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15

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篇(1)

一、从创新视角反思百年语文教育

教育学专家指出: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史上有过四次热潮,两度曲折:(1)世纪初到前。废科举兴学堂,个别教学变为班级授课,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仿效,形成了第一次热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2)从到新中国成立。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多,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形成了第二次热潮。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3)1949到1956年。学习和推行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形成第三次热潮。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狠批凯洛夫,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了不小的负效应,是一个小曲折。(5)十年“”,对教育是一次大破坏、大曲折。(6)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教育重获生机,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第四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在前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空前活跃,思想比较解放,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正确观点,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出多种教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代青年教师正在成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

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母语,就像母亲的乳汁、温暖的怀抱哺育了炎黄子孙,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保存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新的世纪,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对外交际的有力工具,在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必将在国际互联网上逐渐成为强势语言之一。因此,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就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语文教学培育创新素质有许多方便的途径,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关键在于,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下决心把孩子们从“解题机器”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成为热爱母语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母语的一代新人。

三、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原地踏步,自身要不断创新。

1.教育观念要创新

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语文是民族的根,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主要学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的影响尤其深远。所以要把是否有利于培育学生创造精神作为衡量语文教育成败的一条重要标准。

2.理论研究要创新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目前许多基本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或者没能指导实践。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其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借鉴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众多同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3.教学实验要创新

全国中语会申报的“九五”课题立项并取得进展,全国中语会教学实验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展了活动,将为语文教学实验提供范例和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育就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个新课题,也是永恒的课题。语文教育创新,重在发展和建设,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J].《教育研究》.1998,(12).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

4.王钦韶.《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M].文心出版社,1997.

5.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新语文教育篇(2)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

1.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主体虚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达成共识,但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一直在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各种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考试成绩显著,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教学中一切都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的创新,都是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2.重工具教育,轻人文教育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文章主题以及对句子和修辞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通过语文使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思想碰撞,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新语文教育篇(3)

二、英语十字教学法介绍

英语十字教学法由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五大因素组成。

情意即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其中以动机为核心[1]。情感也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与喜好。浓厚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意志主要指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培养起完成学习任务的决心和毅力。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重大作用。过去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很少明确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运用列入教学方法的体系之中。十字教学法运用外语积极学习理论的原理[2],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当然我们讲的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而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经过反复努力也达不到目标;或是教学目标定的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学习目标,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充分注重了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困难,在教学内容及编排方式上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这与十字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是相一致的。十字教学法中的情意,实质上就是把心理科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了解中学生外语学习的心理特征及其过程,从而真正把中学英语教学从过去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现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更缺乏学好英语的决心和毅力。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而是有一个从好奇到厌倦,再到恐惧,直至放弃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英语学习情意方面的问题,适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并巩固学生已有的学习决心和毅力,那我们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厌倦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困境,进而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所以抓好情意这一因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这对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重大意义。

情景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情景是揭示外语所表述意义的一个基本因素[3]。学习外语只有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才能准确理解意义,正确表达思想。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既然是为交际而学习语言,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创造并利用交际情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中学英语教学来说,情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人们创设和模拟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一类情景中,学生初步理解英语话语(或课文、句型等)的意义,并进行必要的语言操练,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巩固基本句型、概括语言规则的目的;另一类是真实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类教学情景中,学生运用英语接受信息或表达思想,并亲身体验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后的成功感和愉。创设外语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利用具体实物、图画及录音、幻灯、投影等电教声像设备,开辟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板报、英语歌曲、英语竞赛、英语游戏、英语讲座等),都可以创设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教材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为师生在英语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为十字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构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的语言知识。英语十字教学法中的结构主要是指句型结构[4]。对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基本句型,既能建立对句型结构的感性认识,又能促进用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句型结构的教学要情景化。句型结构教学只有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才能避免句型结构教学的机械性和枯燥性,才能真正体现句型结构操练的意义化和交际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别突出了对句型结构的学习,以达到让学生运用句型结构实现功能的目的。规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学生运用语法规则生成千百万合乎规则的句子的能力[5]。这与人们通常对规则的认识有所不同。我们一般认为规则即是语法规则,或语法条条。而十字教学法则把规则的概念范畴扩大到对规则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为交际学习语言的正确教学目的。在掌握句型结构及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并认知语法规则,进而运用语法规则,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语言规则指导学生在情景中的言语再实践活动。

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交际教学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起了极大作用。然而在交际法的运用方面也有误区。如有不少人认为,运用交际法就是让学生只进行言语交际训练,不必甚至不应该讲授语法,也不应进行句型结构、语法规则的操练。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不可忽视的误导作用。应当说,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注重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忽视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则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和特点。初中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基本掌握了一门母语(汉语)的学生,而且他们学习英语时也不可能象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儿童那样具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尽管我们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情景,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但为教学而创设的语言环境,不论在情景的真实性上,还是在情景对学生的持续作用时间上,都无法与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相等同。因而,我国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象外语自然途径教学法流派所倡导的那样去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而仅仅依靠交际性操练试图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往往费时费力甚多,甚至会事倍功半。所以,要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法教学,其中主要包括基本句型结构的掌握、基本语音规则及语法点的理解和语言规则的概括等方面,最终达到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喜欢”这一功能项目时,首先应让学生感知并逐步掌握Doyoulike…?这一基本句型结构,然后就这一句型中所涉及的语法点(如含有助动词do的一般疑问句的结构)进行讲解,进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概括其它言语运用的规则,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注意:这里笔者提倡点破语法要点,不主张满堂灌输语法概念或语法条条)。这就为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奠定了语言知识方面的基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十字教学法所提出的结构与规则两个因素,与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相吻合,要求教师正确处理语言功能教学与语法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目的。

功能即运用语言进行活动,如叙述或表达思想。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按功能项目开展交际教学活动是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新教材中所涉及的语言功能项目都是比较接近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需要,把功能项目和语言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新教材编者们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为了强调学以致用,尽量让学生学了英语就可以运用英语表达他们学习与生活中的人或事,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6]。十字教学法中的功能因素特别注重利用功能项目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目标相吻合[7]。

综上所述,运用十字教学法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适合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在中学推广运用有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全面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运用十字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十字教学法时,首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字教学法中五大因素的关系。

情意是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了学好英语的决心、信心和毅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才能真正把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情景是保障。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外语,没有一定的语言情景,就不可能把外语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结构和规则是基础。正如建筑高楼大厦要有牢固的框架和足够的建筑材料一样,没有语言知识作基础,就谈不上语言运用,也就谈不上为交际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反过来又能促进和巩固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的实践来实现。功能是目的。学了不用,等于不学。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功能项目的训练来实现。十字教学法的功能因素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观点而提出的。

其次,无论是运用结构和规则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训练,还是运用功能项目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融听、说、读、写于教学之中。要遵循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各语言技能的关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最佳阶段。新教材依据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模仿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将课文内容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视听说领了先,读写必须及时跟上。读写既是对听说的巩固,又是学生学习英语必要的言语能力[8]。读写跟不上,学生的英语学习很可能从“聋哑症”又病变为“文盲症”。十字教学法的结构和规则两大因素所强调的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口头操练而获得的知识或结构,而且包括通过简单的阅读训练及初步的书写和写作训练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通过系统的、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知识,才是能灵活运用的知识。

注释:

[1]见章兼中《外语教育学》PP249~251

[2]同[1]第四章“中学外语积极学习”PP93~128

[3]同[1]PP129~131

[4]同[1]P131

[5]同[1]P132

新语文教育篇(4)

2.创设语言情境,激发语感能力

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根据课文内容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真实的情境,提高了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语言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中的故事编成短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适当摆放实物和挂图,构成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实行情境教学。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排练,大胆模仿,在活动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生动的语言氛围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实行目标教学,增强成功意识

目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做出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设定自己在每个阶段应达到的水平。每讲完一课就要整理出课文的基础知识、学习重点和难点;每讲完一个单元就要进行单元测验,找出差距,制订下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用目标教学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奋斗目标下产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循序渐进,扬起风帆,走向成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力训练,防止掉队现象的发生。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仪展现课文中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和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行目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逐项达标,英语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创新精神

激励教学就是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事明理,催人奋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能使学生得到愉快的心境,获得成功的欢乐,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每讲完两个单元,我就把所学过的英语单词集中起来统一练习,进行单词背诵默写竞赛,实行表扬机制。也可以开展扩词比赛,比如,教师给出一个字母要求学生加一个字母变成第二个单词直到不能继续增加为止。如:a-at-hat-that/chat/what。不用分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而是建立动态的评价模式,比谁的进步更大,比谁的基础更加扎实,使学生在学习竞赛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克服了因为分数排队而对英语产生的厌学情绪。在愉快的自身体验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竞赛和合作精神,使其英语的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新语文教育篇(5)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感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例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当问到学生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于猎狗展开搏斗,你觉得老麻雀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老麻雀做的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既救不了小麻雀连它自己的性命也会搭上,要是我是老麻雀我不会这样做的。”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很有道理,考虑的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知道老麻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老麻雀才会奋不顾身的与猎狗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2.训练感觉

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有个人表演、小组表演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一切好的机遇除了学生把握外,还要靠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以质疑提问的语文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新语文教育篇(6)

二、将知识积累和自主学习加入到教学创新中来

语文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教授课堂知识,完成既定的任务,还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中职学生的起点比较低,对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将教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都是创新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一)将教育教学常态化

教育教学的常态化,就是将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将语文学习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轨道上来。教育教学的常态化,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常态化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加以创新和变通。首先,教师需要找好切入点。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因此,教师要夯实中职学生的基础,树立学生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方向,开展语文教育教学。例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一些歌曲中的典型歌词或背景与语文教育教学相结合,如周杰伦的《兰亭序》,就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找到语文的影子。

(二)将教育思维发散化

创新教育,需要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相结合,发散教育思维。教育教学的发散性思维,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决定着中职创新教育的成败。发散性的教育思维,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要将教育的目光集中到语文这单一学科,而是要将语文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中职语文教育,要广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也要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点,将其他学科和语文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将教育方法多样化

中职教育方法和初高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许多教学素材有相似之处,例如古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古诗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这些教学科目在初中和中职语文都有涉猎,因此对于这一类的教育教学方法,中职语文可以适当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丰富教学方法。同样,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还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语文练习,如日常的交际口语练习、应用文的写作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中职学生理解和把握中职语文的学习要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以学生为主的小组讨论模式学习,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学习。再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可以利用图片、影像、音乐等全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同时利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将课堂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三、创新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培养方向

中职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学生对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存在思想上的误区,重实践课程而轻语文等理论课程。中职教师在开展创新教育时,需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敢于打破教学的桎梏。近年来,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要求已经趋于成熟,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也都符合中职学生的培养规律。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在原来教育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

四、创新教育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语文教育篇(7)

“新丝路”即中国政府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简称“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路是相对于古代丝绸之路而言的。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新丝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超时空的继承与发扬,既继承了古丝路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意义。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多语言多文化多文明交汇交融之路。今天,新丝路上行走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双语(或多语)能力,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双语双文教育是必须的,尤其要强调是母语教育、乡土教育不能丢。

双语或多语之间的关系犹如道路网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好比国道,母语(包括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犹如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村口的乡村大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道、乡村大道、羊肠小道要串联,我们既要走门口小道、村口大道,也要走国道;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母语教育不可偏废。事实上,很多双语人才讲双语不仅不会互相打架,而且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国家一体化进程中,国道是主干道,是必须要修的,标准有统一要求;国语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语言,也必须要修的,标准也要有要求,这是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门前小路与乡村大道则因地制宜,母语及民族语言教育也因地制宜,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充分保证,怎么好就怎么办。外语犹如通向他国的国际交通线,在学好国语与母语的前提下,可以学习学习外语。穿梭于新丝路上的,有本地人,有外乡人,有本民族人,有其他民族的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多掌握几门语言就是多掌握几门无形资产,双语教育或多语教育不是负担,更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我们要用积极心态来看此问题。新丝路出口有许多跨境民族,民族语言在跨境贸易中有重要桥梁作用,如傣语、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状语等。汉语方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也有重要作用,如粤语、闽南语在贸易中有桥梁作用。新丝路赋予我国国内方言与民族语言以经济价值,不仅不会消减语言多样性,反而成为多语言保护及其教育的强大驱动力。双语以及多语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挂羊头卖狗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双语教育的幌子暗地里搞单语教育。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搞好双语或多语教育问题。怎么办?多从资金、师资、课程、教材、教法等来研究,这是制度以及技术层面问题,随着国力增强,并非多大事情。

语言及文化多样性保护是新丝路的重要文化生态保护工程。新丝路是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给沿线各地带来现代化、标准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将给沿线各地传统文化与语言带来不小的冲击。不少人以发展需要代价甚至引用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为他们毁坏传统文化找借口。其实,这比较近视。地方性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自有其的经济价值。鲁迅在论木刻等艺术时曾经讲:“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扩及地方性传统文化与语言也是如此,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语言,往往能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注意,举世瞩目何愁没有经济价值?更何况,地方性文化是当地人民的认同之根,摧毁此根会引起难以言说的文化之痛,可以用《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就蕴含这种文化之痛。目前美国社会族裔矛盾之深层原因与此有关。小草恋山,野人怀土。我们务必吸取美国的教训,不蹈其覆辙。在如此巨大经济浪潮中如何将保护传统文化的确与引接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是沿线各地政府与民间社会要做的重要工作,其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可以更自觉、更主动地来做这件事,其中乡土教育是很好的形式。汉族地区各地有各地的区域文化与方言,各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与语言丰富多彩,这都属于乡土文化。乡土教育一定要紧紧结合本乡本土的草根社会文化资源来优选教育内容,以寓教于乐为原则,以学生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开,还要注意与国家课程相衔接,使国家课程落地生根。新丝路沿线各地的乡土文化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旅游与经贸角度,还是从教书育人角度,乃至从国家长治久安角度,都是值得尊重与保护的。在此,我再次呼吁:新丝路建设一定不要再干破坏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这种“杀鸡取卵”的蠢事了;务必要依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务必把好事办好,不留后遗症,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和平安宁。

参考文献

新语文教育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现在的教育情况怎样?教师还是需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呈讲演式、任务式、应考式等教学倾向普遍存在。由于教学任务紧张,探索与研究教法真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语文教师现在只能认为“在课堂上讲几句俏皮话”就是创新教育,而“学生在紧张之余哄笑一下”便是创新教育的见证。这的确很可悲,但是又是无奈的现实。我想,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语文教师自己也应努力探索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以下,是多年来创新教学的一些体会。

1在教学切入点中创新

这个切入点就是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远离现代生活,如果把情感内目标仅设计为让学生注意本文中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注意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只是隔靴搔痒。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今某些打工妹的生活和包身工相比,也相差无几。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把比较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理解打工妹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点上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今有部分打工妹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虐待,她们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能学会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本领。

2在教学衔接点中创新

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这种教学是肤浅的、粗糙的。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得与失,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接受外国硬“送”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经济,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3教育创新要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维护生存,是中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这里的“生存”,不单单指生命的自然存在,还包括着具有主动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为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1、两种态度,一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态度;二是认识和关心自己、他人、社会、民族、国家及整个人类的态度;2、两种能力,一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书写能力。我想,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学生适应社会与生存能力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本以及课外读物了解社会和生活,还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认识社会和生活,所以我认为身为语文教师,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和学会生存。那么我平时是如何贯彻这一点的呢?第一是在课堂上通过具体课文的讲解渗透做人的道理和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艺术。第二是要求学生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学习别人的语言艺术以及文中所蕴含的生存经验。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如适当摘抄一些片断供日后学习所用。第三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我带领学生走到市场上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知道一些生存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一些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和自身已具备的好的生活经验,课外还安排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

新语文教育篇(9)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教师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其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中专语文教学中,并为中专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中专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中专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降底难度要求,加强基础训练。中专学生语文基础差,教材难度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我在上课时尽量降底难度要求,并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还专门抽时间为他们补基础,并有针对性地自编练习题,进行某一基础知识的专项训练。例如,《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对于这些从没有看过《水浒传》,连武松是谁都不知道的学生而言,实在是太难了,但该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是极好的议论文阅读方法训练材料。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找中心句,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上,这样,既有针对性地降低了知识要求的难度,加强了必要的基础训练,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适当裁剪教材,补充课外信息。为了满足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上学期,我是完全按教材的要求讲课的,必须把所有的课时都用在上面。这学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插入课外内容,我把所有的自读课文和单元训练都留给学生自己学和练,省下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做我发现并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为激起他们的兴趣比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学几篇课文、多做几道题目有用得多。从尝试的效果看,这些课外内容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转变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片面认识,他们说:“原来语文的天地是这样的广。”

3.知趣有机统一,提高欣赏水平。在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时,我既注意了知识性,又注意了趣味性,并考虑了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例如《窦娥冤》,课文只选了其中一幕,我找到该剧的影碟,让他们看完全剧,又对照着看了《雷雨》一剧,然后给他们解释什么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戏剧尾巴,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戏剧如何受西方文化影响,去掉了这尾巴,出现了《雷雨》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内容是相当高层次的文学知识,但因为有了两个具体的例子,他们不但听懂了,而且很乐意“看”与“听”。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最佳的教学结构

1.引入表演,激发学习兴趣。语文就是生活在课文中的反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空间艺术,使学生的思维从沉睡状态变成跳跃的、变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祝福》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将《祝福》改编成话剧,叫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表演,使学生立体化地感知情节,搞活了课堂气氛。我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顺序,接着让学生分析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如何迫害她,最后归纳出是封建礼教害了她。分析到此,祥林嫂的故事已经清楚了。表演结束,让学生评出最佳演员,并进行奖励。我通过调查发现,将表演法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2.配乐授课,营造教学氛围。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使人产生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雨巷》这首诗本来是一首抒情诗:“我撑着油纸伞孤独地、寂寞地在一条雨巷中走着,我希望碰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反反复复,如泣如诉。在教这首诗时,我播放一些抒情乐曲,在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有层次地分析课文。这些音乐再现了那凄凉、哀怨、冷清的环境,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在教《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将它谱成歌曲来歌唱,雄壮有力、慷慨动情地吟唱,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风景谈》时,我让学生把六幅风景画画出来,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并从直观的绘画作品中理解课文所体现的主题――人是风景的主宰。

总之,中专语文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通过创造性教学才能使创新教育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51.

[2]李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育与职业,2004,(14).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17.

新语文教育篇(10)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要想有效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要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到最佳,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二)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内在的动力。

(三)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例如,可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名言,与学习园地、学习专栏等相互映衬,使艺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在课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报刊杂志、讨论一些佳句妙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氛围中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乐意去学习语文,善于去学习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注意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笔记展评、默写比赛、书法比赛、背诵比赛、查字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种竞争,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而且,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能再感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保持创新的热情。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传统想教学都是传授式教学,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的去记忆,根本不去问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得很用功、很吃力,但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困惑,才会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精心设置疑问,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然后以教材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盲从的品质和批判精神。

(二)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个问题。在学生阅读各种教材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自圆其说就行,不必要求答案统一。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多个意向的题,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一种意向,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场所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有所创新。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开放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语文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于课外时间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期刊、报纸的摘抄、粘贴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

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游览、访问、报告会、展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拼搏、开拓精神,同时让他们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作者:姚永霞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 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