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52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1)

引言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2)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所确定的,谨慎从事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低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和控制测试,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理论上解决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缺陷,要求将审计资源分配到评估固有风险、测试内部控制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使审计效率与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但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其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从理论上分析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其实是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相互独立。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因此,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并且大部分审计程序都是多重目的,都对会计报表是否有重要错报有信息含量。因此Bell等甚至质疑检查风险是否可以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区分开来。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一些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将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重要错报的问题与报告会计报表重要错报的问题混为一谈。

(二)从实务上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忽视固有风险的评估。由于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且不容易评估,因此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在实务中,许多事务所不重视固有风险的评估,审计起点退至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由于内部控制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审计风险增大。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的改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依据的是审计理论;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依据有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和审计理论。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其中一份子的企业的风险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仅仅依靠审计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范围与内涵的扩展便适应了经济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扩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分析程序风险×细节测试风险;因此,审计风险模型演变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程序风险×细节测试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通过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以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的起点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这样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

(三)风险评估重心的转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重心是控制风险,直接评估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重心前移,从了解客户战略经营环境、评估经营风险、剩余风险入手,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从侦查管理层舞弊的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直接评估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联合风险。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四)风险评估方法的改变

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由直接评估改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其次,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的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也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且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几种方法相互印证,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

最后,风险评估结构的转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对风险的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最大的好处: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综合风险评估。

(五)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重心的转移

注册会计师以会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为中心,由于审计重心转移,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而不是审计测试,而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风险分析方法都是现代管理知识在审计中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必须以行业知识为基础。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接受行业知识训练。

(六)审计测试程序的改变

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既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又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克服了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是基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

(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评估入手,视野过于狭窄,并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过于注重会计的形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吸收了其他审计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密切地关注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管理层对风险的容忍程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项风险评价指标等情况,从审计风险产生的源头来识别和评价风险,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根据预期确定审计重点,再“自下而上”,将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相比较,对企业的情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能更准确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审计的质量。

(八)审计证据的变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大多从管理层获取审计证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外部审计证据的增加,内涵扩大,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一般员工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以作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只关心注册会计师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只关心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固有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进一步,不仅关注审计风险,还关注经营风险。为了分析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深入被审客户,理解其运行模式,其所面临的短期以及长期经营风险,并基于此向管理层提供对影响企业经营的所有因素的独立评估报告。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客户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处于对立面,各自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客户处于平行地位,以同一目标为导向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存在着诸多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利因素,同时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也存在着不利因素,但这些并不能因此阻碍审计模式的发展,而是需要同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朝晖,装广堂.审计模式发展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姚焕然.事务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五个基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2).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3)

中华文明传统艺术中,文字、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是讲究给人以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绘画,在一个平面内,通过黑、白、灰色调的应用及大小变化,营造出可以让阅读者产生遐想的空间,这一点,影响着古代图书刊印的整体设计,无论是经卷还是辞书、话本还是律典,在字体选择、图画选用、整体布局等细节上,无不体现出与书籍内容相应的和谐之美、韵律之美。这种和谐,体现和渗透在内容和形式、形式的各个要素之间,我国的装帧、版式设计艺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古朴、简洁、典雅、含蓄、实用的东方特色,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面对今天数以万计、繁花似锦的书刊,我们需要把现代形式、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东方审美特色结合起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既而发展为新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保证适合读者阅读的前提下“将美物化,将物美化”,使书刊之美具有音乐般的空灵、书法般的自由、建筑般的凝练和诗词般的浪漫,既有它的形式美感,又有它的精神内涵。这一切,也要求设计者不能太注目于主观因素而脱离版式设计应有的基本功能,版式设计的产生是在理清文字的脉络,引导阅读,使结构关系明朗化、条理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带给阅读者美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感受。因此,如何把书籍从单向性的运用文字符号转化成多向性的视觉传播方式,又不失独立的形式美,是对新时代设计者的一个挑战。

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设计师头脑中记忆贮存的知识是产生灵感的基础,创意重在“表达”二字,书刊要让人理解设计师所传达的“信息”,与设计师的创意息息相关。版面如何设计得美成为版式设计的重点问题,从长期以来的设计经验来看,单靠美术编辑的美术基础还不够,它还要求设计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理解书刊的实际内容,了解书刊所传达的精神理念,经过自己的理解,把思想的、文字的内容,升华为美的、艺术的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把文字、插图、装饰图形、符号以及留信息做整体编排,合理布局,使内容看起来更紧凑,易读而且富有节奏感,这样才能够加强编辑、书刊、读者之间的交流。

版心与留白的呼应,文字与字体的设计,插图或图形的创意,文字与插图的编排,这些设计元素或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视觉感官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是现代版式设计的定义。

在这些因素之中,版心位置的设计相当重要,它对读者的阅读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版心与版心四周的留白要比例适度,白边过大,会影响字的容量,太小则会让人觉得沉闷压抑,而且读者读到趣处想随手批注也无处落笔,使之难寻读书之乐。留白的感觉是一种轻松、巧妙的留白,讲究空白之美,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集中视线和拓展版面的视觉空间层次。设计者在处理版面时,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引导读者的视线,并给读者恰当地留出视觉休息,使其在视觉上张弛有度,有利于更加有效地烘托画面的主题、集中读者视线,使版面布局清晰,疏密有致。这种取自我国水墨画灵感的艺术留白设计,使版面产生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空白处是纯感性的世界,让人产生丰富联想。

书刊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二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象力的文字。而对于设计者来说,第三重意义是最重要的。我们发掘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以画面中使用的不同字体为基点,从字体的形态结构、字号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方面入手。在运用中,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比较直接的视觉诉求力。

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激烈,由于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时间尤其显得更加宝贵,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也与过去截然不同,逐渐由读字时代向读图时代转变。整齐划一的版式定规已经一去不复返,风格化、个性化、多样化是一本好图书的几个突出特点,版面布局、文字排列、装饰表现等手法的多元运用,字体之间的组合,图形和色彩对于图书氛围的渲染、情绪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留白等设计手法都可以达到使版面通透、清新,增加图书的艺术性的作用。同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图书中图画所占比例的增加,图文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复杂,如何才能使图片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恐怕也是需要设计者思考的问题,插图作为书籍装帧总体的一部分,要求在版面上与字体相互协调,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一方面,插图使可读性和可视性二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并且通过艺术形象增强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可增加读者阅读书刊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它形象的艺术语言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能准确、实际地说明问题,弥补文字表达不力的缺陷。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于个性化很强的插图设计来说,有了越来越多的表现手法、手段。作为传统的设计应用手法,插图设计经受了很大的冲击,也吸取了现代科技的精华,从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插图设计作为绘画和设计的结合体,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也就更加要求设计者不能单纯地依赖高科技手段,而应该充分调动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维上、脑力上与同行业者进行竞争和比较;另外,在传统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页眉页脚、环衬、目录、护封等外部延伸也越发地被重视起来,这也就要求以往容易被忽视的各个因素在整体设计上应该与主题内容相称而又富有灵动性,以达到变化中包含和谐统一的效果。

版式设计是书刊整体设计的核心,但从总体上看,同封面相比,人们对它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从书刊本身讲,正文是书刊的核心,也是读者最关心的部分,如此看来,版式设计是书刊整体设计中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就要求设计者在面对一本书时,心中应该有一个对于这部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在完美表达书籍主题,设计元素尽量丰富的同时,也要避免繁冗拖沓的视觉元素被泛滥运用,那样只会破坏阅读的舒适性,只有尊重现代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习惯,强调读者的视觉注意和心理体验,才能达到快速有效的传播效果,使图书完成其原本拥有的使命,体现其社会意义和实现相应的经济价值;这就要求设计者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视觉语言表现力,以简洁、准确的设计语言使图书达到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因现代书刊审美主体的变化而超越传统

版式设计其实是一种“命题作文”,它的形式是从属于书刊内容的,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使不同种类的书刊有该种类书刊读者群已经适应的版式特征,比如文摘类刊物,大多是多栏排列;故事类刊物,多以单栏排列,短篇的也有双栏,这和书刊开本大小及信息容纳需求有关;古籍类书刊,沿用传统或仿古版式。现代版式设计要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要以最少的素材来创造最大的空间,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不难看出,好的封面设计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版式加以映衬,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市场经济的格局决定了各个行业之间都要接受市场化这样一个检验标准,而文化出版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舆论监督和观念引导方面应该始终起到推进社会进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作用,一方面,书刊中文字所表达内容要适应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另一方面,图书在整体装帧上,设计者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审美主体不断提高的要求而相应地调整,在顺应读者需求的同时也要进行不断地变化和超越。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4)

极简主义英文名称是“Minimalism”,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形式,主张一种形式上的客观与单纯。80年代极简主义在西方发展成为一种极为广泛,影响相当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极简主义者以米斯・凡德罗“少即是多”为指导思想,广泛的应用于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各个领域。崇尚极简主义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善于将最典型的元素提取出来,运用单一的色彩或在适当的地方用强烈夸张的色彩稍加点缀突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所采用的造型元素全都本着简单的理念进行创作。这里所说的“少”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减少,而是推崇简单的结构、节省的材料、简约的造型和洁净的表面处理,以追求作品的简洁纯粹,尽量保持形式的完美,杜绝一切无关紧要的干扰,从而达到一种质的升华,往往能表达出耐人寻味的意味形式,是一种高品质的体现。

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均有典型代表,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德・沃克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极简主义在日本与禅宗极大的联系,并在建筑、园林、平面等方面形成极具日本特色的风格形式,并产生了多位代表设计师,如安藤忠雄、深泽直人、原研哉等。作为一代设计大师,原研哉的设计直接关注事物的本质,他追求设计的日常化、虚空、白,崇尚万物有灵。比如其作为设计总监的品牌――MUJI无印良品,其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除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提供给消费者简约、自然、基本且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生活相关商品,致力于提倡简约、自然、富质感的生活哲学。

中国古典美学观

中国的古典美学思想主要由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构成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多种艺术形式。中国古典美学特别重视“道”、“气”、“意境”等范畴。佛家禅宗以“意”为美,认为美与艺术在于“虚空”的妙悟意境;老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本源是“道”和“气”,而“象”则指超越了具体物象,需要人凭借想象在心中实现“道”的形象,亦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审美客体不应该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而应该突破孤立的、有限的“象”,由有限进到无限。“意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重表象,而在于“境生于象外”,因此作品才具有了一种“妙悟”,才能通向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

这些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形式相互影、融会贯通,并通过书法、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集中体现,进而影响到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例如中国画的“留白”是特有的绘画语言之一,指在构图或着墨时,部分空间不着笔墨而保留纸面的本色,从而达到一种“虚实相生”之境。其中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深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充分体现出了空白的简洁视觉要素和深厚的精神价值。这一独特的技法延续至今,也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一种丰富和拓展,在许多现代视觉设计领域中都有将留白的创作观念和技法运用的案例。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许多设计作品都散发着醇厚的“东方风味”。在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儒家“和”的理念、道家“师法自然”的逍遥、禅宗“超脱自在”的堪破均有迹可循,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靳埭强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这是靳埭强艺术设计的一贯理念。他的许多设计作品中时常出现中国画留白技法的运用,画面简洁有力,充满了传统水墨韵味,达到虚实相生之境又不失现代气息。

由此看出,西方主张的“极简主义”与中国传统审美中崇尚“道”、“空”、“意境”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以朴素自然的审美观念为基础,追求形式上的“少”和“空”,以最简洁的形式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人的心灵与艺术作品的统一。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主张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结合的理念下,将这两者的特点结合起来运用在视觉设计中,也能为现代设计思维与表现形式上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原研哉认为“设计”和“信息传达”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情,在视觉设计领域,形式语言简洁比起繁琐的图形色彩,更能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以下探讨极简主义与中式审美观念影响的视觉设计。

两者结合在视觉设计中的表现

1.简洁的色彩

色彩在视觉设计中起着最直观的作用,被视为视觉的第一要素,有影响人们心理、唤起人们感情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物质社会,纷繁芜杂的色彩太多,单一的色彩反而能够给人的视觉及心灵创造一片宁静的天空。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为一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两色最基本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极简主义设计善于运用简练、协调、自然的色彩语言来表现一种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内心需求,这与中国道家崇尚自然与心灵统一的观念不谋而合。现代设计中无彩色系的应用往往能提升作品的质感,若是运用有彩色则是选择两至到三种颜色进行搭配。许多案例证明,简单鲜明的色彩其辨识度要高于多种色彩的组合。不论是无彩色系或是大面积的有彩色系,只要遵循“少则多”的原则,便能将丰富的情感及内涵直指人心。

2.简练的图形

图形作为视觉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在版面的构成中展示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在对其进行简洁化处理时,必须抓主主要特征,摈弃不必要的细节,注重空间与形体的自身造型,往往运用一个最具特征的简单轮廓就能表达丰富内容。中国传统的太极标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及其简洁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图形给人的视觉印象要优于文字,合理的运用图形符号会使信息传达得更有效。在现代的标志、招贴等设计中,极简主义的表现方式及其广泛,成为了图形设计较为常用的发展趋势。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5)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20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国家管理舞弊行为的增加,使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这就导致仅依据对内部控制指导评审和抽样审计来进行判断的制度基础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抽样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于是产生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虽然它使审计效率与效果又了实质性提高,但仍存在不少缺陷。

1、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仅从账户余额和交易等微观层面上评估风险,这样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2、审计风险模型将会计报表的重要错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并进一步使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随着企业内外部联系的日益增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

3、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假设注册会计师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所以注册会计师只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披露企业重大管理舞弊和欺诈方面,就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4、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但在效果上有缺陷,在效率上同样存在缺陷。因为传统审计方法遵循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对于审计资源的分配经常是面面俱到,难以突出重点,由此造成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在2003年10月通过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风险模型也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审计的实际情况。改进后的审计准则和风险模型称之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使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转化为报表风险,并对重大风险领域进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而不是依赖看似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发现和评估重大错报。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相比,在审计理念与审计方法上有本质不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1、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现代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

4、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审计措施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5、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迁移的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因此应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确定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的必然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四大”就开始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由于“四大”与国内审计市场的竞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具有推行的必然性。

1、关于人员素质问题。执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四大所”对国内业务的介入,迫使国内所为了生存必须同样采用较先进的审计模式。因此,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成为必然要求时,则相应的技术手段一定会跟上。

2、关于法律责任缺失问题。 “四大”参与分割国内审计市场后,公众可以通过对事务所公信力的评价选择事务所,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国内所必须同样地在保持执业谨慎的前提下保证和提高审计效果,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减少了审计失败现实法律责任的需求。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6)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崭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人员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观念。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的分析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说来凸现以下特点:

1、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风险的根源进行评估,从本质上看问题,才不会被问题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可以说基本完成了由被动审计到主动审计的转变。

2、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因素的风险评估转向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但是,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的日益增强,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就不只局限于审计过程中了,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环境也会对审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逐渐表现出其缺陷和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确定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性复核程序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分析,往往会忽略非财务信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下,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功能上的多样化,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的信息也进行分析,而且要将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某些先进的分析工具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4、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条件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悉审计和公司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营销分析、业绩评价、金融分析等一切与公司运作相关的现代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知识和信息系统技术。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因此,分析性复核程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要执行的计算机比较,估计期望值,执行计算及比较,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从实际操作来看,审计人员必须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的审计综合到一起,以减少审计风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审计质量。风险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应当尽快地找到经营风险过程当中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部分,而不是把所有的经营风险全部追查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在所有的审计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将评估的风险与可能发生的错报相联系,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识别和评估的风险还要与实施的程序挂钩。新的审计方法所获得的证据很多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证据,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都应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的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都应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和明确职业责任。

(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与数据挖掘技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依靠传统审计技术,而且注重新型的审计技术。具体的分析技术主要从管理咨询领域以及营销分析领域借鉴而来,主要包括:战略风险分析技术、经营风险分析技术和经营业绩评价技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采用战略分析和系统分析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发现问题,识别风险的能力,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风险识别错误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三、结术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是审计职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和完善本职业抽象知识体系,从而保护审计职业职责范围的客观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了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对经营风险及经营控制的逻辑推理,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结合重要性的判断,来自下而上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进行继承与扬弃。

参考文献: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7)

传统会计工作即手工会计,主要借助于纸、算盘或计算器、笔等工具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广泛普及,传统会计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渐为计算机所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现代及未来会计工作的主导方式。而审计是从会计工作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同时又以会计工作为对象,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又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审计在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的演变中,必然存在着由传统审计过渡到电算化审计的变革。

一、传统审计的主体特征

传统审计即手工审计。由于传统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的载体是纸介质,所以传统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载有会计资料的纸性介质。传统审计的审计手段,无论是审计抽样还是撰写审计报告,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在传统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提出审计报告的方法。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相关的各种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再具体一些,包括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所有审计方法的执行都是由人工完成的。从审计线索上来看,由于传统会计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到编制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章,因而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人员能够利用书面资料从原始业务开始,一路追查到报表中的各项指标,并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这些指标是否能够正确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检查其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在传统审计中,企业一般是通过职责分割、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等而形成的一个内部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可靠和安全。

二、电算化审计的演进

(一)审计对象

在传统审计环境下,审计对象是纸性介质。而在电算化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存储在硬盘、软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审计对象包括了整个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对于纸性介质来说,磁性介质具有数据存储量大、易查询、体积轻等特点,但也有易被改写的安全性问题。审计过程中判断会计资料合法性与正确性的一项重要证据就是看它是否出现被涂改的情况,传统会计环境中一旦发生涂改会计资料的情况,审计人员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中,被涂改的会计数据可能未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审计人员很难立即察觉。另外一些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等容易造成磁盘上会计数据的丢失,直接影响到会计资料的完整性。

(二)审计手段

在传统审计中,整个审计过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而在电算化审计中,许多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免去审计人员许多繁琐的手工计算与复核之苦。例如审计调查,可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出审计抽样程序,实现电算化抽样调查。

(三)审计证据

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之间可以实现相互核对。而在电算化环境中,当输入原始凭证的数据生成记账凭证后,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批处理,各种账簿记录数出一源,都是依据记账凭证同时成账,相对来说作为审计证据的作用就减弱了。在环境证据如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传统审计和电算化审计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环境证据的差别。

(四)审计方法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会计资料进行人工审查工作,一般采用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审计方法,更为具体的审计方法还有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人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会计信息以磁性介质作为主要存储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审计方法。同时,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也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来施行。在电算化审计中,传统审计方法发生了较大改变,被划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面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方法。而后者又可以细分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方法、数据文件的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具体包括测试数据法、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代码比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处理法等。

(五)审计线索

在传统会计中,审计线索非常直观、清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检查其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和有效。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从记账凭证数据的输入到会计报表的输出,全部业务处理都是借助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加之会计信息主要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即使有所改动也不易令人察觉,使得审计线索缺乏直观性和真实性。例如:各种账簿和报表数出一源、自动产生,使得证、账、表之间的关系缺乏相互的验证性;再如,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使用使得凭证修改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审计人员无法辨别数据修改前的情况以及数据是否被修改。

(六)内部控制

进行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审计人员据此估计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程序。在传统审计中,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授权控制、责任分工、管理控制、审批和核对控制、内部审计、业务处理标准化等内容,以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为基本特征,审计人员利用直观性很强的纸介质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明确相关职责。而在电算化审计中,数据的处理权限高度集中,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传统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例如,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一旦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各种账簿都能同时产生,原有手工条件下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内部控制措施不再生效。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内部控制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操作控制中的输入控制、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组织控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时应该采用新的审计程序,采取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变化。

(七)审计环境

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组成及素质、各种管理条件与管理水平都构成了传统审计环境的内容。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上述内容发生了变化:1.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内容;2.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应用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组成上还是知识素质上都有差别;3.管理内容、管理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八)审计档案

传统审计档案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均为纸性介质。而电算化审计档案具有以下特点:1.查询方便。电算化审计档案资料可以实现电子检索的功能,查询方便、快捷。2.保存有难度。因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大量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而磁介质容易因盗窃、丢失、故意或偶然的毁坏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损害。3.成本较高。硬性存储器的价格较高,审计档案保存年限也较长,在此期间,物理性损耗等原因使得这些硬盘上的数据必须不断地备份到新的硬盘上,昂贵的档案保存成本也就在所难免。

三、信息化时代审计的未来发展谋略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运用在审计领域

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在审计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知识结构等领域,是当代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步。在理论研究方面,应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力求使传统审计工作向“计算机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方向转变,如审计人员既以纸性会计数据又以磁性介质数据为对象;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应逐步实现无纸化等。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应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网络知识等;既能够熟练操作审计软件,又能够适时编写各种应用性审查程序。

(二)事后静态审计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转变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重视事后审计。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当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与管理功能是否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另外,还要做好事后审计,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三)未来审计的重点将侧重会计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检验企业会计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往往取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

(四)审计软件应能实现诸多功能

未来审计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能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链接,实现直接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接口程序取数;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尽可能让计算机代替人工的大量抄抄写写和计算,使审计人员的工作精力集中到职业性强的事务处理上去,如抽样检查底稿中的部分项目(凭证号、科目、金额等)交由计算机审计软件自动取数生成;审计软件应能自动完成某些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功能;审计软件应有扩充功能,应能对审计事务进行管理,如审计日程的安排、工时的计算、底稿管理、审计收费管理等。总之,未来审计软件如果具有了上述功能,全面实现审计无纸化将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赵祖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注师审计.财务会计,2006.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8)

产品形态是产品造型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设计师向受众传达思想和理念的物化,更是产品文化、身份的精神象征,是赢得受众心理共鸣的设计语意表现形式[2]。形态是产品造型的总体“品行”,即“外形”与“神态”的综合体。一个优秀、成功的产品形态,美的外形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需有一个与之相匹配、蕴涵其中的“精神势态”,即“形神兼备”。这种精神将来自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它通过产品形态的设计语意生生不息地进行传承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产品形态,在本能设计层次上是以具体、清晰的符号元素出现。但这种符号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肤浅的理解和简单的模仿,而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理念出发,借助传统元素形态,寻求最切合的符号语言以及现代的构成手法和科学技术,对传统和现代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分解、变革、拓展,再与形态设计有机融合,进而达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共存融合。由此,在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设计师只有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审美伦理,找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加以传承,才能形成具有传统艺术多姿多彩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产品形态设计风格[3]。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撷英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类繁多,博大精深,主要涵盖工艺美术、中国画、民间木偶、古老的热贡、皮影戏、麦杆画、中国刺绣、剪纸、中国结、风筝和民歌等门类。

2.1工艺美术

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4]。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生产水平,其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中华民族祖先使用自然物“磨光”和“钻孔”等行为,不仅成为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更是设计能力和审美思维的开端。优美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灿烂的“青铜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工艺美术新纪元的到来,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代表了世界治玉用玉的最早水平,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木雕座屏”以其雕刻精细而被视为罕见的艺术珍品,从陶到瓷的创造成为世界文明飞跃的一个重大标志,中国古代的织造、缬染、刺绣和服饰工艺更是技艺精妙绝伦[5]。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不但保持了原有品种的完整性,也随着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而变革创新,既继承了其绝技与特艺,又注重科学研究,创新出丰富而具有时代审美气息的新品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设计深厚的内涵思想、无穷的造型特色、鲜明的装饰风格和赋情寓意的手法,及一种美的升华形态孕育了中国现代产品形态的设计语意,并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2中国传统绘画

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风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把人与自然、绘画与意境视为一个整体,抒发着超越时空的情怀。它的思想传达方式与设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6]。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传统中国画,它在世界艺术领域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造型所用的线犹如流动的音符,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鲜明特色,“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的设色要领,重彩和勾金给色彩带来了极强的装饰性,“墨即是色”道出了传统绘画对色彩认识和使用的玄机,各式皴法表现出对物象肌理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中国画把丰富的客观事物浓缩到用艺术手段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通过联想和经验、感知和认识使受众获得美的特征和情趣,它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将物质的对象与主观心理相融通,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命和形象的载体。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总是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关系,共同创造了一个反映民族特征、传统品质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完整艺术体系。拥有6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见图1,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可谓国宝“京”粹。它造型各异,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制作讲究,分瓶、碗、盘、尊、兽、罐、仿古制品等系列,是鉴赏收藏、馈赠友人、家居装饰品味较高的工艺品,更是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完美结合。

3中国现代产品形态的审美传承

3.1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传承

民族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7]。民族风格高度稳定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包括认知审美,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代产品的形态设计强调要体现产品的设计观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期背景下的设计师在感性设计过程中都具有先入为主的文化观念,民族文化精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性认知和思考的标准,它在设计全球化趋势下渗透和传承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群体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艺术与意境视为一体,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和神韵,抒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情怀,传播着宏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天人合一”文化精神作品见图2,作品表现出造型之巧、俏、绝、雅的艺术特色。“巧”即为人之灵气、创意大胆、构思奇巧、加工技艺精巧、巧夺天工;“俏”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造型材料天然俏色、纹理及质感,表现出逸趣天然的精神品质;“绝”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一件高度融合了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形态设计作品。

3.2工艺美术品格和民族元素的审美传承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它表现在创造物中则形成共同的风格和心态。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是包括现代产品形态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源泉,设计民族品格的形成与文学、艺术及建筑的民族风格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民族精神、传统、审美心理等文化背景的真实反映。现代产品形态设计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绘画中民族元素的美感,体现着深深的民族审美情愫和无穷的文化信息,以博大精深的审美法度、独特的形式美感、高超的技艺展示于世界[8]。因此,集精神、境界、风格和技艺于一体的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的民俗元素已成为提升现代产品形态设计的文化内涵,传承技艺经验、开阔想象思维和设计创新的灵魂和活力,而现代产品形态设计更是成为在科学与技术的实践中反映人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族元素产品见图3,是一款具有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元素的产品形态设计实例,作品在视觉元素的设计上恰到好处地应用了我国的民族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

3.3设计伦理的审美传承

基于传统设计伦理的作用与影响,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要对审美客体进行理智的分析与判断,而且偏重于主观领悟和直觉把握,成为与审美客体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者。中国人的审美强调“意”,所谓“意”就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素质、审美对象的象征,相仿于模糊的中国美学原则,它类同于中国哲学中的“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好定义的意思。中国人认同的美是无法完全用比例、尺度之类的美学原则来概括,是需要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在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不能完全照搬常规工艺美术的美学原则,应从设计个体的内在感受和心理体验入手进行设计,沿袭设计伦理之审美心理和审美特性,才能找到设计伦理传承之实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重视自然和朴素相得益彰的人机界面情感设计,重视产品与使用者的心灵沟通,力求达到产品与使用者能够情景交融,则成为设计伦理审美传承的最好诠释,它将在设计创新时以唤起使用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心灵共鸣,使设计更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倾向,使设计作品和谐统一,充满人性化和情感性。

3.4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传承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9)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消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不够成熟,在应用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含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保留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所存在的必要内容,是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模式,企业经营风险是其导向,系统观与战略观是其主要指导思想,审计工作者根据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分析其风险与风险程度,在审计风险模型的作用下,量化风险,并根据风险情况确定应采取的审计方案,以便测试高风险实质,从而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同时,提出有效意见,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点。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心为审计测试,现代风向导向审计中心转变为风险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过于关注审计测试,轻视风险评估,更未认识到高审计风险属于审计重点,以至于导致审计过量或审计程度不够等问题的出现。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工作重点设定为高审计风险中;其次,风险评估方式发生改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已经从以往的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企业经营风险是其评估入手要点;再者,审计方式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最后,审计重点转移到外部证据上[1]。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成本与审计效益存在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企业审计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现代风险导向需要从企业行业归属、目标、经营战略等方面了解审计对象,同时对重大错报风险加以评估,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审计成本。第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与执行控制阶段所关注的范围将扩大,审计程度也将深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审计方法较多,因此一定会增加工作时间与审计成本。第三,由于审计风险准则发生变化,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学习这些内容,了解与掌握审计要点,所以,也会加大审计成本。

(二)审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调整较大,不仅有审计理念上的调整,还有审计方法、从业职责上的改变,注册会计是就需要根据最新要求强化自身能力[2]。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审计从业人员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差,尤其是难以联系企业经营战略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环境进行审计,经常导致风险导向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三)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存在问题。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来说,最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一定要清楚审计对象经营情况,做好风险评估,同时根据实际审计对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审计流程,所以,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以便实时了解企业经营与发展状况,实现风险管理。但现阶段我国很少有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信息系统也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相符,多数注册会计师也不具有相关知识,容易出现风险评估不准确的情况,致使审计结果受到影响。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之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会出现,与法律诉讼风险加大有直接关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认为审计工作者要通过组织完成审计对象风险评估,审计工作者可以联系风险水平开展一些常规试验,但这种方式是否正确,风险分析结果是否合理却难以评估,降低了量化工作效果。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责时,只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开展了应有流程,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因此,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实现这一目标。

三、保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顺利实施的对策

(一)优化审计流程,强化增值服务。相对于企业来说,做好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加大了审计成本,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关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其制定审计策略与计划,精简审计流程,降低审计成本,还要强化增值服务,在审计工作中为审计对象构建合理的人员结构,强化企业财务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等,同时为企业提供良好意见,让审计对象认识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增值服务的存在,以便提升审计费用[3]。

(二)提高会计师业务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会计师业务素质可以有效防止审计失败,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定要全面提升他们的从业素质,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同时,重视审计从业人员知识体系构建工作,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会计师专业知识,合理利用资源,以便让会计师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三)构建适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资源共享体制。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让会计师实施了解相关政策与市场变化,便于会计师开展工作,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一定要构建适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用的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体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并根据行业类别加以区分,以便更好的掌握风险评估流程。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联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4]。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减少会计师违规行为的出现,增强他们的法律风险意识,因此应优化《注册会计师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行政责任制强化会计师事务所与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构建诉讼机制,做好业务检查工作。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传统风险审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本文联系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带来有效参考。(作者单位:江苏国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4.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篇(10)

1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2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2.1站在新角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2面临新环境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3线索更复杂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2.4涉及的范围更大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2.5审计技术更现代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上一篇: 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景 下一篇: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