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02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1)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与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谈判”类似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商务沟通基本能力的后备人才。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于介绍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与策略,而对无声非语言表达少有深入解析。国际商务谈判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活动,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交际形式的相互配合而完成。非语言同语言一样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受不同文化的制约。在跨文化语境中,正确的非语言行为能起到加强信息交流的作用,错误的非语言行为则可能因不合礼俗而引起误解与冲突。同语言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交际能更准确真实地传递信息和情感,在语境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

一、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及分类

非语言交际的历史要比语言交际悠久得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有声语言关注有加,却低估了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语言交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体现得更为突出。非语言交际不仅指人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还包括许多其他信号,比如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许多方面;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

人们用发音器官说话,用整个身体来进行交谈。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尤为明显了,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Samovar等在对非语言交际在交际活动中的比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行为(主要是身势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Samovar et al.,1981)这些都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非语言交际形式多样,分类方法众多。其中毕继万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客体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或性别差异方面,可另成文进行探讨。礼俗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体态语、环境语及副语言等三个方面,故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非语言在商务谈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非语言交际礼俗的差异分析

因文化不同,商务谈判沟通中也存在不同的交际规范,举手投足间往往就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的差异还常常引起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因此,要在跨文化谈判中进行有效的交际,不仅要听其言知其行,要观其行知其言,还要充分了解各种非语言含义。

2.1体态语

体态语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体姿等非语言代码,它是非语言交际在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眉开眼笑”、“横眉竖眼”等都是说感情流露在面部上的表现。在商务谈判中观察对方表情,可以捕捉对方所流露的内心情感。同样,适时的面部表情也可以促进语言的表达。面部表情也是受文化背景约束的,以微笑这种最基本的面部表情为例,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认为微笑是对方一种非常热情的表征,所以美国人喜欢笑逐颜开;法国人对微笑却比较谨慎,他们只有在有明显的理由时才笑;日本人在谈判过程中基本上不笑,只有在最后签约时才面露微笑,对一个日本人来说,在谈判桌上随意微笑是不严肃的表现,甚至是恶意的嘲笑。

目光接触(eye contact)则通过眼神的千变万化,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的微小变化中反映出来,不方便说话时人们会“使眼色”。不同文化在目光表达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中国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认为中国人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闪闪;中国人却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总爱死盯着人。

手势表达(gesture)和体姿(posture)被称作人进行表达的第二张嘴巴。恰当地使用手势语能强化观点,加强语气。但相同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所蕴涵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一位英国商人与伊朗一家公司进行业务谈判,经过几个月的唇枪舌战后最终签订了正式合同。签完合同后,英国人愉快地向对方做了一个大拇指朝上的动作,但这个动作却立即引起了一阵骚动,对方的总裁也因此拂袖而去。因为大拇指朝上在英国表示“好,不错”的意思,但是在伊朗文化中却表示“不满意”,甚至是“卑鄙下流”的意思。虽然伊方最后原谅了英方的无意冒犯,但是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英美人习惯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这一手势表示“请过来(Please come over)”,但在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这个手势万万使不得,因为他们常以此来召唤一条狗或别的动物,而在大部分中东和远东国家,用一个手指召唤人是对人的极大侮辱。再如“ok”手势,美国人做这一手势表示进展顺利;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表示“与钱有关的问题”;在法国南部,这手势意味着零,暗指“没有什么”或“毫无价值”。

姿势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人们为舒服,可能会把脚翘起来,可是在泰国、中东的一些国家这个动作却被看作是对对方的蔑视。我们在具体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时候还要根据文化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不顾文化的差异而乱用。

2.2环境语

时间的意义也因文化而异,不同的时间观念也直接地影响着跨文化谈判。对时机的判断往往影响到谈判风格。中国传统文化遵照的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始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复归于“道”,起点亦是终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不十分重视预约。与东方人的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规划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迫感。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中西方人的处事方式也不同。比如,美国人将时间看作金钱一般重要,会见开始时他们愿意开门见山进入谈判议题,会谈中,他们不喜保持沉默或者中止谈判,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按日程安排一步步达成最终的协议。而中国人注重感情交往,乐于通过宴请对手,在餐桌上推杯换盏边吃边谈,中国人信奉欲速则不达,如果时机不成熟,则按兵不动。而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支配和运用都有自己的既定模式,因此也构成了空间上的文化差异。人类的空间行为主要指的是体触,体触也受文化规则的制约。西方文化中较注重个人隐私,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一般朋友和熟人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而中国人的这种概念则比较淡薄。Hall对美国人的空间交际提出了四种界限:(1)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45cm),适用于家庭成员或恋人之间;(2)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5―120cm),属于朋友、亲戚或熟人之间交际时保持的距离;(3)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120―360cm),用于与不熟悉的人进行非个人性事务的场合中;(4)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360―750cm),如在公共场所、非正式的聚会时的距离(Hall, Edward T.& Hall,Mildred Reed,1983)。作为跨文化交际者应谨慎对待体触行为中所包含的意义及其文化差异。最常见的体触行为有握手、拥抱和亲吻等。作为见面和告辞时的友好礼节,握手已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但中西方的握手方式也不大一样,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向来都是紧紧地且十分有力,而中国人在握手时往往轻握一下,因为用力握手意味着挑衅。在中国,没有拥抱与亲吻的礼节;而在欧美国家,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关系亲近的女子之间可以吻脸,男子之间是拥肩相抱,男女之间一般是贴面颊。

2.3副语言

沉默是副语言的一种常见形式,存在于任何商务交际中。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沉默的含义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如在美国、德国、法国,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而对日本人来说,关键时刻保持沉默是最明智的(There is no wisdom like silence)。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个美国公司和一个日本公司在谈判,美国公司首先报出了产品的价格,日本公司按照本国的习惯沉默了半分钟。美国公司对这种沉默感到不安,以为日本公司觉得报价太高,于是就主动降低价格。日本公司对此既高兴不已又迷惑不解,因为他们本来是可以接受原来的报价的。由此可见,沉默作为一种副语言交际形式,在商务谈判中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话轮转换与话语穿插是谈判中经常出现的另一种非语言形式。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话轮转换习惯也不尽相同。一些文化认为插话是会谈中正常的一部分,而另一些相对保守的文化认为打断对话是不礼貌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瑞典人和西班牙人的商务谈判模式后,发现西班牙谈判方打断对方的次数通常是瑞典人的五倍。日本人与阿拉伯人谈判时,谦恭的日本人不仅避免插话,而且在轮到他们说话之前,常常停顿五秒或十秒钟。阿拉伯人会认为日本人停顿是忘了词或是没了主意,而日本人则会认为他们健谈的对手粗俗无礼,日本人似乎把话语间的沉默看得和话语内容本身一样重要。因此,只有在了解对方非语言谈判模式的基础上,谈判双方才可以更好地调整谈判风格以期建立良好的谈判关系。

三、非语言交际对商务谈判的重要意义

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双方进行的是智慧与谋略的较量,双方的心态也会随着谈判的紧张程度而跌宕起伏,并不可避免地会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交际形式表现出来。结合语言交流,观察谈判对方的非语言表现,准确地把握其心态变化,对掌握谈判大局十分关键。了解当地非语言交际模式,有助于客方谈判者调整谈判风格,给谈判对方留下真诚的印象,也有助于在该文化中更有效地策划谈判方案。谈判中积极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方式,能够促进跨文化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商务谈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非语言行为的跨文化比较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 T.,Hall,Mildred Reed.The Sounds of Silence[M].New York:Anchor Books,Doubleday,1983:456.

[2]Samovar,L.A.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1:155.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2)

一、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在大学语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学校和教育者努力实现的课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种语言都是它背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语言帮助文化有效地传承,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文化和语言又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同时为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就算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当他用所学的语言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还是会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其实由于文化意识的淡薄而引起的误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们拥有熟练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不同的场合能够把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化应用自如。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可以理解为与自己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进行交际的活动。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所以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容易造成按自己的习惯方式讲话,容易造成沟通上的误会和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解决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全球时事,瞬间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建立联系,更可以直接去我们喜欢的国家观光、旅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跨文化联系。只有做到跨文化交际,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把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才能真正消除一些民族对我们的怀疑和看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华民族。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体制功能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变得尤为重要。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企业和跨国企业及外商的交流、谈判的机会越来越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语言沟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了生意合作的例子时有发生。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损失,我们要运用跨文化交际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商人对谈判对象的语言文化了如指掌的时候,他的谈判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会晤,或者两国代表进行政治谈判的时候,如果出现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曲解对方意思的情况,那无疑是给国家形象抹黑。作为国家政治谈判代表或者专业翻译人员,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谈判中应对自如,展现我国的风采和自信。

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可以用一种递进的关系来表示。首先,在高校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型,以理论知识来面对阶段性的考试。虽然口语练习也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但是如果想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学好这门语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直都是衡量一个语言学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语言背景、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才能真正实现。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部简史。想要精通一门语言,就一定要对这门语言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言教学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教学充分融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在和外国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不熟悉对方的语言文化而闹笑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四、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依据语言教材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我们所学的语言教材中,除了词汇、语法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蕴藏着很丰富的语言文化。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些资源,使同学们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跨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了解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交流障碍。

(二)开展第二课堂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利用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借此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西方著名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进行赏析,说出他们所发现的文化之间表达的差异。教师也可以在外国特殊节日的时候,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节日的背景、由来和一些特殊的小故事。我认为最有效、最实际的课外教学方法就是在班级张贴一面英语墙,教师每天都在英语墙上给同学写一个外国文化小故事、小寓言等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例如,可以在英语墙上贴上这么几个小故事。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来源于美国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美国的一些酒吧为了招揽生意,会给所有客人提供免费的午餐――小薄饼。但前提是要买啤酒,才会有免费的午餐赠送。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餐馆,才写下了这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后来这句话常常用来教育人们,不劳而获地索取是不存在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形容一个人非常谨慎或者是所处的环境十分微妙的时候,常常会用“如履薄冰”这个成语。如果把它直译你就要闹笑话了。因为在西方,说一个人小心谨慎应该用“像踩在鸡蛋上一样”来形容。这个单词的本意是指小孩子小心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模样,所以把它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是非常形象的。

(三)创造第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实践联系。由于很多学习语言课程的学生在未来即将踏入翻译或者对外贸易的工作岗位,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学习,给他们介绍一些贸易谈判时语言文化差异的注意事项。

例如,可以给同学举这样的例子。西方倡导个人主义,人们都非常独立、自主。在与贸易谈判对象初次见面的时候,要十分注重西方礼仪。当对方对你进行某方面夸赞的时候,无论你自己是否赞同,你都应该愉快地回答“谢谢”。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是,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要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西方人认为,你这样回答对他是极为不尊重,容易初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问候以后要与对方进行拥抱表示友好,而不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握手。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时刻注视对方的眼睛,并不时点头示意赞同。因为在西方,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神,如果眼神飘忽不定,他会认为你对他很不尊重,没有仔细听他说话。

(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多方面跨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放映西方著名的电影,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到西方独特的语言文化,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语境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幻灯片或者动态动画,通过对比,给学生们展示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一些语言与肢体动作的配合上,教师可以亲自示范给学生们看,并让学生模仿学习。

在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中国观众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感觉到有点疑惑,人生比作巧克力的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要了解这些就要从西方文化入手,西方的一盒巧克力一般都是20块或者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相同,有苦、有甜、有酸。但是过去的巧克力包装上没有标志提示你是什么口味的,所以只能通过自己打开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这个比喻使用得极其恰当、形象,这句关于“巧克力滋味”的话也流传至今,传承给我们生活真正的意义。

五、结语

我国语言课程的教育趋势正朝着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教育方向上前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殷实的教育理论,真正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实践到课堂中去。在语言教学的时候,老师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兼顾文化差异的传播,以此引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这些,那么语言课程在大学课堂中的课改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3)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

四、结语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是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更多了解他国文化,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学中的热议话题,并且该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有效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4)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大学英语四级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力测试比重加大,试题的出题方向以语境为主,加大阅读量,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写作部分增加强度,要求较以前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英语作为外语在中国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世贸组织)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所需。 

因此,大学英语四级对英语的考查目标较以前有所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英语素质教育也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倡的。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实际上是对学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总体检测。这两者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有的英语教师将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就保证不了考试成绩。有些教师还进行着传统的应试教学,虽然学生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没有理解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最主要的体现之一。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何为语言的交际能力 

 

语言的交际能力指的是以某种语言为工具,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的能力,即通过听和读来输入信息,通过说和写来输出信息。教师只有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词汇充分理解,才能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他认为交际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 

(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 

(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 

(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 

(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 

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和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交际能力包括许多因素: 

(1)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2)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 

(3)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 

(4)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 

(5)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 

(6)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及性格和习惯等。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为什么说英语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三、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 

 

在对交际能力这个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以广义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交际能力正是大学英语过级考试要考查的中心内容。 

从近几年的四级试卷分析来看,增加听力测试比重是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有力证明。听力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背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对话语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指相互作用的话语(interactive discourse)。对于一个口头话语(spoken discourse),学生是否能正确听到信息,理解信息,乃至最后反馈信息(选出答案),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个口头话语(spoken discourse)是否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语法知识结构,对该语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得体给以判断,是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 

另外,四级词汇选择填空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对语境的理解或语境下的语法判断及词汇的固定搭配。换句话说,选词填空实际上已变成测试学生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主要信息(get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context),理解语篇尤为重要。近来四级考试题加大了对阅读的考查,分为浏览(skim)和研读(scan)两部分。文章内容新且篇幅长,所设选项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度、准确的概括能力,以及较快的阅读速度。这无疑给所有考生造成了很大困难。学生读不完文章,理解、判断、推理不准确就会造成大幅度丢分。在写作上,从语言的数量到语言的准确、地道,以及从文章的谋篇到遣词造句,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较以前有所提高。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及写作加重分值,其原因就是要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交际能力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所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考查。语言表达和理解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而且语言理解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比表达能力更重要,因为: 

(1)根据心理语言学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优先于表达能力; 

(2)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表达; 

(3)语言理解能力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四级试卷的每个题型都是对交际能力的一个检测。学生完成试卷就是完成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表达即发出信息,还包括理解部分即接受信息。 

从对整个四级试卷的分析来看,测试的重点放在了对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上。对于一个书面语篇(written text)的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一过程常常不被认为是语言交际能力掌握的过程。人们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交际能力培养存在两个缺陷: 

(1)忽视对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2)忽视对理解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过级考试要考查这一能力,而且现代化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另外,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口语交际还有着重要的差别,所以它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 

综上分析可知,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如何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教师先要了解英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才能把握语言教学的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因此英语教师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 

 

五、结语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言教学核心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指简单的口语会话。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交际能力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对交际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决定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纯英语教学的问题,它涉及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年龄、动机、认识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语交际能力,母语交际能力也应倍受关注。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交际的意识,同时其他学科也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5)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大学英语四级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力测试比重加大,试题的出题方向以语境为主,加大阅读量,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写作部分增加强度,要求较以前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英语作为外语在中国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世贸组织)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所需。

因此,大学英语四级对英语的考查目标较以前有所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英语素质教育也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倡的。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实际上是对学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总体检测。这两者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有的英语教师将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就保证不了考试成绩。有些教师还进行着传统的应试教学,虽然学生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没有理解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最主要的体现之一。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何为语言的交际能力

语言的交际能力指的是以某种语言为工具,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的能力,即通过听和读来输入信息,通过说和写来输出信息。教师只有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词汇充分理解,才能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他认为交际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

(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

(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

(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

(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

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和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交际能力包括许多因素:

(1)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2)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

(3)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

(4)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

(5)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

(6)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及性格和习惯等。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为什么说英语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三、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

在对交际能力这个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以广义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交际能力正是大学英语过级考试要考查的中心内容。

从近几年的四级试卷分析来看,增加听力测试比重是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有力证明。听力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背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对话语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指相互作用的话语(interactive discourse)。对于一个口头话语(spoken discourse),学生是否能正确听到信息,理解信息,乃至最后反馈信息(选出答案),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个口头话语(spoken discourse)是否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语法知识结构,对该语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得体给以判断,是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

另外,四级词汇选择填空试题的考点是对语境的理解或语境下的语法判断及词汇的固定搭配。换句话说,选词填空实际上已变成测试学生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主要信息(get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context),理解语篇尤为重要。近来四级考试题加大了对阅读的考查,分为浏览(skim)和研读(scan)两部分。文章内容新且篇幅长,所设选项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度、准确的概括能力,以及较快的阅读速度。这无疑给所有考生造成了很大困难。学生读不完文章,理解、判断、推理不准确就会造成大幅度丢分。在写作上,从语言的数量到语言的准确、地道,以及从文章的谋篇到遣词造句,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较以前有所提高。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及写作加重分值,其原因就是要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交际能力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所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考查。语言表达和理解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而且语言理解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比表达能力更重要,因为:

(1)根据心理语言学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优先于表达能力;

(2)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表达;

(3)语言理解能力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四级试卷的每个题型都是对交际能力的一个检测。学生完成试卷就是完成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表达即发出信息,还包括理解部分即接受信息。

从对整个四级试卷的分析来看,测试的重点放在了对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上。对于一个书面语篇(written text)的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一过程常常不被认为是语言交际能力掌握的过程。人们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交际能力培养存在两个缺陷:

(1)忽视对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2)忽视对理解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过级考试要考查这一能力,而且现代化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另外,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口语交际还有着重要的差别,所以它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

综上分析可知,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如何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教师先要了解英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才能把握语言教学的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因此英语教师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

五、结语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言教学核心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指简单的口语会话。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交际能力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对交际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决定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纯英语教学的问题,它涉及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年龄、动机、认识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语交际能力,母语交际能力也应倍受关注。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交际的意识,同时其他学科也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6)

现今的社会,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并恰当地运用言语交际能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培养和加强自己自身的综合能力的,而言语交际能力是综合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因为言语交际能力是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能力。赞美语,作为常用语中的一个类别,是我们言语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熟练运用的常用语。赞美语的运用,既是言语交际的一个点,也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高低。深入研究使用赞美语对言语交际的能力的体现和推动,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赞美语,合理合情地使用赞美语,从而达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这种后天形成的能力的作用。以下会从大学生与不同社会角色的生活交流的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使其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现实性。

大学生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牵涉到赞美语,也会因为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交活动而使用不同的赞美语。以下将按对话人社会身份的不同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列举出来进行对比,从而看出赞美语是否使用恰当或是否使用赞美语的不同效果。

在进行举例对比之前,先明白赞美的准确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赞美是“称赞;颂扬”之意。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然,赞美也是需要技巧的。其一,赞美的话语不能偏离事实。其二,赞美必须是由衷的言语。其三,赞美时要让被赞美者感到你有分享其光荣的心情。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从父母到老师再到同学最后到招聘单位的面试官都牵涉到赞美语的运用。

首先,父母对孩子们对他们的赞美是非常渴望的,但这也却是常常被忽视的。试想,假如一个家庭中,年幼的孩子对父母是敬佩的,常常夸奖父母;等到孩子长大,对父母的夸奖又演变成:“爸,这事儿还得你来指导我”,“妈,我怎么觉得你越来越年轻了呢”。这不失为一种联络亲子感情的颇佳方法。身边的一个同学,因在外求学,与父母相处时间很短,但却十分亲密,问其原因,她回答说,“陪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多多赞美他们,对他们身体和心情都有好处”。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之间的赞美是单向的或者是缺乏的,那么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肯定不如上一个家庭那么融洽。使用赞美语在家庭交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对于老师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赞美要出自真心,要基于事实、发自内心。老师的辛劳工作,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情感真实的言之于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使得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温暖。我们的生活中都会有这三种人,一种是对老师的付出和辛劳漠然,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种对老师的辛苦表示关心,以恰当的方式和老师交流,以真诚的感情对老师表示敬佩;一种是对老师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这三种不同的表现便体现出大学生在和老师交流过程中交际能力的情况,是对其赞美方式的考验。任何老师都更会对第二种学生产生好感,更愿意和其交流。

然后,是对同学的赞美。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真诚适当的赞美相当有必要。我有一位同学,和另一位同学产生了矛盾,可是一天一句话却轻易打破了僵局,我的这位同学对那位同学说,“你穿这件衣服是咱俩一起逛街的时候买的吧,现在看来咱们眼光还是那么棒!”既不显得讨好,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消除了朋友间的龃龉。另一个相反的例子,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不屑于赞美别人,这样,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僵化。所以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赞美在拉近关系之外,更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在大学四年后,我们很多人都将要投身于职场。面对职场,第一步便是面对众多招聘方的面试官和人力资源师。我认为,这时候赞美语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对招聘单位的赞美,另一个则是对自身的赞美(或肯定)。一个人拥有较高的言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懂得适度把握社交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一个是一味地赞扬自己的优点;一个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非常谦虚的认为自己仍然有有待于提高的地方,并且相信用人单位的实力,相信招聘方所提供的职位适合自己,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将招聘方吹的天花乱坠。我想,任何一个面试官都会愿意给第二种应聘者机会。这种将对他人的赞美和自身的赞美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好的赞美语的使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过程的成功实现。

以上是按四种不同对话人社会角色分类,可以看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赞美语的使用是否成功对大学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好坏,还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有顺利的开端,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社交和言语沟通能力的体现。英国著名学者利奇等人提出的礼貌准则是言语交际应该遵守的规范。而礼貌准则中包括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次准则就是“赞誉”:“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同样,社交言语中的利他技巧也要求在交际过程中,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然后加以赞美和关心。

学会欣赏他人,学会赞美,了解赞美语的重要性,学会恰当、真诚地使用赞美语,能够更好地和他人沟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能力。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使用赞美语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发展言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7)

1.引言

外语测试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教学效果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语言能力是语言教学和测试的核心问题,研究语言能力的方法将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产生重要影响,并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过程中被加以应用。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型就是研究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它必将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产生积极影响。

2.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

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语言交际能力模型。这个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提出来的,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现实性。在海姆斯看来,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只是语法能力。海姆斯认为“能力”这个术语实际上可以容纳更多内容,必须把所有社会因素都考虑进去。作为知识的不同方面,它们都隐含在实际行为之下,在一般意义上,它们都是能力的不同方面。因此,人们在运用语言交际时,不仅要考虑是否合乎语法,还要考虑是否得体,这就是“语法性”和“可接受性”。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自提出后,就对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3.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在外语教学及测试中的应用

任何语言测试都是一定语言能力的体现。根据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型,对考生语言能力的测量实际上是通过测量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现的。要测量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要将语言交际能力所包含的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能力测量。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囊括了很多语言成分和语言微技能。因此,在外语教学和测试的研发过程中,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将会对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起到指导和参照的作用。同时,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和现实性)也成为外语教学和测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依据。可以说,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是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过程中,观察和推断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需要参照的一个基本范畴和标本。

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对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测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尤其对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和口语测试的指导作用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在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为教师在英语口语课堂上组织、安排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创设生动、具体、合理的教学情境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英语口语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能力作为口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英语口语测试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的能力都将作为口语测试中的重要测试点。因此,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的四个特征为口语教学和测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中,如果任课老师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就必将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测试的良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要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该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这就为实际的外语能力测试提供了具体的测试要求,同时明确了外语能力测试中所涉及具体的测试点。根据海姆斯交际能力的内涵,这些测试点包括语言能力的测试、社会语言学能力的测试、话语能力测试和交际策略测试。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于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学说,这一学说正是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来的。事实上,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核心就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这与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所强调的理念是一致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测试则是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显然,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为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性语言测试提供了理论支持。

4.基于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

交际测试强调测试材料和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外,即代表在目的语状态下真实的语言运用,这和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中所强调的“现实性”特征是一致的。只有语言应用情景真实,考试的分数才具有有用性和可解释性,且对未来语言使用情况有较好的预期。大学英语交际测试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及具有不同学习目标的群体应有不同的要求。

交际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原则的含义除了生活真实性,还指情景的真实性,即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相一致。目前的大学英语考试要服务于交际语言教学,就应该注意在测试中,测试任务与现实生活语言使用任务是否具有使用情景的相似性,任务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多种技能结合。除了真实性之外,交际测试法认为试题的要求也应该是互动性的。因此,在交际测试过程中,如果想了解其中一方的语言能力,就需要知道这一方是如何处理另一方的语言,以及掌握对方的语言有哪些内容和特征。在交际测试过程中,考生与考试任务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两者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与测试任务之间。在学生与测试任务中,主要一方是学生,学生在处理测试任务时,涉及许多因素,因而从交际测试的角度进行测试设计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这些因素。

5.在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影响下的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的关系

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经历了由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语言技能,再转向重视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过程。一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往往伴随产生一种相应的测试模式,外语测试与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进程,即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是一脉相承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教学法直接受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指导和支配,而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又直接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由此可见,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语言学家arthur hughes(1989)把两者的关系客观而形象地描述为“伙伴关系”。

作为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外语测试要为外语教学服务,但它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rthur hughes说:“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叫反拨。反拨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如果一个测试被认为是重要的,那么对它的准备就可以支配所有的教学活动。但如果这个测试的内容和测试技巧与授课目的不一致,则极有可能带来有害的反拨效应。”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测试的反拨效应有益,则测试内容和技巧必须与教学目的一致。正确运用测试手段,发挥测试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尽量减少测试的负面反拨作用,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因此,掌握测试理论,了解测试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很大,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利用测试这一指挥棒的正面效应,使测试进一步科学化,使其效度和信度高度和谐、统一,从而对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正面的反拨作用。由此可见,外语测试不但是对外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有效检验手段,可以不断促进外语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全方位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使他们真正从外语教学改革成果中受益。

6.结语

综上所述,海姆斯语言交际能力模型为外语测试和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该模型自提出后就对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并且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如果外语教授者能在具体的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中合理运用该模型,那么不仅会对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凯.语言测试及测量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8)

“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的总体特点是:属于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范畴,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采用传统教室授课,承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尊重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个人判断与选择,重视构词法、句型等语言结构和难句分析以及词义的讲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背记课文之后的词汇表和短语,找出课文中的难句,并通过补充例句加以巩固,课后必须复习,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强调语言系统的掌握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听写、提问、讲解、举例类推等方式和布置学生完成预习、复习、书面作业等任务得到强化,着重听、读、写、译,兼顾口头表达,不增加或很少增加课本以外的课后练习。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的总体特点是:在注重交际的同时,把注意力也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所以,注重语言知识的目的在于发展交际能力,在于利用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输入必须建立在交际教学的框架之中。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与“注重语言知识”或“注重交际意义”模式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继承了‘注重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而‘注重语言知识’模式只限于无意义的语言知识的灌输,‘注重交际意义’模式又摈弃语言知识。”

反映在教学活动上,形式与意思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两个极端是形式和意思,之间存在着许多形式与意思比例不同的定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定位的教学活动。William Littlewood在其Task-Based Learning of Grammar一文中提出五种活动模式:非交际性学习、准交际性语言实践、交际性语言实践、结构化交际、真实际。

Littlewood的形式――意思连续体表明:意思成分随着活动的真实性提高而增加;反之,形式成分随之减少。但不管是“重形式(focus on form)”的非交际性学习,还是“重意思(focus on meaning)”的真实际,都没有完全排斥对方。在非交际性学习活动中,也可能存在一定意思成分(主要指语义上的意思);在真实际活动中,还可能带有一些形式成分(主要是需强化的结构)。

二、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各实验班前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现将参加各种教学模式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值、全距、标准差及全距总结如下:

此表数据表明:“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与“注重交际意义”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标准差与标准误比“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要高,说明前两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离散度大,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而后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更稳定、均衡,更趋正态分布。

为了使各模式教学效果对照更清晰,我们还对各实验班学生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述:

(其中FOF代表“注重语言知识” 教学模式;FOM代表“注重交际意义”教学模式;FAM代表“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

通过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优秀率还是及格率,“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 教学模式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教学模式。由此从一个侧面表明,此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当我国高职外语课堂还在使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的今天,本课题提倡“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本课题认为该模式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的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因为,“注重语言知识”模式与外语学习的目标和机制相悖;“注重交际意义”模式不切合我国高职外语教学实际,不能满足高职外语教学需要,也与外语学习机制不符。而“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则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即比较符合外语学习的机制,也能适应我国高职外语学习的环境和需要。在实施该模式时,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该模式吸取了“注重语言知识”和“注重交际意义”的优点,教学的重点必须是在交际教学的框架中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

Littlewood指出,有意识地学习和无意识地习得都能促进外语水平提高。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他推荐外语教学的两步法:

第一步为交际前活动。属于语言知识和单个语言技能的输入和训练阶段。通过认知活动(教师讲解,语法练习等)和学生习惯形成活动(重复,操练等),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语言点上。

第二步为交际活动。属于整合内化技能阶段,是学生综合孤立的单个技能以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目的的练习活动。从语言的生成建构观点出发,此阶段是促进学生自然习得外语的过程。学生在此阶段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交际意义上,而非语言知识上。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9)

一、前言

过去的二十年里,第二语言习得的重心已发生转移,语言学家和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更关心学习者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更注重交际策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发展( F.llis ,1998 ; Cohen ,1998 ;Cotterall,2000)0可以说,交际策略的研究发展就是这次重心转移的结果。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被看作是一种中介语。它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学习者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接近口标语的过渡语言。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目标语程度不同,他们的中介语也会呈现出由低到高这样一种发展水平。但有一点,不同程度的语言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由于还没有完全习得口标语,在中介语交际时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交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交际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使用了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交际策略是语言学习者在对口标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遇到交际困难时为弥补其语言知识的不足而采用的方法或策略。

二、对交际策略的界定

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了解决二语或者外语中的困难而有目的和有意识采取的策略(文秋芳1990 ) ,是学习策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着交际渠道的畅通与否,影响着学习者的口语流利程度。其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关交际策略的定义、分类的理论研究。后来发展到实证性研究。有关交际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包括交际策略与第二语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以及交际策略教学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影响等。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使用交际策略来克服交际中的困难。交际策略教学对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已为很多研究者的实证性研究所证实。交际策略的定义是其理论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语言研究,的交际策略主要指在有交际困难情况下实现某种特殊交际口标而使用的技巧。交际策略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错误分析、语义协商等角度对交际策略下定义。交际策略的定义具有两大特征:即交际策略是为解决交际问题引发的,以及交际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

三、交际策略的分类

交际策略的分类方法具有多层而,多角度的特点,’faronc(1977)的分类,Faerch和Kasper(1984)的分类,以及Poulisse(1990)在Nijmegen研究项目中的分类。三种分类方法各具特点并相互补充,为以后交际策略研究中交际策略的进一步分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目前学术界比较多用的是Fae-reh和Kasper(1983)的分类方法。Faerch和Kasper的分类可归纳为:缩减策略、回避策略〔形式缩减:音位缩减、词法缩减、句法缩减、词汇缩减;功能缩减:形位缩减、情态缩减、命题内容缩减);求成策略、补偿策略(非合作策略:语码转换、直译、外语化、迁移、替代、转述、造词、重组等;合作策略:直接求助、间接求助、非语言手段等);检索策略(等待语汇出现、求助形式类似词、语义场检索、其他语种检索、学习语境检索、感官检索等)。这种分类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心理语言学特点,将交际策略放在言语表达的总框架中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分类。它将语言表达分为两个阶段: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交际策略划分为缩减策略和求成策略。这不仅仅是罗列交际策略,而是将其归类为策略范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就像其他的分类方法一样,这种分类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包含有重叠和含义不清之虑。

四、影响交际策略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学生交际策略使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因素,如第二语言水平、学习态度、认知风格、个性、文化背景;以及学习者以外的因索,如学习环境、交际任务类型、语言谱系差异等。研究交际策略关键在于有效地促进交际,语言学习中的各种变量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以下五种变量: 1.学习者外语水平

2.问题性质

交际问题的来源与性质对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当母语一与外语同属一个语族时,学习者的语码转换策略较容易出现。二语学习者根据语法结构的不同使用不同程度的回避策略,Hamayan(198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3.学习者的个性

学习者的个性一与其选择何种交际策略关系密切,有些实验对象在运用母语或二语复述故事时语速比较快,细节遗漏较多.另一些实验对象在完成同样的实验任务时则语速比较慢,较为详细,而且不断求助交际策略。

4.学习环境

5.第一语言

语言背景不同的被试者在选用交际策略时是否会有不同,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五、交际策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30-0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使英语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国际化通用语言。随着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我国的国际声誉大幅提高,根据日、韩、希腊等奥运承办国的经验,在后奥运会时代,我国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都将有跨越性的提高。随之而来,我国对于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大幅提高,用人单位也对大学本科毕业生,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极强的个人综合实力,而且特别强调了他们的英语交流技能;此外,伴随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用英语作商务或学术交流的情况日益普遍,这无疑是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目前在高校中就读的本科生,虽然普遍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英语考分,并且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说的能力与听、读、写、译能力相比,则成为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交流更无从谈起。这一形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迅速提高英语实际交际能力成为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迫切愿望。而我国近年来的本科英语口语教学相对滞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口语能力千差万别,有些地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口语教学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不少学生从未接触过口语课。特别是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学又多是以培养语言知识为主,学生储备了很大词汇量,语法规则的正确运用也基本不是问题,但仍耳不能听、口不能开。因此,本科英语教学尤其是国家重点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对口语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开辟口语课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遵循教学理论,改变陈旧滞后的教学模式,引入交际语言教学是这一背景下的最佳解决途径。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接受了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发轫了一场“交际运动”,开始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基本观点是:“交际能力(即有效和恰当使用语言系统的能力)是外语学习及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交际能力的理解主要来源于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这一理论是针对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理论提出的。海姆斯发展了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交际能力不仅指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还必须培养为达到语言交际目的而恰当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概括为“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1980年,卡奈尔和思维恩(Canale & Swain)又提出交际能力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构成。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约翰森(Johnson)、雷都伍德(Littlewood)和魏窦森(Widdowson)等都对交际语言教学提出了重要见解。指出“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流,目的语语言系统最好通过试图交际的过程来掌握,学习者应在与他人的交互过程中学习目的语”(Finocchiaro & Brumfit1983:91-93)。同时,交际语言教学又有二语习得理论作为依托。卡拉生(Krashen)提出了囊括所有语言学习的五种假说,其中,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交际语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降低情感过滤,提高输出质量。

在布朗(Brown)提出的指导第二语言教学的12条3类教学原理基础上,我们发现在交际语言教学实践中,有三个原则始终在起作用。一是交际原则,既涉及交际的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二是任务原则,即用语言完成有意义任务的活动也可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意义原则,即对学习者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学习过程。依据上述理论和原则,口语教学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语言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开始随之由追求精准的语言形式转为追求流利性和可接受性。同时,注意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交互活动,营造交际氛围。

笔者通过学期初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确定了学生在本科阶段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和设想。实验对象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2006级两个班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根据学生需求及当前他们英语口语的实际状况,口语教学采用了交际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适合学生情况、以交流为目的、以培养流利性和可接受性为宗旨的口语教学方案。

第一,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口语教学和听力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改善“聋哑英语”的状况,听的能力不容忽视。同时,大量精选的听力材料也是增加可理解性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选取听力材料时要格外用心,充分考虑其口语特征,以便学生模仿及运用到口语实践中。但长时间听的过程会令人厌烦,在听说课中如何设计听力活动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活动必须能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2)活动必须要运用真实的语言和情景;(3)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以推测学生的听力理解情况;(4)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学习阶段的要求。让学生作一些重复模仿及角色扮演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教师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切勿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听力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听说能力的方式。

第二,就是要让真实的语料和语境进入课堂,用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内在的动机来自于对语言交际内容的兴趣(Finocchiaro & Brumfit,1983),经常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内容新颖、鲜活逼真的语言材料,并加以创造性地利用,会拉近他们与母语环境的距离,降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时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成功地用英语完成了真实语境中的交流需要时,就会品尝到这种交流的喜悦,意识到了解目的语言和文化的益处,从而期盼并寻找下一次真实交流的机会。那么如何获得真实的语料呢?什么样的材料更适合课堂活动呢?获取的途径有很多,交际教学中通常使用以篇章和任务为基础的材料及实物教具,因此,有出国经历的朋友,亲戚,外籍教师,报纸,杂志,照片,磁带,电影,录像等都是不错的来源。重要的是选材能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不是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好的材料及活动的开展会使师生双方都获益匪浅。在此过程中,培养流利性和实用性是主要目的,语法的准确性以不影响交流中的理解为度,切勿以牺牲流利为代价频繁地纠错来换取语法形式的精准。另外,即使一定要强调某些语法形式的准确性,也完全可以放在语境训练中来完成,用机械的手段讲授语法只会使学生厌倦。

第三,提高语境适合性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海姆斯认为,语言的适合性和得体性远远大于其语法性的重要程度。了解语境、语言是否恰当以及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及功能性,使母语使用者接受我们的英语并达意、得体,涉及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交际文化的重要性,掌握语言的社会含义和功能。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知识,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但导入文化内容必须遵循实用性、阶段性、适合性的原则。此外,对学生的英语交流习惯及运用准则,如话轮转换、临接应对、运用得体等方面加以指导,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设定的自然语言环境,会促进言语交际的顺畅及得体。

第四,积极开创交互式语言课堂,开展以促进学生交流为目的的多种课堂及课外活动,以创造一种“自然交互环境”。“学会用语言”和“用语言去学”是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来源于语言实践,而并非教师本人的大段讲解。学生需要参与到交流实战中,感受实际交流的氛围,正如你想学会游泳,必须亲自下水游泳一样。由于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过程中缺乏语言环境,我们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接近母语的“自然环境”,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开口去说英语,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促进。交际活动类型主要分两种:功能互动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上一篇: 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下一篇: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