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53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1)

三个关系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受到教育普遍规律的约束外,还有自身特殊规律。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人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代替大学生安全教育,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可为大学生成人提供特有的理论支持、思想引导和安全保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自然也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同时,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又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又在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四个因素大学生安全问题均事出有因。这个“因”就是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四个主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积极应对这四个因素带来的挑战。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社会因素涉及不同内容,不仅包括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日渐增多的社会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的校园周边环境,还包括敌对势力的破坏和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应对存在于校内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又要回应存在于校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带来的挑战。

学校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学校因素,突出表现为存在于校内的安全隐患。常见的主要有学校电线线路老化,教学楼疏散通道不畅,实验室设备陈旧,消防设施设备缺乏,食堂饭菜价格不稳,学校门卫管理不严,师生违规使用交通工具,体育器材管理松散等。此外,学校建设、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等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家庭不完整,如父母早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二是家族遗传疾病,如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安全问题,不完整家庭高于完整家庭。有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案例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注重减轻不完整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又要注重对家族遗传疾病患者的疾病预测与预防。

自身因素。现存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有很多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来,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素质底下、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技巧缺乏,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不良习惯性问题、违法违纪性问题、疏于防范性问题、生活经验缺乏性问题。五项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还包括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就须同时加强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包含两种安全,一种是人身安全,一种是财产安全。由此也就有了两种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一种是人身安全防范技巧,一种是财产安全防范技巧。两种安全知识和技巧都很重要,都应该同时具备。但不同的学生重视的方面却有所不同。有的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却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有的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却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有的既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也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结果,在校大学生有的安全技巧缺乏,有的安全知识缺乏,有的既无防范技巧又无防护知识,致使不少大学生安全问题在校内外发生成为可能。加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也就不是可有可无。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因而特别重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

网络安全教育。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高校面对的网络安全形势因之也日趋严重。这种严重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网络受到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如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等)日益突出;二是在校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危害(如沉迷于网络、危害社会安全的恐怖信息、传黄贩黄、进行网络犯罪等)日渐突出。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也就显得越发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如近几年自杀的大学生,有调查表明,精神疾病方面患者高达39.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疾病防治教育,二是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三是环境适应教育,四是健康人格教育,五是性教育,六是挫折应对教育,七是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处理性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能否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否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需求,都应该是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依据。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教育。不可否认,高校始终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这一行为的重要标志,高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有关校规校纪教育也作为制度在高校长期推行。绝大多数同学的法律观念和校规校纪意识都从中得到增强。但要彻底解决少数同学不知法、不守法、不了解校规校纪、不遵守校规校纪的问题却不是一门课程和开展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而事实也证明过去高校所推行的各种有关措施并不都尽如人意,突出表现是少数同学违纪违法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蔓延的趋势。比如,学生在宿舍内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仍屡禁屡现。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仍然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之必需。#p#分页标题#e#

六个防范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人身伤害事件、财产受损事件、交通事故、违法犯罪、火灾事故和集体性闹事事件。防止控制这六类问题的发生,自然是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所要重点考虑的,也就是当前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切需要做到“六防”:一防人身伤害,二防财产受损,三防交通事故,四防违法犯罪,五防火灾发生,六防。

防人身伤害。防人身伤害,主要是防自杀、杀人与害。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杀人、自杀和遭受害等事件有增无减,比较典型的案例已有很多。这些问题都是国家、社会、家庭、高校十分担心的事情。而对这些问题的防范与处治,没有一个不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紧密相关。

防财产受损。防财产受损,主要是防盗、防骗、防抢劫。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被骗、被抢劫、所在宿舍被盗等案件时有发生,已使家长、学生对学校安全感随之下降。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财产受损,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所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交通事故。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交通事故表现出逐年增多的特点,致使各高校都极其关注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同仁注意到加强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各高校采取的措施、有关研究成果随之也越来越多。喜的是促进了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给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忧的是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之降低。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15-02收稿日期:2016-05-04

作者简介:董华丽(1980―),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乎人“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能够掌握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灾害面前保全生命。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实现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24%。

2研究内容

(1)大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认为生命重要的占875%,比较重要的占125%。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有着正确的认知,能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2)大学生具备生存技能的情况。

生存技能是大学生在危难时刻自救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认为生存技能非常具备的占30%,比较具备的占60%,不太具备的占5%,不具备的占5%。从调查结果看,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具备生存技能;但有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生存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这些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的普及和教育。在对学生是否关注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常识的调查中,有25%的学生表示关注,55%的学生表示较为关注,20%的学生表示不关注。应急自救和逃生常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保护生命,脱离险情,自我救护的一种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是关乎学生性命的大事。从调查结果看,20%的学生对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表示并不关注,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大学生主要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调查中,通过电视网络来获取安全知识的占75%,报纸杂志占5%,学校相关课程占375%,家长讲述占375%,其他途径占5%。在对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方式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培训讲座、观看教育录像和其他。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生命安全教育并没有成为学生一门课程,学生只是通过学校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对学生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5%的学生认为不清楚。从数据上看,八成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学校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

(4)大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排在前三位的首先是自然灾害方面的教育,其次是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最后是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

二、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1本质上的联系

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而体育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从而获得身体健康和生命尊严,在团结协作和不断拼搏中实现生命价值。

2教育目标上的联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自卫防身和基本的逃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危难面前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综合二者都是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终身的生活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1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及校园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为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目标上,应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把关注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拓展,与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相结合,逐步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应急避险、自救逃生的体能和技能,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更加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化。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在提高学生体能,磨炼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学生心理的同时,提高学生面对危险的灵活应变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本领,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在体育实践课上,向学生普及游泳技能和游泳救护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遇到危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另外,在体育理论课程上,除了向学生讲授健康常识、体育运动项目基础理论和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外,可以增加应急避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体育教学模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让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在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通过模拟“灾难现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应急处理的方法。 如模拟火灾或地震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逃生的技能,并能够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迅速撤离灾害现场。

4提高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使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实施,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开拓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有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

四、结论

目前,大学生在校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在体育教学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在校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使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3)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以H省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4所大学中按男、女生各50%的比例,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78份,回收问卷1130份,回收率为95.92%。剔除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1.70%,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1.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频次单一

在所调查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具体到院系或年级)中,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有31%,每学期只开设1次安全教育课程的有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只占1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甚至根本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

2.安全教育的内容单调

在为数不多的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学校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其安全教育内容的安排情况,从学生问卷统计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容单调、涉及面狭窄,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几个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力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接受安全教育的。更令人担忧的是,4%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方式的安全教育。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低下,大学生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的原因了。

4.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身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只有23%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其余则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保障高校安全,保护人才资源。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2.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不伤害他人,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当他们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与无奈;不知道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建议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着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在高校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校党政领导要从“稳定压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出发,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给予高度重视。二是作为学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保卫机构,既要抓安全管理,又要抓安全教育,要以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管理。学校广大政工干部和班主任以及全体教师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2.突出安全教育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其中安全知识的课程教学应当是主渠道。要根据大学生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切实做好安全知识的传授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特别是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实用知识的教学。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以及召开案件事故分析会、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三是把握时机,突出重点。如与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相结合,以树立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的信心;与侦破案件、处理案犯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防范教育为主,着力提高安全素质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4)

2.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中学生生活环境不安全因素的增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频频发生,如地震、泥石流、火灾、交通事故、刑事犯罪等,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万0~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致残,意外伤害成为0~14岁儿童的第一死因,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中小学生就占30%。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地学生安全事故中,近一半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并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2中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欠缺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尤其是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时惊慌失措,酿成惨剧的事例屡有发生。2009年12月7日晚9点10分左右,湖南湘乡育才学校发生学生踩踏事故,8人死亡、26人受伤。事故调查发现,学校缺乏对安全工作的超前预见性,没有重视安全隐患的存在,没有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没有将安全工作纳入绩效管理,从而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了只重教育教学业绩,轻视甚至忽视安全的观念。频发的悲剧清楚的告诉我们,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3.1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同一性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而这也正是生命安全教育所贯彻的基本理念。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如果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健康从何谈起。我国的素质教育早就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缺少生命安全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样,缺乏生命安全教育的学生就会缺少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就缺少了必要的防护。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的。

3.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渗透

中学体育教学基本就是一些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学,基本都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而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体能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的上课和活动中掌握基本互救技能,从而使中学生在受到危害时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并竭尽所能去保护别人。另外,中学体育教学和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发展,使其在危险发生时处变不惊,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在体育教学中挖掘生命安全教育功能,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3体育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兼有学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增强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功能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游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强大支撑,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各种能力,使青少年掌握各种自救互救能力,有效的避免外力伤害,大量的体育运动和游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处变不惊。有效利用体育教学活动性强的特点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学生在应对各种危险情况时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处变不惊的心理态度,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

4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4.1树立积极科学的生命观

中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学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对自身周围环境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在面对危险时,缺乏对危险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能力。在中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形成他们对自身周围环境自觉负责的态度,让他们真正开始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保证他们在危险发生时能够冷静的面对同时积极的进行自救和互救,从而保证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5)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科目,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条件,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高质量的掌握所学的文化知识。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重体育安全的教育与防范。

(二)体育安全为自身安全意识的防范奠定安全基础。

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只是仅仅开展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活动的安排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体育活动中,宣传体育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自主的安全意识。学生只有自身具有自我安全意识,才能够真正的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体育安全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认识不足。

安全意识教育问题并不是一时一刻的短暂性工作,它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教师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提高。现阶段,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体育课安全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就需要教师去树立体育安全意识,其次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比如,体育教师在开展立定跳远这一体育课程活动时,不应在讲解完理论要点后,直接安排学生进行立定跳远,首先应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活动,可以是指导学生进行做操练习,也可以是让学生散开站立,进行原地跳绳练习。充分的热身运动能够有效防止学生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有利保护学生的身体安全。

(二)缺乏标准训练技术,易发安全事故。

教师自身缺乏过硬的体育训练技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错误的指导动作,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而会加大影响学生安全运动的危险系数。例如,铅球、跳高,跨栏等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体育活动,错误的教学指导动作,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安全问题。比如,在投掷铅球时,应注意持球时手臂的动作,多做正面推球,要求肘关节上抬(不高于肩),滑步和开始推球时(抬体阶段),两眼仍看前下方。要求握球时手指有一定紧张程度;注意发展手指、手腕和力量;多用较轻的铅球进行练习,注意用力顺序。如果是不正确的指导方式,轻者则使学生不能正确掌握投掷铅球的要领,严重的后果很可能会因为投掷铅球发挥肌肉的情况而引发肌肉拉伤等事故问题。

(三)缺乏有序活动安排,增大事故几率。

教师不重视体育课的教学工作,往往提供给学生运动器材后,就放任学生自玩自练,导致体育课秩序杂乱无章,进而引发学生自作主张的尝试一些危险性运动,导致不必要的意外事故。教师教学管理的不负责任和学生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的双层原因,为体育教学问题增加了各种安全隐患。教师不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危险性和不正确性的运动行为,不能够及时的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也不利于及时送医治疗。例如,学生在进行引体向上活动时,要用背阔肌的收缩力量将身体往上拉起,直到单杠触及或接近胸部。静止一秒钟,使背阔肌彻底收缩。然后逐渐放松背阔肌,让身体徐徐下降,直到回复完全下垂,重复再做。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指导安排,那么会出现腰酸背疼的而不良反应。

三、体育安全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问题认识。

体育教师要始终把安全第一的教学宗旨放在首位,只有在保障学生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要把安全问题意识融入到自我内心中,并积极有效的结合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可能发生危险事故的原因及各种情况,严格要求学生训练标准问题。教师不仅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安全问题教育,重点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在学生都真正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措施后,再合理安排户外运功。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活动。

(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减少安全事故次数。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我方面的学习与提升,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要同步进行,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工作时,要务必认真负责的教授安全知识,比如,在进行户外体育运动时,学生务必要穿宽松的衣服,穿舒适的运动鞋,身上不能装带尖锐性物品等各种安全常识问题。教师自身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的进步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并严厉要求自我,开展专业性、正确性、规范性的体育教学活动。

(三)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保证学生自身安全。

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活动时,不能盲目的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对于危险性的体育运动,完全禁止或抛弃。一味的禁止和禁止危险性的体育运动是与真正的体育精神相违背的。越是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因此,虽然强调安全问题,但并不排斥这些危险性运动。只是要求教师在开展这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活动时,要格外注重安全问题。尽量将运动危险事故降低到最小伤害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针对危险程度的不同,来合理安排运动锻炼,争取让每位学生都开心愉快的进行体育锻炼,并有效增强学生的体制。

(四)重点关注危险运动项目,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虽然体育课既有课堂教学和户外教学两类教学场地,但是体育课大多数还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体育课中容易引发的各种常见危险情况。比如,学生之间追逐打闹、器材破损、不标准的挑战运动项目等各种安全问题。体育课程的教学,对于场地的要求格外严格,尤其是危险性较大的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场地必须宽敞、干净、平整。不能存在砖块、石块等体积稍大的物体,避免学生摔倒引发受伤流血事故。教师要关注体育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保障器材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让学生放心使用。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6)

一、前 言

本研究旨在通过上海市中小学安全教育状况调查,在了解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本研究尝试提出依托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与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教育体系是一种有益探索。

二、结果与分析

1.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黄浦、杨浦、浦东三个区,每个区分别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各2所,共18所学校发放问卷1080份,有效回收1043份,有效回收率96.6%,以SPSS11.0版统计软件 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对调查班级的课任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 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项也分别达到了49.9%和40.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43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41.9%。只有33.9%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使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自救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安全教育知识内容涉及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家庭领域的安全用电、煤气,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生活中轻微外伤的处理、室内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家庭生活安全等;学校领域的校内集体活动安全,如集会、集体学习等活动的安全、实践课程中的安全、课外活动中的安全、化学实验中的学校范围内的安全;社会领域的校外大型集会活动、登山探险等集体活动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远离烟酒;以及性健康等卫生安全;心理疾病及防自杀的干预及包括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安全等。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辨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初中阶段:自觉做到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学会正确应对自然灾害事件;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习健康成长必需的性知识形成健康性观念,构筑起健康积极的自我心理防线等。高中阶段: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的牢固意识;学习紧急自我救护和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等。

(3)交通安全

调查发现有597名中小学学生曾经在上学或放学途中遭遇过危险情况,占调查学生的57.2%。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导致伤亡人数最多,占全年伤亡总人数的45.74%。中小学学生对交通规则的不熟悉、道路边玩耍等都会增加学生交通事故伤亡的机率。避免学生的交通意外伤害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增强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当中小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增强防范意识,交通安全伤害将大大降低。

(4)学生心理安全方面

有32.3%的中小学学生有或者曾经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实际的比例也许还要高,出于顾虑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过心理问题,这从18.0%的学生未做出选择就可以看出。而更令人不安的则是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方式,442名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占调查人数的42.4%,这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导致更严重后果的原因所在,应引起足够重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主动的心理干预是避免学生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事故的积极有效应对之策。

教育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中小学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学习成绩、情感、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使许多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恰当的生命安全教育等干预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摆脱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发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1]

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完善干预措施。学校可以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健康积极的心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原因,安全教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人格教育、应对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内容,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避免更为严重的中小学学生心理安全事故。

(5)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调查发现,初中以上年级学生性知识以及获得途径调查的状况,“知道自己青春期身体变化和生殖健康关系”的仅占调查学生的50.1%,比例不可谓高,28.2%和16.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知道”或“说不清楚”,性知识的获得途径中,“电视书刊”和“同学朋友”选择项也有较高的比例。这些说明了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的性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性教育的形式以及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的不够应是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曾是一个传统的封建气息浓厚的国度,以前人们给性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随之变化,加之各种媒体充斥的大量与性相关的信息导致了青少年实际性知识需求与教育提供途径之间的突出矛盾。这些对学校性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性健康教育形式内容与青少年身心特点及社会发展间脱节使得青少年对必要的性安全知识较为缺乏,这种教育环节的缺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安全也造成了损害。例如自从2005年7月8日上海市首条“少女意外求助热线”在411医院开设以来,接到的求助电话已经超过2万个,平时每日20人次以上求助电话,寒假、暑假等则多达40人以上,求助少女平均年龄17.2岁,最小的仅13周岁,1500多名早孕少女得到了及时救治。[2]这从侧面反映出性安全教育的缺位,不难设想,如果这些未成年人得到了应有的性健康和安全教育,有许多身心伤害是本可以避免的。

性安全教育形式内容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安全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性才是健康的、安全的,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性与自身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性安全意识,避免应该避免的身心健康伤害。

(6)中小学学生网络安全

调查发现,平均每周上网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7.7%,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上网主要目的中“辅助学习”以36.0%占据首位,可见网络已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同时,以“聊天”、“博客”为目的的也分别达到了19.8%和18.5%,令人担忧的是“玩游戏”成为了21.1%调查对象的主要上网目的。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的条件。网络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但其同样包含着诸多对青少年身心有害的不安全因素,如包含暴力和色情内容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没有足够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一些中小学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这种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它使这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体质衰退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患之一。通过安全教育,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通过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家庭生活安全

家庭是学生的生活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有很大影响。家庭生活安全主要指家庭生活范围内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用电、煤气,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生活中轻微外伤的处理、室内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我国生育政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带来了独生子女教育的共性问题,生活能力缺乏便是这一问题的衍生,学生中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生子女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家庭范围的生活安全必须知识也需要进行强化和补充。同时,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协同一致,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才能够收到更大的效果,如家长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检查和配合等,可以发挥其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效果。

3.安全教育的课程与师资

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效果难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缺乏系统性,课程的定位和实施不够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完全意义上的安全教育相对缺乏,而与安全教育较接近的是中小学健康类等课程,其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今意义上的安全教育接近但与安全教育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健康教育侧重于进行青春期卫生,饮食卫生与习惯、常见疾病的预防等教育,而安全教育则注重从学生的生命安全,强调在各种环境下的实施生命安全、自救,避免各种人身伤害等,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健康教育显然有很大区别。当前,中小学学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07年3月转发了由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要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对全面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以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为主的健康类型课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安全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重视并有步骤地实施学校安全教育无疑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有价值,对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乃至一生的健康安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构建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发展对策

1.构建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

构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的特点将安全教育内容融于体育课程体系之中,纳入体育教材和教学计划,变零星式、被动式、防范教育为系统全方位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之一,建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安全教育体系。不仅是因为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与体育课程活动性特征较接近,而且体育师资的生理学、解剖学等专业培养背景也为其承担安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构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一体化教育体系,这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也应该成为现阶段加强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捷径和发展方向。[4]

2.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

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进一步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多种途径保持家庭和学校的信息互动,以有效地通过家庭途径发挥对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教育信息通畅。作为青少年重要生活区域的社区也应发挥其安全教育功能,结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橱窗宣传、假期专项辅导、发放安全教育材料等途径为青少年掌握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创造条件。在挖掘社会安全教育资源方面,将公安、消防、交通、卫生、防疫等社会部门的安全教育资源与学校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探寻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新机制,制定公益性评估办法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这些场所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中小学学生的校外安全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同时,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在宣传普及青少年安全知识中的作用和效应。

3.注重相关法规的落实监督,并将其列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在修订时对中小学学校、主管部门及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教研课题研究,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安全教育的水平。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公共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在课时、条件等方面予以保障,切实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把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安排、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作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必要的条件保障,建立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督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基金课题:上海市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6IS007);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0901)〗

参考文献

1 汪 文.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N].中国青年报,2005.9.10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初中体育 教学安全

安全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安全问题,学校体育领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保证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工作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便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学校体育教学安全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安全涉及到人的安全状态。学校体育教学安全要使人免受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安全涉及到保证人安全状态的保障条件。保障条件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保障条件,人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证。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安全指的是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包括保证安全状态的一些保障条件。

目前初中学生、教师、领导的安全性认识较高,但安全情感、安全意志和安全行为较低。学生、教师、领导均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非常重要,他们的安全性认识程度较高;他们对体育课、体育工作的喜欢程度低,并且不能够坚持对体育课的兴趣,不能坚持学校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等;学生、教师、领导在安全行为上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安全;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能力,但不是很理想,还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和领导的安全知识较丰富,具备一定的安全能力。

按照体育课堂进行情况可分为课前安全、课中安全和课后安全。课前安全主要包括教师备课、学生预习、学生服饰、课前安全防范措施的选择安排等一系列课前的准备;课中安全包括教师的指导、组织、纠正学生的练习动作等。课后的安全包括放松、伤病的治疗、营养、疲劳恢复等。这些伤害事故的发生既给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给教育部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将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遏止在萌芽状态,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当今学校需解决的问题。

人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能动的因素,人的安全是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基础。人的安全状态对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学生不喜欢学习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也不是很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学生更喜欢“放羊式”的比较自由的教学,喜欢自己玩,不喜欢教师讲解安全知识,不喜欢正规教学的体育教师和他所上的体育课,导致他们的安全情感低下。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很好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上课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上课前大部分老师会先检查场地、器材,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强调一些上课时的注意事项。学校领导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时,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安全,特别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采取的安全行为主要有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安全知识、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安全计划、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学生单位活动面积不足是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活动空间不足,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难免会产生干扰和摩擦,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加强体育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和军训教官对体育课和军训内容要作周密安排,体育活动要按运动技术要领,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严禁放任自流。学生要听从体育教师的指挥,不得在铅球、篮球和足球等场地乱跑,严防事故发生。但大部分学校在安全机构设置、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安全事故处理、体育经费、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以及安全检查、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不合理的作息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体育运动,这些都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本来就不是很好,加上功课重、睡眠和休息不充分而导致身体不适,或是存在生理或身体缺陷,课前未告知教师就进行体育运动,其结果是有的学生承受不了和大家一样的运动量或运动强度因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学生上体育课时,保障自己安全的主要行为是做准备活动、穿运动服、做放松活动,很少检查场地器材、预习课的内容、评价自己的身体情况。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对体育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做好一切准备,把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 崔国嶂.安全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谢东等.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13

On Physical Education Safety Standard

LI Xingchun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72)

Abstract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lways insisted the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philosophy, which requires the PE clas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safety education, not only to enable students to get exercise and improve their physical fitness, but also let them Get more security expertise, so as to enhance safety awareness, so that they ar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article on security issues were discussed, put forward and som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afety education; preventive measures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重用。体育运动本身就是由剧烈运动、器械运动、非正常运动、角力运动、野外运动、极限探险运动等构成,是与危险同在的文化运动,但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也同样是健身、磨练意志品质的绝好教材。近年来,各种体育教学事故频频发生,让体育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许多学校采取各种消极的措施取消各种“危险”体育项目来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是学生体质连续25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安全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安全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体育教学的对抗性、挑战性等导致了其具有危险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就会造成各种伤害事故的多发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方面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措施,没有相关的立法来正确引导教师和学校对事故进行预防、处理,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安全规范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1 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1.1 安全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保障,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必然的,由于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安全教育的工作无法很好的得到开展,常常被忽略。安全意识工作是体育教学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只有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的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才能够对伤害事故进行准确的预测,并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工作若没有得到落实,学生就无法对体育课程产生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安全教育的缺乏,教师的责任心不够,领导对坚持体育工作的意志低下,领导和教师没有得到良好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

1.2 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对体育教学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如从前,加上学业的繁重、睡眠时间不足和休息的不够充分,导致学生的身体出现肥胖化,或者生理上有一定的缺陷,在体育课前没有及时的向老师禀明情况,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就会承受不了较大的强度,从而造成损伤。体育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并且运动能力不足,其身体就会承受不了大强度的训练,出现损伤是必然的,既影响了教学任务,又使自己的身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3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是由体育教师进行引导和控制的,所以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学中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对工作缺乏一定的热情,没有对课堂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不注重对运动器材的使用和保养,都会对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1.4 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平台,是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场地的完善和器材的状况直接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计划和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活动的场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器材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学校的物质基础就会动摇,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无形中也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有所减弱,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当前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其体育教学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加强对教学场地的改建和器材的维修已是当务之急。

2 如何进行安全规范教育

2.1 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部分危险进行规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老师无法预测和处理的问题,例如:发生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伤害,在我国的法律中,是无法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责任追究的,但是,如果是因为教师的个人原因,例如经验的不足、责任心的缺失,那么法律就会追究教师的责任。所以,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向学生灌输各种安全的保护措施,让学生懂得自我进行防范,将安全和健康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大量的安全教育的培训。

2.2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本身和安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伤害,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教师要对教学器材进行认真的探索,细心观察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中的各种不规范动作,在课前就进行相关的应急防范措施,安排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后面的运动中不至于损害到自身的身体机能,能够灵活的应对各项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任务的设定,让学生具备正确的防范意识。另外教师应该严格对课堂的管理工作,不仅能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加强学校医务室的监督工作

为了防止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收到伤害,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完善的健康检查系统,制定检测卡片并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上,让体育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以免不当的活动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学校领导应该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内容是如何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质和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伤害事故通常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根本不易被察觉,所以学校的保卫部、体育部等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检查组织,对体育教学器材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对出现破损的器材进行及时的维修或者更换,杜绝使用有安全隐患的设备。

2.4 让学生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措施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急救技巧和能力。救人的举动是一个正义的行为,但是同样也要有规范的方法进行施救,如果盲目的进行施救,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发现有人落水,在不了解该水域的情况下,应该向落水者投掷绳索或者大型的漂浮物,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向周围的大人进行求助。

3 体育教学中安全规范的建立

3.1 着重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及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主要是站在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而言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够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根本的安全保障。

3.2 增加教师的安全保护技能

为了让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不仅仅需要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体育教师还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较强的安全保护水平,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上课前对体育器材进行仔细的检查,预防因为器材的不安全性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器材的技能:教师要对上课的情况提前进行预估,同时将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和其他班级的老师进行沟通,为学生划分出安全活动的范围,同时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作为助手,保证活动区域的安全问题;教师应该认真检查体育的器材和设备,对出现损坏的器材进行及时的更新或者更换。(2)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以及专业的技能,对有特殊情况,如:身体上的疾病,对其可以进行特殊的照顾,适当减轻教学的任务和强度。(3)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准备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对设备的安全处理问题,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前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大量进行上肢和肩部的活动,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教学的内容。(4)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教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对其训练时的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传授自我保护的各种方法。(5)课堂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当天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积累防范事故发生的经验,为日后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为了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各种规范制度已经得到实施。例如:《体育场地使用规章》、《紧急情况处理制度》等等。

3.4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9)

1.国外学校体育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重要突出的就是“健康第一”这个主题,而安全教育就直接关系到能否保障学生的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传授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很有必要的。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之中。

很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体育标准,注重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这方面美国学校很关注,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生存训练即安全教育。几乎每学年都在学校教育计划中安排1-2次生存训练的活动。尤其在体育课中结合相应教材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他们已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

2.国内的校园体育安全教育

从上述国外的体育安全教育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对待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外的安全意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被定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现阶段属于初级和探索时期,由于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多数学校和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学校的教学安全工作也不够重视,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很多学校几乎没有安全知识教育,更没有体育教学中的安全知识教育,不仅如此,即便我国如今开始重视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了,也是因为某些学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过安全事故,并因此遭受过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伤害之后才有所警觉的。这种特殊性、非系统性的实践方式与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以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都有着很大的落差,所以即刻起,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二、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除了共性之外,还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共同点,两者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同样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其不同点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时,不是坐在教室,大多是在教室以外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教学的组织工作比其他的教学较为复杂,具有别样的其他特点。

1.教学目标呈多元性

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有调节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也有促进交往,建立和谐关系,这就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2.授课活动的复杂性

不仅需要组织有序得当,还需要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不仅需要言传指导,还需要规范动作示范;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还需要掌握运动技能。体育教师的教授不仅是体力活动,也是智力活动。体育教师不仅是知识技术的传授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要使学生在理解运动原理、战术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立即付诸于实践,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空间差最小,同一性最强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体育授课活动不是看着那样简单,比理论学科的授课活动要复杂得多。

3.身心互动的统一性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学生不仅要动身,还要动心,“身心”并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通过身心不断进行运动体验,来强化自身的本体感知觉,来促进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才能形成技能,增强体质。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师生的互动,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如相互保护与帮助,相互合作或竞争等。可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有身体活动,也有心理活动,并且身心活动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4.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大都在室外或体育场馆里进行,这些场地环境受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户外,还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另外,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流动性的特点,也使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的管理更加复杂。教学的安全性、健康性、有效性等都要求重视教学环境的管理。

三、正视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伤害,大胆进行课堂探索

体能的锻炼,身体的活动是体育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利用一些体育器械进行各肌肉、关节等身体器官的拉、伸、扭等动作的活动,与此同时,身体自然就需要承受必要的运动负荷,特别是中小学年龄阶段对各项运动和游戏都较为感兴趣,从事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对活动危险性的预估能力却较低,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皮肤擦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折、甚至有休克现象等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还有一些体育项目是需要运用到一些危险性较高的运动器械,例如标枪、铁饼、铅球等,在持有器械练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伤害,还有一些学生经常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身体对抗,像篮球、足球、散打、跆拳道等,这种身体冲撞较多,较激烈的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生一些碰撞,扭伤等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对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要“系统分析,区别对待”。不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天性靠身体运动才能达成教学目的的特殊教育模式,其过程中出现身体的意外伤害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怕有伤害就什么运动项目都不敢做,不要过分担心,小题大做。我们应该以“正视但不忽视”的态度对待这种意外受伤。

四、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因素分析

1.环境与器材的因素

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一般包括有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以及照明和气候等物理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有很多是由于场地、器材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如占地不平整、跳远沙坑过硬、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馆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准。体育教学设施不符合相应的要求,使用时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安装不牢固,运动器材陈旧破损,器材不适宜相应学生的年龄层使用;体育教学设备管理杂乱无序,学生可无限制、无凭证地租借器材等。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如高温、严寒、暴风雨、积雪等引发的安全问题。

2.教师思想因素

教师违反体育教学常规,不进行准备活动,就直接进行大运动量的教学;课前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教师不进行“单课时”的器材检查,怀有侥幸心理,轻视器材安全问题;教师的责任心缺失,带着个人情绪上课,教学不集中精力,因个人原因擅自离岗且不进行后续安排,而造成的偶发性伤害事故;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硬,技术动作不准确,教学器材选用不合理,组织教学不谨慎,如田径投掷课组织混乱,有器械砸伤学生现象,同样的还有器械体操,不能合理运用保护帮助,掉下器械,摔倒受伤;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负荷大大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这些都是由于教师思想因素而造成的教学事故。

3.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

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虚心,不耐心,急于求成,爱逞强,过高估计自己的身体实力;学生先天自身身体素质差,个别学生本身有先天的一些疾病,但由于不够重视或碍于自尊心,不主动向老师上报自身情况,而导致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伤害事件。心理出现异常状态,以前曾经在学习这一项目时受伤过,有思想压力,从此不敢尝试;不遵守课堂纪律,擅自行动,不听指挥;违反竞赛规则,动作粗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人采取攻击行为,严重违犯体育道德而造成的伤害;如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较少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身体状况普遍不佳,力量不足、协调性差,部分学生身体肥胖,心肺功能较弱,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易出现疲劳现象,稍微增大运动量就容易出现运动性贫血甚至休克。

五、防范措施

1.学校要大力进行安全教育,开设《安全基础教育》课程

学校要增加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以开设安全基础教育和运动生理卫生等课程,只有教育大环境率先重视起教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其中的小个体,教师、学生、家长才好有针对性的落实问题的解决,防患于未然,将体育教学中的身体伤害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2.将不安全因素降到最小化

控制伤害事故是指把那些可预见的安全隐患提前消除,把可能发生的危险根源截至在伤害事故发生前,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在教学中通过合理地管理,降低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是一种预防事故发生的积极措施,因为预防远比治理来得容易。课前细致检查场地器材,关注天气情况,主动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教育学生做相关的预防准备,如不要穿易滑的塑料底鞋和高跟鞋,运动衣宽松适宜,不要穿得过于肥大或过紧。严禁将胸花、别针、小刀等尖锐锋利的物品放入口袋里,以免刺伤。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这种防范策略,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将“最小化目标”变为现实。

3.将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进行分散转移

在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我们可以借助之前的合同协议,将教学损失分散到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有效降低学校独自承担的伤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相应切实的保障,而这其中的合同和协议,就是指在学生入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购买相关保险,保险公司也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开发一些新的有针对性的险种,不要太高的保费,适应大多数学生,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也为体育教师更无顾虑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形的保护伞,最重要的是能够降低家长对意外伤害事故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承受压力。另外,对那些身体比较弱、或有某种疾病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可以不上室外课,学校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开设保健体育课,让他们转移到保健班里,安排一些缓和,适宜其身体负荷的相关运动,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了解体育知识,还能避免在体育课中发生伤害事件,可谓一举两得。

4.教师在教学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调整运动负荷

教师在课上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面目表情,及时掌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及身体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运动量,不要盲目大意地笼统安排,之后便撒手不管,任其发展。如有学生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节奏紊乱、大汗淋淋、走跑摇晃、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能力明显降低,说明运动负荷过大,身体疲劳,体力透支,应及时注意观察他的变化,做出相应合适的安排。因为大运动量和身体疲劳,可能会给学生身体带来直接伤害,这不仅是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中的措施之一,更是身为一个体育教师本身的责任。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充分了解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原因,并能及时处理。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如选择合理的保护帮助是体育教学中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保护和帮助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些比较危险的动作,如果保护不到位、可以直接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体操的单双杠、支撑跳跃等这些动作对新授课来说很容易受伤,教师不仅要自己会保护帮助,还要让学生学会保护和帮助。

6.切实做好器材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加强对器材的管理维护,要定期定时全面进行器材检查,明确管理职责,切实做好器材维修和保养工作,还要从细小做起,要求学生在每节上课前检查所用器材是否安全,消除安全隐患,将这些隐患消除在教学前,满足学生乐于参加体育锻炼,充分享受体育给他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主要是由整体安全意识淡薄,教师责任意识低下,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运动技能掌握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学校应该明示教育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落实安全保障第三方的部署,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因人而异、循循渐进、由易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加强场地器材的检查力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树立体育就是健康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林.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与对策.学校体育学,2012(2)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篇(10)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上一篇: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 下一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