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37

护理质量分析

护理质量分析篇(1)

【关键词】

儿科;护理质量;硬性因素;对策分析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儿童正处于生产发育的过程中,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基础性阶段,尤其是对于患儿而言,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排斥心理都容易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存在着不配合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难以开展工作,尤其是现代社会家长对儿童的过度疼爱,使得他们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护理人员产生冲突,激化医患矛盾。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1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较强的职业道德可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对护理工作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有详细的了解,熟悉护理工作的流程。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同一的工作,难免产生疲惫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着急上火的患者家属,护理人员更是力不从心,不仅要搞好护理工作,还要做好家属的“出气筒”,这难免会使得一些护理人员感到委屈,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容易激化护患矛盾,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护理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护理人员要能够做出及时地反应和解决措施。而面对家属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得有较强的耐心和责任感,以消除家属的疑虑。但是,在实际的儿科护理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存在着业务不熟,专业技术不强,护理工作不能做到轻、快、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患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病情的变化没有及时掌握,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更容易导致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严重影响了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1.3相关的环境设置以及硬件设施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医院,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儿科护理的工作中,保持环境的安静、干净、整洁,保持合理的温度和适度,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2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策略

以上,笔者认真分析了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的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水平,服务态度以及医院的环境卫生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呢?

2.1强化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作为医疗单位,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树立护理人员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确保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面对每一名患者,都能够耐心地对待,不能因为职业疲惫而忽略患者的合理化需求,不能因为倦怠而无视生命。护理人员应当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尊重和关爱每一名患者,懂得换位思考,对患者家属的一些过激行为能够及时地缓解,减少护患矛盾,为患儿极其家属提供一个满意的护理环境,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2.2不断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患儿绝大部分年龄尚小,如果护理人员凶巴巴的,难免会增加患儿的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当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做到和蔼可亲,用幼儿园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对待患儿,增加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使患儿懂得配合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强化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建立友谊的桥梁。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强化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护理人员要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减少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和家属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患者家属了解护理工作的不易,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使护患关系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神态、语气,用最具亲和力的言语,化解家属心中的疑虑,化解护患矛盾,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2.4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价制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医院应当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价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有序进行。例如,医院可以建立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机制,每一名患者对相应的护理人员均有评价的权利,医院对患者的评价做出统计,对满意度较低的护理人员予以一定的处罚,对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督促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以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服务态度面对患者,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总而言之,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服务态度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和护理水平。本文针对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和探讨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策略。

护理质量分析篇(2)

【关键词】

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质量

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各种器械繁多,临床任务繁重,稍微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1]。研究表明,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医院的护理当中,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点和组织需要划分护士职责,用以提高工作效率[2-3]。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干预,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反响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将上述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龄在26~77岁,平均年龄为(56.18±3.39)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种类等其他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必要的知识宣教、术前随访核对患者情况、讲解手术注意事项、选择和护理、术后密切关注临床体征以及其他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统计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其进行定期考察,结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等将其分为护士长、组长以及组员;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由护士长与组长、组员进行沟通,按照组员的业务能力为其分配护理任务:护士长负责管理手术室的各项工作;组长主要负责监控本组的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培训与考核,解决本组护理人员在手术中的紧急问题,组织、协调并指挥大型抢救;护师则负责完成重大手术的洗手、巡回等工作,独立并指导下级护士完成围术期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初级护士和实习护士则负责完成常见手术的洗手操作,并在上级护士的带领下完成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对手术器械进行妥善管理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损伤、是否消毒、无菌用品是否在有效期内等,要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及时调节手术室温度、空气质量以及湿度。环境管理、消毒隔离管理等手术室基础性工作;护士长制定合理的排班表。要求白班、晚班、大晚班等班次各层级护士均分配到位,各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满足所有手术间的正常运转。

3.观察指标[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操作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讨论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仅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极为重要[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科学已经被各个领域所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管理科学,将岗位需求与个人护理技术、经验以及专业和职称的相结合,最大程度的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护理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这是因为在分级护理干预下,每一位护理人员对自身能力大小和责任范围都很明确,使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充分调动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心,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这是因为分级管理模式下的分级是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依据,每一项护理均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实施,在协调、沟通等方面也较擅长,使患者得到舒适的护理[7]。除去对患者的调查研究,进行手术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评价较高,因为该种模式下不仅让学历高、经验足的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低层次或实习护理人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确自己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8]。

综上所述,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美好 单位:广东阳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龚美芳,季秀娟,朱晓萍,等.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改进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242-4244.

[2]陈玉兰.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91-92.

[3]邓灵.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190-191.

[4]薛冬梅.操作分级护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状态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1846-1848.

[5]何红.探讨手术室护士分级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794-795.

护理质量分析篇(3)

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发生医疗护理纠纷的重要隐患。护理工作注意护理安全,在护理实施全过程中,使患者避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躯体或者是功能方面的损伤,甚至死亡[1]。但是护理风险始终伴随着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等各个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伤害,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和医院带来损失。为了降低或减少内科护理的风险,保证患者安全[2]。笔者拟对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对策。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986例内科疾患患者,并筛选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内科患者486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67.58±11.24)岁,平均病程(12.35±8.4)年;再筛选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内科患者500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其中男335例,女165例,平均年龄(66.12±10.89)岁,平均病程(11.95±8.7)年。两组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输液护理、定时巡查、压疮预防宣传等基础措施。实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并对陪护人员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宣讲。护理人员应注意地面的整洁干燥,室内整齐摆放物品,走廊、病房和厕所等湿滑处放置防滑垫或警示牌,以及设置安全扶手。多关注患者的动向,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性情狂躁的患者应该防护,避免受伤,并向亲属强调防护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随意取下防护栏,应注意患者翻身和下床的帮扶。出现感觉障碍的患者,饮食、清洁和保温等注意温度的适宜。每天查房的时候,应强调陪护人员的重要性,在离开患者时,应告知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接替看护,对于患者应注意随身携带识别卡和安全卡,卡片详细记录患者个人信息,亲属联系方法,便于患者的寻找[3]。娴熟使用开口器,避免牙齿脱落,如果发生脱落,应及时取出,患者吞咽要慢,进食时姿势要适当。在鼻饲时如果发生误吸,造成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抽出胃内容物,并取出吸入物,防止反流,避免严重后果发生。注意定时患者自身的清洁和翻身护理,为避免褥疮的发生,注意对骨突出部位的适当按摩。平时注意关注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言语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如果情绪波动大,甚至无法自我控制时,应采用物理手段制动或者使用药物进行处理,避免再次伤害[4]。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个人病历记录,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6个月的随访,其中86例随访失败,124例死亡,776例完成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以及亲属对住院期间内科护理,防止意外事故采取的措施的满意度显示:满意85例,占11.49%,一般满意235例,占48.25%,不满意166例,占34.16%,总满意率65.84%。实验组及亲属满意度:满意172例,占34.4%,一般满意235例,占47.0%,不满意93例,占18.6%,总满意率81.4%,两组总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临床分析,笔者认为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内科护理面对患者年龄大多较大,体质多弱,病程均较长,心血管病变快等特点,比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肾病综合症、高血压等,住院时间长,治疗时间长,患者情绪波动大,易烦躁,易动怒[3]。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护理技巧,避免医疗纠纷。护士业务知识不扎实,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自我学习不重视,业务培训不到位,协作能力低,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化,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护理记录不规范,内科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教育薄弱,监督不得力,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或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针对前述的安全隐患,笔者提出以下防范措施:内科护理人员应具备“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要敬老爱老,多为老年患者送温暖[4-6]。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操作准确细致,讲解耐心细致,口服药物要分好给患者,定时发放到患者手中,并监督患者服用,必要时主动送服,对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应重点护理,给予生活照顾,多巡视,多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意外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注意自身知识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拓展知识面,完善专业技能,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多于医生沟通,做好协助工作,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严格查对制度,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强化法制观念,尽职尽责的完成日常护理工作[5]。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和质量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学习,加强“三基”训练,注重护理监督管理。多与患者沟通,消除安全隐患,心平气和的解释说明,热情的安慰体谅患者,提高患者与亲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理解。努力为内科患者提供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4]。

参考文献

[1] 莫甫丽.综合内科病房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和管理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84-85.

[2] 董艳.神经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安全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21):4477-4478.

[3] 韩高凤.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60-261.

[4] 柯丽华.呼吸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2):30.

护理质量分析篇(4)

本院共有床位800张,床位数实际开放1300张,手术间共7个,每年接收的手术者2500例;共有护理人员20名,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0.12±23.31)岁,其中护师5名,护士13人,副主任护师2名;其中学历为本科或以上者7名,大专11名,中专2名。

1.2方法

建组:根据医院护理部不同季度的检查内容,将护理人员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管理组、教学组、压疮组、五常法祖、消毒隔离组以及护理文书质检组)。每组内需要委任1名质控员,并建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模式为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须予全方位、制度化的质量控制。职责区分:①管理组,对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②教学组,安排学习任务、落实护理培训计划,并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③压疮组,对压疮方式和预防情况进行评价;④五常法祖,重视检查手术室内标签、环境及区域划分的规范化情况,此外,还需检查物品摆放规范化情况;⑤护理文书质检组,对护理记录单记录进行核查,并对手术护理注意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⑥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内物品摆放、卫生情况以及无菌操作的规范化情况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由护士长及各组质控员制定质量检查控制标准,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1.4评价标准

查阅病历检查患者表格,从外观整洁、字迹过关、用笔规范以及基本资料符合情况进行评分,共10分;查阅病历审查术中护理记录,从填写内容的符合度、术中记录同麻醉记录的符合程度、术语错别字及签名同时间符合度情况进行评价,共70分;检查医嘱单执行情况,分为严格遵照医嘱、签名和时间规范两部分进行评价;各项指标均存在按照本院自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共20分。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一般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情况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得分情况

实施后各指标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手术室实施的护理管理模式中,护士长1人负责护理质量控制,故易受到护士长自身文化素养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多数现代化质量控制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规避此类风险。为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质量小组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多于对照组,可见采用质量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性。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下,护士长责任繁重,可能造成管理工作的粗放化管理问题,即难以在较多细节性问题中采取规范化的方案进行解决。此外,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护士长还需要参与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加大了护士长的工作强度,导致其难以有效履行自身管理职责,进而影响护理质量。而现代质量控制小组模式中,选取2名质控员与护士长一同评估护理质量,不仅可减轻护士长的工作负担,还可有效避免出现由护士长自身素质导致的弊端,进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发现实施后各项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表明在手术护理管理中采取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质量控制小组每位成员的权责分明、分工清晰有关。该模式主要采用组长负责制,可达到降低护士长任务强度的目的;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可有效发挥每位成员的智慧,激发其潜能,进而发挥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培养护理骨干的作用。此外,按照自制评价标准对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可有效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本研究尚未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护理质量分析篇(5)

护理质量管理指的是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规律和过程,对护理质量要素进行计划、协调、组织以及控制,从而保证护理服务能够达到患者的要求[1]。相关的研究认为,护理服务的质量能够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产生直接影响,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2,3]。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使护理骨干所具备的管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开始,我院将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应用在了护理质量管理当中,将护理质量满意度作为观察组。收集我院各个科室护理人员共73例,其中,男2例,女71例;年龄在19岁~40岁,平均年龄为(28.2±3.1)岁。其中有34例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下,有32例从事护理工作5~10年,7例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73例护理人员当中有68例为初级职称,5例为中级职称。文化程度:11名护理人员为本科毕业,其余62例护理人员为大专毕业。

护理质量管理督导任职资格:从事护理工作时间高于10年,护理管理经验高于5年,具有优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方法 具体的护理质量管理督导措施如下:

1.2.1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定期举行培训,对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护理质量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并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对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检查和考核,从而增加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

1.2.2重视基础护理的管理和督导 制定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实施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或随机的工作质量检查,从而保证护理管理的质量。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及时找出管理和督导实施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经统计总结后进行归纳,以书面形式上交督导办公室。

1.2.3防范护理服务中的缺陷和问题 通过会议讨论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由护理人员和督导管理者共同商讨这些问题或缺陷出现的原因,同时制定改善措施,并及时实施,防范护理服务中的缺陷和问题。

1.2.4护理服务质量改进的措施制定 督导管理者定期对高危、频发以及潜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排查,如果在排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护理管理中的不足,应及时对其进行针对性整改,同时协助护士长不断完善和健全交接班等相关制度,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修订,从而避免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并规范相关的管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3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对比。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包括了基础护理、压疮管理、安全用药管理、患者身份识别和沟通、文件书写、护理服务满意度等内容,由本院自制,各项满分均为100分,由随机抽取的患者和主治医师进行匿名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字2和t值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表示本次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值大于0.05代表无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的基础护理、压疮管理、安全用药管理、患者身份识别和沟通、文件书写、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3讨论

护理质量不但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会影响医院的公众形象,因此必须重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4]。本研究结果证实,应用后的基础护理、压疮管理、安全用药管理、患者身份识别和沟通、文件书写、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应用前,P均

另一方面,护理质量管理督导能够使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因为在督导中应用了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了监控工作的优化和完善,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而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和会议讨论,使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6]。更重要的是,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加强了对一线临床的直接管理,并充分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综上所述,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能够夯实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和护理服务中的能动性,从而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松茂.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5,11(31):266-267.

[2]白煜峡,杨松兰,郭璇,等.护理质量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3,24(15):62-64.

[3]田梓蓉,李越,赵美燕,等.护理质量台账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36(02):251-253.

护理质量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9—02

随着现代护理技术和医学模式的进展,护患双向心理研究与相互支持的护理学探讨,已发展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中心。人得同水平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融合性心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已变为目前护理质量评估的重要指征,临床性心理护理的局限,职业性应激致部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失衡,导致加强护士技术培训与心理培训成为目前最基本的需要。

护士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解除疑虚的工作中,技能性和护理性创造劳动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新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特别是护患心理沟通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护理目的和操作的准确表达及实施与病人理解配合的相向知心性心理交换,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前提保证。

1 护士职业特点素质及心理素质

1.1 护士执业素质全面化的必要性及主要依据。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并不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因而在医生与护士的主、助关系变为共同为病人康复而服务的合作关系的今天,护理素质的提高和缺陷修正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护理以人的基本需要为理论根据,以病人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行为指南,其中,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把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注意病人的环境,心理、精神、社会等整体状况对其恢复的影响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是护士素质进步的关键。

由于缺乏对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的认识,没有看到护理学科已经形成其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和范畴,护理人员因为功能制护理造成偏重与重复、简单的习惯性技术操作,而知识更新的机会又少,使护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专业性日渐淡漠。受传统护理观念的教育和影响,同时我国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其结果护士人文学科的知识较差,对护理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护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薄弱。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专业技能,心理,社会等全面智能结构,才能使护理问题得到求真务实的解决。

1.2 护理心理的预准备。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涉及到患者的治愈,鉴于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铺相成,在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理护理模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但由于研究手段的杂乱性,主观性、随意性,具体实施上显得空洞而格式化,实际应用多为强直性概念灌输。

护士是护理的主体,因此也是患者所处人际社会群体中独立的个体,因此对护士心理护理的要求必须符合其职业特点,包含于工作范围内,思维、情感、道德、语言等指标表现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超越人性而表现“神”职。具有普遍意义的护士职业道德是护士护理专业的行为规范准绳,心理护理则是在此感、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和指导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达到改变病人不良心理及行为的目的,从而保证防病治病,加速肌体健康等工作的有效完成,对本职工作意义,价值思考职业态度,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特点,构成了护士—-病人互联关系中前者的个体和角色人格特质,其中心理外显得特质是品质的表达。职守与爱心,高度的责任度,情绪调节与自控,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性意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与人互助,互爱的情理之上,最终形成护患间对疾病危害及必须采取措施的共识。护士利用护理专业知识解释、安慰、说服其护理对象,才能在正常的人类交往(护理行为)活动中,取得心理核心地位和主导,使护理成为双向心理都能接受并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让病人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不同心态病人的有的放矢地护理诊断,护理过程,诱导病人由依赖心理变成积极支持心理,直到取得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这样护患个体单向性心理就构成了护理的同一和共向,也就是说,护理个体心理离不开心理护理个体,没有心理护理理素则个体心理只能是某一特定心理的活动。

2个性心理在心理护理中的集合

2.1 个性心理护理应用的质化。

心理护理不是普通的临床技术性护理,它要求护士在做好了解病人病情及其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借助问、听、视、触、交谈有步骤,有目的判断和分析患者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反映,准确把握病人的求医动机、希望、行为、个性、智力等特征,决定实现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是咨询和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带有共性的一般心理护理是职业的体现,应用护士个体健康心理对病人进行个别深入心理剖析的方法才是心理护理的本质。排除伦理学范畴及“翻身叩背,输液打针”的简单技能活动,形成自觉行动的技巧运用才是个性护理的体现。

个性心理护理不是附合,也不是技术操作的强迫接受,它要求护士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类型,文化涵养,性格特点和一定水平的个人精神境界,正确实施护理法则,使护理对象与自己的理解相统一。仅限于单一的情感性,艺术性、积极性、严肃性,风趣幽默,寓意贴切的表现力和表象力,即不现实也不可能。以病人为中心,探求其目的,制定心理护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人格特质的训练与引导,完成护患双向对病症治愈的高自信度,其中的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和职业动机,是成功与否个性心理最明确的表达。

2.2 建立科学的病人心理评估关系。

自80年代以来,对护士心理素质和心理护理研究的文献已逾上百篇,但是,由于缺乏对被护理对象心理背景和期望的系统分析,这些讨论变成了对护士单向的职业 要求,使心理护理不仅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也大都成为了对护理职业心理特征的描述。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在执行医嘱的同时,从病人疾病,心理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整体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诊断和过程。这说明心理护理动态的了解及评估成为心理护理的第一要素和必要条件。

诸多病人所患病症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类疾病,因为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素质、工作地位、家庭等个体差异,对疾病的言行表现,认识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的影响各个不相同,即疾病的内在规律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通过个性差异体现出现的。借助问卷,交谈,解释并通过技术性护理操作等手段,准确观察的思维变化,情绪波动,根据发现总结病人对其自身病患的感觉,认为等心理活动,在求医需要,情绪征兆,忧虑负担及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家庭影响等个体特征方面,寻求诊个体个性的特异性和规律性,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对其施行护理的正负观点,建立起病人就诊的综合档案,逐个疾病,特定个体选用实施具体有效的护理方法,使心理护理形成病人、护士、医生参加的共融体系。

2.3 心理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地位和影响。

心理沟通是护患之间的观点、意见、思考、情感等信息的交换,传递过程,并以此取得相互间良好的了解,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整体护理模式不是简单地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家庭等拥有复杂层面的综合体,对其采用科学的护理心理和护理程序,缺乏沟通的基本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必要的心理认识交流,甚至表现出消极,厌烦的个体情绪,仅仅是功能制护理的职业工作方式,都可能增加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无形中的隔阂只能造成心理护理障碍而导致护理结果表现化。

主动,亲切的言语交谈是病人就医过程获得安全被信任感较为重要的一步。科室位置,疾病分科,入院介绍,表格填写等咨询活动首先影响病人对环境舒适与否的心理感觉,对不同病人检查化验注意事项,药品使用方法,疗效及家庭护理等内容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辅助指导,是护患沟通的前期准备,对病人及其家属不安、担心、顾虑甚至宣泄的某些迫切心理愿望,进行耐心、冷静的心理疏导,诱使其转化为倾诉,是患者尽快取得心理沟通的条件保证,同时,娴熟、高超的专业护理技术也是消除沟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培养和建立护患心理支持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心理护理中的心理沟通更新了工作方法,加大了注重实效的力度,病人满意度显著上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推动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3 心理护理的量化研究

3.1 护理质量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实证评价在心理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对护理指标的看法不尽相同,科学地制定指标内容,设计质量保证的护理程序,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估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心理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最艰苦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将生理需要升为精神得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护理以单纯的职业操作转化成为职业思考。由于系统论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护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实效结果的衡量就成了工作方法及程序正确与否的最终表达。分析质量管理现状和整体护理发展趋势,病人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到位率呈强权值,心理护理的指标内容,应从护理职业范围出发,制定标准护理计划和教育计划,即护理服务态度,工作耐心热情,语言文明程度,即使解决问题及巡视,技术操作和专业知识深度的满意情况,病人对疾病、药物、饮食、休息与锻炼的认识,只有同时得到这些因素的协调支持,坚持现场落实和反馈控制的原则,并实施得分量化统计,才能体现出护理的效价和质量控制实值。

3.2 形体语言的主导地位。

职业性语言交流,技术操作时护理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护理中进行沟通的正常手段,但由于存在语言不懂而解释却耗时较长,护士技能操作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本质工作等认识障碍,由此产生的心境,情绪对护患关系的影响直接涉及到护理质量,所以有人认为形体语言处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表现力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语言信息交通是间断的,而非语言形体交流的信息是不间断的,形体“语言”传递信息是许多感觉器的综合信息。从病人就诊到离开,除语言外,护士在工作中的仪表、态度、举止、技能水平始终直观连续的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庄重、沉稳、自然、果断给人视觉、触觉上的同情、亲切和友善的安全感,增加病人与护士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反之,冷漠、马虎的随意性等不良刺激,则使病人产生气愤、懊恼、恐惧而加重其病人心理负担。此外,形体语言信息因为受距离的限制,护患交往的双向是在近距离内感觉器官能互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使得护士行为反映的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各项护理操作而并非空虚的说教宣传,目光、表情、主动搀扶、安排治疗等等动作---空间效应,无形中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抑,可以认为正确的形体语言是病人获得信赖并配合护理的第一感性的心理要求指征。

护理质量分析篇(7)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1]患者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会突发死亡,为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心内科需要一套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以给予患者综合的护理,不论在整体还是细节,都需要护士引起重视,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并防范各种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切实保证患者的安全[3]。为了给予患者更好的护理服务,我院心内科管理者回顾了2009年~2011年的护理服务,从中寻找护理要点,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1月~2011年9月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总结其中主要的护理工作,分析心血管内科的主要护理内容和护理要点,发现其中的薄弱处。并将其制成书面文件,发放到每位护士手中。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要点

2.1护理评估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要详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发病特点、发病的主要时间,临床症状。患者既往有无住院史,有无用药等。其中,患者的身高、体重、心律、尿量、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为护士要进行的常规体检内容。血常规、尿常规、肝功、心电图、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脂、血糖、胸片、肺功能等为常规的检查项目[4]。护士要协助患者进行这些辅助检查,并做好记录,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医生。

2.2病情观察 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主要包括用药观察、进食观察、二便观察和生命体征观察。在用药方面,护士要注意认真阅读药物的说明书,尤其对临床新使用的一些药物,要将药物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加强对患者用药期间的巡视,多交流,询问其主管感受,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注意避免患者在饮食中暴饮暴食、进食过于油腻和高盐的食物[5]。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避免由于便秘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使医生能够通过尿量作为部分药物的使用依据。每日为患者准确测量生命体征。

2.3基础护理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对危重且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勤翻身,按摩长期受压的部位。如患者有出汗等,要及时将被汗液浸湿的床单位给予更换,并为患者擦净汗液,协助其更换衣物,避免感冒。

每日对患者的病室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是护士不能忽略的一项内容。由于心血管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危重,且病程较长,患者多伴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支持。重视患者的各种主诉和反应。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情绪,并用热情的、真切的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放松训练。寻找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共同鼓励患者与疾病做斗争,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护士要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患者的各种痛苦和担忧,体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各种困难,并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解决,让患者感到满意。

2.5健康教育 护士要用患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通俗语言,为患者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出院指导、手术前后指导、检查知识、疾病知识、饮食和生活知识等。尤其要注意给予患者延伸性的护理服务。对心血管患者来讲,患者往往需要在出院后继续进行治疗。因此,护士要尤其重视对患者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工作,叮嘱患者注意身体的健康,告知患者各种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复查的时间等,使其能够在出院后,注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 小结

心血管内科是临床发生突发急危重症较多的科室,其需要护士给予患者全面综合的整体护理服务。管理者要不断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如组织护士去外院学习培训,开展讲座等方法。同时,还要培养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从细节入手,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将新老护士、技术高低不同的护士穿插开。在夜班、节假日、双休日等,保证护士的资源配比。实施岗位与奖金挂钩,定期对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等进行考核。重点落实基础护理、病情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并调查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心血管内科中主要的护理内容为:病情观察、治疗性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其中以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相对薄弱。护士长要向护士重点提出薄弱地方,提高护士对此的重视,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总之,护士长对心内科护理管理和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后,要积极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队伍质量,使护士能够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丽红,邸红军,姚丽秀,等.创建心内科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16-417.

[2]贾友兰,白芳荣.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要点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31):102,104.

护理质量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48-02

门诊作为医院的窗户,在医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直接影响医院整体形象,并且门诊是医院先接触患者,且患者的数量很多,范围最广,所以也是医院开展医疗诊治和服务保障的重点[1]。加强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就进行分析我院在2012年1~所以6月门诊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体系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36名门诊护理人员,近期人员没有变动,年龄在23~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均为女性。在学历方面,有20名为中专,11名为大专,8名为本科;在职称方面,16名为初级,21名大中级,1名为副高级。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12年1月至6月没有使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资料,观察组为2012年6月至12月使用了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资料。并随机抽取我院门诊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对两组的门诊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1.2 方法 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照组护理人员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是由1名科护士长、1名门诊质控人员和5名护士长组成的,依据医院有关规定,对该体系进行组织实施并及时考核科室的护理质量,然后将信息反馈出来,并给予督促改正。如果护理人员为新毕业或新调入的人员,应该对她们进行岗前培训和教育,使她们尽快熟悉环境并充分投入到工作中来,将紧张情绪有效消除掉。打破传统护理模式,采用新模式,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适应并满足新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要求。科护士长负责依据医院及其护理部的工作目标与计划,并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将一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来并保证其得以贯彻实施;护士长对科护士长的工作计划进行积极的配合并检测和分析工作质量;门诊质控人员回顾性分析自己每天的工作,并对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认真的检查和完善。

1.3 观察指标 综合评定门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如果P

2 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门诊护理质量评分高,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医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健康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纠纷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在医院门诊护理中运用护理质量体系,不仅能够优化门诊护理程序,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同时护理质量体系的运用还能够改变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护护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能够有效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4-5]。我院通过在2012年1~6月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以得知,护理质量评分不仅具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患者的满意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降低护患之间的纠纷,减少护理差错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它可以使护理工作的开展规范化,并对护理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促进护理纠纷的极大减少和整体护理质量的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宝荣.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5):120-122.

护理质量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81

肝胆外科患者病情复杂,部分病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护理工作量大、繁琐,护理的职业风险也较大。笔者分析了影响我院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住院921例与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住院51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2年为对照阶段,试验阶段为2013年,采用我院改革后护理管理模式,两阶段分别床位数为35张,全科护理人员共11名,护师以上职称只有3人,其他低年资护士8人;护理人员、患者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主要原因:护理人员素质:首先,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应对能力欠缺,反映在护理文书方面:专科知识缺乏,对专科护理存在问题观察不到位与分析不到位,该记的重点无记到,另外护理记录中未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活动及疾病过程,也为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隐患;未能正确指导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忽视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引起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满。人员配备不足:肝胆外科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量大,复杂,术后一般不能自理,加上护理人手不足,不可避免的产生护理工作质量的下降,高层级护理人员相对缺乏,助理护士、护生等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达到一对一的带教模式。缺乏沟通技巧:在进行侵人性诊疗操作前未与患者或其家属预先沟通,易造成护患之间的误会。但是,要求患者、家属签名的告知单过多,部分患者或家属嫌麻烦,甚至误认为医务人员要推脱责任。环境安全隐患:住院环境中硬件设施的安全隐患也是引起护理工作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方面:如病房布局的不合理,走廊过道太长,夜间护士难以照顾;轮椅、推车平日的维修与保养跟不上,使用起来质量较差,导致患者院内转运时出现各种不良事件。

1.2.2改进对策:制定改进措施:根据2012年护理存在问题的结果,科室专门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评估可能存在风险环节,制定我科常见病专科护理的相关指引与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对策,全面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采取集体授课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管理理论、要点;仪器的使用,管道的护理,护理文书的正确书写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责任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分层培训:高年资、高学历护士通过自学,然后在科室内进行业务讲座:关于危、重症疾病的监护、围术期的护理(如动脉血气分析)、如何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等。低年资、低学历护士学习内容包括工作流程、沟通交流技巧等。合理调配科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在不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合理排班,落实护士管患者责任制,小组分工合作,并加强层级管理,重视高层级护理人员的指导、监督作用,合理调整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肝胆外科的人员配置达到充分利用学习沟通交流技巧,加深护患沟通:在患者人院时即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使患者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并嘱其严格遵守配合病房管理工作,同时,强调护士要提高防范纠纷与护理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向家属及时进行病情变化告知、预后判断告知、饮食与日常生活要求等,在各项诊疗操作前与患者预先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在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操作。消除隐患,重视患者安全:加强对住院环境中硬件设施的质量控制,对意识不清或小儿、老年患者要加床栏,防坠床;床边挂警示牌,院内转运时要注意妥善固定,避免磕碰、坠落等。定期检查急救仪器、设备及呼叫系统,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1.3统计学处理:本文相关数据结果录人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采用x.检验,当p

2结果

实施后(2013年)与实施前(2012年)数据进行比较,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胆外科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临床护理工作也日益繁重。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与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相对缺乏、培训力度不够、硬件管理不当有关。

笔者分析了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后,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从护理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护患沟通技巧、硬件设施管理等多个方面人手,使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增强了护士管患者的能力与责任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对本科室相关的硬件设施进行强化管理,狠抓各个环节,减少或杜绝院内意外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探讨护理模式改进后,肝胆外科的护理质量实施前后对比,体现在: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质量分析篇(10)

医院手术室是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在医院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换种说法,手术室的管理水平对医院医疗和服务水平以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些医院中,对手术室没有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把其当成是服务的一种场所,就会使手术室中相关的护理人员以及麻醉师等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够使整体协作性和工作效率发挥出来。所以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的管理,把手术室中的安全护理进行充分的定位,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院护理人员有32名,年龄大约为22~45岁,手术间有10个,年手术量为2200人次。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开展前后位主要的时间截点,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任何系统差异。观察护理安全前后的患者满意的程度。

1.2 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采用的是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①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安全护理。在以前手术护理的工作中,工作只是比较单一的配合手术,对患者进行了完全的忽略。自从医院开展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以来,手术室护士走出手术室,在进入病房中,要经过术前访问、手术中的安全护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等[1~3],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患者的安全为中心,保证了手术过程中的全程服务。但是针对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学历较低,所以要通过相关的教育,比如:成人高考、网络大学等方式,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压力也是特别的大、时间上也是不稳定的,急危重症患者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就要求护士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手术室工作是否完善,对手术患者的救治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器械护士在给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默契配合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但是针对危重患者而言,手术室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对手术患者的生命有着直接的影响。②加强相关的队伍建设,在提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队伍的专业技术,要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岗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专科发展的需求,针对护士悟性、护士性格进行专长培养,缩短专科培训的周期,促进护岗位速成。另一方面是提高护理安全的管理,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①采用爱岗敬业精神,培养成合格的护理人员;②采用人文关怀机制,关心爱护护理人员,并尊重护理人员,不断的激发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③采用目标责任制,对不同水平的护理人员定制不同的目标,促进护理人员实现自我价值。④为护理相关人员创造一个舒适、关系融洽的良好环境,同时对护理人员的量化要进行考核,充分的利用经济杠杆调动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③注重点,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比较琐碎并且很繁杂,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和细节。?我们要抓好重点患者护理,例如:危重手术、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等为主要的护理重点;?要对护士进行培训工作,将新来报到的护士、实习护士、在工作中经常粗疏易出现问题的护士进行重点的对待,就新护士而言进行岗前基础培训,针对各科室进行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要对工作落实的程度进行抓好,严格的践行监督和检查,实行窗前交接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医院的服务质量。④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成立相应的护理质量小组,让基层相关的管理人员参加到护理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保证护理共组的质量。质量是一个单位生存的命脉,安全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常抓的就是护理安全。一定要严把质量,对安全隐患要及时的发现、消除,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服务的护理工作。⑤建立手术室质量管理的小组,其成员主要有护士长、手术室护理骨干、质量控制人员等,科护士长、护士长以及控制人员要组成质量管理体系,采取一些定期的评价以及随机抽查的结合方式,对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药品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提高手术质量的改进。

2结果

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素质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提升,护理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对手术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和回访中。发现患者的满意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见表1。

3讨论

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手术护理的定位进行明确。护理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的系数,保障患者的人生安全,做好护理高风险的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社会实践的成效 下一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