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6 08:48:33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1)

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来看,有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为什么此次报告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呢,姚景源表示,这是从我国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出发的。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的物资短缺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开始出现对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高能耗、低附加值导致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经常出现价格战,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靠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产业链低端。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必须通过自主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4)

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这些因素对于具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激励导向效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来展开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其市场效益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非宏观的领域,涵盖了科技创新体系中关于核心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构建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较好创新环境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为这些优秀人才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不断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外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企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内部的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运用这些核心技术企业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从而赢得自身的市场和新的技术产业,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科学构建法人机构,不断优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是当前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内部开发的方式是企业通过内部科技创新形成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这种科技创新方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属于一种常规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在实施内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入地分解和整合企业现有的技术体系,对于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和分类,明确技术特点,在这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科技创新投入和支撑,加大对那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和巩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联盟等方式进行技术引进。例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核心技术需求,对那些具有某种技术的企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来获取,这种方式最为快捷有效。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以学习知识为立足点的战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和能力不足等困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核心技术的驱使下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产品转化,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从而形成多米诺效应,相同的技术在不同产品的应用,使得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形成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得这些技术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链,企业业务在获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巩固着企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样互补的过程,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更加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可以拥有具有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和功能优化层面上的效应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还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获得投入和产出的非常规变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还可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树立高度的科技创新意识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地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自主创新为企业的战略基点,依据企业的区位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抓住重点,努力突破技术创新难点,消除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切障碍。

(二)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科研机构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自身的科研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优化外部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产品技术科研环节的重视程度

针对那些具有较大关联度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要持续跟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核心技术体系。

(四)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传统企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逐步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实现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对资源和能耗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的经济附加值,实现单位产品耗能和资源消耗符合国内先进标准。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5日

一、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及理论研究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创新理论,他是学术界第一个提出了技术创新思想并对技术创新作了定义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它概括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熊彼特所指的“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弗里曼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1982)中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林恩也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是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的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学者,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意识到技术的商业潜力,而结束于将这种潜力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者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以获取利益为目标,抓住市场潜在机会,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织,推出新方法或新工艺、新产品或者开辟新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吴贵生提出技术创新是指产生新技术构想,通过技术组合或者研究开发,让技术得到实际运用,并且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商业化的全过程的活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就技术创新而言,行为主体是企业家,行为方式主要是个人决策,主要包括渐进型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革命等三种类型的技术创新。

因此,技术创新是指由新的技术构想,经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并组合,到运用于新产品的生产,最终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在技术方面拥有创新之处,但并非纯粹技术,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空间,或拓展原有的市场空间,或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生产要素的组合应用在生产中,应用在商业化的生产系统中,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所以,技术创新一般是基于适应市场需求,为获得一定的收益而进行的技术开发活动。这种开发主要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出现。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创始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1994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合著《竞争大未来》中重申了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单个技能的整合的观点,提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企业的综合能力,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了吸收能力、开发与整合能力、拓展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吸收能力是对各种先进技术、信息捕捉和吸收的能力。开发与整合能力是善于把捕捉和吸收到的各类技术、信息整合成在某一领域具有特有的竞争实力、对手无法超越的能力。拓展能力是运用所整合的特有的竞争力研发核心产品并最大限度地延展到多个市场领域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资源。Christine Olive(1992)的资源观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率和持续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基于这一观点,企业在进行有限的资源配置和具有特点鲜明能力决定了其获得超额利润率的概率。企业在不完全的要素竞争市场中对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以后可持续发展甚至能够获取超额利润。因为在复杂、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任何一家企业只能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因果关系模糊、认识存在差异等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和积累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其最本质的特征表现为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为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其生产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其进行资源获取与配置的发展战略上,这些都鲜明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是指企业自身的知识是其他企业不能掌握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是企业独有的知识与信息,其他企业很难甚至无法获取。企业独特的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要培育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者Leondrd.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体系主要由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等几个方面构成,他们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作用,缺少某一方面都形成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有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当然,Barton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它不会随时间积累而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就必需有着稳定的核心竞争力。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等也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知识的整合与各种技能的互补,并且能使企业的核心业务达到竞争市场上的一流水平的能力。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有不被模仿的知识体系。

(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能力。基于能力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协调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技能的能力,它包涵了企业各个部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基于能力观认为,企业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技术开发与研究能力等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具备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并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与整合,最终构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不断地获取超额利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企业潜在的能力不断显性化。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能够将自身的发展潜力不断发掘,并不断地规范与引导,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的执行、管理等制度,这将对于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企业战略管理经验来看,企业要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入手,进行多元化技术创新,不断地创新管理,使自己在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与众不同且其他企业无法复制、无法替代,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培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并维持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培育、保持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紧跟市场的步伐加强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超额利润。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和特征看,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够获取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唯一性和难以模仿性,当企业拥有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差异化产品,这就真正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核心技术的获取,只能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才能够拥有。当然,因为市场的急剧变化,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可能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消失,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否则企业无法保持该企业在其所处行业的领先地位和超额利润。

(一)技术创新能够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美国管理学者Barny对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四项标准:即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当企业拥有的资源具备以上四项标准时就能够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最符合这四项标准的是技术创新资源。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最难攻克的一个难题,因为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但是同时它又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技术创新难以替代或模仿,他能为企业创造出超额利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求企业持续培育竞争力、保持竞争力、提高竞争力,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可能帮助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又来源于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力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发展战略,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对核心技术、企业管理、企业制度、营销和企业战略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胆地创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当然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他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维护与提升。否则,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旦丧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倒闭。技术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核心竞争力最强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不仅是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而且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三)技术创新使企业成本降低,收益放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处于市场领先的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对现有的各种资源、生产条件、组织架构与经营管理进行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建立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迅速地运用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途径,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果在企业中成功运用并使之商业化,能够使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里产生“收益倍增”效应。当然,通常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收益乘数效应主要源于企业不断地创新管理,开展多元化运营,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配置。企业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具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他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研发、辅助增值等各环节,企业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属于技术创新的领域。成功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由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企业某单一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更具有意义。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也是科技发展、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被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利用,他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且最终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因此,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有核心竞争力和独有技术创新模式,此时企业的技术模式趋于相对稳定,并且能够为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创造出超额利润并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技术创新而培育出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承载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覆盖到企业内部任何一个业务元素,此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业务元素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为他能够为企业的未来整体发展积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充满变数,在这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其独特的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具备了这一特征。独特的竞争力来源于哪里,靠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来源于技术的创新,靠的是技术创新。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创新平台,不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企业将很难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没有核心力,其超额利润难以获取,可持续发展那将是一句空话。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吴贵生.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崔晓筝.浅析技术创新在提升国企竞争力方面的作用[J].企业经济,2009.10.

[4]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9.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6)

一、引言

随着日趋激烈的产品竞争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尤其是技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尽管中国企业在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但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竞争力的缺失往往使中国企业受制于人。在面临产品(包括实体与服务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环境下,如何实现快速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能力是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技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核心能力

(一)基于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观

普拉哈拉德和海默是技术与技术创新观研究核心能力的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企业的产品技术平台――核心产品上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就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品/技术平台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而核心能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由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核心能力紧密相关,企业要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核心能力,尤其是技术核心能力。此外,梅约与厄特贝克提出,核心能力更大的程度上就是在产品簇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梅约与厄特贝克把核心能力分解为4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梅约与厄特贝克提出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以及在研发、生产等环节能力的强弱程度。所以,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的专长和能力,其载体是人、设备、组织等,核心能力通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生产制造活动和市场营销活动反映出来。因此,以技术创新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技术能力基础之上的。

(二)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联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组合及由此决定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是指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线形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确认机会、形成思想、求解问题、得解、开发、运用并扩散。从这一过程来看,上述过程体现了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为保证整个过程的实现,企业应以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做前提。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与对应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技术能力是企业内在动力的反映,而技术创新能力是外在的反映,它们集中通过企业的产品体现出来。技术能力不直接完全的附着在产品中,而是附着在企业人员、信息、设备和组织管理等要素中;技术创新能力是相对外在的存在,它可以直接通过产品研制开发的周期、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工艺等表现出来。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综合反映,是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以技术能力的积累为前提的。企业技术能力从引进模仿提高到自主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渐进性改进到突变性革新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促进技术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同时,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其中工艺创新是高水平的产品创新的基础,因此,企业实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必须以技术能力的提高和积累为基础。

三、基于项目组合的技术与技术创新核心能力的培育

国内外的许多案例证明,大多数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上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创新,这些技术创新构成了企业内的创新集群,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以技术创新项目的形式出现。从技术核心能力培育的角度看,可以将技术创新项目组合分为3种:一是通过内部开发项目间的组合培育新的技术与技术创新核心能力。二是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外部项目,并实现外部资源内在化培育新的技术与技术创新核心能力。三是外部引进项目与内部研究项目之间的组合产生新的技术平台,形成新的技术与技术创新核心能力。

(一)内生型项目培育

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企业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内生化的知识、技能等资源,而内生化的知识、技能等资源主要通过企业自身的研究活动得到,这些知识以格式化或非格式化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基于项目组合的内生型项目培育就是通过企业内不同企业技术项目的研发,实现不同项目研究后产生知识的交叉与积累。不同项目的组合实现了不同新知识的组合,拓展和丰富了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它可以实现技术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强化企业技术核心能力以及加强了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其内部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知识面的交叉产生了新的知识,而不同的知识首先在各自的层面内积累,当不同的层面知识交叉时,在节点上孕育了新知识。企业内不同的研究开发项目组合创造了不同的知识层面的节点。从技术平台和产品的角度看,企业通过项目组合培育技术核心能力,也就是经由不同项目研究所产生知识的组合交叉而拓展企业的技术平台,该过程表明,通过项目组合,使得企业在原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加载新的节点知识、新的知识连接方式,拓展了原有的知识库,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二)外生型项目培育

中国许多企业由于不能消化吸收外来知识,难以实现自主创新。因此,简单地的从外部获取某种技术不可能为买方带来竞争优势与技术核心能力,因此,企业要成功地通过购并来实现创新方面核心能力的构筑和培育,必须兼并企业自身的知识特征,保证兼并所获取的外部的知识和内部知识资源尽可能快地实现低成本融合。基于项目组合的外生型项目培育是通过内外部项目的组合,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并与企业自身研究开发项目学习得到的知识项目组合,或培育新的技术核心能力,或拓展原有的技术能力平台。

企业的兼并分为纵向、横向和混合兼并3种,其中纵向兼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横向兼并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混合兼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元化,由于混合兼并的研究开发项目之间不具有强相关性,因此,文章主要讨论前两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企业兼并导致了不同研发项目的重新组合。在横向兼并的情况下,不同企业的项目组合应是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技术知识项目的组合。这种购并一方面要求不同项目之间的技术知识具有兼容性,另一方面要求组合项目之间的技术知识是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达到强化和提升原来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的目的。在纵向兼并的情况下,兼并方和被兼并方的技术具有上下游的关系,是连续和互补的,因此,这种兼并是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强化企业原有核心技术的保护层。外生型核心能力培育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要求企业必须获取整个外部企业,这样才能真正获取被兼并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因此收购成本很大。同时,兼并收购后,兼并企业要采取相应策略实现原有外部技术资源和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和整合,使外部企业资源转化为内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产生了企业融合成本,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企业需要慎重。

(三)混合型培育模式

企业的知识是通过对不同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学习和积累的,企业引进外部技术,本质上是获取外部知识,通过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在新的系统中,具有新的知识内涵、新的知识连接方式和运行机制,因此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叠加,而是内外知识的整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联结,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扩展企业原有的能力平台,丰富原有的技术核心能力,构筑新的技术核心能力,其方式如图4所示:

由于外部引进的技术项目所蕴涵的知识必须与企业现有的知识相整合,因此,必须考虑引进项目与内部项目之间的关联与匹配。企业在完成技术开发中的相关成本和成效受到技术各相关业务单元关系的极大影响,这种相互关系使各种技术和技能得以传播或使研究开发活动的成本得以分摊,他们创造了在业务单元间传递研究开发活动的机制,并倾向于向核心技术投资。因此,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需要注意:引进的技术项目要与企业原有的技术基础相匹配,要与技术人员的培训相结合,既要引进外部技术中的可表达的知识,也要注意对隐性知识的吸收和控制。

四、结束语

企业要提高其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应在知识积累与连续重组的基础上,以原有相关知识持续积累与存量水平、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为其必要条件,使知识积累与企业技术变革相互促进,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功能组织的有机结合与技术创新项目的有机交叉,从而使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技术经验与新的知识,达到培育企业技术与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和自主技术创新的目的。同时,技术的“十倍速”变化,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一个企业企图通过单纯的内部重大技术创新来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太可能,因此要求企业通过不同的技术要素组合去培育和构筑企业的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通过购并或外部合作以实现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则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中国企业的技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导模式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技术创新”的方式,该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化过程,因此,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的提高也将经历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桂龙,黄金胜.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6(7).

2、路金芳.技术创新、技术专长与核心能力[J].商场现代化,2006(1).

3、毛义华,许庆瑞.基于项目组合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培育[J].科学学研究,2000(2).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7)

民营经济如何提高竞争力,这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从民营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应集中在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上,或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体现在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上。

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含义

技术创新的分类

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又分为核心技术与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包括的种类比较多,如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有时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核心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但资金投入不是核心技术开发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仅是必要条件。核心技术决定着非核心技术的发展,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能离开核心技术的约束而自行发展,当然非核心技术有很多相关的替代技术,非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小,相对简单。非技术创新主要从非物质方面着手,它与技术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管理效率的变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与相关企业竞争时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等同于产品的核心技术。一个企业必须在整个产业链进行定位,占据自己的战略位置,而这块位置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能是技术,可能是物流,也可能是库存管理。由此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专业化的分工使许多企业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在生产的某些环节中的关键技术才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而这种关键技术与产品的核心技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消除把产品的核心技术一律看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误解。产品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核心技术并不构成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是与产品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为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非技术的创新。当然这并不是说民营企业不需要了解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是民营企业在了解相关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与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最优惠的条件,及时获得核心技术,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打好相应的基础。

民营经济发展与非技术创新的关系

民营经济选择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的原因

产品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手中,可以分为三类环节,研发环节、制造环节、营销环节,企业可以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参与产品的价值链,获取自身的利益。研发环节一般就是指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过程。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已越来越专业化,一项新产品的开发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多,资金、人才、技术一项不可缺,开发周期相应延长。核心技术开发的这些特征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实际情况难以承担的,民营经济集中精力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不适当的,经常是投入多产出少,挫伤民营经济创新的热情。制造环节一般是把产品生产出来,所使用的技术已经定型,要求企业仅仅是理解掌握,提高产品生产的熟练程度与精确程度。民营经济在这方面是可以适应的,民营经济完全可以以对市场的了解进行产品外观、颜色、体积大小等的改造,即实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适应民营经济自身科研力量弱而擅长模仿的特点,扬长避短。营销环节是通过有效合理的促销手段、广告手段使消费者购买产品,这就需要处于市场当中的企业掌握先进的营销手段,这时需要的更多是企业人员的创意,即进行非技术的创新。

民营经济选择非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民营企业能够实施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消费行为的变化又决定于消费心理的变化,这也预示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要求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把创新作为日常经营行为的一部分。民营企业比起国有与集体企业要具有优势,民营企业决策迅速,能很快觉察到市场的变化,迅速采取措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民营企业来说,在发展的早期,应尽可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活动,他们的创新应更多集中在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上。非核心技术创新更侧重与原有技术的衔接,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先进企业合作,能使民营经济充分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规避风险,在价值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非技术创新主要从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民营经济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经营模式不拘一格,在非技术创新中更能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利用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使民营经济容易进入产业链条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可以专注于产业链条的某一个环节,然后通过与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实现产品的生产。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先选择需要非核心技术的产业环节切入,这些环节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市场进入障碍较低,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也处于相对不利的状况。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符合民营经济的成本约束

民营经济总体来说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不适合从事资金投入量大的项目,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引用核心技术后,民营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满足市场要求的新品,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突破,但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则应大力创新。非核心技术主要从产品的外观、色彩、体积的大小以及针对特定的消费对象方面创新,所需资金的投入并不大,技术要求并不复杂,但效果非常明显,符合民营经济少投入多产出的要求,符合民营经济的成本约束。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容易发挥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比起国有与集体企业来说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能根据市场需要迅速调整其经营战略。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正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创新的方向,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民营企业对相应的核心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深刻的认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正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突破原有体制的约束而实现的,市场经济训练了民营企业敏锐的嗅觉,在实施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时就具有相应的比较优势。

非技术创新战略使民营经济创新的思路更加开阔

非技术创新是一种非物质方面的创新,按德鲁克的说法,创新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或想法的提出。如分期付款制度的引入使营销手段产生创新,使企业销售由生产驱动转变成需求驱动,同时使企业的生产与市场的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推动企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非技术创新往往只需要很少的投资,仅仅是在体制方面的一种新的想法,非常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暂时不具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利用非技术创新与非核心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节约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逐步积累,为以后进入产业链的上游打好基础。这种创新战略将会使民营经济意识到创新除去物质方面的创新外,还有非物质方面的创新,拓宽民营经济的创新思路,促进民营经济的良性发展。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8)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9)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篇(10)

一、 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 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 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 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2. 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1)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一元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同质价值观把异质价值观拒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最终形成刚性。因此,首先企业应克服人力资产的固定的心智模式,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其次,企业应正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全员参与,使得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在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第三,鼓励一种创新、容忍企业与员工犯错误的文化。要鼓励创新,必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要允许下属员工犯错误。(2)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使企业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新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立优良的组织文化。因此,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预防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产生。(4)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由于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克服其技术创新核心刚性。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战略联盟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与外部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3. 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流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丧失的常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流失。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行分类分级管控。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一级管控,知晓和掌握的范围愈小愈好。二是建立健全核心要素的内控机制,不可让一人或一个部门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核心技术;三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和《保密协议》,明确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或泄密。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2.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上一篇: 家庭教育研究 下一篇: 无形资产的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