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鉴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10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篇(1)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诗歌鉴赏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意义重大。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更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字字斟酌,细细品味

古代诗人在作诗时,特别注重诗歌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斟酌和锤炼,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经典诗句,无不诠释了古代诗人字斟句酌的艰辛与古代诗文的艺术美感。为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例如,在教学东坡居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穿”和“惊”这两个字的运用,通过这两个字来体会山势的险峻和浪花的汹涌;又如,在教学背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巧妙运用,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凋”字在此用的颇为精妙,如果换成另外任何一个字都不足以表达秋天的萧索之景,更无法体现作者的满心伤感。由此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词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诗歌魅力,同时也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细品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和抒发,诗歌鉴赏就是要客观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和内容,而通过论其世,知其人,才能深入了解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态,深入浅出的追寻作者的脚步去揭示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设身处地的揣摩作者的心境,增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孟子曾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也,可乎?以论其事,尚友也。”因此,“知人论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坛一种观念,同时也是评论诗歌文学作品原则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这本书中写到:“不知古人世,不能妄论古人辞也,知其世也,不知古人之身处,亦可邃论其文也。”诗歌往往是作者情感由内而发,是社会现状和作者自身经历和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语言精练,高度集中,内涵极深都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往往诗贵曲深,含吐不露,语近意遥,如果想要深入解读诗歌,只关注诗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历史典籍,了解创作的背景和时代氛围,关注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人生遭遇,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客观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意象,为学生展示一幅弥漫着灰色暗调和阴冷气氛的秋郊的夕阳图,其中枯藤、昏鸦、古道、老树、瘦马无一不传递出作者浓浓的思想情怀,表达了在天涯浪迹的游子那对故土彷徨悲苦的心境。在解读意象的同时,还要注意巧析意境,通过解读意境来意境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生活图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巧析意境首先要了解诗文情与景之间的结合方式,抓住诗歌的气氛和画面,品味诗文事、情、景的交融,做到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的本质意在借助客观形象事物来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不仅仅是现实中的事物,更是富含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呈现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能够正确把握形象事物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诗仙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中,“孤帆”和“远影”其实就是一种意象,通过这两种事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此外,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古代诗人的一些审美习惯,如:“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望月怀远”、“月圆思乡”、“见梧桐细雨则生凄楚悲凉之情”等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根据具体意象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意象感悟诗歌”是诗歌鉴赏的主旨,即:要弄清楚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情,要表达的是什么志。例如,通过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所选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丰富多彩,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思乡之情、友人之情、爱国之情、惜别之情、奋斗之情等,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体会作者抒感的背景,以正确判断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哪一种情感。

三、体味手法,学会鉴赏

每一片诗歌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诗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盘点教材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密不可分;②借物比喻,通过比喻,体现诗人的内在情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借事传情,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描写来抒发内在情感,如《秋思》的作者就借用“写家书”的事件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④对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采用从对面写来的方式创造意象,使整首诗都不直白、不浅露,不但委婉深沉,而且余味绕梁,比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就采用了“对法”,整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面来写,询问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得自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书写鉴赏,提升素养

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书写诗歌赏析了,赏析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诗歌体裁、描述诗歌内容及形象、咀嚼诗歌中的关键字、分析感触最深的语句、呈现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及其作用、作者风格及相关趣味等。要求学生从以上要素中任选几点写出赏析材料,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有些学生不但写出了诗歌赏析,而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书写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良好网络,使学生通过诗歌鉴赏,不但能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提升了自己的人格素养。

总之,诗歌鉴赏活动是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而进行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诗歌鉴赏的教学目标,善于创设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跨越鉴赏障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兰今.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2)

诗歌艺术鉴赏篇(2)

二、摆脱了对比阅读中狭窄的课本素材的束缚,诗歌文本体裁的范围有明显突破;从近年来诗歌鉴赏追求容量和广度考查的趋势(近两年多数省份出现诗歌对比阅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回归到对课外诗歌的考查,这既是一种正确的回归,更是对鉴赏能力迁移的考查。高考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熟练程度的有限检验,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题材多样,精品纷纭,今年的诗歌文本选择了对唐代乐府诗歌进行考察,打破了人们对高考只考律诗、绝句、曲、词考察的狭窄认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引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诗歌艺术鉴赏篇(3)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6-1

初中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和背诵一定量的诗歌,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诗歌,感知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希望能够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殿堂的钥匙,引领学生在诗歌的国度含英咀华。

一、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想象诗歌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就没有真正的诗歌,诗人借助想象营造良好的意境,创作精彩美妙的诗歌。学生欣赏诗歌一定要有想象能力,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走进诗歌意境,和诗人进行思想沟通、灵魂对话。想象就是沟通读者与诗人的最好桥梁。初中古诗歌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画面组合,通过想象,进入一个诗人描绘的生活或社会场景,感知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每一个学生都能背诵默写,但是能够背诵并不代表就能真正感知诗歌内容了,理解诗歌精神了,感受诗歌魅力了,更不能代表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了。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人形象,感知诗人思想,继承和发扬诗歌的艺术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弘扬文化。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洞庭湖、岳阳楼、孤舟、栏杆等具体意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再现当时的诗人处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慕名登楼,手扶栏杆,看着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洞庭湖,感受到洞庭湖的雄劲壮阔,看看自己的年迈多病,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信,再看看自己的一叶孤舟,诗人不禁纵横。借助想象,你仿佛置身当时的场景,和杜甫看到同样的场景,看着这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满脸的愁苦,无尽的感伤。

二、鼓励学生联想,体会诗人情感

联想是理解诗歌情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读者(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我们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学习杜甫的诗歌《春望》,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首诗歌的情感就等于让学生囫囵吞枣,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也不能真正感知诗人丰富情感,也谈不上理解和鉴赏诗歌。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感知诗人情感,诗人在这首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很丰富,很强烈,也很直观。介绍背景之后,让学生感知这首诗歌表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情景,山河破碎,战乱不断,诗人离开家园,失去和亲人的音信,“花溅泪”“鸟惊心”诗人无尽地伤感,战争一三个月没有停止,亲人几个月没有任何音信,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的担忧,使得头发掉了很多。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很久不见父母的心情,进一步比较,自己只是没有见到,而诗人深处乱世,对亲人的感情比自己更甚。再看报道的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每天带来的平民伤亡,国家的满目疮痍等,联系这些,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样,通过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体验,去更好地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从而真正理解诗歌情感,和诗人进行灵魂沟通。

三、明晓诗歌术语,把握诗歌艺术

欣赏古典诗歌,既要感知诗歌内容、诗人形象和情感,也要感知诗歌艺术。诗歌借助于各种艺术形式(手法),更好地服务诗歌内容。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更好地读诗做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通晓表达、修辞、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术语,这些术语要记住,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背诵,还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感情,欣赏诗歌艺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古一今(自己)对比,“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言“秋日胜春朝”,既是对比,更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秋的热情赞美、喜爱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表现秋的“形美”,“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感受,作者诗情勃发,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诗歌神韵之美。对比手法分析,形与神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艺术。

这样,学生在感知诗歌意境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鉴赏的术语,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和艺术,感知诗人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更好地感知诗歌形象,体验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价值。

诗歌艺术鉴赏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诗歌艺术鉴赏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9-01

一、体会意境美

诗歌意境美是鉴赏的重难点,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要想尽快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形成诗歌鉴赏意识,提高鉴赏能力,必须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二、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巧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1、品读诗歌语言的画面美。 中国诗歌讲究“立象”,“象”即客观事物,“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熔铸在形象中,不要特别的说出来。例如:要抒发满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氛围中。

2、品读诗歌语言的动态美。中国古代诗人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3、品读诗歌语言的色彩美。诗歌的语言不仅要表现出形象和动态美,还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商隐《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 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

4、品读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画面立体空间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滩,远有飞燕子,近有睡鸳鸯,高低富有变化,前后错落有致,形成了辽远深邃的空间立体美感。又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样具有气势雄浑的空间立体美。

三、培养学生综合鉴赏能力

诗歌艺术鉴赏篇(6)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赏析诗歌,能够很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灿烂文化。初中古诗教学时,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育的重点,尽管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总是非常低。学生非常喜欢古典诗歌,但是不能够很好的赏析古典诗歌,感受不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因此,教师通过有效策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引导学生诵读成韵,读出诗歌情感内容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共鸣,更好地感知诗歌的艺术。

比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引导学生诵读一定要突出作者在诗中的沉郁顿挫,忧伤悲戚的情感;而学习《渔家傲》要读出诗人的苍凉悲怆以及壮志难酬的情感;学白的《望天门山》就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与奔放,感知诗中的瑰丽想象;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就要让学生读出诗歌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慷慨悲壮、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感;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所表达的是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引导学生朗读他的诗歌一定要读出的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时候,结合具体的实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奏地朗读,读出声音的高低强弱,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出诗歌的节奏,让学生的能够很好的根据诗歌节奏通过诵读了解诗人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时读出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更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读诗歌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思想,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诵读来表现诗歌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情感、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近作者。

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内容,只有真正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艺术形象,更好的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真正的谈得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有关调查显示,现在的初中学生所学的诗歌,98%的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只有40%的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浅层意思,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真正的读懂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对诗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有一定的感悟。因此初中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

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了解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体味所谓的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离开时的难舍难分的留恋之情,了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等的,只有在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基础内容,鉴赏才有了基础。

三、重视叫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诗歌

诗歌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古典诗歌具有语言简约,内涵丰富的特点,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学不得法,很难真正理解诗歌意蕴,把握诗歌内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融入新课改理念精神,重视教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诗歌,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第一,抓住意象进行诗歌赏析。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这种形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一个个个体连接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意境。鉴赏诗歌,要从意向出发,品味物象特点,及其中融合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进一步鉴赏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欣赏《沁园春・雪》的内容时,有这样一句话: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晴日”“雪”这两个意象,感受意象的特点,在晴天,骄阳高照,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照耀下,如同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意象连接起来,构成的一种意境,非常美,同时,作者的情感,对雪的赞美,对中华大地的热爱,就能被鉴赏出来。第二,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鉴赏诗歌。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都是作者主观情感认识,通过语言的展现。是诗人内心声音的真实流露。诗歌创作也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鉴赏诗歌,需要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了解作者当时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只有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读懂诗歌,读懂作者通过诗歌要告诉我们的话。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心情,从而了解整首诗歌的内涵。第三、抓住“诗眼”进行诗歌鉴赏。古人作诗很讲解对字句的推敲,尤其是一些关键字,作者都是努力推敲,力求使诗歌能够一字传神。这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就是诗眼。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鉴赏。比如,“红杏枝头春意”“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话的诗眼分别是“闹”和“弄”字,简单的两个字,使整首诗歌平淡中显出神奇,使诗歌情趣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进行诗歌鉴赏,深入品味,进行想象和联想,才能有效体味到诗歌独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入鉴赏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鉴赏,要突出学生鉴赏的主体性,只要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鉴赏方法,教师就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体验到汉字的精美,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通过教学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品鉴诗歌的方式,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果。

诗歌艺术鉴赏篇(7)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快速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古典诗歌快速鉴赏方法如下:

一、抓准重点词语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内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 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大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抓住关键语句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句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 漏 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

答案 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揭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品味诗词意境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蝶 恋 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请分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

答案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凋,足见西风劲力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又出乎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寂寥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眺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辨析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想要准确的辨析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就必须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答案 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把握思想感情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例题: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完成问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时,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诗,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适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

答案 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希冀得到皇帝的支持以及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确定风格流派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艺术风格。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作者苏轼,开创宋词豪放派的词风。只要对豪放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对这首词的分析,不难判断出参考答案是“豪放而飘逸”,再结合词中的句子作简要分析即可。

七、分析诗歌形象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质疑点。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了解构思结构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咏 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是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的?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

答案?摇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了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赏鉴语言艺术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要注意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淡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

答案 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学会鉴赏典故

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炼,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诗歌艺术鉴赏篇(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诗歌鉴赏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诗歌鉴赏还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中,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

在诗歌鉴赏中,通常会有“艺术手法”这一概念,但是许多学生对这种考题不知所措。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表现手法指的是铺垫、象征、托物言志、扬抑、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方法、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只有扎实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这里,“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出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假如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法,则要考虑其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则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例如,在《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一诗中: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本诗采用了描写法,从小处入手,本诗采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凄凉感怀的情感。作者通过虚实衬托的方式,对潇湘山的水画意境进行虚写,实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之美景,反衬出作者在关外的凄苦生活,表达了一种忧郁无奈的情感。

二、对“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本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本诗中某字的表达作用和技巧”等题目,这些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程度。首先应该寻找诗的“诗眼”。一般来说,在整首诗中,“诗眼”是最传神生动的字,其使用精妙在内容上又极为关键,抓住“诗眼”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一般来说,诗歌的“诗眼”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因为一般情况下诗人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景再抒情,而抒情的内容往往是重点。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二、三、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三、四个字。而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主要分为“炼实字”和“炼虚字”。实字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一般包括副词和连词等。所以对于诗歌中以上词性的字,应该重点注意,应从中找出使用最生动、能形成意境的那个字,便是整首诗的“诗眼”。

三、通过诗中意象描写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在做这类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各个意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细致揣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描写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意象就是作者的心理情感与现实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在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要抓住诗歌的艺术气氛,并借助艺术气氛真正感受诗中此人、此景究竟为何。所以,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感染作用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象的组合,一般来说单独的意象并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把握,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状态;再现画面时,除了要抓住原诗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要在平时对景物营造进行概括,常用的描述词语有清新、旷远、雄伟、凄凉、萧瑟、振奋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才能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整体有所把握,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诗歌艺术鉴赏篇(9)

选材更加注重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摒弃过于强调思想性的偏向,以抒写作者健康的、正常的思想情感为主。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是民族英雄在特定条件下写出的铿锵之作,实际上绝大多数诗词都是个人即兴而作,表现个人的生活,抒写自己的情感。江苏卷选温庭筠的词,既保留花间词虚拟女性抒情主人公的风格特点,又巧妙避开花间词的不太适应中学生阅读的思想弊端;既体现艺术性,又不合思想性,还原诗歌抒发个人情感的本来面目。

命题表面上看变化不大,实际上难度有所增加,符合“求稳,渐变”的考纲要求。往年的诗词鉴赏题,常常或是借由题目、作者、注释来交代相应的人物、环境和事件,或是提示人物的遭遇及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引导考生去正确理解诗歌,继而把握诗意主旨。在保持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今年略微调整了局部知识的能力考查,命题角度的调整使得考生无法凭借题目、作者、注释大体把握诗歌主旨、语言风格,转而需从整体上观察把握,进行鉴赏,丢掉了“拐杖”,这就很好地落实了对考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考查的要求。

体现“求稳,渐变”的考纲要求,增加难度,今年出现一个近乎“极端”的试验性现象:削弱了对原始文本的“阅读”,强化了对外部材料的“延伸”。最典型的堪称北京卷《柳堤》的两道题,非但不要求结合所选诗作,甚至在题干里特地告诉考生要脱离原始文本,直接去分析在题干前半部提到的那些“其他同类诗歌”。这种命题方式首次将阅读题延伸,关注点正式转向到原始文本的写作思路、艺术特色上,扩大阅读区间,提高答题难度,重视分析运用,体现课改精神。如果今年尝试成功,以后会发展为一种趋向,值得关注。

细细分析今年的17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表面看差得不多,但是对答案的要求差异很大。

答案科学准确,当然是所有试卷的共同要求,大多数试卷只要求意思答对即可,少数试卷要求精确。精确指答题角度要准确,答题内容要全面,分析语言要深刻。江苏卷堪称这方面的典型。字面的和隐含的,眼前的和以前的,实写的和虚写的,概括的和具体的,如有缺漏,势必扣分。要求考生读得清楚,想得清楚,还要写得清楚。其实,答案的要求与江苏在课改以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学性的理想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透过题目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今年17套试卷的诗歌阅读材料文字都不多,从阅读量上减轻了考生的阅读负担,这是一种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做法。如安徽卷和湖南卷各选一首七言绝句,江苏卷《梦江南》词都只有二三十个字。诗歌阅读材料好不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精当,在于命题者是否认真检索选择。希望继续坚持下去,不要太为难考生。

二、 2013年诗歌鉴赏复习建议

1. 抓住诗歌抒情的本质特点来鉴赏诗歌。

为什么诗歌鉴赏复习效果不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做题而做题,从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词丛稿》一书里指出:“我们鉴赏诗歌,不该只是简单地把韵文化为散文,把文言变成白话,或者只做一些对于典故的诠释,或者将其勉强纳入某种既定的理论套式之内而已,更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叶先生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结合诗歌文体特点,强调诗歌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应该着重注意它的抒情特点。

诗歌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最富激情、最具感彩的文体。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所以我们鉴赏诗歌,对诗歌的认识和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诗人的情感常常是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并不都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准确捕捉诗的形象。充满激情,用心去感受诗人的激情,在诗歌欣赏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诗歌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激情、最具感彩的文体。

我们只有抓住诗歌的本质特点才谈得上真正鉴赏诗歌。

2. 通过直接阅读诗歌原作来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诗歌艺术鉴赏篇(10)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复习近两年的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熟悉考点,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二、分析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熟悉考点

全面审视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命制完全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在检测考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的"初步"二字上设题。典型题例有:意象选择、意象分析、词语运用、诗眼评析、辞格识别、句章理解、手法探究、情景关系、意境鉴赏、内容分析、情感表达、观点评价。

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分类。事实上,一道试题关联的内容往往可能同时涉及两个方面。从今年诗歌鉴赏试题的考查重点看,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语言特色依然是题干中的三个高频词语,明确这一点,对备考2011年的诗歌鉴赏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三、诗歌鉴赏试题的解答误区:(重点)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是考“文学底蕴”“文化修养”,也是考“思维意识”“思维品质”,再说得透彻些,是以“文学”为依托,考查学生调动必备的语文知识、原理,沿着科学的思维路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诗文阅读难在哪,应该是:第一,作品难懂;第二,题目难懂;第三,难于作答。所以诗歌鉴赏要求我们考生有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语言意识、审题意识和表达意识。

一种意识是全局的意识、整体的意识,也就是语文学科的语境意识。

上一篇: 资金集团化管理 下一篇: 广告动画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