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7

关于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7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the nano-scale concepts into theory-practical course for our undergraduate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a given substance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in nanomaterial and nanotechnology of our research group, we point out how to help students really establishing clear nano-scale concept in the “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 (bilingual instruction) courses, which will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better.

Key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nanomaterial; reform in education

目前全国高校的本科生已有很多的理论结合实践课程,而就化学专业尤其是分析花絮专业的学生而言,仪器分析类课程是必修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不论是教学中还是毕业后走上就业岗位,很多学生面临着接触或从事仪器类尤其是对材料进行表征类仪器有关工作。

早在150年前,微米成为了新的精度标准,这样的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也奠定了世界工业化的基础。但是,随着人们对提高材料的性能、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表征技术也在日新月异。自1861年胶体化学建立后,科学家们开始对小尺寸的粒子(1~100 nm)展开研究,由此引出了“纳米”这一新概念。纳米(nm),又称毫微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10-9米。纳米颗粒一般也就是指直径在1~100 nm范围的粒子。能够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的仪器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等。①而今本科教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这些显微技术虽然在学生实验室中常见,但因缺乏纳米尺寸以及原子概念的教育,所以仍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这样的尺度概念时理解不清晰,这也引发了许多教学工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思考。②③④

1 在本科教学中引入纳米概念的必要性

在本科学习阶段,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对纳米这样极小尺寸甚至原子理论这些抽象概念进行了解呢?其实很有必要。因为不论在何种材料中,其最小基本组成(原子或分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化学概念。即使是对头发这样已知并可见的物质,本科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回答其尺寸大小是多少或者什么数量级。教学实验中的常见光学显微镜虽然可以用来检查物体的轮廓及细节,但只有当该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还要大,才能观察到该物质,而小到几个纳米甚至原子级别则无法达到可视化。

在《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双语课程中有一章节将库伦分析法这样的电化学方法理论知识与纳米级别以下的原子数目建立了关联。原题是这样描述的:“A monolayer (single layer of atoms) of Cu on the crystal face shown in the margin has 1.53 x 1015 atoms/cm2 = 2.54 x 10-9 mol/cm2. Question: What current can deposit one layer of Cu atoms on 1 cm2 in 1 s?”这个题目在问:当电流和时间一定时,在面积为1cm2中能够沉积铜原子的数目(图1为“100”晶面排列的铜原子在1cm2的个数示意图);或者一定数目的铜原子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沉积满一个单原子层/1cm2则需要的电流为多少?由于发现本科生对纳米以下的原子概念理解甚少,所以对这一量化计算显得茫然。为了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成功塑造完整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系,达到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学人员决定在《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这门课程中引进纳米以及原子尺寸的概念。

2 引入纳米概念的教育方式

如何在教学中能够引入抽象的纳米概念,又能激发本科生对此概念的兴趣,是成功展开这方面教育的一个重要开始。普遍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可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那么关于纳米的尺寸虽然小之又小,但是从人们所熟悉的头发可以引起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最小尺寸概念。在课堂中,首先让本科生思考“细如发丝”的问题:头发到底有多细?直径大约在哪个数量级?这一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热闹讨论。结果有这样几种答案:0.1-0.01毫米、1-10个微米、10-100个微米。那么在《泰山医学院学报》上的《国人头发直径的调查》⑤中一文指出:“显微镜目镜测微尺对571人的4272根头发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发现其平均直径为84.01?3.07微米。”答案揭晓后,学生们对微米概念显得饶有兴趣,并对人体眼睛的分辨率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后,再次以学生们所熟悉的足球为例,让其讨论一个足球的大小,结果学生们很快就能给出正确答案:十几个厘米。当这个简单问题回答后,立即让其讨论我们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直径是多少。这样的例子对于本科生并不陌生,却又难以捉摸正确答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课堂的本科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能够获知答案。对于这一现象,教学者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此问题上升为:如果将足球扩大上亿倍,将接近地球的尺寸,此时,本科生们对“一亿”这样的数量级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实际上,一个地球的尺寸缩小一亿倍,接近一个足球的尺寸,而一个足球同样缩小一亿倍,将是一个纳米的尺寸。当这一概念在课堂上给出后,本科生们觉得震撼,深切感叹纳米尺寸的渺小同时体会到纳米尺寸的发现、发展的不易,以及对发明纳米尺寸表征技术的仪器创造者们表示由衷的敬佩。

3 对纳米概念的巩固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中介绍纳米尺寸后,进一步对原子概念进行阐述。纳米粒子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一纳米相当于多少个原子的直径总和这一问题要结合元素周期表中具体原子的大小等因素来考虑,因为不同的原子大小不一。通过概念讲解前的提问引发本科生们的思考,再经过由大到小的尺寸数量级概念演变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之后为了对新鲜知识的巩固,我们又设计了一些涉及到纳米及原子尺寸概念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这些练习使得学生们对纳米尺寸和原子尺度概念的感知有了显著的改善。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已经在《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双语课程中引入纳米尺寸和原子尺寸,使得本科生对尺度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为日后的科研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们在本科教学中掌握了纳米尺寸和原子尺度的概念将会对其未来的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活动有所帮助,同时也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我们鼓励将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

注释

① 任庆云,王松涛,张大飞.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J].广州化工,2014.42(5):34-35.

② 李明,张晓波,李洪俊,刘亲壮.《纳米材料》课程设计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45-147.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2)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46-04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他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质活动与“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他们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思想和精神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认为思想和精神对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运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种思想和精神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工作”才能发挥出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在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关于“宣传”、“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鼓动”、“宣传鼓动工作”、“政治鼓动工作”、“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和“理论教育”等提法,这些都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一、 “宣传”、“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大量使用了“宣传”、“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等概念。1843年,恩格斯在《伦敦来信》中谈到,英国辉格党政府统治时期,原本非常希望惩治个别杰出人物,但是知道这样做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者,因为假如出现了为社会主义者的事业而殉难的人,“这就会惹起宣传,而宣传是使他们的事业更加深入人心的一种手段”[2]。恩格斯考察英国工人状况时,认为工人们广泛地掀起要求十小时法案的运动,是因为“工会通过宣传使这个要求变成了所有工厂居民的共同要求”[3]。

当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工人更多地从社会方面而不是从政治方面去寻找摆脱穷困的出路,他们一方面争取实施自己的,“同时,社会主义的宣传也在继续进行”[4];煤矿区的治安法官在那些“报纸很少,――而报纸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宣传工作很不开展的地区,享有几乎无限的权力”[5]。当恩格斯看到共产主义在德国有了迅速发展时,认为这与“现在我们已经有几十个有才干的作家向成千个渴望知道有关这方面的一切的人宣传新的学说”[6]是分不开的,“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6],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1845年2月,恩格斯在一封信中提到《莱茵社会改革年鉴》的“创刊号预计在今年五月里出版;它将全部用来宣传我们的思想。……准备另外再出版一个月刊,……这个刊物将全部用来刊载那些表明现代文明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的事实,利用雄辩的事实来宣传彻底改造的必要性”[7]。1847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在他们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一章第二条关于盟员的条件中明确指出,(盟员必须)“具有宣传的能力和热情、坚定不移的信念、革命的活力”[8]。恩格斯还批评特卡乔夫不懂得宣传的作用,将俄国的革命方式简单化为“密谋”的手段,认为“在俄国本国内,尤其是在城市中,向人民进行口头宣传的途径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被杜绝的”[9]。

1856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到莱茵省的工人运动状况,他说:“目前宣传工作主要是在佐林根、伊塞隆及其近郊、爱北斐特和威斯特伐里亚公国的工厂工人中间进行。”[10]恩格斯称赞托利党人奥斯特勒为了让工人了解十小时法案,“经常在工厂区进行宣传工作,……现在特别为工人爱戴”[11]。1868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第四年度报告》中谈到英国的情况时说:“政治运动、旧政党的瓦解和即将到来的竞选的准备工作占用了我们许多优秀力量,因而阻碍了我们的宣传工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同各地的工联建立了经常不断的通讯联系。”[12]1872年,恩格斯在萨拉哥沙代表大会上发言,指出西班牙工人运动曾受到宗派主义的束缚,因为“巴枯宁及其追随者把西班牙看成是他们的堡垒,因为他们在好几年内一直控制着在这个国家里的全部宣传工作”[13]。1885年,恩格斯在写给贝克尔的信中说:“艾威林夫人在这里热情地从事宣传工作,但在群众中的成绩只能在以后才会显现出来。”[14]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社会主义者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才有可能使革命运动取得持久的胜利,他说:“耐心的宣传工作和议会活动,在那里也被认为是党的当前任务。”[15]

二、 “鼓动”、“宣传鼓动工作”、“政治鼓动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献中大量使用了“鼓动”这一概念。1844年,恩格斯在《大陆上的运动》一文中提出,应该使社会越来越关注无产者的状况:“目前在德国开展更广泛的社会鼓动该是多么好的时机,创办一张主张彻底改造社会的定期刊物会得到怎样的反应。”[16]他在考察英国工人状况时指出,工人反对新的济贫法及争取十小时法案的运动已经和运动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工人的主义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在那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1839年,鼓动还是和以前一样活跃地继续下去,在年底鼓动开始松懈下去的时候,巴赛、泰勒和弗罗斯特就急忙同时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和威尔士组织一次起义。”[17]恩格斯还赞扬主义者罗伯茨“不辞劳苦地组织罢工,进行鼓动;他召开各种会议,东奔西走跑遍了全英国,……这个名字渐渐地使那些拥有矿井的治安法官们闻风丧胆”[18]。1868年,马克思在给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和理事会的信中说:“我满意地看到,你们的代表大会的议程列入了那些确实应当成为任何严肃的工人运动的出发点的问题:展开争取完全的政治自由的鼓动……”[19]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为得到取得彻底胜利所必需的武器,“借助出版自由、集会和结社权可以为自己争得普选权,而借助直接的普选权并与上面所说的鼓动手段相结合,就可以争得其余的一切”[20]。

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宣传鼓动”这一概念。恩格斯在《伦敦来信》中指出,派很注意从工人群众、从无产者中汲取力量,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关门的政治党派,它努力从资产阶级下层和无产者中征集自己的拥护者。他写道:“一个人数众多的新政党几年的功夫就在‘人民’的旗帜下形成了,它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鼓动,和它比起来,奥康奈尔和反谷物法同盟只是一群渺小的可怜虫。”[21]1844年,英国议员迈尔斯提出了一个调整主仆关系的法案,激起工人无比愤怒。恩格斯说,由于“各地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宣传鼓动工作”[22],工人们开了几百次会,给无产阶级在伦敦议会里的辩护人托马斯・邓科布送去了成百份的请愿书,最终导致了该法案的破产。恩格斯在《为共和国捐躯》一文中,也曾特别赞扬德国工人活动家约瑟夫・莫尔能够“在情况极不相同的各个地区进行宣传鼓动工作”[23]。恩格斯在《关于雅科比提案的辩论》中曾说:“宣传鼓动无非就是把人民代表不受侵犯、出版自由和结社权,亦即以法律为基础的普鲁士现有的各种自由加以运用。”[24]因此,贝尔格反对雅科比提案的实质就是取消一切宣传鼓动。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的一次报告中也提到,正是“由于瑞士的国际会员们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才防止了瑞士的共和国政府把公社流亡者引渡给梯也尔”[25]。

马克思恩格斯还经常使用“政治鼓动”和“政治鼓动工作”的概念。1845年,恩格斯在谈到瑞士“青年德意志”运动时说:“这个组织到1837年瓦解了,那时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政府已经把政治鼓动的风气镇压下去。可是没有多久,在‘青年德意志’的老家勒芒湖畔开始出现了共产主义俱乐部”[26]。1852年,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工商业的现状时说:“当前的商业繁荣有利于托利党的反动。为什么?……人民群众有足够的工作,并且生活也比较有保障,当然贫民(他们的存在与不列颠的繁荣是不可分的)除外;因此在目前人民是不大听信政治鼓动的。”[27]同年,马克思在给阿道夫・克路斯的信中说:英国的“自由贸易派不开展政治鼓动,因为工厂主们当生意兴旺的时候不希望有任何政治风潮和骚动。”[28]马克思恩格斯还把“政治鼓动工作”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马克思移居布鲁塞尔后,1847年与恩格斯一起“抓住时机创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从而开始了实际的鼓动工作”[29],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在科隆被判罪以后,马克思离开了政治鼓动工作”[30],在十年内潜心研究英国博物馆图书部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丰富藏书,同时又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

三、 “政治教育”、“宗教教育”、“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曾使用“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等概念,表明将对人民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1839年,恩格斯在写给格雷培的一封信中说,普鲁士现行法律和国家管理机关的实质,就是靠牺牲贫民的利益来优待金钱贵族并追求一成不变的专制制度,而实施的办法就是“压制政治教育,使大多数人处于愚昧状态”[31]。1844年,恩格斯谈到居住在罗尼河瓦勒河谷的德意志居民之所以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主要原因就在于“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完全把持在少数贵族门阀和僧侣手里。他们自然是极力保持人民的愚昧和迷信”[32]。

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道德面貌进行考察后,认为学校教育对工人阶级的道德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把人们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简单原则,与宗教教条掺杂在一起,并以宗教教育的形式灌输给工人阶级,他说:“在所有的英国学校里,道德教育总是和宗教教育连在一起,这种道德教育所产生的结果显而易见地丝毫不会比宗教教育好些。”[33]马克思谈到狂热的马尔萨斯主义者托・查默斯牧师想要通过基督教的粉饰和教士的感化对人们进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灌输时也曾说:“按照查默斯的意见,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端,没有别的手段,只有对工人阶级进行宗教教育。”[34]

马克思恩格斯还多次采用“理论教育”这一概念,认为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发出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批评德国改良派杂志《未来》和《新社会》不能带来任何能使无产阶级运动前进一步的东西,因为“绝对没有真正的实际教育材料或理论教育材料”[35]。1890年,恩格斯在给左尔格的信中明确表示,革命运动发展最快的地方,“当然是一部分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并且受过理论教育的地方”[36]。

四、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现代内涵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上述概念的使用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

1.上述概念皆运用于社会结构中的特殊位置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般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又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能动的、主导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上述概念时,均直接指向具体的、能动的人。人是有思想动机和主体能动性的,这也正是生产力具有最革命、最积极特征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对人的宣传、鼓动、教育的同时,事实上默认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肯定了人的意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意识等在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了转变人的思想并推动人的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与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这种功能性的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

2.上述概念的使用表明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上述概念时,所提及的“工会组织”、“工人活动家”、“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国际工人协会会员”、“贵族和门阀”、“普鲁士国家”等都是作为不同层面上宣传、教育和鼓动的主体出现的,而工人群众则被普遍地视为教育和鼓动的对象。这里清楚地指明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已经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这些概念时,指出可以通过利用报刊、言论、画报、出版和结社的权利等手段进行宣传和鼓动,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上述概念的背景中,已经能够看到,它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教育主体所要达到的不同愿望和要求。如“从个别要求到共同要求”、“宣传社会主义”、“宣传新学说”、“宣传彻底改造的必要性”,抑或是“保持人民的愚昧和迷信”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这些概念,与我们今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3.上述概念的使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上述概念时,均与工人“要求通过十小时法案”、“争取自己的”、“要求否决违反工人阶级利益的提案”等具体活动相联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相一致,即都是从现实的和具体的人出发,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也显示了与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的一致,即宣传、教育和鼓动的实践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如“通过或否决提案”、“宣传我们的思想”、“推进革命运动”、“压制人民的思想”等等。

4.上述概念的使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都不会存在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统治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必须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这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和研究活动来进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运用这些概念时,由于所指教育主体的不同,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是将要统治阶级的未来的统治阶级,都力图扩大本阶级思想的影响并努力消除非本阶级思想的影响。

因此,对照我们今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即“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7],可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上述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重要的相关概念。他们围绕这些概念所进行的重要表述,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通过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研究、阐发、宣传科学理论并指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断,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时,也应该以这些相关概念为基础进行展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2][16][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0,595,560.

[3][4][5][6][7][11][17][18][2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56,524,541,589,594,460,

518,542-543,572,39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44.

[9][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68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12][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64,358,85.

[13][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20,15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2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2.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18.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94.

[26][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6,207.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24-425.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17.

[29][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9,132.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34.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3)

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受到质疑的今天,理论视角的转换、问题域的扩展、实践运作方式的变革,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突破点现代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精细剖析,为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价值缺乏共识,要求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性质及其价值

长期以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参与生产,其劳动成果没有使用价值,也不创造价值。二是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为看重的是物质利益,只有讲物质利益、给钱给物,才是“实打实”,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空对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三是不能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认为军事训练可以从射击的环数、投弹的米数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效果是难以衡量的。显然,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要求准确定位和辨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性质和价值。

(一)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性质。首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性生产劳动。人类社会生产是由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组成的。精神生产本质上是人类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人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和思维器官——大脑,对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精神生产对象进行精神性加工、整理和制作而形成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的过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人改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精神生产资料,即运用人类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官兵的精神心理世界施加影响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其劳动样式可分为以文字符号系统为劳动对象的理论研究(初始生产劳动)和以官兵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为劳动对象的宣传教育(再生产劳动)两种形式,在性质上是一种脑体兼有的综合性劳动,因而也是一种复杂性劳动,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性劳动。

(二)合理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形态是思想产品和增强的人力资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劳动,其初始生产劳动生产出的是思想产品,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创作、生产、使用的包含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的思想材料等,以文字符号为劳动对象,包括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精神劳动成果,如讲稿、材料、笔记、音像带、光盘等物质载体,以及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思想劳动,如谈心、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生产劳动生产出的是增强的人力资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则是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增加和能力素质的提高,用教育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受教育者人力资本的增强。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所增强的人力资本,最终又表现为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官兵的全面发展。

(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其生产的思想产品和增强的人力资本来体现,具体表现在政治价值、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出来的思想产品因其政治和军事需要特征,表现出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一定条件下思想产品还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表现出经济价值。再如思想政治教育所增强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全保障,又间接地创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和平稳定的环境要靠强大的国防来维系和创造,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则又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上所流通的各种商品的价值,都包含着军人的一份汗水,军队和军人不只是消费者,也是间接的生产者。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隐藏于社会经济效益之中,只是这种价值不易察觉,但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二、教育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要求加大供求调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质量

在经济学上,供给可分为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指供给的量、质、价等都能为需求者认可、所能接受的供给。无效供给则相反。”…据此可以认为,有效供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中真正起作用的、真正能解决思想问题的并能为受教育者认可和接受的教育;不能解决思想问题的、在教育中起不到积极影响的或者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是无效的供给或多余的供给。其中,有效与无效之别,不仅在质,还在于量。品质低劣,是无效供给;品质好,但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需求量,超过的部分也是无效供给。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供不应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供大于求两种情况,其实质则是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空泛、方法老套,适应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二是不能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提供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疏导,以致官兵想听的听不到或听了不解渴,不想听的却大量灌输;三是忽视或轻视心理问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心理问题上的投入相对较少,满足不了官兵的需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市场关系”,即思想产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愿意表达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想法,这是供给;有人欣赏这种思想,这是需求。只有两者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思想产品。思想产品的交换活动的总和,就是思想市场。”思想政治教育是生产、传播和应用思想产品的工作,既然是产品,就得面向市场。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销售”的对象所接受、欢迎和信服,就有市场;接受的人数多,市场就大;接受的人数少,市场就小;没有人接受,就没有市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始终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就会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增强市场意识,重视市场、研究市场、推向市场,并牢牢占领思想市场的主阵地,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调控。在物质生产领域,针对需求大力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以适应市场需要。这种行为是自发的,也是市场机制力量的体现。我们不能把市场机制简单地搬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可以借鉴物质生产领域刺激生产积极性的方法来调控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精神产品在“思想市场”都有机会亮相登台,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精神产品”不一定具有稳定的“垄断”优势,因而要保证其精神产品的生命力和优势,应当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的调控力度,对那些生产出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的精神产品者给予奖励,激励其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广大官兵的需求。

三、教育投入质量效益相对不高,要求增强成本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收益

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劳动,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也必然涉及到成本问题。从我军的实际情况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人逐年加大,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虽不断加大,但质量效益却不高,更有的不计成本,不讲代价,盲目搞教育,造成投入多产出少、有投入无产出甚至出现负产出的现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路子。

(一)机会成本:正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和内容。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资源用于某一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的价值,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比如,休闲时间内有听音乐、看电影、打乒乓球等各种选择,选择了听音乐,那么就享受不到看电影和打乒乓球的快乐,选择听音乐的机会成本就是看电影或打乒乓球的收益。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是因放弃其他选择预计可能丧失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是增强时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时机,抓住时机展开思想疏导和教育引导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政策制度调整、国际国内有重大事件发生、军队阶段性工作转换等对官兵思想容易造成冲击的时段和时间,要开展及时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因错过时机造成的教育机会成本的损失。二是精准地选择教育内容。机会成本发生在多种选择之间。不同的教育内容对相同的教育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而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也存在一个机会成本问题。这就是说,教育者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效果上会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牵引下,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内在精神需要,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尽力减少因教育内容选择不当而损失的机会成本。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4)

2010年,国际科学院联盟(IAP)科学教育项目组总结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以探究式科学教育为基础撰写出版了《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详细地分析了科学教育的十个原则和十四个大概念,给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以明确启示。

科学教育的十个原则

《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中提出科学教育需要遵循的十个原则。

在这些原则中,有近半数的原则提到了科学概念。其实科学发展至今,早已形成庞大的科学体系,拥有多样的科学领域和分支,产生和建立了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来自不同的领域,分属不同的表述层次,概念间存在多样的复杂联系,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断发生变化。

我们当然不可能期望小学生学习如此多的科学概念,而应是当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时,达到对科学的概念和过程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小学的课程中,科学活动都是从周围的事物和事件开始的,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因而,小学的科学活动并不缺乏能使学生感知的内容,而在于难以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对他们一生都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故而,如何在如此广博的动态发展的“科学概念库”中选择一小部分最精炼、最重要的科学概念,构成最适合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有限时间里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这不仅是小学科学教育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科学教育的大概念

何为大概念,为什么需要大概念,如何选择大概念,如何从小概念到大概念等一系列围绕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概念展开的论题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书中指出:

为什么需要大概念

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我们把这些核心概念称为科学上的大概念(Big Ideas)。

目前很多国家的科学教育都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真正实现探究的教学会使学生理解和时常回顾已经学到的知识,以使新的概念从以前学到的知识中发展而得。探究教学会大大增加理解的深度,在时间的限制下,内容的广度必须要减少。因此,在推进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必然需要选定一些大概念。

如何选择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与此对应,将只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称为小概念。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观察和思索,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已经形成了有关世界的一些概念,这就是科学教育要达到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态度方面目标的起点。为了有助于学生逐步进展到最终的目标,了解进展的方向和特性是很重要的。

为了确定概念的进展过程,一方面需要逻辑分析,以找出更为复杂的概念是如何基于较简单的概念开始建构的(例如,在学习密度以前,需要建立质量和体积的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来自对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科学的概念经常是复杂的,理解它的进展过程取决于多种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因而不同学生之间的概念进展将会因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所遇到的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想要得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对进展的精确描述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对一些共同的趋向进行大致的描述,说明我们对他们从学前到中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中进展的预期。

确定大概念是困难的,我们不可能把科学的整个内容都放到课程目标中去,在总结了各种建议之后形成了大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

・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时间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

・提供作决策时所遇到问题的理解基础,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

・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他们能以愉快和满意的方式回答或寻求回答。

・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回顾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科学具有多个方面,包括有关世界的知识和与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有关的知识。在科学教育中这两方面应结合在一起,这样学习者能够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以及通过科学活动过程产生的概念。

基于以上的考虑,书中给出了科学教育中的14个大概念,包括10个科学概念、4个关于科学的概念。

如何从小概念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复杂的,它们的抽象程度远超出了年幼儿童能掌握的水平。因而,并不是直接把它们教给学生,否则他们不能将这些词汇和自然界相关事件相联系,只会导致对词汇的死记硬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学所涉及的探究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特别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开发者和教师而言,关键是要保证教学能让学生从学习特定的课题出发建立的小概念能逐渐发展成较大的概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了解儿童的早期科学概念。已经有大量的对儿童概念的研究表明,当儿童进入学校时已经形成了关于周围世界许多方面的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是儿童自己形成的,这对他们很有意义,所以不容易被改变,特别是“科学的”概念常常与人的直觉相反,因此儿童的概念经常包含不科学或不确定的成分。

教学需要将儿童的概念作为起点,以进展到更为科学的概念。如何帮助儿童改变他们的概念,取决于如何看待概念发展的过程。目前有三种可供考虑的进展形式,包括爬梯子式、拼图式和螺旋训练式。因为涉及到儿童已有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需要有将它从较小的概念进展到较大概念的方法。这些方法会依据概念本身的特性不同,以及引导概念进展的经验不同而变化。

把概念的进展看作一个从特定事件或物体开始,逐渐扩展到能解释更广范围经验的概念的过程,这将对科学教学法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9-002

目前,很多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孤立地记忆知识,没有将知识间的内在网络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因此,帮助学生将知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概念图作为当前中学教学中的新宠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角色。

一、理论基础

概念图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特教授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的一种新型工具,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是一种评价工具。1999年国内学者首次将概念图引入到教与学的领域里来,后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概念图慢慢地走入了中小学教学的视野,成为了一种炙手可热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利用概念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促进意义学习的发生。

二、概念图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数学中,数学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中学数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概念图可优化数学教学,促进教师发展

随着人们对概念图的不断认识和研究,概念图由原来的一种评价工具,渐渐地变成了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教师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概念图优化教学包括两方面:一是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备课效率;二是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益。

借助概念图,可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在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解读分析教材的过程。与此同时,在不断完善概念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将知识背景,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学生认知水平等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而通过协作完成概念图,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变化,从中吸收了不少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与技巧的提高,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2.概念图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能有效地呈现思维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指出:数学上获得成功的能力,是理解数学概念和熟悉地使用它们的能力,如果数学知识仅保留在表面和浅表认识上,那么将失去数学应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使用概念的能力就包括了建构概念的能力,而学生学习的主要屏障恰好就是不能较好的建构概念和知识网络,因此就将有趣的数学变成了无趣的死记硬背。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

3.概念图有利于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为不同形式的教育提供参考模式

概念图独特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它包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它利用面的宽度。康奈尔大学的Ednondson也认为,概念图在将内容图示化过程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使各学科的内容进行很好的链接。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数学模型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在学习这些模型时,通过链接让学生认识这些模型的原形,了解模型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知识高度浓缩和结构化的概念图,也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提供了契机与参考模式,比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通过网络,利用概念图的优势,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所用,使学习者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有效的学习,可以说,这是一场席卷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三、使用概念图应遵循的原则

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正确认识和使用概念图,就可以解决零散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形象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为了使概念图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数学教学,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概念图构建时选材要合理化

使用概念图之前,教师必须要先给学生介绍概念图。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概念图这一新知识,就成了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概念图的建构必须依靠对上下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所以选取一个学生已经熟悉的主题来介绍概念图是最好的办法。在教师使用熟悉的例子来定义概念、命题和连接词的过程中,学生的旧知被唤起,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概念图制作中链接要标准化

将同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概念框中,把相关的概念和命题用连线连接,再在线上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样,同一领域及跨领域的知识都通过此网络结构发生了联系。在绘制网络、进行各级链接时,一定要对概念、连接词等标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概念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一定要精选出要链接的概念,而且要慎重考虑连接词,尽量避免在概念框中用一些句子,否则会使人误认为整个概念图的下级结构是根据这一陈述建立的,而不是另一层概念群。

3.概念图的制作工具要高级化

如今编制概念图的软件有很多,比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Activity Map等。在学习概念图的初期,我们更多的会选择使用手工绘制,但是随着对概念图的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直处于使用手工绘制的初级阶段,更多的应该选择使用高级的计算机技术制作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将隐性知识可视化,将概念关系具体化的有效工具,利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可以优化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及我国课程改革均倡导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相信概念图必将成为新课改下一种强有力的教学策略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左浈.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5)

[2]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3]鲍贤清,储慧峰.协作建构概念图——合作学习的新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0)

[4]邱彦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5]刘荣玄,罗贤强,徐向阳.关于概念图在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6]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希建华,赵国庆.“概念图”解读:背景、理论、实践及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6,(1)

[8]张丽平,刘建军,何琪.概念图及其教学功能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9]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229)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6)

二、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

之所以要探究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是因为教育学中的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当我们面对“原子”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是处于两种不同的境地的。原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科学界至今为止对其有普遍、统一的认识,即使有不同的认识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虽然人们对原子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某个认识阶段内人们对其有大体统一的定义。而教育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教育的问题是动态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尤其是它能够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主观意识能决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教育问题的价值性。这也是对于教育的某个概念如“教学”会有许多种定义的原因。在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学视野”辨析》一书中,他提出了教育学研究中人们将“概念”与“理念”混淆的现象。认为现存的许多对教育概念的定义是价值认识而不是实然认识,有将“理念”与“概念”混同、将教育概念“泛化”的现象。这里以“教学”的定义为例说明。陈教授认为,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规定。尽管任何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当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就是即使多位学者对“教学”下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相互讨论“教学”问题,因为关于“教学”新价值观念还没有普遍流行。笔者认为,因为教育学的概念中的实然成分很少,所以人们很难在其中抽象出其描述“实然状态”的定义,就像是内隐知识,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但又是存在的。比如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只能确定有人的参与、是一种实践活动等很少部分“实然状态”,但是这并不足以定义教育,因为这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用意识去定义本来就是思维的概念似乎又是无限的悖论。所以,教育学家们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看起来科学化想到了下面的办法。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谢弗勒在他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7)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及其标准,而《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信息时代广大师生的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使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帮助师生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1.概念图的知识

1984年,诺瓦克将概念图表述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受Novak概念图的启发,人们又设计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灵感(Inspiration)、语意网络(Semantic Networks)、决策树(Decision Trees )等多种类型的图形认知工具。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这个界定在国内被普遍采用。在本研究中,一律采用的是广义概念图的界定,即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图术语包含了思维导图、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等涵义。

概念图包括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四个基本要素。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因此,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那么如何让将概念图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来,优化课堂教学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2.基于概念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作为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以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各个步骤,以及各个步骤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经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且参照国外已有的概念图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概念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设计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2.1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教师正确运用情景导入,能级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景导入要和概念图制作相联系。所以,教师在情景导入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构图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复杂的学生难以单独完成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构图。

2.2自主探究、体验构图

“自主探究、体验构图”是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有些构图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可在构图任务的指导下,运用教师提供的实际例子和构图模板,完成要求的内容。对于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构图任务,教师首先确定任务后由小组长分配具体任务,集体讨论,确定关键概念,然后组内成员在明了自己任务的同时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组员在构图时,要先搜集先关资料,并将这些信息整理为有用的信息,最后完成子概念图的构建。最后,组长将组员的子概念图收集起来,在经过组员的讨论和交流,合作完成最终的概念图。

2.3展示结果、交流讨论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制作好概念图之后展示自己或是小组的成果,然后共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分享在学习或是制图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以及怎么解决的,最后教师归纳出关键性问题,集体探究。

2.4评价总结、修改完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完善构图,学生可以根据专家概念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学习,重新思考所绘制的概念图,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评价主要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个方面进行。

3.概念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概念图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3.1概念图作为教师教的策略及其应用

3.1.1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于是,它在刺激回忆先前相关知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中都有其相应的作用。在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一般有两方面的作用:回忆先前知识和课程概述。图1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图,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笔者使用概念图的形式把制作课件的流程、要点、技巧、实例等展示,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接受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由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完成制作)的综合运用,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拓展性学习相结合,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阔视野、技巧掌握的目的。可以说这里涉及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材的限制,但是由于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教学内容做了井井有条的组织,使得教学设计过程并不复杂,而且清晰的表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适当的教学方法。

图1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图

3.1.2使用概念图完成课程总结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回顾阶段使用了概念图。在教学结束时总结教学内容是陈述性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新的学习内容之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己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总结对于新知识的练习和巩固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有组织的知识进行总结的作用与其在其他类型的陈述性知识中所起的作用稍有不同。对于有组织的知识,特别是既比较长又比较复杂的学习材料,总结能够澄清图示以同化学习材料。对于其他类型的陈述性知识,总结和回顾与练习的需要有关。因此,对于符号、名称和事实的学习,总结和回顾能够提供应用不同方法处理学习材料的机会。应用概念图做课程总结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在课程讲述完之后进行。例如,在学习现代教学系统与环境一章的全部内容讲述完之后,笔者利用概念图(如图2)做了章节课程内容总结。

图2现代教学系统与环境概念图

3.1.3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复习课中,一般是先由教师串讲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练习和提高。应用概念图进行陈述性知识的复习可以为学生清楚、明了、直观的展现知识的结构。复习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利用媒体展示概念图;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总结和巩固练习。教师所展示的宏观概念图是对一章或几章知识的总结概括。对于这个概念图的分析和讲解,注重的是知识的整体结构以及重点知识的讲解。

3.2概念图作为学生学的策略及其应用

3.2.1“按图索骥”,协助记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习惯于简单的机械记忆,这种机械的记忆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遗忘。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先根据概念图的流程复述、记忆,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复习课中要经常让学生总结某部分的知识要点,学生往往是按照教材目录将各个章节的内容罗列即算完成复习了,这样的效果不好。如果运用概念图改变这种复习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同学的构图过程和表达的思想,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各自的概念图,其他同学还可以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了极高的热情,不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最终的概念图常常反应出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3.2.2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由于学生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3.2.3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够理解某个概念的含义,但是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了,只能够凭猜测或者盲目的尝试。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机械的记忆了某些概念,但是这些东西在头脑中只是一些无序排列的符号,不能形成系统的有意义的认识。只有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才能在运用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且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

4.教学反思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在概念图教学初期,应安排适当时间说明建构概念图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展示相应的案例加以说明,最好选择一个知识内容让学生先加以练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画概念图时存在困难,因而,应安排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学生熟练制作概构图。第二,概念构图活动与协作学习相搭配运用,效果会更好。因为学生要制作概念图,必然要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取舍所要呈现的重要概念,决定相应的连结关系等,某些学生会因困难而放弃,从而导致活动失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将概念构图活动与协作学习相搭配,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分享各自的观点,最终完成构图。第三,由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及学习偏好等存在差异,教师应容许学生作各种合乎理论与逻辑的连结,概念图计分应建立一定的弹性,不适合建立绝对的标准。

如上所述,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构建的概念图,并从中挖掘教学资源,如在学生认知结构的何处可以形成新的联结点等。由于学生经历和认识主题角度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概念图肯定有差异,这时,概念图的差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海丽. 概念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浙江杭州:杭州师范答谢硕士学位论文,2006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J].教育技术导刊,2005年7月

[4]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研究,2002年8月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义及其内涵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1] 从这一定义来看,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借鉴了当代中国价值论的研究成果。在价值论中,人们对价值一般的规定可谓种类繁多,而当前在我国价值论领域,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关系说”,即将价值一般理解为一种关系范畴。如果价值一般是一种关系范畴,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解为一种关系范畴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义为关系范畴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价值意蕴呢?在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定义加以考察,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根据形式逻辑,如果要明确一个概念就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2]一个完整的定义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即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被定义项就是在定义中被解释和说明的词项、概念或命题;定义项就是用来解释、说明被定义项的词项、概念或命题;而定义联项则是连接这两者的词项”。[3]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定义同样包括这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词是被定义项,“关系”一词以及之前的一系列定语是定义项“,就是”作为谓语是定义联项。在形式逻辑中,常用的概念定义形式或者方法叫做属加种差定义法。这种定义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为了明确一个对象,首先找到这个对象的属,然后在其所属的一个系列中确定这个对象与其它对象的差别,即找到它的种差,将属与种差相加就得出了这个对象的完整定义。由此出发,如果按照下定义者的理解,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属”就是“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其次在关系范畴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种差包括四点:一是“由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二是“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三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四是“具有肯定的意义,由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来”。[4]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义的逻辑缺陷 那么,以上定义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属和种差的限定是否符合规范呢?在形式逻辑中,定义不但有各种类型,而且下定义也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否则会犯逻辑错误。一般来讲,传统的属加种差定义需要遵循五个规则:“1、定义必须揭示被定义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2、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3、定义不能恶性循环;4、定义不能用含混、隐晦或比喻性的词语来表示;5、除非必要,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或负概念。”[5]根据这五个规则,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定义存在三点缺陷: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属的限定不正确 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综合考察,可以断定: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种差的限定基本是符合逻辑,也是符合事实的。但是,定义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义的属的限定是值得商榷的,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属限定在关系范畴是不合适的。关于这一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虽然只能产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但是仅仅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却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这是因为关系并不一定具有肯定的意义。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确立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是否产生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本身相一致,也不完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过程中呈现出肯定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未必能完全实现。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固然要以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尺度,然而人的生命与生活本身毕竟是动态的、流动的、开放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否存在归根结底仍然要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现实的”、“动态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活动的发展过程,要以是否符合受教育者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况为根本前提,它不可能是凝固于客观世界的关系形式,而是一种以客观的教育关系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类的社会性存在意义的关系态或关系质。学者李德顺在《价值论》一书中关于价值一般观念的阐述对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很有启发:“我们所主张的是实践说,是对‘关系说’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它首先承认价值是一种关系现象,指出价值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关系态’或‘关系质’而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人的主体尺度的一种统一,是‘世界对人的意义’。因此,要从根本上弄清楚价值问题,就必须立足于人的世界本身,充分认识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特征。”[6]由此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概念定义为一种关系是不准确的。当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定义没有完全地反映出被定义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区别性特征,这是这一定义的第一个不完善的地方。 (二)使用了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不对等的定义项 #p#分页标题#e#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一被定义项定义为“关系”还违反了属加种差定义法的第二条规则,即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这是因为关系概念的外延与价值概念的外延显然是不等同的,不能互相代替。“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或者联系。有时候关系也泛指原因和条件等。而价值概念的外延则要广泛、复杂得多。“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从词源来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7]早在14世纪,价值一词就进入了英语中,可是直到19世纪,价值这一术语还主要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被用来描述和分析与物或者商品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洛采第一次将价值范畴从经济学领域引入了哲学领域,大大扩展了价值一词的内涵,并提升了价值范畴的地位。从此,在新康德主义者的大力推动下,以价值一般为研究对象的价值哲学(价值论)宣告诞生,价值概念终于完成了从经济学领域向整个哲学科学领域的扩张。价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内涵丰富的哲学范畴。“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总之,价值涉及所有人做出的有关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8]可见,价值概念的外延要远远比关系概念的外延丰富和复杂。两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仅仅概括为一种关系范畴是不准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定义的第二个不完善的地方。 (三)在定义表述中使用了含混和隐晦的词语 再次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义中的这几句话,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9]还可以发现:这个定义在表述上虽然大体正确,但是却有晦涩的地方。首先,将人和社会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普遍概念作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的并列主语是否严谨?其次,将指代对象含混不清的主体一词作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定语是否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再次,用“人”、“社会”“、主体”这些内涵和外延过大的语词来解释内涵和外延相对小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是否恰当?最后,“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10]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但晦涩、拗口,而且在逻辑上也给人繁冗之感。因为主体只是一个关系范畴,只能在主客关系这一对范畴内使用才是有效的。主客关系实际已经预设了主体的主动地位,主客关系的前提就是以主体性存在为尺度,否则主客关系就无法在逻辑上成立。如果在论证中再加以强调,那也不过是同义反复,对深化定义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作用。[11]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定义的第三个不完善的地方。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概念,如何对其定义进行完善呢?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下定义至少需要兼顾两点:即其逻辑性和现实性,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很明显,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并没有很好地注重对现实性的归纳,而是存在过度抽象化的倾向。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的性质来看,这种刻意拔升高度,使问题复杂化的做法多少有揠苗助长之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更注重应用性的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考察和研究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价值论的论域中进行单纯的哲学思辨,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深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而且还有可能抽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学空场。所以适当降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思辨意味,重新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视野中,尽量使定义形式更具现实性,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根本途径。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定义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9)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场改革搅动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广大中小学校正发生着悄然无声又积极本质的变化。” 变化,意味着新的风险和问题;变化,意味着反思、审视甚至否定自己;变化,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道路上,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变化,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乐观者看到的是观念的变革、课程的进化,教材的多样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调整,校本课程建设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悲观者看到的是学生依旧课业负担沉重,不少课堂花哨很多,换汤不换药,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课改培训耗资巨大但观念更新成效甚微,教材建设中的贪多嚼不烂、质量低下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甚至发出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感叹,全面否定新课改成就,认为课改从本质上说是失败的悲观论调。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课程改革的得与失、功与过,我们策划组织了本次专题,本期刊发数篇颇有深度的调查报告性质的优秀稿件,用数据说话,带您穿过重重迷雾,探究课程改革的真实图景与美好未来。

(策划 陈见波 赵 悦)

一、研究背景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他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展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知识整合的思路。从设计过程看,它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促进学习者提高认知水平;从设计结果看,它是分层级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能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概念学习、记忆效率。已有研究表明,概念图作为开发学生思维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相比较而言,概念图作为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化水平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工具,其研究成果少见,利用概念图分析评价新疆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建构概念图的特征研究更是鲜见。

本研究以2012年“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和置换脱产两个项目的64名初中化学参训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全疆11个地州的不同县乡镇级中学,其中女性教师占65%、少数民族教师占32%,从数据和覆盖面上可以代表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样态。首先,对教师进行概念图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教会教师制作概念图技能。其次,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人教版),以任务驱动教师以个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主题及单元的概念图。以下选择其中以物质分类和结构微粒为主题的教师概念图作品为研究内容,从核心概念内容及数目、层级关系和链接等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进而了解教师在有关概念形成的特点,概括教师概念图的特征。

二、教师概念图建构作品分析

笔者主要以教师的职称、教龄为依据,主观上判断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新手教师是指刚入职、已基本掌握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知识,并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龄通常在5年以下或职称在中教一级以下的教师。专家教师是指熟练掌握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知识,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教龄通常在10年以上或具有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概念图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其特征。下图分别是新手教师a、b和专家教师A所绘制的物质的概念图。

图1 新手教师a的概念图

图2 新手教师b的概念图

图3 专家教师A的概念图

1. 核心概念的确定。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新手教师a和新手教师b分别从物质的分类和微观粒子方面构建有关物质的概念图。新手教师基本能将有关物质的核心概念呈现出来,如按物质的分类,物质主要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按微观粒子的分类,物质包括原子、分子、元素、电子和原子核等基本概念。而两位新手教师只是单纯从物质的分类或微观粒子角度建构概念图,形式相对单一。图3中专家教师A建构的概念图比新手教师丰富,涉及学科知识全面,从物质的分类和微观粒子这两方面对物质进行概念图建构。从物质的学科知识领域看,专家教师已将应涉及的概念和相关概念全部呈现,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原子、分子等一系列概念。

2. 层级结构的建构。概念图层级结构,一方面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而具体的事例列于图的最下层;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层级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从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建构的概念图来看,大多数教师能形成很好的概念层次,有条理地将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如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再将下一层纯净物的概念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然后依次将下属概念进行逐级划分,这样就形成了比较有层次的概念图。

图4 新手教师c的概念图 图5 新手教师d的概念图

但是,有个别新手教师还存在对概念理解有误,导致概念层级结构错乱的现象。如图4新手教师c和图5新手教师d所绘制的概念图(只截取概念图的片段)。新手教师c将纯净物划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其划分方式存在错误,有些有机物也是化合物,如乙酸。新手教师d将酸、碱、盐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放在同一层级,而正确的知识是存在归属的关系。相比而言,有的新手教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存在错误。而专家教师的概念图层级建构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3. 概念的链接。概念和概念之间具有某种意义的联系,不是随着人们主观意识去连接的。教师通过建构概念中的每一元素之间的关联,架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比如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它们之间就存在包含和属于的关系,只有恰当地连接概念,才能形成结构清晰和逻辑强的概念图。

新手教师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词运用得比较少,可以看出新手教师不注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关系。而有的新手教师用了错误的连接词,这就会造成概念与概念间结构的混乱。如新手教师e绘制的概念图(只截取概念图的片段)。

图6 新手教师e的概念图

由图6可以看出新手教师e用是否含有碳元素作为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依据,明显是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本质理解不清楚。

专家教师在概念的链接中,较好地运用了连接词,明确表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依据所电离出H+的数目,可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若依据酸根中是否含氧,可将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所以,通过恰当地使用连接词,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观察概念图,还可以发现专家教师A所绘制的概念图中有很多的交叉连接。交叉连接是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A教师对不同知识领域有较好的认识,体现了专家教师A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自行发现与生成新的概念关系。他列举出很多事例置于图的下层,用举例形式详细地说明和表达相关概念,如金属氧化物有MgO,可溶性盐有Na2CO3等。

4. 教师概念图的特征。通过对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概念图的核心概念、层级结构和概念链接等三个方面的比较,发现新手教师的概念图与专家教师的概念图建构有明显的差别。新手教师的概念图特征:学科概念的基本上都能涉及到,但是缺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知识结构不完善和逻辑性不强,知识的整体排布不太合理、很少注重实例的举证,而且有个别教师存在知识点的错误。专家教师概念图兼具较为丰富的知识组块和具体知识点,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化知识体系,还包含哲学思想、实例的例举,是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三、提升新手教师概念图建构能力的建议

1. 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知识空间,注重了解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交叉学科间的知识衔接点。教师的成长必须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许多新手教师还处于学习阶段,仍有一些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需要填补。教师应改变“化学知识的学习要靠死记硬背”等观念,多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重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知识。

2. 注重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这表明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密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反思越来越被更多的学校、教师所关注和重视。如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及时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解决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教学反思,并和同事交流讨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提高,便于自身在不断学习和经验交流反思过程中成长。

关于教育的概念篇(10)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渗入也不可避免地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高等教育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由于高等教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结合体,这些学科能在高等教学学科中找到相关问题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也就导致高等教育学很难能够和这些相关学科划分出概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本来就注重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这就使得在研究问题时所牵连的问题既丰富又复杂,牵扯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面对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想要合理地解决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和联系,高等教育想要发展就不能束缚在一个小领域内部,必须要逾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问题和各个方面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1.2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概念体系

研究一门学科时,概念和命题是一个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以颇为精确的方式在使用一些概念,但是相关的描述性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有效地概括和分析出一个概念的真实意义。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在学科逻辑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逻辑起点。诚然,构建高等教育学领域的概念体系是一件难事。一方面,是定义来之不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学角度的概念也层出不穷,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迁,而在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相应的学术概念也随之变化。例如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等概念也在不同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概念含义。同时,定义的达成不仅是要在文意上科学角度合乎逻辑,还要考虑非实体概念下的价值观念和相关情感文化传统因素。这就更加大了高等教育相关定义的难度。另一方面,理论的构建存在难度,由于高等教育学涵盖内容广泛,不类似于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很难找到一个理论能够适用于与之相关的所有类似情况的现象。这就使得相关概念过于具体化,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将其全部概括。所以,迄今为止,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概念和体系,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和合理科学的逻辑。

1.3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研究高等教育方法就是使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指的是借用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高等教育研究,实际上就是指用其他学科的话语系统来研究和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中的理论和相关现实问题。引入其他学科之间的研究思路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但是在使用其他学科理论进行研究时,会出现各种学科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和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使得多种学科研究不能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层次。

2、促进高等教育学发展可行性建议

学科的建设是任何一门科学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由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没有相关的学科定位,使得教育工作者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这也是高等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屡遭碰壁的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高等教育学独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建设,引入更加精确的研究定义和更加具有逻辑性的理论体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

上一篇: 人工智能档案 下一篇: 云计算技术概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