeling.”

Suchlaughter,ofcourse,isnotatthepersonorhismisfortune—whetherhebeaforeigneroraChinese.Itcanconveyanumberoffeelings:don’ttakeitsoseriously;laughitoff,it’snothing;suchthingscanhappentoanyofus,etc.However,forpeopleunawareofthisattitude,thereactiontosuchlaughterisusuallyquiteunpleasantandoftengeneratesillfeelingtowardsthoselaughing.

3.1.5Gestures

Gesturescanbeparticularlytroublesome,foraslightdifferenceinmakingthegestureitselfcan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thatintended.Awronginterpretationofagesturecanarousequiteunexpectedreactions.

Awell-knowncaseisagesturemadebyWinstonChurchill,thedoughtyprimeministerwholedBritainthroughtheSecondWorldWar.Asheappearedbeforealargecrowd,hewasgreetedwithcheersandapplause.TheoccasionwasamomentousoneandChurchillflashedthe“Vforvictory”sign—withtheforefingerandmiddlefingerraisedtoforma“V”.Whetherbymistakeorignorance,insteadoffacingthepalmofhishandtothefront,hemadethe“V”withthebackofhishandtowardstheaudience.Someinthecrowdapplauded;somegasped;somebrokeoutinlaughter.Theprimeminister’sgesture,asgiven,meantquitesomethingelse.Insteadof“Vforvictory”,itmeantsomethingdirty;itwasanobscenegesture!

3.2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

3.2.1Greetings

HoahasjustarrivedfromVietnam.HercousinPhuongandsomeofhisAmericanfriendsarewaitingattheairporttogreether.HoaandPhuongarebothexcitedaboutthismeetingbecausetheyhavebeenseparatedforsevenyears.AssoonasHoaentersthepassengerterminal,PhuongintroduceshertohisfriendsTom,Don,andCharles.TomstepsforwardandhugsandkissesHoa.Shepusheshimawayandburstsintotears.

AmongChinesefromVietnam,ifaboyhugsandkissesagirlinpublic,heinsultsher.ChinesecultureinVietnamisverystrictaboutthis,especiallyintheruralareaswhereHoagrewup.Shedescribedhervillage:“Afterchildrenaretenyearsold,boysandgirlscannotplaytogether.Aboyandgirlcannotdatewithouttheirparents’approval.Amanandwomancannothugorkissifthey’renotmarried.”

InHoa’svillageifanyoneviolatedtheserules,thevillagerspunishedthegirlbyforcinghertokneelonthegroundsotheycouldspitatherandthrowrocksather.NowonderthatPuong’sAmericanfriendsfrightenedHoa.Shedidnotknowwhatpunishmentforpublichuggingandkissingmightbemetedouttoherinthiscountry.SheconfusedTom,whobyAmericanstandardswasdongtherightthing.

EventuallyHoalearnedtobecomfortablewhengreetedwithhugsandkisses,acceptingthemasmerelyperfunctoryacts.

AnalogoustothissituationisanotherinwhichDuane,aChineseAmericanemployee,invitedhisnon-Chineseboss,Mr.Keck,toalargefamilycelebration.WhenMr.Keckarrived,heshookhandswithDuaneand,whenintroducedtoDuane’sgrandmother,leanedoverandkissedheronthecheek.Thisshockedtheolderwoman,yetMr.Keckwastotallyunawarethathehadcommittedasocialblunder.Whatheconsideredasarespectfulact,grandmotherconsidereddisrespectful.Instead,Mr.Keckshouldhavenoddedtotheolderwomanandofferedheraverbalgreeting.

WhenestablishingrelationswithAsians,avoidbodycontact.Thesafestformistonodandgiveaverbalsalutation.Followtheirleadastherelationshipchanges.

Likecustomseverywhere,increasedcross-culturalinteractionbringsaboutchangesinhabits;manyAsianbusinesspeoplehaveaccommodatedtotheAmericanhandshakingtradition.Ontheotherhand,inasituationwhereitseemsasifbowingwouldstillbetheonlypolitemovetomake—especiallytotheJapanese—followingtheseguidelinesshouldmakeiteasier.

WhenbowingtopeoplefromJapan,handsshouldslidedowntowardthekneesorremainattheside.

Backandneckshouldbeheldinarigidposition,whileeyeslookdownward.

Thepersonintheinferiorpositionalwaysbowslongerandlower.

ThosefromIndia,SriLanka,andBangladeshusethenamasteforbothgreetingandfarewellsandasasignofrespect.Theydothisbyholdingtheirhandschest-highinaprayerlikeposition,thenslightlynodthehead;buttheydonotbow.AmericanstudentsofyogawhoaretaughtbyAsianteachersbecomefamiliarwiththisgesturethatheraldsthebeginningofeachsession.Thaishaveasimilargreeting,buttheycallitawai.

WhilebodycontactisgenerallytabooinmostAsiancountries,elsewhere,bodycontactisexpected;shyingawayfromcontactgivesoffnegativesignals.

Whengreeting,peoplefromIndian,SriLanka,Bangladesh,andThailandholdtheirhandstogetherinfrontoftheirchinsinaprayerlikepositionandnodtheirheads.

Whengreeting,mostLatinosexpectbodycontact.Huggingandkissingonthecheckareacceptableforboththesamesexandtheoppositesex.Theabrazoiscommonplace—friendsembraceandsimultaneouslypateachotherontheback.

Whengreeting,mostmiddleeasterners,especiallyMuslims,avoidbodycontactwiththeoppositesex,butmenmayembraceandkissoneanther.Womenmaydothesame.Whenshakinghands,menshouldavoidpullingtheirhandsawaytooquickly.

WhengreetingmostAmericans,expectsomabodycontract.Womenkissonceoneachcheekandhug;menshakehands.Menmayalsohugandkisswomenonthecheekiftheyareclosefriends.

WhengreetingorthodoxJews,avoidbodycontactwiththeoppositesex.

3.2.2Signsofaffection

ShereeBykofsky,anAmericanwriter,isthrilledwhenacruiseshiplinepurchasescopiesofherhewromantictravelguide,thebestplacetokissinandaroundNewYorkCity.Thecruiselineplanstogivethebooksasdinnerfavorsduringtheirspecialvalentine’scruise.

TheyinviteShereeonboardtogreetthepassengersandautographtheircopies.TheAmericansandEuropeansdelightinmeetingtheauthorandhavinghersigntheirbooks.However,whenShereevisitsthetablesoftheJapanesepassengers,mostofthemrefusetoacknowledgeher.

Japanesepeopledonotapproveofpublicbodycontactand,thus,havedevelopedacomplexsystemofbowingtoexpressrelationships.Touchingamemberoftheoppositesexisparticularlyrepugnanttotheirsensitivities;consequently,kissinginpublicisconsideredadisgracefulact.

TheJapanesesnubbedShereebecausethetitleofherbooksuggestedbehaviorthatdidnotconformtotheirstandardsofrespect.Theywouldnotacknowledgeherbecause,intheireyes,shepromotedvulgarity.

AsiansfromcountriesotherthanJapanareequallydisapprovingwhentheyseeAmericanmenandwomenortwomentowalkinpublicholdinghands.However,whentheypracticethissignoffriendshipinthestates,theyarefrequentlymistakenforhomosexuals.Thisshocksthem.

Same-sexhandholdingorwalkingarm-in-armalsooccursamongLatinos,French,Spanish,Italians,Greeks,andmiddleeasterners.

MostJapanesepeoplestronglydisapproveofpublicexpressionofaffectionbymalesandfemalesthroughkissingoranyotherformofbodycontact.

Same-sexhandholdingbetweenAsians,middle-easterners,Latinos,orthosefromMediterraneancountriesisasignoffriendship.Walkingwitharmsoneachother’sshouldersorwithhandsorarmslinkedalsoequateswithcamaraderie.

3.2.3Physicalcontact

WhenDorothyreceivesaweddinginvitationtoattendherJapaneseneighbor’swedding,sheisthrilled.ShehasalwaysadmiredtheYamashitafamily.Sheisveryfondoflance,theabout-to-be-marriedson,andfeelsextremelyclosetoGrace,hismother.Dorothyfeelshonoredtobeincludedinthefamilyfestivities.

Afterthebeautifulchurchceremony,Dorothystandsinlinetogreetthebridalparty.However,whenDorothy,averyaffectionateperson,stepsforwardtoembracethemotherofthegroom,Gracestepsbackward.

Dorothyfeelsrejected.

Evenatsuchajoyousoccasionasawedding,Japanesecustomsaboutphysicalcontactinpublicarenotrelaxed,evenwhentakingplacebetweenthesamesex.Truly,moreformalityisdemonstratedinsuchsituations.Considertheextremereservedisplayedatthe1993royalweddingofcrownprinceNaruhitotoMassakoOwada.Thephysicalactsoftheroyalcoupleconsistedonlyofsippingsacredsakeandmakingbows—notouching,nohugging,nokissingbetweenthecouple,certainlynonebytheweddingguests.

InDorothy’ssituation,eventhoughshefeltveryclosetoGrace,shewouldhavebeenmoresociallycorrecthadshebowedherheadslightlyandthenofferedonlyverbalfelicitations.Insituationslikethese,itisbesttoobservethemannerinwhichotherweddingguestscongratulatefamilymembersandthenfollowtheirexample.

3.3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showsanumberofsimilarities;forexample:mendon’thugorembracewhenmeeting;ahandshakeisthemostcommongesturethatgoeswithagreeting;wavingahandtosay“goodbye”isthesame;afrownshowsdispleasure,andthewrinklingofone’snoseisasignofdislike,disgustordisapproval;noddingmeans“yes”,andshakingone’sheadmeans“no”;poutinghasthesamemeaning—displeasure,badhumor,resentment;apatonthebackofamanorboyindicatesapproval,praise,encouragement;grittingone’steethmayexpressanger,fury,ordetermination.

Thechartsonthefollowingpagesprovideexamplesofsomeofthedifference:

DifferentBodyLanguage,SameMeaning

MeaningBodyLanguageinChinaBodyLanguageinU.S.

“Comehere”(beckoningsomeonetocome)handextendedtowardperson,openpalm,palmdown,withallfingerscrookedinabeckoningmotionhandextendedtowardperson,closedhand,palmup,withforefingeronlymovingbackandforth(inchinathissamegesturewouldbeconsideredoffensivebymany)

“Shameonyou!”(semi-jokinggesture)forefingerofonehandextended,tiptouchesone’sownfaceseveraltimesquickly;similartoscratching,butwiththeforefingerstraight(usuallywiththeremark“shameonyou!”)forefingerofeachhandextended,palmsdowninfrontofone’sbody;oneforefingermakesseveralbrushingmovementsoverthebackoftheotherforefinger

‘I’mveryfull”(afterameal)oneorbothhandsopen,lightlypattingone’sownstomachhandraisedtothroat,fingersextended,palmdown(oftenwiththeremark“I’mfulluptohere.”)

SameBodyLanguageinTowCultures

butwithDifferentMeaning

MeaninginChinaBodyLanguageMeaninginU.S.

anger,irritation,frustration,remorsestampingone’sfootimpatience

thankyou;mutualpositivefeelingsspeakerorperformerclappingatsametimeaudienceapplaudsapplaudingoneself;improper,immodest

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bodylanguagedifferentculturedifferentways

Contents

1.Introduction……1

2.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learning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2

3.Theconcretetypesand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3

3.1Typesofbodylanguage……3

3.1.1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3

3.1.2Physicalcontact……3

3.1.3Eyecontact……4

3.1.4Smilesandlaughter……6

3.1.5Gestures……6

3.2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6

3.2.1Greetings……6

3.2.2Signsofaffection……8

3.2.3Physicalcontactinlife……8

3.3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9

4.Conclusion……12

1.Introduction

WhenaChineseconverseswithaCanadianorAmericanfriendoftheoppositesex,woulditbeindecenttobelookingattheotherperson?

Iftwoyoungfriendsofthesamesexwalkwiththeirarmsaroundeachother’sshouldersorholdhands,wouldthisberegardedbyEnglish-speakingpeopleasproper?

Doesnoddingtheheadmean“yes”,andshakingtheheadmean“no”inallcultures?

Therearenotquestionsaboutlanguage,butaboutbodylanguage,aboutnonverbalcommunication.

Nonverbalcommunication,composedofpictures,dresses,eyecontact,spatialsignals,gesturesandsoon,isasimportantasverbalcommunication.

Peoplecommunicateinmanydifferentways.Oneofthemostimportantways,ofcourse,isthroughlanguage.Moreover,whenlanguageiswrittenitcanbecompletelyisolatedfromthecontextinwhichitoccurs;itcanbetreatedasifitwereanindependentandself-containedprocess.

Likeallanimals,peoplecommunicatebytheiractionsaswellasbythenoisestheymake.Itisasortofbiologicalanomalyofman—somethinglikethegiraffe’sneck,orthepelican’sbeak—thatourvocalnoiseshavesoforoutgrowninimportanceandfrequencyallourothermethodsofsignalingtooneanother.Languageisobviouslyessentialforhumanbeings,butitisnotthewholestoryofhumancommunication.Notbyalongshot.

语言交际篇(8)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宠,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可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二)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向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语言交际篇(9)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宠,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语言交际篇(10)

导论

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相互结合来完成的。梅拉宾1971年提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占93%;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提出,65%的交际活动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注意非语言交际的使用。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文字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一切表现形式,是交际者通过使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

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除了传递感情之外,主要有5个方面的主要功能:重复、代替、加强语气、自相矛盾和控制行为。

重复:我们可以用非语言方式重复我们口头表达的意思。比如说,如果有人问你最近的超市在哪里,你可以告诉他超市在南边,同时你用手指着南边来重复你刚才说的话。

代替:我们可以用非语言交际来代替语言交际。比如面对一场精彩的摇滚演出,你可以不用扯着喉咙喝彩,而是充满敬意地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那么你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地传递出:你很欣赏这场演出。

加强语气:非语言交际可以加强用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感情。比如我们对客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同时我们跟对方有力地握手,就可以让客人感受到你真的很欢迎他的到来。

自相矛盾: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经常跟语言表达的信息自相矛盾。比如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朋友会问你感觉怎么样,你一般会无精打采地说“我很好”。这个时候,你的朋友实际上感觉你并不是太好,而你却说“我很好”。

控制行为:我们用非语言交际告诉对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父母用严厉的眼神交流制止正在淘气的孩子做某些危险的动作;老师通过拍手要求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听他讲话。

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冲突

美国学者霍尔1984年提出,文化层面的交流一般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方式来实现的,因为模仿和观察是学习本国文化的两种主要途径。非语言交际是一个微妙的但是同时又是无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太清楚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此,掌握其他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决定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规则却受制于文化的变化。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就不同,交际行为就会有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这些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包括体态语冲突、空间冲突、时间冲突等。

3.1体态语冲突

体态语是研究身体运动与人类交际活动的学科,也称身体语言,最早是由Birdwhistili在他的专著《体语学导论》中提出的,它指人们在实际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姿势和动作。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身体接触等等。

3.1.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中国人总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就写在他自己的脸上。在交际中,我们通常从其他人的面部表情观察并推测对方所表达的意思。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指出通过面部表情我们可以轻易地感觉到六种基本的感情:吃惊、恐惧、生气、厌恶、幸福和悲伤。

在跨文化交际中,相同的面部表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比如说,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微笑就是快乐的意思。但是在日本,微笑并不仅仅表示快乐,它也是避免尴尬和不快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不管情况时多么的令人悲伤,日本人总是对着客人微笑。即使是在朋友们赶来见她的即将离世的丈夫最后一面的时候,这个妻子也会对朋友们微笑。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能准确把握面部表情的确切含义,就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1.2眼神交流

莎士比亚说:“your lips tell me no, but there is yes, yes in your eyes.”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人类交际中眼神交流的作用。眼神交流,不仅能给对方传递信息、反应交流双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能流露出我们在想写什么。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治疗师相信,当我们的眼睛向上、向左移动时,我们是正在回忆一些我们以前见过的东西。同时当我们的眼睛向上、向右移动时,我们是在想象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事情。Argyle认为,紧盯不远处的一个人看可能是想邀请那个人讲话,然后被盯的这个人也回盯第一个人,就意为着他接受了这个人的邀请。另外眼神交流在朋友们之间普遍一些。讲话时一直在试图进行眼神交流的人看起来更真诚一些。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规则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北美,一个男人紧盯一个女人是很不礼貌的;但是意大利男人如果一直紧盯一个意大利女人,这个女人并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地区,人们认为在交际中,紧盯着一个人,显示了对这个人的尊重。因此正确地运用眼神交流是决定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3.1.3 手势

手势语是指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所使用的,用手部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意思的一种方法。不同的文化环境,手势语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用拇指和食指做成环形,在北美意思是可以;在日本意思是钱;但是在法国人们就认为是零;而在马耳他人们眼里,却是邀请某人跟自己同性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弄清合作伙伴国家的手势语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流顺利有效地进行。

3.1.4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主要指碰触、拥抱、接吻等等。不同的国家,接触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中国,身体接触比较频繁;而在英国,人们一般不怎么进行身体接触,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对方,一定要道歉。而在中国,如果是商务性的活动,一般只是握手。但是在泰国,如果合作很顺利的情况下,分别时,如果是同性,泰国人不但会给你拥抱,而且会很深情地在你的左脸和右脸上亲吻。这些身体接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会很不习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谨慎对待、深入了解合作方的身体接触习惯,避免尴尬的产生。

3.2 空间冲突

空间学是研究在交际中人类如何使用空间的科学。根据美国霍尔的交际距离说,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交际距离分为四种情况: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为45厘米以内,表示交际双方的关系非常亲密,包括拥抱、接吻等等;个人距离为45厘米-80厘米,一般是指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社交距离为1.3-3米,一般是工作场合的熟人和陌生人;公共距离为3米及视力可达到的范围,一般是指进行演讲的场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背景、性别、关系、话题,会有着不同的交际距离。比如,以一臂长短的距离来衡量,北美人感觉很舒服,拉丁美洲的人却还想再走近一点,而日本人和中国人却觉得这个距离太近了。距离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的产生,比如说北美人和阿拉伯人做生意,北美人会觉得阿拉伯人侵犯了他们的私人领地,而阿拉伯人却在抱怨北美人在交际中态度过于冷淡。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来选择不同的交际距离进行交际,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3.3 时间冲突

时间学是研究我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时间的学科。为了知道确切的文化背景下的确切的时间概念,Kluckhohoi&Strodbeck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

以过去时间为导向的文化群体比较注重传统和历史。这种类型的群体在制定商业计划时会有惯例为标杆,不鼓励改革创新,如果必须要改变,他们就会依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来做调整。中国是典型的以史为鉴的国家。阿拉伯也是如此,任何想要改变的人就会被大家认为是冒犯穆斯林的人。

以现在时间为导向的群体只把当前的时间作为考量标准,比如说珍惜当下。他们提倡享受当下,不必担心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巴哈马的公交车时间表就是以现在时间为考量依据的,公交车司机可以自行决定发车时间和到达时间,他们也可以在任何他们想停车的时间停车。如果司机觉得饿了,他可能就直接回家吃饭了。

而以将来时间为导向的群体为了实现目标会强调计划性这一概念。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他们提倡改革和创新。Adler称,美国属于以现在和将来时间为导向的国家。美国商人可能会有一个5年或者10年计划,但是他们在考察员工工作表现的时候,却是以月或者周为衡量周期的。一个员工有可能因拙劣的表现在周末被开除;而日本人是以将来为时间导向的国家,所以他们的雇佣体系一般表现为终生雇佣制。

结论

随着中国跟世界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联系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在重视语言交际的同时,也要重视非语言交际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方式跟我们是一致的,什么情况下跟我们是不一致的。在跟不同地区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一定要提前弄清楚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弄清楚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方式都代表什么样的含义,做到“听其言而知其行”,又要“观其行而知其言”。对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以防止和消除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与障碍,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Anchor Books,195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 年底总结 下一篇: 街道宣传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