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4:53

生态的重要性

生态的重要性篇(1)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二、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2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 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②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③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④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①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生态的重要性篇(2)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生态的重要性篇(3)

一、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也,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有其必要性。尤其在当前人们对生活条件以及居住条件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导向,加强对城市风景的美化,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园林建设以绿地为核心,有效利用园林绿地,合理进行园林布局,维护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学原理

首先,关于城市生态园林的涵义。一般来讲,城市生态园林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就是地域空间,简单来讲,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可以影响到的范围,不只只局限于城市,也包括其近郊以及远郊地区;其二,就是指城郊的绿地、公园以及林地,其形成自然群落,通过生态作用,使得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所消除。

其次,关于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关键。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其关键环节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好绿地群落的配置,做好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城市绿地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

三、城市园林建设中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渗透。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设计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城市园林建设的视觉效果,却严重忽略了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在各地的园林建设中,大多数都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一味地追求气派、图案或者是面积,对于居民本身的实际需要却根本没有考虑到,甚至于出现极为不协调的塑料仿真植物。

(二)缺乏环保意识和绿化意识。大多数普遍都认为,城市绿化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责任,所以,导致很少有市民参与到园林建设当中来。而且一些市民或者是企业违法占用绿地的行为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园林的整体效果。

(三)种植条件不符合要求,园林养护管理意识偏低。在城市园林建设中,通常都是利用一些城市的废旧垃圾或者是城市废料等来进行地基的填充,而这样的地质条件本身就与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符合。与此同时,在园林建设完工后,缺乏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即使植物存活,也会由于各种养护不善的问题,而导致植物死亡。

(四)植物质量不合理,缺乏对植物生长特性的了解。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一些植物苗其本身的质量就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绿化效果,而且不易于成活,还有就是对植物的生长特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施工企业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降低了成活率,而且极易发生病虫害现象,进而大大影响了园林的整体效果,无法达到人们所要求的生态环境。

四、城市园林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对城市实际需求作为人手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尤其是在当前,大自然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的情况下,就更加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一种理性的方式,通过城市园林建设,来弥补大自然美的不足和缺失,科学地进行城市园林建设。

(二)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为的物质财富在不断地增加,人们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物质与精神的同时发展为导向,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和工作的舒适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科学的布局,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确保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五、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园林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配置植物。在园林建设中,要考虑到植物的不同的生活习性,合理配植植物。另外,还要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合理进行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搭配,全面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园林建设与生态理论的结合。在园林建设中,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结合园林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园林布局,优化园林结构,坚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以城市整个生态环境的效益为基础,使得大自然与城市建设保持相融性,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园林景象与城市的统一性。

(三)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促进植物群落的形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注重植物栽植的多样化,全面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缺点以及优点,进行各个物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效果,提高园林的稳定性。

(四)注重植物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要心理选择当地的植物物种,创造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出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一方面,使得苗木更加地适合于当地的生长期环境和特点,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利于植物的成长;另一方面,选用本土特色的植物,提高了植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体现了园林建设的本土特色。

六、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现了城市个性,突出了城市建设的品位。通过城市园林建设,使得城市文化的内涵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个性,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使得城市的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增强城市建设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其次,加强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和城市气候,使得城市景观得到美化,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维系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基础。

生态的重要性篇(4)

1 1、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早在1992年开展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中,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保证建筑设计的生态化,也就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建筑和生态科学,合理设计建筑方案,使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良好实施,有助于大幅度降低资源能耗,形成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运用的系统,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综合应用自然能量与物质,避免因不合理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紊乱,造成严重的后果。生态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合理利用空间和周围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建筑设计能够使建筑设计和生态资源相联系,使之相协调,能够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人们创造舒适、自然的绿色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减小能耗,提高建筑质量。除此之外,生态建筑设计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在喧嚣的都市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

如图1所示,这套建筑群,从结构形式来讲,采用集约型的构造,节省了建筑用地,从生态绿化上讲,大量采用绿色理念,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充满绿色,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设计原则上讲,生态建筑主要是要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利用合理的技术,建设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筑物,依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充分考虑建筑的节水节能性和方便实用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注重环境是生态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设计将建筑学、光学、热学与建筑材料、环境和技术等有关学科围绕着空问使用这个建筑的基本问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人为环境将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生态建筑”准确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一词在人为环境的更新与创造方面所包含的意义。生态建筑的环境是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一种人为环境其目的是尽可能地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①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②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③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④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

生态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设计以及建筑技术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师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工作时,也主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①针对建筑规划设计而言,主要是以整体设计视角为主,把握好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合理开采资源,利用土地,协调好自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规划好各个建筑群的分区,确定该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朝向以及绿化设置、结构等,根据不同地区环境、土壤的特点,保证最小限度的减少对当地土壤的破坏。此外,还要考虑到交通因素,尽量减少对地面各个功能区域的影响。根据具体的土地环境特征,合理利用建筑物周围的光线及植被,组织好绿化和水体,保证人们的居住环境或者工作环境具有自然生命力。

②要把握好建筑方案的设计,有效利用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充分利用无污染的自然资源,将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相联系,高效利用通风、电气、采暖等设备,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相结合,在设计中采用自然条件,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让人们在居住空间中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宁静和清新。

③对建筑技术进行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建筑材料、节能等,要充分体现生态、自然化,尽量采用高科技、新材料、减小二次污染,提高对自然节能型材料的利用率,大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与能源,从多个方面入手去达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例如,为了降低能耗,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中,要采取结构简单、维护费用低的建筑物模式,对于建筑物的外墙面的保温材料应选择挤塑板和聚苯板等,对于建筑物的内保温材料应选用轻质的砌块材料。对于门窗的保温材料选择,应选用铝合金等气密性较好的门窗。在建筑设计的节水方面,应当选择节水龙头等具有节水功能的卫生器具,对于供暖系统,应选用太阳能等环保的,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为了达到节约土地开采的目的,可以采用集约式住宅或者底层高密度和高层高密度形式的住宅设计方案,减少对土壤的损坏。此外,还要考虑遮阳节能,可以采用遮阳构架或者百叶窗等。

4 4、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市场环境的需要,建筑事业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人们更加渴望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希望回归大自然。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采用生态、环保的材料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多个方面提高城市建筑水平,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生态建筑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应该高效利用可开发、无污染的材料与资源,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人们享受到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师应当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牢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创造出低碳、低污染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生态的重要性篇(5)

1园林景观中生态设计的内涵

1.1当今城市园林景观的内涵

园林景观客观上存在植物、建筑、山水与地形等因素,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景观为人们生活提供亲近自然、享受美景的生活场所,在设计中一般遵循功能性与艺术性。现代的园林景观不单单局限于观赏与一般功能要素,在环境危机势不可挡的今天,园林景观应多一些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功能内涵。

1.2生态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发扬物质的可持续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在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兼顾人们生活的功能性与观赏性。生态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景观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具体是指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融合在城市景观设计要素之中,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设计的总体规划,并且起到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以达到景观空间与生态和谐、人们生活与生态和谐的最终目标。

2园林景观中生态设计的原则与运用

2.1遵循自然条件与人文关怀

实现一个区域的环境景观生态化,必须建立在对原本地貌与地形的认知上,因地制宜地对一个园林景观进行生态型塑造,这是一个城市进行景观改造的基础。前期要对气象、气候作出科学的观察与分析,作出对环境有利的改善措施。有时也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气候类型在原有景观上重塑与改良景观,并合理利用废弃设施,保持景观原有的文化与历史风情。不仅有利于人们快速接受新生态景观,还有利地保护了历史遗产与文化。一个区域的环境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人,所以对于区域景观的功能性要求也至关重要,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便利性、遵循当地人们的生活规律,体现出公众性、社会性。基于此,在合理改良景观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找到当地文化与环境的相互的关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游玩休憩,实现景观的生态化与人性化的融合。

2.2植物的合理的生态选择与配置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突出生态种植,尽可能选用本土植物,选用当地特有的植物。乡土树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可发挥更好的生长优势,与其他植株种类相比,本土树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遗传性、发展性。还可采用抗逆性较强的树种,有利于植被的再次生长,减少树种对环境的依赖性。所以我们可以将当地特有的优质树种与抗逆性强的树种合理地配置在一起,减少人工管理的成本,在较低的经济投入中达到较高的生态效应。

我国有很多风景区会采取不同区域的植株划分,比如彩叶景观区、古建筑林景观区、落叶林景观区等。利用植物高低错落的景观现象,植株季相色彩的变化现象,小块、面的多变景观现象丰富景观的观赏性,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种植方式的生态化,有很多形式可以采用,比如:孤植、丛植、片植等。丛植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将不同植株混植,形成一个整体的园林景观,良好的布局与配置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空间。

在城市进程加速的今天,很多城市对河道、马路进行重新规划或者扩建,因此这些地方往往成为绿化的漏洞。还有一些小面积的河流流域与周边的小防护林带会因为人为或者自然灾害被逐渐破坏,失去原有的面貌。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在这些分区的间隔与交界中,配置适当的防护林与隔离带,阻止区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优化城市布局、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实现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景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3运用现代技术

生态的重要性篇(6)

我国水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水的无偿使用、过度利用和缺乏生态与环境投资回报机制。由于水生态与环境投入和效益的外部性,其补偿机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形成,还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财政的补偿或补贴。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国际上“生态补偿”一般称为“环境服务付费”(paymentforenvironmentalservices,PES)或者“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services,PES),它是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者或提供者提供补偿的范围。 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发展领域的高度关注。目前,生态补偿更多地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国内研究生态补偿尚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学者王黎明[1]等对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的安置补偿途径进行了探讨;秦丽杰[2]等对松辽流域水资源区域补偿对策进行了研究,金荣[3]等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效益评估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入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了基本的探讨。 1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4]。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 2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河流断流、水质恶化 近几年以来,随着上游土地开发规模扩大(工农业生产的、生活的影响),源流向干流供水减少,农田洗盐排水量逐年增加,塔里木河河水质量逐步恶化,致使塔河干流水质矿化度呈不断升高趋势[5]。 2.2植被的衰退 由于流域水量骤减、河道断流、下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胡杨为主题的河岸荒漠植被全面衰败。除沿河两岸分布的乔灌草生长较好外,其他地方十分稀疏;植物群落趋类型单调、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的方向发展,下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7]。2.3土地沙漠化塔河下游河道断流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表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地表出现沙漠化景观、灾害性天气频度和强度增大、以胡杨为主题的荒漠河岸林植被逐渐枯死、加剧沙漠化进程。台特马湖,由于水量减少,就地起沙,位于罗布庄5km以东的塔里木河和且末河河床都已被现代沙丘埋没,流沙埋平了低洼地,致使台特马湖的湖区较为平坦,库鲁克塔格沙漠已向南偏西扩展1.5km~31km[8]。 3生态补偿制度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意义 为了换救塔里木河下游日益萎缩的“绿色走廊”,保证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于2000年启动了应急输水工程,这实际上就是对塔里木河下游的一种政策补偿(生态补偿方式)。流域生态补偿是解决流域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实行流域生态补偿,还原了流域生态的应有价值,构建出一种流域生态保护的合理机制,不仅是解决流域生态退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缩小区际差距,缓解塔里木河下游与中上游之间的矛盾,促进流域生态的管理和建设,加快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并有效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保障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维系荒漠植被的正常生长,同时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补偿制度是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建设当中的必要前提。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 3.1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塔里木河流域保护环境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补给居民一定的资金,这样提高他们的保护环境的理念。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 3.2生态补偿制度在流域生态保护中站重要地位 只要把握生态补偿制度在流域顺利的进行,才能真正发挥生态补偿制度的优越性。 3.3生态补偿制度是流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推动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政府必须提出解决性的政策,并且强制性的手段进行,这样保证补偿制度顺利地进行。 3.4塔里木河流域是一个整体性极强的自然区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的 上中下游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水量的时空分配上。如果来自上游的水量不能满足中游和下游的要求,则会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因此,适合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不同地段的协调发展和保护健康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论与讨论 本论文通过探讨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现状和特点,总结和借鉴不同地区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经验以及阐述其对我区流域生态补偿的启示,并提出塔里木河流域流域生态补偿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得到以下结论: 4.1生态补偿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对因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居民进行补偿,对环境破坏者进行惩罚,同时对环境受益者征收一定的费用,从而促进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p#分页标题#e# 4.2在塔里木河流域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确定补偿对象,积极创新的加快重点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工作,推动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全面建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4.3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流域上中下游也应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各游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靠“牺牲”河流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会长久。 4.4从总体上看,新疆目前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补偿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方法架构 应该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消除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技术障碍,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和使用。为了彻底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在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生态的重要性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oblem of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serious pollu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ill gradually enter the substitu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words: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建筑,也被人们称之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就是将建筑整体看做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进行有效循环,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生态建筑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对外界环境的破坏,低效、节能、无废无污,是最理想的建筑生存环境,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1 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并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以改善周围小气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以增强空间的适应性。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2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施工前的重要环节,用以对生态建筑内部构造进行统一部署,合理统筹,确定生态建筑内部的有效循环系统,确保生态建筑建成后能够正常行使相关功能。生态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涉到建筑技术、社会经济、自然循环和人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最终保证生态建筑运行状态的稳定性,生态建筑功能的有效性。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是生态建筑所必须能够达到的标准,才能保证生态建筑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所谓可持续原则,就是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能够针对建筑内部的自身生态循环做以准确的规划和制定,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2舒适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建筑必须满足舒适性原则。所谓舒适性原则,就是在保证建筑可持续应用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使建筑内部环境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打造舒适的内部空间,舒适性是建筑运行的基本保障,是使人们接受生态建筑的前提条件。

2.3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就是在满足建筑自身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能源节约,减少建筑对外界能源的依赖性,以自身能源生产维持建筑的正常运行。节约性原则是对可持续原则的有效补充,以突出生态建筑的建设意义。

2.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所体现出的经济性,不是在于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和技术进行经济性约束,而是在强调生态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生态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配合先进的施工材料,保证生态建筑的有效运行,节能化运行和低消耗运行,使生态建筑对于环境的破坏大为降低,对外界物质能源的消耗降低,从而达到经济性的运行优势。可以说,生态建筑是一种持续性的经济工程,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

3.1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交通,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根据地形特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体处理通风和光影关系,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3.2建筑方案设计

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体型;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建筑方案应合理确定建筑体型。建筑的细高比越大,热损耗,热吸收也就越大。以立方体建筑为例,最经济的比例是l:4(高:宽)。因此夏季降低建筑的热吸收或冬季减少建筑的热损失不仅是简单地取决于朝向,建筑形式及体型系数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3建筑技术设计

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活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玻、三玻、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面采用倒置式,以挤塑板、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能有效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龙头等,成规模的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项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4结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与现代建筑一脉相承,并且是现代建筑在21世纪的继续。我们无需刻意追求现代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区别,从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的过渡是建筑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生态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TP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01-01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洪水、沙尘暴、我国南方冰雪天气等等,洪水的背后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漠化;南方冰雪天气的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事实上,不止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当前全世界同样普遍存在洪水、沙尘暴、极端天气等等生态危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种生态危机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关联。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过分的砍伐森林,极大的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当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和维护。

二、生态林业建设的策略

1、转变林业生产观念

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决定》指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和经济效益。

2、通过抓改革来保持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思路,以要素市场为平台,以森林资产为纽带,以盘活森林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性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业市场化经营,切实把林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一要进一步做好林权发证后续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还未明晰产权的纠纷山场,要加大纠纷化解、调处力度,争取尽快发证;对原已发放的林权证经核实确实存在错误的,要及时纠正。二要完善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市场化服务功能,为林权流转切实做好信息、交易拍卖、变更签证、许可验证、资产评估、抵押注记等全方位服务。三要加快林权流转,要建立林木采伐、种苗供应、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信息咨询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权权利人以转让、出租、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加快林地林木流转步伐,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四要在评估平台、交易平台业已建立的基础上,打造先进便捷、周到的社会服务平台,指导发展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等服务,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降低林业发展的风险。

3、加大林业科研和技术转化资金投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要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并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则须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把科学技术贯穿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验收。当然,在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如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等。

另外,还应把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列入预算,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确保足额到位。同时,要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

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一项根本措施。

一要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同时开通其他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以“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的经营收入中提取资金,通过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二要对一些重大项目应重点照顾,在多方面给予支持: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以促进重大项目的建设速度。三要进一步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和补偿标准,让尽可能多的公益林能够得到比较高的补助,以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速度。

结语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因此作为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充分体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的林业与生态文明关系[J].林业经济,2012(1).

生态的重要性篇(9)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强调用“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 的发展方式和手段,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实现我国“和谐社会” 的发展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中的生态园林建设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几十年来,我国广大生态园林建设工作者都在为实现这一称之为“造福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目标而进行不懈努力。

1、生态园林的内涵及意义

1.1 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花卉、草本、地被和藤本植物及建筑小品、水体、山石、装饰材料等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自然化群落中,其种群之间相互竞争与协调,有着复合错落的层次和相宜季相的变化色彩,这些生命特性各异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并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自然化生态群落。

1.2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内容包涵运用生态学所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园林绿地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就是要着眼于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及其系统内各元素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内外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及系统内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内容主要表现在以子孙后代着想为出发点,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运用科学发展观,评价、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好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1.4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意义

作为生态园林和谐发展建设中的主体,即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植物与绿色构筑物,其在生态系统中按照规划理性化、布局多元化、结构系统化、空间开放化、绿化森林化、景观人文化、水景生态化、设施人性化的理念,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下,构成一个和谐自然、稳定有序、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演进群落,它是园林绿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园林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

建设景观生态园林和谐发展,首先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即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地物,如山区、丘陵、平原、草地、沼泽、河流、湖泊、戈壁、沙滩等单元生态景观,又要继承和发展人文景观生态系统,如城镇、村庄、寺庙、建筑物、设施、历史、民族等社会文化单元生态景观,运用生物、多元文化、科技与工程技术等进行园林景观的生态修复与发展。因此,高度重视生态园林建设,有效防治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污染,实施生态园林建设,促进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使环境更加生态、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简约。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广大生态园林建设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开展建设生态园林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开展建设生态园林工作的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生态园林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积极引导建设生态园林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发展。

2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建设的目标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加强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和谐发展,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2.1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生态哲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和建设深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融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思想。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沿革,不难发现:

(1)作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代,表述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即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局部与全部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

(2)“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是现代生态伦理的道德目标。是“和”与“中庸”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

(3)体现生态自然规律向生态道德转化的“道法自然”“厚德载物”,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主要是效法天地之道,遵循博爱万物之德,施仁爱万物之举。

(4)尊重生命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我国古代“圣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即“天道生生”的思想,指一切事物生生不已,一切事物逝逝不已,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尊重生命的思想和保护自然的实践具有普遍和连续性的特点。

(5)充分反映传统仁学的生态伦理价值的“仁爱万物”;反映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最新颖思想之一关于生物权利的思想:“各得其养其成”;以及反映现代生态伦理学中自然保护思想的我国古代保护自然的古训:“以时禁发”“谨封为禁”等等,都表达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渴求。

古代园林的建设大都因地制宜,模山范山,取材于自然,追求自然之本源,“效法”自然,“回复”自然。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特别在园林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等在其造型、线条、体量、色彩、形式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处于从属地位。在园林总体设计上,园林建筑追求与植物、山、水等自然因素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哲理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基础。

2.2 现代生态伦理学与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以便为我们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即生态文明来实现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

我们作为现代生态人应该本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及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 度,掌握生态伦理学及生态园林的基本原则,切实运用于生态园林之中,为实现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

2.2.1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生态伦理学是把人及“人与自然”系统来作为目的的伦理学,不仅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关注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及在地球上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命令性原则,不应当伤害生命和自然界的禁止性原则,应当保护和促进生命与自然界发展的选择性原则。

2.2.2 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指导下,要切实把握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和谐发展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自身特征。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人为本的原则、环境优先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工程带动的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地方化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统一规划与合理安排原则。而在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具体的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原则是既有以上的共同原则,而又各有其自身特征。

2.3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不仅是对区域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进行合理保护与提高,还要在人工环境的城镇中用园林植被(花、草、树木)进行自然环境的再创造。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应把工作视野从人、自然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加强城镇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

2.3.1 生态园林发展建设中的不和谐性

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文明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大量开采资源、砍伐森林、占用耕地等,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遭受严重污染, 出现自然的物种消亡、资源短缺、病态生态系统等现象,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地球的生存。

如今我国在生态园林发展问题上,有过许多不科学之处,不和谐之处。如:

(1)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口与建筑密度急速膨胀,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生态园林绿地减少,造成人们户外活动空间不足,难以满足人的身心再生过程的需求;

(2)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和管理受经济制约、人才匮乏而滞缓;

(3)全球信息化使文化价值观、规划设计理念趋势单一,传统的、乡土自然的及民族的生态园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4)生态园林环境的复杂性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量化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生态园林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由于生态安全中的环境安全遭到破坏,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及生态系统安全也造成了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安全出现整体脆弱危机。

2.3.2 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论建设生态园林

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如何才能应对不和谐性?

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论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加强以生态学原理所评价、规划、建设、管理的园林绿地系统的生态园林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不和谐性而提出的。和谐的内涵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和谐,协同,协调的关系。二者蕴含着共同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和谐发展。

随着全球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即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建设,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人类技术高度发展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即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特别是园林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律、规划规律、建设规律、管理规律等,有节制地使用技术和工程措施,达到“天人合一”和生态园林建设持续和谐发展。

3 中国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方向

中国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方向,应以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生态园林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以及现代园林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吸取世界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展我国生态园林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增强我国生态园林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园林文化,保护历史园林文化名城名园风貌,形成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园林,提高我国生态园林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园林走向世界;充分发挥我国生态园林设计、工程技术人才推动园林经济发展的作用,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生态园林;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的中国特色的生态园林。

3.1 倡导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设计理念

设计源于生活,科技回归人性,文化融入自然。未来生态园林景观创新的设计理念应已追求形式与功能、多元民族文化、历史与新科技、人的需求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动态关系,传承文脉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的飞跃,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科技,尊重文化多元化,超越时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未来设计要求注重分析区域环境及环境的实用性,结合实际使用功能来营造景观,把整个生态环境看作一个实用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尊重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和人在生态环境中活动时产生的实际要求。通过多维视线、视角多变共存于同一或交叉时间与空间内的艺术,来表现简易有序的形状,创造纯粹的视觉效果的构图形式,从功能园林到极简园林、健康园林、科技园林、虚拟园林、湿地园林、节能型园林、信息园林到可持续性生态园林,使生态园林设计从形式到功能、从师法自然到源自心灵的意境来引发新的超越时空的审美革命。

3.2 研究开发和应用绿色生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各种新型绿色生态技术与新型材料已经成为现代东西文化的载体,除植物外,运用土、石、水等自然材料形成规模庞大的有别于普通造园艺术的大地艺术手法而在现代景观领域别具一格。如在大量 山体破坏而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中,喷播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水土流失的自然灾害问题。因此,研究应用记录时代脉迹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新能源有利于加快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3.3 活用植物,高效生态

3.3.1 灵活运用植物造景,巧妙利用非植物材料

植物是生态园林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具有活的生命体,其花、叶、果、皮、枝、根、茎、株体等表现出丰富的四季色彩季相变化形态景观,其生态效益好坏关键在于植物成活率与茂盛度,核心在于水、土、肥、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植物的影响。而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山石、装饰材料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态效益具有负面效益,但具有景观审美效益。因此,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关注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效益, 巧妙利用非植物材料,提高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质量,创造最佳经济、环境、社会及生态效益。

3.3.2 加强“大树进城”观念的创新

大树因其枝叶茂盛在城镇园林生态效益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其生态作用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由于高大乔木的叶及覆盖面积较大,自身净化能力强,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功能显著。另外,城镇建设中高大建筑层出不穷,需要大树与其相陪衬。因此,在保护大树资源开发的同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成活率与茂盛率,加强“大树进城”的观念创新,有利于城镇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3.3.3 丰富植物的多样化

丰富的植物种类可形成复杂的生态园林绿地结构,复杂的生态园林绿地结构可形成稳定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稳定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是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乔灌花草的比例搭配、色彩季相变化布局设计带动生产上注重调整大中小苗木繁殖的结构,在研究上注重新、特、奇、异、乡土植物品种的引种与开发,扩大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丰富城镇自然景观,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促进生态园林和谐发展。

3.4 关注生态安全

目前外来入侵生物已导致当地生物物种的灭绝及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少等隐性损失及造成社会巨大的危害,对人类健康也将构成威胁。

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安全主要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环境处于没有、不受或少受(可恢复)破坏与威胁的正常状态,主要由园林生物安全、园林生态环境安全和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安全组成的安全体系。

随着各种珍奇花木受到青睐,一些外来生物也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悄然入侵。外来入侵生物在国内几乎无处不在,而且,目前在如何对待外来入侵生物方面,还存在盲目引种、生态安全性意识淡薄、对危害损失估计不足、在引种及种苗调运过程中,检疫措施未能跟上、理论研究和实践联系不足、防治策略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生态园林的和谐发展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规划,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建立防控外来入侵生物技术体系、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利用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建立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的专门机构及储备资金,以积极预防、科学治理。生态安全可以保护生态园林健康地和谐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等各有差异,创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园林城镇”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进而促进城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在生态园林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生态园林建设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念,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让生态园林绿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城镇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宜人居住的生态园林城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努力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迎接生态园林和谐发展的春天。果若如此,我们将会迎来新的希望,人类文明将会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光辉彼岸。

参考文献

生态的重要性篇(10)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公积金风险防控措施 下一篇: 土地确权法律条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