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50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1)

“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是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最初环节,旨在给结构工程师们疹断拟建工程场地的各种“症状”、提供相关设计参数,岩土报告中地震效应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震害研究的实践表明,一次地震导致的灾害在空间分布上总有其不均一性,除了结构本身因素外,地质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岩土工程师选择和判别地质环境,评价地震效应,是进行建筑(构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设计人员是根据岩土工程师提供的岩土勘探报告,按照不同的地质环境及其可能出现的震害的影响,进行不同标准的设防,以达到合理使用建设投资,满足抗震安全的目的。然而,有些岩土勘察报告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以下简称为《抗规》)第3.3节、第4章相关规定,特别是没有按照《抗规》中第1.0.2条、第4.1.9条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第5.7.2的强制性要求进行分析评价。对地震效应的评价缺乏科学数据支撑,甚至抗震概念不清晰,随意性较大。

例如,1)岩土勘察报告在无地震灾害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依据下,随意降低或提高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烈度和设防分类标准。2)岩土勘察时未做剪切波速的试验,凭经验进行场地土类别的划分。3)某住宅小区用地不到0.2km2,同一场地内各栋建筑的地基土类别不同,有II类、III类,缺乏地震效应评价的基本概念。4)石灰岩地区岩层起伏面高差较大,不加分析就判定其为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本文针对岩土勘察过程中地震效应评价所涉及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2几个概念的厘定

要正确、合理地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厘定是十分必要的。

2.1场地与地基

一般情况下,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在抗震设计中,场地是“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的“工程群体”所在地。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地震反应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对场地的界定,是文献中提出的“地震工程地质单元”的概念,即同一场地在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及可能对地震动影响上都有相同或相近作用的场地土。可按不同尺度来划分,一般情况其范围以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地基是指建筑物基础下主要持力层的岩土,包括压缩层或影响层。我国多次强烈的地震的震害经验表明,在遭受破坏的建筑中,因地基失效导致的破坏也不少见,这些地基主要有饱和松砂、软弱黏性土和成岩状态严重不均匀的土层组成。而大量的一般天然地基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天然地基抗震验算中,对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进行调整,其调整系数一般在1.1至1.5。

2.2场地土地震效应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的破坏,还有场地条件的因素。包括场地地震动效应和场地破坏效应,地基土的介质效应和地基效应的综合即为地震效应。场地地震动效应,主要为抗震设防验算与构造提供依据。在岩土勘察的分析中,主要以场地土类别、不利地段等因素进行描述,场地破坏效应主要为场地选择和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提供依据。在岩土勘察的分析中,主要以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危险地段进行描述。不利地段主要指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的场地。《抗规》明确规定:对不利地段应提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危险地段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抗规》明确规定: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2.3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设防类别’

在我国2001年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第四代区划图)就包括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A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B1),这是我国抗震设计的基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以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中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为基础编制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是以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即Tg)为基准编制的,考虑了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的影晌,与设计地震分组相当。

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以抗震设防烈度进行表述,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见表1。

建筑抗震设防,除了按建筑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外,还要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设计,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在抗震设计中,将建筑分为四大类,即特殊设防类(简称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和适度设防类(丁类)。不同设防标准的建筑确定其地震作用时的依据不同,故勘察时进行评价的标准应与之匹配。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见表2。

3 场地土地震效应评价

3.1如何划分场地对建筑抗震有利与不利?

国内外的地震宏观调查资料表明:不同岩土构成的同样地形条件的地震影响是不相同的。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和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饱和粉土、砂土液化等。《抗规》(2008版)将场地分为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三类,为勘察设计提供了综合地质、地形和地貌的定性依据(表3)。在近几年的实际运行中,经常遇到介于有利地段与不利地段之间存在“中软土”如何界定的问题,2010的新的《抗规》,对此问题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4.1.1条中将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四类。增加了一般地段,一般地段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在一些勘察报告中,场地开阔、平坦且地质均匀的中硬土层,只是下部岩层表面高差较大,在不考虑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不结合地形地貌、不考虑地基础型式和基础埋深,更不考虑可能采用的技术措施,便定之为“不利地段”,造成相关人员提出建筑必须避开的要求,这种划分和造成的后果,显然有失偏颇。划分场地对建筑抗震有利与不利应根据地形、地貌和岩土特性的影响综合在一起加以评价,这是场地土对建筑抗震有利与不利的划分与地

基评价的根本区别,有利与不利地段主要考虑了不均匀地层的震害放大作用,是对场地类别划分的有益补充。

3.2如何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划分建筑场地类别是在地震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必须进行的工作。《抗规》采用双参数分类方法,一是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二是场地覆盖层厚度。

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依赖于实测剪切波速,测试方法有跨孔法、单孔法和面波速。对测试数量《抗规》明确规定:初勘时,测量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3―1/5,且不宜小于3个:详勘时,单栋建筑的剪切波速测量孔不宜小于2个,处于同一地质单元下的高层建筑群每栋建筑下不得小于1个。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4确定。或根据地区经验,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反推剪切波速。

式中,dO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间的较小值;十为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l为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的厚度,vsi为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剪切波速,n为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一般情况下,覆盖层厚度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的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层中扣除。这样使场地土类别的判别更趋合理。

《抗规》将覆盖层厚度按0m、3m、5m、1 5m、50m、>80m分为八个档次,其上界面为设计地坪标高,下界面为基岩面。对无确切地质资料确定覆盖层厚度的场地,为划分场地类别布置的勘探孔,其深度应大于覆盖层厚度。对中软土,当覆盖层厚度大于50m时,孔深应大于50m;对于软弱土,当覆盖层厚度大于80m时,孔深应大于80m,并分层测定剪切波速。

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四类(表5)。

然而,在我们的工程勘察中对场地类别划分中经常出现下列问题

(1)波速测试工作量不足,滥用地区经验

高层建筑的剪切波速测试工作不足已是司空见惯,主要表现为小区的测试点不足和测试深度不足,譬如,有的剪切波速仅凭直观判别测至所谓的强风化岩顶面,而实测剪切波速远没达到500m/s的标准。更有甚者,按所谓的地区经验胡诌几个波速值计算,其后果可想而知。

特别地,受勘察深度影响,有时未能真正揭示覆盖层厚度。而未考虑区域地质资料的利用,必然影响场地类别的判定。

(2)未考虑场地现状与设计标高的矛盾

前文述及,等效剪切波速的测试及覆盖层厚度的确定,都是从“地面”开始,此地面是建筑物使用期间的地面(设计地面标高),而非勘察期间的现状地面。勘察阶段,场地的填挖工作多未展开,大填大挖现象并不鲜见,场地现状与规划标高相差径庭,若不考虑“地面”的真正含义,极可能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后果。

(3)忽视基础埋深及地基处理的影响

建筑物基础通常有深基础和浅基础之分,GB50011―2001给出的建筑场地类别依据的是地面下20m范围内的地层性状和覆盖层厚度,对于高层建筑,往往有多层地下室,其基础埋深与天然地基的差异显而易见。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尚规定地下20m时土中加速度为地面加速的1/2~2/3,但我国仍沿有浅基础考虑,只能从其规定。

但对软弱场地,如大面积的、厚层的填方工程,因其不均匀性和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常会采用强夯法、挤密法或垫层法等处理措施,甚至采用“满堂红”的CFG桩处理。处理后,不仅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大幅度提高,其抗震性能也会得到很大改善,若仍沿用勘察期间的场地类别,必然减弱地基处理的技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4)对覆盖层厚度或等效剪切波速位于分界线附近的情况(相差15%)不加推敲

目前勘察单位采用的是单孔法,给出的往往是单孔等效剪切波速。如长沙某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为25m,其中一孔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98m/s,其场地类别为II类,另一孔为132m/s,场地类别为III类。那么,如何确定其场地类别,按前者,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按后者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由此引起的结构总造价在15%以上。有的勘察报告采用场地内各地层波速平均值和土层平均厚度来计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对均匀场地而言其结果无大差异,对非均匀场地会弱化软弱地层的影响。

对此类问题,应根据《抗规》规定,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规范中提供了用于设计地震第一组的连续法插入方案(图1)。

3.3地震液化判别应注意什么?

当场地内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土时,除6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它包括3个方面:①判定场地土有无液化的可能性;②评价液化等级和危害程度:⑨提出抗液化措施的建议。

液化判别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常用的手段有标准贯人试验、静力气触探和剪切波速。

初步判别考虑:①地质年代:②粘粒含量:③基础埋深、地下水埋深和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

根据地质年代与粘粒含量判别不易出错,但对③条往往忽视其作为天然地基的前提,同时对地下水位深度多采用勘察期间水位而忽视其为“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 m的范围内进行;对于采用桩基或埋深大干5 m天然地基,判别深度应加深至20 m。对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察点不小于3个且勘探孔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试验点的竖向间距宜为1.0~1.50m,每层土的试验点数不宜小于6点。当饱和土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时,应判为液化土。

评价液化等级的基本方法是“逐点判别、按孔计算、综合评价”。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并选用地基抗液化措施。

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①地震液化判别的勘探点数量不足,判别深度及液化指数、液化等级计算错误。甚至于不足3个勘探点就进行液化判定或按错误分层进行液化评价。

②依据不充分:如未考虑建筑物的设防类别,进行液化判别时的地下水位深度未考虑设计基准期内的年平均最高水位或近期内最高水位而采用勘察期间的平均地下水位。

③对明确存在液化地基的场地,未结合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提出抗液化措施,或提供的措施不当。

3.4如何进行断裂地震工程分类?

地震往往与断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震的发生多是由于某一构造带全部或局部活动,导致地壳岩石断裂或原有断裂发生错动而引起。

资料表明,我国80%的破坏性地震同活动断裂,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有关。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重大工程场地应进行活动断裂勘察。尤其是存在发震断裂时必须对其工程影响进行评价。

工程地质上一般将活动断裂界定于中更新世(戴联筠,1984),它是近代历史上有过活动和正在活动的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为在全新地质时期(10000a)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今后一百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根据其活动性、平均活动速率和历史地震震级分为3级。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a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a内可能发生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

4结论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加强地震预防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震害实例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抗、救措施,人类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震的毁灭性打击,达到有效减灾的目的。在勘察阶段,运用科学手段,根据具体场址的地震、地质条件确定不同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有利于增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和资金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1―2001)是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而颁布的国家标准,违犯现行规程、规范而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相关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点在推行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制度后将显得更为严峻。正确地理解规范、合理地运用规范,既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所有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笔者不怕挂一漏万,从勘察角度对GBS001 1―2001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的初衷所在。

参考文献

[1]蒋溥。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的某些考虑[J]。地震地质,1989,11(1):101~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1―2001(2008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2)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94-02

1、引言

笔者参加了执行欧洲标准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在这个项目上,土石分类的理论标准与现场鉴定的方法和理念都不同于我国。本文通过对欧洲标准模式下的土石分类标准的粗浅研究和与国内同类标准的对比,着重阐述:1、欧洲标准下的土石分类标准以及现场鉴定方法:2、合理配套不同土石分类下的施工机械设备:3、正确理解欧洲标准下的土石分类概念,慎重审核相关合同条款,防范合同风险。

2、土石分类的欧洲标准

在欧洲标准下,土石分类分为三个等级,普通土、半硬土和硬土,而这三个等级对应三种不同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方案,从而将会形成三种不同的工程造价。

在欧洲(法国)土木工程专业的课本《Guide pratique pour la constructionroutiere:revue g6n6rale des routes etaeroudrouies,1979》[道路建设施工实用指南道路和机场分册1979,法国]中,用地震波和机械效率两种方法,阐述了土石分类的量化参考指标。

2.1 地震波-Abaque Caterpillar(图1)

卡特彼勒计算图表是在欧洲使用多年的用于地质分类的习惯做法。也就是通过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不同传播速度,来判断包括土石分类在内的地质分类问题。

上述图表记录了地震波在不同地质下的传播速度,并给出了同一地质条件下的可松土的和不可松土的对应地震波参考值,我们可以通过地麓波所归属的区域来判断土石分类的普通土、半硬土和硬土。地震波速低于可松土的。为普通土:地震波在可松土范围的,为半硬土;地震波在难松土以及不可松土的,为硬土。

可松动的、难松土的和不可松土的是参照功率为320CV推土机单齿松土器的作业能力。

如从上表可以推断,泥灰岩地质:

地震波速800m/s以下,可认定为普通土;

地震波速800m/s-1800m/s,可认定为半硬土;

地震波速1800m/s以上,可认定为硬土。

这种以松土的难易程度界定土石分类的方法,其优点就是最大限度的反映了现场的实际施工难易程度,使机械设备配套和工程成本更加合理:

2.2 机械设备效率的量化指标

在《道路建设施工实用指南》中明确了以320CV(等同235KW)推土机的单齿松土器的松土能力作为土石分类判断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石分类是没有明显的自然物理界限的,往往由于缺少机械设备的具体量化数据,使得不同的人对土石分类产生不同的推断结果。

正常情况下的不同土石类别与机械设备效率的对应关系和其他可参考的性能指标。可在实际应用中参考(见表1)。

在土石分类的工程中,有经验工程师的客观合理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土石分类下的机械设备配套

在《道路建设施工实用指南》中,提供了不同土石分类下对应不同运距的最经济的机械设备配套建议(见图2)。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一般地震波在800m/s以下的土壤容易施工,属于普通土;在800m/s-1800m/s之间的土壤用机械难易施工,属于半硬土;在1800m/s以上的土壤,机械无法施工。只能用爆破的方法才能施工,属于硬土。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采用不同土石分类下的不同运距所提供的机械配套建议,施工才是最经济的,也符合欧洲标准下的土石分类理念。

4、正确理解合同条款,防范合同风险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3)

引言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区,总面积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间有众多小盆坝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点海拔1961.00米,最低点海拔540.00米。属中低山山原地貌。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0℃。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工矿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在建的贵广高速的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黔桂复线、已建成的贵新高等级公路等国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电东送等工程的相继建成,其土地利用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影响,用地结构正在趋于合理。

②由于历史上该城市就是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但同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从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利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当地天然气候等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亿元GDP指标远低于全省及至全国水平,第一产业水平低,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规模企业拉动,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功能未能充争发挥,废弃独立工矿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镇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远低于建设部制定的标准中等城市人均标准90-105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浪费(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规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镇工矿功能区各种分析方法评价

1)、根据原建设部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进行归类,具体详见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2)、特尔菲法和层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尔菲法

应用特尔菲法分配权重值的步骤是。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2) 选择专家并请他们填写问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4) 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②层次因子分析法

影响城镇工矿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据分析确定城镇工矿用地的指导性影响因素体系如下:

③资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资料

2)、地租、地价资料

3)、影响城镇工矿的因素资料

4)、其他资料

④指标的计算

1)、单元土地质量指数计算

根据土地功能分区内单元总分值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时,单元土地质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单元土地质量指数

fi :某单元总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区数

2)、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某种行业或类别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各行业或类别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类型中的某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m :该用地类型中某一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r :该用地类型中标准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3)、 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当地行业最佳企业规模或技术水平下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n :该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max :该行业或类别最佳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4)、 企业标准资本额的计算:

企业标准资本额按下式计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业标准资本额

Ce :企业实际使用的资本额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资量的计算

按当地各行业不同技术水平下劳动力的定员标准,用下式计算合理的工资支出标准: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业在标准定员情况下应支出的工资额

Lce :该企业实际支出的工资额

LPs :某一技术水平下同等规模的企业应有劳动力标准数量

LPe :企业实际占有的劳动力数量

6)、企业效益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到的企业效益资料,按标准化公式计算整理,并将结果填入本附录相应表格。

⑤ 指标选择与样点数据归类

1)、 土地收益测算指标的选择

土地收益主要是对级差收益的测算。级差收益测算选择的指标主要有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单位土地面积标准资金占有量、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工资占有量、企业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区或单元总分值。

2)、样本数据归类

以土地功能分区为单位,分别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据归类,对商业用地可继续划分金融保险业、办公服务类、综合商厦类、小商店与居民服务类等行业,进行资料归类。

3)、 样本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以土地功能分区或均质区域为单位,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

用卡方检验法、秩和检验法分别对已知数据总体分布类型和未知数据分布类型的样本进行总体一致性检验。

用 t 检验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别对样本总体为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的进行异常值剔除。

当检验后的数据不能满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时,应增加抽样数据,按以上方式重新进行数据归类。

(2)级差收益测算模型选择方法

根据数据资料,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型选择:

将样本数据依次代入可能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不同样本的回归模型,同时对各样本模型进行经济、统计和计量检验,按检验结果,选定测算模型。

⑥系数估计

1)因素系数数值的可靠性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一般从符号和值域两个方面检验。符号检验主要是根据模型中变量设计所要达到的条件进行检验;值域检验是根据现实经济条件加以具体限定。

(2) 统计检验

通过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判断因素在在总体上对净收益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建立的模型与样点数据的拟合程度。

(3) 计量经济检验

通过异方差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统计检验的有效性。

某一级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⑦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相互印证,并进行合理调整

⑧计算分值

测算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分值,分值的计算方法可采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测算的方法进行。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计算,即在计算出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⑨ 测算各自然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影响因素综合分值的计算,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测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测算法,可按照评分估价法中的因素分值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测算。

⑩各评估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确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评估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总分频率曲线法等划分各因素功能影响分区。

3)、GIS分析

叠置空间分析,分为自然因素(成本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地质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历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术水平、规划指标和政策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例、投入强度)等属性数据层。根据空间分析进行最终的综合功能分区的划分。

4)、定性分析

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进一步对不能确定的,要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功能分区。

5)、评价结果

①都匀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对土地利用的使用强度特别是人均指标进行调整,合理分配;

②都匀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设项目,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不合理的城镇工矿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资源的一定破坏;

③需通过进一步的调整,确定商业、居住、工业等区域的科学合理划分。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的统一与社会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城镇工矿功能分区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确定多因素影响指标,建立分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进行分析评价。

2)、对评价的成果,进行定性分析相结合,与实际不相吻合的情况,应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调整功能分区。

3)、此次评价是在现势情况下的评价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具体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而言是动态变化的。

4)、功能区的划分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而且受到历史的影响比较大,只有在特定的时期特定政策也即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将会起决定性、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布局调整以达到把不合理性减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为个分块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归并相似的街坊,比较大的街坊应以能区分其明显功能的界线进行再次划分。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的调整,对其功能区的划分也会发生变化。

7)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功能分区细分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 张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谢敏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11)

3、《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张婧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汤怀志等(资源与产业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学进展 2008.11)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4)

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意义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目标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解决相关问题,具体目标如下:

1.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使用现代测绘、遥感等新技术方法,全面查清霞浦县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状况,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

2.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日常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成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地籍管理、用地管理等业务工作的有效工具,为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创造条件。

(三)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部分)

1.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按国家的统一要求,以1∶10000为比例尺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县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2.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土地权属变更调查的具体任务是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

3.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根据第二次全国调查总体方案和数据库建设相关规范的要求,以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技术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所建数据库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汇总、制图输出级数据更新等功能,满足各级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

二、技术平台选择

目前国内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主要采用ArcGIS、MapGIS、Super Map三种平台。

ArcGIS是ESRI在全面整合了GIS与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其它多方面的计算机的全系列GIS产品。ArcGIS是一个全面的,可伸缩的GIS平台,为用户构建一个完善的GIS系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ArcGIS的基本体系能够让用户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部署GIS功能和业务逻辑。ArcGIS支持Geodatabase、shp、coverage三种格式的矢量数据。

MapGIS是国产优秀的GIS软件,可对数字、文本、地图、遥感图像、航片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有效采集、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及可视化分析。

SuperMap是北京超图公司的优秀GIS产品,是管理、显示、编辑、分析空间数据和输出的强大工具

与其他两种平台比较ArcGIS作为建库的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Geodatabase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使用地理要素数据,而按照一定的模型和规则组合起来的存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容器。Geodatabase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的,这些数据对象包括对象类、要素类、要素数据集。Geodatabase借助强大的SQL语句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方便完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求。所以本案例选择ArcGIS作为建库的技术平台。

三、工作技术路线

(一)技术流程

工作准备行政区域界接边、权属界补充调查地类补充调查地类转换图件编制面积计算与汇总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归档。技术流程如下:

(二)数据库建设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采用新的地类分类标准,将地类分为12大类。之前霞浦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采用三大类的分类标准,因此建设霞浦县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分以下两个步骤完成:(1)霞浦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衔接;(2)霞浦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

1.霞浦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衔接

更新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衔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土地分类标准衔接;(2)独立工矿用地衔接;(3)耕地坡度级别确定;(4)可调整地类衔接;(5)水工建筑用地衔接;(6)滩涂,苇地衔接;(7)地类符号。

(1)土地分类标准衔接

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三大类对照表,将霞浦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转换。由三大类转化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地类的直接对应,例如旱地直接对应为旱地;第二种是地类的归并,例如灌溉水田和望天田两类归并为水田一类;第三种情况是地类的分解,例如滩涂一类分解为内陆滩涂和沿海滩涂两类。

地类衔接主要对DLTB,DLJX,XZDW,FZDC四个图层进行。DLTB图层地类衔接完,还要进一步对图斑进行判读,对在新土地分类中地类相同的相邻图斑进行归并。例如在DLTB层中一块灌溉水田图斑和一块望天田图斑相邻,按照新的分类标准两个地类都转换为水田,则地类转换完还需将两块图斑合并为同一个图斑。其中如果地类界线刚好是线状地物或者是权属界线则不能合并。DLTB图层图斑合并完,对应DLJX层中的地类界线要删除掉。图斑合并程序流程图如下:

(2)独立工矿用地衔接

将DLTB图层中的独立工矿用地依标准分幅图幅挑选出来,对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调绘记录表,在记录表中有明确记录独立工矿用地用途的参照二调土地分类标准直接将其归类到采矿用地或是村庄,建制镇。对于记录表中能够找到对应图斑,但用途不明的先将同一图幅的影像图套进去判读,地物特征明显的图斑可以直接归类到对应地类,地物特征不明显的要到实地判读。对于记录表上没有记录的图斑,需要直接到实地判读。对于原独立工矿用地的区分应做记录。

(3)耕地坡度级别确定

从归并完的DLTB图层中提取耕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图层,将其与霞浦的坡度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耕地坡度级别图。将生成的耕地坡度级别图分成5个坡度级别显示,对于其中图斑面积小于2000M2的,搜索出与其相邻的同地类图斑进行合并。图斑合并遵循坡度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4)可调整地类衔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取消了可调整地类,根据工作需要,在耕地二级类下增设三级类:可调整水田、可调整旱地和可调整水浇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中的可调整地类应按原地类来源归入相应的耕地三级类中,并做好记录。具体做法如下:

找出更新调查成果中所有可调整地类,查阅1999年以来历年的土地变更资料,包括相关图件和数据。从1999年开始往后查阅对应变更图件和数据,以早年的数据作为判断的标准,早年数据记录是水田、旱地或是水浇地的则归到对应的可调整地类。对于历年变更数据中无法查到图斑变更记录的,归还原地类汇总,不做可调整地类。

(5)水工建筑用地衔接

搜索出DLTB和XZDW图层中的水工建筑用地,查阅对应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调绘记录表和判断变更成果图,属于人工修建的闸,坝,堤路林的归为水工建筑用地,其他的归为沟渠。

(6)滩涂,苇地衔接

提取霞浦县内陆界线,形成一个闭合的区构面。将这个面与DLTB图层中的滩涂、苇地进行空间分析,落在闭合面里面的为内陆滩涂,落在外面的为沿海滩涂。

(7)地类符号

使用二调的符号库,对于地类图斑有变更的其地类符号也要做相应的变更、修改FZDC图层中的ZJFH字段,实现符号统改比较方便。

2.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在原有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库规范》把衔接成果按照相关标准批量入库形成二次调查成果衔接数据库。部分的要素层在转换时只需要进行属性结构的转换;部分要素层需要进行空间信息的重组;对于土地利用数据库规划新增的要素层,在补充调查时采用新的属性表结构,在建库时直接导入即可。

(1)要素层转换

①属性结构转换

对于不需要空间信息重组的要素层如分幅图层等,只需根据字段的对应关系写入新的表结构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属性代码是否有发生变化,所有要素层的要素代码都要根据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库规范重新计算。

②注记相关要素层空间信息重组

由于土地利用数据库规划将各类注记存储在一个注记要素层中,所以要将更新调查数据库中各地类注记要素的信息提取到同一个注记层要素,并根据注记的分类幅不同的要素代码。

③土地利用要素相关要素层空间信息重组

线状地物层的转换。提取更新调查数据库中地类界线的线状地物,与线状地物层的所有要素合并导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线状地物层,同时保留原地类界线要素层的线状地物。线状地物要素层的空间信息重组后,还要进行属性字段的转化。

地类界线层的转化。由于土地利用数据库规划和更新调查数据库规划对于地类界线要素层存储的空间定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属性结构的定义,因此地类界线层的转换只要进行字段的转换即可。

地类图斑的转换。由于土地利用数据库规划和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对于地类要素图层存储的空间信息定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属性结构的定义,因此地类图斑层的转换只需按照字段的转换即可。

(2)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

根据《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库规范》建库,入库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①定位基础图层

定位基础图层包括测量控制点、数字正射影像图纠正控制点及测量控制点注记等层要素。

②行政区划图层

包括行政区、行政区界线及行政要素注记等层要素。

③地貌地形图层

包括等高线、高层注记、坡度图、点状地形要素、线状地形要素、面状地形要素、地形注记要素等层要素。

④土地利用图层

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及土地利用要素注记等层要素。

⑤土地权属图层

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宗地注记等层要素。

⑥基本农田图层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基本农田注记等层要素。

⑦栅格数据

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其他栅格数据等层要素。

⑧其他图层

包括开发区、分幅图层、辅助点层、辅助线层、辅助面层等。

(三)建库技术难点及其处理方式

1.耕地坡度的确定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外业调查时没有对耕地坡度级别表示的,要根据省厅下发的坡度级别数据库确定耕地坡度级别。对于外业调查的耕地图斑套合坡度级别数据库后,出现一个耕地图斑对应多个坡度级别的,要进行内业处理,使得一个耕地图斑只对应一个耕地坡度级别进行田坎面积的扣除。对于套合后形成的耕地图斑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的,直接按坡度级别界线划定图斑界线;对于图斑面积小于2000平方米的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综合到相邻的大图斑去。霞浦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是单块图斑对应多个坡度,因此要对耕地层进行内业处理,使得一个耕地图斑只对应一个耕地坡度。

从归并完的DLTB图层中提取耕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图层,将其与霞浦的坡度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耕地坡度级别图。将生成的耕地坡度级别图分成5个坡度级别显示,对于其中图斑面积小于2000M2的,搜索出与其相邻的同地类图斑进行合并。图斑合并遵循坡度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具体的合并情况如下面几种所述:

(1)情况1如下图所示,中间的图斑坡度为3面积小于2000M2,相邻的三块图斑坡度分别2,4,5且面积都大于2000M2,则坡度为3的图斑应合并到坡度为2的图斑。

(2)情况2如下图所示,中间的图斑坡度为3面积小于2000M2,相邻三块图斑面积坡度分别为1,4,5且面积都大于2000M2,虽然图斑合并要遵循坡度就低原则,但3与1出现了跳级,所以坡度为3的图斑应合并到与其坡度相差只有一个级别的坡度为4的图斑。

(3)情况3如下图所示,中间的图斑坡度为3面积小于2000M2,左右两块图斑坡度分别为1,5且面积都大于2000M2,则坡度为3的图斑就低合并到与其坡度差最小的图斑中,即并到坡度为1的图斑。

(4)情况4如右图所示,中间图斑坡度为5,面积小于2000M2,与其相邻的上下两块图斑坡度都为4,且面积都大于2000M2,则坡度为5的图斑可以随机与上图斑或是下图斑进行合并,合并完生成两块坡度都4的图斑,继续对两块图斑进行合并。

(5)情况5如下图所示,相邻的两块图斑坡度分别为3,4且面积都小于2000M2,,则对两块图斑按坡度就低原则进行合并。

(6)情况6如右图所示,只有一块独立图斑,面积小于2000M2则不用处理。

2.图斑地类平面面积的计算

在地类衔接和属性结构建立完成的基础上重新计算图斑地类平面面积。DLTB层在计算图斑地类平面面积前需先和对应的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使得一个耕地图斑按坡度级别对应不同耕地坡度级别,并根据不同坡度级别分别对各分割后的耕地图斑赋田坎系数,计算田坎面积。图斑地类平面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图斑地类平面面积=图斑平面面积-田坎面积-线状地物面积

田坎面积=(图斑平面面积-线状地物面积)*田坎系数

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线状地物层与更新调查数据库中的线状地物层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线状地物层由原更新调查数据库中的XZDW图层和从DLJX图层提取线状地物组成。在新的XZDW图层中原更新调查数据库中的XZDW图层部分的扣除比例赋为1,从DLJX图层提取的线状地物扣除比例赋为0.5。具体流程图如下:

四、结语

采用ArcGIS平台,依据《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库规范》建设霞浦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具有数据冗余度低,图层要素管理高效,数据汇总方便等优势。霞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国土资源起到巨大作用。本数据库建设过程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图斑的合并与耕地坡度的确定都是重复的,工作量大的步骤,很多都是靠手工操作,人工判断的方式处理,导致整体效率偏低,如若在相应工作中实现程序处理,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本技术流程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2]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库规范.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业单位人员培训教材.福建省国土资源宣传教育中心.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5)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国标”时代。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3]。

1 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 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6类归纳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3类,即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并为“其他林地”。然而,上述4类林地在管理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就迹地和苗圃来说,迹地是指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而苗圃是指固定的树木育林地,不仅在概念上有着很大区别,其管理措施亦明显不同,一旦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上采用相同的地类符号,无法分清到底哪个图斑是绿树成荫的苗圃,而哪个图斑又是“寸木不生”的迹地。为了恢复森林植被,有些省份还特意开展了“迹地更新年”活动,明确提出迹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森林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些林地类型的取消,不仅不利于林业部门的管理,更不利于取得可靠的科学数据。

(4)“草地”部分的调整比较大,在新的土地分类中,原来的“牧草地”变成了现在的“草地”,并且把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合并为“人工牧草地”,同时又新增了一个地类“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

(5)变化最大的部分就是原分类系统中的“其他农用地”部分,在新的分类体系中,直接把“其他农用地”取消了。这一国家标准分类将原来“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为“设施农用地”归入“其他土地”;“农村道路”归入国家标准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合并为“坑塘水面”归入国家标准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田水利用地”放在“沟渠”后亦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田坎”仍作为一类归入“其他土地”。这对解决原来“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之间、“坑塘水面、养殖水面”之间不宜区分,而且面积过小的问题,显然是适宜的,同时这一部分的调整明显带有强化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的意图[3]。但新分类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是欠妥的。

1.2建设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建设用地”部分作了进一步细分:商服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调整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宅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名称上的表述更加准确实用;工矿仓储用地部分未做变动;住宅用地部分由原来的4类归为“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2类,这一调整显然避免了原来对单一住宅与混合住宅之间以及是否空闲等在实际调查中不宜操作的问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部分调整为8类;特殊用地部分把“墓葬地”改为“殡葬用地”,名称更加准确;交通运输用地部分增加了原来属于“其他农用地”的“农村道路”,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部分调整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9个二级类型。“滩涂”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原来的“农田水利用地”改为“沟渠”;取消了“苇地”[3]。在这一分类中,有些地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原分类系统中的“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包括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在新的分类系统中,改称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具体含义是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他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应该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把景区内的池塘、湖泊之类的水面归类到“坑塘水面”的情况发生。

转贴于

(2)在新的土地分类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类——空闲地。空闲地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反映出了政府加大力度节约集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决心。但是从“空闲地”的含义不难发现,空闲地是指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因此,“空闲地”的划分过分笼统。我们认为,应当对“空闲地”作进一步的细分,把所包含的3个类型(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逐一列出,这样才能更好地预测出现有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可以更好地规划、开发和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把宅基地批到工矿内空闲地上的古怪情况。

(3)从裸地的概念可见,新分类的“裸地”实际是原分类中二级类“未利用土地”下的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合并。裸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属于可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是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属于难利用土地。从二者的定义可以容易地看出它们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开发利用方向不同,而在这里却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因此,建议应将此二者分开来进行调查,以便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措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2 讨论与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解决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4]。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一土地利用分类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土地资源调查实践和土地利用研究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事业中。上述对比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需要改进的地类主要如下。

(1)在“耕地”内不宜取消“望天田”和“菜地”2个二级类。

(2)“桑园”和“橡胶园”不宜并入“其他园地”中,依然作为“园地”之下的2个二级类为宜。

(3)“其他林地”内,最好进一步续分出疏林地、幼林地、迹地和苗圃4个二级类,以便于分门别类地管护各类林地。

(4)将“荒草地”从原来的“未利用地”内划分到现今的“草地”中,很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因而仍保留“荒草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为宜。

(5)新的分类体系取消了“其他农用地”,尽管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欠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在新分类体系中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中,应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这种笼统分类导致地类划分上的混乱。

(7)新土地分类中的“空闲地”,因未将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等逐一列出,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使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骤减。建议在调查中进一步续分出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和工矿内空闲地3个三级地类。

(8)“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被归并到了“裸地”中,使这2类开发利用方向与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土地被混为一体,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建议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在“裸地”之下进一步续分出“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2个三级地类。

3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J].国土资源通讯,2001(10):13-15.

[3] 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94-1003.

[4] 曲雪光,林爱文,李建武.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8(4):89-90.

[5] 唐中立,张如恭.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J].广东农业科学,2007(11):98-100.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6)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 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 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7)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某省的省会城市中部,其由于特殊的地域特征也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两坝”的隔档式地貌特征,“三山”从东向西依次为黄草山、西山、铜锣山三山,三背斜之间的长垫、湖洪两向斜形成两坝。2010年全区户籍总人口90.21万人,常住人口77.00万人,根据2010年长寿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4.21万hm2。

2.2、数据来源与说明

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长寿区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长寿区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资料,部分数据的获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以长寿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坡度分级归并为3类,其中,将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0~2°、>2°~6°2个坡度级别合并成I坡度级。

3、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3.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内涵的要求,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评价模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逐级修正后得到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质量较高者即为现状可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而分析剩余基本农田质量限制性,筛选规划期内土地整治可改造主要指标,分析其可改造程度,确定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3.2、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区

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田块主要集中在长寿湖、大洪湖西部地带。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采取以行政村为调查单元、乡镇为汇总单元的分区域差异化调查评价分区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A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B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B类型区)。

B类型区采取按坡度级抽样调查法,根据坡度级定义3个样本分区类型,即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耕地的坡度分级0°~6°、>6°~15°、>15°~25°定义为I坡度级、II坡度级和III坡度级,分别对应BI类型调查区、BII类型调查区、BIII类型调查区,每种类型选取4个共12个B型样本调查区,样区的选择需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A类型区质量潜力采取全面调查法,数量潜力以B类型区潜力调查结果的低水平值作为参考。

3.3、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方法

3.3.1、数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影响一般农用地整治潜力因素主要包括坡度、沟路渠分布格局紊乱程度、零星地类、耕作田块规模等,坡度是影响一般农田整治的主导因素,大于25°的区域不纳入潜力测算范围,并扣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区。

3.3.2、质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现在我们就针对A类型区质量潜力来进行调查评价方法,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以质量潜力为主,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行政村为统计单元,以农用地等别、坡度级别和行政区为控制单元,根据不同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梯地状况、田面坡度等13种质量潜力影响因素的现状情况和理想值情况综合确定,并计算质量潜力提升度。见表1。

耕地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影响,需对统计各项质量评价指标现实数值和标准化数值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②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对同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值。相对重要性指数一般采用萨迪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数值越大越重要,1表示同等重要;5表示比较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方根法进行各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见表2)。

③计算第i项指数现状值和潜力值。

(1)

(2)

式中,Pi为第i项的只是指数值;f和g分别代表的是所涉及指标的起止序号;Wi代表的是第i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Xi代表的是i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④计算A类型区现状质量综合指数和质量潜力综合指数。

(3)

(4)

式中,H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的质量综合指数;Wj代表该指标对应权重。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耕地质量潜力越大、耕地的质量现状越差。质量潜力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结果与分析

4.1、数量潜力结果

4.1.1、B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根据长寿区已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情况,确定长寿区农用地整治耕地标准系数。耕地标准系数是反映在当前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情况下,可实现的整个耕地类型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农村道路、沟渠和田坎等面积的比例。

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抽样平均误差是0.0167,置信区间为(87.33%,97.96%);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49,置信区间为(80.56%,83.71%);I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32,置信区间为(75.53%,80.53%)。

4.1.2、A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A类型区各评价单元不同坡度新增耕地潜力有限,主要原因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需新增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且田块集中连片程度相对较高,田坎比重较小,标准净耕地系数相对较大,因此A类型区12个调查单元中各坡度级采用B类型区净耕地系数统计结果的置信区间最高值,即I、II、III坡度级理想净耕地系数分别为97.96%、83.71%和80.53%。

4.1.3、研究区数量潜力汇总结果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扣除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内耕地后,按乡镇汇总3种坡度级下A类型区和B类型区可整治耕地面积,根据样区测算出同一坡度级下的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即分别按B类型区调查统计结果置信区间的最低值、平均值和最高值汇总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计算出各乡镇3种整治水平下的新增耕地值。汇总结果显示,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26.49%;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73.51%(见表2)。

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根据对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主客观依据分析,设计了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式,其特点是:根据行政区范围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A类型区)与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B类型区),对于划定区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和结果选择。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with specific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guangdong anti-corruption edu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tructure system level of security and seismic fortification, building fireproof grade and various control index, basic form,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Keywords: structure seismic fortification, basic form,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总建筑面积:11030.1平方米,其中地上7456.9平方米,地下3573.2平方米。使用用途:主要为展览、办公、会议功能。

2.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

本次勘察场地已整平绿化,地形平坦,区内地貌单元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构造相对较为简单,基岩为白垩系(K)岩层。

2.2浅基础

本工程设有地下室二层,基坑开挖后,基底出露岩土层以残积粉质粘土为主,建议采用独立柱基础,以残积粉质粘土为基础持力层。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当采用天然基础时,应对持力层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值。

(2)残积粉质粘土层具遇水软化的特点,因此在开挖过程中应避免地基土雨淋、浸水或瀑晒,造成地基土强度降低,影响地基均匀性,因此,建议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并注意施工安全。

(3)基槽(坑)开挖后,应通知勘察单位,会同各有关部门,做好基础持力层的验槽(坑)确认。基础开挖如出现地基软弱层,应进行清除并进行碎石换填,方可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4)有关天然基础设计参数建议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建议值表1数值。

2.3地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

(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广州市番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场地土主要有:素填土、粉质粘土、砂土和残积土,根据钻孔揭露各岩土分层,分别估算本场地两个钻孔等效剪切波速值,并根据钻孔资料确定覆盖层厚度,进一步划分场地土类型和确定建筑场地类别。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1条规定,综合评定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抗震地段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其计算结果及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判定结果见表2

注:等效剪切波速Vse按经验值估算,其中素填土Vs=130m/s,淤泥质土Vs=100 m/s,粉砂Vs=140 m/s,残积粉质粘土Vs=250 m/s,全风化岩Vs=300m/s,强风化岩Vs=400 m/s。

(3)根据广州市番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应对地表下20m深度内饱和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经判别本场地粉砂层为液化砂土层,液化指数ILE=0.23~3.33,地基液化等级属轻微,其液化作用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处理和改良。砂土液化判别详见附表4: 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判别砂土地震液化情况表。

2.4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勘察表明拟建场地内地形平坦,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部第四系堆积地层分布不稳定,有软土和可液化砂土层分布;下伏红层碎屑岩风化层,分布较稳定,且具有一定厚度;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属于抗震不利地段,未见断裂构造等其它严重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发育,总体上场地相对稳定,适宜工程建设。

3.安全等级和抗震设防

3.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本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γ0=1.0。

3.2地基基础安全等级: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本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抗震设防: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为标准设防类别。计算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和确定抗震设防构造措施,均采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工程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地下室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4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各项控制指标:

4.1本工程属于多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各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均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执行。

4.2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控制:

本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在室内正常环境工作的构件,环境类别为一类,其裂缝允许宽度为0.3mm;在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工作的构件,环境类别为二(a)类,其裂缝允许宽度为0.2mm。

4.3钢筋混凝土构件及钢构件挠度控制:

屋盖、楼盖及楼梯等受弯构件的允许挠度,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执行。

4.4水平位移控制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执行。具体详表3。

表3.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结构类型 u/h

框架 1/550

4.5地下结构设防水位

本工程地下室结构计算设防水位取值为室外地坪标高。

5.结构体系及结构平面布置

5.1 结构体系

通过设置抗震缝,将本工程划分为若干结构单元体系,各单元为框架结构。

5.2 结构平面布置

本工程塔楼部分楼板为单向板肋形楼盖,局部采用井式楼盖。具体详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6.本工程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规则性

6.1平面规则性:

本工程各单元平面楼板连续,中庭部分开洞(开洞面积

6.2 竖向规则性:

本工程各结构单元抗侧力构件连续,楼层侧向承载力没有突变,竖向是规则的。

7.基础形式:

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不大,楼面荷载较大,单柱柱底轴力设计值达8000kN,根据勘察表明拟建场地内地形平坦,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部第四系堆积地层分布不稳定,有软土和可液化砂土层分布;下伏红层碎屑岩风化层,分布较稳定,且具有一定厚度;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属于抗震不利地段,未见断裂构造等其它严重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发育,总体上场地相对稳定,适宜工程建设,结合地质情况及适用、合理、经济的原则,本工程基础采用天然地基扩展基础,基础持力层为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30KPa。

8. 沉降观测:

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故需按国家规范要求进行沉降观测。在施工准备期间应设置可靠的“水准基点”,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按国家规范进行相应等级的沉降观测,直到建筑物沉降稳为止。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9)

1 综述: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对检查大纲作出规定:“为了验证物项、服务和影响其质量的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必须由从事这些活动的单位或由其他单位为该单位制定并实施关于这些物项、服务和影响其质量活动的检查大纲。必须对保证质量所必需的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进行检查。对安全重要的检查必须由未参加被检查活动的人员进行”这里所说的检查大纲对于三门核电AP1000项目核岛建造来说就是检查和试验计划(ITP)。依照法规及质量管理要求,建造承包商制定检查和试验的控制要求,编制检查和试验计划,并予以实施,以验证核岛的建造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能保证其满意的投入使用。

建造承包商为了验证三门核电AP1000项目核岛建造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关于核岛建造活动的检查和试验计划。检查和试验计划作为验证核岛建造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的一个工具,他的有效使用对于核岛建造的质量非常重要。

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是施工质量验收来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类似于我们使用ITP。

2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的划分: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有一整套的成熟的电力行业标准可以参考。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共8个部分。分别为:土建工程、锅炉机组、汽轮发电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管道及系统、水处理及制氢设备和系统、焊接、加工配制。每部分都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将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

比如土建工程部分的划分为:

2.1 单位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基本按具有独立生产(使用)功能或独立施工条件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

2.2 分部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基本按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的部位划分,同时兼顾专业性质;当分部工程较大或较复杂时,可按材料种类、施工特点、施工程序、专业系统及类别等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2.3 分项工程划分的原则: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基本按主要工种或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工程划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一般按用途、种类及设备组别等划分;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组成。

2.4 检验批的划分原则: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工艺、工序阶段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区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3 ITP的划分标准建议:

在ITP的使用过程中,开启的每一个ITP的范围大小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靠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施工经验进行划分,这就造成有的ITP包括的施工范围过大,由于施工的原因,使得该ITP从开启到关闭拖的时间过长,所附的相关记录过多,这样ITP在使用过程中非常的不方便,同时该ITP在关闭时,由于记录过多,可能存在一份ITP需要分多个资料盒进行归档,不利于进行查找、管理。有的ITP包括的施工范围过小,这样就造成施工单位、总包单位、业主各单位的监督人员在签点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里不仅对施工质量验收进行了明确清晰的划分,针对每一个检查项目,都明确了要遵守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器具。而且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建设单位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验收检查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P1000核电站建造过程中使用的ITP,建议通过SMNPC AP1000首堆的建设,积累一定的经验。我们业主的相关部门人员独立或与总包单位、建造承包商合作,编制一套《AP1000核电站建造的ITP划分标准》。将ITP进行明确地系统地划分;针对每一个施工工序,都明确进行检查验收的验收准则和方法;对于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业主单位需要对哪些施工工序进行设点,设置H点、W点还是R点都进行明确规定。当然这个标准对ITP的划分要使所有的ITP加在一起,覆盖了整个电站的施工建设;每一个施工工序的验收准则和方法都充分考虑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设计标准的要求;对于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业主单位需要对哪些施工工序进行设点,设置H点、W点还是R点,也要充分考虑了所有施工工作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议《AP1000核电站建造的ITP划分标准》首先分为核岛部分与常规岛两部分内容。常规岛的ITP划分标准参照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现有资源进行划分。而核岛部分的标准则是参照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先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规定:1、土建工程ITP划分标准;2、安装工程ITP划分标准。

对于核岛的土建工程ITP划分标准的原则为:

3.1 第一层次划分原则为,将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结构物进行划分;例如:AP1000核岛土建工程的ITP划分,该层次划分:核反应堆厂房土建工程、辅助厂房土建工程、核附属厂房土建工程、核废料厂房土建工程、柴油机厂房土建工程、室外00土建工程。

3.2 第二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专业性质、建筑部位进行划分。包括以下内容:1)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包括地面以下的结构和防水工程;2)主体结构工程部分,包括地面以上的承重构建;3)装饰装修工程部分;4)建筑屋面工程部分;5)给排水与采暖工程部分;6)建筑电气工程部分;7)通风与空调工程部分;9)电梯工程部分;10)智能建筑工程部分。

3.3 第三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按照工种进行划分,或施工顺序或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划分。

3.4 最后一个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该层次就是一个一个的ITP。

对于核岛安装工程ITP划分标准的原则为:

(1)第一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主次类别、功能、级别,以及AP1000核电站建造的大型结构模块化施工特点等原则,兼顾实际的可操作性进行划分。该层次将核岛的安装工程划分为:1)反应堆主设备安装工程部分;2)核岛流体系统安装工程部分;3)仪表控制系统安装工程部分;4)放射性废物系统安装工程部分;5)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部分;6)电气系统安装工程部分;7)蒸汽和电力转换系统安装工程部分;8)流体辅助系统、机械处理系统安装工程部分;9)模块安装工程部分;10)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部分。

(2)第二层次划分原则为,对于第一层次的有些部分,例如核岛流体系统安装,仪表控制系统安装,电气系统安装等部分按照系统进行划分。

(3)第三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机械、管道、电气、仪表、暖通、防腐绝热等专业进行划分,一个专业为一部分内容。但是对于反应堆主设备安装工程部分以单台主设备为一个部分,模块安装工程部分以一个单体结构的模块为一个部分,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部分以单台设备为一个部分进行划分。

(4)第四层次划分原则为,根据上一层次内容的不同,按照主要的施工项目或主要工序进行划分。

(5)第五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按照施工内容的类别进行划分,即单个ITP组成该层次内容。

4 结论:

建立了这样一套标准,不论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还是业主单位都可以在AP1000建造过程中,方便高效地使用ITP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对于ITP的工作范围、开启、执行、管理、归档工作都将清晰、高效。使得以模块化施工为一大特点的AP1000核电站在国内外更加高效快速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 (1991)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10)

统计运输便道长度误差大统计铁路沿线所建运输便道长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材料供应计划的编制、运杂费和运输便道建设费的计算,所以应尽量避免统计运输便道长度出现的误差,提高概预算编制的精度。(1)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用,首先应依据绘制的供应计划图计算出各类运输便道的长度。如果绘制的供应计划图未考虑地面坡度(平原地区坡度小,丘陵、山岭地区坡度大),计算出的运输便道长度与实际长度会存在较大误差。如果再考虑上坡运料、空车下坡返回产生的额外费用,将影响到计算运杂费的准确度。(2)传统手工方法绘制供应计划图,铁路线位被拉直,再绘制运输便道需依据与铁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将运输便道连接到铁路沿线附近的道路交叉点、临时辅助企业、料源点等。在曲线地段,既有道路长度往往小于铁路长度,但需要将既有道路连接到铁路附近的有关工点和控制点,这样在供应计划图上展现的运输便道长度就会大于铁路长度。(3)采用与铁路的相对位置在供应计划图上绘制料源点、工点、临时辅助企业及连接的运输便道,主观因素上就引起了误差,且难以发现。

缺少优化设计目前,一些开工的铁路工程项目已根据线路专业提供的线路平面图绘制了供应计划图。但由于受传统的手工绘制供应计划图的影响,绘图过程中过于依赖利用既有道路,没有将新建便道与利用既有道路进行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缺少设计优化。

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考虑不全面(1)设计中通常将运输便道分为利用既有道路、改扩建道路、新建单双车道等进行统计。其中改扩建道路的建设费仅考虑了既有道路路面的整修费用,漏了扩建路面及征地的费用。在征地价高的地区,漏了征地费,势必导致计算的运输便道建设费偏低,影响工程造价。(2)新建运输便道填挖土石方需要的费用,通常依据以往类似工程项目进行估算。在平原地区这种估算方法相对准确,但在丘陵、山岭地区再采用这种估算方法,其费用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

工程建设运输便道设计新方法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运输便道设计离不开材料供应计划图。所以,提高材料供应计划图的绘制精确度,也提高了统计运输便道长度,计算运杂费和运输便道建设费的精确度。随着科学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现已进入电子绘图时代,大部分设计单位已开始利用带有大地坐标、地形图的线路平面图,绘制多图层、标注齐全的材料供应计划图,进行运输便道设计。不过还没有充分利用线路专业的测绘成果,形成一套系统的绘制材料供应计划图的方法,来开展运输便道精细化设计。故以山岭地区运输便道设计为例,探讨运输便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如图1所示。

收集和熟悉所需资料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开展运输便道设计首先应收集铁路沿线各市县最新的交通图和规划图、道路等级表,调查了解沿线地形地貌、线路走向、水文和地质情况,根据线路专业提供的1:50000的线路平面图和掌握的料源点、临时辅助企业、变电站等实际坐标位置,为绘制材料供应计划图做好准备。对较短的铁路专用线可选用1:10000的线路平面图。

运输便道描绘在收集、熟悉和掌握资料的前提下,为便于区分、修改和绘制运输便道类别,首先建立利用、整修、扩建、新建4种运输便道的图层,对铁路线位附近的既有道路进行描绘。线路平面图中对不同等级的道路展现的形式不同,应按照《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的便道标准,对既有道路进行筛选,分别绘制出利用、整修、扩建、新建运输便道,并标注运输便道名称、等级、长度、单双车道等。

在图上布设各要素在调查了解和掌握铁路沿线现场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特点,按照临时辅助企业的选址原则,首先在线路平面图上初步确定铺轨基地、制存梁场、轨道板厂、材料厂、混凝土拌合站等位置,结合场地坐标,利用GPS工具进行现场核实确认。然后依据坐标将料源点标注在线路平面图上。在充分考虑料源点、现场构筑物及三通一平的情况下,最终再确定临时辅助企业的具置。

形成运输便道路网料源点、临时辅助企业的具置确定后,结合物流走向、施工机械进出场地情况,对运输便道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条件比较,通过优化设计最终确定贯通便道,然后绘制引入便道。为便于统计运输便道长度,计算运输距离,建议贯通便道采用里程标注方式,引入便道采用长度标注方式。对丘陵和山岭地区的运输便道,还应结合线路平面图上的等高线,考虑地面坡度对运输便道长度的影响,必要时加以标注。

局部设计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平原区因地势平坦,既有道路较多,绕道运输的情况较少,而山岭地区既有道路较少,绕道运输的情况较多。材料供应计划图绘制完成后,对山岭地区的运输便道设计,应针对新建运输便道与利用既有绕行道路进行技术经济条件的比较与优化,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满足施工所需物资和运输的需求,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分类统计运输便道长度和填挖土石方数量根据绘制的材料供应计划图,按照利用、整修、扩建、新建单双车道分别统计全线的运输便道长度和填挖的土石方数量。在山岭区,新建运输便道的数量可能比平原、丘陵区的数量多,地形原因需填挖土石方的数量也多。所以,应准确计算和统计修建运输便道的数量和填挖土石方的数量,为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奠定基础。利用绘制的新建运输便道横纵断面来计算和统计填挖土石方数量的工作量很大,如采用典型类别分析法,可减少一部分工作量。即根据地形的陡峭程度将新建运输便道划分成几种典型类别,分别选取一定长度的运输便道进行填挖土石方量计算,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各种典型类别运输便道的平均填挖土石方数量,再根据统计的几种典型类别的运输便道长度,即可计算出新建运输便道的填挖土石方数量。另外,还需对新建运输便道按工点进一步划分类别。工点类别基本与地形条件相对应,可按隧道、桥梁、路基划分,分别统计出相应的运输便道长度,用于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

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需考虑征地、拆迁、填挖土石方(挖方、弃方、利用方、购买土石方、运距)、路面修建、便桥、养护、土地复垦(拆除面层、建筑垃圾外运、恢复种植土)等数量与影响因素,根据统计的数量、定额及费用指标,以及概预算编制办法,计算出运输便道建设费用。

工程建设运输便道设计新方法的优点

(1)在充分利用线路专业提供的线路平面图和其他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工程经济专业提高了绘制材料供应计划图的效率。(2)采用运输便道设计新方法绘制的材料供应计划图,运输便道与临时辅助企业、料源点及相关工点等位置标注准确。(3)有利于运输便道分类,在材料供应计划图上标注的运输便道长度更接近实际长度,计算运杂费更加准确。(4)通过对局部设计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可以使绘制的材料供应计划图更加合理,满足施工所需物资和运输的需求,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5)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采用典型类别分析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和统计新建运输便道的填挖土石方数量,提高计算运输便道建设费的精确度。

上一篇: 机关行政的作用 下一篇: 网络专题的制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