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24

农业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1)

全旗现有70%的日光温室在生产使用,其余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虽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但许多技术和市场支持及服务不到位,而且设施农业高投入、劳动密集而强度大,能够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不愿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已经建成的温室出现无人生产、生产效益不佳等现象。

1.2蔬菜自给能力不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阿左旗的不断发展及城区人口的增加,蔬菜消费总量、人均蔬菜消费量明显增加,“买菜难”现象和“吃菜贵”问题更加明显。一是蔬菜总量不足。目前阿拉善左旗城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共14.80万人,按国家统计标准城镇人口每人每天按0.6kg蔬菜消费量计算,全年需求量约3.2万t,而2011年阿拉善左旗生产蔬菜近1.53万t,产量仅占需求量的47.8%,供应明显不足。二是本地蔬菜大量上市主要集中在每年7-10月,其余月份的蔬菜销售主要是以外调蔬菜为主,冬、春反季节蔬菜市场占有份额小。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在设施农业生产区还不能实现全部覆盖,生产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

1.3比较效益下降

近年来,种子、化肥、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较大,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高,而产品价格没有同步增加,使比较效益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设施农业的利润空间,延长了温室建设资金的回收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对广大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4设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合作组织虽然增幅较大,但普遍存在覆盖面窄、带动力小、资金积累少、承担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四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导致流通环节多(蔬菜从田间到居民家中主要有蔬菜运输、存放、管理、销售等流通环节)、流通周期长、损耗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和农牧民增收。

1.5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先进科技应用率不高,管理粗放,品种单一,局限于种植黄瓜、乳瓜、番茄、辣椒、豆角、韭菜、芹菜、油菜等常规蔬菜,特色菜、精细菜、珍稀菜比重低,野生蔬菜有待开发。二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在蔬菜市场上仅限于原菜、粗菜的批发和摆摊出售,而蔬菜的保鲜、净菜、配菜、包装、腌渍、脱水等延伸加工业发展很少。三是虽然阿拉善左旗自然条件有利于生产高品质农产品,但实际生产中很少实行轮作,多年连作,病害严重,温室生态环境恶化,产品品质显著下降。四是农户品牌销售意识不强,在品牌注册方面欠缺,市场认知度不高。

2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依靠科技逐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阿拉善左旗光热资源丰富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土壤和水无污染优势、农产品纯天然等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科技服务和培训力度,扶持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推进阿拉善左旗设施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1加强组织领导

旗、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将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重点工程来组织实施。一是旗、镇各级政府要成立推进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旗设施农业工作协调会,强化政府在推进设施农业稳步发展中的组织、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二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细化目标责任,使责任到人。三是制订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一体化。四是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温室利用率。

2.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和安全,农产品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逐步健全阿拉善左旗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宣传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动态信息。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操作规程,严格监督企业及农牧民按照规程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农产品抽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及质量安全的严重违规行为,坚决制止其产品上市销售。建立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与可追溯系统,严格记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细节,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农产品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工具。二是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安全认证和标志制度。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应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尽快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2.3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组织化建设

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基地和农户,建好龙头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的关键。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盟委关于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建设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的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要巩固和发展好现有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他们,使他们向着技术推广、贮藏销售、精细加工、传递信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方向发展。并培育几个规模大、实力强、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加工型龙头、市场型龙头,提高阿拉善左旗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水平。三是深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四是加强规范化运作,发挥企业及合作社连接市场和农牧户的桥梁作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农产品生产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同时扩大现有合作社的规模,各级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合作社进行倾斜,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人”和辐射带动作用。并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及防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能力的同时,注重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二次分配,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

2.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应用推广体系

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硬件平台,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设施。在人才体系上,一是引进、构建一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二是要充分调动全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三是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职能和积极作用;四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率先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并对周围的种植户言传身教,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使科技通过周边农民朋友的耳濡目染快速、有效的推广。在农牧业产学研合作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力量,加强与区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按照阿拉善左旗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形成多节点、分布式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

在推广基地建设上,要加快建立功能齐全、标准化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其“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作用,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规划区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探索出阿拉善左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辐射带动全旗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2.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围绕增加农产品花色品种,提高品位,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二是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专业技术队伍。三是要为农业产业提前、产中、产后常态化服务,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

2.6完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温室种植的产量和效益。采用优良品种667m2可增产5%;高垄覆膜栽培667m2可增产10%~15%;膜下暗灌、滴灌可节约用水3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增施有机肥料能够培肥地力,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增施二氧化碳667m2增产10%~15%;张挂反光幕667m2增产5%;无土育苗、嫁接栽培又能节约用肥用水1/4~1/3,667m2增产15%~2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2.7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充分利用阿拉善左旗独特的农业小气候条件和农产品纯天然无污染优势,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扩大品牌规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2)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之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在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在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基础上,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农业发展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农业的特征,之后提出了几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1生态农业园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开发性,亦有其局限性

想要保障生态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就要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则较为落后,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对我国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和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提升经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模式

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农业资源开发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生态农业正是将这种模式进行发扬,加强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利用,结合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农作物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因此,想要实现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对农业产业生产使用的设备以及工具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能够更好的使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生态农业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1.3生态农业经济系统的有机性

生态农业发展强调了多种资源以及生产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效的协调实现各方面因素的高效配合,实现农业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农业资源与生产技术的有效结合,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得到保障。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到贯彻落实,还能够推动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是相对于我国传统农业产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是在借鉴国外成功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的一套包含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理论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其开发使用的效率,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生态农业有效的杜绝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肆意浪费的现象,使得农业资源实现了可再生化,加强了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也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保障了农业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普及能够提升农业生产劳动的有效性,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生态农业还极大的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1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这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生态农业还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阶段,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渐渐凸现出来,面对农业产业发展停滞的情况,生态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针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低下的问题,生态农业实现了先进技术的的引进和使用,通过国外发展经验的有效参考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针对农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生态农业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的落实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生态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针对现阶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生态农业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态农业的适应性更强,可以满足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农业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发展。这样就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生态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生态农业强调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致力于构建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体系。生态农业的在生产技术的运用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合,以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构建了一套生态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3.3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以及规划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3)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0-01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院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 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院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 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

2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院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 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院校,导致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 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院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 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30%~40%。

3 建议

3.1 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 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 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院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 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发展的思考

学院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 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院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院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 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 参考文献

[1] 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 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 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 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 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5-28.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4)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支撑、标准生产、规模推进、链条运行、生态循环等为特征,以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等为标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根据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永川农业产业化对永川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四)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稻-鳅-菜”、“畜-沼-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推广繁育基地,实施重点产业良种化工程。三是强化农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创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通过科技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五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区、镇、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拓宽农业园区扶持面。目前,我区将农业扶持力度倾斜于黄瓜山、圣水湖、十里荷香三大已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议在加大规模园区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面,向其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特色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铺开,形成三大农业园区引领,各乡镇品牌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农业产业格局。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5)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镇农业发展工作思路的探讨与思考 一、农业基本情况: 新&&镇地处安吉西部,西北与安徽广德交界,南与章村、报福相邻,东与赋石水库、孝丰下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在原三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面积达266.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10780户农户、人口35241人,人均收入为4182元,山林面积33.5万亩,生态公益林20.1万亩、毛竹林15.4万亩、小竹林3.3万亩、用材林7.2万亩、经济林10万亩(板栗2万亩、青梅xx亩、山核桃300亩)、水田1.7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00亩(以吴村为主,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树桩盆景)。全镇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7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等村的冬鞭笋基地,尚梅、大坑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吴村、桐杭的花卉苗木基地,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桐杭千亩毛竹低改基地,尚梅有机笋基地,兴旺黄枯竹低改基地。中介服务机构4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专业协会、缫舍板栗协会、桐坑小笋干协会、&&竹木行业协会。 ㈠粮油生产情况: xx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课题、姚村片部级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基地、缫舍板栗基地、桐坑小笋干基地。 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镇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以竹木类加工为主,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有4家。共带动农户数4200户,解决劳动力2900人,年支付工资4000万元。 二、当前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㈡农民科技水平低,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在着“种田吃饭”、“自给自足”和“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等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群众,虽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效益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在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发展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农业项目时,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信心,因此而错过机遇的不胜权举。 ㈡在农业发展各要素中,特别是农民经营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就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仍依靠传统技术维系;经营管理粗放型,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滞后。&&镇地处安吉西部山区,距县城递铺37公里,11省道&&段正处启动阶段,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还经常受骗),信息服务也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辩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这时广大农业生产者仅有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政府职能与农民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脱节,农民奔市场靠谁带领,有种说法是靠政府带领,现实证明靠政府带领有很多弊端,是行不通的,政府只能是引导。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农民需求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农民依赖思想的存在,什么东西都由政府来指导,很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 三、应对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我镇农业发展工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和促进我镇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地、创品牌。 根据新&&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xx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继续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一是,念好山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xx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 “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劳动力进城务工,实现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通过经济、政策等杠杆作用,引导农民向&&村、梅村村等中心村集聚;xx年计划再转移劳动力xx人,争取转移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80%以上。 (六)加强领导,搞好服务。 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齐心协力,从上到下重视、抓好“三农”工作。二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拓宽“融知”渠道、提高“融知”质量,二是集聚民资投入一产,为农业龙头企业等“融资”搞好服务。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6)

一、农业基本情况:

新&&镇地处安吉西部,西北与安徽广德交界,南与章村、报福相邻,东与赋石水库、孝丰下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在原三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面积达266.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10780户农户、人口35241人,人均收入为4182元,山林面积33.5万亩,生态公益林20.1万亩、毛竹林15.4万亩、小竹林3.3万亩、用材林7.2万亩、经济林10万亩(板栗2万亩、青梅2000亩、山核桃300亩)、水田1.7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00亩(以吴村为主,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树桩盆景)。全镇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7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等村的冬鞭笋基地,尚梅、大坑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吴村、桐杭的花卉苗木基地,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桐杭千亩毛竹低改基地,尚梅有机笋基地,兴旺黄枯竹低改基地。中介服务机构4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专业协会、缫舍板栗协会、桐坑小笋干协会、&&竹木行业协会。

㈠粮油生产情况:

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课题、姚村片部级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基地、缫舍板栗基地、桐坑小笋干基地。

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镇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以竹木类加工为主,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有4家。共带动农户数4200户,解决劳动力2900人,年支付工资4000万元。

二、当前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㈡农民科技水平低,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在着“种田吃饭”、“自给自足”和“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等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群众,虽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效益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在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发展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农业项目时,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信心,因此而错过机遇的不胜权举。

㈡在农业发展各要素中,特别是农民经营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就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仍依靠传统技术维系;经营管理粗放型,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滞后。&&镇地处安吉西部山区,距县城递铺37公里,11省道&&段正处启动阶段,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还经常受骗),信息服务也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辩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这时广大农业生产者仅有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政府职能与农民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脱节,农民奔市场靠谁带领,有种说法是靠政府带领,现实证明靠政府带领有很多弊端,是行不通的,政府只能是引导。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农民需求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农民依赖思想的存在,什么东西都由政府来指导,很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

三、应对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我镇农业发展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和促进我镇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地、创品牌。

根据新&&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2004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继续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一是,念好山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7)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81-03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产业化,历经探索起步、发展完善和创新提高阶段,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但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相脱节,农业产业化基本以生产贸易型为主,科技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因此,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愈显重要,成为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课题。

1正确把握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内涵

什么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对此,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产业化是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有利于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确把握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内涵,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1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按照社会效益的大小,农业技术创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以创新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为主,如种子、农药、化肥、加工技术等;第二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公益型农业技术创新,以生态效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如资源与环境、耕作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产业化主要是指第一类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

1.2坚持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

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连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2]。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多元化创新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高新技术商业化是贯穿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主线。2005年,农业部科教司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联合对全国29个省(市区)的187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124家,占调查样本的67%,与科研单位、大学联合设置的有47家,占25%。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创造更大的市场收益,已经成为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普遍选择。

1.3坚持以企业为产业开发主体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从事农业科技产业开发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生产贸易型企业。国际上对科技型企业有三项公认的标准,一般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于3%,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大于10%和创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大于50%作为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指标。虽然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绝大多数以农业科技开发为主业的农业企业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但这一企业发展方向却是势在必行。

1.4坚持用高新科技和现代产业组织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科技产业化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系统。同时,随着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各个环节及关联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增长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变[3]。因此,农业科技产业化不仅是技术创新和转化问题,它与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密不可分,也只有在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条件下,农业高新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收效果。

1.5以建设创新型现代农业为目标

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都反复证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4]。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农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变革,也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5]。当前,我国应结合中国实际,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6]。

2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产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方针,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这一发展思路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2.1企业主体

以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科技型企业比例很低,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农业科技产业化最终必须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因此,要把培育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转型。

2.2协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从节约研发成本、追求规模经济、提高组织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加强资源互补、防止恶性竞争、创造协同效益、构建竞争优势等内部驱动因素出发,必须加强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以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民间协会等,在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有效机制将多元化创新主体按照技术商业化的规律将它们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价值不断增加的共生共荣的农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7]。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从技术创新源到大规模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多元组织节点链条集合体,通过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上中下游所有组织节点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从而达到科技产业链系统中的所有组织节点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促进科技成果沿着科技产业链网络系统迅速而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8]。

2.3技术跨越

从理论上讲,技术跨越是指技术后进者以非连续性飞跃式发展的方式,赶超先行者并接近、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质变形态[9]。具体地讲,技术跨越发展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跨越农业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产品,进而形成农业科技产业后发优势,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2.4产业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多以生产贸易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创新产品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低,精深加工产品的档次和比例低,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就是说,要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层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加是农业科技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系统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3.1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

必须坚决打破旧体制产学研相分离的体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构建农科教、产学研府民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首先,要增加对重大关键性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的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培育其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10]。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加农民收入[11]。政府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持续创新能力强、管理科学、产品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2建立统筹发展协调领导机制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统筹协调领导全国和区域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筹协调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企业和中介组织,充分调动全国涉农部门的积极性。政府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3.3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重点项目

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到链接多元化创新主体的,集技术、资金、人才等多种创新要素综合纽带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链接杠杆[12]。以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目标,选择一批影响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扶持技术高、效益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高新科技领先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4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交流平台

技术转移交流平台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到促进技术信息在多元化创新主体之间快速流动、快速升值的作用。应抓住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时机,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信息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技术的网络信息交流和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信息对接和技术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成果转化。

3.5构建农业科技产业中试基地

中试基地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处于技术孵化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建设部级农业科技产业中试孵化基地,构建高水平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和配套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支持技术研究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项目。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器,培育农业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促进各类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成长,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13]。

3.6制定农业科技产业优惠政策

有关产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是促进多元化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剂,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免税、减税和低税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企业在税前按销售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基金,并把实际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相关费用抵扣税金。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允许部分购买费用抵扣税金。对投资或再投资于高新农业科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适当延长所得税优惠年限。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解决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黄钢,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6):1-5.

[3]蒋和平,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万宝瑞.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J].求是,2008,(4).

[6]黄钢.新时期中国农业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变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27-130.

[7]黄钢,徐玖平.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8]黄钢,徐玖平.论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与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5,(4):1-5.

[9]潘伟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企业跨国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王玲.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及协同创新[J].四川农业科技,2008,(2)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8)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镇农业发展工作思路的探讨与思考 一、农业基本情况: 新&&镇地处安吉西部,西北与安徽广德交界,南与章村、报福相邻,东与赋石水库、孝丰下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在原三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面积达266.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10780户农户、人口35241人,人均收入为4182元,山林面积33.5万亩,生态公益林20.1万亩、毛竹林15.4万亩、小竹林3.3万亩、用材林7.2万亩、经济林10万亩(板栗2万亩、青梅2000亩、山核桃300亩)、水田1.7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00亩(以吴村为主,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wenmi.net化苗木、树桩盆景)。全镇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7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等村的冬鞭笋基地,尚梅、大坑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吴村、桐杭的花卉苗木基地,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桐杭千亩毛竹低改基地,尚梅有机笋基地,兴旺黄枯竹低改基地。中介服务机构4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专业协会、缫舍板栗协会、桐坑小笋干协会、&&竹木行业协会。 ㈠粮油生产情况: 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wenmi.net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 “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劳动力进城务工,实现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通过经济、政策等杠杆作用,引导农民向&&村、梅村村等中心村集聚;2004年计划再转移劳动力2000人,争取转移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80%以上。 (六)加强领导,搞好服务。 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齐心协力,从上到下重视、抓好“三农”工作。二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拓宽“融知”渠道、提高“融知”质量,二是集聚民资投入一产,为农业龙头企业等“融资”搞好服务。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9)

(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功能的拓展,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它使农业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衍生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科普等新的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富余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激发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如云台农场利用地处连云港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在围绕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同时,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先后开发了水生花卉园、百果园、葡萄采摘园、十里桃花堤建设项目,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不但被江苏省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还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国家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

(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城市旅游者进入农场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使他们亲身感受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投入品的控制,使他们了解了农业生产过程,学习了农业生产知识,学会了优质农产品的鉴别,增加了他们对农垦农产品的认可度,培育了潜在的消费群体。特别是通过旅游活动,让旅游者有机会亲身体验、品尝农垦的优质农产品,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直接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扩大了消费市场。如江苏双宝乳业公司通过整治环境、设立参观路线、建立产品展示厅、科普厅,吸引了大批城市消费者前来参观、体验,不但改善了企业形象,还直接促进了产品销售,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在乳品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市场销量和经济效益都保持年增长30%以上。

(三)改善农场人居环境。休闲农业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们适应现代文明的一种需求。通过旅游活动,扩大了农场居民与外界的交流范围,提升了农场居民的文明素质,帮助居民群众融入现代文明,同时旅游活动还直接推动了农场交通设施改善,提高了绿化美化水平,整治了脏、乱、差现象,改善了农场人居环境,促进了农场文明建设。如东辛农场为适应旅游农业开展,两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升级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改造了东辛公园城镇基础设施,使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提升。江苏农垦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以来,各农场居民适应新形势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文明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绿化、美化、亮化设施明显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18个农场中,先后有6个农场获评省级文明单位,12个农场获评市级文明单位。

(四)带动农场区域经济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产业业态,需要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以后,带动了农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场职工居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扩大了农场职工居民的就业渠道。如云台农场直接从事休闲农业职工200多人,占全场职工总数近20%。东辛农场从事商业服务就业人员1500多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280多家,有效地解决了居民就业增收的问题。

(五)增加了农场效益。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农业经营活动,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娱乐等各种活动,不但能为农场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有效促进农场产品销售,提高附加值。如弶港农场的有机农庄蔬菜、有机西瓜通过旅游者口传人带,产品供不应求。三河农场的香梨、草莓通过观光采摘活动,销售价格上升30%以上。

二、发展旅游农业的路径

(一)以休闲农业为发展重点。农业旅游主要分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乡村旅游侧重于民俗、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古村落建设、传统农业、农村文化、农家生活等传统性的生产、生活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侧重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休闲、体验、观光、操作、教育、环保、科普等现代农业的旅游活动。根据江苏农垦各农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应以休闲农业为发展重点,因为各农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荒建场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缺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农场居民大都是从各地迁入组建的新群体,缺少独特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更不具有民族风情;各农场地处平原,由滩涂开发而形成的良田,也缺少独特的山水风光,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缺少优势条件。而各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科学化为指导、机械化为手段、规模化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农垦农业生产的优势,也是农村乡镇无法比拟的。针对垦区农场的实际状况,江苏农垦在发展农业旅游中应以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发展的重点。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江苏农垦的休闲农业应该根据各农场的区位和资源条件,紧紧围绕生态规模农业优势,坚持以农为本,不脱离农业生产过程,不脱离资源条件,不脱离经济发展阶段。打造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科普、教育、健康的旅游景点,达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标。具体可按四种类型发展:1.城市依托型。大城市周边1小时车程以内的农场,应吸引以单位、家庭、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的,以休闲为目的的短途旅游。休闲农业主要形式应突出果林观光、果蔬采摘、休闲度假、市民农园、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选购等项目,为都市人们休闲放松、贴近大自然提供好去处。2.景区依托型。著名风景名胜区50公里范围内的农场,应紧紧依靠名胜景区的辐射与带动,错位发展,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发展要突出观光体验、娱乐保健、科普教育、特色餐饮、特色采购等项目,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3.自成景区型。受投入大、建设时间长、收效较慢的影响,只适用于有独特资源条件、现有基地良好的农场。应做好规划,分期分类实施,提高品味、完善功能、深植文化、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打造特色景区,靠“特”吸引旅游者,为其提供不一样的感觉。4.独特景点型。有独特的资源,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农场。应依靠资源,增加旅游元素,休闲农业发展以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采摘品尝绿色农产品,普及农业知识,回顾军营、知青生活形成特色景点,以特色农业、特色历史文化吸引特定人群,为旅游者解决特别需求。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措施

(一)做好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突出特色,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分步实施,必须要做好规划工作,要围绕旅游农场化、农场景点化、景点特色化的目标做好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将其纳入农垦“十三五”规划,并明确其发展地位。规划中要突出体现:一是生态原则,保护好生态农业环境不受损;二是经济原则,坚持旅游与农业生产相融合、双促进;三是参与原则,景点建设要突出亲身参与体验、休闲、自娱自乐的农业旅游特点;四是特色原则,要利用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建设特色鲜明的景点。

(二)项目配合。休闲农业牵涉农场生产与生活的不同环节,需要大量投入,这就需要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在安排项目时必须依据规划的统领,把旅游元素融入项目中。如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道路项目、水利、绿化项目、民生设施项目、环境治理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等,都要有旅游元素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江苏农垦休闲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思考篇(10)

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原创: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上一篇: 家庭教育常识 下一篇: 测绘工程和土木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