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初中化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5:00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1)

考查能展示河南形象的河南人物,几乎是年年出现,频率最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河南人物的考查一般有以下四个角度:

1.学习谁――也就是向哪些英雄人物学习,这些英雄人物都是谁?如:(2010年)列举两位在相关活动中评选出的我省英雄模范人物。要想解答好这类试题,首先要熟悉河南的英雄人物及其相关事迹,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最好能对不同时期的河南英雄人物各记忆三至五个。

2.为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学习他们有什么意义?如:(2005年)这些河南英雄的感人事迹表明了什么?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锁定“意义”和“影响”,最主要的是对河南的影响、对河南的意义等,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固化为宣传河南的话语。

3.学什么――也就是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些什么?怎样向他们学习?如:(2009年)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聚集在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并且这些精神品质具有相通性,也就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另一个人物身上也适用。

4.怎么学――也就是怎样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如:(2010年)作为中原儿女,你准备怎样以实际行动成为“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践行者?解答这类试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思想是,当我们知道了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有什么精神品质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怎样向他们学习了,其实就是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答案也就基本出来了。另一种思路是:在看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顺序,从初一到初三,看看教材上要求我们具备的品质有哪些,然后把这些需要具备的品质、应该做的事情一一答到试卷上即可。

二、考查展现厚重河南的中原文化

对河南文化的考查也出现得较为频繁,仅次于对河南人物的考查。对河南文化的了解也是我们每一个河南考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对河南文化的考查一般有以下四个角度:

1.有什么――能代表河南文化的都有哪些?如:(2009年)漫步历史长廊,古代的河南留下了哪些“历久”的文化瑰宝?回答这一试题的具体思路为:河南文化的厚重离不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教材中汲取一些素材。

2.什么特点――河南文化自身具有什么特点。如:(2007年)中原文化为什么在海内外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河南文化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回答出来了,也就答出了中原文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力了。

3.为什么――为什么要宣传河南文化。如:(2007年)宣传、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什么积极意义?解答这一类试题一定紧紧把握的是宣传河南文化对河南有什么影响。

4.怎么做――中学生怎么为河南的文化作贡献。如:(2009年)打造文化强省,我们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解答这一试题的关键是要站在中学生的角度,想想中学生能做些什么,一般要把握住这样几个关键词:学习、宣传、行动和斗争,也就是中学生能做的就是:学习什么、宣传什么、做些什么和与什么行为作斗争等。

三、考查体现粮食生产大省特点的河南农业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这是河南的最大省情之一,所以试题一涉及到河南经济,必然考查的是河南的农业生产。出题角度主要有:

1.为什么――河南农业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如:(2007年)请你分析一下河南农业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解答这一类试题一般从党的政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农民的艰苦奋斗、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等角度回答。

2.怎么做――怎样发展河南农业。如:(2007年)请你为河南农业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其实解答这一类试题的思路在上文已经论述过,当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的时候,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主要从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农民、科技等角度回答即可。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要特别注意中央对于农业发展的最新的措施和政策。

四、考查有利于河南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其实上文提到的河南人物、河南文化以及河南农业生产都是河南的特色和优势,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的话,河南的特色和优势是每年必考的。出题角度主要有:

1.有什么――体现河南特色的文物、特产、民俗、景观、品牌等。如:(2006年)你准备向外省的同学介绍些我省的哪些优势?解答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思路开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也可从历史文化、土特产、民俗、知名品牌等方面入手。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一定要善于积累和整理,这样便于我们以后查找和记忆。

2.怎么做――怎样为河南的发展作贡献。如:(2006年)你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为河南的发展增光添彩?类似这样的题,回答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具备以下两个思想:一个是不要过于去想“河南”二字,想多了就可能不知道答些什么了。第二个是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看看教材都教了我们什么,让我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做些什么。很多情况下这样多想想,就会有很多的话要说。

五、考查与河南政策相关的教材知识

相对于人物、文化、农业和省情的考查来看,这些内容考查得比较零散,具有偶然性,但都是和教材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从出题角度来看:如果当年河南的相关政策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有关,就有可能把这作为材料进行设题。如上表中涉及的内容就有:河南的科技成就、教育措施和重点工程。回答此类试题难度不大,并不需要多了解或多记忆很多东西。解题思路一般有这样三个:

一是直接按照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内容回答即可。如:(2008年)加大招生指标分配向薄弱初中倾斜的力度有什么意义?答案如: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0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培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动因、重点和难点所在。如何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搞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问题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什么教”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做事”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抑或说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增强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于“学做人”。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共识。目前在我国,初中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式呈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取向的定位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它的传授逻辑。初中德育教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

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什么”

“教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层面的教学理念的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明确的,但对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人们却有不同的判断和看法,实质是教学理念的区别。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角度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样态大体包括三类: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念。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应“教什么”呢?从教学目的角度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使初中生者“学到什么”呢?或者说,无论是“教”还是“学”,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的关系呢?首先,无论从教的过程、学的目的还是从思想品德内在结构哪方面看,“知识”的传授和学是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在社会生活乃至“做人”方面,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也必然“无能”。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就应该是“规范”的传授和接受。在思想品德课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价值观念是规范意识的前提;规范距人的行为最切近,但规范若要被遵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观念为基础。

3.初中思想品德课“怎么教”

初中思想品德课“怎么教”,实质就是“价值观念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价值观念怎么教呢?能像一般知识那样讲解和传授吗?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引导作用不是通过强制命令实现的,而是通过解释事物和行为的价值,为人的行动指出应该追求的方向。本质上,价值观念是一种主体的主观选择,但这种主观选择是以一定的知识即事实认识的结果为基础和前提的,甚至可以说价值观念是以事实认识为准备和初始阶段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乃至价值观教育还是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主要不是也不应是关于事实认识的知识体系,而主要是并且应该是一个价值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也学生家长在内的一切成人社会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二、解决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个基本问题的实践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怎么教”、“价值观念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应有明确的价值教育意识,其实践标准就是比较完整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知识体系为中介进行教学;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信不疑并能身体力行;三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1.创新教育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传统教育理念,研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跳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质疑问题,探究理论,倡导探究式教学新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思路。

2.探究新模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教授每一节课内容,教师结合章节内容,提出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等多种学习途径,认真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讲解时间约占本堂课的1/3;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讲授理论的时间占1/3;教师再根据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刊物、网站,以总结归纳的时间约占1/3。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真正融化书本理论知识,真正消除心中的疑问。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3)

1.什么是微课

何为微课以及微课的作用,现今已深入师心,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且潜力无穷,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多少?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创造、发扬微课的作用,最终让学生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诠释了什么是微课: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课微不小"[1]。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2.1 预习阶段运用微课。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实施预习和自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图。微课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在预习阶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微课视频要短小、精炼,还要概括整个课堂的重要知识和精华[2]。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避免预习环节低效率和流于形式,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更为开展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课前导入微课程。此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习的旧知识点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用于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一起进入学习的状态。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引入,形成一个新刺激、新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微课程导入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也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

2.3 利用微课创设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传统的教学,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师就反反复复地讲述,有的时候越讲述学生越听得糊涂。如果利用微课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具体的知识,那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难点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例如,利用微课,轻轻点击鼠标画出各种正多面体,然后对画出的图形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平移时图形会怎么变化,旋转时怎么变化,缩放时怎么变化,分割图形时它又会怎么变化,取截面时图形怎么?化,在电脑上一一显示出来,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微课还可以把图形的表面展开后,观察图形怎么变化,把立体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会是什么样的等,如果拿实物进行演示,那可是比登天还难。数学的学习,往往是数和形的结合,通过数的变化看形的变化,通过形的变化看数的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平移、旋转、分割、缩放、截取、展开等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数的一个变化。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4)

随着当今教育形式的发展及课堂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改革的形势。因此,由于初中的新课程数学改革面临着许多困惑,从而导致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去研究、去思考。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困惑于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学生,他们究竟学到了多少高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基本技能怎么样,这是需要我们高中教师去认真分析和了解的。现在的中考,750分的总分,考700分的学生进入高一就成为差生;数学考140多分的学生进入高中居然会数学考试不及格,乃至学不走。乍一看,他们的中考成绩语文120多分算差的,数学、英语几乎都是140分左右,而物理、化学仅扣1-2分,个个都如此优秀,高中如何选拔人才,高中教学应该怎样去教,值得我们深思。

我刚带完高三接这一届高一,开学第一周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从中发现很多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都不具有,而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更是糟糕。如简单的数与式的变形与整理的运算,一做就错,甚至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率也不高,求根公式背不到,韦达定理不知道,就连一个简单的“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也要磨蹭半天还不一定有结果。一些基本公式:如立方和、立方差、和的立方、差的立方、三个数的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等都没学过,这些知识学生都不能正确解决,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学习新理念的同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双基石学生发展必备的,我们一方面需要改变以往的“繁、难、偏、旧”的倾向,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双基。

(二)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语言不规范,欠准确;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轻方法。学生答题时不习惯动笔,只动脑想,一道解答题几乎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他们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这些基本的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算理、推理能力等方面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提高。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学习不是通过做题来总结方法、培养能力,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来逐渐积累,让他们从中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不仅可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还可以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学以所用。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困惑与思考

(一)怎样把握《课本》?新课程中人教版课本对以前的某些知识在正文中只略提了一下,但紧接着课本中附带着“思考”、“探究与发现”、“阅读材料”、“课后习题”等都对该知识进行了研究、加深、拓广。比如《必修1》在“对数函数”一节提到了反函数,只是提出了指数函数y=axa>0,a≠1与对数函数y=logaxa>0,a≠1互为反函数,没对反函数加以定义,也没引进符号表示,更没有提到性质,但课后的“探究与发现”中专门提出反函数的几点性质,而“人教版”的配套资料上也对该知识如旧教材一般研究。又如幂函数一节的课后习题第一题:“试判断下列哪些是幂函数:y=x,y=x2,y=1x,y=1”同一版本的两次不同时间印刷的教材,后者删掉了该题。我想应该是关于函数y=1是否是幂函数?难到编教材的专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让教师们有些琢磨不透。

(二)对《课程标准》中一些降低要求的旧知识和一些新增的新内容,应该掌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教师们不明了。如上面提到的反函数,《标准》中只说能认识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即可,但课本在“对数函数”一节的后面又增加了“探究与发现”,让同学们去探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单调性等性质。那么在高考中考不考这个知识呢?又如《三角函数》一章中只定义了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而余切函数与它们紧密相连,那么教师是否应该简单介绍一下余切函数呢?还有新增内容,如“算法”,教师们都认为是新增内容,高考中一定不会考得很难,因而不愿加深、拓广,让学生简单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语句和结构等。在我们的必修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但考场中不允许学生带计算器或使用计算机,那么这部分内容应该怎样处理?等等。这些都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们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三)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不清晰。例如高中几何的内容主要分为“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两部分。其中“立体几何”分为“立体几何初步”与“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为“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与“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与选修都要学,教师们几乎都按照以前的旧课程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以往旧课程的所有知识,还要多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如“立体几何初步”中的三视图、直观图等等,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他内容也是如此。

(四)围绕高考的“指挥棒”,高容量、高强度的课堂题型教学和练习压得学生“透不过起来”。由于教师对考试不放心,高考考什么内容、考什么题型,教师就教什么内容、教什么题型,并且还要加深、拓广,从而把新旧教材和不同版本教材做“并集”,应讲尽讲,希望把什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介绍给学生,进度跟不上,甚至抢占学生自习时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那么,教师应怎样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高考?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为了取得改革的深入与成功,对现在面临的诸多困惑,教师必须去认真思考,从而改变教学行为与策略,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并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5)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需要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地明辨曲直是非,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阅读思品教材内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的一环。可惜,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文本的阅读不予重视,有所疏忽,认为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应该予以纠正。只有重视对于思品教材内容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抓住教育的主线,避免理解上的偏颇或走失。对于阅读,读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阅读。每教学一节新课,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阅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脉络,为理解思想教育之主旨奠定一定基础。二是阅读课后习题。习题是我们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而获得深刻教育的引路航标,要认真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受到比较好的思想教育。三是根据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中“两代人的对话”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我先出示一则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然后提问引导。这则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打开了?”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阅读完了,老师再作设问: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讨论,提升明晰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众人的智慧一旦凝聚起来更是不可估量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谚语说的就是“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于一些事理的判断,对于一些问题的辨析,我们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己见”的述说下,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认识或观点,推动问题的解决或促进事理的进一步清晰。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说,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三节“难报三春晖”,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是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从而明辨事理,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根据教材,“难报三春晖”这节课的教育目标可以定为:辩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一是设置问题。老师事先设置了一些问题,如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⑻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二是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畅所欲言、去各抒己见、去讨论,然后分析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该怎么做。比如说,“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有好几个答案:有的说,成绩没考好,不要对父母说;有的说,说了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怎样说,才能不让父母伤心;有的说,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父母,才是对父母的尊重与孝敬……答案五花八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个定夺。三是总结明理。对于问题的答案,作为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成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阂,就处理不好这件事。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因此,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不就大白于“天下”了吗?

三、判断检测,提升辨析能力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6)

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进入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融入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以及人教版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试用,正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占据主导思想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仍是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重要性,而其他课程资源并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开发其他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和作用,尤其是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相对于专业素养或科学素养而言,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但其内涵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通过文化传承、环境熏陶、个人体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一种内在品质,是在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渗透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人文素养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几门人文学科知识,而是对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生长人文精神的土壤。人文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与合作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历史和文化教育,离不开以陶情怡性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离不开以培养法制和民主精神为主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以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境界为主的各种门类的人文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资源还是过度强调地球仪、地图等传统教学工具,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层次性,样式还是比较少。而且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深度不够,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连贯性,没有完整地系统有效地串联整个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对于已经开发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来看,开发应用的主要是些文本性资源,而且有些资源与地理学科有些偏离,没有与地理学科新进展同步,略显滞后,再者就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缺少学生体验地理过程这一环节;对于形式多样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并没有充分利用,开发的主体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地理教师为主,对于其他开发的主体如学生、学生家长等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开发的初中地理课程资源枯燥乏味、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已开发与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主要是以校内为主,没有从更大空间范围去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性校外课程资源,而对于民俗文化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更是缺乏深度开发,有的学校甚至不开发。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怎么样设计已经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怎么样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的生存能力,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实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对学校旁边的垃圾山进行观摩,让学生们寻找垃圾山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这座垃圾山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抑制并消灭垃圾山。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寻找垃圾山的成因,第二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三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群众的影响,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寻找方法消灭垃圾山。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更加懂得保护环境。我所在的班级就通过这次活动开展了一次讲卫生、爱环境的小型活动,大家明显地增强了环境意识,教室地板上不再是纸片乱飞。其次,地理新课标另一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习惯,还应构建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模型,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提升学生探索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奥妙的兴趣、认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地理科学新成就,学习当前开发应用地理的新方法和科技工具。

参考文献: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7)

高中课程改革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展开,2010年重庆进也全面铺开新课改,当我们看到教材时,发现教材体系与以往大不相同,教材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普遍反应新教材不好教。

在旧的教材体系下,高一都进行了初高中教学衔接,在新课改环境下,老师们反而不知该怎样衔接了。从教材内容来说,大家认为这点知识对以往学生来说简直太容易,从这点知识来说,哪有进行衔接的必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又该怎样衔接?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进行初高中衔接必须进行,而且要认真开展,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

一、面对的群体发生的变化

变化一:学生学习习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没有很大的主动性,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但是在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更多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用于钻研,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一堂课数学知识点较单一,学生课堂跟着老师走,把同一个知识点反复练,形成了思维定势,学习效果“十分”明显,一般考试不会低于“120”。然而到了高中,课堂跟不上对某些同学是家常便饭,考试及格都困难,有不少家长质疑,高中老师怎么了,学生怎么了?

变化二:学生学习内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另外,初中选学的一些知识,在高中是必用更加剧了学生学习难度。

变化三:学生学习工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比较注重计算器的应用,使得学生在计算上非常依赖计算器,计算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在高中阶段比较侧重数学的计算能力,特别高考等重要考试中是不允许用计算器的,而且在高中数学中数学的计算量较大。初中淡化数与式的运算,淡化了方程的求解方法尤其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公式法,一旦含参数则无能为力,在高中这是高考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基本要求。

二、初高中教材衔接策略

基于学生以上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在高一一开始就能较好融入高中的学习,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进行初高中教材衔接十分有必要,而且而且要认真开展。

1.做好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衔接。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如果缺乏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学生在后期学习会十分困难。在衔接过程中应多给学生问问为什么?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规范的数学叙述展示出来,让学生多写写,注重将自己的正确想法用数学语言展示出来。

2.做好学生数学知识上的衔接。初中弱化的知识同时高中要求的知识进行针对性衔接。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函数概念(尤其是一(二)次函数)及其图像,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圆的一些常见性质,简单的统计及相关概念等等。

3.做好学生运算能力上的衔接。初中强化对计算器的使用,学生到了高中运算能力跟不上,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加强学生运算能力很有必要。在给学生介绍常见的方法时应加强学生的运算训练,老师决不要忽视学生的运算训练,老师更不能包办学生的运算训练。

4.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释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5.做好学生意志品质上的衔接。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因此要适时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方面的存在问题,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解决好高一学生不适应状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8)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时曾说:“凡为教,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两位老前辈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道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在吸取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点尝试,写在这里就教于同仁。

一、分阶段导读

初中六学期分三个阶段:初一上学期为第一阶段,采用的方式基本是“抱着走,教着吃”。初一下学期至初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采用“扶着走,试着吃”。初二下学期至初三为第三阶段,采用“领着走,找着吃”。

(一)第一阶段

初一上学期是中学生活的春天,是好的思想和规范教学的关键播种期。这时候必须使刚入学的初中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在这一时期有个质的转变。但是这时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习方法并不习惯,甚至觉得神秘莫测、莫名其妙,于是感到苦恼进而厌学。因此,教学方法上就应尽量采用传统方式,适当进行导读,尽量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把初一课本中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教与学的方法都展示给他们,使他们逐步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规律。这一阶段笔者把它叫作“抱着走,教着吃”。具体归纳起来即“讲读”,就是“老师读读,学生读读,老师讲进,学生练练”。

(二)第二阶段

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和初中语文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从这时开始,他们的求知欲开始增强,也有了充分的自信心,理解运用初中语文的能力迅速提高。这就要适当扩大阅读量,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借助课本上的提示、思考和练习提出反映课文主要思想内容的一些问题(诸如:思想内容、文章结构、选材布局、写作线索、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讨论解决,然后,老师引导归纳总结。这样逐步使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起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笔者把它叫作“扶着走,试着吃”,即“导读”,就是“学生读读,学生议议,老师讲讲(重点点拨),学生练练”。

(三)第三阶段

初二下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独立阅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钻研的劲头起来了,争辩的习惯养成了,求疑的胆子壮大了,这时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相互展开讨论,教师设置问题步骤引出重点、难点,然后学生主动探究,再统一归纳总结。这个阶段笔者把它叫作“领着走,找着吃”,即“自读”,就是教师引路,学生探究,其基本步骤是“学生读,学生议,师生讲,学生练”。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有所知,而且重在有所思,教会“怎样学”,从“教”逐步过渡到“不教”,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不仅教法活,而且学生情绪高,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知识在实践中真正能得到转化。

二、按体裁导读

在上述基础上,尤其到了第二阶段就可采用按体裁自读导学的方法,即按照课本中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体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提示、思考、练习确定该文教学任务,设置不同问题供学生自读时思考和读后展开讨论。如:

记叙文:理清六要素、确定中心,了解怎样为中心选材组材,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借助哪些辞格、运用哪些准确词语等。

说明文:被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顺序怎样安排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哪些语言表现了说明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等。

议论文:明确三要素、论证方式(立论或驳论),怎样证明论点?各部分间逻辑关系是什么?运用哪些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作用是什么?哪些语言表现出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

散文:怎样安排结构,写作线索是什么,运用什么表现形式,怎样叙事抒情,“形散神不散”如何体现,借助什么修辞格、语言特色等。

小说:明确三要素:环境在文中的作用、情节怎样安排、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什么形象。哪些辞格形象鲜明、哪些评议准确生动等。

诗歌:诗歌的意境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运用哪些联想想象、怎样比兴,它们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什么?用何辞格、作用何在?以及韵脚、节奏等。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9)

作文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它要求学生有明晰的思路、恰当的词汇、合理的结构,清楚、连贯地表达意思。作文的语言风格有多种,但不管怎么分,无非是口语和书面语交叉,成份各占多少的问题。对于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因阅读量和生活阅历等原因,除了审题,选材,构思等一系列写作技巧的生疏之外的问题,更多体现的是基本写作语言的问题。学生写作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语病太多,词不达意;连续性差,结构松散;表达零乱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因就是对书面语和口语语言的认识模糊,作文表达以“说”代“写”,表达太口语化。因此,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是让他们提高对书面语和口语语言的认识水平,进而提高语言输出和语言运用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就是日常的说话(这也是某些大家曾经强调过的),所以拿起得笔写文章从不注意措词,把汉字当表音工具,怎么想就怎么写,表述口语化、运词方言化,造成作文不堪一读,错别字太多,明明一个成语或精要的词语就能表述的问题,往往要通过几句话才能说清楚。其实,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来讲,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但往往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学生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那么,让学生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纠正学生作文表达口语化现象就应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会说并不一定会写

说得好是写得好的前提与基础,但并不是说得好就能写得好。所谓“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怎么说就怎么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学生从说到写还应具备一定的因素,会说不等于会写。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有许多语言上的障碍,首先是语言基本功,如词汇是否丰富,语言习惯是否口语化,其次是写作思路是否新潮,方法是否灵巧,这些都关系到从说到写的转化能否顺利进行。

1.说是口头表达。说是外部的语言表现,是一种评价外在素质(口才)的体现。会说具备了掌握第一信息的传递,因为观察某些事物,对这些事物有了初步认识,所以从言谈中想倾吐自己的所知、所想,通过嘴巴告诉同伴或不在现场的人。

2.说,展示了事物的主要状况。会说,作为学生的第一感官作文,它是通过“眼见”、“耳听”、“心思”等形式知道某件事的主要情况,并能运用口头语言直接陈述这件事的要点、经过,让他人对该事物也有初步的认识与评价。

3.说侧重于说事物的真相。事物的真相与原态为目击者知悉,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不是道听途说,属于一种实践的自然状态,这种现象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叙述的事情平白,甚至苍白无力、平板,没有吸引力,缺乏精彩的片段。

二、作文是书面表达,要求符合作文规范。

知晓事物的真态,其好处是表达了真情实感,避免了“满纸荒唐言”的假话、套话、空话。会说,促成了文风的好转,说得多了,对真实的朴素的习作带来可贵的材料。但作文是书面表达,要求符合作文规范。

书面表达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再停留于口语表达。它要求规范,符合读者阅读,不仅仅是听得懂,而且必须看得清楚,为大众共同约定的表达形式。

1.表达的有序性与连接性。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更有广泛的有序性,只要他人听得懂,怎么说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随便写,东拉一句,西描一句,前言不搭后语,应讲究语言的逻辑性,有顺序有条理地描写,表达的内容前后有必然的联系,能承上启下,有一定的过渡与衔接。

2.修饰与雕琢。语言的原型必然平白,缺乏幽默与美感,因此,习作时,应该对口头语言进行必要的修饰,加工雕琢,使其产生装修与化妆的效果,经过雕塑的的口头语言,转化为合乎规范的书面语言,成为作文生动化的手段。

三、作文教学应注重语言运用的指导

在教学生作文过程中,不可能以说,更不可能以写代说,这样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以说忽略了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如果单纯地练写,学生则会对作文课厌倦,觉得作文课没有乐趣,写作文辛苦,缺乏同学之间的沟通,丧失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以说或以写代说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语言力求个性化、精练、生动准确是初中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初中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与倾听身边人物的说话特征,写出不同人物、不同环境所表达的不同语言特色。

怎么提高初中化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58-01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以及被动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机械地、盲目地、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均致力于运用微课。下面就分析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什么是微课

何为微课以及微课的作用,现今已深入师心,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且潜力无穷,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多少?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创造、发扬微课的作用,最终让学生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诠释了什么是微课: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课微不小"[1]。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2.1 预习阶段运用微课。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实施预习和自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图。微课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在预习阶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微课视频要短小、精炼,还要概括整个课堂的重要知识和精华[2]。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避免预习环节低效率和流于形式,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更为开展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课前导入微课程。此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习的旧知识点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用于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一起进入学习的状态。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引入,形成一个新刺激、新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微课程导入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也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

2.3 利用微课创设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传统的教学,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师就反反复复地讲述,有的时候越讲述学生越听得糊涂。如果利用微课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具体的知识,那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难点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例如,利用微课,轻轻点击鼠标画出各种正多面体,然后对画出的图形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平移时图形会怎么变化,旋转时怎么变化,缩放时怎么变化,分割图形时它又会怎么变化,取截面时图形怎么化,在电脑上一一显示出来,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微课还可以把图形的表面展开后,观察图形怎么变化,把立体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会是什么样的等,如果拿实物进行演示,那可是比登天还难。数学的学习,往往是数和形的结合,通过数的变化看形的变化,通过形的变化看数的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平移、旋转、分割、缩放、截取、展开等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数的一个变化。

2.4 讲解试题阶段运用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讲解试题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讲解试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3]。但是,很多教师讲解试题时十分枯燥,学生盲目记笔记,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讲解试题阶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课,把具有代表性、综合性试题的解题过程形象化,运用动画或者色彩、图形等来描述解题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可以运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抄写工作,不仅提升了解题能力,更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的运用现代微课技术手段,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能把繁琐的知识转化的简单易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档案智慧化管理 下一篇: 全球贸易治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