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行业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15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1)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电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之一。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中电力企业管理对于整体电能供应的影响较大。在此背景下关于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问题,也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作者根据此类现状,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进行简要的剖析,以盼能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力企业

电力由发电厂生产,之后由输电线路传输至变电站。再经由输电线路传输至配电站,最终通过配电线路传输至用电单位。当前针对电力设施进行修建、生产电力、收取费用、维护电力系统的企业称之为电力企业。

2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科技项目作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实施点,整体的发展也较为迅猛。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对科技项目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使得整体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为电力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

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人员结构可以分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占据了较多的比重,其中技术人员又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两类。当前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即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此类问题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科技管理人员对于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了解较少,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的现状。最终造成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出现矛盾,阻碍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

3.2 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冲突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问题[1]。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前期由于经验较少,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企业有关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冲突。此类现状导致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整体效率较为低下,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实施中的项目审批问题。由于企业进行审批过程中的程序较多,造成了审批时间较长,最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产生影响。

3.3 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较为迅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此类现状下,导致电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前期发展较好,但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由于技术研究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针对部分科技项目无法独立推进。技术层面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最大的难题之一。

3.4 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人才发展计划较弱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其核心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的发展,人才为其根本的发展动力。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当前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的人才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断层。整体的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人才发展方面存在延续性漏洞,此类现状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后期发展,存在了极大的危机。

4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措施

4.1 优化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

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开展,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科技管理结构的优化。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合并科技管理部门。减少因工作程序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资源利用。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2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

我国电力企业当前整体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形式较好,但在对外发展方面整体能力还较弱。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首先应从内部进行改善。加强电力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对于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支持,营造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氛围。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力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4.3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激励

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由企业或个人进行推动,最终的造成的发展现状都较为缓慢。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较多地现实困难。此类现象在电力行业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案例,例如交流电出现前期与直流电应用产生的理念冲突。因此针对此类现象,为了有效的促进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引导电力企业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针对其创新项目进行一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例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以此为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并且改善整体的科研环境,促进电力科研人才培养的良好延续性[2]。

4.4 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实

当前我国在电力科技方面的研究发展项目较多,部分的研究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成果。但关于实验项目最终的落实以及实践,则出现了周期较长,甚至无法落地的现状。此类现状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整体的科技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于电力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针对此类现状,我国电力企业应加快对研究成果的落实,积极进行研究成果落实项目的实践。以此积累实践研究经验,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

4.5 设立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研究平台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发展为主要的核心问题。受限于自身人才等方面的因素,电力企业在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误区和制度冲突问题。此类现状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技项目研究平台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3]。并在设立的过程中,添加平台奖励机制。针对平台中提供有效建议,或完成相关技术研究的人员,进行物质资金方面的奖励[4]。整体的平台实行开放性,以此扩大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的发展,并对于人才发掘方面提供沟通的平台。

4.6 加强市场调研,切合市场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其在发展技术与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针对市场发展中提出的需求,进行技术的革新。以此推动根本技术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目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电力企业还应从企业机构改革、创新平台构建、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市场调研,政府配合政策激励等方面进行。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并促进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家强,彭玉玲,平莉,等.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中国商贸,2013(16):107+108.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2)

江西省科技投入指标选取的是江西省财政科技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产出指标包括国内中文期刊科技数量、发明专利受理量、出版专著量、科技成果获奖数量等。在对现状进行阐述和评价时也是选取了这些指标用来说明江西省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近些年,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本文选用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数据的增长速度进行对比,以此展示在此十年间江西省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总体效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在“十五”期间,相比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增长速度来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增速较高,高于财政科技支出增速的16.17个百分点,然而其他各项投入以及产出的增速相对偏低,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速以及出版的科技专著增速。但是江西省在“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增速明显提高,比“十五”期间提升了21.34个百分点;同时,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速也明显提高,几乎是“十五”期间增速的两倍;其他各项投入与产出增速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合这十年的发展,不难发现地方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增速都比较快,但科技活动人员与科技专著出版相对较低。因此,从上表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列举的5个指标中,只有3个增速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匹配性较为理想,由此初步断定,当前江西省的科技投入与产出还不协调,投入产出效果还需要再努力。

因此,通过对现有科技金融结合情况的阐述,提炼出科技金融融合指标体系,以江西省2003~2012年十年间的各项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面板数据为依据,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在此期间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相对规模效率,并提出一系列使金融科技结合效率能够协调的政策建议。

二、江西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分析

(一)构建江西省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3~2012年江西省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相关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下:

在金融投入指标的选取中,地方财政拨款有利于吸引较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队伍;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刚好凸显出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以及支持力度,对地方科技金融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D经费支出特指R&D经费内部支出,这是反映某一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人均R&D经费可以很好地体现资金与人员配备情况,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产出指标选取了技术开发带来的新产品价值、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其中,发明专利受理量是科技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技术开发新产品价值能更好的体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之一。

(二)江西省近十年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的具体情况

近十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财政支出的额度达到8倍左右,人均科研费用也是不断上升,在这样的大力支持下,科技产出也是不断上升的。十年间,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的价值就增长了9倍左右,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也是翻倍增加。仅2013年,全年通过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122项,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7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6938件,比上年增长36.0%;授权专利9970件,增长25.0%。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4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03.8亿元,增长10.8%;占GDP的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效率评价分析

本文选用江西省2003-2012年每一年为决策单元格,假设在既定的投入下研究产出的有效性,运用DEAP Version 2.1 软件进行求解,得出了各单元格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有效性,如表4所示。

(一)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技术效率是假定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对各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各项投入与产出的因子进行线性整合,用整合后的比率表示投入与产出的效率。

技术效率为1,表明决策单元处于有效状态。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相对均衡,实现了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大化或者一定产出下投入最小化。技术效率在0.9~1之间表明该决策单元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只要调整一下即可达到有效状态。技术效率在0.1~0.9之间表明此决策单元处于显著非有效状态,将需要较长时间调整方才能达到有效状态。技术效率在0~0.1之间则表明该决策单元基本处于无效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认真思考这样的投入产出状态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

从表3中不难发现,2003、2006、2011、2012年的技术效率均为有效得分1,表明在这些年份里江西省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相对均衡,基本实现在既定投入下产出的最大化。而2004、2009、2010年这三年的技术效率得分均为0.9以下,这就表明这几年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处于非有效状态,在既定的投入下产出效率相对较低,需要长时间的调整才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他年份的技术效率得分均介于0.9~1之间,说明此时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只需要稍加调整即可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二)纯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纯技术效率是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在前面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当决策单元格纯技术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时,认为大多数是由于技术效率所引发的。通过对纯技术效率的分析,可以发现科技金融融合的程度,揭示出是否存在金融投入冗余或技术产出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冗余或者不足的具体数量问题。

从表3、表4的分析结果中发现,从2003~2012年十年间,有6年纯技术效率是有效的,分值均为1,即在这6年江西省金融科技融合效率相对均衡,既定的投入下达到了产出的最大化;4年纯技术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分值分布在0.9~1之间,即这4年江西省金融科技融合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仍然存在着投入冗余或者产出较少的情况,需要重新组合和调整资源配置,进一步达到纯技术效率的均衡状态,即既定金融投入下科技产出的最大化。表2中的数据资料也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的说明。在2007~2010年这四年间,各项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产出却波动不大,甚至出现部分产出下降的情况,因此,需要调整金融各项投入、鼓励和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三)规模效益有效性分析

在表4中,可以很清楚的展示出在2003、2006、2011和2012年这四年的规模有效性为1,规模报酬不变,即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的相匹配,不需要调整各项金融投入。其他年份规模效益有效性均低于1,属于规模报酬非有效性。这种非有效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如2007和2009年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即增加科技投入后,产出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投入的增长速度。二是像2004、2005、2008和2010年的规模有效性递减,即当各项金融投入同比例一起加大的时候,科技产出的增长速度明显小于金融投入的增长速度,产出金融融合状态不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据DEA分析方法对江西省近十年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率有效性与否进行评价分析,从结果中发现,在刚过去的十年里,仅有四年科技金融融合的规模效率是有效的,其余六年科技金融是出于非有效状态,其中,有四年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这就说明了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协调。不是简单地减少投入或者说增加产出,而是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2013年9月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并于2013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出了8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资金引导、贷款贴息、补助资金、保费补贴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以及其他组织、公民单独或者联合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为进一步加大地方的财政拨款,加大科技投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事实上,近两年江西的银行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经济布局的要求,已在不断地加大对提高南昌核心增长极等核心增长区、战略性小微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投入,不断完善融资新模式、融资服务手段等,满足小微企业以及科技型创新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2年的金融科技融合效率保持协调,正是这些立法建设的结果。

第二,要建设和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解决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为止,江西省各地陆续不断建设关于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开通的有江西省科技金融网、就将科技网、南昌科技服务平台、萍乡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各种科技服务,但是目前为止,更新相对较慢,信息传达不畅,使用率不高。比如,南昌市科技服务平台自2008年启动至今,科技动态记录只有173条;九江市科技平台自2009年启动至今,工作动态记录有295条。这些数据无不表明目前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效率问题。所以各及政府要充分提高服务平台的使用率,达到信息畅通的目的。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创新驱动战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对于创新系统的研究,首先开始于国家层面。Philip NC于1992年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一书中首次提出区域创新理论。之后众多学者如Autio E、David D、Asheim B T和Iasaksen A等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深人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体系。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又译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以正式或非正式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参与创新生产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在这其中,区域创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和最优配置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点,各要素互动的效率和程度又与区域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山东省作为创新型省份、科技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其区域创新发展情况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的首要基础。目前针对山东省创新现状研究主要有:李平通过FTP指数和自主创新水平指数的测算,指出山东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投入,其他方面对山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贡献不大或出现部分的阻碍作用。李海波等在创新主体角度下,从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与中介服务3大方面对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李海波等在影响因素视角的山东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中,指出山东省创新现状呈现出:专利总量滞后经济发展,科技投入结构中财政支撑力度需加大,创新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外资促进作用减弱等新特点。本研究正是在创新系统的视角下,从创新基础与环境、创新投入与产出4个维度,对当前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总结,挖掘制约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的资料数据来源于2010-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山尔科技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与《山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系列分析》等。

1 基于创新基础与创新环境的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

创新基础和环境是一个区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在对区域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1.1创新基础

(1)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上看,2011年山东省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高。全省生产总值(GDP)达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47260元,增长9.9%。山东省GDP增速在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山东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攻坚阶段,科技创新的需求力度更加强烈,如图1所示。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应充分发挥驱动作用,企业为主体,尽快释放创新资源能量。

(2)从人力资源规模看,2011年山东省拥有驻鲁两院院士37人,新增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0人,人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外专”、“长江学者计划”共75人,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83人。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作为教育大省,2011年山东省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39所,高校人才力量相比江苏和浙江虽略有不足,但山东省拥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2011年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数分别为164.6万人和6.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1%和0.9%。这些毕业生正是创新驱动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大量的企业创新应由青年科技工作者去探索完成。

(3)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科研设施、设备以及场地实验室等,是一个区域进行创新活动的最基础条件,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必备硬条件。近几年山东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0-2009年间固定资产购建费年均增长率为22.3%。建设了众多科技创新平台,到2011年共建立研发机构643家,其中部级研发机构115个、省级研发机构491个、海外研发机构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部级科技合作基地12个。随着自主创新的深入,山东创新基础设施增长幅度逐渐变强并将持续一段时期,会极大发挥对山东自主创新的影响。

(4)文献信息机构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必要支撑基础设施。到2010年,我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635.8万册。新建成的省图书馆新馆、省档案馆新馆、省博物馆新馆已向大众开放。

1.2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从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当地研究与培训专业服务状况等几个方面对山东省创新环境进行考察分析。

(1)制度环境是区域创新的软环境,是区域技术创新的有力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已出台了50余件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为山东科技创新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山东省政府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省知识产权局每年定期《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先后出台《山东省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知识产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启动了多项专利保护措施,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有14个市成立了执法支队,部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10个,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分别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搭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平台。2011年全年,共查处各类侵权假冒案件3.7万余起,查处假冒专利249件。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到200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都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全省中心总数达到109个,各中心陆续建立了400多个公共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其中,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市场机构、技术推广机构、科学普及机构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同时引进和建立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服务的中介组织。这些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组织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山东省的政府与中介服务政策体系较为完善。

2 基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创新产出则是反映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

2.1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投入包括资本和人才2个方面,表现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企业R&D经费、R&D人员等几个方面。

(1)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是指财政支出中科技拨款所占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而山东省科技投入力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2%,比全国平均水平4.58%低2.56个百分点,2003年我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为2.3%,如图2所示。

(2)企业R&D经费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是决定企业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关键。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经费投入自2006年开始呈现稳步增加的发展态势,在全省GDP中占有较高比重。2009年山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R&D经费内部支出456.7亿元,增长21.5%,占全国12.1%,总量居全国第3位,说明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非常重视创新的投入,但在山东省依靠自主创新、转方式和调结构的过程中,仍要持续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如图3所示。

(3)科技人力资源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2011年。山东省R&D人员32.7万人,其中全时人员21.8万人,占R&D人员总数的66.8%;山东省R&D人员总数占全国的7.56%,居全国第4位;其中R&D研究人员19.7万人,占60.2%;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4.67万人,占到总R&D活动人员的14.3%。从不同行业间情况看,制造业中的R&D活动人员占据了主导位置,占总人数的69.75%;其次是教育行业占8.93%,可见较大规模的科技人员投入对推动教育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但R&D活动人员仅占到O.49%;最少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金融业仅占到0.007%和0.01%,如表1所示。

2.2 创新产出

对山东省创新产出的衡量主要包括: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技术产业情况等指标。

(1)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稳定增加。2011年山东省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9项。其中,国家发明奖6项,国家科学进步奖33项。省科学技术奖励497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79项,主要其中在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专利申请量2001年11168件,到2010年的80856件,增长了7.24倍,年均增长率为25.2%。专利申请受理数从2001--2009年,增长了7.66倍,年均增长率为26.38%,这与我国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同步性。2010年山东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这相对于山东省经济规模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山东省的专利申请增长幅度与经济大省的身份不是很符合,故专利还有较大的增长发展空间,如图4所示。

(2)2009年山东省各类科研机构共发表科技论文7.26万篇,出版科技著作2528种。其中科研机构5929篇,占全年发表科技论文总数的8.16%;高等院校占66.93%;企业占13.34%。科研机构出版著作206种,占全年出版科技著作总数的8.15%;高等院校占到65.90%;企业仅占到0.16%。新制定省地方标准239项,其中节能标准18项;新增采用国际标准260项。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4)

在竞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实现美丽中国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研究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如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既是机遇,也是必然的挑战。因此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在结合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技术创新现状,找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凝练,并提出煤化院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一、单位概况

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是济宁市政府围绕服务五大产业基地和打造全国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而设立的一所综合科研机构,与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署办公,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检测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2名,其士5名,研究生19名;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大中型以上设备20余台套,设备总值5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气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气瓶室、苯类产品检测室等12个工作室和2个博士工作站。

二、产业发展状况

济宁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是全国重点规划与建设的13个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储量260亿吨,2007年开采量8000万吨。域内煤种以气煤为主,少量1/3焦煤,煤质为低灰、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是优质动力用煤或炼焦配煤;有11亿多吨高硫煤,尤其适用于发展煤气化工业。

三、鲁南煤化工研究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创新发展环境

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在硬件建设方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已建成13600平方米的实验室,科研设备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已建成气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苯类产品检测室等12个工作室和2个博士工作室,先后购置了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岛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P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100余台套先进仪器设备。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现已在国家和省市立项科研项目15个,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利授权6项,“新型锂离子电极材料技术中心”入选2011年度济宁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自主研制开发了多种实验设备并已获得国家专利,主要有:化学实验用电加热装置:专利号ZL201020127755.5;化学检验用接引管:专利号ZL201020127752.1;化学检验用移液管:专利号ZL201120179848.7

已结题科研项目有山东省质监系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修饰改性纳米材料合成新型吸附剂及其用于溶液样品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研究》、《菲液相催化空气氧化合成菲醌》、《微纳米级介孔In(OH)3和In2O3纳米棒的合成与食品气敏传感性能研究》等。中心参与制修订并已批准的标准有:GB/T 22924-2008《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DB37/T 1320-2009《水基淬火剂》DB37/T 1321-2009《液力传动油》DB37/T 1322-2009《乙撑双硬脂酰胺》等。

2.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组织效能分析

一个良好组织至少要体现以下四项原则:

(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合理管理层次和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

有了良好组织的四项原则作为基准之后,我们就可以组织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职务体系入手,分析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其素质是否对完成职能管理有保障;可以从岗位责任制入手,分析职权与职责对等性如何;也可从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入手,分析管理职能的分工是否有效合理;还可以从人员素质、管理体制等其他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当然,最重要的是对组织内管理的层次和幅度状况以及职权对等匹配情况进行分析。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设立综合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部、科技研发部、检测技术研发部、市场开发部等内设机构。积极组织引进科技人才投身我市煤化工骨干企业基层挂职锻炼。

通过项目和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实施,能够与企业、高等院校、其他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将科技及检验成果进行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3.制约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作为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我们对煤化院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有了一定把握。总体来讲,煤化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相对比较薄弱的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3.1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煤化院领导和技术人员对科技创新的态度普遍是理论支持,碰到具体问题则不知如何执行。求稳怕变的思想依然存在,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影响着煤化院的科技创新力度。另外,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容易挫伤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仅仅立足有限产品的检测和部门设备的研发,仍然没有瞄准世界前沿和市场前端。

3.2自身定位不明确,创新方向不清晰

煤化院针对煤化工产品检测和设备研发,研究课题依然分散,未能形成核心技术,特色学科和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此外,充裕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即逢科研体制改革,没有强制措施,科研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依然会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淡化了科研工作的社会化功能,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活动越来越深甚至缺失,科研经费来源单一;与市场结合不紧密,转化成功率低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与措施

从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等对煤化工研究院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目前的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和主要问题的原因汇总,煤化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选择。如果方向正确,措施得当,我们会很快突破瓶颈,迅速发展;反之,则有可能继续徘徊甚至逐渐衰败。

五、小结

应用科技创新理论,对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论是外部环境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部是有条件为科技创新提供较好的支撑,通过分析煤化院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有助于煤化院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明确发展发现,鉴定稳定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利用创新支撑发展的速度和内涵,鲁南煤化工研究院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宝强. 创新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5)

0 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社会对高等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的过度关注,也给高职教育中的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让科技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更好地落实。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应该成为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1]。在对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育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优化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生产方式的优化,对产品科技质量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工业产品科技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

2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成为了高职院校未来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现行教育模式中的弊端,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3]。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培养方案,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关注。一些学生在在校期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之中,一些专业成绩相对出色的学生把专升本考试看作是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应对专升本考试的过程中也不会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发挥,由此可见,创新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3 培养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的应用,提升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缺乏问题,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科技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知识等因素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扬州科技学院采用的是指导学生参与政府部门主持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培养方式。在2007年,该校参与了扬州市科技局举办的“玩具产品发声、发光的配套装置研究”这一创新项目[4]。在参与这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该校对系课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整。艺术学院与电子系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新的设计方向,将创新项目列入毕业设计的做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一些艺术类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学校通过设计中玩具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相对过程中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基础知识。从该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来看,电子玩具狗和声光抱枕等玩具等设计项目的出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某毕业生将扬州地方戏曲制作成了芯片,通过控制电路的方式将芯片应用于毛绒玩具制作中的做法,对扬州本地玩具产业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2 通过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创新,提升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教师的专业思想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培养机制的创新,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对培养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人人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该校提出的学生能力创新培养理念[5]。为了让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自身的教师队伍也进行了完善。一些在国家科技部及境外创新公司有过受训经历的教师成为了教师队伍中的主体力量,鼓励教师参与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训练的做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对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理论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之中。在构建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创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该校将学生的教学体系分为了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创新思维的学习训练,在第二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会对学生对TRIZ理论的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第三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会通过为学生布置创新项目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来看。该校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作品展示会和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得殊荣,这就表明培养机制的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3.3 借助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59-01

引言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大高校纷纷举办各种活动来鼓励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动力不足,而且很多高校流于形式并且有“重理轻文”的偏见。可以说,科技创新的横向涉及面已经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一些问题使其在纵向深度的发展上遭受到了瓶颈。

一.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科技创新

想要进行科技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所谓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应当是有需求、现实的、能真正成为产品的创意,理论(方法)创新应当是有理论依据、合理、可重现、有实际意义的、能被学界认可的新理论新方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选题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的项目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明确自己的项目是哪种类型的创新,从而根据类型的要求一步步计划之后的项目进程。因此,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针对文科性质的学科,理论创新是必不可少、不可小觑的。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思想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科技创新则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理念。科技创新项目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天马行空,而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火花,是知识与实践的合力,是一个团队与一个团队的碰撞。因此,科技创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说对于大学生的学术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以及问题

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的成功举办到现在,很多大学生从中获益。他们通过参加诸如此类的科技创新项目,有的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了青年创客。然而,在“挑战杯”如此成功的条件下,很多大学只把这项活动当做鼓励学生参与的口号,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可以说科技创新在校园里的宣传程度很大,但是学生参与度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具体来说,造成科技创新活动雷声大雨点小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学生创新动力不足

根据一项校园调查显示,95%以上的大学生都听说或了解过科技创新活动,但是仅有10%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要怎么办”。这种不知所措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不知道如何选题,不知道如何破题。选题难,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报名参加竞赛之后才想创新。

第一次竞赛,尤其是开放型竞赛,选题困难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之后的学习生活里,要学会注意生活中的没有被发现的创意,注意行业的动态,行业的发展趋势一般会成为竞赛的来源,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也很可能成为参赛题目。另外,如果能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帮助,无论是提供行业真实状况,还是提供创意思路,还是提供技术支持,都是非常难得的,无论对竞赛对专业发展都有好处。

2.2 创新项目申请流于形式

这一问题在文科类项目中尤为明显,因为学科的特殊性,文科专业相较于理科专业而言应用创新相对较弱,因此很多文科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申请时会着重注意理论创新。这本来是一个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思考的好时机,但是很多学生注重短期利益,研究浮于表面,把创新当做了文献综述,以应付竞赛为中心,单纯的追求形式,无法深入开展。比如一些学生申请了创新项目研究, 竞赛一结束便不再接触相关工作。这对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2.3 项目申请后执行乏力

科技创新活动一个深受诟病的严重问题就是其后期跟进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物质的缺乏和监管的无效。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物质支持,也没有严格的后期监管机制,很多创新项目最后不了了之。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训诫,但是很多申请者只完成了第一步,提交了一份策划案便以为完成了全部。学生的这种毅力不足的问题不仅是自身态度的问题,也有客观条件的不便。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然而很多大学在审核完学生的项目后便没了下文,学生陷入两难境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就算学生再想进行活动但是缺少了物质条件也是无法进行。还有一种情况是,申请通过,经费批准,但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很多开始很好的项目最后成了“烂尾楼”不得已而草草结束。

三.结语及对策

科技创新不同于大学必修课,或许很多学生都停留在仰望的状态。此时学校就应该联合辅导员和各任课老师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大学生多和别人交流,注意生活细节。这里的别人,可以是有经验的同学,可以是老师,可以是行业从业者,任何你可以交流思想的人都可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其次,学校应积极帮助有意参加创新项目的同学找准定位,不仅要看到项目的短期收益更要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让参加项目的同学了解专业要求更要让参加创新的学生明白,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应用于实际;不是罗列文献,而是升华思想。

第三,一个完整项目不仅包括前期的调研准备更重要的是后期的执行与评估。学校应该建立一系列完整的制度来监督每一个申请成功的科技项目的进展状况。并且可以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在项目中间出现问题时即使做出指导纠正偏差,从而使项目完整的运转。

最后还需要申请学生注意的是,科技创新很多时候不但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协作。因此团队建设和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基本上很难把一个系统化的作品完成,每个人的分工应该较为清晰,分工上有关联性的成员应多进行沟通。负责整合系统的人除了要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外,也要常去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完成进度和程序大概的运行机理。学校应该向学生强调,如果确定要做的话就坚持下去,做到一半觉得难又搁置在一边,这样很难成事,有问题就该想办法去解决,轻言放弃不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有的专业素养。

随着创新型国家总目标的设立,教育部门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创新项目迎来了春天,大学生应该牢牢的把握历史机遇将创新转化为动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敏坚.从“挑战杯”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J].职教论坛,2006,(10).

[2] 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J].茂名学院学,2005,15(5).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 TP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118-03

Desig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Zhou Ping1 et al.

(1Engineering College of 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demand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the service plat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a solution method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and test the thre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of the test,the ro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main business processes. Comply with the design of the role,needs and processes,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the test is stable and normal,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Role design;Demand design;Process design

1 引言

安徽省部级农业科技园数量以11家居全国首位,除了已建成的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外,其余的均为在建状态。笔者曾2013年在安徽省铜陵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参加实践锻炼达半年余,参与了园区申报书修改和实施方案撰写。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徽省科技厅近年来立项资助了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主要因素有:(1)园区企业通常为其他行业转型过来,对农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有着迫切的需求,通常他们的问题都是反应到园区管委会,再由管委会委托的高校或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进行协调处理,交通成本高,时效性较慢;(2)农业企业规模偏中小型,一般只关注生产和营销,没有足够的资源从事专门的科技创新活动;(3)安徽省农业的高校与研究所主要聚集在合肥,即使是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与高校院所也有近百公里的距离;(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园区用户的科技需要。论文以安徽省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化、多角色参与条件下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建设的建议方案。

2 角色设计

科技主管部门引导监督辖区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平台运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平台运营,是产学研用合作的主要推进者;辖区内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主要需求方和服务对象;科研院所为协作单位,为园区提供技术专家和技术成果;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或技术成果,其业务活动受本单位监督(图1)。

图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服务组织结构

3 业务需求设计

(1)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种养技术难题;农技培训;创新创业竞赛。

(2)农业企业:农业技术需求;科技应用展示;成果转化对接;创新创业竞赛。

(3)技术专家:家庭农场技术难题解答;农技培训服务;企业技术需求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咨询审核等服务。

(4)园区管委会:并推送科技政策;组织农技术培训;组织技术难题、技术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和家庭农场创新创业相关活动。

(5)科研院所:负责向本单位内专家推荐服务平台;监督考核本单位职工在平台的服务绩效;

(6)科技主管部门:监督平台的运营,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

4 业务流程设计

4.1 家庭农场技术难题 图2为家产农场技术难题业务流程。家庭农场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技术难题应用服务,依据行业分类提示配合手机拍照附图或文字描述备注,向服务器推送形成订单,并返回订单状态为待服务器派发状态;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订单进行处理,并向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服务器修改订单状态为待用户评价;用户对订单进行时效和实效性评价,并把评价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订单进行确认并备案。

图2 家产农场技术难题业务流程

4.2 农业企业技术需求 图3为农业企业技术需求业务操作流程。农业企业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农业企业技术需求应用服务,依据格式化表格填写技术需求基本信息,向服务器推送形成订单,并返回订单状态为待服务器派发状态;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订单进行处理,并向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服务器修改订单状态为待用户评价;用户对订单进行时效和实效性评价,并把评价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订单进行确认并备案。

图3 农业企业技术需求业务流程

4.3 科技成果转化 图4为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操作流程。技术专家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成果转化上传应用服务,依据行业分类提示配合附件或文字描述项目内容,向服务器推送形成申请订单,并返回订单状态为待服务器派发状态;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同行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订单进行处理,并向服务器返回处理结果;服务器修改订单状态为待用户评价;用户对订单进行时效和实效性评价,并把评价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订单进行确认并备案。

图4 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流程

4.4 创新创业大赛服务流程 图5为创新创业大赛业务操作流程。农业企业用户和家庭农场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器获取创新创业大赛应用服务,依据格式化信息输入和添加附件,向服务器推送形成申请,并返回申请状态为待服务器审核;服务器依据专家数据库分类信息,自动或手动选择相关领域技术专家进行派送,并修改该订单状态为待技术专家处理;相关技术专家浏览器登录服务器,对派发给自己的参赛材料进行评估,并向服务器返回评估结果;服务器对参赛材料评估结果进行汇总、确认并备案。

图5 创新创业大赛业务流程

5 结果和结论

遵循可察、可考和可用3种要求和上述角色、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运用和SQL Server数据库对系统进行了开发,系统初步部署网址http://:8083/。经测试后,运行完全正常。目前已经申报了4项软件著作权。

通过平台,管委会可以密切联系辖区和院校专家,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平台给予其权限保证了其在科技创新服务过程中的积极性;技术专家的各项业务活动其管理单位均可以查看,可以作为其社会化服务的考核依据之一;同时,由于管委会主导,确定了园区各项需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平台基本达到了可察、可考和可用的要求。但系统平台在设计的时候,仅仅考虑园区范围,使用时也仅考虑了在PC机上使用,这为后续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引荣,梁郭栋.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4(5):503-506.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企业进行自主经营的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优胜劣汰,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引入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其他创新活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企业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目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仍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企业要想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

一、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带动整个内蒙古的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单从企业个数来看,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从2000年的285个发展到2008年的531个。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分为技术创新财力投入和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财力投入主要分析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情况、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的比重以及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源结构。技术创新人力投入主要分析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以及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在技术产出方面,分析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以及拥有发明专利数。

(一)技术创新财力投入的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财力投入持续高速增长。数据显示R&D经费支出从2000年13289万元到2008年268366万元,增长了20多倍,年均增长率为40.1%。按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试验发展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从2000年的96.97%增加到2008年的98.24%,可以看出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主要从事于试验发展。

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源结构中,政府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4.79%到2008年的4%,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6.3%到2008年的10.4%,同期企业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77.46%到2008年的83.48%,说明内蒙古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

(二)技术创新人力投入的现状

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从2000的15607人扩大到2008年的29209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65%增长到2008年的4.61%。同期,科学家及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从31.52%增长到68.09%,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也从31.52%增长到42.79%。

(三)技术创新产出的现状

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在内蒙古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以2008年为例,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621项,内蒙古的专利申请量为1987项,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内蒙古的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31.25%。另外,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拥有发明专利数为251项,内蒙古拥有发明专利817项,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拥有专利数占内蒙古总的拥有专利数的比重为30.7%。

二、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西部地区的地位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各省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西部各省要想追赶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西部地区的地位进行评价。

(一)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文章遵循整体性、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的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自治区十二个省市的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如表2所示)

(二)研究结果

1. KMO和Bartlett检验

首先要进行因子分析检验,本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统计量为0.715>0.5,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199.763,显著水平值(Sig.=0.000)小于0.05,通过检验表明数据适宜因子分析。

2. 模型计算

通过对表2中的6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FL)估计,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再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两个公共因子进行降维处理,通过计算公共因子综合得分对西部十二个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应用Bartlett法估计因子得分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从而可以得出主因子的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551X1+0.294X2+0.176X3+0.280X4-0.238X5-0.187X6

F2=-0.336X1+0.004X2+0.116X3+0.017X4+0.503X5+0.472X6

利用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算出主因子的权重,则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函数如下:

CS=0.807F1+0.193F2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主因子在西部十二省市区的得分和综合得分,以及得分的排序(见表3)。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技术创新投入因子(F1)排名中,重庆、陕西、四川位列前三,内蒙古位列第十,说明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在西部地区的排名靠后;在技术创新产出因子(F2)排名中,四川、重庆、贵州位列前三,内蒙古位列第六,说明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在西部地区的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2)从综合得分的排序上看,重庆、陕西、四川位列前三,内蒙古位列第十,说明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综合得分在西部地区排名靠后,显示出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重庆、陕西、四川等西部省市有一定的差距。

内蒙古具有资源禀赋好、要素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内蒙古大中型工业企业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发挥内蒙古的后发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跨越,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科研管理,2011(03).

[2]王芳,刘永安,何家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2(01).

[3]上官敬芝.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06).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9)

1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创业现状

(1)创业热情高,行动少。以2004年批准的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为例,经过访问,调查显示:有创业意向的男生比女生人数多,而且集中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和大二年级有意创业学生占到整体的70%左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容易就业,因此,大学低年级时的创业冲动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而消退,最终真正付诸创业行动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

(2)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有,但失败的却相对更多,新建本科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失败率更高。大部分学生只凭一股热情创业,急于求成,没有踏踏实实做事情,而最终只是草草收场。较多的大学生创业实际上非理性,缺少创业教育,创业知识,缺乏详细的市场调研,项目选择不合理,创业策划不详尽,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社交能力差,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3)技术含量低,经营范围窄。据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创业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忽视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专业特长。一般都局限于大众化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上网开店、推销零售、管理咨询、饮食行业、娱乐业、服装生意、休闲吧等,行业重复率高,创新性低,在竞争激烈市场背景下,创业者压力大,利润低,难以将项目规模做大做强,因而,往往经营时间不长。

2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

2.1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紧缺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2.2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生创业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特点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3改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现状的建议

3.1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我们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操作技能(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31页)目标三个层级。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和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兼顾创业类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应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如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促进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3.2通过创业教育树立创业精神

提倡大学生创业并不是鼓励学生马上就去创业,而是希望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执着的自主创业精神。把这种创业精神和思维带到生活中或工作中,增强创业意识,积累人脉和资本,整合现有的资源,等待时机创造更多的价值。

3.3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做好创业指导

新建本科院校对年轻教师师应多安排对口专业老师的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生产线了解最新的技术技能,深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便更好的教授学生专业技能;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了解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增加学生创业知识;支持有经验有技术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指导,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总之,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强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联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业做指导。

3.4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通过自身创业实践获得的创业体验越丰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建议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一是利用区域优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与企业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条件,使其主持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可以聘请一批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到校担任客讲教师或开展系列讲座活动,给学生树立创业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三是倡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制定详细地、可操作的创业计划,并付诸行动获得亲身体验。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劳务服务,勤工俭学,假期社会实践,课余时间兼职,以增加社会阅历,发现创业机会;四是组织和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3.5鼓励学生创业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在激烈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办学理念上,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属于当前热门的专业。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当地,在本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大,与地方企业和基层单位联系更紧密。在校生到当地企业实习的机会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发掘创业机会。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可以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势,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唐景莉.第一期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书记校长专题培训班结业.中国教育报,2010-04-24.

[2]田丹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45

0 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 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

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

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

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最大化的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产值外,还要推动企业的转型,要正确对待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时机还要正视自身,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完成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燕平.化工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6(36):35-36.

[2]张光玉.化工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上一篇: 新语文教育 下一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