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9 17:50:44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篇(1)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职能严重扭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人,而不是服务于人,“公仆”凌驾于人民之上。经过多年改革,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变。服务已成为2l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建立服务型政府也已成为上下的共识。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这方面,孙子提出的“视卒如爱子”,体现了中国古典兵家的用人哲学精神,对于今天也有很强的思想启发作用。“视卒如爱子”的核心是对人关爱。今天,放到政府管理上,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政府工作的精力由管理人民转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上来。虽然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执政理念,应当坚定不移地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个领域,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核心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服务理念,就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

二、“必以全争于天下”——政府管理目标要把握战略全局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不是最好的结果,要把“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用兵之利”才能“万全”。应该说,孙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的政府管理中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军事在竞争,经济在竞争,人力资源在竞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心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一个时期以来,单独追求GDP增长,严重破坏生态、滥用资源,只讲经济发展、不讲社会进步等倾向十分突出,政府管理的缺位、越位现象严重。这样虽然经济一时发展了,但给子孙后代遗患无穷。如果对照孙子的思想,我们发现这种发展战略不是“全胜”战略,不是最上策,而是片面的、局部的胜利,必须予以改变。我们认为,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要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全胜”。体现在战略全局上,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全面实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然,在全面考虑的同时,在不同时期要突出不同的重点。

三、“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政府管理活动应善于任势。

任势是孙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关于势,他有一系列形象的描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篇》),“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孙子形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势篇》)。其核心思想是因势而谋,借势成事,利用客观态势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思想很值得现代政府管理者借鉴。在政府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善于借势。如何借势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善于聚“气”,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鼓气鼓劲,聚集起发展的能量;三是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机遇,采取措施,全力推进,形成发展的加速度和必胜的态势。

四、“通九变之利”——政府管理途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创新

现代政府是法制政府,决策和执行要尊重科学,尊重程序。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要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孙子所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坚持规范、坚持程序,不是因循守旧,不是一成不变。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切忌墨守成规和经验;同样,政府管理更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总之,要把握住一个“变”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去指导政府工作,从而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论文篇(2)

(一)一个团队的超强战斗力往往来自于这支队伍的自强不息的性格和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尚武精神”。尚武,是《孙子兵法》治兵的核心精神。尚武精神是乱世哲学,是乱世求胜的法则,兴盛于我国商、周时期,提倡“士君子六艺:礼、乐、书、数、射、御(驭)”,倡导管理者文武兼修,弘扬刚毅不屈、光明磊落、慷慨悲壮的团队气质。随着春秋战国之后,尚武精神日渐走向衰落,从春秋战国后的文武对立开始,文人文弱、武人粗暴;到汉、唐、宋的重文轻(禁)武,崇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孕育出的文人骚客理想无为、沽名钓誉、避世寒酸;对于当代世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权、钱诱惑的影响之下,变得文武尽失,舞弄于权势、功力于心计。回顾历史长河,不论是古代辽、金、元、清的建立还是近代民族所受屈辱,无一不是由于尚武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的后果。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亦是如此,越和平就越松散,越松散就越缺乏战斗力,越无力就越渴望和平。

(二)一个团队的超强战斗力还因为具有良好的竞争理念,这就是兵家精神应有的哲学理论。不同于儒家的入世哲学、道家的出世哲学和佛家的来世哲学,《孙子兵法》所有篇章的哲学观点源自于乱世哲学,引导乱世求胜的兵法理念。兵法中所具备的哲学理论:首先是唯物主义,任何事物尊重于客观事实,所谓“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对于保险营销亦是如此,不能盲目迷信于美式的市场管理、日式的服从理念和英式的等级制度,更不可主观的“想当然”、“闭门造车”制定策略,需要充分的、客观的市场调查和客户分析,来确定营销的策略。第二是悲观主义哲学,兵法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主张理性、威胁和反思的思维方式,避免感性、机会和理想主义思想。自古至今,我们一直崇尚于“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牛刀”;另外,我们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祭借东风”、“空城计”的故事,修炼这种谋略(可以称之为”述”)是很多人追求的梦想。因此我们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捷径实现目标,或者是有“幸运之神”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浓烈的“小概率情绪”一直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但是在企业管理、营销组织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这种“用机会堵明天”的思想而导致重大的损失,先前的巨人集团到后来的联想集团、平安集团,都在小概率事件中蒙受了灾难性的损失。为什么不用千斤去拨四两、不用牛刀杀鸡呢?用必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兵法中“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癦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蟻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提倡理性地考虑到事物潜在的威胁,谨慎地制定和实施每一项策略,即“慎战”的思想。第三是兵法中崇尚现实主义哲学思想,“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復喜,愠可以復悦,亡国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论述充分体现出兵法中崇尚现实主义思想,而非唯美的浪漫主义。在保险企业管理和营销战略中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围绕企业的核心利益开展营销活动,切勿以管理者的喜好、情绪和政治前途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孙子兵法》的三大哲学理念,深刻体现了管理者客观、理性和务实的管理思维。

二、兵家智慧在保险营销管理中的适用性

《孙子兵法》的智慧不光体现在兵家作战的谋略和战法上,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管理的理论真相,其核心观点“万相见真相,真相解万相”,清晰地解读了管理者应具备的团队洞察力。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将领导与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企业的领导层是企业思想的带动者,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团队的领军人,因此领导层的素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兵法有云:“夫将者,国之辅也,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不但强调将之重要,而且也强调了为将者必备的素质。领袖的素质要求做到“智,信,仁,勇,严”,智以生谋,远见卓识,足智多谋;信以赏罚,言而有信,赏罚必从;仁以服众,仁爱惠众,深得人心;勇以果断,勇于决断,坚毅顽强;严以立威,严于律己,宽待于人。这是现代的孙子五德,也是现代企业领导层的必备素质,对于选拔、培养以及任用管理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管理者和管理方式上,有几组这样的对比:第一类对比:管理者脾气甚好,营造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团队,但队伍往往缺乏战斗力;相对应的管理者脾气不好却能力超群,往往团队工作压力较大,但具有超强战斗力。第二类对比:管理者讲究民主治理,以致遇事犹豫不决,对错难料,团队众人迷茫;相对应的管理者自负武断,敢于决策,虽然对错难料,但是方向明确,往往形成较强的团队凝聚力。第三类对比:管理者品行端正、情操高尚,但往往管理过程中权势受到冲击,资源相对缺乏;相对应的管理者好吃好喝、声色犬马,管理者却能位高权重、资源独占。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和营销竞争中,以上三类对比,涵盖了兵法中所提到的“故将有五危”,后者具有的创造力更强。通过调查发现,80%的员工愿意在后者的管理之下工作,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更高的平台。《孙子兵法》中有这样的论述,“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段话所体现出来的营销领导者的事实真相:管理的核心是创造与分配。在员工忠诚管理中,员工忠诚度的体现在于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平台、薪酬和未来。兵法中蕴含的忠诚管理不在于管理者是否宅心仁厚,不在于工作压力的强弱,不在于企业环境和谐共处,而在于管理者为员工创造的平台有多大、机会有多少,在于管理者创造的项目回报率的高低、薪酬的多少,在于管理者为员工制造的背叛威胁和差距。这也能充分体现出忠诚管理的事实真相:创造机会与制造威胁。在员工责任心管理中,兵法主张工作项目“私有制”,谁对项目的结果负责,该项目就属于谁的“私有”,承担项目执行结果的责任,分享项目产生的绩效。因此责任心管理的核心思想:责任心管理在于不断合理私有化的过程。

三、兵家战术在保险营销方式方法上的指导性

《孙子兵法》的战术有四大核心思想:先胜思想、必胜思想、奇胜思想和全胜思想。这四大核心思想阐述了兵法的精髓,在营销战争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先胜思想: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中:“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佐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于众者,先知也”。主张为将者在制定战争策略前,先对对手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根据对手的真实情况制定战争方案,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保险的营销战争中,我们的对手有两个,一个是其他的保险主体,一个是市场,两者相辅相成,要想获得市场胜利就要战胜其他主体,要想战胜其他主体就必须要获得市场。中国式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先胜思维。譬如:最具代表性的联想集团巨型计算机的没落,上网本市场战役的溃败,体验店的衰亡等。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营销组织的过程中,往往能更准确地做好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比如史玉柱创建“脑白金”的成功、“加多宝”的先胜等等都源自于管理者战前对市场需求和客户心理分析的准确调查和研究。当前的保险市场亦是如此,部分企业管理者忽略了先胜思想,忽略了营销的本质,忽略了对市场和客户的深入调研,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团队缺乏战斗力。众所周知的营销本质是满足需求,营销的精髓所在并不是给客户自认为最好的,而是应该提供客户需要的。保险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策划中,做好先胜准备就是清晰地找准市场,分析客户的需求。然而从当前的保险市场来看,首先产品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要,大部分保险产品依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产品类型,各大主体之间似乎遗忘了客户的需求点,忽略了产品的创新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在销售行为上,销售人员急功近利为推销产品而费尽心机,或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客户进入公司的组织销售之瓮,以销售产品为中心,忽略了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兵法云:“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保险的营销战争中,先胜意味着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真实的客户分析,发掘并找准客户的内在需求点,开发相适应的保险产品,通过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的关注和理性的购买。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及时创新,不做产业升级、市场升级、模式升级、管理升级的牺牲品。

(二)必胜思想: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慎战”是兵法的核心原则。保险企业营销战争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生死存亡,任何营销策略的实施都务必确保获得胜利。兵法云:“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主张每战之前,先完成并(兵)器、粮草、费用等等资源的充足匹配,然后开战方能一股作气取得胜利。保险的营销战争也是如此,每战之前,先确保人力、培训、产品、工具、费用等资源是否配合到位,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方能百战不殆。在保险营销过程中,营销战略是一种职能层战略,通常可细分为低成本进攻战略、差异化进攻战略、集中进攻战略、低成本防御战略、差异化防御战略、集中防御战略等六种。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而在于目标市场上的相对企业数量、产品定位方向和对风险的态度。因此,经营者在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自己所在企业营销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并实施该战略以获得利润。兵法中先胜思想主张“善战者,求之于势”,善于“造势”者,往往能凝聚最强的战斗力。兵法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清晰地解析了群体的意识来源。群体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的来源主要是传染、模仿、从众三个方面。因此保险营销策划中,两个群体的意识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和发展,即客户群体和销售人员的群体,意识来源同样是有效的“造势”。在群体的有效控制中,人因为习惯传染,营销策略需要采取简单、生动、可持续的语言或广告频繁地在群体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就像“你本来就很美”、“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上火就喝加多宝”等等脍炙人口的词句,越简单、越生动就越持续;人因喜欢模仿,营销策划需要树立标杆和榜样,对销售群体建立销售标杆,对客户群体塑造明星榜样;人因习惯从众,营销可以充分地造梦、造场、造势,营造美好的明天、有效的环境和大势所趋的氛围。

(三)奇胜思想:不打无谋划之仗

《孙子兵法》中还谈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兵法传承千年的谋略之战,引导现代营销战争的战略思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营销战争中,竞争谋略的灵活运用,认清市场行情的变化,发现有利时机,接受同行的挑战,采取相应的竞争行为,才能取胜。在现代营销管理中需要以谋略取胜求利,在谋略上,最重要的是出奇制胜。“奇”应理解为一种超常规行为,于不可能中寻可能,运用“奇”字的关键,首先应采取逆向思维方式。把握先机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只有灵活多变的决策,才可以出奇制胜使敌追我,使自己走在行业的前沿。在保险的微营销战略中,逐渐呈现出了放弃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大市场,专注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微市场的经营方向,大众型、普遍型、通用性产品逐渐退出市场,保险产品保障功能优势将得到有效凸显(我们一直用保险产品的理财劣势去与其他金融业的理财优势竞争)。这个过程中,保险的个人营销终端和职业经理人塑造显得更为重要,培养高素质、高效率、更专业的综合性保险营销终端,引导可掌握微市场的经营方式。保险主体之间的营销战争,也要讲究“避实击虚”的兵法原理,根据主体自身优势来找准微市场,做到小战必胜,多个微市场累积成自我的大市场。笔者认为,保险产品的价格和服务将不再是未来竞争的主要工具,保费规模的刚性需求将逐渐转变成利润追求目标,如何更准确地满足客户不断新增、改变的多元化、周期性需求,从而体现各保险主体个性的微市场营销将是未来的主要战场。谁能找准微市场,便能出奇制胜,充分体现谋略之战的重要法则。

孙子兵法论文篇(3)

记者 韩胜宝

台湾孙子兵法战略研究学会相关人士向记者宣称,1985年,黄营杉以《兵家之管理思想:策略形成与执行》的论文,获得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他也是台湾首位以研究《孙子兵法》等古代兵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黃营杉在其博士论文中写道:“兵学自春秋战国时期由贵族流散于民间,群雄争霸而使兵学盛极一时,成为专门之学。传世兵书以宋元丰年间所頒武教学教材,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之《武经七书》为兵家思想代表作”。

黃营杉的论文以以《孙子兵法》和《武经七书》为研究对象。从现代管理之观念剖析其战略规划、执行与控制思想,並导出兵家思想之現代管理及建立中国式管理之含义。全文分九章共17万字。论文析论兵学与管理学、兵家与兵书之关系,並确认《武经七书》为兵家思想之核心。论文还分析兵家之策略规划过程与原则、兵家战略执行与控制,以及组织、用人、领导、统御等重点,并从所分析归纳之兵家管理思想提出現代管理之含义。

《孙子兵法》论文获博士学位的黃营杉,在中国式管理方面如鱼得水。他先后任美国声宝公司副总裁、中华彩色印刷公司总经理、羽田机械关系企业执行长、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兴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大学商学院院长、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电公司董事长,还出任台湾“经济部”部长、“财政部”财政金融专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兵法与商略》、《从高阶管理观点论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兵家之领导思想》、《中国兵家之管理思想》、《吴子兵法与策略管理》等80多本。

另一位特别引人瞩目的兵学论文获博士学位的林英津,为女性。她在1985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写的博士论文《夏译〈孙子兵法〉研究》,对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孙子兵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这一珍贵版本得以传承下去。林英津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87出版专著《孙子兵法西夏译本所见动词词头的语法功能》,1994年她的博士论文《夏译研究》,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刊印,引起海峡两岸学术界的关注。

孙子兵法论文篇(4)

孙武及其兵法的传世

先秦诸子中,兵家是很重要的一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中,兵法思想是别具一格的一支。在兵学诸书中,《孙子兵法》独占鳌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本来是齐国人,他的出名却在吴国。他给吴王阖闾献上自己写的兵法书,吴王对他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想对孙武的兵法来个实地测验。孙武当然毫不犹豫,一口承接。但是,吴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把兵法用在后宫美女身上试试看灵不灵。于是,孙武把阖闾后宫的美女180人编为两队,指定阖闾的两名宠姬为队长,申明纪律,开始队列训练。这些美女们丝毫不把军令纪律放在心上,嘻嘻哈哈当作游戏。经过孙武三令五申,依然哄笑不止,没有一点章法。孙武依据军法,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这一下,看台上的吴王坐不住了,赶忙让人给孙武传话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却一点也不买账,回答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两颗人头落地,美女们花容失色,队伍整肃,号令严明,娘子军变成了敢死队。孙武向吴王报告说,现在你可以下台观之令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亦可也”。吴王正在为爱姬死于非命而痛心,但又不好对孙武发作,只得说:“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武却并不罢休,而是刺了吴王一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所幸孙武没有看错人,吴王阖闾并不昏庸,从此重用孙武,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的这一故事,经过太史公的文学描述,广为流传,而且留下了“三令五申”的成语。当代推崇《孙子兵法》的管理咨询师,在效法孙武的时候不要忘了,如果要当孙武,自己的咨询报告就要能经得起业主的检验,哪怕是面对“后宫宠姬”照样有效,才有可能成就孙武一样的名声。如果咨询报告对业主的承诺,碰到“条件特殊”就无法兑现,那就趁早收手。当然,你要当孙武,还须业主是阖闾才成,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好眼力,看得出吴王是未来的霸主,否则就会明珠暗投,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孙武之后,以兵法著名者还有孙膑,他们本来是一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为了区别,后人称前者为吴孙子,后者为齐孙子。孙膑的用兵之术不在孙武之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出于孙膑。孙膑与庞涓斗法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孙膑也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绩“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从南宋以后,有不少人怀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一回事,近代的疑古思潮扩展了这种疑问。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并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和《孙膑兵法》残简,才使这一疑问得以澄清。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开始流传。按照韩非的说法:“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五蠹》)不过,先秦诸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会夸大其词,所以韩非的说法不宜当作兵法普及的确凿证据。况且韩非还是为了证明兵法流传与作战能力提高不一致而言的,就更应该打个折扣。但是,即便兵法的流传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普遍,《孙子兵法》还是兵法著作中最出色的。秦汉以后,《孙子》流传过程多有佚亡。传至今天的版本,是曹操的注本。曹操对孙武十分推崇,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注《孙子》序)打仗出身的君主李世民,也曾高度赞扬《孙子》,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卫公问对》)。

中国古代的兵家经典,以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司马穰苴这几位的著述为代表。正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兵家成为诸子中间独特的一家。秦汉以后兵家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先秦。到了宋代,因为武科举所需,正式被官方确认的兵家经典有“武经七书”。所谓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和《六韬》,影响最大的是《孙子兵法》。《吴子》相传为吴起所作,但影响远不及《孙子》。《司马法》来自齐景公时的田穰苴,他担任司马时所创的兵法被齐国沿用,到齐威王时著成《司马穰苴兵法》,但传世至今的只有一小部分。《司马法》与《孙子》不同,主要是讲军法军令、编制训练,而不是谋略,其中谈制度的内容多已佚亡。《李卫公问对》托名唐代李靖与李世民的对话,但真伪难辨,是宋代重新编辑加工的版本。《三略》相传是楚汉相争之际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张良以此辅佐刘邦得了天下;《六韬》相传为姜太公所作,是姜太公与文王、武王的对话录,这两种兵书实际都是后人编纂,它们现存的版本同汉墓出土的相关残简大不相同,说明宋本与汉本已经不一样,而汉本同古本肯定也有差别。

按理来说,兵书应当包括战略、战术、军制、训练,乃至包括天文地理、兵器给养等等。汉代整理古籍,兵书是单独一门。在兵书门下,分有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孙子兵法》列在权谋类之首。“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鄉,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尉缭》属于形势类。“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汉书 · 艺文志》)阴阳类和技巧类兵书后世多佚。所谓权谋者,实际上是总括性质,包含有形势、阴阳、技巧等各种内容,《孙子兵法》当之无愧。所以,后代的兵书流行,《孙子兵法》独领风骚。

兵法直到近代之前,还是专门的军事读物,常人并不太关注。但是,即便是军人,读兵法也不是人人上手。按照常理,高级将领应该是兵法的爱好者,然而,不同的将领对兵法的反应并不一样。汉初大将韩信,其用兵作战可见明显的兵法痕迹,他还多次用《孙子兵法》对部下解释自己的战术战略。而西汉名将霍去病,则不那么看重传统兵法。汉武帝打算给他教孙吴兵法,他却回答道:“顾方略何如耳,

不致学古兵法。”宋代对兵书的整理,很大程度上不是实战和训练的需要,而是武科举考试的需要。所以,唐宋以后兵法的流行,与其说是人们对战略的重视,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有意思的是,尽管武科举要考兵法,然而武科举历代都不受重视。古代当文官,科举出身是正途,中了进士就趾高气扬,“一日看遍长安花”,而当武官,则行伍出身是正途,武科举被人看不起。所以,兵法对战争的影响有限。反而是不打仗的人,却多从兵法中理解战争。研读兵法的将领,在历史上屈指可数。战国的秦军雄视天下,良将辈出,却基本没有兵法传世,汉代整理史籍,其保存的兵书名录出自秦国者仅仅有公孙鞅和尉缭(而且此尉缭和兵书《尉缭子》的作者是否一个人还有争论),秦国的名将,谈论兵法的也极少。从西汉以后,才有一些著名将领谈到兵法。从正史来看,依赖兵法打仗,似乎并不是常态。反而是一些文人,对兵法具有浓厚兴趣。例如唐代的杜牧,宋代的梅尧臣,都曾对《孙子兵法》做过注释。不过,由于兵法明显是对敌手段,“兵不厌诈”,“兵者诡道”,用兵讲究出奇不意,虚虚实实,所以,在古代人们多不明言把兵法用于生活与事业。尤其是儒家,虽然也讲权变,却从根本上反对以兵家权谋治理国家,他们基本上不推崇兵法。这也影响到后人对《孙子兵法》的态度,清代学者遍注古书,考据风气浓厚,《孙子兵法》的注疏最少,也没有认真的校勘考证。只有孙星衍的校勘考证较详(而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对本家的推崇)。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把自己注释孙子的理由概括为“兵列五礼,学礼易及”,“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等儒家化解释,说明儒家力求同兵家的“诡诈”保持一定距离。即便近代以来在中西对抗的背景下热衷“商战”的洋务派和维新派,也没有把《孙子兵法》挂在口边。现代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最初不收录兵家,明地里是认为兵家没有哲学,暗中是否有传统儒家看不上兵家的潜意识就不得而知了。民国时期,蒋方震(百里)作为军事理论家,曾经对《孙子兵法》做过注释解读。当代国内对兵家思想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形成热潮,并将其放在很高的地位,是同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紧密相关的;《孙子》文本的研究,是同70年代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本相关的。真正把《孙子兵法》当作商战教科书,在改革开放以来才蔚成风气。

至于《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影响,媒体也有所夸大。《孙子兵法》从唐代开始传到日本,但主要是作为宫廷藏书,社会影响不很大。到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有位谋士赵本学,曾经注释过《孙子兵法》。正因为俞大猷采用了赵氏的方法抗倭,从而使《孙子兵法》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二战以后,日本有一些学者和企业家,研究用《孙子兵法》管理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李零考证,最早把《孙子兵法》翻译到西方是法国传教士钱德明(p. josephus maria amiot),1772年巴黎出版了他的译本。但是,真正影响欧洲军事思想的,不是中国传去的《孙子兵法》,而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西方对《孙子兵法》的重视,是当代对毛泽东军事战略的研究而引发的,同工商业关系不大,即便研究《孙子兵法》,也是把它作为汉学的一个专题,而不是列入管理学或者工商战略研究。

那么,是不是《孙子兵法》就与管理无关?也不尽然。何炳棣曾经专门研究过《孙子兵法》,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尤其是两两相对的论证方法,来自《老子》,而《老子》来自《孙子》。他甚至断言,朱熹这样的道学家之所以不言《孙子》,是因为《孙子》的“诡道诈术”为儒家所不喜。而《孙子》的思想,在何炳棣眼里可以同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斯金纳相媲美。“人类史上最先主张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原则整兵治国者是《孙子》,柔化和缘饰《孙子》坦白冷酷愚民语句最微妙、最成功的是《老子》。”“在愚民理论上,《孙》《老》亲缘关系之所以特别明显,是因为它们都出自置道德是非于不顾(amoral),非常彻底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点上《孙》《老》如仍有不同的话,那是因为前者语言坦率无隐,有如对心理学实验室白鼠群而发,而后者同样冷酷的心肠却是用清静、无为、‘玄德’等清高的哲学语言表达的。”(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这就给考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源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哪怕不认可何炳棣的观点,仅仅凭他把孙、老与斯金纳相对照,就足以值得今人从行为主义角度重新审视《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价值。

从战略角度而言,古人确实不把《孙子兵法》用于工商,因为古代的工商业根本不存在所谓战略。所以,古代兵法的传世,与工商战略无关。无论是古代早期的范蠡陶朱公,还是古代后期的晋商徽商,都没有用《孙子兵法》经商的。但毫无疑问它属于军事战略,而军事战略可扩展到治国方略。在逻辑上,古代的管理思想,依然少不了兵家这一分支。企业经营中战略研究的兴起,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二战以后才出现的。从有了战略研究这一管理学分支开始,回过头来关注传统兵法,梳理其中的战略思想,对于今日的企业经营,当然应该。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不少人以战争喻商业,然而,战争和商业是有区别的。“兵凶战危”是进入军事领域的警告牌,战争与增进社会福利的工商业具有本质区分。如果真按战争方式指导经商,那么,商业就会失去它的美好一面,只剩下令人战栗的惨烈。了解兵家思想,掌握古代兵法的思辨路数,目的在于使人们更清楚、更冷静地看到战争的逻辑,而不是把它照搬到工商领域。

孙子兵法论文篇(5)

【关键词】孙子兵法/势/本体美/理性美/力量美/the art of war by sunzi/shi/beauty ofnoumenon/beauty of reason/beauty of strength

提起《孙子兵法》,人们都知道它是一部研究军事谋略和作战技巧的古代兵书,具有 很高的地位、深刻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这部著作奉为“兵经”或“武经 ”,而把其著者孙武封为“兵圣”。事实上,从文本的价值阐释和实践品格来看,这些 评价绝非溢美之词。然而,《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军事领域,在哲学美 学特别是艺术美学领域内,它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但目前很少有学者愿意涉足甚至根 本不屑提及,这确乎是一种已被长久“遮蔽”了的“存在”。《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 美学发展的审美向度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 上。

一、“势”在《孙子兵法》中的多重所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范畴之一。《孙子兵法》从军事 学的角度,较早提出且颇为系统地论述了“势”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从《孙子兵法》 全书来看,直接提到“势”字的有15处之多,涉及《计篇》、《势篇》、《虚实篇》、 《地形篇》等篇章,其中《势篇》是论述“势”的专篇。尽管在其他篇幅中并未直接提 到“势”字,但都程度不同地和“势”相关联,讲的都是治军策略、用兵技巧、军事实 力、虚实关系、战场地形、攻守方式、间谍运用等对军势、战势直至战争结果所产生的 深刻影响。我们不妨说,“势”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范畴,《孙子兵法》其实就是 一部论“势”的兵书: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 山势、水势、火势,善于造势、积势、任势、变势、化势,调动全军的气势,占据战势 的主动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最大可能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显然,《孙子兵法》并非 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用“势”,由此便形成了《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多重所指。

一指自然之形势,具体表现为战争中应巧妙地运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这是 孙子论势的第一层次。《行军篇》提出了处于不同地形情况即“处山”、“处水”、“ 处泽”、“处陆”条件下不同的“处军”方法,得出了“好高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 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的驻军原则,强调了“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 、天隙”等地形的隐患,这些旨在说明作战时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地形篇》从军 事地理学的角度,详细地考察了“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 和“远形”此“六地”的利弊,并探讨了应相应具备的战术原则,说的也是地势对战争 形势的巨大影响,孙子认为此乃“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九地篇》在开 篇便提出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等“九地”,论 述了战场地形地势对士兵心理、诸候态势和敌我形势的影响。《火攻篇》虽然表面看来 是在讲“以火佐攻”,实际上是说火攻同样可以对战争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孙 子那里,“自然之势”已成为影响战争结果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指内在之气势,具体表现为为赢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具备的全军的向心力、凝聚力和 战斗力。这是孙子论势的进一步深入。

如果说自然之形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人”才是战争中起决定作 用的内在因素。《孙子兵法》从内部因素即人的素质、人的心理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 从将帅到士兵必须打出气势、拿出信心,同时应消解和压制敌人的气势。

“用兵任势也。”(曹操语)孙子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就必须善于激发全 军的气势。一方面将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即谋略 冷静而幽邃、管理公正而严明等)和运筹帷幄的指挥能力(奇正变化、避实击虚等),给 全军做出表率,从而激发士气;另一方面又要靠深入敌军(“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主人不克”)、重击敌军(“故杀敌者,怒也”)和激励奖赏(“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 其先得者”)等手段,做到“与众相得”(《行军篇》)。在他看来,“齐勇如一”(《九 地篇》)才是真正的为军之道;只有戮力同心,才能得战争之“势”,进而取得战争的 胜利,因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

全军内在气势的获得,既要靠“我军”士气之激发,又要靠对“敌军”士气的消解和 争夺。《军争篇》深刻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作为将帅,必须善于“观势”,即所谓的“相敌”。孙子 在《行军篇》中列举了32种“相敌”方法,包括饥、渴、劳、虚、恐、扰、乱、倦、穷 、失、窘、困、不精、乏、怒,以及静、挑、安、来、隐、伏、覆、车来、徒来、薪来 、营军、敌卑、辞强、陈、谋、期、诱等。在孙子看来,“任势”必须“观势”,正所 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

三指战争之局势,具体表现为由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 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这是孙子论势的核心和落脚点。

“势”在虚为“气”,在实则为“力”,体现为作战时的一种爆发力、冲击力。有的 学者指出:“‘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 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1](p54)孙子也提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势篇》)在孙子看来,“势”具有“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和“激水漂石”所形成 的“势能”,依靠此“势”,“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势篇》)。但这种“势能”究 竟缘何而来呢?除了前述的巧妙利用自然地势、调动全军内在气势以外,孙子还作了进 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势”贵在“变”,“战势不过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间 寻求不断变化,“以正合,以奇胜”,唯其如此方能“不可胜穷”。“势”贵在“造” ,造出声势,给敌军以假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 近”。“势”贵在“化”,《用间篇》讲的就是化势的问题,即通过用间和反间扭转战 争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效果。“势”贵在“度 ”,即审视实力、把握时机、巧妙安排。孙子在《地形篇》论述“远形”时提出“势均 ,难以挑战,战而不利”的观点,在论述“六败”时又提出“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也就是说在地势均等、平分兵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作战就非常不利。“势”还贵 在“积”,经过长期而有准备的蓄积和贮存,就如同火山爆发、剑拔弩张般蕴藏着极大 的动力和能量,所以他说“势如弓广弩”,王皙则提出“势者,积势之变也”。总之, 作战应“求之于势”,“择人而任势”,方能形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般之“势”或 曰对敌打击力。

基于上述理解,很显然,孙子之“势”绝非简单的“形势”二字可以全部说清。它固 然最终指向战争的局势,因为《孙子兵法》原本就是谈论战争的,孙子就是想证明应通 过一切办法取胜战争,但同时还要看到,把握战争的局势、赢得战事的主动权,不可能 唾手可得,而应善于利用自然之势,巧妙地营造内在之势。只有做到内外结合,才能真 正得“势”,“因利而制权”(《计篇》),否则只能落个“用之必败”、吾乃“去之” 的结局。孙子以其气派非凡的“论势”,给予当时的为政者和后世的军事作战以深刻的 启示。

二、《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美学意蕴

《孙子兵法》的军事学价值自不待言,但其美学价值却常常为学者们所淡漠和忽略。 从审美角度来审视《孙子兵法》,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反复论及的“势”范畴具有深刻 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孙子兵法》之“势”首先具有显明的本体美。《孙子兵法》一书的核心是什么?可能 更多的学者都倾向于一个“计”字,认为全书都是讲谋略的,“先计而后战”理应成为 全书的核心。但笔者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孙子兵法》全书直接或间接论 “势”的篇章占据相当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全书13个篇章都与“势”有关,或造势, 或用势,或变势,或积势,或观势,论述的焦点或终极旨归直指对战争总体局势的驾驭 和把握。也就是说,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势”是一个更具本体意义的范畴。有的 学者甚至从“势”本身所蕴含的强劲锐利的力量进一步推论,“势”这个概念“既来自 于对生命形式的感悟,又概括着生命的基本特征”[2]。更有意味的是,《孙子兵法》 还将“势”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另外两个经典范畴“道”、“气”联系到了一起。在孙子 看来,得“道”者方能得“势”,得“势”也就是寻得了作战之“道”。《计篇》有“ 存亡之道”、“五事”之“道”,《谋攻篇》有“知胜之道”,《九地篇》有“齐勇如 一,政之道也”,《火攻篇》有“安国全军之道”,说的都是“势”与“道”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此外,孙子还将“势”与“气”勾连在一起,认为得“势”就要长我之 士气、灭敌人之威风。孙子还在“自然之气”与“内在之势”之间找到了逻辑契合,认 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他还进一步指出,占据作战的有利态势就是要善于“ 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实,《九地篇》、《地形篇》等篇章对自然之势 的重视,不恰恰能够印证作战要善于得自然之“精气”吗?如此看来,孙子之“势”的 确非简单之“势”,而颇具本体性的美。

《孙子兵法》之“势”同样具有辩证的理性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非常发达,这可以 从《孙子兵法》、《易经》、《老子》等著作中清楚地感受到。但与古希腊哲人的思辨 美迥然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抽象、空洞、玄奥的逻辑推演,一种言语式的论辩 甚至是诡辩,一种神性、顶礼膜拜和遥不可及。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为代表的一 批古希腊文论著作中便足可窥见一斑。相比之下,《孙子兵法》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 更具世俗性而少了些神秘性、更具理性而少了些非理性。正如《用间篇》所言:“先知 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或许是出 于对战争特有性质的深刻认知,尽管孙子生活在神秘主义依旧盛行、科学思维还很不发 达的时代,但他却能够在论“势”时体现出高度的理智与惊人的警省。他论敌我、虚实 、奇正、强弱、勇怯、众寡、动静、进退、治乱、攻守、胜败等,总能给人以纵横捭阖 、滴水不漏之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战争经验的厚重积累与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对 战争的入微洞察与深刻领悟,恐怕难能以这般气势写出如此之“势”。应该说,孙子之 “势”更自然实在,更具亲和力,更能体现出一种旷达的理性美。李泽厚先生在论及《 孙子兵法》时深刻指出,该书最值得注意的便是表现在兵家思想中的理性态度,即“一 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用任何情感上的喜怒爱憎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来 替代或影响理知的判断和谋划”[3](p83)。这一点恐怕也正是孙子论“势”的独特高明 之处。

《孙子兵法》之“势”还具有流动的力量美。孙子之“势”是一个流动的范畴,具有 不确定性和可转化性。对此,孙子多有论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 穷也”;“勇怯,势也”;“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正因为如此,“势”可以造、可以化、可以积、可以变,因而在变化中呈现着“美” ,体现着“用兵如神”,并最终指向战争的胜利。这分明是孙子所着意描画的运筹帷幄 、指挥自如、势在必得的审美境界,鲜明地展现了孙子的战争美学和军事美学观。此外 ,“势”原本就是一个与“力”有关的范畴。《说文解字》对“势”的解释便是“盛力 权”,显然与“力”有关。其实,在孙子看来,无论是“自然之势”还是“内在之势” 抑或是“战争态势”,都内含着一种无形的“力”。“自然之势”总是蕴藏着天然的势 能,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战争的有利态势;“内在之势”可以摧枯拉朽,以弱胜 强,制敌于死命;而依靠巧妙地运用自然之势和内在之势,就可以占据和把握有利的“ 战争态势”,进而形成强大的爆发力和对敌人致命的打击力。综合运用这几种势能和力 量,战争的结局便可胜券在握。无疑,这是一种强悍的美、力量的美、颇具冲击性的美 。

三、《孙子兵法》“势”论在美学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势”起初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 ,但“势”范畴最为成熟也最具影响力,却是在它被移植、拓展到艺术美学领域以后的 事情。《孙子兵法》在“势”范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作用。

首先应引起关注的便是《孙子兵法》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有的研究者指出 :“孙子之势已经生发成熟。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是从自然界现象到人类社会,从具体 到抽象、从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到形而下的具体度、量、数等,显然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 体系。”[4]从前文论述来看,《孙子兵法》的“势”论已不仅涉及地势、山势、水势 、火势等“自然之势”,更把视角拓展到人本身,关注战争主体的“内在之势”,并把 它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即战争实践中。俨然,孙子是在“自然—人—社会(战争)”的逻 辑构架中展开其“势”论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审视,孙子还把“势”范畴进一步由“ 实”(自然之势)变“虚”(内在之势)再变“实”(战争之势),从而给予“势”的虚实特 性以较为完整的揭示。

不容置疑,任何范畴都是过程性的,都要历经不断的发展才日臻定型、走向成熟。如 果用今天的眼光回视“势”范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势”范畴的鼎盛期出 现在艺术美学领域,但“‘势’这一范畴的发展,首先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然后是书 论、文论、画论”[4]。也就是说,“势”范畴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与此前的《孙子 兵法》等著作的重视、阐发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不难看到,孙子之“势”对后世“势 ”论的拓展与深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得到直接体现和印证:一是后世论 “势”的范围已由孙子的“自然—人—战争”进一步转入艺术实践领域,从而大大拓展 了“势”范畴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凸显了“自然之势”向“人文之势”的转变。 顾恺之的一席话足以佐证:“《孙武》……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 也。”[5]二是顺着《孙子兵法》的“势”论,后代的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 范畴进行理论抉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卫恒的《四体书势》、刘勰的《文心雕龙》 、顾恺之的《画论》等,都对“势”范畴的完善与成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 势”在书论、画论和文论中的广泛应用,“势”逐渐成为与“意”、“气”、“神”、 “韵”、“味”等同等重要的、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我 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孙子兵法》使“势”范畴进一步走向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 ,《孙子兵法》不仅孕育了大智慧,也推进了“势”范畴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黎波,王新华.孙子兵法今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孙子兵法论文篇(6)

孙武及其兵法的传世

先秦诸子中,兵家是很重要的一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中,兵法思想是别具一格的一支。在兵学诸书中,《孙子兵法》独占鳌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本来是齐国人,他的出名却在吴国。他给吴王阖闾献上自己写的兵法书,吴王对他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想对孙武的兵法来个实地测验。孙武当然毫不犹豫,一口承接。但是,吴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把兵法用在后宫美女身上试试看灵不灵。于是,孙武把阖闾后宫的美女180人编为两队,指定阖闾的两名宠姬为队长,申明纪律,开始队列训练。这些美女们丝毫不把军令纪律放在心上,嘻嘻哈哈当作游戏。经过孙武三令五申,依然哄笑不止,没有一点章法。孙武依据军法,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这一下,看台上的吴王坐不住了,赶忙让人给孙武传话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却一点也不买账,回答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两颗人头落地,美女们花容失色,队伍整肃,号令严明,娘子军变成了敢死队。孙武向吴王报告说,现在你可以下台观之令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亦可也”。吴王正在为爱姬死于非命而痛心,但又不好对孙武发作,只得说:“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武却并不罢休,而是刺了吴王一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所幸孙武没有看错人,吴王阖闾并不昏庸,从此重用孙武,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的这一故事,经过太史公的文学描述,广为流传,而且留下了“三令五申”的成语。当代推崇《孙子兵法》的管理咨询师,在效法孙武的时候不要忘了,如果要当孙武,自己的咨询报告就要能经得起业主的检验,哪怕是面对“后宫宠姬”照样有效,才有可能成就孙武一样的名声。如果咨询报告对业主的承诺,碰到“条件特殊”就无法兑现,那就趁早收手。当然,你要当孙武,还须业主是阖闾才成,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好眼力,看得出吴王是未来的霸主,否则就会明珠暗投,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孙武之后,以兵法著名者还有孙膑,他们本来是一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为了区别,后人称前者为吴孙子,后者为齐孙子。孙膑的用兵之术不在孙武之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出于孙膑。孙膑与庞涓斗法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孙膑也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绩“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从南宋以后,有不少人怀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一回事,近代的疑古思潮扩展了这种疑问。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并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和《孙膑兵法》残简,才使这一疑问得以澄清。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开始流传。按照韩非的说法:“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五蠹》)不过,先秦诸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会夸大其词,所以韩非的说法不宜当作兵法普及的确凿证据。况且韩非还是为了证明兵法流传与作战能力提高不一致而言的,就更应该打个折扣。但是,即便兵法的流传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普遍,《孙子兵法》还是兵法著作中最出色的。秦汉以后,《孙子》流传过程多有佚亡。传至今天的版本,是曹操的注本。曹操对孙武十分推崇,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注《孙子》序)打仗出身的君主李世民,也曾高度赞扬《孙子》,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卫公问对》)。

孙子兵法论文篇(7)

历史上有许多名著,如《史记》《论语》《孙子兵法》《孟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1974年6月7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歧、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孙子兵法论文篇(8)

作为一个“叶公好龙”者,我第一次接触到《孙子兵法》是上初中时。一天,我无意翻出家里一本薄薄的、用粗糙的黄草纸印刷的曹操点评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我尝试着去读,却对晦涩的文言文望而生畏,最终不得不放弃。孙子兵法经过曹操删减为13章,不过区区6000多字,读之味同嚼蜡,我想曹孟德之所以为该书加上评述,大概也有这个原因。

再次看到孙子兵法是在最近,一本《孙子兵法说什么――回归中的商业反思》令我豁然开朗,弥补了童年的遗憾。《孙子兵法》经由作者用现代商业视角全新演绎后,我们终于可以一窥全豹。

商场如战场。能否把兵法拿来直接套用于商业经营活动中呢?类似的作品尚不多见。兵战商战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商场毕竟不是战场,如何能把几千年前的排兵、布阵、火攻、水攻、行军、地形等法则用于现代商战?《孙子兵法说什么――回归中的商业反思》却做到了,而且联系得非常巧妙,并无穿凿附会的痕迹。这本书不是孙子兵法的文白对译本,全书用通俗语言写成,每一章以引述孙子兵法该篇原文开始,接着是对原出的短小、精悍的点评,最后是精彩和诙谐幽默的讲解,案例真实、耐人寻味。全书近30万字的篇幅,一口气读完居然不觉得乏闷,犹如听作者娓娓道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不知不觉对《孙子兵法》枯燥的原文有了新的理解。作者用心之深,用功之致,确实令人感佩。

孙子兵法以“始计”开篇,以“用间”收尾,战略、战术层面都有涉及。如果单从标题看来,前6篇以战略为主,高屋建瓴地论述孙子的战略思想和军事领导学,后7篇则以军事实际操作为主。世人读孙子兵法,大抵有三重境界第一重,道听途说来的“知己知己,百战百胜”;第二重,只读了前6篇;第三重,读懂了全文。作者精研孙子兵法多年,而且在商海浮沉日久,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亲身经历的,这些商场经历与孙子兵法紧密结合,可谓达到了第三重境界,也使得像我这样踯躅在第一重境界的人通过读此书,得以迅速提高对孙子兵法的认知水平。

孙子兵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81-06

山东是文化大省,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兵学文化资源尤为丰富,素有“齐鲁兵学甲天下”的美誉。依托孙子文化,打造极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丰富齐鲁文化品牌体系,一直是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滨州市惠民县、东营市广饶县及临沂市等地大力开发孙子文化旅游景点,多次举办国际孙子文化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在整合孙子文化资源、提升和传播孙子文化品牌方面却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年年举办的孙子文化庆典活动和仪式性活动,是否实现了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活动为当地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各地的孙子兵学旅游项目又将多少旅游景点打造成了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备受关注的孙子文化产业开发既没有造就影响全国的孙子文化品牌,也没有产出走出国界的孙子文化产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从专题角度对孙子文化品牌建设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策划。尤其是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致使山东省各地的孙子文化品牌建设始终停留在经验层次的感性认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为此,笔者立足山东省孙子文化产业的项目实践,以当代文化品牌塑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重点围绕孙子文化产业和品牌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核心环节,理清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孙子文化内涵挖掘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定位

在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策划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孙子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而其核心则在于孙子文化的定位。这需要把握三点:

(一)遵循孙子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精神是某一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是该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如果背离了它,就谈不上创造什么文化品牌。那么孙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孙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全胜思想为基础的实用理性精神,是战争理想与战争理性、武力运用与武德要求的完美结合。唐朝杜牧在《注孙子序》中写到:“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换言之,“本之以仁义,济之以权谋”乃《孙子兵法》之灵魂所在。可见,《孙子兵法》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谋和平、求统一、知兵非好战的优良传统的反映,是古代仁本思想和谋略智慧在兵学领域的融合与升华,其在具体形态上则体现为孙子对战争观念、战略战术、将帅素质、军队建设等诸多层面问题的认知、探索和创造。把握上述内容是孙子文化品牌塑造的根本基础。

(二)把握孙子文化的特色与个性

在品牌创立与发掘的过程中,个性往往是决定一个文化品牌定位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品牌必有其独特的个性,品牌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就是向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孙子文化的特色与个性是什么?是其特有的兵家智慧、兵家道德、兵家思维、兵家境界。兵家智慧即兵学谋略,虚实相依、奇正相生,而就本质而言,实乃文韬武略,刚柔并济;兵家道德即武学伦理,“守土之责,安国之命”永远是武人的本份与职责;兵家思维即兵家哲学,经权、常变、攻守、利害、专分、迂直、劳逸、治乱等,无一不二,无二不一,辩证法是其核心;兵家境界则是止戈为武、以战止战、“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最高理想。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美学和艺术价值是孙子文化品牌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三)注重孙子文化的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代表着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文化风貌与文化性格,是这一地区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能准确把握这种地域特征,最大限度彰显其地域文化特色,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塑造文化品牌。《孙子兵法》孕育、诞生于齐地,孙子文化是齐文化的典型代表,齐文化既有大河文化的责任感、道义感,又有海洋文化的开阔、智慧和魅力,注重华丽、开放,讲求实用、实效,重在创新和发展。而从山东地域文化的整体来讲,孙子兵学文化与孔子儒学文化作为齐鲁文化的两个主干内容它们又是互补的。“儒家思想对人类族群相处的本质有深刻的见解,而兵家思想则对人类竞争活动的基本规律有独到的见识,《孙子兵法》是诠释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论语》则是超越丛林法则的智慧哲学” [1],对二者合而为一,融而并用,实为山东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齐鲁文化品牌体系的重点内容。

文化定位是文化品牌塑造成功的第一个基石,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品牌的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定位(或者谓市场细分)。当前,整个山东省孙子文化市场存在着产品雷同、市场粗放、销售集中等种种弊端。产品雷同表现为产品定位和功能单一,致使孙子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注;市场粗放则表现为没有对孙子文化产品专门化、国际化及完全覆盖市场等市场目标进行细分和选择;销售集中则表现为所有的孙子文化产品销售都集中在了一个看似庞大实质却既散又小的市场上(如孙子文化旅游)。如此一来,尽管各地开发者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依然是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为此,在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开发者要在详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欲望需求、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把孙子文化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市场类群。如:按专业与行业需求分,可分为企业策划、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教育培训等不同领域的专门市场;按娱乐需求分,可分为兵学旅游、游戏动漫、影视戏剧、歌舞演艺等若干种类的细分市场;按人群分,可分为专家学者、领导者与高层经理人、大中专学生、兵法爱好者、普通民众等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还要时刻关注、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最终将产品定位在潜在顾客的心中。

二、孙子文化资源转化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载体的建设

当前,山东各地孙子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往往表现为一个恶性开发链:对孙子文化资源缺乏全面的盘点和认识―急功近利式的“粗加工”―经济效益实现的总量少―更大规模的盲目开发―相关资金的跟进性“失血”―效益欠佳、市场冷清的“不良”工程(如惠民县孙子兵法城)。许多区域和城市的孙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人力等文化产业资源就在这样的不断损耗中浪费殆尽。鉴于此,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与创意设计,开发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精品,实现孙子文化资源向孙子文化产品或孙子文化服务的有效转化,形成孙子文化品牌的丰富载体,是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第二步。为此,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深孙子文化产品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有关孙子的任何文化产品的开发都不应该是对孙子思想单纯的移植和展示,而应该是本于孙子文化的本质内涵,结合时代文化主流趋势,实现对《孙子兵法》思想主题的无限拓展和延伸。只有开发出充满历史感和渗透力的孙子文化产品,才能传达出《孙子兵法》所独具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内涵。如:军事科学院教授吴如嵩先生为滨州学院千人大会堂设计的以“全胜思想”为核心的大型浮雕即体现了这样的创作理念。浮雕的中心是一块圆形的美玉,寓意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追求,同时也象征“形圆而不可败”和“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的用兵境界。环绕中心圆玉的是一个变异的八卦图,由象形的水与火寓意阴阳两极及其互动,突出孙子的思想乃是传统阴阳之道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八卦图左方的利剑,象征战争实力的“形”;右方张开的弓箭,则象征实力运用的“势”,用以揭示孙子军事思想的主体内容。

(二)加强孙子文化产品设计的创造性

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最大的弱势就是缺乏创造、创意的能力,难以在文化产业领域打造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创意产业”这样的说法来形容现代文化产业,其主要宗旨就是为了突出从文化意义到文化产品是一个创造性转化过程。所以,任何产品要有吸引力、有市场,创意性设计是关键。如湖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朱次元在设计《孙子兵法》微雕作品时就考虑到,不管是扇面上的兵法,还是毛发上的兵法,都不足以体现兵法的真正内涵,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展示其内在神韵呢?朱次元想到了兵器,兵器是承载古代兵学文化的真实载体,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最终,他将《孙子兵法》及思想用古兵器的形式来展示,在艺术上将微刻、微雕与发刻融于一体,取得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整体效果,成为微雕艺苑中的力作。

(三)注重孙子文化产品的价值再造

在文化需求创意设计时,要基于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再创造,实现合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转化,为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遗产。2009年,有广州“汉字奇人”之称的邓斌、邓飞及范信琼三人借鉴印章和书法的布局,用神奇的“汉字布阵”方法,将《孙子兵法》的精辟观点融合,布出48个兵法阵列图谱,并结合“井”字图案结构形式,创作了兵学艺术奇书《孙子兵法井田阵》。它能让兵法爱好者一目了然地领略《孙子兵法》全书的精髓,帮助读者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同时通过书中对中国真实、精彩战史的回顾,让人深切感受中国古代与当代兵学的智慧。

总之,实现孙子文化资源向孙子文化产业资源的转换、将文化意义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是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打造的基础。“任何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在整体上都很难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及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进行直接匹配,如果将区域历史文化积淀作为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拼装式的简单加工开发,不仅有可能‘血本无归’,而且可能对区域文化造成价值损伤。” [2]

三、孙子文化资源整合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体系的构建

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是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措施。孙子文化产业要创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的文化品牌,就必须对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已有的文化“库存”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系统的优化组合与系统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充实的子品牌项目建设,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孙子文化品牌体系,这是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第三步。

(一)科学规划孙子兵学旅游线路,完善孙子文化旅游品牌

孙子文化旅游是目前孙子文化产业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在现有条件下,这一品牌项目的完善,应在丰富单个景区内容和突出各景区亮点和特色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旅游线路,推动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大品牌的规模和效益。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惠民、广饶孙子故里2~3日游;临淄齐国故都1~2日游(姜太公祠、管仲墓、东周殉马坑、中国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1~2日游;马陵古战场―孟良崮古战场2~3日游;阳谷县“大迷魂村”和“小迷魂村”1日游;蒙山、沂山、甲子山、五莲山孙膑遗迹各1日游。这种线路的科学设计,是孙子兵学旅游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也是孙子文化群体品牌打造的先行基础。

(二)联合举办孙子文化节,进一步提升孙子文化节庆品牌

国际孙子文化节是提升和传播孙子文化品牌的重点项目之一,但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节庆举办地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在节庆旅游开发时,具有相关性文化的节庆举办地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节庆活动,提供一顿“节庆活动大餐”。比如,滨州惠民的“孙子文化节”,可以邀请广饶、临沂、郯城、临淄等地的孙子文化项目和孙子文化产品广泛参与,甚至可以借用孔子文化的资源,使孙子文化节庆活动融进儒学文化的内涵。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可以通过提升节庆的档次和规模,进行联合促销,即由利益共同体联合行动,商定全省共同创办山东孙子文化旅游节,统一举办时间,如此就能大大提高声势和效益,形成更大规模的节庆活动及品牌知名度。

(三)创新设计“孙子思想艺术展演”,打造孙子文化演艺品牌

“孙子思想艺术展演”应该是在整合山东省传媒资源的基础上,以展示孙子思想为主线,以弘扬中国传统兵学文化为主题,融舞、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型意象艺术舞台剧。从思想内容上看,它首先要表现孙子兵学文化的丰富性,要以孙子主要思想为主线,形成系列化专题,将中国的兵器文化、兵阵文化、战略文化、和平思想等融为一体,为观众献上一套精美的兵学文化大餐。从艺术形式上看,它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增强艺术效果,用现代元素包装古代兵学文化,实现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力争创造出一个充满玄机、绚丽多姿、气势雄伟的舞台艺术空间。这种集高雅、时尚、综合、精湛于一体的孙子思想艺术展演活动,可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使孙子文化品牌建设实现关键性突破。

(四)建立统一的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孙子文化教育教学品牌

孙子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山东省的孙子文化资源优势,网罗各地的《孙子兵法》学术人才,整合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力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孙子兵法》教育培训品牌建设提供合作平台。孙子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将统一对外进行包装宣传,以市场运作模式进行招生、培训,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同时,要利用山东地区兵学文化资源遗址的天然优势,建立不同形式的孙子战略战术思想体验基地,结合实地环境和经典战例分析,启发学员思考孙子思想的社会应用价值。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孙子文化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使《孙子兵法》的理论思想与《孙子兵法》的实践案例完美地结合起来。

(五)建立统一的民间工艺产品研发基地,打造孙子文化民间工艺品牌

山东省应成立统一的孙子文化民间工艺产品研发基地,下设多种类型的孙子文化工艺产品开发公司,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下,从各个环节对现有孙子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和相关要素进行整合。首先,要整合《孙子兵法》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力量,科学设计孙子文化工艺产品的表现内容。其次,要促成《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和对孙子文化工艺产品有创作兴趣的民间艺术家的密切合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好的项目创意,以增加产品的特色和艺术欣赏力。最后,要将真正懂文化、懂艺术的专家与懂市场、懂经济的经营管理者联合起来,以更好地进行孙子文化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运作,将丰富的孙子文化民间工艺产品尽快推向市场。

(六)建设大型中国兵学文化博物馆,打造孙子文化文博会展品牌

大型中国兵学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应利用山东临沂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出土地的优势,整合相关兵学文化资源。其内容设计主要包括:银雀山汉墓遗址及出土文物展览、中国著名兵书展览、中国古代名将展览、中国著名战役展览、中国古代兵阵展览、兵学文化对外传播展览等等。通过各个专题的布展设计,可以全面展示中国兵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每个参观者都能了解中国兵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轨迹,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思想教学基地的作用,让《孙子兵法》在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文化名牌效应。

(七)长远规划大型兵学文化迪斯尼乐园,打造孙子文化休闲娱乐品牌

兵学文化迪斯尼乐园的建设是一种长远规划设计,其选址应在济南市。其设计理念与定位是:通过仿古兵学建筑、仿古战场遗迹与高科技结合,融合传统兵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建造一座集游览、娱乐、教育、美食、影视拍摄、博览购物、节日文化活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老少皆宜的超大型综合性多功能博览游乐园,让游人在战争模拟、兵法模拟的新奇、神秘、惊险、刺激中体验快乐和兵学文化的精髓,同时带动以兵学文化为题材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和产销,并让兵学文化乐园成为山东地方文化精品的展示窗口和中国军事题材影视基地。

上述七个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相互依托,互为补充,既提供了孙子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基本支撑点,也构建起孙子文化品牌的基本内容体系,它对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完善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作为文化品牌,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它的群体品牌,其次才是它的个性品牌。因此,在实施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培育‘群体品牌’将是重要一环”[3]。

四、孙子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传播和维护

品牌培育离不开营销策划和宣传,合理的宣传推介是培育著名品牌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显然不够,手段也明显落后。为此,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设不同类型的孙子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孙子文化品牌传播,是完成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

(一)创办富有兵学特色的孙子文化电视栏目

作为主流大众传媒,电视新闻媒体在传播媒介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然而,现实中我们在电视上很少看到有关孙子文化的节目和新闻,个别的电视剧也没有成为著名品牌、形成轰动效应。对此,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文化产业界的精英,都应该认真反思这一问题。尤其是山东省的电视媒体,自身坐拥丰厚的齐鲁兵学文化资源,为什么不能创新开办一个独具兵学特色的孙子文化栏目,以现代的包装方式,创新演绎古代兵学,深入贯穿传统与现代,最终造就一个中国最具权威的品牌栏目?

在这一方面,陕西省“开坛”栏目的成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其举办的“华山论剑”“中华大祭祖”“风追司马”等大型活动,成功盘活了陕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坛”制片人白玉奇谈到:“媒体是什么,媒体就是个台子,媒体是平台,我们媒体人就是搭台子的人。搭起这个台子不是我们自己唱戏,而是让最有影响力的人来唱戏。” [4]在发挥媒体优势打造孙子文化品牌的问题上,山东省也完全可以拿孙子文化中的某一内容作为支点,再植入一个适合的能吸引公众眼球的现代元素,从而扩大孙子文化品牌在世界的影响。如邀请爱好兵法、善用兵法的著名企业家到栏目做客,讨论《孙子兵法》对商业竞争的指导作用;发动全国媒体在海内外寻找有资格的孙子祭祖活动主祭人;号召兵迷、军迷们通过媒体讨论孙子谋略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生存状态。这实际上就是把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注入动态的鲜活的元素,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把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成现实的文化传播力量。

(二)建设全国一流的孙子文化传播网站

网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一种文化如果不能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就难以在开发利用中实现价值层面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目前,山东省有关孙子文化的专题网站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经济利益的回报,缺乏专业人员维护,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某些板块缺乏互动性和娱乐性,极大地影响了孙子文化品牌宣传的长远效果。所以,依托山东知名媒体,建立一个全国一流的股份制的孙子文化传播网站,打造专业的孙子文化网络传播平台,无疑是孙子文化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内容可包括四个板块:一是孙子文化网上博物馆,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艺术资源的视觉传播;二是孙子文化文献数据库,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学术资源的检索服务;三是孙子文化开发商业资讯平台,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产品与孙子文化项目的展示与营销;四是孙子文化论坛,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研讨的互动与交流。如此一来,各地各类的孙子文化资源信息,都有了一个聚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并通过它及时传送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每一个浏览者面前,供人们选择和享用,这对于孙子文化的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三)建设全球性的孙子文化传播学院

目前,孔子文化对外的教育和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各个国家,已经建设了350多个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仅山东大学就已经在海外建设了7所孔子学院。孔子文化作为“标志性的中华文化国际品牌”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为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孙子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世界对孙子思想的推崇甚至高于孔子。如果能抓住齐鲁兵学文化的资源优势,依托山东省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在《孙子兵法》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筹建孙子文化学院,打造孙子文化国际品牌,必能更好地促进孙子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促进孙子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当然,在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还要注意既有产品的品牌维护问题。品牌维护是快速创建强势孙子文化品牌的坚强保证,也是孙子文化品牌长足发展的基础,它对孙子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保持孙子文化品牌的自我维护。由于孙子文化资源被现有行政区分割,山东各地对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相当分散,这就难免造成不同立场和角度上的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如孙子故里之争),进而形成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甚至出现相互攻击、诋毁的现象。为此,从省级层面而言,可以由山东省相关部门组建孙子文化产业开发管理委员会,或整合相关资源,成立孙子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规避地方部门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急功近利等行为。

其次,要注意孙子文化品牌的经营维护。由于认识不正确,或出于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目的,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经营过程中常常存在着建设性破坏的倾向。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孙子兵法研究顶尖专家”到处挂牌讲课;一些所谓“孙子兵法著名专家”出版的著作错漏百出;一些孙子文化民间手工艺制品粗制滥造;很多地方的文化节对孙子思想进行了所谓的时尚化的改造,甚至有穿着暴露的女子表演歌舞等等。这些现象,都使孙子思想和文化被肢解和腐蚀,使孙子形象被歪曲和戏说,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孙子文化的繁荣,而实际上是对孙子文化品牌的一种更深程度的伤害。

曾振宇认为:“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5]

为此,必须及时推动孙子文化学术资源向孙子文化产业资源的转化,对孙子文化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力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真正把握住《孙子兵法》的灵魂,把握住《孙子兵法》中那些永恒的而非只具有一时一地短暂意义的东西,从而使孙子文化品牌的设计不再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再次,要重视孙子文化品牌的法律维护。就目前而言,山东各地孙子文化的主要产品是文化艺术作品、动漫游戏作品或民间艺术工艺品,这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以创意、创新、发明等知识为核心的,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它们都很容易被他人盗用和剽窃。如果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既可能打击集体和个人创新、发明的积极性,又会损害创造者、投资人的根本利益,给国家和个人造成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市场未动、商标先行”,只有开发者增强商标意识,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建立起全方位的商标保护机制,才是保护孙子文化品牌的最佳途径。

五、结论

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孙子文化品牌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积淀和逐步积累的过程。为此,山东省各级政府及项目开发者必须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孙子文化品牌的战略意义,注重整体规划和长远效益。同时,要结合孙子文化资源的特色,深入研究影响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一般规律,最终构建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利于将孙子文化事业和孙子文化产业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改变盲目投资、短期行为、政府指令为主等诸多弊端,最终推动山东省孙子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远方. 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现代化人格塑造的意义[J].滨州学院学报,2007(5):164167.

[2] 陈元平,张国洪.中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 ――全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区域调研活动的目标与任务[N].中国文化报,20040209(5).

[3] 吕挺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07(6):98100.

[4] 郑萍,许莹.把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为现实传播力[J].今传媒,2008(5):68.

[5] 曾振宇.“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2224.

The Basic Ideas of Sun Tzu Culture Brand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YAO Zhenwen

孙子兵法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033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争环境和不同文化土壤下产生的两部经久不衰的军事理论名著。2500多年前,作为东方兵圣的孙武,透过对冷兵器时代战争规律的敏锐观察,以独特的视角思维从用兵之道、追求全胜思想、以情带兵、重间用间等,写下了《孙子兵法》这篇历史光辉巨作。而作为19世纪有西方兵圣之称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根据从古代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以及自己亲历战争的体会,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与《战争论》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中西方两位兵圣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也各自在自己军事著作中进行了阐述,两人对政治对战争的影响认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战争对政治影响的认识异同竟究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从多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说明两者在认识政治对战争影响方面的异同,为今后研究与认识、指导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首位因素,认为政治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所谓的政治就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极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在《孙子兵法》里孙子把政治讲成是“道”,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治,讲的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孙子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胜负五个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来论述,并把它位于影响战争进程几个因素之首。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争战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出政治决定战争、产生战争、操纵战争,并贯穿于战争始终。同时战争也会反作用于政治。如果政治向战争提出违背其性质的要求,那么一切作战计划和企图都会招致失败。在分析政治对战争的影响时候,孙子始终把所谓的政治“道”贯穿全文,上至全局的安军固国思想,下到将帅带兵之道,把战争中含道(政治)的多少,而决定作战应采取伐谋、伐交、还是伐攻等,从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而克劳塞维茨从唯物辩证法入手,文中多次从事物的绝对性谈到相对性,反复阐明为什么战争不能走向绝对战争,归根结底政治是战争的幕后操纵手,影响战争的进程,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战争。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政治的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个观点,虽然克劳塞维茨率先提出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成为经久不灭的话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而已。“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是政治行为。”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无非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意思的表述,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然而在具有几千年的《孙子兵法》经典著作里,对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谋攻》篇里经典名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说的是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阐明了开明的政治主张、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中西方两部具有较高成就的兵书,中西方两位兵圣在对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时,也表现出两者在这一认识上截然的不同: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影响战争程度认识不一致,前者把政治因素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后者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的从属因素

《孙子兵法》中孙子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以说把“道”(政治)看作举足轻重的地位,老百姓的政治意愿与帝王的意愿是否一致决定国家的安危和战争的民心士气。接着又把“道”(政治)列为五事之首,以及后续篇章里提到“修到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不言而喻指明了平时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方面对战争胜负均有决定性作用。而克劳塞塞维茨在看待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上,把政治作为战争的从属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认为战争只不过是政治手段表现形式,当政治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才开始了战争。甚至克劳塞维茨在文中提到“在战争中,任何源于慈悲的错误思想都是有害的。在提到民众战争时,克劳塞茨也把民众战争,即使具有较强政治因素的民众战争,也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辅助作战手段,没有把民众战争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来认识,把民众进行战争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也只是作为影响战争的一个从属因素,没有看到像所说的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间。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决定战争性质认识不一致,前者通过政治来判断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后者几乎没有涉及到

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两者都提到了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始终,但两者考虑的角度不同。在《孙子兵法》中,孙子通篇几乎考虑的是对待战争要慎战、备战、重战,考虑较多是以谋取胜,几乎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认为作战既要符合本国的利益,又要不使敌国生灵涂炭,所以在其作战方式上,考虑的是伐谋、伐交等智慧的运用,最终的结果都要是安国全军(注:安定国家,保全军队),双方百姓都能够正常生活。虽然古代多数战争是为帝王之战,但孙子始终把政治贯穿战争始终,阐明了敌对双方都不要随随便便对一个国家开战,对战争的性质,战争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均有个清醒的认识,认为战争要考虑战争的正义性,才会得到民众支持,否则的话只会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克劳塞维茨在认识政治决定战争性质的过程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提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虽然他也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的结局因素来考虑,但只是认为政治影响战争的局部,考虑最多的是政治对战争的胜负的影响,而没有通过对政治的考察去认识一下战争背后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考虑最多的是通过政治怎样去为统治阶段服务。观其《战争论》著作,几乎没有提及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德勤石宝江,细品《孙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6(1)

[2]邱崇丙,《孙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7(1)

上一篇: 移动商务论文 下一篇: 安防公司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