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34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1)

我虽没有纵浪商海,却也与不少商界精英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从没有见过什么“狼性经理”,倒是他们温文尔雅的言谈与谦恭的做派,让我相信尔虞我诈、玩弄心计谋略成就不了什么大企业。我不以为“商场就是战场”的说法有什么高明之处,随着经济法规的逐步健全和市场秩序的发展成熟,“双赢”才是理性的行为和最佳的结果。商场应该是人们的拚搏、敬业、创新、奉献精神展现的场所,而不是“拚杀”的战场。学会欣赏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敌人”的二元选择中思考你的交易,应该是企业家经营的最高境界。

企业伦理的呼声几年前就雷声大作,至今不见什么成效。如今企业文化培训却又搬来《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或者曹操所注解谓“诈道”,来诱引当今经济活动中的躁动人群。孰不知,《孙子兵法》所以素有“兵典”、“武经”、“百代兵家之师”之称,它不是只讲“谋略”、“诡计”,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凝集了中国兵学思想的精萃。换个视野去看《孙子兵法》,或许可以看到真谛。

道德为“体”,谋略为“用”

春秋至战国时代,频繁的抢掠兼并战争让生灵涂炭,所以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所谓“无义战”,是批评各诸侯国置周天子的权威不顾,破坏了尊卑秩序。如果说孟子站在政治秩序与道义的角度谴责诸侯国间的征伐战争的话,其他先秦诸子更在战争的惨祸上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墨子也痛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抢劫财富、残害无辜、贻误农时。所以他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总之,传统中国的战争观,有着人文关怀与强烈的道德批判。

同样,《孙子兵法》十三篇,虽然篇篇是讨论谋略,但在篇中那些讨论政治和道德的语言颇有深意。如《计篇》里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兹事体大,关乎着国家、人民的生死存亡,所以“经之以五事”。“经”是量度、分析研究,“五事”则“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是“令民与同意也”。战争问题必须要使百姓同意而得到支持。这也是荀子所言“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天”是指气候,“地”是指地形,“将”是指挥军队,“法”是法度编制。在孙子看来,“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是修明政治,“保法”是确保法制实行。由此,才能把握战争的决定权。战争可以解决问题,但战争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了解“危害”,就不知道“有利”。由此,“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慎重对待战争是《孙子兵法》里最核心问题。因为战争可能造成“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孙子告诫严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以战争掠城攻地,在孙子看来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的高明者,不用战争的屈服敌人,这才是最高明的人。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孙子主张尽量不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存亡问题,其思想应受到中国文化中“人本”观念的影响。在连年战争的惨烈祸害下,人们思考弭兵止战办法就是以道德制约战争。所以,我们看《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在逻辑,“屈人之兵而非战”,必推崇“谋略之法”。谋略的本质是“诡”、“诈”,这是曹操所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谋略非常重要,善用谋略,不战而胜。因此孙子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过,即便孙子重视谋略的重要性,他也要告诫人们运用谋略的前提仍然是以道德为“体”,以谋略为“用”。如细心读《孙子兵法》“用间篇”便可体会其中的意涵精义。“用间篇”虽然是讲如何使用五类间谍窃取情报的方法。但是在“用间”的前提上,孙子则强调“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只有“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也非常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所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注解《孙子兵法》说“古之兵柄,本出儒术”。

企业文化是“道”,经营模式是“术”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2)

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进了品牌战略管理。日本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日本麦肯齐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能战胜欧美企业,原因就在于日本“采用中国兵法智慧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比美国的企业经营管理更合理有效”。

中国兵法智慧在现代经济战略管理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迹。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探讨了兵法在营销中的应用。在现代经济战略管理学中,有一个叫做“SWOT”的概念(Strengths,Weakne ss,Opportunity,and Threats),即“强弱、机遇和风险”。来华讲授经济学的美国学者约翰・阿利,将“SWOT”与中国兵法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中国兵法的虚实之分及其倡导的以实击虚的效果,与现代SWOT分析方法的效果如出一辙。SWOT分析法是营销中流行的策略性方法。这种方法给出公司强弱的领域,给出市场的机会与风险,应用实力去追寻机遇的观点。”

中国兵法帮助许多企业获得了巨大商战的战果。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在1984年的销售汽车830万辆,居世界首位。他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从2000年前中国一位战略家写的《孙子兵法》一书中了解了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获得了一个“战略家的头脑”。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3)

传统上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微观剖析式的模式,即“选词择句+释译解析+经典案例”的范式,笔者认为对其理解不能仅囿于此,如果以现时代的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为视窗来观照孙子的古典思想体系,融现代于传统之中,将是一个有趣的考量。从而,我们可以在考察东西方战略管理思想的契合中寻出我国企业组织发展的新途径。

一、《孙子兵法》的哲学理念与战略层次

《孙子兵法》十三章,如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全面的中国式古典战略系统。其思维结构和阐释特色表现在横向的平面层次上,强调的是整体的全胜、诡诈和计谋等应用的立体性、跨越性和感悟性。而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或体系强调的是战略使命、价值指导、战略层次、公司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等。因此,以中西管理理论的价值理念、系统框架和层次结构为基础,采用经验探索、观照对比和系统研究等方法,努力探求关于《孙子兵法》军事战略的理念使命、战略层次、框架过程及其基本的系统模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孙子兵法》的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性之作。强调了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对战略计划、行动的指导作用,及其战略分析和评价的标准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首次把战争同国家及人民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如果一个国家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道就是指导战争最重要的方面。“道”是五事的中心,从西方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即意味着组织的价值指导和使命目标。道居于五事的首位,其后是天、地、将、法。孙子把五个影响要素组成起来,使之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用以分析战略管理高层所应把握的要领。

对现代企业而言,七计可被视为组织中层应采用的经营战略和竞争分析模式,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七个问题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组织如何在其道的指引下,进行组织内外环境深入分析的中层体系。即竞争双方的君主、经理或领导们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利用天地之优势,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和优越的规章制度等。道在五事和七计中两次出现,两个组合模块中的影响要素似有重复。孙子没有把二者合一地描述,五事中用陈述句,七计则用了疑问句,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另于七计中,孙子为何把“天地”作为一个内容提出来?从思维表达、内涵逻辑和系统层次上看,这其中应有其义。五事和七计被设计为两组战略分析的模块,这或可解释为孙子对战略思维和应用过程的深化和延展,以及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和从高层到中层的层次化思考。我们可以认为,五事是公司层面的宏观思考,七计则是竞争层面的深化安排,也可以说是从高层到中层的分析对比和认识过程。孙子不把“天地”分开的含义正说明了内外相分相合或天地一体的真实用心。使内外环境和谐一致起来,为组织提供胜负预测和战略计划,从而选择其余章节中的具体战略战术及其须遵循的原则并加以实施应用。这正如西方战略管理中的SWO T分析模式一样起到了相同效果。因此,《孙子兵法》中隐含着三个战略层次,即五事、七计和战略原则及选择:五事相当于西方战略管理中的高层战略或公司战略,七计则如中层战略或经营战略,其他各章节中的战略原则及选择可视为职能战略战术。根据孙子的全胜思想,组织若要取得胜利,就需要进行战略计划和竞争分析。在道和五事组合思想的指导下,分析竞争双方在七个方面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进行战略决策,并对战略实施计划与执行行动做出指导、协调或应用。

二、《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过程

根据现代西方经济管理理论,把《孙子兵法》作为整体战略管理系统来考虑,可以发现各章节中的战略战术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表达方式。道是主导全篇的中心,接下来是用于组织高层内外环境进行的五事分析、妙算和计划,七计则是用来分析企业中级层次上的竞争地位、业务活动和组织资源及能力。在《孙子兵法》的其他章节中,我们发现了不同于西方战略管理的战略战术选择和决策模式。即军形、兵势和虚实等属于我国特色的战略方式,而战略战术的执行则包括了计、谋、争、行、火和间等。《孙子兵法》的基本战略管理过程应是:①道,即五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使命和理念,及其相应的行为价值指导思想和目标等;②战略分析,即包括五事所指出的公司层面的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和知己知彼的综合分析等;③战略选择,即七计所包括竞争层面的市场竞争地位、战略战术选择的原则和选择方案,如军形、兵势和虚实等;④战略战术实施和执行,如什么样的诡计方式和谋略,如何军争和行军,采用什么原则和方式进行“火”、“间”等市场反应和行动。此外,《孙子兵法》中除了内涵相应的西方式战略管理思想层次和结构外,还具有西方战略管理所不具备的优势内容,如诡诈、虚实和势量,及其思维的立体型、跨越性和暗默性等内涵。

在《孙子兵法》中,中国的战略管理过程显然与当代根基于西方的战略管理过程有所不同。如果用西方战略管理的系统框架和模式来观照《孙子兵法》,其中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显得有些模糊,有似是而非之感。这是受当代社会既定理论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影响的缘故。如果我们把战略选择方式看做是屈人之兵(不战而胜)和不屈之兵(要战而胜),或者是显形、造势和虚实结合等。这虽然与当代西方战略管理中战略选择方式的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等不尽相同,但也具有高低成本的内涵意义。从《孙子兵法》和中国文化特色方面考虑是有其合理性的。兵法中战术执行方式及其中的应用原则如诡计、谋略、行军、九变、地形、火与间等也有其独特性,这与当代战略管理理论职能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领导、文化、全面质量管理等也同样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于攻防战术、领导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中西有异有同。依据西方战略管理理论,针对《孙子兵法》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分析后,可以得出二者的关系为貌离神合、异同皆存、形体不一、殊途同归。

三、《孙子兵法》战略管理基本模式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战略分析、选择与执行等都依赖于五事和七计,是通过多种诡计或谋略等战术方式等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略选择中是上上之策,不得不战的要战而胜则是下下之策。组织若能获得全胜才是上好的计谋,能否成功地取得战争的全胜是组织力争的目标。孙子在军争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幅通向全胜的路径。这个路径由五个层级所组成,即度、量、数、称、胜。在战略

总纲“道”的有效性基础之上,通过五事和七计的应用,企业争胜的路径从度到量、量到数、数到称、称到胜,共四个梯级层层递进,直至达成全胜,这正是孙子战略思想的最高宗旨,也是我们思考中国战略管理系统模式的基础。

中西战略管理的核心思想、战略选择、战略执行与原则存在着内涵表达以及实质过程的不同,因此,要以《孙子兵法》为基础建立中国的战略管理基本模式,应认识到中西方表述文本的差异,既不能以西方观点为基础决定中国的模式,也不能固守传统观点或墨守成规。应从多相思维来考虑问题。应用核心能力理论来分析《孙子兵法》中的一系列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比如道、五事、七计、全胜思想、争胜路径、虚实势形和谋间火变等战略执行方式,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我国企业组织争取全胜的战略管理基础模式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把《孙子兵法》包含的战略模式分为三大基本阶段,首段为战略哲学与五事七计的分析阶段,包括以国家和人民最高利益为目标的诡计、利诱、妙算、计划、后勤、规模、知己知彼和全胜等思想内容。其二为争取不战与要战的全胜战略选择,即低成本的不战全胜和高成本的要战之全胜。内含三种战略方式,即中国式的显形、造势和虚实结合等,其中也包含了四种战略指导原则,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后是战略战术技巧的构建和应用,在诸战略原则上实施计划,如计、谋、争、变、行、地、火和间等。通过这些层面的系统分析,可形成基于《孙子兵法》的中国本土化战略管理基本模 式。

四、结论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及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在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与当代基于西方的战略管理理论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却内含着相似的元素。西方战略管理所包含的战略层次、战略过程、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和实施等体系主要表现为纵向的逻辑化、过程化和步骤化;而《孙子兵法》则主要表现为横向的立体性、跳跃性和感悟性。道是整个兵法体系的根本,引领着组织的方向、决定着组织的价值取向;五事承担着公司层总体战略的设计、思考与选择;而七计作为组织的经营战略,对战略管理的分析、评价和执行起主导作用。为此,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和框架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至于中国特色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是否应该建立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结合哪些古今理论或学科范畴,今古的融合比例与程度该是多少,以及对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的结合如何处理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4)

一、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

在兵战中,如何运用智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孙子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在孙子看来,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挥员在军事上“百战百胜”,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即认为不经过兵战而能使敌国、敌军完全地屈服于我,这是兵战全胜的上策。《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以兵战消灭赵国后,听取赵国谋士李左车之计,以谋伐燕。李左车对他分析说:你连克魏、代、赵三国,将士十分疲劳,若再以疲劳之兵攻燕,燕国凭险而守,恐于将军不利。不若挟灭赵之威,陈兵于燕国边疆,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再派一名能言善辩之人,对燕王晓之以利害。燕王在韩信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见到他的书信后,即表示同意归降。这样,韩信未费一兵一卒,只凭一纸书信,就顺利地降服了燕国。事实证明,“以谋伐燕”是灭燕的最佳战略选择。孙子根据兵战的直接对立程度和费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状况,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意谓用兵之上策是以谋伐敌,即以智谋而不以兵战迫使敌人屈服。所以把“伐谋”称为上策,一则“伐谋”是一种非直接对抗性竞争战略,有可能采用非进攻性谋略取胜,二则不花多大费用即可达到全胜目的。

“伐交”次于“伐谋”,是因为这种竞争是一种非对抗性竞争战略,采用各种非军事手段以孤立对手的办法,所花费用也不大。“伐兵”这种“硬战”方式,是一种直接对抗性的竞争,以武力战胜敌人,费用高而效益小。“攻城”则是一种直接暴力对抗性竞争战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牺牲大,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故为下策。根据以上四种竞争模式的分析,孙子做出结论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在他看来,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胜敌,而以“伐谋”、“伐交”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万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办法。即使以武力灭人之国亦不可旷日持久,应当速战速决。这样,就可以通过全争达到全胜的目的。故张预说:“不战则士不伤,不攻则力不屈,不久则财不费,以完全立胜于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民强之利,斯良将计攻之术也。”根据以上分析,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主要包括战略选择目标、战略选择标准和战略选择方式三部分。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竞争战略方式选择上,孙子是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为战略选择准则的。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灵活地交替使用这四种竞争战略方式,以争取全胜。一般说来,军争为利,则采取主动出击战略;军事为危,则采取被动反击战略。只有善于选择与运用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战与商战的人。

二、“上兵伐谋”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家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费尽可能降到最低,效益尽可能提到最高。在企业经营中,一定要考虑所需代价,只计获取不计耗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谓企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力争获取最高利润;二是社会效益,即办企业必须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企业利润与提高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办企业、搞建设,只有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目标,才有可能创造出企业的高效益;只有创造出企业的高效益,才能服务于社会和民众。如果耗费太大或得失相当或得不偿失,虽有高产量也是不会算的。只有那种低耗费、高利润、利国利民的发展战略,才是企业全胜的经营战略。如黑龙江肇州,过去在制定经济时,只注意单一地抓农业,结果农业也没搞上去;后来搞工农业并举;又互相脱节;经济效益也不大。

根据“上兵伐谋”的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伐谋原则,不但要求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竞争手段,因为商战是竞争各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天时、地理和领导素质诸因素的全面较量,一切决定商战的因素皆可成为制胜的手段,而且还要求企业决策时要准备好上、中、下三策,争取上策,保证中策,力避下策。在市场竞争中,要想战胜对手,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雄厚资金、高科技人才、商品的规格、质量、价格等硬性条件,也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与形象、服务与决策等软性条件。在这些因素和条件中,应选择最佳的竞争方式。“兵战”中的“伐谋”、“伐交”手段,在商战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在市场竞争中,以“伐谋”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集中地体现在“以名求利”的竞争战略选择上。“以名求利”,既包括名牌产品效应,也包括名人、名节、名胜、名店效应。名牌产品是人类智慧和企业信誉的象征,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财富。四川省乐山市既不沿海也不垂边,但是智慧的乐山人把乐山大佛、峨嵋山、三苏祠和郭沫若故居等风景名胜转化成经济优势,响亮地喊出了:“让乐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乐山”的口号,通过乐山的名胜效应,使乐山市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关系,兴建三资企业200多家,并在全国各地创办了164家窗口企业和131个贸易窗口,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每年经济贸易额高达15亿元以上。

“咸亨酒店”原是浙江绍兴一家只售黄酒、菌香豆、豆腐干的小酒店,只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的生动描绘而成名店。中国改革开放后,绍兴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复“咸亨酒店”,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生意十分红火。绍兴人还借助“名牌延伸”,相继推出“咸亨牌腐乳”、“咸亨牌霉干菜”等系列产品,又兴修了“咸亨旅游城”,成立了现代企业集团—咸亨集团。“咸亨”这面酒旗已成为绍兴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招牌。可见,名店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实现“上兵伐谋”的战略选择,企业家在高层竞争中,就不能囿于一种产品、沿着一条道走到黑,应当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战略决策,即应当延伸已有的生产能力,开辟新的产品群,也不能囿于一种产品规格和型号,而应延伸自己研究能力,开辟更新系列产品,也不应局限于一种经营模式,而应延伸自己的销售能力,开辟多种经营和连锁经营。如陕西咸阳偏转集团公司的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型电子企业。企业领导认识到,要想使偏转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尽快地改变“走钢丝绳”的单一产品结构,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之道,形成多品种、大规模的发展格局。正因为它采取了“多条腿走路”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使偏转集团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电子行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市场如水,企业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的变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机遇,也会带来预测不到的风险。依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精于谋略设计,克服“市场不适应症”,采取与市场变化相应的战略决策,这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决窍。兵无常势,企业经营亦无定势。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有适应于市场变化需要的“绝招”。不管是哪一种“绝招”,都是企业家的智慧的产物,都是企业家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的一种理论升华。这说明,“上兵伐谋”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

三、“上兵伐谋”与企业经营机制的选择

在企业经营机制上,不管是引进竞争还是采用联合,都是达到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全胜手段。从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管理学中,充分肯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片面地强调竞争手段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际竞争战略》等,就是这一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但是近年来,在企业经营中,由于引进了中国古代的“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开始认识到片面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缺陷。服务顾客、服务市场的共同目的,决定了企业联合的可能性。[]

为了获取企业的最高效益,推进企业向前发展,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建立和谐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各企业之间,应当寻求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并将各自的优势联合起来,努力开拓与扩大市场空间,并分享其利益。根据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在目前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是从内部管理到市场营销的高水平、高技术、系列化、集团化的超级竞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走联合之路,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也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京津冀联合,共建京津大经济圈”的构想,进入实际运行阶段的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就是一个有力证明。联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合资经营(即不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同创办新联合汽车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持有股权(即企业通过互相购股或单方购股进行合作)、合作协议(包括许可证合同、供应合同、销售合同、生产制造合同、技术交换合同和联合开发协议)等。联合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与开发技术的联合,市场开拓的联合,产品生产的联合,用户或供应商的联合,售后服务、开发、财力资源的联合等。

如何正确地选择企业联合形式与联合领域,是企业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自己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加以决定的。在这里,“上兵伐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联合形式和联合领域选择得好,即可从联合中获得降低交易成本,分摊开发与生产成本,利用互补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创造规模经济,顺利进入市场等好处,达到代价小,获利大的战略目的。在企业联合中,联合伙伴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选择价值观与联合动机较接近、具有高信任度的战略伙伴,使双方沟通变得容易,利益容易协调,保持互信的友好关系。如果联合伙伴的选择是不理想的,也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损失。在联合伙伴选择上,也需要企业家的高度睿智与超群的辨别能力。

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市场竞争是一种重要手段。市场竞争也有过度竞争与适度竞争之分。在这两种竞争中,适度竞争为上策,过度竞争则为下策。从宏观上看,适度竞争不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经营之道的创新。但是,过度竞争则会由于重复设置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各竞争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从微观上看,适度竞争可以使企业赶走原竞争者,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利润率。但是过度竞争也可能使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而放弃自己的原有市场优势和优势产品,使企业分散资金,忽略基础研究,甚至有可能走上两败俱伤的道路,使潜在竞争者或替代很容易地进入本产业市场,不但使整个行业受损,自己的企业也会遭殃。

在理性消费时代,由于物质不很充裕,消费者首先着眼于产品是否经久耐用,较多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三大要素,以“好与坏”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进入感性消费时代后,物质比较充裕,多数国家已是买方市场,物美价廉已不再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所买的商品能否给自己生活带来活力、充实、舒适和美感,而且还要求企业不断地完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于是评判产品标准成了顾客“满意与不满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开发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必须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只有在产品质量和顾客服务上下工夫,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李维特指出:“新的竞争不在于工厂制造的产品,而在于能否给产品加上包装、服务、广告、咨询、融资、送货、保管或顾客认为有价值的其它东西。”

在竞争方式选择上,无形竞争优于有形竞争;在有形竞争中,顾客服务和产品竞争优于价格竞争和广告宣传。所以,明智的企业家在竞争方式上,以选择“无形竞争”、服务竞争和产品竞争为上策。在竞争者的选择上,对于有利于自己企业发展的好的竞争者,采取鼓励扶植,允许其存在的方针,而对那些坏的竞争者,则采取沉重打击的态度。只有选择合理的竞争方式和合适的竞争者,才能达到代价最少、获利最大的战略目的。在竞争方式选择上,孙子最推崇的是通过“伐谋”、“伐交”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并非都是豁出老本拼个你死我活。在不得已而“伐兵”、“攻城”时,也要根据竞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选择。《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如果把这六种“伐兵”战术应用于商战,要求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要善于根据竞争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恰当的战术选择。当我有十倍于对手的绝对经济优势,就可以采取“围困制胜”的战术;当我有五倍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以采取“主动进攻”战术;当我有一倍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采取“分而食之”战术;当我于竞争对手力量相当时,就可设奇谋以胜之;当我力量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可以采取“主动退却”战术,即应逃匿兵形,不令敌知,设奇伏以待之,设诡诈以疑之,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当我方的各种条件均不如竞争对手时,就可以采取“避免冲突”战术,以保存势力,等待时机。如果我方力量不如竞争对手却要坚持硬拼,就会失败,成为强手的俘虏。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必须学会谨慎地选择竞争战术。如果过于轻视竞争对手而盲目骄傲,在商战中没有不失败的。

四、结语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应用。《孙子兵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许多原则、方法、谋略可供企业领导者借鉴,也等待我们去开发、研究。但是,兵法毕竟是兵法,并非所有的原则、谋略都可以用于企业竞争。因此,我们在运用兵法于于现代企业竞争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刘红松:《企业战略管理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徐康宁:《现代企业竞争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李相银:《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版。

5、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5)

3.孙子"庙算"思想溯源陈相灵,CHENXiang-ling

4.《孙子兵法》的文化根柢喻江,YUJiang

5.均势体系与战国时代大国战略行为李亚平,LIYa-ping

6.先秦国家安全思想初探萧大维,XIAODa-wei

7.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李晓玲,LIXiao-ling

8.《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王延飞,WANGYan-fei

9.《孙子兵法》的地缘思想邱剑敏,QIUJian-min

10.《孙子兵法》的仁本观——兼与《司马法》比较李元鹏,LIYuan-peng

11.齐国兵学文化与《孙子兵法》孙兵,SUNBing

12.《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李兆禄,LIZhao-lu

13.《孙子兵法》"九变"考宫玉振,GONGYu-zhen

14.《十一家注孙子》宋代注家成书考魏鸿,WEIHong

15.《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越"字新解扈光珉,HuGuang-min

16."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李新坤,LIXin-kun

17.论"奇""正"韩国庆,HANGuo-qing

18."势"域中的孙子兵法许金,XUJin

19.融合中西兵学:《孙子兵法》的近代研究侯昂妤,HOUAng-yu

20.武举考试与《孙子兵法》韩荣钧,HANRong-jun

21.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商海燕,SHANGHai-yan

22.《孙子兵法》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王亚萍,刘文娟,WANGYa-ping,LIUWen-juan

23.《孙子兵法》与国防安全杨新,杨斐,YANGXin,YANGFei

24.敌对斗争中的"虚实"略李如龙,LIRu-long

25.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滨州学院学报 熊梅,XIONGMei

26.孙子的慎战思想与中国核战略文化夏旻,XIAMin

27.孙子《火攻篇》对太空战的启示阎盛国,YANSheng-guo

28.《孙子兵法》与中国传统安全战略高润浩,GAORun-hao

29.孙子全胜战略与当代后勤建设战略抉择杨文哲,赵洁,YANGWen-zhe,ZHAOJie

30.孙子与关于"水"的战争思考牛申娜,NIUShen-na

31.《孙子兵法》与美国空军作战指导原则胡晓剑,吴启忠,HUXiao-jian,WUQi-zhong

32.回到孙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战略失误分析徐宇春,XUYu-chun

1.《竹简孙子》再考——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铃木拓史,董凤伍,TakufumiSuzuki,DONGFeng-wu

2.宋代"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孙子兵学研究魏鸿,WEIHong

3.戚继光与《孙子兵法》——兼论经典理论著作的实际运用杜超,DUChao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策略王海滨,WANGHai-bin

5.范仲淹《易义》对《周易》的诠释方法李沈阳,LIShen-yang

6.家学文化传承形式探析——以滨州杜氏家学为例杜立晖,DULi-hui

7.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黄颂,黄琳,HUANGSong,HUANGLin

8.北京绿色奥运集群创新系统及循环研究任保国,RENBao-guo

9.关于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王萍,WANGPing

10.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张慧,ZHANGHui

11.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管理中的经营理念李婧,LIJing

12.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茹莹,宫玉振,RUYing,GONGYu-zhen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于景莲,YUJing-lian

14.马陵之战战址之争焦点问题探析韩明林,HANMing-lin

15."左思风力"的儒学意蕴、审美构成及其影响孙宝,SunBao

16.如来清净禅对皎然诗歌的影响徐涛,XUTaoHttP://

17.佛教兴盛对隋代诗歌的影响于英丽,YUYing-li

33.从伊拉克战争看孙子思想在媒体战中的运用张道庆,ZHANGDao-qing

34.滨州学院学报 《孙子兵法》与现代信息战李丹阳,LIDan-yang

35.《孙子兵法》的组织文化建设思想王学秀,范冠华,WANGXue-xiu,FANGuan-hua

36.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现代化人格塑造的意义孙远方,SUNYuan-fang

37.《孙子兵法》蕴含的人本管理精神胡滨,HUBin

38.《孙子兵法》组织结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姚振文,YAOZhen-wen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6)

孙子兵法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宝库,被誉为世界兵家奇书被众多全球军事学院作为必修课学习;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产生于古代的军事对抗中,但它阐述的谋略智慧和哲学思想被广泛运用于除军事外政治、经济、商业等竞争领域,并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孙子兵法在商务谈判中的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剧,商务谈判成为商战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协调彼此利益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而孙子兵法作为一门竞争哲学,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得到了更为密切的关注,尤其在商务谈判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商务谈判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谈判时,双方人员代表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在谈判桌上展开较量,谈判的结果关乎企业兴衰存亡。正如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谈判正是企业运作中的一件大事,不可不察。谈判是实力的较量和谋略的对抗,如何营造有利于自身的形势,削弱对方的斗志,充分了解对方的信息和自身的优势、劣势,沉着冷静地应付将要发生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孙子兵法在虚实、奇正,迂直、己彼之计中有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取得谈判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孙子兵法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的智慧在商务谈判中有着非常广泛应用,在此笔者仅借鉴孙子兵法中的几个重要思想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段话的意思是:既要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便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有时会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那就每战必败。这句在用在商务谈判中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谈判开始之前要充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为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和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虽然知己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然。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被问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时,他说:“认识你自己。”世界著名谈判高手霍伯?科恩也曾说过了解自己并不比了解对手轻松,人们常常会错误估计自己而犯错误,因此在认识自己时也一定要谨慎仔细。

知彼是指了解对方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方谈判的目标,二是对方的相关情况。对于了解对方的谈判目标,我们不仅要清楚对方的谈判底线,更要深入看透谈判底线背后的真实目的和利益所在,以便为寻求双方共同利益所在和预设谈判方案提供依据,如能抓准关键提出双方满意的方案,谈判很快就能获得成功。了解对方的相关情况包括性格特征、教育背景、个人喜好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知己知彼,利用对方弱点,将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二) 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其意指行兵作战,要领在于诡诈。孙子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设立了十二种战术,包括: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最终实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思想是启示我们在谈判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弄清敌我双方的态势,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这十二种战术在谈判中有着非常实用的效果,但需要依据实际灵活运用。能而示之不能运用于不清楚对方实力时,可以在谈判时隐藏自己的实力,让对方对自己形成错误的判断,在摸清对方实力后再出击。当对方准备充分时实力强大时可以采取暂停谈判的方式,待准备充足后再与对方谈判。在很多经典的谈判中用到此计谋,当感觉自己处于明显劣势时,巧妙的暂停谈判为自己争取时间。如果知道对方是心浮气躁的人,可以采用怒而挠之的计谋,利用激将法,刺激对方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使其失去理智从而达到谈判成功的目的。

(三) 顾善战者,求之于势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顾善战者,求之于势。孙子认为战争指挥者应善于利用形势以及形势的变化。这句话启示我们在谈判中应善于造势,营造出压倒对手的强大优势和气势可以帮助谈判者在谈判中取胜。

对于势的理解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谈判中可以从人员阵容的组建、谈判场景的布置等方面来营造有利于我方谈判的优势。如团队中引入强势的谈判手可以在谈判中打击对方气势,增长我方优势,待对方气势薄弱时可一举攻破。除了营造势,还应懂得巧妙的运用势,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句对势的运用精确的概括,把握势需要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素质,顺势而上取得成功。

(四) 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是说在带兵作战时,都是以正兵当敌,奇兵取胜。这句启示我们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以奇正结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出奇制胜一直是商界谈判最常运用的技巧之一,在商界谈判中屡试不爽。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常常因双方观点相差太大、共同利益不清晰等原因,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可能这时双方态度都不友好,固执己见不愿意让步。如果其中一方出奇不意改变态度,主动做出,转而关注与对方建立友谊与好感上,寻找一个出乎意料的感情投资点,形成一个方便谈判的氛围,可以对谈判的进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情况这种感情投资耗费不多,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孙子兵法在商务谈判运用中的概述

孙子兵法谋略在商务谈判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活的运用孙子兵法的智慧可以使谈判者在谈判开始就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谈判过程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当处于优势时,可以使谈判者顺势而下,主动出击,取得最大利益;处于劣势时,可以使谈判者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利用奇正之变,逆转形势;当谈判陷入困境时,可以使谈判者灵活变通,可以打破僵局,出奇制胜。孙子兵法作为谈判的谋略,可以帮助我们取得预期的谈判目标,但是它也不是随心所欲,随便什么情况下都能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因而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以便更好地将孙子兵法谋略运用于商务谈判中。(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磊.三十六计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J]经管空间,2011

[2] 肖剑.孙子兵法和商务谈判策略及技巧[J]湖南大学学报,2000

[3] 余胜利,左欣瑜.商务谈判技巧之兵法[J]人力资源管理,2009

[4] 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7)

孙子兵法认为成功的要素是“道、天、地、将、法”。 首先是道,然后一分为二是天、地;再把它合起来是将,再产生法。分别对应了成功企业必备的五大谋略。

道:可能性谋略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意思是说国君施行仁政,以恩信道义民众,则民众便与国君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违抗。

文化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长期以来企业的的文化都是以愿景(Vision),目的(Purpose),价值(Value)来表达的。

企业的梦想是什么?当一个企业的人们共享愿景时,他们就有热情去改变,共享愿景带给一个企业作为整体前进的共同标识。

如何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清楚地陈述目的,并再三与企业的 每一个成员进行沟通。目的引导企业成员同步前进以达到愿景。

企业坚持的主张是什么?企业如何遵守道德规范?价值形成员工和主管的具体伦理准则或行为规范,在授权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决定和行动。

天:时机谋略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意思是顺天时,因时制宜。从经营管理来看,就是要抓住市场机遇,顺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对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要敏感。

企业不仅要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变化,还要适应和利用经济景气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等经济规律,适应和影响政府的政策,创造环境。

地:杠杆谋略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意思是说要知地利,因地制宜。

从经营管理来看,企业要熟悉和掌握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的变化情况,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策略,通过杠杆作用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效果。

杠杆分为两大类,内部杠杆,包括新的业务模式,员工的凝聚力,成本结构,过程,核心竞争力,专利技术。外部杠杆主要是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市场状况和政府的法规政策。

将:领导谋略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领导者首先要是个梦想家,即使途中困难重重,也要凭借良知追梦成真。领导者之路就是真正成为自我的过程。企业的领导者要授权,使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独立工作,不要怕他们犯错误,因为员工有不同的思考,会采取不同的措施。

法:精湛谋略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制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及组织运行方式,官道指职责分工,主用是指物资供应。

从经营管理来看,就是要规划设计企业的企业运作方式、指挥系统,明确岗位职责与分工、激励与惩罚,使物流畅通。

构筑梦想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8)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专著,也是我国璀璨的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孙子兵法》是指导古人带兵打仗的指导性书籍,里面记载的军事斗争要领和法则对当今许多领域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的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商业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孙子兵法》对当今的商业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持久的兵法典籍。令人深思的是,这部诞生在2500多年前的兵法著作,为什么在当代依然备受重视?为什么在国内外的工商管理领域能够不断掀起《孙子兵法》就用的热潮呢?

一、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在计篇中,“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发展战略之于企业就像军事之于国家,战争的成败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存亡,发展战略的成败也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否。计篇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体现了将领的素质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今世界是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同一个企业,同样的设备,同样的职工,有的人当领导就亏损,有的人当领导就盈利。当领导的人要有足够的福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像大树才能遮风挡雨,撑起一片天下。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海尔还只是青岛电冰箱厂的时候,张瑞敏为了争名牌创第一,追求质量的完美,将库存的76台不合格电冰箱全部让工人砸成一堆废铁,从而赢得信誉,才有了今天的海尔。在这本经典著作中的亘古不变的智慧如何能够运用到市场营销中呢?《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制胜战略的精华,孙子的思想被视为现代市场营销的战略原则。

二、胜敌而益强

在作战篇中,“胜敌而益强”告诉我们要懂得“就地取材,以战养战”。在商业领域,许多精明的企业家将一个又一个分公司开设到世界各地

设备、劳力甚至资金都源于当地,而他们只是提供技术。孙子说:“故兵贵胜,不贵久。”告诉我们要懂得“兵贵神速,以快制胜”。换句话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无论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引进,推销,还是向客户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谁先抢一步,谁就会胜利。在《资本论》中也强调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时,便可以比别人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孙子兵法理论精深,思维精密,法则精妙,通篇闪耀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因而在方法论上具有无可争议的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此书系统阐发人类社会最激烈的斗争

军事斗争的规律及其运用,其战略策略思想对“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的企业界来说,就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谋功篇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放在现代商战中十分有意义。孙子对这句话完整的解读是: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在计算机的王国里,卡西欧的崛起是一个奇迹。他们在东京举办的第一届商品展览会看了来自西方的面积庞大,价格昂贵,运算缓慢的计算机后,发誓要研制出自己的计算机。经过四年奋战,他们去找专家鉴定却被拒之门外。槛伟兄弟才明白他们是在闭门造车,于是他们四处游动,和世界同行联系,接触了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第二年,他们研制出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年营业额近六亿日元。在商业战争中。我们得到启发,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世界沟通交流,了解最新的时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四、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篇中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是说在表面上看来曲折费时的道路,也许反而是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的道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想用来商业竞争上,其实就是以一时的退让或利益受损来获得客户的信任,维护企业的利益。比如说,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时,企业如果主动为客户提供包退包换服务,让顾客满意而归,才能再次赢得客户的信任。比如说,海尔就十分重视售后服务,在全国开了多家售后中心,当家电出现问题只需客户一个电话就可以上门维修。这就为海尔营造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客户才能越来越多。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9)

先秦诸子中,兵家是很重要的一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中,兵法思想是别具一格的一支。在兵学诸书中,《孙子兵法》独占鳌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本来是齐国人,他的出名却在吴国。他给吴王阖闾献上自己写的兵法书,吴王对他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想对孙武的兵法来个实地测验。孙武当然毫不犹豫,一口承接。但是,吴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把兵法用在后宫美女身上试试看灵不灵。于是,孙武把阖闾后宫的美女180人编为两队,指定阖闾的两名宠姬为队长,申明纪律,开始队列训练。这些美女们丝毫不把军令纪律放在心上,嘻嘻哈哈当作游戏。经过孙武三令五申,依然哄笑不止,没有一点章法。孙武依据军法,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这一下,看台上的吴王坐不住了,赶忙让人给孙武传话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却一点也不买账,回答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两颗人头落地,美女们花容失色,队伍整肃,号令严明,娘子军变成了敢死队。孙武向吴王报告说,现在你可以下台观之令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亦可也”。吴王正在为爱姬死于非命而痛心,但又不好对孙武发作,只得说:“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武却并不罢休,而是刺了吴王一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所幸孙武没有看错人,吴王阖闾并不昏庸,从此重用孙武,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的这一故事,经过太史公的文学描述,广为流传,而且留下了“三令五申”的成语。当代推崇《孙子兵法》的管理咨询师,在效法孙武的时候不要忘了,如果要当孙武,自己的咨询报告就要能经得起业主的检验,哪怕是面对“后宫宠姬”照样有效,才有可能成就孙武一样的名声。如果咨询报告对业主的承诺,碰到“条件特殊”就无法兑现,那就趁早收手。当然,你要当孙武,还须业主是阖闾才成,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好眼力,看得出吴王是未来的霸主,否则就会明珠暗投,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孙武之后,以兵法著名者还有孙膑,他们本来是一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为了区别,后人称前者为吴孙子,后者为齐孙子。孙膑的用兵之术不在孙武之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出于孙膑。孙膑与庞涓斗法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孙膑也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绩“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从南宋以后,有不少人怀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一回事,近代的疑古思潮扩展了这种疑问。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并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和《孙膑兵法》残简,才使这一疑问得以澄清。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开始流传。按照韩非的说法:“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五蠹》)不过,先秦诸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会夸大其词,所以韩非的说法不宜当作兵法普及的确凿证据。况且韩非还是为了证明兵法流传与作战能力提高不一致而言的,就更应该打个折扣。但是,即便兵法的流传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普遍,《孙子兵法》还是兵法著作中最出色的。秦汉以后,《孙子》流传过程多有佚亡。传至今天的版本,是曹操的注本。曹操对孙武十分推崇,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注《孙子》序)打仗出身的君主李世民,也曾高度赞扬《孙子》,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卫公问对》)。

中国古代的兵家经典,以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司马穰苴这几位的著述为代表。正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兵家成为诸子中间独特的一家。秦汉以后兵家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先秦。到了宋代,因为武科举所需,正式被官方确认的兵家经典有“武经七书”。所谓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和《六韬》,影响最大的是《孙子兵法》。《吴子》相传为吴起所作,但影响远不及《孙子》。《司马法》来自齐景公时的田穰苴,他担任司马时所创的兵法被齐国沿用,到齐威王时著成《司马穰苴兵法》,但传世至今的只有一小部分。《司马法》与《孙子》不同,主要是讲军法军令、编制训练,而不是谋略,其中谈制度的内容多已佚亡。《李卫公问对》托名唐代李靖与李世民的对话,但真伪难辨,是宋代重新编辑加工的版本。《三略》相传是楚汉相争之际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张良以此辅佐刘邦得了天下;《六韬》相传为姜太公所作,是姜太公与文王、武王的对话录,这两种兵书实际都是后人编纂,它们现存的版本同汉墓出土的相关残简大不相同,说明宋本与汉本已经不一样,而汉本同古本肯定也有差别。

按理来说,兵书应当包括战略、战术、军制、训练,乃至包括天文地理、兵器给养等等。汉代整理古籍,兵书是单独一门。在兵书门下,分有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孙子兵法》列在权谋类之首。“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鄉,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尉缭》属于形势类。“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汉书 · 艺文志》)阴阳类和技巧类兵书后世多佚。所谓权谋者,实际上是总括性质,包含有形势、阴阳、技巧等各种内容,《孙子兵法》当之无愧。所以,后代的兵书流行,《孙子兵法》独领。

兵法直到近代之前,还是专门的军事读物,常人并不太关注。但是,即便是军人,读兵法也不是人人上手。按照常理,高级将领应该是兵法的爱好者,然而,不同的将领对兵法的反应并不一样。汉初大将韩信,其用兵作战可见明显的兵法痕迹,他还多次用《孙子兵法》对部下解释自己的战术战略。而西汉名将霍去病,则不那么看重传统兵法。汉武帝打算给他教孙吴兵法,他却回答道:“顾方略何如耳,不致学古兵法。”宋代对兵书的整理,很大程度上不是实战和训练的需要,而是武科举考试的需要。所以,唐宋以后兵法的流行,与其说是人们对战略的重视,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有意思的是,尽管武科举要考兵法,然而武科举历代都不受重视。古代当文官,科举出身是正途,中了进士就趾高气扬,“一日看遍长安花”,而当武官,则行伍出身是正途,武科举被人看不起。所以,兵法对战争的影响有限。反而是不打仗的人,却多从兵法中理解战争。研读兵法的将领,在历史上屈指可数。战国的秦军雄视天下,良将辈出,却基本没有兵法传世,汉代整理史籍,其保存的兵书名录出自秦国者仅仅有公孙鞅和尉缭(而且此尉缭和兵书《尉缭子》的作者是否一个人还有争论),秦国的名将,谈论兵法的也极少。从西汉以后,才有一些著名将领谈到兵法。从正史来看,依赖兵法打仗,似乎并不是常态。反而是一些文人,对兵法具有浓厚兴趣。例如唐代的杜牧,宋代的梅尧臣,都曾对《孙子兵法》做过注释。不过,由于兵法明显是对敌手段,“兵不厌诈”,“兵者诡道”,用兵讲究出奇不意,虚虚实实,所以,在古代人们多不明言把兵法用于生活与事业。尤其是儒家,虽然也讲权变,却从根本上反对以兵家权谋治理国家,他们基本上不推崇兵法。这也影响到后人对《孙子兵法》的态度,清代学者遍注古书,考据风气浓厚,《孙子兵法》的注疏最少,也没有认真的校勘考证。只有孙星衍的校勘考证较详(而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对本家的推崇)。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把自己注释孙子的理由概括为“兵列五礼,学礼易及”,“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等儒家化解释,说明儒家力求同兵家的“诡诈”保持一定距离。即便近代以来在中西对抗的背景下热衷“商战”的洋务派和维新派,也没有把《孙子兵法》挂在口边。现代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最初不收录兵家,明地里是认为兵家没有哲学,暗中是否有传统儒家看不上兵家的潜意识就不得而知了。民国时期,蒋方震(百里)作为军事理论家,曾经对《孙子兵法》做过注释解读。当代国内对兵家思想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形成热潮,并将其放在很高的地位,是同军事思想研究紧密相关的;《孙子》文本的研究,是同70年代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本相关的。真正把《孙子兵法》当作商战教科书,在改革开放以来才蔚成风气。

至于《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影响,媒体也有所夸大。《孙子兵法》从唐代开始传到日本,但主要是作为宫廷藏书,社会影响不很大。到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有位谋士赵本学,曾经注释过《孙子兵法》。正因为俞大猷采用了赵氏的方法抗倭,从而使《孙子兵法》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二战以后,日本有一些学者和企业家,研究用《孙子兵法》管理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李零考证,最早把《孙子兵法》翻译到西方是法国传教士钱德明(P. Josephus Maria Amiot),1772年巴黎出版了他的译本。但是,真正影响欧洲军事思想的,不是中国传去的《孙子兵法》,而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西方对《孙子兵法》的重视,是当代对军事战略的研究而引发的,同工商业关系不大,即便研究《孙子兵法》,也是把它作为汉学的一个专题,而不是列入管理学或者工商战略研究。

那么,是不是《孙子兵法》就与管理无关?也不尽然。何炳棣曾经专门研究过《孙子兵法》,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尤其是两两相对的论证方法,来自《老子》,而《老子》来自《孙子》。他甚至断言,朱熹这样的道学家之所以不言《孙子》,是因为《孙子》的“诡道诈术”为儒家所不喜。而《孙子》的思想,在何炳棣眼里可以同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斯金纳相媲美。“人类史上最先主张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原则整兵治国者是《孙子》,柔化和缘饰《孙子》坦白冷酷愚民语句最微妙、最成功的是《老子》。”“在愚民理论上,《孙》《老》亲缘关系之所以特别明显,是因为它们都出自置道德是非于不顾(amoral),非常彻底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点上《孙》《老》如仍有不同的话,那是因为前者语言坦率无隐,有如对心理学实验室白鼠群而发,而后者同样冷酷的心肠却是用清静、无为、‘玄德’等清高的哲学语言表达的。”(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这就给考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源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哪怕不认可何炳棣的观点,仅仅凭他把孙、老与斯金纳相对照,就足以值得今人从行为主义角度重新审视《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价值。

从战略角度而言,古人确实不把《孙子兵法》用于工商,因为古代的工商业根本不存在所谓战略。所以,古代兵法的传世,与工商战略无关。无论是古代早期的范蠡陶朱公,还是古代后期的晋商徽商,都没有用《孙子兵法》经商的。但毫无疑问它属于军事战略,而军事战略可扩展到治国方略。在逻辑上,古代的管理思想,依然少不了兵家这一分支。企业经营中战略研究的兴起,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二战以后才出现的。从有了战略研究这一管理学分支开始,回过头来关注传统兵法,梳理其中的战略思想,对于今日的企业经营,当然应该。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不少人以战争喻商业,然而,战争和商业是有区别的。“兵凶战危”是进入军事领域的警告牌,战争与增进社会福利的工商业具有本质区分。如果真按战争方式指导经商,那么,商业就会失去它的美好一面,只剩下令人战栗的惨烈。了解兵家思想,掌握古代兵法的思辨路数,目的在于使人们更清楚、更冷静地看到战争的逻辑,而不是把它照搬到工商领域。

权谋与战略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57章),说明了治国与打仗的区别。但是,正和奇背后的“道”则只有一个。遵循这个道进行战争谋划,古代称为权谋,当今称为战略。

《孙子兵法》的《计》《作战》《谋攻》三篇(以下引文均出自这三篇,不再加注),可以看作从不同角度论证战略的一组文章。孙武强调“先计而后战”,就是说,战略是行动的前提。在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后,孙武提出了一个战略分析的框架,即“五事七计”。

所谓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五个战略要素。道,指道义,民心向背如何,能不能做到上下一心,“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危也”。天,指天时,“阴阳、寒暑、时制也”。地,指地形,“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指将领状态,“智、信、仁、勇、严也”。法,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曲制、官道、主用也”。对五事要进行七种考量(五事加上兵卒和赏罚),“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君主是不是有道明君,能不能做到上下同意;将领的能力如何,决定将领能力的智、信、仁、勇、严五个要素的程度和组合如何;天时要进行阴阳吉凶的判断,对寒暑时令的分析,古代这方面的具体技术有观星、望云、省气等等,以考察己方占有何种天时,有何不利天时;地形要进行远近(长短)、险易(坡度大小和平仄程度)、广狭(宽窄)的分析,判断是生地还是死地;军法制度是不是健全,曲制(按照阵法的军队如何编制)、官道(各级军官如何配备)、主用(兵器甲胄和粮秣供给)各方面对作战的适应程度和范围;还有从军法延伸出来的兵士强弱程度,训练情况,赏罚执行的严明程度等。

五事七计的框架如果能够具体化,可以同当代管理中十分流行的SWOT法以及波特的“五力模型”相媲美。根据相关资料看,孙武对这个框架有着具体化的操作方法,即“庙算”。在《孙子》中,用的是“庙筭”。筭(suàn)就是筹,指计算用的小棍。《说文》曰:“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后代则筭算混用,算盘就是由筹算演变而来。后人读《孙子兵法》需要明确一点,孙武谈论五事七计,绝不是泛泛地抽象而论,而是有量化的具体计算。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一条一条列举出来,计算优劣,用算筹计数进行量化比较。对此,孙武明确指出:“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经过对战略要素的实力计算和比较,然后就要设计作战策略。在这一步,处处体现“兵以诈胜”的思路。孙武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即便庙筭具有明确优势,也需要在对外行动中把优势变成战果。这就需要尽可能隐蔽自己的优势,给对方造成错觉,还要采取主动诱导对方出错,引发对方的判断失误,这才能够造成己方之“势”,发挥出己方的能量,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种作战策略立足于庙筭,但不能事先具体化,只能进行方略设计,在战争进行中灵活变动。庙筭为常,用计为变;庙筭力求确定性,用计全靠不确定性;对己要落实确定性,对敌要营造不确定性;二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战略。

任何战略,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孙武警告说,打仗打的是经济。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千辆战车加上千辆辎重车出征,所需的补给粮秣和器材,日费千金。军费开支之大,任何统治者都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战略的实施,还需要计算经济实力为后盾。更重要的是,一旦开战,能否快速取胜至为重要。如果久战不止,哪怕获胜也会挫伤军队锐气,攻城则后劲不继,暴师于野则国用不足(春秋的战争,一般是先野战后攻城)。更重要的是,春秋时期诸侯蜂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某国“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其他国家会趁机在背后捅一刀。如果陷入这种困境,“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所以,孙武强调,“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费钱耗时,这是用兵的大害。战略必须先虑其害后谋其利。“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兵贵胜,不贵久。”在战略实施上,将帅必须把握住民力之限,“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不重复征发徭役,不多次运输粮草,古代的运输成本太高,尤其要注意不能长途补给。所以,要力争从敌人那里夺取给养。“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不是夸大,从敌军夺取粮秣,双方的供给就会一增一减,而且可以节约大量运输中转成本,因而孙武把它提高到战略高度。

既然战争如此凶险,所以,明智的统治者在战争的指导思想上,要尽可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战略实施优先排序。用兵之法必须优先考虑保存实力,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收益。在成本计算上,按照国、军、旅、卒、伍的军事建制由大到小考虑。在行动策略上,先要进行战略计算,即“伐谋”,以确保获胜条件。其次为“伐交”,所谓伐交,不是仅仅凭嘴上功夫去交涉,而是以实力的威胁和巧妙的外交展示使敌方屈服。再次为陈兵,以军阵优势或者野战优势战胜敌人。最后为攻城,是其他行动都不能奏效后的不得已选择。

对于为什么攻城是不得已的选择,孙武有着详细说明。中国古代的城池,是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防御工事体系,进攻者要付出极大代价,往往需要耗时较长的围困。即便有把握拿下,按照孙武的预计,制造和装备攻城器械需要三个月,修建工事土堙围困又需要三个月,驱使士兵爬城攻打会使三分之一的敢死队受损,万一攻不下来简直就是灾难。更重要的是,攻城会引起敌方的心理恐惧而拼死抵抗,激战和屠戮后能否长久占领仍然未知。所以,轻易不能采用攻城行动。“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在伐谋、伐交之后,不得已要开战,则须计量兵力,选取具体的战术方案。“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在这里,孙武根本不讲以少胜多,而是严格地追求以多胜少。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将领,必须清楚什么仗能打什么仗不能打,拼命蛮干不是真正的勇敢,最少要做到力量相当。如果力量不及,要有逃跑预案和避战策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是军事将领的基本准则。

将帅领兵作战,肩负着国家存亡的使命,所以,将帅要把自己放在国家辅佐的地位上考虑军事。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规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将领,必须能够判别什么是不能受的君命。孙武指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战争局势必须现场判断,君主在不该进军时下令进军,不该退却时下令退却,这叫“縻军”,即不必要的牵制;不了解军队的事务而由君主直接指挥管理,会造成军士迷惑;不了解军务的权衡变化而由君主直接任免官员下达命令,会造成军士的疑虑。君主绝不能遥控指挥作战行动。所谓“决胜于千里之外”,顶多在庙筭阶段还可以,一旦进入战略实施,必须赋予现场指挥官全权。而作为将领,也要勇于担负责任,“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做不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就不是合格的将领。

作为国君和将领,在战略上必须知道怎样才能获胜。孙武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知道己方能战或者不能战之处,知道力量强弱多寡的使用方法,上下一致而同心同德,以有备对付无备,将领称职而君主不遥控,这就是制胜之道。如果稍微细心一点则可以发现,这五个知胜之道,需要建立在对敌我双方的比较上,而不是仅仅对己方的单一掌握上。所以,孙武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句话已经成为《孙子兵法》中的名言,正与今天SWOT法的基本思路吻合。总体来看,孙武的五事七计庙筭分析、策略设计和造势路径、优先排序准则、具体战术方案、将领的战略能力,已经构成了完整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系。

形势与虚实

战略的实现,有赖于形势和虚实。孙武用了《形》《势》《虚实》三篇,完成了这一论证(以下引文均出自这三篇,不再加注)。所谓形,就是战争实力;所谓势,就是人为态势;所谓虚实,就是形势的灵活运用。三者配合,构成战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形是看得见的军事格局,不是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军事将领未见胜,先见败。首先考虑自己如何不被对方战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一点很重要,打仗不能抱侥幸心理,不能把获胜希望放在敌方犯错误或者不堪一击上。衡量一支军队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自保能力。那种侥幸获得的胜利,并不是好的胜利。善战者首先要循规蹈矩,老老实实,打庙筭能够获胜的仗。“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正是先从形胜出发,孙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真正的胜兵,是先具备了胜的条件,即形胜,然后求战,这样的胜利者,看起来平淡无奇,似乎没有惊险的计谋和壮烈的功绩,不过是打败了肯定失败的对手而已。但这正是理想的将领,那种先打起来再求胜的将领,从战略角度看是要不得的。

形胜依赖于庙筭。“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这里的庙筭,同前面的“五事七计”不一样,是指支持军事的物质基础。所谓兵法,在这里是指计算实力的方法。度是长度,指对土地的丈量;量是容积,指对粮食的计算;数是筹数,指出卒的数量;称是衡器,指对敌我双方兵力的比较;胜是比较的结果,得出有无胜算的结论。由此可见,形是不可作假的。这样说,对于小国、弱国来说,岂不是永无胜算?不见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是通过庙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中有何短,短中有何长。这正是形的功用。一旦具备了形胜,就具备了获胜的势能。

形和势紧密关联,但形不等于势。从形的角度看,“胜可知,而不可为”;从势的角度看,则是“胜可为”。实力强弱为形,形决定攻守之势。但人们可以用形造势,取得战争优势。在孙武的词汇中,强弱属于形,勇怯属于势。按照李零的考证,形型相通,指形状样式,也就是范儿;势(執)本来是兿,本意是园艺,是人为发挥。形是静态,势是动态。按照荀悦之言:“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也,进退之机也。”(《前汉纪》)孙武的比喻是:“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其中的关联和细微差别,需要仔细揣摩。

形与势的关系,是正与奇的关系。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奇正相生,可以制造出无数优势。五音可以变化出无数音乐,五色可以变化出无数图案,五味可以变化出无数味道,战争之势,也可以产生如此效果。造势的目的,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性。“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释)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造势可以战胜敌人,包括以假象(形之)迷惑敌人,以诱饵引来敌人,以小利调动敌人而以重兵伏击敌人。在人和势的关系上,打仗要靠势来获胜而不是求于人,依赖势打仗,就好像从山顶转动滚木雷石一样。

所谓虚实,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使形势转化为战斗力。孙武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其核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使敌方的优势转化为劣势,使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把敌方由逸变劳,由饱变饥,由安变动。尤其是“出其所必趋”,准确打击;“趋其所不意”,让对方想不到。李世民认为《孙子兵法》的精华在《虚实》,原因在于,人人都知道避实击虚,但上了战场却鲜识虚实。可能也是出于同样担忧,孙武对虚实的论证要比其他篇章更具体,如:“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武特别强调“我专而敌分”,即分散敌方兵力,以众击寡。“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还有在作战地点上迷惑敌人,在作战时间上调动敌人,等等。这样,敌人虽近,却难以救援;其兵力虽多,却无益于战。归纳起来,所谓虚实,就是把不可为的“形”变为可为的“势”。“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形势和虚实的结合,可以把兵法用活。“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像五行的相生相克、四时的消长变化一样,战略的活用,可把战争变成艺术。

战争的策略及其运用

战争的艺术是复杂的,更是多变的。在《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各篇中,孙武对战争的艺术性有着多方面的发挥。

孙武认为,用兵之法最难的是军争,而军争的关键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现实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捷径走到最后,其实是弯路。但是,在开始选择时,捷径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真正掌握了迂直关系,才可做到“后人发,先人至”。以行军速度为例,带着辎重行军,则行进缓慢;而提高速度,则要放弃辎重。如果一味求快,日行百里,只能有十分之一的兵士赶到,三军将领被敌方俘虏;日行五十里,可以有半数兵士赶到,先头部队将领被俘;日行三十里,则三分之二兵士可以赶到。这就需要权衡利弊,恰当安排行军路线和速度。军争需要将领充分掌握相关信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鄉导者,不能得地利。”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计谋、利诱、兵力集散变化等方式,准确把握迂直关系。“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在军争中,要善于运用旌旗金鼓信号系统,做到“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将领要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所谓治气,就是掌握敌我双方士气状态(曹刿论战就是典型事例);所谓治心,就是掌握双方士兵心理状态;所谓治力,就是掌握双方士兵体力状态;所谓治变,就是掌握双方战局变动状态。在具体作战中,还要根据地理、气候、战阵的相关信息,注意用兵的禁忌。“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些禁忌来自于长期的战争经验总结,即不要仰攻高地,布阵背向高丘面向开阔地,佯败之敌不能追,精锐之卒不能攻,小股饵兵不能吃,归国之军不能挡,围困敌军要留下缺口,陷入绝境之敌不能进逼。

在行军和驻扎营地的选择上,《行军》分析了四种地形的利弊,山地扎营,要“视生处高”,前有开阔出口,占据制高点;渡河扎营,要远离河道;沼泽地扎营,要依水草而靠树林;平陆地扎营,要右背高峻而左前开阔。特别要注意有六种绝地,驻军必须避开。“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这六种地形,基本都是裂缝陷坑类型。凡是驻地旁边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荟”等障碍草丛灌木,容易有伏击,需要谨慎搜索。对敌营的观察,孙武一口气写出了33种迹象,作为判断敌方动向的依据。仅仅以道路的尘土而言,尘土“高而锐”是有车来,“卑而广”是有徒来,“散而条达”是樵采,“少而往来”是营军。有兴趣细究者,请参考原文。

关于地形,孙武在《地形》篇中列举了六种,“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通是通达,挂是易往难返,支是进退两难,隘是出口狭隘,险是高下悬殊,远是距离较大。这六种地形,在驻军打仗时有不同的对策。如挂形,敌无备则出战可胜,敌有备则不能出战。“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在《九变》中,孙武指出了将领的五个致命危险。“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在这里,必死之志,求生之念,廉洁之节,爱民之心,一般来说都不是坏事,为何孙武把这些列入五危?孙武并不反对这些品行本身,他要求将领警惕的是这些品行引发的偏执。兵凶战危,灵活性居于第一位。一旦“必”字当头,难免刚愎自用。正因为这些品行中有不少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肯定,所以才需要格外警惕。

将领平时训练不当,组织不力,会导致“六败”。“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指挥不当导致以一击十会产生逃兵,士兵蛮横军官软弱会纪律松弛,军官蛮横士兵孱弱会陷敌包围,军官逞一时之忿擅自出战导致战阵崩溃,训练不严吏卒无常导致战阵混乱,统帅不能料敌以弱击强导致败北。所以,平时的组织与训练十分重要,军官与士卒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篇(10)

   一、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

   在兵战中,如何运用智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孙子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在孙子看来,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挥员在军事上“百战百胜”,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即认为不经过兵战而能使敌国、敌军完全地屈服于我,这是兵战全胜的上策。《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以兵战消灭赵国后,听取赵国谋士李左车之计,以谋伐燕。李左车对他分析说:你连克魏、代、赵三国,将士十分疲劳,若再以疲劳之兵攻燕,燕国凭险而守,恐于将军不利。不若挟灭赵之威,陈兵于燕国边疆,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再派一名能言善辩之人,对燕王晓之以利害。燕王在韩信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见到他的书信后,即表示同意归降。这样,韩信未费一兵一卒,只凭一纸书信,就顺利地降服了燕国。事实证明,“以谋伐燕”是灭燕的最佳战略选择。孙子根据兵战的直接对立程度和费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状况,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意谓用兵之上策是以谋伐敌,即以智谋而不以兵战迫使敌人屈服。所以把“伐谋”称为上策,一则“伐谋”是一种非直接对抗性竞争战略,有可能采用非进攻性谋略取胜,二则不花多大费用即可达到全胜目的。

   “伐交”次于“伐谋”,是因为这种竞争是一种非对抗性竞争战略,采用各种非军事手段以孤立对手的办法,所花费用也不大。“伐兵”这种“硬战”方式,是一种直接对抗性的竞争,以武力战胜敌人,费用高而效益小。“攻城”则是一种直接暴力对抗性竞争战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牺牲大,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故为下策。根据以上四种竞争战略模式的分析,孙子做出结论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在他看来,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胜敌,而以“伐谋”、“伐交”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万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办法。即使以武力灭人之国亦不可旷日持久,应当速战速决。这样,就可以通过全争达到全胜的目的。故张预说:“不战则士不伤,不攻则力不屈,不久则财不费,以完全立胜于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民强之利,斯良将计攻之术也。”根据以上分析,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主要包括战略选择目标、战略选择标准和战略选择方式三部分。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竞争战略方式选择上,孙子是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为战略选择准则的。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灵活地交替使用这四种竞争战略方式,以争取全胜。一般说来,军争为利,则采取主动出击战略;军事为危,则采取被动反击战略。只有善于选择与运用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战与商战的人。

   二、“上兵伐谋”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家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费尽可能降到最低,效益尽可能提到最高。在企业经营中,一定要考虑所需代价,只计获取不计耗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谓企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力争获取最高利润;二是社会效益,即办企业必须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企业利润与提高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办企业、搞建设,只有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目标,才有可能创造出企业的高效益;只有创造出企业的高效益,才能服务于社会和民众。如果耗费太大或得失相当或得不偿失,虽有高产量也是不会算的。只有那种低耗费、高利润、利国利民的发展战略,才是企业全胜的经营战略。如黑龙江肇州,过去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只注意单一地抓农业,结果农业也没搞上去;后来搞工农业并举;又互相脱节;经济效益也不大。

   根据“上兵伐谋”的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伐谋原则,不但要求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竞争手段,因为商战是竞争各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天时、地理和领导素质诸因素的全面较量,一切决定商战的因素皆可成为制胜的手段,而且还要求企业决策时要准备好上、中、下三策,争取上策,保证中策,力避下策。在市场竞争中,要想战胜对手,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雄厚资金、高科技人才、商品的规格、质量、价格等硬性条件,也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与形象、服务与决策等软性条件。在这些因素和条件中,应选择最佳的竞争方式。“兵战”中的“伐谋”、“伐交”手段,在商战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在市场竞争中,以“伐谋”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集中地体现在“以名求利”的竞争战略选择上。“以名求利”,既包括名牌产品效应,也包括名人、名节、名胜、名店效应。名牌产品是人类智慧和企业信誉的象征,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财富。四川省乐山市既不沿海也不垂边,但是智慧的乐山人把乐山大佛、峨嵋山、三苏祠和郭沫若故居等风景名胜转化成经济优势,响亮地喊出了:“让乐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乐山”的口号,通过乐山的名胜效应,使乐山市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关系,兴建三资企业200多家,并在全国各地创办了164家窗口企业和131个贸易窗口,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每年经济贸易额高达15亿元以上。

   “咸亨酒店”原是浙江绍兴一家只售黄酒、菌香豆、豆腐干的小酒店,只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的生动描绘而成名店。中国改革开放后,绍兴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复“咸亨酒店”,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生意十分红火。绍兴人还借助“名牌延伸”,相继推出“咸亨牌腐乳”、“咸亨牌霉干菜”等系列产品,又兴修了“咸亨旅游城”,成立了现代企业集团—咸亨集团。“咸亨”这面酒旗已成为绍兴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招牌。可见,名店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实现“上兵伐谋”的战略选择,企业家在高层竞争中,就不能囿于一种产品、沿着一条道走到黑,应当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战略决策,即应当延伸已有的生产能力,开辟新的产品群,也不能囿于一种产品规格和型号,而应延伸自己研究能力,开辟更新系列产品,也不应局限于一种经营模式,而应延伸自己的销售能力,开辟多种经营和连锁经营。如陕西咸阳偏转集团公司的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型电子企业。企业领导认识到,要想使偏转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尽快地改变“走钢丝绳”的单一产品结构,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之道,形成多品种、大规模的发展格局。正因为它采取了“多条腿走路”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使偏转集团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电子行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市场如水,企业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的变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机遇,也会带来预测不到的风险。依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精于谋略设计,克服“市场不适应症”,采取与市场变化相应的战略决策,这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决窍。兵无常势,企业经营亦无定势。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有适应于市场变化需要的“绝招”。不管是哪一种“绝招”,都是企业家的智慧的产物,都是企业家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的一种理论升华。这说明,“上兵伐谋”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

   三、“上兵伐谋”与企业经营机制的选择

   在企业经营机制上,不管是引进竞争还是采用联合,都是达到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全胜手段。从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管理学中,充分肯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片面地强调竞争手段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际竞争战略》等,就是这一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但是近年来,在企业经营中,由于引进了中国古代的“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开始认识到片面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缺陷。服务顾客、服务市场的共同目的,决定了企业联合的可能性。

   为了获取企业的最高效益,推进企业向前发展,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建立和谐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各企业之间,应当寻求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并将各自的优势联合起来,努力开拓与扩大市场空间,并分享其利益。根据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在目前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是从内部管理到市场营销的高水平、高技术、系列化、集团化的超级竞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走联合之路,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也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京津冀联合,共建京津大经济圈”的构想,进入实际运行阶段的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就是一个有力证明。联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合资经营(即不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同创办新联合汽车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持有股权(即企业通过互相购股或单方购股进行合作)、合作协议(包括许可证合同、供应合同、销售合同、生产制造合同、技术交换合同和联合开发协议)等。联合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与开发技术的联合,市场开拓的联合,产品生产的联合,用户或供应商的联合,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开发、财力资源的联合等。

   如何正确地选择企业联合形式与联合领域,是企业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自己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加以决定的。在这里,“上兵伐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联合形式和联合领域选择得好,即可从联合中获得降低交易成本,分摊开发与生产成本,利用互补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创造规模经济,顺利进入市场等好处,达到代价小,获利大的战略目的。在企业联合中,联合伙伴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选择价值观与联合动机较接近、具有高信任度的战略伙伴,使双方沟通变得容易,利益容易协调,保持互信的友好关系。如果联合伙伴的选择是不理想的,也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损失。在联合伙伴选择上,也需要企业家的高度睿智与超群的辨别能力。

   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市场竞争是一种重要手段。市场竞争也有过度竞争与适度竞争之分。在这两种竞争中,适度竞争为上策,过度竞争则为下策。从宏观上看,适度竞争不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经营之道的创新。但是,过度竞争则会由于重复设置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各竞争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从微观上看,适度竞争可以使企业赶走原竞争者,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利润率。但是过度竞争也可能使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而放弃自己的原有市场优势和优势产品,使企业分散资金,忽略基础研究,甚至有可能走上两败俱伤的道路,使潜在竞争者或替代很容易地进入本产业市场,不但使整个行业受损,自己的企业也会遭殃。

   在理性消费时代,由于物质不很充裕,消费者首先着眼于产品是否经久耐用,较多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三大要素,以“好与坏”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进入感性消费时代后,物质比较充裕,多数国家已是买方市场,物美价廉已不再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所买的商品能否给自己生活带来活力、充实、舒适和美感,而且还要求企业不断地完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于是评判产品标准成了顾客“满意与不满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开发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必须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只有在产品质量和顾客服务上下工夫,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李维特指出:“新的竞争不在于工厂制造的产品,而在于能否给产品加上包装、服务、广告、咨询、融资、送货、保管或顾客认为有价值的其它东西。”

   在竞争方式选择上,无形竞争优于有形竞争;在有形竞争中,顾客服务和产品竞争优于价格竞争和广告宣传。所以,明智的企业家在竞争方式上,以选择“无形竞争”、服务竞争和产品竞争为上策。在竞争者的选择上,对于有利于自己企业发展的好的竞争者,采取鼓励扶植,允许其存在的方针,而对那些坏的竞争者,则采取沉重打击的态度。只有选择合理的竞争方式和合适的竞争者,才能达到代价最少、获利最大的战略目的。在竞争方式选择上,孙子最推崇的是通过“伐谋”、“伐交”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并非都是豁出老本拼个你死我活。在不得已而“伐兵”、“攻城”时,也要根据竞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选择。《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如果把这六种“伐兵”战术应用于商战,要求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要善于根据竞争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恰当的战术选择。当我有十倍于对手的绝对经济优势,就可以采取“围困制胜”的战术;当我有五倍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以采取“主动进攻”战术;当我有一倍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采取“分而食之”战术;当我于竞争对手力量相当时,就可设奇谋以胜之;当我力量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可以采取“主动退却”战术,即应逃匿兵形,不令敌知,设奇伏以待之,设诡诈以疑之,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当我方的各种条件均不如竞争对手时,就可以采取“避免冲突”战术,以保存势力,等待时机。如果我方力量不如竞争对手却要坚持硬拼,就会失败,成为强手的俘虏。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必须学会谨慎地选择竞争战术。如果过于轻视竞争对手而盲目骄傲,在商战中没有不失败的。

   四、结   语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应用。《孙子兵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许多原则、方法、谋略可供企业领导者借鉴,也等待我们去开发、研究。但是,兵法毕竟是兵法,并非所有的原则、谋略都可以用于企业竞争。因此,我们在运用兵法于于现代企业竞争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刘红松:《企业战略管理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徐康宁:《现代企业竞争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李相银:《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版。

   5、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 春节前交通安全教育 下一篇: 医疗设备监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