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6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

苏科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的体系上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和层次。教师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掌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这本教材的体系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在教材的 一、整体编排和构建方面

1.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探究的过程与知识梳理相辅相成,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技能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更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在学习《力 弹力》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内容来组织学生实验理解什么是力、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适当地点拨方法,就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们了解到知道什么是力;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反映了物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课本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开始,在宏观上展示的是能源与社会,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又包括各种形式的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物体的运动;能量的另一方面又是机械能、电磁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物理探究的是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生活、物理、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统一。因此,物理科学的本质决定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3.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刚刚发展起来,对抽象的事物的理解还不是很好。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内容编排上,书本都突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规律,不再拘泥于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的逻辑线索,在认识上也遵从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对于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八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肯定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然后才慢慢过渡到力学,机械能,电能等更抽象的物理科学。

二、创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景

像物理这种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适用一些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很多经验可以从生活中来,对学生来说有利于探究。教材的编排在这方面也体现出注重探究的思想,并且比较注重探究方式的引导。

比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们可以通过几个实验进行探究。如: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在课中,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情景来增加学生们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材在探究方式上也没有做统一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现实的器材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来采取一些更灵活多样的探究方式。

三、注重与社会和人文的联系与渗透

物理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学科。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理现象。课本也特别注重物理与社会及人文的联系。例如,教材选用了“生物电”的探究故事,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从偶然发现到找出本质联系艰辛探究的历程,在教学的同时也不忘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对技术和相关学科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也突出了物理中所含有的人文精神。还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夏商周断代工程、纵目青铜面具、竞速项目中的中国奥运健儿、中国的载人航天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用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小故事来激励每一个初中生。同时还注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例如,介绍了激光测距仪、哈勃望远镜、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拓展视野,对物理学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把物理和社会、人文相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三者之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教材版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

丰富的插图是本书的又一大特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挖掘插图中所表示的意义,充分使用插图的功能。插图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提升内容的趣味性,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书本上设计了两个学生和一个学者形象的卡通画人物,这幅图不但可以运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借画中人物之口表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疑惑,并且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每一章的首页设计的图案也是非常讲究的,既有导学的作用,又可以概括本章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还能体现出这一章的内容与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看书上的图,最大化地读取出图中所含的信息。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住了教材的特点,就可以更好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尽量把教材中的新特点,新优势运用到教学中去,用更适合教材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栖位.关于对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改革的解读,教育导刊,2012.12.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2)

实验题在操作层面考查,首先要求能正确使用基本仪器、测量工具和正确读数,如刻度尺、天平、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或读数等问题。同时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明确实验目的,知道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具体操作测出这些物理量,了解实验过程和步骤。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克服纸上谈兵做实验,靠大量练习来弥补实验不足的现象。

例1(2012年广州) (1)小灯泡的结构如图1,按图2中图连接能让完好的2.5 V的灯泡点亮。

点评对有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做这种题很容易,但对靠大量练习来做实验的考生就有迷惑。

2实验观察能力的考查

观察是实验的重要方法。演示实验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现学习物理规律,以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例2(2012年宁德)下列实验说明了什么物理问题或规律:(1)图A实验说明的存在;(2)图B演示纸条被迅速抽走了,杯子却留在原处,说明杯子具有;(3)图C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演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属容易题,但实测难度值仅0.58,比预估低很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归纳法考查

归纳法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实验验证法、演绎法,更应有意识地加强实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过程中,通过特殊情况发现一般规律,由特殊事例归纳出问题的一般结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归纳法推动着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个典型的事例:牛顿为了解释观察到的天体运行资料,根据开普勒的天体运行三大定律以及他自己的三大力学定律提出了划时代的万有引力定律。一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揭示,都是由归纳法得出的。

例3(2012年北京)小鹏利用滑轮组及相关器材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拉力F与重力G的关系:F=。

4初步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物理实验设计能力是指学生在实施物理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操作方法等实验因素进行规划的能力。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根据要求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编拟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设计电路等。

例4(2012年福州)果汁也能做电池。先向杯中倒入芭乐汁,再把分别接有导线的铜棒和铝棒插入芭乐汁中,作为电池的正负极,如图4所示,一个芭乐电池就做成了。那么芭乐电池的正极是铜棒还是铝棒呢?给你电流表、电压表、低压发光二极管、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选择其中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也可画图辅助说明)

点评本题是一道围绕判断电流方向和电源正负极而展开的实验设计开放性试题。可考查电压表、电流表的试触使用,也可以考查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应用,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初步实验设计等能力。

5如何考查初步的实验误差分析能力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物理实验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实验中应培养学生的误差意识,分析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例5(2012年安徽)李明同学设计了图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根据图示电路(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选填“A”或“B”)端。(3)实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电流表的示数为I,该同学利用P=UI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若考虑电表的电阻对测量的影响,则电功率的测量结果与真实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3)

作者简介:李海宝(1978-),男,黑龙江肇源人,黑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任常愚(1963-),男,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10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79-02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所讲授的例题或问题,深入营造与该问题相对应的工程教育情境,使所讲授的问题工程和实践教育色彩浓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工科物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深入营造与该问题相对应的工程教育情境,也是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和实践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子弹射入沙土问题重述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科物理题库中有一道有关子弹射入沙土问题,为便于说明问题,这里给出这个问题的原题和简要解题过程。原题内容如下:[1]

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水平射入沙土中,设子弹所受阻力与速度反向,大小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忽略子弹的重力,求:

子弹射入沙土后,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式;

子弹进入沙土的最大深度。

二、针对子弹射入沙土问题营造工程教育情境

为叙述方便,暂时将上述问题称之为“子弹射入沙土问题”。本题如果直接按部就班讲授给学生,当然也能够实现本题的立意,即展示变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应用情形(受高中恒力思维的影响学生极容易使用动能定理来求解)。但是,如果恰当融入工程教育素材、构造工程应用情境,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对该问题的学习兴趣,在实现本题的立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实践意识的培养。

1.子弹速度的测量工程情境的营造

本题最容易让学生想到工程技术上的子弹速度测量问题。笔者在讲授时,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若干种枪械的子弹初速,为了直观形象,列举数据的同时,还配上相应实物图片构建场景:

51式7.62毫米手枪弹初速度:420~440 m/s;

59式9毫米手枪初速:314m/s;

64式7.62mm手枪初速:300~320m/s;

……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任一种枪械其子弹初速都比较大,与生活经验相比较,可以视为“高速”。显然直接测量“高速”将很困难,而测量其速度又是工程技术上的需要,这样一种纠结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根据速度的物理意义,一般来说,弹头初速是通过测试装置测定,然后计算出来的。最常见的方法利用弹头在测试弹道上两点(距离很小)间距离和通过测试弹道上两点间的飞行时间后,通过计算获得。实际上是通过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代替区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为了配合讲解,在大屏幕上展示测试普遍采用的天幕靶、线圈靶、锡箔靶等区截装置,以及测量弹头飞行时间采用的电子计时仪等实物图片。

在做完这些背景营造工作后,与学生们探讨此种方法的优缺点。这种方法的不足(虽然工程上使用)是由于利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而存在误差,而物理学中精确的速度,通常指的是瞬时速度。如何测量瞬时速度·一面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一面将“子弹射入沙土问题”展示给学生。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想到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能够给他们一个解决方案。

在讲解完必要的过程后,讨论结果:由可知,可设为子弹初速度,即为要测量的对象,则可以先测量,而子弹的质量视为已知自然条件,比例系数K为与射入目标(沙土)材料性质有关的一个自然常数,这样就在理论上实现了子弹出膛瞬时速度的测量。

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学生会从解决工程问题需要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适当地引导,学生可以体会到本题所提供的测量方法的思想性,与传统方法比较,真正实现了瞬时速度的测量。再次指出,子弹速度的测量有很多简单而巧妙的方法,子弹射入沙土问题提供的测量子弹速度的方法并非最先进和工程上选用的测量方法,这里结合问题营造的工程教育背景,更多具有人为构建和思想方法探讨的意味,在完成立意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技术相结合。

2.装甲厚度设计的工程情境的营造

同样的“子弹射入沙土问题”也可以营造坦克装甲厚度设计的工程情境。结合图文描述这样的场景:反坦克武器威力的日益增强与特种武器的出现,对坦克装甲车辆以及特种车辆的防护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能,而且还要具有轻量化、高机动性、防碎片的能力……[2]利用大屏幕展示若干种坦克装甲的厚度,为了直观形象,列举数据的同时也配上相应实物图片,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前苏联T-43 中型坦克: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90mm;[3]

前苏联T-54中型坦克:炮塔正面装甲厚度:205mm;[3]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4)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它们是获得感性认识、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激发和稳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课堂教W达到最佳效果

兴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内部心理倾向,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驱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兴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从“好学”到“乐学”再到“会学”“创造性地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升华和凝华》一节的教学中,由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的感性认识不足,所以,学生尽管能顺利地背诵升华、凝华的定义,但到运用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或发生许多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升华和凝华的演示实验:取一个平底烧瓶,底部加入少量萘粉,顶部插入一些枯树枝,用酒精灯对烧瓶底部微微加热,不一会儿就看到枯树枝上已是银装素裹,一场奇异的“六月飘雪”的景致便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无比兴奋。这个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参与和探索这种物态变化的强烈愿望,又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足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加深对物理概念、定义的理解和掌握通常分两个过程:一是从现象(感性认识)归纳出定义(理性认识);二是运用概念、定义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轻松地完成这两个过程,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实验现象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探究实验情景,并以学生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学活动模式。

如在学习《浮力》一节时,通过图片引入了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后,教师提出问题:沉入水中的石头受到浮力吗?这时,教师出示一个弹簧测力计,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物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用手托住物体,再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缩短了,说明物体受到手向上的托力,然后将物体放人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也缩短了,这时,巧妙地利用实验便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考。我给学生准备了大烧杯、石块、线、水、弹簧测力计等实验仪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讨论和反复的实验探究,气氛很热烈,同学们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将石块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指针缩短了,说明了石块放入水中时受到浮力;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得到缩短的多少都相等吗?从而得出浮力的大小。学生应用此方法,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物重减去物体在液体中的物重;再引导学生观察,当物体浸没前弹簧测力计指针怎样变化?物体浸没后弹簧测力计指针又怎样变化?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很有成就感。

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浮力的产生、浮力的大小,还知道物体浸没前浮力大小与深度成正比;物体浸没后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比学到知识本身收获更大,时效更长。教师可以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5)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一节是在学习了重力势能之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经历在变力情景下进行功和能关系的探究,感受功和能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两种势能的连续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为后面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很多问题都是通过类比的方法解决的,现将涉及到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

片断1 在引出弹性势能概念后,“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就是: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初步思路?这涉及到探究的方向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由老师引导:怎么解决未知的问题,可以联想过去已知的和它类似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种方法叫做类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类比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得出过程,先定性研究可能的影响因素和相应关系,再通过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定量探究表达式.

设计考虑: 学生刚学习重力势能,印象比较深,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迁移、类比的意识,这也是本节课主要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所以在这里由教师总结并强调.

片断2 从具有弹性势能的实际场景中抽象出弹簧模型,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思考弹性势能可能跟什么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归纳:因为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并且成正比关系,所以弹性势能很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有什么关系,会是正比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在弹簧被拉伸过程中,弹力是变力,不同于地面附近的重力是恒定的,所以弹性势能应该不和L成正比;这只是我们的初步推断,还要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探究.

设计考虑:引导学生意识到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有不同的地方,引出进一步的定量探究.

片断3 怎么计算在被拉伸过程中,弹力做的功怎么计算?难点在于弹力是变力.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联想上节课物体曲线运动场景中重力做功的求法:利用微元法,达到“化曲为直”的目的,如图1.

直线运动中变力做功,也可以用微元法,实现“化变为恒”,如图2.

整个过程中弹力做功为:

设计考虑:物体曲线运动中恒力做功和直线运动中变力做功都采用了微元法,分别实现“化曲为直和化变为恒”,两者的类比和对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断4 各微元段弹力大小不同,怎么计算这个求和式?

启发学生感受该求和式的过程很类似匀加速直线运动推导位移时间关系式的过程,计算这个求和式也可以同样类比,引导学生想到利用图像包围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设计考虑 一个新的难题摆在学生面前,需要他们联想类比高一上学期的知识,这里难度稍大.用两行图象对比,进一步体现类比的思维方法.

片断5 引导学生继续使用类比的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如果规定弹簧自然长度时势能为零,弹簧被拉长时弹性势能为正,类比重力势能在参考平面以下为负的认识,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弹性势能为负吗?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6)

一、多媒体辅助,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多媒体能够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展示形象、直观的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体现物理世界的奥妙。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课件,促进师生互动、师生与课件互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还能将某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分析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弹力、弹簧枪的弹簧对子弹的弹力等,我们利用自制CAI课件将难于观察的微观物体形变设计成多个画面,然后多个画面连续播放,使学生看清了形变过程。而后,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已经摄入的实验信息,更好的把握实验操作,从而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157-02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一项值得物理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因此,笔者从“液体的压强”这节课入手,对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了探究。

一 简单、易于操作实验器材是有效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顺利、有效地完成一个实验,首先实验器材要易于操作,实验现象要直观、清晰。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装置对于实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对“液体的压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原实验装置见图1,此实验装置是用的粗橡皮管连接金属盒,橡皮管弹性强。转动改变金属盒朝向时,橡皮管的弹力将金属盒弹回,以至转不到所需的方向,操作难度大。因橡皮管较粗,里面空间较大,当金属盒受到压强时,橡皮膜凹陷使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高度差变化不明显,这样造成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图2:利用输液器的软管替换原来连接U形玻璃管的粗橡皮管,且多加了一个可以放气的孔如图3,这样改进由于输液器软管细软的特点可以让金属盒做到灵活稳定转动;用细的管,管内空气少,管内气压很容易被金属盒中的橡皮膜挤压而发生变化,从而使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发生明显变化,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用多一个放气的小孔可以轻松解决管中气压大于外界气压的问题,只要将橡皮帽拔出重新装上即可。改进后“U形管压强计”增加了实验的观察可见度,方便了实验的操作。

二 兴趣是有效进行实验探究的动力

有意识地创设有趣问题情境,进行设疑、导疑、释疑,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索的兴趣,产生实验探究的动力。

课本用两幅图片提出两个问题:(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从而引出“液体的压强”课题。由于初二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生活经验,更没有实际感受,较为抽象,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兴趣不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激发学生实验探索的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利用这些器材: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弹片、LED二极管、电池盒、电池、金属块、棉签盒、橡皮膜、橡皮筋、电工胶布、导线等,做成一个“深水炸弹”(如图4)用于课前实验引入。用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弹片和橡皮膜作为感应控制开关,LED二极管的亮灭代表“深水炸弹”的爆炸与未爆炸。然后将“深水炸弹”放入盛水的大圆筒中的较浅位置时(如图5),由于橡皮膜受到的液体压强产生的压力不够大,触点弹片不接触导电,此时LED二极管不亮,“深水炸弹”未爆炸。当“深水炸弹”缓慢沉到圆筒中一定位置时(如图6),LED二极管突然亮了,此时“深水炸弹”爆炸。“深水炸弹”的突然爆炸,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注意和兴趣,并伴随着思考为什么“深水炸弹”会爆炸,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课。

三 科学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是有效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节课是典型的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实验问题的课例。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控制变量法有机地融入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对于这节课极为重要。笔者始终以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这一知识为载体,以控制变量这种方法为主线,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利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探究一:液体压强大小与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应控制液体密度和深度相同,只改变方向研究液体压强大小。实验现象:压强计的金属盒朝下、朝上、朝右,三个方向的压强计液面高度差相等。结论:液体压强大小与方向无关。

探究二:液体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应控制液体密度相同(由于与方向无关,可不考虑),只改变不同深度研究液体压强大小。实验现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浅、较深、深三种深度时,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越来越大。结论: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8)

活动一:创设情景、主动体验,认识弹性、塑性、弹力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分小组来完成一些小实验,但要按老师的要求做:(投影显示实验要求)

1.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2.器材: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铜导线

3.注意观察现象,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分组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赏析]:上课伊始,教师将物理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已有的知识为实验研究主题,用身边的器材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成为学习主角。学生活动的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引入新课,简捷、明快、自然。

师: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操作,并叙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生:(学生上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捏橡皮泥,发生形变,放手后不能还原;

3.用力弯直尺,直尺变弯,放手后还原;

……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讨论后回答:

共同点:受力后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不同点:不受力后有的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有的不能恢复原状。

师:不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物体?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

师:不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橡皮泥、铜导线。

师:像弹簧、直尺、橡皮筋这样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一种性质:受力后形状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把这种性质起个什么名称呢?

生:弹性

师:像橡皮泥、铜导线这样的物体也具有相同的一种性质:受力后形状发生变化,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塑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请大家举出一些应用的实例来。我们分成男生、女生两个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举的实例多。

生:弹性应用:……

塑性应用:……

[赏析]:通过操作展示、交流、命名、应用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多次发生碰撞,产生火花,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辅正、纠偏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操作技能、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同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师:我们在应用弹性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是什么?

生:……

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将一根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请一位学生上台用力拉另一端)

师:用力……再用力……

生:将一根弹簧用力拉直,放手后弹簧不能还原。

师: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弹簧不能还原,这说明弹簧有一定的弹性限度,超过的这个限度,弹簧就会损坏。

[赏析]:亲眼目睹了弹簧被损坏的事实,让学生领悟到任何有弹性的物体都是有弹性限度的,这一现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继续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做好铺垫。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上来拉直了一根细弹簧,现在我请一位女生上来拉一下拉力器。请大家注意观察。(请同学拉拉力器)

生:观察实验……

师:她受到力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受到了力;

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来;

从她的身体有倾倒的趋势可以看出来;

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知道;

师:对,我们把这种力叫什么名字呢?它是怎么产生的?施力物体是谁?

生:弹力,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施力物体是弹簧。

[赏析]:注重了观察和实验。但仅靠一位同学演示,让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引出“弹力”显然是不够的。若让同学们都亲手去推、拉、挤、压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弹簧、人体身上的某块肌肉等),从中体会出具有弹性的物体在受到推、拉、挤、压等外力作用时,会产生一个恢复原状的力,以此来引出“弹力”,这样设计更能充分地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领悟概念的本质,学生更易接受。

活动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研究弹簧的长度、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师:前面有一位女生拉了测力计,现在再请一位男生来拉一下,大家注意观察前后两位同学拉弹簧产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一位男生拉测力计)

生:观察学生演示实验。

师:你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生:男生用的力大,拉力器的弹簧更长

师:请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越长;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赏析]:提问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教师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情景中提炼出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结合看到的现象作了初步的猜想。

师:现在请大家用手里的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弹簧的长度、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有什么关系?首先请各小组讨论器材,确定方案,画出记录表格。

生:分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方案?

生:器材:弹簧、钩码、刻度尺。

方法:依次在弹簧下面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在不同拉力下弹簧的长度或伸长。

表格:

师:(实物投影该组设计的表格)好,我们按以上方案现在开始做实验。

生:分组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小组分析本组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长度与拉力的比值、伸长与拉力的比值)

生:弹簧的伸长跟所受到的拉力是成正比的关系!

师:补充一点: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投影显示结论)

[赏析]: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因素,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探究结论的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同时也进一步为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埋下伏笔。

活动三:学以致用、成功体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师:利用刚才的研究结果,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生:从弹簧的伸长可以看出拉力的大小。

师: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专门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我们现在就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现在请大家再分组讨论怎样制作测力计,选择哪些器材,重点解决怎样标刻度。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方案A:1、定零刻线;2、挂钩码,画刻线;3、再挂钩码,再画刻线….

方案B:1、定零刻线;2、定终刻线;3、平均分,画刻线。

师:因为伸长与拉力是成正比例地增加的,所以我们选方案B更简单。在标刻度的时候,请大家注意确定好量程和分度值。好,现在开始制作自己的测力计。

[赏析]:针对前一次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两次加以应用。第一次是:既然拉力跟伸长有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伸长的大小来判断出拉力的大小,这就是物理方法中的转换法,让学生领悟到这一方法,就会在以后的探究中自觉用到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二次是:既然是“成正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刻度平均分,简化了制作的方法,降低了动手的难度,培养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生:开始制作测力计。(教师巡回指导)

师:(学生制作结束后),我们现在来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作品最优秀!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老师的弹簧测力计比较,学生相互评价。)

师:我们来把刚才的实验小结一下:(投影显示)

在制作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对你制作的测力计,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认为在使用测力计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关于弹簧测力计,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用曲别针做指针;用曲别针做挂钩;我们制作的测力计不准;

使用的时候不能超过量程;

使用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若不是,要调零;

拉力要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垂直……

[赏析]:这一活动过程中突出了应用性,从利用前面探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进一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学生不仅经历了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实践制作的过程,而且经历了作品展示、交流评估、归纳总结的过程,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不是老师概括出来的,也不是从教材上获得的,而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主动领悟出来的。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来完成下面的任务:(投影显示)

1.试一试,用手将自制的测力计拉到1N、2N,体验一下它的大小。

2.猜一猜,橡皮泥的重力有多大,检验一下猜得准不准

3.测一测,你的一根头发弹力能承受多大的拉力。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9)

“三维目标”的第一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而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也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正确教育思想。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实验修养。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改演示实验为研究性、探索性实验

“三维目标”的第二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要求我们在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并且近年来中考物理对实验的考查,已不仅从学生实验发展到演示实验,而且已从简单的实验知识、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探索性实验教学较普通的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通过尝试错误发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八年级物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讲授时,课本上只提到“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笔者就提出“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具体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器材:轻质弹簧、钩码(提示给学生每个钩码产生的拉力)、铁架台、刻度尺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研究方法:①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②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拉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图象。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索的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三、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

笔者连续多年分别选择了初二和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有超过80%的学生对实验有兴趣,只有不足20%的学生害怕做实验。这说明实验以其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天生好奇、好动的中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以诱导,这无疑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的良好的前提条件。并且从超过80%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和愿意参加物理活动来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因此教师可设法通过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验和想象推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后,可采用小组交流、全班评议、教师评价的方法,选评出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可能有几种),在检查合理性、安全性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方案,自己独立实验,以验证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对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并在探索的实验中获取新的知识。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0)

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数学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越来越深入。新课标对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与作业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不仅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时能否将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学生。下面谈谈校本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

一、分层设计

在传统的初中作业中,一般是计算题和应用题占大部分。不论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所有学生都在做同一类作业。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设计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布置简单一点的作业,在学生掌握后再循序渐进;基础好的学生,布置能够提高该学生能力的作业。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布置类似如下的题: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kg)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kg时,弹簧长10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长12cm,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6kg时弹簧的长度。

解为:设y=kx+b

将x=1,y=10?摇?摇x=3,y=12分别代入

得到:k+b=10?摇?摇3k+b=12(方程组)

解得:k=1,b=9

因此y=x+9

当x=6时

y=6+9=15

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当所挂物体质量为6kg时弹簧长度为15厘米。

这类题既不会过于简单,又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分析起来过于困难。在提高他们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会让他们产生对函数的兴趣,不至于因为理解不了题意做不出题而灰心,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希望。为基础差的学生设计题时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学生本身因为基础不好,可能已经有了自我否定的心理,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批评都有可能让其产生“数学作业好难,不想写”的消极心理。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的学生来说,就可以设计稍微难一点的题。例如:如图,矩形ABCD的两边长AB=18cm,AD=4cm,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假设P以每秒2cm的速度在边AB上并沿着AB方向做匀速运动,而Q则以每秒1cm的速度在BC边上并沿着BC方向做匀速运动,假设运动时间为x秒,PBQ的面积为y(cm).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将x的取值范围写出来;

(2)求PBQ的面积的最大值.

二、知识迁移

教师应该在布置校本作业之前,将以前的知识点和新讲授的知识点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例如: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已知AB=12,BC=4,∠DAB=45°,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等腰梯形ABCD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等腰梯形OEFG(O、E、F、G分别是A、B、C、D旋转后的对应点),

(1)写出C、F两点坐标;

(2)将等腰梯形ABCD沿x轴的负半轴平行移动,设移动后的OA的长度是x(如图2),等腰梯形ABCD与等腰梯形OEFG重合部分的面积为y,当点D移动到等腰梯形OEFG的内部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综合看待作业和遇到的问题,不止将视野局限在一个方面,而是将思维开拓,在各个方面都变得更灵活和创新。

结语

校本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科学性的综合培养和发展,成为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成为看问题单一并且只会机械写作业的工具和被考试控制的傀儡。教师应该明确校本作业设计的目的,用科学的方式合理的、创新的方法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设计,实现分层设计和知识迁移的目的。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真正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下一篇: 电气工程预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