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网络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59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1)

一、融入思政教育的多元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当前课程缺乏思政渗入的矛盾,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材更新缓慢的矛盾,传统教学方法的乏味和学生对新型教学方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四大问题,采用多元模式融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1.思政和教学知识点的多元融合。将思政精神和教学知识点完美融合,如,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普及中,对大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律知识的普及,正确引导其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其在参与网络社交活动时,体会到思政理论课中所展现出来的对其思想的教育是基于主流价值观对他们思想的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及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让大学生接纳对其传递的思想理论教育。在某些案例中,如关于网络安全的教学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思想政治案例,提高理论课的趣味性,同时,有效地进行思想渗透。2.教学时间的多元融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较少,教师选择有针对性的可进行思政理论教育的某些热门网络知识,提前给学生布置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之类的研究课题,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精神,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3.教学资料的多元融合。市面上计算机网络教材繁多,侧重点不一样,单一教材的知识面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查询相关教材,搜索相关资料,兼顾传统的网络理论知识,又能反映最新网络技术,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的引导、渗透,精心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效率。4.教学方法的多元融合。针对这门课的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作业巩固、辅导答疑、学生自学参考资料的多元融合方式,针对某些课程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例如探讨学生如何在网络的大千世界里,彰显个性的同时,不能迷失自己,像传统的知识分子一样关注精神的永恒价值,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使自身的主体性在网络文化中得到充实。同时,自身的主体性又能使学生成为网络真正的主人,而不是“网中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示例

汇总所有教学内容,把知识点和思政精神充分融合,比如:1.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进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教育。“概论”除了讲授专业词汇定义外,还要深入学习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学习网络信息的关键点、着力点。2.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行爱国强国意识教育。计算机网络诞生自美国,我国发展较晚,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蓬勃发展,并发展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但网络技术目前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3.通过“域名系统”进行科技强国的教育。根域名服务器是最重要的域名服务器,在网络里上共有13个不同IP地址的根域名服务器,可以说谁掌握了根域名服务器,谁就掌握了整个网络控制权,可我泱泱大国,却没有一台根域名服务器,只能通过镜像来完成域名解析,而国家安全问题只能靠其他的附加技术实现。4.通过“网络安全”进行网络安全的教育。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安全时代。网络安全已经不仅仅是网络本身的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城市安全、人身安全等更广泛意义上的安全。5.通过“密钥体制”进行保密意识的培养。数据的共享,数据的网络传输,网民保密意识的淡薄,唯利是图的奸商,导致下到个人隐私,上到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从我做起,提高网络的安全意识。6.通过“数据网络传输的原理”进行强烈的法律意识教育。在拥有了专业知识,成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后,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撰写编辑病毒,传播病毒,更不能进行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隐患和损失,做任何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7.通过“下一代因特网”进行提升强国意识的教育。目前大多数网络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在新的技术面前,教育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未来掌握网络的核心技术,把我国发展为网络技术强国。

三、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利益,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重任,是为社会培养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培训工作,将职业技术教育和知识基础教育相结合,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公益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岗位,逐步提升学生的网络操作能力。由于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多发,必须改革高职院校网络课程,以不断提升网络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维护网络安全。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的发展,网络用户群体更加的庞大,这就需要网络用户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以保护自己的权益。高职院校应顺应趋势,改革网络安全课程,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促进网络平台安全,满足不同网络用户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简单,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地方,这种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因而改革迫在眉睫。

2.教材内容未跟上时展

高职院校办学核心是工学结合、实践为主,根据市场定位,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全能型人才。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的教材多是围绕算法理念、网络知识等编排的,没有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也没有进行教材分类,实践部分较少,且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频次也不高。导致学生的知识和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大多数理论难度高、层次深,和学生生活不贴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时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了专业现在冷门的现状。

3.实训课程的基础设备不足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应当是理论课时短,实训课时长,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基础条件和硬件设备的建设,但是因为实训空间等条件有限,学生的实训也仅限于狭小的教室,且缺少相应的操作设备,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示范进行观察,这容易造成学生领悟不足,使其今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造成的后果是人才和岗位匹配低下。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措施

1.提高课程实践性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标准设置课程计划,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调整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平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时间比例,推出弹性教学制度。学校可以根据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特点调整实践课程内容和进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训项目和指标,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由参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训,再在实训期间灵活安排一些理论课程学习。根据项目指标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其在实训中深入了解知识结构,进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师可以在网络安全课程的实训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利用虚拟系统随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提高实训效率和进度。高职院校可以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网络技术培训课程和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在培训中积极和其他教师交流,不断创新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加入企业网络建设和产品开发使用中,在实际体验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2.研发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根据网络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研发新教材。制定“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依据一定的原则及学生学习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科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为编写与时俱进的新教材贡献个人力量。对于教材中的网络安全概述、加密技术、数字建设技术、防火墙技术、无限区域网技术等要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理论基础,划分好重点和难点。另外,实训要遵循实践大于理论课时的原则,参考不同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一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技能教师,且要在日常引导本校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做好交流工作,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及时改进实训中的不足,选择符合学生专业能力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教师还应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及新媒体运用能力,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新的网络安全信息,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工作,加强自己的研究力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新的知识。

3.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律、道德、防范意识教育

高职学生是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主体,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法律意识不足,很多时候无法正确判断哪些是违法行为,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及一些网络使用法律规范。教师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络安全法律知识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学习习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些识别及判断一些网络危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学校可以在校内积极举办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宣讲活动或者知识讲座,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现场操作,为学生作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道德意识教育。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安全也息息相关,若学生自身道德意识不足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行为,对外来网络侵害会盲目无知。学校应该在校内及时举办一些网络道德模范或者网络道德安全活动,促进校园网络安全道德环境建设。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学生生活,观察学生有哪些道德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加强个人认知,明辨是非,提高警惕性及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品质,文明上网。教师还可以将中华美德和网络道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可以将网上一些不道德的舆论导向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提供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力不足,自控能力差,且自我探究能力不强,因而需要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牢固、安全、稳定的网络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积极主动学习,相互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首先,学校应该对实训环境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加大建设力度,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将实训环境的建成、步骤、环境因素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练习。学校也可以组织校内一线教师和网络企业家共同建设虚拟实训环境及实验室,引导学生在虚拟实训环境中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学校要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打造良好学风,促使校园网络安全监督机制的建成。教师也可以根自身经验,研究开发新的学习网站,为学生开辟便捷的网络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5.完善线上、线下网络安全知识教学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只依靠课堂时间理解、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外教学和课内教学相结合,不断地完善线上和线下网络安全知识教学,将微课教学和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常规课堂教学等进行适当融合,使用到不同的课时当中,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网络安全知识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比如针对学生的情况将基础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课时、技能课时、实战课时等,对于基础课时的内容可以采取微课或者线上教学,同时对其中重要的概念、理论进行重点的讲授。对于技能课时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和常规课堂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教案设计,将技能方法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对于实战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下教学和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点名合作方式进行演示,充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组织学生探讨、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结语

网络安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之一,其对于学生未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和未来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高职院校要提升实训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于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要立足于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5):73-75.

[2]刘怡然.大数据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4):16-17.

[3]高铭泽.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9):159.

[4]史兆洋,申永刚.“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9(35):118-120.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1引言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翻转课堂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翻转课堂就不断地应用在美国课堂中,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最近几年,翻转课堂的理念也逐渐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随着微课程、视频教学等的蓬勃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关注,并试图进行一些尝试。

笔者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工作,也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来改善目前的教学状态,就试着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去。

2《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总结出本课程教学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训课时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涉及的内容广、难度大。虽然有72学时的课时,但是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占了36课时,实训课时只有36课时,学生要在有限的36课时里模拟攻击、防御以及学会各种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IDS等)的使用,显得很吃力,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第二、学生基础薄弱,难以专注于接受理论知识点的讲授。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这就使得教师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来接受新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的话,就会越学越难,甚至有可能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第三、学生能力不同,教师难以兼顾差异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有来自普中的学生,也有来自职中的学生。两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却都讲授统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因课时限制无法因材施教,导致能力高低不同的学生对本课程褒贬不一,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思路

3.1课程改革的逻辑结构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笔者在经典翻转课堂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更适合本门课程的逻辑图如图1所示。

3.2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

根据图1可知,《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在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辅助以协作学习、项目驱动的教学策略,最终实现课前学习、课中小组协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实现这种教学设计重点在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课前安排。首先,在开课前,将《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按照攻击和防守的步骤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课程完成。其次,教师需要在每次上课前提供给学习者一定的学习资料,或是网络上相应的微课资源,或是教师自己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的演示视频。并根据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学习任务单”,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翻转课堂不是学生自学教学视频的代名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亦然是课堂活动的设计。首先,根据宿舍或者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设计“探究式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们讨论、实施和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若仍然解决不了,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然后,可以根据学习单元,设计不同的项目需求,一部分小组模拟多种攻击,另一部分小组进行防守。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又考察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及创新力。最后,设计学生成果交流的形式,包括课堂汇报、交流学习体验、作品展览会等。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组内评价的有效结合。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问题的难易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计划安排、成果展示情况。评价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的考核,同时,强调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调查表、交流情况、学习体会等内容。

第三,课后的查漏补缺。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后与学生的实验记录上传到课程网站。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查阅,同时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补救性学习。

4结束语

本研究希望对《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设计方式进行改革,将传统

的“以教订学”的课程设计方法改革为基于翻转课堂的“以学为主”的课程设计方法。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设计实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关键之处是如何设计《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中各个知识单元的“学习任务单”和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并能控制好课堂学习成果交流及总结。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笔者将会继续深入研究,以教学实践结果来验证本研究的可操作性,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4)

学习语言,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外界环境。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门语言。可以看到经过应试教育洗涤过的学生,包括大学生,虽然考试能力很强,大部分还是属于哑巴英语。中式英语只能国人自己能听懂,与外国人交流却很困难。小学英语,根据新课标的改革,不应该过分重视语法方面,而是应该重视简单的语言表达。新世纪的英语教学融入高新技术,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传授。面对新鲜血液的加入,有很多前辈已经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说明教育网络游戏该如何与小学英语课堂融为一体,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所以,本文将从如何认识教育网络游戏,教育网络游戏有何益处,该如何把教育网络游戏与课堂有效融为一体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教育网络游戏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育网络游戏的内涵

在新兴高科技产品伴随成长的孩子们,有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但是也不能因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应该正确对待游戏。教育网络游戏是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育网络游戏主要指的是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它不同于其他的游戏,是可以让学生快乐,也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简单的来说,教育网络游戏,就是既属于网络游戏的一种,也属于教学方式的一种。教育网络游戏的目的是娱乐与教育并重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学会自主自觉的学习。

二、教育网络游戏的作用

教育网络游戏既然属于游戏的一种,也就具备游戏基本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则。教育网络游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达到教学需要的情境。教育网络游戏首先有利于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教育网络游戏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一般是由易到难。小学生还处于懵懂期,需要得到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学习本身是乐趣多于痛苦的事情,但是总是因为附加的一些事情搞得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成了一件万分痛苦的事情。另外,在学校,第一要务是关注学生的安全。教育网络游戏是网络虚拟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会对小学生造成伤害。

教育网络游戏加入小学生英语课堂,对教师来讲,既有利于优化英语教学的课程,又有利于搞好师生关系,还可以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十分希望能够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合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学生比较贪玩,课堂需要多种多样,才能够吸引其注意力。教育网络游戏毕竟属于游戏,所以说游戏的娱乐性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有利有弊。既不能够过分依赖游戏,教育网络游戏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也不能够使课堂失控,课堂是严肃的,是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

总结一下就是,教育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相对而言,利大于弊。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但教育网络游戏对课堂的纪律的维持形成考验。

三、教育网络游戏与课堂有效融为一体

教育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现行的如尚学大课堂、奥卓尔系列、等软件,基本上是与课堂紧密相连。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就应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教育网络游戏。首先,教师不应该过分期待教育网络游戏,它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是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最小的目标是考试能够顺利通过,还有就是奠定学习英语的基础。其次,教师不能过分缩短或者延长教育网络游戏的时间。教学的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也要使游戏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比较排斥这些新兴的教育模式,因循守旧,不愿意更改。但是社会在进步,教育改革也在进行中,如果继续原地踏步,那么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英语越发排斥,越发不满。有的教师过分延长游戏时间,而忽略课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这样不仅仅会造成教学进度的延迟,也会造成教师不好调节课堂纪律。最后,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教育网络游戏多种多样,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课堂,需要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波逐流。

总的来说,要达成教育网络游戏与课堂有效融为一体,需要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合作,但最主要的是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正确对待教育网络游戏的作用,也要控制教育网络游戏的时间,还要因材施教,找寻适合自己课堂的方式。

教育网络游戏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育网络游戏有利于优化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要达到教育网络游戏与课堂有效融为一体,教师就应该正确认识教育网络游戏,并且合理有效地利用。

参考文献:

[1]阚维.绿色教育小学英语课堂:给孩子成长的空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5)

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搭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生涯教育”三个平台,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生涯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六个板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两个板块,占总学分36.9%;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三个板块,占总学分58%;生涯教育平台贯穿于四年全过程,主要包括入学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和创业意识、校企合作班等选修课程,占总学分5.1%。课程在设置上妥善处理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并通过引进、改造、借鉴等途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符合专业、经济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结构。

2.创新教学环节安排

为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避免在今后学习中产生盲目性,学院对新入校的新生在第一学期即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网络工程实训。利用学院锐捷网络基础实验室、西元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H3C网络工程实验室和云虚拟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平台,让学生带着好奇去了解网络,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学习网络。通过综合布线工程的现场讲解,通过网络互联通信的现场操作,通过网络安全攻防的现场演示,让学生对网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直观且全新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明确地进行网络工程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的集中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一主线、四层次、五平台、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这“一主线”;加强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四层次”的实践训练;搭建起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五平台”;保证素质训练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应用与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八模块”真正落到实处。

2.形成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制(修)订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四个层次。除公共实践外,共设置了21个课内实验、6个课程设计、3个实训教学,外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共58学分,占总学分的28.4%(不含公共实践学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实验项目,合理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积极开展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科技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广泛采用“岛式实验台”,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分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明确实验的复杂过程。另外,针对学生网络基础的不同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菜单”,因势利导地进行分层教学、差异教学和订单式实验选择,针对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网站配置与管理(低级要求)”、“网络互联设备配置(中级要求)”、“网络仿真与网络编程(高级要求)”。同时,通过设置科技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途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三、以内涵建设为保障,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加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1.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对相关知识平台进行扩展。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取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提问为辅”,其他内容以“学生课后自学为主、老师答疑为辅”的方法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讲细讲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精讲、选讲,通过对课程的网络化改造,在满足既定的教学要求下尽量减少课内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另外,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双语教学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要先行一步”。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又进一步指出,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网络综合技能人才,提高学生阅读国外教材、文献的能力。安徽新华学院以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依托,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NetworkFourthEdition》教材,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双语思维层次”梯度模式,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表达计算机网络知识,思考、解答问题,即从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采用逐步过渡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双语教学。

3.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与评价一改传统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过程相结合,考核采用结构化评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考核的客观公正性。理论课程考核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课程总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与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法,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来评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能力、实验过程中疑难问题的排除能力以及实验故障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此来探索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突出双证教育

为进一步突出“双证”教育,提高网络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证率与通过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网络工程师人才,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2012年,安徽新华学院与杭州华三通信有限公司(H3C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H3C网络学院。网络学院以“专业务实,学以致用”为理念,积极推广以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计划,并通过课程植入、考核置换等方式积极进行相关课程改革。目前学院已有160多名同学拿到了H3CSE证书(网络工程师证书)。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94-03

一、建设研究背景

1.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最终实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在名校、偏远山区多家学校之间建立云录播系统,实现同步课程“专递课堂”、一校带多校,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难题!

《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普及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新增参与活动中小学教师200万名,新增“晒课”200万堂,评选年度“优课”2万堂。明确以“专递课堂”形式推动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共享优质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淮安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淮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市九个县区均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验收,硬件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各县区均建成主干达万兆、互联网出口达千兆的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小学实现光纤连通,建成校园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备课、教研及日常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建成符合省规定标准的网络教室;实现“班班通”,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班班建成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然而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名师与农村教师之间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成其它科目。如何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他们的教学观念,改进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如何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全市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2015年底,淮安市电教馆开展了一系了调研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录播教室,构建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拟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远程评课、教研活动”等模块功能,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远程教研,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建设四大原则:多、快、好、省

多:即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可同时支撑师生在线数量多!可同时超万人在线。

快:即学校应用部署方便快捷,教师上手操作快,网速好,直播传频传输快。

好:融合教学工具多,高拍仪、微课笔等,无限接近实际教学环境,师生体验好。

省:后台管理省事,家长省心,投资成本节省。

三、教学系统架构

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建设是为教育局、学校提供备课、录课、晒课、评课等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教育局、学校深入推进 “三个课堂”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沉淀本地名校名师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帮助建设网络教研系统,做到远程评课。给教师制作精品课程或微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使得教师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反复学习和研究,提升教研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提出三级搭建模式:一在全市层面建立淮安市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心(见图1),二在城市名校建立智慧云录播系统及在线授课、资源上传等平台(见图2),三在乡镇学校、教学点建立网络直播、点播、远程教研平台(见图3)。

四、应用研究

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和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与公司合作,整合全市中小学云录播硬件、教学硬件、教学软件,搭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平台。它包括资源共享模块和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

1.资源共享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资源共享模块主要包括三种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功能。

(1)三种课堂

三种课堂是利用网络直播或点播的方式,通过精品课程或微课程,向农村中小学师生,特别是边远的“开不起课、开不齐课”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在淮安市电教馆的组织下,淮阴师范第一附小、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小学、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淮阴中学、清江中学、淮安中学等名校先后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程课题组,利用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录制名师、骨干教师的精品课程、微课程,每年有近14000名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晒课,建设“特色教学模式”系列数字资源近100G,供全市中小学广大师生共享。2015年,在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淮安市遴选精品课例经省市逐级推荐、网络投票和专家在线评审,共有79位教师获得部级“优课”。其中,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共有17位教师的精品课例获得部级“优课”,优课数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六。

(2)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

资源共享还加载了淮安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师查找资源困难、资源分类不清晰等问题,方便教师快速完成素材查找、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备课工作。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教学软件,点击课件页面“微课录制”可以随时启动、停止课程的录制,所录制的视频文件作为校本资源自动上传到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共享平台上,如图4所示。

2.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的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是为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研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在线教研”网络平台,构建市、县(区)、校教研共同体而搭建的,其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淮安市电教馆通过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系列在线观摩研讨活动,每年有近200位教师上了观摩课,8000多名教师参加在线观摩研讨。2016年1月5日,由淮安市电教馆主办的“互联网+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分教学展示、互动研讨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淮安小学朱海英老师执教了一节六年级英语课,全市近千名教师远程观看网络直播,部分教师利用云平台在线进行文字点评和提问,并重点与车桥小学、马坝小学和长江西路小学教师网络视频互动与教研,还邀请淮阴师院朱风云教授和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丁海英老师分别进行了远程视频点评和现场研讨,取得较好评价。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7)

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1]。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2]。随着网络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新时代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高校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学习能力强、接收效果好的特点,运用网络的平台优势,扩充自身教育资源,将更多、更优质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时、准确地投递给每一位大学生,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一)网络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平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高校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信息革命将网络推向了时代的前沿,而网络也已然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拓展教学思路,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时空受限小、平台容量大、学习更便捷的特性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课程已逐步形成以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书本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当下国内、国际形势及未来走向相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切实提升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高校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动中去。

(二)网络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优质的教育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网络意识形态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时代的全新样态[3]。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又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依托课堂教学、校园宣传等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便利、快捷等优点,及时储备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关的视频、音频、照片、新闻报道等多种类资源提升教材内容的鲜活度、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中开展一系列相关展示教育活动。高校师生在搜集、整理活动素材中了解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讲解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因此,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扩展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空间。

(三)网络壮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力量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3]。“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资源,调动了思政课以外的课程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疏通了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阻隔,逐步形成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的模式,共同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网络不仅实现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多方联动,而且为各方在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提供了海量、详实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育开展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的不断发展普及,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传播介质逐渐发生了变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海量信息极易造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被淹没,而网络交互性强的特性也对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海量的信息稀释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设备的更新迭代,海量的信息瞬间汇聚网络已成为现实,而网络也因其在信息储存方面强大的兼容性而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新时代、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传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注重理论讲述,课堂展示、案例讲述等内容占比相对较小,而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更丰富、更生动、更加吸引大学生关注,分散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导致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对信息筛查、识别工作还不完善,因此,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不但淹没了官网、官媒的官方信息,而且削弱了官方信息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永占头条,而且需要及时根据网络的发展变化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的时效性,为广大师生筑牢安全屏障。

(二)多元的渠道冲击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布局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4]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历史机遇、风险挑战、现实境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依托于网络形成的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则严重冲击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布局。高校面对正处在成长成才时期的大学生,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经验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校园文化、理论讲授、宣传教育、“一对一”帮扶等多措并举的教育布局,而技术进步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迷失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别有用心者利用大学生分辨信息能力弱、好奇心强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包装了大量的包含其意识形态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以达到拉拢、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目的。面对网络中多元的信息渠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要巩固固有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防线,又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扩大教育布局,重视网络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三)互动的需求提升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标准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高校教育相较于基础教育氛围比较宽松,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由此也产生了教育者与高校学生之间信息不匹配等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入心入脑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随着网络逐渐深入校园,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开阔和增长的眼界需求,逐渐显露出理念落后、交流不足等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想最大限度发挥硬件的作用需要软件的配合,高校学生在网络使用等方面更具主动性,在高校教师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高校学生更期望教师能够了解网络世界、懂得网络语言,课堂中讲授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加入网络安全的内容,课后利用网络平台与高校学生进行更广范围的互动,高校学生互动交流的需求也提升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标准。

三、新时代高校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坚持用全局的眼光发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问题,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全网络安全预警体系,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免疫机能,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化。

(一)落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5]。新时代是催人奋进的时代,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便捷窗口,另一方面复杂的网络环境增加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科学的管理是成功的关键,面对正处在成长成才期的高校学生,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随着各级高校书记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逐渐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党组织在网络迅速发展大环境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能力;其次,要明确工作责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因此,要逐渐完善分级负责制,形成以宣传部为窗口,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力争实现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切实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其自身又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信息的筛选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可以有效从源头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为校园营造一个干净友好的网络学习环境。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加大投入。首先,要增加对相关设备的资金支持力度。设备防护作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的硬件基础,也是校园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完善的设备更有助于开展信息甄别和防范非法攻击。其次,要明确职责、划清权责。奖惩严明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的重要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作为其中一环,责任主体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刻防范的毅力和警觉。最后,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常态化的安全检查制度。信息化工作繁琐而复杂,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划,切不可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因而降低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8)

(1)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要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2)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在带给人们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黄毒赌、教唆犯罪、反动言论等也通过网络进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一个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管理,更加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教育。现今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弱,遇到发生火灾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消防器材,不知道如何报警,不知道如何自救,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在一片混乱中,小火酿成大灾。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的消防知识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4)防盗窃教育。通过对学校安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所拥有的在校学习、生活物品价值也越来越高,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不仅学生遭受物质损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找出失窃的共同原因和防范措施,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教育,从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5)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近几年,传销、诈骗“黑手”频频伸向在校大学生,由于在校学生涉世未深,思想比较单纯,识别能力较弱,对社会经验掌握充满渴望与期待,而传销组织通过大肆鼓吹“锻炼人”、“轻易赚大钱”的宣传,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通过严密的组织控制,将大学生拉入到传销队伍不能自拔,最终沦为非法传销组织的敛财工具。因此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传销诈骗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6)心理安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激烈的竞争机制也引入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而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及时加以积极疏导,才能舒缓学生心理压力。通过大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的分析发现,不良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而发生的。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

现如今各高校的安全教育多属于抓重点的安全教育,而要做到全面普及安全教育,只有通过把安全教育入课堂,做好完备的教学计划,系统的讲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

(1)完善整个课程的统筹规划。从课程计划、备课、课程讲授、考勤、课程实践、考核、给予学分、总结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借鉴学校比较完善的其它必选课的做法,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常设性的、确实对学生有用的课程。首先,将课程纳入学校的统一安排,使课程能在开学前就进入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上课时间、考核时间,课程实践时间等细节,这样可以省去诸多协调环节,也能使授课教师更加从容。其次,鼓励授课教师提升自身层次。要求授课老师参与学校的岗前培训。

(2)将课程分解并落实到个人,挑选多年高校保卫工作经验和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讲授。大学生安全课程应选择一本权威性的《大学生安全知识》为蓝本,将内容分解为教育动员及课程绪论、高校治安形势与大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维护、防止网络侵害及社会实践安全、防火安全与交通安全、大学生预防违法犯罪、心理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等几个方面。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9)

一、教师的自我控制

信息技术教学是否成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知识能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树立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信息课教师应积极地给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系统共享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获得各种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学习问题。把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对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教师要设计好每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在微机室或网络教室进行。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好动,在电脑的娱乐功能诱惑下,上课时常难以自控,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操作,这是现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最棘手的一个难题。基于此现状,信息技术课教学若不能有效组织,课堂将会变成一个自由天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有效性,决定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笔者认为,组织好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排位置:机房电脑的摆放位置和教室的座位是不一样的,如果让学生自己随便乱坐,会造成喜欢在一起说话的学生坐在一起,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由于位置的不确定性,每次上课每个人坐的位置可能都不一样,对于机器的损害责任也难以查清。因此,确定学生的座位是非常必要的,机房分为A、B、C三个组,每组有二十五台机器,每个人有固定的位置,这样便可以克服上述问题。

(2)课堂纪律:这是信息技术课的必修课,是特别重要不容忽视的,它决定着课堂质量。学生要按时上课,由于机房和教室有一段距离,学生必须抓紧时间,如果有所放松,有的学生可能不按时到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室应在每节课前清点学生人数,可以是一一点名,也可以是从中抽查,将迟到和旷课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让学生明白,老师比较重视课堂纪律,只有老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听课时学生趴在桌子上,或动来动去、东张西望,转过头看别人的显示器,敲击键盘鼠标,上课换位置,这些都是学生容易犯的毛病,一定要提醒他们并督促他们改进。

(3)养成习惯:有的学生,特别是男同学很喜欢买饮料去机房,这种情况必须坚决杜绝,一是影响上课的效率,二是如果不小心洒到主机里面,可能导致主机报废;存在某些学生故意破坏键盘、鼠标的情况,有些学生把键盘上面字母的位置随意调整,致使有些不熟悉键盘的学生找不到字母的正确位置,甚至某些键失灵;由于一些学生不爱惜鼠标,拿着鼠标线转动,导致鼠标不能正常使用。这些就需要教师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教师还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流于形式。

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和试题库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全校师生信息化水平素养,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指导思想。考虑学校首先要满足教学的需要,把服务教学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出发点。

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受经费、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规划设计、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水平上很不平衡,差别很大。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校园的教学变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也为校园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如图1所示,表示一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模型,从内到外,共五个层次结构,分别是网络基础层、基本网络服务层、信息化平台、信息服务层、虚拟学校,这五层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拟学校空间。内层是外层的基础,内层为外层提供服务。

图1 数字化校园建设结构图

网络基础层是数字化校园最基础的设施,包括终端系统、校园网、数据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层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它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各项应用系统;信息服务层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它将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单点登录、信息查询等;虚拟学校是校园数字化后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学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中职学校。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1.信息化平台建设

(1)建设网络基础平台。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大互联网宽带入口,实现主干光缆万兆连接,基本实现千兆到桌面。加强信息流量的管理,实现网络信息流动的有序性、可控性和安全性,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并在重点区域建设无线接入设施,为全校教职工及在校生提供全方位的接入服务,校园网的使用将更加方便、快捷、可靠。

(2)完善网络教学和应用平台。建设学校统一的数据存储系统、数据备份系统,为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共享资源、电子图书资源建设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

(3)提高网络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计划对网管人员进行3-4人次的专业培训,力争做到持证上岗;同时,为每个专业部培训1-2名兼职网络维护员,形成立体交叉的校园网络维护系统。同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网络管理规定》和《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网站管理规定》,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修订符合校情的《校园网络维护人员手册》,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强化国家有关网络规定在校内的宣传、教育与执行,为网络的正确、合理及安全使用保驾护航。拓展网络服务项目,在进一步加强原有网络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服务功能,建成功能更加完善的网络运行管理系统,以适应各专业部对网络应用的需求。

(4)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充分利用学校网站这一重要的展示窗口,建立传播东盟文化的信息平台,这样不仅能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还能使南宁一职校在同类学校中起到带头作用。配合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共享资源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的网络辐射能力。

(5)加强网络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改进现有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购入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各网络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系统的建设对学校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学校的整体建设和改革提供技术手段和信息支撑。

(6)加强全员信息资源的使用、共享与安全培训。在做好信息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和教师网络使用的培训,提高共享意识,加大可用资源的辐射范围,为更多、更广的用户群服务。同时,也需要兼顾信息的安全性能,提高对重要信息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外来入侵的防范意识,提高对病毒及黑客软件的抵御能力,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安全性及可用性。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1)以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支持4个重点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专业技术资料、教学研讨、教学评价、培训模块、技能鉴定、远程教育和培训等教学资源为主要共享内容,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系统。

(2)通过共享资源管理制度、网络资源更新机制规范信息资源管理,及时更新内容,保证教学资源的准确性、丰富性和即时性;通过有关校内外教学信息资料上传审查制度的建立,完善相应的软件技术手段,进而实现网络教学信息的互动运行;通过修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管理规定》,完善《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使用管理规定》,实现对用户群的网络教学管理实时服务。

(3)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对区内兄弟学校的教学支援与辐射作用。

图2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系统构架图

(4)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继续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新建一个容纳300人的电子阅览室;增加馆藏电子图书12万册;增加电子期刊4万册。通过建设,把图书馆建成全区一流水平的校园数字化图书馆。

(5)多媒体应用系统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计划增加6间多媒体教室,拟购置15台高配计算机设备,以满足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要求。通过引进先进精品课录播系统,实现精品课程录制、全过程自动化编辑处理。

(6)无线网工程建设建设校园无线上网工程。架设可移动的小型无线网络,方便学校办公楼、校园操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实施可管理、可运营的安全性高的WLAN校园网方案,其中包括支持最新WLAN安全标准(WPA)的无线接入点、无线网络控制器、集中式的WLAN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与校园现有PC用户的整合,灵活控制本地及远程用户管理和计费服务等。能在用户接入控制、计费、用户上网日志以及对网络内所有无线设备统一监控、管理。

总体来说,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逐步构建起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代化进程路途漫漫,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目的。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篇(10)

摘要:作为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有更高要求,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难以解决授课内容前沿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国内外高质量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在高校教学中又缺乏有效合理的应用。文章提出传统课堂活动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阐述“二次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求视频公开课能够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与技术;视频公开课;混合教学模式

第一作者简介:刘坤,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Liukun03@mails.thu.edu.cn。

1 背景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近九百门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资源,供给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使用,使得知识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从此,网络成为开启民智的知识载体。开放式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国际著名高校纷纷将精品课程公开,共享其教学资源与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学也陆续各自的视频公开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职业需要的是跨学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借鉴国外网络开放视频资源和新的课堂行为,对提升国内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国内外的优质网络视频资源已经数不胜数,但目前这些视频资源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并未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与教学活动的整合与互动。

目前,在高等学校中网络视频资源的使用依然是以少数学生独立学习的模式存在。独立学习模式受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自制力以及背景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的努力预期对使用教育资源的行为产生影响。另外,如何查找资源,能否了解资源的相关性和背景知识,如何构建适合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是影响学生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关键因素。在使用视频开放课程方面,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对大量的视频资源缺乏足够的甄别和筛选能力,使得很多优质的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2)与现有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冲突。

由于目前高校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未改变,相应的教学体系与课程安排、授课学时等并未考虑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内容,两种教学资源的平行与独立导致学生难以抽出更多时间学习网络视频课中的前沿性及实用性知识。另外,由于网络视频课缺乏针对特定对象的系统性安排,学习者相应的基础知识欠缺也会阻碍其学习,虽然目前的网络载体平台中建立了交流机制,但交流的单向性和非实时陛很难保证发挥其功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分析

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关于北京大学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方案”以来,先后有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为止,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10所全国重点研究生院就有400多个与“智能”方向密切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在社会需求方面,毕业生去向也增加了很多相关行业和岗位,如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新兴的“智能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在研发设计部门担任智能系统设计工作、在企业担任智能工程师等与智能有关的岗位。

另外,在国外的知名高校中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其涉及内容覆盖范围之广、前沿性之强前所未有。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涉足知识表示、推理、学习、规划、决策、预测、机器人技术以及语音和语言处理等基础研究的核心领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规划、论证,机器人和视觉感知。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内新增开设的面向前沿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特点是其属于交叉性学科,知识覆盖面很广,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受到良好科学思维和研究思维训练,具有知识自我更新和创新的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该专业对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开放性和前沿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授课模式难以解决授课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矛盾。视频公开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作为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对于促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视频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混合模式,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借助网络平台的无限延展性,实现两种不同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

3 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

3.1 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混合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它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也称在线学习或远程学习)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模式逐渐兴起,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安排更为自由,具有高效、快速、个性化和低成本等特点。国际上还曾就此展开了“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激烈辩论。2000年,美国教育部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指出:①网络学习能实现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标,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②网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但它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与功能。这种观点在国际教育界也逐渐达成共识。

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既要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督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混合学习在表面上是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简单结合,但其蕴含更深层次的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与学生占主体地位的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模式的结合;不同教学媒体形式的结合等。因此,混合学习模式是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层面的变革,它要尽可能融合所有教学资源的优势。构建视频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正是源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思想,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二者优势,避免二者弊端。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该模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同时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教学媒介成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再次,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网络视频资源所提供的虚拟化环境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该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权威和多元的评价体系。

3.2 视频应用新模式的探索

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来培养学习者有目标地进行学习的能力。二者的整合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的混合与学习方式的混合,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调整与安排,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翻转课堂模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混合模式,在课下学习时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在课上与教师和同伴互动与交流,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该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即现有课程体系的课时安排是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设计的,翻转模式的实现要求学生在课下利用额外时间预习视频中的学习内容,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课下视频学习进度难以保证,进一步导致课上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探寻合理的使用模式,使视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要求,“二次翻转课堂模式”是适合本专业的视频公开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与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式相比,二次翻转课堂模式首先在课上由任课教师引出学习的内容及目标,提出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下的视频学习环节;模块化的视频有助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让网络视频课作为学习的有效补充与辅助;最后,学生再回到课堂对提出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拓展开放性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精神。“二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 一次课堂: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出即将学习的内容及期望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并介绍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续学习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解决此问题有可能用到的方法与途径,并初步确定解决思路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用途与性质,传统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原理和具体的流程等细节问题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内容。

(2)课下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创建教学视频并将其到网络学习平台上,这是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制公开课视频,或在网络上选择比较优秀的适合本门课程的公开视频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先进行视频资源自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讨论区进行讨论与交流,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每节视频课程,都会有一定数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题目供学习者练习。在每次课学习结束时,学习者要对观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总结,以便在课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3)二次课堂: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产生的疑问,结合课程内容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然后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研究问题进行分组,并创建相应的学习环境,包括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小组团队协作学习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在小组内部先将所选择的探究问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子问题,让每个小组成员结合自身能力选择某个子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完之后再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结果在本小组内进行协作学习,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小型辩论会或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此后,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该整合模式的评价方式与传统学习中的评价方式不同,须专门组织相关学者、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对学习中每个阶段的表现采用多维度、多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

4 结语

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视频资源的混合模式在国内的高等院校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展开了初步尝试。混合模式的实施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和教学评价等很多相关方面重新做出调整与安排,除此之外,还需要授课教师重新制定教学内容、选择网络视频资源,重新安排教学计划与进度等,这样才能逐渐转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朋娇,田金玲,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1): 86-92.

[2]董榕,徐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4-59.

[3]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 10-14.

上一篇: 金融审计的特点 下一篇: 互联网企业的财务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