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28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出了关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智力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等多项内容。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而应以心理健康标准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是心理对象、心理活动过程的简称,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过程。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能适应社会上的任何情况,并能有效克服其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一般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没有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浅层的含义;二是可以以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进行社会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而本文所提及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指第二种。

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1.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培养目标具体化。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心理和身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知,进而提高自信心。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通过上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优化教学设计,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内容明确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教学内容明确化。因此,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健康知识,通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其次是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饭勖娑岳难的心理,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健全和完善。再次是情绪调控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最后是社会适应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3.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游戏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小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缓解学生的身心,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2)创设情境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疏通情感,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3)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

4.教学评价科学化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更加科学化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首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全面化,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表现、品格精神等内容作为综合因素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评价。其次,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完成结果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最后可以采用丰富的形式开展教学评价,可以将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这三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2)

【中图分类号】tq17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该《标准》于2003 年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实施,至今已有了6年多时间。根据

4 计算机管理手工测试数据

(1)测试数据录入

对于手工记录的测试数据,如果不引入计算机数据管理,大量的测试数据要逐一的查表与统计,其工作量之大难是以想象的。因此如何将测试数据快速录入到计算机中,是做好使用简单测试工具实施《标准》的重要环节。

(2)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数据办法 microsoft excel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之一。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excel软件按专业(班级)学号排序编制学生测试总表电子文档交给各任课教师,然后教师将测试数据录入到总表上。在编制总表时,要让总表上的测试项目字段顺序与测试登记表上的相对应,并通过冻结窗格使数据在滚动时保持测试项目字段行可见,同时通过设置单元格格式,设置好每个录入字段列的数据格式,以方便数据录入。利用excel自动筛选功能,锁定要录入的班级,录入数据时最好是两人一组配合,一人读一人录,这样既提高录入速度,又不易出错。按一个教师任课十个班级计,学生人数大约在300-400人之间,采用上述数据录入方法,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录入工作。

如果有专职管理人员,录入工作由他们完成,可以采用多台电脑配合两人一组,多组同时录入数据的办法。 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负责汇总所有测试数据,完成对数据的统计处理等工作。

(3)用 microsoft excel软件实施《标准》测试的工作流程

1)从学校有关部门(如教务处)取得全部学生的基本信息电子文档,经过整理成符合上报“国家数据库”使用的格式。此格式在下载上报软件时获得的模板格式相同。

2)编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登记表(空表)。见附表2

此测试登记表由体育教师分发到各任课班级,班干部负责按学号大小顺序把本班同学的姓名学号填写到表上,然后交回。如果是自然行政班则不用填写学生姓名,由计算机编排好直接打印输出。测试时教师将数据填到表中。

3)任课教师将测试数据录入到由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编制好的按专业(班级)学号排序的学生测试总表电子文档上。

4)汇总录入好的数据,将数据导入上报工具软件,进行评分。

5)导出已评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反馈回任课教师。

6)利用上报工具软件将数据上报至“国家数据库”。

5 我校06与07年两个年级测试情况对比

对比表明,采用“智能型与简单型”测试仪相结合的简易测试模式,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在实施《标准》中做到了测试工作有条不紊,教师组织测试轻松自如,数据录入迅速快捷,上报数据及时准确。

6 结论与建议

(1)简易测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测试器材不足和测试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借助计算机先进工具管理和操作技巧可极大地发挥简易型测试工具的优势。由于简易测试工具便于携带,组织测试更加灵活方便,使实施《标准》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有效简化,并且还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在当前智能测试仪器价格偏高,质量有待提高情况下,采用“简易测试工具与计算机数据管理”简易测试模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建议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开发功能全面、简单易行的体质健康测试管理软件配备给学校,生产出既轻便又经济实用的测试工具满足学校的需要;同时积极研制便于携带的既可以储存测试数据又方便与计算机连接的小型或微型数字测试仪, 将这些小巧不占用专门测试场地数字设备配备给每个体育教师,使组织测试更加灵活方便,真正实现智能化管理。最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要求的测试效果,获得最佳的效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这对《标准》的全面实施,切实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江杰.江苏省中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江苏省高校第21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2005,6.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3)

一、健康人格的概述

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那什么是健康人格呢?心理学上的健康人格标准可分为理想标准和相对标准。健康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马克思所描述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就是健康人格的理想标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健康人格标准的一种概括。

二、小学班主任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是在学校里形成较固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学校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发生着显著的影响。而小学班主任角色一职,在学校系统里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工作跟一切教育工作一样,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但他的其言行举止,心理特征,在许多时候,必须是先进正确、优美崇高的化身,是用以说服人、启发人、引导人、熏陶感染人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一旦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小学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上,他的人格就是教育力量,不仅影响学生各科的学业 ,更影响着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 ;不仅影响着学生今天 ,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这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成败。因此,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三、小学班主任的健康人格的要求

在我国,普遍的教育方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升学压力即使在小学也不例外,社会竞争的加剧,心理压力加大,都会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班主任的健康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班主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谓品学兼优,品为先。我们说班主任必需的教师道德,并非要求班主任在道德上十全十美,没有缺陷。教师道德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是基于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丝毫不意味着要求班主任做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世上没有“道德圣人”没有“完美无缺”的道德范本,但班主任是应具有符合现实良好道德的,能够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并对学生成长负责。班主任在道德上不断进取,严于自律,承认自己不足,保持真挚情感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引导道德教育活动,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这样的班主任往往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威信,他自身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第二,班主任应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勇于创新。知识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能源。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新知识的急剧增加形成尖锐的矛盾。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思维敏捷、接受信息面广,再加上求知欲很强。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知识贫乏的班主任是难以使学生信任的。学生对学识渊博,工作上精益求精,教学艺术高超的班主任非常敬佩和遵从。这样的班主任不仅能更好地推动班集体工作,而且有可能与学生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促进心理沟通,使影响力得到增强,为顺利地教育学生奠定了基础。具有治学严谨、锐意进取的态度,是当代小学班主任的一大重要人格,它将影响小学生对学习的一举一动。《教师资格条例》要求教师任教要达到规定学历,现任教师首先应达到规定学历。这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的先行者,还要长期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班主任通过学习和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学识渊博、身心健康、仪态大方,多才多艺的人。

第三,班主任要有严格的纪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自己必须要有纪律,才能以身作则地为人师表。一个纪律散漫的班主任,很难带出一个公私分明,团结向上,遵守纪律的班级。当然,严格的纪律要求并不是把每一个人都放在条条框框里面来进行教育。教育家魏书生说:“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既平易近人,又使人畏惧。”班主任的纪律性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宽容的心去包纳他人,才能不断地形成自己博大的胸襟去从事教育事业。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上,班主任应该更多地体现一种正气,做个正直,棱角分明的人。班主任应义正词严地对待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歪风邪气,决不能纵容其发展,应该以铁一样的纪律来纠正,指引学生踏入正途。

参考文献:

[1]《对班主任教师道德的要求》人民教育论坛 2007年5月12日

[2]《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北京777健康网 2006年12月

[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傅伟忠 瞿正万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

[4]《树立班主任的威信》朱彦生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1-01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加之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课堂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即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了学校教育。为了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系统、规范地实施,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通过行政手段大力促使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和手段并不完善,选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检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情况,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激发和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业成就评价,因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活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概念界定

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主要对象之一。学生的学业成就指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测量和评价衡量出来的学生个体所取得的学习结果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它强调这种结果是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获得的,是学生学习学校教育所提供的课程所取得的成就。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收集关于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过程中所知和能做的证据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就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信息,包括平时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最终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并对这些信息整理、统计、分析,以此来考察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发挥的作用,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

评价目的制约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必须符合评价目的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是:(1)完善课程设计。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发现课程设计的优劣之处,为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提供依据。(2)改进实施环节。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看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欠缺和作用所在,为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提供依据。(3)促进教学实施效果。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来了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改进课程的依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和深度必须分别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范围和年龄水平。广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还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生活适应问题等。深度包含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乐于工作学习。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生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时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目的、广度和深度,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在过程性评价对象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和情绪控制,在过程性评价主体及方式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自己、同学、家长、老师的综合评价,在过程性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处理方面,都要有呈现,不能简单的相加,在过程性评价的手段方面,质化评价结合使用量化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在此提出六种方法:(1)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袋评价法,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与计划,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目标与计划,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自己近段时间的心理成长,或者心路历程,将其写在卡片上并制成档案袋,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2)问卷调查法,一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将要调查的内容,并且设计成问卷,让受调查对象来回答,借此收集研究所需材料的方法。(3)情境式评价法,通过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完成操作任务,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4)协商对话式评价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进行评价。(5)访谈评价法,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信息,增强研究的说服力。(6)心理测验评价法,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诊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收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信息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之前与之后的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测验对比,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课程教育前后的变化内容与程度,检验和评判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已流传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人员,一方面,对于第三次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教育终于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深感到忧虑。因为从常态的体育教学来看,师资问}是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课改以来,体育课的课时量增加了,但教师的编制没有增加,当前一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学校体育教师依旧缺编严重。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训练、比赛以及组织学校各种活动的重任。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里最忙的教师。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改,很难真正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同时,从这些年的课改我们不难看到,各级课程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教学多年来各自为政,常态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反思。而我们做事往往好走极端,习惯性地一提改革创新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可在实际教学中,过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没有建起来,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导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同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差异、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或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简约、实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尽快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各级课程体系

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但迄今为止,只有几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省市级的《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省市缺乏二、三级课程标准。也就意味着全国大多数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课程标准》,如何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教学,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一线教学的不系统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课程改革实施时,各级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二、三级课程标准和常态课的评价标准,让一线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实施科学、系统的常态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补齐补足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依据课时量补齐补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解决一线体育教师超强度工作的根本问题,让其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改革“体育教育”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新入职教师考录时,应明确规定将“运动技能”的考试前置。以此来保证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技能达标和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的教学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条件。

三、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旧的全部,重新另起炉灶。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讲,课改有“两不变”和“两变”。

1.何为“两不变”

一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载体从古至今没有变,这一点根本毋须讨论。

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没有变,只不过课改前我们只关注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才导致多年来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何为“两变”

一是教学目标变了,由过去的只关注“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变为关注和落实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目标。2001年的课程标准[1]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五个领域的目标,挖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导我们由过去的单一目标教学,转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2011年第二次课程改革[2],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教学的实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表面看来,只是将2011年课标的四个领域目标所指的内容重新组合,换了一种提法而已,并没有加入新的具体内容。但仔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先进性在于,明确了一个技术动作的学练和掌握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事情,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

二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目标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要改变。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才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依旧坚持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门学科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这门学科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贡献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寻找目标

前面我们分析过,课程改革的一大变化是教学由课改前“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目标。教师眼里必须有这些目标,才有了教学实施的方向、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动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引导教师找到、找全这些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确立目标

在找到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例如,以前在写运动技能目标时,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这都是无法落实和评价的模糊目标,所以体育常态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导致学生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因看不到教学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建议用数据化的语言来制定和表述运动技能目标,如排球双手垫球第一节课的技能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练,学生能完成两人一组,间隔5步,用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连续对传5次不失误。

(3)达成目标

有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达成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于常态教学中的关键。目标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常态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有明确目标作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和实施简单、实用并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线教师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2.将教技术变为培养和提升技能

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抓准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自然就考虑到了运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学练此项技术可以锻炼和提高终身能用、会用的某种能力。例如,在多年来的投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脚如何发力、腰如何扭转、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挥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如何甩腕、拨指。做不出这两个动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的运动能力。

3.站在“实用”的角度教学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改变着生活,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称之为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体育教学相比的,所以我们称为“终身体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站在“实用”的角度。首先,学用结合,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M织练习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必须在继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目标清晰、方法高效。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生活课程、生命课程!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6)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技巧项目的锻炼价值

1.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激情,而技巧类项目又具有其特有的技巧性和趣味性,技巧类项目对小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技巧项目的开展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柔韧性,不仅塑造良好的体形与身体姿态,也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掌握和应用基本技巧项目的知识和运动技能。

3.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技巧动作的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怕困难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运动中逐步建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1.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依据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本理由,是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课程总目标而论,技巧项目内容选择的依据应是“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则主要依托于:(1)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其所在阶段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技巧类项目;(2)学生能知晓足够的、可满足体育锻炼和观赏需要的技巧知识原理;(3)学生在身体各发展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身体具有较好的体能和适应性;(4)学生通过技巧项目的学习可以充分体验到运动的意义和乐趣,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

2.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与要求,结合小学生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如下表:

三、技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认真研读领会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中技巧项目指导的思想与要求。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全国教材专家在理论研究和汇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代替基层教师选出较好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比较接近教学实际的,应多研读领会。

2.在《体育与健康标准》指导下,依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删减和补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情况对“被建议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判断和筛选。如,可以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删掉山羊分腿腾越,也可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集体舞教材而只选用个人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等。但是,删减必须是有据可依的,一般是因为教材条件和器材条件的原因而否定,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或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而拒绝所建议的内容。体育教师在完成了删减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当然,这个补充也应是根据“建议内容背后的思想与要求”来进行的。比如可以在集体舞教材加入街舞、排舞、拉拉操等。当然,内容的难度要符合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状。

3.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加强教学设施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学校实际体育教学条件而进行体育教材化“加工改造”,这需要体育教师立足学校实际现状,根当地区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资源,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努力开发其的潜在功能

总之,技巧类项目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技术的特点和独特的锻炼价值一直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本文对技巧项目的特点和锻炼价值作了相应的归纳,对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做了简要的阐述,文章所做的相关文献综述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在将来随着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深入和扩大,能够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对此领域进行评述和归结。

【参考文献】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7)

23

题)

1.

良好班集体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功能有激励功能、

情感功能、

培育功能。

2.

教师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我的归因偏差,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

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发展性目标、

防治性目标。

4.

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

讲授知识法可以分为讲解、

讲述、讲读、

讲演四种方式。

5.

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活动形式有:

角色活动、

表演活动、

游戏活动等。

6.

学习辅导应包含的两个方面的涵义是:

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7.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标准有描述性标准和解释性标准。

8.

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可大致分为判定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反馈跟进四个不同阶段。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依次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0.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功能包括:

指导功能、

发展功能、

诊断功能、

咨询和治疗功能。

11.

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成员的管理包括决策、

计划、

实施、

监督和评价等要素。

12.

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13.

Guilford

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4.

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结构包括:

心理咨询室、

心理测量室、

团体健康教育室、

心理阅览室、

心理松弛室、

办公兼接待室。

15.

班主任常用的心理咨询方式主要有:

个别咨询和__团体咨询。

16.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形式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组织活动。

17.

学习辅导主要包括:

学习动机辅导、

学习情绪辅导、

学习能力辅导、

学习行为辅导。

18.

创造性思维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形成、

维护、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0.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活动途径有:

认知式、

情境式、

行为训练式。

2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评估主要是对课程设置、

心理辅导课专职教师、

课程效果的评估。

22.

一项完整的测评工作由测量和评价两部分组成。

2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教育、

引导、

辅导。

二、名词解释(合计

13

题)

1.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

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意义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2.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以口头交谈的方式,

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3.

心理评估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

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

分类、

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4.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

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

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5.

自我表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来

推动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6.

心理测验是采用某种可以将心理现象量化或划分范畴的测验或量表来取样,然后对所测查的对象进行描述。

7.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

情感状态。

8.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0.

行为矫正法是对学生自我改善、

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与奖励与惩罚,

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不妥行为,

帮助其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11.

面质是指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及思维习惯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1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

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13.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

用以阐述人的动机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而且受人对结果的期望

这一认知因素的影响。

三、简答题(合计

16

题)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是什么?

答:

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经济实用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

2.

学生心理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

使用心理档案要严格保密,

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2)

心理档案资料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依据,

也不能存入学生的人事档

案中。

(3)

一般情况下也不宜向学生本人公开和随便查阅。

(4)

某些测验结果如果解释不当,

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5)

建立档案的最终目的,

应与心理卫生教育、

咨询、

教育科研工作配套使用。

(6)

档案资料仅具有参考价值,

并非百分百之可靠。

3.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答:

(1)

精心设计场景,

创设参与情境;

(2)

整合教学目标;

(3)

注重行为指导;

(4)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5)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4.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1)

讲授法(1.5

分)

(2)

讨论法(1.5

分)

(3)

自我反省法(1.5

分)

(4)

角色扮演法(1.5

分)

(5)

训练法(1.5

分)

(6)

实践活动(1.5

分)

(7)

测验法(1.5

分)

(8)

作业法(1.5

分)

5.

对心理测验分数的解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测验中的分数,

都是他的遗传特征、

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

以及测验情景等方面影响的结果;

(3

分)

(2)

确切解释应根据常模及信效度资料;

(3

分)

(3)

应把测验分数看成一个范围,

而不是一个确切的点;

(3

分)

(4)

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得分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3

分)

6.

心理健康测评原则有哪些?

答:

(1)

客观性原则(2

分)

(2)

科学性原则(2

分)

(3)

系统性原则(2

分)

(4)

发展性原则(2

分)

(5)

教育性原则(2

分)

(6)

综合性原则(1

分)

(7)

伦理性原则(1

分)

7.

班主任怎样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呢?

答: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分)

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

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真诚、

接纳、

尊重、

理解、

倾听、探讨、

分享。

(3

分)

(2)

营造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

(6

分)

8.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哪些?

答:

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

(1)

正确的价值观(3

分)

(2)

合理的职业动机和浓厚的职业兴趣(3

分)

(3)

个性和志趣方面(3

分)

如成熟、

敏感性等。

(4)

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

分)

主要表现在有诚挚的同情心,

乐观的主导心境;

稳定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

正确对付应激;

自信、

自制、

宽容;

谦虚、

好学、

不断进取等。

9.

目前采用的学生自杀预防策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1)

自杀倾向的早期发现(2

分)

(2)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

分)

(3)

建立自杀预防热线(2

分)

(4)

开设自杀预防讲座及课程(3

分)

(5)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3

分)

10.

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答:

(1)

认知正常,

胜任工作;

(2)

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

(3)

良好的职业道德;

(4)

良好的职业兴趣;

(5)

良好的人格特征;

(6)

正确的工作动机;

(7)

坚强的意志;

(8)

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

以上每点

1

分,

都回答出来加

4

分。

11.

简要说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标及其意图;

(2)

确定活动内容;

(3)

确定活动方式。

以上每点

3

分,

三点都答出加

3

分。

12.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1)

全面渗透、

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

分)

(2)

创设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方法(优化环境法)(2

分)

(3)

发展优先,

防重于治的方法(2

分)

(4)

心理辅导的方法(2

分)

(5)

心理咨询的方法(2

分)

(6)

心理评估的方法(2

分)

13.

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答:

对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有:

(1)

心理测验是研究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工具。

(3

分)

(2)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或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主要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分)

(3)

每一种心理测验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取决于测验的编制理论、

目的、方法和时间。

(3

分)

(4)

心理测验只能从某些角度,

在一定条件程序上反映问题,

不可过于迷信,更不可把测验结果看成绝对真理。

(3

分)

14.

自我认识辅导如何实施?

答:

(1)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3

分)

(2)

如何认识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达到正确认知自我和把握自我的途径(3分)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3

分)

(4)

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3

分)

15.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

(1)

过度关注自我;

(2)

情绪的两极化;

(3)

性别角色混乱;

(4)

人格冲突;

(5)

人际关系冲突;

(6)

性心理问题。

以上每点

2

分。

16.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的及其意图;

(4

分)

(2)

确定活动内容;

(4

分)

(3)

确定活动方式。

(4

分)

四、论述题(合计

4

题)

1.

结合实际说明,

教师应具备哪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1.

积极认知的能力;

2.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

心理训练和放松能力;

4.

形成良好、

稳定的教育心境;

5.

勇于改变、

自我成长的能力;

6.

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2.

结合实际说明,

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程序是: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6

分)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资料;

二是反映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具体来说,

主要有:

基本情况、

心理测评资料及建议、

心理咨询活动记录、

心理档案的记录形式等。

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

(6

分)

一般通过几种途径来获取准确信息,

一是通过标准化的测验,

二是自编问卷调

查,

三是非测验法

3.对结果进行整理、

分析、

解释和记录等。

(6

分)

主要包括对结果的统计与解释,

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撰写测评报给,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结合实际,

酌情加

1-6

分。

3.

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分)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4

分)

(3)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4

分)

2.区别:

(1)

理论基础有区别;

(3

分)

(2)

具体目标有区别;

(3

分)

(3)

教育内容有区别;

(3

分)

(4)

方法上有区别。

(3

分)

4.

试述合格家长应该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1)

树立高尚的品德,

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2)

培养热爱生活、

豁达开朗的态度;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

转变教育观念;

(5)

了解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

(6)

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7)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8)

我于2020年6月7—12日参加了2020年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的内容包括“行为与创伤治疗”、“团体心理咨询及应用”。参加此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接触了“团体心理咨询”这样一个新的工作理念及方法,并由此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新的打算。

这次培训中间,插入了一个讨论会,规定了两个讨论主题,一是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另一个主题是某些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许是因为多数老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长,多数小组讨论的是第一个主题,因为这个问题相对要简单得多,而且,将平时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够得到解决或改善。之前,我是一点不了解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的,在这次培训中,与其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进行交流之后,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结业典礼上,我代表我所在的四班将我们关于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策略向省教育厅做了一个陈述,简单的来说,现状是不断发展,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策略是加大培训力度。

在这份总结中,我想谈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从2015年9月开始,我一直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兼职教师。四年来,接受过一些学生的咨询,但是,工作场所不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没有正规、全面的记录,接受咨询总人次数不到100人,平均每年不到25人,在此期间,我也不清楚其他老师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量。中心由一个专职教师和4—6个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没有承担起组织和协调的任务,平时相互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更无所谓督导、转介等工作方式。因此,我认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并且,很难对学院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作出评估。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缺乏一个有专业背景、有组织才能的人来担任领导,负责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考核标准等。我觉得,当务之急,并不是培训、加大投入等问题,而是完善工作制度,以调动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整合力量,做好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此,对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个简单的建议。对2021级新生入学时做好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适应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9)

中图分类号: G 807.0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34-04 文献标志码: A

新版课标的修订是在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制组专家、教研部门,以及学校教师,认真总结10年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逐步修改与完善起来的。此次课标的修订,历经了中小学教师的实验和课程研制组专家的调研,在全国广泛征求教研员、学校教师等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与完善起来。新版课标作为指导学校体育教师如何正确认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那么要怎样使学校教师在2012年9月能够依据课标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材,并进行较有效的备课、上课、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需要各市区(县)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尽快了解课标并进行研究,特别要理清课标中设置的“课程内容”部分相关内容及操作方法。学校教师如果在这部分的内容和步骤搞清楚了,就能在实践中依据“课程内容”中4个方面的每一目标、内容与评价等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制定小学3个水平和初中1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评价方法,以利于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1 新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有哪些不同

为便于学校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标,研制组的专家在原实验版课标反映最多的“在课程内容上如何设置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及如何设置和选择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这些新变化要怎样让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清晰了解到,下面着重从新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在“课程内容”4个方面(或5个领域)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修改部分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让学校教师尽快熟悉,研究新方法、新手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1)运动参与方面的区别(见表1);2)运动技能方面的区别(见表2);3)身体健康方面的区别(见表3);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区别(见表4)。

2 新版课标在修订后的“课程内容” 部分更加完善,为学校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

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有了较大的变化,从10年的课程改革来看,广大教师在实施时最大的问题是课标中“课程内容”的泛化,特别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知道要如何选择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备课和上课。这次修订的课标主要根据10年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充实了课程内容,将目标、内容、评价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使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更加清晰,有利于理解课标,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

2.1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更加清晰,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指导

新版课标将实验版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将5个学习领域调整为4个学习方面,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2个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的课程内容。这种整合,一方面通过减少课标中的某一领域来控制课程内容的项目数量,另一方面通过适当降低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来保证所学项目学会、学好。

新版课标实验版课标区别点

运动参与方面(一) 运动参与方面目标: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水平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

运动参与领域(一) 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2)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3)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进行体育活动 。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运动参与方面均设置2个领域和2个水平的学习目标 2.两版在运动参与方面设置了使学生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等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水平目标在内容和要求上有些不同,如新版减少了“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这方面知识

2.两版设置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不同。新版注重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与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实验版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及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这些方面能力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 (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二、运动技能方面(一) 运动技能方面目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水平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等事件与问题

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举办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

水平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2)基本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

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修改

二、运动技能领域(一)

领域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目标1: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2)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3)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水平目标2:观赏体育比 赛

内容标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2)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运动技能方面均设置5个水平学习目标

2.两版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均体现了对体育运动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

1.两版在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水平目标在要求上不同

2.两版设置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不同。新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等;实验版课标重视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的学习和观赏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三、身体健康方面(一)

身体健康方面目标: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水平目标1: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得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等

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

水平目标2:…… 三、身体健康领域(一)

领域目标:发展体能

水平目标: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2) 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3)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身体健康方面均设置了4个水平目标

2.两版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学习目标均体现了对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以及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身体健康方面目标在数量上不同(新版2个、实验版3个)

2.两版设置的身体健康方面学习内容在要求和侧重点上不同。如新版课标注重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及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等;实验版课标重视发展学生体能和关注学生身体和健康的意识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 (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一)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水平目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并果断作出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决策的事例。 四、心理健康领域(一)

领域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2)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了解运动愉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五、社会适应领域(一)

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目标: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2)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一、相同点:

1.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针对体育运动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2.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学习目标均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意志力、自信心和调控情绪及比赛中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等方面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数量上不同(新版4个、实验版6个)

2.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的学习内容在要求和侧重点上有些不同。如新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实验版重视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部分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在体例安排上,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作了一些调整,即将实验版课标中按学习领域排列水平目标的方式,改为按学习水平排列4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助于学校教师清晰地了解到某一水平在4个方面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以便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

2.2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更加明确,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新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描述不只是对一个或多个具体知识点的表述,而是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提出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根据课标的精神,4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课程内容中设置的各类主要内容都需要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涵盖着课标中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的6大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类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至于教学中每一类要选择哪些理论知识和哪几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每个运动项目中要选哪些具体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见案例1),这些自就交给学校根据场地器材和教师实际进行规划。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年级、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情况等,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由于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性的课程资源,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实施。

2.3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评价体例上更加清晰,为教师制定评价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学习评价的体例,使新增的评价方法更加清晰,便于教师实施时参照(见案例2)。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根据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2.4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体例上为教师实施体育课程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参考

为便于学校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作了精心的设置,其步骤清晰,便于学校教师操作时参考与运用。例如水平四运动技能方面(见案例3):学习目标――依据课标设置的“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教材选择――参照课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选择田径类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次;评价方法――针对田径类某一项目,制定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

学习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根据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部分目标,以下列举田径项目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针对“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一水平学习目标,由教研组组织制定田径类三年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其步骤如下 1)根据学校条件,教研组讨论选择3年教学内容: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 2)教研组规划3年教学计划:根据每学年的课次、每个项目的动作难度,安排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和课次 3)教师备课:根据上课年级查找教研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进行备课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教师在操作时,可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具体球类项目,并制定学习内容。如选择篮球项目,其评价方法如下

评价要点 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战术的熟练程度(以下列举篮球项目) 根据学生水平和学习课次,制定篮球项目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术在战术中的运用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 评价学生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球、传球、投篮技术的运用情况,以及传切配合等战术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建议: 1)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篮球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

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考试内容的评价标准

3)考试方式采用达标和技评相结合,教师考前定出相关考试细则

学习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围绕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部分目标(以下列举田径)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针对“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方面学习目标,参照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田径类3年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

评价要点 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及速度、远度或高度 根据每学期考试内容,制定每一考试内容的评价要点,如背越式跳高成绩的评定

评价方法举例 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 根据每学期考试内容,制定每一考试内容的评价方法,如分组测试,小组互评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07-03

泰勒认为:“如果我们要有组织地、理智地研究教育计划的话,首先就必须明确教育目标。”他在此处所提到的“教育目标”就是课程目标。课程是一种具体化、活动形态的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首要成分,它具体指示着课程的进展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本文探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博比特(Franklin Bobbitt)认为,“课程目标是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黄政杰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方向或指导原则,是预见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经历教育方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必须达成的表现。”廖哲勋认为:“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可能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水准。简而言之,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虽然每个学者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也有一致之处,即指的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课程目标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预先产生和存在于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成为引起教育、教学和学习行为的原因,指导或规定师生的行为,协调和组织师生的行动,以实现预期的结果。课程目标具有三大功能:标准功能、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明确课程与教育目标的衔接,从而确定课程设置的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现状及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相比还处于起始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在调查科任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时,15人认为课程目标明确,占总人数的15.1%;64人认为课程目标非常不明确,占66.6%;认为一般的有20人,占20.2%。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它要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提出的仅是有普遍意义的观点,那么它对课程内容的标准选择,课程计划与教学的展开,以及课程评价,很难提供具体的指导。例如有些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而有的学者则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按照学生所要经历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加上正向的、良好含义的修饰词来描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这些提法作为课程目标无可厚非,但是怎样去理解他它们,全凭自己的体会,没有体现出目标的行为化、具体化、明确化。

(二)课程目标不系统

在调查课程目标能否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时,15人认为课程目标能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占15.1%;认为不适应的有73人,占73.7%;选择一般的有11人,占11.1%。可见有73.7%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能适应每个年级学生的需求,没有系统性。所谓系统,就是自成体系的组织;系统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整体。由于课程涉及的领域繁多、结构庞杂,因此课程目标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复杂。这就要求课程目标具有系统性,能够把组成课程目标的若干子目标始终围绕课程设计、按照课程规律组合成目标体系。然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没有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学习任务的分析结果,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三)课程目标无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需要层次性,其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种具体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各种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个单元目标的实现,各个单元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又有赖于课时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总目标的描述上,对各种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次划分不清楚,甚至没有划分,并且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缺乏联系。而在具体实施课程过程中,有的教师重视总目标,把握整体性,而不是量化的指标,很难操作;有的教师则很重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明确具体,且操作性很强,但又比较零零碎碎,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优化的策略

左藤三朗等学者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应涵盖学生、社会和知识三方面来源,符合教育目标、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学者罗顿(Lawton)认为,从事课程设计时须从三方面考虑:一是知识的本质,二是儿童的本性,三是社会的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揭示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是我们科学而合理地开发课程的基本前提。这些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常见的重大发展事件以及心理疾病等展开的,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

(一)课程目标要明确

明确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和调控作用。一个出色的教师,总是能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要实现目标的明确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要明确、不能含糊,不能引起歧义;第二,课程的一般目标与课程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分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一般目标的细化分解,课时目标包含在单元目标之内,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之内。因此,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具体。

(二)课程目标要系统

布鲁姆的课程目标分类系统值得我们借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规范的一种历程,而这种行为的变革可以进行分类和分层次,层次是积累性的,人学习的行为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前进。目标分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保障学习的效果。从横向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也存在个体差异。人生来具备多种智力潜能,每个人的智力优势和整合方式各有不同,不同的智能的组合表现出的差异性导致了人在兴趣志向上的差异,因此,在学习行为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层次性。课程目标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的学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具有层次性,每一阶段的不同学年、每一学年的不同单元也应具有层次性,各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形成纵向层次结构;同时还需注意要将一般和具体目标衔接好。

(三)课程目标要有操作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直接把情感、意志、个性等当作教学目标,关注的焦点不在于认识目标的达成,而在于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实际可行的、可训练的行为。因此,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原理应当具体化为各种行为表现及特征,变成可观察的、可以通过一定测验和方法来评估的,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的行为目标,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不会流于形式。

(四)课程目标要有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即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然而,总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来实现。课程目标要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提高,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再到高中阶段,后一阶段的目标应在前一阶段上有所发展,水平从低到高有所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制定各年级的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

[2] 黄政杰.课程设计[M]. 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1:186.

[3] 廖哲勋.课程学[M].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4.

[4]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5.

[5]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211.

[6] 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77.

[7] 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2011:2300.

[8]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1.

上一篇: 养老保险相关论文 下一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