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行业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30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1)

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数字艺术产业的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产业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英国数字艺术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已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

印度近几年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使其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近几年,中国对发展数字艺术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成为信息技术及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阵地。数字艺术产业正在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以及运营、出版、媒体、医疗造像、军事、制造业、娱乐休闲等诸多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同时,政府建立了一批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专门设立了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并为创立我国原创动漫品牌和培养数字艺术创作人才,精心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正日益拓宽,其中动漫技术就包括了二维艺术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网络动画、四度立体全息影视动画等泛动画现象,手机游戏、网络多媒体、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科技成果演示、虚拟漫游、娱乐休闲、模型玩具等领域都被叫作数字艺术,而事实上这些概念反映的是艺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之后的一个发展历程,并且,作为不同的分支,都在朝着各自的方向深入发展。由于数字艺术领域发展太快太广,似乎很难给数字艺术下一定义,然而,还是可以把数字艺术定义为:“使用以下三种方式的数码技术的艺术,将他们成为作品、将他们成为过程、或者是事物本身”。当然,对数字艺术的定义,并不是希望区分数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界限,而是为了获得数字技术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尽可能地使数字艺术完善起来。

二、科技进步,教育先行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千百年来,人类科技的进步时时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讲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意指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不可分离。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更加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也因此而诞生了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这些新的领域。同时,艺术又往往先于技术而行,良好的艺术构思往往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促进技术的发展。有新的领域的诞生,就需要有教育的跟进,所谓“科技进步,教育先行”,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给予影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也已经发生过多次,每一次都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艺术教育门类和学科。因此,积极探索一条适应产业发展的数字艺术教育之路,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数字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本科计算机专业或美术设计院校毕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年轻,真正具有数字艺术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高端人才更少。甚至存在“美术加计算机等于数字艺术”、“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能力等于掌握数字艺术能力”等错误概念,出现了懂艺术的不了解计算机技术,懂数字技术的却往往缺乏艺术基础的现象,而且工科类院校单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艺术类院校只注重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弊端已经显现,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而且,大部分院校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的学术基础薄弱,人才技能层次过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地导致教与需之间的脱节,使数字艺术教育难以适应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需求变化,因此,目前产业急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就影视动画方向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的人才缺口为80万。这已成为制约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使得数字艺术企业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制约技术发展、阻碍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四、数字艺术教育的构架思考

教育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目前,对于数字艺术教育来讲,最为紧迫的是,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系统规范的数字艺术专业教材,打造课程与实训之间的创新平台。

由于数字艺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上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这就要求数字艺术行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表现能力、扎实的动手能力、既具备艺术素养和精通专业技能,能将数字艺术语言、运动规律体现在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中,又能依据相关软件进行数字艺术新作品的创作与研发,更能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数字艺术专业人才,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数字艺术教育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但通常的大学教育规律,是相对稳定的,几年调整一次,不可能随便更换。而数字艺术行业发展很快,时常会有非常大的飞跃与更新,可能在今天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功能,在新的软件里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帮你完成了,如果你还只是维持一、两年前学到的软件,那么效率就要比别人低得很多,加上行业所发展的新的东西很难反映到大学里来,因此如何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切入点,和著名企业联合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以项目驱动和实训环节为主,坚持把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搭建合理的实训平台,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完全符合企业和就业的要求。从而使课程、实训、就业构成一个系统的、互动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

要建设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邀请企业、机构的业内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和客座教授,通过专家将数字领域比较前端的东西,比较高技术的内容带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行业经验、技术经验。同时,基于团队的项目学习模式和多层立体教学模式无缝链接学生职场生涯,真正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企业的核心项目进行教学,贴近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课,再根据确定的专业课来按排专业基础课,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将人文科学、前沿技术分解到相关模块,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数字艺术教育的范围很广,本文仅以影视动画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研讨。

影视动画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分成5大模块:

1.绘画技能

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使之具备绘画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平面手绘动画、二维角色背景设计、二维动画设计、手机像素画设计、视觉广告平面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能力。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

素描:系统的阐述动画素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包含动画片中常见的各种人物、动物、场景、表情、动作等创作思想和技法。

色彩:系统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色彩绘画的基本技法。

速写:全面的概括动画中线描技术的应用、基本方法应用、以及关于线描造型的基本训练方法。

2.专业认知

了解专业发展、行业技术、基本操作,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增加专业认知能力。具有前期策划、基础操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影视技术概论、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

动画概论:系统的介绍动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创作要素、制作流程和基本制作法。

影视技术概论:全面系统的概括影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含对影视技术的内涵、沿革和发展。

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操作系统。

3.艺术素养

全面学习动画理论知识,提高动画作品鉴赏、艺术美感、动作理解及运用。具有艺术素养、动画鉴赏、培养造型美感、动画感觉的能力。

主要课程:视听语言、作品赏析、动画造型、动画场景、动画运动规律。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概论、镜头、轴线、场面调度、剪辑技巧、电影声音等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学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作品赏析:通过精心选择国内外经典影视动画作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成功和缺憾。

动画造型:系统讲解动画造型的创作基础,包括创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动画造型中分类的创作技巧,不同风格动画造型的赏析与应用。

动画场景:系统介绍动画场景制作的各种技巧,包括场景造型的构思方法、场景的空间构成、影片色彩创作、光影造型、陈设道具、场景图等。

动画运动规律:介绍加速度、力学原理、动作基础、夸张、变形等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人物、动物及自然的基本运动规律。

4.专业技能

系统学习影视动画的主体制作工具MAYA软件,全面培养影视动画制作的实战技能。具有动画建模、动画材质、动画动作、动画特效、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工业造型设计、多媒体制作的能力。主要课程:平面软件、Maya制作基础、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Maya制作基础动画、Maya制作基础特效。

平面软件:以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等软件为例,全面介绍平面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Maya制作基础:介绍Maya软件的功能、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包括模型、渲染、动画、特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界面介绍和基本操作应用、各种场景和角色制作、各种建模介绍、NURBS生物和人物制作、细分建模介绍和细分角色制作等。

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hypershader界面介绍、基本计算程序节点、各种贴图、贴图的绘制、强烈镜面反射的材质、灯光与阴影、复杂程序节点的综合使用、层材质和笔刷特效等。

Maya制作基础动画:动画基础操作、animatio菜单、路径动画学习、BlendShape学习、晶格、簇、骨骼、IK解算器、蒙皮、各种约束、角色骨骼、角色化设置、动画创作技巧等。

Maya制作基础特效:粒子属性及类型、粒子、流体、软体、刚体碰撞、刚体约束、火焰、烟雾、闪电、弹簧、各种动力场的应用等。

5.就业准备

完整掌握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为就业做好准备。具有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后期剪辑、影视动画作品制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非线性特效、电脑动画短片制作。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2)

其次,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极其有限。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当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园林设计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园林设计专业走向现代化和最优化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图纸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者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设计图稿、模型等进行观摩,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道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览区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造型特点、园林景观空间、园林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教材文字符号的表述和教师手绘作图的现场演示,借助语言、黑板、粉笔、挂图等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的局限性,而且因为环境差异和各种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让学生在任意时间和设计的任意阶段“走进”园林,从任意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设计作品,感受空间、尺度、材料、质感,更无法有机、整体地去体验园林设计。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来想象,课堂信息传递少、教学效果差,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园林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园林设计理论体系科学的构建。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展示出虚拟案例场景,直观地进行园林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在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做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清晰呈现教学内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数字虚拟技术教学手段

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使宏观的园林景观微观化。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规划及设想的视觉传达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命题。这一任务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游园等工程,大可以到投资几千万的城市重点景观道路的绿化工程、大型立交桥的绿化工程等。这类大型设计和工程,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之前,除非实地考察和测量,否则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虽然实地观摩是园林设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因为条件所限,况且也无法做到凡景必观、凡景必览,矛盾也由此而生:一方面学生需要实地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是条件所限无法实现。数字虚拟技术的出现让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它能够将教学涉及的工程案例进行直观展示,将本来占地很广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勘查、组合的宏观景观设计微观化,即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将庞大的工程尽收眼底,节约教学运行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字技术使抽象设计形象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运用图像化、图形化手段展示园林景观实景的一种方式。它采用各种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景观设计内容具象化、图像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动态的、全方位的虚拟园林景观,并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园林造景中的各个景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园林景观进行三维建模,制作数字化模型,全面、详细地描述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美学特征,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等,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加直观化、生动化。数字技术能创建园林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学生可以应用数字虚拟技术创建虚拟园林,将理解吸收后理论的园林设计转变成可视的、生动的景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可以将采集回来的现场信息,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转换成相应的计算机数字信息,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创意园林设计意图,将平面的AutoCAD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三维建模3dsMAX等软件,进行模型制作,来探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判定设计合理与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可以演绎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在时与空、形与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上的匠意独具。

(三)倡导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另一个应用目的是大力提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中的自主学习,尤其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将其进一步发展的是美国学者萨奇曼(RichardSuchman)。萨奇曼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切实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nternet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各种类型的园林设计网站、园林专业虚拟图书馆、园林类电子书刊,以及种类繁多的其他专题网站、专题新闻组等,被称为异常巨大的信息海洋,能够满足学生用户随时随地共享。因此,开展基于Internet资源的探究式学习,使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并在加工处理各种资源信息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这种以Internet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将话语权重新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且积极的地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基于Internet资源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组合教学

园林设计中的项目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也被称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园林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和园林实际项目实训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改变以往的只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也被有机划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使用任务驱动法首先确定学生要完成的项目,将实际工程效果作为最终检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将教室与工程现场进行融合,让学生去感受项目与情景教学的氛围,使他们既能学到课本知识又可以把学习到的园林设计工作技能切实提高,并加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教师通过前期的对园林设计行业、园林设计各企业的调研、吸取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根据园林工程设计专业各岗位特点,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选用教材内容以及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划分成若干个可执行性较高的教学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来完成教学目标。课程采用六个环节构成完整体系并组织教学过程:即情景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知识点引入、任务实施、总结分析。首先是情境导入。指导者即教师,先以某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工作情境,据该工作情境分析其涉及的实践应用情况。第二是任务提出。指导教师须向学生说明需要完成的特定课题设计或设计要点的把握,如园林小品的设计。第三是任务分析。根据提出的学习任务,去仔细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及技能技巧点。第四,知识点引入。根据对具体任务的分析和充分提炼,引入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点及能力与技巧。第五,任务实施。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将提出的项目与任务投入实际的设计实施工作中。最后是总结分析。各项具体任务实施完成之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在总体上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效果评图及知识和技能点的总结。特别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科知识点的衔接及组成部分作必要的说明,如园林小品设计在园林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从而将有机的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有效的成果展示。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3)

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第五届中国数字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在开幕式上了《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近几年的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仅为213亿,到2010年,数字一跃达到1051.79亿元,为2006年总产值的5倍;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1935.49亿元,为2006年总产值的10倍。数字增长越来越多,而时间却越来越短。电子图书与手机出版势头正劲,悄然改变着国人的阅读与社交方式;网络游戏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改变着国人的娱乐与休闲方式。然而,数字出版强劲发展的背后,问题也逐渐显露,数字人才的培养滞后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数字人才的缺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顺利发展的阻碍。

二、数字出版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完善和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而我国从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首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以来,不少高校纷纷也加入到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中,甚至设立硕士、博士点,然而从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无法满足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数字出版时代对复合人才的要求

与传统的出版不同,传统出版对人才要求的是对出版整个流程的掌握,强调对出版知识的精与专。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主要围绕报纸、期刊、图书的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一整个出版流程,盈利模式较单一。而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多个产业链的融合,包括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等,这就使得数字出版成为多项技术与知识的融合。因此,数字出版对人才的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数字出版属于出版,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数字出版必然要懂得出版专业知识。2)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当前数字出版是在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背景下,对人才的文化及社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出版在我国又处在转型和发展的阶段,常常遭遇数字版权问题,懂得法律知识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进行数字出版交易。3)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能力。当前信息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良莠信息夹杂在一起,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与传统出版单一的纸质终端不同,数字出版涉及多个终端,包括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这也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具备创意思维,能够根据不同的终端的特点,策划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内容。4)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要求数字出版人才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能够用技术手段呈现和表现出版物内容。5)数字内容的经营与运作的能力。数字出版最终的目的是营销,了解整个市场,具备互联网推广与营销、跨媒体营销能力才能在数字出版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由上可知,数字出版时代要求懂得出版专业知识,有文化和法律背景,具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又能够宣传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2.数字出版时代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当前,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有两种形式:高校培养和在职培养。其中高校培养又分为高职培养、本科培养和硕博培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硕博培养侧重理论研究,从宏观上来把握数字出版,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经营运作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本科培养目前大多重在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背景、数字媒体基本技术,了解数字媒体推广和营销的实干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不同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型人才。在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出版教育并未深入到博士层次,而是把数字出版视作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给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本科培养与硕博培养的目标,数字出版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则是培养了解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具有数字媒体技术并能够利用技术表现数字媒体特点的能力,且有一定创意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张完整的教育网,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不同类别的人才。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4)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出版载体发生分化,如许多出版物从传统的纸质出版逐渐发展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出版方式。传统的纸质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单一、封闭,这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形成矛盾[2]。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新型的移动终端设备,兼具移动性和便携性,可以使移动学习变得简单、高效。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教材应运而生。

2数字教材开发基础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富媒体数字教材被评为“教育部2013年度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成为34种通过评审的数字教材之一,目前处于最后的联调阶段。其纸质教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为“全国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园林类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度。教材编写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系统收集整理了大量技术资料、图片、图纸等,内容翔实、丰富全面、编排合理、方便实用。纸质教材已于2013年8月正式出版,市场前景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富媒体数字教材是在纸质教材基础上进行开发的:①数字教材内容依据园林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②数字教材界面参考纸质教材,导航条设计清晰、合理,符合知识接收的逻辑性,同时利于配合纸质教材的学习。③数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蓝本,对文字内容部分进行调整,增加图片,对图片表现形式、风格进行变换。

3制作程序

富媒体数字教材根据设计方案按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1)收集资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收集相关资料,主要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标注。①气泡标注:包括名词、术语、知识点、引用文献等。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对各章节的参考文献均进行标注,点击可连接到当当网相关网页。②多媒体标注:包括图片、画廊、音频、视频、3D动画等。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标注了近300张图片。③交互设计标注:包括测试题、练习题、巩固训练等。如标注测试题,还需提供相应参考答案。

(3)测试上线。数字教材完成后须经过系统测试,确认可以正常操作方可上线使用。

4数字教材使用特点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数字教材采用与纸质教材相同的结构框架、不同的表现形式,重新对内容进行诠释。

4.1富媒体特征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数字教材中有280余张高清彩色照片及线条图,与纸质教材相比,图片数量多、质量高,可点击查看完整大图或局部放大,显示图片的详细注释内容。并可通过画廊的形式呈现相关的一系列图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例如,纸质教材中的“图3-25 某园林种植设计总平面图”,印刷尺寸为14cm×11cm,图中细节部分表现受限,文字小,不便阅图;而在数字教材中,细节和文字均可放大到适宜阅读的程度。另外,数字教材中图片的色彩也较纸质教材丰富、饱满,且可避免印刷原因造成的颜色失真。

此外,教材也支持视频、音频、动画、地理定位等多媒体形式,尤其适用于动漫设计等应用性较强的图书种类。

4.2移动特征

(1)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电脑安装软件即可阅读,容量大,质量轻,携带方便。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纸质教材(四色铜版纸印刷)质量约为0.8kg,而一部97英寸的iPad Air质量仅为0.798kg,质量相当,但后者可下载数本至数十本数字图书,随身携带,更加便捷,真正实现移动学习。

(2)移动云服务。在网络连接环境中,可通过云端同步,将已购买的教材下载到本地书架,并且可以分章节下载。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数字教材分为6个教学项目,可以以项目为单位下载需要阅读的部分,节约移动设备使用空间。

4.3便捷特征

(1)使用便捷。可通过“标记”、“笔记”对教材内容进行标记,辅助阅读;通过“查找”和“书签”进行定位,并可设置多个书签;通过“百科”,在网络连接环境下进行快速搜索;通过“复制”实现内容的快速摘引。此外,还支持语音记录,使笔记内容更加直观、形式更加灵活。

(2)内容更新便捷。由于科技进步与行业发展,教材出版一段时间后即会需要更新。纸质教材如更新内容需再版,周期长、成本高;而数字教材只需修改、更新相应内容即可,无需全部重新排版,速度快、成本低,技术上可实现随时更新。

此外,数字教材还具有交互特征,包括内容交互(如自测题)、网络社交(如笔记分享,教师评图、答疑)等,这将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3]。

5数字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的限制。移动设备是阅读数字教材的前提条件,没有设备就无法阅读,这与“即买即用”的纸质教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2)对传统阅读习惯的挑战。数字教材通过滚屏方式进行阅读,滑动屏幕时,眼睛随屏幕内容一起移动,这与传统纸质教材翻页的阅读方式明显不同,更易产生疲劳。

(3)对眼睛的影响。与纸张相比,液晶屏幕对眼睛的刺激更大,长时间阅读易使眼睛疲劳,甚至影响视力。

6结语

数字教材因其形式灵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教材出版的发展方向。虽然已有部分数字教材制作完成并上线使用,但师生对数字化阅读的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数字教材的普及推广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逐步探索;数字教材在前期开发过程中,产品制作、维护、更新、平台建设或选择的成本较高,需认真研究;在运行过程中,如何保证内容、更新、运行等各方面的安全,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5]。此外,数字教材在内容上一定要与纸质教材有所区别,切忌将其做成纸质教材的翻版。

参考文献:

[1] 孙艺.基于iPad的移动课程的交互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8~13.

[2] 赵丽,齐兴赋,李雪梅.基于iPad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制作[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4(12):68~70.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5)

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作为社会发展的粘合剂,传播业受到数字革命的影响尤为深远,传统的广告理论和方法与数字传播背景下的广告运作已经呈现出较大的落差,对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教育理念的创新已经十分紧迫。

一、我国广告教育现状

近三十年来,我国广告教育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共有200多所高校开展专业广告教育,在校本科生达2万多人。随着办学数量增长,办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广告教育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背景不一

目前我国开设广告专业教育的相关院系主要可分为四类:新闻传播类、艺术设计类、中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多专业背景培养虽然可以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促进广告专业人才知识背景多元化,但是由于不同类型的院系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各个院系都以母学科为主,忽视广告行业和广告教学的基本规律,导致不同学科背景的广告教育目标含糊不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教学与现实脱节

在对武汉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严重滞后于行业现实,课程体系设置存在明显缺陷。在对一些企业、广告公司的访谈中,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企业、广告公司认为现在的广告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广告行业的实践和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造成教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主要是校企之间缺乏长效沟通机制,相对封闭单一的课堂知识体系与高速发展的复杂产业环境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常常导致所学非所用。具体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整体教学理念滞后也导致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改革多数停留在粗放模拟的状态,难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现实情境。这些矛盾在面临数字时代的冲击时将显得更为突出。①

3、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实务经验不足

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的差距除了课程体系设置本身的问题外,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实务经验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首先,目前我国广告学专业的教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如文学、历史、艺术设计、传播学等,这就决定了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这些专业毕业的教师的博士学位比例相对其他学科处于较低水平②,这使得广告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其他学科相比整体上处于劣势。第三,作为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广告专业的教师多数缺乏高水平的行业训练,从而造成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脱节。

二、不断发展的传播环境对广告教育的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传播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促使传统的传媒行业发生变革。在此背景下,传媒的强势地位被打破,广告主导权从传媒手中逐渐回归到消费者手中,这使得广告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广告人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发生转移,这就对广告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涌现导致广告形态创意需求

在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可以说任何基于互联网、移动通讯或其他数字系统的的软件应用都可以转化为广告媒体资源。除了传统的网站页面横幅、搜索引擎等网络广告形态外,基于各种应用程序的广告新媒体发展更为迅猛。广告形态的创新对广告教育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广告教育中对于传统广告形态划分的更新,不能再简单的为学生介绍报刊广电网络这种粗放的广告形态知识,而应更具体的将各种具体微观的广告形态作为案例分析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广告行业的实际问题;其次,传统的广告创意课程多针对的广告内容创意,如广告语、广告画面等,而当前的广告创意除包括对广告内容的创意外,更重要的是对广告形态本身的创意,即学生要同时掌握广告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广告内容创意的能力。

2、媒介融合促成广告行业扩容

数字传播引发的媒介融合使传统的传媒行业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告作为媒介的伙伴行业,分工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呈现出纵横双向融合的巨媒介形态③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观点,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将呈现横向融合纵向分离的媒介形态格局,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终端成为媒介的三个形态环节,传统的广告行业已经不能和媒介的各形态环节进行对接,于是广告机构所要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行业呈现出扩容趋势。

3、广告主导权迁移导致广告人立场变化

随着数字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媒介资源稀缺性开始减弱,媒介强势地位开始式微,加之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业务必须实行制,以“媒介”为主要业务的巨型广告公司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以买断媒体资源的方式左右广告主和媒介之间的资源分配。由此造成了媒介和广告主双方面的不满。随着媒介资源的增加以及广告主资本实力的增长,广告主开始通过变通的方式直接与媒介合作,广告公司的专业地位开始下降。同时,随着生活形态的多元以及新媒体带来的传媒近用权和信息透明度的变化,消费者的主导权也开始上升。

三、广告教育理念的创新路径

广告教育的变革首在广告教育理念的创新,尤其在数字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广告教育理念创新更是刻不容缓。

1、广告教育中的分层定位

广告行业扩容对广告人才需求的扩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融合媒体形态下各环节媒体广告业务运行人才需求;二是传统广告公司的媒体策划与整合人才需求;三是作为广告主的企业或其他机构对广告人才的需求。高校广告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往往拘泥于传统的广告公司人才,广告学课程对其他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有所欠缺。笔者认为,高校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为明确,按照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及各高校自身师资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保证广告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情况下,让学生明确广告行业的主导权变化,教学内容贴近行业更为具体的某一个环节或流程,具体可选择的定位如图2,如此也符合当前社会分工细化对专才的需求。

2、定量整合思维导入

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广告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广告就赚钱――投足够的钱做广告就赚钱――广告做大了净赔钱,反思这三个阶段不难发现,传统广告人在进行广告策划和媒体整合的时候多采取粗放式的思维,缺乏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定量控制。

在数字媒体爆发性增长的今天,如果完全依循传统的粗放式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必然导致广告经费的大量浪费,而将广告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量化处理已成为必要手段。因此,在广告教育过程中进行定量思维导入已然十分迫切。为贯彻定量思维,广告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应该加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传播统计学、传播实证研究方法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要强化目标、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的量化思维和操作训练,避免学生在进行学习或专业活动的时候使用简单的主观判断表述或方法,如“我认为……”等,一切专业问题应该以调查和数据为依据。

3、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内容创意和媒体计划能力是广告专业的核心培养方向,如上所述,在数字媒体时代,媒体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微小、简单,使用广泛的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广告行业的重要媒体资源,而对这些新媒体的管理并不如传统的报刊、广电那样严格,各种机构均可以通过专业手段开发新媒体投入市场,商业网站和应用软件开发商是这些机构中的主要力量,他们不断将基于网络的应用推向更广的空间,这里的网络包括传统的互联网和日益扩张的移动网络。一个很小的应用一旦被用户广泛接受便可以成为一种优秀的媒体资源,给营销活动提供四两拨千斤的机会。因此广告学专业教育中迫切需要增加有关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要让学生熟悉新媒体形态的发展现状,体会各种具有媒体属性的网络应用功能得到迅速扩张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新媒体形态创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即用户需要研究、应用功能设计、开发方式选择、广告植入点设计、应用功能推广策略等。此类媒体形态创意的课程在香港的有关高校中已经成为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在传媒形态日新月异的当今,大陆地区广告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体创意能力,以便学生应对广告行业的巨大变革。

除上述三个方面的理念创新外,广告学教育还应该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新媒体广告自身以及传统广告的后期处理,均需要新媒体的操作技能。而新媒体广告的操作技能,既是艺术的,更是技术的,因此需要大比重的实验性教学来予以支撑⑤。另外实践性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广告产业环境的深入认识,更加明确广告运作中的多方关系,使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广告人才的分层定位,清晰自己的职业指向和职场心态。

参考文献

①②刘隽,《数字时代广告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大众文艺》,2010(19):281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0

④郑苏晖、孔清溪,《广告教育:变革期的反思》,《现代传播》,2010(2):124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6)

在中国现代出版产业发展的形势下,对于新型编辑人才有迫切而现实的需求,我们要顺应时代的需求,着重对编辑学专业的研究,要秉承“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和原则,探寻新时期产业发展形势下,编辑新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路径,并针对当前的编辑专业发展困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强化编辑学专业与高等院校、编辑出版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实现我国编辑学专业的发展,推动编辑学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研究背景

编辑学是一门古老的专业,它产生于20世纪40~60年代,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的编辑学专业研究不断丰富和扩大,成为了古老而新颖的学科,它对许多基本性问题都提出了讨论和看法,使我国的编辑学专业教育得到快速的普及发展。然而,在编辑学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突显出编辑学专业的诸多争论性问题,如:编辑与编辑学的概念、性质、研究范围、学科划分等;编辑专业教育方面的问题等,这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导致中国的编辑学专业出现了滑坡现象,出现了危机,这种问题持续存在,而导致社会大环境对编辑行业缺乏认知和理解,在缺乏社会支持的编辑学发展开始变得迟滞和缓慢。为此,我们需要研究编辑学专业与编辑学教育的脱离弊端,分析编辑学专业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突破困境,探索创新的编辑学教育模式。

二、编辑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界观念陈旧

编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性质、研究范围等尚未明晰,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编辑学专业的发展,也使编辑学教育变得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对国际大环境和企业发展缺乏充分而深入的认知,对于社会各种媒体对于编辑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眼光,并在文化、媒体、编辑之间的关系分析上缺乏理性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导致对编辑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研究范围等不清晰,使编辑教育缺乏方向性。

(二)教W与应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不匹配

在编辑学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编辑学教育专业的扩招与毕业生受冷遇的不对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出版行业的固态思维框架影响下,编辑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停留于以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为目标,并根据图书出版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这显然没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对数字化网络媒体的预测度不足,重视度不够,导致编辑学专业教育与现实需求不对称,显现出两者之间的矛盾。

(三)编辑学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目前的编辑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和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比例偏低,这就使编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编辑学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学分,这主要是由于学科背景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性,一些优秀师资和精品课程还无法实现充分的共享,导致编辑学专业学生的跨校选修还无法纳入到学分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传统的编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编辑历史、编辑实践技巧、编辑理论、编辑学研究方法等,涉及面较为宽泛,然而却显得与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相脱离性,缺乏学科根基,导致学习者无法获得完整的编辑学专业思维,编辑学论文也缺乏深度,存在学术泡沫。另外,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编辑学教育内容也显现出其迟滞性。因此,需要开设专业编辑学教育,要将生动、鲜活而形象的专业内容注入到编辑教育之中,开阔编辑学教育的视野,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将专业型编辑学教育引入行业的过程中,可以使编辑学习者获得经验的累积和沉淀,同时,也可以促进编辑行业的发展。通过将学科专业与编辑专业相融合加以研究,则可以使学科专业与编辑专业更好地实现链接,从而对编辑学理论和应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科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学科行业标准与国标的规范不相同的争论问题,从而在“磨合”中促进编辑学专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编辑学专业人员的自我职业价值意识

在长期以来的我国编辑工作之中,对于编辑的认识过于片面,导致编辑人员对于自身的职业产生了一种职业倦怠感和自卑感,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条件下,而产生大量的人才迁移和流失现象。而如果将学科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相融合,则可以使编辑专业人员感受到自己职业的存在价值,从而增强对编辑学专业的研究兴趣。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前提下,编辑行业受到了网络的冲击和挑战,反过来,这对于编辑人员而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数字网络时代下,需要更深谙编辑专业、又熟知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编辑之中,其传播介质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亟需高质量、高专业水准的编辑群体,信息时代呼唤高专业水准的编辑,无疑这对于提升编辑行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有极大的作用。

(四)有助于优化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编辑工作流程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编辑专业人员的高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极大地优化和提升其编辑工作流程,在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环节中,更为省时省力,当然,也极大地提升了出版物的科技水平和编校水准。

四、我国编辑学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之下,我国的编辑学专业教育要以数字化为方向和引领,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创新模式。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同学科院校之间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教学视角加以分析和考察,并且在数字化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注重继承与创新并重,既要尊重原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培育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编辑出版优秀人才;还要鼓励编辑专业人才大胆创新和尝试,要突破固有编辑出版的定势思维,用创造性的思维,将传统编辑出版教学与学科文化专业知识相融合,才能生成新媒体教学模式下的新型编辑人才,才能创造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编辑新型人才,满足未来数字化编辑出版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注重与办学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性,实现对技术类课程教学的优化

在专业型编辑学教育引入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要保留传统编辑出版的部分重要课程,并适当加大数字化技术类课程的比例,根据现代新生的数字化编辑出版业态的条件和需求,增加IT类技术课程和数字传播技术课程,教育办学单位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适当增添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并辅以相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如:数字权利管理系统。当然,这些技术类课程的教育还要遵循编辑专业教育学的本质定位,从而最大程度上培育出与时代需求相契合的复合型专业编辑人才。

(三)注重编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在编辑学教育的创新模式下,还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融合性,全面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区分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型教育和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型教育,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编辑出版实践工作能力为目标,教师要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编辑学专业基础概念和技术常识,还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项目策划法、协同合作教学法等,从而增强编辑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从当前的数字化编辑出版实践出发,思索和探寻数字化编辑内在的规律,从而将编辑理论迁移应用于数字化编辑实践之中。另外,还要遵循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的差异化培养策略,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重点转移到培养复合型人才上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专业背景的特长,为我国编辑学理论研究储备力量。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的内容和部分,只有提升和强化数字化编辑学师资队伍的素质,才能整体提升我国编辑学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引入编辑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编辑理论水平的产业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担任编辑学专业教师,还可以设立在具有师资优势的院校之中开办高校编辑学教师进修班或培训班,或者借助于国家已经建设的数字编辑出版基地,组织高校的编辑专业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另外,针对高校引入师资门槛较高的现象,还可以灵活调整高校的编辑学专业用人机制,引入具有高水平的数字化编辑出版企业的实践专家,在高校课堂上担任兼职教师,这同时也可以解决高校数字化编辑实践经验缺乏的缺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遇到了困难和瓶颈问题,为了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传播,我们要利用时代赋予的数字化、网络化契机,引入专业型编辑学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将学科知识与编辑学专业相融合,培育c数字化时代相契合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 芦珊珊. 开拓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文化产业视野――兼谈文化产业管理相关课程开设的必要性[J]. 中国传媒科技. 2013(02)

[2] 潘文年,张岑岑,丁林. 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3]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课题组,蔡珩.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市场契合度研究[J]. 现代出版. 2012(02)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7)

传统的教育内容是图文结合,近年辅以视频、动画、幻灯片。而现在,VR 、AR 与教育的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从技术上来看,AR 用摄像头将数字化的信息覆盖到现实,VR 用可佩戴的耳机来创造一个沉浸式的数字环境,而 MR 则更进一步,将 AR 和 VR 结合起来,使用耳机或眼镜将全息图像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将二维变成三维,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以技术落地场景来看,VR + 教育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环境。其一,对于高成本、高风险的操作培训,VR 能降低执行风险和成本。例如,手术模拟、飞机驾驶等活动。其二,稀有场景模拟教学。如地震、火灾等逃生,这类场景可以由 VR 展现,对用户进行演习培训。其三,VR 游戏教学,这类活动主要针对于儿童。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由于认知水平低想象力受限,这类 VR 游戏化教学可以提高儿童的专注力和知识吸收效率。

科技带来的远不止视觉感知上的冲击和环境模拟,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帮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进度进行实时评估,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完成教学和反馈的闭环。

从融资事件看,今年 2 月,Francisco 用 1.2 亿美元收购了 Discovery Education 的大部分股份,该公司的高管 Scott Kinney 表示,这次收购将赋予该公司“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创造新一代数字信息服务的能力”。此外,游戏化学习公司、数字化识字平台也都先后被收购。巨额资金正流入这个行业。

在国内也有类似情形,VR + 教育已经延伸到了各个细分行业。例如,「巧克互动看准学习环节,用 VR 教育探索口语学习,在 VR 画面中,学生可以看到完全模拟现实的VR场景以及教师的VR化身,并在整个过程中与教师用英语进行问答等互动。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8)

小学阶段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生活化形式,在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改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但是,目前一些小学对于数学生活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引导,以促使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掌握学习技巧。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生活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能清楚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就难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课前对具体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进行设定,并在课程起始阶段再现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新颖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途径 

1.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教学一般为课前对知识点进行预习,但新课程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将生活场景和知识点相结合,在课前准备足够的生活素材。将生活素材和知识点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真实感。 

例如,在学习数字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数字产生好奇心,可将学生上下课途中经过的红绿灯作为例子,让学生留意,准确理解红绿灯中数字的意义,体会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收集一些红绿灯片段以及车辆的相关数据等,并将其进行分类,向学生进行展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数字学习的过程中加入生活中的各种情节,引起学生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的关注,对于其理解数字含义和作用等方面都有实际意义。 

2.创建生活化情境 

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点能够在生活场景中寻找到原型,但是,一些较为难懂的数学知识点结合生活场景来开展教学会存在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情境中再现,通过不断再现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实际意义,进而将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因此,在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建立恰当的生活化情境,结合课堂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为了让学生分清“第几个”和“几个”的不同含义,教师可创建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意义。教师可鼓励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和排列,并反复向学生提问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而有效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提问内容可以是:请问你是第几组的第几位同学?第几个同学是谁?谁是第几个?这种玩游戏的方式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参与游戏环节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回答教师的问题,其实就是训练其分清两种表述方式的不同内涵,有效体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3.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学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相关知识点,灵活运用相关方式理解和训练所学知识点。 

例如,教师了解到学生日常喜欢观看一些体育比赛,可在家庭作业中针对当期的体育比赛情况,要求学生制作统计表格,表格中可涉及球员的名字以及奖牌数量等。学生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观看电视节目的乐趣,还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9)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在中南海召开《中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会议中,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各类人才”。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随着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优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大量涌现,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管理、共享、展示成为必然趋势,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将所有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优质职业教育建设的关键。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发与优化,实质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院校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随着步入了网络的新时代,各学校已展开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能够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展示与院校交流先进教育经验、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 构建动因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生的信息服务需求,构建该平台的动力,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需求。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可以包括多媒体、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教学资源的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教学资源的工具性,可以作为认知工具,探究知识、构建知识。(2)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逐渐推动着数字资源的实践发展,这些科学技术对校园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起到了加速作用。

3 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开发、搭建、拓展过程,涉及到平台结构规划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

(1)平台结构规划与建设。在职业教育平台结构规划中,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立足于创意或职业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对接准确把握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此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网络技术、远程教育为媒体,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师生交流、网上课堂、课件、练习、考试专区、虚拟公司或企业实训、就业资讯、作品展示等,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等需要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开放平台。在平台框架设计中,涉及到资源的、定位以及平台提供服务三个方面,其框架总体结构应设为存储、后台组织管理、前台展示三个层面。存储层,用于存储所有数字资源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同时以特定标准对数字资源进行唯一命名和标注。后台组织管理层中,对检索控制、权限控制、数字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保证前台展示为用户提供透明性。前台展示层也可以称之为应用层,用于向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士提供用户注册、登录、检索、资源浏览等多种服务。平台分层设计规划,便于开发人员根据本校自身、专业、教学特点和需求运用相关技术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平台的开发。(2)技术体系建设。资源服务平台基于SAN网络存储、数据库检索、统一身份认证技术上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使得资源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目标。校园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资源服务移至网上,扩大了服务范围与时间,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士也可通过互联网方便访问服务平台,在信息检索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智能化服务中查询需要的资源,对用户、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图像、音频、视频、软件等各类型文件,同时可供打印和下载服务。在平台构建技术方面要注意几点:首先,数字资源标识的唯一性,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以保证数据表中每一数据的唯一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在实现数据参考完整性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在平台组织控制层中不仅需要能够唯一标志数字对象,更需要对标志数字对象进行持久可操作,以满足不同区块系统间的互操作。其次,在数字资源信息数据实现互操作时,需要基于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灵活性,采用合适的数据互操作协议,比如OAI-PMH协议,从信息资源的元数据采集入手,通过元数据实现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的互操作,以实现知识发现。最后,检索技术。检索技术开发时应考虑从数据库中得到请求响应的方法与技术来获取数据;有效组织获取的数据;整合数字资源信息并呈现。基于Web服务(Web Service)技术,完成对元数据的检索设计与具体实现。(3)数字资源建设。优秀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在优秀资源开发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方面。优秀资源开发建设,由教学老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数字资源。比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字资源以技术应用媒体资源为主。在进行教学资源整体规划制作中,由专业教师、多媒体技术、网站开发、软件开发等IT方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对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整合,开发适合本校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采集,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挖掘、筛选、采集适合本校学生和职业特点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引入更多、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4)制度建设。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数字资源共享、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共享制度,数字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资源、合作、创新、服务、共享。管理方法,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集成了各服务系统,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部门或外来专业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在团队管理、合作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经费管理、资源协调管理、实施操作平台管理上都要进行标准或规划的制定,通过正确的管理方法,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工作高效,以达到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顺利完成的目的。法律法规方面,由于数字资源涉及到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在建设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时要充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资源,以确保利益不受侵害。

4 有效应用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应用教学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可以激发职业院校学生或社会人士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佳的路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有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教师、学生、信息化教学模式、环境与支持。

教师要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教师需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内涵,才能提供和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洞察调动学生知识经验,以开发学生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联系教材,结合企业岗位业务流程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找出最佳结合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资源服务平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专业的需要,自行斟选、检索相关教学资料,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有效利用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学习。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应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院校提供环境与支持。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应用环境包含资源基础设施、支持服务、政策措施、教育观念等。在构建资源服务平台时要考虑到教学资源量将快速增大,越来越大的带宽让资源的稳定运行成为现实,资源的软硬件配置都应积极跟上,在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要加大资源质量建设和引入优质的外来资源,这些都需要院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资金、政策支持。

5 构建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建议

(1)加强服务平台体系构建开发和应用研究,促进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发展。对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和教师教学过程实践经验,结合职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开发和有效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和补充服务平台中的漏洞和缺失从而保障服务平台的持续性、先进性、创新性。(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开发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在平台构建实践中,进行高水平数字资源建设,离不开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同时具有个性化、创新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保障。各院校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更新等工作,打造一支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人才队伍为担当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的重任。(3)规范数字资源数据,为集成扩大服务平台创造条件。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应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使用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增长,在资源质量上也应提高,规范数字资源数据,考虑到数字资源服务的发展是动态的,不仅仅在一个学校内发展,还将校校联盟,将来还有可能与国际接轨。

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发挥数字资源和服务最大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台开发和应用研究,规范数字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大力支持下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职业特点的优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冉新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障碍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

[2]潘康明.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丽君,段万春,赵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06.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10)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化进程在高职英语教学进程中的不断推进,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尚未根本转变

一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甚至根本不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忽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和高职英语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忽视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活动中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

(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一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大多数高职学生重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而忽视英语的重要性,同时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缺乏现代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们对语言学习的特点。

(三)英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几乎都面临着英语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并且英语教师的整体呈现学历低,教学经验短的特点,这些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缺乏实践经验,同时一些英语教师还要同时教授其他课程,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理念。

(四)英语教学评价标准不合理

所有高职院校都将英语作为一项考试科目,并且考试通常以笔试答卷为主,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由于只注重学生的英语笔试成绩,忽略了英语作为语言的重要性和在学生未来职业中的作用,这种英语学习评价标准会让学生们只注重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这门语言技能的掌握,无法真正用到实际中。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变化

(一)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是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以网络平台为教学支持可以促进英语教学课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加大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多功能板块并且包含不同类型的英语音频和视频文件的英语教学网络平台可以有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完全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课堂内容的限制,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二)拓展课堂讨论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除了让学生进行正常的课堂讨论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课堂上表达他们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展开辩论或进行演讲,通过类似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使用英语和掌握英语的效果。

(三)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讲授的课件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提前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从而节省了许多课堂时间,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能力,教师会将英语词汇训练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比如可以使用英语词汇测试题库随机抽题等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水平,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选择听力材料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所学的内容。

三、提升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高职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必须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机制,才能不断适应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趋势,要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科学合理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激励效果,加大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表现的评价力度,突出激励原则的评价来促进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从而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二)转变高职英语教学理念

数字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英语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运用数字化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潜力,明确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英语课堂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单词,借助数字化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英语语法知识,形成了浓厚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同时应重视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采用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要求以及未来就业需求,引导学生及时优化英语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英语的应用水平。

四、结论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针对当前的英语教学进行适当的变革,以网络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改革和创新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学不断适应新变化和新形势,加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才能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高职英语教学作用、定位、现状与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73-75.

[2] 李新利.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1):55-56.

[3] 来小平.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思路初探[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7-68.

上一篇: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 下一篇: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