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任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57

工程管理的任务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1)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114-02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组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设计、设备询价、采购、施工、签证、验收、后评价等系统运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项目目标,最终实现项目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目标的系统管理是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统筹、控制,使整个系统步调一致、有序进行,从而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的基础上,对勘察设计、建设准备、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控制和总结评价,通过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目标控制、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措施,保证工程项目进度、造价、质量目标得到最佳匹配的实现。

(一)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是业主与参与项目实施各主体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文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组织项目实施的基本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工程建设合同订立和履行的过程,一切合同所赋予的责任、权利履行到位之日,也就是工程项目实施完成之时。

合同管理主要是指对各类合同的依法订立过程和履行过程的管理,包括合同文本的选择,合同条件的协商、谈判,合同书的签署;合同履行、检查,变更和违约、纠纷的处理;总结评价等。由于工程业主和参与建设实施的有关单位在合同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责任、利益不同,因此各自对合同的管理的视点和着力点不尽相同。业主方的合同管理,服务于项目实施的总目标控制,视点在合同结构的策划,以便通过科学合理的合同结构,理顺项目内部的管理关系,避免产生相互矛盾、脱节和混乱失控的项目组织状态。其着力点在于支付条件、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施工合同管理的视点在于工程价款及支付条件、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承担原则、第三者损害的承担原则,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及工程中止损失的补偿原则,其着力点在施工索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合同法律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法律和合同手段,指导项目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相关的经济合同关系。

(二)组织协调

工程项目组织协调是项目管理的职能,是管理技能和艺术,也是实现项目目标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项目参与单位需要处理和调整众多复杂的业务组织关系,主要包括: (1)外部环境协调,如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资源供应方面的协调、生产要素方面的协调和社区环境方面的协调等; (2)项目参与单位之间的协调; (3)项目参与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协调。

(三)目标控制

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项目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交付等各个阶段采用规划、组织、协调等手段,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总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职能,它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为保证既定计划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和调整活动,也就是项目控制机构按预先设定的目标值,对被控对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实际状况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偏差,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和纠正,以使其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

(四)风险管理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大型化和技术的复杂化,业主及项目参与各方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工程建设客观现实告诉人们,要保证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就必须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评价,以提出风险对策,形成一套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是一个确定和度量项目风险,以及制定、选择和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风险分析减少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以便决策更加科学,更好地实现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目标。

(五)信息管理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对有关工程项目的各类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整理、传递与使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信息管理是项目目标控制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准确地向各级领导、各参加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所需的综合程度不同的信息,以便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动态地进行项目规划,迅速正确地进行各种决策,并及时检查决策执行结果,反映工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类问题,为项目总目标服务。为了做好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制度以收集信息;做好信息编目分类和流程设计工作,拟定科学的查找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六)环境保护

工程建设可以改造环境、为人类造福,优秀的设计作品还可以增添社会景观,给人们带来观赏价值。但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存在着影响甚至恶化环境的种种因素。因此,应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强化环保意识,切实有效地将环境保护和克服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空气和水质、扰动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网等现象的发生,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研究和掌握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环保法规和规定,对于环境方面有要求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决策阶段,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及其对策措施,并评估其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严格按建设程序向环境管理部门报批。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到主体工程与环保措施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运行。

二、工程项目目标的系统管理

工程项目目标的系统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首先确定工程项目总目标,采用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将总目标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和可执行目标,将其落实到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负责人,并建立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的目标控制系统。另一方面要做好整个系统中各类目标的协调平衡和各分项目标的衔接与协作工作,使整个系统步调一致、有序进行。

(一)工程项目目标的确定

工程项目目标必须明确、可行、具体和可以度量,并须在投资方与业主、承包商之间达成一致。确定了工程项目目标,实际上也就明确了业主努力的方向。通常不允许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仍存在不确定的目标和对目标做过多、过大的修改。如果必须改动项目目标,则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必须就项目的全部变动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因此项目的投资者和执行者,都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工程项目目标的探索和目标系统的建立。

(二)工程项目目标系统的建立

工程项目目标系统建立过程包括工程项目构思、识别需求、提出项目目标和建立目标系统等工作。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从构思开始的,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实现其发展战略都可能需要建造某些工程项目,这就是工程项目的构思。在项目构思的基础上,需要对工程项目投资方的具体需求进行识别和评价,形成理性的目标概念,使投资方的需求更加合理化。通过对工程项目本身和工程项目环境的分析,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需求目标。工程项目目标系统是一种层次结构,是将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子目标再分解成可执行的第三级目标,如此一直分解下去,形成层次性的目标结构。工程项目目标系统可采用工作分解结构 (WBS)方法进行建立,WBS是一种层次化的树状结构,是将工程项目划分为可以管理的工程项目单元,通过控制这些单元的费用、进度和质量目标,达到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目的。

(三)工程项目目标管理

工程项目目标管理要求目标系统中的各级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相联系,各级目标对应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中相应级别的职能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制定工程项目总目标,工程项目组织中的各级职能部门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工作计划,而职能部门的人员则根据本部门目标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成果。工程项目是一个多目标系统,而且不同目标可能相互冲突,因此必须在多个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工程项目的过程就是多个目标协调一致的过程,这种协调包括同一层次的多个目标之间的横向协调,总目标与子目标之间的纵向协调,以及工程项目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协调等。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2)

[作者简介]胡毅勤(1964-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与旅游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9-02

一、引言

“酒店信息管理”是各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其目的是借助相关管理软件,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酒店现代管理功能的科学管理技能。然而实践证明,在输送到酒店的众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其计算机应用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酒店方面的业务工作需要,“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内容滞后于酒店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是主要原因。笔者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进行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开展了对“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二、“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较早开设“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学校之一,与其他同类院校一样,原来开设的“酒店信息管理”课程中,其内容的理论性、陈述性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偏少,涵盖内容较广,涉及酒店业信息化、酒店电子商务、酒店智能技术、酒店信息系统等;课程内容虽包含酒店信息系统部分,但往往从计算机专业学科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讲授,而非从利用酒店信息系统软件开展酒店服务工作的角度设计和讲解。这样的课程内容与酒店的工作实际联系性不强,难以符合酒店各部门、各岗位对酒店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需求。由于课程开设较早,作为“酒店信息管理”课程辅助教学的系统软件已经使用了较长年限。仍然采用十多年前国内软件公司推出的酒店信息系统,显然跟不上酒店行业发展的步伐。

三、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观。一般来说,选择课程内容有两种取向:一是涉及事实、概念、原理等由专业学科构成的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二是涉及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经验、策略等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酒店信息管理”课程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之一,更需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以工作岗位任务为课程开发的内容,传授酒店工作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利用酒店信息系统软件完成酒店服务及管理工作”的问题,才能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就业能力需要,才是培养酒店职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对课程内容的设计除了应有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主导思想外,还需要解决对课程内容的序化和取舍问题。即在内容取舍上从学生毕业后主要担任的职业角色的社会需要角度出发,选取与之匹配并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内容序化上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使典型的工作顺序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的培养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方向。鉴于“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于是,我校整合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酒店行业专家、任课老师等各方力量,以酒店工作任务为导向,在充分研究酒店客人的活动、酒店需要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再进一步转化为课程内容。

按照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本专业是要培养具有酒店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酒店业务操作能力,能从事酒店一线服务和基层督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实到本课程,则应该是面向酒店一线服务,培养学生的酒店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将课程目标修订为:在了解酒店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功能以及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掌握酒店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能熟练运用酒店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完成对客服务和解决酒店实际工作问题。

3.教学辅助软件的选择。在辅助课程教学的酒店信息系统软件选择上,考虑到目前国内高星级酒店、外资酒店、国际集团酒店较多采用Fidelio系统或集团系列版本Opera系统,同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基本面向高星级、国际集团酒店的情况,选择Fidelio系统用于辅助教学,更能使学生所学的酒店信息系统知识技能与实际酒店工作无缝对接。

四、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1.对酒店工作任务的分析。酒店一线的对客服务业务流程涉及客人住店前的销售预订、客人的入住接待、客人住店期间的食宿娱各项服务、客人结账退房离店等;业务流程中运用酒店信息系统完成各项服务的岗位主要有销售预订员、前台接待员、餐饮娱乐部门服务(收银)员、客房中心文员、前台收银员,他们完成预订、登记入住、住店期间各类对客服务、住宿餐饮娱乐消费、结账离店退房,以及房态管理、客人档案资料维护管理等主要工作任务(如下表)。

可见酒店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包含在预订―入住―在店服务―收银与结账的流程和环节中,而在酒店的对客服务中,对散客的服务项目及规范要求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作为对其他类型客人服务操作的基础。因此针对散客、业务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符合以酒店实践情景的过程性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要求。

2.对信息系统软件功能的取舍。不同的酒店信息系统软件所包含的功能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取舍。由于本课程所采用的系统多被高星级、外资、国际集团酒店使用,系统为全英文显示,在功能上甚至包括多国货币结算、佣金计算、积分管理、应收账管理等内容。复杂繁多的功能和对英文水平的要求,对于一门学时只有34小时的课程、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都有限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不可能囊括系统的全部内容,必须要取舍。本着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活动、而非教学材料或辅助材料所呈现的内容的原则,从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岗位工作考虑,舍去与酒店一线服务与基层督导关系略远的内容,紧紧围绕典型工作任务选择系统功能,注重实用性、针对性,不贪多求全,也不支离破碎。

3.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序化。在对酒店一线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工作任务分析和对系统软件功能选择的基础上,将酒店业务转化为学习情景,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及优化整合,形成基础知识、客户资料管理与维护、预订、入住与在店、账务管理、客房管理六大模块的课程学习任务。

设计第一模块介绍酒店信息系统概况和Fidelio系统的功能结构,使学生对酒店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所学系统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既为课程作一些理论基础铺垫,又为学生的酒店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设计第二模块讲授各岗位都需了解掌握、并且贯穿对客服务全流程的客户资料维护管理内容,以便在主要业务流程中使用。

设计第三模块面向销售预订、前台岗位的预订业务内容,以达到熟练利用系统功能完成个人预订服务要求。

设计第四模块面向前台接待岗位的接待入住和在店服务业务内容,要求熟练掌握本业务环节的各项服务和房态管理技能。

设计第五模块主要面向前台收银岗位的各项账务管理内容,以达到前台收银岗位相关账务处理能力的要求;并以相同账务处理知识,兼顾餐饮、娱乐部门收银(或服务)岗位技能。

设计第六模块面向客房中心岗位的房务管理业务内容,以胜任客房中心岗位能力的要求。

在六大模块中,三、四、五模块作为重点部分,依照客人预订―入住接待―在店服务―收银结账程序形成过程性知识的主线贯穿全过程;一、二模块作为基础理论铺垫;第六模块作为系统的辅助管理功能,覆盖酒店客房业务。

4.对实践操作课程比例的调整。作为职业技能课程,“酒店信息管理”课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调整、序化之外,在学时安排上还需加大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比例,将重点落于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训练上,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陈述性理论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讲解,并尽可能融入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任务对“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探索研究,是持续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关注行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及时并有针对性地革新课程内容。同时,对“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内容的改革只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要切实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蔡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旅游论坛,2011(8).

[2]蔡平.基于国际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4).

[3]左菊,孙泽文.课程内容选择:取向、依据及其环节[J].教育与职业,2012(12).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3)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它是师生通过一起完成实施一个整体的项目,实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而达到双重提高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基础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结合而详细设计的任务作为平台来进行教学的。对学生来说,任务驱动法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师来说,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条件

任务驱动法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学生为主体,任务务为主线,教师为辅导。它是以任务制定目标,所有相关教师都全程参与。

(一)任务驱动法适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的比较先进的课程模式,但不等于说它适合于所有的课程。任务驱动法的适用范围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如果不顾它的适用范围,盲目使用,只会适得其反。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往往要根据园林企业的实际绿化项目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所以是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的。一个完整的绿化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发要包含分析、设计、施工等环节,需要很长的时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仅仅利用自身的时间和技术是很难完成的,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完成,因为项目开发前景、项目市场调研、项目资金运行以及项目进度掌握等方面是企业的所擅长的。这样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效率。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

由于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需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积极地、活跃地、大胆地进行思维,可以自主制定园林工程项目实施的计划、方案和进度,自主选择可行的实施项目、自主建立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处理项目的能力展现给学生,把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为了这种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教育资源和设施应向学生开放。

(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专门的师资队伍。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注重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用能力力和创新能力为任务的,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要顺利实施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必须要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操作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都对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只有学校拥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实施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十分必要。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原则

要想利用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需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全程参与的原则和过程可逆的原则。

(一)全员参与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下,所有的相关人员都要参与,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课程设计不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事,而是全系老师的共同工作。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自己一个人,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苦苦摸索,而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是任务驱动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全程参与的原则。

使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教师就不能仅仅指导某个课程设计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是参与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和所有环节。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不再被动等老师讲授。学生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参与一些课程设计。

(三)过程可逆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课程设计可以向后看,也可以向前看。但有需要时,可以修改上学期的课程设计,以使整个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如果不坚持过程可逆的原则,就不能完善项目的流程,影响项目的进度和可行性。

三、任务驱动法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把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把握任务驱动法实施的条件和原则,还需要把握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的原则。

(一)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的原则。

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包括可行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三个原则。一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应该贴近园林工程实际,并且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也就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必须坚持可行性原则。违背了这个原则,项目就无法实施。二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应该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性质,体现出岗位技能和职业特色,坚持职业性原则。三是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因为园林工程在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不坚持发展性原则,就会使项目脱离时代的步伐。

(二)基于驱动法的园林工程课程项目的确定。

园林工程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基本工程地形塑造、园林给排水工程、园林土方工程、水景工程、挡土与景墙、假山与置石工程、园路、园桥与广场工程、园林供电工程、园林建筑工程、绿化工程、仿塑与雕塑。应用驱动法来确定园林工程课程项目可以设计包含教学大纲全部内容的六个项目,然后再给每个项目下安排科学合理的操作环节。设计好实训环节之后,就需要进行考核方法的设计。在考核方法的设计上,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的方式,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态化的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园林工程课程的实践性的特征。比如,综合成绩的考核可以由项目技能操作任务考核、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的项目技能操作任务的成绩应该由工程项目各个任务的成绩组合而成,各个任务的权重和分数要依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期末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一个学期总体学习成果,期末考试成绩占三分之一以下的比重较为合适。平时成绩由课堂问答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两部分组成。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适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的实施需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需要专门的师资队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全程参与的原则和过程可逆的原则。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施任务驱动法,应该要在掌握园林工程课程项目设置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进行,确定园林工程课程项目及其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张志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高职学生反思学习[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4)

Abstract: building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organiz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ycle of all work, including project proposal, feasibility study, project decision-making, design, equipment inquiry,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visa, acceptance, evaluation system such as the movement process planning, organizing, directing,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oces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core task is to control the project goals,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the project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And the goal of the system management is the whole building project tasks and goals as a complete system to plan as a whole, control, make the whole system conformity, orderly, so a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otal target.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 task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

建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是指组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内的所有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进度、造价、质量目标得到最佳匹配的实现。

1、目标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项目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交付等各个阶段采用规划、组织、协调等手段,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总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职能,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为保证既定计划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和调整活动,也就是项目控制机构按预先设定的目标值,对被控对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实际状况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偏差,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和纠正,以使其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

2、成本控制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其次,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再次,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3、质量管理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是业主与参与项目实施各主体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文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组织项目实施的基本手段。合同管理包括合同文本的选择,合同条件的协商、谈判,合同书的签署;合同履行、检查,变更和违约、纠纷的处理;总结评价等。由于工程业主和参与建设实施的有关单位在合同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责任、利益不同,因此各自对合同的管理的视点和着力点不尽相同。业主方的合同管理,服务于项目实施的总目标控制,视点在合同结构的策划,以便通过科学合理的合同结构,理顺项目内部的管理关系,避免产生相互矛盾、脱节和混乱失控的项目组织状态。其着力点在于支付条件、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施工合同管理的视点在于工程价款及支付条件、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承担原则、第三者损害的承担原则,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及工程中止损失的补偿原则,其着力点在施工索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合同法律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法律和合同手段,指导项目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相关的经济合同关系。

5、信息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管理是项目目标控制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准确地向各级领导、各参加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所需的综合程度不同的信息,以便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动态地进行项目规划,迅速正确地进行各种决策,并及时检查决策执行结果,反映工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类问题,为项目总目标服务。为了做好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制度以收集信息;做好信息编目分类和流程设计工作,拟定科学的查找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这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6、组织协调

建筑工程项目组织协调是项目管理的职能,是管理技能和艺术,既属于沟通管理,又属于控制过程,也是实现项目目标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项目参与单位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主要矛盾,动态地、有针对性地通过组织沟通协调,排除障碍,化解矛盾,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能动作用,协同努力,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的运转效率。为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处理和调整众多复杂的业务组织关系,主要包括:(1)外部环境协调,如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资源供应方面的协调、生产要素方面的协调和社区环境方面的协调等;(2)项目参与单位之间的协调;(3)项目参与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协调。

7、风险管理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的大型化和技术的复杂化,业主及项目参与各方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工程建设客观现实告诉人们,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就必须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评价,以提出风险对策,形成一套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程序。在许多单位的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对风险认识的差异、判断风险发展趋势的不同、管理者所处的不同岗位获得的信息不同,或者因管理经验与水平、现场处置能力、协调关系能力、责任心及利益分配干扰等客观情况的影响,许多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与认识不到位,造成错误地认识,甚至认识不到潜在风险,或者麻痹大意,疏于职守,有的已造成较大损失时才向上级反映,贻误战机,从而错过了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扩大了经济损失。因此,要准确、及时地发现风险并进行实地评估、分析,通过系统的监控方法和组织内部的有效管理,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

8、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安全达标等活动予以控制。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人和物的安全状态,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并通过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来达到目的。

9、环境保护

工程建设可以改造环境、为人类造福,优秀的设计作品还可以增添社会景观,给人们带来观赏价值。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存在着影响甚至恶化环境的种种因素。因此,应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强化环保意识,切实有效地将环境保护和克服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空气和水质、扰动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网等现象的发生,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研究和掌握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环保法规和规定,对于环境方面有要求的建筑工程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决策阶段,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及其对策措施,并评估其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严格按建设程序向环境管理部门报批。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到主体工程与环保措施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运行。

二、建筑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的系统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的系统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首先确定建筑工程项目总目标,采用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将总目标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和可执行目标,将其落实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负责人,并建立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的目标控制系统。另一方面要做好整个系统中各类目标的协调平衡和各分项目标的衔接与协作工作,使整个系统步调一致、有序进行。

1、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的确定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必须明确、可行、具体和可以度量,并须在投资方与业主、承包商之间达成一致。确定了建筑工程项目目标,实际上也就明确了业主努力的方向。通常不允许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仍存在不确定的目标和对目标做过多、过大的修改。如果必须改动项目目标,则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必须就项目的全部变动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因此项目的投资者和执行者,都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的探索和目标系统的建立。

2、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系统的建立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系统建立过程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构思、识别需求、提出项目目标和建立目标系统等工作。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都是从构思开始的,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实现其发展战略都可能需要建造某些建筑工程项目,这就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构思。在项目构思的基础上,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方的具体需求进行识别和评价,形成理性的目标概念,使投资方的需求更加合理化。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和建筑工程项目环境的分析,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需求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系统是一种层次结构,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子目标再分解成可执行的第三级目标,如此一直分解下去,形成层次性的目标结构。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系统可采用工作分解结构 (WBS)方法进行建立,WBS是一种层次化的树状结构,是将建筑工程项目划分为可以管理的建筑工程项目单元,通过控制这些单元的费用、进度和质量目标,达到控制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目的。

3、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管理要求目标系统中的各级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相联系,各级目标对应建筑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中相应级别的职能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制定建筑工程项目总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组织中的各级职能部门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工作计划,而职能部门的人员则根据本部门目标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成果。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多目标系统,而且不同目标可能相互冲突,因此必须在多个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就是多个目标协调一致的过程,这种协调包括同一层次的多个目标之间的横向协调,总目标与子目标之间的纵向协调,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协调等。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5)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再现式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理念,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动态发展的,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一门系统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很强。而且,各专业在学习该课程时,围绕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他们能开发出一套具体的软件,培养成为程序员、计算机专家,而应该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管理专门人才。因而,只需他们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概念,培养他们从用户的角度、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管理,进而再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方法的能力,并在企业信息系统创建和开发过程中,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密切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在MIS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及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师不易讲得有滋有味和讲深讲透,学生也大都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理解起来费力,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而且,在传统的MIS教学中,讲授过程过于理论化、书面化,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给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笔者在课堂中的应用为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创设情境:信息系统在我校虽然有所应用,但没有完全普及,还有许多有待开发或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学校理解成一家公司,把自己理解成该公司里的一名管理者,并了解公司现状,熟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业务流程。接下来,让学生想象学校想在现有基础上,开发一套新的更完善的课程选修信息系统,需要我们提供内部的配合。

2.确定问题(任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框架下,贯穿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这几个主要的学习重点,把学生整个学期内的学任务分解为以下12点小任务:

(1)以本学校现有的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食堂打卡系统、学费清算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为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2)认真回顾在学校的两年里(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是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校的信息系统发生过哪些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是属于环境的因素?并以此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

(3)分小组进行,对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子系统。在调查前,要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

(4)每个小组选代表介绍调查结果,再综合总的调查情况总结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并说明其处在诺兰阶段模型的哪个阶段,为什么?

(5)根据之前的调查总结,作出学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因为要完成整个学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量太大,而课程时间有限,所以以下任务我们仅选取某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该子系统应灵活选取。因为学校的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应选取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子系统作为例子。在这里,我们选取的是学生成绩信息系统。

(6)在原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校现有的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功能?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绘制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7)找出原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所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对各小组提出的方案,通过公开分析和比较,选择出一个较优的方案。

(8)该新学生成绩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否可行?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因为无法获取较详细资料,所以不进行实例操作)

(9)原系统的代码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更优的方案?

(10)如果有需要新增数据表,请按照第三范式要求进行设计。

(11)根据对学校情况的调查了解,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方式较好?

(12)系统开发成功后,根据应用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各部门的情况,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换方式。

这12点小任务涵盖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以一个大任务的形式连接,使学生能把知识点连贯起来,并联系实际,进行自主性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跟踪指导。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相应新知识点的讲解和老知识点的回顾,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进行参考答案讲解。同时,为了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按任务的难度及工作量的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各自对当前问题的看法。

4.效果评价: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公开陈述,然后师生共同来对他们的结论或方案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建议,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必须本着鼓励的原则。这样既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清楚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还能够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方式让他们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加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四、效果及存在问题

笔者在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MIS教学中运用了本文中介绍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连贯性的小任务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课堂气氛更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的比重相对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都有较大提高,不再是机械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按照任务的要求去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师生间的交流更多,思维碰撞也更多,气氛活跃。

2.学习内容更为开放。课堂教学中只是对学生提出探究性任务,并不存在统一答案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不同层次的探究,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因为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觉得会更有底气去质疑老师,然后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习更多新知识的兴趣。

3.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案例分析因为彼此之间无关联性,学生很难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联合运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效果并不理想。而使用该方法后,学生在学习时少了严格的框架和标准,是自主地去探究,并且各个小任务前后连贯,能把书本各个知识及与现实联系起来,为此,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看出,其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渐进式的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1)教学时间较紧迫。12个小任务看似不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知识点讲解,又要多给学生“讲”的机会,并且还希望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师生进行共同探讨,教学时间显然不足。如何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但又不能过于增加学生的负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认真考虑。

(2)教学进度不易把握。把任务安排下去后,虽然会定下任务结束时间,但是因为每一组探究程度不同,或者因为某些任务中每一组的调查研究对象不一样,导致有的组提前完成,有的组只能草草了事,影响效果。采取怎样的措施,在既能保证探究效果的同时又不影响进度,需要进一步探讨。

(3)公平评价有困难。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是采用小组的形式来结题,确实存在一些“搭便车”的现象。如何在综合地评价了小组表现后,再客观地衡量小组里各个学生的表现,操作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6)

物流人才被称为我国21世纪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物流人才的总需求达到20万人左右。广西北部湾物流产业2010年物流人才需求总量约为62300人,到2015年将达到95800人。物流业急需大量掌握一定技能,有一定沟通能力,会做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胆地进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系统的开发设计一套符合区域需要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地。

一、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各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课程形式上纷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等方面的限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理论(物流管理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物流管理各领域的相关技能,如仓储盘点、入库管理、条码制作等)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

2、课程设计生硬,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脱节。传统的课程体系生硬地将实际相互关联的整体内容人为地分割切块,造成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碎散乱。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

3、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4、从目前国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物流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专业适应性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和价值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能较好的解决上面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东盟及北部湾区域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及其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根据工作任务的实施流程来设计教学单元。使开设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运营一致,将零散的学科知识按工作任务集合在一起,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典型工作任务是搭建在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立交桥。“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对于一个专业或一个职业,将来可能要面临哪些工作,把这些工作提炼出来,再分解成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涵盖进来、有机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掌握了散落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所以说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1、构建服务北部湾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

(1)与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依托“广西现代物流协会”及“广西国际货运协会”,对我省从事仓储、流通配送及国际货运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企业的数量视需要而定。对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等情况进行调研,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物流信息等职业领域。

(2)划分职业岗位,把物流职业领域划分为基层操作、职能管理、规划决策三个层次的职业岗位。并细分出适合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

(3)邀请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

(4)行动领域的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归纳出行动领域。

(5)重构行动领域并且将其转换为课程,在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及职业成长的规律来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2、开发6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运输、仓储、配送、营销服务、货代报关、成本管理、信息处理等主要物流业务的工作过程,将《仓储实务》、《配送实务》、《物流营销实务》、《叉车操作与维护》、《国际货运业务》《物流信息系统》)6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重点加以建设。建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

3、建设4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校本特色教材

为适应新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施的需要,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仓储实务》、《配送实务》、《物流营销实务》、《叉车操作与维护》4本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校本立体化教材。在内容上突出工作岗位技能训练,在形式上每本教材配套有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案例集等资料。

4、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教学中鼓励以企业工作流程和任务为主线,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等利于“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推行工作任务实践早介入,真正体现动手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5、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确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考核和评价理念,推行综合性考核。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全面衡量教学质量。

实训考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和督促学生专业技能的积累。

6、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扩建物流仿真实训室3间。通过购置相关教学软件,使扩建后的物流仿真实训室能培养学生掌握运输、仓储、配送、货代、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操作,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岗位工作内容。此外,进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和实训指导书的建设。

7、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基础上完成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并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课堂就是店堂,店堂就是课堂”的工学结合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项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100%。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认为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彭华颖.工学结合下的高职物流校外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7)

在讲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以项目任务驱动为出发点,提出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模式,通过提出项目案例、分析项目任务、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实现目标与评价效果等环节的模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与真实的工程项目任务实践相协作的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浓厚兴趣,灵活掌握并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项目任务的不同计算机模拟结果举一反三,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1.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传统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法中,课程知识点应被看成是从项目管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独立于项目任务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在纯粹理论层面上采取与实际项目的工作任务相独立的方式进行,这些理论知识的价值实际上是要通过学习者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之后,才能理解和掌握,光靠理论讲解学生只会背概念,很难融会贯通。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是以项目工作任务为核心,通过训练专业技能引入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项目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它是以“完成项目任务”作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原则,凭借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辅以项目管理软件教学情境仿真模拟,通过改进师生协作、学生讨论等诸多要素,重组原有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1]它的主要特点是“项目任务驱动”和注重“项目管理软件的模拟实践”。前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合的“项目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模拟实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实践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过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任务的模拟实践,把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计算机项目管理软件的仿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两门课程在教学中的综合互补效果。

要进行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因为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分项目管理软件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软件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教师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学生机房上机练习”的刻板教学方法,陷入了僵硬的授受教学模式,是典型的陈规教学,学生只能被灌输理论知识,简单模仿,被动练习,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学以致用”,以致形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削弱,毕业工作后不能动手干事,实践能力弱的被动局面。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就是针对于此的一种教学改革。它通过教学中不同阶段不同教学项目任务的设立,把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两门课程共同完成工程项目管理任务,从而增强学生在教学中动手参与的意识,将课堂所学的内容从广度与深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实际工程项目,利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计算机实战模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把讲解和操练的教学对象形象地设置成计算机模拟的具体项目任务。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工程管理任务有一个初步的具体的印象;其次,教师通过项目管理软件对学生讲解分析这项工程项目管理的详细结构。例如,哪部分是项目计划,哪些地方需要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资源,根据哪些项目成本对工程项目任务进行分配,优化计算等。这样就避开了为讲授概念而讲授概念的枯燥乏味教学,直观形象地输入了各种工程项目管理概念;再次,教师通过演示讲解项目资源中甘特图的分配、理解各个任务资源的具体分配、过度分配等各部分调整的具体操作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项目管理软件自主完成这些工程项目管理任务,但又不限定具体方法和思路。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多快好地掌握知识,学习理论问题不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师生或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在计算机上模拟获得工程项目知识结构。学生经由自己动手体会到完成工程项目的成就感,就能更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任务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8)

中图分类号: TN711?34; TP3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2?0179?04

Abstract: The network engineering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s existing in universities need large amount of funding, have complex system structures and weak balance force between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ory teaching, which is possible of making the systems produce more incorrect codes. In addition, the systems can not result in strong gain for training projects. Therefore, on the premise of low cost, an optimization design is conducted for the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equilibrium task scheduling. The system takes practical training as the task node to build a balanced task scheduling model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effect. B/S pattern is adopted to design the system function module to achieve the system′s reasonable adjustment for the content of the network engineering training projec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 existing in each university, the designed optimiz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bit error rate and high training project gain rate.

Keywords: balanced task scheduling; network engineering;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ation design

0 引 言

网络工程作为一门社会人才缺口很大的学科,其实训对学生和用人单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各高校中的实训室已成为培养网络工程人才的重要场所,网络工程训管理系统由此产生[1]。目前,各高校中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通常表现在资金投入大、系统结构复杂、实训与理论教学平衡力不强等方面,导致系统产生了较多的错误编码,并且对实训项目的增益程度不强[2]。

文献[3]为北京大学设计了一款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使用流程图和列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训,并拥有经验交流版块,属于中级实训管理系统,各项性能较为平庸。文献[4]中描述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所使用的实训管理系统,其等级为初级,主要通过文字方式为学生布置实训任务,着重进行实训室的硬件管理,因此系统的误码率非常低,但并不具有较高的实训项目增益率。北方航空大学使用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于文献[5]中进行了具体优化设计,优化后的系统开启了论坛和反馈模块,并深度结合了原系统的文本实训任务布置模块和实时通知模块,对实训项目的增益程度属各高校中的上乘。文献[6]使用实时通知、文本和流程图相结合的实训方式,为武汉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设计出一种误码率低、实训项目增益率高的实训管理系统,但其开发价格过于昂贵,无法在普通高校推广。

通过对各高校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以低成本为前提,使用均衡任务调度方法对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证明,与各高校现存的系统相比,所设计的优化系统拥有误码率低、实训项目增益率高的特点。

1 网络工程实训

网络工程实训的目的是对探索型的信息化人才进行培养,以满足我国对高素质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网络工程实训应侧重于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对网络工程工作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去克服工作中的各种阻碍,这也是在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进行重点考虑的问题[7]。在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学生的实训效果,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绘制成因果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影响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实训效果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自身因素和高校教育体系因素两方面。如果能对网络工程的实训流程管理项目进行合理调度,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也可间接改善高校教育体系的弊端[8]。

由此可以总结出对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的初步设计思路:系统将使用均衡任务调度方法对网络工程的实训流程进行合理优化,以改善学生消极情绪,减少系统崩溃率;再通过设计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对实训项目内容进行调整,增强学生对网络工程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而调节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2 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

2.1 基于均衡任务调度的系统优化设计

均衡任务调度是一种使用资源均衡分配进行决策的方法,在使用基于均衡任务调度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对网络工程实训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均衡任务调度能够使实训流程更加合理并且智能化程度更高。

将一个网络工程实训流程中学生的实训项目看成若干个任务节点,使用均衡任务调度对这些节点进行对比、排序,组成一个均衡任务调度模型,模型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所设计的基于均衡任务调度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将在均衡任务调度模型中进行实训项目分配,系统现将初始网络工程实训流程设为0,如果该流程中的实训项目没有完全覆盖学生已掌握的网络工程基础知识,则需要在模型中加入新的任务节点,并同时替换掉流程0。均衡任务调度模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如何保证新任务节点中的实训项目不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这是能够获取网络工程实训流程最佳优化结果的直接条件,也是提高系统实训项目增益率的基础保障[9]。

如果设系统中共有个实训项目和个可进行正常调度工作的任务节点,由于每个实训项目与学生所在网络节点的通信距离不相等,因此系统的通信延时不能被抵消。将通信延时对系统调度工作的影响比重设为,默认情况下,各高校也可根据实训室网络状况对进行调节。此外,实训室以及系统线路会存在负载,其比重可用表示。使用均衡任务调度方式对延时比重和线路比重进行平衡,二者的平衡比例分别用和表示,那么,网络工程训工作调度均衡度可表示为: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文采用B/S模式对基于均衡任务调度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进行设计。B/S模式指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成本极低,并且稳定性非常好,能够为均衡任务调度提供良好的硬、软件支持平台,并有效简化系统各功能模块对实训项目内容调整工作的难度[10]。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所设计的基于均衡任务调度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将浏览器端设置成网络工程实训工作的数据终端,并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作为通信模块的响应基础,使实训学生自身状态数据(通常指学生对网络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情绪)能够从浏览器端精准传输到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拥有四个功能模块,其中,关系型数据库的灵活性很高,可对实训学生自身状态数据进行编译,编译后的数据更易被妥善处理,处理工作将交由用户服务模块进行实现。用户服务模块负责对实训学生自身状态进行深度挖掘,根据挖掘结果便能够对网络工程的实训项目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权限管理模块为关系型数据库和用户服务模块提供用户权限保护,无实训项目修改权限的用户不能查看服务器端的处理流程,只能通过数据存储模块查看修改后的实训项目列表。

3 实验测试

现通过实验对本文系统的误码率和实训项目增益率进行测试,使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实验对照组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正在使用的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分别将二者设置为对照组1,2。白盒测试是一种依照系统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可对系统内部功能进行验证的方法,在本文实验中用于测试系统的误码率;黑盒测试则是用来检测系统内部功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故将其应用于对系统实训项目增益率的测试中。实验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对比图4、图5可看出,本文系统在误码率和实训项目增益率的性能表现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为了得出更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将图4、图5中三个系统的实验数据去掉一个极大值和极小值,求取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并汇总于表1。由表1可得知,本文系统的误码率平均值分别低于其他两个系统1.81倍和4.58倍,而实训项目增益率平均值则高于其他两个系统1.55倍和3.08倍,证明本文系统拥有误码率低、实训项目增益率高的特点。

表1 实验数据汇总对比表 %

4 结 论

本文以低成本为前提,使用均衡任务调度方法对网络工程实训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并对均衡任务调度模型和低成本结构的B/S模式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重点设计,有效避免了消极因素对网络工程实训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与各高校正在使用的系统相比,所设计的系统拥有误码率低、实训项目增益率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葛君伟,葛兵,方义秋.云环境下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任务调度策略[J].电视技术,2015,39(19):43?46.

[2] 傅务谨.基于“三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网络系统工程”实训模式[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20?22.

[3] 刘迎迎.智能化网络多媒体心电图模拟教学系统在诊断学心电图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115?116.

[4] 李圣普,王小辉,吕海莲.基于.NET三层架构的网络实训教学平台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22(17):99?102.

[5] 蒋本立,张小平.大数据网络的均衡调度平台设计与改进[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6):62?65.

[6] 刘新建,郭红艳.基于ZigBee和RFID技术的实训设备监控系统[J].福建电脑,2014,30(1):156?158.

[7] 孙凌宇,冷明,朱平,等.云计算环境下基于禁忌搜索的负载均衡任务调度优化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5,36(9):1948?1952.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10-02

中国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训了大批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还不完全匹配,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通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解决观念、制度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还要积极创新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组织专业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物流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以物流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为着力点,校企专家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的办学条件差是首要因素

由于教育决策层的重本科教育、轻高职教育的思想作祟,在经费分配上重点配置了本科教育,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费配置仅仅维持日常的基本运转,办学投入严重不足。校内实训条件仅仅处于模拟的环境状态,实习基地的建设大部分处于合同层面,很少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教学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基本停留在网上搬运层面。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对真实的企业环境的实训室要求很高,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够或者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院校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世俗观念错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领工作岗位的追求逐步升温,蓝领工作和灰领工作成为无奈选择。蓝领工作和灰领工作往往是高职和中职学生的就业工作范畴,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较差,于是大众的心里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智力一般学生的“低层次”高等教育。再加上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缺乏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福利保障的政策,使得技术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

3.学科体系培养模式思维观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有一个共性的思维定式,借鉴了本科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类似本科的培养模式。通过加减法运算规则,把本科的课程名字改成了诸如概论、实务、基础等,使用的教材普遍是本科教材的减法版;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在本科理论基础上适当做减法,技能上适当做加法,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能力的培养局限在书本上的记载痕迹上;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学生终生教育的培养,忽视了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衔接性;校门到校门的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沿用的还是校门里的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实践经验。

4.“双师型”教师不足,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结构,高等职业院校也加大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评个讲师以上职称和考个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就变成了 “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只是形而上学的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范,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素质,当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职称和职务的晋升,注重学历和科研水平的考量,轻视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考量,在这样的指挥棒指引下,处于功力的考量,明显不利于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基于典型工作任湛纬炭发的思路

1.深刻领会文件精神

为了发展高职教育,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该文件对未来一段时间高职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合理科学指导,起到了纲领性作用。该意见尤其特别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各高职要加大创新力度,构建适合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建设体系。由此可见,课程开发符合党中央的政治精神。总理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教育部也提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两条腿走路机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就是培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理清课程开发思路

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从事物流基本操作、物流管理、物流设计(即用物流、管物流、建物流)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1.基于职业分析,落实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物流实践专家研讨会是构建物流典型工作任务的大脑中枢。即通过参与式( participative)研讨会, 请实践专家共同回忆并陈述自己的物流职业成长历程、划分物流职业发展阶段,并归纳出物流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研讨会实践专家人选由学校选聘,实践专家其当前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与物流职业必须相符,至少应有10年工作经验,均为物流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行业协会、企业行政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均不适宜作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所聘请的12名物流实践专家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不会相互影响。通过召开物流实践专家研讨会,撰写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和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最后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归纳总结出18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见。在专业校情的基础上将18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18个课程学习内容,制定18个课程学习内容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

2.基于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进行课程系统化设计

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标准为基础,重构学习知识与技能,设计学习情境,塑造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

(1)构建对接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以教学内容项目化为目的设置若干个工作任务模块,根据课程的实际条件将工作任务转化成若干个个学习情境,学生每个学习情境必须依据现有的校内校外的可行性条件为设计的基础,每个学习情境可按照2~3个学习任务来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到为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培养体系的转变,不仅仅是思维观念的转变,更是深刻的技能能力培养的转变和就业能力培养的转变,整合和对接职业标准,实时修正课程标准,紧紧适应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学习综合素质,加大技术技能培养,培养了学生多面手的岗位综合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终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2)构建对接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础的教学体系。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集思广益,获取普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的岗位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产过程,按照生产过程修订教学过程,增加理论讲授、实际操作、任务评价、经验分享等环节。以企业的任务单元和操作规程为核心内容,校企专家合作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教材,突出教材的工作流程步骤化、程序化。源于工作过程又高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更具合理性。

(3)构建对接真实岗位的实践环境体系。实践环境适合性是保证教学科学进行的情境基础。构建满足专业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基地协同性符合工学交替培养手段,体现了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时,打乱教学班级制,重构任务小组,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工作任务,一定时期后工作环境轮换。实践场地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需求而适当增减调整。任务小组同学首先项目实训,项目实训提升学生的初级技能,然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在项目实训阶段结束后集中几周的时间对典型工作任务综合培训,利用寒暑假、企业重要日到企业轮岗实训,最后到合作企业进行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训。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的设计和充足的实践教学安排,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的任务篇(10)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1602

1引言

合理的全面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科学地衡量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集团的运营效率,同时它也是企业价值战略有效传递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任务管理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控手段,能够为全面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有效开展绩效评价提供参考。电力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人力资源开展具有难度,绩效的量化考核也不易开展。本文将重点讨论以任务管理为目标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任务管理开展的步骤和核心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2任务管理的核心思想

任务管理处于管理架构的最顶端。任务管理是把企业的一切管理业务都看作成任务工作,其涉及到任务计划、任务执行、任务考核等执行层面管理,还涉及到任务的资源耗用和任务创造价值等价值管理工作。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任务管理系统建设时,提出了任务管理系统设计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与业务系统的全面集成、实现以任务流为载体的全面绩效管理以及实现任务的闭环管理。

与此同时,根据以上建设目标,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其任务管理系统主要体现了如下管理理念:

(1)任务管理的全面性:任务管理包含了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包括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党群管理等诸多方面。

(2)任务管理的集成性:作为架构中的最顶端,它不是空中楼阁,无论是任务系统本身的任务信息还是业务系统的任务信息,都要反馈到任务管理系统。

(3)任务管理的闭环性:从任务的产生、发起,到任务的执行,直到任务验收和考核,只有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任务才能处于完成状态。

(4)绩效管理的支撑性:全面体现以任务流为载体的全面绩效管理思想。任务管理作为绩效管理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全方位提供部门、班组或员工接受的任务信息及完成的任务数量、任务质量,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以任务为主线的电力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是对集团公司价值目标与子公司业绩目标实现状况的具体考核,它强调通过集合集团内公司层的总体任务或下属公司部门层、员工层的各项任务执行结果的绩效考核评价内容,来衡量基于任务管理的公司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各子公司战略目标和业绩目标的要求,是否与整体战略目标体系相匹配,以判断集团公司价值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以及实现的具体程度。电力企业任务考核体系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信息平台,把已构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融入到以任务管理为基础的各层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此保证各层级目标任务与经营战略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集团公司的基本价值目标(如图1所示)。

图1电力企业任务考核体系的核心思想理念模型3以任务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流程

电力企业任务类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任务产生、任务执行和任务考核三个步骤,并最终为集团绩效管理提供相应考核信息。任务产生是任务管理体系的起点,为任务执行明确方向,依据任务执行的真实情况而最终形成集团任务考核信息,为绩效管理服务。其中,任务产生包括定期任务、计划任务、临时任务和业务系统任务四部分。(1)定期任务是通过定期工作体系自动产生。在实际执行中,按照已事先明确的定期任务周期,员工需要严格维护各类定期任务,系统将生成对各类任务执行情况的汇总信息,并依据人工维护定期任务的执行信息而形成人工维护考核信息。(2)计划任务需要事先编制并呈报管理层审批之后才能形成正式任务计划书;根据任务计划书,企业相关生产经营部门对计划任务进行分解之后分配给相关负责员工;人工在任务执行阶段维护计划任务的执行信息将形成任务考核阶段的人工维护考核信息。(3)临时任务因其特殊性而不需要审批和分解步骤,企业相关生产经营部门依据任务需要而临时编制并下达至相关负责人员;在执行阶段的人工维护临时任务的相关执行信息为人工维护考核提供考评依据。(4)业务系统任务是将任务的编制同业务系统中的任务模板相联系,任务管理系统会自动产生出任务执行情况的真实信息和考核信息。基于上述任务管理流程,定期任务、计划任务和临时任务的人工维护考核信息以及业务系统自动产生的考核信息共同形成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信息。

图2电力企业任务管理的总体流程4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实施步骤

(1)完成以任务为主线的目标分配与下达。围绕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发展情况,公司当期的战略经营活动按任务划分标准分解成一个个单元任务。在这一分解过程中,不同层级针对同一任务制定不同层面的目标,一般来说,高层领导侧重于管理层面的任务目标,中层干部侧重于执行层面的任务目标,基层员工侧重于操作层面的任务目标。

图3各子公司内部任务目标的层级分解(2)推动三层级目标任务的执行与考核。任务目标产生后,电力企业各层级针对相应的职权在各自的层面上履行职责,进行任务的执行与调整。任务完成后的绩效考核也是针对同一任务内容实行分级考核:高层领导侧重于管理指标的考核,中层干部侧重于执行指标的考核,基层员工侧重于操作指标的考核。

(3)做到任务执行过程实时跟踪与对比分析。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时跟踪任务进展,及时反馈数据信息,并利用信息记录的支持进行实时性对比分析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管控系统充分关注目标与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可控因素及可调整因素,通过实效的信息整合实现过程可控、结果可控,使子公司和员工绩效向着最大化方向发展。

(4)实现各层级任务目标为主体的闭环管理。从单位任务开始时的基础设置、任务产生、执行管理到任务完成后的验收管理、考核管理、专项任务管理这一系列过程中,任务管理系统始终开展以各级任务目标为主体的闭环管理。

参考文献

[1]傅翔,肖芳芬,刘娟娟.无界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2]郭力,仝久林.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

[3]杨建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J].中国人才,2003,(07).

上一篇: 网络营销的行业分析 下一篇: 财务会计学课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