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经营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36

公司的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1)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6-0080-05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对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的研究引发了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保险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重新思考。本文研究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的不同经营模式问题,比较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探讨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保险公司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二、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内涵

从横向看,保险市场主体的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专业经营模式。选择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着重经营产险或寿险的某一个领域。目前专业保险公司普遍采纳这种经营模式。第二,单一经营模式。选择单一经营模式的公司将经营领域局限在财产保险或者人身保险业务,而不是同时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这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采取的最普遍的经营模式。第三,保险集团经营模式。选择保险集团经营模式的公司在集团架构内横跨产寿险,业务范围涉及产险、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第四,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除了保险业务外,还同时涉足银行、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

从金融综合经营的背景看,这些不同的经营模式体现了“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之间的差别。专业经营模式和单一经营模式侧重于“专业化”经营,而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侧重于“多元化”经营。

三、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比较

根据对金融综合经营的经典理论分析,我们选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风险分散和利益冲突四个角度对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作比较分析。

(一)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从根本上说,专业化战略与规模经济是直接对应的,而多元化战略追求的则是范围经济。但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绝对专业化的公司相对较少,而范围经济在大多数公司中都发挥着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多元化过程中,规模经济也在发挥作用。因此,企业选择的理想状态是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

本文认为,专业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范围经济效应。从这样的界定出发,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专业经营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大,单一经营模式次之,保险集团模式再次之,金融控股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小。

对于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而言,理论上可以集中公司的资源,形成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可以降低公司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专业化优势不够明显,则并不一定能迅速地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即便是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也不例外。

另外,专业经营模式的保险公司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专业化优势,还取决于外部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制约是一个共性问题,对于综合性经营的公司和专业经营的公司都存在影响,但由于专业经营模式公司的业务领域单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可能更大。比如,农业保险的政策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农险公司的发展,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定位以及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等问题制约了专业养老金公司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定型、税收支持政策尚不完善等政策环境问题制约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

同样的道理,和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相比,单一经营模式、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递减。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保险公司来说,其主要目的是追求范围经济,但也要同时考虑规模经济。对于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其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往往并不会减少既有的存量资源配置,这样就可以在保持规模经济的同时实现范围经济。因此,在实践中,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往往可以同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二)范围经济效应分析

如前所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公司主要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比如,保险集团经营模式在集团架构内横跨产寿险,其主要出发点是谋求范围经济效应。从理论上说,实现销售渠道、信息资源共享,实行产寿险交叉销售,实现产寿险联动,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取范围经济效应。同样,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可以发挥金融资产专用性程度低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和信誉溢出效应,从而实现理论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当然,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公司要实现范围经济效应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要利用金融资产专用性程度低的优势,创造综合经营带来的协同效应,就必须有效地整合集团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源,将集团的金融资产在各行业之间进行统一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综合经营最重要的是能在集团架构内有效地整合资源。

同样,公司在综合经营过程中要利用信誉溢出效应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就必须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前提,不断提高其传统优势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其市场形象,提高企业信誉度。

与保险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相比,单一经营模式和专业经营模式的公司就难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实行专业化战略的保险公司,主要目的是追求规模经济,但同样也要考虑范围经济效应的问题。

(三)风险分散效应

金融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是指在业务多元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利于降低金融企业风险的效应。在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通过资产和业务的多元化组合能够有效降低金融企业风险,而随着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也能够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种风险分散效应包括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业务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以及规模扩张导致抗风险能力增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各种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收益特性不同,通过经营多种金融业务,能够使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同时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及时对业务组合进行调整,这些都将有利于分散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经营的稳定。对于保险集团公司而言,与经营单一类型的业务相比,实施产寿险联动,可以通过资产和业务的多元化组合有效降低保险公司风险,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也能够提高其抗风险能力,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保险

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

当然,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获得风险分散效应,是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为前提的,如果风险防范不当,多元经营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扩散,即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传递效应。

与综合化经营相比,专业化经营的对象单一,风险相对集中,难以实现不同险种之间风险的有效分散。

(四)利益冲突风险

在保险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冲突,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谈判地位的不对等而导致了“欺诈”产生的可能性;由于集团利益的存在而导致了“合谋”产生的可能性,这些都可能导致利益冲突风险的产生。子公司之间可能会合谋以牺牲客户利益为前提谋求集团的整体利益。比如保险集团的搭售行为:集团利用其在与客户谈判中的优势地位,搭配销售集团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又比如不当利用客户信息资源问题:集团的某一子公司将其掌握的客户信息泄漏给其他子公司,以谋求不当利益。

而对于专业经营模式和单一经营模式的公司来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则较小。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而言,如果针对综合经营中利益冲突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立“防火墙”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对垄断经营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等措施,建立利益冲突的防范机制,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利益冲突风险。

综上所述,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但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在前提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时候建立保险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则有可能带来范围不经济、风险扩散等不利的影响,同时容易产生利益冲突。而专业经营模式和单一经营模式则可能比较容易获得规模经济,虽不能如金融集团一样获取一体化利益,但也避免了综合经营的一些弊端,如利益冲突、客户资料的滥用、不够专业导致的服务品质下降和“大企业病”等。

因此,多元化与专业化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战略。保险公司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经营发展战略。无论保险公司实行专业化战略还是多元化战略,其理想状态均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帕累托最优”。

四、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变动

企业的边界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由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另一方面是由知识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对企业而言,无形的能力边界更为重要。正如伊迪丝,彭罗斯所言,限制企业成长的瓶颈不是劳动力、资金或设备,而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它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一)保险公司的规模边界及其选择

企业的规模边界体现了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又可分为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两部分。保险企业的纵向边界主要涉及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不予讨论。以下着重探讨保险企业的横向边界问题。

企业的横向边界是指其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技术上的生产函数:当企业规模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本企业的规模,也即经济规模或最佳规模,即最佳产品种类和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会存在一个能够使企业的效率最高或平均成本最低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即所谓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它们决定了企业的最优横向边界。

在上述各种保险经营模式中,从专业经营模式到单一经营模式再到保险集团模式,体现的是保险产品种类的逐步扩展;而从保险集团模式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是从保险产品到银行和证券产品的逐步扩展,保险公司的横向边界进一步拓宽。

由于经济系统的根本不确定性,那些专业经营、单一经营、保险集团以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保险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市场竞争。正如阿尔钦(1950)的经典文献”所描述的一样,适度的竞争可以作为决定各种制度形式存在的动态选择机制。竞争方式的多样性或竞争策略集选择空间,是企业理,也是市场效率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尊重保险公司对不同经营边界的选择,以维护其竞争方式的多样性。在竞争压力下,保险公司的经营边界是动态调整与不断演化的,不应当受政府部门人为确定的企业经营模式的限制。但是,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看,其经营边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的制度约束,甚至是行政干预。

2003年以后陆续成立的专业性公司就是如此。从公司成立时开始,其经营边界就被人为限定了。根据上述企业有形边界的理论分析,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与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基于竞争的动态选择机制,自主地确定经营边界,监管部门不应该人为加以限制。否则,一旦保险公司有扩展经营边界的需求和能力,则面临监管带来的困境。比如,监管部门要求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在总业务中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但随着一些农业保险公司非农险业务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比例面临挑战。又比如,有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所经营的健康险业务相比,在价格和渠道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从而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综上所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系统中,保险公司对不同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该是在竞争机制下演进的结果,而不应该由人为的政策约束来限制其选择集合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专业公司的提法及其经营范围的限定,需要重新考虑,应该适时允许其扩大经营边界,即便这样有可能会使“专业公司”名不副实,也要充分尊重单一经营公司和集团化公司扩大经营边界的诉求,为其扩大经营边界提供相应的选择空间。

(二)保险公司的能力边界及其选择

企业边界的第二重属性也是其核心形式,是由无形资源(如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所确定的能力边界。演化经济学关于“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认为,归根结底,企业所能够开展的活动以及可以达到的规模是由其拥有的核心能力决定的。企业的实体、结构和边界是由结合个体或团体的能力――比如技能和默示的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实体来解释的,这些能力在某些方面是由组织来培育和维持的。比如,伊迪丝,彭罗斯把企业看做是能力的组织化结合,提出了一种建立在能力增进基础上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的各类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能力”。从能力有效利用的角度看,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挖掘未利用能力的过程。”纳尔逊和温特提出了一种演化模型,用于企业的内部惯例,他们把这些惯例看做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存储知识,保持其一致性和效率的DNA。并认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示的、异质的以及依赖于环境的。他们还在企业生物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模拟生物的企业研究模型,该模型特别强调

“惯例”(知识遗传和继承)、“搜寻”(企业适应和惯例变异)和“市场选择”在企业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可见,与科斯一威廉姆森式的“契约理论”不同,“基于能力”的理论强调企业自身内部的资源和组织惯例的增进,强调企业内部知识的增长和学习。正是具有异质性企业的能力边界最终决定了其经营边界。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条件下,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这种内生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能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知识存量对企业新知识的积累及其创新活动也有制约作用。”新知识的形成和积累与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和结构之间存在着路径依赖关系,相关的知识背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决定于企业核心知识的积累、扩散和转移过程。企业的扩张和多元化是核心知识基础上的扩展过程。第三,核心知识具有非竞争,并且难以模仿与替代,

在“基于能力”的理论看来,专业化的视角是双重的,即“科学技术”意义上的专业化和“企业惯例”意义上的专业化。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一种企业惯例可以施加于完全不同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其背后是企业内部的“惯例”。当这种惯例的适用范围扩张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程度时,也就是交易成本理论所谓企业内组织成本在边际上等于市场交易成本的时点,企业扩张将会停止。因此,如果政府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偏好代替企业家做出决策,来决定其扩张边界,则可能留下能力剩余,而这无疑是一种资源闲置。

企业的能力边界存在着深度和广度。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扩张能力边界:一是增加能力边界的深度,二是拓宽能力边界的广度;前者可以采取专业化的方式,而后者则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达成。现实中,企业正是通过采取有效方式来扩张其能力边界,从而引起其规模的外在变化,最终导致企业边界多样化变动趋势的。

显然,专业化经营是相对而言的,目的都是增加能力边界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获取的是与现有知识互补的外界新知识,目的是强化现有核心能力,突出现有竞争优势。为此,保险公司应该舍弃与核心能力关联度低的业务,将资源集中在最具优势的核心业务上,相应地,规模边界随之缩小。

多样化经营也是相对而言的,目的都是增加能力边界的广度。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获取的是外界的新知识,自身的能力范围得到拓展。为了使基于这些新知识的核心能力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必须增加与之相匹配的业务活动。因此,随着能力边界广度的拓宽,保险公司应该发展新业务乃至采取多元化战略,规模边界也随之扩大。

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保险集团在从单一经营模式向集团化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仍然以原来经营的保险业务为主,并以此为依托向其他保险领域扩展。在大型保险企业的扩张过程中,依托主业主要体现在以最初的经营实体作为出资方或者控股单位,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业务领域的扩张,并且在集团化扩张的同时始终保持对核心业务领域的投入,巩固并扩大其市场竞争能力。

同样,大多数保险集团在从单一经营模式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主要辐射保险业务的其他领域,而较少进入银行、信托、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进行金融综合化经营。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保险企业对保险业务比较熟悉,获取的主要是有关保险的新知识,因此,在保险业务领域比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当然,随着保险集团公司获取外界新知识的进一步增多,它们会进一步谋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将经营边界向非保险金融领域扩展。

综上所述,专业化和多样化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取决于每一家公司能力边界大小。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目的都是扩张能力边界。

(三)保险公司经营边界的变动

如前所述,企业边界变动的实质,就是企业依照战略意图并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选择有效的交换方式,从而引起企业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相应变动;企业边界变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核心能力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实现最佳匹配,从而达到效率最优。

在保险市场发展初期,保险公司进行生产和交易的主要资源是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因此,很多保险公司以粗放经营的方式追求规模扩张,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这些稀缺资源,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随着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保险公司开展经营服务活动的关键已变成知识、技术等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无形资源,保险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就随之转化为对这类资源掌握和有效运用的依赖。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能源匮乏的问题愈演愈烈,“低碳经济“的产生对这一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低碳经济”是指摒弃20世纪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低碳革命”对全球航空业格局造成巨大冲击,给我国航空业发展带来空前压力。高能源消耗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航空公司在运营体系方面同样也要实施“低碳运营模式”,更是要建立一个“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N型经济模式。近年来欧美航空提出“绿色航空”这一思想,他们不仅在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上加大改进力度,更是从飞机的外观设计,能源使用方面,不惜重金也要改进技术,做到“绿色航空”,更得到了广大航空业内人士的关注。

一、航空公司传统运营模式

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田琳,翁亮和孙秀丽(2008)在《我国航空公司资本运营模式浅析》中提出: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资本运营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资本运营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对我国的企业改革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而资本运营是航空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是企业创造财富的魔方。

从以上两张图中可以看出,鉴于航空服务的特征,传统型航空公司依赖于其网络力量和产品差异化策略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其成本高昂的不利劣势。特别是他们全力以赴提升公务和头等舱的服务,毕竟这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低成本航空公司通过特色产品和服务在一些主干线上已经直接和传统型航空公司竞争,目标就是争夺收益更高的公务和商务客源,但我们在关系图中不难看出,在一层层的关系网中,有很多都要通过纸质化办公,这不仅有违了低碳的理念,也浪费了企业的资源,造成了成本的负担。所以以低碳理念来创建一个全新的航空公司运营模式不仅能够从宏观上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增加公司的收益。

二、低碳经济在航空公司的功能定位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航空公司需要践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采取控制增量,调整存量,做好减量的方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降耗工作。

航空运输业首先提出了要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打造环保天空近年来一直是全球民航业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制造业到航空公司无不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积极减少航空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作为我们每一名乘客自身而言,随着消费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加入到了低碳环保的行动当中。调查显示,如果费用不是太高,愿意为环保尽一份力。因此,航空公司不仅要通过提升环保理念,让更多的乘客感受到绿色带来的生命价值,还要将节省的成本让利于消费者,实现双赢的局面。

近年来,欧美国家为更快摆脱经济危机,不约而同地把低碳产业群作为经济增长点来扶植鼓励,由此催生的欧美低碳体系明显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合理、和谐的全球性解决方案,而不是各行其是。中国民航业需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设,是我国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国外航空公司的低碳运营模式

首先我们先看些数据:航空业每年约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1.5%。美国航空业约占这些排放量的40%。飞机效率的提高,已经完全被快速增长的航空旅行需求所抵消。从2000年到2006年,全球航空客运需求平均每年以3.8%的速度在增长。操作实践与低碳燃料,高飞机燃油效率相结合可从全球航空业每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航空排放只增加一倍,而不是到2050年翻两番。积极实施低碳燃料可以大大改善更快速地更换更大份额的传统喷气燃料的前景。国外航空公司主要以开发新能源为主要战略方针,大力斥资解决能源能源消耗问题。

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为例,该公司首次成功完成了商业飞行,使用的是“超洁净”燃料,该燃料由合成气体组成。生产厂商声称其超清洁燃料比传统的石油更高效,并且产生较低程度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这种燃料不但减少碳排放,同时鉴于在飞机发动机空转时该燃料颗粒物排放量减少了96%,其承诺控制地面污染。这次飞行证实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对于使用这种燃料的商业飞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并且这将会作为刺激其下阶段在航空燃料供应链的竞争,促进能源安全,环境效益,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不像汽车有几百万的加油站,全世界也只约有1700航空站。所以,如果可以得到正确的燃料,如大规模生产的海藻,然后开1700家批发店也不是那么困难。航空公司需尽快将工业钢铁和铝工厂的废气作为燃料,到2020年,行业将目标50%的可持续燃料。一旦技术取得突破,得到50%-100%的可持续燃料是不现实的。航空燃油是航空公司的运行成本的25%至40%,因此该行业是新燃料。

在未来五年内,根据非政府组织网站数据表明,一些可再生喷气燃料公司可以产生足够的可再生燃料,以取代一个典型的中等规模的航空公司10%至20%的燃料。喷气燃料行业可以想收费多少就收多少。新燃料将与其竞争。你可以发现航空燃油的价格下降。

德国的柏林航空公司虽然是自我标榜为低成本航空公司,但在运作中转联程业务时已经成为了欧洲的前行先驱,并且在Palma de Mallorca建立了自己的枢纽。2005年共有4.5百万人次的中转客源,这个数字表明公司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该公司的枢纽正在发展壮大,原本只是用于休闲观光市场的枢纽,现在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型枢纽,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务客源也选择Palma作为中转点。从该地飞往欧洲的国际航线也不断增加,现在包含了飞往阿姆斯特丹、伦敦、维也纳和苏黎士等地的航线。柏林航空公司正计划在伦敦的Stansted机场也复制Palma的模式。2005年公司决定在Stansted机场建立枢纽,运营从格拉斯堡和曼彻斯特经该机场飞往德国的中转联程业务。铺设枢纽战略的成功让公司决定继续增加新的枢纽——贝尔法斯特。柏林航空直言不讳地认为低成本公司一定能够成功打败那些网络型骨干航空公司,这是因为如果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提供枢纽服务,那么其成本结构会比传统型公司要低,这就产生了竞争优势。

四、国内航空公司的低碳运营模式

对于碳排放交易,中国民航很乐意承担自己应做的那一部分,但是我们期待一种合理、和谐的全球性解决机制。在碳排放问题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欧洲的交易体系,美国的交易体系亦或新西兰、日本的单边协议,而是一个公平、合理、和谐的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边的各行其是。为此中国政府应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国家和行业的利益出发,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为航空公司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具体指导建议,出面进行多方谈判,积极争取第三国豁免待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强有力的排放管理体系,我们将密切关注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航空运输业是保护环境进程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一道来寻求和谐解决碳排放的方式。

我国航空公司在低碳背景下采取了恰当的运营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重组并购

这是企业迅速变大变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积极倡导减排的今天,一些大的航空公司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上海东方航空公司都是成功并购案中的佼佼者。特别是除这三大航之外的海南航空公司,可以说海南航空公司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其正确的一系列并购重组。

(二)上市融资

我国航空公司在资本运营上一直有一个硬伤,就是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又给企业带来更高的财务风险,这样让航空公司在资本运营上陷入了恶性循环。在低碳背景下,航空公司采用了将公司上市的方法,调整了财务结构,平衡了资产负债率,瓦解了一系列企业顽疾。

(三)战略结盟

在低碳背景下,一些小规模航空公司举步维艰,本已艰难的维持运营愈加严重。所以,许多航空公司效仿古代盟国歃血同盟,以股权和契约结盟,称为暂时的贸易伙伴,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

五、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航空出游逐渐成为人们商务旅行和外出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全球航空客运率正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增长。然而,另一方面,目前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中国航空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造成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和气候压力,致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融合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诸多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然会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与此同时,航空公司也应该系统地进行革新管理,并且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走特色化运营道路。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认知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国内航空行业的相关数据,解释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为什么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引入国外相关先进事例,深入阐明将低碳经济应用于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针对具体的操作实践,文中也提出一些建议,例如:切实推行导航技术和空中交通管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燃料的使用和闲置状态;大力推广低碳燃料,促使性价比高的低碳燃料去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普通燃料;不断开发先进的推进系统,加大利用轻质材料,改进空气动力机身设计等,这些举措都会导致碳排放的进一步削减,减缓全球航空业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对推广低碳经济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民航资源网.中国民航如何应对低碳经济[J].综合运输,2009(11)

[2]倪海云.低成本与传统航空两种不同运营模式正在融合[J].综合运输,2006(7)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3)

一、转变经营观念培育企业文化

证券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必然在公司文化、企业体制运行机制、操作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本文认为,券商面对新形势,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是观念上的转变。券商学习发达国家,如果只是在运行机制和操作技巧方面的学习的模仿,没有观念上的调整就不可能适应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在这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在国外,券商的合规经营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这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游戏规则,遵纪守法已经变成券商的自觉行为。“君子发财,取之有道”即便有利可图,如果涉及违规,坚决不做。券商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要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二是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过去,国内券商的经营活动中心主要是扩大营业网点,重点建设经营环境的硬件设施。以后要以顾客服务为中心,把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导入经营活动中,尽最大可能满足和引导客户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加强客户行为的研究,细分客户,提供个。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券商之间的竞争最终落实到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智力和能力的较量。在用人制度上改革,对人才的考核、培训激励和管理等方面创造有利环境,为券商应对竞争创造“人和”环境。

四是开拓“全球化视野”。充分认识到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打破现有体制的束缚以及旧有观念的影响,一切按照WTO规定的国际规则办事。在经营策略上把“国际化”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观念调整基础上,券商在制度创新、管理的变革、业务转型、产品研发、综合实力的提升等方面才能做得更好。

二、证券公司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证券公司必将面对适者生存的选择,要在迎接挑战中寻找机遇,站稳脚跟,壮大实力,就必须练好内功,寻求自身的制度创新。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证券公司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最近分析美国安然事件时指出”“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下面对我国证券公司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建议。

1.优化产权制度

股权结构是否完善,对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存着重要影响。我国证券公司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股份制企业,首先应从完善其股权结构入手,主要是:尽快摈弃我国证券公司股权过于集中、股权流动性差的弊端。

(1)扩大公司规模,降低股权的集中度。若公司规模庞大,最大股东只需保持有对公司的相对控制优势即可,而无须实现对公司51%的绝对控制优势。因此,扩大公司规模是降低股权的集中度的一种可行途径。

(2)提高股权的流动性。在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对于大多数股东来说,他们不可能是来参与公司的管理。制约经理人员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提高股权的流动性,股东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做出判断,通过市场对经理人员间接地产生约束。

(3)培养核心股东,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核心股东不同于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现况,国外成熟市场经验表明,比较有效的形式是机构法人持有股份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他们可以成为“核心股东”。

2.完善治理结构

(1)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①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关系,各自依法行使其职权,建立有效的决策监控机制,三会的三种权力相互监督、相互制约。②促使证券公司董事会的构成更趋合理,以使董事会能够充分代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完善董事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外部董事中专家的比例,提高董事会的专业水准。③在董事会下设置各种专家委员会。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委员会、发展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④加强对内部人员控制的反控制。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三是增加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四是正确处理管理人员个人权威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关系。⑤规范并增强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

(2)法人治理创新引入独立董事制。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内部任职且与公司没有任何财务与亲属关系的人士。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可制约内部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作出不利于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独立监督公司管理阶层,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运用,最先出现在外资股上市公司中,随后一些上市公司也尝试在董事会中引入“外脑”,除此之外,其他公司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作为专业性和创新意识较强的证券公司,应该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证券公司中,由于董事会的构成很单一,董事基本上来自控股股东,在董事会的议事和决策过程中很少听不同的声音,引入独立董事制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历经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辉煌成就。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证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资本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但随着我国加入WTO,证券市场日趋成熟化、规范化、国际化,我国券商不但要与国内同业竞争,还要与国外券商同台竞争,证券公司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原有的经营模式已成为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栓桔,它脱胎于计划经济体系,适用于垄断经营时代,己远远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因此,转变证券公司经营模式在理论上,在实践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是证券公司生存并持续发展,抗衡外资券商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证券法律法规选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

[2]崔勇.证券经纪业务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崔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9)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在活跃经济、吸收就业人口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大力扶持,不过随着小微企业的不断增长,大型金融支持不足的瓶颈越来越突出,小额贷款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额贷款公司通常来说指的是那些不吸收公众存款,只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它们具有比银行更迅速、更便捷的优势,不过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它的发展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为更好地发挥其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作用,有必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1.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范围

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当前的政策法规,其经营范围主要有发放贷款,另外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咨询活动。而与贷款有关的对象、利率、额度等方面的各项细节都有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同时法律也规定小额公司不得开展或变相开展吸收存款的业务,另外洗钱和高利贷等违法行为也在严格禁止之列,一旦发现从事这些违法行动,轻则警告和限期整改,重则停业整顿和关闭[1]。

2.小额贷款公司的对象选择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作为银行的一种补充,因此其业务开展的对象主要面向银行所忽视的群体,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进城务工人员等。

3.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水平

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水平受到银监会的监管,规定其利率要控制在基准利率的0.9至4倍之间,而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通常在基准利率的3.5至4倍之间,另外,它们还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4.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

小额贷款公司非常重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通常它们都根据不同的信贷产品制定有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放贷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只有客户满足各项要求后才会对他们放贷。为防止因客户失去偿还能力而使公司受到损失,很多小额信贷公司还采用个人房产抵押、多人联保等方式来加以防范。另外,它们在贷款期间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客户的信用记录及经营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终止贷款,收回信贷[2]。

5.成本控制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规模小,竞争力相对弱,因此对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视,那些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通常都有一套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如里面的员工尽量身兼多职,很多员工都是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是岗位的多面手。同时在招聘方面,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轻学历,倾向于招那些实践相对丰富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中专人员。

三、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模式的弊端分析

1.无法吸纳存款

由于政府的政策严格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贷款,不能吸收存款,这导致不少小额贷款公司在后期的经营中由于缺乏足够且成本较低的资金而陷入发展甚至生存的危机。而相应的,由于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上放贷手续简便且门槛低,很多小额信贷公司在开业不久其放贷额就已经逼近甚至超过它们的注册资本金了,这样“出”远远超过“进”的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小额信贷公司将面临破产的危机[3]。

2.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小额信贷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这些群体的信用等级普遍不高,而且很难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这些情况导致不少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

3.优惠政策不明确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小额信贷公司的政策法规更多的是对其进行规范化,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和金融方针来开展业务,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是否享有国家给予金融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则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这样就无法为银行及税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放贷及征税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极大地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4.运营成本高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客户是那些信用级别不高且难以进行风险评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又要控制好经营风险,因此必须对这些客户进行仔细筛选,尽量保证客户的质量,能够具备良好的还贷能力。因此,小额贷款公司不得不在贷前的审批环节以及贷后的管理环节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进行控制,推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效益。

四、小额信贷公司未来的走向分析

根据小额信贷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金融业的调整趋势分析,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将会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1.继续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在原来的经营范围内开展活动,侧重于贷款发放业务。这是在短期内还将持续下去的一种情况。

2.还是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但经营重点转向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咨询业务模块。

3.还属于小额贷款公司,但随着监管政策的放松,经营范围有所扩大,增加保险、委托贷款等业务。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5)

摘要: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尽量减少税制差异,逐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我国于十二五期间提出并实行了营改增这一重要政策。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它不仅是对我国税法的进一步完善更是对我国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举措。随着近年来营改增的持续进行,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各行各业。其中保险行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由于保险行业的大量资金货币流动,若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保险公司的成本负担,降低其经营风险,故营改增势必对保险行业造成深远的影响。本论文首先阐述了保险公司进行营改增的难点与挑战,然后分别从绩效和经营模式两个方面细致分析和讨论了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关键词:营改增;保险公司;绩效;经营模式“营改增”政策是我国重要的结构性减税举措,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的热议话题。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营改增”的试点改革方式。时至今日,营改增已经进行了五年时间,改革从最初的上海铁路运输业,随后扩大到电信和邮政行业,目前已经在全国各行各业中全面展开。在保险公司中,营改增已经成为财税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预计于2016年底可以彻底完成保险行业的营改增。如果保险公司能总结营改增在其他行业中收获的经验,定能达到减税增收的目的,也会对保险公司的绩效和经营模式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一、保险公司实施“营改增”的难点与挑战(一)公司业务流程方面营改增后,寿险公司在收取保费、支付赔款、支付手续费及佣金环节需要拆分出增值税销项税额或者进项税额,公司的承保、收付、理赔等业务操作流程都需要做相应的改造。因此,公司在市场管理、客户/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发票管理等都需要进行调整。(二)公司的会计核算方面营改增之后,公司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增值税没有包含在损益表内,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精确性。而且保险业的赔付、、准备金、手续费和佣金等大多数成本费用很难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按照传统“以票控税”的方法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处于不同阶段的保险公司,也面临不同的增值税问题。不同产品,其风险假设也不同,支出也不同,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来修正产品的定价。(三)软硬件设施投入方面一是营改增后,不论采用何种具体方式开展增值税的征收,保险公司都应该且必须建立健全增值税开票系统与现有业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在硬件和软件上将会有很大的支出,从而增加营业成本。二是保险公司尤其是省级以下分支公司现有税务人才匮乏,精通增值税业务的更加稀缺,新增岗位人工成本和培训成本也是较大支出。二、“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绩效的影响 (一)营改增的实施在收入核算以及成本抵扣方面影响保险公司绩效由于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属于有着大量资金流动的企业,实施营改增政策以后,将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可以对保险公司的成本作为增值税抵扣,最终核算下来,保险公司所需上缴的税收金额较从前大大减少。这样一方面为保险公司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更为保险公司腾出来巨大的投资空间,这就有利于寿险公司对集体寿险和家庭寿险市场的拓展和投入,例如营改增实施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就针对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建立了完善的产品体系,涵盖普通型保险产品和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可充分满足人生各个阶段对于意外风险防范、健康、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家庭理财等方面的需求,所以营改增后人寿保险公司绩效会显著提高。但是要想真正充分发挥营改增的对保险公司绩效的正面促进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税务筹划核算能力和专业寿险规划水平。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制度,并组织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事实上,我国保险行业长期以来的征税方式有着诸多弊端,例如,保险行业通常采用比较简单且十分不科学的方式征收增值税。由于保险公司经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行了营改增的政策以后,就可以改变原有征税方式的弊端,避免了很多的不合理征税,减少了保险公司的重复纳税现象的发生,所以,营改增可以在征税方式上减少保险公司的纳税支出,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绩效。对于大中型人寿保险公司来讲,交易金额通常会比较大,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寿险公司,虽然交易价格低,但是每年的成交量巨大,因此人寿保险公司的盈利是相当高的。“营改增”的改革是对保险企业盈利能力、整体资产状况、债务风险和保险企业的经营增长等方面的全面考核,也是借助于此来作为衡量保险企业公司绩效是否盈利的一个标准。(二)保险公司成本是营改增影响其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保险公司的成本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保险公司的费用成本,费用成本主要由业务及管理费用和手续费组成;另一部分是赔付成本,即用于赔付给客户的支出费用。这也就是保险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在本质上的最大区别,因此,保险公司在纳税过程中成本划分与其他行业不同。若不实施营改增,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将与费用成本一同做为成本缴纳营业税,而实施了营改增政策后,一部分赔付成本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可以进行抵扣。但随着行业简化理赔手续以及免维修发票等优惠理赔政策的推行,赔付成本的抵扣会受到更多条件的限制,如不能抵扣就会增加公司的税务成本。所以,营改增实施后,保险公司两种成本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三、“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影响(一)营改增促进寿险公司拓展和经营多种销售模式营改增作为我国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税法,减少了税制差异,更是在实际上减轻了各行各业的税负压力,尤其是对于盈利较大的人寿保险企业。营改增有效带动了保险公司绩效的提高,更对其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具有着极大促进作用。一方面,营改增使得保险公司原征税金额大大减少,消除了企业运营的税务难题,增加了抵扣环节,这样就便于其对外拓宽市场,发展多种寿险产品,以及运营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互联网寿险的拓展。另一方面,营改增的改革实现了“道道征收、全额征收”的营业税税制到“环环征税、层层抵扣”的增值税税制的转型,导致了增值税部分的缴纳达到最低,“营改增”保险企业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经营当中,例如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加强特殊寿险的开发,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人寿保险的投保中。 (二)“营改增”促使保险公司经营活动更灵活当前的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型,一种是间接型,直接型是指保险公司直接将人寿保险产品直接销售给客户;而间接型是保险公司通过公司、人或者保险中介,将保险产品出售给客户。保险公司在间接型的经营活动中,通常需要按照成交金额和交易数量向人或中介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即所谓的提成。随意保险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手续费也连年上升,成为了保险公司一项重要的成本。实施营改增后人通常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可以对手续费进行增值税抵扣,从而直接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可以减轻对手续费的支付压力,从而加大对间接型经营模式的投入。所以营改增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更加灵活自如。另外营改增实施后,保险公司的运营管理的费用以及员工的额外收入,比如绩效奖金等,能否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抵扣,是保险公司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就对保险公司的收入核算,成本规划以及税务筹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四、结术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它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全面实施,为各行各业减轻了税负压力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保险公司作为资金流动较大的特殊行业,在绩效和经营模式上都必然受到营改增政策的影响。对此,保险公司要想达到减税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在调整公司经营模式的同时,加强财税统计核算能力和财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运营机制。保险公司也只有把握改革方向,了解政策详情,不断加强财税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邓大飞.“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绩效和经营模式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5 (18):277.[2]胡蓉.“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2015(4):145-146.[3]吕庆元.“营改增”对人寿保险公司的影响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5 (2):19-22.(作者单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6)

市政公司是2001年3月在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由原联合开发区域市政管理站、园林管理站、开发区市政工程公司、开发区水讯站合并成立的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自来水、环卫保洁、市政管理、绿化养护、工程施工、环保开发等。由于业务涉及面广,经营管理内容跨度较大。为更好地促使员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推动精细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公司于2013年末试行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独立核算管理模式。

二、市政公司“阿米巴经营模式”开展情况及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通过业务单元独立核算,可准确掌握各板块的经营成果,有效促进各自业务绩效的持续改进。首先以业务板块确立第一层次阿米巴,公司成立了自来水、园林绿化、环卫、市政、环保五大分公司及综合办公室和财务管理部两大支持部门,并建立标准的核算制度。五大分公司与两大部门实行独立核算体系,严格制定财务制度和费用标准,包括各分公司对外经营核算要求以及对内部单元之间的核算要求,给自身服务设定价格标准,以此和内部其他部门或分公司进行交易。交易所得额就是该分公司的收入,从中扣除人工成本外的所有费用后便得出该阿米巴的收入,从阿米巴收入中扣除人工成本后便可得出该经营板块创造的总附加值。如自来水分公司给绿化、环卫以及市政等分公司供水,自来水部改变以往总表核算,给各分公司安装明细水表,按市场价格对各分公司收费,扣除成本后,就是自来水分公司的利润。通过初步独立经营核算,促进各业务单元明晰自身经营现状,并能使各自的小集体更好地追求收入最大化和经营费用最小化。

第二、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管理,能更好地培养以班子成员为首的经营管理人才。阿米巴领导人最初掌握的可能是规模很小的阿米巴,如一个部门经理只掌握一个部门的情况。正是这些小规模的阿米巴,让原先做着重复工作拿同样工资的员工逐渐形成经营者意识,从而源源不断地涌出更多拥有经营意识的人才。自2013年12月起,从组织架构上,成立了绿化、环卫、市政、环保和自来水五个分公司及两大支持部门,即七个阿米巴组织,公司班子成员担当一级阿米巴的领导人,并对各分公司的盈利状况负责,这样大大调动了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拓性。通过该种模式的授权与分权,促进经营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快速成长。此外,通过经营权下放给员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了许多具有经营意识的人才,强化了公司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调动了全员共同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公司推行阿米巴模式前,受制于国有企业传统弊病的影响,员工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各项任务。推行阿米巴模式后,各个业务公司(阿米巴单元)自负盈亏,使得各阿米巴领导及员工自我经营目标更明确,同时配套相应的责权利;并将日常工作中涉及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业绩改善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认识,促使大家积极参与所属阿米巴的经营活动。2014年6月份下旬,公司召开了各阿米巴单元的头脑风暴会议,会上各业务单元涌现出许多积极献计献策,为分公司发展群策群力的员工。相关建议一旦采纳,有助于提升本业务单元的业绩,其本人所带来的贡献度也一目了然,大大激发了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经过两年试运行,各单元所获得的经营活动成果跟每位阿米巴员工息息相关,每位员工也乐意参与经营活动,共同推动各自阿米巴单元的业绩提升。

三、市政公司的努力方向

当前在公司及广大干部职工的通力协作下,正积极试行阿米巴经营式的独立核算模式,虽然推进的涉及面广,但相关精细化经营管理的节点、程序在逐渐制定、并稳步纳入计划之中。因此,为确保该模式的持续有效,要注重流程与制度建设,通过顶层设计保障运行体系的有效性: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7)

作者简介:金明(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17-04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概述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本质则在于要有一个比仅仅获取利润和为股东创造财富更高的目标,发挥公司影响力,创造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①这种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利益的追求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至于公司而言是其追求利益的一种负担,但是绿色经济的兴起为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了新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创造公司所追求投资回报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完美契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绿色经济时代,作为公司软文化的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予以调整,将公司的发展核心与生态经济有机契合,通过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文支持。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在于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通过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和利益模式,促进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内在协调,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系统性均衡。②公司的价值理念是指导公司发展的风向标,即通过何种经营方式为股东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而将绿色经济的模式引入现代公司管理机制,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公司的绿色管理制度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应对策略,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市场销售创新来控制当前绿色经济市场的发展机遇。

绿色经济作为引导公司经营与环境达成一种友好共存的平衡状态的经济行为,追求环保、低碳、节能,这种绿色内涵以环境、资源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约束条件,以期实现自然和谐的目标。公司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架构,从本质上而言,是为公司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和资本利益,同时创造一种与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商业运作模式。③

(二)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核心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核心在于面对市场经济的绿色发展壁垒,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应变,创建精细化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自主探索多元化环保发展战略,健全公司的管理制度,在细微之处彰显生态节约的绿色经济价值理念。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倡导高能效、低能耗的生产经营机制。公司作为盈利的市场主体,将绿色经济的低碳发展模式进行投入产出分析,④研究经济效益所得,显而易见,建立在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在政策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都倾斜于绿色经济的竞争中,也可以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顺应构建低碳社会的时代需要。

公司的绿色经营管理系统是以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为基础的生态平衡系统,通过绿色股权监管系统、绿色财务管理系统、绿色清洁生产系统、绿色营销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架构来实现公司整体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既涵盖公司治理结构“三权分立”的各个层次,即经营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的相互制衡,又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内在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调整和公司外在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塑造,践行公司社会责任,实现公司产业经营的绿色改革。在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主导之下,公司在机构组织的监管、发展战略的制定、生产研发体系的调整以及投资、营销等不同环节的绿色管理模式的建立,也必然会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及经济格局的绿色创新。⑤

二、制约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的瓶颈

在绿色经济的市场体制约束之下,公司若要在全球经济转型的机遇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必须抓住当前绿色产业发展的契机。但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本身的市场机制就不规范,加之相关的监管体制的缺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企业在绿色经济的资本追逐中提高效益的瓶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价值共同体的动态联盟

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公司必须调整固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在合作竞争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和经营管理要素,和其他公司合作建立“价值创造共同体”,这样可以实现更多的利益分配。⑥但是很多公司宁愿独立经营运作,亦不期望通过公司间的协助完成利益机制上的动态联盟,以至于长期的分散经营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淘汰机制中失去效益创造的生命力。

在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业时代,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体的存在并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创造,因为公司工业技术能力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因而工业经济时代只要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优良的市场开发机制的配合,公司就可以实现股东投资的利润回报。但是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时代意味着全新的市场功用特性和效用特性。绿色经济市场以绿色产品为准入市场资格的先决条件,这种社会化再生产的过程更强调信息的整合和技术的创新,以此实现公司产品制造和产品流通的生态生命周期。

所以发展绿色经济,要求公司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针对自身的生产设施、生产技术和财力物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和风险的监控,同其他公司形成有效的利益结构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等,改善现有分散的经营管理现状,依靠法律协议的规制发挥优质资源利用的优势,迅速占领当前的低碳经济市场。或许短期内难以看到利益的体现,但长远的发展才是公司战略布局着眼的关键,而这种联盟企业的运作模式既便于公司间集体抵御市场风险,也并不削弱公司本身存在的独立性。

(二)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涣散

公司的股东依靠投资的资本金而具有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话语权。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公司股权分布多为集中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有利于公司决策方向和执行力的统一,但是也使得公司在运作中很容易依照大股东的意志进行市场交易行为,加上科学管理机制的缺失和合理有效监管体制的不规范,使得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时期很多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涣散,自上而下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缺乏相互的权利制衡,虽然公司的章程会规范公司的日常运作机制,但是具体实施中规范层次的零散使得公司内部决策层在实践中难以快速应对绿色经济的市场形势变化。

一个管理理念先进的现代公司,其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内部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架构。公司应当突破内部环境的界限,实施自身的绿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绿色治理中的重要职责,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把企业追求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统一起来,不再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不再以增长速度和利润作为衡量高管业绩的唯一指标,公司的管理层都能自觉自愿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司绿色治理的种种瓶颈也许都能迎刃而解。

(三)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于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生态均衡的合理化。绿色经济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到具体的管理措施实施体系的创新,无不蕴含着对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就技术创新而言,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生态效率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高新技术尚未系统化、产业化,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仍然薄弱。公司在鼓励绿色技术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在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方面还需加大投入的力度。很多公司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绿色技术对于公司未来立足市场着眼发展的战略意义,依然固守旧的工业经济时代的陈旧管理理念。同时公司在掌控绿色技术的同时,应当尽快将技术投入到公司的产业链中,生产出具备绿色市场规格要求的低碳、环保新产品。作为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公司绿色营销模式的构建意味着公司将绿色经济的低碳理念融入到营销板块中,对市场进行切实的调研和考察分析,最终实施营销绿色产品的市场策划方案。

整体而言,目前很多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非一朝一夕可为,首先需要的是公司决策层经营管理理念的改变,目标改变,动机和行为也将随之而变,然后将具体的绿色经营管理的措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公民权益实现平衡。

三、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

公司的市场经营行为最关注的是经济效益的转化,无论任何一种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导,如果单纯只是先进,只是科学,但没有投资回报的可能,公司对此的接受可想而知。而当前金融市场的形势是无论资源、政策、抑或消费市场的消费理念都在向绿色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倾斜,越来越多的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也让企业意识到只有在绿色经济的浪潮中迅速给自身准确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机制的意义在于只有强有力的制度规制才能使公司上下一体,准确应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瞬息变幻。Hart在探究深层企业治理时,曾经概括出四种公司绿色治理的模式,即末端治理、污染防治、产品监控和可持续开发,而且由于绿色经营管理体系本身的特质,不同阶段是相互依赖和彼此关联的,不同阶段的资源转换都需要其他环节的彼此支撑。⑦在金融危机短暂平稳的后危机时代,公司构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绿色经营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推进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一)转变公司产业经营的理念和方向

绿色经济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应当认清当下的发展形势,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确立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同低碳经济产业的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纳入产业发展的规划之中。

国家目前对于绿色产业经营有良好的政策优惠,也有税收优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资金扶持,通过很多方式支持低碳经济链的延伸。反观之,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仅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应对环保部门的惩治,而且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金融机构也会审核公司经营方向的信用级别,而且高污染行业的公司社会形象难以取得消费者进行消费比对的信赖。⑧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只有转变发展模式,立足于绿色经济市场的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益行业,才能规避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公司在进行绿色经济产业经营的时候,不能单打独斗,一味追求独立经营,应注重企业间的协作往来,必要时整合相关行业不同公司间的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结合各方面优势,组建价值共同体的动态联盟,占领绿色经济市场的利润份额。公司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必要的协作可以壮大彼此的规模,也可以将相关的市场讯息、技术讯息进行共享,实现利润的高额回报。

(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及绿色产品创新

绿色经济产业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的革新,进而推进绿色产品的创新。低碳技术意指低排放低能效,有利于减缓污染和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宏观上分析,未来国际间的绿色技术开发协作和资本投入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微观上考量,不同行业不同经营体制的企业也都在加快低碳技术的革新步伐。⑨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能源技术研究还未形成产业链。国内绿色经济产业经营的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面临着绿色技术匮乏的窘境,而与此同时,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科研水准的绿色技术又遭遇资金短缺,无法进行生产实践。

公司应积极应对绿色技术革新所遇到的困难,抓住进入绿色经济产业的机遇,具体措施应包括:第一,公司应当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科研方面的技术改革。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给企业带来新生力量和希望的根本所在。公司可以通过高薪聘请、项目基金奖励或者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不同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在支持公司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的时候,还应当满足科研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从科研设施到科研经费到科研讯息的收集分析,都尽量予以方便,整合人才优势,而人才的流动才可以加速高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增强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公司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当组建产业部门,着手技术转化工作,改造已有的产业设施或者购置符合规格要求的新设备,从物资角度提供生产转化的条件,这样才可以将技术尽快转化为资本。

(三)完善绿色营销体系

公司绿色营销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是指公司绿色产业的市场投放,还包括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绿色产品的市场销售是公司绿色营销的主体工作,不管是采取直销、分销还是促销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通过整合绿色营销的不同因素,实现销售目标创造公司的绿色经济价值。而公司社会形象的不断完善,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增加对企业本身的关注,信赖公司的绿色产品质量,这是很重要的品牌财富,而品牌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远非于此。⑩

公司的产品营销首先要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而研发部门的工作方向则来源于营销部门的市场调研。公司在对绿色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之后,整合相关市场调研数据所做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公司未来的绿色产品的品牌方向。其次,绿色产品的营销手段多样,可以依靠媒体的力量进行推广,也可以借助于已有的销售渠道展开营销工作。让消费者了解到公司绿色产品的优点、特质,进而借助产品试用、有奖销售等等一系列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而鼓励消费者进行相关产品的绿色消费。{11}

公司品牌形象的建立依赖于公司绿色产品的质量,也得益于公司树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公司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存在,它也不可能脱离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与联系。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慈善行为、社会捐助行为等等都会增强人们对公司的信赖,也会潜意识带动公司绿色产品的销售。

(四)建立绿色财务系统

公司绿色财务体系的架构是为了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公司的资本资源,协调公司内部财务与外部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公司的绿色财务系统的运转状况,企业才能对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成本、销售业绩和各项利润进行科学的比对分析,获取不断发展的机遇。公司的绿色财务支持决定了公司的绿色产业的盈利目标。

公司在构建相应的绿色财务系统时,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工作能力,也是为了提升员工的自我素养,杜绝内部腐败滋生的可能。其次,良好财务体系的完善得益于财务规范的本身。公司应当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制度,必要时聘用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或者咨询公司进行相关业务的指导。再次,公司还应当正视投资风险的存在,在进行财务规划时,充分考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及生态风险等各方面,兼顾公司管理经营的各个层次。{12}最后,公司应当实施绿色会计审查的相关措施。通过对公司收支的审查,公司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和可以调用的资本金进行绿色产业规划,也可以进一步借助于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开,吸引社会公众关注,为企业的绿色融资和绿色信贷提供财务支撑。

结 语

在金融危机暂时平稳,经济慢慢回暖和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塑对于公司抓住当前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司经营管理不同层面的基础性构建,最终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壮大和发展需要的绿色经营管理体系,也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利润增长的同时提升公司的绿色竞争力。

注释:

① [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45.

② 林国建、宋伟.企业绿色经营管理系统架构探析[J].前沿,2009,(05):63-65.

③ 佴永松.绿色经济颠覆公司治理的价值观[J].董事会,2005,(05):6.

④ 郭海芳.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03):6-37.

⑤ 李效林.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绿色管理体系[J].今日财富,2010,(02):150.

⑥ 杨玥、文淑惠.工业化阶段基于企业联盟的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2):49-50.

⑦ [美]图尔特·L·哈特(Stuart L.Hart).资本之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70.

⑧ 唐洋、阳秋林、张彩平.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1):81-83.

⑨ 欧训民、张希良、王若水.低碳技术国际转移双层博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234.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8)

一、集团公司门店经营的一般模式

企业集团是当代大型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进程的日趋加快,中国现代大型企业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紧密,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刺激及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现代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分工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连锁经营作为企业集团的一种特有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已成为商业特别是零售业的重要支柱。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改变传统商业购销一体、柜台服务、单店核算、主要依赖经营者个人经验和技巧来决定销售的小商业经营模式。它实现店名、店貌、商品、服务方面的标准化, 在商品购销、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管理规范等方面实行统一, 从而把复杂的商业活动分解为像工业生产流水线那样, 提高经营效率, 实现规模效益。连锁企业一般由集团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或委托配送机构)三部分构成。肯德基、沃尔玛、国美电器、同仁堂等集团公司都是门店经营成功的典范。

二、集团公司门店经营的财务控制问题

集团总部与门店间如何协调分工合作,在充分发挥和利用集团总公司资源优势的同时,帮助门店实现经营业绩的提升,从而达到集团一致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当代集团公司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在集团总公司的控制系统中,会计和财务控制是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控制更是重中之中,集团公司如何积极应对企业集团总公司与门店的权责利关系,能够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直接关系到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当代集团公司在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门店财务控制的道路中,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过分集权控制,不利于下属门店发挥理财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制约了门店生机与活力;另外一些集团总公司因为妨碍了下属门店自,进而侵犯到门店的独立法人地位;各门店过分追求其自身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其成员单位间资源调动受限,极大阻碍整个集团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对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也造成了重大浪费;最后,集团总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具体方式与制度等得不到实际操作中的有效实施,造成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失控,使集团公司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下降。事实上,实现资源整合与治理协同是每个集团公司组建的初衷。若现实结果只是多个分门店简单组合一起,作为集团性质的企业也就毫无意义。集团总公司对门店加强财务控制正是实现这一初衷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财务控制可以提高门店财务效率,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同时集团公司利用其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对降低集团整体运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十分有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对于企业集团非常必要。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实现财务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不仅是可以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效应,也是构建规范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一个集团中财务控制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好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协调关系问题。

从实践看,集团总公司的管理特别是其对门店的财务控制管理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由于总公司与门店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最求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目标。总公司可能存在对门店非善意的经营行为,会损害其他各门店利益;同时各门店也存在与集团总公司缺乏必要及时的协调沟通机制,在追求其自身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忽略了集团总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这些问题都极大制约了我国当代企业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的职能

1.保障总公司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

集团总公司的重要职能之一为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对企业集团的发展举足轻重。战略形成是决定新战略的过程,而管理控制是决定战略如何执行的过程,任务控制是保证具体任务有效完成的过程。管理控制局限在组织中层,用于连接高层的战略形成和低层的任务控制。Anthony(2007)认为财务控制作为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承担着保障企业战略决策顺利实施的重任。总公司的战略制定是站在集团整体角度上的,是一种全局考虑。因此这种全局考虑在某些程度上会牺牲部分下属门店的现实利益。集团公司为了促使下属门店积极配合总公司的战略决策,可以通过财务控制的方式,对各个门店的日常经营运作加以约束管理,促使其顾全大局,同时为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的具体实施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否则,即便集团公司战略决策如何高明,也恐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得到顺利实施。

2.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在企业集团中,总公司与门店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原因在于财务信息是在一个委托链中进行传递的:集团公司—门店总经理—门店财务经理。在这个财务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诸如信息丢失,信息造假等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当公司的管理阶层拥有比股东更多信息的情形下,会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当大量财务信息失真,出现无可比性,无相关性信息时,势必对集团总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误导和不利影响,使集团总公司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由于门店经理人员对于其所在门店目前与未来运营的表现与发展前景,拥有比集团总公司更多的信息,因此集团总公司必须利用财务控制作为强有力的武器,从组织程序,内容结构等方面确定一整套全面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另外财务人员利用现代财务网络电算化,对门店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增加门店财务状况的明晰化、透明化,以坚决杜绝任何欺骗行为,从而确保集团总公司在准确的财务信息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对于可能出现的有损总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降低成本,维护总公司利益。

3.有效防范集团的财务风险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集团未来财务收益的变动性而引起的某些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进行财务控制的实践中,经常出现比如总公司为门店贷款提供法人担保,或者门店直接从集团总公司处借贷资金待日后有偿债能力后归还等做法。在诸如此类资金往来借贷,偿还贷款等过程中,不论是集团总公司还是门店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严重的还会威胁着门店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效率性,甚至妨碍了企业集团的稳定和发展。

由此可见通过财务控制,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一套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指标、以盈利能力指标和资产管理指标为辅助指标,由基础指标和辅助指标共同组合而成的适合企业集团特征的财务风险测评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为企业集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实现门店间的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最开始起源于企业并购的发展,现代学者将财务协同效应定义为:该效应是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企业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在门店日常经营中,部分门店的现金流入比较宽裕,但缺少合适的投资机会,从而出现资金的闲置和低效使用,而其他一些门店因为具备良好的投资机会,但缺乏充足的内部资金支持,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成本则更高。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控制方式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合理运用资金,实现母门店之间的财务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集团公司的筹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更容易获得较优惠的筹资融资条件,以此降低资金运作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的策略

财务控制方法是实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少学者都对它做了研究。如巫升柱(2008)认为:企业集团母门店财务控制系统是以下四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1)财务制度控制系统;(2)财务目标控制系统;(3)财务人员控制系统;(4)财务信息控制系统。杨珊华(2009)认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方式主要包括资金、制度、人员和审计控制。在以上四种控制方式中,制度控制,人员控制是基础,资金控制是关键,审计控制是保障,四种控制方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但上述研究都没有考虑母门店之间的控制程度。而现实中集权管理模式、分权管理模式和统分结合管理模式三类不同的母门店管理控制模式,各种不同的财务控制方法在企业集团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的程度各不相同,不同集团公司因其自身内外部环境影响,总公司采取何种控制方式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存在差异化。从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整体过程出发,其控制方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建立和完善集团总公司下属门店财务决策机制

集团总公司对门店建立财务决策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是对门店的一系列财务行为进行事前控制。这种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事前财务控制,一般是指财务计划与成本控制,即事前有个控制计划任务,可以在计划掌控中完成财务预计指标任务等。在事前防范与控制在目标内,可以取得预期设计的良好效果。实现事前控制的途径有两种:

(1)财务人员控制。总公司如何有效控制门店具体财务活动,让门店积极配合集团总公司财务人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维护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保证所有者的相关权益,这是财务控制的首要问题。总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门店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实施财务人员述职报告制度以及建立财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来实现对门店财务人员控制。目前大型集团公司一般采取财务人员委派制来实现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人员控制。总公司通过对财务人员的控制促使门店的财务决策符合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目前理论界对财务人员委派方式主要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这种制度是指总公司作为门店的所有者或主要出资人,总公司对门店派出财务总监,专门履行总公司检查,监督来控制门店财务活动的一种财务人员控制制度;另一种是财务主管委派制,是指总公司作为门店的所有者或主要出资者,向集团下属各门店派出财务主管,各级财务主管由门店聘任。委派的财务主管在门店实际运营中处于双重身份,他既是总公司经营者的代表,也承担着门店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的职责,肩负着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双重职能。由于不同集团门店的构成关系有其自身特点,财务人员委派形式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一般而言财务总监委派制主要适用于资本型,而财务主管委派制主要适用于一般混合型门店组织管理形式,两种不同形式的委派制有其自身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2)财务资源控制。财务资源的控制,只要是对财务战略,预算,资金等相关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广义上的财务资源包括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公司内外部理财环境,公司财务制度,资本结构和会计信息等影响或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诸多要素,狭义上的财务资源主要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财务管理内容,如资产资金管理,投资筹资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信息管理等方面。总公司提升财务控制水平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对财务资源配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总公司对门店财务资源控制的核心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财务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真实,安全是财务信息的最大特点。科学合理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信息资源的巨大潜力,是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信息控制的目标。

②人力资源管理。总公司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挖掘与管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优化组合,实现人尽其用,提高财务部分工作效率。

③设施管理。设施主要是指财务工作中所能用到的设备工具等,对于现代企业计算机等智能化办公设施对财务控制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它关系到各种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是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

2.建立科学有效的对门店的财务制度

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是对门店财务控制进行事中控制和管理,从而规范门店的经营行为,使财务风险最小化。财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分析和评价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和单项财务制度等。由于门店之间构成关系的不同,其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建立科学有效的门店财务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开展财务制度控制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金融法,证券法,担保法等。

(2)以门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为准则。财务制度的制定都是建立在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框架下,并根据门店管理原则和相应的目标体系而制定的。

(3)以门店实际组织结构特点为出发点。不同集团公司内部由于门店组织结构形式不同,其对应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化,因此其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同。总公司应建立起适合其组织特点的财务控制制度。

(4)以门店整体利益目标为奋斗目标。财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各门店自主经营权利,应充分调动门店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体现集团内部各层次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建立门店的财务绩效考核机制

总公司对门店建立财务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是对门店财务活动进行事后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达到实施奖励惩罚机制的目的。由集团总公司组建财务管理委员会或投资预算委员会,负责并制定集团公司财务制度及实施效果评估标准,总公司定期对集团下属门店进行财务绩效考核。总公司财务部则负责日常的财务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建立积极有效的财务绩效考核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制定绩效计划。通过总公司与门店的充分沟通,确定门店的绩效计划,如门店的目标,行动计划,任务,职责,奖惩制度等。绩效计划是通过多次会谈,协商而达成一致共识,计划制定后双方以此为方向为之共同努力。

(2)实施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制定后,门店执行该计划并沿着既定目标而努力工作。总公司随时监督计划实施情况,及时掌握计划执行进度,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提出合理指导建议与意见。当内外部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发生巨变时,总公司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绩效计划,促进最终绩效考核目标的实现。

(3)最后进行绩效考核。总公司根据绩效计划执行结果,详细分析影响执行效果因素,通过与门店的沟通确定门店绩效执行情况,依此制定奖惩制度。

在整个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控制中,财务控制绩效考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对门店的财务控制发挥着导向作用,也是母门店进行财务激励的重要依据,同时它支撑着财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对于增强集团母门店间的沟通也起着积极改善的作用。

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控制有一些非常好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也有一些通行的方法和策略供参考,但是由于每家集团公司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特征,在制定财务控制策略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l]张春峰.基于业务关联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6)

[2]胡四修.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博弈研究[J].学术探索,2013,(01)

[3]黄丽萍.连锁企业门店扩张中的财务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8(2)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9)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末以来,为了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家陆续批准成立了以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为代表的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于2000年11月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加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地方相继成立了地方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行使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力,代表政府处置地方性不良资产,帮助地方国有企业破产重组26。

重庆渝富公司在这方面起步较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来自行业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肯定和争议,被冠之以“渝富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各种地方政府资源,以土地为杠杆,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为枢纽,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包括对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不良贷款,重庆市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农信联社等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的债务进行大规模的财务重组,这个过程被称为“渝富模式”。重庆国资委下属的渝富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支持下,以人民币22亿元的折扣价格购得了667家当地企业欠中国工商银行的107亿元的债务。Www.133229.COM如果该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成功地对这些企业实施运行和财务方面的重组以及所有制转型,那么“渝富模式”可能为中国东北很多破产国有企业的重组、关闭和转型提供借鉴。然而现实情况是包括辽宁、吉林在内的30多个地区虽然想学习“渝富模式”,把渝富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以解决地方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深入剖析“渝富模式”,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渝富运作模式解析

(一)渝富公司发展的历史回顾及最新进展

为了化解国有企业债务,让国企轻装上阵,同时又为了避开重庆市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经济之嫌,重庆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渝富公司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处理重庆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这便是渝富公司成立的直接背景。2004年初,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它是重庆市国资委的全资公司,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地方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最初是作为重庆政府收购并处置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分行157亿元不良贷款的操作平台而出现的,进而它承担起了当地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和资金周转的职能。此后,渝富公司更对重庆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不良资产重组,包括重庆银行、西南证券以及重庆农信社的重组7。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至2011年上半年,渝富公司的资产规模由50亿元发展到集团资产总额为506.6亿元,对外股权投资企业累计40户,对外投资股权估值总额181.58亿元。目前,资产负债率为65%,经营风险可控,银行到期偿债率达到100%,保持了较高的信誉。2011年6月28日,经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变更为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渝富集团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地方金融生态的改善,成为国企改革和金融转型中的一个样板,其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模式受到业界的肯定。

自渝富成立以来,重庆市政府就为渝富集团赋予了3项职能,即债务重组、土地资产重组、资本重组。

从经营情况来看,一是处置和消化了国有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不良资产300亿元,切实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改善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为国企“五大结构调整”以及环境污染搬迁、“退二进三”等提供了400亿元周转资金,其中为重钢集团、三峡油漆、天原化工、嘉陵集团等提供资金达160亿元以上;三是加大了对金融股权的投资,完成了对西南证券、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重组上市,以及出资组建了三峡担保、进出口担保、园区担保、农畜产品交易所、药交所,还引进了中国华融、香港谈

石、北京鑫根、美国亿泰等央企、外资和民营企业,并加强与外资合作,积极探索股权投资基金新型金融产业发展模式,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约68亿元资金支持,增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能力;四是注资工商企业,为了提升重庆国有企业的资本实力,渝富集团为重庆几大国有集团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对重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89。见表1。

表1给出了渝富公司2008-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水平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3年来渝富集团本部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16%、7.09%、1.41%,总体高于行业平均值4.1%;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1.47%、2.30%、0.49%,低于行业平均值3.3%。2010年受土地经营计划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净资产收益率及总资产报酬率有所下降。可以看到,整体盈利能力仅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需继续提升盈利能力。近3年来渝富集团本部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08、0.12、0.08,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76、1.21、0.93,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06、0.09、0.06,三者皆与行业平均值0.5、5.5、0.3有较大差距,营运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成长能力看,2006年到2010年5年间,渝富集团本部总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33.16%,净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33.76%,行业优秀值分别为28.7%、9.2%,二者都超过了同行业的优秀值,集团成长能力很强。近3年渝富集团本部现金比率分别为0.10、0.19、0.15,保持在行业良好值0.122以上;流动比率为2.49、2.59、1.76,流动比率较高;速动比率为0.32、0.58、0.29,因集团存货中土地储备较多而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但土地有较好的增值前景;近3年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左右,低于行业平均值67.1%。可以看到,集团长期偿债能力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且在不断提升。因此,通过渝富近3年的经济指标的纵向对比以及与行业平均指标的横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渝富公司的各种经营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渝富模式的深层次解析

1.渝富集团的定位 。

“渝富模式”的主要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根据重庆具体的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创新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方式(“以地融资,借地生财”)和融资方式(“搭桥贷款”),这些创新的资产管理方式和融资方式对于促进重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渝富在资本运作方面的创新是上层政府的要求和市场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其集团具体的职能定位可概括为: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通过土地储备承担企业破产、环保搬迁、土地“退二进三”资金筹集;投资和对地方金融机构参股、控股。对应的主要业务有:开展资本运作及咨询,推动市属国有企业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持有相关企业股权,对战略发展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和开发;投资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具体而言,就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债务化解。为了实现“财政不补贴,政府不干预,国企满意,渝富盈利”的目标,重庆渝富集团作为现代企业责任主体,自筹资金收购和处置债务,实现了重庆市本地国有企业的财务重组和股份制转型。在当前企业和银行合作的背景下,依据市场规律处置企业不良资产,有效减轻了重庆国有企业的负担,使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银行也获得了比自行处理高得多的受偿率。通过渝富集团对重庆市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重庆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得到降低,国有企业集团资产得到盘活,银行和企业的债务得到有效化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重庆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使重庆市金融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

第二,资产重组。为了解决重庆国有企业在企业转型、搬迁以及破产过程的资金不足问题,重庆渝富集团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改制过程中,通过收储重庆国有企业的土地为企业提供资金。这样,土地就成为了重庆渝富集团的重要融资手段,为国有企业的转型、搬迁以及重组整合提供了周转资金。

第三,企业指导和投融资功能。渝富集团是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的股份企业,但是又有别于一般的股份制企业。随着重庆市国有企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渝富集团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和为国有企业注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渝富集团就是一个针对重庆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平台,通过为重庆重点国有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协助重庆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其国有资本的多元化、股份化,

现重庆国有企业质的飞跃。

2.渝富公司运作模式解析。

稳定的现金流是渝富集团成功的关键。重庆市政府为渝富提供了包括银行股权、土地等在内的价值10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并以重庆市财政为担保,从国家开发银行贷得预付的启动资金。在随后的发展中,渝富通过对重庆国有工商企业的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等集团经营活动,为集团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

图1渝富公司的资金来源

在渝富公司的资金来源的4个渠道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和银行信贷。土地出让金收入水平与重庆整体经济和城市发展高度相关,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断提升。而对于银行信贷的运用则体现了政府信用的价值。如渝富公司在向国家开发银行获取贷款时,重庆市政府向国家开发银行出具了“安慰函”,给与承诺:如果在不良资产处置不能及时变现的时候,地方政府将给渝富注资11。

渝富集团积极化解不良资产。

对重庆国有工商企业的问题债券进行整体回购,然后再统一分包处置,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处置的效率,并且在渝富与国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还实现了渝富集团和重庆国有工商企业的良性互动,提高了重庆国有工商企业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重庆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另外,渝富集团解决重庆国有工商企业资金难题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通过搭桥贷款的方式,从国家开发银行取得贷款,这样既减轻了重庆市金融机构和市财政的压力,又为实现重庆国有工商企业整体处置提供了资金。见图2。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渝富模式”的具体运作路径:以土地作为抵押物,以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为后盾,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来处理重庆国有工商企业的问题债券问题。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条件下,重庆市政府对渝富集团的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渝富模式的根基是一个四维模式,即在政策支持、政府信用、土地财政与金融杠杆的四维体下,解决了困扰国企发展的老问题,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使得土地财政和金融杠杆得以继续发挥作用。可以设想,如果经济没有增长,土地没有升值,打包收购的资产价值不能体现,渝富的资金链条可能就面临困难了12。其他地方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所以无法复制这种模式,根源也就在于这个良性机制无法建立13。见图3。

(三)渝富公司资本运作案例解析

西南证券自2004年开始,由于大股东长期挪用客户保证金,抽逃、占用公司资金,违规对外担保,违规炒作股票,加上自身经营不善,又受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影响,西南证券开始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的状况。截至2004年末,西南证券注册资本16.3亿元,总资产37.3亿元,净资产3.9亿元,每股净资产0.238元,净资本为3.3亿元。此外,还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和托管国债达13亿元,大股东及关联企业抽逃占用资金10多亿元,违规担保2.3亿元。公司当时累计亏损达到13亿元,另外还存在12.5亿元的或有损失。重庆渝富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解决问题。

第一,处置不良资产。

在进行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当中,填补客户保证金占款及“清扫”股东占款成为当务之急。2005年8月,此时的西南证券被挪用3.5亿元客户保证金,于是重庆渝富出资3.5亿元购买了西南证券持有的华夏基金和银华基金的股权部分。在各项占款以及违规担保中,涉及的大股东有几方:一是珠海国利工贸有限公司占用西南证券1.28亿元资金,同时西南证券还为其关联企业北京中关村建设有限公司提供了1.8亿元的担保;二是海南珠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占用国债回购及利息3.6亿元,并由西南证券向珠江控股大股东提供了担保0.5亿元;三是重庆市涪陵区城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于出资不实,实际占用西南证券6 000万元;四是北京新富投资有限公司和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亿元虚置股权。见图4。

在解决这些占款及违规担保中,重庆渝富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处置方式:在解决股东占款的工作中,重庆渝富出资1.5亿元解决原股东珠海国利1.8亿元担保和1.28亿元抽逃资本金的问题,并还清资本金缺口0.7亿元;在解决1.9亿元北京新富与甘肃亚盛的虚置股权和西南证券挪用的北京万发国债回购资金问题上,由重庆渝富提供“过桥资金”;另外,由重庆渝富斥资6亿元,解决西南证券历史形成的6个多亿

不良资产;在西南证券重组过程中及完成后,由重庆渝富出资3亿元作为股本,用于充实西南证券资本金和加大重庆市政府重组和发展的话语权。至此,重庆渝富用时一年半,采取经济、行政、司法等多种手段,协助西南证券彻底解决了股东占款、违规担保、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国债回购资金等问题,为西南证券重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协助西南证券重组。

2006年2月开始陆续实施重组,西南证券改革重组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中国建投阶段性持股和流动性支持,把西南证券建成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效益良好的现代大型综合性券商。西南证券改革重组方案的实施步骤是:西南证券老股东按照1∶0.5的比例缩股,注册资本由16.3亿元调减为8.15亿元;西南证券老股东注入有效资产,弥补净资产账面值与注册资本之间的缺口;西南证券落实股东抽逃占用资金,解除违规担保,完成基金股权转让手续等问题;中国建资11.9亿元,重庆渝富注资3亿元;中国建投向西南证券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

在填实资产与股权托管的过程中,截至2006年7月,尽管西南证券经过老股东缩股承担了重组成本,注册资本从16.3亿元缩减到8.15亿元,但是与西南证券账面净资产5.28亿元仍有大约2.87亿元的缺口,没有达到中国建投转让股权时每股1元的要求。重庆渝富对于2.87亿元的缺口解决的最初方案是通过赠与方式解决资本缺口,但由于赠与方式涉及沉重的税赋,最后的实施方式是重庆渝富代26家股东出资2.87亿元填充资产,26家老股东将所持股权托管给重庆渝富,在托管期间,老股东的分红将用于补偿重庆渝富收购不良资产的损失,托管期限到损失弥补完毕为止,填实资产与股权托管方案出台。另外,西南证券此时面临大量的债务人的起诉,重庆渝富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达成协议,共同进行西南证券的债务重组,由重庆渝富负责筹集资金,重庆能投承接3.252亿元的债务。

困扰西南证券重组的债务危机化解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几大障碍基本消除。2006年12月31日,西南证券完成增资扩股工商变更登记,西南证券的注册资本由减资后的8.15亿元增至23.36亿元。

第三,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6年下半年,恰逢证券业在内的金融业全面开放,证监会也明确支持合规券商通过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充实资本。于是,有竞争力的证券公司竞相谋求上市。为了西南证券的持续发展,刚刚完成重组的西南证券开始谋划“借壳上市”。11月24日,重庆市政府选定st长运作为西南证券上市的“壳”,并确定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完成上市。11月长运股份停牌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长运股份遗留的问题清理干净,以符合西南证券借壳上市的需要。长运股份是一家重庆境内老牌上市公司,由于其主业发展衰退,到2006年已经难以为继,大量的闲散职工需要安置,大量的不良债权债务需要剥离,大量的法律诉讼需要解决。

重庆渝富首先为长运股份提供了4.86亿元清壳资金,用于偿还金融债务,安置职工,解除担保,还为长运股份的潜在风险作兜底保证,为第三方承接长运股份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的行为承担担保责任,为清壳潜在风险提供担保承诺。由于重组对象是证券公司的特殊性,重庆渝富还根据证监会要求,对西南证券借壳上市后连续三年的盈利预测值进行担保,确保了西南证券投资者的利益。

就在一切工作按序正常推进的过程中,中国证监会提出了一个令重组各方都措手不及的问题:那就是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同一家或同属于一家控制的企业只能控制一家证券公司和参股一家证券公司,即对证券公司实行“一参一控”的政策规定。而作为西南证券的战略投资者中国建投及其大股东中央汇金在挽救券商的过程中,已经控制和参股了八九家券商。因此,只有中国建投放弃对西南证券的控股权后,证监会才会同意西南证券的上市请求。虽然转让原则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是具体的谈判极为复杂艰难。中央企业方认为当时长运每股13元的市场价格体现了未来西南证券上市的正常价值,总价款应该值100多个亿,但是重庆方认为西南证券并没有上市,不能用二级市场的价格来衡量,只能参照1到2元的实际净资产来谈判;中央企业方认为注资的价值应该有所体现,应该用溢价的方式转让股权,重庆方则认为中央企业未介入前,重庆方面在清理资产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才使西南证券的价值得到提

升。经过多次艰难的谈判,中国建投终于同意转让股权,2008年6月重庆渝富与中国建投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受让95 871万股西南证券股权,受让后重庆渝富持有西南证券的13.23亿股股权,占比56.63%。见图5。

四、渝富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借鉴意义

(一)渝富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渝富模式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相关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人们把其成功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的信用保证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二是企业具有良好的策划、管理团队,坚持谨慎、稳健、安全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三是渝富模式找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等等14。以上诚然是渝富模式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从深层次分析,渝富模式能够获得成功还在于以下几大关键因素。

1.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渝富模式成功的根本因素。在重庆渝富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中,重庆市政府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全力支持贯穿整个处置过程。重庆市政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渝富公司政策、资金支持,还有由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黄奇帆领衔的非正式行政协调小组, 对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予以解决, 因此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2.一套完整的盈利模式是渝富公司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渝富公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盈利模式。概括下来大致为:经债务重组以较低价格收购系统内有问题的股权和债权。然后利用自身的背景优势和信息优势,对所收购债权进行清理或对所收购股权进行改造,解决债权或股权对应资产的遗留问题。最后对清理后的债权或股权所对应资产进行市场公开出让,获得收益。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借壳上市等改造,提升其价值或市场价格。渝富所持有的各类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各类土地储备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等,使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3.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渝富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市场因素。渝富模式中前期购入的多为系统内债权或股权,它们所对应的资产并非都有较好的市场价格。渝富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与近年土地和上市公司股票所对应的市场价格飞速上涨不无关系。这两类资产中,土地价格上涨与房地产急速发展,社会公众预期以及各类市场资本的关注相关,而股权价格上涨则与流动性的增加和社会资本的炒作相关,并非自身价值的上升和体现。所以说渝富成功地找到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点,能够在政府和市场资源中找到这两类关键资产,并将其价格水平发掘出来了。

总之,尽管存在一定争议,渝富模式迄今基本是成功有效的。应该肯定其团队所做的一些创造性的工作。除了主观努力,其成功也包含一系列的客观因素。

(二)经验及启示

当前我国各地区多成立有自己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但历史起点不一,现状参差不齐,未来也不尽相同。各地区如要充分发挥好资产经营公司的价值,取得更大成功,渝富模式所提供的经验与启示不无裨益。

1.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条件下,地方政府要有政策支持。从渝富的成立发展到今天,都离不开重庆市政府的支持,渝富在具体运作中的功能定位都是重庆市政府意志的体现。因此,要想“一揽子”方式解决不良资产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深刻理解这种方式的意义所在,下定决心走下去。要规划好,管理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关键一点就是政府要成立行政协调小组,尤其是涉及融资、土地、股权等问题的处理,必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

2.明确的定位和职能要求。资产经营公司应当是根据当地国资管理工作的切实需求建立的,不应是一时应景之为。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国资和国有企业的特点与需求,确定资产经营公司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职能。只有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任务清楚,方法可行,资产经营公司才有可能切实履好职责,才能使其与国资管理部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完善的盈利模式。因使命较特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不单单以营利为目的,可以适当对系统内企业让利,可以有一定数量的政策性任务。但作为企业,必须有效率和效益观念,有完整的盈利模式,能够独立运作,能够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成为政府与市场的桥梁,独立承担起具有市场性质的系列任务,最终形成独立完整的盈利渠道和发展方向。

4.把握相关政策和市场机会。渝富模式的成功在于其把握了当时盘活国有资产的趋势,顺应了

庆大发展的趋势,把握了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危机,房地产业升温,证监会对单一股东参与证券公司总量一参一控要求等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在认清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敢于果断出手。这方面很值得同行学习借鉴。

此外,有效率的管理和执行团队,良好的管理机制,及时全面的信息渠道和决策机制等因素,也是资产经营公司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五、结语

渝富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经济背景,其范式意义不仅在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按照一定比例分担改革成本,更重要的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地方政府和债权人、债务人联接的纽带,信用关系可望出现某种积极变化。重庆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渝富成功的一个因素,然而渝富模式不具可“移植”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另外,渝富模式通过优化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了企业绩效,绩效提高是账面游戏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否实现了把合适的人放到了驾驶座上,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渝富模式,取其精华,去其不足,对于充分发挥此类公司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注释:

①行业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提供的2010年投资公司全行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由于2010年经营业绩受土地经营计划调整影响而缺乏代表性,因而采用近3年的数据进行对标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包括股权投资收益,年均增长率按几何平均数计算。文中有关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各种数据均由该集团公司提供。

[参考文献]

[1]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和制度比较研究[eb/ol].(20061228)[20120202]http:∥sasac.gov.cn/n1180/n1271/n4213364/n4213643/13321181.html.

[2]盛毅,林彬.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邵秉仁.创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沈鲁清.地方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王铁军.中国地方政府融资22种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王立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地方政府投资公司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4):227229.

[7]周少波.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本运作效力 改善广西投融资环境——从重庆“渝富模式”谈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12):9093.

[8]聂伟柱.华融渝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n/ol].(20100719)[20120202]http:∥howbuy.com/news/473343.html.

[9]马玉荣.重庆渝富联手华融资产成立pe开辟地方城投与资产管理公司融合新渠道[n/ol].(20100505)[20120203]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05/2144483.shtml.

[10]周兴.破解“渝富模式”成功和再造[j].经济导刊,2007(9):4142.

[11]陈民,周良仪.从重庆渝富公司看城投盈利模式演进[n].中国建设报,20100810(5).

[12]王子.渝富:地力下降[j].中国企业家,2011 (5):9293.

公司的经营模式篇(10)

在律师行业发展早期,很少有人重视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律师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律师事务所的逐渐壮大,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显得愈来愈重要,也反映出一个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底蕴。律师事务所作为另一组织形式的企业,在其成长发展中,增强律师事务所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持久力的文化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律师事务所都具有较为强势的文化,即全体律师都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遵守律师事务所价值观、制度、行为方式、认可并热爱律师事务所的标志、品牌形象,使得律师事务所具有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一、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核心是其持有的价值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律师事务所已经以公司化的模式发展起来,并呈现逐渐壮大趋势。纵观世界各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诠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哲学,是以后总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另一种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员工智慧经验的沉淀,是经济组织内部形成的共同信仰。但是不管差异如何,大都主张将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作为文化的本质。[1]

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包括国资律师事务所、合作律师事务所及合伙律师事务所三种。不管组织形式如何,在性质上律师事务所是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的非法人法律服务机构,但是其经营模式已经和企业相差无几,从这个角度而言,律所的文化是亦是其运营的支撑,是律所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律师事务所的文化,是在律所和其律师队伍长期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被律师事务所员工共同认可的用以增强律所的凝聚力、创造力的精神因素、信仰因素、发展理念、价值观、愿景等总和。

二、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意义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律师事务所作为第三行业服务机构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因此,在其实际运行中,从律师角度来看,加强律师事务所本土文化建设对法律传播、律师行业稳定发展以及保证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律师事务所文化对律师工作的方向、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指引作用。一个良好丰厚的律师事务所文化底蕴是现在律所正常运营、指导律师执业行为的重要支撑,律所的共同价值目标,对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事物的判断、职业素养的提高具有提示作用。

(二)律师事务所文化对律师活动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对律所的管理上,律所文化集中体现在律师事务所内部的法规,全体律师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对律师和员工的约束力。事实上,在文化因素较为浓厚的律师事务所,如果其中某个律师因个人导致整个律师事务所团队面临着潜在的危险时,律师个人是可能会被淘汰出整个团体,并且自身的职业道德内在约束力也迫使其遭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力。

(三)律师事务所文化对律师及员工具有糅合凝聚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律师事务所文化应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在律所里形成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氛围,强化了团体意识,使律师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只有让员工把律所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律所,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本土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现状

如今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发展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大型的联合律师事务所以公司化、集团化方式发展,其所具有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带来的文化洗礼也较大;相反,原先小型的律师事务所仍然是以律师个体为中心,律所管理较为分散、协作能力也较弱,处于律所发展圈的边缘,其文化建设主要是依靠律师个人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等。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本土律师事务所在业务选择上偏重诉讼,中小型律师事务由于资本、政治、经济等原因导致其所辖范围内业务以个人出庭诉讼为主,因此,在实践中真正起律所文化作用的还是律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在形式上中小型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多少流于形式,不注重小团队的发展和建设。相反,在国内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团队合作则是很出色,不仅仅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管理平台的建设、知识资产的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等,不断的向学习型、协同式等方向发展。

本土律师事务所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比较普遍,对品牌的管理认识程度不足。规模较小的律所由于员工人数较少,合伙人多维紧凑型,只强调业务创新能力,没有统一的理念目标;或者只强调合作而不注重互补,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人员素质。此外,小型律所往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管理的软件效益,用人体制过于开放,对加入或者退出律所也没有相对强制性的约束,各个律师之间竞争激烈,缺乏互助气氛。律师身为事务所一员,却对事务所毫无归属感。律师相互之间关系紧张,利益的驱使和制度的限制使得事务所主任成为组织资源的独占者,引起其他律师和合伙人的不满。[3]

四、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律所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于优秀的律师人才,只要认可律所的发展理念,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就一定要给予信任,给予律师发展的机会,充分尊重律师个人的发展空间。在现代法律分类越来越细化,一个单独的律师不可能通晓所有法律,这就要求组织不同专业的律师通过合作为当事人提供综合性的法律服务。[4]律所建设多元开放的文化,这对吸纳更多法学人才、推动律所发展进步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从实际出发、模式个性化,这是坚持完善律所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律所文化的魅力在于鲜明的独特性,没有差异、个性化就没有律所文化。但是实践中很多律所在构建本所文化模式时,雷同化多,以办所理念为例,诸多是诚信、专业、勤勉、务实、团结、正义、仁爱等组合。[5]现代律所的发展,应当不仅要求符合时代精神、法律精神,还应当体现本所的鲜明个性。

(三)加强律师执业理念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现代律所管理的核心是人,要充分的调动律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要求围绕着人的素质形成一套特色的文化建设。律师是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其自身的法律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也牵涉到律所执业理念价值的导向,因此,必须提升律师法学道德观,提倡优秀的服务理念,提升对律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坚持打造“品牌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律所,以专业为特长,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律师坚持法治思想,以公平正义为依托,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司法实践中,很多律师背弃法治精神,违反律师职业道德和纪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与律所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肖慧娟,贺卫青,王琼.简论构建合伙律师事务所文化之意义和内容[J].中国司法,2002(3):38.

[2]梅向荣.如何做中国最好的律师事务所[M].法律出版社,2009:51.

上一篇: 学前卫生学论文 下一篇: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