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免疫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4:06

自动化免疫分析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1)

关键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标本容易加错现象;标本识别移位故障;改良方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72-01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由美国雅培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大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范围宽广等诸多优点,且可与生化模块C8000相连。且检测试剂稳定并易于进行室内与室间质量控制。然而全自动化仪器的高故障率亦对检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文即是作者在雅培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实践中遇到的:容易出现加错标本,和机器本身出现标本识别移位的故障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改造方案并付诸实践成功解决故障的过程,以便应用到其他的现代化的检验设备使用中去。

1 标本容易加错的改良方案

1.1 标本容易加错的现象:

由于该机器的原来的设计是每个标本架只有5个孔,也就是每个标本架只能放置5个标本,这样就使使用者放置标本时,必须要好好的记着所加标本的原来的编号,待放到架子上时要好好的计算出标本的位置是在第几个架子、第几号位置编号。譬如:手里拿着16号标本需要放置到标本架子上时,就必须计算出是第4个架子的第1号位置才是16号的位置。是非常的不方便吧?

1.2 标本容易加错现象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发现了这个非常不容易计算出所要加的标本位置,并且又很容易加错标本,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的现象时,就一直在脑子里寻求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不久我就想出来了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在每个标本架的靠近1号位置端,设计出了一个不干胶贴,上端标明1、2、3、4……架子号顺序号,下端标明该架子的5个标本号在该架子上的应有的顺序范围。详见附图1改造后的第一个托盘俯视图

2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改良方案

2.1 故障现象:

应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批量编程,每个标本架放置5个标本,每5个标本架为一组,每一组用一个托盘托起,即标本号依次为1-25、26-50、51-75、76-100四组。在全部标本仪器检测完成后,对HBsAg阳性标本利用金标法复查时,偶然发现阴阳性结果极为不符合的现象。遂对每个标本对应的架号、位置、结果逐一排查,发现个别标本架上的标本并没有消耗(即没有被取样),但却赋上了数值。经逐一检查仪器所加样本与操作者编程的标本架号位置明显不同,即发生了跳跃,如31号标本所赋值实为36号样本测试值或其它样本值。

2.2 故障分析:

经与使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兄弟单位工作人员及雅培中国工程师沟通,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是:利用ARCHITECT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批量编程1-25、26-50、51-75、76-100号标本架号位置后,仪器会首先会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同时也给每个标本进行扫描。如果某个标本架的条码没有扫描到,则机器会自动顺延一个标本架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出现跳架移位现象,也就是我们上述的故障现象。譬如仪器在批量编程,31-35号标本架的条码扫描过程中没有扫到,仪器则默认该架子不存在,标本也不存在,跳过了该标本架,将36-40号标本架或及其它标本架上的标本默认为31-35号标本。以后的标本均以同样的方法顺延赋值,即后面的所有标本均顺延了5个号码,如不复查而直接报告传输的结果,必然出现张冠李戴的严重后果。上述现象并非偶然,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日常检验工作带来相当大的不便,工作人员往往会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排查或复查标本与结果是否相符,一度认为此仪器的标本识别和处理软件系统存在巨大缺陷。

3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解决方案

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严密的科学探讨和积极的创新实践,我们对ARCHIT -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进样系统,进行了简单而合理的改良,使上述故障得以完全解决。具体方法如下:

准备100个改造过的与架同高的平口空试管(以合适放置加样杯为宜),利用条码机打印1-100编号号码的条码,分别贴在每个试管上条码器能够扫描到的位置。将这些贴有条码的试管按顺序放置在标本架上,并保持条码向外,易于条码系统识别判读;实验操作时只需将加样杯放置在对应贴有条码的试管上即可。请注意:只需更换加样杯加病人血清标本。更多的标本亦可用类似方法粘贴上1-100或更多的试管条码。

详见附图1 图2所改造的H540试管架俯视图和侧视图

经过如此改良,仪器在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时,同时也会给每个试管条码进行扫描,如果其中某个标本架条码漏扫,但仍会扫描到试管上的条码号,机器则自动的默认标本架的存在,就不会出现跳架移位的现象。

4 思路扩展与推广应用

标本容易加错的解决方案:就是以较小的改造或改良,而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的不足,避免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像这种小的改造可以用到大多数的试管架子是5个试管位置的大型生化分析仪、放免分析仪等的仪器上。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2)

i2000SR运用的是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它能对多项免疫项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相同仪器有可能出现性能差异,本科新仪器投入临床使用前要对该仪器检测系统中的进行性能评价。

1 材 料

1.1 仪器 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1.2 试剂 原装配套试剂盒。

1.3 标本 2012年本院的住院或健康体检者。

2 方 法

2.1 空白实验 使用PBS作为样本测定三次,记录结果。

2.2 精密度 ①日间精密度:使用高、中、低质控品连续测定15天,计算CV值。②批内精密度:使用高、中、低3个水平的血清重复测定15次,计算CV值。

2.3 线性范围 收集略高于线性范围下限的低值血清(L)和略低于线性范围上限的高值血清(H),按5H、4H+1L、3H+2L、2H+3L、1H+4L、5L梯度进行混合并检测1,对不同浓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2.4 污染携带率 先取一份H值标本,连续测定3次,随后立即取一份L值标本连续测定3次:携带污染率=(L1—L3)/(H3—L3)×100%。

2.5 参考区间验证 按照NCCLS2推荐的要求进行验证,选择经体检排除其他疾病的正常血清标本男女性标本各20名,观察检测结果是否在参考范围内。

3 结 果

3.1 精密度试验结果 高、中、低3个水平血清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5.54%、7.04%和3.54%,用厂家配套低、高水平质控品测定结果的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8.92%及6.69%,均小于10%。

3.2 空白试验结果 PBS三次结果分别为0.01、0.02和0.01。

3.3 线性试验结果 Y=0.9963X+0.0029,相关系数R2=0.9965。由结果可知,仪器的线性良好,达到说明书的要求。

3.4 携带污染率 携带污染率为0.29%

3.5 参考区间验证 经过验证,检测值均落在厂家给定的参考范围之内,符合率为100%。

4 讨 论

近年来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在梅毒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i2000SR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定量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为保证检验质量,实验室对新装的仪器在用于检测临床标本前都应该要做性能评价。通过性能评价发现,该仪器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空白试验良好;批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试验表明仪器测定结果稳定,能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通过线性范围的验证发现仪器在厂家给定的范围内线性良好、能满足临床要求;标本的携带污染率低,证明该仪器的自动冲洗管道能力强,能够有效控制交叉污染3;对参考区间的验证结果都在仪器说明书给出的参考范围内。

总之,通过对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较理想仪器。

参考文献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3)

现行临床免疫检验应用较多,特别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及存活期期间,多依靠免疫检验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当下情况,并未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而在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免疫检验自动化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研究,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操作步骤也在逐渐减少,检查报告结果更加准确详细,免疫检验已经从微量检测进一步发展为超微量检测[1]。而对免疫检验自动化进展总结分析,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以及现状

1.1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 免疫自动化检验指的是计算机控制检测仪器进行免疫检测分析,不需要人工操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工作:①加样品、分配试剂、以及洗涤和检测的自动化。②检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③提示操作人员仪器出现故障以及解决办法[2]。

1.2现状分析 今年来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量逐步增大,传染性疾病对检验人员的构成的风险不断加大,对检验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临床上免疫检验的自动化要求已经刻不容缓。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七十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至九十年代免疫检验分析技术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其中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等先进的分析技术不断的应用于临床免疫检验,这些检验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免疫检验技术的自动化的发展,很多自动化的分析仪应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检验人员的工作强度,缩短了分析的流程,提高了检验结果的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和灵敏度,所以自动化检验备受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青睐。

2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

2.1标记免疫检验技术的自动化发展 标记免疫指的是采用酶、放射性同位素等物质标记抗原或者抗体发生抗体、抗原反应。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标记方法不尽相同,主要可以分为:放射免疫技术、酶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其中临床检验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放射免疫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但是两者都有明显的缺点,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比较费时而且不能进行定量和自动化,放射免疫技术检测所需仪器复杂且价格昂贵,对人体危害比较大。酶标记技术则是一项易于操作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无需特殊设备、适用范围广泛、检测周期短等优点。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优点:灵敏度高,测定目标由待测物转变为待测物上的微量标记物质,利用其放大效应,大大降低了待测物的检测下限,可进一步发展到超微量检测。特异性高,从传统的有机或者无机试剂发展为抗体和抗原,使得检测的特异性显著提高,随着酶试剂、稀土元素等更加灵敏、高效的标记物质的出现,免疫标记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临床免疫检验检测各种激素、肝炎抗体、肿瘤标记物等微量蛋白物质的主要检测分析手段[3]。

2.2 免疫浊度检测的发展

2.2.1 透射浊度检测法 免疫浊度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光源光路方向透射光的强度,分析其与测定溶液溶度的关系的方法。透射光的吸光度与待测定免疫物质的量呈现正相关,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待测定免疫物质的吸光度,计算出相应抗原的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要试剂合适,在普通的生化分析仪上就可以进行全自动化的分析,可以使得人体液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测定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显著提高,检验流程更加简洁。

2.2.2散射浊度检测法 散射浊度检测法指的是波长一定的光照射溶液,当遇到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时,复合物颗粒导致光线折射,出现偏转,其偏转角度与光线波长以及复合物分子的大小和量有很大关系。光强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含量成正比,散射光强越强,那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就越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范围宽、检测速度快、敏感度高,但是要求所检测的抗体质量比较高。

3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总结

免疫检验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有:临床检验中的抗体、抗原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检验中的固体载体一般为磁性微球,以达到增加免疫反应的面积的目的;自动化分析仪都要结合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转化和分析。新的分析仪设计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临床免疫检验的最重要的检验方法之一。在不断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免疫检验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效率,促使检验技术不断向着更高质量的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1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疫情严重的国家, 我国人口中约有1/1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乙肝病毒标志物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同时, 可通过监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患者病情、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检测上的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且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应用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传染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疑似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8.1±12.8)岁, 患者经基础检查, 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病变。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抽取适量血液。室温下离心分离15 min, 分离血清以备检测。 

1. 2. 1 仪器及试剂选择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选择实验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UMO半自动分析仪,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选择实验仪器为芬兰生产的W-k3酶标仪。 

1. 2. 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20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手工添加样品, 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结果显示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采用全自动加样器添加样品, 用LUMO半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另取1.0 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 两倍稀释后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检验, 测定两种检验方法的最低浓度。 

1. 3 判定标准[2] 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的上限为阳性, 5项检测指标的上限标准分别为HBsAg:0.2 ng/ml, HBeAg:0.05 NCU/ml, HBeAb:2.0 NCU/ml, HBcAb:1.5 NCU/ml, HBsAb:10.0 mIU/ml。对单独一项为阳性或弱阳性或双阳性标本设置双空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的则判定为阳性。分别统计各检测指标阳性、阴性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阳性结果比较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g及HBe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两种方法对HBeAg、 HBcAb、HBsAb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化学免疫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2]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标志, 基于我国严峻的乙型肝炎疫情与不断增加的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有效的病原标志物检测方法对乙肝的早期防治与乙肝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3]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采用人工加样,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检测优势。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4], 乙肝病毒测定结果为弱阳性患者在复查中也容易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复查, 结果的重复性较差, 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性不高, 对临界结果的检测效率低。同时, 酶联免疫吸附法容易受试剂盒质量、仪器校准、工艺差别等众多原因的影响, 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稳定性较差。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逐步展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是借助发光底物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的分析技术, 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对200份血清样本分别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显示,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对HBsAg的检出率为60.0%, 对HBeAb的检出率为24.0%, 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54.5%、17.5%(P<0.05);另经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有效检测出病毒标志物中的假阴性情况, 检测结果稳定性高、重复率高, 对准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测定效果, 临床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准确, 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廖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48-49.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5)

免疫分析的发展伴随着抗体制备技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美国科学家Yalow等人首先将标记技术引入免疫分析,他们首先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进行测定胰岛素。由于这种试验方法限制了试剂的寿命,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检测标准,同时由于存在同位素的使用,不仅会损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也会带来污物处理困难的问题。为了找到更为合理的免疫分析法成为以后20年来研究的热点。直到70年代末,国外有学者将免疫反应与化学发光测定技术相结合,这种集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技术称之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灵敏度高,检测限范围更精准;第二,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没有放射性辐射危害;第三,发光标记物稳定,有效期长,同时应用范围宽,对于分子大小不同的抗原、半抗原及抗体都可检测。因此,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卫生、食品、环保和军事等领域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激素、蛋白质、肿瘤、毒物、病毒等成分检测。

2 免疫分析基本原理

由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两个关键部分组成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主要氧化以及催化的作用于化学发光物质,产生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在处于稳定状态时,发射出光子,然后通过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通过标记物与发光强度的关系,进而测出被测物质含量。而免疫反应系统是将发光物质在抗原或抗体上直接标记。

3 化学免疫分析分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主要以标记法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目前习惯上将免疫分析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主要是标记免疫分析法,其次是酶免疫分析法,前者是以化学发光标记,后者是以酶标记,以化学发光底物作为信号试剂来进行发光,其原理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包括荧光免疫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也是目前存在的化学免疫法分析方法。

3.1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

将化学发光剂如吖啶酯类化合物,直接标记在抗原上或抗体上,其基本原理是启动发光剂发光,快速闪烁。这种标记物其化学反应简单、快速、无须催化剂;夹心法用于大分子抗原,竞争法主要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另外本底低,非特异性结合相对较少光量不会因为分子大小而受影响,因此能增加灵敏度,一般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主要是通过启动发光试剂NaOH-H2O2作用而发光,其发光非常迅速,小分子物质多采用竞争法,夹心法主要用于大分子物质。

3.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通过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剂的作用下发光,然后用发光测定仪进行测定。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酶反应的底物是发光剂,按照标记免疫分析,应属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酶免分析完全相同。目前常用的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种类大致有三种,首先是HRP标记CLEIA,一般常用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作为底物,也即是鲁米诺或者用其衍生物4-氨基邻苯二甲酰肼也是可以的,这两种都是重要的发光试剂。需要注意的是该底物需要在碱性缓冲溶液中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激发态中间体,当然这需要在过氧化物酶及活性氧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中间体回到基态时就可以发光,此时的波长一般在425nm。曾经先前有人用该标记底物标记抗原或抗体,但后来发现其发光强度多受灵敏度的影响。目前用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其发光强度主要依赖酶免疫反应中的酶的浓度大小;其次增强发光酶免疫分析也是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的一种,它主要是在将增强的发光剂加入到发光系统中,加强发光的信号强度,并且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便于多次测定。目前在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上,还可以由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操作,比如,往系统中加入发光试剂以及混合、温育、洗涤等,甚至后期的数据处理,进而绘制标准曲线,最终完成患者血清样品的分析并打印出结果;最后一种就是用ALP标记的CLEIA,这种分析方法一般多用环-1,22-二氧乙烷衍生物作为发光底物,它的发光原理主要是其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底物而设计的分子结构稳固,其中的芳香基作为发光基团和酶作用,在发光试剂的作用下发光,该底物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磷酸酯基发生水解而脱去一个磷酸基,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发生裂解会产生金刚烷酮和激发态的物质,这种常见底物是AMPPD,其作为磷酸酯酶的直接化学发光底物,多用来检测碱性磷酸酯酶和一些配基的结合物。

4 应用

4.1 激素、蛋白质和肿瘤检测

该系统使反应物形成均相混悬液,顺磁微粒作为固定相,增大反应面积,加速免疫反应,快速分离,自动洗涤,减少酶和催化剂的使用,pH调整即可,避免了许多影响因素,广泛应用于甲状腺功能、药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及心血管等项目。

4.2 病毒、毒物检测

杨秀岑等用ABEI标记兔抗大肠杆菌lgG,试样温育、离心、沉淀峰值用luminol-H2O2-NaOH 发光体系测定;章竹君等测定了粪样中的轮状病毒以HRP酶标记;为研究TNT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提供方法,张丽民等以HRP标记免疫测定了血清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效果非常显著。

4.3 其他方面的应用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6)

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7-0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起源于1977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利用了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有着非常高的灵敏性同时免疫反应有着非常高的特异性,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得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成为现今最新的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较其他免疫分析技术而言拥有着高灵敏度、价格低以及操作简便等多种优点,正因为这些优点使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被广泛的运用。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化学发光以及免疫,免疫分析技术就是对分析的抗原进行标记,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就是对所产生的微观反应进行检测,以此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免疫分析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产生的明显现象来检测所检测物质,而采用标记免疫分析就是通过对抗原进行放射性的标记,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检测微观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1]。化学发光技术则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现象,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迁移,而具备能量的分子为了达到稳定的状态就要释放多余的能量,能量则是通过光形式释放出来,对所发出的光和能量迁移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内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不仅拥有较好的灵敏度以及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而且其还有较高的精密程度,所以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食品分析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应用,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没有得到较多的应用。主要原因则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的应用中会跨越化学、兽医以及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加大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没有在兽医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仍然是兽医学中一项疾病快速检测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快速的判定动物所发生疾病的原因,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监测动物体内的疾病发生概率[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没有较多的应用到兽医学中,而且技术也没有国外先进,这进一步制约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国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较多,比如国外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进行动物肠道病毒检测试验、猪肉中沙门菌抗体检测以及评价胰岛素浓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较多的应用,比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要更加广泛,而且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中非常重要。美国通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改进,使得其具备更好的灵敏性以及精准性,现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主要用来检测甲状腺系统、性腺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中激素浓度。后来有科学家利用金刚烷衍生物在碱性磷酸酶的条件下可产生长时间辉光的特性将其运用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中,即通过碱性磷酸酶来作为标记物,完善后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科用来检测心脏病、传染病、糖尿病以及过敏症状,另外还可以用于血液系统和胰岛素的检测中。现今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最好的就是Roche公司,其所创造的ECL分析系统可以检测到及其细微的反应信号,并且特异性反应极为强烈,操作过程也非常快捷。

2.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上中的应用 现今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检测食品中含有的违规成分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快速精确的测定食品中违规成分的含量,使得食品检测部门可以更好的测定食品中含有成分的含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鸡肉样品中CAP的检测以及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国外科学家还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测定牛奶、牛肉以及鸡蛋中肉毒梭菌毒素A的含量,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所以所测定的结果非常准确,而且极大的节省了测试所需要的时间[3]。Yang M等科学家将增强型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以及电荷耦合器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检测食品中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技术,其灵敏度非常高、方法实用而且检测成本非常低。

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3.1 新的标记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重点就是检测内部微观化学反应的情况,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就需要发光物质发光时间更加持久发光更加明亮,而这可以通过标记新的标记物来得以实现。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标记物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标记物发光需要特定酶的催化,这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证明哪一种标记物在哪一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够达到长时间的发光以及高强度的发光,另外对于标记物发光过程还需要较高的稳定性。目前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luminol-H2O2在HRP2A的催化下可以发出高强度而且长时间的光,而且发光的稳定性非常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灵敏、精准的测定非常细微的物质含量,对于医学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都有着较多的应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会使得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03-20.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7)

麻疹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发病率高。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由于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预防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有效消除麻疹。

2005年WHO西太区提出了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对此目标做出了承诺,并制订了《全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计划于2012年消除麻疹(麻疹发病率≤1/100万)[1]。根据湖南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我县于2009~2010年开展了对8月龄~14岁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成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洞口县2006~2010年麻疹疫情资料;2009年麻疹强化免疫资料;麻疹监测系统资料;传染病发病数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 方法 描述性统计学的方法对洞口县2006~2010年的麻疹疫情资料及2009、2010的麻疹强化免疫资料进行描述,采用分析性统计学的方法对麻疹强化免疫前后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03、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实验室检测 采用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M抗体,试剂由湖南省疾控中心提供,洞口县疾控中心负责标本采集,邵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承担血清学检测工作。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发病情况 2006~2010年按发病日期统计共报告麻疹病例305例,其中男性217例,女性88例,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47:1。

2.1.2时间分布 自2007年以来,麻疹疫情流行强度逐渐下降,2010年下降最为明显,环比下降77.50%,为1.18/10万。2006~2008年的流行高峰分别为4月、4月及7月,2009年出现2个流行高峰,分别为3月、6月,2010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见表1,如图1~2)。

2.1.3 年龄、性别分布 按发病日期统计报告的305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0~14岁年龄组,共报告病例289例(93.77%),见表2。其中男性0~7月龄125例,占发病总数的40.95%;8月龄~14岁164例,占发病总数的53.77%;15岁以上16例,占报告总数的5.25%。占报告总数的94.75%。305例麻疹病例中,男性217例,女性88例,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47:1。

2.2 强化免疫实施情况

2.2.1摸底接种情况 2009年3月25日~4月10日,对全县8个月~14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140042人;其中常住人口124959人,流动人口15083人。实施接种麻疹疫苗138475人,接种率为98.88%;其中常住人口接种123411例,接种率为98.76%,流动人口接种15064例,接种率为99.87%。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接种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39,P

2.2.2接种情况评估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应强化免疫人口180例,接种麻疹疫苗178例,调查接种率为98.89%。

2.2.3目标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随机采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人口180例血清进行麻疹抗体水平检测,阳性175例,阳性率为97.22%。

2.3 强化免疫效果评估

2.3.1 强化免疫前后麻疹疫情比较分析 2006~2008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2.08/10万、13.63/10万及8.18/10万,2009年开始实施麻疹强化免疫,2009年、2010年的麻疹的发病率分别为5.26/10万,1.18/10万,麻疹疫情流行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至2010年已呈散发状态图1 。

2.3.2 强化免疫前后8月龄~14岁年龄组发病数构成比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前的2006-2008年,8月龄~14岁年龄组发病数构成比均为50%以上,2010年骤降至22.22%。强化免疫前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发病数高于其他人数,强化免疫后则反之(见表3~5)。

3 讨论

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取得巨大的进展之后,WHO已将麻疹列为今后重点拟将消灭的传染病之一[2]。保持高免疫覆盖率、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作为常规免疫的补充,快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消灭麻疹的重要策略[3]。在接种率低的地区,强化免疫能够显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在接种率高的地区,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群免疫水平[4]。

根据2006~2010年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被动监测数据,洞口县近年麻疹疫情强度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 2011 年1月~9月无麻疹病例发生,可认为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显著:

3.1强化免疫针对的目标人群是科学合理 洞口县2006~2010年共报告8月龄~14岁年龄组的麻疹病例164例,占发病总数的53.77%,而这一部分人群是可以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有效进行预防的。

3.2强化免疫有效压低流行峰值 2009年3月25日~4月10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压低了本来应该在4月或5月份出现的流行高峰。使得该年度的麻疹疫情流行曲线出现2个远低于往年水平的流行峰值,分别为3、6月。

3.3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麻疹抗体水平高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表明,目标人群有较高的抗体阳性率(97.22%),加强了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管理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WHO的研究结果,达到并维持95%人群具有麻疹免疫力。这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5]。

3.4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发病数构成比急剧下降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9年4月10日-2010年12月31日),目标人群(8月龄~14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数构成比较强化免疫前急剧下降,且这种下降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洞口县现有人口数83万,根据WHO消除麻疹的目标要求(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意味着2012年后,辖区内无麻疹疫情发生。目前我国使用的麻疹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成功率[6]。该县0`7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40.98%较高,考虑该年龄段儿童胎传抗体水平偏低,在麻疹流行时可能因其它疾病到医疗机构就诊,因此加强育龄妇女麻风疫苗接种,在育龄妇女中牢固建立较高的血清抗体水平和控制医院感染也是消除麻疹的重要环节[7]。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Z].2006.

[2]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9]34号].[2009-03-03]

[3]Ed ward John Hoekstra,杨志伟.1990-1997年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进展 [J].中国计划免疫,2000,6 (1):47.

[4]张建,王克安,杨志伟.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1997,3 (3): 97-100

[5]WHO.Progress toward global measle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1990-1996[J].MMWR,1997,46(38):893-897.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2-02

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通过临床免疫学连接起来,免疫学原理是免疫学检验的根本。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免疫学检验的多年经验,阐述一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知识。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在免疫学中,临床免疫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在临床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患者本身和临床医生也都已离不开临床检验,对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发展,与医疗科技发展同步,满足临床应用,开创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新篇章。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DNA的双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技术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免疫学抗体理论和抗原推动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标记等,这些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对免疫学的渗透,再加上免疫学的自身发展,免疫学理论有所创新。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数据多且复杂是免疫学检测的特征,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对结果的正确应用,是最关键所在。因此说,加强临床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以它们为基础上,广泛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将是充分发挥免疫学检测作用的关键环节。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临床免疫学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等,这些免疫新技术远远先进于传统手工操作,而在整个检验医学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运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规模成为现实。

4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4.1 定位 目前,在一部分医疗单位中,免疫学检验专业还没有设立,因此,就更谈不上实验室和专业检验设备了,而专业的检验人员也没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实验室分散进行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从而影响到免疫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4.2 质量管理分析 在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中,各大医学中的免疫学检验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参加,但控制室内质量仍处于薄弱状态。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做到有效统一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所供应的部分,存在项目不全和价格昂贵的弊端。这是造成大多数试验室达不到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质量出现波动的原因所在。当前,缺乏充足的试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与临床也没有实现有效结合,这些是造成免疫学检验在诊治疾病中,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5 发展建议

医院领导和检验科应充分的认识到免疫检验的重要性,设置免疫学检验专业,积极引进设备,展开定位项目,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把室内质量控制健全起来,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负责分析相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强化管理参考品和质控品,竭力把检验效果提高上来,真正发挥出临床免疫学的作用。

6 小 结

在临床免疫学中,临床检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发的各项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临床检验学的发展,并使检测时间被缩短,样本用量也被节约,从而在诊断上实现了无创和快速以及准确。但也存在困难,我们应该予以正视,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复杂的数据应用起来,从而能够把患者负担减轻,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时为达到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在岗员工学习各种技术的积极性,努力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2]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第一,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从感染免疫学当中研究出结构免疫学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与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医学转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学交叉对于干细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体及免疫应答多样性的物种起源。第四,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生物信息学的影响,免疫学的研究模式已经转换成为了数字化可预测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的相互促进。对于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免疫学与肿瘤学的交叉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肿瘤疫苗的上市增强了T细胞的应答,延长了肿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对于免疫学与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学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学表观修饰时免疫调节的重要机制。化学学科一方面从微观分子化学键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还研究了免疫表观调节的化学修饰机制,提高了免疫调节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结构生物学开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视野。近年来,糖结构免疫学研究发现多糖及受体对于免疫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从以上几点来看,目前免疫学和其他的生命学科、化学学科、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在代谢疾病、免疫治疗以及化学表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3 其他学科作为关键辅助手段促进免疫学高水平发展的成果

3.1 化学修饰与示踪技术是免疫学在体实时研究的重要手段

单克隆抗体检测功能把荧光和酶化学修饰作为其应用的前提。可视化技术中运用了荧光分子修饰与化学光学成像技术。而一些化学、光团以及金属离子修饰使佐剂、示踪剂以及转染增效剂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动了免疫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网络之间的作用和调节。因此,对于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预。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鉴定和化学改构,使小分子免疫调节得到快速的发展。

3.2 材料科学在免疫佐剂、递送体系、示踪检测试剂方面的重要应用

近些年,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类对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和联合。第一,对于免疫治疗新分子或者药物来说,特异性靶向问题成为了最应注意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学的研究实现了免疫分子的靶向问题。例如,PH敏感材料使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释放,有效推动了肠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药物的开发。第二,人类疫苗佐剂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开发的固有免疫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为新型的黏膜佐剂。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踪技术已经实现了在机体和细胞层面对于免疫应答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在体单细胞免疫成像技术揭示了B-T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浆细胞转化的流程。

3.3 信息学与数学工具将实现免疫组学数据的分析归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建立了关于病原体和疾病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数学、信息科学与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标记和关联,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分类和集成以及不同筛选条件下的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等。

4 我国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不足与挑战

在国际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当意识到在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免疫应答的代谢、表观调控等基层理论而言,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论和新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无法将基层理论和临床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使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规模临床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国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创新性的发展,使得肿瘤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的机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国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性法,但是在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疗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医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国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学修饰分子和生物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和软件,这也已经成为了免疫组学研究应当面临的突破口。

5 未来的优先资助方向建议

在我国免疫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免疫学科也派生出了多个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学科。例如,代谢免疫学科、结构免疫学科、神经免疫学科等,使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从疫苗研发、抗原体结合扩展到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机制、生命现象的本质、免疫应答的结构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创新。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当前免疫学需要注重的课题是有效地将免疫学和医学学科、化学学科以及生命学科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实现对于领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应答的化学表观调控

目前,我国应当深入了解免疫识别以及应答的核心问题是表观调控信号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对于人体免疫表观调控机制的探索。

5.2 代谢的免疫调控

各类免疫细胞需要通过代谢调控来实现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质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细胞代谢的免疫调控和信号传导、宿主以及微生态代谢的关系,也要能够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代谢产物的组学分析之间的流向和转运调控等。这也能够成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新分子靶标。

5.3 未来资助的优先领域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免疫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当从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亚群以及新分子的新发现。重新认识和研究各个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网络。第二,免疫应答的单细胞和亚细胞的特征以及调控机制。联合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促进了免疫学示踪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轨迹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广谱中和抗体产生和作用的新机制。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广谱中和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维持机制,广谱中和抗体诱生的B细胞调控机制等。第四,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新机制。固有免疫应答在微生态调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与调节机制。第五,代谢与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特征、转导与调控机制,细胞自噬与免疫的调节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免疫学也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我国也通过开展一些论坛来分析当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了我国免疫学和生命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⒖嘉南

[1] 庆祝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国际免疫学进展学术讨论会通知[J].现代免疫学,2009(5):363.

[2] 何兴华.免疫学与营养免疫学[J].西部医学,2006,18(2):219.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10)

化学发光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利用化学发光现象可以进行免疫分析检验,这种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在此之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以及放射免疫技术等进行临床检验,这几种检验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随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检验中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控制以及污染少等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受到了医学界的青睐。我院近年来也在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方面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收治的两组共100例乙肝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其血样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乙肝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48例,各占总数的52%、48%;年龄在20-75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7±3.6)岁;病程在5个月-23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8.72±2.13)年;所有患者均自愿提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分别选用瑞士罗氏公司所生产的E60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北京普朗公司所生产的DNM-9602A酶联免疫检测仪,试剂分别选用瑞士罗氏公司所生产的ECLIA检验试剂和沈阳惠民公司所生产的ELISA检验试剂。

1.2.2 检验方法

令100例患者清晨空腹,抽取其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然后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其血样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操作步骤如下:①采用还原剂将待测血样进行预处理;②在血样标本中加入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并进行恒温培育,使其与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③分别加入经生物素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和经钌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使其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结合;④加入由链霉素包被的磁珠以形成固相复合物;⑤待电极表面吸附磁珠后使用三丙胺清洗液进行冲洗,从而令电极表面结合物发生发光反应;⑥根据检出光信号来确定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光信号越强,则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越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操作步骤如下:①在血样标本中加入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酶结合物并进行恒温培育,使酶标抗体与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经竞争结合微孔板上固相抗原的结合位点;②洗涤血样标本后加入底物,从而令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显色;③根据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数量来确定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数量越少,则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越多。

1.3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计量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P

2 结果

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7%,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9%,两组检验结果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对比表

3 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临床上近年来所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标记免疫检验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控制以及污染少等优点。在应用学科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一级学科为免疫学、二级学科为应用免疫、三级学科为免疫学检测和诊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有两个反应过程,即免疫反应过程和化学发光反应过程,其整个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抗原或者抗体上面标记化学发光物质或其他发光的酶标记物,使其发生免疫反应,也即发生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然后再在复合物中加入氧化剂或发光底物,使复合物发光,最后再根据经仪器检测所得到的发光强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所呈现的线性关系来达到浓度测定的目的。其中,能够发生化学发光的物质大多都是有机化合物,而其发光反应也大多都是氧化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能够提供足够的中间体,当这些中间体具有了较高的能量后,就能够释放光子发光。总体来说,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发光物免疫测定、发光酶免疫测定以及发光辅助因子免疫测定等几种类型。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人体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后最易产生的检测指标,它的临床检测率非常高,通常情况下,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样中的高效价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测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主要以乙肝患者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验为例来研究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并将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对比。本组所选取的100例乙肝患者均为自愿提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7%,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9%,两组检验结果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肖美莲. 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9:623-624.

[2]刘爱国.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4:75-76.

上一篇: 餐饮经营风险分析 下一篇: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