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0:59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1)

2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设计将从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制造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关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方式方法都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力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资源环境功能,还应当将绿色制造设计和实施与新兴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农业机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业、绿色制造软件产业等等,在丰富和扩展农业机械制造的延伸领域之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制造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2)

现代农业机械在研制理念上是需要利用网络化协同技术来实现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建立高标准的数据库系统,从机械设计、制造、运输、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环境负担最小、资源利用最高的技术研制,把绿色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 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

2.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二、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

2.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3. 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

根据对我国目前以及国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分析研究,其在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方面将不断的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以及产业化等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使得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是越来越体现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绿色制造涉及的立法、行政规定以及需要制定的经济政策等方面涉及大量的技术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形成绿色制造所需要的社会支撑系统;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今后绿色制造研究的热点。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唯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潮流,做好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改革,并使其得到有利的实施,才能尽快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小,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 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中国机械工程;2000 年.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3)

网络与信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进步标志,而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化水平,将这一理念充分地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也就顺势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农业建设性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机工程的绿色加工技术的实际开展,这一技术将时下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绿色的生产理念结合到了农机的革新层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作用,但是实际的执行层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阻碍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一体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了解,进而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对这些阻碍予以一定的突破性解决,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性发展与建设。

1 农机工程中的绿色加工技术的使用现状

1.1 设计方案匮乏

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

1.2 制造行业落后

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1.3 自动化程度低

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2 农机工程中的绿色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我国目前以及国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分析研究,其在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方面将不断的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以及产业化等发展趋势。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3 农机工程中的绿色加工技术的特点

3.1 对传统的农机工程的突破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传统的农业机械发展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已经逐渐脱离了传统农机的繁重而无效率的生产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是农机的小型化、高效化,进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农业劳动,同时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农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这也就使得农业在发展上获得了更多的投资与技术基础,因此农业机械的开发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这一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推动下,农业机械的绿色加工技术实现了简单的自动化执行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农机还融入了一定的微电气机制、仪表自动控制机制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以此为指导和建设手段,在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特色,并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这一体系建设的保障性机制,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国的农业用机械的实际工程体系建设环节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协调性发展建设,进而创造出了兼备电子机械通性以及专业化机械生产效率的全新绿色科技农机。其试用性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整体农作物的绿色化质量。

3.2 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的兼顾

农业机械在经过绿色化的环保性革新与处理之后,在实际的使用上发生了一定的质变性变化,其排放的废弃物更少,并且其排放出的废弃物中的很大一部分还能够为农业生产以及其它生产性活动所重复利用,进而通过这一二次生产的规划全面贯彻了绿色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提升了自身的生产效率,进而也就使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与十足的发展,这一生产模式并渐渐随着开发与利用的逐渐深入而逐渐成为了农机工程的实际优势所在。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改革趋势下,人们正迫切地想改变生产环节中的自然性能源的过度浪费的现象,并且迫切渴望实现资源的重复性利用,而这一农机体系的推出是人们的这一追求得到了贯彻与落实。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3.3 与社会整体形势相契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较为成熟,因此在这基础上我国开发了一系列的具备我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机制,但是因为当今社会的整体节奏都是绿色化和环保化,因此农业的生产大方向也就要与这一趋势相符合,而我国的农业体系虽然得到了较为成熟化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实际的能源使用方面依旧存在过度的浪费情况。但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取得了全局性与一致性层面的发展与进步,在使用年限后依旧能继续作业,进而为相关的机械体系结构建设分担了一定的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的国民经济需要进行长足而有效的发展,以便于能够与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大趋势相匹配,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我国经济体系建设的二次复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各产业都大力开展一定的革新建设项目,并且为了符合当今的绿色生产的要求,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以绿色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建设项目,而农机工程中的绿色加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全面符合上述的全部要求,因此这一体系建设的全方位完善能够较为直接地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与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带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体系向合理化的方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延富.浅析农机工程中的绿色加工技术[J].河南科技,2013.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4)

生产现状

一、价格与质量。内蒙古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粮价,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同时农产品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也处于劣势。目前,内蒙古粮食出口总量不大,主要销往韩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内蒙古油料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考虑到内蒙古油料生产条件落后,单产低、油料生产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单产方面潜力较大以及世界市场油料价格将会上扬的趋势,面对国外产品,内蒙古油料生产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二、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内蒙古羊绒生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近年来,羊绒产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其中阿尔巴斯山羊绒正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羊绒品种,羊绒加工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地区特色的重要产业。内蒙古羊绒制品6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许多不合理限制将被逐步取消,将有利于羊绒制品的出口,从而对羊绒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内蒙古乳业发展势头良好,现有争做中国第一品牌的伊利,还有稳步健康成长的蒙牛、骑士、奈伦等。伊利已率先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内蒙古是传统的畜牧业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0亿亩天然草场和数量巨大的农作物秸杆为肉类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品质上,由于牧区畜牧业以天然草场为基础,肉类产品普遍具有无污染的特点,可以绿色食品出口国际市场。因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促进肉类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入世利好

一、有利于内蒙古形成物畅其流的流通体系。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内蒙古市场将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内蒙古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享受WTO现有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改善贸易环境,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减少了很多阻碍商品流通的限制,有利于内蒙古形成物畅其流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使内外贸易融合为一体,从而推动内蒙古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例如,我国对欧盟出口土豆、鸡肉所获得配额很少、限制很多。而土豆等绿色农产品正是内蒙古出口的优势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不是WTO成员国而无法与之交易。加入WTO后,内蒙古优势产品就可能因我国农产品贸易待遇的改善而增加出口。

二、有利于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内蒙古绿色农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内蒙古可以使资源等优势与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有利于引进技术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目前,内蒙古绿色农产品质量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规模有限。加入WTO后,吸引外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将会更容易,并可带来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且,国外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将进入国内市场,既可起到示范作用,又加快了农牧业生产向绿色产业化迈进的步伐,这将刺激内蒙古绿色农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三、有利于调整内蒙古农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加入WTO后,内蒙古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不同粮食品种和其他绿色农产品的吞吐平衡,引进土地资源型产品,扩大纺织品、服装、地毯等劳动资源型产品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内蒙古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内蒙古出口的市场依存度较高,对俄罗斯、日本、蒙古、香港的依赖程度高达69%,出口市场结构的单一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入WTO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贸易限制的放宽,为内蒙古大力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带来新的契机。

营销战略

随着国际上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不污染环境产品的需求和期望日益增长,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将成为市场商品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和趋势,而绿色产品也成为国际商战中攻守皆宜的利器。由于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贸易将受到限制和禁止,为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的绿色产品所取代。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好,适宜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可以在国内外市场形成比较优势。

一、加快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战略。为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机遇,要在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牛、羊、荞麦、燕麦、山野菜等一系列绿色农牧业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其成为内蒙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导性产品。一是要切实保护好绿色农业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牧区转移,乡镇企业发展要从分散化向集中转变。二是围绕绿色食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开展相关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三是建立若干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示范区及示范农牧场。四是积极申请绿色食品产品标志,并配合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五是进行财税政策的扶持。财政资金按照贴息贷款为主,直接投资为辅的原则,重点对无污染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予以支持,在3年内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实行农业税或所得税部分返还。

二、加快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达的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先进国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条件。“入世”后,为了与国内外农产品竞争,内蒙古必须使落后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加工业发展重点,一是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二是调整优化绒纺工业,三是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从产品结构看,重点要提高玉米和燕麦转化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提高其转化率,发展多样化方便食品;鼓励鄂尔多斯集团、鹿王集团等通过资本扩张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优势,并在国际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支持兴发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多样化的牛羊肉深加工产品;扶持伊利、蒙牛等优势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创中国乳品第一品牌。在稀土、羊绒、牛羊肉、中草药等明显具有内蒙古资源优势的产品生产中,应该去占领附加值和高技术环节,进一步积累内蒙古的比较优势,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互相联合起来,或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联合起来,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的一部分,提高内蒙古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必须积极培育能够在国内、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提高内蒙古产品在流通环节的附加值,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5)

[摘 要] 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文章对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并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六条路径。

关键词 ]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 问题; 探析

[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Y02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JY129)。

[作者简介]张丽梅(1965-),女,新疆伊犁人,兵团第四师党校高级讲师、干训科科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农垦经济;王友文(1949-),男,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张军(1970-),男,甘肃人,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 ]。这是指导兵团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改善职工民生的重要战略方针。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人类进入20世纪末,在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绿色产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系列主客观原因。

伊犁垦区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以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为重点,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作用”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

截至到2013年末,第四师“三品一标”认证22件,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一是昭苏垦区的74团、75团、76团、77团四个团场被评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春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可覆盖全部可耕地区域;二是以“伊香”、“伊河双六”为支柱的伊犁垦区米业,绿色稻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万余亩扩大到2011年的11.2万亩;三是61团“阿力玛里”果品、78团“伊帅”苹果、73团“金琪珊”葡萄等绿色林果业都已是团场的支柱产业,通过近几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林果种植面积已占团场耕地面积的30%以上,基本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状态①。

另外,部分农产品正处在绿色产品转换期或申报认证期,如66团500亩有机水稻,70团1200亩蔬菜基地、4000亩红提葡萄等。

(二)绿色生态畜牧业开始起步

截止到2013年末,伊犁垦区71团的“天香”猪肉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畜产品,年出栏率可达7000余头;76团获批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特克斯、昭苏县域的五个团场正在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草场资源进行规模化养殖,在“山区繁殖、山下育肥”思路指导下,2013年末,山区牧场存栏达到27.14万头(只),育肥出栏14.34万头(只),绿色生态畜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另外,特克斯、昭苏两县在伊犁州“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以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农牧产业和绿色旅游业为主的县域,这也为特克斯、昭苏县域内的五个团场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政策制度保证。

(三)食品工业的绿色理念强于非食品工业

2002年9月伊力特系列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饮品”认证,并获得“绿色饮品”环境标志使用权; 2009年3月,兵团第四师获得绿色认证的工业产品有伊力特乳业的四种乳制品(全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全脂奶粉、全脂甜奶粉);绿华糖业的白砂糖;2011年12月新疆伊珠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伊珠冰葡萄酒、干葡萄酒通过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机产品认证。

综上所述,伊犁垦区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成就明显的集中在农业种植业方面。

二、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趋势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呈现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3年末伊犁垦区设施农业温棚3953个,面积8931亩;其中蔬菜面积3750亩,瓜果3097亩,花卉苗木290亩,食用菌159亩,其他3190亩。目前伊犁垦区绿色种植业在垦区绿色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垦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职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垦区米业为例:分析表1、表2数据可知:一是有机稻米品质高、售价高、利润增幅大;二是绿色稻与普通稻相比较,平均单产低15.4%,平均成本低22.8%、平均利润高9.8%,平均售价略高,但尚在大众消费的承受范围内;三是种植规模稳中略有扩大;四是“伊香”大米售价高于“双六”大米,应归因于品牌效益。从社会大众对安全食品的现实需求趋势来看,绿色、有机稻米均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水平来看,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有较大差异性,有机稻米售价仅适合国内少数高收入群体,销售市场应瞄准中亚、欧洲;绿色稻米售价适合大众消费,有稳定的市场、稳定的人群,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度的提升,其品质会被大众普遍认可,绿色稻米前景广阔,而且伊犁垦区的绿色稻米产业整合发展之路对于区域内的其他种养殖业也均具有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有待完善。第四师工业强师战略之“八大板块”(伊力特板块、南岗板块、口岸板块、电力板块、金岗板块、硅产业板块、矿产板块、团企板块)的规划布局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立足资源优势的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尚未成为整体布局中有机子系统。

2. 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建立。特殊的水土资源环境赋予伊犁垦区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然而由于欠缺“绿色农业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比较缓慢,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跟不上农垦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标准没有全面推开,质量追溯系统还没有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截至2012年末,唯有68团“伊香”大米国家质量追溯系统正式建立实施,垦区范围内尚无一家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3. 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有待延长。伊犁垦区农林果蓄产品在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方面手段仍然落后,规模和能力偏小,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工业产品也多以工业原料型产品投放市场,成为内地大企业的原料供给地。这两种情形的结果是一致的——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也是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问题。

4. 品牌建设统筹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截至到2013年底,伊犁垦区农垦系统注册品牌有53件,其中苹果的主打品牌有“阿力玛里”(61团)、“天伊”(61团)、“伊帅”(78团),葡萄的主打品牌有“伊珠”(70团)、“金琪珊”(73团)、“可可达拉”(64团)、“伊都园”(67团)。由于尚未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合作机制,导致各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5. 以绿色产业为中心的人才与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做好绿色产业生产示范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推广应用新的农业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关键在人,但垦区缺乏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标准化意识及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农垦绿色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财力有限,绿色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造成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繁育、储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于绿色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团场的职工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6.缺乏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顶层设计,沿边境口岸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公路、铁路两用口岸,与都拉塔口岸一起形成了向中亚、俄罗斯开放的扇形态势,但从伊犁州到兵团第四师均没有针对如何利用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出顶层设计,没有搭建起域内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的绿色通道。截止到2013年,区域内尚无一家标准化外向型农产品基地。毗邻边境口岸,面对中亚俄罗斯巨大市场需求,却因缺少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而望洋兴叹。

三、发展伊犁垦区绿色产业的对策

(一)完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

一要通过产业化使农林畜产品资源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再通过资源就地精深加工以充分提高商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打响“伊犁垦区农垦绿色食品”这张牌,并倾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二要瞄准市场大力发展饮料(酒、葡萄汁、果汁)制造产业集群、干鲜果品等经济林果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要有选择地发展外向型高品质高附加值、多样化绿色畜产品、果蔬产业集群等,坚持发展5-20年的时间,通过聚集要素、整合资源等方式,可持续培育和发展,使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集群,成为伊犁垦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是推进伊犁垦区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师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二)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新机制

一要有新思维,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精深加工带动农业发展;用品质优势弥补规模劣势,伊犁垦区气候多样性、农作物多元化、特色化、中微化,相较于规模效益而言,特色这一优势更为凸显。二要有新定位,依托伊犁垦区自然环境的绿色性、农作物多样化、特色化优势,优先发展绿色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三要有新目标,围绕“履行生态卫士职责、繁荣伊犁垦区经济、维护伊犁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化绿色种植业、精品化绿色畜牧业和精深化绿色食品加工业。四要有新方法,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做法,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从市场开发到配套服务,实行一个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适用技术、明确一套扶植办法;坚持科学导向,采取“三维度”考评办法,一看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二看加工企业的发展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三看对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

(三)抓紧落实绿色农业区划工作

规划的制定要根据各团的不同特点,重点围绕绿色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确定绿色农业区划发展重点,加快构建规模大、带动面广,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的绿色龙头企业群。农区要重点围绕粮食和畜产品等大宗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发展龙头企业。牧区半牧区要发挥绿色畜牧业的生产优势,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畜产品为主的绿色龙头企业。城市郊区要面向城市需求,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绿色蔬菜、乳品、肉类、水产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边境地区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向型的加工和市场营销绿色龙头企业。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建议按照“一团一品”(或二品)的基本原则,参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创建以下农垦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阿力玛里”树上干杏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1团);“伊河双六”有机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6团);“伊香”绿色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8团);“益群”绿色设施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伊珠”露地鲜食葡萄、酒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金琪珊”有机鲜食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设施农业,73团);“伊帅”苹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8团);“格登山”有机蓄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6团)。

(五)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充分利用口岸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提高外向型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以霍尔果斯为轴心,与都拉塔口岸形成向中亚市场的扇形开放态势,利用口岸功能,借助政策平台,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优势,各口岸辐射区都应该抓紧发展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如霍尔果斯口岸辐射区(霍新尼垦区)和都拉塔口岸辐射区(查伊垦区)应发展地上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木扎尔特口岸辐射区(巩特昭苏垦区)应发展地下绿色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等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精加工、精包装地产特色出口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62团建立贸易信息流平台、物流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国内铁路交通大动脉,积极拓展国内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伊犁农垦绿色产品在东、中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本着走名、优、特、精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带动首先打造在中东部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新疆、全国知名品牌,如“伊力特”酒业、“伊珠”干红葡萄酒、“伊帕尔汗”薰衣草精油、“伊香”稻米等四大优质绿色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在产品拓展、加工、包装和市场细分及营销上下功夫,倾力开拓“四伊”在中东部地区市场空间;其次发展具有区域特色、规模较小或刚刚起步有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果品、草原绿色畜肉、乳制品、蜂产品、马铃薯、大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特色水果包装加工企业,在品质和规模上下功夫,做优继而做大,建立品牌向内闯中东部市场,向外拓中亚、欧洲市场。

(六)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 加强绿色农业的相关标准、管理、监督体系和质量追溯机制建设,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切实落实基地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等各项管理制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的实施,以实现环境、品种、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市场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2. 制订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倾斜和税收、费用减免等保护、扶持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3. 建立人才成长、优化机制。优化软硬环境,集聚人才;加强各类培训,培养人才;搭建发展平台,用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4. 加强农垦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品牌主打方向,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价值。鉴于伊犁垦区香料资源与品牌整合的成功范例,以及米业整合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大垦区绿色食品品牌整合力度,宣传和打响“中亚第一绿色稻米”的牌子。

综上所述,有发展绿色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定位,有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的思路和措施,有确保绿色产业良性发展制度机制,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同时对伊犁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具有低成本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2]张昌勇.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焦子伟,郭岩彬,孟凡乔,王开勇,吴文良.经济欠发达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2):17-21.

[4]刘贵,王晓光,冯福忠.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农业,2010,(06):118.

[5]董淑芬.培育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1):187-190.

[6]卢良恕.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J].甘肃农业,2007,(06):8.

[7]袁慧湘,甄洪飞.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J].科技资讯,2006,(14):7.

[8]张春梅.基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绿色农业发展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29-30.

[9] 胡江川,胡国强.廊坊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364-365.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6)

一、黔南地区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黔南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

惠农政策支撑有力。党的十六大确定了21 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召开的党的十更明确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黔南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做好“三农”统筹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适度控制农资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三农”协调,已成为未来黔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政策基点。

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条件坚实。目前,黔南地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有所下降,城市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这标志着黔南地区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工_k化前中期发展阶段的新水平,具备了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必将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城市带动农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农业发展路径清晰。国内和国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新趋势是:由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型和享乐型消费转变,安全营养、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休闲观光等需求将呈现加快增长趋势。黔南州委、州政府顺应农业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由数最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和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加快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生态型农业的加快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这就为新型农业化道路的抉择提出新的要求。

(二)黔南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农业文化与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的挑战。由传统的现代化农业向新型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转变,需要以新型的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为支撑,即依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为发展战略背景的舶力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现代化,就需要卓有成效地加大农业新型文化的改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这是黔南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未来10—20年,黔南地区人增地减,耕地、水等资源紧缺矛盾仍将呈现上涨的趋势,诸多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这是黔南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抉择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黔南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黔南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目标,继续在区域优势特色上狠下功夫的同时,加快黔南地区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将生态、特色、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坚持走“绿色环境、特色产业、国际精品、高效经济”的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源利用率、生态稳定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绿色环境

要充分发挥黔南地区冬无严寒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农的原则,结合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要发挥农业对生态的修复功能、持续平衡提升功能,坚持走以生产型为主转向以生态型为主的农业发展路径,着力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与质量。要适应市场变化,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切实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要充分利用黔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明显优势,在建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迎合国内外人们消费观念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品味,创造黔南地区特有的农产品“绿色”品牌,将“绿色”特征贯穿延伸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中。

(二)追求高效农业生态经济

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生态、特色资源有机结合于黔南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和产业化、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将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优势最终体现到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来,走一条高效双赢农业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和实现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

三、黔南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

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度、政策、知识、技术、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对加快推进生态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黔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种植作物特色,研究制定黔南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加强与人们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作物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粮食、蔬菜、水产养植等领域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原则、建没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要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与黔南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不定期邀请优秀校友来校开展学术讲座、经验交流、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在校学生热爱和刻苦学习所学专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为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而开展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教育,不失为一条有效地途径[3]。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7)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12-07

引言

尽管作为主要产业,农业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威胁着我国长远发展。因此,采取措施缓和这种矛盾势在必行。

近年来,绿色农业这个概念不断进入公众视线,愈来愈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绿色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绿色农业这个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当时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来改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1]。鉴于此概念的广泛性与复杂性,本文将建立相关指标分析未来数十年中绿色农业发展水平。

显然,用于分析的相关指标受到不同复杂且动态的因素影响,并且该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随相关政策因子变化而改变。因此,使用系统动力学建立相关模型分析生态环境与绿色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适合的。

一、研究方法

(一)系统动力学的起源与概念

系统动力学理论是Forrester教授于195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起初,该理论是用于研究诸如生产与雇员状态之间的波动以及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类问题的工具[2~3]。1968年,Forrester教授在其著作《系统的原则》一书中阐释了动力学行为的基本原则以及系统结构的相关概念[4]。该书中所讨论的相关原则如今被广泛且普遍地应用于系统预测与政策制定方面。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条重要分支。它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系统科学理论相结合,主要研究系统行为与反馈的结构[5]。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人们不仅可以绘制出反映复杂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像,还可以预测关键变量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未来趋势[6~8]。此外,系统动力学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偏低,使得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在不同变量之间建立复杂、动态且非线性的关系[9~10]。

(二)系统动力学应用现状

在系统动力学理论被提出后的数年间,其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Forrester教授的学生Meadows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如果像人口、污染、工业化、农作物产量以及资源消耗这些因素按照当时的趋势不受控制地增长下去,那么增长的极限就将在一百年内发生[11]。这个观点的提出背景就是罗马俱乐部的建立,该非政府组织主要召集科研人员使用系统动力学解决人口过剩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如今,系统动力学已经成为一个方便的数理仿真工具,应用于环境工程、商业管理、政策评估等领域中。Geum和Lee通过将技术路线图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找到了一种分析比较三种汽车产业分红的方法[12]。Zawadzki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IT工程管理,并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找到了有关IT管理的一个最佳方案[13]。通过将系统动力学与蒙特卡罗方法相结合,Jeon与Shin提出了一个新的长期技术评估方法用于评估可再生能源技术[14]。此外,其他领域如人口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也成功地将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生态系统评估相结合[15~16]。

(三)研究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ο笫墙苏省农村的生态环境与绿色农业。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其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农业产值仅次于山东省与河南省。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10―2050年。

二、建模与测试

(一)SD模型设计

GAE-SD的完整形式(如图1所示)。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二)模型测试

软件Vensim本身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检验模型的工具。点击菜单项“检验模型”和“单位检验”,屏幕上显示“模型无问题”和“单位无问题”的信息,这表明该模型通过的软件检验。

总之,GAE-SD模型是完全可以用于分析当前政策背景下绿色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预测不同政策背景下的未来趋势。

三、模拟与讨论

上述测试已证明GAE-SD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当前和未来的绿色农业指数以及其他变量的趋势。首先,基于当前政策的趋势将被模拟并用于分析当前绿色农业水平。其次,几个政策方案将会被分别模拟以找出改善绿色农业现状的理想模式。

(一)基于当前政策的模拟

图2b曲线1在2012年剧烈上升后就保持轻微的波动,直到2044年后才开始增长。由于这条曲线始终处于原点之上,图2a所代表的绿色农业指数才能维持稳定的增长。这说明了在当前政策的影响下,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将随之时间而上升。

图2c中唯一的曲线表示了绿色农业对当地农业产出的贡献程度。这条曲线之所以几乎没有上升,是因为绿色农业指数的增速没有当地农业产出的增速快。这意味着在当地农业经济中,绿色农业的地位并不足以高到引起政府投入的重视程度。

简而言之,当前绿色农业的相关政策会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当地政府也应该对绿色农业中不成熟的部分有足够的重视。

(二)基于不同政策方案的模拟

三个模块的政策变量将会被分别调整,其他两个模块的变量保持不变。在模拟开始前,为了方便,8个政策变量将被重新命名为政策变量1―8。原始的政策变量和新的政策变量人(如下表所示)。

方案1将代表清洁能源模块的政策变量3―5从0.02、0.02、0.02调整至0.05、0.05、0.05。相关变量的模拟趋势(如图3a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代表清洁能源模块的三个变量在方案1作用下明显比原始方案增长的要快。特别是曲线2远远高于曲线1,其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几乎是原始方案下的3倍,即使是之前表现不佳的秸秆固化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方案2将代表污染管制模块的政策变量6―8从0.03、0.03、0.03调整至0.06、0.06、0.06。图3b显示,在方案2作用下,2010-2046年间,化肥使用量发生了明显的减少,表现在图像上就是曲线1远远低于曲线2,并且在2046年后接近底部。这种明显的减少,意味着绿色农业将更加依赖有机肥而非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危害的化肥。由于农药使用量和COD本身就处于低水平,所以曲线3、4和曲线5、6这两组曲线间并没有多少明显的差别。

宏观政策变量1和变量2从0.01、0.01调整至0.03、0.03。同预期一样,图3c的曲线1、3明显高于曲线2、4,这表明在耕地保护和教育上的小小投资就可以收获客观的效益。

新政策方案使得绿色农业指数占每单位农业产出的数值要好于原始方案,具体状况(见图3c)。值得注意的是,代表方案2的曲线2在2030年后开始下降,原因是方案2使得绿色农业指数的增速不如原始方案下的增速,以至于当地农业产出的增速高于绿色农业指数的增速。2034年后,代表方案1的曲线1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了方案1对于长期而言,是个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德胜.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2):226-230.

[2] 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8,(4).

[3] 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7,(10):1037-1041.

[4] Forrester J.W.Principles of systems[J].1990.

[5] 钟永光,贾晓菁,钱颖.系统动力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修订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 Chunyang H.E.,Shi P.,Chen J.,et al.Developing 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 model by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5,(11):1979-1989.

[8] Teng J.,Wang P.,Wu X,et al.Decision-making tools for evaluation the impact on the eco-footprint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policy[J].Sustainable Cities & Society,2016,(23):50-58.

[9] 陈雪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雅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可持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10] 徐晓燕.太原循环经济的系统动力学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1] Meadows D.H.,et al.The limits to growth: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J].New York:U-niverse Books,1972.

[12] Geum Y.,Lee S.,Park bining technology roadmap and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to support scenario-planning:A case of car-sharing service[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4,(1):37-49.

[13] Zawadzki T.Apply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to IT project management[C]// Methods and Models i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2009:152-157.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8)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贸易逆差常态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而且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贸易逆差。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继续保持出口的优势地位,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呈现刚性矛盾的状况,农产品逆差常态化。

(二)市场结构趋于合理

2011 年,我国在美国等新兴市场出口份额增加,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不仅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而且降低了出口风险。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贸易壁垒通常是根据自己国家的技术、环保标准,发展中国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产品会轻而易举的进入发展中国家,反过来,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很难进入发达国家,这严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

2、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价格便宜是其主要的竞争优势。然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大大提高,使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二)正面影响

1、有利于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刺激下,农民提高绿色意识,努力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绿色化将使人们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从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严格而适度的环境标准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用清洁生产技术,要求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合理的、适度的绿色壁垒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3、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农民为了提高自己农产品的竞争力,势必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企业为了使出口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也势必会提高产品环保性能,这就刺激了农民、企业的环保意识。

三、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

由H-O定理可知,一个国家应该出口该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我国的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作用不断弱化,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为国际贸易设置了新的非关税壁垒。

2.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日俱增。

世界各国通过参与国际公约、国际环保组织,制定了新的环保制度和标准。

这体现在贸易上即是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绿色障碍,限制进口,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壁垒。

3.国际上有关条款的缺陷

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制定各种标准,不断实施新的强制性规定,这些标准的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歧视性。

(二)国内原因

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面临水资源浪费严重、耕地资源紧缺等严重问题。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农村生活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继续向农村转移。2.相关农产品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验检疫标准体系落后,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受资金和技术等条件制约,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3.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我国建立,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增加了我国的环境负担。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需要合理分布检验检测机构并分配仪器设备,可考虑实行资源整合和仪器设备共享。建立健全人员培训、考核、奖励和流通体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计划。

(二)改善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优化出口结构,由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产品向科技含量高的名优农产品出口转变,加大有机和绿色产品的生产投入,实现农业产业价值链升级,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经营模式。

(三)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

一方面要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绿色贸易壁垒相关规范,另一方面加大绿色生产宣传力度,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四)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和区域合作。

由于国际绿色贸易的相关标准均由发达国家来制定,从而使我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谈判,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建立共同的利益联盟。

(五)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广泛收集欧美日韩等国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并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企业,进而增加农产品竞争力。

http://

参考文献:

[1]我国如何应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杨培源,价格月刊,2012/05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刘冲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

[3]浅析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应对策略,钟葳,经济观察,2011/11

[4] 中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曹颖杰,人民论坛,2012/26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9)

在中国加入WTO六年多以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国际贸易呈稳步发展趋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贸易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广泛和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比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而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着比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强的扩散性。

1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五种类型,即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农产品净出口国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一些制约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因素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绿色技术壁垒,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频频受阻。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2. 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同时,农产品贸易遭遇到最严厉的绿色壁垒限制。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削弱或部分抵消,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如2002年1-3月,我国沿海地区就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产品累计达896次。在关税逐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被拆除的背景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最有力武器。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但是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从而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3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建议

1. 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完善环保法规:政府通过宣传培养民众的绿色经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发挥政府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同时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

2.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①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②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③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 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①税收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②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4. 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名牌农产品:采用农业新技术,调整农业结构,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开发绿色农产品,生产出我国自己的绿色名牌农产品,形成我国农产品的特殊竞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例如东北大米、东北大豆等。只有保持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才能带来农产品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6.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 《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 《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9] 《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10)

农药行业既是一个支农部门,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部门。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等,但因其难以降解,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淘汰。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然而它们的毒性太大,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于本世纪初逐渐被禁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相信未来,绿色环保的农药将不断涌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农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与系统创新的视角探索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洞悉农药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需求拉动与农药行业212艺发展趋势

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又被称为市场拉动型创新,是指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而采取新的技术和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求拉动观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市场(消费者)对技术开发的产品选择、技术路径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市场变化使农药行业的工艺创新出现了新的趋势。wWW.133229.cOM

第一,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

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草甘膦生产工艺的提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除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其中,草甘膦约占除草剂总量的30%,近年来,草甘膦销售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的首位。欧盟农业大国大面积种植抗草甘膦作物(如玉米、大豆)以及可再生能源战略所引发的生物能源需求是造成草甘膦旺盛需求的主要原因。

需求加快了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草甘膦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创制工程中的草甘膦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江山股份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连续化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优化了草甘膦的生产工艺。

第二,农药生产技术环保化趋势。

以往使用高毒农药虽然有较高防效,但存在污染危害严重的弊端。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还威胁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高毒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如我国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其在农药中使用。对更高质量更安全食品的需求“倒逼”农药行业推动技术的绿色化,如原料的绿色化(dmc代替光气),催化剂的绿色化(taml活化剂代替tempo),以及一些绿色合成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在农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在市场推动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预计至2012年莠灭净一步法绿色合成工艺、高品质甲基嘧啶磷清洁生产技术将覆盖全行业,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及乐果原药清洁生产技术将达到80%的行业普及率,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回收技术、常压空气氧化产二苯醚酸技术等将达到30%-50%行业普及率。

二、技术推动与农药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理论表明,科学与发明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之一,因而科学和发明的积累也是决定人类社会技术发展趋势的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被公认是“技术推动”论的代表,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科学与发明,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农药行业亦是如此。

第一,农药的研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

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相随,科学发现与科学发明预示着农药行业的发展方向。综观农药行业的历史发展,农药产品从最原始的天然药物型发展到近代的无机化学型,再到现代的有机化学型,直到当今的有机化学型、生物化学型和生物型共存,这一过程是与科学和发明的不断推进而相对应的。历史上化学学科的发展早于且快于生物学科,客观上为农药产品最先使用化学技术提供了条件。而无机化学技术的较早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无机化学型农药的较早应用;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农药产品开始向有机化学型转变,有机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技术研发的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进步为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创制开辟了广阔空间。例如,病毒和害虫由于不断进化而产生了抗药性问题,要求农药行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加以应对,而新农药的创制则是对数量庞大的各种化合物进行逐次筛选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对农药研究的渗透,使得新农药的创制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一批支撑新农药创制的核心技术,如合理药物设计、靶标验证、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随着农药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农药产品开始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化合物筛选空间的明显缩小也造成了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科学,为创制新型农药产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如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等,与农药研究紧密结合,以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验证新型药物靶标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至此,农药已经不完全属于化学品的范畴,它开始向生物化学型产品、甚至是生物型产品转变,并体现出汇集众多科学技术于一身、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的产品特点。

第二,生物农药的外延不断被拓展、内涵不断被深化的趋势。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包括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之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且能迅速分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并且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而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具 有农药作用的细菌100余种、真菌500余种、病毒700余种、植物4000余种,再加上线虫和微生物代谢物——抗生素,其数量蔚为可观,这将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非常丰厚的生物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多样,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还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这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发生物农药,目前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77个品种,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的7.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起步较早,如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bt杀虫剂的研究,此后针对应用情况不断加以改进,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用bt制剂与阿维菌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复合增效的方式,成功研制了bt生物复合杀虫剂抑虫啉和克虫威,其杀虫效果良好,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我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

第三,有机化学农药研制的绿色化趋势。

在观察到生物农药越来越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现有的有机化学农药的绿色化在技术上仍然大有可为。例如,作为除草剂作用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有关其良好应用的报道也不多,相比之下,目前草甘膦在除草剂农药中仍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就杀虫剂农药而言,在技术上属于第三代的拟除虫菊酯类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后至今平稳发展,在我国,菊酯类农药正在快速取代之前的高毒农药,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由于生产工艺不复杂、成本较低和药效高的优点,在农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占有率显著领先,而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四代以吡虫啉为首、以吡啶杂环为主体的烟碱类农药,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含吡啶环农药不仅高效、低毒、药效期长,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近年来已覆盖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成为当前农药创制的方向之一。针对我国目前的农药生产和运用技术来看,有机化学类农药还是存在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仍主要依靠单个农户进行,生产活动零散而不集中,施药技术落后,还是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化学农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农药的实际应用。其次,与国外精湛的生产工艺相比,我国化学农药在制剂环节上的工艺明显粗糙,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等精细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我国农药剂型不足,主要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占60%,平均每种原药加工5-6种剂型,而发达国家则在30种以上;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进行了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但时至今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的水性化农药新剂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剂登记数的约24%,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我国农药制剂的技术趋势应该是以固体形式代替液体形式、粒状形式代替粉状形式和水基形式代替油基形式,并以装运施用方便、有效成分高分散度、对靶体高沉积量、使用形式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

三、创新系统与农药产业组织创新的趋势

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在创新系统中,核心是知识与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必须有载体,载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组织,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载体。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并不是依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线性路径,相反,它是以复杂的反馈机制与科学、技术、学习、政策等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因此,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被置于研究的中心,而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的制度安排。从农药行业来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行业创新系统正在形成。

第一,创新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正在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占全球农药销售额80%以上的仅为世界排名前8名的农药跨国公司。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较多,缺乏规模结构的相对优势,原药产量达万吨以上的仅有3-4家,5000吨以上的也只有10家左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农药产品供过于求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农药行业的集中度偏低,这使该行业进一步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有着较大的潜力。

我国农药行业集聚度在1998-2007年持续上升,衡量空间分布的指标gini系数、crl、cr2和cr8(分别为排名前1,3,8位的省份占全国份额的绝对比)都有一个显著提高的过程(见表1)。苏浙鲁冀鄂五省占据排行的前5位,其中江苏省在10年中始终保持销售收入的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农药行业在省域范围内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农药行业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可以吸收行业中相同、相近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和网络化并存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上的重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相互学习,形成氛围活跃的区域创新体系。

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可以预见,随着农药行业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收紧,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发展趋势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核心能力的成长,由此带来了产业组织革新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创新体系意义深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

上一篇: 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 下一篇: 公共管理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