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7:52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

一、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1: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和谐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在教学“空中的生物”时,刚讲授完“千姿百态的鸟类”,正要讲授“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时,一只灰喜鹊突然误飞进教室,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先是好奇,继而骚动、起哄。教学过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急中生智:“灰喜鹊飞得多舒展啊!但大家想过没有,灰喜鹊能飞,我们人为什么不能飞?”学生抢答:“人太重了。”笔者追问:“飞机更重,为什么能飞?”学生哑然。这时笔者趁势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鸟类能够飞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以家鸽为例,一起来进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笔者即兴应变的一席话,重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例2: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时候,讲授完“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后,在讲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几个细菌的实例。当问到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脱口而出:蘑菇。这个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回答很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请你想一下,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教师说:“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呢?”学生回答说:“借助高倍显微镜。”教师说:“那么,你刚才所说的蘑菇是否符合细菌的这些特征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属于大型真菌,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这个小“意外”,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细菌、真菌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

实例3:对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出学生提问的价值,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教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说明科学探究的5个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巴斯德关于“肉汤变质的原因”这一著名实验。当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作最后交流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空气中就有漂浮的细菌,鹅颈瓶为什么只能进去空气而进不去细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就没有想到,一时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细菌是有结构、有质量的生物,与空气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菌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附着沉积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而无法直接进入瓶内。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由衷地钦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细节,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这些课堂的精彩瞬间,也会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点缀得更加色彩纷呈。

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课堂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上,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是具有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有的是逻辑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些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最后是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教师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能在学生的反应中,及时调整措施。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是一门艺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88-0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文本教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过分注重课堂形式,追求了语文课堂的热闹,不注意挖掘文本内涵,解读文本空泛化,对语文课定位不准确的现象,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下面,我就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例展示

课例1:有的老师课前不认真研读文本,课堂上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体感知课文,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和掌握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玩赏、研究文本,不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热情。往往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草草进行一个阅读的过场,便提出一些很宽泛的问题。如:这篇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就让学生讨论,发言,最后是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课例2:一些教师不在挖掘语文因素上下功夫,而一味地在多媒体运用上动“心思”,在课件制作上追求新花样,以致课堂上到处充斥着精美的图片、好听的音乐,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剌激,在课堂教学里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过多的图解文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挤占了宝贵的语文学习时间,削弱了语言文字魅力,使得原本博大精深、充满无穷魅力的汉语言文字变得毫无生气。

课例3:有些语文教师很博学,知识面宽广。课堂上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宗教、民俗,什么知识都有,往往由文本中的一点引申开来,从古到今、由中国到国外,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很有些“百家讲坛”的味道,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化课、综合课。

这些语文课,看起来学生活动很充分,课堂上很热闹,很有“语文味”。其实是违背“课标”要求的,至少反应出对“课标”没有全面地解读。

二、“课标”中的有关规定

“课标”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①

“课标”也对文本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②

三、分析及结论

由此看来,语文课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关键,学生要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课例1:只读一遍课文,学生怎能理解文本,只能是知道个大意,是是糊糊,然后就是“好不好?好在哪里?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由于对文本没有领会,肯定是进行想当然的回答,离文本的本意越来越远。根据文本的某一点,简单的一个“好不好?好在哪里?”或“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还要由浅入深地提问。但是,由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到位,自然就做不到因势利导,也就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精神世界,老是在一些外在的枝叶部分停留转悠,最后这种解读文本肤浅、空泛的课堂教学也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也就成了空话。

课例2: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收不到什么功效,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阅读画面自然不能代替阅读文字,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运思动笔才是主要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读说听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那种过量的图片、音乐,挤占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干扰了学生正常学习,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例3:这样的课,学生确实是听得稀奇,听得热闹,可是,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些宽广的方面,那么怎么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又怎么完成呢?语文课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但是根据“课标”,具体的文本又有具体的教学要求,要积累知识、形成能力,进行情感体验。经常那样上课,是误解了“大语文”的“大”,片面地抬高了语文课的地位,没有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注意教学实效造成的。

总之,加强教学引导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激思、表情、动作以及音乐美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为学生所喜爱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参与的质量和范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自行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针对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业等,学生择其一解答,使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设疑要少而精,设在学生不易领会、易于忽略或难以深入的关键处,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性发问,产生释疑后的喜悦。要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探索,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宽泛的选择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习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巩固,从而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定型化、稳定化。因此,把握“课标”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标”,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扎实、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注释:

① 引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

② 引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部分。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3)

1.题意清楚 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2.紧扣目标 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3.优化程序 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踢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那种先指名后提问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被提问的学生因没有思考的余地而非常紧张,而其他学生觉得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用"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之类的判断和填空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如何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提问程序,注重研究性学习。提问之前,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使一系列的提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纽带。当然,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课前必须精心设计。

4.难易适度 顺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每一次成功的机会都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顺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5.富有感情 助以手势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1)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2)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情,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某某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若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6.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效率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5)

一、凸显教学双边特性,实施互动性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融并进、有机统一的动态前进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有效沟通、观念碰撞.双边性、互动性,是教学活动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仅表现在教师的高效“教”上,还表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上,这就要求课堂有效教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扬弃教师“主宰”课堂,统治课堂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要将师生互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性、生生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新知学习、问题探究、思考辨析等活动中,挖掘学生能动学习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参与师生深入互动、生生有效合作的双边教学之中.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意识显著增强,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探讨新知活动,主体特性得到有效展示和锻炼,促进师生互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能力培养宗旨,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是相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学”,是相对于学生而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可见,能力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运用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动手实践、思考分析的载体,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思考分析活动,通过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等活动形式,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如图所示,折线ABC是某人在甲地打长途电话到乙地所支付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结合图象性质,那么这个人通话时间为8分钟时,需要支付多少元的电话费?

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探究问题条件认为:“一次函数的应用,待定系数法,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在小组分析讨论中,得出解题策略:根据图形写出点B、C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射线BC的解析式,再把t=8代入解析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教师对探析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总结解题规律为:在解答该类型问题时,需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函数图象内容进行解答.学生进行解题活动,写出解题过程.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以及归纳解法的实践分析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思考分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较好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6)

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面对并且加以改进。笔者认为应该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课堂形式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形式――计算机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工具,将多媒体与黑板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在黑板上看到数学知识的演算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或者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他们可能会被多媒体中过多的动画和音效吸引,从而忽视了上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验形式――数学实验是运用实验模型、实验教具等进行操作和演示性模拟实验,或使用纸笔通过具体或特殊数学例子进行思维性实验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创设实验情境,不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课堂教学实验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对三角板的两个边的量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宗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究、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已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创造力得到高度统一。

2.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在教材中使用规定教材,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

(1)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有吸引力的语言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知识。

(2)强化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地位。数学因图形和符号变得简约、形象,教学中应注重此应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的入门都开始于它的语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数学语言的障碍,正确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严格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它们,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把数学知识本身传授好,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7)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是所有中小学基础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转换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能力,内化信息伦理,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应用它们为自己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优势面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一支粉笔+黑板的传统教授模式,否则无异于赶着马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别人竞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书,教死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能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形象比拟教学法

举例子、打比方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方法,用来说明一个事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课程章节里有些专业术语学生甚为难懂。在我讲解的时候我常将这些术语化“深奥”为“通俗”,化难为易,举些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一些例子进行说明。这时候进行形象的比拟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结构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比作一个人,“硬件系统”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系统”相当于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知识、精神,没有灵魂的躯体就好比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硬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又比如,在讲文件及文件夹时,我把“文件夹”比作“档案柜”,“文件”比作档案柜里的“档案”。

2.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更是学生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一两天后,联系盲打的兴趣就降低了,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盲打的兴趣我在适当时候引入“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在网络教室,我安排学生相互充当一定角色,进行联网游戏“警察捉小偷”,在练习过程中,我自己也加入到此行列中和学生一起来玩这种打字游戏,教师参与的示范效应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键位积极性,掀起了盲打训练的热潮,学生感到凭借自己的击键能力“捉到”对手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快速实现盲打目标是十分有利的一种方法。当然,一定要强调,学生严格要按照“十指分工,包键到指”的原则来进行,否则不利于盲打训练目标的实现。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时尚节拍,在教学生word时,教师利用这一点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word并制作电子贺卡知识。可事先自制较好的一张有声(嵌入流行音乐)有色(美丽背景装饰)并有动画效果的电子贺卡在课前展示给全班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张贺卡在计算机中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充分挖掘用来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当“老师”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5.适当留白

教育要讲究留白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驰,则让学生的状态得以调节,思维趋于平和。张而不驰,会使学生紧张过度,弦绷过久则断;驰而不张,则拖拖沓沓,导致学生精神松懈。只有张弛相间的课堂节奏,才能使学生精神松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个班级的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表所示的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既然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又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那么教师就应多设计一点活动,以学生操作交流为主,突出实用性和创造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面准备教学资源,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非常灵活。每一节课,可能是一种方法,也可能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具体课堂具体对待,构建智慧课堂,应考虑多种策略,这是课堂需要。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渴望智慧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8)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要想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依据教学行为规范,通过设计相关的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的能力,丰富我们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规范准则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教师应为人师表,带头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迟到,不中途离开课堂;课中不会私客,不接电话,不拖课,不任意停课,不擅自调课,因病或因事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者,一般应提前办理请假手续。教师进入课堂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术科教学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不得穿短裤、背心及拖鞋、皮鞋,女教师不得穿过短的裙服及露背、脐、腰等服装,不许戴墨镜、纱巾等物。课堂上严禁吸烟,无特殊原因不准蹲、靠、坐等。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也应提出相应要求。上下课时必须整队集合,师生相互问好和再见。教学使用普通话,专业术语表达规范,语言清晰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做到不说脏话、粗话;不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后进学生。对于迟到的学生,先让其进队伍上课,不要拒于课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对于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等突发事件,教师应冷静、妥善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严格考勤制度,对伤、病学生和例假女生认真做好记录。出现缺席现象下课时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雨、雪天要上好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也可安排适当活动,不得随意上自习或让学生自由活动。所以认真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准则性才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二、履行规范安全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学行为规范是对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脱离了基础,摒弃了框架,体育课堂有效性找不到切入点,显得盲目和迷惘。课堂练习时,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洞察力,而且要有娴熟的保护技能;并且需要进行安全与与自护方法的专项教学,从方法和技能上促进学生形成安全自护能力。若出现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冷静、果断处理,如果遇到大事要请其他教师配合处理,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和联系有关部门,如医院、派出所等协同处理。所以安全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借助规范指导性谋求体育课堂有效性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变,指导学生在动态中不断认识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发展空间,调节自身的学习情绪,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最终掌握“自求自得”的本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要善于灵活而协调地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交替自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口令、队列、队形运用符合教学要求,课的结构合理,各项训练时间分配恰当积极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9)

传统课堂形式陈旧,被祼分笼罩,被题海包围,师生忙碌却效果堪微。在推行课改的今天,在推进效能建设的时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被提上议事日程,追求高效课堂成为一线教育人的梦想。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带领学习的主体们在自家园里进行高效建设,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我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收益。下面,我把自己的做法献出,与大家分享。

一、从备课中提高课堂效能

成功来源于充分的准备。教学作为一种计划性的活动,更应有备而行。因此,在课前教师必须要做深入的钻研,细嚼文本,挖掘精髓,弄清例题背后的思想,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采取“以学定教”的策略,确定“三维目标”,预设课堂。需要强调的是:一是结合实际学情,二是要确定“三维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教师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掌握最实际的学情,给课堂教学预设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机地结合,要弄清“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的升华,是构建并学生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一节数学课都应该努力去实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提高和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分配三个维度的各个比重,要避免“三维目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提问中提高课堂效能

问与答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师生最简单、最直接、最经济的互动平台。因此,问题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进度、效度,提问的方式、对象、处理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力度。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不断地优化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还要因人而异,分层分类地发问。总体来讲就是问题要难易适中,内容要难易有别,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找准最靠近学生的知识认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启发诱导的目的;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偏难,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挫败其学习积极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针对班级的实际学情,设计出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且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要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教学办法,设计成分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从实践中提高课堂效能

《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又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具有足够时间和空间来动手实践的经历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无疑会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大家知道:动手实践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注重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检验知识的来历,获取知识与经验,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来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变换时,要让学生动手将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进行拼放,从而演示出全等变换的三种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拼放、演示过程中较好地掌握平移、翻折、旋转的特征及三者间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是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会得到有效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梯形”时,教师要设计一个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手撕一个等腰梯形并思考是如何撕出来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等腰梯形,并积极地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兴趣一得到激发,必然会在撕纸的过程中发现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然后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对折等腰梯形的全过程,验证学生操作中的猜想,必然会水到渠成地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使学生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添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从反馈中提高课堂效能

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起来的,有练习就要有作业,有作业就必须要有反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必须要把学生的作业看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延伸、学习情绪的再次调整和认知结构建构的强化过程。通过课堂作业,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打破陈旧观念,不断修正错误;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教学的落实情况和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总结,找出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作业的反馈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关注高效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要建立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针对作业反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达到什么程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能却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戴春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情境[J],考试周刊,2009年10期;

[2] 沈玉芳,浅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 ],成才之路,2010年35期;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0)

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变,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力不从心。怎样转变观念呢?具体到实际行动就是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变“填鸭式”的教学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法;变局限的封闭式教学为课堂内外结合的开放性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教学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变教学方法的“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具体到教师的思想中就是在教学观念上要树立整体观,重学观,发展观,愉快观。

二、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它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方法、途径;决定教学效率能否提高。要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就应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具体要求。

三、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过程,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往往会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1.首先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五、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上一篇: 社交安全论文 下一篇: 语文的学习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