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行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4:57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发展阶段。2009 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农业银行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提供多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还有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人寿保险等也属于其业务范围。至2015年底,农业银行总资产为177913.93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89099.18亿元,吸收存款135383.6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40%,全年实现净利润1807.74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指开设在民族地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农业银行分行、支行以及基层营业机构。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具备以下特征: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并且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同时拥有和保留着较为浓郁的民族习惯和文化,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国家一般会赋予这些地区一定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特殊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方便偏远落后地区百姓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整体看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解决。本文就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状况做简要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1、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逐步向好,在存贷款额、绩效、声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农业银行准格尔旗支行至201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55551万元,比年初增加43396万元。其中对公存款余额240104万元,比年初增加1422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15447万元,比年初增加29168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90465万元,较年初增加82305万元,新增实体贷款及或有资产不良率均为零。新增贷款100%。2013年实F利润16804万元,同比增加1636万元。当年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3107万元,同比增加388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7%。(《准格尔年鉴(2014)》)

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比如准格尔旗支行荣获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五・一”劳动奖,荣获2013年度鄂尔多斯市分行综合绩效考核第一名。2013年6月,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表彰大会上,措勤县江让营业所和福建宁德长兴支行荣获“年度最佳社会责任特殊贡献网点奖”,等等。

2、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1)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分行是自治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围绕青稞、藏药材、优质绒山羊、牦牛肉、藏系绵羊、藏猪等高原特色产品发展方向,重点支持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先后扶持的部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余家,扶持的市(县)级龙头企业40余家。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28.36亿元的特色产业贷款发放工作,贷款余额10.09亿元。扶持了1117户农牧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实现了691395人的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扶贫贴息贷款,每年为产业龙头企业等相关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39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分行出台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2项要务:一是积极支持特色农畜产品、高原特色食品、高原特色藏药等产业的发展,走特色强区之路,推进特色农牧业“七区七带”战略格局;二是通过不断完善信贷资金的利益联动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十大产业”的推进力度,把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行增效的多赢效果。

另外,新疆分行以“金融戍边、稳疆兴疆”为使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和引导,在产业发展中提供多领域的金融支持。该行围绕着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就能源资源开发、纺织服装、特色农业等产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了对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力度。重点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五大千亿产业园区上下功夫,加大对道路交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至2015年6月,该行对核心客户累计投放信贷45亿元,授信额度近300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2)对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民族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农业银行在支持当地农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分行以“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为自身定位,以多种方式发挥好“三农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首先,抓住三农龙头企业和重点农户,以此为突破点。其次,以“公司+基地+农户”为重点扶持方式,围绕肉、绒、乳、粮、薯、草六大农牧主导产品开展扶持工作,重在推进农牧新兴经营主体的涌现。至2015年8月底,内蒙古分行共与区内343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实现了综合金融服务覆盖面过80%的目标。针对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综合授信176亿元,贷款余额达103亿元,突出支持了蒙牛、伊利、鲁花葵花油、金锣、科尔沁牛业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新疆分行则紧扣“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主线,专项设置“三农”信贷计划,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针对“三农”的贷款增量不低于上一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具体落实了“20万农户致富工程协议”,对精品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支持,开展了“惠农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

“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是一款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指的是对民族地区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用以满足其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大额贷款。此类贷款的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保证、抵押、农户联保、质押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用款方式也较为灵活,可以分为“自助可循环方式”和“一般方式”。自助可循环方式指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通过自助借款方式提款、还款;一般方式指的是对借款人实行一次性放款,一次或分次收回。如果在采用自助可循环方式,那么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按照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出。

另外,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农牧民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信贷需求,而又无法实现“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推动农牧民改变“等、靠、要”思想,一些农业银行开辟了新的服务产品,比如保证信贷,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以书面保证、乡或村级政府提供证明的方式发放贷款,而且利率极低。以“双联户”联保的方式开展的贷款活动也在增加。这就大大方便了农牧民,有效满足了他们生活和经营用款需求。

“农户小额贷款”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得到了较好开展。这一业务指的是农业银行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要求,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自然人贷款。每户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这种方式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有相似之处,但额度要小,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方面。也存在着贷款方式灵活、用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同时可以节省农户利息支出。

4、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

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金融服务方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当地实际适当拓展金融服务方式对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比如内蒙古分行按照“一行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县级区域内的每一家支行业务开展情况、地域特点、民风民俗特点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内蒙古分行县域支行“一行一策”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业务目标、金融服务方式、客户发展目标以及风险控制举措等。

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业务能力有了提高,敬业精神有了加强。而针对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任眨农业银行也加强了专门的培训。比如内蒙古分行于2016年10月11日举办了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148名客户经理,其中二级分行有14人,全区134家支行有134人(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几乎涵盖自治区全部旗县支行。通过培训,提升了工作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岗位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统计工作和资金调拨、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产品严重缺失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微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原环境、人口密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当地农业银行更关注对当地较大企业的支持,或者仅仅满足于当地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对越来越多的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等小微企业重视不足,缺乏主动作为,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开展有限。

“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是依据小微企业所提供的有效抵(质)押物价值或保证人的担保能力,直接为客户办理各类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的融资产品。这种业务具备多个优点,如融资额度灵活,最高可达3000万元;担保方式多样,可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存单、国债、银行票据全额抵(质)押或保证担保方式;业务流程便捷。

2、“科创贷”运用不足

“科创贷”是农业银行向纳入各级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各类本外币信用的总称,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理、承诺、信用证、保函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科创贷”主要满足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需求,最高可贷款8000万元,并且企业可享受优惠融资利率,可以采用政府增信、保证保险等多种担保方式。

但在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科创贷”运用并不到位,这与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中小创新企业发展需求之间还有错位。以拉萨市文成公主实景剧演艺区内的小微企业而言,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多家具备科技创新元素的小公司,他们有的进行自主文化产品创意设计进而在演艺区内展销,有的与有关文化产品企业联合进行创意开发,但他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资金问题。实际上,农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创贷进行满足。

3、工作团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尤其偏远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并不稳定,有较大的流动性,一旦有新的机遇,或条件、待遇更好的选择,员工一般会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人员不满现状,有抱怨和消极应对的态度,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三方面,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中,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缺失,尤其在高海拔的农牧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政策建议

1、结合所在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业务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既具有一些共同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必须结合所在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金融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因地制宜开展业务,采取多种手段推进自身生存发展,并有效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

提高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情感上关心他们,工作上鼓励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从而达到稳定工作团队的目的。同时要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并适当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银行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

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推进互联网金融“数据信贷”业务发展,对符合农牧业产业链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实行“互联网+金融机构+核心龙头企业+产业链下游经销商客户”的金融服务模式。利用“数据信贷”业务破解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传统贷款准入难、审批难、担保难等困境,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重信用、轻担保、无抵押”。利用“互联网+”简化手续,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优势,实现业务流程全部互联网线上操作,缩短业务办理流程,提高贷款业务办理速度。

4、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而且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因此农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促M农业科技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富农、强农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银行应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解决其融资难题,降低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关注科技创新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利用资金链条作用推进“科技公司+农户”的信贷综合经营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

5、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农业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于2014年签署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在产业扶贫与小额信贷扶贫两大方面开展合作。随后,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等多份推进扶贫工作的文件。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任务更为繁重,当地农业银行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要设计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出“特色贷”。要创新金融扶贫、脱贫模式,在精准上下功夫,比如开展的以农户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内蒙古开展的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业务等。

【参考文献】

[1] 闫冰.农行吉林省分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2)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分析方法 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3)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分析方法 ?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59-05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优质、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仍有1696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营业网点。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在以上现状和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区域差异及形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如孙翯和李凌云(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整体和地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状况存在着差异并且农村金融服务与地区经济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李明贤和李学文(2008)从存款、贷款、汇总和保险等方面,综合考虑供给和需求,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进行衡量。杜伟等(2011)在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测算的依据。二是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相关的政策与建议。如唐青生等(2010)对云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网点建设问题,提出了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与建议。赵延平(2011)提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重要性,并从政策性与商业性矛盾、贷款门槛、政策性短板和金融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完善。章俏慧和金献幸(2011)对温州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探寻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障碍,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借鉴。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对农村金融服务评价与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帮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用主观赋值法确定农村金融服务的指标权重,导致评价与分析的结果带有人为主观的影响;二是缺少对农村金融服务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不足,针对各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较少。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一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农村金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以避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检验对不同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判断与分析,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提供基础。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选择

本文选择三类8项具体指标来对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指标是为农村经济主体(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网点和人员数。金融服务包括基础性金融服务(存款、贷款和保险服务)的覆盖状况,用人均数反映各省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状况。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理论上应包括存款、贷款和保险服务的覆盖范围,但因数据的可得性和贷款业务对农村经济主体(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生产具有最重要影响的作用,所以本文选择农村地区获得贷款的农户占比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占比两项指标代表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2、数据来源。本文以201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和数据不全的上海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银监会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多变量族的少数线性组合(新的变量族)来解释全部变量的协方差结构,挑选最佳变量子集,简化数据,提取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法,新变量之间不相关,新变量方差尽可能大,但新旧变量方差和保持不变。主成分析分法的分析步骤比较规范,各原始指标的权重确定不带人为主观意识,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步骤如下:

1、指标标准化采用如下公式:

标准化公式:X= (1)

2、计算标准化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求特征方程λI-R=0 的非负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3、通过λi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第i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该值越大,则说明该主成分概括各指标数据的能力越强,m为全部主成分的个数。表示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k的选择一般是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根大于1,就认为前k个主成分已基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

4、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主成分Fi(i=1, 2, 3… …k)表达式和分值。

5、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

其中λi表示第i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的选取和用excel计算主成分分值。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得到主成分矩阵、特征根、方差贡献率,见表3。

本文主成分的选择以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3%和特征根大于0.8作为标准,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选择4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综合计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得分并进行了分类,见表4和表5。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具体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地区(分值在0.4-1.0之间),包括浙江、内蒙古、北京、天津、江苏和陕西。第一类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开展和服务的覆盖面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地区;这类地区一是经济发展地区,如浙江、北京、天津和江苏。二是在某类农村金融服务业务表现突出的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陕西省因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指标突出,而内蒙古自治区因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和人均农业保险费收入两项金融服务业绩突出,所以综合得分排在第一类区域。

第二类地区(分值在0.15-0.4之间),包括新疆、辽宁、吉林、山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黑龙江、四川、山东、青海、河北、宁夏和江西省,第二类区域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介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

第三类地区(分值在0-0.15之间)。包括重庆、湖北、甘肃、云南、河南、安徽、贵州和广西。第三类区域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人员配备和业务覆盖面等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较差的区域。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本影响因素的选择

1、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Lgdp)。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是指农村地区各项贷款与农村地区GDP的比值再乘以100。这个指标能够反映金融机构贷款服务投入在某地区能够带动其经济增长的程度,表明该地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代表经济金融化的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是金融资源聚集地区,金融机构属企业性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增加该地区的金融服务。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nc)。根据Kempson and Whyley(1999)研究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相应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能够反应农村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直接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Ac)。即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产值占比从侧面反映了地区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即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发展能够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ons)。农村居民消费水映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如果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意愿强烈,对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汇总和保险等服务的需求较旺,故引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

5、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Edu)。一般认为受教育水平会对金融服务需求有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接受和使用各类金融服务,会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

(二)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双边检验(Two-tailed)来判断影响各地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因素。应用SPSS16.0软件得到以下结果。

1、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Lgdp)对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Lgdp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38,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之间密切相关。如浙江省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118.9,说明浙江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广度和服务深度较强(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得分为0.8276),经济的金融化程度高;反之河南省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仅为21.79,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为0.0987,金融贷款服务资源效率低,金融机构缺乏对该地区金融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该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nc)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Inc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8,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有明显的促进影响,也进一步证明金融服务需求是居民收入的正函数。金融服务的提供是以经济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金融产品能力。

3、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Ac)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Ac对农村金融服务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522,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农村金融服务呈负相关关系,即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的经济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村金融需求有限,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低,金融产品单一。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ons)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Cons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84,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很旺,有利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提供。

5、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Edu)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Edu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为8.32年,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数据的标准差为1.14,差异较小。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实际特点,积极探索、提供适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重在实际效果。要坚持优化服务和风险可控原则,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进和提升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审慎稳健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二)不断引入竞争机构和竞争对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的影响因素上看,百元GDP贷款贡献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机构要服务于农村、农民和农业,但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服务“三农”的基础,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放低金融进入门槛,让更多的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参与农村金融各项服务。竞争机制的形成,能够促进金融资源通过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业务范围,不断提高保障

农村保险不仅包括农业保险,农民对小额人身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的需求都有较强的愿意,保险业务的拓展,一方面可以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提高利润;另一方面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伟,熊学平,石礼娟.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48-50。

[2]李锋.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J].西部金融,2012,(8):26-31。

[3]李明贤,李学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现实考量与分析[J].调研世界,2008,(8):17-22。

[4]孙翯,李凌云.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状况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31-137。

[5]唐青生,陈爱华,袁天昂.云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与网点覆盖建设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8):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的气象服务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级气象部门当中的最基础的业务之一,很多省在“十一五”期间都进行了省级农业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建设,为了能够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很多气象部门进行了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对于这些软件的许多功能都进行了实现。很多省份的气象局的相关技术人员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学习,对于覆盖我国各省、市、县的新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都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现在已经初具形态。本文对于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气象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与进行开发的目标

1.1 软件的设计思路

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的涉及面比较广,不同地域的差距也比较大,对于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于很多具有一定共性的业务和流程,还有通用性比较广的地区进行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工作一定要涉及一些管理规程和常规业务,进行全面的气象观测业务,对于主要的务农地区进行集中地气象分析和数据汇总,定期农业气象统计简报,要及时对于省内气象情况进行关注,要对于全省的农业产量、土壤的基本情、农作物的关键生育期、农业天气的变化、病虫害的基本情况进行预防和预报,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农业的气象综合业务进行全面的服务。农业气象系统软件能够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能够对于现代比较先进并且实用的农业气象研究成果进行引荐和利用,对于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方面的高新技术进行引进,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保证系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1.2 软件的开发目标和总体设计思路

这个气象软件的开发目标是能够将农业气象数据作为分析的中心,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软件的交流平台的搭建,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气象监测,系统的开发是面向于全国的各个省的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的,对于技术引用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及等,这些过程都要逐渐朝着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现代化综合水平。

当前系统软件的主要课题目标是:能够提供比较统一而且规范的现代农业的气象数据库与管理软件,我国的农业气象数据库是气象软件进行运行的根本所在。当前,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来说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数据库的格式与相关标准,系统还不能设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在每时每刻能够准确地同步出气象数据,进行有效地软件管理。对于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要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也能够为气象业与生态领域的相关业务进行拓展;建立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基本软件平台,省级的农业气象业务和相关工作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省份来说,各省的具体任务的差别相当大。对于软件的流程、调整参数以及数据统一调用接口的相关设计,创建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基本软件的创作平台。

2 系统应用实例

整个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设计内容比较多,从这些实例当中选择比较重点的进行分析。比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子系统,是以农业气候区进行的划分,主要进行农业气候区的资源划分和当前的基本状况,安徽省农业聚集地处于山区,热量资源的限制是对于农业气候资源区的水稻种植产生限制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于当地的水稻适合种植的地区进行了划分,对于农业气候适合区进行水稻的种植。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农业基础足够稳定,我国的飞速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农业气象工作的进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个省市的一项比较基础的气象业务,随着我国很多政策的推行需逐渐完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现代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数据库,许多的气象部门都进行了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服务系统的设计,这些设计使得许多软件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象业务服务当中。为了对这一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完善,许多气象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技术的攻关,对于建立面向我国的整体农业气象数据库耗费了很多精力,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服务系统对于我国整体的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完善的作用,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信息的监控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是当前具有跨越式进展的一个系统。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采用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式以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社会基础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笔者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进行了一些评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李彪.基于Windows平台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77

气象服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为防灾减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分析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气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类范畴,可以分为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等,其中决策气象服务主要是向政府部门提供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的生产,因此农业的生产必须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我国针对抵抗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抑制比较差,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情况逐渐上升,造成的危害也是逐渐增加。气象服务在为农业减灾防灾提供服务中需要做好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报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设备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气候变化预报准确率逐渐上升,目前已经可以预测到什么时间出现干旱、霜冻等,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气象服务能够为农业修建水利工程提供指导,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气象服务改变耕作制度、物种选择等,避免霜冻、旱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前在气象服务中已经使用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预报短时的气候变化,实施检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变化,实时检测强对流天气的变化,依照短时天气变化,气象部门能够使用应急中心采取预警联动。目前气象服务已经能够改变小范围内的天气情况,针对干旱地区,可以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增加降水量,达到抗旱防霜的效果,减少农业损失。

气象服务在农药生产中发挥出巨大作用,有不少城市开展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气象服务,如开展日光温室蔬菜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小气候调控实用技术,最大限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如在某县建立了日光温室大棚气象调控技术试验棚,安装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器,开展冷棚气象要素对比观测,可以测量温度、湿度、CO2 含量以及风向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每一星期调查农田生产情况,形成更加具有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覆盖面更广,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2 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气象服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但是也需要看到当前提供的气象服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气象信息方面,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各级气象台都已经完成了人机交换的建设,能够通过数据来分析未来的天气走向,综合分析气象服务可能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但是计算机模拟软件并不能实际的模拟天气变化情况,气候信息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从农民接受气象服务来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接受气象服务的途径非常有限,一般都是通过天气预报来了解气候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影响了气象服务作用的发挥。从传播途径来分析,不少农村地处偏远地区,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获取气象服务的渠道受到极大的限制。

3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议分析

针对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气象部门需要根据近些年农业结构的调整来分析气候因素,农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气候变化所引起影响的差异,因此气象部门需要建立区域性的观测网站,为小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提供气象减灾防灾服务,利用高密度、自动化的气象综合检测网络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气象部门需要提高自身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只有能够准确的预报,才能灾害发生时做出更好的反应,减少农业损失,因此气象部门需要根据农业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另外气象部门也需要增加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有针对性的指导农业生产。在提供气象服务中,需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区域提供相适应的气象服务,可以通过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途径来向农民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另外也需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农民识别气象变化的能力,减少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结束语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7)

2农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竞争情报从最初杂乱无章的数据转化为清晰有用的信息,再成为对组织有利用价值的情报,这一活动经历了从采集、整理、分析到应用的过程。因此,竞争情报系统可以归纳为收集、分析、服务3个子系统。农业竞争情报系统总体模型如图1所示。

2.1农业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

竞争情报的收集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竞争情报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资源,既包括国内外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政府的公共信息,也包括能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关于农业企业、农业技术、国外农业发展状况等所有有关农业的情报资源。这些信息包含农业的市场动向、供求状况、消费趋势、产品技术水平、农业方面的最新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发展等,是农业竞争情报的主要来源。在收集工作中,还应注意将公共信息与其他来源的各种信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情报收集工作才能够完善。第2种渠道。是通过农业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信息。图书馆可以提供大量的农业专业书籍、杂志等,如今的电子图书馆还为信息的查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档案馆里存放着有关农业的各种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历史记录,农业机构和企业可以借鉴这些历史记录,为预测及决策提供帮助。第3种渠道。是通过人际网络收集信息。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人际网络,可以发掘农业组织内部的从业人员脑子里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报。其次,建立外部的人际网络,可以更广泛收集有关竞争情报。例如,可从与竞争对手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如银行、合作公司等处得到情报,也可从竞争对手的员工处获得,或是直接通过参加竞争对手举办的农业博览会、学术交流会等处获得情报。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注意获取情报的技巧。

2.2农业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首先要做的是对收集子系统所汇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信息,确保输入系统的信息准确有效。由于错误的情报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必要时应追溯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反复验证。一般来说来自农业图书馆、档案馆、各部门政府网站的信息可信度很高,而来自互联网、人际网络的信息需要认真审查。通过对孤立、无序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排序等一系列整理工作,农业竞争情报子系统里的信息已变得系统化,这有助于竞争情报的核心工作(分析工作)的进行。竞争情报分析工作实现了信息向有用情报的转化,是信息增值的过程。目前常用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有30多种,SWOT分析、市场信号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等都适合农业竞争情报分析,农业机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适用的分析方法。

2.3农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农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情报输出部分,其输出的竞争情报产品和服务为决策层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在建设时应注意保证其效率、方便、快捷的特点。农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提供的竞争情报服务一般包括可供用户使用的分类浏览平台、简单的检索方式和高级检索的链接、数据库和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建立知识库与专家库、建立人际网络、农业竞争情报论坛等。竞争情报产品是农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其提供的产品多以分析报告为主,其中包括数据库的资料信息、各类信息简报及分析报表等。这些产品面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为这些用户提供资料查阅、决策支持等服务。综上,农业竞争情报系统由农业竞争情报收集、分析、服务3个子系统组成,3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最后一步服务的完成是新一轮服务的开始,一直处于循环的过程中。

3构建农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议

3.1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竞争情报人才

专业高素质的农业竞争情报人才对于农业竞争情报体系来说是基础和关键因素。这些人才是系统的操作者、使用者,情报通过他们的处理才能真正变成有用的知识、变成在激烈竞争中的一把利刃。农业竞争情报人才不仅要求是竞争情报方面的人才,拥有能为组织搜集、分析、管理、提炼有用的竞争情报的能力,还要对农业各方面知识有一定了解,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对专门的农业竞争情报人员培训还是空白。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更倾向于去大型企业及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不愿从事农业方面的服务,因此,农业竞争情报人员相当缺乏。要使农业竞争情报系统能充分发挥作用,对这方面人才的培训非常重要,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还应对现有的农业信息工作者和管理人员进行竞争情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竞争情报工作能力和竞争情报意识。

3.2构建农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竞争情报工作水平不高,从事农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人才缺乏,因此要顺利开展农业竞争情报活动,需要得到外部竞争情报服务机构及从事这方面的专家的帮助和支持。目前,虽然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咨询机构虽然很多,但专门从事农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却寥寥无几。另外,还应重视公共图书馆、行业协会、农业情报机构等对农业竞争情报发展的重要作用。

3.3完善情报共享平台

这里的竞争情报共享平台是指政府公共信息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将这些信息与农业部门、商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共享。目前,我国政府公共信息的平台虽然已存在,但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很低,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处理、存储和利用。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948-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6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二、第三产业飞速成长,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也逐渐废止,这些综合作用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实现非农就业的农民一般不会放弃种田,他们往往会保持种植,将农业生产的一些费时费力的环节外包出去。即当有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时,农户便会增加农机服务投入量[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机外包服务市场发展迅速,全国性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和水稻就是典型事例。尽管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机外包服务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农机服务组织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作业质量差,服务提供错位、缺位。因此,本研究以农机外包服务为研究对象,以SERVQUAL模型为理论基础,发放问卷以搜集数据,分析得到建立农业生产环节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探索当前农机外包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给出更加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1 理论基础

1.1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

外包(Outside Source Using)指的是组织将自身的非关键功能部分通过与外部企业签订合约的方式,将业务交给高效、专业的外部组织去完成,以实现企业满足技术需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本研究将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定义为农户并不直接参与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灌溉、防虫、收割等生产环节,而选择雇佣家庭外劳动力代替自己进行该环节的生产劳动。农机外包服务便是指其中的可以雇佣农业机械进行的生产劳动,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研究主要指耕地和收割两个环节。外包行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对提高中国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基于中国目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中国农民的具体特点和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第一,外包出去的生产服务多数是由掌握更先进技术和信息、劳动效率更高的承包者去完成,而这些承包者必然更重视技术、技能和信息的优化,将引起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即使生产服务承接者并不具备绝对的生产优势,但是也会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将生产的某些(或者全部)环节进行外包,能让农民有选择性地从事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提高自身收入;第三,生产环节的外包,能在保证权利稳定的前提下让土地得到高效利用,避免了撂荒带来的资源浪费,能够有效保证耕地数量从而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第四,基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的特点,规模经营可以从环节开始,农业生产环节的外包也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

国外农业外包研究主要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农业咨询服务和农技推广服务[3-6]。国内对农业外包的研究主要有对农产品物流外包进行分析,分析了外包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产生机理,验证农业技术外包模式可以是农技机构更有效地辨别农业技术市场中的技术质量[7,8]。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上,李寅秋[2]在对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实地调查发现农户在整地、插秧、收割环节外包需求较大,尤其是收割环节,有需求的农户比例超过了95%,而在育秧、灌溉、打药、施肥四个环节外包需求较小。

1.2 服务质量评价

Gronroos[8]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认为服务质量具有主观性、抽象性,所以在评价其水平时应考虑两方面:一是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二是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满意度,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了服务质量的高低。用公式表示,即:SQ(服务质量)=P(服务感知)-E(服务期望)。当P>E时,表示理想的服务质量;当P=E时,表示基本满意的服务质量;当P

1.3 SERVQUAL模型

SERVQUAL模型最早由Parasuraman等[9]于1985年提出来的,其核心就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即用户对服务的期望与实际感知间的差别程度。他们将SERVQUAL模型细分为5个层面[10]: ①有形性(Tangible)。服务过程中提供的有形证明,例如设备,环境等。②可靠性(Reliability)。主要指服务的稳定性,即服务提供者能否提供稳定、精准的服务,能否经常性地履行承诺。例如提供服务者保存与管理信息的准确性。③响应性(Responsiveness)。是指服务意愿与行动的及时性,能否灵敏地识别顾客需求,并迅速做出反应。④保证性(Assurance)。服务提供者是否具备让顾客产生信任感和信心,例如服务提供者是否能是顾客信任他们的雇员。⑤移情性(Empathy)。凸显的是服务的人文关怀,即能否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着想,能否为顾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每个层面均包含若干个问题,构成调查量表。用户对调查量表中的每个问题进行评分,包括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实际感受值及最低可接受值,最后根据差值计算公式得出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

SERVQUAL模型从提出时起,就得到了企业界和学界的重视,并被应用到各个行业的服务质量评价中。该模型克服了以往只关注效率的缺点,注重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2 评价体系构建

2.1 变量选取和问卷编制

本研究访谈形式以半结构式形式探索了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外包服务质量评价指标[11]。从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月7日,研究者对基层农技站技术员、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农机服务使用者(小户、大户)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的时间为每次30~60 min。

通过对访谈的提炼,参考农机服务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措施能否体现SERVQUAL模型的5个方面,筛选出23个变量,并设计了包含这23个变量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农户的基本信息、农机外包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教育年限、有无参加技术培训、家庭人口、农业人口、种植面积、公顷产量、农机服务来自本地或外地、服务成本、每公顷粮食收入等11项。服务质量量表部分包括期望和实际感受两部分:

①表达服务期望的23个问题,以了解被测农户对农机服务的质量期望;②表达实际体验的23个问题,以了解被测农户对农机服务的实际体验。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量表,每个问项分为5个等级。

2.2 问卷发放和数据分析

问卷发放回收全部源自农村实地调研,调研涉及湖南省的汨罗市、长沙县,江苏省的盐都区、仪征市、溧阳市5个市(县),共发放问卷537份,回收问卷50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95份,问卷有效率为92.2%。

对样本的结构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本次问卷的495份样本的基本情况,结果见表1。

2.3 评价模型的确定

2.3.1 KMO值检验和Bartlett检验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初始问卷进行分析,以科学、准确地识别农业生产环节农机外包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维度。通过因子分析,将23个评价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归为一类,成为一个“公共因子”,即为农机外包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维度。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确定这个量表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为此需要进行KMO值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检验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而Bartlett球形检验则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判定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根据KMO检验标准[12],由表2可知本研究的KMO值为0.668,适合采用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 4 062.244,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符合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存在显著差异的标准,也可认为本研究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2.3.2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因子数目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在没有先验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变量本质结构的识别与降维。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两种常用的因子提取方式为主成分分析法、主轴因子法,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公共因子数目。运算结果表明7个因子对变量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67.047%(表3)。

碎石图也可以作为公共因子个数的判定标准。由图1可知,前7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自第八个因子起之后的因子特征值均较低,不适合作为公共因子。

对初始因子通过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问卷中所有的题项没有出现在两个以上因子的载荷值大于0.4的情况,所以无需删除问项。载荷矩阵见表4。

2.3.3 维度命名 通过表5可以看出,这23个问项有7个公共因子,而这些公共因子即为农机外包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7个维度。根据每个公共因子所包含问项的公共特性,对7个维度进行命名。

维度1包含了5个问项,这些问项是关于农机服务提供者对农户的交流态度、发生意外时的处理行为、会否从农户的角度想问题,这些都能够让顾客(农户)产生信任感和信心,所以命名为保证因素。维度2包含了5个问项,这些问项是关于农机外观、农机操作者形象以及服务完成时间这些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方面,所以命名为有形因素。维度3包含了4个问项,都是关于服务的完成情况,所以命名为可靠因素。维度4包含3个问项,为服务完成后询问反馈情况和服务以失败告终后如何补救,所以命名为售后维护因素。维度5包含2个问项,为农户对目前服务价格的看法和农机服务提供者是否愿意讨价还价,所以命名为价格因素。维度6包含2个问项,为农户是否清楚具体的收费标准和与服务提供者取得联系的方便程度,都是农户对于农机服务信息的了解程度,所以命名为信息可知因素。维度7包含2个问项,为需等待多久可得到服务和农机操作者是否准时到达田地,都是与时间相关,所以命名为时间因素。

2.3.4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Cronbach’s系数检验,判定该问卷的可靠性,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α系数在每个维度上的分值都大于0.65,说明整体的问项和维度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并验证了本研究设计的问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2 权重的确定

为了避免传统的指标赋权法的主观误差,本研究采用因子累计方差率等指标逐级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项目在农户满意度中的权重大小,用以得到各层次指标的权重集。先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公共因子的权重值;再将各公共因子下各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归一化处理,进而得到各因子的权重值。整个测量表的指标权重值如表7所示。

3.3 评价结果

根据公式(1)、(2)、(3),利用有效问卷中的得分,计算出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的期望值、感受值和差距值。评价结果见表8。

图2直接显示了各个维度期望值与感受值的差距。

总体而言,农户对于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的期望值高于实际感受值。具体来看,在农机外包服务中,感受到的服务质量在售后维护因素和价格因素方面差距很大,然后依次是在信息可知因素、保证因素、时间因素、可靠因素和有形因素。说明在农机外包服务过程中,售后维护和价格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信息可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他方面差距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具体结论

由评价结果可知,农机外包服务提供者应该在售后维护、价格和信息可知三个方面加大对农户的服务。①目前的农机外包服务组织在完成服务后,往往就认为任务完成,而没有一个和农户沟通反馈的过程,使得其不能清晰了解其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难以提高其服务水平;在服务完全失败时,也不能够对农户实施一个到位的补偿,令农户不能满意。②在价格方面,结合数据以及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种植规模小的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价格明显要高于种植规模大的农户,因为本研究样本中小规模农户居多,所以价格因素的差距值很大。③信息可知方面,主要是农户不能方便地联系到农机外包服务者。

4.2 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里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农机外包服务者在售后的维护上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地与农户交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②小规模农户可以由村或组牵头,增强谈判力量,向农机服务提供商购买服务;③村组织在特定的农业环节时间,一头积极联络农机外包服务者,一头广泛向农户提供信息,起到好的桥梁作用。在有形、可靠、时间和保证因素等方面,农机外包服务组织应当继续保持乃至加强目前的服务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农机外包服务这件事,单靠某一组织或政策,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必须是靠农机外包服务者、村组织(或政府)和农户三方面共同协力,才能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纪月清,钟甫宁.非农就业与农户农机服务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47-52.

[2] 李寅秋.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效益及供求实证研究――以水稻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3] SAHA J O.Adoption of improved rice varieties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 South-western Nigeria[J]. West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1):42-49.

[4] RIVERA W M.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to the next decade[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 1997,4(1):29-38.

[5] FULTON A,FULTON D,TABRT T.Agricultural extension,learning and change[J].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3,5(2):12-20.

[6] 李相林.浅析农产品物流外包优势[J].现代化农业,2009(3):32-33.

[7] 陈冬冬.农业供应链物流外包分析[J].物流科技,2007(1):1-4.

[8] GRONROOS C. The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oncept――a mistak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1,11(3):150-152.

[9] PARASURAMAN A,ZEITHAML V,BERRY L.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1-50.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9)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战略环境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篇(10)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江苏率先响应, 制定《江苏省“十三五” 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 提出到2020年, 要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 的、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率先实现建成网络强省的总目标。在此背景下, 江苏农业也要顺势而为, 为网络强省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因此,本研究分析网络强省目标下江苏省智慧农业建设状况, 重点分析农业电商体系, 指出未来江苏省智慧农业发展方向与趋势。

二、 江苏智慧农业建设整体思路

1.江苏省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为加快实现网络强省目标, 江苏省对智慧农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积极开展智能农业和农业大数据建设应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业农村信息管理与服务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工作, 推动江苏智慧农业健康发展。近年来, 全省创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7 家、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52 家, 农业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 南京盐水鸭、阳澄湖大闸蟹、沭阳花木等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初具规模, 先后涌现出以沭阳颜集、睢宁沙集为代表的一批全国闻名的农村电商集聚区, 全省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的地方馆超过40 个。2017 年12 月,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与神州数码农业板块达成战略合作, 以“互联网+农业服务” 为核心, 利用神州信息在农业领域成熟的产品和服务, 结合江苏农业生产情况, 开展农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丰富提升江苏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助力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网上销售、大宗交易和订单农业等电商业务的发展。

总体来看, 智慧农业在江苏已有长足进展, 先后建成了一批智慧农业园区与服务平台。智慧农业园区主要包括南京溧水区农业局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园区、无锡市的智慧农业园等, 智慧平台则主要是泰州市先后建成的“智慧水产品云服务平台” 和“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牧旺”,以及南京高校金陵科技学院的智慧农业教研综合服务平台等。但是, 尚缺乏省级的系统化、集成化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2.江苏智慧农业建设思路

目前, 江苏智慧农业建设采取“市级先行, 形成示范; 由点及面, 覆盖全省” 的思路。首先, 推动在南京建立市级智慧农业中心。2016 年, 南京成立了市智慧农业建设中心, 开始推进南京智慧农业建设项目。2017 年1 月正式投入使用, 建成了“11N” 模式, 即一个集成展示平台、一个大数据平台、N 个系统应用[8];开发了农业产业信息地图系统、生鲜乳监管系统、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等信息化软件。然后,在总结南京智慧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经验借鉴, 在全省范围逐步推进。

3.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在智慧农业建设中地位显著

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在智慧农业大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仅为政府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为农户和网民提供查询和检索功能通过该系统可以适时了解辖区内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数量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的热销与滞销情况等, 以便于政府部门更好地将“助农” “惠农” 以及“精准扶贫” 政策落实到位, 是智慧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鉴于此, 对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展开重点分析。

三、 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构建

1.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要立足农业部门决策, 行业管理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实际需求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主要收集、整理涉农相关数据, 利用可视化图标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开展农业信息分析, 全面展示农业发展概况。构建农业电商基础数据展示以及农业销售量、营销额、分类统计与决策服务于一体的市级农业电商分类展示平台。

2.技术架构

要求综合考虑数据量、用户数、并发访问量等因素,提供满足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所需的服务器、负载均衡、高性能、安全保障的系统基础软硬件建设方案。系统采用多层B/S 应用结构体系, 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库访问层分开; 根据业务实际需求、数据量大小, 分别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主流的数据库系统以及主流版本, 具有分布式事务功能, 支持消息服务, 支持组件化开发,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支持负载均衡和群集技术, 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

3.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为了实现电商汇总、报表统计、配置管理、数据分析、智能采集及数据对接六大功能(图1)

(1) 电商汇总: 主要是依据采集入库的电商信息按农业行业进行归类汇总, 实现通过农业分类目录进行电商店铺查询检索, 并可一键直达店铺网址。

(2) 配置管理: 现采集爬虫的检索关键字、URL网址定义, 采集频率、存储单元设置, 针对采集组件运行工况查询, 预警策略定义针对店铺的更新频率、活跃度设定。

(3) 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情况月度、季度、年度、同比分析, 农产品商家分类分析, 农产品分类汇总, 店铺活跃度分析。

(4) 统计报表: 主要包括农产品分类销售统计(月度、季度、年度)、分类商品营业额统计(月度、季度、年度)、热销类商品价格走势、同比增长率、区域电商数据统计、热销产品排行(月度、季度、年度)、商家活跃度排名(月度、季度、年度)。

(5) 智能采集: 主要是针对淘宝、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美团和微商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区域农产品店铺的电商情况、销售情况进行数据抓取和智能过滤, 将抓取的数据信息转接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归并存储。

(6) 数据对接: 主要是与统一的平台用户登录权限获取接口对接、抓取数据对接大数据应用平台接口等。

4.系统建设内容

(1) 建立农业电商分类网站实现对市域范围内自建网站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网上创业的农业电子商务主体的智能抓取、分类和分析, 形成“单一网站、多重链接” 的功能架构, 以及“先分类、再分析” 的农业电子商务管理、决策和服务平台。

5. 建立农业电商分析系统

通过对市域范围内的电商及其销售的农产品种类、销售量和营销额进行有效融合, 通过有效的数据抓取和分析过滤, 展现地区农产品行业的电商规模、销售指标以及区域农产品热销、分类信息。该系统主要实现农业电商行业综合信息挖掘、农业电商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等功能。通过农业电商综合信息挖掘, 跟踪消费者浏览热点, 对网民关注农产品兴趣点进行分析、挖掘, 从而服务于农业电商的规划、销售策略的制订; 统计分析各农业电商各产品销售量、营销额等情况, 并对蔬菜、畜禽、粮食、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品种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6. 系统建设的初期成果

(1)实现了农业电商信息的自动采集农业分类网站采用网络爬虫技术, 通过批量定义抓取目标, 将市域范围内在各大电商平台从事农业电商经营的店铺信息、本地农产品销售数据、价格信息、网店信用等级、经营时间、人气等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过滤、分类归并落地, 采集覆盖淘宝、天猫、苏宁易购、京东、美团、微商以及自建商城等, 形成南京辖区内的农产品资源聚集。

7.实现了农业电商分类查询及展示

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专业信息站的模式, 支持不同分类及设置不同的标签, 如农产品类型、企业规模、行政区域、企业信用等级等和电商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能够展示出市域范围内的各类电商基本信息和农产品信息, 并能以图表的形式汇总统计,提供数据导出和报表打印功能。

其中, 商品分类检索包括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分类检索商品信息,多级分类数据归并(三级分类模式), 粮油产品、蔬菜园艺、畜禽产品、水产品, 休闲零食、休闲农业六大类, 单一类别的商品检索, 支持销量、信誉度排序检索等(图2)。

8. 实现了电商数据的分类分析及图表展示系统实现了根据商品、店铺的多维度数据分析, 包括电商数量展示、区域商铺展示、农产品分类展示、类别销量/销售额、商品销售排行、活跃商铺排名、销售量分月统计, 以及支持数据报表的导出(图3)。点击图3 中的每个模块, 均可进入下一级页面查看图表, 并可打印图表。

9. 系统的亮点与不足

(1) 亮点系统的亮点集中体现为数据分区、分时段聚合归并, 分类、销量、销售额、信誉度一目了然, 准确检索、精准匹配、颠覆低效, 统一入口、权限分配, 排名、统计、热销、推荐商铺等多维度展现, 黑白名单、定时采集, 数据补采、智能分析, 后台管理、信息, 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2) 不足电商分类分析系统一期的建设开发过程和平台上线使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和数据瓶颈, 尤其在数据采集和整合方面(表2)。

(3) 改进方向下一步需要采用更智能化的网络抓取技术, 实现更智能化的数据清洗与过滤; 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图片格式的资源, 还可结合视频、影像资料进行多元抓取。针对网页内容的分析同步升级, 实现从相对单纯的文本检索提升为涵盖网页数据抓取、机器学习、数据挖潜、语义理解多元方法的综合应用。

上一篇: 风险与保险管理专业 下一篇: 数字化教育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