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0:53

学科融合课堂

学科融合课堂篇(1)

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情景创设是学生一堂课学习的开端,如果情景创设非常有特色,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在政治课开始前,政治教师捧着一些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学生会异常惊奇,高度关注。

例如:在学习哲学生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笔者准备给学生做一个物理和生物实验。首先拿着一片树叶及树叶上的小蜗牛,借助高倍显微镜,让学生肉眼观察实验并总结结论。第一步:展示那片树叶,学生一般认为树叶是不动的,但实验后发现树叶的细胞却在不停地运动。这就让学生明白“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道理。第二步:让学生观察小蜗牛在树叶上慢慢地移动的情景,学生都认为树叶不动,而小蜗牛在动,这就让学生明白“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的道理。综合上面两个情景得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结论。这堂政治课采用实验教学,让文科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有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一堂枯燥而深奥的哲学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活泼的生活实践课。

简化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图形教学,创设一个最简单易懂、通俗直观的教学情境,转化教学模式,为抽象深奥的哲学思维提供了直观简单的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学习工具。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其难点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根据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他们普遍认为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为让学生破除传统思维,笔者采用数学教师教集合的方法,在黑板上用三个圆相交,突出三个圆和它们交集的关系。根据数学知识,学生很快明白:交集是共性,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三个圆是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交集寓于三个圆之中。因此,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种简单直观的数形结合讲解,比政治教师大谈理论有效得多。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一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他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很好地记住,留在心中。每一个联想的事物是钓鱼钩,应该记住的事实则吊在其上。”哲学教学要由单向转向多元,学会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作出最简单、形象和通俗易懂的解释。

激发想象力,丰富学生情感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哲学本身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因此,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借助其他学科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成为重中之重。回归生活:

宋时,一生极顽皮,师墨涂面,生恨之,异常努力,大试获状元,返乡欲讽师,师不在家,生题对联,师归,改之,生愧而谢师。

生:昔日墨涂面,今朝朱点头。

师:若无昔日墨涂面,何有今朝朱点头。

同样的事物重新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哲学课堂促进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的一种基本手段。笔者借助哲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管理学上的实践和探究,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

学科融合创新作业设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哲学生活练习题的设计需要具有创造性,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把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价值观寓于作业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生动、有趣的作业,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

例如:在上《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前,笔者先让学生做调查问卷,以“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谁能两脚不着地,坐在板凳上连凳带人离开地面”为主题,上课后就以这个主题开始做实验,实验后,学生开始讨论和总结,最后结合调查问卷整理好报告。借助物理学中的重力知识,学生知道重力总是向下的,只有给它一个向上的支撑力,并且这个支撑力要大于重力,物体才会上升。但人们总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忽视和违背客观规律,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通过这个物理学例子,也告诉学生:人是不能改变规律的,但人能改变规律产生作用的具体方式。

学科融合课堂篇(2)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学科融合课堂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62-02

对于数学与科学的关系,真可谓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人类开始他们的观察活动时,就经常数周围事物的个数。人们天生的好奇心是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来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们热衷于计算事物的数量,并将他们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使得科学与数学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就已经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科学的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各个功能。一是把科学理论抽象成“公式”,另一是对自然现象定量的描述与测量。在小学阶段,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功能。如:计算、测量、形状、位置、制表作图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释图表。

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根据科学课程的进行灵活调整数学教学内容,为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数学技能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中,每个年级都会涉及到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等知识,每册里都涉及实践活动内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并能以此来解决问题。下面结合五年级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谈谈数学课中的科学实验。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朋友淘气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课件显示:淘气手托土豆说:“同学们,谁能帮我测量土豆的体积?”〗

2、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观察思考,制定方案

1、动手摸摸土豆

2、提问:若让你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你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可能会说: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公式解决等)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以前我们研究过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今天这个小小的不规则的土豆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触摸土豆,感受土豆体积的不规则性,体会新的学习任务与以前研究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不图。提问直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交流测量方案

〖课件显示:一、分组讨论:怎样测量土豆体积〗

各小组汇报测量活动方案

教师可以借用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选用何种容器、为什么要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怎样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等

4、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种测量方案,你们组将最终确定何种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课件显示:二、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小组汇报。你们组选择了哪种方案?为什么不用原先的方案?(学生可能会说:我们选择的这种方案更方便、更可行等)你们能够看到其他方法的优点,真好!

5、〖课件显示:三、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

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并记录在《测量土豆体积活动计划》表中。〖课件显示右图测量计划表〗交流汇报;师生评价(此处可以展示优秀的活动计划,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其优点,然后各小组修改自己的计划)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活动方案,并制定测量活动的计划,使后面的测量活动更加有效的同时,体验测量活动的顺序性及内在逻辑性,体验等量替换这一常用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动手实验,测量体积

1、依照《测量活动计划表》实施测量活动

〖课件显示:四、分工合作:按原计划完成测量〗

(在学生活动中间,教师要重视每组学生在具体测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评价总结

(1)学生汇报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

(2)为什么刚才几个小组测量结果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每个组实验的土豆大小不同)

小结:如果这几个小组测量同一个土豆,由于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关注小组合作,关注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强调误差,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四、趣味练习,全课总结

1、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全班交流汇报

2、介绍数学万花筒

其实刚才xx组使用的方法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使用过,清同学们阅读课本55页《数学万花筒》

(学生低声阅读)同学们读完后都笑了,都惊叹于数学家的研究精神!刚才你们组的方法就可以称为“阿基米德――xx法”(“xx法”表示学生自己给这个方法的命名)

你们组与数学家使用的方法一样,真让人羡慕!

学科融合课堂篇(4)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开学科与学科间的壁垒,把英语学习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努力打造开放式的,充满趣味的小学英语新课堂,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就本人教学实际中,将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教法的点滴作如下粗浅小结。

1.融合思想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教书育人,育人德为先,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总带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正因如此,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思维活动、情感态度、道德态度、社会文化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十分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找好德育切入点,适时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学习了3A教材中Hello!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Sorry.等礼貌用语时,我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并鼓励学生将它们应用到平时的日常交际中;学习了4A Unit 7 It’s late一课时间表达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谈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告诉学生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去努力学习,并顺势介绍一些名言警句: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等人)/Time flies!(光阴似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Time lost can not be recalled.(光阴一去不复返)。

2.融合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若能将英语与数学进行横向联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都能得以发展。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含有许多有关数学的知识。如3B Unit 5 Plus and minus中学习了数字单词及plus 和minus后,在操练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相邻数、奇数、偶数、读出车牌号、说出自家的电话号码,将数字运用到生活中,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又给学生出算术题:6+10=?(What’s six plus ten?);12-8=?;(What’s twelve minus eight?)然后学生口头出算术题给其他学生做,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数学运算时,既巩固练习了英语数字,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融合自然科学,开阔学生眼界

自然知识有无穷的魅力,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一个小小的自然知识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为英语学习增添魅力。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点来给课堂教学增色。如,在学3A Unit 2颜色单词时,我做了一个实验,即用红、黄、蓝三种颜料调成三杯颜料水,随着单词的呈现,用它们合理混合,调出了橙、绿、青、紫、黑等颜色,学生看得着了迷,好奇心陡增,随之学习单词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最后我向他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还向学生介绍了跟颜色有关的彩虹的形成。学生在试验中,一举两得,既学习了单词,又增长了见识,兴趣很浓。

在6B Unit 5 The seasons一课中,学生理解以下这句话有困难:In winter, the days get shorter and the nights get longer. In summer, the days get longer and the nights get shorter.于是,我借此良机给学生们补上了一堂地理课,什么是赤道、南极、北极,还介绍了不同国家的季节差异,如,When it’s spring in China, it’s autumn in Australia. It’s opisite.学生听得异常兴奋,课堂气氛也因此更加活跃。透过这一扇自然科学之窗,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启迪了心智,扩大了视野。

4.融合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学科融合课堂篇(5)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本身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在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预设”和“生成”显得尤为重要,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话启示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但是透过“预设”与“生成”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预设”和“生成”似乎是天生的大冤家、死对头。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能否“预设”而不死,“生成”却不乱,让“预设”和“生成”和睦相处呢?这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精心“预设”,让“生成”更精彩

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

1.预设准确的学情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差异和思维难以预料,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案例1】《汽化与液化》中的蒸发内容,几乎所有的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有关因素”时,都采用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探究,而且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这样“瓶瓶罐罐”一大堆,结果导致上课时间不够,许多“生成”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上课的效率可谓很低。

对于类似此课堂中未能解决的“生成”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地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预设”:针对这个问题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索是否真的有必要?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进行这样操作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这些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所以教师在预设过程中既要吃透教材,考虑到所教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精心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临场不乱。

2.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在科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价值的情景,对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预设弹性的教学“空白”

在教学活动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思维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自己建构知识,逼近探究结论是很有必要的。

二、稳中有变,让“生成”更丰富

课堂的生成是趋向于开放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成性资源将不断在课堂中出现,对教师的即时引导和课堂调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这对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随“机”应变,顺应“需求”生成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在学生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呢?

【案例4】在用稀HCl和大理石制取CO2的时候,教师强调用稀HCl而不能用稀H2SO4,并解释了是由于稀H2SO4和CaCO3反应后生成了CaSO4,CaSO4微溶会包裹在CaCO3外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部进行。但是过了一会儿,就有一学生提出:“把大理石敲碎和稀H2SO4反应,反应能继续吗?”这位老师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让大家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这样不仅解决学生的疑问,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HCl、稀H2SO4)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借“机”施教,捕捉“意外”生成

叶澜:“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在课前不可能全面考虑到活动会发生的“意外”。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3.伺“机”而动,利用“错误”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错误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所以学生的错误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学科融合课堂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学科融合课堂篇(7)

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的形式。虽然高等学校有实践、研究等教学环节,但是仍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研究教学等环节也应融入课程之中。

一、课堂教学现状与改革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中学生现状。很多大学生从认识上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大学教育的意义。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存在衔接的问题。中学阶段的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新入校的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自我学习、创新学习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课堂信息量大,课程难度高。教师讲解习题,反复复习的时间较少。课堂一节课,课后需要几倍的时间去消化理解课堂的内容。大学管理相对松散,学生不会像中学时一样受到直接的纪律约束。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对专业学习方向、职业规划不能理解,缺乏学习动力。目前国内大学多为“严进宽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完成了任务,只要能拿到文凭就业就可以了,但求期末考试及格,不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育不重要,只有考证就业最重要。课堂上不积极听讲,参与教学,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复习考各种证书。结果花费了时间、精力、金钱,只拿到一堆与专业未必相关、对就业未必有帮助的证书,而忽略了本专业的学习。

2.课堂教学中教师现状。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但只是大学老师工作任务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各高校均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考核也以科研为重。在很多高校中,甚至出现了轻教学、重科研,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科研当成主业的情况。部分教师忙于写论文、做项目,缺少备课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然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科研创新本身也可以与教学相结合。

高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除了少数课程,如高等数学等,有答疑时间之外,大多数教师课后与学生无专门的答疑等交流时间。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师范训练,课堂上对着电脑课件,没有板书也缺乏互动。

二、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是课堂的基础,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具有实践的基础。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从选课时起,就公布详细的课程介绍、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参考书目等课程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在开课之前就有所准备,在预习、复习时也可以有的放矢。做好课程介绍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程度,让课程教学更有系统性、计划性。杭州师范大学以成为最关爱学生的大学为目标,充分而全面地提供教学信息。金融工程课程提供了详细的课程介绍和教学计划,公布课堂讲义、课后习题详解等所有的教学资料,提供案例学习等拓展学习的内容,并运用网络进行互动。课程的教学中,及时与先修、后续课程的教师做好沟通工作,除了研究金融工程教学之外,还须研究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投资银行学、衍生品市场、金融数据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将专业教学中各门相关课程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认可程度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计算、推导时使用板书,理论介绍使用课件,案例分析使用视频、课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改善教学效果。

在课堂之外,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从制度上确保课后的辅导交流时间。英美等国的大学,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正式授课之外,还确保了学术讨论和辅导的时间,即每周一节正课对应一节讨论课。除此之外,教师须保证每周的固定时段作为在办公室答疑的时间。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单凭期末考试来考核的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金融工程课程考核采取了平时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金融产品设计、小论文、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了学习目标。

三、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实践教学、研究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创新与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加深理论理解,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在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加入了实验教学内容。与金融工程与计算课程的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使用金融软件,查找和分析金融数据的基本方法。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金融工程课程的教学与学年论文相结合,起着相互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本科生应当掌握的能力。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讲授如何做科学研究,虽然有毕业论文,但是大四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之余,精力很有限,需要在课程中融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金融工程教学与学年论文环节结合,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安排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入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热点问题。不断关注我国金融市场的最新信息,在2010年3月,我国推出融资融券时,组织课堂讨论其影响,并结合解释课本中做空机制的概念。在讲授商品期货期权这个复杂概念时,结合讨论2012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商品期货期权。课程教学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很迷茫,直到大四才开始盲目地投简历应聘。大学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不同。高职高专主要教授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要求不高。大学教育理论知识难度较高,但是缺少职业技能的培养。介绍金融工程知识在未来工作中的运用,如银行的产品设计部门,证券行业各类企业的各类岗位的工作职责等。

四、小结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形式,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欠缺,而教师教学也存在着知识老化、与学生缺乏沟通等问题。通过理论教学改革,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最新前沿知识、就业导向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全胜,钟玉珍.建构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J].教学研究,2009,(03).

[2]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学科融合课堂篇(8)

一、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涵义

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的涵义:由于学校资源有限,为了保证大课堂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引入多元外部资源予以支持和保障。鉴于此,拓宽渠道,打造平台,形成了政府资源、金融机构资源、企业资源、学术团体资源和高校资源五元聚合的教学资源网络,并创新机制,以不同方式融入到第一、二课堂的大课堂体系。其中,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和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在校内组织学生实训、科研活动、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和自主实验等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校外进行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计划内、外教育活动。在大课堂体系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和培养。

二、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堂”体系

(一)“大课堂”体系中的知识传授

知识,在实证意义上,作为人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积淀,一个人不能再现所学知识,便无法建构知识应用、操作能力。在产业金融人才的培养的大课堂体系中,产业金融的知识体系主要通过第一课堂传递,具体内容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群(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CFA教程导论、金融衍生产品、产业金融概论、产业投资理论与实务、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并购与重组、当代中国经济专题等)、实践类课程群(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产业金融概论、产业投资理论与实务、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经济分析与SPSS等)、专业选修课程群(金融工程、项目融资、FECT等)。

(二)“大课堂”体系中的能力锻炼

能力,指主体可胜任某种操作的本领,设计操作活动所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实施方式。能力虽为知识的基础,知识只有外化为可产生某种效率效度的操作力,才被视为能力。在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程体系中,基于第一课堂知识,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须基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知识内容作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来进行使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的训练。具体到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能力、提出融资方案的能力、投融资方案可行性研究能力、投融资风险控制能力等。

(三)“大课堂”体系中的素质培养

素质,指主体的智力与非智力形态及其要素的总和,是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堂体系中,通过第一课堂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第二课堂综合素质的打造,使学生具备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金融业务素质,金融技能素质,风险心理承受素质。综上所述,知识、能力和素质,表现为递进包涵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二者又是素质存在的逻辑前提。“大课堂”体系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第一、第二课堂二位一体的立体化大课堂体系,在两个课堂中分阶段推进基础夯实,技能培养,能力锻炼的层叠化培养体系。

图1 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

三、“大课堂”体系保障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制定了管理机制与管理章程

创建了“学院组织,内引外联;专兼结合,共同指导;分类培养,自主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并制定了管理章程。章程规定学院安排专兼职领导与教师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内引外联,合理有序调配各种教学资源融入;组建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企业家、著名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金融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定指导委员会常态化的活动机制,共同完成对 “大课堂”实施方向、方法的有效性的指导,确保对市场需求的最大贡献度;规定“大课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同时依托学院学生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选拔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辅导,充分发挥高年级和技术骨干学生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帮带。

(二)实施多元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实施多元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包括创新学分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方位参与。如参与金融机构实习并取得相关机构优秀评价的学生可获得相关学分;通过金融专业资格考试的学生,相关考试科目可获得对应学分等;对获得相关学科竞赛等奖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保送出国留学中加分,在就业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

(三)构建与外部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

构建与外部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与研究团体、企业、金融机构形成互惠互促具有可持续性的合作模式。如学院与芸祥投资公司合作筹建产业金融研究中心,芸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投资能力的同时为芸祥提供了智力劳动;芸祥提供实际研究课题,学生通过调研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为芸祥提供了调研资料;芸祥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投资实证案例,学院组建由5名投资专业教师构成的专家团队,对投资方案进行全面解析并为芸祥提供参考意见;此外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直接获得芸祥及其合作伙伴的工作机会,同时为芸祥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石娟. 高等教育场域中高校“位置”分层的社会学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10)

学科融合课堂篇(9)

纵观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方式,不难发现教师一般采用以“讲授知识点为主,同时辅以相关练习题目”的传统单向教学法,结果往往是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金融学是开放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通常以在职的银行职员、保险公司职员或者公司从业者居多。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只是讲解书本概念,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也只对划重点感兴趣。课堂改革方向重点是让在职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到基本金融学概念的同时,接触到可实际运用的热点知识或者金融实时热点案例,避免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的脱节。能否通过这一改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今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众多教师和教育学者对金融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调研,并针对其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建设和实践纠正。金融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尝试阶段,不仅要从课堂教学,电大金融教师等方面找原因,同时也需要强调多方的配合。综合国内外最先进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阐述:

2.1 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金融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人员夯实金融学的知识基础,从而构建起初步的金融学知识框架。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对紧急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涉猎,在此基础上深入到货币、证券、外汇。金融市场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可以看到的是,金融学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将金融从业知识进行了细化,因此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合并删减”金融学与其余学科的重合内容,突出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则需要紧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金融案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汇率”这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现在的汇率变动前框,利用图标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汇率的变动机制,原因及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金融案例相联系,也是金融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金融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融市场的现行以及参与金融活动的各方,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适当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及时弥补课堂教学内容所欠缺的部分,做到“与时俱进”。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体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金融活动和热点的敏锐感。

2.2 课堂授课形式要灵活多变

金融学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要注重课堂的讲授内容,更需要注意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金融学热点话题进行论述,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用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解读,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减少与课本理论的“生疏感”,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较热门,广大开放教育教师可以吸取这些方法中有用的模式,并结合开放式教育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电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金融学》的课堂内容,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金融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开辟出新的道路。

2.3 课堂教学改革要对开放教育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是金融学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组织者,其授课质量和方式将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一轮的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对于电大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教师应当将平时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就学活动当中的积极引导者——不仅引导其余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革,更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与环境。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需要其对个人综合素质持之以恒的培养,也需要来自校方乃至教育学界的积极支持。具体而言,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来满足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改革需求,让教师及时参加教学培训和专家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帮助教师提升个人能力。

加强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不仅注重金融学理论知识的穿是偶,而且积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学生的想去点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对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及展望

学科融合课堂篇(1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方法,在教育界有着广泛的讨论,许多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而物理学史恰好能对高中物理教学产生很好的补充作用。本文针对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与方法进行思考。

一、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能够从源头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自身的逻辑方法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具有直观性、逻辑性以及科学性的特点。物理学史的融入,可以使学生从源头重新认识物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高中阶段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物理学史的融入,更能够使他们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物理学史的融入,还能为相对抽象的物理学课堂增添一丝人文气息,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与物理学的前辈们、科学家实现精神的交流,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阶段的高中阶段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与更多关注的必然。

除了对物理学的教学产生影响外,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的插入,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能够将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对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发挥作用,对于面对高考巨大压力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二、关于物理学史如何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1.教师增强自身物理学史造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物理学史知识。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地关注到公式定理等理论性、应试性知识的教育,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又逐渐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等实践方面的关注。一些教师本身在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储备存在不足,在课堂中加入物理学史的内容会更加暴露这种不足。因此,教师要先提高自身的物理学史的素养,才能将知识更为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2.物理学史要自然的穿插于教学中

在高中物理课堂,如果生硬地插入成段的物理学知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会使课堂教学显得略微枯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自然地穿插物理学史。例如,教师在讲解经典力学的一些原理时,可以适当插入一些牛顿的小故事;或者在讲解某段内容时,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生带入情景中,不仅能够起到调节课堂的作用,还能使学生逐渐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要将物理学史自然地穿插于教学中,不仅在组织安排中要进行精妙的设定,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物理学史所占的比例,避免比例失调而使学生产生的抵触心理。除此之外,在组织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物理学史的小视频等,避免单纯的讲解造成的乏味感。

3.以丰富的课外活动展开物理史教学

物理学史从根本上属于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因此,物理课程中并不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物理学史的教学。从另一个角度,物理学史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无形的,不能以考试的分数为衡量手段。基于此,物理史教学要扩充传递方式,通过丰富的活动进行传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物理学史的讲座等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致敬一些物理学前辈,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将他们的故事转化为话剧等丰富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物理学史的知识传递。

除以上几点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物理学史的能力,毕竟教师在课堂中或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以兴趣为引导,主动学习课外的物理学史知识。

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学课堂的运用,是新课改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物理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学史的传递并非是生硬的插入,而是要以丰富的形式融入课堂,对物理学课堂的整体风格产生影响,这需要教师以文理知识的巧妙融合为基础进行不断的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 毕业设计主要内容 下一篇: 风景园林专业概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