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的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43

精益思想的原则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

关键词: 精益思想;房地产;成本管理

Key words: lean thinking;real estate;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73-02

1 论文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临,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家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不断的拉近,但是客户对建筑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我国的房地产开发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大陆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是万科,但是让万科与香港最小的会德丰房地产公司来对比,万科也仅仅是会德丰的四分之一,主营收入和利润都比万科多得多。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公司的管理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的,这不仅需要企业加强管理水平,同样也需要政府努力优化市场环境。这些客观形势都在提醒我们,房地产成本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的(Lean Manufacturing)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拥有了质量和成本的双重优势,并且曾经一段时间内超越美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地位。精益思想的内容主要就是需要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甚至场地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并且生产出的东西,正是客户需要的东西,达到质量与成本的双重保证。精益思想从理论的高度上对精益生产中的新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归纳,而且将这种模式进行了扩展,从制造业扩展到了其他几乎所有的领域,比如第三产业,将精益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限于生产的层次,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入手,将精益思想运用在企业的管理中去,拒绝浪费,提升价值。

2 精益思想的内涵和原则

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精”主要是讲的质量,有精益求精的意思;“益”就是体现在了成本的节约上,只有控制成本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精益思想并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成本最低以及企业眼中的高质量。而是追求客户和企业都能够满意的成本和质量,追求的是产品的性价比。

精确思想的第一步首先要对价值进行精确的定义;精益思想的第二步是确定各个产品的价值流;接下来就需要每一个步骤都流动起来,并创造价值;最后一点是要紧跟顾客的需求变化,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产品。精益建造在具体运用中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1]。

2.1 指定的价值(Specify Value)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包括价格管理,质量功能展开以及仿真的方法,产品由最终的用户需求来决定,这样将产品集中的顾客的要求,并满足客户的需求,避免浪费。

2.2 识别和绘制价值流(Identify and Map The Value Stream) 价值流指的是原料转变为建筑产品,并赋予它价值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的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价值流的意义主要是在价值流中寻找增值的活动,而将不增值的活动可以直接免掉。

2.3 流动(Flow) 流动原则是精益思想的一个重点。时间,成本以及价值是流动的特性,精益思想的基本单元是资源流和信息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控制的,一种是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包括材料和设备等设施,不可控制的是一些供应商的供应信息和设计方案等。

2.4 拉动式(Pull) 以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顺利的按时完成工作。精益思想中的拉动式是其特色之一,同样拉动性也是精益思想的核心[2]。

2.5 完美(Perfection) 完美即零缺陷,精益思想以零缺陷为工作目标,不断地追求完美。精益思想要消除浪费,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来实现零缺陷,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立即停工,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尽可能地实现零缺陷建筑。零缺陷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才能使得建筑产品永远保持进步。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以达到为顾客提供完美价值的目的。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对官兵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愈来愈明显,由利益矛盾引发的思想问题、社会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利益原则激发官兵工作的热情,已经成为政治工作突出的时代课题。

一、抛开桎梏政治工作的思维定势,树立全新的理念。

利益,这个官兵并不陌生的字眼,却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扉,拨动着他们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再也不是卑鄙低下的代名词,追求利益再也不是“小人”与“君子”的分水岭,利益原则堂堂正正地走上了现代生活的舞台。市场经济使官兵的利益观念明显地凸现起来,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服务保证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着与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以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然而,时代的呼唤并不代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观念上已经与时代步伐合拍,也不能说明政治工作在实践中与利益原则已经真正接轨。在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上,某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实际上还在禁锢着某些人的头脑;某些既有的工作机制还在惯性地运行;某些政治工作者还不善于从利益角度来分析、把握和运作思想政治工作,生怕利益讲多了会偏离政治方向。

纵观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官兵积极性的辉煌成就,又有脱离和歪曲利益原则的沉痛教训。就其教训而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左”的方面,表现为只讲牺牲精神,不言物质利益,空谈人的思想觉悟,视利益追求为洪水猛兽。于是,政治工作的弦外之音就是“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政治工作的言外之意就是张义弃利,存理灭欲。而“左”的东西又往往和形式主义同频共振,使得政治工作过于简单化、庸俗化。二是“右”的方面,它打着强化个人利益,追求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旗号,宣扬“理想是空的,主义是虚的,金钱才是实的”等错误观点,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把物质利益同理想道德割裂开来,企图否定和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上述两种倾向都严重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利益原则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政治工作的基础,也极大地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

在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使政治工作同利益原则紧密结合,就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确立全新的理念。

首先,充分利用利益需求的内驱力,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利益驱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高无上的原则,不承认利益原则就是否定市场经济的本质。政治工作只有正视官兵的利益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励官兵为实现正当利益而工作,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其次,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利益原则。市场经济使官兵对利益的追求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是合理、合法的,有的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加之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所有这些,都需要政治工作发挥特有的功能,引导官兵去追求合理的,摒弃不合理的利益需求,达到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和坚持集体主义利益原则的目的。

再次,树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政治工作的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法。所以,关心官兵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官兵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显然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官兵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说服教育和办实事结合起来,既是思想政

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宗旨体现。

二、正确把握政治工作与利益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的需求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推动人的行为和人生追求的动力源。在人生道路上,除物质动力之外,还包括政治、文化、思想等在内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它与利益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1.利益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官兵,而官兵的任何思想活动,出发点是利益,归宿点也是利益,利益左右着思想,思想服从着利益。政治工作内容的确定,当然也不能脱离利益关系这个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在物质待遇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主要是靠政治工作来鼓动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因此,在确立政治工作内容时,把当时革命所要解决的中心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适时提出政治动员口号,如井冈山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的“翻身解放”,等等。正因为政治工作的这些具体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民族的、人民的基本利益要求,才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政治动员而毅然参加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官兵的价值观、利益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治工作同利益原则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依托利益这一基础,才能得以有效开展。否则,必然空洞无物。

2.政治工作对利益的实现具有整合作用。利益不仅有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的种类之别,而且有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层次之分,还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时间之殊。当利益最初以个体形态展现出来时,往往是分散零碎的。这就要求官兵必须对目标实施整合,才能使目标更具社会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才能使分散的利益追求得以升华。这种编织实现利益矢量网的工作,显然是党领导下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3.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携手相伴才有生机和活力。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当客观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有了实现某种目的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可能的时候,官兵的思想是否正确,主观努力的程度如何,自然就成为决定因素。官兵在物质利益追求的基础上产生理想,理想反过来又指导着官兵追求利益活动。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物质―精神,精神―物质的链环中存在着、发展着的。所以,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是相生相伴的,政治工作只有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才有存在的可能,才有发展的生机,才有旺盛的活力。

三、建立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官兵思想观念带来的新变化、新课题,我们只有将政治工作纳入整个社会改革的大系统中,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

1.确立利益兼顾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根源已被消除,官兵关心个人利益亦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政治工作面对官兵利益的正当追求,不仅应以明智的心态予以充分理解、认同和支持,而且必须善于利用这种利益追求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我军处在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调解利益关系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的焦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再也不能像在“大锅饭”体制下那样,把个人利益的正当要求抑制在官兵的心灵深处,也不能只用特殊条件下的“奉献牺牲精神”,要求常态下的官兵无限制地放弃正当的个人利益。相反,政治工作应该积极地寻求如何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处于公正而和谐关系之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彻底摆脱只用自我牺牲解决利益矛盾的非对称模式。我们应充分肯定必要的自我奉献牺牲,但也应朝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发展。可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机制是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的当务之急。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3)

1 发电企业生产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1.1 发电企业生产特点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①生产工艺过程复杂;②电能产品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库存;③设备可靠性要求高;④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⑤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⑥ 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⑦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1.2 发电企业面临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发电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厂网分开后各发电集团发电设备容量大幅增长。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46928亿千瓦时,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6亿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非火电类型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7.50%。另一方面,长期受“计划电、市场煤”政策制约,利润空间已被大幅挤压,从2008年起火电行业全面亏损。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下,发电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发电企业已经全面进入“微利时代”,发电企业迫切需要改进原有的管理方式,创新以安全利益为中心的发电企业管理模式,精益运营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已成为发电行业长期关注的焦点。

从发电企业特点及面临形势可以看出,发电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着眼于当前形势,如何想方设法提高企业利润,重点加强煤炭管理和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二是着眼于发电企业生产特点,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三是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优化企业管理方法,注入新的企业文化。

2 精益管理在发电企业的适用性

2.1 精益管理核心思想

上世纪的60年代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首先提出了“精益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去除企业经营中一些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流程,通过对这些多余部分的去除,达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为企业和顾客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企业流程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环节去除掉,这样就使得企业的总成本得到降低,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的效益的发展。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逐渐的形成了一系列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价值、价值流、价值流动、需求拉动、尽善尽美是精益求精思想所主要包括的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流动”这个环节,在第二部价值流中,对于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和一些浪费的活动,应该让这些环节流动起来。通常来说,在企业管理中,经常把相同类型的岗位进行分组,使得相同职业的人形成一个班组,例如在企业车间经常会有车床组,刨床组等等,就是利用的这种分组的方法,这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而在精益求精的思想中,价值的流动需要企业重新分配部门和企业的作用,使得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只有价值流动起来才会体现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重要,同时也符合了企业员工的利益要求。

2.2 精益管理思想在发电企业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已经步入一个高成本经营期的发电企业,需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着想,探索和实践精益管理的思路和对策,通过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链上各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精益管理思想和理念凸现的则是创新应变,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从战略高度审视,以精益思想和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创新,是企业走向卓越,壮大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根据电力企业特点,要探索建立一个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持续改善系统,借以规范一个发电集团的管理过程,促成管理和结果一致性的达成,以整合达成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系统方法。以某发电集团公司正在推行的精益管理系统为例,该管理系统以由两大支柱及原则构成,通过改善工具的应用,逐步创建和完善电厂生产运行的各类管理工具包,打造可复制的规范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其中两大支柱包括智慧与改善、以人为本。原则分别是:挑战、持续改善消除浪费、现场现物、标准化、过程导向、相互尊重、团队合作、全员参与。其中前五大原则为智慧与改善支柱的原则,后三大原则为以人为本支柱的原则。该发电集团精益管理系统已经从企图心、方法论、组织战等多个层次对精益思想进行了解剖,但真正在基层发电公司推行好精益管理,还要结合发电企业生产特点和面临的形势来寻找着力点,这样才能使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4)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79-03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物质的;后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属于意识的范畴。自然属性决定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并随着自然属性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没有健康的生命,崇高的道德就没有了现实的物质载体。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就个体而言,自身的生存需要,决定了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帮助人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应尊重和理解人的物质追求。事实上,早在1999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讨论形成的《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对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进行了明确阐述。《决定》中强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要求都是官兵的正常需要”。正确认识物质利益因素,是不断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与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发挥凝聚人心、平衡心态、化解矛盾、鼓舞斗志的作用,就必须在管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官兵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人的物质利益和需要。

一、从物质利益动因分析官兵的思想状态

把握官兵的思想状态,号准思想脉搏,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要求。要学会从问题的现象发现本质,充分考虑物质利益因素和个人思想变化的关系,正确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为最终的解决打好基础。

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今天,社会新思潮不断涌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官兵在文化层次、能力素质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思想认识空前活跃。以往只谈大我,不谈小我的情况转变为在满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注重自我发展进步,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再讳莫如深。由此带来的实现个人利益与发扬牺牲奉献精神、改善物质生活与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官兵的思想状态更多地受到物质利益因素的影响,正确把握思想状态,就要充分分析物质利益需要。

这就要从官兵来源、家庭成员、经济状况、驻地环境和现实困难等实际出发,准确判断官兵的物质利益需要究竟是什么。物质利益需要与思想状态有以下联动效应:物质利益需要不同,则思想状态各异;物质利益变化发展,则思想状态也发生变化;利益距离越近,其关注程度越高,实现与否的结果对其思想的影响越大。利益争夺者间排斥他人对利益目标的分享和占有,因而可以通过观察利益争夺者之间的关系,透视官兵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利益预期越久,在无法实现时思想波动越大。

从物质利益需要角度出发,根据以上规律,分析及预测官兵的思想状态,就能防患于未然,及时解决思想问题。

二、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利益需要虽然取决于客观条件,但个人的认识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同一条件下的官兵会产生不同的利益需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本质上具有贪婪性,需求的无限性,但其实现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个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如果需求得不到实现,就可能引起思想问题。所以,要预先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就是合理的利益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凸现,人们不再羞于表达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一些人打着尊重个人利益的旗号,片面强调个人利益,鼓吹理想虚无主义。这与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是不相容的。在我国,军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应包含于国家利益之中。教育官兵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个人利益同国家、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把国家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弘扬牺牲奉献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在深化改革和推进部队建设中,时刻牢记我军宗旨,不断发扬光荣传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从国情、军情的限制方面讲清道理,引导官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应融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之中,在谋取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贡献。要让官兵在实现我军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寻找到正确的利益目标和实现的合理途径。对不切实际的物质要求和错误的利益观点,要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不能迎合迁就,防止错误思想和消极情绪滋长蔓延。

运用政策制度进行引导和约束。政策制度的制定要切实体现官兵利益。对党和国家解决军人物质利益问题的各项政策,要结合国情、军情搞好宣传教育,使官兵切身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心厚爱。这样,只要严格履职尽责,就能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家利益。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关心切身利益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官兵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精神激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官兵的精神支柱。“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说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前进的动力就越强。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让官兵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但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只讲牺牲奉献,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军队有政治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职业属性。军人也是人,他们有多种利益需求,离开他们的切身利益泛泛空谈理想信念,必然事与愿违。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的基本物质需要后,才会有精神需求。在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官兵作为个体的人,同样有着吃穿住用行等基本需求,也同样要面对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实际困难。因此,应当尊重每名官兵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不能把追求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看成是斤斤计较、风格不高,甚至是个人主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官兵进行精神牵引和灵魂塑造,更要切实关心官兵的物质利益需要。

四、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结合

精神激励,主要是指运用宣传、舆论等工具表彰先进,包括表扬、嘉奖、立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物质鼓励,则是指给予实物奖励,包括给予特定的福利待遇、颁发奖金和奖品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价值的高低由金钱来衡量,不少官兵认为物质奖励更实用。但是,军人视荣誉高于生命,更看重精神激励,因此,在物质奖励的运用上,要注意:

一是要防止对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产生片面的理解,既要看到二者的矛盾性,更不能忽视二者的统一性。认为坚持精神激励就应当摒弃物质奖励和过分看重物质奖励作用,忽视精神激励都是把二者对立、分割开来的错误认识。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要充分考虑到我军的特殊要求,又要始终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官兵积极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使用物质奖励是在适当范围内的措施,不是照搬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不是不讲精神激励,而是要有机统一起来,切实防止简单的“唱高调”和狭隘的极端利己主义。

二是物质鼓励多寡要与精神鼓励相符。在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设置相应数额的物质鼓励,不能只有物质奖励。当前,对一部分有特殊贡献的军人给予重奖和对高级专门人才给予特殊津贴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精神。但要在宣传中,注意突出荣誉、威望等精神鼓励。

三是要坚持精神激励为主。从军事职业的特点看,军人的劳动成本是难以用金钱计量的,他们随时要做好打仗负伤甚至为国捐躯的准备,没有任何物质奖励能换来这种奉献,再多的奖金也难以补偿。军人视荣誉重于生命,而物质鼓励即便再多,也难以满足军人的精神需要。在国家和多数人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精神激励最具实现可能性,而且再多的物质奖励也无法满足军人精神需要。对贡献重大、事迹突出和服役期间表现优良的官兵进行表彰和宣传,营造崇尚荣誉、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以及军人荣誉的自觉性。

四是要适当实施必要的物质奖励。军人的牺牲奉献是先天性的、无条件的,也是社会上其他集团都无法比拟的。金钱造就不了牺牲精神,但金钱中赋予了精神的元素后,也可以强化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要作为精神激励的辅助手段,切实体现官兵贡献价值,增强精神激励效果,并将这种效果真正转化为完成使命任务的作用力。

五、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问题,是指在世界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的总称,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是否实事求是,是否符合辩证法,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实际问题,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大多是物质利益方面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灌输、引导、激励、净化等职能,就是要针对官兵的思想,进行正面的灌输、净化,就是对反面的思想进行批驳,解决思想问题。但要看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于人的思想问题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外部世界在头脑中反映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些思想问题就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因而,不能就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要卓有成效地解决思想问题,就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工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官兵提高思想境界。

首先,要客观地分析思想问题,真正搞清是错误思想造成的,还是实际问题引起的。对因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问题,就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对单纯的思想问题,就要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教育批驳。既不能把因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问题,不加分析地说是思想觉悟问题,对官兵漠不关心;也不能把由错误思想引起的思想问题看做实际问题,一味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新形势下军队中许多思想问题是由实际利益问题引起的,看不到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脱离实际。实际问题引发并加重思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实际问题,多办实事,为官兵排忧解难,就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官兵的立场去看事情,想问题。细心体察、积极反映基层官兵合理的利益要求,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据政策制度,从实际条件出发,努力为广大官兵办实事,办好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官兵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深入基层,深入到官兵中去,切实摸清官兵之所想,官兵之所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早发现早解决,把实际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因此引起思想问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使人们感到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并不是空口说白话,开空头支票,这就增强了思想工作的可信度和实效。

再次,要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导向。实际问题只是引发思想问题的外因。人人都有实际问题,但未必都会因此产生思想问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实际问题总是存在的,而且限于实际条件,也是难以全部解决的。因此,要引导官兵能够正确对待实际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这才是根本。任何时候都要相信思想工作的威力,相信广大官兵的基本觉悟,始终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纠正思想工作对解决利益问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78-79.

[2].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J].新闻战线,1948,(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4]印进宝,刘正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出版社,2004,(5).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5)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58—04

在现代化的构建过程中,文化是无法缺位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创作生产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需要。精神文化产品是精神文化生产者劳动智慧的结晶,它主要指精神文化生产者通过脑力劳动对生产对象进行思维加工所创造出来的思想观念形态产品。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认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规律。

一、 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得以呈现的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注重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是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

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的成果。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这种对别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通过交换实现其使用价值的产品,就是商品。精神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必然要求其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受到商品规律和市场法则的制约,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尽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那些物化程度较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如书刊音像制品等,更要重视经济手段和科学管理,注意研究文化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产品适销对路,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市场,适应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精神文化产品本身内在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获得了多少经济利润,而在于它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这一本质特征,亦即它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社会效益是社会效果和社会利益的总称,又指某种事物对社会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程度。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就是要求精神文化产品问世之后应当对社会产生积极的、进步的、良好的影响和效果,能够引导人们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只有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才是美好的精神食粮,才会有补于世、有益于人,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讲求社会效益是注重精神文化产品深层次的本质性的思想、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广的社会影响,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为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增强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社会效益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着经济效益的增长。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增强有赖于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市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人越多,社会效益就越广泛,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反之,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如果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则没有使用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交换价值,不可能有经济效益,也不可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是辩证的统一体。

二、指导原则: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辩证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也是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是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重要课题。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市场经济提供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以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建设实践,例如传播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使人们了解如何更好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全党和全国形成科学的发展思想体系;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观念,有利于党和人民在转变经济体制时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更快更系统地进行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加快人们熟悉市场环境的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市场经济形成共同价值理念的提供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爱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形成敬业精神、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更好的发挥人们在市场中的“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为市场经济提升劳动者的基本素养

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和基础资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只有持续地提高劳动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使人们正确地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势,更加自信有激情地投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先进的并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体制,因此它在实际上就要求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之相匹配。我认为市场经济法的原则包含协调经济原则、效率公平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些原则决定了培养每个市场主体以下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性:第一、奉献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奉献精神是指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一种高贵品质,它是一种爱,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能打仗、敢闯关、乐于为了建设新中国而不断牺牲自己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他们把自己有限的力量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但我们历史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不能就此遗失。第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背景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是通过每个劳动者的集体努力来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实现又是个人利益的最可靠的保证。只有在社会主义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从根本上说与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避免以集体主义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和以个人利益反对集体主义的错误倾向。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首先要求人们要为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时,最终是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上。第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生产者的社会责任为例,现在我们谈到企业有意无意的引申义就是企业无视消费大众的权益,利欲熏心。其实社会将生产者赚钱和消费者权益对立起来本身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先公后私,只有先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先,这样消费者才会先接受生产者的产品,最终企业才能实现盈利的想法。消费群体对企业信任和褒奖的表现就是企业利润,其中企业凝聚的利润越多,就代表给消费者带来的产品利益越多,就代表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生产者虽然以盈利为目标,但从根本上讲是和消费群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对抗性的尖锐矛盾。在有些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会有利益的博弈存在,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共同利益的一致性,至于利益分配多少的协调,与阶级斗争式的你死我活完全两码事。第四、诚信的优秀品质。仍然以生产者为例,生产者有时候也会面对信用危机的问题。“郑百文”事件是中国股市上的问题仅仅暴露出的冰山一角,后来又爆出“银广夏”作假账的骗局,这不仅损害了股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更让中国的股市呈现乌云惨淡的气象。一段时间内,股市一直处于低迷阶段。中新社曾经报道,财政部曾经公布的抽查账务信息质量公告显示,157家被抽查的企业中,其中有155家有账务虚报问题。后来接连发生金融信用的危机,表现就是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迟迟不能建立,必然出现复杂的贷款手续问题,贷款消费也紧接着受到影响。这一连串的经济现象就是一开始由于信用危机,造成了整个市场的不景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生活中出现信用危机,人与人之间信任也会普遍缺乏,由于个别官员存在问题,甚至会出现对政府的信任问题,市场信用乃至社会信用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坚持以诚信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极其具有必要性。第五、艰苦奋斗精神。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反对享受生活,更不是拒绝追求物质利益,有一句话叫做利益推动着民族的发展;我们要杜绝的是物质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之所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因为现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少,也可以说还达不到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归根到底的层面,艰苦奋斗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实现“水涨船高”的生活质量。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丰富的。不同的社会条件,对人们艰苦耐劳的要求不同;不同年代或者同一年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又或者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不一样,决定其艰苦奋斗的程度就不一样。因此,我们所说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发扬勤于奋斗、不怕艰难险阻,时刻准备进取的心态,这适合于任何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它并不能马上、立刻就能完成,它必将经历各种曲折,但其前途又让人充满信心。现阶段是新旧各种体制正交换的“非常时期”,新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某些旧的体制还在发挥作用。“非常时期”更需要“非常举措”,要求我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探索,勇于尝试,不畏艰难,愈挫愈奋。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7)

人类历史已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两大社会形态,正在走向或即将走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p104)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人的依赖关系”的传统社会,包括中西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护群体、整体利益是人生主要价值取向,虽然这类思想在欧洲近现代被急剧张扬的“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呼声所奚落对抗,但整体主义思想并未销声匿迹,仍不绝于耳;在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集体主义原则是人生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把握传统社会甚或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意义及其与社会集体主义原则的联系和区别,将是我们理解、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思想基础。

一、整体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根源

如果说直立行走、猿手变成人手、猿脑变成人脑是人猿揖别的重要生产特征,意识的萌芽、语言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心理、精神特征的话,则劳动和结群成族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和社会条件,马克思深刻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18)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对此也有所意识:“人,力不若牛,而牛马为用,何也,日:分;分何能情也,日:义;以义分则合,合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产生于与动物本能活动根本区别的劳动实践,更和人们结成群体以增强力量和智慧去征服自然、社会中的外在异己现象的社会形式不可分。中西思想家都殊途同归地颂扬和倡导克服一己之私,追求更大群体、整体的价值和利益,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判定人性发展程度高低、人的思想觉悟程度高低的标准。总体而言,近代以前的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特别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个体脆弱与依附性,群体具有绝对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个体没有再也不可能真正从群体中分化出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仅仅被看成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无论在当时社会的一般群体意识还是作为高级精神产品的哲学中,整体主义都占有主导的地位,进入近现代,虽然个体至上的呼声甚嚣尘上,但整体主义思想还是据理力争,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消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于克服“私”,自觉到物我彼此为一体,体现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人我一体,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群体价值重于个体价值,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或群体那里才能展现和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因此把自我实现过程看做个体认同、归依群体的过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据说哲学的群(整)体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仁义礼智”观念中:“克己复礼”着眼于理性对感性的调控、群体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支配;“重义轻利”的“义”作为一道德理性范畴,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把自我价值目标投向群体价值层面;孔子提倡“忠恕之道”,着眼于个人的情感在集体、社会领域的延伸与拓展,价值取向是对个体价值的超越与群体价值的实现。

古希腊罗马哲学思考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原则虽然也包含着个人主义因素,但总的倾向是整体主义。本体论的自然哲学家通过对字宙本原秩序的探索,强调城邦秩序、国家生活的正义性和重要意义,主张个人生活遵循宇宙共同秩序和规律,其伦理精神是城邦主义、国家主义。雅典执政将军伯里克利告诫:“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毁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人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如果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 德谟克利特指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把伟大的事业和战争引导到好结果,否则就不可能”,“国家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以使国家治理得很好。不应该争吵过度以至于失去公道,也不应该让暴力损害公共的善。因为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庇护,其中有着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如果它被毁坏,就一切都被毁坏了”。针对智者学派一度导致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泛滥,苏格拉底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感觉、利欲和意见,而在于灵魂,灵魂的任务就在于摆脱肉体物欲的纠缠,去追求那普遍和绝对的善,这样才能确立起公共的秩序,从而维持城邦的团结。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其哲学无论是对理念世界的论证还是对理想国的描述,都体现了一种整体主义的取向,他强调:正义存在于这样一种原则中,整体的所有部分各居其位并为整体的善服务。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个人隶属于城邦,离开城邦集体,个人也就不成其为个人,他通过伦理学指导人们在城邦生活中寻求“善的行为”,即出于明智中确立中道,并形成于习惯的行为。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想体系贯穿着整体主义实质,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的共同特征是强调社会、国家的权威性。基督教提倡顺从原则不仅是要人们做上天之神的仆人,同时也要服从人世间的君主,因为后者权威来自于神,是神的旨意的体现,教义中的禁欲主张和仁爱说教为整体主义提供了基础。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的命题,以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离不开社会为由,极力贬低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和自由。正如布克哈特分析指出,在中世纪“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团体的一员,只是通过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

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神学及世俗仪力埘个人的奴役,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自我实现,住思忠和作品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但整体主义思想主张仍未偃旗息鼓,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哲学思想领域中的斗争。}泉德把人二重化,有双重本性即自然人性和道德人性,正如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一样,作为族类存在的人的道德人性.高于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自然人性,甚至提出人的个体存在应为族类的道德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黑格尔批判了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的社会原子论倾向,认为其错误主要在于把社会整体放在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等既不确定也不可靠的因素的基础上,为此他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加以讨论,把国家看成是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个人不仅要服国家.而且有义务为国家作出牺牲,这种牺牲所放弃的是个人“偶然的个体性”,获得的则是对“个人的实体性的个体性”在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层面,孔德立足于实证主义哲学立场,在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提出社会有机体观点。在他看来,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与其构成要素或部分之问有着功能的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并不是说整体由部分决定,相反整体的各部分就其单独来看,并无所谓本性,其作为系统要素之本性正是由系统决定的;他以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比附社会,提出所谓社会各阶级和阶层分工与合作理论,主张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互相友爱,道德奉行利他主义才能求得社会的秩序进步。布拉德雷则把社会有机体论作为人应当履行在社会中“岗位及义务”的根据,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服从。

二、整体主义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态

原始社会,人类自然科学知识极其贫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外在、内在世界常常处于极度恐惧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迷茫状态,生存欲望和实践经验使人们结伴成群以增强力量和智慧去征服外在世界,逐渐形成氏族、部落等稳定的生产生活群体,“我们越往前追溯,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情感、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一方面,各氏族之间因为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经常争夺猎场、牧地及食物等引起的相互冲突和攻杀,直接危害着个人利益和氏族利益,氏族成员为了维护个人、家族的安全与经济利益,必须依靠和依附于氏族和部族;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氏族和部族共同利益,又必须依靠它的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集体,这种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原始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氏族和部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服从和维护其共同利益是系统每个成员的最高义务和神圣职责。维护氏族和部落共同利益成为整体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受“重义轻利”、“明明德于天下”思想的影响和激励,人类文明社会追求和颂扬整体利益至上的观念精神,但囿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呈现出多层次多形态:

(一)宗族、家族整体主义和地区、集团整体主义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对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整体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首先是种伦理型文化,“尊尊”“亲亲”是人们最基本也是非常强烈的情感,尊从家长、族长意志,实现家庭、宗族利益,“修身齐家”、“光宗耀祖”是个体成员的最起码的生存责任;其次,传统社会结构相对稳定静止,人们作为类、社会存在物,必然属于一定地区、集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及维护所属集体、地区的整体利益是个体更高的价值追求。但其也容易并曾经被不恰当地放大为地区、集团保护主义,以邻为壑、不惜损害其他地区、集团甚至国家集体利益去实现、扩充本地区、集团利益。

(二)民族、国家整体主义是文明社会占主导和最高形态的整体主义精神。阶级社会的社会结构系统中王权至上,“君为臣纲”、“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服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代表——王权是人们不可抗拒的至上归附,同时治国平天下是志士仁人人生最高追求,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居天子之近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思想部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至高无私的民族、国家整体主义精神。

(三)地球、人类整体主义。近现代以来,国际交往频繁,生产领域国际分工贸易、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世界经济、文化、政治日益融为一体,人们愈益重视民族、国家间利益的相关性、一致性,反对殖民主义、沙文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共同对付环境污染、黄毒泛滥等问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愈显强烈,并成为整体主义的最高历史形态。

整体主义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凝结人类社会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并为无产阶级所推崇,成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纵览整体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形态,特别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宗族整体主义、民族、国家整体主义都存在认识、阶级基础等历史狭隘性,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所超越。

三、集体主义原则的形成及其对整体主义思想的超越

无产阶级及其先进代表共产党人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意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与他人利益的关联一致性,真诚地把个人利益置身于社会利益发展中,把他人的发展看做自身利益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从而确立起先进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个人与社会的方法原则,意味着不能仅仅从社会出发来说明个人或者仅仅从个人出发来说明社会,而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即持一种解释学的循环原则}作为一种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则,意味着集体必须是真实的即不是与每个个人相对立的,而个人应当是独立的同时又是有社会责任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互为目的和双向还原,而非片面强调一极。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是从无产阶级集体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思想体系和行动原则,其基本内容和原则包括:(1)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2)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应作出必要的牺牲。

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和实现由其在历史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决定,并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是先进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大公无私,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的阶级历史使命使他们必然在行动中包括道德实践领域把代表着人类正确发展方面的先进、真实集体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个人利益自觉融于这崇高的事业和奋斗中;二是经济基础保障,公有制经济占主导,保证“他们的共同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而且“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有了可靠的现实基础,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广泛开辟了道路;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民主为集体利益也为个人利益实现有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人们参政议政,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制度、法律的健全,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促进切身利益的实现。

集体主义原则与整体主义特别是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奴隶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包括家族整体主义、地区整体主义、国家整体主义等)相比,基于后者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等的差别,从而在思想、现实上有明显的差别,表现出超越性、先进性:

(一)古代人对人的理解是狭隘的,表现在就外部来说,人们只限于把本民族、本部落、本家族等看做主体,没有把人看做是普遍的,意味着“非我族者,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类必异”;就内部来说,人们只限于从有机整体角度看待人,没有把个体看做独立的个性;综合起来说,当时人们保有狭隘的人群观念,而不存在普遍的“人类”和独立的“个人”观念,这样的整体主义必然是局部、狭隘的整体主义,也是泯灭个人利益的抽象整体。而无产阶级的集体是从全人类的角度作最先进理解,个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主体,是扬弃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所造成的对个人的两度异化,成为真正的人。这样的集体主义必然是最广泛、最彻底的整体主义,也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统一的整体主义。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8)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以为,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中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问题和特点,贯彻执行国民和学生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嫂变和重组的震荡,它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市场原则的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市场机制的魅力来自固有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价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只欣赏强者,不同情弱者,商场即战场,商场无父子。优胜劣汰是时刻高悬在社会经济主体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透出阵阵血腥之气,使人们的心理变得凶狠、冷酷。效益原则使经营主体形成的将经济行为量化对比分析的思想定势自然引人社会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及社会人际关系常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www.133229.Com它容易诱使某些人投机钻营、见利忘义,强调社会权利,漠视社会义务,淡化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眼中看来什么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身救人统统与效益原则相悖。这种经济原则在意识上极易滋生虚伪、奸诈、狡猾的人格心理。等价原则,这种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法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它导演和衍生的一幕幕肮脏交易的腐败丑剧,它们诱发社会操守意识和职能意识的扭曲、畸形。这种观念与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斤斤计较、虚荣攀比、患得患失心理结合,从而使雇佣思想嫉妒排他意识扩张和膨胀,形成对社会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淡化和离散心理。物质利益原则,使人们的焦点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获利的多寡,容易在观念上把人们导向目前的、直接的物质利益;以金钱的占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以物质的享受程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易使人物欲横流,索取社会、享受人生。极端个人主义、现代腐败、拜金主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种种源于市场法则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淀带来广大群众思想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人们思维和心理平衡被打破,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就业焦虑、对社会风尚的悲观情绪大有逐渐蔓延之势。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甚至使极少数人产生厌学,厌政府和反科学、反社会等不良心理。粗俗的“法轮功”在群众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出人意料,即与市场经济法则对人们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全民的、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近些年来,从领导到一般群众,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同志感到理论贫乏、底气不足,从而认识肤饯,畏难踌橱,这是在所难免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说它在思想政治领域只有负面效应,这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性错误。市场经济发展将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正逐步凸现出来。应该说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提供了契机,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肥田沃土。

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平等权利的反映,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观念的彻底荡涤;是对官本位等级制的否定,它将直接改变社会人际关系不平等状况,否定裙带关系,使人们人身依附观念逐步淡化,对投机钻营,买官卖爵有效遏制,并摈弃奴性的人格。平等原则的深化和泛化,逐步使人们抛开一切成见、偏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因市场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较之以前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人才选择上成分、出身、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种不平等的要素,让位于公开、公平的竟争,从而培养人们自主、自葬、自信的人格。

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它表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价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必然折射形成对人们社会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尺度。等值等价、等质等价、等量等价,表明人生的价值不仅有质的原则,而且在量上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它激励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正值取向,并力争进人高的社会价值层次。它正确地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各种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价值领域,较好地把握价值坐标,从而形成人们务实、稳健的品格和素养。它将彻底摈弃“官本位”的一元化人生价值选择倾向,逐步形成人生价值目标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人生价值领域和实现的空间。

效益原则,追本溯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执行效益原则从自发到自觉作用的结果。市场条件下效益是首先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效益之价值尺度。这有利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品质中的沉积,扼制和泯灭私欲的过度膨胀。商誉是经济主体的生命,效益的源泉;诚实、笃信的品德必然附在其中。效益的现实性,是人们能力的物化,知识的外化,必然要求主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9)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以为,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中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问题和特点,贯彻执行国民和学生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嫂变和重组的震荡,它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市场原则的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市场机制的魅力来自固有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价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只欣赏强者,不同情弱者,商场即战场,商场无父子。优胜劣汰是时刻高悬在社会经济主体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透出阵阵血腥之气,使人们的心理变得凶狠、冷酷。效益原则使经营主体形成的将经济行为量化对比分析的思想定势自然引人社会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及社会人际关系常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它容易诱使某些人投机钻营、见利忘义,强调社会权利,漠视社会义务,淡化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眼中看来什么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身救人统统与效益原则相悖。这种经济原则在意识上极易滋生虚伪、奸诈、狡猾的人格心理。等价原则,这种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法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它导演和衍生的一幕幕肮脏交易的腐败丑剧,它们诱发社会操守意识和职能意识的扭曲、畸形。这种观念与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斤斤计较、虚荣攀比、患得患失心理结合,从而使雇佣思想嫉妒排他意识扩张和膨胀,形成对社会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淡化和离散心理。物质利益原则,使人们的焦点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获利的多寡,容易在观念上把人们导向目前的、直接的物质利益;以金钱的占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以物质的享受程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易使人物欲横流,索取社会、享受人生。极端个人主义、现代腐败、拜金主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种种源于市场法则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淀带来广大群众思想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人们思维和心理平衡被打破,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就业焦虑、对社会风尚的悲观情绪大有逐渐蔓延之势。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甚至使极少数人产生厌学,厌政府和反科学、反社会等不良心理。粗俗的“法轮功”在群众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出人意料,即与市场经济法则对人们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全民的、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近些年来,从领导到一般群众,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同志感到理论贫乏、底气不足,从而认识肤饯,畏难踌橱,这是在所难免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说它在思想政治领域只有负面效应,这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性错误。市场经济发展将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正逐步凸现出来。应该说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提供了契机,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肥田沃土。 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平等权利的反映,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观念的彻底荡涤;是对官本位等级制的否定,它将直接改变社会人际关系不平等状况,否定裙带关系,使人们人身依附观念逐步淡化,对投机钻营,买官卖爵有效遏制,并摈弃奴性的人格。平等原则的深化和泛化,逐步使人们抛开一切成见、偏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因市场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较之以前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人才选择上成分、出身、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种不平等的要素,让位于公开、公平的竟争,从而培养人们自主、自葬、自信的人格。

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它表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价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必然折射形成对人们社会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尺度。等值等价、等质等价、等量等价,表明人生的价值不仅有质的原则,而且在量上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它激励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正值取向,并力争进人高的社会价值层次。它正确地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各种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价值领域,较好地把握价值坐标,从而形成人们务实、稳健的品格和素养。它将彻底摈弃“官本位”的一元化人生价值选择倾向,逐步形成人生价值目标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人生价值领域和实现的空间。

效益原则,追本溯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执行效益原则从自发到自觉作用的结果。市场条件下效益是首先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效益之价值尺度。这有利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品质中的沉积,扼制和泯灭私欲的过度膨胀。商誉是经济主体的生命,效益的源泉;诚实、笃信的品德必然附在其中。效益的现实性,是人们能力的物化,知识的外化,必然要求主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61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07- 02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传统企业纷纷提出要拥抱互联网,要向互联网企业转型。传统企业掀起一个信息化、互联网化的热潮。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内部一般会设立自己的软件研发团队来承担企业内外部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但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的研发模式在创新能力、交付速度等方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对IT服务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其软件研发管理模式,提升软件研发能力以应对内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笔者认为利用精益思想转变研发管理,提升企业软件研发能力,提升软件交付速度和软件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 精益思想的发展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丰田管理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20世纪90年代,MIT的James Womack、Daniel Jones和Daniel Roos研究考察了丰田生产系统,提出“精益(Lean)”这个术语。它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它融合了单件生产方式及大规模生产方式各自的优点,并同时避免了前者高成本的不足及后者低柔性的缺点。丰田公司凭借着这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取得骄人的业绩。2007年,丰田的产量已超过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年汽车销售量超过937万辆。精益生产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习和借鉴。1996年,James P. Womack和Daniel T. Jones在《改变世界的机器》的基础上,发表了《精益思想》一书,该书把精益生产进行理论化,并系统地描述了精益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了精益的思想体系。

2 精益思想在提升软件研发能力方面的应用

精益思想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制造管理,但应用于转变研发管理,提升软件研发能力的实践尚属不多见。软件研发能力主要体现在三要素:人、技术、流程。精益原则和精益思想在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主要体现在将这三方面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系统,具体表现在:

2.1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软件研发人员创新能力

软件研发能力的核心在于发挥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将每个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传统企业管理是基于科学管理创始人泰勒所提出的原则,管理者对工作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更小的较独立的任务。这些任务由专门的工人来进行,工人不需要理解任何东西,只需要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他们的具体任务。这种工业时代的管理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渐渐不适用。精益管理主张发挥人的作用,主张利用“使命式指挥”替代命令与控制。“使命式指挥”指的是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建立一致性以实现员工的自主性。

2.2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软件研发技术能力

精益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在精益生产中,精益理论指出不能在生产线的最后工序才检测产品的质量,在过程中的每一个工序应该能够进行错误验证和自检。映射到软件开发工程中,精益思想指导的精益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套实践工具,包括持续集成、持续交付、部署流水线、自动部署、自动等。利用精益工程实践将大幅提升软件研发技术能力,提升开发过程中各环节的反馈效率,聚焦预防,消除浪费,提升软件交付质量和交付速度。

2.3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软件研发流程管理能力

传统软件研发管理为了保证研发过程的可管理、可重复、可回溯,一般会有一套严格的配置管理、过程管理、研发测试流程、生产流程等。利用精益思想一方面可以通过价值流的角度去分析软件研发过程中的活动和流程,对价值流中存在的等待进行消除,对没有带来价值并且是不必要的活动进行摒弃,消灭其带来的浪费;另一方面利用精益工程方法可以将研发过程中手动的流程自动化,实现价值的快速流动,提升企业软件价值的交付速度和质量。

3 结 语

精益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用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通过吸收精益思想的精髓,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将其思想应用到企业软件研发管理过程中提升人、技术、流程的整合效率,必能提升软件研发效率,为企业内外部客户交付高质量、高价值的软件,使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时取得有利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James Womack,Daniel Jones,Daniel Roos. 精益思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上一篇: 财务管理与审计 下一篇: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