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理财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34

新手理财的方法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1)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

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2)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3)

一、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观念

创新财务管理观念要求改变长期以来认为高校财务管理就是核算的观念,树立筹资、合理使用资金、资金效益等观念。

众所周知,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乃至现在国家对高校单位性质的认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财务就是按照财政预算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正确进行支出的核算,高校会计就是财政的“出纳”,高校财务管理就是核算,这些观念似乎也已成为财务人员的固化思维。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将重点支持重点高校的重点项目,高校单靠财政拨款实现发展已经或将会成为历史。面对新的财务管理环境,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资源,借助市场机制和金融市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并合理使用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这势必要求高校财务人员树立筹资、合理使用资金和资金效益等观念。

树立筹资观念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具有开源意识,能够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变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筹资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学校教学、科研及其它方面创收为辅、银行借贷为补充多渠道筹资。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并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财务管理的融资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还是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为了保证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高校财务人员还应树立合理使用资金的观念。高校财务人员应能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资金供给的关系,将筹集到的资金合理地分配到教学、科研、管理、基本建设等方面。树立资金效益观念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使用资金的基础上,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做到节流与开源并举,建立并实施资金使用效益考评制度,强化预算管理,杜绝无预算支出的发生,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二、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创新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要求设置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突出财务规划、控制与协调、分析与考评等功能的组织机构。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财务活动实现合理分工与协作的有机形式,机构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我国高校目前大多采用以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为框架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财务处在学校法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下设工资核算科、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收费核算科、药费核算科、综合管理科等,这是传统的以“报账+算账”为特征的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直接体现。构建以“管理+核算”为特征的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突出财务规划、控制与协调、分析与考评等功能,这势必要求重新设置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体现资金运筹的分工与协作框架,而不仅仅是核算。根据这一思路,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需要首先按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与综合管理三个功能区来设置,然后再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功能区分别设置具体的工作区。财务管理功能区主要实现资金运筹及其效果分析,会计核算功能区主要实现会计核算,综合管理功能区主要实现财务管理功能区与会计核算功能区的协调。其中对财务管理工作区的设置应包括财务规划科、财务预算科、财务分析和考评科,对会计核算工作区的设置应包括工资核算科、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收费核算科、药费核算科。上述机构设置将促使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心由原来的核算转向管理,有利于提高新形势下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三、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创新财务管理方法要求依据现财观,建立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包括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评等。

就目前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而言是预算管理加上会计核算,但由于预算管理方法在不少学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应用,并没有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执行难、预算执行结果缺乏考评等方面,因此从实践层面看高校真正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就是会计核算。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似乎仅是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等有关方面提供会计核算资料。构建管理型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依据现财观,建立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现财观认为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应当包括财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计划与控制方法、核算方法、分析与考评方法等。

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预测方法体系就是要能够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资料,考虑现实发展条件,对学校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在财务预测过程中要明确预测目标、收集预测资料、建立预测模型、选好适用的预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预测结果。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决策方法体系就是在财务管理目标的总体要求下,财务人员通过专门方法从各备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在财务决策过程中,要确定决策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劣,从中选出最优方案。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计划与控制方法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在预算过程中要正确分析财务环境,注重预算编制的质量。通过预算对学校财务活动施加影响,以期实现预算指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做好计划与控制工作,再好的预测与决策都是无效的。在财务控制过程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合理分解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并实施跟踪控制和考核奖惩。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就是要明确核算是管理的基础,财务作为为全校各部门及师生服务的重要窗口,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高校财务模式由

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不等于可以放松核算工作,相反,必须通过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流程,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分析和考评体系就是要根据管理结果和核算资料,运用特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财务分析和考评过程中要依据可靠的资料,选择好考评指标,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改善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创新财务管理手段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功能较强的财务软件,将管理与核算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管理使用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目前高校总收入中,除财政拨款外,来自学费、宿费、科研、产业、捐赠等方面的收入增长较快,有些高校的这部分收入甚至已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教育资金规模的增大和财务活动复杂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改进财务管理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尽管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在绝大多数高校被广泛采用,但目前解决的主要是会计核算,管理的内容很少涉及。在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高校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财务信息化系统,通过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是高校财务管理应该关注并着手解决的一项任务。

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将核算与管理融为一体,这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功能较强的财务软件来实现。高校要重视新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财务部门需要同软件公司合作,针对高校财务活动实际和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的要求,对在企业中应用得比较成熟的管理型财务软件进行功能拓展,开发出适用于高校融核算与管理为一体的高校版管理型财务软件信息处理平台,使高校财务管理真正从静态走向动态,而且能让全员参与财务管理。通过增加软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功能,保证所有财务活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核算和事后有分析,而且要形成实时理财、全员理财的格局。

五、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配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要求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必须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增强参与管理的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无论多么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最终都还要借助人的力量来实现。我们可以根据管理型财务模式的要求创新管理理念、组建新的组织机构,建立新的方法体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但如果缺乏具备相应素质的财务人员来实施,管理型财务模式依然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如何切实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的素质,配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的关键。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D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提升层次,是新时期推动财政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政监督的认识滞后,财政监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的监督行为,是对违反财政规章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事后的惩戒,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财政违法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应该由多种执法主体齐抓共管,共同治理;另一方面,一些人片面地将财政监督理解为对财政违法行为的惩罚和惩治,忽视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造成财政监督的客体对象对监督行为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致使财政监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二)财政监督工作立法滞后,影响我市财政监督执法行为的规范行使

财政监督作为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必须有法可依。目前我国财政监督使用《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政处罚法》、《人大常委院会监督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但这些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对财政监督这一特有的行政执法行为目前尚未专门立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和不完善,也给财政监督执法带来诸多困难,制约了财政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监督执法手段陈旧,处罚手段单一,与法律赋予的职权不相称

财政监督没有建立一套对财政分配和经济运行全程进行有效监督的科学的检查处理手段和方法,财政监督的调节和保障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体现,在社会上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具体表现在: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对外部的监督较多,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较少;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在违纪案件的处理上失之于宽,以罚代处,很少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行政、党纪和法律责任。

(四)财政绩效监督的程序和考核指标不够完善

既然财政监督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就有一个效率的问题,即投入产出比。“有效”是指监督结果的社会影响,能改进被检单位的管理就有效果,屡查屡犯就无效果;能够规范扩展到被检单位以外,就是更优的效果。因此,对财政绩效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不能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提高被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可信度,这是监督的最佳绩效。纵观目前财政绩效监督工作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绩效监督意识不强,整体监督成效不显著。

二是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

三是当前部门预算的粗放型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监督工作的进行。

四是财政绩效监督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财政局各业务科室在需要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时往往通过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来获取信息,鲜有明确授权监督局开展财政资金的绩效监督工作。

(五)制度缺失,低水平管理影响我市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

制度的缺失反映在财政监督机构和业务机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监督机构在财政内部监督过程中的执法主体地位和检查权限、检查范围、处理权利等方面没有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受财政内部行政分管权利的约束,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财政业务机构在综合财政体制改革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管理权限,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新的财政运行机制,都要求在内部机构中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相互制约机制,形成财政大监督的格局,但实际工作中,受落后的思想认识和传统的业务流程影响,没有把日常监督职责设计到岗位责任和管理制度中去,内部考评制度中也很少有监督问责方面的内容。

二、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四种意识,提高对财政监督工作的认识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财政监督要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服务和谐社会”的中心开展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思考定位,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既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纠偏、制裁的基本职能和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更要不断提升财政监督层次,进一步发挥其预警、监控、评价、反馈职能,为构建和谐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二是强化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财政监督检查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监督机构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履行执法程序,这既是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的要求,也是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保护财政监督干部、防范财政监督风险的有效保证。

三是强化创新意识。财政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各项财政改革措施的推行和落实,跳出传统监督模式的窠臼,努力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财政监督的滞后性,实现从观念、理论到制度、方式方法的一系列创新和转变。由“零打碎敲”检查为主向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结合转变,由单一低效的手工检查方式向信息化监督转变,实现全过程式、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全面促进财政管理水平提高,推动财政监督事业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做好财政监督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辩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将服务贯穿于监督的始终。

(二)确定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加快财政监督立法,完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一方面,财政监督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其依法监督的法律地位,需要通过立法来统一和规范工作行为,提供工作保障;另一方面,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行为及造成的效果的评判、处理也要置于一定的法律规范约束之中。当前我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还不能适应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需要。因此需要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法》来进一步确立财政监督在财政活动中的法律地位,明确财政监督程序性法律法规,使财政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完善财政监督职能,更新监督手段

一是建立大监督格局。各监督主体在财政运行过程中,把各有侧重的财政监督工作作为财政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 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控。

二是紧紧围绕财政收支的全过程开展监督工作。由检查监督型向检查控制型转变,从一般监督向绩效监督转变,重点关注财政资金运行和财政管理状况,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评价,加大查处力度,落实纠正与整改措施,提高检查处罚透明度。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扩大财政监督影响。要广泛利用新闻媒体等选产手段,提高社会对财政监督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方式,打造阳光监督,使财政监督做到家喻户晓。

(四)突出财政部门对财政监督的主题执法地位,建立和完

善科学、高效的财政部门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出台,明确了财政部门执法主体地位;扩宽了财政部门财政监督工作的监督对象和范围;确定了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供了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依据;保障了财政部门的监督权,并是长期困扰财政部门的一些问题,如监督检查执法权、处罚处分权、执法手段不硬等问题得到了解决。要大力加强财政部门内设的、有独立执法权的财政监督机构建设;要运用财政监督这一有力手段,调解分配,监督分配,促进我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财政内部监督部门要以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为依托,以对财政资金收支全过程监督、对社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各项专项检查为重点工作内容,以社会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补充,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监督工作,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财政部门财政监督机制。

(五)统筹资源,建立内部协作机制

一是创新内部监督方式,确保内部监督质量。要建立内部稽核员制度,各科室、单位设立一名内部稽核员,对本科室、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事前监督,从源头上保证财政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另外,内部核实和外部延伸相结合,在对外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管理问题,对内部相关科室、直属单位进行内部核实检查,对在内部监督检查中查出的问题,如有必要也可以进行延伸检查,实行派驻制度。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以“金财工程”为依托,实现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的对接,通过对分散的各种财政业务信息进行提炼整合和综合分析,确定监督重点,开展动态监控,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融合,在进行业务管理的同时加强日常监督。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协作。加强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在检查过程中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从检查前的制定方案、业务培训、检查中的业务咨询、政策把握,到检查后的结论反馈、案件审理、处理处罚等各个环节,实现专职监督与业务监督的协同作战,形成监管合力。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体系,重视绩效监督成果利用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5)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监督机制 创新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主要是靠直接的检查监督后,对检查结果采用相应的财务会计处理,而没有相应的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环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很多单位在利益上的短视,比如盲目投资,乱搞项目,

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

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抓起: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定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三)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软件开发,计算机联网手段,收集并储存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实行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在法制的规范下健康运行。

(四)监督的内容也要有所改变。财政监督要从偏重微观监督向强化宏观监督转变,应从过去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检查转向对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收入的征管情况、政府采购、转移支付以及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财政运行状态进行反映和监控。

只有充分运用财政监督的各种手段和优势,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财政工作及其管理水平,财政监督要结合当前财政体制改革,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财政监督模式入手,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秩序,整顿经济发展环境的锐利武器。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6)

一、财务管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财务管理监管观念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政管理的监管不重视,为了节省开支,聘请一些素质低,薪资要求低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往往对财务管理监管工作的内容,纪律等一窍不通,容易在进行财务监督的过程中监守自盗;另外,由于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监管意识淡薄,使得一些资历老的员工,利用领导管理的弊端,采用隐蔽的方式,为自己谋利益。除此之外,一些员工恪守财务管理监管的相关规定,但是却不能从传统的监管模式中挣脱出来,不能根据新形势,新内容,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监管的方法,用新手段去解决财务管理监管中的问题。

2.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监管的忽视,使得财务管理监管部门人员素质偏低,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本不能熟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结合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了。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管人员来自其他部门,有些甚至是兼职,他们根本就不具备财务管理监管的资格,对财务管理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更是一无所知,因此,这样的监管也只是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根本不能真正起到监管作用。

3. 法制建设问题

法制建设不健全,给企业内部那些想要的人以可乘之机,目前在事业单位中财政管理的问题存在两个:其一,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能够夸大自己的业绩,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上做手脚,让会计虚报报表;其二,的手段越来越高超,越来越不容易被人们识破。为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那些爱慕虚荣或者别有居心的领导进行强制性管理,确保其能够不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非法地干预。与此同时,也能够对那些妄想用隐蔽手段在财政上做手脚的人起到警示作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措施

1.树立新观念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理念的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即领导和管理者。领导在一个企业中常常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领导的喜好,关注点常常成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因此,领导者必须提高自己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监管工作的重视,意识到财务管理监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提高财务管理监管的质量才能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正轨上运行,才能为事业单位的运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管人员来说,提高自身的创新理念,是在财务监管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经济市场新动态,根据新形势,新内容结合财务管理监管的相关知识,突破常规财务管理的条条框框,找出监管的新手段,新方法。

2.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要从人员应聘开始。对于单位财务监管职位的应聘者,应该首先进行严格地笔试,对应聘者掌握的关于财政监管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考核,笔试通过的人说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然后在进行面试,面试时可以通过情景假设等问题对应聘者进行应变能力和职业操守的考核。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能够灵活的应用专业知识对紧急发生的状况进行妥善的处理是一个优秀的财务监管人员的必备素质。

其次,对于通过应聘的人员,在上岗前要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补充其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对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管理状况,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等加深了解,方便其入职后的监管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财务监管人员工作过程中,进行定时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对工作能力强的人进行提拔,对工作能力差的人进行相应的惩罚,以便激发监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监管人员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在工作中妄图的人给予及时地职业操守教育,避免其走上歧途。

3.健全法制

法律具有强制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威慑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头羊,可以说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必须唯领导之命是从,如果领导想夸大其业绩,让财务部门做手脚,财务部门人员不得不从,然而有了法律制度,就会涉及到国家,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个人的利益。法律制度的普遍约束力这时候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内部的任何人包括领导都必须按照法律制度的相关要求,不能享受特殊的权限,否则的话,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总结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经济命脉,而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财务管理难的问题,事业单位内部必须抓好财务管理监管工作,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避免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避免这些不正当行为给公司的资金运转带来困难,从而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甚至最终造成事业单位的最终崩溃。虽然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监管工作越来越关注,监管机制也不断健全,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在监管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事业单位应该通过树立新观念,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法制建设的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力图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7)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部分。基础会计学也即初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会计为提供信息开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中级财务会计也即一般财务会计,是以初级财务会计阐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基础,以特定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或传统经济业务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并以对外提供通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目标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高级财务会计则是运用一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以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新的或特殊的经济业务的相关会计信息为目标的理论和方法。

中级财务会计除了一般财务会计的特征以外,相对于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在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还是有一定的特点。第一,在内容上,中级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属于特定会计主体一般的经济业务,通常这些经济业务可以正确地确认和可靠地计量,可以分别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收益等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对特定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收益的核算,进而编制通用的财务报表是中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第二,在运用理论上,中级财务会计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所依据的理论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级财务会计有关对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和报告基本是以这一套理论为指导的。第三,在采用的方法上,中级财务会计所运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会计方法。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主要是面向特定会计主体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对其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运用这些方法提供的信息也是以历史信息为主。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为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2.授课手段单一

从目前的授课手段来看,仍然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课,这样的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疲劳的负面因素,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3.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对企业会计核算过程的感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书本为主,单纯的围绕理论知识来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真实的会计操作产生盲区,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启发式教学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

2.观念教学法

观念教学的目的不单纯局限于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和模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会计工作理念。观念教学更注重让学生逐步形成核算理念,逐渐意识到财务会计五大基本业务的核算方法和程序,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为正确填制和出具财务报表奠定基础。专业知识掌握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对手头现有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进而为企业管理提供准确且有用的财务信息,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合理的管理决策。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1)鼓励学员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种,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8)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9)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新手理财的方法篇(10)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来,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上一篇: 游牧文化的概念 下一篇: 财务审计的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