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00

农村发展趋势

农村发展趋势篇(1)

一、农村会计制度发展历程及会计管理体制

(一)农村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财务问题都非常重视,逐步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不同时代的农村会计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计划性制度相一致,我国农村会计制度是一种高度统一的计划治理,具有鲜明的计划性与财政性特征,集体经济的各种财产物资统一归于集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按照“按需分配”进行运作,集体生产采取大包干,不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和核算。二是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建立乡政府、村委会,实行农村自治,实施乡村企业发展战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村级各类集体和私营企业等获得大发展,农村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村账村管”和“村企共治”等会计制度。wwW.lw881.com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随着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规模日益扩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日趋增强,原有的农村会计综合素质和管理体制等都难以胜任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农村财务侵害案件高频发生,农村会计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焦点和凸点,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以加强会计核算为主旨的会计核算治理机制,影响较大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的包括村账乡(站)审、村账乡(镇)代管、联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四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后农税时代。随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免征、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逐渐在全国铺开。

(二)农村会计管理体制 村级会计委派制与村级会计乡镇制是目前我国村级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两种治理机制。一是村会计委派制。在委派制下,会计人员摆脱了与服务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在维护财经纪律、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主体地位缺失,缺乏有力的委派会计管理机构,会计委派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委派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够明确,委派会计的后顾之忧没有真正解决。二是村会计乡镇制。实行后,在委托记账协议下,实行制度、审核、记账、公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强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村经济组织账目清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村干部的违法违章行为,推行了农村会计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该制度下乡镇政府集管理和监督职能于一身,村级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公开不规范,民主理财小组作用虚化,农村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等不足,同时会计人员服务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作用欠缺。

二、农村会计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农村文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此相适应,农村会计制度应向着体现村民管理自治、强化民主监督、保障信息质量的方向变迁与完善,回归会计本位,实行自我管理是我国农村会计的根本方向,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只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过渡形式。

(一)农村会计制度回归本位是由农村经济发展和会计本质决定的 一是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内在需求。农村经济组织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再由其他机构或政府代行职责,以会计主体资格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是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农民的诉求。村民自治机制要求在农村政治和经济变革过程中需重视民情,尊重民意和汲取民智,充分考虑农民 “自我管理资产”的内心诉求。这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其他非村民参与管理其账务和资金,有一定的担心和疑惑。三是村民自治的内涵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广大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和农村工作的重心。四是会计本身的职能。面对新农村建设新目标与转型期农村特点,会计管理机制变革应回归其原本经济功能,弱化政治功能,会计制度要求明确会计主体,发挥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而其他机构和个人代为行使监督职能则违背了会计本身的内在本质。

(二)农村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高水平人员偏少,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后续教育又跟不上,业务处理水平不高,无证上岗和任人唯亲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无法胜任基本的会计工作。二是民主理财形同虚设。村干部一言堂,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甚至不愿管、不能管、不敢管,造成财务公开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避重就轻,公开时间不及时,甚至搞“暗箱操作”,公开程序不合理。三是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主要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农村会计制度和外部监督审计制度,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监控渠道不畅,监督管理乏力,政府不监督指导,不审计或

无审计,审计出的问题长期不纠正或不处理,由此造成农村村级经济组织“银行账户多,资金管理乱”,“支出票据多,收支凭证乱”,“违规账目多,核算管理乱”,“违规问题多,财务收支乱”。四是会计的主体地位缺失。实行制、委派制等虽具有许多优点,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乡镇经管站代行政府职能成为会计主体和管理主体,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中心为会计核算主体,与会计本质冲突,与村民自治相异;村民理财小组、政府与第三方审计监督同为监督主体,却不能协调统一,政府不介入,监督就消失,政府介入就导致 “行政化”或“过死”。

农村发展趋势篇(2)

(一)农村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财务问题都非常重视,逐步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不同时代的农村会计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计划性制度相一致,我国农村会计制度是一种高度统一的计划治理,具有鲜明的计划性与财政性特征,集体经济的各种财产物资统一归于集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按照“按需分配”进行运作,集体生产采取大包干,不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和核算。二是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建立乡政府、村委会,实行农村自治,实施乡村企业发展战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村级各类集体和私营企业等获得大发展,农村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村账村管”和“村企共治”等会计制度。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随着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规模日益扩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日趋增强,原有的农村会计综合素质和管理体制等都难以胜任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农村财务侵害案件高频发生,农村会计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焦点和凸点,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以加强会计核算为主旨的会计核算治理机制,影响较大的包括村账乡(站)审、村账乡(镇)代管、联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四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后农税时代。随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免征、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逐渐在全国铺开。

(二)农村会计管理体制 村级会计委派制与村级会计乡镇制是目前我国村级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两种治理机制。一是村会计委派制。在委派制下,会计人员摆脱了与服务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在维护财经纪律、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主体地位缺失,缺乏有力的委派会计管理机构,会计委派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委派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够明确,委派会计的后顾之忧没有真正解决。二是村会计乡镇制。实行后,在委托记账协议下,实行制度、审核、记账、公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强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村经济组织账目清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村干部的违法违章行为,推行了农村会计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该制度下乡镇政府集管理和监督职能于一身,村级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公开不规范,民主理财小组作用虚化,农村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等不足,同时会计人员服务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作用欠缺。

二、农村会计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农村文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此相适应,农村会计制度应向着体现村民管理自治、强化民主监督、保障信息质量的方向变迁与完善,回归会计本位,实行自我管理是我国农村会计的根本方向,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只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过渡形式。

(一)农村会计制度回归本位是由农村经济发展和会计本质决定的 一是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内在需求。农村经济组织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再由其他机构或政府代行职责,以会计主体资格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是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农民的诉求。村民自治机制要求在农村政治和经济变革过程中需重视民情,尊重民意和汲取民智,充分考虑农民 “自我管理资产”的内心诉求。这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其他非村民参与管理其账务和资金,有一定的担心和疑惑。三是村民自治的内涵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广大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和农村工作的重心。四是会计本身的职能。面对新农村建设新目标与转型期农村特点,会计管理机制变革应回归其原本经济功能,弱化政治功能,会计制度要求明确会计主体,发挥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而其他机构和个人代为行使监督职能则违背了会计本身的内在本质。

农村发展趋势篇(3)

1 农村能源概述

农村能源,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主要包括农村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的节约等。在中国,农村能源的开发主要包括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质能(包括制取沼气和直接燃烧),以及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农村能源的节约则主要包括省柴节煤炉(灶、炕)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能源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既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大量的资金补贴,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 发展现状

2.1 政策扶持 农村能源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改革开放了30多年,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相对城市来讲,其经济及基础设施仍是比较落后。农村能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二是节约;三是环保。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越来越短缺,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农村能源有了其发展的市场基础;三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秸秆、生活垃圾,以及退耕还林区保护问题,使得农村能源发展有其必要性。所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高效清洁的原则,以逐步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建设 ” 。

2.2 投资补贴 “十一五”期间,也可以说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下,中央拿出了大量资金,发展农村能源,主要以户用沼气为主。十一五期间,仅我市就获得国家及省上资金补贴2792万元。

2.3 建设规模 截止到2011年,全国户用沼气保有量4169.7万户,年产沼气138.4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户用沼气生产国和消费国。

陕西省截止2010年底,累计建成户用沼气131万户,入户率18%,惠及493万农民,沼气产气率、产气量居全国第12位。

韩城市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主要从2006年开始,共实施了17个项目。我市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农业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我市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退耕还林区较多。在开展农村能源工作的过程中,我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开展了节能和开源两方面工作:一是节能,即推广节柴灶、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设节柴灶12600台,太阳灶1950台,太阳能热水器800台。二是“开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即农村户用沼气池。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建池6919口,入户率达30%。

如果把所有建设数量累计起来,平均来看,农村能源项目几乎涉及到了我市所有农村地区的2万多农户,尤其是板桥镇、西庄镇两个比较大的山区乡镇,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全部覆盖。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受限 农村能源天然具有公益性,其发展只有也只能由政府推动。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农村能源特别是农村沼气主要依靠中央补助进行建设。“十五”之前,鲜有企业从事该行业,而随着中央“十一五”期间中央大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推广还是相关企业都蓬勃发展,其发展完全是政策扶持,并非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严重缺乏可持续性。

3.2 未能因地制宜多能互补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我市在发展户用沼气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由易到难的困境。开始我们向农民宣传发展沼气可以促进养殖,改善庭院环境。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农村散户养殖越来越少,户用沼气基础越来越弱,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市除南部龙亭镇其房屋建筑结构与外地有差异,庭院大门为偏门,这小小的问题,实际上对户用沼气的后续管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其问题在于抽渣车无法靠近沼气池工作,对日常管理与维护带来很大不便。另一方面,我市退耕还林区、山区较多,如果发展户用沼气,由于农户地处山区,建设成本较高,农户积极性受限,相对而言,发展节柴灶,太阳灶等节能形式,更易推广。

3.3 产品技术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整体上来看,所有生产农村能源产品的企业,都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的环境下建立的,其产品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方面可以说无实质性或革命性突破。

4 未来发展趋势

概括来讲,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三方面:

农村发展趋势篇(4)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当前发展农村商业保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的现状,探究其原因。并就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保险业近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我国有着数量相当大的农业人口,而这一群体由于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地位和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更多的保障,然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并没有实力去实现十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商业保险发展

农村发展趋势篇(5)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吨,在2004年增产3877万吨的基础上又增产1455万吨;粮食亩产309.5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十五”期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平稳发展态势,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渔业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比2000年增加827万吨,年均递增3.6%。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趋于稳定。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型。“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45%。

3.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超市连锁为重要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大中城市消费鲜活农产品的80%通过批发市场提供。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大幅度增长,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以远洋渔业和境外土地开发为代表的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4.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近年来,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5.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取得突破。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减免了农业税,取消了牧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了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这是农业政策的重大突破。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具体如下: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业资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治理力度,注重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差,支撑体系不强,短期内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政策的扶持,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夯实农业的基础,增强农业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3.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保护农民权益的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大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4.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加。目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农民增收,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大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如下:

1.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扎实抓好农民科技培训,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2.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技能和本领,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增收渠道。

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充分体现农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增强促进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发展好我国农业。

农村发展趋势篇(6)

榆树市属于吉林省境内较大的县级市,辖28个乡、镇(街),全市土地面积超过4700km2,耕地面积超过38万hm2,林地面积超过2.7万hm2,盛产玉米、水稻、红薯等农产品,要的经济作物有药材、瓜果、烟草等。截止2013年,榆树市畜牧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累计造林超过1.6万hm2,经济林超过66.7hm2。由此可见,榆树市农业产业比重较大,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较为复杂,对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外部压力,这是由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了农村各个层面的需求引发的。相关财政部门对于榆树市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总量较少,资金投入使用的结构比例存在一定的问题。所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村建设使用,忽视了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建设性相关资金的利用率不高,无法发挥经济管理的相关作用。农村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农村中小企业存在贷款申请难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内部压力,主要体现在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专业性科技含量较低,导致了生产效率无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程度不高,新观念接受度较低,农村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度过低。榆树市内部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排灌、防洪、水利等设施设备建设不协调,设备后期维护能力落后等现象。

2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主打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升级产业核心力量

榆树市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和行政划分情况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推动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管理战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主打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榆树市特色工业产业、生态产业、农副产品产业统筹协调管理,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实现产业核心力量的升级。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将农业视为原始产业基地,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实现和促进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1]。对榆树市环城工业集中区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和突破就是典型的产业核心力量的升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活性发展。

2.2壮大全民化创业经济产业,引导统筹城乡建设

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会相关产业服务体系完善发展,这是由于截止2013年榆树市已经对“三大商圈”开展升级,对“专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的规模进行拓宽和建设,随着创业经济产业的地区辐射性,全民创业的预期有得以实现的可能。以高标准的眼光对榆树市相关建设进行原则上的制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等基本生活建设,对城乡绿化建设,街道建设逐渐列入日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2.3提高民生化农村生活水平,深化农村经济管理

对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制定,坚持实现每年改革建设目标完成比计划,从农村民生实事的层面,发动全民进行改革,共享改革建设的成果,对财政投入的资金合理进行分配,以结构比例化的分配方式,科学的对资金进行配比,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均衡性[2]。修公路,建设居民房,通水电,建学校,升级教育事业,改革医疗,统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协调发展。投入科技化农业技术,提高榆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解放普通劳动力,实现农业产品产值的有效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提高抗自然灾害等能力,优化升级相关保障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融合先进的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物流产业、农产品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模式,深化弄讯经济管理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结束语

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会受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当前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我市农村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在未来可以从产业核心力量升级,统筹城乡建设引导,深化管理机制改革的方面实现农村经济的有序、健康的管理。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趋势篇(7)

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从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来看,大多主要从电子商务规模、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技术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关于电子商务规模的统计与预测,IDC(InternetDataCenter)《全球电子市场模式与预测》报告(WorldwideDigitalMarketplaceModelandForecast),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Nielsen)经常调查报告,揭秘全球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文/曾奕棠境电子商务市场;eMarket对全球电子商务零售业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Networks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过分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统计,对用户进行分区分析;BCG(BostonConsultingGroup,波士顿咨询集团)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统计;ProActiveInternational对欧洲电子商务交易量进行评测;欧盟统计局对欧盟电子商务进行统计统计分析;InternetRetailers用数据分析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艾瑞咨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等政府机构与研究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国际、国内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统计与预测。例如,IDC在2009年就曾估计2013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8兆美元;中国电子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通过手机进行的支付交易总额将达到3250亿美元;艾瑞咨询预测,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21.6万亿元。

1.2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化趋势研究

国外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与观点有:美国学者Kalakota和Whinston(1996)创立和发展了电子商务的架构理论,认为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将趋于变化之中。AmitR.和ZottC.(2001)研究了以交易为中心的商务模式的价值创造问题,认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化是基于价值趋动。ProctorR.W.(2009)提出了跨文化电子商务模型,指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跨文化内容的支撑。ZakariaM.(2010)预测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是电子商务与移动应用的紧密结合。Chun(2011)分析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认为建立F2C网络直销模式是生产企业提高市场覆盖率、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的有效途径。SawyO.E.和PereiraF.(2013)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VISOR模型,电子商务模式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包括为细分目标客户创造价值(Value)的理念、人机接口(Interface)的体验、能快速交货的服务平台(ServicePlatforms)、面向流程与客户关系的组织结构(OrganizingModel)、所有合作伙伴的收入/成本计算模型(Revenue/Cost)。国内学者叶乃沂(2004)、姚友罡(2010)、吴娜娜(2010)、林炳坤和吕庆华(2012)、龙亚平和杨兴凯(2012)、陶鸿丽等(2013)、马红春(2013)、王慧(2013)等学者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变革或发展动向,如F2C模式、B4C模式、BMC模式、O2O模式、F2F模式、SoLoMo模式、网络团购模式等。王慧(2013)指出,C2B模式(即消费者对企业)把以卖方为主转变为以买方为主,为企业打开了通向未来全新商业生态的窗口,未来电商市场C2B将成主流;郄君和李颜鑫(2013)认为,未来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G、BMC、A2A、B2M、M2C、C2G;王红霞和谷瑞军(2013)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模式,提出了基于“供应链云”的全程电子商务模式、基于“价值网云”的第四方电子商务模式和基于“移动云”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等三种未来的电子商务模式。

1.3关于电子商务技术演化趋势的研究

国外代表性的学者与观点有:Jenkins和Lancashire(1997)早就提出,电子商务时代中介新职能的出现原因是因为IT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价值链的细分成为可能,IT技术的智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趋势。SawyO.E.(2012)认为,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变革,IT技术依次经历了IT是工具、IT是环境、IT是组织的角色演变,IT日益融入到业务环境之中,高度交互与实时,并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来调节组织工作。FujiiA.(2012)探讨了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电子商务的标准化演进。EduardS.(2013)等认为一些关键技术,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与升级换代,推动了新兴电子商务市场的产生。国内学者俞建华(2010)、崔聪聪(2012)、黄景贵(2012)、冯毅(2011)等对电子商务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新技术会对网络生产、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2、关于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2.1从电子商务经济学的角度

探讨电子商务的经济学意义,其中也包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ChoiS.Y.等(2000)出版了《电子商务经济学》一书,对电子商务与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中介作用。StahlD.O.和WhinstonA.B.(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买卖数字产品的市场。SomalS.A.(2004)对中东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能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GolubicD.等(2006)从技术、标准、经济发展、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克罗地亚电子商务发展极大的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增长。HashimS.等(2012)分析了巴基斯坦的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本地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探讨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蒋兴明(2001)、卢永刚(2005)、张红历等(2010)、杨坚争等(2011)、余世英(2011)、桂学文(2013)等的研究均表明,电子商务促进内需增长,电子商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子商务促进制造业升级改造,电子商务促进创业与就业。

2.2从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关系的角度

探讨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基本上都认为电子商务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如:如可以降低涉农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涉农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简化农产品商务交易流程、提高农产品商务交易的服务水平与效率、促进农产品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等。王景河(2004)指出,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徐先海(2007)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流通矛盾,引导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王红等(2014)指出,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农村网民的综合素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利润;开阔视野,增加商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农村发展趋势篇(8)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季节性、直观性、归属性和乡土性的特征[1]。在三农问题上,我国一直倡导着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这样新型农民的建设就需要充分的将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生活,努力寻找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设之路,下面从变迁和发展趋势的两个角度分析,以供参考。

1.农村文化生活的内涵及特征

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可分为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农村文化所指的是农村人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其主要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2]。从狭义上的角度来说,农村文化就是指农村人们在精神文明中的一种活动行为,是农民在漫长的农耕活动中所创作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农村文化不仅是农民在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农村在社会不断进步中的一种标志象征。在我国农村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成了以多样性、季节性、直观性、归属性和乡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文化生活,在农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2.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意义

2.1农村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

在历史记载中,乡村中的农民在农闲时节其主要的活动都表现在晒太阳、蹲墙根、搓麻将、唠嗑之中,很多农村地区根本无文化生活可言,同时存在着看书难、看戏难和看电影难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地区逐步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广播站、宣传栏、体育健身设施、图书阅览室等,并在农民的耕地中组织农民科学种田。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民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同时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在农村中实现了组组通、农家书屋建设在村中实现了全覆盖、文化电影下乡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与此同时,农民群众也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地位,自发的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创新农村的文化活动形式,实现了农村在文化生活方式中的新突破。

2.2农村文化生活变迁的意义

2.2.1巩固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在农村之中,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种程度上有效的加强了党群和干群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活动和工作的结合,政府的号召力和办事成效了得到了提高,很多涉及到群众利益点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同时,以农村文化生活为载体的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对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2.2.2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早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农村文化工作就已实施,同时也取得的良好的效果。在当时,其主要的活动集中表现在送文化、送电影和送图书方面。而在新世纪,科普宣传、农机讲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多种文化活动的加入,使文化活动成为了引导农村致富的一种有力手段[3]。在农村之中,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引导农民向科技知识层面的发展,使农民科学种养,增加了产量和收益。

2.2.3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文化生活使农村中的很多群众都以此为载体聚集在了一起,在这个环境下,大家纷纷自发或有组织的展示个表演舞台,并且的相互交流,人际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融洽,使大家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这个环境下得到了有效的化解,有效的促进了农村村风和民风的好转,巩固和发展了农村和谐稳定的局面。

2.2.4有效的展示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众所周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些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中,其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群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对形成与凝结的。在这些说唱歌谣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生活风情,同时也是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真实反映。而在农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些民间的故事、歌谣等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农村文化内涵都有效的展示了出来。

3.农村文化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内容上不断的更新

虽然目前的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已经非常的迅速,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是从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内容上还是比较单一的。从农村文化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其变化的内容将会以乡、村、户三级文化网络、具有较大规模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4]。现如今,随着经济文化普及度的不断加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农村中的很多群众在知识层面的结构也不断丰富。从目前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可以看出,在贯穿着历史文化演变中传承着一些好的内容,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优先文化,而且融合到现代文明之中。从我国的舞龙文化来说,其流传的时间从古至今,虽然在舞动的形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历史上,舞龙具有一种迷信色彩,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的一中仪式。现在,其所表示的内涵却是对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表达。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就是向着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方向进行发展。

3.2活动的质量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同样以舞蹈为例,在农村文化中舞蹈文化的实施是为了庆祝丰收而形成的,农民群众也是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拍打起舞发展到编排精细和声势浩大的场面的。以往这种带有封建色彩而又低俗的活动,在农村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向一种高尚文化品质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农民在见识面、文化素养和自身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在学会之中,而是要学的融会贯通。农民群众的这一变化是由单一性和低层次向多样化和高层次方向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而这种变化还将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前途是一片光明。

3.3文化活动队伍将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农村之中,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为了丰富文化活动,会专门花一些钱来请专职教师来组织一些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这种现象在农村之中随处可见。同时,这种行为都是农村居民的一种自发行为,只是单纯的为了丰富文化活动,娱乐身心,没有任何营利性质。

【参考文献】

[1]钟文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76.

农村发展趋势篇(9)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于我国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就得到了巨大地提升,并且也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这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在农村地区推行之后,农村经济的主体发展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民现在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且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使得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从而使得农村居住人们成为了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经济成分和产业结构趋向复合化。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成分随着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而逐渐趋向复合化。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新形势。

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在经济管理上的重视力度不足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村民对经济管理这一问题上的管理意识淡薄,未引起重视。以往农村人民只懂得务农,并不懂得如何管理财务问题。致使农村官员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上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的农村经济在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都没有实际数据佐证也没有科学有效地指导,也都是村民在财务成本管理上不重视而导致的。在农村生活长大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经济上的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钱就是要存着,不要奢华享受,这就是经济的管理,这样的想法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

2.2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除了不重视经济管理外,对于管理体系也未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不完善的,不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主要的管理经验都是借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或总结自身的。而大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这方面而言,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管理体系,只有善于管理经济,才能更好地继续发展下去。

2.3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投入不足是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形成农业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得农业基础产业特征和资源配置活动准则之间产生矛盾。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农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的基础建设有着高风险低收入的特点,那么就会导致市场资本缺乏吸引力,进而造成农业融资难。第二、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农业投资具有区域性,而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低,组织结构难以集中,因此难以胜任这类型的投资。

三、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上的相关应对政策

3.1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完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完善经济管理体系,首要应将现代社会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这样有助于实现整体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完善管理体系,帮助提高农村经济的社会竞争力。进行经济管理,就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管理体系中要坚持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财务人员,都应在管理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积极性。一个切实可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财务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保证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也是完善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增强经济管理意识

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在管理上的问题,除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外还要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由于大多数农村管理人员对于经济上均缺乏管理意识,认为只需要把效仿城市的发展方向,跟随党的脚步就能走向光明。并且大部分的农村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上的专业知识,部分村官是当代大学生,但他们对经济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农村的发展走向也缺乏经验。因此,农村的领导班子管理意识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就应该充分地具备管理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针对经济发展中所需的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分开进行管理,拓展成本内容,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于经济上的管理目标。除了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领导班子的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外,财务人员也应增强这一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在处理关于国家的投资项目上,财务人员应该遵守工作准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就要从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上出发,并且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向制定相应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书洲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农村发展趋势篇(10)

1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北方欠发达地区部分位于农牧业交错带上,自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增收比较缓慢。部分农产品在品种结构上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优质农产品的短缺,由于现在经常发生一些食品安全的事件使得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需求增加。

(2)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各类费用全面上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也在不断的上涨,所以农村农业的成本也在持续的走高中,增加了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整体投入费用。

(3)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基数比较大,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人数与其他国家比还是很多。但是,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劳动力里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导致农村的青年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这个问题很突出。

(4)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我给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北方农业欠发达地区,与不断发展农民人活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在部分的山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北方欠发达地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并没有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走上产业化以及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在农业的选种以及培育角度来说,当地的农民一般都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满足自给自足,但是难以形成产品加工或销售。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都比较分散,土地分布也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分布比较零散,这样会影响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活动难以实现机械化,使得农业的规模小,产业化水平较低。

2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

2.1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创,对农村的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突出当地的特色,注重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当地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1)要以优质农业产品为主导,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科学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要严格对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行为进行治理,从而改善北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全面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将发展合作经济,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加当地生产的农业品所包含的附加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意识的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打造农村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程,积极打造拥有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4)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我国已经开始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加强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当地的基层组织需要积极完善的把相关的项目在当地农村落实好。需要全面的落实当地的科教文卫事业。关于对农村以及农业的一些物资奖励或者补贴,应该及时的发到相关的村民手里。完善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 电子商务的法律风险 下一篇: 数据分析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