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业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12

农村金融业务

农村金融业务篇(1)

1引言

所谓的“三农”也就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银行业作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产业部门和职能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农业在一国产业中又有其特殊的地位,是一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在近期出现的世界性粮食危机更证实了农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了金融业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时,要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使资金流向农业而不是追随着利润高的产业,忽视农业。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失分析

2.1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缺失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3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3.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3.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

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4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4.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4.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4.3解决好农户信货抵押的问题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险、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创新,如农业保险、租赁、期货、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新一轮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与指引,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丽.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J].济南金融,2005,(9).

农村金融业务篇(2)

    覆盖到乡镇或者村一级的银行系统只有农村信用社大致能做到,其他金融系统大部分都涉及不到。农民鉴于现实情况的不方便,要么将大量的现金闲置于手中,要么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将资金存于城市的金融系统中,导致农村资金大量的流向城市。农村现金流量的加大,既不利于农民现金资产的安全保管,也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市场现金流量的掌控。

    1.2金融体系服务范围较小,农民贷款难

    由于金融体系硬件设施的不到位,导致服务范围的相对狭窄。当农民有意愿向金融系统进行贷款时,金融系统相距过远,农民就打消了此种想法。即使现在国家针对农村实行了优惠的汇率政策,但仍然无法提起农民向金融体系贷款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农民就走向了向民间借贷或者私人借贷之路。

    1.3信用社资金吸纳能力不强,农村资金利用效率下降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服务观念,除存贷款传统业务外,中间业务基本没有。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吸纳闲置资金时,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农民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后,不能有效的利用资金进行生产,等到还款时用没有能力进行还贷,影响了农民在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度。

    2构建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农业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2.1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覆盖率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重点扶持几个国有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加大农村金融网点的建设和投入;开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切实的规划和实际建设好金融网点,争取做到1村1个金融网点或1村2个金融网点;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定位,促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2.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支撑之一,如果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体质,农民生产的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证。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是最有力的调控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扶持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外,可以在政府的授权和支持之下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政府的补助力度,提升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农业人员外流的比例。

    2.3降低贷款的利率,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农民考虑贷款与否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贷款的利率的高低,贷款利率过高时,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国家可以从总体上宏观调控利率政策,把控金融系统的利率在农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浮动,有效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乐于贷款时,他们就会把贷款来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这是变相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4增加金融服务的种类和品种,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农村金融业务篇(3)

一、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中的不足

(一)信贷供给资金不足,供给主体单一

我国各农村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问题。一方面,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各类商业性银行加快实施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逐步撤并、取消县级以下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缩小农村地区的放贷规模,农村地区的金融分支机构成为了仅仅吸收农村资金的工具,很少用于涉农贷款,资金主要用于了城市地区。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机构网点,但是由于受体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上一直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也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将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大量地转移到城市地区,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城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存在体制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管理不善等众多的问题,这就使得农村地区信贷的供给主体相对单一,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二)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活动的主体主要为农户、中小企业和基层政府。随着大批失地农民的出现,农村经济各主体对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农村金融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资金规模上,既有传统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大规模的资金借贷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形态的多样性迫切需要与其生产经营模式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例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物权法》的出台,土地承包权流转、林权、海域使用权等作为农村生产经营的权利得到确认,这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担保业务产品的创新提供了空间。然而,金融产品创新除金融机构自身参与外,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保险等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从而使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既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同时还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目前,受相关权利担保无法办理社会登记、保险、评估等影响,虽然金融机构有业务创新的冲动,但现实操作却重重困难。同时,受系统建设落后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卡、理财服务等金融创新服务都还没有推出,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

(三)针对失地农民贷款的风险控制有待完善

农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脆弱。一方面,由于发放的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很大,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各类商业性金融本着趋利避害的信贷原则,很少向农业发放贷款。而且,现行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以确保发放贷款的安全。但是,农户的资产一直都比较稀缺,资产价值都比较低,不适合作抵押担保,而且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户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包括建设在土地之上的住宅房产也不能作为抵押担保物,农户缺乏商业性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担保体系还不健全,失地农民的资信状况普遍不佳,信用担保和政策性担保都很缺失,农户的个人信用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难以以失地农民的个人信用作为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虽然目前一些农村信用社在本地区实行农户联保制度,农户之间可以相互提供担保获得贷款,但是这一体制还处于开始阶段,仍存在着许多尚需完善的地方,而且由于农户诚信意识比较缺乏,法律观念也很淡薄,往往会出现相互之间提供虚假担保的现象。因此,受制于各种条件,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涉农贷款方面都很谨慎,风险控制条件非常严格。

(四)网点人才缺乏,创新不足

随着金融行业竞争压力的不断显现,各商业银行从分散风险、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目的出发,纷纷撤并在农村地区的机构,减少分支机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中还存在农村金融创新极度缺乏的问题。在国外,金融产品的创新一直是推动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将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作为其高端业务对待。但是,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非常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数金融机构支持创新的力度。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更加全面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国,直接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人员普遍表现出层次较低、年龄偏大的现象,从业人员多数为年龄较大的专科以下学历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理论背景,更不用说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掌握了,即使有一些金融背景、学历层次也较高的人员从事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但是能够集通晓金融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精通法律财务知识、懂得创新产品风险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

二、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的渠道探索

(一)建立金融服务竞争机制

在服务失地农民的金融机构方面,目前的基本情况是,传统四大行的业务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乡镇机构网点寥寥无几,可以发放贷款的机构更是罕见。两家政策性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贷款重点向优质大型企业倾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了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属中小金融机构,但基本是吸收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发展一直比较薄弱。而其他全国性或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出于企业本身的逐利性,对于不产生或产生利润较少的地方根本不会涉足。服务农村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村信用社,虽然其网点分布广,但由于资金规模受限,总是力不从心。所以,应该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服务失地农民的队伍中来,使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协调发展,通过竞争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制定金融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创业

失地农民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里,也就是城中村,创业机会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拆迁安置时都选择了房产而非现金,所以缺乏创业所需的第一笔资金。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尚未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政策只有《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款管理办法》。为此,首先应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创业的金融政策。农户小额贷款制度的完善是最为首要的,应在失地农民贷款的准入机制和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探索。具体为在贷款担保方面,从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中和地方政府土地收益中各按比例提取出一部分,共同作为保证金来源,可以委托担保公司管理保证金,也可以将保证金存入同级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由财政部门与银行签订协议共同管理。其次应实行贷款利息补贴制度,效仿助学贷款与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模式,由地方政府负责贴息,以减少贷款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增强金融机构为失地农民创业贷款的意愿。

(三)完善并不断创新业务品种

失地农民在创业成功后想继续扩大再生产仍需要大量资金,否则失地农民创业的成果很难保障。而现实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刚起步的小企业总在夹缝中挣扎,稍不留神就可能倒闭。对此,金融机构应当继续担负起社会责任。第一,为失地农民推出信贷产品。例如,为从事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和微小企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中短期贷款,贷款金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客户个体差异、行业差异等确定,实行优惠于普通商业贷款利率政策,采取等额按月还款的方式降低贷款风险。对于资信非常好和抵押贷款的农户可以实行更优惠的利率。第二,对现有的业务品种进行完善,加快信用建设,扩大信用评定范围,提高授信额度,拓宽农户联保贷款范围。

(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对于创业的不确定性而言,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细水长流,更好地保证失地农民经济和精神上的需求。失地农民经历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剧变,收入和权利都不同以往,身份从农户变成了非农,他们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多的农户可以依靠房租收入,但是人不能无所事事,否则就会无事生非,精神空虚,最终成为社会的隐患。农民依然可以依靠勤劳的双手致富,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得精神的充实与生活的富裕。据调查,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强烈。现实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劳动力过剩情况的加剧,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劳动力市场始终呈现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而中小企业是失地农民择业的首选目标,也是最主要的目标。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和领工资难。所以,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失地农民就近、就地转型创造机会,以增强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吸纳力。

参考文献:

[1]景兆辉.应高度关注失地农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J].西部金融,2007(10).

[2]王猛.民生视角下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林敏.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基本思路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4]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对金融支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金融,2004(16).

农村金融业务篇(4)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2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2.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2.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3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3.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3.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3.3解决好农户信货抵押的问题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险、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创新,如农业保险、租赁、期货、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新一轮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与指引,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丽.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J].济南金融,2005,(9).

[2]黄坤.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功能观视角下的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3]董玉华.“三农金融”:组织异质化农村金融研究,2007,(10).

农村金融业务篇(5)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体系构建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指一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合理性为最大目标,以政府政策性扶植的农村地区强位弱势产业、强位弱势领域或强位弱势群体为金融支持对象,以优惠的存贷款利率或信贷、保险的可得性和有偿性为条件,在专门法律的保障和规范下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和制度安排。

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体系,应该是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等制度承载体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担保、信托、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业务在内的相互补充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和业务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体系构建有以下几种体系。

(一)农业政策性导向体系

农村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正式制度安排,必须密切配合服从于政府在每个时期确定的农业发展政策目标。该体系的载体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充当,由农发行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开展关于农业政策性导向的相关业务领域。

(二)农村金融市场补缺体系

现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缺乏商业性融资体系的构建,表现为农村信托产业、农业投资基金、资产管理服务无法到位,因此应该考虑建立农村金融市场补缺机制,以国有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兼具商业性与政策性双重属性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合作银行和信用社)为两翼的农村金融市场补缺体系。

(三)农村专业服务与协调体系

为了保障农业政策性投融资项目的顺利运作和贷款的安全性偿还,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以提供诸如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投资咨询、农村企业经营情况诊断等金融衍生服务。该体系的构建载体应该由农业发展银行实现,因为这种基于宏观视角的准政府机构规划、协调与实施功能,是任何商业性金融机构难以充电和完成的。

(四)农业政策性保险(担保)体系

农业是一个风险性相对巨大的基础产业,不仅体系在自然灾害的损失补偿方面,也体现在农村资金的可得性问题上,因此应该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由它来完成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保障。

二、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未满足农户与农村企业的需要

(一)农户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不到位

1、调查区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86个农户中,男性174人,女性112人。30岁以下的农户最少,占总样本的2%;50岁以上的农户次之,占5%;农户在30—50岁最高,占比为93%。年轻农户较少,因为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务工。

2、农户融资瓶颈及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认知与需求

(2)农户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农户不了解和没听说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占多数,他们希望通过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存贷款业务和农业保险业务,其占比达到所有业务的一半以上。也说明我国现有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没有满足农村企业的需要。

(二)农村企业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不到位

1、调查区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在200个样本企业中,2006年以前成立的企业有60家,占比30%;成立于2006—2008年的有140家,占比70%。这说明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阶段。

(2)农村企业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农村企业对政策性金融机构也缺乏了解,甚至有很多企业未曾听说。同时他们希望通过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存贷款业务和资金汇兑业务,其占比达到所有业务的一半以上。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我国现有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没有满足农村企业的需要。

总之,无论是农户还是农村企业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有很大的需求和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开发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

三、农业发展银行具备开发农村金融业务条件

实际上我国对农村政策性体系的构建依旧停留在制定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农村政策性体系的支农格局。以国有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兼具商业性与政策性双重属性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合作银行和信用社)为两翼的农村金融市场补缺体系,还未真正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银行也没有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投资咨询、农村企业经营情况诊断等金融衍生服务;农业保险机构的设置也还在孕育当中,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现阶段我们应该考虑利用农业发展银行完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使命,在“十二五”时期关键的支农时刻,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一)农发行业务不断萎缩,必须拓展业务空间

现有业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支农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而对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没有涉及。业务萎缩需要开拓业务,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

(二)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比重大,需要开展一定程度商业性业务创收

据统计,至2009年末,农发行准政策性不良贷款余额达157.01亿元,占农发行全部不良贷款523.9亿元的约三成,准政策性不良贷款率为21%。由下图通过和其他两家政策性银行的比较,可以看出农发行业务运营中的不良贷款占比过高。因此农发行急需开展一定程度的商业性业务实现盈利。

四、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拓展

1、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贷款

有条件的县选择1至2家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优良,具有规模效益的大中型粮棉产业化企业,农发行根据企业需要并经过严格审查,以担保贷款方式向粮棉产业化企业发放3至6个月的粮棉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以解决粮棉产业化企业长期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发放与这些粮棉企业联营的加工企业贷款,促进它们的互动联营,把粮棉等农产品收购、加工、调销等诸环节结合在一起,促进粮食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具体增加这些开发性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以及开办新增扶贫开发贷款等业务。

3、农业保险业务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农发行应该承担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保险与信贷不同的运行机制,可以单独设立农业保险分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由于农业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在开展的初期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4、农业贷款担保和票据贴现业务

农发行不但可以从担保和票据贴现业务中取得中间业务收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为三农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更主要的是培育了一个扎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来源。

5、委托及资金汇兑业务

银行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农发行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具有开办业务的物质基础。中国现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只有农发行一家的机构延伸到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农发行分支机构广泛的优势,积极实现对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县级以下的信贷投入开展业务。(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业务篇(6)

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银行在推出金融产品时,应该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农村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新产品。对于我国农村来说,金融发展明显落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产业的发展,所以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很有必要,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做好大量的市场调查,推出有个性化的产品。

一、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都认可国家金融是国家经济的中心这一理念,换言之,农村金融应该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中心,前者对后者起着支撑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越来越繁荣,这推动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当前农村信贷需求非常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民拥有了更多流动资金,需要储备,而且有些农户做生意,继续需要资金,其信贷需求必然增加;其次,我国农户信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因为经济水平不高,都不愿意信贷,认为其风险性高;最后,农村目前正迈向产业化阶段,很多企业兴起,而这些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银行信贷,以满足正常的运转。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村域地区在农产品交易方面的传统优势日益凸显。许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交易优势的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一批有胆识、善经营农副产品经销商活跃在广大城乡之间,发挥着沟通农户与市场的积极作用。县域机构应当抓住商机,在这一领域有很好的作为。

二、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对策

虽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依然占绝大多数,因此银行在开展城市金融业务时,也应该开拓农村金融业务,这既扩宽了银行发展的渠道,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银行应该在党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将金融业务逐渐的向农村转移。其具体的实施的策略如下:

1.预先做好市场调查

开拓农村金融业务,银行应该做好预先的市场调查,不能盲目的设立的支行,要依据市场需求合理有序的开设,而且支行成立的位置也所调查,相对繁荣一些的区域,可以设立一个支行,做好统筹规划。银行只有全面的掌握农村市场行情,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各项有任务,进而促进业务顺利开展。在做市场调查时,既要做到考虑到宏观方面,结合国家下发的政策规定等,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微观方面,处理好细节问题,结合当地农村区域的发展状况制定策略。

2.开发的金融产品应该具备很个性化

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的金融市场相比,略显单一,形式也不丰富,因此银行在开发金融产品时,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城市金融市场,这样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之所以要做好预先的市场调查也是基于此。银行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农村服务对象所要的金融产品,个性化越强的产品,才能够受到普遍欢迎,再加之,农村区域对金融业务的认知有限,有些新的产品推出之后,未必会受到认可,因此银行应该依据农村发展情况来开发业务。

3.正确选择风险担保模式

农村金融业务的担保模式,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哈尔滨银行在开展这项业务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参考,但是需要考虑到银行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整个金融业发展的情况等。国外某个银行学家创造了小组联保以及强制储蓄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比较知名的金融机构,也操作了基金担保等模式,上述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为了迎合农村市场受众,哈尔滨银行可以对客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调查,然后参考上述模式,选择一种最为保险的,银行与客户双方都能够获得效益的模式。

4.注重金融产品服务质量

农村金融业务篇(7)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营运中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资金业务主要有债券投资、质押式回购等。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不对称、获取信息不充分可能会造成资金收益的损失。由于机构资金规模有限,在同业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基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他行报价,而无法与其进行价格谈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专业人才匮乏的客观实际,在业务决策与操作中经常出现把握投资时点不准,甚至判断失误的现象,从而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在同业业务中受高利率诱惑,忽视部分中小银行承受能力,存放资金过于集中,在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一旦存放银行流动性紧张,会给自身造成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还有部分机构债券投资不审慎,为了追求高收益,大量持有低评级债券,忽视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二、加强资金业务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强化和深入,以及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业务监督来保证资金业务健康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消化历史包袱,更好地支持“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1.进行多层次业务培训

许多地方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员工对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业务相对陌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制度规范不十分熟悉,办理这方面业务的基本技能比较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现有的各项支付结算业务,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业务操作规程、相关法规和制度办法培训班,对辖属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支行、农村合作银行支行)等机构网点内勤业务主管、联行岗位业务人员和临柜业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在大力推动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农信银中心也可以发挥牵头作用,组织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集中培训,大力推动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系统推广运行工作,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高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2.搭建资金业务平台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强化省联社服务职能”的要求。建议以强化对县级机构资金业务服务为突破,将省级联社作为全省资金营运平台,并明确不以营利为目的,消除县级机构顾虑。在不侵害基层利益、充分尊重其需求的基础上,省级联社通过运用利率杠杆吸收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进行集约化经营。最终通过约期存款利息支出的形式将收益返还县级机构。

3.强化服务能力

全面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突出农村金融服务针对性。加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各级监管部门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支持水利建设作为现阶段“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增加水利建设方面的信贷资金投入。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功能和市场定位,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合理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比重,合力支持水利建设。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资金规模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水利项目和大型水利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城市防洪排涝、居民和工业原水供应、污水处理回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程项目的金融服务,加强对大江大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国家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生态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的融资支持。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大县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支持,因地制宜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着力满足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要根据粮食和农产品生产、产销区运输时间、产品销售周期等和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户、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科学掌控涉农信贷投放节奏,确定信贷投放的时机和额度,保证资金准确、及时到位。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合理掌控春耕备耕资金投放节奏,必要时可以根据时令集中投放,避免耽误农时。

4.严格授权审批制度

孔子曾讲“过犹不及”。交易授权,一定要把握好量和度。在内控问题上,如何把握授权的量和度至关重要。我们把视线回到15年前,可以发现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利森,依靠董事会给予其先斩后奏的权力,未经董事会事前专项授权审批,便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然后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如此无度地授权,最终毁掉了一家拥有四万员工,下有四个集团,全球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分支机构的233年的巴林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金营运水平、风险管控能力、资产负债状况及制度执行能力,对交易员、决策者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相对应的、适宜的分级授权和多级审批,建立较为科学的决策和执行体系,并由风控合规部门及稽审部门实施连续的有效监督。

资金营运业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行两级法人体制下,省级联社应该通过加强管理、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完善监督来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营运水平;并通过发挥省级联社专业的研究分析以及信息优势,统筹安排流动性,把握投资节奏,运用规模优势,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业务篇(8)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68-02

引言

随着农业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过去那种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耕作习惯正向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方向发展,因此,农业规模生产、反季节生产、集团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成为现代农业的特点。由于农业生产结构性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农村金融服务还未跟上已经发生变化的农业经济。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但是从实情情况看,金融服务体系、信贷产品和风险投资担保补偿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强化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造和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赖于金融服务的支持

现代农业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定发展。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以科技为根本动力的可持续农业,因为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核心在于资金投入,即金融服务的支持,根据实际经验分析,农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就可以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当资本投入提高后,农业的生产效率升高,农民的收入增加,从而使农业的积累能力增加,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民获得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将原本的独门独户的生产扩大到市场推广、销售、流通的环节,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率,分享加工、流通等更高环节的利润,更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的技术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户的合作水平、农民的市场意识也大幅提升,这些将会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同时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失

(一)融资服务体系缺失,信贷支持能力弱化

目前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四家,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较少、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较晚、农业发展银行只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因而,真正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融资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其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担当支持现代农业的重任。残缺不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新型金融产品缺失,规代农业融资渠道狭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信贷制度安排上存在将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偏好,倾向于以国有出让土地、房产等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针对现代农业量身定做或衍生符合其要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贷款研发不足,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和空间非常狭窄。比如,在抵押物方面,农民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而由于价值低、变现难,一般不易被银行接受;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租赁用地而非国有出让土地,不符合银行抵押的条件和要求广大,农民和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三)信贷载体缺失,金融支持“有心无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依然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责人缺乏大企业家的气魄、胆略和思维,只看眼前近利不求长远发展,缺乏银企合作意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透明度、真实性不高,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达到银行的贷款门槛,导致银行在支持现代农业时“有心无力”。

(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产业风险、市场风险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因而,在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既缺乏专门服务于农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因担心提供贷款、担保出现风险而较为谨慎,增加了现代农业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三、金融服务功能再造和政策设计

现代农业的发展,适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村金融部门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牢固树立支农思想,使金融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配合,甚至有些金融服务项目可以超前于农业发展。

(一)做好对接工作

为促进企业项目融资发展,应在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之间搭建融资服务桥梁,建立金融服务平台。平台由省政府出资建立,不收取任何费用,按照服务为本、信息共享、自主决策、互利共赢的原则,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优质服务。它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企业、项目融资需求信息;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信息;三是项目对接服务。对于银企对接中未满足融资条件、融资困难的重点项目,平台组织金融专家开展咨询服务,量身定制专业化、可操作性的融资解决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完善融资条件,研究对接政府出台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运用担保、贴息等手段来撬动资金投入。四是统计与考核功能。对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项目融资进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及时掌握企业”项目融资诉求,统计融资进展情况,对融资服务效果进行考核。

(二)做好创新工作

有序开展民间融资试点,鼓励有借贷需求的农业企业项目,通过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自主开展合法借贷。推进金融支持土地流转试点,结合土地流转过程中融资对象特点、融资需求,积极探索推出新的信贷模式、信贷产品,支持试点区域内所有土地权属清晰的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农产品企业融资,并重点支持从事种养业、棚膜经济、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及经营活动。另外,着力推动大型企业利用资金优势控股或入股农业产业投资公司,解决农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推动流通行业大型企业入股农业企业,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为林权、土地流转权等创造条件,以缓解农业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三)做好考核工作

建立中央派驻监管机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外省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分层次的绩效考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2013年,黑龙江省对全省金融机构给予奖励,配合农业厅、财政厅对农业项目贷款进行贴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将继续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并把支持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通过考评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发力支持经济发展之势。

(四)做好典型项目

选取金融支持30个精品项目,做全程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双方共赢发展,以示范效应带动全省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项目。举办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电视大赛,选拔优质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现场签约给予融资,支持依托科技成果创业,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服务[J].农村金融研究,2007,(4):16-17.

农村金融业务篇(9)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47-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 考 文 献

农村金融业务篇(10)

从各家商业银行发展及润丰农合行经营工作实际情况看,发展包括代收付业务在内的各类类中间业务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搭建客户拓展平台。如代客理财业务,客户一旦开户购买理财产品,随着今后各期理财产品的推出,其账户业务流水就留在润丰农合行;再如一旦开展工资业务,其账户资金留存的概率就很大。二是有利于资金组织积蓄。通过开展代收付和业务,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资金池”,各类资金进出总有相应的沉淀,能够更好地促进资金组织和负债结构优化。如财政业务、工资业务等资金沉淀有利于扩大存款规模、优化存款结构,更好地促进流动性管理。三是有利于带动相关业务发展。代收代付和业务的拓展开办,可同时带动银行卡发卡、消费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国际业务等相关业务的综合营销。四是有利于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新形势下,加大中间业务收入、拓宽收入渠道,是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大力发展包括类业务在内的各类中间业务,有助于拓宽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经营效益水平。五是有利于提升服务形象。各类代收付和业务的开展,能够吸引更多客户到营业网点办理业务,是聚人气、树形象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润丰农合行积极开展业务创新,相继开办了财政、黄金、代客理财等业务,大大提升了润丰农合行的社会形象,推动了各项业务的拓展营销。六是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润丰农合行正在拓展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追溯体系资金业务为例,一旦系统建成投入规模化运营,所有市场业户的发卡、开户、结算等“一条龙”业务都将纳入其中,将极大的提高该行的市场竞争力。七是有利于打破业务准入门槛。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是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重要渠道,通过该项业务,可以打破以往很难进入的政府机构营销门槛,为拓展其他涉政类金融业务提供突破口。八是有利于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通过代收政府非税收入、代收税金、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发放各类涉农补贴,可以有效落实传导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为政府分忧,帮百姓解难,促进和谐环境构建,有助于密切与地方党政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九是有利于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代收新农保、代收话费以及各类政府补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保险发放等业务,可以方便的参与到各项便民、惠民、利民等民生工程中,更好地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

二、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润丰农合行不断加大代收付等业务的营销拓展力度,从公用事业收费到财政业务、从普通的代收话费业务到信用卡还款、从资金结算到代客户理财等,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业务步伐不断加快,对润丰农合行业务发展、形象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代收代付业务成为主体。一是工资及补贴业务,具体包括工资和财政补贴两项。部分支行开办了对公客户的工资业务和行政机关工资统发,多数支行开办了财政性的各类涉农补贴、低保补贴等。二是代收公用事业费,包括代扣水电费、代收采暖费等,目前仅在少数支行办理。三是涉财类代收行政事业收费项目,主要指国库集中支付和代收政府非税收入业务。四是代收电讯费,目前主要开展的是代收联通公司话费业务。五是代扣代缴税金业务,根据各税务部门委托,通过银税对接系统代为缴纳各类税金。六是代付保险赔款业务,目前仅在部分支行开办,主要是代付中保财险全省保险赔款业务。七是其他代收付业务,主要包括发放学前教育资助和代缴新农保、代扣企业养老金等社会保险费业务。

(二)业务种类进一步丰富。一是保险业务。经过润丰农合行不断努力,目前已与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泰康人寿、中保财险以及中华联合保险开展了业务合作,开展借意险、急性病寿险、分红险、家财卡、企财险、车险等业务品种。二是贵金属业务。与招金公司合作,销售“前程是金”金条、金章以及银章等实物金银制品。三是其他业务。主要通过润丰农合行柜台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信用卡跨行还款业务。

(三)代客理财业务实现突破。去年以来,润丰农合行加大了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力度,通过赴股份制银行学习交流、加强理财业务系统建设、构建内部理财业务规划发展平台等措施,于今年成功推出了“富民丰盈”系列理财产品,逐步实现了理财产品发售的系列化和常态化,代客理财业务实现了质的突破。

从目前润丰农合行业务发展现状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整体业务品种不够丰富,代收费项目不够全面,基金等高端业务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二是行业整体系统优势有待发挥,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三是业务系统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目前仅仅只能满足产品销售的需求,还无法满足对业务的后续管理、日常统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需求。

三、加快业务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业务的重视程度。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业务在营销优质客户、提高竞争实力、促进资金组织、改善收入结构、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端正态度,提高认识,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全面推进业务发展,尽快赶上先进银行同业的发展步伐。

上一篇: 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措施 下一篇: 非金属化学元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