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41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

管理不规范是目前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环境塑造的短板

设计环境是决定工业设计能力的很重要的基础,具体要素包括领导层的支持度、创新意识、组织的健全程度,管理的规范程度等,这些细分要素决定了工业设计是否具备良好的生存土壤,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创新。从对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的工业设计环境的调查来看,整体状况较为良好,大多数企业都表现出对工业设计的支持。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是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尤其是在对开发人员的激励制度建设方面,得分较低,为7.50分。很多企业反映出目前虽然有激励制度,但激励制度对设计人员的激励作用表现不明显,或者没有激励作用,这无疑会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不善利用外部力量级需求,采集手段比较单一,限制了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

资源整合能力是反映工业设计过程中需求采集以及整合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能力,是工业设计创意的基础,以及利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力的快速创新的关键。从调研数据来看,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在工业设计中需求采集来源都比较广泛,也比较成熟,一般会有专人负责并且具有固定的需求信息采集渠道。在外部资源利用方面,如外部设计机构的合作方面,大部分也都具有稳定和长期的合作机构,能够将部分设计工作有效地外包出去,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但有很多厂商没有利用外部合作资源或者没有固定的合作,借力不够,总体得分在资源整合方面最低,只有6.5分。其次,笔记本电脑厂商表现出来的主要的短板是需求采集手段比较单一,定期的客户沟通和内部销售部门提供等比较普遍,而依赖互联网手段采集较少,也有一些企业采集方式不固定,信息来源比较散,尚未形成模式。

人员、培养机制及资金的缺乏是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要素投入方面的突出问题

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在环境和资源都就绪的前提下,充分的要素投入是取得良好产出的关键。此次中国笔记本电脑竞争力状况评价,主要从投入工业设计人员的数量、设计人员薪水、培训费用的支出、设计必须的软硬件装备、工作场所、生产资源投入(如测试环境和材料等)、资金投入等方面考察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对要素的投入情况。

从采集数据的得分情况看,目前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业设计的要素投入存在较多的问题,设计人力资源数量、培训、资金等方面问题最为突出,得分分别为:4.61分、4.93分、5.14分。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虽然得到领导的相对重视,但实际的投入与重视程度还不成比例。这也反映出很多企业急功近利,过分关注工业制造技术,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根本――设计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2)

经过几年运行的基础上,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针对技术转移瓶颈问题,积极探索内联外引、关注技术放大与集成的新路,对内着力建设中试公共实验服务平台,强化工程设计、安评、环评工程师队伍建设,完善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专家咨询、信息平台等综合服务配套体系,瞄准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特别是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整合校内各学科人力资源联合攻关,注重过程研究和工程研究紧密结合,聚焦技术集成,大大提升了技术转移的成熟鹿对外面向市场需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针,于2005年牵头发起组建了行业技术转移联盟(与全国16家著名高校结盟),2007年受邀参加国家首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加盟了2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密切了与能源化工领域特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宝山、浙江湖州、广东深圳等5个工作站(分中心),与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组成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同时积极建设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基本完成教育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石油化工频道”和“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

技术转移及服务体系构建

在总结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存在较多困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在技术集成和技术市场开拓上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转移体系架构。

功能架构与能力建设

依托学校已建的近20家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立足于打破原有科研体制的条块分割,充分发挥“转移中心”在学校的调控、组织作用,将科技成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分类建立人才、成果数据库,统一调配、统一指挥。

我国大学教授大多数从事过程研究,而工程研究涉及较少。针对工程研究的滞后甚至缺失势必在工程设计上留下许多漏洞和隐患(在化工领域尤其明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开始,就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技术集成能力建设为核心,从确定跟踪服务的拟转移项目为起点,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注重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紧密配合,强化技术集成。

技术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项目筛选、技术开发、示范工程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是一个“链条式”的发展过程。如果一个环节受阻,就不可能使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学有效的技术开发应包括过程研究和工程研究两部分。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起就整合吸纳工程设计研究院组成技术转移中心工程设计研究部,使其紧密参与技术项目产业化的全过程,通过“转移中心”与工程设计院的整体运作,达到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无缝衔接,将工程研究提前,加强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的结合,大大降低技术转移的资本风险,加快转移速度,在机制上为研究与设计、工艺与工程的有机结合开辟了道路。2006年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股份制改制,引入了新的活力,现已具备化工类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格等一系列相应资质。

组织框架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组织框架就是围绕学校的自身特色和从事的主体行业背景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完善并构筑技术转移一门式服务体系。现下设办公室、市场部、信息部、专家咨询部、中试平台部、设计研究部、综合服务部、国际合作部。

运营模式与市场开拓

运营模式与市场开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果推介:对学校重大的科技成果提前进行跟踪、摸排、调研,有重点的进行成果筛选、策划、包装、推介,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进行宣传、推荐,及早进行成果转化潜在合作伙伴的搜寻、交流与对接,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推广率。

技术经营: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利用中心现有的从工程设计研究、专家咨询、中试平台、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技术市场等技术转移架构进行整体策划、包装、运作,必要时组织技术集成、二次开发,使创新技术、核心技术得以成套化、工程化、产业化,大大提升技术的价值。

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建设与核心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基于自身独特的体系架构与经营理念,自2006年又开始了以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开拓、创新探索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建设,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一支内外联动、快速响应的技术转移及服务工作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运营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机制”、凝聚“团队”、构筑“平台”、塑造“品牌”,努力成为促进能源、资源、化工等领域及区域间、国际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技术转移服务业绩

技术转移项目交易额快速增长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新一轮的建设发展与相关技术转移管理、激励制度的建立、出台,特别是技术转移创新团队的创建、带动与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技术转移工作,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6年和2007年,学校横向技术转移合同总金额分别达到了1.1165亿元和1.6078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7954万元增长了40%和102%,平均年增长率为42%,远远高出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平均增长水平;促成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转移成交数,2005、2006和2007年分别为1个、2个和4个,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100%,2008年初又已经有了3个,近两年合计有9个超过1000万元的重大技术转移项目成交。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备,技术推广和技术交易活跃

随着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的逐步完善,技术转移中心运作项目的成熟度得到显著提高技术转移联盟和网络推广、协作平台的相继建立和有效运行,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备。

近年来技术转移中心技术推广和技术交易活跃,2007年度组织大型技术交易活动数量3项,参加各类技术交流会近百场次,合作已遍及全国25个省市。特别是“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和“大型甲醇合成反应器技术”两个能源化工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已完全占领了国内同类技术市场的主导地位,已分别签约推广30余台套,将分别直接带动工业增加值、5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

展,树立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一流品牌。技术转移成绩斐然,备受社会关注

2005年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又获得“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个人奖,其组织、参与运作的技术转移项目连续三届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

华东理工大学独特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与运行模式以及高达5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引起了包括《科技日报》、《解放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广泛报道,《中国化工报》等更是辟出专版介绍学校的重点科技成果。由六部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的“2007产学研结合高层论坛”上,作为全国高校的唯一代表,中心的技术转移成功经验博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在六部委牵头推动成立的5个战略联盟中,华东理工大学就加盟了其中的两个:“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反映出华东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领域的鲜明特色和领先优势。

典型案例

近年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技术市场提供了小试、中试、工业示范一条龙全程服务,为支援西部开发、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3)

二、设计性实验选题的“四个方向”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性实验选题在把握“五个原则”的前提下,通常可通过“四个方向”来进行选题设立,即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和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一)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为促使学生掌握并加深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从实验结果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实验结果在理论授课时已经涉及,因此学生实验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但不要因为这些就抹杀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独特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例如,对长杆型坯料进行局部镦粗是模锻生产中经常采用的变形工序之一。因此,在《锻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实验课中设立了“局部镦粗规则的验证”这项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对不同长度试件,使用局部镦粗模进行镦粗,验证局部镦粗规则的正确性,观察和分析由于局部镦粗长度与直径比值的影响而出现的正常和不正常现象。由于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加实验,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该实验涉及内容是比较典型且在生产中常用到的。怎样保留并将其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设计性实验呢?这就需要转换思路,可将该实验内容转换为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尺寸的不同试件,进行局部镦粗积聚工步计算,并绘制镦粗模模具图。当然,由于实验经费及加工时间的限制,学生设计的镦粗模并不需要制作出来,因为给定尺寸的试件,其局部镦粗模主要模具尺寸及工步是唯一的,可以采用原有的局部镦粗模进行实验和鉴定学生设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灵活掌握。这样,通过对原有实验内容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一方面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热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有关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的镦粗模设计又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保留一些经过长期教学积淀总结的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而且节约实验经费,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有着“一举三得”的益处。当然,并不是所有验证性实验都能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对于这类实验项目,如果确实是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实验项目,只要集思广益,通过合理安排,完全可以将验证性实验穿插在设计性实验项目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都需要在设计性实验选题中拓宽思路,灵活安排。

(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是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性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而且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教师学历较高,多为博士毕业,且积累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根据调查,学生大多数对专业课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内容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此举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利于实现加强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科研项目涉及到的过共晶Al-Mg2Si合金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研究开发的先进复合材料,但铸态过共晶Al-Mg2Si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可将该科研项目涉及内容转化为“原位自生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针对铸态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的特点,设计并实施改善力学性能的方法,并撰写分析报告。该设计性实验所涉及的Al-Mg2Si在专业课中虽未能涉及,但铝硅合金熔炼等相关知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已涉及并掌握,因此学生进行该项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并掌握“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在保证合金成分为过共晶Mg2Si的条件下,自主选择、计算合金成分配比。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配料、熔炼、除气,并根据前期选择的不同方法对合金熔液或浇注试件进行处理,最后进行拉伸测试及金相观察,检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该设计性实验虽然由科研课题转化,但涉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中应掌握的合金设计、合金配料、合金熔炼、合金处理及热处理工艺等,较好地将专业知识系统、综合地链接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工程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提高解决所学专业涉及工艺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等。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不可盲目地将科研内容或部分内容一成不变地照搬过来,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如果研究内容过于狭窄、难度较大或实验内容过于生僻,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采用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实验能力等方面,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设计性实验的工作中。

(三)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设计性实验选题时要力求接近、结合实际生产项目,将其合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内容。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时应用、加强、拓展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实际生产项目转化的设计性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例如,以W18Cr4V为代表的高速钢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切削工具和冷变形模具中,其内部的合金元素与碳形成复杂的碳化物,分布在基体金属上,降低了材料的机械性能。而锻造是实际生产中改变高速钢中碳化物分布状态的重要方法。因此,可将该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改善高速钢铸件中碳化物分布的锻造工艺设计与实施”。该实验内容包括铸造和锻造两大部分,铸造部分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高速钢铸件成分,并根据设计成分采用中频炉进行熔炼、浇注小型铸件,然后对铸件进行碳化物偏析分析,根据偏析分析结果,合理设计锻造工艺并利用自由锻机实施,最后再进行偏析检测,以检验设计的锻造方案是否正确。这个设计性实验有机地将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方向结合,符合实际生产流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实践和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学生的兴趣是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动力,因此,如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能激发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关注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去自主发现、探索和总结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精密铸造是用精密造型方法获得精确铸件的工艺,是铸造行业在高新领域的代表,很多铸造企业对精密铸造工艺的应用需求很大。如果开设精密铸造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法制备小型零件,学生并不是普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都感兴趣呢?这里可以将精密铸造制备小型零件变为艺术铸造,因为艺术铸造采用的熔模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铸造等的工艺与工厂生产的精密铸造零件工艺及原理是相通的,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技术设计并制作小型铸造工艺品,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提高精密铸造相关知识及工艺。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4)

企业项目,教师在理论方面给予支持,企业对市场调研、项目实施方案、企业实施能力方面给予实践能力的支持。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实施,促使学生自主地积累相关的知识要素;三位一体的教学链,成为从市场到企业,从企业到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场。对学生形成多视角、多方位的技术、实践能力的支持。

(二)开展实务导师型实践教学

企业项目的实施过程离不开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团队、学生的实践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开展实务导师型实践教学,引入企业专家与专职教师,针对性地围绕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以点穿线、以线带面”教学效果。

(三)毕业设计成果向产品化、商品化延伸

企业项目区别于与教学模拟项目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企业项目完成最终要实现设计开发项目的产品化、商品化。以往教学模拟项目以完成开发技术策划、方案为任务完成目标。企业项目完成,要在此基础上,经历技术方案的生产性转化,规模效益性转化,直至实现产品的商品化为最终目标。企业项目的后续转化目标往往是传统意义上毕业设计无法论证和实现的目标。而这点对于毕业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相匹配尤其重要。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毕业设计可实现向产品化、商品化的延伸。

(四)改革传统的专家型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毕业设计成果实现了生产性转化,规模效益型转化,直至实现产品的商品化转化,实现了对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多维度评价。评价体系从原有的专家型评价过渡到企业认同、行业认同、市场认同直至消费者认同的多角度评价。

二、实施“真题真做真应用”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在校企实际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典型意义的校企合作规范文件,包括合作合同模板,毕业顶岗和产品开发管理的组织规范,成果评价鉴定规范,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将学生设计成果与企业产品设计需求挂钩,综合考察设计质量与数量,将市场产品用户的评价和为企业实现的利润作为评价毕业设计教学成果核心指标,提交学生实际开发产品的效益报告。

(一)完善课程目标,提出并实施

“真题真做真用”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在实施教改之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表现为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时间偏长、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此次改革课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必须源自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展合同制、任务导向型毕业设计。即以实习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体项目人单位平台,指导教师承担项目责任人,与合作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设计成果最终转化为企业设计成果。通过答辩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完成课题项目的能力。实施中,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真用”的相关规则,修订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流程管理办法》,要求毕业设计必须“真题真做真用”才能通过考核,进而达到毕业条件。

(二)建立顶岗实习为合同制、任务导向型毕业设计相互联系

教学体系改革单纯以学校为中心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设置,以企业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匹配的对接项目为任务核心,有的放矢地安排学生到有利于项目完成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合理安排相关岗位的周期性轮岗,使顶岗实习与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企业项目展开,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任务有机组合,成为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

(三)开展指导老师、企业专家团队围绕

项目实现联合指导的实践教学企业项目的实施过程,离不开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团队、学生的实践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开展以项目实现为结果的联合指导,有针对性地围绕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以点穿线、以线带面”教学效果。

(四)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向产品化、商品化延伸情况

企业项目的后续转化目标往往是传统意义上毕业设计无法论证和实现的目标。而这点对于毕业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相匹配尤其重要。基于企业项目的毕业设计可直观地观察到产品在企业的投产状况,用户反馈情况,市场销售情况,后续改进建议等综合数据。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素材和评价依据。

(五)改革传统的学校单一型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毕业设计成果实现了生产性转化,规模效益型转化,直至实现产品的商品化转化,实现了对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多角度评价。毕业设计效果也可通过企业付款额度,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度的综合量化数据。评价体系从原有的专家型评价过渡到企业认同、行业认同、市场认同直至消费者认同的多角度评价,使效果评价富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三、实施效果与持续改善

(一)教学形式从虚拟设计

过渡到了面对企业用户的真实设计毕业设计形式从虚拟的毕业设计形式过渡到了合同制、任务型的企业真实产品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市场环境下体验到了工业设计产品开发的真实流程。知道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面对用户、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生产能力和商业模式等条件开发适应的产品。学生面对企业的项目,设计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学校标准为主转向学校标准与企业标准相结合,拓展了在传统观意义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拓展到更符合企业职业能力

要求本项目实践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也是当前本地区企业遇到的真实问题,包括对市场的认知、企业需求情况、企业研发状况、企业生产制造条件等基本涵盖学生就业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的亲历实战,体验到从项目论证、项目调研、实质设计、样机试制、营销策划、量产后的市场反馈、调研整合等一整套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并且通过一项产品的设计流程体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5)

整合多方资源 组建企业服务中心

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或“企业服务中心”)是根据辽宁省政府2004年12月颁发的《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由东北大学批准申报,经辽宁省教育厅、中小企业厅、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五个政府有关机构联合认定且统一命名,并与2005年11月正式注册成立的法人实体。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在东北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中处于“上、中、下”游的第三层次,学校赋予该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东北大学的学科、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作为学校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代表学校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综合型服务机构。企业服务中心的成立,可以满足社会和企业技术转移时招投标所需的资格、资质、交易票证等项要求,并能有效控制高校技术转移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可以享受政府部门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因此代表了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2006年,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将东北大学钎具开发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能源环保工程中心、东北大学机电科技实业公司、东北大学冶金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及化工工程研究中心、沈阳东金电子系统工程中心等六家校办企业合并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内,使得其技术转移能力大大增强。

为进一步加强该中心服务能力,方便社会各界企业,东大企业服务中心于2006年迁至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厦内,现有办公面积达到800平米,已形成专职人员15人,兼职人员50人的服务队伍,并通过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定。主要职能和服务

根据政府文件要求及东北大学的相关规定,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转化和推广东北大学产出的高新技术成果;代表学校承接和组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培训和专利技术的实施,为企业提供各类有偿技术服务;为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联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产学研示范中心、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学位培养基地等合作项目提供信息及中介服务。

现已在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四技服务、五金矿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不含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计算机软硬件及外部设备(开发、研制、批发、零售)、企业投资管理咨询、资产经营管理咨询等方面展开服务。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成立后的近两年累计签订140余份合同,金额4700余万元。

在科技部高新司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共同支持下,集成了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02万多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推荐出300多名著名专家,搭建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平台,大力开展面向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已初步形成集成创新、互助创新的产学研联合长效技术转移机制,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区域和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通过与外交流,推动和促进学校学科内容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现已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单位、沈阳市中小企业技术援助中心骨干成员。

自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因工作业绩较为突出,多次受到辽宁省和沈阳市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省中小企业厅专门拨款26万元给予重点支持,两厅还在东北大学联合召开经验交流会,请东北大学介绍相关经验与做法,在省内高校进行推广。可以说,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既是东北大学转移与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实施机构,同时也是辽宁高校转移与转化科技成果的示范和带头单位。

技术转移及服务的模式与管理方法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是东北大学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在科技处的指导下,充分依托东北大学的学科、人才、科研机构、特别是科技成果方面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利用辽宁省给予中心的免税让利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构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专业技术平台,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全国冶金行业和辽宁装备制造业各企业的实际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与此同时,机构还面向社会,汲取学校退休教师和社会科技人员(特别是国外相关人员)的科技成果进行国内的技术转移。

在体制上技术服务中心为东北大学全资的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自主。在推进技术转移服务方式上主要包括:

组织学校优势资源,直接进入企业,将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转移给企业,推动行业及企业的技术进步,搞好学校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大力开展技术转移有关工作;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先后同辽宁省内的所有市级科技局、中小企业局及沈阳、鞍山、营口、本溪、朝阳、阜新等地的矿山、冶金、装备制造重点大型特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积极利用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信息便捷的特点,加大网站信息力度,并把服务器整合在中国中小企业网中,积极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通过网站发现技术需求,并建立科技成果、专家、人才和信息数据库,为有效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搭建技术平台,目前网站已经担负起对外宣传并具备了支持技术转移的基本能力,2008年1月至今累计访问量已达8000余人次,电话咨询数量达230余次,因网站促成的技术交易累计已达40余项;

积极参加国家及地方举行的科技成果展览会、交流交易会,产学研合作现场会、技术难题招标会等项活动,利用这些机会宣传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寻找合作机会,调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承接和组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培训和专利技术的实施,为企业提供实验和检测等条件。

为了加速技术服务中心的平台建设,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出台的有关文件,结合东北大学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同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费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财务

有关规定》、《合同管理流程图》《报帐须知》《合同项目管理责任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业绩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10项与管理有关的各类文件。在该管理办法中,对于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经营方针、组织机构、操作规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包括合同的收费标准,科研人员及员工的激励政策等等。

推动技术转移,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

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东北大学“98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市场对于高校提出的重大需求。多年来东北大学一直积极搭建成果转移与转化平台,转移技术的方式也从单一的项目转移向系列转移并拓展到共建技术中心、合办重点研究所、国外技术与智力引进等多种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2006年以来共同企业联建科技与研发机构17家,转化了上百项专利技术和一大批科技成果;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达到1000余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以及科技支撑计划中的国家批准的重大课题,也包括各企业委托的“四技服务”课题。转移与转化这些技术成果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同时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近年来东北大学及东大企业服务中心多次组织大型技术交易、技术推广和培训等项活动,对高校及整个技术转移行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中包括:协助省教育厅、科技厅及市中小企业局组织召开多场有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方面的论坛、讲座并作经验介绍;并联合市中小企业局、市科技局举办了“中小企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活动”,提高了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积极配合市电视台、电台、新华社、《沈阳日报》等媒体采访撰稿,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扩大了舆论影响。“服务中心”的工作得到了辽宁省以致国家的普遍重视,也收到很多表彰,先后获得了市科技局颁发的“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和科技部颁发的“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规模产业发展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成立后的近两年累计签订140余份合同,金额4700余万元,2007年全年共审查合同68份,合同金额2012余万元,已签订并执行合同40项,其中技术咨询29项、技术服务4项、技术开发3项、技术转让2项,累计交易金额1428万元。累计吸收与转化的科研成果有200多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十亿元,其中,许多高新技术成果不仅得到转移、转化,而且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成功的案例包括:

1,400MPa超级钢成套生产技术项目。该项目为国家”973”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以设备改进、变更工艺并现场指导的方式先后在宝钢、鞍钢、本钢、萍钢等多家钢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累计生产超级钢11.735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694亿元,形成30多个专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继超级钢板材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对于促进全国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对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2,流程工业综合自动控制项目。该项目由东大自动化国家工程中心完成,为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现已在冶金轧钢、发电机组、冶金选矿、回转窑制取氧化铝等不同行业的10多个工艺流程中得到应用,累计签订合同15项,获得合同经费8000多万元,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

3,电渣炉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近两年,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专门机构重点开展了沈阳市“高品质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的子项目――电渣炉成套装备设计与制造”,以设备成套设计与开发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目前已签订六项合同,合同金额2911万元。预期6家应用企业年获得经济效益8000万元。

4,冶金合金新材料项目。该项目已拥有24项专利,生产了复合脱硫合金粉剂、复合脱氧合金剂、超细晶粒合金钢等系列产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多次获辽宁省、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目前已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其产品和技术遍及宝钢、梅钢、本钢、鞍钢、马钢、沙钢、包钢、攀钢和福建三钢等四十佘个大中型钢铁企业。现已形成以沈阳总部为管理中心、研究中心,以沈阳、上海、马鞍山、辽阳、包头、攀枝花为生产基地的网络式生产和销售体系。

在长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东北大学充分发挥了作为地方经济“助推器”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东北大学主动向省政府申请,于2001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其中签约国有骨干大型企业共计38家。成立东大企业服务中心以后,东北大学的服务能力与范围更是不断扩展。截止到目前,累计走访校企会成员企业150余次,企业来访300余次;在合作框架协议下企业签订技术合同318项,累计合同金额达到1 126亿元;学校还参与国家发改委东北老工业改造专项工作等,有效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和来自各渠道的科研开发经费,搭建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为加速省内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大了对社会的服务力度。

未来的发展规划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6)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工场”是我院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艺术设计学院环艺学部为主,与广东省远洋装饰南方设计院设计公司深度合作,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运营的对外创意设计服务机构,也是我院开展项目制教学的中心。

“创意工场”引入企业文化,采用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按照中型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构建真实职场环境。企业与校方均委派团队进驻,共同投入和建设,进行常态运营。通过连接市场与课堂,承接社会真实工程与项目设计,实施项目制教学,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1.组织机构

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的全过程,必须搭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创意工场”借鉴企业的组织机构模式设置了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通过“创意工场”,筛选和统筹后将实际项目导入到本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中,与企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进行“项目制”实践教学。

“创意工场”实行艺术设计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校内职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协同下,采用企业运作模式独立开展工作,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作为创意工场的运营宗旨。

2.基础设施及人员配置

“创意工场”场地设立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区内,结合校内新的实训基地建设,由学院出场地,企业负责创意工场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负盈亏。

“创意工场”成立由校方代表、合作企业负责人和校外顾问组成的董事会,下设各部门管理团队,由校企双方委派常驻人员进行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管理团队成员包括经理、副经理、设计总监和项目负责人等;由企业委派负责人为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创意设计部经理由企业和校方各委派一名,协调管理企业设计人员和校内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由企业主案设计师和主持教师共同担任,组成项目及课程的指导团队;后期制作部副经理由校内实训室管理员负责。企业员工与学生通过混搭等方式组成团队;课程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3.运作方式

“创意工场”设一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工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围绕项目的工作流程,即业务接洽、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施工执行四个环节,通过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将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素养、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项目实践形式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此形成工与学相结合的项目制教学体系。

(1)项目承接:项目开发部对外承接项目,包括环艺方案设计、工程咨询、后期模型制作、文本打印等。由项目开发部组织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三个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开发部同时负责教学项目的开发与管理。

(2)项目导入:由项目开发部将项目导入创意设计部。创意设计部负责项目的筛选和统筹,根据项目的规模、类别、进度等,导入到创意设计部不同团队中。

(3)项目传递:相关专业副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教师等,将部分项目依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进一步传递到项目制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并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保持协调。

(4)项目设计:各设计小组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对项目现场进行前期考察,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与客户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要求,商定服务内容及时间进度等;再通过案例调研、资料分析,制订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

各团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和归纳。每组拿出若干方案进行内部汇报,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方案点评,同时给予修改建议;最终在所有方案中筛选出1~2个优秀方案提交给客户,听取客户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的最终确立。

(5)后期制作: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项目成果的提交要求,进入到后期制作部进行模型、效果图、动画、文本等制作。

(6)项目验收:设计成果制作完成后,提交甲方验收,由项目负责人完成与甲方的沟通,完成项目的管理与跟踪。甲方审核通过后,企业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完成各团队的工作成绩评定及项目补贴发放。

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指导,将课堂知识教学融入到项目设计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制教学。

(7)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的转化包括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①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制教学中完成的学生作业,完全按照甲方及工程质量要求完成后,返回到项目开发部,递交甲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项目成果。②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项目完成后,项目开发部及任课教师负责将项目类型、成果、核心技术、适用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等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并纳入专业资源库中。

4.管理制度

“创意工场”的管理制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工场日常运营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校内常驻工场学生选拔制度、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工场设备管理制度等。

工场日常运营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照企业方法执行上下班考勤管理。入驻工场学生遵守工场管理规定,管理房将学生的迟到、早退、离岗和旷工情况进行登记,如果是以课程形式介入创意工场的学生,考勤纳入学院的课程考勤记录,依照学院学生守则规定进行处理。

常驻学生的选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确立初期人选,接着由校企双方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确定最终名单。年度考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择优进行聘任,转化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董事会制订创意工场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制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对应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设多元评价机制。基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与职业岗位能力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双考核”制。考核及退出制度建立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别于课题内的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是工场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开发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7)

1工程概况

白俄罗斯某项目自备电站工程位于明斯克州,占地约43,000m2。本电站工程为园区的自备电站,建设内容为1×210t/h级高温高压燃气锅炉+1×25MW级高温高压背压汽轮发电机组+50t/h燃气锅炉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本工程主要通过燃气锅炉和背压机为项目园区提供可靠的工艺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同时提供部分电负荷。该项目要求设计参考中国国家标准,且需满足白俄罗斯国家现行强制性标准。

2设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策划

2.1设计管理工作的重点

某项目自备电站工程是在白俄罗斯实施的EPC总承包工程,结合在白俄罗斯多年的施工经验、项目实际情况以及白俄罗斯国情,本项目设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事项如下:(1)让各专业设计师明确两国设计标准的差异,并能熟练运用白俄罗斯现行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2)做好对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的管控。(3)通过设计优化和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项目造价。(4)做好设计转化工作的管理。

2.2设计管理工作策划

根据以上设计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部在成立之初对本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做了如下部署:(1)成立项目部,明确项目组织架构。(2)选派一支专业全面、既懂设计又懂设计管理的人员组成设计管理部,同时配备全专业造价员。(3)做好设计院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督其根据项目要求组建设计团队,合理配备设计人员,并审核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确保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4)设计管理部认真研读施工总承包合同、熟悉白俄罗斯强制性设计标准,依据合同制定设计计划和设计目标,展开设计管理工作。(5)设计管理部和国内设计院、业主、总承包方以及白俄罗斯设计转化院建立线下和线上的沟通机制,且界面清晰、责任明确、沟通高效。(6)充分利用设计管理部配备专业工程师和全专业造价员的优势,在设计全过程参与方案审查、定夺,以及对设计各阶段预算造价进行把控,全过程执行限额设计。(7)设立设计优化奖励机制,有效节约项目实施成本,完成限额设计目标。(8)安排专人负责对接白俄罗斯设计转化院,做好对设计转化院的管理工作,确保设计转化和递交国家审查的进度。

3设计管理工作的实施

根据项目部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具体部署,在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项目部和设计管理部在设计管理工作方面做了以下具体工作,不但确保了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而且在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3.1建立组织架构

项目部成立初期便组建了白俄罗斯某项目自备电站EPC总承包工程项目部,下设设计管理部、工程部、技术部、商务部、采购部、综合管理部等部门。其中设计管理部配备经理一名,热工专业,从事多个电站项目筹备、施工及运行工作,专业全面、有多个项目的设计管理经验,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土建、设备、管道、电气及热工仪表专业工程师各一名,土建造价员和安装造价员各一名,英俄翻译一名。从项目的实施效果来看,人员配备齐全、精干,很好地完成了本项目设计管理工作。

3.2建立有效的设计管理沟通机制

(1)为熟悉两国设计标准差异、本项目的接口界面划分以及业主对项目的预期,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设计管理部组织设计院项目负责人、各专业设计师赴白俄罗斯积极与总承包方、业主、白俄罗斯设计转化院沟通。本次沟通时间长达半个月,各专业设计师不但就设计标准的差异进行了沟通,而且就影响设计的水、电、燃气等项目接口条件也进行了逐条澄清。在该工作上设计管理部组织有序、白俄罗斯设计规范提供齐全、翻译人员准备充分,最终达到了沟通的效果,为设计工作扫清了障碍。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开展期间,设计管理部共组织三次类似的大型沟通会,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在日常的设计管理工作上,设计管理部制定了一套切合项目实际的设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设计管理例会制度、设计管理汇报制度、专题会跟踪落实制度、成本对标控制制度以及设计管理工作奖惩制度。通过以上设计管理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设计院和业主、设计院和主机设备供货商、设计院和施工部、商务部等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了各方需求和信息互通问题,确保了设计进度、设计质量和限额目标。(3)考虑到国际项目沟通不便的因素,设计管理部在完成线下沟通协调的前提下,同时建立了线上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微信群、定期召开远程视频会议以及邮件等多类型的线上沟通方式来确保设计管理工作沟通机制的快捷高效。每次沟通都形成会议纪要,并由设计管理部跟踪落实。

3.3设计质量的控制

(1)设计管理部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便监督设计院,要求其完善设计部组织架构、组建一支优秀的设计团队,合理配备设计人员,并审核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为有效控制设计工作做了前期准备。(2)通过技术沟通,确保了参与设计工作的各专业设计师都非常理解业主的需求和白俄罗斯的强制要求、设计标准以及施工现场的实施条件。同时坚持工程部和技术部代表参加设计管理工作周例会制度,将施工便利性的经验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及时融入到设计中,对过程中的局部施工难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大程度地提高可施工性,大大减少了设计变更,避免了返工。(3)要求工程部和技术部建立系统化的图纸会审制度,及时将图纸会审结果转交设计管理部逐条落实。同时建立设计管理人员项目驻场制度以及设计人员巡场制度,真正做到了设计管理人员驻场后及时解决问题,并检查施工人员是否按图施工,实现设计意图。定期召开联络会,不定期召开设计专题会,及时处理了业主和设计,设计和供货商、设计和施工现场之间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避免了变更和返工的发生。

3.4设计进度的控制

(1)通过压实设计管理部内部责任,将设计进度控制的具体工作高质量落实到设计管理部成员和设计部门。(2)设计管理部和设计部一起以项目总控计划倒排设计进度计划,即编制了从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通过竣工验收结束的全过程设计进度计划。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设计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交叉衔接,并留有合适的设计时间,避免了因设计周期过短而造成设计质量下降。同时还尽可能考虑了设计与采购、施工的交叉,从而加快了项目的建设过程,体现EPC项目的优势。(3)设计管理部建立了设计工作检查及奖罚制度,要求执行设计工作周例会检查制度。设计管理部有权利进入设计部门的设计管理平台浏览权限,可随时检查各出图节点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已落后于设计进度的设计人员,并提出纠偏措施。(4)灵活运用奖惩条款,对设计部门自身原因造成未按时间节点提交设计成果的予以追责与罚款。

3.5限额设计的执行情况

为做到限额设计、控制项目造价,设计管理部充分发挥本部门各专业造价员配备齐全的优势,在设计之初就与设计部门深入讨论各种可行性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进行经济性比对。不但为设计方案的定夺提供了经济数据支撑,还彻底摆脱了完全依赖设计人员经验的传统设计方式,最终选定了最优的初步设计方案。同时在选定该方案时,设计管理部反复确认了设计的工艺功能是否符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并确保该方案的预算成本在限额目标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设计管理部为执行限额设计做了如下工作:(1)要求设计部建立了一个专业的成本核算团队,及时准确地测算项目成本,下达限额设计指标。(2)要求设计部配备足够的人员,设计师和造价师达到“一对一”的配置,确保了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和造价师能够协同工作、随时交流、沟通。(3)督促设计部门保证限额设计贯穿于整个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4)设计管理部造价员对各专业分部分项的赢利点及亏损点进行同步分析,根据设计图纸做到实时算量算价,定期比对,从而实现在设计全过程掌控工程造价。(5)设计管理部通过对限额设计的管控,基本实现了限额设计指标,达到了造价控制的预期。

3.6设计优化执行情况

为有效节省项目成本,设计管理部成功推行了设计优化奖励机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初设方案中所有主体结构均采用钢结构,但设计管理部在进行方案审核时,考虑到项目所在地钢结构造价远远高于混凝土框架结构,且在项目现场有自建混凝土搅拌站的优势,通过设计管理部人员反复论证,在增加工期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将各车间的钢结构主体统一变更为混凝土结构。在总图上电站场坪原方案是采用大面积的硬化场地,设计管理部在和现场工程部多次讨论、并和业主沟通后,将原有的场地硬化有选择地大部分改为绿化。仅此两项优化设计工作的成功实施就为项目节约了成本,另外还有一些小的设计优化工作也都得到了落实。总之,通过设计管理工作的优化奖励机制,设计优化成果非常明显。

3.7对设计转化工作的管理

本项目的设计转化工作是设计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根据白俄罗斯国家项目对图纸审查的要求,所有的国内图纸移交后都要经过白俄罗斯具备设计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图纸转化,设计管理部对转化院的管理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初设方案的转化和审查。设计管理部将国内设计院完成的初设方案翻译后转交转化院进行转化,期间负责方案的澄清以及不符合白俄罗斯规范部分的图纸修改工作,最终督促转化院将初设方案提交白俄罗斯国家审查部门进行审查。设计管理部安排专人全程跟踪落实。(2)施工图的转化和审查。根据设计进度计划,设计管理部将国内设计院完成的各专业施工图进行翻译后转交转化院进行转化,期间设计管理部随时协助双方进行图纸问题的沟通协调和澄清,确保所有专业的施工图符合白俄罗斯规范,尽快提供转化后的施工图指导现场施工。(3)关于天然气、消防、暖通、通信以及计量等专业的设计和施工,白俄罗斯有更严格的强制性规范和要求,根据以往的实施经验来看,必须委托白俄罗斯当地的专业设计院进行设计,才能符合要求。其中天然气和消防专业的设备采购和施工,必须由白俄罗斯当地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的企业来完成。

4实施成效

通过对境外EPC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工作的策划和实施,最终在项目的几个关键环节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设计管理策划的预期目的。(1)按照设计进度计划如期完成项目设计工作,无论是初步设计、初设审查、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图出图等设计节点上都如期按照计划完成,为项目施工和验收奠定了基础。(2)按照合同工期要求如期完成项目施工、调试和验收工作。基于施工图出图计划得以保证,加上现场和设计部、设计管理部的有效沟通,为现场施工创造了便利,确保了施工进度。(3)有效确保了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通过一系列设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以及对设计工作的细化管理,使得设计质量可控。同时通过对现场施工的驻场检查和巡查,避免了现场的重大变更和返工情况发生,确保了施工质量。(4)有效控制项目成本。设计管理部通过对限额设计的执行避免了过度设计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同时通过设计优化再次降低了施工成本,最终基本确保了预期的盈利目标。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8)

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时间:2010年9月

进行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竞争力评价,可以对目前笔记本电脑市场主要厂商的工业设计能力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详细的比较,分析出国内外厂商的差距,以及各自在细分领域的优劣势,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厂商发挥优势,规避劣势,促进我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对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竞争力进行持续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推动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持续创新对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业设计竞争力进行正确评价,可以发现中国笔记本电脑在产业创新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产业创新提供可靠依据,使创新更具可操作性。这是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持续创新的关键抓手。

为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企业创业提供一个逻辑框架,为企业工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工业设计竞争力评价指标为相关产业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帮助它们更系统、更有序地完善自身的工业设计体系。

评价体系为中国厂商在找到与全球厂商在工业设计竞争力的差距方面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尺 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为国内外厂商进行对设计质量进行对比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尺,能让中国厂商快速找到与全球厂商在相关指标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竞争力评价原则和依据

根据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发展的现状,此次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采用了以下6个方面的指导原则,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时代性:体现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创新对工业设计的关键意义;

继承性:重视吸收以往国内外在创新竞争力评估研究方面的成果;

实效性:关注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业设计所面临的实际挑战,这对促进产业企业创新、建设新型工业体系具有实效性;

系统性:全面系统地把握工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要素,准确把握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评价体系指标的相互独立性,以及整体的完整性;

简约性:降低数据采集难度,一方面保障数据采集的简单易行,另一方面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有效减少歧义解释,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发展性:在准确了解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的基础上,强化对工业设计的持续创新的指导作用。

本评价体系是我国首次推出的针对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在国内外均无可以直接借鉴的指标体系。在形成白皮书中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创新竞争力评价体系、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等相关体系。

本竞争力评价体系根据上述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目前工业竞争力领域的相关指标体系设计的核心思想,并综合考虑工业设计领域专家的建议。

本竞争力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业设计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内在能力与外部环境。内在能力主要包括资源整合能力、要素投入、成果与转化等三个方面,做到既评价过程,也评价结果。环境、资源整合、要素投入、成果与转化等四个评价因素构成了评价指标的一级体系。

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完成工业设计所需的条件,主要包括:领导层的支持程度、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数比例、工业设计组织的独立性及受重视程度、工业设计组织分工的清晰程度、管理的规范程度。

资源整合是指整合需求及外部设计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需求采集来源、需求采集手段、外部合作资源的就绪程度。

要素投入是指在工业设计过程中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装备、场所、生产资源、薪资等关键要素,具体内容包括:工业设计人员数量、工业设计人员的薪水、工业设计人员培训频度及培训费用、工业设计装备(软件和硬件)、工业设计工作场所的独立性及适合程度、生产资源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年度资金投入强度等。

成果及转化是指企业在环境和资源整合就绪,并进行有效要素投入后,工业设计产出及转化的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年度开发新产品数、年度申请专利数、获得工业设计奖项数量、设计成功率、年度全新产品比例、创新产品利润率、创新产品销售率等。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9)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0)

在学习发展项目过程中,只有当学习转化为工作实践,并产生业务绩效,才能称之为“项目成功”,以下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学习的转化(见图1)。

完整的学习发展项目的设计必须包含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电子化学习等方式。

结构化学习的前后阶段一样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培训发展部门的职责:从关注“课程实施”转向“业务结果实现”,从关注“教学设计”转向“学习体验设计”。

可喜的是,在过去若干年里,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训前和训后对于学习转化的重要性,如布罗德和纽斯特罗姆提出了“学习转化矩阵”(见表1),将培训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以及对应这三个阶段的三种学习伙伴管理者、讲师和学员的角色和职责。

该矩阵引发了培训专业人员的思考和挑战,不仅激发他们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转化,以及影响学习转化的时间点,也使他们开始关注学习转化的方式,以及结构化学习前后的活动对学习转化结果的影响。

但将学习发展项目分为培训前、中、后三段的分法会误导培训管理者―他们在潜意识里会重视培训中,而不太在意培训前和培训后。我们知道,企业学习发展项目的终点不是结构化培训的结束,而是学员真正将习得的内容应用于工作实践并产生绩效。所以,6D法则将完整的学习发展项目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学习、转化和评估(见表2)。

很多培训部门会忽略阶段一的准备工作,他们认为“准备工作”这个名称暗示着它不是真的工作,而是可做可不做的不重要的工作。但事实恰好相反,在精心设计的项目中,若要全力参与整个过程,并从阶段二、三中获取最大价值,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目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可以应用很多技术手段实现,比如,正式结构化之前登陆该项目的APP或其他系统、观看微课程和其他阅读材料、递交作业、获得管理者认可和批准等,以及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等模式。

阶段二的学习,并非仅仅指课堂培训、电子化学习课程、SOJT、结构化导师制、教练辅导等,严格来说应该包括所有学习价值链图谱中的学习模块。在学习发展项目计划制定期间,根据“学习价值链”,通过内部课程开发或外部咨询顾问辅助的方式设计、开发、实施和交付学习内容。

在阶段三,首先要想好如何构建结构化学习接受的学习转化系统,以及影响该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设计结构化学习的转化系统。在制定完整的项目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利益者持续沟通,与对方在学习转化过程中的责任分工达成一致,确保人尽其责。

阶段四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表示完成了某一学习循环的既定终点;第二,对结果进行评估,并嘉奖取得的成就。通常人们把评估看作独立于学习流程之外的事件,但是,参加过体育竞赛或学校期末考试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评估对学习和练习的激励作用非常重要。

上一篇: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下一篇: 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