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整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27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语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2人。每届本科招生人数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语种。在十年发展中,俄语专业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目标,并努力顺应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英双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A:俄英双语、B:科技俄语、C:经贸、旅游俄语。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俄语精读、视听、会话、泛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概况、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本科生具备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为学校开设的共同课,而公共基础课则是针对专业具体需求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围绕培养俄英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特点,在该版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七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此外,根据理工院校的特点,在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学”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构成。技术基础课包括基础俄语、俄语精读、俄语会话等开设多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则开设在高年级,是专业知识的进阶阶段,包括俄文写作、俄语口译、多学科阅读等。

专业方向课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特色和就业领域调研为提高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该版培养方案设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36学时。俄英双语方向的课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写作等。科技方向的课程包括科技俄语语法、科技俄语俄译汉。

任意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能力,让本科生了解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理论课程之外,还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版培养方案除毕业设计之外,只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翻译实践,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以集中训练大四学生的俄汉口译互译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首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前,对国内众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走访多个用人单位,在综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根本,力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技术基础部分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60%。以此为基础,面对市场上俄英双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极大就业缺口,加大对零起点学生英语和科技俄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难度在三个学期递进式设置四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套系。

二、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较强的经贸能力,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科普知识,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外贸、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俄语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对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俄语语言学基本知识、俄罗斯文学基本知识、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专业俄语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A:俄语语言文学、B:科技俄语、C:经贸俄语

主干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笔译、报刊选读、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罗斯概况、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构成。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由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构成。公共基础课设有3个学期的“外语”课程和1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掌握俄语基本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会话、俄语视听等。选修课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包括俄语语音语调、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和俄文报刊选读3门课程。专业平台课仍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以夯实学生俄语书面写作和培养其人文素养为目的,设有俄语应用文写作、俄语笔译、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由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该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3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必修课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共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20学时。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必修课包括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现代俄语通论等。科技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工程概览、科技俄语翻译等。经贸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旅游俄语。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选方向的认识,将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学年设计环节。开课学期从第一至第八学期,课程包括俄罗斯文学评论、俄语口译、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写作技能训练等。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5年后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契机,以毕业生择业为参考,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答辩确定而成。在5年时间里,有两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八级测试,五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四级测试,过级平均率分别为70%和90%。在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俄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个人与团体成绩。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程度,学习成绩,在国家俄语水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意识到汉语素养对俄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开设了“大学汉语”。其次,调整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配,将俄语实践语法从专业平台课(第五学期)调整到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第一、二、三学期),将俄罗概况从技术基础课(第四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将经贸俄语从专业方向课(第六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五、六学期)。该调整保障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次序合理化。此外,变更了专业方向,不再开设俄英双语方向,改设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由对双语人才的追求转变为对俄语精钻人才的培养。最后,科技方向中新开设的工程识图和工程概览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的理工类教师担当,既保障了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了学生对工程类俄语词汇的掌握。

三、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以及俄语教育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俄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掌握俄苏文学发展史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掌握第二外国语语言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科技俄语阅读、经贸俄语、现代汉语。

专业方向:A:科技俄语、B:经贸俄语

(二)课程设置

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管类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包括第一、二学期的英语二外,第三学期的英语口语实践和第四学期的商务英语口语。通识选修课提供了工程概览、工程识图理工类课程工学生选择。

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仍然由使学生掌握俄语专业基础知识的俄语语音、基础俄语课程支撑。专业平台课则是以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完善其对俄罗斯基本认识的晋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俄语翻译创新实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选修课,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模块任选课三部分。模块选修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配套课程。每个方向设有3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针对全体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的选修课,提供了7门课程,学生需从中选出4门选修。该模块课程旨在加深学生俄罗斯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对俄罗斯了解的层面。专业模块任选课则是为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对专业方向知识补充和深化的课程。

2015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多样,设有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笔译实践、专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课学期是第二至第七学期,周数为2―6周,多为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该版培养方案将培养多元化俄语人才为目标,整合了课程体系,突出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由2010版的四个组成部分调整为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两个部分。通识课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细化了英语教学内容,加大了汉语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能力和汉语素养。

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保留了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模块选修课与专业任选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加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新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校外与境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借助哈尔滨世博会和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译技能,使他们直接感受俄罗斯国情文化,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

新版的培养计划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节进行改良,增加翻转课堂和创新课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其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时代新要求下,培养目标从2005版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调整为10版的适应不同工作单位的俄语人才,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多元化俄语人才。目标定位日趋明朗,培养方向实际可行。

培养目标的调整也相应地引起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从最初的3个更改为2个。将专业知识与科技领域和经贸领域知识相结合,既保证了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185学分降为174学分,总学时也从3034学时缩减到2472学时,其中专业课学时缩减了700多学时。在此情况下,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必须要合理安排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识课,在掌握必备的人文政治素养基础上,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丰满坚实的知识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通识课课程,侧重其中英语与汉语知识的教授,并且将俄语授课的工程类课程引入课堂,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呈递增之势,越来越强调在实训中提高专业水平,拓宽文化视野。

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俄语人才为目标,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授课方式,借助翻转课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等新型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在此过程中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2)

商务英语是在社会需求推动以及“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理论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积累,它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客观存在的学科。但是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目前的定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唯学”型――忽略职业性,只求学科性、系统性;二是“唯工”型――过分强调职业性,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两种倾向都说明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整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需要抓住“商务英语”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关键:一方面可以传承英语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必须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一、课程体系优化

1.就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调研和分析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服务于外贸行业,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呈现出“行业分散、岗位集中的趋势,即毕业生就业部门遍布外贸、金融、科技乃至其它领域,但是毕业生无论在哪个行业部门,几乎都从事业务员、助理、文秘、翻译之类的工作”。就业岗位群的新特点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在商务领域内用英语进行交际(包括口头与书面等多种形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毕业生拥有以英语为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际问题囊括了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不同领域的各种知识。这样一来商务英语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包括从询盘、报盘乃至签约等商务谈判的整体活动,外贸活动中出具信用证、报关、装船、保险、商检、索赔和支付等进出口业务活动;还包括公司、厂商或银行等商业组织的不同组织行为。它的外延也被大大拓展,涵盖诸如金融、贸易、运输、投资、企业管理、财会以及经济法等各个层面的知识。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内涵还将发生无法预期的变化,因此商务英语应该被看成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专业体系,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

2.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是在对就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最佳平衡,明确各类课程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将采用CCTS/DACUM开发模式搭建以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为模式的框架,并且探索在这一框架下为培养职业能力所需的课程,考察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体现,从而决定每一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步开发核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企业对职员上岗必备的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一线教师和企业相关岗位的专家共同将这些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工作任务。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要求从业者能够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包括:独立使用适切的商务礼仪进行日常的商务会话、阅读和回复各种商务函电、翻译各类商务文本、起草各式商务文件等等。为了使学生掌握完成上述任务的本领,可以开设商务英语交际类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国际商务交际、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

第二步模拟构建支持课程。企业人员从职业能力拓展的层面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在商务工作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英语教师和兄弟院系的相关专家协力勾画出可供开发的框架课程,包括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管理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进出口实务、国际商法知识、工商导论、管理学原理等商务专业知识课,中英文商务报刊选读、口译理论与实践等翻译常识课,外贸英文函电、英文单证制作、英语商务谈判、外贸业务流程实训、助理技能综合实训等技能实训课。

第三步完善原有的基础课程,称之为职业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英语的基础能力系列课程。

第四步探索特色课程。这类课程的创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目标。可以开发旅游英语、涉外导游实务、酒店英语、前台(厅)实务、国际物流基础、物流英语、汽车英语等特色课程。

二、课程体系整合

(一)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整合不等于课程间的简单组合和拼凑,而是“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学术界在传统的ESP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性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模式”(sustained-content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简称SCLT模式,这是一种专门集中于某一专业领域的语言教学途径。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SCLT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抛弃了把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人为分离的惯常做法,既注重持续性的学科知识又强调语言教学。其中注重“持续性”的专业知识是SCLT教学模式与其他以主题为基础的教学最大的区别之处。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整合可以借鉴SCLT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整合

1.英语基础技能课程与商务英语交际类课程的整合

根据SCLT模式,我们把从属于普通英语(EGP)范畴的职业基础课的英语基础技能课程整合到属于ESP范畴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的商务英语交际类课程之中,见表1。

通过整合,学生不仅能通过商务专业知识语料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因此非但没有动摇英语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而且这种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词汇循环、图式构建,以及真实的专业知识、语言技能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避免语言与专业课程的人为分割,从而保证三年英语技能和专业技能提高不断线;同时也促使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置于工作情境之中,始终不忘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

2.商务类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整合

商务类专业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和商科课程与特色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是商科和特色课程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商科课程之间的整合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我们首先根据学生今后的择业倾向,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各种备选课程套餐,称为“专业拓展类课程”,见表2。

学生在完成职业定位之后,须选择适当的专业拓展课程套餐,例如希望毕业后在外贸行业工作,就需要完成A套餐的学习,另外还可根据教务处的要求自行选择非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专业拓展类课程(套餐式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多元化、小课型、短课时、强训练,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技能培养与今后的岗位工作无缝接轨。

3.公共基础课与职业能力的整合

所谓基础课与职业能力的整合指的是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商务领域的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岗位能力的培养服务;即实现公共基础课的职业化,使这类课程成为真正的职业基础课。例如,把计算机拓展为商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把传统的体育课整合成为训练职业体能和防治职业病为主要目标的职业体育课;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培养商务领域中的从业道德和礼仪修养,学习包括商务法律在内的法律基础。另外,注重职业生涯教育、创业与创新等选修类基础课的开发。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是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最后通过校企合作、与兄弟院系协力共同完成了商务英语各门课程的改革或开发,由企业协助制订能力标准、能力鉴定的办法、对实训任务可行性进行评价,最后由企业评价能力需求的实现程度。教学实践和学生就业反馈证明,这种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际为起点,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优化与重组,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商务领域中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职业技能,因而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M].上海:上海

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国权.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

2007,(29):19-20.

[3] 王兴孙,陈洁.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

国际商务研究,2001,(5):1-4.

[4] 陈丽能.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方法[J].中

国高等教育,2006,(18):53-54.

[5] 管新平.论高职外语专业的特色[C].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3)

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技能目标要求如下:通过对学生激活灵感、整理思路、规划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写作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表达事实、观点和情感。书面表达能力作为语言输出能力之一,在英语高考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英语写作也一直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题。英语教师因为考试的压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开始就按照高考要求让学生整篇地写。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农村的一些高中学校是低效的。农村高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连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都写不出来,学生写出的句子经常出现多谓语动词、时态和语态错误、乱用be动词和助动词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初中阶段的基本词汇都拼写不正确。所以,这种教法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却会使刚上高中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悲观情绪,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实际上,英文写作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书面体现,是语言输出能力中难度最高的,因而写作能力也是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与听、说、读能力训练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所以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英语的词汇、基础语法和基本句型训练做起。

一、复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奠定词汇和语法基础

英语与汉语不同之一就在于它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都是不变化的。要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它们,必须首先掌握五种基本句型结构。五种基本句型的核心就是基础语法和词汇。

初中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多,涉及词类及其基本用法、基础语法、五种基本句型、句子的种类等。这些是学生高中学习英语的基础。由于中考对词性,句子的成分和句子的基本类型要求不高,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就淡化了这一点,学生上了高中就不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整篇的英语文章写作就困难重重。

“学习语言首先是模仿,而不是创造。”学生要先通过听、读等语言的输入,才能达到说、写等语言输出的目的。词汇是语言的基石,积累大量的常用词汇和短语是写作的关键。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来引导学生在巩固已学的语音、词汇和基础语法的同时学习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外研版英语教材是“供小学、初中、高中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上下衔接,具有连续性。教学模块顺序包括听力、词汇、说、语法、发音、日常用语、写作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音频、视频和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复习语音知识;利用拼读基本规则来掌握单词拼写,并且为新的词汇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诵读教材中的对话或课文,在理解中掌握基本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及用法,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新教材“螺旋式”语法编写体系,结合课文内容,在学习新的语法知识的时候复习和深化初中所学习的基本语法,通过对时态、语态、词类、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项目的深化,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

二、强化五种基本句型训练,为基本句子写作奠定结构基础

结构正确的句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写作中掌握不了基本句型,语感不强,句子就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只有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弄清楚,才可以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或写出结构正确、意思明白的句子。虽然有的英语句子结构复杂,但都是五种基本句型在语法基础上的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好五种基本句型的“练。”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资源,把训练五种基本句型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用句型训练代替教材中的难度过高的篇章写作。英语五种基本句型形式简单,但常用的英语句子并不这样简短,要正确表达语言意义,需在基本句型的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些修饰语(modifier)使句意更准确、完整。这些修饰语可以是单词,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短语,也可以是各类从句。因此,在进行训练时, 强调第一种基本句型(S+V),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句子的结构、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用法、句子的语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句子的文采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扩句训练,效果比较明显。

We found the hall full.

We found the great hall full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We found the great hall full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listening to an important report.

We found the great hall full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listening to an important report made by a professor from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n world-wide economy crisis.

We found the great hall full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listening to an important report that was made by a professor, who is from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n world-wide economy crisis.

三、坚持听写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系统进行段落训练

充分利用教材音频材料,坚持进行听写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采取先听后写,先说后写,先读后写的方法。利用Reading、Listening、Function的音频资料,采取“Listen—Listen & Write—Listen & Check的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听并复述句子并把所听到的句子完整地写下来;利用Vocabulary、Grammar部分,要求学生用指定的单词或词组造句,进行英汉互译,进行句型变换等等。多途径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在熟悉词语、语法用法的同时培养写的兴趣和能力。利用New Concept English第二、三册,进行由浅入深的系列练习,让学生把句子组合成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指导学生整理和使用语句间有效的连接词,突出学生书写句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践证明,在农村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依据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阶梯式”方法,以基础词汇、基本语法和句型训练为手段,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英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4)

叶圣陶先生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更是提醒人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不同知能中,总是面对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如此。不同的知能,它们之间也会具有互通性。作为教师根据教学所需,可以通过对比探究,对不同的知能进行巧妙的联系,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达到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多方探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用“以今释古”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来培养学生对文言的语感,就是一例。

一、利用互通,探究方法

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形成,最好是对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首先有一个通盘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概括地说,主要在于:

(1)文字方面,要识别通假字;

(2)词语方面,要区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3)句子方面,要掌握常见句式;

(4)翻译方面,要用现代汉语直译。

对此,笔者原来的做法是在教学具体文言文之前,首先以简单的文言文词句为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逐一说明,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先有一个整体认识。但是,由于文言文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学生――特别是初中刚入学的学生,由于文言基础几近于无,于是,不少学生对简单的文言文事例词句的理解也就比较困难,自然便更不用提能收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有整体认识。这样,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就遇到了基础难关。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而达到培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目的呢?笔者根据学生感知理解的障碍主要在于语言的“古代性”,于是就想到相对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虽然两者是有较大区别,但是,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应该具有相应的继承性。

于是笔者就深入探究,结果发现: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点虽然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文言文之“异”在现代汉语中还是“遗传”着。譬如文字方面的通假字,词语方面的词类活用(譬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同样存在的。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点,有些是必定要以现代汉语为参照物进行比对才能说明清楚的,譬如词语方面的古今异义、句式方面的不同形式,等等。

因此,笔者决定:以今释古――在开始教学具体文言文之前,先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文言文所需的整体基础知识要点,进而迁移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与能力。

二、开发课程,实施方法

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凭借互通,根据所需,进行逐一深入的探究之后,笔者就把探索出来的成果进行推敲,编写成课程开发资料,施行于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各种语感。

1.文字方面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要点,在文字方面主要在于通假字。通假也称“通借”,它是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对本有其字却不使用,而去临时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的存在是想当普遍的。现代汉语虽然规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使用通假字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是,笔者就借用现代语言中的通假字来向学生说明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知识。

个例:通假字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对一个个现代汉语例句中通假字结合前后文进行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2.词语方面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要点,在词语方面,主要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代汉语,同样存在这些方面的知识。于是,笔者同样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内容来解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对词语方面基础知识要点的理解问题。下面略举一例。

个例:使动用法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对一个个现代汉语例句中使动文字结合前后文进行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就有了一定的语感。同样,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其他词类活用等,也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3.句子方面

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四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笔者同样拿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比对理解。像倒装句,笔者先以一个成分是常规排序的典型句子为参照物,再拿现代汉语中与之排序不同的倒装句来比对分析感悟,理解什么是倒装句,有哪些类型,进而引导学生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

个例:常规句

个例:倒装句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把一个个现代汉语倒装句结合现代汉语句子成分排列常规句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就有了一定的语感。同样,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也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4.翻译方面

翻译古文,要以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为基础,可以说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笔者就拿几句学生学习过的文言文与译文引导学生逐一比对,最后归纳出翻译古文之直译有哪些类别。

个例:直译法类别

翻译古文,人们一般赞同直译。直译古文,也有方法。那么,直译古文的方法究竟有多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那还是要根据把古代汉语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而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多少,经过归纳总结后,才能做出判断。笔者指导学生“以今释古”之后归纳出以下几类:“保留法”“留加法”“补添法”“删减法”“调换法”“固定法”“参照法”。

下面以节选自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的一节古文翻译为例作说明(举例中,译文与原文基本作对应排列;但对古今词序不同的“何恃”,就没有作这样的处理)。

【原文】蜀之鄙有二僧,其……

【解释】四川(结构助词),的边境有二,后面省略量词“个”和尚,其中……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二个和尚,其中……

【译法】调换、补添、保留。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一,后面省略量词“个”和中心词“和尚”贫穷 其中一富裕贫穷的和尚告诉

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介词,对富裕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去指普陀山固定词组、怎么样对富裕的和尚说“我想到普陀山去?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裕的和尚说(对人的尊称,您)何,什么凭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往,前往。

富裕的和尚说:“您凭什么前往?”

通过这样的“以今释古”――把现代汉语译文与文言文一个词一个词对应起来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感悟,学生对如何直译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三、感悟效果,扩展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笔者对“以今释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这样做的,经实践,效果良好。

为了促进学生利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深入理解感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借以深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笔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这种做法的好处。

1.易于理解

现在的人从小就生活在现代汉语环境里,由于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对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感知积淀,本来就比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感知积淀不知要深厚多少,自然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就相对容易――与文言文相比,特别是在少受语意理解障碍困扰方面是显而易见的。

2.易于迁移

知识是能迁移的。以今释古――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说明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要点,由易到难,本来就遵循人们认知的客观规律。更何况在理解中,一直就与文言文相对应,这样,由理解“今文”基础知识,迁移到理解“古文”基础知识,有了奠基,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3.易于统领

不少教师教学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要点是这样的:在教学具体文言文之前,对学习文言文在字、词、句方面的整体要求不先作讲解,而在教学课文中的字、词、句时,才对具体字、具体词、具体句作对应讲解。这虽不失为一种方法,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是零零碎碎的,无法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而“以今释古”这种“文前”教学,具有整体性,让学习者在学习具体文言文之前,对学习文言文在字、词、句方面的要求,就有一个整体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4.易于积累

正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具体文言文之前,就对学习文言文在字、词、句等方面的各种要求有了整体认识,于是学习者在学习文言文中,对具体字、词、句,既能利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来解决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要点的问题,又能把所解决问题与整体文言文对应的基础知识要点进行一一挂钩,这样就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整合,便于积累。

感悟效果,不仅能够巩固已有成果,而且能够启发后起的异中求同探究。譬如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成语,就发现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来理解学习文言文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借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同样可以收到效果。下面就对名词活用作一说明。

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翼而飞的“翼”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释成“长翅膀”。

名词的使动用法:祸国殃民:“祸”与“殃”是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分别释成“使……受祸”“使……遭殃”。

名词的意动用法:幕天席地:“幕”和“席”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分别释为“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名词活用为状语:

表示处所:风餐露宿:“风”是“在风里”,“露”是“在露天”。

表示工具:车载斗量:“车”是“用车”,“斗”是“用斗”。

表示比喻:狼吞虎咽:“狼”是“像狼一样”,“虎”是“像虎一样”。

表示趋向:东张西望:“东”是“向东”,“西”是“向西”。(实际上还隐含“南北”)

表示情理:情有可原:“情”是“按照清理”。

表示时间:日新月异:“日”是“每天”,“月”是“每月”。日积月累:“日”是“一天天地”,“月”是“一月月地”。

以上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借助异中求同方式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所做的阐述。笔者在探究中屡屡感悟到不同的知能,也会有其互通性。作为师生,可以借助互通另辟蹊径,进行发散逆向思维,进而逐一探究挖掘,进行课程开发,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并付诸教学实践,不仅可以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包括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在内的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还能提高师生发散逆向思维之能力。这样的探究,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可适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轻负而高质,师生所愿,师生所求,于是笔者写出,以便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3.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北京新华第一有限责任公司印刷,2012.6.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5)

1.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文章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切合高考总体方向的文章内容作为训练资料。好的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寓意深刻,能够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给予其深刻的启示;另外在选择阅读训练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文章题目的设置,好的题目不仅构思巧妙,难易适中,最关键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得到基础能力的提升;再有教师要在面向学生展开阅读训练之前,自行分析阅读材料题目的答案,要看答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其知识掌握水平,另外还要看答案和题目的相符程度,对文章内容的展示和总结程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设置,这样才能确定答案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为进一步锻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现代文阅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日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能力,掌握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水平,理解深度和鉴赏水平几方面,只有全方面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其面对未来高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阅读能力是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结合细致的计划安排得以提升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入手,强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和分析方面的基础能力,实现其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章,也就是要保证学生深刻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能够从文章整体入手完善分析文章的各处细节。只有掌握文章的细节,才能感受文章的整体思想,同样的,只有明确整体构造才能感受细节处理,也就是说,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整体和局部处理的关系,适当融合对两方面的理解,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对细节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对内容的明确以及对思想的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材料的时候进行三遍阅读,第一遍时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第二遍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结合文后习题分析文章结构及细节内容;最后要结合问题阅读,在肯定之前的总结认识的同时,寻找问题答案。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但更为关键的是使其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发散性思维思考文章内容。

三、强化基础系统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要靠强化个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在现代高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当中的题目具有综合性和高难度的特点。想要顺利解决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就要以基础系统的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系统的语文知识,才能够以此入手,实现其更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帮助其形成为解题服务的基础知识网络。

在日常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文章的利用,可以是基础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的小短文,这些文章都能够总结出一些阅读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现代文阅读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对文章中重难点知识的转移和迁徙做以重点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除了基础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之外,常见的心理和逻辑顺序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这两种写作顺序的理解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教师要加强在这方面教学精力的投入。另外像一些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分析出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浅入深,由深及浅,由现象到本质等多种结构形式,要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何种文章结构安排都脱离不了要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一基本原则。在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理论转移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系统全面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基础,灵活多变的思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是抽象的存在,但是思维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强化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需要强化学生在认知理解,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调整融合,差别比较与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些现代文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中,抽象概括是较难的一项,目前很多高中生都习惯在文章当中寻找原句用以解答阅读习题,这种原文概括经常会出现不全面,不准确,不切题等多种问题。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能从文章的整体立意分析其细节之处的设计意图。另外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由点到面,由细节到整体,由表及里的分析并总结问题,提高对文章细节内容和思想表达的认知水平。由此确定文章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结论

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要选择优质精美的文章供学生练习使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结合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积极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主动地解答习题,将现代文阅读训练看成是一种学习享受。只有引发学生对阅读训练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阅读习题的畏惧心理,强化学生解答阅读文章题目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6)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49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相比较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会更加侧重对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讲解和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阶段性特征。学生在每个阶段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而语文教师为了兼顾班级全体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以及衔接性;另一方面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们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在最少的时间内及时改变或者调整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般来说,语文学科的阶段性教学往往会根据课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阶段学习成就等因素开展实施。所以,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具体实现。

一、教师合理安排阶段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是伴随着学生对课本教材的学习而丰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对课本教材的内容一方面要有全局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各个内容之间的循序渐进和串接性,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由易及难。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全局把握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认真详细地分析教材章节的语文知识点,根据所具备的语文专业知识,合理安排每个语文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生按时学习完课本教学内容的同时拓宽他们的语文常识。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一方面需要了解正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意识到正本教材中主要有几个大的章节,每个章节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以便今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学的引导串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丰富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视野。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认真准备每个课本章节教学引导的串接,在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章节内容的兴趣,从而调动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一般来说,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温故和快速记忆。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深入对已学知识的及时回顾。

另外还应该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他们提高对新知识的快速记忆和掌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小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不仅可以学习到课本教材中的基础语文常识,还可以透过语文教师的课本延伸讲解,扩展语文知识,从而丰富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见解,提高语文成绩。

二、课堂教学要兼顾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阶段教学,除了上述语文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安排的阶段教学,还应该考虑到整体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全面了解每个层度的教学目标,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时调节教学步骤,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首先,从整体年级的教学目标出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把握国家和学校对学生教学培养的主体内容,进而在宏观把握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开展有方向有步骤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针对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培养,主要体现着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会不断提高基础语文学习能力,包括拼音、汉字、造词、段落理解以及作文的练习。因此,针对小学生的阶段年级教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认清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继而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细微课堂教学的调整和分配,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其次,从阶段教学目标出发,语文教师的阶段教学更加细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到班级每位同学的教学培养,教师也会根据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开展不同程度的语文课堂教学,由小到大地提升班级整体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例如,针对语文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语文教师的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他们提高对更广阔语文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提升他们对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握;针对语文水平比较低的学生,语文教师的阶段教学更需要体现阶段性的特点,通过适当的课堂教学鼓励和练习,培养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前文主要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探讨对小学生开展的阶段教学。除此以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习主体的关注,根据学生们课堂和课下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语文课堂的阶段教学,从而完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8)

 

[[1]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深层的本质体现就是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建立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处理好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三个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确定其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它不仅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的内容与方向,而且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应用与成效。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论与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视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手段的不断演变来分析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愈是进入深层,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愈加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差距太大,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比如:整合中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整合的出发点脱离课程教学这一宗旨而为了运用技术进行整合;。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基本原理的研究和自身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手段的发展来逐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阐明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

2、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理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支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就没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2.1 几个概念的解释

2.1.1 语词符号

Saussure 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词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 所谓“能指”就是词的语音形式, 而“所指”则是一个概念。词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以某种方式通过心理上的联想(association)与概念实体相联系。语词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在所用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例如句子、词、语素、音位等。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人们自然地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词在说话时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2.1.2形象

《辞海》中对“形象”的解释:“①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②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喝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辞海》,1979年版,P1862)

实际上,“形象”是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等具体形象,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它带有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即形象记忆。儿童出生六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人有了形象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2.1.3 动态整合

这里所说的“动态整合”主要指生动形象化的、多感官的各种刺激,而且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2.2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特点

2.2.1 多感知性。通过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可以同时提供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2.2 形象性。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利用特殊手段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概括,简化不必要的因素;还可以再现现实现象的各个细节,如感觉不到是真实环境还是虚拟世界。

2.2.3 技术性。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需要技术的表现。

2.2.4 动态性。既然是动态整合当然是动态变化的组合,而且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符合一般的客观世界。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技术,以较高处理声音和图像信号的能力,高质量的显示图形、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能力以及高级的交互能力而见长。它无论提供的任意感知都是形象化的动态图像或者动态心理图式。

2.3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有限度,不能为了形象直观而直观;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现象;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要符合科学规范。

2.3.2 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互相补充。

2.3.3 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化环境的知识容量特别巨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使学生全部掌握、吸收消化。知识的容量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的容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3、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创造这种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和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可以采用下列策略:

3.1 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如果在授课中把这些可以用影像或动画表现的事物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技术表现出来,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实现数字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创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自制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收集终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做好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接触的到的信息也会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进程中学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充材料的形式进行解决。

3.3 凸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要有所侧重,信息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不是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都要真实呈现出来,要适当的侧重于所教内容,可以有所取舍的接近现实现象。

3.4 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5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整合之初,(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基本的整合理论,将技术尝试整合到教学中,用技术帮助教学经验发挥作用,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可能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探索,逐步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对我们的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充分突出教育作为创造性劳动的魅力,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古井不波的职业,学生真正有望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F.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伊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刘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里特性及其语词符号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3.NO.6.

[7]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各学科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灵活教学方法等改革方向和措施,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成了口号,没能切实落实,也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高职培养目标脱节的现状。

    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师改革观念滞后、教学内容编排的限制、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原因,然而长久以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因此,紧紧围绕学生的岗位就业需求,构建合理的、规范的、灵动的、实用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英语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性。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目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巾的两大部分,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的基础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由外语系或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教学任务。而新兴的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课,由各系自行聘请教师授课,形成了“两张皮”的状况。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等方面出现割裂,不仅教学内容没有过渡和连贯性,而且教师间缺乏沟通。尽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突兀转变,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连贯性的了解,教学与学生实际脱离,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缺乏科学性。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目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两大教学科目,按照高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本应大力突出交际教学。然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的阅读教学为主,交际教学为辅,而且在为数不多的交际教学课时中,便于教学组织的听力训练占据主要地位,口语训练则寥寥带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更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多数根本就没有交际教学内容,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3.缺乏实效性。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流,以传统的阅读为主的课程结构势必会使整个教学缺乏实用性,势必将教师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加之教学内容的冗繁,教学方法的单一,使整个课程教学显得粘滞,缺乏效率。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上课睡觉、看小说、发短信成了大学英语课上常见的现象。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很敬业,但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得、学之有用,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提高整个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4.缺乏针对性。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基础英语的教学计划大多是全校统一,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进度及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各专业都没有区别,完全忽略了文理差异、生源差异、专业差异和岗位需求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即使在专业英语教学层面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有的专业根本没开设专业英语课,有的专业开设笼统的行业英语课,而不是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课。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使得英语教学与就业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产生偏离。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1.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实施的根本性依据。统一意味着僵化,只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传统的高职英语单一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设计。才能使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灵动起来,真正实现为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尽管高职各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共性,然而在生源状况、学生英语基础、专业特点、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个性化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量体裁衣”,紧紧围绕专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在交际与阅读教学模块课时比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比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比如,对于英语能力要求较高的涉外文秘等外向型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教学总课时,加大交际教学模块的课时比重,突出涉外作语言训练等;对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对口招生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阅读教学模块的比重,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放慢教学进度等。随着每年新生的实际情况及岗位需求的变化,要及时对各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方案进行适当修订,保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使其始终与高职教学目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纵向平行、极具灵活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体系,突出英语教学的专业特色。这不仅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为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2.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自然衔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只开设基础英语,也不能只开设专业英语。前者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专业岗位需求,后者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收不到实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同时逐渐向专业英语过渡,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对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消除管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等方面的割裂状况。

    (1)管理一体化。统一的管理是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的前提条件。将专业英语课程从各系分离出来归人大学英语教学部门的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对教学方案统一设计,实现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无障碍自然过渡,保证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流畅性和连贯性,而且便于教学方案的实施、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同时还有利于教材、教学课件、试题库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整体开发。

    (2)整合课程模块。要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就要将原有的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积木式”设置,改为交际教程+阅读教程的“互补式”课程设置模式,就是将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分别有机地融人原来基础英语课程模块中的交际和阅读子模块中,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每个体系中的知识和训练均遵循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和“无缝对接”。行业英语是指核心专业所处的专业大类的通用英语,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不可或缺的环节,使两者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以数控专业为例,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过渡就是基础英语一机电英语一数控英语的过渡与衔接。课程设置的转变有利于原来割裂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实现科学的、自然的融合,如下图所示。

    整合后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相融合的新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改变了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由于其已具备了专业课特点,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语言素质基础,这也正是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特色所在。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10)

一、阅读整体教学的背景

在缺少外语语言环境的背景下,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然而,长久以来,大部分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只追求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意义。大部分教师喜欢进行分段教学,逐句逐字进行翻译、解释,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肢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破坏了文章完整的思想和结构,有时阅读课完全偏离了阅读的宗旨,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语法课。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整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观,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文章结构出发,把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运用英语学习的理论,提高学生对语言及文化的理解,获得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达到学生正确流畅使用语言的目的。

二、课内阅读课整体教学模式

(一)读前(pre-reading)

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供预习使用,如学生需熟读课文,寻找文章大意,并在困惑的地方做记号,达到有效听课的目的。

比如笔者教上高中英语选修6Unit 1“Art”这一单元时,考虑到西方绘画艺术史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话题,如果没有针对性的预习,则势必很难在第二天的课中全盘吸收此文。因此,笔者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

1.熟悉本文所涉及的生词。

2.熟读课文3遍。

3.寻找问题答案:How many forms of western painting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 What are they?

这样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基本框架,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习惯。

(二)读中(while-reading)

1.导入――尽量借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引入正题,如生活中的点滴,电影中的某一片段,歌曲等。

比如笔者在教高中英语选修6Unit 3“A Healthy Life”这一单元时,刚好发现近期部分学生在校外有吸烟、饮酒的不良习惯,于是笔者从这一现象入手,引入本单元话题: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and how to stop it.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为班里某些染上吸烟坏习惯的同学感到痛心。这种导入从情感入手,易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祖父写这封信的目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2.略读――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完全文,重点是首段和尾断,找出主题句并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

比如笔者在教高中英语选修6Unit2“Poems”一单元时,就采用以上办法,给学生3分钟时间略读全文,重点是头尾两段,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本文结构:six forms of English poems:nursery rhymes,list poems,the cinquain...在学生了解全文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再去填充这个框架,最后总结,实现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法。

3.精读――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可让学生合起课本,认真听阅读材料,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完成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阅读任务。当然,阅读任务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难易。

比如笔者在上以教“Poems”这一单元时,由于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程度不同,于是设计了不同的阅读任务。对于程度低一点的那个班级,笔者设计问题:

1.What’s the topic of the the reading passage?

2.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form of the English poem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而对于另一个班级,笔者除了要求他们完成以上阅读任务之外,还要求他们学会欣赏文中的每一首诗,理解诗的内涵。

4.语言教学活动――分析重难点句型,结合语境分析语言结构。在操练新的语言点中,不忘设置新的情境,让这些新的语言点得以被充分使用。

(三)读后(post-reading)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程度,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又巩固了课文内容。

比如笔者在高中英语选修6Unit 5“AN EXICTING JOB”一文时,在学生完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三道读后题,

1.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volcano?

2.How many years has the author worked as a volcanologist?

3.How many persons went to the mountain after the Kilauea.

这种读后题既能对文章的整体教学效果起到巩固作用,又能适应高考需求,为日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外阅读讲评课也需把握整体教学的原则

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课外阅读,每天限时训练,课后练习,完成试卷阅读题等渠道进行补充阅读。课外阅读材料广泛,题材新颖,紧跟时代步伐,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但也不能偏离整体教学的方向。然而,现在许多教师为节省时间,对于课外阅读,尤其是试卷或练习中的阅读理解题,基本上采用自下而山上理论,即看着问题找答案,不做有效讲评,即整体讲评,让学生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尽管讲评之后知道答案出处,却不知文章大意,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阅读讲评应遵循自上而下理论,阅读理解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像课内阅读文的整体教学那样完整、具体,但至少也要经历从整体再到局部的过程。只有把握文章整体意思,才能准确理解细节。

当然,尽管整体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诸多优势,但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把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完全忽略词汇等语言基本知识。要知道语言素质和综合素质是教育理念下阅读课的两个目标,缺一不可。如果学生缺乏语言基础知识,自然就会影响他们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语言基础知识的输入,确保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10).

[2]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13(6).

上一篇: 化学元素的含义 下一篇: 建筑科技与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