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59

金融审计的特点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1)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2)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 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 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3)

一、金融审计的主要作用

(一)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对国有经济审计的特点。国有经济占有主导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联系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可以看出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国有经济是必不可少的。包含国有金融机构在内的国有经济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我国的国有经济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和国家管理部门的沟通上缺乏一定的有效性,无法让国有企业有责任的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金融审计自身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认真负责的监督国有金融企业所产生的问题,杜绝国有金融企业产生金融风险,提高国有金融企业承担责任的意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金融审计必须在监督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审计也可以理解为金融治理,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维护国家金融的安全,金融审计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总的来说,金融审计要体现出维持并保护金融安全、防止国家金融风险、加快国家金融的发展的作用。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国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制经济来引导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国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个现象是无法改变的。金融审计作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必须要充分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以金融审计的手段来提高国有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防止出现占有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没有竞争力和效率的现象发生。

(三)中国金融行业的“参差不齐”现象决定了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公平”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均衡发展。在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平衡现象:农村缺少金融机构数量,缺少金融资源,从而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金融发展有一定的差距;金融机构的规模差距非常明显,两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融资难一直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艰难屏障;金融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现象,金融行业无法对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支撑等。因此金融审计作为其特有的国家治理手段,必须发挥其作用,改变这种现状,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中国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为一个监管机构,金融审计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金融监管一直以来所秉持的重要使命就是在维护金融体系有较高效率的同时,使整个金融体系保持稳定和安全;使金融体系保持稳定的秩序,提升广大人民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尽量较少由于道德问题而产生的风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金融监管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调配金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我国金融审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近年来金融审计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虽然是金融机构的原因,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监管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审计工作的重点在金融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审计。因此,我们应该行审计监管机构开始,解决问题出现的源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作用。

(二)对金融机构的审计存在着盲区。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审计对象主要是有国家控股的银行,对于那些非国有银行或者是非银行审计机构却很少关注。其实像诸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这种非国有经融机构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体制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比那些国有银行有更大的风险性。

(三)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审计力度不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也寻得了机遇,但是对于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审计还缺乏一定的力度。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其高速发展的现象是不匹配的。

(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存在着力量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素质上都无法满足要求。同时为应对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也在不断改革。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新的金融业务的出现,这就导致了金融审计的技术含量不断上升,金融审计作为其宏观性、专业性、较强的系统性的特点,必须要求金融审计人员具备比较高的素质,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我国的金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凭借经验,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

(五)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金融审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没有用科学的观点来对审计的过程进行优化。

(六)审计部门的自我定位错误。作为治理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部分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只是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没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本身的力量。审计部门所发挥的作用距离现实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对我国金融审计未来发展的战略建议

(一)提升审计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其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金融审计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治理手段的作用,满足实现四个要求:首先要围绕我国的金融战略,推动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然后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建立健全国家金融审计体系,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以国家的金融发展方式为标准实时的转变自己,从而整体提高金融审计水平;最后要以当前的金融热点问题为依据,提升处理新型金融犯罪的能力。

(二)以国家的宏观调控大局为出发点,对于当前金融界的热点问题充分关注。从金融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主要特点是“稳、准、狠、快、新”,因此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对金融行业出现的问题进行查处,随着我国的金融业向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全球化成为现阶段的趋势,我国的金融审计要紧跟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于新型的金融问题重点查处。

(三)加强金融审计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政治觉悟较高、作风顽强的审计团队。在以后的金融发展中,金融审计都将是我国金融业打击金融犯罪的首要执行者,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责任,也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作为金融审计人员,必须要有严格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遵纪守法精神,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实行自己的权利,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我国的金融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四)重视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意识到金融审计可以预见金融发展趋势这个优势,结合我国的金融会议精神,解决我国金融行业中所出现的不平衡问题。着重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非国有银行的监管力度。以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指示为出发点,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来找出解决的手段,进而安排金融审计项目,从而实现以金融审计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金融经济相适应。

总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我国的金融审计流程和手段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要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独特优势,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促进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政治、文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习俗)和内部因素(如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农村金融投融资主体、组织行为、机制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农村金融投融资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影响甚至决定后者的运行机制、生存状况。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以下将从审计视角具体阐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审计缺陷及对策。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主体及其特点

我国的审计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由于各审计主体在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审计规范、审计内容等方面都担负着不同的审计任务,故各审计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三者不可或缺,应相辅相成,各自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特点

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即被审计单位无权拒绝审计;二是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即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相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体现了较强的单项独立性;三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即凡是涉及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都是政府审计的客体。上述三个主要特点要求国家审计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的行政强制力,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力度,同时由于其只具有单项独立性,因而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内部展开的,因此,它有着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不具有的以下特征:一是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即内部审计机构与本单位内部其他部门或下属单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其独立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独立性较弱;二是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即内部审计为本单位服务,是本单位管理机构的一部分;三是审计业务的多样性,即其审计范围会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四是解决问题的及时性、针对性,即内部审计能迅速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或审计结果向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反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由内部审计的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在赋予内部审计较大独立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保健医生”的功能,从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相比,有如下特点:首先,审计工作具有双向独立性,既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所以这种独立性体现为双向独立,也称为超然独立;其次,提供的审计服务是有偿性的,其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这种服务是有偿的;再次,审计范围具有限定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主要以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约定为主,约定书已明确的审计内容才是其审计的范围。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着不同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上述三个特点,因此,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超然独立的审计特点,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树立其较强的权威性,从金融机构外部充分发挥其经济鉴证职能。

二、当前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缺陷分析

(一)审计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内、外兼治作用的发挥存在缺陷

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农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数额越来越大,如果忽略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只是在金融业内的圈子里做文章,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显然离不开审计的综合治理作用。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三大审计主体应联合起来,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然而,由于审计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法规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影响,各审计主体在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系统的外部运行环境,加大对组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监督,增加金融机构、企业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风险,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作用的发挥仍存在缺陷,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三大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这种制约的存在,不利于审计主体检查金融机构对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实及执行情况,不利于揭露违法违规活动及经营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严重损失等问题,不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净化金融机构的生态环境,实现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优化。

(二)审计主体的独立地位存在缺陷,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独立是前提,客观、公正是落脚点,审计做不到独立,自然就谈不上客观、公正。从三大审计主体来看,国家审计虽然对下有很强的独立性,理论上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所审计部门的真实情况,但实际上受复杂人际关系、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等影响,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内部审计由于受本单位内部领导,独立性本来就很弱,加之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扯不断的联系,要想做到独立,更是难上加难;社会审计在三大审计主体中,独立地位最强,被称为双向独立,但由于受经济利益、外界压力等影响,这种独立性的发挥同样受到限制,客观公正也就无从谈起。由于三大审计主体独立地位的缺陷,都难以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审计理念存在缺陷,不能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提供正确的审计方向

审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审计在各方面与之相适应并协调发展。然而,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中,审计理念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以合法、合规审计为主,将审计重点放在对国家及相应机构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的执行落实情况上,没有及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转到风险基础审计上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等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防范农村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

(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存在缺陷

审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经济发展发挥着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审计人员素质高低、能力大小与这种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审计后续教育流于形式,审计培训针对性较差、实用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等影响,导致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审计知识和理念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审计工作中专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很难运用专业知识和判断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生态环境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更谈不上为其提供有力的对策或建议。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对策

(一)明确定位,更新观念,提高意识,从思想上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才能有保障。各审计主体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中应不断强调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让审计人员头脑中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从而在思想上指导他们更加谨慎地执行审计工作,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审计主体进行不同的审计定位。国家审计机关在进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时,应定位在提供宏观服务方面,内部审计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则应侧重于提供微观服务方面,只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整体,才能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明确各审计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宣传,演讲,开讨论会,作报告,树立正、反面典型等多种方式,增强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调动其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审计责任意识,从思想上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指导。

(二)确保各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是保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质量的根本所在

对国家审计而言,为保持其独立性,在审计机构上可以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在业务上可以“下审一级”,在费用上,充实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预算经费。对内部审计来说,要提高其独立性,首先,在隶属级别上,将内部审计的管理权限上划到总部直接管理;其次,将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与审计人员的考评机制结合起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直接与其奖金或工资发放挂钩,使其不丧失独立性。对社会审计而言,经济利益及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是导致其不独立的最大因素,因此,需从上述方面采取对策。针对经济上的不独立,可以采取审计费用拨付制,即由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出面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审计费用的统一收取和发放;针对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可以给事务所赋予一定的权利,实行直接越权上报制度,并在查证属实之后,给予事务所及上报人员适当的奖励,提高其上报的积极性。

(三)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付诸实施,从方法上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提供正确的指引

风险导向审计虽然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研究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06年新的审计准则颁布后,风险导向审计才逐渐被审计实务界和社会公众所认识并接受。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占主导地位的较为分散的农村金融机构,还是管理水平低、风险意识淡薄、发展目标不明确的乡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经营环境、信用环境等十分恶劣。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审计经验,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时,各审计主体应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意识并付诸实施,将审计重点锁在影响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控制风险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合法、合规性审计,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经营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

(四)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尤其是从事金融审计的审计人员,要求其不仅必备一定的财会知识、管理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金融、证券、保险等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提供有效的审计信息,服务于社会公众。各审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审计业务。为此,一方面,必须强化职业后续教育培训,将其落到实处,要求所有审计人员必须按要求完成每年的职业后续教育培训,并将培训的学时和效果适当纳入年终成绩考核中,以督促其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各审计主体或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互助会、报告会等方式,做到互相交流,经验共享,从整体上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为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5)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与发展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新事物。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20年境内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新增名义本金累计超过4.7万亿元,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名义本金2.6万亿元。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是由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避险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金融衍生业务还有利于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产业演进提供机遇,这是金融衍生业务标的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看到金融衍生业务发展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当关注业务风险,高杠杆性、跨期性等特征决定了金融衍生业务也具有风险性特征。如果风险把控不到位,则不仅会增加交易风险,而且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产生消极影响。由此可见,运用审计应对金融衍生业务风险是有效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审计可以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应对策略,从而实现风险管理效率提升。分析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并制定审计策略,供审计实践参考之用,是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金融衍生产品特点

1.内涵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合约,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进行金融标的交换。综合金融界现有定义,本文认为金融衍生产品是从传统金融业务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双边合约,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互换现金流量,以实现风险转移的目的。常见的金融衍生产品有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

2.特点第一,杠杆性。金融衍生品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即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签订大额远期合同等。不仅包含初始保证金,也包含维持保证金,如果投资者达不到维持保证金的比例且未及时追加,则会被强行平仓。第二,风险性与风险规避性并存。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性特征决定了其风险性,杠杆越高,则风险越高。加上金融衍生产品本身面临的市场等多方面风险,使得其均具有高风险特征。而风险规避性特征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通过时间窗口让投资者实现风险转移。第三,跨期性。金融衍生产品一般都是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进行交易,并不是现时交易,这主要基于投资者对未来金融标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第四,联动性。金融衍生产品是从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因此与其他金融产品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联动性特征。

二、金融衍生业务风险

从现阶段有关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的文献来看,有些学者将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分为四类,有些学者将其分为五类,本文综合现有文献将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分为五类进行阐述。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风险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标的资产价格没有按照投资者的预期进行变动,而是进行逆向变动从而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的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第一,基础资产价格变动。金融衍生产品是从基础资产派生而来的,因此其对基础资产价格的波动也比较敏感,基础资产市场价格变动会引发更大幅度的金融衍生产品波动。以金融期货为例,由于具备杠杆性特征,所以一旦股票指出等基础金融工具发生波动,则金融期货会发生更大幅度波动,造成风险增加。第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会导致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的变化,所以一旦经济频繁波动,则金融衍生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会增加。特别在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自然增加。第三,不确定事件。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事件,会造成市场的巨大波动,一些为了追求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会增加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导致金融衍生业务不仅无法发挥套期保值功能,反而会积聚更多风险。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故意或者被迫未履行合约承诺,由此而引发的风险,一种情况是交易对手的主观故意违约,一种情况是交易对手缺乏履约能力。由于金融衍生业务具有杠杆性特征,所以一旦交易出现亏损,交易对手就可能损失保证金的数倍金额,所以增加了违约风险。但一般来说,如果交易对手出现信用违约,则有可能永久失去交易资格。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有:第一,交易对手的信誉度。交易对手的信誉度越高,则信用风险越小,因为其违约的风险比较小。因此,特别是在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交易双方会对对方的信誉度进行评估,信誉度合格的才会与之进行交易。第二,金融衍生工具价值的大小。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越大,则收益也会越高,但与此同时伴随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因为价值越大,则交易对手可能由于没有能力履约而发生违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积聚。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衍生工具持有者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未到期不能以合理价格卖出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资金交易量就比较大,同时有实力的交易主体比较少,所以无法及时对冲相关交易。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有:第一,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约量。随着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如果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约量增加,则为对冲交易提供了便利,这时流动性就会增强,流动性风险自然会降低。第二,有资金实力的交易主体数量。如果市场上存在大量有资金实力的交易主体,可以随时买入金融衍生工具合约,这时持有者就不用等到执行最终交割,可以实现随时变现,则流动性风险就会降低。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因为有实力的交易主体也会考虑多方面因素才会完成交易。第三,特殊事件影响。由于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可能影响交易主体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对冲交易数量减少,这时流动性风险自然增加。

4.操作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来说,操作风险难以避免,既包含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引发的风险,也包含系统或者内控制度缺陷等客观原因引发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业务涉及的交易过程比较复杂,支付过程和价值计算过程都十分烦琐,所以一旦发生操作风险,将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影响操作风险的因素有:第一,人员的操作错误。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主观或者客观行为均可能引发风险。主观因素有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缺乏、底线意识缺乏等,客观因素有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对衍生品交易不熟练等问题。第二,计算机系统故障。由于计算机系统漏洞等原因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业务交易不成功,或者为交易双方带来损失等情况,都会引发操作风险。第三,内控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如某个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相关金融衍生业务未按照标准流程交易,则会造成公司资产流失,增加公司经营风险。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是由于法律相关的原因而引发的风险。影响法律风险的因素有:第一,法律制度缺陷。如果法律制度更新速度无法赶上金融衍生业务发展速度,就会降低法律制度的约束力,从而引发相关风险。同时金融衍生业务发展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实际问题,如果法律制度未提前进行规定,则会发生交易漏洞。第二,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约无效,这是由于合约的相关条款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或者是法律规定无效的相关情形,这时就会产生法律风险。第三,交易对手资质问题。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涉及金额较大,需要交易双方具备良好的信誉等资质,如果交易对手资质存在问题,则可能存在法律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约束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法律风险增加。

三、金融衍生业务审计应对策略

在阐述了金融衍生业务的五种风险后,本文基于不同风险的影响因素,从审计实践出发,分别提出了不同风险的审计重点,以科学应对风险。

1.借助合规审计应对市场风险合规性审计是对金融衍生业务中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合规进行的审计,意义在于保证交易双方在合规原则下开展交易,以便更好应对市场风险。审计的重点内容有:第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是否具有盲目性。以金融期货为例,在投资之前是否对金融期货的价格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是否预测了金融期货价格的走势情况,以此判断被审计单位投资是否存在盲目性。第二,对市场风险是否进行了充分披露。对于影响市场风险的因素是否充分了解,是否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披露,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市场风险进行计量、检测,相关风险披露工作是否到位,都是合规审计的重点内容。第三,对市场风险管理是否全面。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流程是否严谨、对不确定事件等因素是否制定了应急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审查,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市场风险管理情况,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2.对金融衍生业务的可靠性进行审计,应对信用风险可靠性审计是对于金融衍生业务等多方面进行审计,以全面应对信用风险。第一,对交易双方的可靠性进行审查。审计人员主要对交易双方在交易之前是否进行充分信誉调查等情况进行审计,同时通过对交易双方资料等情况进行二次审查,了解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信用风险。第二,对经纪公司的专业性和可靠性进行审计。以金融期货为例,一般金融期货交易需要通过经纪公司下达指令到交易所,从而完成相关交易。如果经纪公司资质不合格或者财务状况不好,都会增加信用风险,并且投资者也会遭受损失。由此可见,经纪公司的资质情况也是审计的重点内容。第三,审查信用风险是否及时全面进行了披露。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合理计量,并且及时充分披露等情况进行审查,避免信用风险应对产生滞后性。

3.通过全面审计应对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业务中,流动性风险具有普遍性,且具有传染性特征,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审计的重点是:第一,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流动性进行风险预测和计量。审计人员要通过审计证据收集,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在投资前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合约量和有实力的主体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从而对流动性风险形成初步判断。同时,还要审查被审计单位对流动性风险的预测和计量情况,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奠定基础。第二,是否制定了流动性应急管理措施。针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特殊事件因素,被审计单位应当制定应急管理措施,以应对无法预期的流动性风险。所以审计人员也应对相关应急管理措施的制定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包含人员、制度、落实等多个方面,以保证审计内容的全面性。

4.借助审计全覆盖应对操作风险金融衍生业务的操作风险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应的审计工作也应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金融衍生业务交易人员进行全面审计。对交易或者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审查,通过面谈等方式了解相关人员的思想动向,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熟练性等方面做出评定,判断交易人员或者操作人员是否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第二,对系统更新、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审查。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更新和维修情况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足够重视系统的定期检查与维修,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等问题,或者检查被审计单位自查的相关情况,从根本上管控操作风险。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合规性进行检查。审查的重点在于内控制度是够完善、是否及时更新、相关交易流程是否标准等。内控制度的合规性提升了,相应的操作风险才能降低。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6)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64 -03

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互联网金融。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了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猛发展,其门槛低、交易便捷且成本低,为个人投资者及小微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2013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倒闭、跑路、丑闻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审计工作提出很大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特殊性,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都面临较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审计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遵循“平等、开放、协作、共享”原则,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关联,呈现低成本、易操作、高透明、高参与的特点。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经常提及互联网金融。恒大集团副总裁刘永灼(2016)曾指出,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I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8万亿,未来5年行业年均增速约为24.67%,预计2020年规模将会达到43万亿,而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家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未来市场巨大。相比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年底,当时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为10万亿,P2P网贷平台1500家,半年成交额为1000亿,已超过2013年度全年成交额,P2P网贷从业人员人数39万人,服务企业超200万家,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超过6000万人。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多元化模式逐渐形成。传统金融业为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行推出“善融商务”,工行推出“融e购”,浦发银行将手机卡、银行卡、地铁卡三卡合一,交行推出基于网络应用平台的远程理财服务。与此同时,传统审计业务也发生重大转变。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审计

根据IAASB的审计准则,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以前,被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误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有关,也包括与报表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其一,微观角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会使得董事会听命于大股东,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管理层可能会操纵财务报表。其二,宏观层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但会议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较为宽泛,对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为获得发展,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监管的空白粉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会因此增大。检查风险的存在与审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业务判断能力密切相关。其一,互联网金融是多学科综合体,涉及审计、计算机、金融、统计学等行业技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审计人员传统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要求。其二,审计准则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传统金融审计理论缺少互联网金融审计准则,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审计依据的缺失。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

(一)互联网本身固有信息风险

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两种:信息安全风险、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病毒入侵、泄露信息、黑客攻击及操作系统漏洞。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数据传播速度非常快,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此外,信息技术虚拟性的存在使得常规审计检测难以查出潜在风险,这些都加重了风险未知性及隐蔽性。有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80%以上网贷公司都有过黑客攻击情况,164家P2P平台曾陷于瘫痪,数据被窃取,资产被盗用,资料被外泄,身份被盗用,客户利益受到非常大之损失。

(二)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即金融行为中,私人收益或成本向第三方溢出造成的经济效应。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金融外部性加剧,而这种外部性影响很大,极有可能会再次引发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造成不可估量之后果。

(三)资金供需双方交易损失的风险

在互联网时代,资金供需双方不再局限于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化中介机构。但双方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普惠性特点,其面向的是专业知识较为欠缺的“长尾”群体。这种群体一般风险识别能力较弱,这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埋下伏笔。以P2P网贷和众筹为例,借贷双方直接依托网络发生业务联系。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共享,但也有借款者为达到借款目的,刻意隐瞒不良资产或虚假信息,同时,贷款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欠缺,对信息存在误读情况。这就导致借款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贷款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道德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资金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金筹集运用的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不稳定,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对审计工作之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互联网金融为新兴行业,我国政府对其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原则与内部控制规范,但其法律基础仍是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不完全匹配,互联网金融创新性要远大于传统企业,新业务、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但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却缺少相应的参照标准,此外,审计人员依据现有规范给出的意见,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审计人员意见就有可能转为不恰当审计意见。

(二)审计线索隐蔽性使得三方审计难以开展

三方审计即官方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其一,互联网时代,审计证据及其轨迹呈现电子化网络化趋势,设计系统人员、操作员、拥有管理权限的后台管理人员、电脑黑客都有可能越过防火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对电子数据进行删除、修改,而且这种行为往往难以查证。这会使得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其二,即使审计人员获取了数字化审计证据,在海量数据信息中提取审计线索也不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其三,互联网金融企业系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在互联网上完成,日常资料实现电子化存储即云存储,大数据特征明显。即数据规模大、类型多样、高频动态。某些数据存储载体不再局限于肉眼可以观测到的服务器物理设备,这都增加了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三)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弱化

审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会计、计算机、金融等相关知识,如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欠缺,无疑会增加审计难度。此外,互联网金融交易都是线上操作,如何查证计算机程序是审计人员必须攻克的难题,传统审计软件在面对大数据时,暴露出其弱点:抓取证据准确性低、速度慢、处理效率偏低、误判。

四、基于威胁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审计工作构想

(一)建立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

要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国家金融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主导作用。在已经指导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政策法规的漏洞及薄弱环节,制定出针对互联网金融(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保险网络平台)、互联网证券(如余额宝)、互联网混合业务(如金融咨询、比价)的审计规范。为审计工作开展创建政策依据。

(二)构建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 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构想图

政府金融审计应居于主导地位。其独立性、强制性、政策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一,政府金融审计能凭借优势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其他社会生产领域结合,从宏观上识别防范金融风险。其二,政府金融审计属于强制性审计,并且独立于金融系统,不仅可以对互联网金融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还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再监督。

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是保障。其组成人员可以包括政府审计人员、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专家、内部审计专家。这个监督机构可以将各方信息综合,类似于自律组织,以出台规范模式来更好监督互联网金融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主力。其特点是业务广、专业强。其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储备了大量深谙会计、审计、金融、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其专业知识可以识别潜在风险与错报。其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覆盖面广的优势可以弥补官方审计的盲区,更关注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

内部审计是核心。其特点是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相对于其他部门,其对本机构情况知根知底,可以通过及时详细信息来识别防范风险,能够形成持续性防护体系,应将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内部控制作为重点。

(三)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

为进一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应对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做重大调整。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相关审计人员计算机能力培训,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多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参加互联网金融讲座。其二,学校在审计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应加入互联网金融案例知识。其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可以适当增加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其四,开展互联网金融审计,也可以多借助其他专业人士知识,如风险控制专家、信息系统安全专家、网络工程师等。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转第40页),(上接第65页)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入手,通过系统论证现代风险导向互联网金融审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系统安全风险如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负外部性、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希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模式,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刘国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威胁的“知识发现”与“内控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6,(07).

[2]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 财会月刊, 2015,(25).

[3]刘国城,杨丽丽.面向内部威胁的中观信息系统内控管理研究[J].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4]刘国城.基于过程的电子政务云安全审计模式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5]刘国城,王会金.基于AHP和熵权的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16,(01).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8)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很多生态特征的组织活动,它以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媒介,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层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作为资金流动的调控者和监管者,共同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信用和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共同面对的外部环境;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共同维系着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处于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不断作用于金融生态的各主体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和要素,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各要素分工协作,维护着金融生态的平衡,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见图1)。金融生态圈理论拓展了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审计的研究视野。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显示,2003年国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中有72.79%是来自于非金融部门的因素,是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到2004年该数据达到77.23%[1].金融改革和发展仅仅强调在金融业内做文章,就金融谈金融,忽视制约金融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不行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显然离不开审计的综合治理作用。作为金融生态子系统的审计机构应当以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好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功能。由于审计这一子系统由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构成,因此,为了改善金融系统外部运行环境,国家审计应当发挥综合治理功能,加强金融风险环境调查,对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强化监督与引导,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强化绩效审计;对金融机构强化合规性审计;对资金供需双方强化信用延伸审计;对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强化合法性审计,从多渠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民间审计应当重点对上市的金融机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强化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信息披露的恰当性,减少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价值,维持金融体系效率,保证整个金融生态的相对稳定和安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改善金融结构、增强金融功能、提高金融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2.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是审计的重要任务

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环境下,竞争形成了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金融生态系统通过破产、兼并等行为和行业自律组织调节资金的供求及其结构;调节金融组织的数量、规模,并不断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提高金融组织的内控水平,推动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防止盲目竞争行为和恶性竞争倾向,增强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金融生态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对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按照金融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金融生态向着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效率提高的方向发展。国家审计应当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行政干预,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促进相关金融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综合审计构建金融诚信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结构。民间审计应当发挥鉴证职能,强化上市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和效益审计,引导金融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培养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行意识,减少对国家信用的依赖性,优化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内部审计应当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管理审计,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金融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市场主体,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主体的结构。三大审计部门应当把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内生的金融发展提供支持。

3.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运行,良好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是金融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任何的人为干预和调节一旦超出金融生态的自调限度,则只会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审计是整条金融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的内在调节机制,维护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是审计的重要目标。然而,金融生态圈内,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免疫能力先天不足、产权缺位、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信用环境十分恶劣。审计活动应当以促进金融生态链的有效运转为目的,以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为基石,遵循金融业自然发展规律,在自由、竞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均衡发展。鉴于此,坚持普遍联系、系统论、协同论的观点,在整个金融生态链的框架下,审计应密切与生态链其他环节的联结,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同相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对象的互动协作,而不是彼此分隔甚至对立,共同加强金融生态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及时修复金融生态链中的缺陷,努力维护金融生态的平衡,营造和谐的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使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达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双赢”境界,对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贡献率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二、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的职能作用

审计通过发挥其监督、服务、鉴证、评价、咨询和控制功能,有助于建立完备的激励、创新、约束机制,使金融机构发挥应有的自主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优化。

1.完善审计的监督职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是审计本质的体现和客观要求,审计充当“金融卫士”的作用,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主体的各项业务在规定的范围和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充分发挥其职能。审计监督有利于检查生态系统各要素对金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对违法和违章活动、经营和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揭露,促进金融信息的真实、正确,减少信息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国家审计应当以促进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职权,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为目标。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对有关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即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包括对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财政部有关金融政策及资产管理情况以及对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督效率和效果进行审计。通过“三E审计”了解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金融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民间审计应重点监督金融生态各要素的财务活动,确保各项金融财政政策和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应当重点监督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监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减少金融违法和违规活动、减少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2.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审计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应当拓展审计的鉴证服务职能和咨询服务职能,在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时为其提供验资服务;在金融机构持续经营时提供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服务和业务评价与咨询服务;在金融机构合并、分立、重组时,对其进行审计鉴证服务和资产评估服务。国家审计机关的公务员也应当认识好审计的服务职能,从强制性监督和行政官僚制范式中回归于服务和质量,树立服务意识,保持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听取公众的意见,尽量与国家、地方的方针政策相协调,搞好审计服务。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树立平等、和谐、协作的服务观念,为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把脉、诊疗,使审计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专家,分析金融生态系统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咨询与服务。通过审计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3.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要转变监督与监管为目的、处理与处罚为手段、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思想,切实改变置于被审计对象之上的审计作风和“账簿”本位观,从宏观上做好金融业的咨询师、督导员,成为深受金融机构欢迎的“良师益友”。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机制与内控管理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宏观上评估金融机构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在评估的基础上为金融机构规范运作、安全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咨询与指导,促进金融业正确发挥信用中介职能与调节经济职能,提高社会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三、优化金融生态运行环境的审计思考

1.理顺关系,使各审计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审计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应施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审计的保驾护航。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国家审计要发挥“火车头”作用,进行金融犯罪风险与审计风险监控、银行坏账审计。民间审计则发挥信息披露与鉴证作用,加速金融信息化建设,培育金融机构的市场运营能力,完善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国家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民间审计无疑是开展金融审计的主体力量。民间审计的介入,与金融机构信息公开化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金融审计监管环境。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内向性、及时性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具有明显的预警和防范功能,内部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要发挥好审计的自我调节作用,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三大审计主体应当发挥各自的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2.突出重点,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网

我国金融机构为一级法人多级管理,点多、面广、规模大,业务范围宽、市场变化快、交易手段新。根据我国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和国际经验,应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目前,金融审计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即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状况、资金营运和财务收支等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分析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环境状况,了解其战略性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实现战略优势的关键流程,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宏观层次识别的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地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构筑金融安全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搞好审计调研,及时搜集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信息,及时关注导致金融风险的苗头性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环境的经常性调查与分析,并及时向央行、政府决策机构等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起金融生态环境的安全网。

3.加强管理,创新审计方法,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范鹏司长认为审计要站稳金融监管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审计在揭露重大风险、突出问题等方面的成果优势,起到其他监管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审计范围和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拓宽,政府和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对审计管理、审计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改变和加强原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尝试比较先进、科学的抽样审计、风险评估、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实质性测试和定量分析等新的审计方法,探索各审计方法、技术的相互结合及利用,根据金融审计的特点和规律,实行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拓展审计内容,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要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就要改变目前审计范围狭窄、审计内容单一的状况,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目前看:证券业与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必然要求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业常规审计范围。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采取隐蔽手段进行的业务创新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从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看,效益审计将是金融审计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内控机制、资产质量审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资产风险,努力探索绩效管理审计的新路子。现代审计应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全面履行审计职能,拓展审计内容,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对金融发展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领域和事项上,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使用效益,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打造“体检”系统——《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一[N].上海证券报,2005-10-15(3)。

[2]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2004(1):68-72.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61

1 我国金融体系和区域性金融体系概述

我国金融体系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以银行为主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格局。可见,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挥着三大作用:一是通过借贷活动和外部监督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二是对企业进行融资并合理分担企业风险;三是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

现阶段我国区域性金融体系已经逐步适应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地方文化环境,通过资金支持有效的促进了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区域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相比发达国家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必然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成本较高;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投资者的保护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依赖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是不可能的,因为区域金融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系统性的风险。区域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是糅合了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复杂的环境因素,是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主要有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及东北振兴这四大区域经济带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的区域化发展,并伴随着由金融创新而来的更大更复杂的区域性风险。因此把握区域性金融体系风险的特点很有必要,有助于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区域性金融体系风险的突出特点。

1.1 区域性金融体系风险具有双重性特征

在我国,因为区域金融监管部分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所以金融监管系统一方面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可见,区域性金融体系的双重性特征使得区域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

1.2 区域性金融体系风险具有传导性特征

区域金融风险因为在一国内部不会受到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变动的影响,因此具有更强的外部传导效应。如果周边发生金融风险,本区域金融系统也会受到侵蚀,因此区域金融的稳定与周边乃至全国的金融稳定一脉相承。

1.3 区域性金融体系风险具有突发性的特征

即使整体的经济形势比较好,局部的短期的、小幅的政治经济动荡都会引起突发性的区域风险,所以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非常重要。

1.4 区域性金融体系风险具有可控性的特征

区域内的局部的经济单位的经营单位恶化都会引起区域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监管部门实时观察、及时处理,使得个体经济主体的风险做到提前防范,因此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 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

区域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它对实体经济的杀伤力是难以估量的。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接下来的欧债危机等等,都对一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见,区域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可以威胁到一国金融及经济的整体运行,引发完全自由的市场态势,而防范这一系统性风险,需要金融审计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

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监督部门提供监管,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进入那个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规定,旨在消除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负外部性等,从而在保证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减少区域金融市场的垄断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保证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而在这些监督过程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是重中之重。

金融监管是政府对区域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但是有效的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放眼国际,金融审计已经融入了发达政府金融监管的体系中,是政府审计在金融市场上充分发挥其监督的智能。

在我国,政府金融审计部门是一个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部门,目的是监督金融活动中的问题与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其具体的工作就是促使各层次的监管机构优化配置和效能发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并通过金融审计发现和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

更加重要的是,金融审计机构与各方没有利益关系,很独立,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金融机构的重大为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检查,因此可以积极的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有效的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更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审计问责制度,提高了从发现问题到纠正问题环节上的效率,它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在审计职能上的创新。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审计等监督措施,发挥政府审计在区域金融风险系统方面的“免疫系统”的作用。

3 金融审计在区域性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特点

从1999年我国对政府审计和金融监管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金融审计通过一系列监管手段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区域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比如,在查处区域金融系统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上,采取事前揭发、事中技术分析处理及事后通报扩大震慑力等有效方式,提高了监督处理的效果;积极建立金融审计数据平台,实现了随时监督,大大的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效率。

金融审计在区域金融监督体系中表现出了一些突出的特点:

(1)延续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金融审计模式。使得监督工作既可以分散实施,又可以整合处理,解决了金融审计中不统一的瓶颈问题。

(2)金融审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特征。因为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部分,所以它在地位上高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督部门,俗称“一行三会”的金融审计监督框架。

(3)金融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特征。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督部门除了监督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工作外,在金融体系中还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而金融审计是独立的部门,不会受到地方政府干扰,所以金融审计在防范和处理区域金融问题中能够公正处理。

(4)金融审计具有很强的综合监管的特征。区域金融体系是一个由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大网,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中介机构的金融产品往往交叉融合,因此,单一对某一类或某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督都会有盲区,而金融审计对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整合监督,极大地防范了区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4 金融审计在区域性金融体系监督中的不足之处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1)《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金融审计要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积极服务于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从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发展角度,我国政府的金融审计工作具有以下问题:

①基于审计对象而言,对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审计监管,主要侧重于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因此,对金融系统中的其他职能部门,比如非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另外,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还未纳入金融审计的监管范围中。

②基于审计内容而言,从传统角度上看,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对金融行业现有金融产品和传统的经营业务所产生的未来风险进行监督,这完全符合金融审计的目标――资产、管理和效益。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那么意味着新的金融创新理念和新的金融产品会源源不断的出现,来适应变化的新的经济环境。而在金融审计的监督工作中,发现对出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中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关注不足,审计监督不力,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比如就股票市场而言,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的金融中介机构,时有发生内幕交易及操纵股票的违法违规的行为,极大的侵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提高金融审计在金融创新资产及管理上的监督力度,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环境中,有助于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规避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2)针对以上不足,政府审计部门对金融监督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基于审计对象而言,一方面要增强对非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等其它非传统部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把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都纳入金融审计的监管范围之中。

②基于金融审计内容而言。随着金融环境越来越国际化,金融系统面对比以前更复杂的风险,因此,从审计职能内容的角度,要加大对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和监管力度。除了常规的银行信贷资产监督管理,还要积极关注金融系统体系的整体风险,包括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品的监督管理。

5 对金融审计未来的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面对区域金融领域里的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区域金融风险也会比以往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下面从几个方面对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要紧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金融

监管的理念。随着区域经济体和区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审计的理念也要不断完善创新。相关审计部分要加大对金融审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度分析,提高绩效审计适应新的金融环境,更好的防范未知的金融风险。

(2)要紧跟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更新金融审计的对象及监督的方式方法。虽然金融审计是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与金融风险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以公正客观的行使审计监督权。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新的金融风险也相继产生,这就要求金融审计在监督对象上要加大对非国有金融机构的监督,比如,对外资银行的监督务必要纳入金融审计监督的范畴。同时,金融审计在监督方式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因为金融市场是多变的,金融产品也是多变的,因此为了应对新的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系统的稳定,金融审计要有更加灵活的监督方法。

(3)要紧跟金融人才的崛起,不断加强对新时代金融审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随着金融的国际化程度和区域金融的联动性效应日益提升,金融人才也越来越国际化,再加上金融人才的创新意识比较强,这就要求金融审计人员也要重视创新,这样才能开发新的金融审计软件,研究更加开放的信息化审计流程,不断更新金融审计数据库。为高效的金融审计保驾护航。

(4)紧跟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的国际化脚步,不断加强对涉外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品的审计能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地方金融稳定,更好的发挥金融审计的“免疫”作用,要加大对涉外金融业务和更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金融审计的特点篇(10)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及特征

1、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数量庞大,又正处于发展中,因此,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并非易事。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它是由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金融契约或商业合同,其价值由基础资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

最初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某种实物商品为基础资产。后来,除了以这些初级产品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在继续交易之外,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被用作衍生品交易的基础资产,而且一跃占据了衍生工具市场的主要份额。如今,金融衍生工具转变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众多银行、公司管理人普遍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调节风险水平、进行资本配置及调整投资组合。

2、不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及比较分析

衍生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远期承诺,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互换;二是或有债权,如期权;三是资产支持证券,如CMOs、CLOs、CBOs;四是混合证券,如可转换证券、指数连动债券。其中经常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这些衍生工具各有特点。为了更好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审计,有必要对其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表1归纳了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对比。

二、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特殊性及风险点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特殊性

(1)从审计方法来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表外性和虚拟性,使得对其审计时要运用一些比较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一是符合性测试程序。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必须进行符合性测试,如判断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价值的测定方法是否合理,评价风险管理制度的整体质量和风险管理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充分、公允等。二是分析性复核。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通过对金融与非金融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合理性与公允性。三是利用好专家意见。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发现有疑虑的地方,都应当及时向专家咨询。

(2)从审计报告来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在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做特殊的处理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对单位衍生金融工具及风险的审计结论披露得越充分、合理,其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就越小。

2、金融衍生工具审计关注的风险点

金融衍生产品在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在将来某一时刻履行或完成。这种衍生品交易的时间差会涉及很多风险,需要引起金融机构经营者的注意,同时这些风险也是审计的着眼点。一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对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波动预期的失误,导致价格反向变动带来损失的风险。二是信用风险,即在衍生品交易中,交易对手到期可能违约造成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指因流程缺陷、无效的技术、不完善的报告及业务中断事件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四是流动性风险,指手头有头寸,但在市场上找不到对冲工具的风险。五是内控风险,即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设计的缺失、执行的失效所带来的经营上的风险。六是法律风险,即由于交易对手不赔偿损失,转而采取诉讼的可能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面临的难题

(1)衍生工具审计的依据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多样性和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难度非常大,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均遇到了难题。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没有依据,使得整个实务工作难以规范发展,也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涉及到法律、金融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而且其发展也日新月异,审计人员很难把握,这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的审计。虽然审计人员可就其不清楚的问题向专家咨询,但是审计人员并不能过度依赖于专家的意见,还要对专家意见的可信性作出判断。此外,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也在发展,这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3)审计程序的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并且其创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对场外的非标准化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融专家可以就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以满足客户充分保值避险的需要。对在交易所(场内)上市挂牌的标准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合约,也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细分化的衍生工具品种。但这种工具创新的速度之快,给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2、对策建议

(1)宏观方面。一是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认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准则,逐步把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栏目进行核算,或者另附一张专门报表,以利于企业全面系统地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时间、交割期限、种类和保证金的收付等,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全面把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动态信息变化,从而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二是加强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政策法规建设。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对其具体的管理制度也应该规范和一致。但是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规范发展,而且由于交易制度的问题,大量违规事件令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在推出两年多后不得不停业整顿。因此,国家应该加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规的建设,以保证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有序进行,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2)内部控制方面。一是改善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以适应各种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虚拟性、高杠杆性使得审计人员的一个小小疏忽就会对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从事的业务,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多了解被审计部门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以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强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内部控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要,对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单位就更加重要。在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单位中,内部控制稍有疏漏,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也可能会使单位在短时间内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至关重要。

三是加强对往来收入、费用等科目的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巨额投资收益加以关注,通过对巨额投资的审计,可得到被审计单位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损益的处理,辅助账簿或其他登记簿的设置及记录等,以便与金融衍生工具中的明细表进行核对,查漏补缺。在对费用科目的审计中,加强对金融机构专业咨询费的分析。这种专业咨询费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终用户是费用,对于交易商而言则是咨询费收入,除科目不同以外,其他方面对审计程序无实质性影响。

上一篇: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下一篇: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